参观聂荣臻纪念馆

2023-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参观聂荣臻纪念馆

参观纪念馆策划

化工与材料学部第55期党校学员参观革命历史纪念

馆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二、活动目的: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可以使大家更了解那些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事业,增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的爱国意识,增加同学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学习好红军精神,进一步了解党和国家的革命历史,提高政治觉悟,把自己的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三、活动时间:

2015年4月

四、活动地点:

武汉农讲所、毛泽东故居、中共五大会址

五、活动对象:

化工与材料学部第55期党校学员及各党支部预备党员

六、活动安排:

1、星期天上午8:00全体党校学员在三教楼下集合,由老师带队乘座校车。

2、老师为本次活动致辞

3、入党积极分子向毛主席像献花

4、重温入党誓词。

5、开始参观纪念馆,并于12:00集合准备乘车返校

七、活动注意事项:

1、注意乘车安全及公众场合安全,保护好个人财物。

2、外出要注意纪律,注重形象,要符合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及大学生的要求。

3、留意天气状况,准备好雨具

4.如活动当天有任何问题,组员可以及时联系相关负责人。

八、前期准备:

1.提前一个星期跟纪念馆联系,预约讲解

2.确定乘车路线

3.准备党旗和学部旗帜

九、经费预算:

车票(双程):4元/人*60人=240元

花篮:100元

旗帜:60元

总计:400

化工与材料学部党总支

2014.5.20

第2篇:参观战役纪念馆

“国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集中培训学员参观战役纪念馆

2012年2月21日下午,“吉林省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集中培训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班的学员参观了四平市战役纪念馆。

四平战役纪念馆”是我国百家红色旅游圣地,学员怀着景仰的心情参观了馆内的一个序厅、四个展厅和一个电影录像厅,了解“四战四平”的战史,陶冶了情操。

这次红色之旅是对学员心灵的一次净化,是对他们思想的一次洗礼,必将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深深的触动。

第3篇:参观纪念馆总结

总结

2012年3月17日,我和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在公交车上,同学们就开始了话题,或是讲述周总理离奇故事的,或是回顾总理革命事迹的,大家讨论的激情飞扬。初进纪念馆,平平的建筑物并没什么特殊之处,同学们在本地同学的带领下直奔总理雕塑,一踏进纪念馆中心建筑物,总理雕像赫然矗立在眼前,这位伟人的形象十分亲切,同学们在此驻足仰望,感受着两位伟人的风采。随后,同学们在纪念馆里参观总理的生活遗迹,同时观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我们看着一张张风雨岁月中的照片,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不同时期的故事,心中对总理的敬意愈加诚挚。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拜周总理只是表面上的羡慕,他们大多羡慕总理的幽默、机智、儒雅、帅气,而我们却从总理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坚毅和隐忍,什么是睿智和魄力,什么是以大局为重,什么是高风亮节,什么是清廉正直。有人曾这样形容总理:谋国之忠,古今中外无人出其右;爱民之切,万里神州难有比肩;在于家庭,他忠贞不渝,执着永恒;在于人生,他矢志革命,坚持信念;在于民族,他驱除鞑虏,兴我中华;在于国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是人们心目中的丰碑,他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这次参观让这位伟人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和创造的伟大事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第4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滕蓓瑾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前者乃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们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目前鲁迅纪念馆收藏文物八万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这一切都显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去凭吊、瞻仰了一番。我们也曾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参观过,两次参观都让我们心情难以平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2014年11月

第5篇:参观萧红纪念馆有感

参观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感

6月2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我院机关党委和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我们首先来到了萧红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纪念馆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传奇的人生经历。面对艰苦的岁月,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她用文字揭露黑暗,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萧红对思想及个性独立之追求,也为当时女性的自我解放树立了典范。

萧红是一个完全追求精神至上的人,也是一个对感情要求完美的人。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文学才华毋庸置疑,“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一个时代和社会某些方面的反映,萧红也不例外,她的一些小说(如《生死场》)将七八十年前东三省陷入灾难性的历史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内容从老人口中也曾听说,而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便更显亲切和鲜活。战争和困苦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流离失所,更是自由、尊严和生命被轻易地践踏与扼杀。有时真的庆幸我们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年代,今

1

天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与曾经的满目疮痍相比,我们所拥有的无疑很多:少年有明亮的课堂、青年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年华老去亦不再担心老无所依……“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今天的“活着”,不只是吃饱穿暖,还有清风明月下的闲情、有关民主人权的思索。

萧红故居与纪念馆一墙之隔,在萧家大院,我们了解到萧红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但其幼年丧母,只有爷爷是她的精神依靠。院内五间正房,陈列着萧红家人用过的部分物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东北一些古老的民俗和物件,想象着50或100年前这片土地上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

革命战争造就了萧红的写作才华,却也给她带来了悲苦短暂的一生;反观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却常常庸庸碌碌地幸福着。

此次学习参观正值共青团十七大会议刚刚闭幕,我们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放振兴的希望,要学习萧红的坚强意志及爱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恪守法律、努力拼搏,为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第6篇: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3月29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来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铁人纪念馆外观独特的、气氛庄严、展示形式多样,在这里我们寻找到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历史渊源,重温了大庆油田成立近半个世纪经历史沉淀留下的优良会战传统,使我们再一次被震撼和感动。

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同志艰辛的童年生活。王进喜同志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如此的艰辛,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那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场景,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随着讲解员的叙述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艰苦卓绝的年代,让我们感受着黑土地上跳动不息的历史血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被铁人的事迹所震撼着,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铁人王进喜同志为了制服井喷,奋不顾身的跳入泥浆池中的事迹。如今,当年铁人那勇敢的一跳已经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在大屏幕里向游人讲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然而,当年铁人用身体搅拌泥浆时穿的那件四十八道杠棉工作服,如今却孤独地躺在展柜里,向世人讲述着不畏艰难, 1

勇于牺牲的“铁人精神”。

在观看铁人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的纪实短片时,在场的人都被铁人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大家神情凝重,纷纷感慨道:“铁人一生心里只装着祖国的石油事业,惟独没有他自己,真是了不起!要是所有人都能向铁人一样,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祖国会更加强大。”

一幕幕场景、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大家回忆、思索、感慨„„铁人精神不仅仅是动力,更是一个标准,一个高度,一个我们永远仰止的山峰。新中国几代石油人正是依靠“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工作作风,为了国家战略安全、国家荣誉和彻底摘掉贫油落后的帽子,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从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正是几代石油人的不懈努力使得大庆油田连续稳产5000万吨27年,成为我国头号油田和闻名世界的大油田。

参观完毕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了解铁人,学习铁人,把大庆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上一篇:形容天气晴朗的成语下一篇:淘宝商城流程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