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小学科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及启示

内容摘要: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小学科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基于能力和技巧两个维度设置了教学知识和理解、有效教学和评价方法,科学知识和理解三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剑桥大学重视学生科学本质观、科学探究理念以及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培养。借鉴剑桥大学的优秀经验,我国应该加速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建构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而提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质量,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剑桥大学 小学科学 职前教师培养 课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建设高科学素养的小学教师队伍。英国小学科学教育一直领先世界。劍桥大学作为一流大学,其职前教师培养在最新的2017年4月的《优秀教师培训指南》中获得了第一,被誉为全英国最好的教师培训供应商[1]。此外,其关注能力和技巧的课程目标以及全方位、综合化的特色课程内容为培养新一代的科学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正处于发展期,国际经验的借鉴对改革当前我国职前教师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正确理解小学科学职前教师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意义,有利于形成我国特色的小学科学职前教师课程体系。

一.能力与技巧兼顾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每一门课程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强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展开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个人素质方面的综合提升,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管理者。小学科学职前教师课程培养的具体目标为:“掌握高水平的教学技能与班级管理技巧;拓展专业学科知识并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掌握一种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学会因材施教;掌握教学评定技术。”[2]

由此可见,剑桥大学教育学院重视从能力和技巧两个层面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名自信、能胜任、善教学、高水平的合格教师。具体而言,能力方面的目标“拓宽知识、因材施教”,主要是对教师学识的渊博程度以及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出的要求,强调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技巧方面的目标则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综合性的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着眼于班级管理技巧、科研技能以及教学评估技能,目的是使得新教师兼具理论与实践多方面技能,促进其专业知识、教学素养以及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知识、能力、方法共生的课程内容

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小学科学职前教师的培养课程在基于能力和技巧两个维度基础上构建,主要由教学知识和理解层面、有效教学和评价方法层面和科学知识与理解层面构成。

(一)教学知识和理解层面

这一部分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基本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具体课程内容如下:了解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及意义;学前科学教育的目的;保障小学生科学水平提升的方法;保障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以及科学观念的理解方面的重要性。[3]从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其课程内容一开始即强调学生对小学科学的理解,而非阐述小学科学所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这意味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老师首先必备的就是科学素养即理解科学及科学教学的本质及意义,理解是建构的契机,只有真正了解科学教育的本质才能使得学生甚至是自己更加热爱他们的职业,并努力完善自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师。

(二)有效教学和评价方法层面

这一部分主要学习相关科学教学和评价方法。具体课程包括:首先是让学生形成对科学的理解。例如,能正确辨别科学学习中常见的错误概念;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理解和对待他们的错误概念;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操作;科学教学和其他小学课程的有效衔接等。其次是科学的管理课堂。例如,设计中长期教案和教学计划;管理科学活动;高效率利用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最后是评价方法方面,恰当运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4]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强调合格的小学科学老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必要的科学、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不但需要结合个人学习去主动建构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三)科学知识与理解层面

此部分主要囊括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具体课程包含: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爱并且热爱科学;能正确利用例如计算器、电脑等一些科学仪器;能充分利用调查和研究的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辅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性知识;掌握专业的科学和技术术语,能运用恰当准确的单词将专业化的学术性词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词汇传达给小学生。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反思教学。[5]这部分的内容学习重视掌握客观的科学真理及技能,更重要的是去实际操作运用,运用科学知识真正的解决生活实际中面对的一些问题,促进科学和生活相结合。

总之,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小学科学职前教师的培养重视职前教师对科学的理解,不但关注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注重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旨在通过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和有效教学的能力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性、过程性与反思性交融的课程特点

(一)课程重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课程的核心即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理解了科学这门课程的核心才能理解真正的科学精神,也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6]具体而言,从课程内容的教学知识和理解层面来看,它要求学生了解科学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是一味强调相关教学知识的掌握,表明剑桥大学对职前科学教师的培养不仅限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对科学这门课程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从有效教学和评价方法这个层面来看,它要求职前教师必须掌握相关教学、课堂管理以及课堂评价的方法,特别要求职前教师能应对科学学习中的错误概念的解决。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对相关科学概念的生成方面的引导。从对科学知识和理解的内容层面,除了要求职前教师掌握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要求职前教师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知识的生成性和暂时性。

(二)课程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理念的培养

科学探究理念的养成是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剑桥大学小学科学职前教师的培养在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时更加重视学生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课程内容的有效教学和方法评价这个部分强调提问的技巧,通过引出学生的现有认知观念,找出学生科学概念中的错念,帮助学生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联系,引发讨论,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是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部分也是学生理解科学重要意义的部分。在实验设计的时候,课程内容强调教师需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评述学生的行为,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表明学生自己的想法并对实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预测,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实验进行预测、思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课程聚焦过程评价以及反思的培养

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对小学科学职前教师培养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生成性评价,采用档案袋等评价形式。[7]档案袋作为职前教师的重要资料宝库,包含:职前教师在校期间学习的以及作业;职前教师在校期间的科学考试成绩记录;具体的实习资料等。这本档案袋记录了职前教师在学业以及实习经验方面的进步,有利于职前教师反思自我,形成自我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在科学知识与理解层面,强调职前教师需要重视反思,不单单限于科学这门课程更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启示

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借鉴英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对我国开展小学科学职前教师课程改革有诸多启发。

(一)加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程质量由于教师素养欠缺现状令人堪忧。現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欠缺,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养较差,特别是有些科学教师观念陈旧,探究能力较低。然而对比英国,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师均有理科学习背景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一年的专业化培养方可进行教学上岗,专业化水平相对来说都比较高。故而我国高校可以适当给教育硕士的专业方向增设小学科学方向,培养专任教师,同时对于中等师范院校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课程的课时量,例如小学科学教学法和科学专业知识等课程。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推动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完善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

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设置专门针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职前教师课程,课程结构完整,课程设置灵活。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还较为单一,单纯的学术性理论知识还占据主导位置,并且理科方向的学生大都将自己的方向定位于数学,极少有人重视科学方向的培养。因此,我国高校可以改革课程学分比例,提高实践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融合专业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避免局限于单一门类的学习,将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灵活结合。例如,在进行某些学科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开展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教学知识。最后是需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三)改革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是评判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从我国的评价体系来看,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重视考试成绩的高低,考试内容也大都为课程内容的复现,学生的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故结合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职前教师课程评价方式的经验,我国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动态了解学生的变化和发展,重视质的飞跃的同时也要肯定量的提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多维度的评价。从简单的书面考试到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察,特别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的提升。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基本的实践能力,使得两者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展开,小学科学教师的内部培养问题凸显,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成为社会共识。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从能力和技巧两个维度出发为职前教师设置课程内容,适应了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需求,提升了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获得了英国社会一致认可。借鉴剑桥大学的课程培养经验,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应着重于专业化的课程目标、重视科学知识素养的课程内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GCE. [EB/OL].[2018-11-14]http://www.educ.cam.ac.uk/news/Downloads/2017_04teacher_training_ranking.pdf.

[2]Ye H E. Curriculum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UK & Inspiration in Standard-Based Guidance——An Example of PGCE Curriculum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UK[J]. Theory &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10.

[3]Li H. The Cambridge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 Elt Journal, 2009, 9(2):págs. 59.

[4]徐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现状述评——以爱丁堡大学莫雷教育学院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2):76-80.

[5]Eric Hoyle. The PGCE course: possibilities for research[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06, 2(1):89.

[6]陈彦芬,高秀岭.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6):33-36.

[7]王淑英.英国小学科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6):151.

(作者介绍:冯婷,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高等教育)

作者:冯婷

第2篇:论物理学在培养高职学院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作用

【摘要】阐述了科学素养的内涵,论述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论述了文科物理是高职学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一体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文章概述了我校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文科物理 科学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正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蒸汽革命和电气时代,还是近代高新技术如激光、电子计算机的出现,都是以物理学的成果为基础的。不仅如此,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了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甚至应用到了经济学中。20世纪末,继生物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之后,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研究的前沿,一门由物理学向经济学中渗透、交融而产生的新学科——“文科物理学”问世。由此可见,物理学是非常适合对大学文科学生进行科学素养通识教育的学科。

一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 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法。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一是广博的科学视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世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资本、知识改变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对人们的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当今的大学生要有广博的科学视野,要努力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二是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探求真理、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一种勇气和人格,是求实原则、理性思维、探索精神、质疑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学生必须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探索未知、创新知识为己任,把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三是要有科学的研究能力,科学研究的目的既是创造精神财富、创新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也是创造物质财富,是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应用于实践,在生产和实践中发现新科学;四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物理学在培养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学科之一。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在空间尺度上之广和在时间尺度跨度上之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广义地讲,它涵盖了所有自然学科。物理学不但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工程技术的基础。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物理学既有优美的理论体系,又是生长科技新枝的母体。时时从相关的学科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壮大自己,使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科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今天的物理学不仅在实用技术工程方面有着广泛的延伸,而且在人文精神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由于内容上互渗、方法上互通、功能上互补、结果上互利,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和一体化进程成为一个不争的趋势,这一趋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也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走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着文、理分科的现象,致使受教育者知识片面化、思维僵化,严重影响了现代型人才的形成及完善。学理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也要有宽广的财经文法知识,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宗教、历史、艺术、哲学等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人文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事物和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及管理者,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一个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因此对人文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课是对人文专业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课程。通过对物理学的理性思维的训练,可使人文专业大学生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尊重客观事实、勇与批判的科学精神。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物理课有两种作用,一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个是思维方法的教学、科学精神的熏陶、创新素质的培养,即科学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客观地认识世界的方法,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应该具备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具备应变、发展和再学习所需的能力;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崇尚理性,崇尚实践;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等。物理课在高校推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度协调发展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在把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关的工作中,有着得天獨厚的优势地位,在这门课上加大力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我校开设《文科大学物理》的体会

2012年秋季学期,我校首次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经过反复比较,我们选择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倪光炯、王炎森先生编写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教材,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素材。第一次课适逢日本大地震一周年,筆者有意安排《核能及安全利用》作为讲座内容,比较详尽了讲解了核能利用的基本原理、核能利用的高效性及安全性,吸引了近200名同学。在32个学时的讲座中,适时加入《纳米技术》、《飞行器与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等八个专题讲座,并把课件及相关视频资料放在共享,让同学们下载学习,目前,我们为文科大学生又相继开设了《仰望星空》、《激光美容》等选修课,分别介绍天文学、激光应用等知识,极大地激发了我校文科大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当然讲授内容不可能包含物理学所有的博大与精深。我们只想能做到:呼唤猎奇欲,体验理性美。我们坚信物理学的悠久历史足以构建起一个平台,让所有科学技术乃至文学艺术的精彩画面在上面展现作秀。

四、结论

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几点体会:第一,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史。如果只教给学生现成的定理,学生没有兴趣。例如,在讲授光的本性时,我把迈克尔逊和莫雷两位科学家,为了验证“以太”介质的存在,两人合作了38年,不断改进实验原理和方法,最后该实验还是以失败告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深入领会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是现代科学方法的范例,也懂得了前辈为追求真理付出的艰苦劳动以及乐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第二,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不纠缠于复杂繁琐的计算,用一些简单生动的例子使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直观的理解。第三,教给学生一些直观的解题方法,比如用作图法进行分析。第四,通过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并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第五,注意介绍一些新的前沿的内容,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实验是物理基础,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分组让学生观看了物理系演示实验室,在讲解后还让学生动手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艾宝勤,蒋逢春 《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

[2]张淳民.大学物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熊峻松 (1964.04-),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熊峻松

第3篇: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和探索

摘 要:简要回顾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过去10年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London University)、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办学的历程,并对其办学意义、教学管理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诸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国际化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的意义 合作办学管理

当今世界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人类社会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上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大势所趋,也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教育部和湖北省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区,我院自2002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London University)、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国际知名高校采取2+2、3+2、4+1等多种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实施双语教学、全程导师制,采取多元化管理。圆满完成本专业国内本科阶段课程的学生,經审核达到国外大学入学要求后,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在合作协议的国外大学继续学习,达到毕业要求授予双方学位。

从2002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签订了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协议,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共同探索2+2国际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许多方面相互接轨,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授课,且每年召开中-澳三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Monash大学)先进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许多方面相互接轨,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授课,且每年召开中-澳三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Monash大学)先进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截止到2013年11月止,我院已有60名学生赴Monash大学进入2+2联合培养项目,其中2010级13人,2011级11人,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都选择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本文试图从国际化办学模式进行阶段性总结,以期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经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国际专业人才。

1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意义

目前,亚洲很多国家都鼓励国外高校到本国设立分校。欧共体国家也正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实施互认学分等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总体结构和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更加全面的要求。

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应当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如果说它对本土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影响,那么也一定是积极的、有益的、发人深思的影响。早就有教育专家表示,中国并不缺大学,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的今天也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人才。高等学历人才培养的趋同,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弊端。通过中外合作,使得我们可以反思自身在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在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中发挥示范、探索作用。通过观摩交流、学习借鉴以及直接引进国外大学的新教材,可以推动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可以通过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国际成熟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和经验将引发“鲶鱼效应”,它不仅能丰富本土学生的选择,还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那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往往是理念的革新,例如淡化分数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市场接轨紧密等。让境外教育资源与国内的高校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利于国内教育界接受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竞争机制的完善,促使教育深化改革。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国际人才的培养。

2 国际合作办学中教学管理的实施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际合作办学教学工作中,为确保人才质量,必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要求和业务目标。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符合当代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水平。修订契合专业培养标准、明晰专业特色的学分制培养方案。学术型培养侧重于构建与国际培养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中,与欧美一流大学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工程型培养侧重建立与国际工程师要求相对应的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行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2 完善教学实施计划

构建与国际接轨、前沿灵活的“厚基础、重交叉、个性化、强创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计划是确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过程开展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在引进、吸收并消化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实施计划的同时,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取向,结合国家情况及生源特点完善教学实施计划。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密切结合我校学科特色优势、卓越工程师培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理工结合、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以务实的精神将先进的国际科学知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视角授予学生,落实教育发展战略,扩展学生全球化视野。

2.3 精心选用教材

在选用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国外原版教材或优秀的国内双语教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等特点,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了解有关国际最新技术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选择教材还得根据教材内容、本专业学生特点,严格审查,注意中外教材的衔接度、难易程度等。

2.4 强化师资互换交流

以我院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2+2项目为例,本项目教学部分前两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承担,后两年由Monash大学承担,其中在前两年中,每年澳方将派教师来汉主讲1~2周左右专业课程,其余国内部分的课程则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我院近年长期选派中方教师赴澳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和培训。

3 国际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管理已经步入正轨,比较规范。武汉理工大学及Monash大学双方的联系密切,对学生招生工作的前期宣传、申请提交、成绩审核、最终录取以及成绩反馈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今年还有一位学生顺利7月份入学,表明管理环节比较高效。然而,在过年的合作办学之中仍还存在以下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3.1 生源情况

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都是由辅导员统一管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薄弱,一旦出国留学,突然失去辅导员保姆式的指导,将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此外,由于有意向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比较容易造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

3.2 双方互派老师情况

现阶段国际联合培养双方学校一般来访教师的授课时间为1~2周,每学年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我院派驻Monash大学的教师交流学习多倾向于科学研究,参与教学组织细节较少。

4 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管理的对策

(1)针对学生自主性不够、自我意识强等现象,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可利用报告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友、专家、留学归来学者做励志报告;让已经进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高年级同学传授学习经验,讲述海外学习生活。

(2)每年分阶段进行招生宣传,可以通过宣传片、网络视频、老师宣讲等方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招生宣讲,选择不一样的介绍主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在现有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制定国外大学来访教师的教学计划并安排配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国际合作双方学院间共同制定中方派出教师在国外大学学习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主要涉及教学管理、授课方式、教学组织、互动式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计划。

5 结语

国际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面临着各种资源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国内原有体质与西方教育模式存在大不同。在国际合作办学体制下,必须多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为我国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万娟.山西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辦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王肃元.我国高等教育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J].教育管理研究,1994(1):17-19.

[3] 张抗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张学礼.21世纪:中国人才国际化[J].科技日报,1994.

作者:李瑶 董丽杰

第4篇: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简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简报

(2010年4-8月)

总第十四期

2010年第2期 2010年10月21日编辑

一、 行政及管理

1. 4月中下旬,学校审计处按照程序完成对舒红兵院长第一个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常规审计工作,对舒红兵院长任期内学院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2. 4月中旬,学校保卫部和学院及我院各单位分别签订《武汉大学二级(三级)单位2010治安防火安全责任书》,以确实保障学院治安消防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3. 4月中下旬,经多轮商务谈判,分别与武汉富丽达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武汉电信公司以及湖北天成冷气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新一轮的物业管理、宽带使用以及中央空调维保服务协议。

4. 5月17日- 6月20日,启动第六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评选工作,我院递交了78级校友王小凡的申报材料。

5. 6月中旬,联系后保部和相关防水公司,由学校出资,对二楼报告厅顶部漏水进行维修,彻底解决报告厅顶部漏水和光线亮度问题。

6. 6月中旬,按学校财务部要求顺利完成2010年我院财务执行预算编制工作。

7. 6月23日,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会同保卫部、基建管理部、后勤保障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部门对我院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安全工作检查。

8. 7月上旬,联系武昌区洪山环保废弃物交换中心,对大楼内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各实验室收集的无机和有机实验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

9. 7月10日,由学院出资对大楼污水处理站进行维修施工,目前已投入正常运转。

10. 7月下旬,对7楼仓库进行通水通电施工,为后期学院建设有关科研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11. 8月中下旬,由后保部出资,对我院资料室屋顶平台进行防水维修。

二、 人事及党务

(一)人事

1. 4月15日下午14:30,在我院中厅会议室,召开了辅导员考核工作会议。

2. 4月中旬,完成学院网站中师资队伍信息的收集及更新工作。

3. 4月16日,2010年专业技术岗位申请人员面试,学校设备处、人事部、组织部和纪委领导参加,学院党政领导和实验教学中心部分技术人员任评委。共3人参加面试,经过评审拟聘用车婧为院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人员。

4. 4月19日—26日,2010年管理岗拟聘用人员贾洋洋在院办公室实习一周。

5. 5月25日—6月4日,开展2010学校高知高干体检,全院共104人参加体检,其中在职54人,离退休50人。

6. 5月31日—7月底,开展2010科研流动岗岗位申报、人员招聘等相关工作,共新增聘用人员15人,续聘7人。

7. 4月—7月,博士后进站10人,其中,师资博士后(借站)5人,企业博士后1人,在职博士后1人;博士后出站1人,延期出站申请3人。

8. 6月—7月,学院选留博士毕业生3人(李姝、杜波、龚燕兵),办理选留手续及师资博士后进站手续。

9. 7月—8月,2010年新教工及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学院共11人参加培训和考试。

(二)党务

1. 2. 4月—6月,完成2008年、2009年年鉴汇编工作,并按统一要求修订后上交学校档案馆。 4月—6月,发展党员48人(其中研究生19人、本科生19人),转正27人(其中研究生18人,本科生9人);

3. 6月17日,办理毕业研究生、本科生党员集体组织关系转移共计109人,其中研究生65人(转省内45人、转省外20人)、本科生44人(转省内9人,转省外35人)

4. 4月—8月,办理组织关系转移13人,组织关系改派5人。

三、 教学

(一)研究生

1. 4月初,录取2010级硕士研究生193人,发放调档函;组织报考2010级博士研究生上线考生复试。

2. 4月中旬,组织本院的教师(以实验室为单位)和本院大

三、大四的本科生见面会,参加的有李文鑫实验室、朱英国实验室、舒红兵实验室、何光存实验室、周荣家实验室、郭林实验室、吴燕实验室、黄赞实验室、梁毅实验室、黄健实验室、李立家实验室等。

3. 5月,申请2010年省优秀博士论文3人:陈宇(导师:郭德银)、易虹(导师:李文鑫)、罗军玲(导师:杨代常),申请国家优秀博士1人:袁静(导师:赵洁)。

4. 5月中旬,李家儒、郑从义、李阳生三位老师代表学院分别到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招生宣传暨复试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的推荐免试生

5. 6月1-8日,整理上半年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料,为6月10日的院学评会作准备。 6. 6月10日,院学评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60人,工程硕士1人、博士学位55人(含留学生1人)、不授学位只拿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20人。审核讨论通过:获得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3人,彭雄波、郭明雄、徐新伟;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4人,黄赞、李友军、宋质银、黄健。

7. 6月,2009级硕士研究生中期分流考核。硕-博连读生和提前转博生共97人。其中硕-博连读生79人;提前转博生18人。其余95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8. 6月下旬给已录取的2010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发放录取通知书193份。

(二)本科生

1. 4月,按照学生修读课程情况,分年级、分专业召开“学分清查会”,对部分学分未修满学生予以督促。

2. 4月11日,王建波副院长及部分分管教学、学生工作人员赴华大基因参加了“全国基因组学人才联合培养研讨会”,王建波副院长做了“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讨”的报告。

3. 4月23日,召开了保研2011年“吸引优质生源保研师生见面会”,学院负责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教学的相关领导、二十余名导师、近百名学生参加了见面会。

4. 5月中旬,我院两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结题。

5. 5月11-17日,学院进行了2009-2010学第二学期教学检查,这学期我院公开设了29门理论课,14门29班次的实验课。

6. 6月初,201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7. 6月,学院组织申报了“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两个项目,每项获学校资助30万元,共计60万元。

8. 6月,学院组织申报“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武大课程2010”中的相关项目:教学改革试点基地2项;教学改革项目2项。

9. 7月6日,学院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初赛,通过评委打分及综合评价,一致推荐王延轶老师代表生科院参加理学部预赛。

10. 7月9日,经教师本人申报、学院推荐、学校评审,学校授予黄诗笺教授带领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11. 7月10-11日,学院举行了第二届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大赛从群落、种群、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各个层次考察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07-09级三个年级共有101名同学

报名参加了7个项目的单项赛及综合赛,选拔出3位选手参加2010年9月在我院举行的湖北省高等学校首届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

12. 7月12日-21日,2009级生物学基地(含国际班)的102名学生,前往神农架进行野外综合实习;7月12日-17日,2008级生物技术基地38名学生前往宜都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企业教学实习;28名本科生到华大基因进行暑期实习。

四、 学科及人才

1. 4月—6月,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考核。4月22日下午14:30,召开博士后考核工作会议,赵洁副院长参加,主要通报博士后流动站考核工作要求和安排。

2. 4月22日下午16:00,申请学院教师岗位的江元清博士到院做学术报告 3. 5月9日,引进人才宋质银博士到校。

4. 5月18日,召开教授委员会, 2010年选留师资博士后候选人工作报告及卢欣、吴燕珞珈特聘教授届满考核工作汇报、2010年上半年引进人才情况讨论,经过投票决定拟引进5人。

5. 6月4日,下发2010年长江学者申报工作的相关通知

6. 6月10日,2010年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共6名博士后做学术报告。

7. 6月18日下午15:00,在学院南厅会议室召开严雪副教授公派出国期满回国考核工作报告会,植物与动物学系在校教师参加,赵洁副院长主持。

8. 7月8日—9日,召开教授委员会,主要内容是讨论学院学科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包括:重点实验室申报,98

5、211工程经费使用情况通报,各类人才的考核问题的讨论,补充讨论2010年上半年申请教师岗位人员2人的情况。

五、 学术交流

1. 4月19日,应生科院邀请,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邓迪大学David.Lilley教授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DNA Holliday Junction的结构与动态性及其被酶识别”的报告。

2. 4月21日,应赵洁教授邀请,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周严博士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The mammalian Golgi regulates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的报告。

3. 4月22日,应赵洁教授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学系江元清博士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Dissecting plant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的报告。

4. 4月27日,应郑凌教授邀请,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中心Robert G Gilbert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Diabetes and the relation to glycogen structure

and biosynthesis”的报告。

5. 5月17日,应病毒学系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Peggy Hsieh博士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Genome instabilit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NA mismatch Repair”的报告。

6. 5月17日,应舒红兵教授邀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John Hiscott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Manipulating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Augment Oncolytic Viral Therapies”的报告。

7. 5月17日,应舒红兵教授邀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Rongtuan Lin助理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RNA Virus Infection”的报告。

8. 5月17日,应周荣家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刘以训院士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热激对支持细胞去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9. 5月27日,应李立家教授邀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Jiang Jiming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Strcture,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plant centromeres”的报告。

10. 6月1日,应朱英国教授邀请,日本大学池桥宏教授(Ikehashi Hiroshi)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水稻杂种不育基因与籼粳分化The hybrid sterility gen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的报告。

11. 6月1日,应朱英国教授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万建民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挖掘与育种利用”的报告。

12. 6月4日,应舒红兵教授邀请,麻省理工学院Jianzhu Chen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umanized Mice”的报告。

13. 6月13日,应舒红兵教授邀请,美国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的麻建杰教授访我院,并做了题为“蛋白质在临床在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的报告。

14. 6月22日,应病毒学系邀请,美国宾州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系胡建明教授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Virus-host interactions in HBV replication and persistence”的报告。

15. 6月29日,应郭德银教授邀请,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Pinghui Feng博士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A model gamma herpesvirus hijacks the MAVS-IKKbeta pathway to promote viral lytic replication”的报告。

16. 7月5-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上,梁毅教授做了题为“病理浓度锌离子调节Tau蛋白错误折叠的分子机制”的特邀报告。

17. 7月22日,应梁毅教授邀请,美国Pennsylvania大学教授Feng Gai博士到我院讲学,作了题为“Fast events in protein folding”的报告。

18. 7月28日,应周荣家教授邀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John Curtin医学院Steve Winslade博士一行三人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Link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es and disease through

large scale ENU mutagenesis of the mammalian genome”的学术报告。

19. 8月8-12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4届上海国际生物物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上,梁毅教授做了题为“Crowded cell-like environment accelerates the nucleation step of amyloidogenic protein misfolding”的邀请报告。

20. 8月24日,应赵洁教授邀请,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袁平博士来访我院,并做了题为“胚胎干细胞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报告。

六、 科研

(一) 部分重要论文

1. Chen R, Zhang L, Zhong B, Tan B, Liu Y, Shu HB.The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7 is involved in virus-triggered type I IFN signaling.Cell Res. 2010 Jul;20(7):802-11. (舒红兵IF=8.15)

2. Han KJ, Yang Y, Xu LG, Shu HB.Analysis of a TIR-less splice variant of TRIF reveals an unexpected mechanism of TLR3-mediated signaling.J Biol Chem. 2010 Apr 23;285(17):12543-50. (舒红兵 IF=5.33)

3. He Y, Shang X, Sun J, Zhang L, Zhao W, Tian Y, Cheng H, Zhou R.Gonadal apoptosis during sex reversal of the rice field eel: implications for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role of the molecular chaperone heat shock protein 10.J Exp Zool B. 2010, 314(4):257-66. (周荣家,程汉华, IF=2.938)

4. Zhao W, Zhou F, Zhou X, Hou Y, He Y, Cheng H, Zhou R.Mago, a vertebrate homolog of Drosophila Mago nashi protein, is a component of the chromatoid body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postmeiotic spermatid.J Exp Zool B. 2010, 314(3):232-41. (周荣家,程汉华, IF=2.938)

5. Ming Jiao, Hong-Tao Li, Jie Chen, Allen P. Minton, Yi Liang* (2010). Attractive protein-polymer interactions markedly alter the effect of macromolecular crowding on protein association equilibria. Biophys. J. 99(3), 914-923. (梁毅 IF=4.683)

6. A simple template-dependent ligase ribozyme as the RNA replicase emerging first in the RNA world. 2010. Wentao Ma*, Chunwu Yu, Wentao Zhang, Jiming Hu. Astrobiology, 10: 437-447. (马文涛 IF=3.257).

7. Wu S M, Tian Z Q, Zhang Z L, Huang B H, Jiang P, Xie Z X* and Pang D W*. Direc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in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target-specific quantum dot-based molecular beacon. Biosens. &. Bioelectron., 2010, 26: 491-496 (谢志雄 IF=5.429)

8. Ma HL, Zhao J*. 2010.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rabinogalactan protein gene family in r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1 (10): 2647-2668 (赵洁 IF=4.27)

9. Hu TX, Yu M, Feng Q, Zhao J*. 2010 (Aug 11). Comparative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analysis of the two daughter cells from tobacco zygote reveals the transcriptome differences in the apical and basal cells. BMC Plant Biology, 10(1):167 (赵洁 IF=3.77)

(二)其它科研信息

1. 4月3日,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举行。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奖项,来自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11位年轻科学家获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等9人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2. 4月7日下午4:30,国家科技部农村司贾敬敦司长一行来到我院,听取了杨代常教授的分子医药农业相关项目的汇报,并先后实地考察了杨代常教授实验室和朱英国院士实验室。副校长蒋昌忠教授、校科发院常务副院长李平湘教授、副院长侯祚勇、生科院副院长郭德银教授等参加考察。

3. 4月9日至11日,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的“病毒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席学术交流会”在湖北省咸宁市顺利召开。来自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8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联席学术交流会。

4. 5月7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北京办公室科技项目专员孙博于来访我院。美国驻武汉总领事Diane Sovereign女士陪同前来。此行受到了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教授的会见。孙博专员介绍了NSF和中国密切相关的两个项目,即“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伙伴项目(PIRE)”和“美中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EAPSI)”。孙博专员在当天下午参观了黄双全教授实验室。

5. 5月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专项III期项目“湖库生态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推广项目”筹备会上获悉,梁子湖被选定作为水质成功恢复的代表性湖泊纳入该项目,进行全国性示范推广。

6. 5月1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辉等人陪同下,考察了我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听取有关工作汇报。校党委书记李健、副校长蒋昌忠、院党委书记何建庆等参加了接待活动。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建国教授汇报了该实验室发展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情况。桑国卫认真听取了汇报,并参观了医学病毒实验室、传染病病原体检测实验室、生物质谱实验室等。陪同桑国卫来访的还有:国家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延觉、湖北省卫生厅厅长焦红等。

7. 6月2日至3日,“中德跨学科重大合作项目研讨会”在武汉市召开,期间来自中德双方的30多位会议代表在会议主席的Roggendorf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8. 6月19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研讨会在湖北咸宁召开。

9. 6月25日下午4:00,我校杰出校友、著名华裔生物学家王小凡教授座谈会在生科院中厅举行,生科院院长舒红兵教授主持会议。座谈会开始前,校党委李健书记亲切会见了王小凡教授。

10. 6月26日至28日,光谷生物城创新论坛——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光谷生物城创新论坛、学术交流、庆祝学会创始人齐义鹏教授教学科研50周年活动以及理事会改选。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制品所等30多个单位的200余名生物工程领域的代表参加了大会。本次会员大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按照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章程进行,推举吴建国、陈新文、何光源等68人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其中23人为常务理事。以吴建国理事长为首的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正式成立。

11. 7月3日,美国环保总署高级研究员葛跃博士和双桥国际集团CEO许东先生等一行人在湖北省环保厅李兵厅长陪同下来到武汉大学梁子湖生态站参观交流。葛跃博士等参观了梁子湖生态站的科学实验场地和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区,并听取了于丹教授关于湖泊生态保护的报告。

12. 7月4-7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和日本病毒学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预防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八届中日国际病毒学会议”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13. 7月10-14日,应黄双全教授的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系教授、英国皇家学会(FRS)和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Spencer Barrett博士与黄双全课题组的师生在云南香格里拉开展了植物学考察与合作研究,双方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4.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8月2日发布的公告中获知,在2010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中,舒红兵、翟中和、陈丹英、吴旻、卢智刚等人完成的成果“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评审。

15. 根据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2010年8月6日的公告,我院“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刘奋勇教授首席主持申报的国家973项目“病毒潜伏感染的分子机制”获批立项。

16. 8月13日,朱英国院士研究团队的“水稻两系不育系Bph68S成果鉴定会”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行。专家组在听取了武汉大学关于水稻两系不育系Bph68S的选育报告后,认真镜检了花粉,审阅了相关材料,鉴定Bph68S不育系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鉴定会后,专家们参加了8月14日在荆门市举行的由不育系Bph68S组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234现场观摩会。湖北省赵斌副省长、省农业厅相关领导、荆门市市长王玲女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教授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省内各种子企业、相关县市农业局负责人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17. 根据国家基金委8月18日通知,刘奋勇教授、黄双全教授分别获准2010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18. 6-8月,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博士后Benjamin Montgomery受国家基金委外国青年学者基金的资助、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Deren Eaton受科技部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的资助,与中方合作导师黄双全的课题组在云南、四川等地开展了野外植物考察和合作研究。

七、 学生工作

(一)研究生

1. 4月7日下午,“生科院第一届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素质拓展训练营” 在奥林匹克操场顺利举行,生科院研究生20个党支部的共42名党支部学生干部参加了本次训练。

2. 4月12日-5月20日,开展2010届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工作,办理提前还款、还款、贷款展期手续,对贷款学生加强诚信教育,督促贷款毕业生按时还款。

3. 4月14日-5月30日,“关于深入开展以增强活力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创新活动”立项申报正式启动,我院经评比推选出5项优秀研究生党支部活动申报方案提交学校,我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提交的“支部一周一文献,分享、讨论、收获”方案最终在全校220多项的方案中脱颖而出,入选学校最终重点资助的30个活动方案。活动将在年底进行全校汇报验收。

4. 4月17日上午,生科院在一楼中厅会议室召开2010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动员大会。会议总结了生科院2009年研究生就业情况,部署了2010年研究生就业工作。

5. 4月22日晚6:30,在生科院一楼南厅会议室,我院硕士研究生的求职·面试经验交流会顺利举行,50位09级硕士生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6. 4月29日下午,生科院第三届“直通赫尔辛基”研究生学术报告大赛顺利举行,经过预赛和决赛,10名研究生脱颖而出,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奖品,前六名同学同时获得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的资格。

7. 4月,组队参加武汉大学研究生足球联赛,生科院研究生足球队勇夺季军。 8. 4月-5月,院研究生党支部委员换届,并对各支部委员进行培训。、

9. 5月14日-6月9日,协助中德中心进行博士生选派工作,挑选优秀博士研究生,赴德国参加2011年主题为生命科学的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10. 5月6日-30日,2010级硕士政治审查,签署《武汉大学2010年普通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合同》、《思想品德调查函》、《调档函》等预审材料。

11. 5月,开展2010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指导填写《研究生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毕业登记表》,组织研究生参加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等。

12. 5月,组织学院优秀研究生的评选并颁奖,钟波等12名优秀研究生获奖。

13. 5月,针对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好研究生校外住宿情况统计和清查以及住宿地点、联系方式的登记,对研究生宿舍用电安全和卫生情况进行抽查,走访推迟答辩研究生宿舍。制作毕业生纪念册、组织毕业生系列球赛,高度关注研究生文明离校,预防突发事件。

14. 6月9日-20日,办理在校研究生2010医保。

15. 6月中上旬,开展2010级博士政治审查,签订《武汉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培养合同》、《思想品德调查函》、《调档函》等预审材料。

16. 6月底,发放2010级硕士、博士新生录取通知书、银行卡等材料。

17. 6月-7月,毕业生相关工作(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就业率统计、优秀毕业生评选、人事档案的整理并移交、户口迁移等)顺利进行;整理并移交校档案馆2009年全年毕业生学位档案180套。

18. 7月初,对暑假留校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全、稳定教育工作,制定了预案并对学生宿舍进行了安全检查。

19. 7月1日下午2:30,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汇报暨“七一”评优会议在院中厅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余丽和艾天军主持,各支部书记、优秀党员代表、各班班长和研究生会主席团共计50人参加了会议并担任评委。本次评优共评出先进党员44名,先进党支部4个,分别是第

六、

七、十

三、和十四党支部。

20. 8月暑假期间,开展研究生宿舍调整、清退工作。

(二)本科生

1. 4月,2008级生物技术基地一班获校红旗团支部,2008生技

二、2009生基

二、2009国际班获校级先进团支部。

2. 5月,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我院4名同学获二等奖,4名同学获三等奖。

3. 5月30日,武汉大学第45期党校举行结业考试,我院52名入党积极分子顺利获得党校结业证书。

4. 6月,我院2006级邹思颖同学获“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称号。

5. 6月,我院被学校评为“理论学习先进集体”。修改《生命科学学院素质教育读本》并编印成册。

6. 6月12日,我院2010届学生毕业典礼在生科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7. 6月,办理2010届毕业生贷款的还款暂期相关手续,为所有本科生办理医保的相关手续。 8. 6月10日,武汉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顺利进行,我院40余本科生志愿者参加接待咨询等活动。 9. 6月15日,完成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审批工作,共28支小分队获批,学院投入3万

元实践经费。

10. 6月22-23日,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 11. 6月28日至7月10日,学生进行期末考试。

12. 7月3日,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常务副院长王建波教授、院党委副书记王绍军以及各实践团队带队老师参加了此次大会。

13. 7-8月,根据校团委通知,我院本科生自组28支小分队奔赴各地进行社会实践等活动。

编 辑:冯

阅:舒红兵 何建庆 王绍军

Email:skydw@whu.edu.cn 11

第5篇:中山大学2018-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范文)

中山大学2018“三大”建设 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申报指南

2017年12月编制

1

2018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申报指南 ........... 3 专项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专项 ........ 5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培育 ............ 5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培育 ............ 6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 ................ 7

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 .................... 8 专项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培育专项 ........... 10

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 ................... 11

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 ....... 12

三、人工智能专项 .............................. 13

四、自由申报领域 .............................. 14 专项三:超算应用培育专项 ....................... 15 专项四:国防科研培育专项 ....................... 17

2

2018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申报指南

为落实“三大”建设的建设任务,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快速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学校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建设目标,参照国家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南。

(一)基本思路

1.培育目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是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体现,大科研项目培育的主要目标是前瞻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2.培育原则:大科研项目培育应围绕“三个面向”,聚焦重大科研问题和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各科研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学校科研的优势和特色。

3.培育方式:各单位应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结合本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凝练重大科研问题,提出大科研项目的培育目标和科研计划。培育的大科研项目应明确培育期限,并争取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继续支持。

4.支持和管理:学校将对批准培育的大科研项目给予培育经费支持。根据大科研项目的培育目标和研究任务,每年给予每个大科研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的培育经费支持, 当年资助经费应在当年开支完毕,余额收回,次年不再返还。科学研究院定期对培育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依托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应将大科研项目培育列入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并提供实施条件支持,负责组织项

3 目申报实施,并应加强项目管理。

(二)培育条件

1.大科研项目培育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十三五”国家科研发展规划的要求。

2.培育的大科研项目应制定项目培育方案、明确培育目标和下一步工作推进计划、确定重点研究任务和研究工作计划。

3.培育的大科研项目应明确培育期限,并争取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

(三)经费使用要求

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支出,开支范围包括材料费、数据和资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工作及学术研讨会议费、来访专家差旅费、专家咨询及讲课费、印刷费、信息采集费和设备费。特殊情况,如需列支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研究相关支出,应在项目申请时单独列示,经审核批准后予以列支。

项目培育建设经费不得开支出版费,出版需求纳入学校“出版专项”重点工作统筹考虑。除开支社会调查、田野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等的信息采集费和专家咨询及讲课费外,不允许列支其他劳务支出和人员支出。不得列支餐费,不得提取管理费用。

项目培育建设经费各科目的支出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科研经费及专项经费的管理规定。

附属医院大项目培育经费,按学校与附属医院1:1的配套方式进行支持。大科研项目的培育绩效列入二级单位(附属医院)科研工作考核内容。

4 专项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专项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培育

(一)专项背景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二)培育目标

支持我校学术带头人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在科学前沿领域形成优秀的多学科交叉、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能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科研团队,在3年内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三)申报要求

1.学术带头人应当是本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宏观把握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能够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

2.骨干成员应当在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过出色的研究成果并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3.学术带头人在向基金委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60岁,骨干成员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主;

4.拟开展的研究应当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研究方案应当先进、合理;总体目标应当在本领域国际学术前沿起到引领作用或者是开创新领域,有望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能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高地。

5 5.申请人(包括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一般应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6.申请人及骨干成员合计不得超过10人,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基础科学中心培育建设的团队在“三大”建设经费中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重点支持,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培育

(一)专项背景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

(二)培育目标

支持我校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作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组建骨干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在3年内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三)申报要求

1.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国际影响力以及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我校研教医第一线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国家科技奖励项目负责人等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6 2.学术带头人在向基金委申请项目当年1月1日未满55岁。 3.研究骨干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且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研究群体(包括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一般应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创新研究群体培育团队培育建设的团队在“三大”建设经费中给予不超过200万的重点支持,每年不超过100万元。学校对培育建设的创新研究群体进行建设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是否给予滚动支持。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

(一)专项背景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等。

(二)培育目标

在科学前沿领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前瞻布局和组织一批项目,在3年内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三)申报要求

1.申请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凝聚研究队伍能力;

7 2.研究队伍应当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研究条件和创新研究能力,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3.申请项目要求科学目标明确、集中,学科交叉性强,并注意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的协调与衔接(既往已发布过指南并已立项的项目不在培育范围内);

4.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一般应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建设的项目在“三大”建设经费中给予不超过50万的重点支持,第一年资助30万元,第二年资助20万元。

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

(一)专项背景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设立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培育目标

支持我校在重大科研仪器研制方面有基础的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在3年内申报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三)申报要求

1.对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8 2.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3.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颖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 4.项目负责人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培育建设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三大”建设经费中优先重点支持,每个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对于争取部门推荐类的资助总额不超过300万元),项目执行期不超过3年。学校对培育建设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进行培育建设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是否给予滚动支持。

9

专项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培育专项

(一)专项背景

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前瞻培育专项,培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专项项目。其中,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是面向2030年部署的新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专项。人工智能专项已于2017年11月启动。

上述三类项目的中央财政经费资助额度在千万量级以上,具有项目组织难度高、影响深、意义大的特点,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谋划。为了提高我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竞争力,特设立本资助计划。

(二)培育目标

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布局和培育一批未来4年内可以牵头申报的项目,前瞻引导指南编制、做好队伍组织、强化研究基础、提升申报质量。

(三)申报要求

1.申报领域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30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的范畴,且属于该专项的实施方案中尚未支持的领域(即2016-2018年已经启动资助的指南方向不在培育范畴)。

2.申请人应符合上述三类项目的申报条件,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60周岁以下,有望在4年内牵头申报上述项目。不受理青年科学家项目的前瞻培育。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年和2017年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不予资助,但项目(课题)在2018年12月底前结题的除外。

10

(四)重点培育领域

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 不局限以下领域 1. 智能机器人

2.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3.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研发

4.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5.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6.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7.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 8. 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 9. 合成生物学

10.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 11. 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 12. 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

13.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 14. 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 15.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 16. 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 17. 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 18. 废物资源化

19.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20. 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 21.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 22.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23. 精准医学/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11 24. 干细胞及转化/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

25.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数字诊疗装备研发 26.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27. 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28.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

29. 全球变化及应对/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地球观测与导航/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

备注:由于第23-29领域在“十三五”期间资助计划已全部启动,2019-2020年基本没有公开资助计划,但上述专项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滚动,本次仅对第23-29领域作小范围支持。

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 1.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 深海空间站

3.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 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 种业自主创新

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12 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 大数据

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11.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

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12. 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13. 健康保障

重点支持再生医学、生物治疗、机器人和微创治疗、智慧医疗、数字健康、医疗健康领域重大原创理论和颠覆性技术、重要病原性疾病防控、基层常见多发疾病防控。

14. 地球深部探测

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地球深部资源探测利用(含地热综合发电及示范)、地球深部科学三大方向。

三、人工智能专项

1. 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如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群体智能理论、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类脑智能计算理论、量子智能计算理论。

13 2. 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

如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四、自由申报领域

为鼓励我校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未来将要启动专项的实施方案编制,加强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的顶层设计,前瞻布局我校在“十四五”期间获得变革性突破的领域,特设立自由申报领域。

(五)支持方式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资助不超过50万。第一年资助30万元,第二年资助20万元。

2.资助经费:重点用于项目组织推动的研讨、会议、来访专家差旅、专家咨询及讲课费等。

(六)评审要点

1.参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预申报形式开展评审,重点评估申请人及团队承担国家级千万量级项目的能力和工作基础。

2.正在参与专项实施方案编写或专项概算编制,或正在沟通申报指南编写,能提供专项实施方案稿件的申请人,将在本次申报中优先考虑。

3.请使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培育专项申报书模版填报,使用通用模版者不予受理。

14

专项三:超算应用培育专项

(一)专题背景

“天河二号”是支撑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我校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为进一步促进超级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融合发展,拓展应用领域,2018年设立超算大科学应用研究专题,并继续支持超算应用培育专项。

(二)培育目标

重点支持一批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开展的超算大科学应用研究专题及超算应用研究项目,开展基于“天河二号”的应用模拟和计算工作,研发性能优化方案和技术,在面向典型应用领域的问题建模、数据结构、并行实现和算法优化等计算方法方面取得成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科研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大规模计算需求和应用潜力的超算应用研究项目,提升我校相关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

(三)申报要求

1.所申报项目应围绕学校“三个面向”的发展定位,结合我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和优势,面向超算的典型应用领域提出清晰、明确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和所要实现的目标。

2.所申报项目应具备在“天河二号”或其他超级计算平台上开展研究的前期基础、相关应用软件(或程序)和其它研究成果(如专利、标志性论文等)。前期在“天河二号”或其他超级计算机上的使用机时数须超过100万核〃时(申报材料中需附上机时使用证明,包括但不限于机时服务合同、校内转账记录、超算中心机时证明等)。对自主研发的

15 超算应用软件或程序,应具有可扩展性且单结点性能良好,并能通过优化和扩展程序性能,为同领域的超算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对使用开源软件(程序)的,应能够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或者增加功能模块。

3.所申报项目的研究工作必须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计算机时需求须达到150万核〃时以上。通过对项目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扩展软件的计算性能、扩大应用的计算规模、提高应用的计算效率和应用效能,取得标志性应用成果。

4.超算应用培育项目的资助经费50%以上需作为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上进行适配应用工作所需的机时费(计算资源收费标准0.1元/核〃时)。

(四)支持领域

重点支持海洋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气与环境、材料科学、力学、物理与天文、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超算应用项目。

(五)资助方式

1.设立超算大科学应用研究专题,用于超算应用领域大科学问题研究。该专题由超算中心牵头组织项目实施,资助总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执行期不超过3年。

2.对应用培育专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立项,批准研究经费20-30万元,研究期限为1年。

16

专项四:国防科研培育专项

(一)专项背景

面向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需求,在航空、航天、海洋、兵器等国防科研领域,军委科技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军委装备发展部、战略支援部队、各军兵种、军工集团等国防科研相关单位牵头布局、组织若干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重点专项/计划以及领域探索类专项/计划,三类专项/计划直接面向国家国防科学研究、国防技术研发及国防应用需求最前沿。为整体提升我校承担国防科技专项/计划的水平和实力,针对上述三类专项/计划,拟分类型、分阶段、分层次设立校内国防科研培育专项,此措施将成为大力推进我校国防科研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措施。

(二)专项类别

面向国防科研相关单位牵头组织的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重点专项/计划以及领域探索类专项/计划,分别设立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以及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三)培育目标

1. 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

对接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家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提前布局和培育一批未来4年内可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的重大项目(合同经费达到500万元及以上),为我校及时对接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需求,尽快提升我校国防科研整体实

17 力,建设我校国防领域“先锋大项目”、“领军大团队”及“创新大平台”奠定基础。

2. 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

对接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提前布局和培育一批未来4年内可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的重点项目(合同经费达到3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为学校提前布局若干结合优势特色与实力基础的国防科研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国防科研“重点储备项目”、“高水平团队”及“重点发展平台”奠定基础。

3. 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对接国防科研各相关领域,瞄准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计划,培育一批在国防科技领域具备颠覆思想、前沿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明显优势的领域探索类专项,营造并提升我校国防科研氛围,全面挖掘国防科研新生力量及储备力量,为实现我校国防科研跨越式发展,大幅提升我校国防科研“基数”奠定基础。

(四)申报要求

1. 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

(1)项目:申报项目所属领域及方向是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布局领域及研究方向;申报项目需明确拟计划牵头或深度参与的国家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具备整体实力与前期基础,研究计划切实可行、预期成效清晰明确;

(2)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在国防科研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及影响力,具有高级职称,60周岁以下(截至申请日),并有望在4年内牵头或深度参与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

(3)团队:团队成员稳定,具备从事国防科研保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资质建设运行条件;

18 (4)其他:在同等条件下,已承担过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人予以优先考虑。

2. 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

(1)项目:申报项目所属领域及方向是国家国防科研重点布局领域及研究方向;申报项目需明确拟计划牵头或深度参与的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申报项目具有牵头或深度参与相关领域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的整体实力及前期基础,研究计划切实可行、预期成效清晰明确;

(2)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在国防科研相关领域具有较好的科研积累及科研实力,具有高级职称,60周岁以下(截至申请日),有望在4年内牵头或深度参与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

(3)团队:团队成员稳定,具备从事国防科研保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基本资质建设运行条件;

(4)其他:在同等条件下,已承担过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人予以优先考虑。

3. 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1)项目:申报项目所属领域及方向是国家国防科研相关规划中布局的重要领域及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具有较好的国防科研潜力或前期基础、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研究路径及可预期成效清晰明确;

(2)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具有较好的国防前期基础及科研潜力,研究领域及方向在前沿创新、技术研发或国防应用等方面有较好前景,45周岁以下(截至申请日),有望在3年内主持或深度参与省部级以上国防科研项目;

(3)团队:团队成员基本稳定,并具备国防科研保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基本条件及素质;

(4)其他:在同等条件下,已承担过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人予以优

19 先考虑。

(五)资助方式

1. 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总资助金额为200万元,执行期3年。 (2)拨付方式:分3年拨付立项经费:第一年拨付80万,第二年拨付70万,第三年拨付50万。

(3)考核要求:项目结题后两年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大专项/型号/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于获批立项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项目执行期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大专项/型号/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于项目结题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2. 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总资助金额为100万元,执行期3年。 (2)拨付方式:分3年拨付立项经费:第一年拨付50万,第二年拨付30万,第三年拨付20万。

(3)考核要求:项目结题后两年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点专项/计划的负责人,于获批立项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项目执行期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点专项/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于项目结题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3. 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总资助金额为30万元,执行期2年。 (2)拨付方式:分2年拨付立项经费(每年15万元)。

(3)考核要求:项目结题后一年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省部级以上国防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于获批立项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

20 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项目执行期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省部级以上国防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于项目结题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21

第6篇:中山大学2018-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范文)

中山大学2018年度“三大”建设 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申报指南

2017年12月编制

1

2018年度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申报指南 ........... 3 专项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专项 ........ 5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培育 ............ 5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培育 ............ 6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 ................ 7

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 .................... 8 专项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培育专项 ........... 10

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 ................... 11

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 ....... 12

三、人工智能专项 .............................. 13

四、自由申报领域 .............................. 14 专项三:超算应用培育专项 ....................... 15 专项四:国防科研培育专项 ....................... 17

2

2018年度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申报指南

为落实“三大”建设的建设任务,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快速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学校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建设目标,参照国家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南。

(一)基本思路

1.培育目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是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体现,大科研项目培育的主要目标是前瞻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2.培育原则:大科研项目培育应围绕“三个面向”,聚焦重大科研问题和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各科研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学校科研的优势和特色。

3.培育方式:各单位应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结合本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凝练重大科研问题,提出大科研项目的培育目标和年度科研计划。培育的大科研项目应明确培育期限,并争取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继续支持。

4.支持和管理:学校将对批准培育的大科研项目给予培育经费支持。根据大科研项目的培育目标和研究任务,每年给予每个大科研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的培育经费支持, 当年资助经费应在当年开支完毕,余额收回,次年不再返还。科学研究院定期对培育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依托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应将大科研项目培育列入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并提供实施条件支持,负责组织项

3 目申报实施,并应加强项目管理。

(二)培育条件

1.大科研项目培育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十三五”国家科研发展规划的要求。

2.培育的大科研项目应制定项目培育方案、明确培育目标和下一步工作推进计划、确定重点研究任务和年度研究工作计划。

3.培育的大科研项目应明确培育期限,并争取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

(三)经费使用要求

大科研项目培育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支出,开支范围包括材料费、数据和资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工作及学术研讨会议费、来访专家差旅费、专家咨询及讲课费、印刷费、信息采集费和设备费。特殊情况,如需列支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研究相关支出,应在项目申请时单独列示,经审核批准后予以列支。

项目培育建设经费不得开支出版费,出版需求纳入学校“出版专项”重点工作统筹考虑。除开支社会调查、田野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等的信息采集费和专家咨询及讲课费外,不允许列支其他劳务支出和人员支出。不得列支餐费,不得提取管理费用。

项目培育建设经费各科目的支出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科研经费及专项经费的管理规定。

附属医院大项目培育经费,按学校与附属医院1:1的配套方式进行支持。大科研项目的培育绩效列入二级单位(附属医院)科研工作年度考核内容。

4 专项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专项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培育

(一)专项背景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二)培育目标

支持我校学术带头人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在科学前沿领域形成优秀的多学科交叉、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能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科研团队,在3年内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三)申报要求

1.学术带头人应当是本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宏观把握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能够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

2.骨干成员应当在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过出色的研究成果并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3.学术带头人在向基金委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60岁,骨干成员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主;

4.拟开展的研究应当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研究方案应当先进、合理;总体目标应当在本领域国际学术前沿起到引领作用或者是开创新领域,有望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能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高地。

5 5.申请人(包括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一般应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6.申请人及骨干成员合计不得超过10人,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基础科学中心培育建设的团队在“三大”建设经费中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重点支持,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培育

(一)专项背景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

(二)培育目标

支持我校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作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组建骨干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在3年内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三)申报要求

1.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国际影响力以及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我校研教医第一线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国家科技奖励项目负责人等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6 2.学术带头人在向基金委申请项目当年1月1日未满55岁。 3.研究骨干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且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研究群体(包括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一般应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创新研究群体培育团队培育建设的团队在“三大”建设经费中给予不超过200万的重点支持,每年不超过100万元。学校对培育建设的创新研究群体进行建设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是否给予滚动支持。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

(一)专项背景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等。

(二)培育目标

在科学前沿领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前瞻布局和组织一批项目,在3年内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三)申报要求

1.申请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凝聚研究队伍能力;

7 2.研究队伍应当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研究条件和创新研究能力,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3.申请项目要求科学目标明确、集中,学科交叉性强,并注意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的协调与衔接(既往已发布过指南并已立项的项目不在培育范围内);

4.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一般应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建设的项目在“三大”建设经费中给予不超过50万的重点支持,第一年资助30万元,第二年资助20万元。

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

(一)专项背景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设立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培育目标

支持我校在重大科研仪器研制方面有基础的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在3年内申报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三)申报要求

1.对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8 2.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3.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颖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 4.项目负责人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四)支持方式

学校对纳入培育建设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三大”建设经费中优先重点支持,每个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对于争取部门推荐类的资助总额不超过300万元),项目执行期不超过3年。学校对培育建设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进行培育建设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是否给予滚动支持。

9

专项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培育专项

(一)专项背景

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前瞻培育专项,培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专项项目。其中,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是面向2030年部署的新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专项。人工智能专项已于2017年11月启动。

上述三类项目的中央财政经费资助额度在千万量级以上,具有项目组织难度高、影响深、意义大的特点,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谋划。为了提高我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竞争力,特设立本资助计划。

(二)培育目标

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布局和培育一批未来4年内可以牵头申报的项目,前瞻引导指南编制、做好队伍组织、强化研究基础、提升申报质量。

(三)申报要求

1.申报领域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30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的范畴,且属于该专项的实施方案中尚未支持的领域(即2016-2018年已经启动资助的指南方向不在培育范畴)。

2.申请人应符合上述三类项目的申报条件,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60周岁以下,有望在4年内牵头申报上述项目。不受理青年科学家项目的前瞻培育。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年和2017年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不予资助,但项目(课题)在2018年12月底前结题的除外。

10

(四)重点培育领域

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 不局限以下领域 1. 智能机器人

2.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3.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研发

4.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5.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6.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7.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 8. 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 9. 合成生物学

10.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 11. 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 12. 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

13.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 14. 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 15.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 16. 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 17. 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 18. 废物资源化

19.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20. 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 21.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 22.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23. 精准医学/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11 24. 干细胞及转化/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

25.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数字诊疗装备研发 26.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27. 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28.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

29. 全球变化及应对/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地球观测与导航/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

备注:由于第23-29领域在“十三五”期间资助计划已全部启动,2019-2020年基本没有公开资助计划,但上述专项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滚动,本次仅对第23-29领域作小范围支持。

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 1.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 深海空间站

3.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 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 种业自主创新

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12 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 大数据

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11.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

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12. 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13. 健康保障

重点支持再生医学、生物治疗、机器人和微创治疗、智慧医疗、数字健康、医疗健康领域重大原创理论和颠覆性技术、重要病原性疾病防控、基层常见多发疾病防控。

14. 地球深部探测

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地球深部资源探测利用(含地热综合发电及示范)、地球深部科学三大方向。

三、人工智能专项

1. 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如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群体智能理论、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类脑智能计算理论、量子智能计算理论。

13 2. 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

如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四、自由申报领域

为鼓励我校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未来将要启动专项的实施方案编制,加强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的顶层设计,前瞻布局我校在“十四五”期间获得变革性突破的领域,特设立自由申报领域。

(五)支持方式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资助不超过50万。第一年资助30万元,第二年资助20万元。

2.资助经费:重点用于项目组织推动的研讨、会议、来访专家差旅、专家咨询及讲课费等。

(六)评审要点

1.参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预申报形式开展评审,重点评估申请人及团队承担国家级千万量级项目的能力和工作基础。

2.正在参与专项实施方案编写或专项概算编制,或正在沟通申报指南编写,能提供专项实施方案稿件的申请人,将在本次申报中优先考虑。

3.请使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培育专项申报书模版填报,使用通用模版者不予受理。

14

专项三:超算应用培育专项

(一)专题背景

“天河二号”是支撑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我校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为进一步促进超级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融合发展,拓展应用领域,2018年设立超算大科学应用研究专题,并继续支持超算应用培育专项。

(二)培育目标

重点支持一批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开展的超算大科学应用研究专题及超算应用研究项目,开展基于“天河二号”的应用模拟和计算工作,研发性能优化方案和技术,在面向典型应用领域的问题建模、数据结构、并行实现和算法优化等计算方法方面取得成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科研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大规模计算需求和应用潜力的超算应用研究项目,提升我校相关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

(三)申报要求

1.所申报项目应围绕学校“三个面向”的发展定位,结合我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和优势,面向超算的典型应用领域提出清晰、明确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和所要实现的目标。

2.所申报项目应具备在“天河二号”或其他超级计算平台上开展研究的前期基础、相关应用软件(或程序)和其它研究成果(如专利、标志性论文等)。前期在“天河二号”或其他超级计算机上的使用机时数须超过100万核〃时(申报材料中需附上机时使用证明,包括但不限于机时服务合同、校内转账记录、超算中心机时证明等)。对自主研发的

15 超算应用软件或程序,应具有可扩展性且单结点性能良好,并能通过优化和扩展程序性能,为同领域的超算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对使用开源软件(程序)的,应能够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或者增加功能模块。

3.所申报项目的研究工作必须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计算机时需求须达到150万核〃时以上。通过对项目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扩展软件的计算性能、扩大应用的计算规模、提高应用的计算效率和应用效能,取得标志性应用成果。

4.超算应用培育项目的资助经费50%以上需作为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上进行适配应用工作所需的机时费(计算资源收费标准0.1元/核〃时)。

(四)支持领域

重点支持海洋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气与环境、材料科学、力学、物理与天文、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超算应用项目。

(五)资助方式

1.设立超算大科学应用研究专题,用于超算应用领域大科学问题研究。该专题由超算中心牵头组织项目实施,资助总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执行期不超过3年。

2.对应用培育专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立项,批准研究经费20-30万元,研究期限为1年。

16

专项四:国防科研培育专项

(一)专项背景

面向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需求,在航空、航天、海洋、兵器等国防科研领域,军委科技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军委装备发展部、战略支援部队、各军兵种、军工集团等国防科研相关单位牵头布局、组织若干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重点专项/计划以及领域探索类专项/计划,三类专项/计划直接面向国家国防科学研究、国防技术研发及国防应用需求最前沿。为整体提升我校承担国防科技专项/计划的水平和实力,针对上述三类专项/计划,拟分类型、分阶段、分层次设立校内国防科研培育专项,此措施将成为大力推进我校国防科研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措施。

(二)专项类别

面向国防科研相关单位牵头组织的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重点专项/计划以及领域探索类专项/计划,分别设立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以及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三)培育目标

1. 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

对接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家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提前布局和培育一批未来4年内可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的重大项目(合同经费达到500万元及以上),为我校及时对接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需求,尽快提升我校国防科研整体实

17 力,建设我校国防领域“先锋大项目”、“领军大团队”及“创新大平台”奠定基础。

2. 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

对接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提前布局和培育一批未来4年内可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的重点项目(合同经费达到3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为学校提前布局若干结合优势特色与实力基础的国防科研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国防科研“重点储备项目”、“高水平团队”及“重点发展平台”奠定基础。

3. 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对接国防科研各相关领域,瞄准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计划,培育一批在国防科技领域具备颠覆思想、前沿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明显优势的领域探索类专项,营造并提升我校国防科研氛围,全面挖掘国防科研新生力量及储备力量,为实现我校国防科研跨越式发展,大幅提升我校国防科研“基数”奠定基础。

(四)申报要求

1. 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

(1)项目:申报项目所属领域及方向是国家国防科研重大战略布局领域及研究方向;申报项目需明确拟计划牵头或深度参与的国家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具备整体实力与前期基础,研究计划切实可行、预期成效清晰明确;

(2)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在国防科研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及影响力,具有高级职称,60周岁以下(截至申请日),并有望在4年内牵头或深度参与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型号/计划;

(3)团队:团队成员稳定,具备从事国防科研保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资质建设运行条件;

18 (4)其他:在同等条件下,已承担过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人予以优先考虑。

2. 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

(1)项目:申报项目所属领域及方向是国家国防科研重点布局领域及研究方向;申报项目需明确拟计划牵头或深度参与的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申报项目具有牵头或深度参与相关领域国家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的整体实力及前期基础,研究计划切实可行、预期成效清晰明确;

(2)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在国防科研相关领域具有较好的科研积累及科研实力,具有高级职称,60周岁以下(截至申请日),有望在4年内牵头或深度参与国防科技重点专项/计划;

(3)团队:团队成员稳定,具备从事国防科研保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基本资质建设运行条件;

(4)其他:在同等条件下,已承担过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人予以优先考虑。

3. 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1)项目:申报项目所属领域及方向是国家国防科研相关规划中布局的重要领域及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具有较好的国防科研潜力或前期基础、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研究路径及可预期成效清晰明确;

(2)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具有较好的国防前期基础及科研潜力,研究领域及方向在前沿创新、技术研发或国防应用等方面有较好前景,45周岁以下(截至申请日),有望在3年内主持或深度参与省部级以上国防科研项目;

(3)团队:团队成员基本稳定,并具备国防科研保密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基本条件及素质;

(4)其他:在同等条件下,已承担过国防科研项目的申请人予以优

19 先考虑。

(五)资助方式

1. 国防科研重大培育类专项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总资助金额为200万元,执行期3年。 (2)拨付方式:分3年拨付立项经费:第一年拨付80万,第二年拨付70万,第三年拨付50万。

(3)考核要求:项目结题后两年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大专项/型号/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于获批立项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项目执行期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大专项/型号/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于项目结题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2. 国防科研重点培育类专项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总资助金额为100万元,执行期3年。 (2)拨付方式:分3年拨付立项经费:第一年拨付50万,第二年拨付30万,第三年拨付20万。

(3)考核要求:项目结题后两年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点专项/计划的负责人,于获批立项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项目执行期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国家国防科研重点专项/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于项目结题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3. 国防科研领域探索类专项

(1)资助金额:每个项目总资助金额为30万元,执行期2年。 (2)拨付方式:分2年拨付立项经费(每年15万元)。

(3)考核要求:项目结题后一年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省部级以上国防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于获批立项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

20 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项目执行期内获批立项(牵头或深度参与)省部级以上国防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于项目结题当年起,可再次申请学校国防科研培育专项资助。

21

第7篇:红河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07生物科学大学生活之班级活动

2007级生物科学·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们这样走来

2007年的那个夏天,89个来自五湖四海各不相识的人,在缘分的牵引下汇聚在了这里,组成了这个让我们难以忘怀的2007级生物科学班,我们在这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在这里经历了风雨,更看到了彩虹;我们在这里经历了挫折,更看到了希望。四年的青葱岁月,终于还是走到了离别的这一天,带着回忆,带着收获,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路,四年,我们真的得到了很多很多„„

情景一 班级活动

第一幕 班级建设

2007级生物科学班从第一届班委会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班级建设,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成才环境。在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使班级各项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加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团结互助、活泼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诚信友爱”的优良班风和“勤学、好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浓厚学风。在这一班风的指引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各项建设日趋完善和成熟,取得了很好成绩。

各方努力做好班级建设的工作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班风是班级的灵魂、班风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班风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我班把抓班风、学风做为班级管理的重点,以最融洽的交流的把我们班团结在一个统一的集体里。

对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团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团结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基础,是班级之所以成为整体的保障;团结是一种力量,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找准同学们的共性,如:相同的兴趣,相近的气质,相似的生活经历等,在辅导员杨建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根据同学们的需要积极地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交流,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使同学们的个性得到良好融合,促进同学们的共同发展,将大家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形成了共同奋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再次,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凝聚力。为此,我们在杨建老师的指导下,班委们根据自己的调查的情况,结合大学里要给予同学足够的空间让其发展,我们制定了同学容易接受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的约束下健康快速发展。

班级为注重团结,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知道:团结最重要的是班委内部的和

谐,班委只有形成一个统一体,树立榜样,才能更好地为班级服务。所以,我们班委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了个人的长处,同时强调互相配合,积极推动了通力合作。班委通过内部团结工作,坦诚相待,及时交流存在的问题,这帮助班委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促进了班级工作的有效展开。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团结工作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做起。团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鉴于此,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的分工协作,班级活动中的分组配合是促进有效交流的好方法。着眼于此,我们在每学期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班级团结工作的展开。团结的人资集体有信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工作做的更好,向更高目标迈进。

一个班集体就应像家庭一样温暖,条条框框的文字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用亲情、友情使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达到这种效果,班级还每月举行班会活动,就同学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大家在会上互诉衷肠,积极发言,互相鼓励。班级还十分注重同学的素质培养,成立了英语四六级促进会,2007生物科学班考研促进会,还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2007生物科学班的班级网站,让同学在共同讨论中,共同进步。

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

1、班委的选拔

秉承着让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当一次班委,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和辛苦,以使班里的同学能体会班委工作的艰辛,积极配合班委工作的宗旨,我们班的班委每学年换届选举一次,由大家明主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一学年。并且规定,我班班委不连任,除个别特殊岗位以外,如:文艺委员、体育委员。

2、 班干部的管理模式

在辅导员杨建老师的指示和帮助下班级建立了班团合一的干部队伍,使班干部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班级设有团支书、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组织委员、心理委员、楼长舍长等。

各班委分工明确,负责到人,班级日常管理稳定有序。班委定期召开班委会认真总结、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整改,共同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团支部建设。

3、 班干部的动态管理

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发扬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自同学们入校以来,辅导员杨建老师就制定了一整套关于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及发展的方案,其特点如下:

(1)高标准严要求。对一般同学要求做到的,班干部首先要做到。对犯了错误的班干部要严肃地批评教育。

(2)尽量创造条件,让班干部独立地开展工作。除重大事情由辅导员老师做主外,一般的日常事务原则上,尽量放手让班干部独立干。

(3)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效率,辅导员杨老师经常教给我们工作方法,传授经验。 (4)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要求班干部精诚团结,协调合作,共同做好班务工作。 (6)督促我们抓好学习,这是为班集体服务的先决条件。

(7)着力培养好主要学生干部,这是主干力量,对其进行重点培养。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为一名班干部首先应该在学习中为同学树立榜样,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是考核学生干部的重要参考。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要切实抓好学习工作。自班委会建立以来,每一位班干部在认真做好每项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保持了学生干部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手段,经过组织的悉心培养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拥有了一支思想觉悟高,服务意识强,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在班级工作中,团支部发挥了思想调研及动员指导的重要作用,认真考察同学们的思想动态,班委会积极配合团支部,多方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全方位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性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确保了班级工作平稳、有序地展开。

班费及大病互助金的管理与使用

实行班费统一管理和互助金管理制度。首先,班级的班费来自全体同学各种体育文艺比赛中得到的奖学金。班费供班里开展活动所用,开展活动时,班费的使用要经过班干部的讨论。同时我们要求十元以下的班费使用要有收据,多于十元的班费使用要开发票,使班费的使用做到有据可查,突出班费使用的公开化。班级的生活委员,会在每学期的期末阶段总结自己的班费使用情况,并将之汇总整理,向同学们公布,严格做到“一学期一公布”,体现班费使用的透明化。使同学们了解班费的使用情况也使班费真正的为班级建设所用,切实做到班费的统一收取和合理支出。其次,大病互助金的设立也是年级开展工作的又一创新,为了防止有的同学得急病住院需要医疗费,而其本人一次又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班委就征求大家的建议筹措互助基金,辅导员李老师与班干部开会讨论,征求大家意见,同学们一致同意每人拿出30元,这样班级就有了近3000元的互助金。每位同学都是互助基金的一个小股东,都有权力享受互助金为我们带来的方便。我们的互助金,体现出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精神。

综合测评,量化管理

扎实有效的进行综合测评制度的建立,为班级评先推优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测评是班级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定的标准,我们依据同学们学习,工作,课外定。综合测评的整理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第一阶段是初评,班委成员依照量文体活动的参与和获奖情况,各个方面的情况设置相应的分值,明确每一部分的得分比例,进行量化评化规定根据每位同学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定,得出初评结果。第二阶段是进行查漏、补缺,初评结果出来之后,将其公布,留出足够的时间在班里进行传阅,同学们在传阅过程中能够发现遗漏或有失误的地方,以便我们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第三阶段是修正完善阶段,我们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修改,得出最终结果。使班级综合测评的评定工作清晰化、明了化,确实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使班级建设更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班级建设的正规化提供了保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加强量化评定的实施力度,班级基础工作扎实开展。

班级建设中,班风是根基,干部是核心,制度是保障,他们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幕 班级活动

这是一个激情飞扬的集体,这是一个活力四射的集体,这是一个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友爱的集体,这是一个自强自信的集体,这就是2007生物科学。在辅导员杨建老师的指导和班委的带领下,我们班组织并开展了各种活动,让同学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007生物科学活动检索

迎新杯篮球赛

07生科宿舍杯篮球赛

送老晚会

生命之杯足球赛

“放飞梦想,畅想2008”07生科联谊晚会 “牵手09”0

7、08生科联谊晚会 “环保时装秀”

成立了07生科四六级促进会/考研促进会 创立了07生科班级网站

曾多次与生命学院各班级进行友谊篮球赛 07生科足球赛

07生科就业创业讲座

07生科安全知识讲座

“齐心协力跑”集体运动项目

----------------

情景二 学海徜徉

第一幕 思想学习

如果说07生物科学班是一个齐心协力、温暖人心的大家庭,那么团支部就是一股把所有人包围其中的暖流,就是一根坚挺正直的脊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凝合剂。党是一面鲜明的大旗,指引着先进的思想航向,是培育同学的土壤,是同学们的思想阵营和精神家园,团支部是一张铺开的大网,激励着有志青年,奋发图强,展示青春风采,坚定不移的向党组织靠拢。团支部紧扣时代脉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学习和宣传“十七大”以及党的各种建设文件。

注重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从大一入学时,我们院系领导和老师就号召同学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学们积极响应,纷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之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想动态、政治学习、专业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情况,认真总结,向党组织汇报。党员与

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结成对子,在思想、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帮助我们,在通过谈话交流过程中使我们提高。我团支部一直将提高团员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作为我支部工作的重点,在每月一次的党员培养联系活动中,积极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重要思想,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每一位团员在思想意识上都坚定一个信念:“争做优秀团员,永远跟党走。”

做一名优秀团员,永远跟党走

团支部有计划、有重点的向党组织推荐思想先进,政治进步的优秀团员,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党支部根据同学们的个人表现和推优情况,对我们进行了认真严格的考察,确

定了一批党员培养对象,进行党校学习。在党校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系统的学习了党史、党章,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端正了入党动机,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过一年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大二上学期,党支部对我们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筛选,又经过民意测评,最终确定了年级的第一批预备党员。预备党员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在班级活动中处处起模范带头的标兵作用。同时,每一学期党支部都对同学们进行细致的考察,不断发现优秀分子,对其培养和发展。新生力量不断的注入到党支部中来,使我们的队伍得到蓬勃发展。至今,本班已有多名中共党员和中共预备党员,这些都为本班各项工作地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支部活动丰富,秀出自我,秀出风采

积极组织团日活动是体现我们团支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入大学的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支部开展了许多团内活动,先后开展了“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学习优秀党员事迹,学习十七大精神,还在12月1日开展了纪念“一二·一”主题团日活动以及手抄报设计大赛,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参与,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对先烈们的敬仰之情。

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思想建设是发挥班风旗帜作用的重点。班级经常对全体同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班级形成“团结互助,活泼进取,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诚信友爱”的良好班风。在这种班风的影响之下,我们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班紧紧抱成一团,凝成一股绳,在班集体取得集体荣誉的同时,自身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进取。在建设好班集体的同时,发挥模范辐射作用,被学校树立为一个典范。成功属于过去,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前进,再创辉煌! 工作展望

总结过去的各项各种,我们有我们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方面,为此,我们将在今后主要改进以下工作:

1.继续开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八荣八耻重要思想,在广大团员中形成一种“讲学习、比学风、讲大局、比贡献”的大局观念。但我们将在保持保持活动的严肃上做一些形式上的创新,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展开议题。

2.对于团支部活动方面,考虑形式上与班会结合,内容上更注重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和心声

3.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增强班级体凝聚力,有利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习热情,有利于丰富同学们课外生活的活动。

回首往事,我们感慨万千,热血涌动;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激情飞扬。成功的背后凝结着全班同学的汗水,我们将更加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我们青春的热情,迎接明天新的挑战!

成绩只代表过去,在荣誉面前我们感到了未来的压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团支部将带领团体党、团员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和创新。我们坚信在赋予新的活力和经过更大的努力之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与奇迹!

第二幕 知识积累

“吾生也有涯,吾学也无涯。”对真理共同、执着的追求,将我们全体同学紧紧团聚,向着知识的雅典园阔步前行。花园里有我们琅琅的书声,教室里有我们苦读的身影,校园里有我们匆匆的脚步,宿

舍里有我们激烈的讨论,实验室有我们专注的眼神。这所有的一切可观之举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同学们的汗水,而今我们更不能松懈,我们将继续刻苦专研,不断创新,打造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天。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自我们班第一届班委成立开始,在学习委员的组织下,我们班成立大学英语四六级促进会,旨在帮助我们班的同学能顺利通过四六级。我们利用大家都有的空闲时间开展了很多活动:一起讨论、复习英语;听英语听力等等。截止到目前,我们班已有三名同学通过英语六级,多名同学通过英语四级。

此后,在大四上学期,我们班级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学习活动,一组为考研组,一组为工作组。根据同学们的不同需要,为我们班的同学提供各种帮助。

夯实基础,开阔创新

我们班集体在学习方面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在学校里要做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到社会上要做一位专业过硬的人才。”为了完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品位,我们班在入学不久便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

随着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大家对专业知识有了愈来愈强烈的渴求,不少同学去借阅相关书籍,这样我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从书本的理论扩展到了实际的案例方面,有部分同学参加了社会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促销,从各科老师的反应情况看,我班的课堂气氛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都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实践,班上的同学正是用那股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践行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

为了提高听课的效果,我们每天早早起床去教室占位。往往是教室的大门还没开,门外已经挤满我们班的同学。无论寒暑,微弱的星光,不倦的身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求知的路途充满艰辛,然而成功的花朵散发着芬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同学们积极开展实践,真正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在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一篇蔚蓝的天空下尽情展现。

进步无止境,我们仍需努力。浓厚的学风让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做得更好,刻苦专研的精神令我们看到自己有潜力使成绩更上一层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我们全体师生会更加努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专业实践,学以致用

生物学领域注定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是我们的本色,我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我们班的同学除了平时踏实认真学习专业外,同学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去红河学院大棚学习农科技术,帮助大棚管理人员栽花种草,施肥浇花等活动。

我们班的同学有到大棚实习的,虽然有些同学不是来自农村,但经过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滋味。有到到田间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的,有到学校当生物老师的,有到制药厂实习的„„这些都使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班还有许多的同学也利用兼职,这充分说明我们班的同学都不怕吃苦,都敢于吃苦。另外,我班同学踊跃参加红河学院大学生的创业大赛,虽然只得了鼓励奖,但通过这次比赛,让同学们对于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和同学们的创造性,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对我们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并且,有的同学打算用这次的比赛设计,作为其创业的项目。

----------------

情景三

文体风采

第一幕 文娱活动

一个蓬勃的集体,一支活跃的班队,一群年轻而有朝气的学生,在红河学院的舞台上舞动的永远是灵闪动人的舞姿,唱响的永远是沁人心扉的音符。我们相信:只要有舞台,我们就要展现自己;只要能展现,我们就要尽力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是07生科稻草人!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每年的“文艺晚会”

每次“文艺晚会”我们班都从不“缺席”,三年,我们班每年都用心出节目,并且,都是集体节目,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团结而又多才多艺的2007生物科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次五.四联谊晚会

西部绿洲环保时装秀我们班代表学院参赛荣获一等奖

09届毕业生送老晚会

班上的娱乐活动

在舞台上永远都有我们活跃的身影。同学们精心策划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班内文娱活动。在我们自己搞的晚会上,各个寝室自己排演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因为是以寝室为单位编排节目,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晚会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用我们的行动证明着我们在这里所拥有的一切快乐时光,在各种校、院系级的比赛中展示我们的风采、展示着我们的活力。

主题班会

第二幕 体育活动

迈进大学校园,我们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我

们融入了07生物科学这个优秀的班级体。四年的我们以蓬勃的朝气,饱满的精神在“迎新杯”篮球赛、“生命之杯”足球赛上尽显青春的活力,奏响青春律动的音符„

大一 第一次迎新杯篮球赛(女子)

21

大一 第一次迎新杯篮球赛(男子)

22

大四 最后一次迎新杯篮球比赛(女子)

23

24

大四 最后一次迎新杯篮球比赛(男子)

25

26

二﹑ 伴着冬天的脚步,我们迎来了第四届冬季运动会。俗话说:“在竞赛场上拼搏的都是勇敢者”。我们班的同学积极参加了这次比赛,参赛者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7

春风佛面,绿茵场上又出现了我们飒爽的英姿,矫健的身影。“生命之杯足球赛”是由我们班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与协助下承办的一次活动。虽然我们班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我们在比赛中仍然顽强的拼搏到最后。永不放弃„ 我们众志成城,整装待发!一起拼搏,一起努力,永不放弃! 我们有强大的助威团,还有进球后灿烂的笑容。哈哈哈哈…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

----------------

情景四 累累硕果

回想四年前,在志愿书上填写了红河学院,我们来了,四年时间,真的很感谢这里给我带来的一切~~我不后悔当时自己的选择,感谢红河学院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不管以后的我们变成了什么样子,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是从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7生物科学班走出来的,我们永远是那里的一员, 4年前,89个不相识的人,聚到了一块,组成了一个集体,即使大家现在要各奔东西,但永远有一份美好留在我们的心底,这些将会是我们一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头”,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在征程。78名同学踌躇满志,蓄势待发,正在用理想、信念、热心,团结拼搏,与时俱

28

进,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

卷 结 语

07生物科学班,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东西,班里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我们都会珍藏在心里„„四年的时间,真的变了很多,生命学院的老师来了、又走了,不管是熟悉的、不熟悉的,教过我们的、没教过我们的,都谢谢你们,你们为我们带来的,不止是知识,还有友谊、教诲。真的很感谢红河学院,感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感谢2007生物科学,这是我们一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你们的出现,是我们生命中颜色最浓重的一笔,谢谢谢谢!

昨天,我们07生物科学班努力过,所以我们无悔;今天我们仍将继续努力,乘上理想之马挥鞭前行;明天我们会在更大的舞台上,用我们的精彩赢得喝彩!

29

第8篇: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资助办法

根据学校建设要求和示范中心建设计划,为推动我院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中心将部分建设经费用于实验教学改革及软条件建设,结合我院情况,拟采用项目形式落实中心各项建设工作,并给予资助。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建议建设项目及经费资助

(一)建议建设项目目录

1、实验教学改革项目

1)、“3+3+2”的生物实验教学培养体系的框架结构的研究(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等3个实验教学板块,野外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3个实践能力训练环节,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2)、实验课程档案建设和教学大纲编写;

3)、课程实验项目创新开发;

4)、开放性实验项目开发;

5)、毕业论文实验项目课程化开发;

6)、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等改革;

7)、实验技术和装置改进、小型实验教具研发;

8)、实验教材编写与出版;

9)、实验讲义与实验指导书编写;

10)、实验精品课程建设;

11)、实验重点课程(含网络化课程)建设;

12)、实验评价方法(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等);

13)、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基础技能测试试题库;

14)、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基础技能测试试题库;

15)、专业教学中具有普及性的公共课程建设;

16)、面向全校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实验课程建设;

17)、反映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学科前瞻性的实验课程建设;

18)、其它实验教学研究项目

2、实验管理改革项目

1)、实验中心档案室建设规范;

2)、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中心网站建设、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实验室预约与开放管理等功能等);

3)、实验工作人员考核改革;

4)、实验室人文环境建设与学院实验室文化节活动;

5)、适应示范中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

6)、探索开放实验室的运作、服务和管理新模式;

7)、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新体系;

8)、生物标本展示中心建设。

3、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实验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

4、学生创新科研活动自主项目(面向学生)。

5、其它有特色、可行性强的实验教学改革课题。

(二)、资助标准:

重点项目:5000元/项,一般项目:2000元/项,管理改革项目1000元/项,学生项目500元/项。与项目相关的教改论文单篇版面费1000元以下给予全额报销。对于个别需要资助额度较大的项目,经示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后确定资助额度。

(三)、成果形式

根据项目的性质确立相应的成果形式。可以选择以下成果形式:①实验教学大纲(以2011级教学计划为纲,制订教学大纲,以学院提供的教学大纲模版)及自编实验指导手册(字数不少于6万);②自主开发的实验教学软件;③自制实验教具;④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验教学软件、设施或设备等资源管理网站;⑤研究报告及公开发表的论文等;

二、项目评审及立项

实验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实行一年一度申报,研究期限原则上为1年,项目数不限。各项目由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根据示范中心建设规划及目标任务,确定项目等级及立项数量,对于特别优势的选题可考虑单独立项。

三、有关说明:

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建设项目暂定为院级教改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为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建设经费;与我院有关教学与科研资助办法并行;本资助办法解释权归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请人应当向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纸质申请书一式两份,同时提交电子文档至zhb@wzu.edu.cn。

同时,为促进带动提升学院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有关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也相应申请立项,经费支出由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安排。

申请书见附件1。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院

第9篇: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11 数学科学学院

目 录

初试考试大纲........................................................ 1 617 数学分析 .................................................... 1 856 高等代数 .................................................... 6 432 统计学 ...................................................... 8 复试考试大纲....................................................... 12 实变函数 ....................................................... 12 计算方法 ....................................................... 13 常微分方程 ..................................................... 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 ....................................... 1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 ................................... 18

初试考试大纲

617 数学分析

一、考试性质

数学分析是数学相关专业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数学分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力求反映与数学相关的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客观、准确、真实地测评考生对数学分析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素质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数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理论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论证方法和常用结论;具备较熟练的演算技能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初步的应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理论及其他(隐函数理论、场论等)考核的比例均约为1/3,分值均约为50分。

四、考试内容

(一) 变量与函数

1、实数:实数的概念、性质,区间,邻域;

2、函数:变量,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法,几何特征(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运算(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 (二) 极限与连续

1、数列极限:定义(-N语言),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数列极限的运算,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单调有界准则(重要的 1 数列极限lim(1n)e),迫敛性法则,柯西收敛准则);

n1n

2、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定义,性质,运算,阶的比较;

3、函数极限:概念(在一点的极限,单侧极限,在无限远处的极限,函数值趋于无穷大的情形(-, -X语言));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迫敛性法则,归结原则(Heine定理),柯西收敛准则);运算;

4、两个常用不等式和两个重要函数极限(limsinx11,lim(1)xe);

x0xxx

5、连续函数:概念(在一点连续,单侧连续,在区间连续),不连续点及其分类;连续函数的性质与运算(局部性质及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值性、零点存在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三)实数的基本定理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

1、概念:子列,上、下确界,区间套,区间覆盖;

2、关于实数的基本定理:六个等价定理(确界存在定理、单调有界定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原理、有限覆盖定理);

3、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有界性定理的证明,最值性定理的证明,零点存在定理的证明,反函数连续性定理的证明;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

(四)导数与微分

1、导数:来源背景,定义(在一点导数的定义、单侧导数、导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简单函数的导数(常数、正弦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求导法则(四则运算,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参数方程所表示函数的求导法则);

2、微分:定义,运算法则,简单应用;

3、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定义,运算法则。

(五)微分学基本定理及导数的应用

1、中值定理:费马(Fermat)定理,中值定理(罗尔(Rolle)中值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2、泰勒公式及应用(近似计算,误差估计);

3、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函数凸性与拐点,平面曲线的曲率,七种待定型与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六)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概念,基本公式,运算法则,计算(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积分法,其他类型积分)。

(七)定积分

1、定积分:来源背景,概念,函数可积的必要条件,达布上、下和,定积分存在的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分段连续函数,单调有界函数),定积分的性质,定积分的计算(基本公式、换元公式、分部积分公式);

2、变上限定积分:定义,性质。

(八)定积分的应用

1、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弧长,截面已知的立体体积,旋转体的体积,旋转曲面的面积;

2、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功、压力、引力;

3、微元法。

(九)数项级数

1、预备知识:上、下极限;

2、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等概念,柯西收敛原理,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3、正项级数:定义,敛散判别(基本定理,比较判别法,柯西判别法,达朗贝尔判别法,柯西积分判别法);

4、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级数与条件收敛级数的概念和性质,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阿贝尔(Abel)判别法与狄利克雷(Dirichlet)判别法。

(十)反常积分

1、反常积分:无穷限的反常积分的概念、性质,敛散判别法(柯西收敛原理,比较判别法,狄利克雷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概念、性质,敛散判别法。

(十一)函数项级数、幂级数

1、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函数项级数以及函数列的概念,函数项级数以及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一致收敛判别法(柯西收敛原理,优级数判别法,狄利克雷判别法与阿贝尔判别法);一致收敛的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

2、幂级数:阿贝尔第

一、第二定理,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和函数的分析性质(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泰勒(Taylor)级数与几种常见的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十二)傅里叶级数

1、傅里叶级数:引进,三角函数系的正性, 傅里叶系数与傅里叶级数,以2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以2L(L0)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奇偶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傅里叶级数收敛定理的证明。

(十三)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1、平面点集:邻域,点列的极限,开集,闭集,区域,平面点集的几个基本定理;

2、二元函数:概念,二重极限和二次极限,连续性(连续的概念、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

(十四)偏导数和全微分

1、偏导数和全微分:偏导数的概念,几何意义;全微分的概念;二元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偏导存在的关系;复合函数微分法(链式法则);由方程组所确定的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2、偏导数的应用: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方向导数与梯度;泰勒公式。

(十五)极值和条件极值

1、极值:概念,判别(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应用,最小二乘法;

2、条件极值:概念,拉格朗日乘数法,应用。 (十六)隐函数存在定理

1、隐函数:概念,存在定理;

2、隐函数组:隐函数组存在定理,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雅可比行列式。 (十七)含参变量积分与含参变量广义积分

1、含参变量的正常积分:定义,性质(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

2、含参变量的反常积分:定义,一致收敛的定义,一致收敛积分的判别法(柯西收敛原理、魏尔斯特拉斯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狄立克雷判别法),一致收敛积分的性质(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

3、欧拉积分:函数和函数的定义、性质。 (十八)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

1、二重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化二重积分为二次积分,换元法(极坐标变换,一般变换);

2、三重积分:计算(化三重积分为三次积分, 换元法(一般变换,柱面坐标变换,球面坐标变换));

3、重积分的应用:立体体积,曲面的面积,物体的质心,矩,引力,转动惯量;

(十九)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曲线积分:第一型曲线积分及第二型曲线积分的来源背景、概念、性质、应用与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2、曲面积分:第一型曲面积分及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来源背景、概念、性质、应用与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二十)各种积分间的联系和场论初步

1、各种积分间的联系公式:格林(Green)公式,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2、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性:四个等价条件。

3、场论初步:场的概念,梯度,散度和旋度,保守场,哈密顿算子(算子)。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5 856 高等代数

一、考试性质

高等代数是全国数学专业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力求反映数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高等代数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高等代数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高等代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高等代数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基础性问题的分析、计算和推理能力;

3、综合运用高等代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1)试卷分值构成:

多项式理论部分约占分值20分; 矩阵理论部分约占分值60分; 线性空间理论部分约占分值70分。

(2)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证明题。

四、考试内容

(一)多项式理论

1、一元多项式的一般理论

6 概念、运算、导数及基本性质;

2、整除理论

整除的概念、最大公因式、互素的概念与性质;

3、因式分解理论

不可约多项式、因式分解、重因式、实系数与复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等;

4、根的理论

多项式函数、多项式的根、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的求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

5、多元多项式的一般理论 多元多项式概念、对称多项式。

(二)矩阵理论

1、行列式理论与计算

行列式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Cramer法则,拉普拉斯定理。

2、线性方程组

向量、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无关;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3、矩阵

矩阵的各种运算及运算规律,矩阵的秩,矩阵的逆,分块矩阵的相应运算及性质。

4.二次型

二次型基本概念,配方法、合同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惯性定理,正定、半正定、半负定二次型与矩阵的判定。

(三)线性空间理论

1、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线性相关性及有关结论;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空间的基与维数;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线性子空间;子空间的交、和与直和;线性空间的同构。

2、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线性变换的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相似矩

7 阵;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哈密顿-凯莱定理;相似对角化;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不变子空间与线性变换的矩阵的化简;若尔当标准形;最小多项式。

3、 矩阵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等价;矩阵在初等变换下的标准形、不变因子与行列式因式;矩阵的初等因子;求矩阵的标准形的方法;矩阵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矩阵若尔当标准形与有理标准形。

4、欧几里得空间

内积和欧几里得空间;长度、夹角与正交;度量矩阵;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欧氏空间的同构;正交变换;正交子空间与正交补;实对称矩阵的标准形;对称变换;向量到子空间的距离;最小二乘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432 统计学

一、考试性质

统计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统计学是阐述现代统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实际应用十分广泛。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数据整理与展示、概率论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方法、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方面的内容。

本科目的考试旨在考察考生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各种调查研究、数据整理、展示,并结合数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掌握与理解能力。统计学考试主要从如下三方面测评考生在统计学方面的基本素质: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基本解题能力和数据分析与展示能力;

3、综合运用统计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间: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方式为笔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试卷分值构成: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部分约占分值25%;

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5%;

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40%。 (3)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

四、考试内容

(一)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2、总体和样本:总体,样本,参数和统计量,变量及类型。

(二)数据的搜集

1、数据来源:数据的间接来源,数据的直接来源。

2、调查数据: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搜集数据的基本方法。

3、实验数据。

4、数据的误差: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误差的控制。

(三)数据的图表展示

1、数据的预处理:审核,筛选,排序,数据透视表。

2、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图示: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

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数据分组,数值型数据的图示(直方图,茎叶图,箱线图,线图,散点图,雷达图)。

(四)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集中趋势的度量:分类数据(众数),顺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数值数据(各种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离散程度的度量:分类数据(异众比率),顺序数据(四分位差),数值数据(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变异系数)。

3、偏态与峰态的度量:偏态及其计算公式,峰态及其计算公式。

(五)概率与概率分布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2、概率的性质与运算法则:基本性质,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期望,方差。

4、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密度和分布函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期望,方差。

(六)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1、统计量: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统计量,次序统计量,充分统计量。

2、关于分布的几个概念:抽样分布,渐进分布。

3、由正态分布导出的几个重要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

4、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5、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6、两个样本平均值之差的分布。

7、关于样本方差的分布。

(七)参数估计

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2、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3、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样本量的确定。

(八)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

2、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3、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九)分类数据分析

1、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

2、拟合优度检验。

3、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

4、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

(十)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假定,问题的一般提法。

2、单因素方差分析。

3、双因素方差分析。

(十一)一元线性回归

1、变量间关系的度量。

2、一元线性回归: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结果的评价。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点估计,区间估计。

4、残差分析。

(十二)多元线性回归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3、显著性检验。

4、多重共线性。

5、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6、变量选择和逐步回归。

(十三)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1、时间序列及其分解。

2、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

3、时间序列预测的程度。

4、平稳序列的预测。

5、趋势型序列的预测。

6、季节型序列的预测。

7、复合型序列的分解预测。

(十四)指数

1、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2、总指数编制方法:简单指数,加权指数。

3、指数体系。

4、指数综合评价。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允许携带无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复试考试大纲

实变函数

一、考试性质

《实变函数》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实变函数是近代分析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分析的延续与拓广。考试以考察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对重要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旨在测试考生对集合论、可测集、可测函数、可积函数等基本定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实变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其基本论证方法和常用结论;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初步的应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客观题30%、简答题占30%,证明题占40%。

四、考试内容

(一)集合论

1集合的各种运算,上、下限集的定义

12 2集合的对等,集合的基数,集合的可列性;

3开集、闭集、完全集、稠密集、稀疏集的概念及其性质;点集的内部、导集、闭包、边界;Cantor三分集的结构和性质;

4点到集合的距离,集合间的距离。

(二)可测集

1.外测度、测度和可测集的概念及其性质,集合可测性的判别方法; 2.开集、闭集的可测性,以及它们与可测集之间的联系。

(三)可测函数

1.可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函数可测性的判别方法,其与简单函数的联系;

3.可测函数列几种收敛性之间的关系(包括处处收敛、几乎处处收敛、一致收敛、近一致收敛、测度收敛);

4.可测函数和连续函数的联系

5.叶果洛夫(Egoroff)定理、里斯(Riesz)定理、鲁津(Rusin)定理的含义及应用;

(四)Lebesgue积分

1.Lebesgue积分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可积性的判定;

2.积分收敛定理(勒维(Levi)定理,法杜(Fatou)定理和Lebesgue控制收敛定理,Vitali定理)及应用;

3.Riemann积分与Lebesgue积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Fubini定理。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计算方法

一、考试性质

计算方法是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13 要求考生理解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及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数值方法的理论分析技巧, 具有把数学问题近似求解和编程实现能力。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计算数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及考生的基本数值分析能力。从如下三方面测评考生的计算数学基本素质: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基本数值方法的构建及分析

3、综合算法分析及应用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

数值逼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约为30%,分值约为30分; 代数方程的数值方法及分析约为40%,分值约为40分;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分析约为30%,分值约为30分。

四、考试内容

(一)数值逼近基础

1.误差(误差来源,误差限,有效数字,误差传播,避免误差的注意事项) 2.插值法(Lagrange插值,Hermite插值,分段插值,分段Hermite插值, 样条插值,数值微分)

3.数据拟合法(最小二乘原理,多变量拟合,正交多项式拟合)

4.数值积分(梯形、Simpson公式及误差估计,复化公式及误差估计,加速公式与Romberg求积,Gauss型公式等)

(二)代数方程数值方法

1.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法(高斯消去法、主元消去法, 矩阵分解法,误差分析)

2.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迭代法(几种常用迭代法收敛性及误差估计,判别收敛的条件,收敛速率)

3.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幂法,反幂法,QR算法 Jacobi方法) 4.非线性代数方程的解法(对分区间法,迭代法,迭代收敛的加速,Newton法, 14 弦位法抛物线法,最速下降法)

(三)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1.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几种简单的数值解法,R-K方法,线性多步法,预估校正公式,自动选取步长及事后估计)

2.偏微分方程的差分解法(差分格式的建立,收敛性,稳定性,高维问题的交替方向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常微分方程

一、考试性质

常微分方程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类型方程求解的主要方法,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同时,要求考生生具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选择题30%;计算题20%; 综合题20%;证明题30%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初等积分法;基本定理;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n 阶线性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简介;一阶偏微分方程初步。

1.初等积分法部分:要求考生能用初等(积分)解法求解常微分方程的可积类型,掌握各种类型的解法,具有判断一个给定方程的类型和正确求解的能力。重点是求解方法,难点是识别方程的类型以及熟练掌握求解方法。

15 2.基本定理部分包括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解的延展定理,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定理和解的可微性定理,构成了常微分方程主要理论部分。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表明,若右端函数满足连续和利布希兹条件,则保证方程的解存在性与唯一性。它是常微分方程理论中最基本的定理,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能求得精确解的方程不多,所以该定理给出的求近似解法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解的延拓定理及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与可微性定理揭示了微分方程的重要性质。要求考生必需理解上述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掌握证明方法,能运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重点是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逐次逼近法,难点是贯穿定理证明过程的利布希兹条件运用和证明过程中不等式技巧的把握。

3.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是常微分方程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无论从实用的角度或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所提供的方法和结果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考生:1. 掌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把握解空间的代数结构;2.基解矩阵求法。一般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基解矩阵是难以通过积分求得,但当系数矩阵是常系数矩阵时,可以通过代数方法(Jordan标准型、矩阵指数)求出基解矩阵。3.重点掌握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空间结构和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难点是证明一阶齐次常微分方程组的解空间是n 维线性空间和一阶常系数齐次或非齐次微分方程组的求解。

4.n 阶线性微分方程是值得重视的方程,这不仅仅因为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已被研究的十分清楚,而且它是研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基础,它在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要求考生重点掌握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常系数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对于高阶方程的降阶问题和二阶线性方程的幂级数解法作简单了解。熟悉Laplace变换是求解n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方法。把握n 阶线性微分方程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将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有关结果推广到n 阶线性微分方程,以统一的观点理解这两部分的内容。

5.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简介主要介绍定性理论和稳定性理论,定性理论产生与发展与生产实践和物理、力学以及工程技术问题紧密联系,它主要研究轨线在相平面或相空间的分布以及极限环或周期轨的稳定性和不稳性等问题。稳定性理论研究平衡态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研究方法是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和第二方 16 法。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无论是定性理论还是稳定性理论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要求学生对定性理论和稳定性理论有所了解,能够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判断平衡点的稳定性问题。

6.一阶偏微分方程部分:只要考生对一阶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会求解简单的一阶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和一阶拟线性非齐次偏微分方程问题。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

一、考试性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相关定理和统计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随机过程和高级数理统计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科目旨在考查考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主要从如下三方面测评考生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的能力: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基本解题能力;

3、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概率论部分与数理统计部分各占分值50%。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部分约占分值30%;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40%;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0%。

四、考试内容

(一)概率论部分

1、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独立性。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密度函数。

3、二元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条件分布,边际分布,协方差,相关系数,独立性。

4、数字特征,重要不等式。

5、特征函数,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二)数理统计部分

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总体,个体,样本,统计量,经验分布函数,抽样分布定理,分位数。

2、估计理论:矩法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无偏性,有效性,相合性,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区间估计,贝叶斯估计。

3、假设检验: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指数分布与二项分布参数的假设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包括: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独立性假设检验。

4、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

5、回归分析:线性模型,最小二乘估计,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线性模型 中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

一、考试性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有着广泛地应用,也是统计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科目的考试旨在

18 考查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概率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基本解题能力;

3、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间: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方式为笔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分值构成: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部分约占分值35%;

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5%;

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0%。 注:概率论部分与数理统计部分分别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0%。

四、考试内容

(一)概率论部分

1、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独立性,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2、一元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律,分布函数,密度函数,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二元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函数,边际分布,条件分布,相互独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4、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切比雪夫不等式。

5、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二)数理统计部分

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总体,个体,样本,统计量,经验分布函数,抽样分布定理,分位数。

2、估计理论: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无偏性,有效性,相合性,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非参数假设检验。

4、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

5、回归分析:线性模型,最小二乘估计,线性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预测与控制。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上一篇:化妆品销售员工作职责下一篇:2019年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