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空气学案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三化学空气学案

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站在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析了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形式对初三化学教学的影响,阐述了初三学生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目标、微课设计与制作、导学案编写、自主学习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初三化学教学中微课与导学案结合教学形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导学案;初三;化学教学

一、 引言

当前,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多数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教辅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源来完成知识点的分析与理解。但是,长时间下来,学生容易对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资源产生依赖,上课不认真学习,导致分析理解以及化学思维能力下降。这不利于学生吸收与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学生要如何进行课前自学并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有效吸收,就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 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形式对初三化学教学的影响

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形式对初三化学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可分散化学知识难度;二、 增强教学内容连贯性;三、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微课将教材上较难的知识点碎片化。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地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而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将微课与导学案二者有机地结合,既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现状

初三学生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学生自主学习性不强;二,难点知识多导致学生学习有障碍;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化学是在初三时期加入学生的课表之中。由于以前并未接触过化学,所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像重视数学学科那样重视化学,更不必说有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了。而且,初三化学知识难点较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 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微课与导学案结合教学形式的应用策略

(一)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在教学中应用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形式,首先,化学教师应当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微课的制作,其内容安排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前自学,从而有效地吸收课堂知识。倘若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以及微课的内容就没有了针对性。而如此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以及微课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倘若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以及微课的内容设计就有了方向。这有利于教师编写导学案,也有利于教师选择教材知识的讲解方式,确定“哪些知识需要使用视频详细讲解、哪些知识学生了解即可”。因此,化学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材內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 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质量是影响化学教师应用微课与导学案结合教学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品质好的微课会帮助学生提高化学知识水平,而品质较差的微课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困惑。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形式时,也应当注意微课的质量。在制作微课之前,教师需要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知识点。提炼的过程中,要把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类整理出来。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地分解与串接,使之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所提取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并将其制作成课件。然后,利用相关的视频录制以及处理软件制作微课视频。视频长度应保持在五到十分钟之间。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录制视频时,语言要简洁、引人入胜,声音也要洪亮,而且还要突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三) 导学案编写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其内容编写是否科学也对教师应用微课加导学案教学形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对导学案进行合理设计。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学案的设计:一,目标导学以及重点难点,这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二,特别提醒,这展示了导学案的使用方法;三,基础准备,这指出了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四,自主学习与思考讨论,这点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五,我的问题,这要求学生对课堂化学学习中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六,课堂训练,这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两方面:其一,课前学习;其二,课堂学习。课前学习是学生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以及导学案在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将视频与学案上传至班级QQ或者微信群中,并通知学生自行下载资料。笔者建议教师使用QQ。QQ群中的群文件可以长时间保存。即使是在化学学习后期,学生也可以利用群中的微课视频以及导学案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如果教师发布群公告,所有学生均能第一时间接到通知。课堂学习部分教师主要使用导学案来完成。具体操作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笔者就不做详细论述了。

参考文献:

[1]匡婷.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楠.初中化学“微视频+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安晓梅,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作者:安晓梅

第2篇:初三化学教学案空气(最终版)

初三化学教学案空气 (500字)

初三化学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前准备

1、法国科学家 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 和 组成的”。其中 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的结论。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 ,其为文字表达式

: 。

3

5.纯净物是 .如

6.混合物是

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 和 就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1)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2)拉瓦锡的实验中发生了哪两个化学变化?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实验2-1]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符号表达式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6)实验时能否将红磷换用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7)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8)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

(三)独立阅读

3.空气的成分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空气成分”的卡通图。

探究活动

三、自我测试

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2、2004年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图是火星

、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与空气 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

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

C、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D、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

3、有关实验室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选红磷作为反应物是因为它是固体状态

B、该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后装置内外的压力差造成水位上升,并以此确定氧气的含量

C、红磷必须过量 D、该实验还可说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红磷反应

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新鲜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 C、矿泉水 D、液氧

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氧气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二氧化碳 D、稀盐酸、液氮

6、小浩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

(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外。还可以得 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3)如他得到的结果中氧气含量小于理论值,试着帮他分析一下产生误差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7、为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常在灯泡内的玻璃柱上涂少量红磷或在灯泡内充入氮气,试解释原因。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有哪些收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5.纯净物是,如氧气( O2 ),氢气( ),氮气( ),水( )等。

6.混合物是,这些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就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2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危害:①,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④林、种草等。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纯净物和混合物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75%的酒精、河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混合物:空气、75%的酒精、河水 纯净物:氮气、二氧化碳、红磷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I.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指导学生看书及书上的图片,学生归纳氧气的用途。

2、氮气

(1)讨论: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说明了什么?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①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其化学性质不活泼。②不再继续上升,说明氮气不溶于水。③能,如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就说明氮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指导学生看书及图片,要求学生归纳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难溶于水

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熔沸点很低(低温下医疗麻醉、超导材料) ⑤不活泼(稳定性)可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⑥化工原料(制硝酸、化肥)

3、稀有气体(惰性气体) 指导学生看书及图片,要求学生归纳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不活泼(稳定性)可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 ③通电时发出有色光(物理性质)(可作各种用途的电光源)等

④激光技术

⑤制造低温环境(氦) ⑥医疗麻醉(氙) II.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指导学生看第30页图2-8大气污染图,并讨论后回答:图的中间部分、上部分、下部分各表示什么?

中间部分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如燃料燃烧、工厂废气、飞机汽车尾气等;上部分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下部分是大气污染对人和动植物造成的危害。

2、指导学生看书并讨论后回答: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主要有哪些?来源主要有哪些?(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应该做些什么?

(1)污染空气的物质:粉尘、有害气体。

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3)加强大气质量监测,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消除、减少污染源、治理废气。

三、自我测试

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新鲜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 C、矿泉水 D、液氧

2、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氧气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二氧化碳 D、稀盐酸、液氮

3、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入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发红光,它是( )

A、氖气 B、氮气 C、氧气 D、空气

4、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 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6、为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常在灯泡内的玻璃柱上涂少量红磷或在灯泡内充入氮气,试解释原因。防止钨丝与氧气接触氧化,红磷可以使少量氧气反应掉,氮气可以隔绝氧气。

本课题新知识点罗列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或白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点燃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3000字) 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3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题1空气教案(人教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2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5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弹簧夹、火柴。

学生用具: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

6教学过程

师: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提出问题]

.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板书]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实验2-1

[注意]①装置不能漏气;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讲解]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过渡]请大家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内容,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请学生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回答]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

[过渡]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表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

[讲解并板书]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资料]

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小还含有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在稀有气体的发现史中,对我们最有启发的是稀有气体氩的发现。

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气体的密度时,发现0℃、1.01×105Pa条件下,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分解含氮物质所制得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他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通过精密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Ar。

[讲解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板书]

3、物质的分类:

[讲解]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

2、氮气N

2、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评价]

[师]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纯净物和混合物。

[讲解并板书]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补充]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过渡]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板书]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讲解]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总结]综观氧气的各种应用领域,可知氧气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

[板书]1.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展示充氮食品袋]

[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

[评价]乙的回答也有道理,可我说的是正规厂家的。甲、丙的回答符合客观实际。

[讲解]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由于氮气性质不活泼之故。灯泡中充氮以长使

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

[设问]氮气除了可用作保护气外。还可用作什么呢?

[学生看书并对氮气的用途进行总结]

[板书]2.氮气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保护气

提供低温环境

[过渡]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知,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悉氮气的性质吗?

[投影]讨论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注:问可能有同学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空气不溶于水,氮气也不溶于水。对此,教师要做出解释]

[师]请大家总结氮气的性质。

[生]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许多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如食物放置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氮气则能使食物在长时间内不变质。

[板书]

3、稀有气体

[讲解]稀有气体曾叫做“隋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

通过“惰性气体”→“稀有气休”名称改变的事实。可使我们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扩展的。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启示我们平常的学习中要经常接受新事物。并适当发展求异思维。

[过渡]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阅读]学生阅读P26稀有气体的用途。

[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①氮可用作制冷剂:⑤氮气可用作医疗上麻醉剂。

[拓展]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评价]大家回答得真好,探索科学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怕麻烦,寻求真理的精神。

[小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板书]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m3~16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讲解]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投影]

结合图讨论下述问题: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过渡]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打针对性地改善环境状况,是我们常常采取的一种措施。那么,你知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内容吗?

[请学生看课本P27资料]

[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请你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想象,教师要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

回答可能有多种。

.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

[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7、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第4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 满分:6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英国的汤姆生

C.瑞典的舍勒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白磷燃烧B.汽油挥发

C.水遇强冷变成冰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矿泉水,河水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不变

C.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D.可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6.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态氧是一种淡蓝色液体B.氧气难溶于水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气体D.氧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

7.某密闭容器内盛有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采用燃烧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能混入新的气体,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硫磺B.红磷C.铁丝D.木炭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确的是

A.硫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物质

9.下列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B.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氧化反应全不是化合反应D.所有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10.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双氧水B.空气C.氯酸钾D.氧化汞

11.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A.加热时无氧气产生 B.加热时产生氧气少 C.产生氧气缓慢 D.没有影响

12.常温下,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不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挥发性,该气体泄漏时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收集该气体的最适宜方法是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用气球泡收集

13.检验集气瓶内氧气有无集满的方法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B.向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

C.用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D.将鼻子伸到瓶口闻一下气味

14.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碘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什么明显的化学反应.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发生反应,且水的质量未改变.则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充当

A.氧化剂B.反应物C.催化剂D.生成物

15.将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充分加热,反应完成后试管中残渣中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计30分。)

16.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钠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顷刻间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1)(2)

(3)(4)

17.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推断:

A是;B是;C是;D是。

18.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下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①,②,

③,④„„(只答四点即可),它们也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

⑶写出上述三个实验中有白烟产生的那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9.市场上有些食品装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经询问得知:这样充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

大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氮气。

⑴ 设猜想正确,请你用实验方法证明。

20.右图是化学中“有名”的装置,有如下用途:

(1)可以用做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从_____________端进氧气。

(2)可以用做排水法收集氧气,在集气瓶中装满水,从______端进氧气。

(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也可以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该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______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 21.右图表示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按示例填空:

A部分: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例:二氧化碳+水→碳酸;

B部分:,例:;

C部分:,例:;

22.下面这则短文是某科普杂志上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请认真阅读, 并回答问题。

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得多。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以及家用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氧气和臭氧是不是同种物质

?。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3)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方法保护臭氧层?

叁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氧气、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17. (1)金属钠颜色为银白色 (2)密度比水小 (3)熔点低 (4)硬度不大

18.⑴都是燃烧,都放热,都有氧气参加,生成物都是一种,都是氧化反应等;甲的实验有蓝紫色火焰或乙的实验有白烟等;⑵液态;⑶略。

19.假设大明的正解,答:用注射器抽取包装袋内气体试样,将其打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该包装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0.⑴a⑵b⑶a,导管口向水中冒出的气泡的速度。

21.B: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C: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22.(1)不是同种物质 (2)木条燃烧, 并且比在氧气中更剧烈 (3)减少含碳或氮气体的排放, 禁止使用氟里昂作制冷剂。

第5篇:初三化学导学案第九单元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

1、能描述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危害,了解防治水、空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记住什么是绿色化学。

3、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说出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

2、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同步导学】

活动一:探讨水的污染与防治

1、阅读资料: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有13亿人口的饮用水严重缺乏,20亿人的饮用水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急剧膨胀,造成各种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从而导致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的急剧增长,水的利用率低下,工业污水因无法得到合理的处理且任意排放,导致淡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此外,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以及绿色植被的减少、土壤沙化,造成降水量减少这都是导致淡水危机的重要原因。

2、思考交流:

(1)发生淡水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2)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

(3)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你能说出它们的危害吗? (4 )通过观看“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处理过程”你认为如何用化学方法处理废水? (5 )阅读p81“活动天地”,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小组内交流哪位同学的方案最合理?为什么?

归纳总结:

水污染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可利用化学的方法如_______、______处理废水。

巩固加深:

某市七公里的河面上漂浮大量的死鱼。小亮同学闻讯后,取回水样和同学们一起探究。

(1)、观察水质的能见度,然后过滤。过滤时无需下列仪器中的______ A、 漏斗 B、烧杯 C、玻璃棒 D、酒精灯 (2)、取过滤后的水样,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质来检验该水样是否呈酸性,他们选用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治理污染,有人建议: A、对排入河内的污水预先进行处理

B、引入清澈的井水,将河内的污水及污泥冲走,使死水变活

C、使用成本低、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物酶技术治理该河流。以上建议你不同意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讨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9.4

第 1 页

1、检查预习1内容。

2、阅读p82-83内容

3、思考交流:

(1)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说出你听到或见到的空气污染的事件。

(3)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危害?你能从化学角度分析危害产生的原因吗?

(4)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有什么影响?

(5)为了控制酸雨的形成,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归纳总结: 1、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危害如_______。 2、 大量的_________和 __________排放到空气中,与大气中的水发生 _____反应生成酸,随雨水降落到地面就形成酸雨。

巩固加深:某镇有硫酸厂,设备简陋,技术陈旧,该厂每天排放大量含SO2的废气和含硫酸的酸性废水。当地的其他工厂和居民均用煤炭作燃料。只要下雨就下酸雨,对该镇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1) 分析该镇下酸雨的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举一例说明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该镇某中学环保小组提出了治理酸雨的下列措施,你认为不妥的是___________ A、将硫酸厂搬离该镇

B、建议环保部门限令整改

C、将硫酸厂排出的废气的SO2处理后排放 D、工厂和居民改用较清洁的燃料 (4) 可用熟石灰来处理硫酸厂排放的酸性废水,处理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活动

三、认识绿色化学

1、阅读P84内容

2、记住绿色化学的概念。

3、思考交流:

(1)你认为从哪些方面防治环境的污染?你能分别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吗? (2)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3)什么是绿色化学?你是如何认识绿色化学的? 归纳总结:绿色化学是

。 巩固加深:P85“在线测试”

【达标训练】

1、P85“挑战自我”

2、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治理举办城市的环境的?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9.4

第 2 页

第6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探究项目导学案(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活动实验报告(导学案)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探究实验的名称 探究实验的目的:

(1 1)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了解蜡烛的性质 ,并学会对实验变化中的现象进 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 2)通过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实验用品:

探究内容:

1 1、点燃前: (1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状态、,并闻一闻气味; (2 2)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 状、颜色、状态,闻气味。

(2 2)

切割石蜡,将一小块石蜡 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1 1)

石蜡能切割说明 (2 2)

2 2、燃烧时 :

(1 1)

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及火焰的分层情况。

(2 2)

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

取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在火焰中, 1 1- -s 2s 后取出,观察小木条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

(3 3)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 改进实验):

在距火焰上方 1 1 厘米左右处罩一个干冷的漏斗,将漏斗倾斜,观察内壁及管口的现象; ②同时用一只干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管口处。

10— 5 15 秒后,迅速将试管正立 (防止试 管内物质倒出),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向其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振荡, ,观察试管内的 现象。

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正确操作)

(错误操作)

(错误操作)

A(正确操 (错误操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2 2、燃烧时:

(1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焰 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度; (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冷的漏斗;②同时用一只干 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 管口处,一会迅速将试管正 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振荡,观察现象。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 ② 。

3 3、熄灭后:

(1 1)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吹灭蜡烛,观察现象;迅速用打火机顺着白烟熄灭的方向点 燃白烟,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 3、熄灭后:

(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燃 熄灭时上方白烟 (1 1) (1 1)

实验结论:(1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

测评练习:

1 1、点燃蜡烛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 B.

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点燃蜡烛时,石蜡先融化后燃烧 D.石蜡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无法确定 3 3、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生成物是( )

A.

二氧化碳 B.水 C.

二氧化碳和水 D.

无法判断 4 4、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问题和建议: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 1 1、点燃前:

(1 1 )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状、颜色、状态,闻气味, 切割石蜡,。

(2 2)

将一小块石蜡投入盛 有水的烧杯中。

(1 1) (1 1)石蜡能切割说明 ,

(2 2) (2 2)

2 2、点燃烧蜡烛实验过程 (1 1)

点燃蜡烛 (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 焰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 度 (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净干燥的漏斗;在火焰上方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罩一小试管,一会迅速将试 管正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 水,振荡。

3 3、熄火蜡烛时 (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 燃熄灭时上方白烟 (1 1) (1 1)

结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初中化学空气课后反思

实验作为初中化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的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关于初中化学空气这门课的课后反思要如何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空气课后反思,欢迎参考。

初中化学空气课后反思篇一

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复习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空气和氧气,空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成分、探究实验、用途和空气污染。而氧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性质和制法。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所回忆的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行复习,并配有一定的中考真题。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习题的选择上,我都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缺点,现对本节课做出反思。

首先是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环节,从以往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第二单元的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好,可是从本次环节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不够,而且不愿意去看书及思考。在此环节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导致本单元的复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环节如果改成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然后再请个别学生进行汇报的方式进行,可能效果较好。 因为我们的学生都存在一个特点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是被动地去学习,不愿意思考问题,从本环节也能看出我对学情分析不够。其次,也是我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上课都能给学生准备一些习题,也能给时间给学生思考,但是对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的评价力度不够,没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也没有适当地鼓励学生,这可能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再次,由于复习内容较多,虽然本课的重难点都能突破,但是对于学生本身的难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分化。我们学生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设计了让学生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是由于时间较紧,本环节被省略了。

总之,经过本次公开课,让我对我们学生的学情及我个人都进行了深刻反思,也让我对我今后的整个复习计划进行了改变。我希望经过我的努力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初中化学空气课后反思篇二

(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本节课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上课伊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的方式,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到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上。抓住三年级学生好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整节课以玩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找空气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玩促学,给足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率达到100%。

(二)、学生的探究过程明显、实在。

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尤其是找空气部分,加上实验记录单的辅助作用,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包括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有效。思维过程跃然纸上,实际操作过程井井有条。

(三)、探究材料的指导可以更细致,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探究过程之前,教师通常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在探究过程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材料的使用方法进行细致的指导,关注学生在使用材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材料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可以自主选择的风车、注射器、瓶子、纸板,然而部分学生拿到材料之后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效的使用),这时教师应该进行个别指导(询问学生打算怎么做?为什么打算这样做?),使他们的活动有目的有实效。

(四)、更多关注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猜想,直接影响他们探究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应该重视学生的猜想,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猜想。本节课中,在探究粉笔、砖头、海绵里是否有空气时,我看到一名学生猜想时认为砖头里没有空气,而通过实验验证之后却发现砖头里有空气,于是他回过头去把原来猜想时的“砖头里没有空气”改成了“砖头里有空气”;另外,很多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有所混淆,在实验现象里写着“砖头、粉笔、海绵里都有空气”(应该写“砖头、粉笔、海绵”放入水中都冒泡)。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探究习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更多的活动中进行培养和训练。

初中化学空气课后反思篇三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按照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而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有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可是在后面的习题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中,理解还不够透彻,说到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等一些溶液学生就有点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讲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之外,还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分清纯净物和混合物。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何处理学生熟知的教学内容上值得探讨。让学生参加到课堂里的活动,我觉得有点困难,例如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样品,许多学生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造成了上课比较被动的局面。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瓶吞鸡蛋实验定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我们平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上一篇: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下一篇:教育培训机构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