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的教学设计

2023-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搭石的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理解重点词语。 一.导入质疑。

1、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撘石。(板书:搭石) (课件)

2、学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的吗?(什么是搭石?搭石是怎样的?搭石摆在哪儿?为什么搭石?)(板:什么

怎样

为什么

哪)师及时评价:质疑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价值(深层)

二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真会思考,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103页,(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地方,请你做上记号。(巡视学生读书情况:姿势、音准、了解学情)

三、学习生字。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文中的生字词落到屏幕上了,你认识它们吗?自己来读读看。二会字:谴责 懒惰 人影绰绰

俗语

协调有序

伏下身子(课件)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老师把课文中同学们容易读错的词归纳到屏幕上了,谁会读?(抽读、齐读、查字典)难读:山洪暴发

脱鞋挽裤

平衡

平稳

间隔

猛涨

一行人

联结

3、写字(课件)

①出示四会字,哪个难写?应注意什么?

②学生汇报,师范写:暴 序 裤 衡(提示:在方格里要写得居中,不要顶天立地)

③练字:生字表的上下空白处练写难写字。(师巡视,及时评价:书写工整、易错处)

三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学会了生字词,我们再来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一边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摆搭石,默读课文,一边想:课文围绕着搭石写了什么?(课件)

2、通过大家朗读,我知道了第二段写了修搭石,第

三、四段写了走搭石,看看开头结尾,作者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板书:修搭石

走搭石

)

3、通过板书小结:齐读板书

四、学习第一然段

1、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划句子,还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下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汇报。(随机指导) ①为什么搭石?

预设:没有搭石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过溪的?谁能用课文的句子来说一说。 A、出示句子。

B、引读:也就是说,人们出工必须B引读:也就是说,人们出工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挽裤。 C、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是啊,一次次的脱鞋挽裤,给人们带了来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所以他们就要搭石。

②什么是搭石?怎样搭石?

小结: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石头,这一排就是搭石。 ③在哪搭石?

问题一一划去,你瞧我们的同学们不仅很会质疑,还很会学习,能从课文去解答这些题,真棒!大家用掌声来鼓励一下自己吧。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继续往下学习,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究竟是的风景,默读第二自然段(出示默读要求:这一段主要讲了了谁搭石?怎样修搭石?找出有关句子,划一划。

2、交流汇报。

3、对比句子。感悟行为背后的想法。

4、想象理解句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搭石构成一道为他人着想的风景。 总结:回顾板书上,下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一起细细地品味课文,去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搭石和乡亲们的美。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

21、搭石

摆搭石 什么

一道风景 修搭石 心灵美 怎么

走搭石 为什么

赞搭石 哪

第2篇:《搭石》教学设计

史志芳

教材分析:

《搭石》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编排,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搭石》这篇散文,是作者刘章以家乡小溪中普普通通的搭石为素材,运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优美画面,向人们传递着家乡人淳朴的民风和为他人无私奉献、敬重老人的美好情感。学习本课不但要使学生通过一幅幅美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性美,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文描写的画面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对山区的小溪、洪水暴发、走搭石等情景不很熟悉,对作者通过普通的事物来发现美、表现美的写作方法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这都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设计思路:

1.整体感知,走近搭石感受美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2.自主学习,走上搭石寻找美

通过学生的自主批画,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搭石美的语句,体会搭石带给人的美好画面。

3.多种方法,亲近搭石升华美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等多种方法,在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中,体会文章内涵,升华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能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中关联词语的作用。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2.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现的情景,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并受到熏陶和感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搭石的感受。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难点:

1.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美、音韵美,画面的动态美。

2.初步体会作者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方法。

3.体会“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乡亲们美好的的情感”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查阅的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及作者刘章的资料。

2.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知道什么是搭石,家乡人摆放搭石的原因;初步感知搭石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知道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作者从人们摆搭石、走搭石两大方面来记叙家乡独特的风景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搭石

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 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

懒惰

俗语

平衡

联结

谴责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伏下身子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俗语”,文中的俗语是什么?(紧走搭石慢过桥)说说文中这句俗语的意思,并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要紧走搭石。

2.读准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查字典理解“暴” ) ②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换一换,找出“懒惰”的反义词。想象人们谴责时会说些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对作者家乡的人有了怎样的印象?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思考围绕搭石都记叙了哪些内容。

指名朗读,适时反馈点拨,理清文章脉络。重点理清描写走搭石时是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同时走搭石、年轻人遇到老年人走搭石三个方面来写的。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什么是搭石 摆搭石 走搭石 作者感受

第3篇:《搭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是作者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故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故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 (板书:搭石)

2、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1)什么是搭石? (2)为什么需要搭石? (3)怎么搭石?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

间隔

联结

猛涨

相背而行(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谴责

懒惰

俗语

平衡

山洪暴发

脱鞋挽裤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图片理解: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容易写错的生字:“暴”下面不是“水”;“序”里面不是“矛”

三、课文学习

1、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你找的很准确!) (1)(出示少了搭石特点的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你有没有发现它和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2)那漏了这些词句行吗?

预设一:平整方正是写搭石的样子——外形特点,不能删

预设二:有二尺左右的间隔写清了搭石间的距离——摆放搭石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预设三:横着摆上一排是写它摆的方式——如果我左一块右一块摆可以吗 (3)读一读,读出搭石的特点。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过小溪的呢?

出示: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挽”是什么意思?(卷起)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啊,来来去去就必须——

(3)这样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辛苦、麻烦、不便)

(4)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 (5)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多么重要啊!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4、你们说的都不错,和刘章爷爷的心是想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课文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研读,可以发现,作者考虑到了读者的心理,在第1自然段就基本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4篇:《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21 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课时共计:2课时

五、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理所当然 俩人 (1)理解“谴责”的意思。

(2)通过理解“脱鞋挽裤”的意思,理解搭石对于家乡人的重要性。 (3)理解“人影绰绰”中“绰”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课文思路)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2、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

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4、交流汇报:

(1)第二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②追问: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③小结: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有感情的朗读)

(2)第三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②协调有序:我们合作读文,体会“协调有序”(学生朗读)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④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搭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 师:小朋友们,这一排排普普通通的搭石联结着乡亲们哪些美好的情感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至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了乡亲们哪些美好的情感?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开始吧!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师:好的,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画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 对!其实没有,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得多好啊!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3、 结合画面,理解“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1)师:“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什么意思?出示: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还有一个词语“绰绰有余”,又是什么意思?

(2)“轻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用想象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个词,值得我们来学习。

师: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印的美,像一幅画一样,能读读吗?

指名读。师: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够把我们带到画里?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面。

再指名读。同学们身临其境了吗?咱们一起来!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全班齐读。 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小朋友们,刘章爷爷再大山里生活了十三年,每一年都有两百多天走在搭石上,每一天他要走上62到搭石,他时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又怎能忘记呀,读——生齐读。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是的,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走出了乡亲们之间的和谐美。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还从哪里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

(一)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爷,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这样的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板书:为他人着想

(二)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理所当然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其实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习惯,家乡的人们还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出示作业纸)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你们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到( ,

)总要(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啊!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5自然段。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3、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后来在石家庄工作,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觉地想到家乡那潺潺的小溪,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便想到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礼让,看到马路上的石头、树杈,人们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便想到乡亲们在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说一说身边的平凡美。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早上,老师走进我们三1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是一种美,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回去后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板书设计: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 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谦让敬老见真情!

第5篇:《搭石》教学设计

新余市长青小学 张冬连 (此课执教于2007年上半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村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2、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善于从生活细节发现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乡亲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从生活平常的事物里发现不平常的美。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发现你们今天穿上了校服,很美。我还发现我们的校园干净、整洁,很美!你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美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轻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这儿美吗?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这儿有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板书课题

二、围绕风景寻找美

(一)初读课文,认识搭石

a) 自由读课文,想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 汇报交流。

什么是搭石?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人们生病就医就必须—— 生5:脱鞋绾裤 师:孩子们上学就必须 生6: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 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二)默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美的句子

想不想去欣赏这道风景?认真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你认为能体现美的句子,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秋凉摆搭石、老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俩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

(一)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欣赏(依学生交流的顺序)

1、老人整搭石图

(1)课件出示“老人整搭石”的语句。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2) 设境采访。

老大爷,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你这是要去哪呀?那赶紧走呀,为什么还在这儿整搭石呢? (3) 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幅画面的美。 (4) 回扣板书。 家乡人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就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 景。

2、一行人走搭石图 (1)课件出示语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汇报交流。

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3)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5)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6)导读。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7)回扣板书。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3、面对面走搭石图 (1)课件出示语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2)交流。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3)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 a老人和小学生面对面走搭石

b挑担的人和空着手的人面对面走搭石 (4)回扣板书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走搭石,走出了谦让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背老人过搭石图 (1)课件出示语句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 交流:哪个词语打动了你?(伏、理所当然)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3) 回扣板书。

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

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

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

3、4自然段。)

(二)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1、学生口头说。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2、交流。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家乡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美搭石。

3、齐读最后一段。

四、联系实际抒写美。

1、一块块搭石,记录着家乡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组成了一首首动人的小诗,让我们做一回小诗人,共同创作一首美之歌。

2、出示:

美之歌

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

美是瑟瑟秋风中伏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 美是见到老师时的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美是替生病的同学扫除呕吐的赃物, 美是„„ „„

3、学生自由写。

4、交流。

五、总结全文崇尚美

同学们刚才赞美了我们身边的一幅幅美的画面,构成了一道道社会的风景。老师相信,这风景中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

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6篇:《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绥师附小

任盼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师制作ppt,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鸟鸣声流水声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感受那浓浓的乡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一)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什么是搭石?在文中划出句子。

(二)出示搭石的图片

大家请看,这就是搭石。其实搭石就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方便人们过河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它高度的评价,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的美,请你找出来。

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

三、围绕风景,欣赏搭石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走搭石的句子。 (1)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画面的美?

①理解“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指导朗读: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读出节奏、读出和谐之美)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片,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一行人踩着他她的音乐,协调有序地走在搭石上,水光人影两相和,如诗如画。谁能读出这种美?(指生读) (2)配乐朗读,读出诗一般的节奏。 师引读,学生跟读。

3、小结: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动作美、画面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一行人行走在搭石是那么和谐,那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搭石,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叫两名学生表演画面,感受谦让之美。)

5、如果遇上老人走搭石,又是怎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

(1)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令你心头一颤?(伏)伏就是“弯”的意思。 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出示字理图)左边—— 一个人,右边——生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2)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到了什么美?(尊老敬老美) (3)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

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 。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 。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 。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 。

6、总结: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

四、写法总结

作者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欣赏美,这种写法就叫以小见大。 如何做到以小见大:

1、善于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点点滴滴的写作素材。

2、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巧妙表达。

五、读写结合

1、完成小练笔

美在身边,美是 ______________。 美在身边,美是 ______________。

美在身边,美是 ______________。 美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

2、再读一首小诗《美是什么》

3、总结:让我们用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去付诸行动,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美妙,最后送同学们十六个字:用慧眼去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

六、板书设计

21、搭石

动作美

声音美

一道风景 画面美 以小见大

谦让美

尊老美

上一篇:北京工商银行牡丹卡下一篇:高中文言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