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

小学高年级经典诗词高效诵读的策略

摘 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对于学生情感培养和诵读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这方面教学,本文以小学高年级经典诗词为例,对经典诗词诵读的目的及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当下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对小学高年级经典诗歌高效诵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通过这些策略给小学高年级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带来实质性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学习。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经典诗词 高效诵读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03

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经典古诗词教学中应加强这种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进行高效诵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高年级经典诗词诵读教学并没有得到很好开展,遇到了一定问题,比如诵读教学华而不实、教师教授诵读随心所欲等。这些问题给学生高效诵读古诗词带来了很大阻碍,所以对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教育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根据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经典诗词诵读的目的及价值

1.传承国家经典文化

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作用。在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对于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从经典诗词入手。通过这方面有效诵读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经典古诗词教学也更加关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诗歌的诵读可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这方面多加关注,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开展,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诵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丰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乐趣。同时,通过诵读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高年级经典诵读的教学原则

1.立体化原则

小学高年级经典诵读教学应当遵循立体化原则,不仅要达到共同性的教育目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确保师生之间能够展开良性互动,争取共同进步。教育者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来探求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诵读训练中,激发学习的热情。

2.鼓励性原则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认为古诗词课程具有较高的难度,主要是由于诗词中包含着很多晦涩难懂的内容,而教育者则要在日常诵读教学中引经据典,尽可能多地利用鼓励式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育者可以根据诵读课程的开展情况,在班级中设置诵读鼓励机制,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的训练主题,当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诵读任务,之后即可得到一朵小红花,当小红花积攒一定数量之后,则可以兑换更高级别的红星。以周或月为单位,评选出班级中的诵读之星,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和进步都能够被看到并予以肯定,充分感受到诵读经典所带来的乐趣。

三、小学语文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诗词诵读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外在条件的影响,小学语文经典诗词诵读教学还是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诗词诵读教学华而不实

在教改的背景下,要求诗词诵读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对诗词诵读教学进行创新。但在实际中,小学语文诗词诵读教学却逐步走向形式化的道路,没有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教学。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从而导致诵读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对于经典诗词的学习。

2.教师教授诵读时随心所欲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学生的诵读感悟。学生在进行经典诗词诵读时,能够形成自己的感悟,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诗词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忽视学生的诵读体会,认为小学生认知水平普遍都比较低,没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第二,在诗词诵读指导方面不足。很多教师在进行诗词诵读教学时,一般都会进行示范诵读,但很多少会对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

3.学生诵读诗词走马观花

随着年级的增加,高年级学生对于诗词诵读的兴趣却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在升入高年级时,很多学生对于诗词诵读都失去了兴趣,在平时诗词学习中,也不会主动进行诵读。

四、小学高年级经典诗歌高效诵读的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目前小学高年级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带来了很大阻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经典诗词进行诵读,教师需要从教授技巧、教学情境设置和诵读活动举办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来实现高效诵读,充分发挥诵读的教育作用。

1.教授技巧,提升诵读效果

在对经典诗词进行诵读教学时,教师要传授较多的诵读技巧,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音训练,能够正确处理一些重音、节奏、停读等诵读技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新的认识与感受。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经典诗词所带來的“美”,并且深化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

以张籍的《秋思》为例,作者在古诗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点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当时的诗人客居洛阳,看见秋风瑟瑟、万物凋零的情景,自然而然地生出了思乡之情。在对第二句进行赏析的时候,“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个“欲”充分展示了诗人当时那种思绪万千却不知如何说起的情感,给读者以一个想写家书却不知如何下笔的形象,使得诗人那种形态更加深入读者的心里。因此在进行古诗诵读时,需要充分了解这个“欲”字,可以让学生采用重读的方式来对这个字进行诵读,以此来凸显作者的情感。接下来的“复恐匆匆说不尽”,则是表达了诗人怕自己写得匆忙,没有把该说的都说完。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描绘了诗人把即将出发送信的人拦住,重新确认家书的情景。

这是一首围绕家书展开的古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那种思乡的情感,给后人展示了一幅客居他乡、思念自身家乡与亲人的画面。整首古诗的情感基调应以忧伤为主。因此在进行这首古诗的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带有一些哀思之情,同时也要注意古诗当中的一些重音、节奏等,让学生将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标记出来,以此来保证诵读的效果。

2.设置情境,深入理解诗歌

在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全面分析,其中包括古诗词的内容与主旨,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当然,对于古诗词创作背景也需要进行了解。充分了解这些内容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创设动人的情境,同时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利用情景与技巧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以《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在一个雨后的傍晚,诗人在终南山中赏景,描绘了一场新雨过后万物一新的画面。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给人带来了皓月当空,照射在松林之间,以及山泉淙淙流过山石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画面进行想象,并在脑中勾勒出相应的场景。颈联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描绘了在青松明月之中,有一群无忧无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在这一句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竹影微动,接着传来几位浣女银铃般的笑声和说话声,然后再看到一片莲花微微晃动,一叶扁舟慢慢从莲花中出现的场景。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尾联则再次强调诗人对于这种清风明月山中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示愿意留下归隐田园。

3.丰富诵读活动,增加诗歌感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诵读活动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

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这首古诗整体情感基调是比较悲凉壮阔的,在古诗中虽有一定的抱怨之感,但也表达了要守护好边疆的美好意愿。古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对黄河壮阔的气势进行了表达,将其描述成好像是从云间而来。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描绘了玉门关孤独耸立在高山之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着重思考一下“春风”的含义,是不是仅有字面的含义,还是说另有所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更深的领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诵读。

4.彰显诗词魅力,满足诵读需要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创作年代相对久远,因此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诗词内容的语意有着较高的跳跃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部分教育者在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时流于形式,经常会安排统一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记忆诗词内容。在此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下,诗词之美更是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对诗词诵读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不仅无法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为此,教育者一定要深挖诗词内容中所包含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挥教育者的助读作用,从多个角度入手,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生平,为他们营造更加真实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可以置身于不同的创作时代背景中,逐字逐句品析诗词语言之美。唯有让学生真正了解诗人,走入他的内心深处,才能够透彻解读诗词作品的审美意境,产生情感共鸣,透过短短的诗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虽然小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只要能够带领他们走进作品,融入诗人的情感意境,就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对诗词产生真挚的情感,激发内心深处的诵读欲望。

在日常的語文课程中,在为学生布置经典诵读活动时,教育者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落实指导赏析。以《江雪》为例,教育者可以在新课程开始之前,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他们自行查阅资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的资料内容进行整合,为后续的诗词诵读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在进行诗词赏析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分别从“千”“万”“孤”“独”这四个角度入手,理解诗人当时处于被贬之时孤独落寞的心境。而后,通过“独钓寒江雪”,进一步理解诗人虽然处于逆境之中,但却仍然抱有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心态。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诗词语言的凝练之美。最后,教育者可以让学生逐一列举诗词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在这一环节中,教育者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向学生播放意境悠远的古风曲目,并为学生进行朗诵指导,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加精准地体会诗歌所传递出的意境之美。

如此一来,学生则可以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多角度分析诗句,并在真实的意境中更加顺利地整合信息。相较于传统的诵读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强化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从内心深处出发,来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用主动积累代替死记硬背。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经典诗词诵读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来创造相应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理解诗歌想要表达含义与情感。最后,教师要对诵读活动形式进行丰富,通过小组诵读的方式,鼓励学生一起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深化认识,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施建国《小学语文诗歌诵读的指导方法》,《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年第4期。

[2] 黄冲《小学中高年级经典诗歌诵读能力培养及方法》,《学周刊》2017年第24期。

[3] 贾艳君《浅谈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策略》,《新课程》2017年第3期。

[4] 张宗燕《小学中高年级经典诗歌诵读的方法》,《课外语文》2017年第5期。

[5] 黄冲《小学中高年级经典诗歌诵读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学周刊》2016年第33期。

(王晓,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本文系连云港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年《小学高年级经典诗词高效诵读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JHKTLX20190178)

作者:王晓

第2篇: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

《观沧海》

1主旨: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2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3.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4.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答: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训练: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5.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答:“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羁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 这首元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心情。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2、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 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1、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答: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 答: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3、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 答: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四句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重点问题】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训练: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2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4 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5 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 答案:1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3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4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5 因果关系.风雨大作的声音与铁马冰河的声音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

《夜雨寄北》(李商隐)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

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5、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___________ 。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答案: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6、剪烛西窗。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7、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第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练习解析

贾生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及注释,完成1~2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史记·屈原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①,坐宣室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③。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①受厘: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②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③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1.将[注释]所引《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________的情节作这首诗的题材。 (2)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试题答案

同步练习册答案 在线同步课程 在线搜题

答案: 解析:

1.贾谊被(孝文帝)召见。孝文帝祭祀过神明,在未央宫前殿正室(召见贾谊),皇上因有感于鬼神事,(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于是详尽地解说鬼神本源的情况。到了 半夜,孝文帝在座席上移膝靠近贾谊。召见之后,(孝文帝)说:“我很久不见贾生,自以为(学识)超过了他,现在看来我不如他。”;2.(1)召回贾谊,宣室夜对;(2)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3)对孝文帝的讽刺;(4)如:欲抑先扬

第4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习题解析

约客

1.易错字

池塘(táng)

闲敲(qiāo) 2.词语释义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文题解说】

“约客”本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来。

【创作背景】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地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导入资料助读通读古诗欣赏名句创新解读 导入一:复习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关于雨的诗句,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撑一把伞,独自漫步在雨中,你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哪些诗句?这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江南的黄梅时节,梅子熟了,稻花香了,杏子肥了,蛙声响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和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个约会,一起走进他的《约客》。 导入二:关联型

1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谱曲的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播放《水调歌头》歌曲) 师: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古诗,我觉得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诗歌就是永嘉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感受诗人的诗意人生。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是“永嘉四灵”之一。

2.关于作品:《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3.关于背景:作者准备和约好的客人对弈来度过漫长的梅雨之夜。可是大半夜过去了,客人还没有如约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有人说:三分诗歌七分读。我们先来齐读诗歌。

读出诗歌的韵味: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读饱满。(师范读、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这首诗歌,你能罗列一下诗中的景物吗? 板书:雨、蛙、棋子、灯花

诗人的情感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景物传达的。因此,这些景物就被称之为意象。

三、细读诗歌,重点分析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重点字眼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

伴着雨声、蛙鸣,敲着棋子、看着灯花,直至夜半。你觉得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这份等待,饱含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理由是什么? 1.寂寞、焦急、失望。

2.闲适的享受,独处的乐趣。

重点分析:闲。

学生辩论:“闲”的理解是无聊还是闲适? 现代人闲暇时会做什么?古人呢? 品酒、对弈、作赋,多么悠闲,多么自在。你还能想到哪些体现诗人闲适心情的句子? 如: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虽然现代人也会以品茶、聊天作为休闲方式,但由于人性的浮躁,如此优雅的事情,难免有了矫情的作秀之嫌,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创新解读,读懂诗人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

2 《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且看--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蛙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份恬淡与闲适,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江南这片诗歌的原乡中,感受一脉相承的诗心和诗意;在俗世的红尘中,守护心灵的那片净土,真正享受悠然远世的生活! 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约客》中含而不露地表现诗人寂寞的诗句是哪句? 约 客

情 失望、烦躁、寂寞„„ “闲”闲适、悠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 解读《约客》的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建筑学中的名词译音,原意是装配构成。电影艺术从建筑学的门庭内,借用了这一术语,引申为剪辑和组合,成为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然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常有其通似性,蒙太奇也不是电影所独有的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的表现艺术中,就有和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之处。例如,电影经常把一些跳跃幅度较大的时空、不同的画面,按照艺术的逻辑并列组接起来,构成并列式蒙太奇,从而渲染作品的氛围,表达作品的某种寓意。从这种蒙太奇来衡量,赵师秀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南地区,立夏以后,有一个连绵多雨的季节,名之为“黄梅天”,雨则称为“黄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诗人首先推出了一个时间与空间比较阔远的画面,概括性很强,“雨”不但有形,而且有声,所以这画面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既诉之视觉也诉之于听觉。同时,这种雨不是匆匆过客式的骤雨,也不是大肆挥霍的豪雨,而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黄梅雨。这种雨在诗中,既渲染了那种恼人的凄苦气氛,也可以说是诗人心境寂寥而切盼友人前来的主观心理的外射。此外,家家阻雨,也为久候客人不至埋下了伏笔。“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画面的时空,较前一个画面的时空为小,它是由视觉形象,特别是听觉形象所构成的。南北朝时的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赵师秀的“青草池塘”化用了谢灵远的“池塘生春草”而不露痕迹,也更为浓缩。具备一定诗歌知识的读者,都可以由此联想到许多。这种化用典故,而加深其历史和艺术的内涵的艺术形态,美英现代诗人兼批评家艾略特称之为“同存结构”,因为读者的想象,由此不致停留在绝缘的平面,而可以驰入历史的纵深。如果说,前面两个镜头还是户外自然之景,那么,“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由户外而室内的人物之景了。从诗的整体来看,这三个镜头的组接关系是平行线式的,然而,从前面两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的关系来看,则可以理出先后发展的时间线索,这种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地发展的镜头,可称之为“前进式的蒙太奇”。同时,从画面上

3 看,前面两个镜头较为阔大,是远景,全景;后一个镜头较为细小,是近景、小景,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只见主人失望,而仍然不无期待地频频敲着桌上的棋子,灯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而客人则迟迟不至。一“敲”一“落”,表现时间之久,怀念之深,企盼之殷。而室外的雨声、蛙声,室内的敲棋声与灯花掉落声,声声入耳。这种强动态的听觉描写,正深层次地表白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把那种“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情绪与氛围,表现得分外动人。

阅读《约客》一诗,回答问题。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案与解析】

1.C(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声,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李杰

第5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

贾生

1.易错字

逐(zhú) 苍生(cāng)

2.词语释义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1

苍生:指百姓。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

【文题解说】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学习目标

2 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2.背诵全诗。

【难点】

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

导入一:解题型

[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导入二:复习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揭题激趣。

4

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5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2.齐读,整体感知。

〔明确〕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3.自由读,分析字词。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明确〕 “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四、重点研读,感知写法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明确〕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8 3.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作业安排:

背诵并默写全诗。

贾→先抑后扬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练,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 9 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回答问题。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可怜”都怎样理解?

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

【答案与解析】

1.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的意思。

2.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 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第6篇: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思想、情趣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分析、品味、背诵,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知人论世阅读方法,总结王维田园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归纳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苏轼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知道摩诘是指谁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PPT展示)

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诗人别称(利用PPT的遮盖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后展现)

1.王维——诗佛

2.李白——诗仙

3.杜甫——诗圣

其诗称“

史诗

4.李贺——诗鬼

(二)多种形式朗读

1、听朗读音频后,两个学生个别试读,其他学生点评

2、教师范读

3、观听名家朗读视频(利用PPT的插入功能,插入视频)

4、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三)感悟诗意

1、一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个别翻译。

(2)观听解释视频(教师利用PPT展示纠正,并插入诗意解释视频强化理解)

(3)学生个别解释诗歌。

(4)展示诗意(PPT)

三、赏析诗歌

二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利用PPT点拨纠正)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林怎样的环境和诗人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些词语上看出来的?

(2)后两句写林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诗中反衬、拟人手法(PPT展示,学生个别回答)。

(4)这是一首写隐者生活的诗,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起到了什么样表现效果?

(1)

请用如:诗中

手法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

三品:

再次听读,结合,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教师讲析:

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1、诗中贯穿全篇是哪个字?诗中写景写人的词语有哪些?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和气质?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你还能举例吗?(学生抢答)

3、教师小结写法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视听兼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

四记:

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3、课外拓展:

(1)

山居秋暝(重点讲析写法)

(2)

引导学生概括王维诗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文思迁移(利用白板启发并点拨)

1、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诗句?(学生自由回答)

2、在生活和学习中,诗歌,有时可以排遣忧愁和烦恼,有时也可以表达情绪和心情。使用王维的诗或其他学过的诗歌,来自设情景会话,如:当

时,我会想起

;当我读到

时,就会想到

;

五、课堂小结(白板板书)

第7篇: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习题讲解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诵读默写】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诗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全诗主旨】

本诗是触景感怀之作,金陵曾是元朝的都城,繁花一时,作者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重蹈元朝覆辙,无限感伤。

【名句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表面上是批评歌女的,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家将亡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诵读默写】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诗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人可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问关切百姓的国事而是问神鬼之事。

【全诗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汉代,其实是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名句赏析】

1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两句先扬后抑,皇帝靠近臣子问策,似乎虚心倾听,可不关切国事,而求鬼神,托古汉代之事而讽当今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当朝的失望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诵读默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古诗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将立刻将你拦住。

【全诗主旨】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名句赏析】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两句诗使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告诉人们,凡事都要充分准备,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诵读默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古诗译文】

黄梅时节的一个雨夜,乡村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还没有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全诗主旨】

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动作的渲染,描绘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名句赏析】

2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两句诗通过一个小小动作的细致刻画,生动而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态,烘托出诗人一种怅惘、无奈的心情。

上一篇:骨科器械购置申请下一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