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学语文

2023-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是这样学语文

我是这样学语文的

石桥中学段升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是继承并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门学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努力学好语文,使中国文化熠熠生辉。

那么,如何更好的学习并运用语文呢?

一、勤发言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我们要用合适、通畅、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你不是百分百正确,但心态已经走在别人的前面。

二、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才能有新的发现、新体会。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用“放电影式复习法”来温习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每单元结束后,要在三天之内进行一次复习,形成坚固的知识网络。

三、勤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识不懂就要问,与老师、同学之间勤交流,拓宽自己的思路。

四、会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的书籍中汲取优秀文化知识,学会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自身修养。

五、读背写

语文不像理科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需要很强的语感与感性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勤读、勤背、勤写的好习惯,增强理解,培养兴趣。

六、善观察

生活是语文的老师,我们要养成善于观察身边的小事物的习惯,积累素材,这样才能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使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这才是真正的好习惯。

七、找差距

课前预习、课上吸收、课下练习,发现自己的知识缺点,建立错题本,不断循环复习,成绩才能提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再聪明的人,再好的习惯,也需要勤奋努力,才能有所成,学习不是应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累。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踏踏实实付出汗水的人。

第2篇:学语文秘诀

学生一直讲学好语文很难,也经常有人问我学好语文的方法。每每这时,我都惜字如金、羞于回答。逼得急了,我就说,两个字:习惯。大家都说,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格外重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

学生都说语文难学,老师也讲语文难教。学好语文真的那么难吗?表面看好像也是,中、高考时数、理、化包括外语都有人拿满分,语文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得满分的。但是,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语文的及格率却是各门学科中最高的,作文满分卷也越来越多。看来,语文学习并不难,学好教好语文也并不是不可能。依我看,语文学习,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老师不是去教导而是去感染学生,学生不是去学习而是去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养成习惯,要把语文当成日常生活的必需,把学好语文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我个人的经验,学好语文要养成积累、阅读、摘抄和练笔四个方面的习惯。当然,还有朗读、背诵、演讲等等。

先来讲讲积累的习惯。一说到积累呢,不少同学都想到死记硬背,其实这既对也不对。语文积累首先是字词和语言的积累,要认识足够的字词,要把每一课学到的生字生词都记住,要把前人创造的语言尽可能多地积累。字都不认识,怎么谈学好语文?我们不是仓颉,可以自己去造字,也不是鲁迅,造个词人家也认同。好在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语言博大精深,足够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了。我的成功做法是:字词句,每天记。我比较笨,每天坚持记一个,同学们脑袋灵活,一天记两个三个甚至五个都是没有问题的。每天不多,但一年坚持下来,数目就可观了,五年,十年呢?记得我读书时,老师就在黑板一角搞了个“一日一成语、一周一诗歌”,等我教书时,我就让学生“一日一词、一句、一成语、一仿写,一诗”每周我会检查一次。嘿,你还别说,这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积累本写得满满的,我也从中记住了不少成语和名言名句,收益不小。当然,还有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之类的积累,这个听起来感觉有点玄乎,先不讲了。

接着谈谈阅读的习惯。不管你问谁,都会告诉你语文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大师们都是如此,像毛泽东,在床上摆上大半床的书,睡不着时,随手拿来就读,既打发时间又能催眠。又像卢梭,他读书时每每“陷入狂热状态”,几乎是“贪婪地阅读”“沉醉在书籍里”,最终从一个学徒成为一代社会学家、文学家。阅读是不能带有功利性的,不能为考试去阅读,应该为求知而阅读,为陶冶情操而阅读,为丰富思想而阅读。阅读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需要,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负担,那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学生时代由于课程压力大,毕竟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一律要求读多少长篇小说不大可能,可是像《读者》《儿童文学》之类的杂志是完全可以的。我读书那会,不像现在满街都是读物,图书馆也离着家很远,要读书,就必须去借。去亲戚朋友家借,去老学究那儿借,去问同学借。亲戚朋友还好办,一般都乐意借给我;老学究就麻烦了,“惟书与老婆不可借”,那就得拿出一点技巧、费上一番功夫了;至于问同学借书,说是借,其实多半要靠会来事得来,要得到书,得抢着去帮他扫地擦黑板,代写作业练习册,把书的主人服侍高兴了,书才能到手。可以说,我这样的阅读纯粹是出于兴趣,也成了习惯,所以也最有效果。作为学生,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有自己喜欢的书读,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容易心浮气躁,兴趣自然会转移到热爱学习上来。(当然,本人不赞成多看漫画书)。再来说说摘抄的习惯。我的“摘抄生涯”是从中学开始的,不过最初也是三分钟热情,摘抄了几天就懒了下来,此后就只是零零散散地摘抄过一些。后来,书看得越来越多,每每看到好的文字,总要激动一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美妙的文字!可是,激动归激动,激动过后就忘了行动。但毕竟还没有练成“过目不忘”的绝技,等到某一天想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才“惨然若失”。这样的经历多了,也就学乖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看到好文字时,就会自觉地摘抄下来,日后稍加工一下,就能变成自己文章里的好文字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几年下来,竟然也有了厚厚的几

大本。

最后聊聊练笔的习惯。练笔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在没有什么写的,就记上“今天没什么可写”。关键在于坚持,在于养成这么一个习惯。从日记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就是好样的。等日记写得多了,尝试文学创作也并非不可能。当以上几个方面都成了习惯,语文就会学好了。一旦养成这些好习惯,不仅语文成绩肯定会上去,你的思想会更深邃,感情会更成熟,视野会更开阔,气质会更高雅,思维会更缜密,心胸会更宽阔,也会更有智慧。学好语文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与其说如何学好语文是靠方法,不如说是靠习惯。

学好语文的习惯,只能在“时习之”中形成,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有了甜头便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便会自觉去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强制,强制多了也能成为习惯。如此下去,一天不学习,便会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说真的,我们这些理科学生面对数理化的题海,确实有太多的习题需要认真推理,细致演算。到了高三,面对铺天盖地的试卷,更是穷于招架。高中三年,真正能给语文的时间少之又少。可语文偏偏像个“无底洞”,要学好它就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怎么办呢?

起初,我也有些不知所措,可后来有件小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是班长,常在黑板上写通知。写这东西,我是“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只要同学们看得懂就行。有一次,教我们语文的郭庭平老师在讲完正课后,突然笑吟吟地指着我写的通知说,这通知有些语病,并让我当着大家的面修改。我左看右瞧,愣是瞧不出什么毛病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一阵阵地发窘。后来经过老师的点拨,我终于把这个通知修改后了。郭老师对我们说:“于留心处皆语文。希望大家平时多用心,不要把语文封在课堂上,锁在课本里。”

这个小插曲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过去我总以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训练册上的习题才算“语文”;只有安排一大段时间,正儿八经地进行学习,才算“学语文”。现在我懂了,语文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读书、说话、写通知,都离不开语文。既然语文处处都在,那么我们就应该随时把“处处”都变成学语文的课堂。

从此,早晨起床,我利用洗脸刷牙的时间听一段新闻,从中学习生动、精炼、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在教室里,我常有意提出问题和同学展开辩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口才——显然,这都是在学语文。饭桌上,我经常眉飞色舞地向爸妈绘声绘色地讲述学校里的趣闻,这还是学习语文啊!数理化做累了,或看一篇精短的美文,或吟一首优美的古诗,或背一段隽永的名言警句,或哼一首歌词清新的流行歌曲,这不也是学习语文吗?只要留心,时时处处都可以学语文,而且可以学得很轻松,很有趣,很开心。只要平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机会,积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又何必跟数理化争什么“时间”呢?老实说,我能学好语文,除了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老师的要求做适量的训练题外,秘诀就在于平时留心语文。

平时留心学语文,不但可以跟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对接,而且可以补充课堂语文的不足。比如古诗鉴赏,光靠听老师讲是远不够的。为了提高鉴赏能力,我常常在睡前读一首诗,先体会那或雄浑或幽雅的意韵,再看有关的赏析文字,并跟自己的理解作对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欣赏诗词的“语感”。今年高考又出现古诗赏析题,我就凭着平时锻炼出来的那种感觉,很轻松地解了题。再比如作文,今年高考作文是有关记忆的想象作文,这在课内从不曾涉及过,我的作文构思就得益于课外读过的卫斯理科幻小说。

【推荐老师寄语】

陈希同学是福建连江一中99届高中毕业生,现已被清华大学录取,高考成绩878分。高中三年,各次大考的总成绩均稳居年级前列,会考成绩九科全优。她担任春榕文学社社长,工作和写作从来都很勤快,在高考前夕我特意为她编了《陈希作文选》。她学语文有一大特

色,即善于抓住课外边角时间,在数理化的夹缝中愉快地学,不断提高语文素质。现特推荐她的这篇短文,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启迪。

背诵———学好语文的秘诀

2007年4月10日 【关闭】

背诵,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好文章背诵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不知不觉,会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背诵是一种储存,有了丰富的储存,才有可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再创造。这里就想介绍几种背诵的好方法,希望能给有心的父母一点启发,让孩子的头脑做做有氧运动。

◆理解背诵法:背诵法有活法与死法之别,鹦鹉能言的背法无知无用。理解是背诵的基础,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一定的理解,背诵才会朗朗上口。

◆求同存异法: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熟读成诵法: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背诵是有声训练,经常读,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语感,就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熟读成诵,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默写背诵法:采取默写手段,边背诵边把重点的句子默写下来,印象深刻一举两得。“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

◆“卡壳”追忆法:背诵过程中,如果出现“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

◆浮现形象法。适用于背诵情景交融,文字画面强的文章与诗词。运用此法,还可在纸上随意涂鸦,让画助背。此法是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学背诵。

◆纸条背诵法:将难背诵的词句写成小纸条,或随处贴着或随身装着,习惯性的看两眼背两句,日积月累一定会使你的语文积淀越来越厚重。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3篇:学语文阅读教学

巧设主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化解文章重点和难点,提出能够激活学生兴趣和思考,或者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设“主问题”十分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可见,主问题设计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意义何其大也,它对课堂教学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怎样来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呢?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一、 从标题入手来设计“主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因此可以从标题入手来设计主问题。如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时,学生通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土地?又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关系,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再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二、抓住“文眼”来设计“主问题”。

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可扣住题眼“智”设计了问题:①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吗?③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三个问题涉及了矛盾的双方、故事的主要情节、描写方法等诸多方。教学《陋室铭》时,可抓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德馨”两字提问“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方面?”引发学生整体思考。

三、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文章的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设计主问题时,可以从文章结构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在“百草园”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思考:他在“百草园”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以整体感知来设计“主问题”。

整体感知就是要把握住全文的中心,理清作者的思想脉络。教《故乡》这篇小说,在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我设计这样的主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度长江》时提出这样的主问题:“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式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实际上,这“一句话”就是课文的标题,这“一段话”就是课文的导语,这“几段话”就是课文的主体。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

五、以线索来设计“主问题”。

以课文的"线" 设"主问题",顺藤摸瓜,可以使课文条理化。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如果能抓住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本文线索是什么?作者围绕“新装”写了哪些事?请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学生通过读课文,就能理清本文的叙事条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如果是以感情为线索的文章,可以人物的情感变化线索来设计主问题。如教《荔枝蜜》一课,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本文围绕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对蜜蜂和对劳动人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六、以文章主旨设计“主问题”。 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我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设计问题:“作者抓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细节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具体描绘,有什么目的作用?本文的写作意在揭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六、可以从文章的语言方面入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孔乙己》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认真阅读全文,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探究孔乙己悲剧的自身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一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小说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特点入手,因为巧妙的构思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理解了文本的构思特点,自然就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再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抓住文章末句"这能全怪我吗?",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全”字在这样是什么意思?我错在哪里?到底该怪谁?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辩论,探讨各人的对错,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处理好家庭矛盾等问题,理解课文插叙、描写方法等手法。

七、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胡适先生对《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赞叹不己,称"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痛,是何等主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结合课文开展一些分析研究,也可以用其他作品或艺术形式的例子加以印证。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5.可以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禅益的。比如,在教学《香菱学诗》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中作者抓住"笑"来描写香菱(十三处)、黛玉(五处)、宝玉(三处)、宝钗(三处)、探春(五处)、李纨(一处)、众人(三处)的形象,揭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只要我们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真正杜绝新课程"新八股"教学模式,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4篇:静下心来学语文

《静下心来学语文》第二章《教有所思》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研员,吴老师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教室的一隅,和孩子们,和一线的老师一起度过了很多难忘的时光,诚如吴老师遇到赵景瑞老师、刘炳鑫老师时的那种幸运,她所辖范围内的老师们也是幸运的,相信在以后,吴老师的弟子也会像吴老师一样出色,一样被语文慑到魂魄,为语文忙着,为语文乐着,为语文活着。

静下心来学语文,也许是一种境界,一种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全心全意为语文上课的境界,没有功名利禄的约束,抛开世俗的纷扰,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坦然的享受,享受语言,享受交流,享受一起学习的快乐。就像吴老师笔下的赵文慧女士,其貌不扬,其名不远,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如山泉般静静流淌„„

在《教有所思》中,吴老师用她丰富的语文经验,通过及时的反思总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的为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有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在语文课改的路上避免走进死胡同。循着吴老师留下的一个个路标,我们走向语文的康庄大道„„

读书笔记:

1.《这个“谎”撒不得》:

在《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五期的18至23页,刊登了《这个“谎”撒得该不该》一文,文章中各位名家各持一言,我认真看了那个教学案例,是《画家和牧童》的公开课,我觉得这位老师所谓善意的谎言,却正好和课文的主题思想相悖离,《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一位牧童当众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一代名家戴嵩尚且可以虚心接受牧童的指正,我们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无论是一年级还是高年级,为什么教师要在学生面前以“神”的姿态出现呢?倘若如此,我们又何必要学这篇课文呢?正如吴琳老师文中谈到:“这正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我想,如果这样处理这一教学片断——

“谢谢同学们为我指出了这个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画家戴嵩如此,我也如此,再次感谢同学们,并对你们认真听课给予表扬。”老师接着认真改正这个错字,并让同学们说一说“末”和“未”的区别,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然后再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就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谈谈感受,我想即使是二年级的孩子们也能有深刻的体会。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老师自身不能做到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错误,课上得再好,讲得再精彩,又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不过是孩子懂事之后的一个笑谈而已!长此以往,

还会使学生对人性的美失去信心。醒醒吧,老师们,请在一年级的第一节课就告诉孩子们,你们的老师将是在以后的六年中和你们一起学习的一个大朋友,你们加起来会远远胜过老师,我们将在以后的六年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给吴老师提个小建议:第二次印刷的时候,最好把这个案例简单地收到这篇文章中,以让读者更加明白。

2.《真实的尴尬》:

(1)小孩子都有从众心理。(2)“上课老师应该在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运用教学机智,把学生困惑的焦点变成有价值的新的教学资源,或许可以把这个真实的尴尬变成触手可及的美丽,让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哦,原来你认为不美的原因是这些,那好,你认为如何才能让它变得更美呢?”(先顺着孩子的思路)“这么艰苦的条件,为什么山村里的孩子还觉得他们的学校很美呢?”(启发思考,扣中主题)——为吴老师的教学机智喝彩!我想上课老师要让自己的教学机智发挥出来,应该以一颗平和的心态上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上课,做一名当局者清的执教者。

3.《静下心来学语文》: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便以为,语文就像滋润心田的山泉,应坐在幽谷中静静地听。学习语言,好比听泉,而语文课堂,便是那山泉流过的地方。”“至少,我们可以丢掉

那些远离语文本体目标的荒诞的表演;至少,我们可以抛弃那些表面浮华、目中无人的做 秀;至少,我们可以想起让我们爱上语文、爱上读书的那个理由,是不是如此的嘈杂与喧嚣。”“语文老师,让孩子们潜心读书,静下心来学语文,是我们的责任。”——谨记教诲!

4.《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1)“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甚至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留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言语能力。”(2)吴老师在第一章也曾谈过贾老师对课前谈话的看法,的确,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的味道,把课前谈话或导入谈话结合课文内容变成一个小型的语言训练,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语文的氛围,并乐在其中。(3)“怎样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资源呢?首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子,其次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只有当教师的包容了自身学养、经验、智慧、情感在内的全部生活世界与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技能一同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每一节语文课才可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

5《联系实际学寓言》:

(1)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寓言所蕴涵的哲理。(2)“打算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从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启发学生更加深刻,广泛地理解寓意,运用语言。

6.《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记得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教育,是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学生又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学生。’”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中的一些“假爱”的现象,比如上课之前的热身,故意和学生套近乎,和学生在一起心

不在焉地玩着游戏,为的是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可是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老师根本没有搞定自己紧张的情绪,完全没有进入“玩”的状态,试问这样除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大胆之外,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多少真诚呢?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左一句“孩子”,右一句“宝贝”,铺天盖地地表扬,不切实际的赞美,让人听了很不舒服,孩子们也很难真正地静下心来走进文本。当然,对学生的称呼只是一种习惯,在很多特级教师的课上,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称呼,但是无论称呼孩子什么,都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情真才能意切,真爱才能无敌。

7.《语文课也有“前奏”》

(1)“前奏”,也叫“导入”,在导入中,除了要有语文味,要紧密联系文本之外,还应该注重其趣味性,能不能把学生从课堂的第一分钟就带入语文的氛围,全看教师的功力了,精彩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这种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讲,精彩的导入也可以放松教师的精神,让教师更能够全身心得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生成一个个精彩。(2)设计一个合适的导入,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或者用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地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或者通过背景资料的恰当补充使学生如情入境,或者通过“同结构小故事”的方式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总之,每一种“前奏”都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用心去设计,才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语文课与“快乐大本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语文知识、语文素养丰厚起来,不管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的角色,一旦走进课堂,就要承担语文专家的角色,只有这样,当你做‘语文课堂’的主持人时,在学生看来,你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和可以依赖的向导。”

9.《教师要读懂文本》:

(1)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个性解读”拿到课堂上,要学生也这样理解。(2)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应该考虑编写者的意图,从而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3)“语文教师

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在不断地阅读中训练一双慧眼,培养一种颖悟,增长一些见识,提高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课堂。”

10.《“你想学哪个,就学哪个”》:

以前也曾提过这样的教法,为的是突出学生为主的地位,我认为这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而定。《教育在线》中翼然网友曾这样评价看云所执教的詹天佑的片断:“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的学习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按部就班,沿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二是直接切入最难的三件事,一上来和詹天佑一起克服困难,修筑铁路。我想问一下,你们愿意走第一条路,还是第二条路?

学生:先修铁路。

教师:是走第二条路吗.

学生:是的。

教师:大多数都同意这样吗?

学生:是的。

教师:好,我们就这么学。

平淡的言语中蕴含了教师“以学定教”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想,所谓文无定法,教无定法,关键要看教师是否能够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尊重文本,像薛老师的《詹天佑》,我没有看过全篇的教学实录,但我想像薛老师这样的大家,是完全可以熟练地驾驭文本和学生之上,即便打破了原有的顺序,也应该会从另一个合适的角度,尊重文本原有的思想。正如写文章,可以顺序,可以倒叙,也可以插叙,但这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使其不着痕迹。

第5篇:巧用对联学语文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强调,“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尝试将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对联学语文。这种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读妙联,赏妙联

对联形式短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辞精炼。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修辞、炼字等很多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我把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妙联发给学生,带领他们读赏妙联。读妙联,朗朗上口,可以感受到平仄相间、合辙押韵、抑扬顿挫的音韵和谐之美。赏妙联,可以品味到对联意境、构思的奇妙,遣词用字的精练,写作技巧的丰富。在语文学习中,带领学生读赏妙联绝对,可以促使学生发现和领略对联之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改对联,对对联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对联用语凝练,用字、炼字很讲究,一字之差即见高下。改对联,对对联,不单单是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中,我会在课堂或作业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改动过的对联,鼓励学生尝试改写,也会动员学生自己拟出上联,同学之间互相考一考,做一些与对联相关的文字游戏。你出个“雪中送炭”,我对个“锦上添花”,不拘难易,只要能有对对联的意趣就好。尽管学生还不能做到对仗工整、严谨,但他们会努力调动脑海中储存的各种知识,千锤百炼地选择词语,想方设法对出下句,这样,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拟横批,写对联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对联的横批更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到补充、概括、升华的作用,拟写对联的横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有一次我为学生提供了一副饭店的对联,让他们拟写横批。上联是“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下联是“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大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周五晚上就通过手机短信、QQ传给我拟写的横批,还有的同学甚至把家长拟出的横批发给我看。有拟出“谢谢惠顾”“谢谢光临”的,也有拟出“欢迎惠顾”“欢迎光临”的,还有拟出“不厌其饭”“快来吃点”“早晚吃点”的,大家乐在其中。通过比较,大家淘汰了不贴切的横批,留下来的便是比较恰当的“欢迎光临”“快来吃点”“早晚吃点”等横批了。当得知真正的横批是“进来吃点”时,学生们都大赞绝妙。

课标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对联的形式评议人物形象,以加深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以拟写对联的形式将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感悟与评价表达出来,是一件既有娱乐性又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拟写对联,评议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学生拟出了不少精彩的对联:“读书人偷窃受辱,饮酒客调侃作乐”“有意卖弄遭鄙夷时时忍讥讽,无奈偷窃受嘲笑常常隐辛酸”“迂腐清高老书生,冷漠麻木众酒客”“孔乙己苦读半生屡试不第,众酒客落井下石冷漠无情”……这些对联,虽然感悟深浅不一,但都达到了结合文本、化繁为简、要点突出、形式正确的要求,很让人欣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度地运用对联,既有趣又实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程富有活力,又有助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编辑

于萍

第6篇:伊索寓言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伊索寓言》两则学习者分析:

一、对概述的评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注重理解故事大意与寓意,了解阅读寓言的一般方法已经算是很充足的容量了。本文又是自读课文,能以学生“课前自读、小组探究合作、质疑、解疑”为主,培养了学生探究、质疑的兴趣和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能再加上“发散思维”学习,比如:创设情景,让学生探讨生活中某件类似的事,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会更好。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对特定班级学习者特征进行了分析,涉及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分析,如“学生在小学期间已经学过不少寓言,对寓言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分析,如“本班学生在年级里属于成绩较好的班,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习习惯”等。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为成功设计集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三、 尚待改进完善的地方:

1、老师在设置目标时没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本班学生在年级里属于成绩较好的班,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本班学生经常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析,没有考虑个别学生的差异,没有体现教学全面性的原则。

2、本案例在学习动机分析中,“学生对于伊索寓言这种故事性强的寓言很感兴趣。” 这只是假设,这个学习动机分析带有教师的主观意愿,真要让学生感兴趣,这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思想还较幼稚,尚不成熟,自控力不强,进行网络学习时需要老师加强指导,他们的认识水平、分析归纳能力也不高。 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应该因材施教,以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下一篇:师徒协议书标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