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问题阻碍企业发展

2022-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安全问题阻碍企业发展

论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发展面临的阻碍

摘要: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当前,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观念落后、管理落后、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需要引起大家关注,并切实去认真改变。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严格按照建议去改变,加强物流建设,以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思路建设物流,才能真正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关键词:物流管理;中小企业;现代化;第三方物流

一、现状分析和问题

1.中小企业物流重视不足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中小企业的经营大多关乎到我国的民生领域,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都非常重要。而对于目前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来说,线下展示,线上订单销售正在急速的发展,其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与自身企业规模的限制,其自身的货物与生产材料的流转效率较为低下,同时中小企业也不能够支持巨大的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发展自身的物流体系,提升竞争力。

2.中小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的这一阶段之中的中小企业,其物流管理的方法普遍有很大的缺陷。在一般情况下,管理模式都还属于上世纪的零散式地管理,缺乏战略性眼光并且管理不规范,并不能够整体一体地对企业自身的物流运输进行规划管理。目前,中小企业认识到物流运输成本利润率的比率并不是十分科学的,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合适的。单单进行物理性的货物运输是无法解决的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的,因为传统的物流只是对于货物的物理性运输,而并不是对于企业物流、库存与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上的各个指标与数据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物流和由此产生的成本。此外,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方式是物流流程的一部分,或一个节点,并不是所有的物流。目前,在物流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中小企业专注于产品的生产和运输的方式,是不全面的。因此,提高物流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尽快地存在不足的中小企业,将是解决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尽快。把这些物流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也会相应减少,从而提高利润。

3.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对于企业货物以及物流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之中人的作用是处在第一位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完善自身的物流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并且,在我国的高校之中,物流专业的人才也不多,及时有一部分毕业生,但是这部分学校缺乏对物流人才的实践性培养,使得这部分毕业生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并且掌握物流管理的技术,这也为中小企业吸收物流人才造成了阻碍。

4.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缺乏现在化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不仅仅为人来带来了无以伦比的通信速度与全新的世界,其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发展商机提升工作效率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则显得更加重要企业的物流系统事实上就是虚拟信息的传递,合同的签订进而产生现实中的物理货物的转移,这个物流过程的实现是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因为企业部门不可能会对所有的物流交易都面对面方式的进行,因此,中小企业对于自身的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则显得尤为重要,如图1所示,此图是现代化企业物流的流程图,其反映了企业物流的信息以及物流货物的流转的实现。

而对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企业自身物流信息化的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物流管理模式已经在物流管理部分甚至是管理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有的物流项目都要大量依靠人工进行管理,而没有全面实行信息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还有些企业虽然对信息化管理投入了资金,完成了硬件铺设,但是因为人员培训等问题,导致缺乏应用和操作人才,这也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

二、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1.改变传统物流观念

企业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物流的发展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自身物流的重视程度不足,并且企业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管理者,这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对于现代物流的认识不足,其仍然处在陈旧的货物运输层面,陈旧的物流观念普遍认为企业的物流只是企业的辅助项目,其只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后的一种辅助的货物运输,其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并不重要。这种观念在我国多数为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现状是亟待解决的,中小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物流不仅仅是货物的运输与转移,中小企业的物流能够提升自身的利润与竞争力,并且能够从供应链与财务角度辅助企业提升企业的份额与稳定性。所以,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2.采用科学的物流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需要现代化地、科学的物流管理模式。物流管理模式是对中小企业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的一种巨大变革,传统的物流是对于货物的运输,讲究的大、快,而现代化、科学的物流管理模式则应当是人性化、细致化的服务,所以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是一种大力的革新。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采用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中小企业物流解决方案,如果中小企业自身不能够独立高效地完成自身的物流服务,则可以引进第三方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包含了物流管理,同时其利润分配与企业其他经营要素的提升都是显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适用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此从这些中小企业的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负担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成本,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国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政策扶植。

3.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物流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大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企业角度来说,应当招聘具有专业能力与业务基础的人才,在进入企业之后也应当对其进行专业性岗位的培训,提升企业专业性。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各大高校要努力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物流人才,而不是简单地授予学位,在进行专业授课的同时必须要提供实践机会,使毕业生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的需要。(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 制造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筑[J]. 自动化博览. 2011(06)

[2]张燕.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医院物流成本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9)

[3]徐新平. 企业如何加强存货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35)

[4]李金.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5]王玥,姜彬彬,余长钢. 基于SOA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3)

[6]马荣贵. 作业成本法及其在企业的应用[J]. 改革与理论. 2002(05)

[7]靳伟. 现代物流系列讲座 第三讲 第三利润源泉与物流费用[J]. 中国物资流通. 2002(03)

[8]马荣贵. 关于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考[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作者:常波

第2篇:阻碍个人发展的七个问题 :

1甘于现状,没有成就动机。2没有找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3不学习,无知者无畏。4封闭自我,听不得别人的良言。5将一切理由都归结于环境,别人等因素。6不能很好与人沟通,人际沟通界面差。7总是把事情拖到明天 。

第3篇:钢铁企业煤气安全问题、发展与对策

万成略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

煤气是钢铁企业重要的能源介质,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钢铁企业煤气回收、净化、使用量大面广,设备装置庞大,煤气管道遍布,煤气作业频繁,存在着诸多危险有害因素,容易导致中毒、着火和爆炸的群死群伤事故。近一段时期,钢铁企业连续发生重特大事故,如2008年12月24日,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重力除尘器泄爆板发生崩裂,导致44人煤气中毒,其中17人死亡、27人受伤;又如2009年8月21日,河北省邢台龙海集团4名工人到除尘器平台上进行开箱体阀门引煤气、关放散阀门等操作。由于煤气大量下泄,而4人又未按规定戴防毒面具,造成当场中毒熏倒,后又有3人盲目施救,相继中毒,共造成6人死亡、1人受伤,暴露出钢铁企业煤气安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一、煤气安全的主要问题

钢铁企业带煤气作业(包括煤气设施检修、运行时动火焊接、抽堵盲板、开闭眼镜阀、操作插板、搬眼接管等),容易发生中毒、爆炸事故。由于生产任务紧迫,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不足,时常发生事故。如,未取得煤气防护站或安全主管部门的书面批准,煤气防护站人员现场监护不够;操作人员未正确佩戴呼吸器或通风式防毒面具;碟阀限压不够或关反;未使用不发火星的工具;未对火源进行控制;在具有高温源的炉窑等建、构筑物内进行带煤气作业或在狭小作业区域和通风不畅空间作业;工作场所没有必要的联系信号、煤气压力表及风向标志等。

煤气设施检修时常发生事故。停止运行或需要检修的煤气设施,未与生产运行的煤气设施进行可靠的隔断。常采用单一阀门或水封进行隔断(应堵盲板或两道阀门或闸阀加水封)。煤气设施内部的煤气未用惰性气体(氮气、蒸汽或合格烟气)而用空气吹扫置换。进人检修未确认CO 及O2浓度,也未限制作业时间; 1

动火检修,未确认不存在爆炸性气体等。

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事故多发。高炉本体及各类煤气设备、设施问题较多,特别是煤气泄漏点多不易控制。炼铁高炉主要冷却设备--冷却壁的进、出水管因受高炉炉壳热剪切力的作用,新炉子一开炉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在接口处经常跑煤气,多者几十处甚至上百处。重力除尘器放灰时卸灰阀未封住,大量煤气就会放出,或阀门回位不好,关闭不严,也造成大量煤气泄漏,严重时竟使高炉被迫拉风。

转炉煤气回收系统容易引发事故的部位有:活动烟罩、烟道氧枪及下料口、烟道与一文联结溢流盆、各脱水器排水管、一次风机下部、一次风机出口波纹管、三通阀、水封逆止阀、放散塔点火装置等。譬如,由于回收前期和后期CO浓度未达燃烧范围,而造成放散点火不着CO飘逸现象普遍存在。

加热炉、热风炉、锅炉、管式炉等煤气燃烧炉窑常发生爆炸事故。最常见的是炉膛存在煤气发生点火爆炸事故,如燃烧器供气管关闭不严、点火不着二次点火等;运行时空气压力低时,煤气压力高,煤气窜进助燃空气管道,煤气压力低时,助燃空气压力高,助燃空气将窜进管道等。

煤气管网事故主要发生于管网压力波动或水封高度不够造成排水器水封突破泄漏煤气;管道地基塌陷管道断裂、应力腐蚀穿孔泄漏煤气等。

二、煤气安全技术的发展

随着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及节能降耗的严格要求,煤气净化回收、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煤气的安全也不断地发展。如比肖夫塔、TRT、CCPP、转炉LT等。

高炉煤气透平装置采用大通流面积、低圆周速度、平直粗壮叶型等方法;在结构上采用静叶可调、氮气轴封、低压喷水装置。完善提高了TRT装置的自控功能,主要包括启动联锁控制、自动升速控制、正常调顶压控制、正常停机控制、紧急停机控制等。

近年来高炉煤气用于发电成为现实,开发了全烧高炉煤气的电站锅炉及专烧高炉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PP),解决高炉煤气大量放散造成的污染问题上,起到了作为主要缓冲用户的作用,提高了管网运行安全,使钢铁厂副产煤气的利用更加的合理和高效,放散量接近为零,同时也为钢铁厂提供大量的电能

和热能。过去多采用与焦炉煤气、转炉煤气混用的加热炉可以采用单一的低热值高炉煤气作燃料,提高了利用率。同时炉膛火焰在线监测、程序点火系统、炉膛压力检测系统、燃料供应执行装置、炉膛火焰视频监视、锅炉汽包水位视频监视等安全装置的可靠性也大幅度提升。

转炉煤气的吨钢回收量大幅度提高,有望实现负能炼钢。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自动监测、调控技术:如,RD阀自动跟踪控制转炉炉口微差压;活动烟罩外侧、氧枪口及下料口外侧密封氮气或蒸汽压力自动监测、调控;一文后的烟气温度自动监控;CO/O2分析值实行自动监控;氧枪冷却水及汽化冷却系统的监控;放散塔自动点火及监控装置等。

煤气设施附属装置的安全性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出现了NK球阀、双闸板水封阀、节水型自动水位调节排水器、密封插板阀、电动液压眼睛阀、机械盲板等。

CO检测传感器稳定性、精确度及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对煤气早期泄漏的有效检测和监控,保障了安全。对于低硫醇转炉煤气采用四氢噻吩(THT)为加臭剂,可弥补CO监测盲区。

三、煤气安全对策

1、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钢铁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修订和完善现行的煤气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设备检修、外来劳务人员教育培训、特种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并及时纠正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确保煤气设施运行、检修、操作有章可依、措施到位。

2、加强煤气防护站(组)的建设,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凡生产、供应和使用煤气的企业,应设煤气防护站或煤气防护组,并配备必要的人员,建立紧急救护体系;煤气防护站(组)的危险作业用具和救援设施应齐全完好。煤气防护站(组)在企业安全部门的领导下,应经常组织隐患排查,严格审查带煤气作业方案,参与安排煤气危险作业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监护检查,及时提出安全措施。要制订和完善煤气中毒、着火及爆炸事故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各种事故抢救演习,协助企业领导组织并进行煤气事故的救护工作,加强煤气危险作业和救援救护技能训练。定期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应急预案学

习和演练,提高发现险情、避免危险、遇险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

3、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钢铁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加强对煤气危险区(如焦炉地下室、烧结机、热风炉、加热炉、高炉风口及以上各层平台、转炉炉口以上各层平台、一次风机房、加压站、气柜区、净化设施等)的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有条件的要设远程在线监控。对煤气设施的压力、温度、流量等运行参数要实时监测监控,落实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措施,对照《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等标准规范,对燃烧器、烘烤器、排水器、隔断装置、放散装置、泄压装置、吹扫装置、排污及水循环系统,排灰系统、压力流量监测计量装置等进行重点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留隐患。

4、加强CO检测监控及煤气防护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对多点区域CO检测监控设施要经常检查和维护,防止高温高尘侵蚀,以致数据误传、形同虚设。便携式CO检测仪要定期校验,电源完好,时刻备用。空气呼吸器、救生器要确保气瓶压力,各连接部件正常。

5、加强对外承包工程及施工队伍的监督管理

钢铁企业要对煤气设施检修等类工程项目的承包单位进行统一安全管理,加强检修过程中施工队伍的监督管理和现场安全监控,确保现场处于受控的安全状态。要在与工程项目承包单位签订的书面承包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不得将工程项目承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

6、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目前,我国仍有一批钢铁企业工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安全生产存在大量隐患,我们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今后应加大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投入,使我国的钢铁安全科学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4篇:阻碍英语发展的因素

根据这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以及近几年的实际观察,英语一直是农村小学所开设课程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英语的教学成绩将直接影响到我县农村小学的教学成绩。而现在这个社会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这是个人才型社会,而这其中最吃香的就是“十字形”人才,它是指钻研领域广,钻研程度深的一种人才,所以我们绝不能让农村的孩子在英语上止步不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农村小学英语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中方县新建中心小学,以及岩头园小学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英语现状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新建中心小学教师虽然不少,但英语却只有3位老师,两位专业英语教师,还有一位是不固定的非专业教师,流动性大。英语教师只占总执教老师人数的百分之8,相比于语文的百分之

45、3,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但当我们认为这已经算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时,却发现岩头园小学的状况更是让人无法接受,岩头园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它没有先进的设备,甚至连一台作教具用的录音机都没有,这样差的教学环境自然吸引不来有能力的英语教师甚至是稍懂英语比较全能的教师,所以岩头园小学只有10位教师,其中有两位非英语专业但却不得不担任英语教学的中年女教师,教师资源极其缺少,根本无法与城里的英语教师相比。

通过与新建中心小学的校长的交谈,我们发现在学校里已成立专门的语文学习小组,数学学习小组,由此科目的教师一起交谈学习经验,但英语却被分在了综合学习小组,包括了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几门课程。可见英语在农村小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于岩头园小学就更不用提了,只要你能教,你就可以顶上,虽然有几分不理智,但由于师资缺少却也是无奈之举。

而在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教师几乎不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教学,连教具也用得极少,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课乏味无聊,难以理解,不想学习英语的大有人在,学生的英语口语亦比英语写作要表现稍好,说明农村小学学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朗读却不想记英语单词,或是在默写英语单词时采用作弊的手段蒙混过关,以致于英语单词词汇量过少,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句英语日常口语。

而通过与学校附近的家长的交谈,发现百分之85的农村家长会让本村稍微年长的孩子教他们的小孩一些关于语文数学方面的题目,却很少有关心英语的,就是各个家长坐在一起闲聊也只是相互吹嘘一下自家孩子的语文和数学成绩。

二、分析阻碍农村英语发展的因素

经过了两所小学的调查,我们看不到农村英语发展的希望,但凡事有果皆有因,为了找出农村英语停滞不前的原因,我们开始从最接近农村英语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英语的主体,可以说是离英语发展最近的因素,首先通过对小学三四六年级的英语听课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1、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可农村孩子却似乎天生对英语没多大兴趣。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的活泼好学,农村小学的孩子却觉得英语青涩难懂,在其它科目上敢于大胆发言,讲出自己的看法,十分活跃。可一到上英语课时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一句话也不敢说,生怕一出声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甚至在教师提问时,干脆将头埋到桌子下面,好像这样就不会被老师点名。如此一来,一个小时过去,整堂课毫无生气,教师觉得无趣,学生也感觉无聊,从此就更不想学习英语了。而且人是一种极其懒惰的动物,孩子不想学习英语当然不会自动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而是找出诸多借口为自己开脱,比如:你英语考试不及格?这没有关系,因为你是中国人嘛。由此可遇见,英语得不到发展,不仅是单单影响孩子的成绩,更阻碍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塑造。

(二)、教师因素

学生英语成绩上不去,其中教师要占很大一部分原因,我一直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英语专业教师缺乏是每一个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剩下的教师可能会因为 没有人接手,任务繁重,或者是由于全校就他们几个英语教师,没有竞争压力,便对自己松懈了要求,不思进取。又或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英语教学产生厌倦的心理。总之不管是哪种原因,都会阻碍农村英语成绩的提高。还有一个原因无论是对于英语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农村英语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那就是英语教师教学太死,不会灵活变通。比如一个简单的句型:I love you.大部分老师在教这个句子时,都只会对这个句型进行比较普通的训练,将you变成her,或者是I变成he,这样的教法会限制孩子的思维,不利于孩子更深入的理解这个句子,我们应给孩子思维留一块地。将I love you变为I miss you效果将会更好。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所有教师的家,家里的决定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于学校学生人数多,但学校却分班少,一个年级只分为两个班,一个班大概有50到60多个学生,以致于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给了一些学生上课开小差的机会,也是影响英语成绩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改善方法

对于现今农村小学英语情势的严峻,我们针对以上因素制定了一些改善的方法。

(一)、作为学生,除了早自习用来读英语口语外,每天中午抽出15分钟来做英语语法练习。认真识记英语单词,积累词汇量,为初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应用游戏教学法,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活起来,教学时应灵活变动,不要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课堂上多创造情景练习英语对话,帮助孩子突破哑巴英语,敢想敢提问。

(三)、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在分班的问题上多与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交流,听取意见,

根据教学要求来决定每班具体人数。

第5篇:阻碍中国发展的七大类利益集团

阻碍中国发展的七大类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阻碍中国的改革发展在中国学术界甚至老百姓眼中早已形成共识。而中共高层在近年来也多次提出〝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说法,不过这些公开场合对〝利益集团〞论述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捅破〝窗户纸〞,指出究竟谁是〝利益集团〞的一员。近期,有大陆媒体转载了一些学者对中国〝利益提团〞分析的论述,总结出〝利益集团〞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群体的狭隘性;二是形态的模糊性;三是获利的非正常;四是集体行为的表面合法性;五是利益的排他性;六是权力的至上性。

前三点意思比较明确。第四点说的是,利益集团在维护或获取他们特有的共同利益时,一般是通过对组织、制度、政策进行影响、干预,故其一切活动都有法律、制度层面的〝形式合理性〞,并为了显示这种合法性,往往将小集团的利益置换成社会的共同利益。第五点说的是,由于社会总体资源有限,利益集团只热衷于在集团内部分配和共享权力与利益,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和分享。第六点说的是,利益集团以权力为核心,按照权力的大小和亲疏远近来分配和占有社会的公共资源与利益。

中共官方智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会长王玉凯将中国的强势〝利益集团〞划分为权贵利益、垄断利益以及地产资源利益集团。

有学者则把中国目前的利益集团分为以下七类。

一、中共中央部委特别是有很大审批和管制权的部门

中国是一个集权制国家,社会的权力集中到政府。但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真正负责管理的是政府的各个组成部门。所以,集中到政府的的权力其实被分割到各个部门,而部门的权力又掌握在政策制定者和具体操作者手中。由于这些年来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社会管理,在这一名义下,中共中央各部门特别是直接负有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之责的部门,管制权和资源配置权越来越大,他们在对经济的调控和社会管理中形成了独特的部门和个人利益,寻租和腐败充斥其中。

二、中共地方政府及其相关官员

地方尤其是省以下的各级中共地方政府,没有任何制约。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在招商引资、城市化、土地买卖、房地产发展等体现地方政府政绩和利益的活动中,把自己掌握的公权力市场化,通过各种途径设租、寻租,轻易获得超常规利益。

三、国有垄断企业及其高管

中共对经济的主导主要是通过国企尤其是央企体现出来的。央企和重要的地方国企凭藉国家和地方赋予的政治特权、经济特权与金融特权,获取政治租金及超额利润。它们对重要公共资源的占用和支配权,把本应归社会共享的成果变成企业利益,还利用对公权力的影响力,使政策向自身倾斜。

它们千方百计不让其它社会资本进入,甚至就业也只对本企业或行业的子女开放。因此,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甚至世袭的、阻碍收入公平分配的利益群体。

四、跨国资本及其国内代理人

跨国资本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受益巨大,原因之一是有一个为自身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的〝洋买办〞,他们主要是由一些〝官二代〞、〝官三代〞组成,早年通过官倒或价格双轨制起家,后来多数在国外金融财团、中外合资的金融企业、跨国公司等任职,通过与国内高层的亲朋关系,充当外国机构的代理。改革开放前这些高层保有政治上的特殊地位,现在他们同时取得了经济上的支配地位,权力与资本结合,也就改变着自身的性质:权力依靠资本自肥,而会主动为资本服务;资本利用权力,直到直接掌握权力。〝洋买办〞近年在国内资本市场攻城略地,他们是国企改革和国内资本增值的主要分肥者。

五、房地产开发商

在近年房价的疯狂上涨中,开发商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食利者角色。房地产是一个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紧密结合的行业。无论从地方财税、GDP增长还是就业来看,房地产在多数地方都是支柱产业,没有房地产提供的财税和土地收入,一些地方政府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正因为此,开发商也就有挟持政府的力量。在国家的多次房地产调控中,房地产商都联手上书,改变国家调控的方向和内容。因而,房地产也是寻租和腐败发生最多的领域之一,很多政府官员都倒在房地产上。另外,房地产也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渠道,产生了国内最多的富豪。

六、大的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

他们是目前富豪榜的主要成员。在他们的发迹过程中,少不了寻求政治权力的庇护。权力和资本的结合不分性质,只问大小。资本在做大后,很少没有与权力结合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权力主导市场的社会,用钱来换取安全和更多发展的资源与机会,就成了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七、依附于上述各类利益集团之上的部分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

专家学者掌握着知识资源和专业权力,包括舆论和话语权力,他们通过为其他利益集团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提供理论的指导,政策的谘询,以及对财富〝合法性〞的论证等来进行利益输送。比如,一些经济学者、法学专家、行业协会领导以及媒体高层,与政府和资本的关系非常密切,成为后者的座上宾,他们往往身兼多个政府和企业的顾问,在多家上市公司中任独董,以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些政府部门和企业游说谋利;一些专家学者受雇于政府和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他们的资助下从事研究,名为其提供政策谘询,实是他们想藉助专家学者的研究影响国家决策;一些媒体充当政府和资本的喉舌。更有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是某些名家)与中共政府官员、企业高官,组成某些排他性的小团体,结成隐秘的利益联盟。

第6篇:阻碍企业执行力建设的因素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

阻碍企业执行力建设的因素

一、 企业体制问题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

体制不顺对企业执行力产生负面影响。

超强计划性的遗疾是企业执行力阻力之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简单机械的重复着生产

职能,完成计划任务,盈利和亏损由国家全部掌控,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观念,

从而在员工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执行”顽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企,被推上了市场

的浪尖,又由于一些配套改革未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国企执行力建设必将走过的一

段艰难历程。

潜规则的广泛存在是国企执行阻力之二。在国企中,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

于其它性质企业,潜规则要多,并且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比如山头主义、拉帮结派,逢迎领

导喜好,上下猜忌并刻意制造矛盾,用人多看资历少看能力等等。这些在明文后面潜藏的说

不清道不明但又无形存在的规矩,调整着企业的一些正常运行制度,使显规则受制于潜规则,

进而强化了国企执行阻力。

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国企执行阻力之三。权力的高度集中给国企带来的负面后果是形成了

不少专于政治而不谙企业管理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领导层人员,进而强行以人治方式治

理企业,往往造成企业执行力或执行的不可控。这样,资产所有者聘用任命的企业中高层管

理者,即便是恪尽职守的职业经理人,在推行企业执行力的过程中,碍于强大的压力,也不

得不顾及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的一些意愿与利益(尽管这些意愿及利益有时表现得近乎

荒唐)。这样,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当行使企业执行力与这些意愿及利益冲突的时候,多数

情况下,这种执行便表现出一种屈服与无奈,正常经营管理过程发生畸变(通常称变通执行),

造成企业令难行,禁难止的困难局面。

二、企业发展战略愿景与经营目标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

因战略策略的不当所导致的执行阻隔,典型表现是企业制订的战略脱离实际,使得战略

执行“悬空”。企业制订战略,主要是为企业制订发展方针、目标,经营管理的办法措施(策

略),企业围绕总体战略制订分战略(职能战略),但由于制订战略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的

原因,往往使企业在制订战略与战略规划时,很容易流于形式,脱离实际,随之而来的结果

是围绕这一战略制订出来的经营方针、目标、策略(措施、制度)等,随之变形,执行力受

阻。

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也就是我们通常遇到的“目标明确,措施

有力,但推行困难”这种常病。之所以出现执行受阻,战略目标无法“落地”,是因为尽管有

一套好的方法与策略,但它如果脱离了企业实际,没有和企业历史的、现实的、内部和外部

的客观环境与条件结合起来,再好的战略目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种战

略与策略的失当,方针与目标的虚置,会加重员工的迷茫情绪,对企业未来失去信心。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

三、经营管理者与管理团队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执行力的关键。执行力是企业战略、目标、决策以及管理职能

的核心,而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中高层管理者的个人品格、

素质、能力等密切影响着执行力的强弱。

企业经营活动往往是通过压力传递的方式把企业战略目标、方针、策略分解落实到各个

环节。压力传递之初必然要考虑传递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如果在中高层这个传递的起点就因

为弱化执行而出现压力不足的话,那么,在此出现的损耗必然在下一个传递环节出现放大效

应,结果是执行阻力在压力传递中逐步加大,而工作、管理的责任压力却逐步减弱,最后可

能还在中间环节就全部消失殆尽,压力传递失败,计划落空。

因此,在推行企业执行力的过程中,塑造坚定强有力的管理者队伍至关重要。

通常说的“雷声大、雨点小”,形象概括了企业执行不力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如果经反复

论证,使战略清晰,目标明确,实事求是,就应该坚定信念,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由此而产生

的策略、方针、措施、制度。如果在中高层这个环节上首先出现执行隔阻,给企业造成的伤

害是致命的,深层次的并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这就要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个

人素质,品格与能力(这里的能力包含决断力、权变力、意志力与执行力)。

四、企业经营业绩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执行力直接影响着企业,但并不是意味着执行力是经营业绩的全部前提,因为企业

经营业绩的好坏还受很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影响。但是,企业经营业绩的好

坏反过来会影响企业执行力。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受冲击的是员工思想与情绪,这种思

想与情绪首先表现在收入降低时的浮躁与激动。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一直顺利,稳步成长,突然遭致内外部各

种巨大因素影响而导致企业极度困难,这个时候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极低(长期在稳定之

中,对困难估计不足或者根本没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这就容易产生不满或对立情绪,

甚至缺乏对困难局面的深刻全面反思,有时还表现出某种过激行为,执行往往受阻,如果这

种情况出现在单个或少数员工身上,矛盾可能会化解,但事实上在这样的企业,表现时常带

有全面性,执行以及执行力受到挑战。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长期处于一种困难状况,长期在一

种“冲出困境,振兴企业”的说教下生存,企业没有彻底关闭,但却长期低迷,企业员工往往

表现是麻木以及无归属感。这个时候企业单靠宏观的目标已经无法对员工产生有效激励,员

工关注的仅仅是当期企业状态。

战略落空以及目标实现成为泡影,导致对企业策略的不信任感加剧,直接影响员工价值

观与价值取向,在企业内部必然形成一股惯性的对抗执行的暗流。这个时候运用强力去制止

执行不力往往会事倍功半,形成更大的执行力阻隔。

五、组织制度的设计与规范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执行的依据与标准,制度的缺失或者放大都会对执行力产生隔阻。这

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制度缺失,没有一整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结果是潜规则充斥着

管理活动的过程,造成企业许多管理活动无法正常推进,因为缺乏文本性的规则,各个环节

的执行便丧失了执行的依据与评价标准,而这个时候,往往与之相对立的潜藏的一些惯性潜

规则对执行形成阻力,这种阻力在企业制度不完善和缺失情况下,似乎是显性的并且“合法

的”。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积重难返,加之各种观念根深蒂固,要化解这种阻力绝非易事,

必须从制度的清理分类,设计建设上下功夫,弥补制度“空洞”,以文本制度强制隔离“潜规

则”,才能逐步降低执行阻力。

同样,制度放大也会对执行带来阻力。所谓制度放大,主要是指企业的制度完全脱离实

际。空洞空泛,没有执行的基础,完全丧失可操作性,或者无法持之以恒执行下去。这样的

制度,往往是束缚了制度制订者与执行者本身。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企业有一些看似很严格

的制度,从出发点上,从最终目的上,都无可挑剔,奖罚力度不小,但往往不易兑现,缺乏

可操作性。这个时候,执行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过程。正式发布的制度不能有

效推行,执行遇到了制度设计者与管理者自设的障碍,执行遇阻。

六、人力资源因素与用工制度对执行力的影响

执行的过程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人的因素对执行力影响尤其突出。

首先,在人力资源因素方面,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在内部没有合理的人力资

源结构和充分的人才贮备,那么,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执行力肯定遇到较大阻力。

这种状况在许多企业即使是民营企业都通常存在,因为在企业执行过程中,往往碰触到的是

人的利益,整个执行的链条上全部是人的环节相扣,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如果执行遇阻,但又

不得不强力推进的话,很多企业往往是在左右思考权衡之后,放弃了执行或者弱化了执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迁就”,在针对一些特殊技术人才、专业业务关键岗位人才上表现得尤其

具体。

其次,企业在用工上如果没有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度也会给执特带来巨大阻力。

一个企业,没有对企业员工进出、使用、晋升、降级等作出明确规定的话,那么员工队伍必

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那些在聘用、辞退员工上随意性较大的企业,员工缺乏稳定感与安全

感,归属感,而就业压力又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的话(员工可能在企业执行之初便出现对抗,

之后炒掉企业),企业的执行当然会遇到强大执行阻力。

七、传统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对执行力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传统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对执行力的影响事实上就是习惯势力对执行的影

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情感与人际的因素往往优先于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出现相互对立与

矛盾的时候,很多问题总是从属于情感与人际关系。在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特别在创立时

间较久的企业尤其突出: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通过多年的相处共事,建立了

浓厚的感情与交织密布的人际关系,这种感情关系甚至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企业密切联系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的组织或者个人身上,各种利益与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企业执行力

的强大阻力。

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顾及到这些人的情感因素与关系因素,“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执行弱化现象便因此而不断出现,进而逐步加大了执行成本,阻力增大。

八、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设计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业务流程设计上的不合理与缺陷同样对执行产生阻力。

从组织结构上看,它是执行渠道是否畅通的保证,许多企业,由于组织结构设计上存在

的缺陷或不合理,带来的结果是指挥渠道不畅通,有时甚至出现多头管理双重管理的情况,

工作责任压力无法正常传递,管理上出现问题甚至无法快速对责任单位作出准确判断,这就

是通常遇到的责任无人承担的现象。

从业务流程上看,它与组织结构联系密切。组织结构合理或趋于合理了,但是,由于组

织结构的职能(业务)不明确或职能(业务)交叉又较多,也同样会导致业务流程的不合理。

这样,出现的问题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梗阻时,要么无法清晰快速地判断这种梗阻出现

的原因,拿出解决的办法,要么就是找出了原因却因为流程混乱,职能职责交叉重叠而使责

任边缘化、模糊化,执行反而丧失了对象和依据,造成企业执行阻隔。

总之企业执行力问题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影响执行力的因素较多,这里仅仅罗列

其中几项主要因素。而影响和制约执行力的因素又是多变的,所以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

特定企业,这些因素也不尽相同,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这里只对执行力影响因素作

一些肤浅的梳理,没有对解决执行力的基本对策与方法进一步论述。

第7篇: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2006-02-12

困境重重 中医不“中”

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认,两者各具比较优势。正因如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但长期以来,政府的方针和宪法精神并未得到很好贯彻。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困境。最大困境是,中医日益西医化,日益不姓“中”了。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中医后继乏人。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尤其可怕的是,许多中医基本上不会用中医思路看病,只会看化验单。中医后继乏人。

2.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近些年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语言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毕业后,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

3.否定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故自古师徒如父子,自当尽心传授。但现行医疗制度,基本否定师徒传承,使其无立足之地。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这已成中医发展的极严重问题。现在,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均已达耄耋之年;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已为数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后主要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中医上有成就者甚少。据统计,全国名老中医目前已不足300人。基本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不过几万名。

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现行行医执照制也限制正常民间行医,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阻碍正常民间行医,民间行医出了哪怕是正常的事故,因无行医执照,若被提起诉讼,必受法律制裁。医疗制度的这些限制,迫使许多真正的民间医生只得地下行医、“非法”行医。但老百姓对民间中医的需求巨大,于是,三教九流混迹其中,良莠不齐,民间中医市场十分混乱。

4.中医院变成二流西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为主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据统计,2001年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甚至是三七开。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已不具真正中医临床基地性质了。其原因,一方面,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像西医一样借助仪器化验辨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难以存活,医生只有受穷。

5.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但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新中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贬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标准”,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必须经西医或按西医方法认可,这在医学界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重庆酋阳县的农民普遍种植青蒿植物。一种叫做青蒿素(arlemisinin)的药是用从青蒿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制成的,能有资助治疗疟疾。青蒿素在1965年首先由中国研究人员提取出来,后来发现1990年代在越南的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了97%。

早的如1956年石家庄用中医治疗乙脑,疗效奇佳,且无后遗症,但卫生部不予承认。著名中医大夫蒲辅周一人成功治疗乙脑167人,卫生部门却以其使用了98组中药处方,不具统计学意义,不承认其疗效。近的如去年广州采用中医药治疗SARS,效果显著,但开始一段时间得不到承认。中医认为SARS是一种瘟病,有法对治,但要经过多方呼吁后才让介入治疗。西医认为SARS是全新疾病,无治疗先例,无可靠药物,但西医一开始就可全面进入治疗过程。一些对温病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方剂,必须经过白鼠实验证明能够“杀死”SARS病毒才允许进入临床。西医明知抗生素等西药既杀不死SARS病毒且副作用极大,却无须讨论即可大剂量试验。

6.片面理解中药现代化。从中药现代化多年实践来看,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途径,主要采取数量化、客观化办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搞清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类似西药的专治“某种病”的“新型中药”。采用这种方法,若是借以从中药中开发出新西药,无可非议;但若将其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其结果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 如被称为中药现代化 “王牌”成果的“青蒿素”,虽提取自中药青蒿,但提取出的“青蒿素”已不具备中药的药性,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已不再是中药,属西药范畴。又如,1992年比利时一诊所开出减肥“中药”“苗条丸”,患者服用一年多,一半人出现严重肾病,经研究发现是药中所含马兜铃酸成分所致。这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形象大为受损。其实,这是中药成分化并将中药当作保健食品长期食用的结果,它恰恰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

按照目前中药现代化的片面做法,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像六味地黄丸那样的名方成药来。六味地黄丸并非专为治疗某一种疾病而设,可治之病达400多种,但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肾阴虚证型辨证施治才有效。中药现代化走简单模仿西药研制道路,导致中药研究日益脱离自身理体系,使中药科研走向异化。其结果,中药不仅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日本“废医存药”覆辙。日本已废除中医,中药由西医视病使用,疗效普遍很差。

妄自菲薄 制约发展

中医药陷入困境,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制度问题,还有中医自身问题。根本问题是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

1.民族虚无主义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西医随枪炮进入中国后,不少国人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就有人开始否定中医。国民党政府曾两次要消灭中医。解放后,中央卫生部王斌等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批评,撤了两位副部长的职,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尽管国内再无人敢公开否定中医,但50多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一些怀疑中医的权威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之名,试图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

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波克特教授早在80年代就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2.两法一条例阻碍中医药发展。“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

《执业医师法》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知识。导致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临床自制丸散膏丹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药品管理法》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正在起草的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中医药管理条例》也在诸多方面限制了中医药发展。

3.中医药界的自身问题。突出的是中医药界在许多方面丢失传统、自贬身价、屈就西医。

一是中医传统文化继承严重不足。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发展中医药首先是要学习与继承,否则就成无源之水。但几十年来,不仅业外人士轻视中医文化,中医界自身也不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除极少数知名中医有较厚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多数中医的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

二是中医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在中医界,不少人用西医理论来修正中医理论,以为这就是创新;用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以为就是中药现代化;用西医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医临床效果,以为就是规范化。正因如此,我国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没有多大进展。

三是中医医院严重西化。我国中医院基本上全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看病诊断、处方用药、住院治疗到疗效检验,都是以西医为主。

最后,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受现实利益驱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

尊重国情 谋求振兴

充分保障13亿人民生命健康,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一个最基本目标。但我国85%的人口(90%以上的农民、50%左右的城镇居民)无缘享受国家公共卫生保障。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非常之大。解决的途径,或学习西方,继续在中国建立西式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但实践表明,此路难以持续走下去,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比较优势,逐步建立起真正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中国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西方医学成就之伟大不言而喻,但西医费用之昂贵也有目共睹。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越难承受。10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80年代以来,美国医疗费用逐年大幅上升。2000年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即使如此,美国仍有15%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若无政府补贴,美国多数医疗保险公司无法承担迅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只有关门。

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医学和最健全的医疗体系,却根本无法解决西医的两个重大局限。一是高误诊率、西药滥用、西药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美国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当,正在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危机。美国每年有100万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受害,其中18万人死亡,是车祸死亡人数的4倍。二是西医解决不了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而这些病症占人类疾病的70%。面对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着手改革现行卫生保障体系,以降低成本,扩大公民受益范围。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西医发展方向,逐步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替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西方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若继续走西医为主道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大的医疗卫生成本。我国卫生费用既不可能达到美国1.3万亿美元的水平(超过我国2001年的GDP总额),也不可能达其占GDP的13%水平(这需要1.25万亿元人民币,2001年实际为5150亿元,占GDP的5.3%,相差约60%)。更严重的是,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不到40%,是世界最低国家之一,而发达国家是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60%。再有,中国医疗价格上涨之快十分惊人,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据统计,90年代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病医疗费用每年递增20%,住院病人住院费用每年递增17%以上,成倍地高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由国情国力决定,我国不应也根本不可能采用西方医疗卫生保障模式。

同时,西医的局限在中国也有同样表现,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统计,1999年我国西医临床诊断误诊率达27.8%,其中恶性肿瘤误诊率40%以上。我国抗生素占西药消费总量的3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世界平均为30%。

2.中医药学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套现实与超前兼具、普济与深入兼备、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卫生办法与经验,且中医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只要认真加以学习、继承和发展,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真正与西医并驾齐驱。

中医在防大疫上作用巨大。从始于战国成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再到明清吴又可、叶天士的温病说,中医制服了一次次瘟疫,挽救了无数人生命。近几十年,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过世界水平;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当年参与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抗击SARS,中医药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也已开始发挥作用。

正是中医的比较优势,使得相当大部分中国人仍然钟情于中医。尽管中医机构和力量远小于西医,但我国每年中医门诊量仍占全国医院门诊总量的1/4,民间诊所更高达63%。

3.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70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使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受到了世界高度赞扬。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学和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

20多年来,中国医疗事业、主要是西医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受惠者主要是城镇中享受公费医疗保障的2亿多居民。在普遍卫生服务和人均卫生经费支出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大了。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中国被排在倒数第4位,为世界最不公平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均卫生经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排在最落后国家之列。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与个人负担比例是39.4∶60.6,世界平均是61.8∶38.2,最不发达国家是59.3∶40.7。为此,中国受到了国际强烈批评。

中国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新思索医学事业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真正将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公正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享受到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预防为主的,真正把“修养身心”和“治未病”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政府财力、居民收入的未来变化趋势。

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采取的基本框架是: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为主、中西医并行。就是说,通过国家投入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逐步使中医在城市能够与西医真正并驾齐驱,在农村则要发挥主体作用。只有这样的体系框架,才可能实现疾病控制“重点下移战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和“重点前移战略”(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要求,才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实现“2020人人健康”的目标。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全面振兴中医药。

4、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振兴中医药。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为基本框架,是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最佳选择。因此,全面振兴中医药,应当实施六大振兴工程。

中医药人才工程: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必须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招生考试,应有严格的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要求;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和经典为主;临床培训,以望闻问切技能的掌握为主;研究生深造,当以深研中医经典名著,继承和熟练掌握某方面中医传统技能为主。只有如此,学生毕业时,才具有真正的中医思维,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此外,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使有真本事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同时,必须改革中医药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中医药师资格审查制度,增加财政对中医药教育的投入,为造就千百万中医药人才创造体制和物质条件。

中医药科研工程:中医药科研必须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科研的做法。要重新确立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方向。中医药学是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非单纯的医学。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不应再遵循西医科研路线,而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基本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加以完善和发展,建立真正独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科研体系。

此外,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新中药。在总结普效性中药配方的基础上开发新中成药。把以化学生物方法为主的草药成分研究列入西药范畴。要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使之逐步成为中药国际标准。同时,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真正的中医科研与临床基地。

中药产业发展工程:近年来世界草药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10-20%。我国中药产业也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一大新兴产业。

素有“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共有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8个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目前,正值牡丹、白芍等中药材采收的黄金季节,药农们自发组织了多支以青壮年劳力为主的专业出药队,帮助药农起收中药材。出药队以量定价,既增加了收入,又为部分药农解决了家中劳力不足的困难,受到了广大药材种植户的欢迎。

百年老店蔡同德国药号的中医专家义务为市民号脉、拟开膏方,吸引近百名市民排起长队会诊,从中也反映了市民追求原汁原味的一种自我保健新的理念。

一要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二要扶持中成药生产。三是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重树我中药大国声威。

乡村中医药工程:一要像过去培养赤脚医生一样,为农村大量培养初级中级中医药人才。二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在农村开办中医诊所。三要在政策上扶持乡镇卫生院,逐步提高其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四要组织中医讲师团,到农村普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初级医学知识。五要建立一项制度,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和医疗科研机构工作之前,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年。

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中医药从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到临床实践等各个主要方面,均与西医有很大差别,其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也与西医药明显不同。长期以来中医日益西医化,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实行中西医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并基本按西医管理方式来管理中医。这种体制必须改革。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充分尊重中医药发展客观规律,完全按中医药自身特点确立行政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将中医药行政管理独立出来,从上到下建立自成系统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

同时,要增加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既要提高国家卫生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更要提高中医药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否则难以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这是真正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条件保障。

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政策法规往往决定一个产业或学科的存亡。日本明治维新后从法律上否定了中医,时至今日,日本已没有中医。这是个大教训。我国虽将“发展传统医药”列入《宪法》,但要在具体的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上落实宪法,还须下大功夫。

一要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凡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之规定,或是修订,或是废止。二要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尽快制定中医药法。三要研究制定保护特种中医药的专门政策法规,像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一样,保护中医药典籍、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和新中医药成果。四要在医疗卫生新法律政策制定中,在贯彻中西医地位平等、一视同仁原则的同时,在一些方面应体现对中医药的鼓励和扶持。

今年2月,全国100多名著名中医师,联名上书党中央及国务院,建议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呼吁书指出,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是解决我国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健。唯有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保健体系,才可能解决中国特别是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并成为全世界医疗模式的典范。如果无所作为,中医药如此发展下去,要不了20年,真正的中医将不复存在,如果中医药消亡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资料链接

中医药学发展沿革

中医理论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该书系统总结前人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国在2500多年前就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博览前代医书,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该书的问世为古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及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毕生精力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方数千首,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均有精到论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百草,历时27年写就《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00多种,附方10000多首,是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古代流传下来的医学著作还有《难经》、《针经》、《素问》、《诸病源侯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等,从理论、药物、方剂到临床治疗,这些经典著作都为中华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思想

中医学的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主张防重于治,强调养生,主张心理治疗,小病早治,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医提倡养生,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还创造了各类中医气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健身方式,这是主张和方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未来医学、现代精神心理学所提倡的不谋而合。

中医很多理论是宏观的,也是超前的。西医知道脾有免疫功效才几十年,以前认为人成长后,其作用就不大了,脾一有损伤就切掉。而中医在张仲景那个时代就知道脾的作用。西医知道肺可以产生前列腺素、血管收缩素、并影响血管收缩舒张也才几十年,而我们的医书上早就说“肺主治节”、肺 “通调水道”。心脏病,中医知道和肝肾有关,治心脏需要调肝肾。咳嗽,中医知道除了肺和气管外,肾、膀胱、脾胃都可以导致咳嗽。

三大古代传统医学的消亡

原始医学从人类出现的那天起就诞生了。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他们发现烧热的土块或石头可缓解局部疼痛,身体某一部位被剌痛后,反而会解除另一部位的疼痛。于是,草药、针灸、按摩便在实践中被总结和推广开来。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便逐渐形成各自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希腊、埃及,都也曾拥有过自己独特的传统医学,出现过世界四大传统医学并存的局面。古希腊人认为水、火、气、土是万物之根本,古埃及人则崇拜太阳神、土地神、大地神,古印度信奉地、水、火、风。这些古典哲学缺乏一种辩证唯物思想,在其指导下的医学没有形成成熟的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其防病治病始终停留在经验性、随机性的水平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崛起的现代医学(西医),显示出强劲的势头。在西医的挑战和冲击面前,软弱无力的古印度、埃及、希腊传统医学相继消亡,逐渐为人所遗忘。

上一篇:最美护士先进事迹doc下一篇:重点传染病防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