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一章第三节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概第一章第三节

毛概第八章第三节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了第八章的前两节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分为四个部分: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毛泽东提出: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还要有新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观点——双服、双百、双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新世纪以来突出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践中逐渐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措施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坚持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第三,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第四,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抓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学们还记得八荣八耻么?相信大家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忠)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义)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智)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勤)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惠)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信)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守)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十四字: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和地位

3.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第一,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二,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四信”建设;

第三,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发展教育科学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容

2、教育科学的作用

一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 二是为思想文化建设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窑厂背砖坯, 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什么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二)为什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文目标 文化强国四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兴国之魂 2.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道德建设基本任务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小康社会重要内容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文化改革十年历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改革在全国有步骤的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沉稳矫健······ 谢谢大家,今天我的课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多多复习。

第2篇:毛概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

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点评

二、讨论题解析

主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

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分析。 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 1 )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 ( 2 )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 3 )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从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得不错,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视角不够全面或思路不清晰;二是有分析视角但没有具体展开论证。请大家参照其答案加以学习。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 1 )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 2 )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主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把握? 批注: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体参见云课堂--课程章节—第一章第一节课件资源—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关于这一表述,有个别同学没有表述准确,一定得注意了啊 。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1 、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 P5-7 )。 2 、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度。 从回帖情况来看,大家的回答总体上一致,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请大家参照其答案加以学习。

附:分析思路

思路一:从一脉相承性和发展创新性两大层次出发说明这些理论成果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 —— 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一脉相承的。讲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上,都是一致的。比如:(1)共同的哲学基础:三者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2)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的和归宿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三者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共同的历史任务:它们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4)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的政治立场:它们共同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确定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都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等等。(5)共同的理论品质:三者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思路二:参见教材P5-7。

主题: 关于“旗帜”问题

3、 过去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说法,今天则指出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什么是旗帜?你认为举旗必要吗?为什么?如果举旗必要,那么怎样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批注: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关于本题答案请参考云课堂--课程章节—第一章第一节扩展资源。

参考答案: 1. 什么是旗帜?

恩格斯说,党的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

2.为什么要高举旗帜?(你认为举旗必要吗?为什么?) 因为旗帜问题很重要。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旗帜问题。 3.如果举旗必要,那么怎样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当前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第3篇:2014毛概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导论:

1、教师自我介绍

2、课程介绍:

围绕概论课讲什么、为什么要学概论课、怎样学好概论课三个问题讲述:本课程的逻辑结构;学习本门课的意义;学习本门课的基本方法与要求;考核方式方法。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学习概论课程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结合教材我们学习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讲授新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从狭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

从广义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它的补充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9-1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在中国特殊的革命环境下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是党在理论和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1) 建党时期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遵义会议前

这是一个摸索过程,在这段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犯了照搬照抄、不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领导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4)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民族的环境相结合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问题。(指导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来)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进入精神层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其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

2、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是理论上的创新;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形式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4篇:湘教版环境保护第一章第三节学案

灵丘一中高二地理自主探究学习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编辑地理组 时间课时1内容: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学习重点:

1、 说出防护林带的类型,识记各种防护林带的作用

2、 说出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护土地资源的具体措施

3、 掌握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的具体可行措施

学法指导:

1、 细读教材,认真归纳总结;

2、 结合实例,讨论分析;

一、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独立完成预计15min

通读课本,勾划概念的关键词,重要的知识点。

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是什么?防护林带的类型及作用有哪些?

2、阅读教材P35材料,概括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有哪些?

3、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是什么?

4、土地退化是明显的表现是什么?举例说明

5、什么是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对象及作用是什么?

二、小组探研讨论任务:

1、我国的植树节从何时开始?中国植树节节徽的含义是什么?(点拔:网上查阅资料) (提示:树形:①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②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文字:表示每年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中国植树节的节微表明了我国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2、什么是罗斯福工程?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地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何借鉴意义?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作哪些努力?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空心村”现象

4、 阅读材料,说说旧村归并,退宅还耕有意义有哪些?了解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

5、说说我国通过哪些方式整理土地?土地开发的重点区域有哪些?

课堂测试:高效课堂例题及变式训练

课堂总结:

第5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1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活动]P1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篇:九年级化学 第一章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练习 沪教版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明将少量的白糖放在铁锅里加热,先看到白粮融化,接着看到融化的物质呈现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请你判断整个实验属于( )

A.研究白糖的结构

B.研究白糖的用途

C.研究白糖的变化

D.研究白糖的制法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 B.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 C.试管洗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

D.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

B.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C.仪器内壁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滴

D.上述中的任意一项均可表示仪器已经洗净 4.下图中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5.实验时若不慎碰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采取的措施是(

) A. 用嘴吹灭 B. 用湿抹布扑灭 C.用书扇灭

D.用灯帽盖灭

6.既能用来给少量固体药品加热,又能用来给少量液体药品加热的仪器是( )

爱心

用心

专心

- 1234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