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

2023-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

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生轶事

同性情谊

赫菲斯提安(约公元前356年-前324年秋),马其顿贵族Amyntor之子,因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亲密朋友而盛名于史。他是亚历山大的右辅大臣,而且是亚历山大的同性恋人。

无人知道赫氏和亚历山大何时初识,但是两人很可能在和贵族子弟一起在„Mieza村‟接受亚里斯多德教育时相识。可确信的是赫氏和亚里斯多德一定见过面,并且曾有书信往来,因为亚里士多德曾有一本书信集留传于世,里面记载了他写给赫氏的全部信件。

自亚历山大进军亚洲的第一天起,赫氏就陪伴在其左右,并担任他近卫兵团的一员。牛津大学的一位历史权威Robin Lane Fox曾提出赫氏是亚历山大的„另一半‟的证据来。另一个著名的传说则提及,当亚历山大的军队经过特洛伊(Troy)古城的旧址时,亚历山大在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墓前朝拜,而赫氏则往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墓前朝拜,因为阿喀琉斯和Patroclus是古希腊有名的同性恋人,亚历山大和赫氏此举无异于向亚历山大的军队公开了他们两人的情谊。

在Issus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和赫氏曾一同巡视来自波斯国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包括了大琉士三世(Darius III)波斯帝王的家眷。在这次的巡途中,传说Sisygambis(为马其顿军所擒的波斯太后)曾误以为高大的赫氏就是亚历山大本人,但亚历山大并没有怪罪谁,只是告诉她说:“赫菲斯题安也是亚历山大。”后人提出这句暧昧语有可能是史家想像出来的,因为在希腊语中,“亚历山大”的真义是“人民的守护者”,所以这句话可能是历史学家们用双关语所开出来的一个玩笑。但是无论如何,这故事仍代表了亚历山大和赫菲斯定两人之间公开的亲密程度。

历史学家Robin Lane Fox所著的《亚历山大大帝传》:“亚历山大深爱着赫菲斯提安。从他们见面开始,他们就注定一辈子亲密无间。亚历山大死后不久,古希腊哲学家们说,亚历山大大帝一生战无不胜,但他打过一次败仗:败在赫菲斯安的两腿之间。”

“亚历山大大帝在三十岁时仍为赫菲斯安的恋人,虽然大多数希腊男子到那年岁已经离开自己的同性恋人了。一般希腊男子在而立之年会选择一个更年轻的爱人,但是亚历山大和赫菲斯安没有这么做--他们的爱情非常坚定。赫菲斯安陪伴亚历山大一生,成为亚历山大的左膀右臂,至死不渝。”

“亚历山大的近卫兵团由他最亲信的贵族所组成,比如说擅长运动的 Leonnatus和智慧善变的托勒密(Ptolemy)都是他自幼认识的朋友;然而赫菲斯安无论如何都是这所有人中最接近亚历山大的人,而且一直非常支持亚历山大亲近外族文化的所有政纲。” Mary Renault之作《亚历山大大帝其人》:“亚历山大一直爱着赫菲斯安;他们的爱如此之深,以致于超越了肉体上的情爱。亚历山大一度有过男宠,但赫菲斯安与亚历山大的情感并没有被影响。”

所罗门王结

公元前32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西亚的弗吉尼亚城是,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的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方设法解开这个难解之结。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 亚历山大仔细的观察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着,亚历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亚斯王。这是,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解开这个绳结呢?!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地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的被解开了。

这就是著名的“所罗门王结”(也有称“高尔丁死结”)。 死因 中毒说

当时(普鲁塔克说)无人怀疑他是遭人下毒而死,但有一说谓5年后出现一些讯息,其母奥林匹亚丝因此处死多人,并命人将安提帕特之子(斟酒官)艾欧拉斯(Iolas)的骨灰散入风中,因推断是他下的毒。若干史学家指出,向安提帕特献计谋害国王者是亚里士多德,毒药完全乃由他所提供。

曾统治大半个已知世界的君王死后,各种传言到处流传,实不足为奇。下毒者是艾欧拉斯的说法很快就传遍雅典,雄辩家狄摩西尼提议大家表决向艾欧拉斯致谢。有些传到今天但极缺乏佐证的故事,或可支持亚历山大和赫菲斯蒂安不是死于自然死因的说法。有一则是说有个马其顿军官,他曾目睹哈马丹及巴比伦发生的事。到亚历山大自印度归来时,他怕自己是下一次整肃的目标,便去请教算命者,他该怎么办?算命者要他不必担心;赫菲斯蒂安和亚历山大将不久于人世。

没过几天赫菲斯蒂安果然死了,一年内亚历山大也撒手人寰,两人均在饮下纯酒之后,死于原因不明的高烧。(有位医师自药理学角度提出看法,认为慢性番木鳖碱中毒是最可能的解释。无论是否事出巧合,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兼友人植物学家锡奥夫拉斯特斯,曾提及此物的用途及剂量,并说“掩盖其苦味之上策,即使用于纯酒中”。)

后来也有些说法,说是亚里士多德自己动的手,因为他发现自己协助制造了一个祸害,但普鲁塔克最多只肯说:“初时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评价极高,敬爱他超过其父……但最后几年渐渐对他产生怀疑。他从未实际害及他,但其友谊已丧失原有之热情与爱,显见两人已渐行疏远。”与许多有关亚历山大的事迹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真相如何。

因酗酒和因中毒造成的肝衰竭,症状当然有相似之处。今天多数的学者否定中毒的说法,但也有人不排除亚历山大和赫菲斯蒂安是被毒死的。一群感到幻灭而愤怒的高级军官,密谋毒死亚历山大并不是不可能。他的许多昔日好友及亲信,如今因亲眼的见闻、东方化的奢糜作风、动辄杀人的暴怒,以及也许是最糟糕的自封为神,而感到胆寒。他们觉得他已变成暴君、为所欲为、喜怒无常。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自己就说过:“无人可自由地忍受如此统治。”

激光照射说

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引起世人的瞩目。许多人收集资料,调查分析,认为他的真正死因是:长期受激光的照射。

两千多年前,是谁掌握了激光技术,并且还能用来杀人呢?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原来,亚历山大占领波斯的一座城市后,城中的贵族向他贡献了一顶王冠。王冠上镶嵌着一颗特大的,发出紫色幽光的红宝石。亚历山大戴着它,到处炫耀自己的威严和权力。

科学家发现,红宝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一种特殊的自然激光。由于亚历山大长期戴着这顶镶嵌红宝石的金王冠,所以成了自然激光的牺牲品

第2篇:亚历山大大帝影评

《亚历山大大帝》是奥利弗·斯通导演的一部伟大的历史人物巨作,主要描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其就位的12年间里,首次征服欧亚大陆的历程。本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避免了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采用插叙以及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刻画,把一个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最伟大的征服者拉下了王座,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物形象丰满且富有内涵,把他的梦想或者野心带到了雄鹰飞到的所有地方。

影片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围绕着亚历山大的征战历程展开,通过亚历山大昔日旧将托勒密的回忆和解说跳跃式地讲故事,有选择性的截取了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战部分。奥利弗导演通过对几次关键性战争的描写,刻画了亚历山大天才般的军事天赋。影片多次采用俯视的镜头来展现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伊苏斯会战在奥利弗的镜头以最详实的方式得到了展现,基本重现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对雄鹰的几次取景也恰到好处的衬托了主人公如苍鹰一样的个性。亚历山大的军事天赋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杰出的谋略部署,更是他能够从士兵内心出发,巧妙的运用士兵的心理,创立了一只具有信念的队伍。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拥有信仰的士兵更是战无不克的。亚历山大在战前告诉他的士兵,这场战争是为了自由,为了平等。在奴隶制社会时期能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为何亚历山大在士兵中作为神一般的存在。

阿贝拉会战后,波斯帝国彻底瓦解。亚历山大和他将领们入驻了巴比伦,在那里,奥利弗刻画了一个醉生梦死的画面,在一群妖娆冶艳的美女中,将领们沉迷了,而这时亚历山大表现了他作为伟人的不同之处:他同意让那些奴隶和女人重回故乡。他对大流士的大女儿说:“您和您的家人将会得到和我的家人一样的待遇。”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亚历山大的本意还是出于统治的需要,都极大程度地遏制了信仰大流士的民众的反叛。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亚历山大首先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并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在索格迪亚纳岩的战役中他率领的部队俘虏了当地的贵族和反叛首领阿克雅提斯的家眷,并且一改其在此地区的残酷风格,接纳战俘,打算正式迎娶阿克雅提斯的女儿罗克珊娜。当他的属下表示质疑的时候,他非常愤怒地说:“最让我恼火的并不是你们对我的判断力缺乏尊重,而是你们对一个远比我们古老的世界的恶意。”在这个细节中,亚历山大的人格魅力达到了顶峰,在我看来,这也是亚历山大超越后来的凯撒大帝,汉尼拔,拿破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影片中,奥利弗导演将亚历山大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描写得异常生动。他尊敬父亲并视他为偶像,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父亲被暗杀才能得来的王位;他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母亲的保护中,却一直努力来试图摆脱母亲背后那复仇女神的影响;他对于异族和领地上所有的人民有着无比的包容和怜悯,却又对身边的背叛和潜在的威胁那么决绝的灭杀;他用身先士卒得来的满身伤痕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却又因为无尽的梦想被他们抛弃。这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刻画将人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对比奥利弗导演的其他两部作品《角斗士》或《勇敢的心》,这部影片无疑是要让人失望的。他的确挖掘出了亚历山大这一历史人物无限丰富的一面,但是整个电影似乎装载得太多,而且这些因素没有被一根强有力的主线有机地连贯起来,显得有些凌

乱。以至于看完之后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奥利弗导演一贯的跌宕起伏近乎偏执的作风在这部影片里也毫无体现,可能是想尽量从各个方面展现人物,这部影片长达三个小时,如果是没有耐心的观众,很可能都不能坚持到看完。

在我看来,任何一部出色的电影都有它想表达的思想,哪怕只有几句话,无论之前做过多少铺垫,这几句精粹往往在结尾的时候将作品提高一个层次。而《亚历山大大帝》这部作品似乎缺少了这种思想的提高,虽然是一部历史人物影片,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描述事实的话,看起来也有些枯燥。所以,《亚历山大》的总体方向是对的,它的不完美更大意义上是种经验,留待后人去提高。

第3篇:王中之王亚历山大的历史故事

1812年6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和他的随从人员们冒着闷热的天气到达了维尔纳。他这次出巡的公开意图是检阅部队和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无论是俄国人还是法国人,都知道亚历山大是为了对付拿破仑才来的。这时,法国皇帝拿破仑和他的大军,就在几英里外的涅曼河对岸安营扎寨。

眼看一场大战就要发生,可沙皇身边的将军们仍在为采取什么战略应敌争论不休。法尔将军主张兵分两路,一路由托里将军指挥,准备在德里萨附近利用巩固的阵地与法军作战;一路由巴格拉吉昂亲王率领,负责偷袭扰乱敌人的后方。然而,阿拉克契耶夫和托里将军强烈反对法尔将军的理论,认为这将给俄国带来一场大灾难。还有人建议沙皇收回指挥权,直接指挥这场战争。另外一些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沙皇的弟弟康斯但丁大公,则主张尽早同拿破仑签订和平条约,以避免这场战争,他们认为,拿破仑已经打败了欧洲所有的强国,俄国也不会是他的对手。

亚历山大沙皇把圆滑的外交手腕也用到了国内事务上,他故意迟迟不做出决定,让人们每天在他周围爆发新的争吵,而他却耐心地听取每个人的意见,把有益的部分汲取进他逐渐形成的计划中。

亚历山大的计划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一定要诱使拿破仑发起进攻,这样,发动这场战争的责任就落到拿破仑的头上去了。因此,法国使者纳尔蓬将军在沙皇这里受到了盛情的接待,但是沙皇的答复态度却很强硬,他说,沙皇并不希望流血,不过,也决不会同意有损于俄国尊严的任何事情。沙皇强调说:即使欧洲的全部刺刀都集中到俄国边境上来,也动摇不了我的决心!法国使者回去了。接连几天里,俄国边境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法国人和俄国人都在做最后的等待。大家都明白,这已是战争之前预兆不祥的沉寂了。

6月24日晚上,亚历山大正在参加一个宴会,这时,他的警察头子巴拉晓夫挤过人群,走到沙皇身边,悄悄地告诉他,法国大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渡过了涅曼河,进入了俄国境内!亚历山大沙皇脸色苍白地站了起来,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宴会厅。接着,他的将军们也一个个被叫走了。

这时,涅曼河上已经架起了3座浮桥,50万法国大军正在渡河。当法国皇帝拿破仑骑马踏上俄国领土的瞬间,他的士兵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拿破仑决心把俄国从地图上抹掉。

但是,法军在俄国境内接连行进了几个小时,却没有见到俄国的一兵一卒。这一带全是荒凉的沙漠,既没有可供牲口放牧的草场,更没有能让皇帝和士兵们休息的房子。法军无法停留,只得继续缓慢地向维尔纳前进。他们确信,沙皇将在那里同他们决战。然而,当他们抵达维尔纳时,才发现俄国人又已经撤退了。

法军的先头部队一直挺进到里贡迪村,才遇上了沙皇的使臣巴拉晓大。

他向拿破仑递交了亚历山大沙皇的抗议书,抗议法国皇帝对俄国不宣而战的侵略行为。拿破仑向这位使臣大发雷霆,巴拉晓夫却双眼瞪着地面,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的沉默使拿破仑更加怒不可遏。拿破仑突然叫道:哪条道路通往莫斯科?巴拉晓夫抬起头来,毫无表情他说:我想,法国人一定也知道那句占老的成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到莫斯科去,你喜欢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

当年查理十二世走的是波尔塔瓦那条路。拿破仑懂得他的意思。100年前,瑞典国玉查理十二世就是在波尔塔瓦城下被彼得大帝打败的。他强压住心头的怒火,把巴拉晓夫赶回了俄军阵地。

按照预订的计划,亚历山大和托里将军率领俄军主力在向德里萨阵地撤退。而巴格拉吉昂亲王率领一支4万5千人的部队则守候在伏尔希尼亚州,等机会袭击法国的后方。一路上,俄军焚烧庄稼,毁灭村庄,填平水井,杀尽牲畜,赶走老百姓,什么东西也不留给入侵者。亚历山大沙皇说:留给法国军队的将是一片荒芜,既无植物,也无动物。法国军队决不可能从俄国的土地上取得给养!如果有必要,他宁愿毁掉整个俄国,也不会把一粒小麦或者一堵完整的墙留给侵略者!托里将军是一个倔强而又谨慎的人,他不住地劝沙皇放弃法尔将军的计划。他认为拿破仑决不会盲目地去进攻德里萨,而让巴格拉吉昂从后面包围他。拿破仑一定会先去消灭巴格拉吉昂的军队,然后再来追击俄军主力。托里将军希望沙皇马上下令让巴格拉吉昂将军前来与主力会合。

上一篇:佳能mg3620中文说明书下一篇:学校周前会议程及内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