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秘密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不知道的秘密

“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编者按:近一阶段,编辑部相继接到一些读者的来电,询问“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联盟?他们在来电中说,作为畜牧业从业者的他们也希望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生产走向健康、绿色、环保,生产出安全的食品,他们也愿意为此尽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由于食品生产的产业链较长,并涉及到众多行业或环节,因此光靠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单干恐怕很难实现以上目标。因而不知目前国家是否指定了相关部门或组织负责这一项利国、利民以及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他们在电话中还说,自己从事农业生产也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因此经济效益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故加入此组织对他们会带来怎样的好处?刚好我们收到了“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东南工作委员会成立会邀请函”,故借此机会联系上了联盟副秘书长、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徐超总经理,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请教了徐总(图1)。以下是徐总对读者所关心问题的解答。

编辑:徐总,你好!在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主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于2015年5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农业部原国际合作司司长、北京绿农高科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冯玉林当选为联盟理事长,北京社科原党组副书记辛国安任副理事长,施金龙任联盟秘书长。请问:

1 为何要成立“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即成立联盟是否有特别的背景意义?

答:成立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生态主义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归本溯源,从生产的源头开始重新建立大农业安全生产模式,为中国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中的食品安全体系模块作贡献。

我们吃的东西在过去的50年里发生的改变比过去1万年还要多!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成本和产量为导向的生产体系,我们称之为“生产主义范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目前仍然是主导性世界观。

生产主义范式(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约半个世纪以来,所承受的张力越来越大,例如单位产量增长越来越慢甚至不增长或负增长,环境压力,生态失衡,食品营养贬值等。生产主义范式的成本优先原则导致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了次要的思考当中,人类社会越来越缺乏关爱和正义。

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食品营养贬值导致的世界人类“隐性饥饿”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营养失衡现已成为导致人类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值得警惕的是,每年由于营养不良与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中风和糖尿病等)而引起的死亡人数在3000万左右。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一种或多种必需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不足困扰着高达30亿的人口(将近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并在人体健康、生育、幸福感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2015年,习大大在5月份中央政治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集体学习会议上着重强调:要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道防线,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杜绝食安事件的发生,严惩食安事件责任人。中国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认证农产品等品牌可谓星罗棋布,但是真正能够驰骋市场、取得消费者广泛信任的产品或品牌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今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孤军奋战,大家为了争夺市场互相侵害,恶性竞争,根本没有实力对消费者做到始终如一的安全健康品质保障,其实质就是一个互害、互损的生产模式,互相不负责任,最终导致了当前的一些不利局面。

为了解决生产主义范式给人类带来的压力,在中国科技部、农业部的关怀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的指导下和以沈桂芳、章力建、冯玉林、季恒宽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发起成立“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图2)。联盟以农业健康为主题,突出农业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传播农业健康文化为终身事业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产业联盟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a Agriculture Health-industry Alliance (简称CAHA联盟或CAHA)。

联盟总部设在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北路甲5号院,联盟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

2 目前“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已经成立,能否介绍一下联盟的文化、宗旨、工作职责?

答:联盟的核心文化是农业、健康、关爱,表示加入联盟的会员以传播关爱文化,提高社会相互关爱度,发展生态健康农业产业为共同事业以及终身事业。

联盟的宗旨是关爱社会、关爱环境、关注人类健康。

联盟以健康为主题,通过联盟总部对所有会员企业进行过程监控,推动生命科学,生态科学,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当中的应用,推动生态农业、智能农业、功能农业与CSA农场模式的发展。

3 联盟的组织框架结构如何构成,为何会选举农业部原国际合作司司长、北京绿农高科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冯玉林任联盟理事长、北京社科原党组副书记辛国安任副理事长,施金龙任联盟秘书长?他们在联盟开展工作时所起到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答:联盟组织机构包括联盟理事会、联盟秘书处、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外国专家原局长马俊如担任主任,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饲养管理、食品加工、生产运营、种子育种等方面)和顾问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副主席高潮担任主任),未来还会形成一个CSA品牌运营中心。

理事长冯玉林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中国农业领域,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体系的全方位发展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而且还是中国WTO入世谈判中中国农业方面的主要参与领导之一,对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差距以及产生原因都非常清晰,对中国农业倾注了一生的感情和心血,退居二线以后,也一直热衷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因此作为生态主义农业技术体系推广的先锋组织,非常需要冯玉林先生这样热爱、熟悉并且能够深刻领会国家农业生产意图的人士来担任;

基于同样的原因以及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中国社科原党组副书记辛国安先生任副理事长,可以在联盟各个层面尤其是在思想意识、党性原则、国内外合作关系建立等诸多方面起到一个核心思想扶正、纠偏的功能,有利于联盟按照国家既定方针又快又好、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为中国农大的学生以及在农业部工作和多年来战斗在边远地区扶贫一线的施金龙先生,对农业、农村、农民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拥有中医世家背景施金龙先生从小就受到家族对人世间互相关爱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执行联盟推行的生态主义农业技术体系,传播关爱主义思想文化,由他来担任秘书长非常合适。

他们三人一个对国内外农业的发展历史、现状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对未来农业方向有很强而准确的判断力,一个对于联盟发展意识形态层面具有极强的方向纠偏扶正能力,第三位则在国内执行方面力度强悍,组成一架功能强大的推动机器,能够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生态主义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做出杰出贡献,为国家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事业保驾护航。

4 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有多少公司或单位加入了联盟成为其会员单位?他们分别是一些什么类型的公司或单位?在联盟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听说我们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加入了联盟的单位,那我们是联盟中什么层次的(会员)单位?包括你在联盟中的职位?

答:联盟自2015年5月13日于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立以来,6月23日于沈阳成立了联盟东北工作委员会、7月18日成立联盟四川工作委员会,即将于8月19日和8月28日相继成立联盟东南工作委员会和联盟广东工作委员会,联盟本着自愿申请、总部审核通过等程序办理会员加盟,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0个会员单位及个人入盟(包括种植合作社、蔬菜瓜果基地、现代农业、畜禽养殖企业、农业金融公司、中草药企业、环保设施企业、保健食品单位、流通领域、检测技术系统、屠宰加工、畜产品销售等,未来会成为联盟内部若干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点),为大农业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体现关爱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非营利性、隶属于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民间机构,普通会员单位和个人只要能够积极参与联盟组织的活动,接受联盟的经营行为监督即可,不需要额外的缴纳费用,如果要成为理事单位、秘书长单位及理事长单位,参与联盟管理层活动,获得更大联盟资源共享权限,则需要一定的付出,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将来根据发展还要对接专人工作。

上海澳灵公司有幸成为首批发起会员单位,并且是副秘书长单位,我任联盟副秘书长(图3),并奉命组建联盟东南工作委员会和高品质(富硒)玉米生产暨畜禽健康养殖促进工程办公室,并在其中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同时澳灵旗下的澳玄(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承建联盟系统安全大数据库工作。

5 “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与社会上的其他声称自己也是“××联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是在国家有关领导人亲自关怀下,由老一辈农业工作者牵头,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管下,由国内多家有志于生态农业主义生产体系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机构,他不是独立法人,不能进行经营性行为,有别于当前社会上很多纯营利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联盟组织,联盟只为会员单位提供成熟的一系列符合联盟文化的生态主义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且监督会员的经营行为过程,确保生产出符合联盟文化的安全产品,并且会授权会员单位使用联盟统一的标识(联盟成员可免费使用),一旦违背联盟的规范,将被清除联盟。

6 联盟正在实施三大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工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联盟有3大工程,分别进行以下介绍。第一,高品质(富硒)玉米生产暨畜禽健康养殖促进工程。

养殖动物健康恶化,疾病时常发生。动物饲料中的主要成分是玉米,如果玉米有质量问题,那么动物健康必然会受影响。为响应国家关于生态农业、健康农业、安全农业的号召,践行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关爱社会,关爱环境,关注人类健康”宗旨,尽快实现玉米种植、收储、养殖一条龙健康农业生产体系对接,缓解当前养殖业面临的动物健康度严重恶化的现状,联盟正式推出“中国高品质富硒玉米生产暨动物健康促进工程”项目,从种植业源头来改善畜禽的健康程度。工程设立上海办公室,由本人担任联盟副秘书长及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运营。

工程主要为联盟内会员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包括从种植基地的种子选育、土壤改良、施肥、虫害防治、玉米收储、安全数字化监控,到养殖场的饲料原料供应、饲料加工、饲养管理、健康监护、动物出栏等流程(图4),并且逐步对会员单位进行实时数据监控,以确保联盟内会员单位生产出符合联盟健康产业标准的农产品、畜产品,种植基地将统一装置联盟标识牌。

为确保生产出合格的健康安全玉米产品,工程在参照国标基础上,制定了第一版联盟健康玉米种植技术操作规范,分别是:《健康玉米选种及播种操作规范》、《健康玉米肥料选择与施用操作规范》、《健康玉米生产及安全流程监控操作规范》、《健康玉米收储标准及风干仓操作规范》(图5),并且逐步实现生产全程农业物联网可追溯数据实施监控。

按照联盟制定的玉米规范操作,我们对收获的玉米制定了比国标更严格的5个等级,包括水分、霉变、杂质、黄曲霉素、呕吐霉素、硒含量等,根据报告数据将玉米分为5个等级,产品对接养殖大区,养殖户根据公布的数据及评级情况实施进价,生产基地与养殖户直接对接,不仅为动物提供了健康安全保障的玉米资源,给南方养殖大户(缺粮)提供了养殖专属种植农场,而且为双方提供了经济利益的保障,从经济利益和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意义。

工程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健康玉米生产与供应机构。

第二,CSA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直销工程

为了重新建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联盟将快速启动CSA社区支持农场工程,将安全农产品直销到社区,取消大量中间中转环节,降低安全风险,体现联盟关爱文化,CSA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直销)工程是联盟的第二大重点工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 组建供应系统,组织联盟内符合安全数据标准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形成稳定互相搭配的供应商系统,计划3年内形成100 000家农产品供应商,直接对接消费社区;

② 完善健全现场QC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所有供应商均需对接联盟食安技术体系架构,上传安全数据至数据处理中心,形成以安全数据展示位参照的安全食品销售模式,以供消费者选购时参考;

③ 建立购买平台系统,除开通手机APP终端外,将在宾馆、银行、邮政、餐饮、车站、机场、商务楼、公共会堂、广场、娱乐场所布置购买终端操作器,并采取一个个城市开设逐步推进的模式完善全国各地生活社区购买终端的配置,方便消费者就近操作、及时购买、就近取货;

④ 配备物流支持系统,根据农业生产地和社区的最近距离配置原则,完善物流配送,尽可能用短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及食品;

⑤ 第三方检测机构配备抽查执法,联盟将申请建立据第三方资质的安全抽查检测机构,对所有供应食品进行抽查执法;

⑥ 统一联盟品牌标识,对于联盟内会员供应机构的所有产品允许统一加贴联盟品牌标识,扩大联盟影响力和美誉度;

⑦ 处罚制度,对于提供不合格产品的供应商在警告、限期整改无效情况下,将进行清除异己列入联盟黑名单并对外公布甚至进行罚款等处罚措施。

该工程9月份将全面上线,目前由政府的支持,在河南南阳、郑州,连云港、鄂尔多斯等多地已开始展开,通过实现安全数据对接,保障消费者安全问题。

第三,农场驿站(休闲农业连锁营销工程)

联盟将对农场会员单位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主要从经营规模、综合接待能力、地区性组合接待能力、产品特色、风光人文、自然条件、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归类,然后和全国各个地区旅行社进行对接,拓展自驾游、汽车旅馆、养老养生、休闲农场等服务项目,开辟家庭农场的组合经营空间,并对可以复制的模式在全国联盟内地区进行推广,并且在所有驿站装置统一联盟标识牌。预计3~5年内将在全国建设50 000余家农场驿站。

7 据新闻报道,2015年6月23日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东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国高品质富硒玉米生产暨畜禽健康养殖促进工程启动仪式在沈阳成立,听说联盟还有其他工委要相继成立,如8月19日的东南工委将在上海成立。请问这些工委在在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或各自的分工?

答: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差异比较大,联盟为了全国一盘棋下活,需要进行布局。地区工委作为联盟下属二级机构,开展属地范围内联盟生态主义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推广和会员单位服务工作,工委之间是平等合作,共同推进联盟事业的关系,并且根据地方特点不同,均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例如,四川休闲农业比较多,而广东、上海农区比较小,因此广东和上海可以利用经济资源对接西南农田土地资源。同时工委之间紧密合作,互通有无,为联盟实施的三大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全方位的资源配置与品质保障。例如,东三省玉米储备地计划2020年高品质健康玉米年产量达2 000万t左右,这相当于供应我国现有畜牧养殖业饲用玉米需求的80 %左右,对促进我们畜禽健康养殖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联盟已经发动了100万亩的玉米基地。对于广东工委来说,他要鼓励和宣传更多的规模化养殖场进入联盟,以对接联盟的健康玉米工程,确保动物的健康养殖,从而保证人类的饮食健康。

8 8月19日即将在上海成立的东南工作委员会和挂牌,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其在联盟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会议邀请了哪些领导或专家?上海澳灵公司与东南工作委员会的关系是什么?

答:联盟计划于8月19日东南工委揭牌成立,同时玉米生产与畜禽健康促进工程上海办公室也同时挂牌。通过本次会议一来对外发布消息,联盟东南工委开始正式工作;二来玉米工程办公室同时开始办公,同时发布联盟数据库建设规划,通过数据量化来建立健康农业的标准,此次大会既是宣布联盟东南工委的成立,也宣布联盟安全数据库建设正式开始;三是通过会议把联盟的文化、价值观、工作规划以及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向参会者详细介绍,加深参会人员对联盟的了解,这在联盟发展史上意义深远,通过宣讲和沟通,促使更多有志于未来健康农业的人员和单位加入联盟。上海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在中国又可以起到南北对接互联的桥梁作用,因此联盟把玉米工程办公室设置在上海,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设置快速链接北方种植基地与南方养殖大区,减少南方养殖大区的原料采购成本,同时提供安全优质饲用日粮,极大的推动联盟基础工程的快速发展,为后续CSA工程和农场驿站工程打好前站。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部级)、国务院专家委员会原主任(部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专家顾问组顾问、国家863计划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国家高科技战略研究组组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俊如部长,许志功中将,世界物理农业之父候天侦教授,韩国(株式会社)清华技术有限公社理事金博士和联盟的领导参会。

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联盟副秘书长单位,负责筹建东南工委,并且会建立联盟食安卫士(上海)中心,负责整个联盟安全数据的建立,为了建设大数据库,澳灵公司还注册成立了澳玄网络有限公司,为参与联盟的所有会员单位提供安全检测技术保障,是东南工委的核心支持与运作单位之一。

9 根据东南工作委员会成立会邀请函上的出席对象规定,只要是正在或准备从事大农业领域事业的企业或个人均可参加此次成立大会,作为目前还不是会员的公司或个人,如果想参加此次会议是否有要求或限制条件?这次会议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另外一旦参加了此次会议有什么具体的益处呢?

答:只要符合参会条件并递交了申请的人员或单位即可参加本次会议,会议期间可以通过倾听、交流、询问等方式更多了解联盟,并决定是否愿意成为联盟的骨干会员。根据联盟规定,凡是参加本次会议的会员或者单位均自动成为联盟普通会员,可以参加联盟地区性或者全国性的技术、资源对接、年会论坛等等活动,如果成为理事以上级别会员,还可以参与联盟的一些决策讨论、资源优先对接等权利。如有任何疑问可当场进行解答,了解联盟的相关事项。

另外,联盟内资源只对联盟会员单位开放。联盟就是一个平台,在遵从联盟的公约、章程以及一些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可以免费使用联盟的统一标志。

10 从这次成立大会邀请函发布的相关材料看,参加联盟,包括参加此次成立会均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有些级别的会员所要交纳的费用还不小,花了这些钱加入联盟,会员到底能享受到哪些实惠?联盟如何来保障会员的权利?

答:本次会议的费用情况是包含参会期间的食宿、场地、资料等全部在内费用,有别于一些除了收费外食宿还要自理的会议,而且联盟希望所有会员之间应该有一家人的氛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而这种帮助与关爱都是无私的。联盟工作人员均没有报酬,所有的费用只能用来为联盟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可以免费使用联盟平台上的资源,在联盟内部会员之间进行商业活动基本上没有任何销售费用的存在,联盟之产业链之间使用物与物的流通,直接点对点的流通。而且联盟的互爱模式可以完全保证产品的质量。对外而言,可以免费使用联盟统一标识(VI系统),当然也要接受联盟的全程监督,执行联盟的生产技术规范。联盟将通过一系列技术捆绑体系来为所有会员保驾护航,确保会员单位利益,同时对于违规会员将坚决予以开除、通报、列入信用黑名单等措施。

此外,升高自己的权限级别,当然也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例如召开理事会的时候,普通会员可以不参加,但是理事单位必须来,有些核心的技术进行决策时,首先文件会下发到秘书长单位,进行讨论,一些先进技术的尝试联盟会优先选择一些高级别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试点,这样得到优惠企业就会优先受益,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待遇,加入联盟的会员可以根据自己企业单位情况选择不同的级别会员单位,享受什么样的会员权利及承担相应的义务。

11 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解决食品生产链中食品安全问题、为产品增值、为客户增效的公司,请问公司在联盟内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能够为会员提供哪些资源、技术或产品?

答:目前,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某地发生一件食品安全事件会被迅速传播,影响力和波及面很广,甚至会对地方政府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上海澳灵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倾注于现场检测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根据整个农业的发展态势,我们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危机重重。以工业为例,目前,工业已进入快速互联网对接的4.0时代,而农业连最基本的现场QC系统还没有建立。我认为原因是食品生产链的过程监控没有做起来。打个比方,现在大棚生产的西瓜或草莓哪个有QC安全标志,而我们在买手机时,盒子里都会有一张合格证书。这几年上海澳灵公司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技术将我们农牧行业的QC建立起来(图6),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农业生产一线的应用面。同时,上海澳灵公司为了配合联盟解决食品安全生产链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当前安全控制乏力的状况,组建了澳玄(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图7),该公司以食品安全现场检测+互联网模式,以食品安全卫士会员制模式,对所有与食品生产有关系的会员单位或个人进行链接,并配置检测工具,培训检测技术人员(专职和志愿者),搜集整理检测数据,建立联盟大型食品安全数据库。例如免费提供检测设备,免费提供检测耗材,为会员提供数据处理与分析服务,通过数据提供生产指导参考等等。

第2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合浦

如今说起合浦,第一个被想起的往往只有珍珠,似乎珍珠就是合浦的一切,但是在历史中,合浦所拥有的远远不止于珍珠。

合浦的诞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加快了向岭南地区推进的步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出兵南越直至南海北部湾畔,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先后“徙兵士农夫罪人五十万于其地”。秦朝曾派兵士凿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后又凿桂门关沟通北流与南流江。这样秦军从中原出发,沿长江、湘江、漓江、桂江、北流江、南流江抵达合浦,将秦王朝的疆界推进到南海之滨。大量北方移民定居岭南地区,与当地越人相处融合,也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信息,使合浦成为秦朝中国南海前哨、军事重镇。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征集“楼船十万”,水陆并进至合浦征讨交趾叛乱。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郡治所在地为今广西南部的合浦县。合浦县地形平坦,临江濒海,南流江贯县境注入北部湾,西汉后期汉朝开凿湖南南部的峤道,进一步疏通灵渠,使湘江至南流江这条黄金水道更加通畅。这不仅有利于军事活动,也促进官方与民间的物资、人员交流,使岭南地区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合浦港扼北部湾顶的中枢位置,西邻钦州、防城及越南北部,东接广东的廉江、海康、徐闻,东南侧有海南岛,过琼州海峡可抵湛江、广州、香港。从陆域来说,其直接经济腹地包括今广西及广东西部广大地区。自此,合浦地区受到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合浦县成为西汉岭南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浦港也成为汉代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合浦的繁荣

合浦作为郡治,城市人口必定较为稠密。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合浦郡人口达“7.898万”,是岭南各郡中人口较多的,仅次于曾作为南越国国都的南海郡(人口为“9.4253万”)。从考古发掘情况亦可得到印证。在合浦县城周边,已发现汉墓达6000余座。几十年来,结合城市建设,已发掘的汉墓有数百座。如此集中的汉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合浦作为当时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气较旺,已颇具规模,合浦大浪古城遗址据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县治遗址。

合浦地处北部湾畔,南流江人海口,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有发展稻作农业的有利条件。尽管有史籍记载说,合浦“郡不产谷,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似乎表明合浦粮食奇缺。然而,从已经发掘的汉墓中,人们不仅发现有用铜碗装着稻谷的随葬品,还有大量陶制的类似粮仓模型的随葬品。这些陶仓大都呈长方形,像一间平房,前有门,门槛较高,其余三面则封闭,显然是用于储藏保管粮食之用。这就表明,无论是用珍珠换回粮食,还是在本地生产粮食,当时合浦的粮食还是比较丰富的。此外,汉代合浦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加工工艺水平也较高,尤以青铜铸造工艺和玻璃烧制工艺为突出。汉代以来,岭南地区生产一种颇有特色的缕刻花纹的青铜器。这种青铜器物,在合浦已发掘的汉墓中屡屡发现,应视为本地所生产。合浦汉墓中又发现有大量的玻璃制品随葬。有关专家运用现代科学分析测定,证实这些玻璃制品大都既有别于西方国家早期的“钠钙玻璃”,也有别于古代中国内地的“铅钡玻璃”,是一种用北部湾地区的原料加工的“钾玻璃”。

广西及当地文博部门公开发表的若干发掘报告表明,汉墓中各种随葬品极为丰富,单从《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类海外产品来说,其数量就十分惊人。如合浦望牛岭西汉木椁墓,出土27件水晶珠组成的串珠一串,蓝色的玻璃串珠三串,琥珀印章一件,佩饰片五件,花玛瑙穿坠一件。合浦堂排西汉墓葬,出土玻璃1656枚,玛瑙珠13枚,肉红石髓珠99枚,琥珀7件,水晶19件,以及大量绿松石。合浦凸鬼岭汉墓,出土水晶珠一粒,玛瑙耳趟三件,琥珀一件,琉璃珠20颗,玻璃珠149颗,琥珀串珠三颗。合浦母猪岭东汉墓葬,出土蓝色玻璃珠860粒,水晶珠七粒,玛瑙珠二粒,琥珀珠28粒。合浦九只岭东汉墓,出土玛瑙耳踏一对,琉璃珠5000粒,由黄金、水晶、玛瑙、琉璃珠、琥珀等各色饰品组成的组合串饰五组。上列珠饰类制品中,玛瑙、琥珀、水晶饰品,多是从海外输入。至于玻璃珠饰,应有一部分从海外输入,更多的可能是当地工匠掌握了西方玻璃烧制技术之后,“利用当地矿料造出价廉物美的玻璃投放市场,与进口玻璃一同在市场销售,以满足市场上不同层次的需要”。合浦汉墓大量珠饰类制品的出土,反映了汉代合浦的对外贸易曾极盛一时。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的绿柱石饰品,在它之前,我國出土该类宝石的最早记录是明代的金绿宝石和祖母绿(即透绿宝石)等,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被认为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带回的珠宝,而合浦汉墓出土的绿柱石,则比它早了1600多年。

古合浦的没落

自设置合浦郡县以后,合浦郡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合浦郡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合浦港的商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合浦港的商贸发展又极大地促进合浦郡的经济繁荣,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昔日的古合浦港口由于南流江入海泥沙的淤职,不仅远离现合浦县城达l0公里,而且港口变浅,船舶进出困难,已为新兴的北海市其他港阔水深的港口所替代。曾经管辖过北海的合浦,今天已成为北海市所管辖的县,其原因与港口的变迁不无关系。

合浦的贡献

汉代合浦郡和合浦港是当时国内物资集散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它对发展中西交通和贸易,起着重要枢纽作用。汉朝政府开拓的这条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最初是因输出丝织品而得名,其后,中国的瓷器、茶叶也通过此道大量涌入世界市场。从汉代至清代长达两千年岁月中,各国人民一直利用这条海上通道经商、交往、旅行,相互进行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惠互利的,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反之,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也会对西方国家与人民产生深远的影响。?笏(编辑/ 赵欣 )

第3篇:“知”“道”“知道”与“不知道”

摘 要:“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詞通道”“道不离器”。

关键词:“知”;“道”;“知道”;“不知道”

人们天天在说“知道”一词,但是怎样才算真正“知道”呢?“道”字的主要含义有三个:言说之“道”、人行之“道”(作动词意为行走,引申为实践)、规律之“道”(小至办事之门道,大至天地之大道)。那么,当我们说“知道”时,究竟意味着我们知晓怎样言说了呢?还是知晓如何施行了呢?抑或是知晓办事之门道或天地之大道了呢?实际上,当我们说“知道”或“不知道”的时候,并不会考虑它们的深层内涵,熟悉的日常用法往往遮蔽了词汇初创时所凝结的世界观。不过,如果追溯词源,就会发现,在“知”“道”“知道”和“不知道”这些词语中,凝结着人们对“语言——

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哲学论题的思考。而中国哲学在对这一论题的思考中,恰恰显示了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

一、“知”的分析

《说文解字·矢部》:“知,词也。从口从矢。”段玉裁注:“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1](P227)朱骏声释为:“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2](P487)甲骨文中,“知”字为“”,从“口”、从“矢”、从“于”,“于”同“亏”,表示声气。金文中,“知”字加了“曰”旁,写为“”,更突出了言说之义。“知”字在《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为“”。可见,无论是在哪个时期,“知”字都与象征言说的符号有着紧密的联系。知道的就一定能说出来,或只有说得出来的才算真的知道,这也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所谓知识的最直接体会。同时,不仅要说出来,还要说得准确,就像一箭射中了靶子一样,正所谓“一语中的”。

人们可以凭借感觉经验而有所“知”,例如:

(1)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荀子·正名》)

(2)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韩非子·解老》)

人们也可以凭借后天学习的推理知识而有所“知”,例如:

(3)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知”除了作动词之外,还可以作名词,意为“知识”,即人的认识能力与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智”同义,两个字在古代为通假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是一个现代汉语词汇,来源于日语中的和制汉语“知識”或“智識”[3](P405-406)。古汉语中的“知识”一词意为所知所识,也就是旧相识的意思。例如:

(4)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

(5)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知识”与古汉语的“知”与“智”也不尽相同。西方传统认识论中所谓的“知识(knowledge)”一般要求自成体系,并能用语言表述。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对知识下过一个定义:知识乃得到论证的真的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这种以能否诉诸语言来判定知识之合法性的知识观,在西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中叶,赖尔(Gilbert Ryle)提出的“能力之知(knowledge-how或knowing how)”与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的“默会认识论(tacit knowledge或tacit knowing)”,才对其构成了真正的挑战。“能力之知”与“默会认识”都属于实践智慧,不能用语言表述。中国哲学向来重视这类知识,因此,尽管“知”字从其起源上来看与言说密不可分,但在后世的运用中则逐渐与言说脱离了关系,反而认为越是高级的知识(即越近乎智或道),则越是不可道的。

二、“道”的分析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口中所言是“道”,脚下所行也是“道”;做人有做人的“道”,做事有做事的“道”;各行各业皆有其“道”。“道”字在金文中为“”,从“行(街道)”、从

“首”,表示人在路上行走。金文也可以写作“”或

“”,在这两个写法中,多了“止(脚)”这个符号,更突出了行走之意。

可见,在汉语的早期阶段,“道”作动词时义为行走,作名词时义为供人、马、车辆等行走的道路。由动词“道”又引申出“导(導)”这一义项,即由人沿着道路行走而引申出指导、引导与遵循之意。《说文解字·寸部》:“導,引也。从寸道声。”段玉裁注:“经传多假道为导,义本通也。”声符“道”实际上也兼意符,再加上意符“寸”,更是强调了“引之必以法度”[1](P121-122)的含义。由名词“道”引申出的意义更为丰富。人行于道便能到达某个地方,因此,由“道路”便引申为具体的方法或途径。例如:

(6)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我们现在常说的办事的“门道”或“路子”,都是这个意思。路是人走出来的,路来来回回地走,“道”就有了“惯例”的意思,于是又引申为普遍的道理与法则。例如:

(7)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

道理与法则确立之后,就要求人们去遵守,这就带上了价值判断的色彩,于是“道”又进一步引申为道德与正义。例如: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之后,“道”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从具体的门道或路子引申至普遍的规律,最终涵盖了宇宙和人世的一切法则,并成为宇宙万物之本源。例如:

(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由此,“道”成为了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张立文主编的《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道》将其内涵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指感官不可达到的、超经验的东西,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背后的所以然者。

第二,道是整体世界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第三,道是事物的规律,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四,道是运动变化的过程,指气化等的进程。

第五,道是政治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是治国处世的道理。[4](P3-4)

从以上五点内涵还能顺理成章地推出第六点,即“道”具有不可言说性——正所谓“道恒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因为“道”既然先于万物,是世界的本原,那么也该先于一切的名,所以“道”是“无名”亦“不当名”的,称之为“道”乃勉强为之。关于道的内涵,还有一点需要补充:“道”往往是和“器”与“学”对举的。例如:

(10)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传》)

(11)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

“器”和“学”都是具体的知识,而“道”则是抽象的,它既超乎经验世界之外,同时也超乎语言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道”作动词时还有言说之意。一般认为,该义项出现得较晚。沈善增指出,“道”在先秦时并没有“言说”的义项[5](P49)。潘文国也持类似观点,他只找出一个例外,即《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6](P166-167)此处的两个“道”一般解释为言说,但笔者认为,它实际上是公之于众之意,而公之于众未必通过言说的方式。因此,该动词很可能是从名词“道路”引申而来的,因为道路能让人联想到行走于光天化日之下。除此之外,《论语》中也有两个“道”通常被解释为言说:

(12)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1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

不过,亦有注者将“夫子自道”“乐道人之善”中的“道”解释为“导”[7](P777)、(P873)。这样似乎也确实解释得通,因为“自道”可理解为自我开导,而“道人之善”可理解为引导人们向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道”在先秦时期很可能没有“言说”的义项,即使有,也不是常用的义项。那么,“道”作动词的言说义项究竟是从何引申而来的呢?笔者推测,这一义项很可能是从“道”的名词本义引申而来的,原因如下:首先,人们将陆地上的道路扩展到河流中的道路,用它来指河道;然后,又扩展到身体中呼吸、排泄的孔窍或通路,如呼吸道、肠道,甚至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穴道。这样一来,“道”便跟人体与外界感应的通路联系在了一起,它就逐渐具有了言说之义。

三、“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

我们今天所用的“知道”一词的意思,在最早的时候往往用一个“知”字来表示。据庄会彬考证,“知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为动宾结构,例如: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8]

这时的“知道”意为通晓天地之大道,又如:

(15)寡交多亲,谓之知人。寡事成功,谓之知用。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管子·戒》)

(16)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孙膑兵法·八阵》)

此外,按“道”字的道路本义,“知道”也指认识某条道路。例如:

(17)娥语曰:“伯文,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

据庄会彬考证,“知道”一词与今天相同的意思,出现于六朝时期,但当时用得并不普遍,到了唐朝才流行起来[8]。沈懷兴也认为,该用法出现得较晚,现在能找到的较早用例只是唐代的。例如:

(18)知道君家当瀑布,菖蒲潭在草堂前。(唐代王建《送顾非熊秀才归丹阳》)[9]

那么,这里的“道”又作何解释呢?王艾录认为,它与“得”“到”相通[10](P205)。也就是说,“知道”为主谓结构,意为“知”已“得到”或“达到”。庄会彬亦认为,这里的“道”与“到”相通,他还指出,“‘到’最迟在宋朝之前就已经虚化了,由其动词‘到达’义转而表‘时态’”,因而“到”在这里充当的乃是“知”的补语,如“听到”“看到”“想到”等词一样,构成了动补结构[8]。

主谓结构的“知道/到”的否定形式为“知不道/到”,意为“知”未能“得到”或“达到”;动补结构的“知道/到”的否定形式按照“听不到”“看不到”等表达,亦为“知不道/到”。而“不知道”最初是对“知道”之本义(即知晓办事之门道或形而上之大道)的否定。那么,“不知道”后来又是如何取代“知不道/到”的呢?庄会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知”与“知到”的表意功能相同,从而使得“到”的补语意义弱化,于是人们习惯于对“知”进行否定,这便给“不知道”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知道”一词逐渐标准化,于是“到”的补语意义被进一步淹没[8]。至于“知道”是如何取代“知到”的,又为何逐渐被标准化了呢?庄会彬并未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只是粗略地说是“由于历史的惯性”,也就是指自东周出现“知道”一词后,“此后几百年里,‘知道’一直被看作一种修为”[8]。被看作修为的“知道”实际上为动宾结构,意为知晓办事之门道或形而上之大道。

那么,这个“历史的惯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是传统的注释还是当今的词源研究,对该问题的解答都是阙如的。笔者认为,该现象可以从口语和书写两方面进行解释。由于汉语词汇越早单音节化越明显,而“知”字在功能上与“知道”或“知到”相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两者的发展。之后,汉语词汇逐渐双音节化,“知道”与“知到”的使用日益频繁。实际上,两者在口语中是无法真正分辨的,添一个音节只是为满足节律的需要,因为不论我们说“知道”还是“知到”,都不会去分辨其作为动宾、主谓或是动补结构所体现的含义。不过,在书写中,由于汉语具有“目治”的特点,便出现了在“道”与“到”之间选择的问题。“知道”之所以能获得“历史的惯性”而胜出,是由于“知”与“道”的天然联系所致。“知道”比“知到”具有更丰富的语义内涵:一方面,“道”可以理解为言说,因此,“知道”便体现了“知”的原初语义内涵;另一方面,“知道”又可以理解为知晓办事之门道或形而上之大道。可以说,“知道”一词体现了“知”与“道”(即知、行、言与形而上之道)之间的一种张力,这也正是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重要论题。或许正是由于“知”与“道”之间的这种张力,才促使“知道”获得了“历史的惯性”,从而最终取代了“知到”。需要指出的是,“知道”一词越是被日常语言接受,“知”与“道”的张力便体现得越为隐蔽。因此,笔者在下文将试图揭示其张力背后的哲学意蕴。

四、“知”与“道”的哲学意蕴

如果将“知”与“知道”的内涵仅仅理解为一种苏格拉底式的知识观,即以能否诉诸语言来判定知识的合法性,那么将会错失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出于口者疾如矢”是中国古人对“知”的原初体验与理解。而当“知”上升为“智”,那么恰恰相反,“不可道”才是其本质属性。“道”被公认为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概念,西方哲学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范畴,而实际上,“知”也是如此。从形而下层面讲,“知”包含事实性知识(knowledge-that)与实践性知识(knowledge-how),也常被称为“器”“技”或“学”。从形而上层面讲,“知”通“智”,也就是形而上之“道”。因此,“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哲学所谓的知识,“道”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哲学热衷于探讨的语言(通常表现为命题)或终极真理。知识、语言与终极真理三者的关系乃西方哲学历久弥新的论题,对它们的思考发端于古希腊,最终在20世纪初促成了哲学的“语言转向”。尽管这一论题在中国哲学对“知”与“道”的思考中亦有涉及,但其呈现的方式与得出的结论均不同于西方。

在中国哲学中,“知”与“道”是相通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乃一体之两面。“知”既包含形而下之“器/技”,又包含形而上之“道/智”;“道”既可以指“器/技”层面的办事门道,又可以指“道/智”层面的天地大道。在中国哲学看来,不但形而上之“道/智”是不可道的,形而下之“器/技”亦不可道。《庄子·天道》中的寓言“轮扁斫轮”阐述的便是这个道理,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也证实了这一点。“默会认识论”被誉为西方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它对西方传统的“言述(articulate)认识论”提出了挑战。“言述认识论”的源头可追溯至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定义,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笛卡尔将之推向了高峰。这种认识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知”与“智”的分离。这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旨在划出思维的界限,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划出思维的界限,而是划出思想的表达的界限:因为为了划出思维的界限,我们必须能够思维这个界限的两边(因此,我们必须能够思维不能够思维的东西)。”[11](P3)维特根斯坦依据“图像论”泾渭分明地划分了两个世界——可道的经验世界与不可道的超验世界。前者是形而下之“器/知”的世界,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可以并应当将其表述清楚;而后者则是形而上之“道/智”的世界,他认为这是不可道的世界,应对之保持沉默。不过,中国哲学并不作如此区分,它只承认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即庄子所谓的“人间世”),在此世界中可区分出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12]。

第二个特点是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杜威认为,逃避危险并寻求安全是人类的本能,这一本能促使人类在危险的世界中寻求一种恒常的、安全的东西,他将人类的这一行为称作“确定性的寻求”,并认为这一寻求导致了“知”与“行”(具体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并高扬前者而贬低后者。杜威指出:“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就想望有这样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有一种不表现出来而且没有外在后果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喜爱认知甚于喜爱动作,‘安全第一’起了巨大作用……完全确定性的寻求只能在纯认知活动中才得实现。这就是我们最悠久的哲学传统的意见。”[13](P3-5)“知”与“行”的对立造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分离。“知”作为目的,是恒常的、安全的、确定的,而“行”作为达到目的的方法,则充满不确定的因素。杜威说道:“人们曾经把手段当作是卑下的,而把有用的东西当作是下贱的。人们是把手段当作是一些不好的关系而保留下来的而不是内在地欢迎它们的。‘理想’一词的真意,当在手段和目的的分离中得之。”[13](P215)中国哲学所悬设的“道”,无疑也具有恒常性、安全性与确定性,然而在中国哲学中,“道”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正如潘文国所言:“在西方,它的‘工具’是相对于知识而言的,‘工具’不是‘知识’,只是达到‘知识’的手段。但在中国的哲学里面,‘道’既是方法又是本体,本体当然不就是知识,但是作为追求的目标而言,可以看作是某种知识。所以西方的两个概念,在中国又成为一个概念。”[6](P162)

“知”与“智”、目的与手段的分离体现为一种以“道知”为导向的哲学,西方哲学大体上属于此类。这里的“道知”为动宾结构,意为对知识的言说(stating the knowledge),进而言之,也就是以能否诉诸语言来判定知識的合法性,将知识视为“得到论证的真的信念”。中国哲学的特点则体现为“知”与“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是一种以“知‘道’”为导向的哲学。这里的“知‘道’”亦为动宾结构,即知晓天地之大道(knowing the Dao)。“知”与“道”的关系之所以不能对应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语言与终极真理的关系,正是因为前者表现出一种统一性与连续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分裂性与离散性。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在于“道”所具有的“行”(可引申为实践)之义项,正是它沟通起了“言”“器”“道”三者,并赋予了中国哲学以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生生”精神。

五、結语

“知”与“道”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又蕴含着中国哲学的特有意蕴。这种意蕴主要体现为“知道”一词所呈现的“言”“行”“器”“道”之间的一种张力。该张力一方面源自形而下之“器/知”向形而上之“道/智”的上升,另一方面则源自“道”不可道的悖论。前者造成了“知”的困境,后者则造成了“道”的困境。如果要寻求走出这两重困境的路径,就需要对“知”进行重新审视,或对“道”(言说)进行重点突破。在西方哲学中,这两条路径基本上是分离的,这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中国哲学中,这两条路径是合一的。中国哲学突破这一困境,或者说消解“知”与“道”之张力的方法,便是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由词通道”“道不离器”乃中国哲学之特质,故“知”中有“道”,由“知”而“道”,方为“大知”,方为“知道”。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五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4]张立文,岑贤安,徐荪铭,蔡方鹿,张怀承.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沈善增.还吾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潘文国.“道可道,非常道”新解——关于治学方法的思考[A].上海图书馆编.上图讲座3:思想的享受[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7]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庄会彬.北方方言中的“知不道”考源[J].语文知识, 2013,(1).

[9]沈怀兴.“知不道”和“不知道”[J].语言研究, 2005,(3).

[10]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1][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韩林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2]杨晓波.语言、世界与超越——《逻辑哲学论》与道家语言哲学对比[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

[13][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Zhi(知)”,“Dao(道)”,“Zhidao(知道)” and “Buzhidao(不知道)”

——A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Yang Xiaobo

(College of English,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Key words:“zhi(知)”;“dao(道)”;“zhidao(知道)”;“buzhidao(不知道)”

作者:杨晓波

第4篇:你不知道的秘密

你不知道的秘密:薪水是靠“谈”的——剖析薪资保密

你不知道的秘密:薪水是靠“谈”的——剖析薪资保密制度. 不少职场新人现在已经陆续走入新的工作单位,有不少人也许会发现在自己的企业有“工资保密”的规矩:不得泄露自己及他人的工资数额,不得打听别人的工资数额。对于为什么实行“密薪制”呢?

一、员工对工资有攀比心理

工资是员工的劳动所得,对于工资的满足感由三部分组成: “消费满足感”、“价值满足感”、“攀比满足感”。比如企业新招聘了一名员工,双方谈妥工资为每月3000元,这个数额对这位员工而言有“消费满足感”:满足日常开销、日常社交、业务爱好、储蓄等;可能也有“价值满足感”:他认为月工资3000元与其劳动价值相当。随着上班后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公司其他员工的工资都很高,几个与他同时进公司的同级别员工也明显高出他一截,于是他对月薪3000元的“攀比满足感”失衡,产生寻求改变(或跳槽、或争取加薪)的情绪。

二、员工有获知他人工资的心理欲望

由于员工对工资有“攀比满足感”的心理需求,所以他对于获知公司其他人的工资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那些他认为与自己可类比的同事的工资更有“挖地三尺”的精神。员工的这种心理往往在表面上显得很平静,甚至显得有些伪善:“我对他人拿多少工资不感兴趣,我只管作好自己份内的事。”这些恐怕更多的都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内心则还是很想知道的。

三、企业无法做到真正“保密”

俗话说,有两个人知道的就不是秘密。一个员工的工资至少有两个人知道:员工自己以及发放工资的人。事实上,企业几乎无法做到真正的“密薪制”:如果某个员工新入职或工资经过重新调整,那么他的工资最多经过三个月就会成为公开的秘密。也许是有意泄密,也许是无意泄密等等,我们不必去探究泄密的具体细节。既然员工有获知他人工资的强烈愿望,企业又怎么可能守得住工资的秘密呢?

四、如果企业实行“密薪制”可以说明:

1、企业内部的工资确实存在较大差异。

2、这种差异往往是企业解释不清楚的或不愿解释的。比如企业同时招来的两个平面设计师,一个月薪2000元,另一个月薪3000元。用了一年多,感觉两人水平差不多,可工资还是那样维持着,若非要企业作解释,那只有一个解释:当初就是这么谈的——多么简单的解释,却是非常真实的解释。的确,从微观上说工资仅仅就是“谈”出来的;从宏观上说,工资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行情确定的。所谓“根据能力核定工资”,在现实中缺乏操作的可行性。

3、企业即使无法实现真正的“工资保密”,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因为实行这一制度至少有这样的好处:即员工无法把本公司别人的工资数额作为给自己加薪的公开理由。

五、实施“密薪制”对员工的好处

1、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高薪”员工的权益。对于那些相对高薪的员工,如果他的工资被公开,有可能受到同事的排挤和刁难。

2、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低薪”员工的权益。对于那些相对低薪的员工,如果他的工资被公开,很可能受到同事的轻视。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往往被工资搞得变了味儿——“他怎么比我多了50元?”实行“密薪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现象,即使同事之间“不经意”了解到双方的工资差异,由于在原则上还是“保密”,大家可以装糊涂,比相互间挑明要好得多。

第5篇:不知道的120个秘密

66、伟大的图灵在吃了一口泡过氰化物的苹果自杀。后来,为了纪念他,苹果公司申请用的这个logo<怪不得这个苹果缺了一块!!>

67、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生的孩子大都是女孩,这是有事实证明的。

70、医学证明,喝红牛可以瞬间提高智商与记忆力,至少10%。特别适合考试前饮用,如果你不怕考试时尿频的话。长途车司机喝了会提高突发事件反应力。[体育课前喝过跑的比平常快]

91、公鸡打鸣是因为肚子饿

92、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10

3、如果想快速回忆起某件事情,只要将眼球左右来回转动30秒,就会产生良好效果10

5、空心菜的汁可以抹在肉痣上去痣

1

19、感冒后多喝水可能减慢康复速度。喝过多的水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反而减慢感冒的康复速度

120、橘子皮汁滴到气球上,气球会爆炸。因为橘子皮水含有大量柠檬酸,可与橡胶发生反应,产生漏洞,导致爆炸

1

13、吃芹菜多了皮肤会发黑

32、炸油条的时候放洗衣粉会色泽鲜亮,更好吃

38、婴儿哭的时候听吹风机的声音很快就会情绪好转。因为吹风机吹出的音频和子宫声音的频率很像。

46、坐在车的后座更容易晕车和不适

第6篇:家长课堂:90%的家长不知道的教育秘密

90%的家长不知道的教育秘密

为何女儿对我越来越有成见?

“熙熙,作业没做完不许出去玩!”

“我就玩一会儿。”

“不行!做作业时就集中精力,玩就痛痛快快地玩,这样才能既学得好又玩得好,你这样三心二意,什么都做不好!”

“我就要玩!”女儿仰着小脸,一副和我宣战的架势。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我和女儿之间上演,女儿总是让人很头疼,不是作业做到一半想出去玩,要么就是买衣服不肯试穿,或者一玩游戏就不肯睡觉,种种“恶习”,总是让我火冒三丈,忍不住想要好好教育一番。在我的疾言厉色下,女儿总是倔强地反叛,结果,不但每一次都不欢而散,女儿还对我越来越有成见,有什么知心话,宁肯找爸爸说,也不愿意和我多说一句。

这样下去,不仅教育不好女儿,可能还会让母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痛定思痛,我决定,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无论如何要先压一压火气,等到情绪稳定了,再好好和女儿交流。

第一次,我没有冲女儿吼,也是第一次,女儿那么乖巧懂事

那天,朋友来家里做客,我拉过女儿,好言好语地对她说:“宝贝,叫阿姨。”女儿却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丫头总是这样,一见生人就不说话,这是最让我头疼的事。看她低着头,转身跑进自己房间,我的火气一下子就蹿上头顶,正想拉着她好好教育一番,但想到自己的决定,还是忍住了。晚一天再教育吧,不然,两个人都在气头上,彼此都跟刺猬一样,肯定又会吵得不可开交,不但让朋友难堪,也会让我和女儿觉得没面子。

于是,我抱歉地对朋友笑笑,全当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和朋友在客厅聊天,女儿跑出跑进,一会儿玩飞机,一会儿玩火车,一会儿吵着要看电视,一会儿要吃零食,这么搅局,弄得我心里很不爽,很多次,我都想大声训斥她几句,心里已经抓狂了,但还是强忍住,脸上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任由她折腾,实在不像话了,才会温和地说一句:“熙熙,到自己房间玩去!”

大概这是我第一次对女儿如此“溺爱”,她有些受宠若惊,居然很听话地进了房间。看来,忍耐还是有回报的。

虽然憋了一肚子火,但朋友走后,我并没有马上发作,决定把忍耐进行到底。照常不声不响地做晚饭,陪女儿看电视,为她准备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

女儿根本不知道我心里正有气,不但饭吃得香,电视看得开心,睡得也很安稳。

一觉醒来,我的火气居然不知不觉全消了,冷静下来才发现,其实女儿的那些毛病也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不过是小孩子贪玩又内向而已,真的没有必要发火,平心静气地说一下就好。

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拉着她的手,聊天一样轻松地说:“熙熙,见到人要大胆叫,知道吗?”

女儿很乖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问:“昨天见到阿姨,让你叫,你为什么不叫啊?”

“我昨天心情不好,不想叫。”女儿小声嘟噜。

我看了她一眼,看她轻轻噘着小嘴,不像撒谎的样子,顿时释然,大人也有不想跟人打招呼的时候,又何必苛责孩子?

“以后妈妈和客人聊天的时候,你不要发出那么大的声响,这样很没礼貌哦。”我再接再厉,想要纠正她另一个缺点。

“对不起妈妈,我以后不那样了。”女儿仰起小脸,一脸真诚地看着我。

我蹲下来,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妈妈相信你,你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

本来以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就这样轻松搞定了,这是第一次,我没有冲女儿吼,也是第一次,女儿那么乖巧懂事。

晚一天再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那以后,女儿每次再做错事时,无论我多么生气,也会强忍着不发作,而是等一天,等火气消了,再好好地跟女儿说,结果,我和女儿再也没吵过架,有些坏毛病,她慢慢地改了过来,而且,和我越来越亲了,有什么话,都会一古脑地说给我听。

可能很多父母都和我一样,见到孩子做错一点事,总是很激动,迫切地想要孩子改。结果,因为太激动,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总把事情无限放大,不但把自己气得够呛,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喜欢和父母作对。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不妨和我一样,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无论你当时多么火气冲天,都不要立即发作,而是晚一天再教育。晚一天,你的火气消了,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晚一天,那件“错事”对孩子的影响也降到最低,不会让他太敏感,这时候再教育,你能找到好的切入点,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既不会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第7篇:奥斯卡,你所不知道的36个秘密

关于奥斯卡,你所不知道的36个秘密……

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由多家美国工业界巨头于1927年5月组织成立的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荣誉性组织,其宗旨就是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

1 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是1927年,由设计师乔治史丹利(George Stanley)所设计,据说当时他的酬劳是五百美金。

2 从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至2000年,已颁发了2328座奖座。

3 小金人自1982年起,便由一间美国公司R.S. Owens and Company负责制造。制造五十尊奖座大概需时三至四星期。但由于每年均不能预计奖座数目,所以一定会多制造一些,多的备用。

4 最初的奥斯卡奖座是用青铜铸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金属短缺,原料遂改为石膏。今天奖座则用镀金制造。

5 每座小金人均重八磅半(约3.18公斤),高十三英寸半(约34.3公分)。

6 “奥斯卡奖”的正式名称为“The Academy Award of Merit”,至于什么原因及何时开始被称为“奥斯卡”则无从可考。其中一个说法是,一位负责为金像奖搜集资料的职员玛格莉特哈利克(Margaret Herrick),觉得奖座的样子和他叔叔奥斯卡很像,其他职员也就开始叫这尊人像为奥斯卡,渐渐地就成为大家的惯称。7 不过“奥斯卡”正式成为金像奖的代表名称则始于1934年,由好莱坞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沃尔特·迪斯尼上台致辞时宣读“奥斯卡”一名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8 奥斯卡评审委员会“电影艺术暨技术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s Arts and Science, A.M.P.A.S.)成立于1927年,由道格拉斯·菲尔班克(Douglas Fairbanks, Sr.)担任第一届主席。当时的会员只有36人,时至今日,会员人数已超过六千人。

9 评审委员由电影界十三个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组成,包括演员、导演、摄影师、美术指导、监制、剪接、音乐、短片、视觉效果、编剧、音响、动画制作及公共关系科等。

10 要成为影艺学院的一员,要有学院董事会的邀请,而对象仅限于在电影艺术及科学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候选人必须获现任会员两位以上的推荐,才能进执行委员会审核资格。

11 七十年前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举行时,有声电影也才刚在同一年出现,之前所有的电影都是默片。12 第一届颁奖典礼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饭店举行,当时只邀请了25位来宾出席,门票索价十元美金(如果以通货膨胀率来计算,当年的十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九十五块美金)。

13 现在颁奖典礼不再发售门票,所有出席者均受评审委员会邀请。典礼由最初小猫两三只的宴会形式,变成今日人数激增的大型秀场。到1986年,出席人数已增至二千五百人到六千人不等。

[attach]57555[/attach] 14 2000年,第72届奥斯卡奖在洛杉矶的“神殿大会堂”(Shrine Auditorium)举行。这是第九次在这座大会堂里举办奥斯卡奖。

15 美国现在正在建造一座价值三百一十万美金,专门为了举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大会馆,预计2001年可以完工,以后所有的颁奖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

16 1940年以前,奥斯卡入围者可在颁奖典礼前一晚在《纽约时报》上找到得奖名单,多数落选者在得知自己不能上台领奖后均选择不出席。所以从1941年开始,大会决定采用当场揭晓的方法,入围的人想知道结果都得耐着性子等候。

17 第一届奥斯卡只颁发了十五个奖项,得奖人除了当选“最佳女主角”的珍妮嘉娜(Janet Gaynor)外,清一色都是男性。第二届奖项减至七个,包括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影片、导演、编剧、摄影及美术设计。不过这一年以后奥斯卡开始不断增加奖项数目。

18 1936年起,奥斯卡增设“最佳男、女配角”奖;1947年加入“最佳外语片”;1948年加入“最佳服装设计”,务求令更多为电影尽心尽力的人得到表扬。

19 七十多届的奥斯卡奖中,有三届颁奖典礼受到外界事件波及,得顺延举行:第一次是1938年洛杉机发生水灾,颁奖礼延后一周举行。第二次是1968年,马丁路德金博士被刺身亡,其葬礼就在奥斯卡颁奖礼举行的当天(四月八日),为表哀悼,委员会决定将颁奖礼顺延两天。第三次则在1981年,由于美国前总

统里根被刺,颁奖礼被延迟了24小时。

20 梅里尔·斯特里普在2000年以《心灵真爱》提名最佳女角,是她个人第12次入围奥斯卡,平了凯萨琳赫本的纪录而成为提名最多的女演员之一。斯特里普目前共十次入围最佳女主角,两次入围最佳女配角。1982年她以《苏菲的选择》夺下最佳女主角,1979年则以《克莱默夫妇》获最佳女配角。

21 超级影后凯瑟琳·赫本仍是目前得过最多的奥斯卡演技奖的演员,她一共抱走四座。

22 2000年奥斯卡奖上年纪最小的颁奖人是《第六感》里,年仅11岁的哈雷·乔伊·奥斯蒙。他同时以该片入围最佳男配角。

23 泰坦·欧尼尔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得主。1973年,她以《纸月亮》(Paper Moon)获最佳女配角时,只有十岁。24 秀兰邓波儿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受奖者。1934年她六岁时,获得了一座特别奖(非竞赛项目)

25 三届奥斯卡得主杰克·尼柯尔森是目前提名次数最多的男演员,共11次。

[attach]57661[/attach]26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及《泰坦尼克号》是奥斯卡史上提名奖项最多的影片, 分别获得14项提名。

27 《宾虚》(Ben-Hur)、《泰坦尼克号》及《魔戒3》是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各获得11项奖座。28 《美国美人》是今年入围奖项最多的影片,共计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执导该片的山姆曼德斯原是英国著名的剧场导演(《哑巴歌手》、《蓝色房间》),这是他所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29 名作曲家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是当今获奥斯卡提名次数最多的人,共45次入围。他曾以《辛德勒的名单》(1993)、《外星人》(1982)、《星球大战》(1977)、《大白鲨》(1975)及《屋上的提琴手》(1971)等等电影的电影配乐作曲,获得最佳配乐奖。

30 《转捩点》(The Turning Point)及《紫色姊妹花》(The Colour Purple)是两部提名最多却没得奖的电影。他们都曾获11项提名,完全空手而返,一项都没拿到。

31 西部电影大导演约翰·福特是得奖最多的导演,共以《革命叛徒》(The Informer)、《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翡翠谷》(How Green Is My Valley)及《蓬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四次获奖。

32 奥斯卡历史上,获奖的续集电影有《教父2》(1974)和《魔戒3》。

33 提名次数最多但未获奖的演员是李察·波顿和彼得·奥图。两人都曾七次入围,七次都铩羽而归。34 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电影,能够一口气抱走最佳男女主角及男女配角四项大奖。

35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和《萤光幕后》(Network)是奥斯卡史上获得最多演技奖项的电影。《欲望街车》共获最佳女主角──费雯·丽(Vivien Leigh);最佳男配角──卡尔·麦登(Karl Malden);最佳女配角──金·杭特(Kim Hunter)。《萤光幕后》共获得最佳男主角──彼得·芬治(Peter

Finch);最佳女主角──费·唐娜薇(Faye Dunaway);最佳男配角──毕翠斯·史崔特(Beatrice Straight)。36 奥斯卡目前共有23个竞赛项目。

第8篇:谈论前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

“谈论前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死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

美国是如何把苏联拖垮的? ——杨斌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前苏联的制度解体。鉴于这一新披露的历史教训,我们应对前苏联剧变的原因重新进行反思。许多人将前苏联垮台的原因归于计划经济的僵化,这种观点有道理但却是不够全面的。尽管前苏联、东欧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的确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发展速度却远远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俄国曾是欧洲非常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日俄战争中无论海战、陆战均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但是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次大战时期,前苏联的坦克、飞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领先于日本,以致在外蒙和东北的战争中日本已显得不堪一击。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保罗·肯尼迪,曾撰写《大国的兴衰——没有永恒的霸权》一书,提到以1913年的工业生产为基数,到第二次大战前的1938年,前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比较美国快数倍,确保了拥有强大工业实力对抗德国侵略。尽管前苏联曾在二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美国因本土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工业科技实力进而大大增强,但是,前苏联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并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80年代许多工业品生产甚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成为能够同美国抗衡的惟一超级大国,特别是军事力量无论在常规军备和核导弹方面,强大到足以对抗美、英、法等全部西方盟国。实际上,二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家早已深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单纯依靠美国的力量难以遏制其扩张趋势。正因如此,美国才改变了将德国、日本变成农业国的初衷,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西欧、日本和台湾、南韩。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爱德华曾指出,美国的对外援助总额的80%,提供给了社会主义世界的周围国家和地区。同西欧、北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东欧的经济仍然相对落后,无论在工业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二战以来前苏联、东欧仍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如50年代前苏联的国民收入和许多主要工业品产量仅为美国的1/3,到了80年代,前苏联的国民收入上升到美国的67%,工业生产上升到美国的80%,钢铁、石油、化肥、水泥的产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在就业水平和社会分配方面,前苏联、东欧经济显示出相当的优越性,长期以来基本上不存在失业现象,相当多的部门还面临着劳动力的短缺,社会收入的分配也更加平均化。美国的国际战略专家布热金斯基认为,前苏联的计划经济虽然能够生产出大量的洲际导弹和核潜艇,但是,无法生产出充足的“黄油面包”,从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实际上,布热金斯基曾经担任政府的国家安全秘书,深知这正是美国瓦解前苏联制度的秘密战略。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透露了美政府秘密策划瓦解前苏联制度的内幕,里根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雇佣一大批专家,包括心理学、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拟定了美国瓦解前苏联的“软战争”战略,重点放在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美国政府一直大力推进核军备竞赛,蓄意利用前苏联曾遭受侵略的敏感心理,逼迫其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经济实力。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设法压低石油价格以耗尽前苏联的外汇来源,迫使其陷入经济困境进而瓦解对自身制度的信心。尽管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和美元的地位,能够从世界各地廉价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是,美国仍然为其秘密战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0年代国债从7000亿猛增至3万亿美元。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政府没有识破美国的秘密战略,否则,经济陷入破产的可能不是前苏联而是美国。

前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此消耗了过多的宝贵资源和科技力量,60年代曾一度有所调整,但是,未能根本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仅仅以此解释前苏联失败的原因,则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前苏联在钢铁、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成就,毕竟反映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没有理由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发射数千个卫星,但却无法生产相对简单的轻工消费品。事实上,前苏联的农业、轻工业虽然比较落后,但一般生活消费品还是有充分的供应,小轿车等耐用品以及郊区别墅的拥有率也很高,匈牙利60年代实行改革并改变发展战略后,出现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农业生产率接近西欧国家。值得指出的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虽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有充分就业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仍然高于大多数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许多贫富悬殊的拉丁美洲国家。尽管许多拉美国家的众多人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甚至每年有数十万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社会**和武装斗争此起彼伏,但是,美国从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出发,强迫这些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顾由此引起广大人民贫困状况恶化,从来没有认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了合理性。

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体制改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的确,前苏联在发展重工业和备战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体制僵化越来越限制了生产率进步,大大限制了社会主义发挥的应有经济潜力。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前苏联、东欧国家早在60年代就开始试尝经济改革,如前苏联实行了更加重视利润指标和物质奖励的作法,匈牙利从1968年起取消了指令性计划,采取重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些改革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缓解了体制僵化的矛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如果我们对历史事实不采取简单的态度,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特别令人费解的是,前苏联、东欧的“剧变”不是发生在体制僵化或谨慎改革时期,而恰恰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大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年代。由于前苏联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趋缓慢,里根政府推行针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进行核恫吓,逼迫前苏联进行军备竞争,压低油价,枯竭外汇来源,造成很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没有察觉到美国的险恶用心,也没有深入分析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将经济增速趋缓全部归罪于自身的经济制度,恰好误入了西方动摇其制度信心的战略陷阱。其实,当时前苏联面临的美国制造的核恫吓和经济困难,远远不及二战后初期遍地战争创伤的时期,戈尔巴乔夫善良有余而未经风浪,老练不足,误入美国攻心战陷阱导致了前苏联崩溃。彼得·施瓦茨的著作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为了瓦解前苏联的秘密战略,巧妙发动的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军事等方面攻势。

美国策划的“软战争”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又开始发动了“攻心战”的第二阶段,通过新闻媒介大肆赞扬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80年代后期资助了一大批前苏联知识分子,前来考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和理论。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的关键时期,美国秘密战略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都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介入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改革,如培养盖达尔、丘拜斯等年轻经济学家,指使索罗斯赞助和参与制订“五百天计划”,推荐精心配制的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改革药方,国际货币基金通过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规定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改革方向,委派哈佛教授萨克斯前往指导俄罗斯改革,等等。最近涉嫌上百亿美元洗钱案的主角之一,俄罗斯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卡加洛夫斯基,前苏联时期曾接受哈耶克基金会精心培训,同西方上层政界人物有直接的联系,后来同盖达尔等人一样被安插担任了要职。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推行改革时期,美国曾用所谓规范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药方,蓄意误导俄罗斯走上自杀性改革之路,直接造成了俄罗斯遭遇的巨大社会灾难。

其实,戈尔巴乔夫曾经面临着许多的改革选择,他本人的改革初衷并非就是瓦解前苏联但是,却被美国精心诱导走上了毁灭之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也曾尝试类似中国的渐进的改革道路,如加强激励机制、企业扩权和租赁制等等,但是,随着西方精心灌输的规范化改革药方流传,人们心气浮躁地很快被误入了改革歧途。前苏联经济学家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于是轻信了来自西方权威专家的改革建议,否则他们不会发明出成套的规范理论和改革药方,轻率地放弃许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措施。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叶利钦时期,几乎所有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改革政策,虽然都曾经由本土的经济学家所积极倡导,但实际上都来自美国精心配制的害人药方。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雇员彼得·施瓦茨,撰著说“前苏联垮台不是上帝青睐美国,而是里根政府奉行的政策所致”。他在书中透露,关于前苏联“客观上”是否具有生命力,里根根本不感兴趣,他提出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生命力降低到零。彼得·施瓦茨,还毫不掩饰地写到,“谈论前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死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死亡的原因究竟何在病人吃的是真正对症的药方吗死亡事件是否存在着特殊反常和预谋”彼得·施瓦茨的话如此露骨,倘若我们仍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就难免哪一天也吃错药重蹈前苏联覆辙。

经历了多年的曲折转轨过程,一些东欧经济学家前不久指出,独联体、东欧国家实行“休克疗法”遭受失败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应努力避免受到代表西方政治经济利益的某些国际经济组织的误导,特别是应防止陷入了五个经济理论的误区。

第一个经济理论陷阱,是过渡越彻底,社会代价就越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曾经许诺,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越彻底,持续的时间越短,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就越小,东欧国家会在数月或一年内跨入市场经济,数年内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不幸的是,一些独联体、东欧国家已经“休克”了多年,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仍深陷经济萧条,保加利亚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0%~50%,失业率保持在16%~20%,贫困率仍高达85%~90%,经受了保历史上的最大灾难。一位保加利亚前民主积极分子痛心地说,“在共产党垮台以前,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共产党政府有关美国的一切说法和警告,纯属欺骗和宣传。从1989年到1993年,我是一个支持民主的积极分子。我们的陷落,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民主和开放的引诱。那些老人、妇女搜寻垃圾桶的情景,使我见了心痛欲碎10年以后的今天,我真希望当初这一切都没有发生”。1999年罗马尼亚的蒂米什瓦拉市,数千名工人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打出了这样的口号:“回来吧,齐奥塞斯库同志,我们愿意与您在一起,不想再受苦了”。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年也在这座城市,爆发了诱发社会剧变的动荡,后来有报道说是西方特工机构操纵的。

第二个经济理论陷阱,是付出代价后,很快会得到补偿。经济理论家向人民宣扬这样的观点,只要忍受一下收入下降和社会保障的消失,就会迎来经济繁荣和现代化。但事实上,许多国家忍受的不是短期阵痛,而是长期煎熬。最令人民失望的不是短期的代价,而是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的确,国民经济迟早会从衰退转入复苏,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和爱沙尼亚,经历了三四年的严重衰退后,逐渐开始了经济复苏,但是,人民的失望情绪变得比衰退时期还要强烈,因为他们从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增长中,几乎得不到多少好处,许多人的实际收入仍在下降。据《华尔街日报》刊登《中东欧经济评论》1997年5月号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1996年匈牙利仅有6%的人口收入增长,72%的人口收入下降,21%的人口收入保持不变;波兰仅有20%的人口收入增长,37%的人口收入下降,40%的人口收入大体没有变化。尽管西方报刊将波兰视为“改革楷模”,宣扬靠引进外国投资培育了新中产阶级,但是,占70%多的大多数人口仍未真正受益,属于类似拉丁美洲的两极分化型经济增长。

第三个经济理论陷阱,是所有社会成员同样承担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痛苦。东欧人民认为那些付出艰苦努力创造财富的人应该致富,但实际上,在大多数人陷入贫困的同时,一小部分人依靠不法手段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改革的成果“仅仅是将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这种情形同许多拉美国家实行自由化改革的恶果如出一辙。原来依靠西方援助的期望也落了空,因为西方国家采取了“对上钩的鱼不必多给食饵”的态度,以前给予大量援助的许诺并未兑现。

第四个经济理论陷阱,是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社会就可以实现均富。许多国家推行大规模私有化的结果,并没有像理论家宣传的那样产生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而是导致大多数居民的实际收入锐减,失业人数猛增,老弱病残陷入赤贫的地狱。理论家认为私有化企业提高了效率,通过增加税收可以实现再分配,达到比原来更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但事实上,私有化企业并没有提高效率,而是千方百计逃避税收,如叶利钦政府面对巨额财政赤字,根本无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无法给现有职工和军队发工资,为了赢得1996年总统选举,强迫中央银行动用了数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拉拢人心,却加速了1998年爆发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

第五个经济理论陷阱,是产权一变更,就会提高经营效率。台湾、南朝鲜二战后推行的土地改革,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近年来东欧国家的土地改革,则是剥夺农民的土地,将其归还给地主。例如,保加利亚曾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率,农产品大量出口,但是,私有化后生产下降了一半,变成了农产品进口国。西方国家一般是将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而东欧国家私有化的对象是任何国有企业,包括大批盈利的国有企业,许多国有企业在剧烈的产权变更中,反而陷入了严重的亏损,私有化从一种经济手段变成了经济目的,甚至不惜破坏生产力发展,不惜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其真正受益者仅仅是西方跨国公司和本国的新生贵族阶层。

法国《费加罗杂志》于1999年7月份,刊登了一位前苏联的不同政见者的谈话。20年前这位前苏联作家季诺维也夫,曾因反对当局而被驱逐出境流亡西方。令季诺维也夫感到悲伤的是,尽管他反对共产主义的目标实现了,但是他看到俄罗斯也随之被毁灭了。季诺维也夫回答法国记者说,“我过去离开的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强大的大国,现在重新见到的却是一个被打败了的、破败的国家。苏联共产党政权的崩溃并不是由于国内的原因,这乃是西方历史上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他还说,“俄罗斯的灾难是西方所希望的,也是西方策划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我知道内情。我看过一些文件和材料,参与过一些准备引导俄罗斯走向死亡的研究活动。我对此感到受不了,以至我再也无法生活在那个要消灭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的阵营里了”。

自从前苏联解体之后,国内外对前苏联的改革及其解体的原因的研究几乎一直没有中断。从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来看,当然是以学术论文为主,特别是国内,学术专著的出版主要集中在1992到1994年之间,而且其意识形态的针对性也是一目了然。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期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2~1995年,第二个阶段为1996年至现在。第一个阶段的研究,从实质上看,更多地含有意识形态之争的意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国内的“姓社姓资”之争,国际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破产”与“前苏联模式的失败”之争,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学术研究背后的深层含义。第二个阶段的研究,当然也不能完全避开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其客观性、理性的思考无疑是在不断地得到加强,这与国内的学术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

真正能抛开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纯学理性的研究的展开,应该是在最近几年。特别是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真正的学者们有了一个可以避开“权力话语”的压力,冲破政治之网的约束的表达场所。当然,网上的研究成果也并非尽如人意,学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学术讨论也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甚至还有不道德的人身攻击等等。(但是这毕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因特网的作用还是应该肯定的。)

纵观这些年来对前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两个研究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和学理层面。当然,这两个层面本身是互相渗透的,这里的划分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一)

前苏联解体之后,国际社会对之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社会称之为“资本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破产”;社会主义阵营则称之为“前苏联模式的失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破产”。因此,双方的研究的意识形态的针对性不言自明。

在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从其诞生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在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中,共产主义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这源自于西方的“人性恶”的文化传统: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我们不能期望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对人性的约束的唯一手段是法律,因此,建筑在对人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大厦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因此西方的学者在研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把主要的目光关注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既违背了民主的原则、扼杀了人的自由与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为适应冷战思维而不自量力地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在国际上实行“霸权主义”,强迫东欧等国接受其政治、经济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人道主义”的精神等等;更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学者甚至追述到了讨论“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的程度。而前苏联的解体,更是给他们抓到了“现实的证据”:社会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的,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封建的集权统治,是对人权的践踏,终将被人民所抛弃。曾担任过前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在他的著作《大失控与大混乱》中,通过归纳出的导致前苏联解体的几条主观的、客观的因素之后,认为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年久日深地逐步落到这种境遇:促使既作为一种制度,又作为一种学说的共产主义,发生突如其来的和令人惊异的和平方式的向心聚爆,”从而“最终敲响了共产主义的历史性丧钟。” 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的。

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研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如何吸取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上。从政治背景上看,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针对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主要观点可以表述为:尽管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尽管前苏联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这些只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一国的失败,并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必将走向灭亡的证据,更不能据此而否认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此,研究的思路多数集中在前苏联的历代领导人如何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例如有学者认为,斯大林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有偏颇,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质的判断不准确,在某些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上有疏漏,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同兄弟党、兄弟国家关系上有大俄罗斯主义和大党主义倾向,肃反扩大化,个人崇拜等等,至于对戈尔巴乔夫的批判则更为普遍。而对前苏联的党建的教训的研究,对前苏共对军队的失控的教训的研究等等,其意识形态的味道则更为浓厚。

(二)

抛开意识形态的因素,单从学理层面上看,这些年来对前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民族的因素。下面就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一加以介绍:

1、历史的因素:对前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的研究结论基本可以表述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或称之为“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是在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期间形成的,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模式从思想、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背离了列宁的路线,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在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前苏联实现工业化、完成备战任务和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中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因此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即使同意当时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的学者也不否认它后来成为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民主、个人专断、官僚主义严重的政治体制,带有大俄罗斯主义倾向的民族政策等等。而其后的赫鲁晓夫在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却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斯大林模式”,从而导致了这种落后、僵化的模式一直延续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其错误的严重性与斯大林相比应该说是不相上下。所以,不管是赞同社会主义还是反对社会主义,在对历史因素的研究中都具有一致的观点:基本上都对斯大林模式持否定态度。

2、政治的因素 :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冷战及其所形成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军备竞赛,和平演变等等应该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其中以对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的战略为研究的重点,在国内出版的几本专著中几乎都有或详或略的论述;而由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算撇开对其出发点和其结果的价值判断不谈,也显然是前苏联解体的主要政治因素,其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改革的思路严重脱离实际现实,在政局变幻的关键时刻优柔寡断等等,直接造成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纵观国内对其政治改革的批判,除去背叛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意识形态因素外,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政治改革的时机的选择有误,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实效的情况下,贸然地全面推行政治改革,使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严重脱节,使整个改革陷入政治斗争的泥潭;二是对其数位前任的全盘否定直接动摇了自身的合法性基础,再加上其改革进程过于激烈,以至于在后期失去控制,

3、经济的因素:经济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衡量一切改革或革命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而前苏联的经济改革的失败是前苏联政府和共产党最终失去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的学者都不否认前苏联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在总结导致前苏联解体的因素中都或多或少地要提到前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经济改革的战略和策略上的失误。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经济改革把加快发展速度作为战略目标,忽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经济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在实践中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而在遇到阻力之后又轻率地把改革重心过早地向政治体制改革转移,从而导致了经济改革的全局性的失败;二是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错误。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没有从前苏联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照搬西方的经验(如所谓的“哈佛计划”),而且对西方的经济援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使其制定的经济政策多数脱离现实,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最终导致了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三是忽视了农业改革的重要性。前苏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重工轻农、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方针,而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三年之后,即1988年才真正意识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直到1989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才专门研究农业问题,做出了农业改革的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农业问题一直没能成为前苏联改革的中心,戈尔巴乔夫在总结他当政时的教训时曾经客观地指出:“我们没有把农业当作改革进程的起始点,后来又半途而废,我想这就是我自己最大的失误。”

4、民族的因素:前苏联是世界上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大小民族共有100多个。从沙皇俄国时代起,民族问题就一直存在,虽然在前苏联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有过比较缓和和稳定的时期(如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但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一直没有得到过彻底的解决,这就为前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对前苏联的民族问题的研究在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民族问题在前苏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中意识形态的色彩较淡。纵观对民族问题的研究,除了历史因素之外,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提高和加强。前苏联的民族学家指出,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前苏联只存在局部的民族问题,因为前苏联时期推行的民族融合政策,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现代化过程淡化了一些外在的民族特征;但是在改革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破坏了原先大一统的价值体系,进而使前苏联丧失了作为“祖国”的凝聚力和国家观念的逐渐淡化,于是民族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最终导致了民族问题的整体化。其次是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政治地位的不平等。这里既有历史因素中的遗留问题,如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大俄罗斯主义等等,又有现实的因素,主要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对潜伏的民族矛盾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制定调整民族关系的政策,对一些民族主义组织的消极作用估计不足,贯彻干部民族化政策不力,在解决一些民族热点问题时动作迟缓、方式失当等等。

(三)

从以上的综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对前苏联解体的研究的理论视角还不全面。首先,缺乏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剧烈转向,前苏联解体应该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不可多得好教材(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在这种社会变动中,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及其动力等等,都值得社会学界认真研究;其次,缺乏对前苏联解体过程中社会心理的研究。由于前苏联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是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特例,其社会心理本身就非常复杂,在其改革和解体的过程中,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理所当然值得加以认真研究;再次,缺乏政治学的理论分析。作为科学的政治学不应当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用纯理性的政治学原理对前苏联解体的历程进行分析,是完全可以而且很有必要的;当然,还应该有其它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视角,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2、对前苏联解体的研究缺乏非意识形态的客观性、中立性。研究者不是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就是站在资本主义一边,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无疑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并由此而导致了:

3、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理论上说,对前苏联解体的研究最终应该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前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属,二是对前苏联解体的价值判断,即前苏联的解体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于第一个方面,显然西方的学者认为前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发展的历史必然,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的必然命运,是资本主义民主与自由的大胜利,当然,由此可以符合逻辑地推论出对第二个方面的结论:利大于弊。与此相反,共产主义者尽管对责任的归属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前苏联模式,有人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有人认为是冷战和“和平演变”。但对于第二个方面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前苏联的解体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受的重大挫折,虽然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但毕竟是弊大于利,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前提,所以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其结论的科学的说服力。

(四)

当然,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的研究中不尽人意的情况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难以回避的意识形态因素。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中国现在是、将来还依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国内的研究的焦点就必然集中在如何吸取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上,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服务。对于西方来说,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存在始终是他们心目中的最大的威胁,也是他们称霸世界的一块最大的绊脚石,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如何制定、实施更有效的、更具针对性的和平演变政策,是许多西方学者最终的研究目的。

其次,资料收集的困难。从已发表的论文、专著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论述、分析都是纯理论性的,缺乏详细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数字的支持几乎是一个共同的缺陷。这就使得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理论预设出发,有可能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虽然前苏联解体已近十年,但很多有关的档案还没有解密,很多相关资料只能从一些有关的当事人的回忆录中略窥一二。而且在前苏联的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后期,由于社会比较动荡,不论是国家研究机构还是学者个人,可能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详实的资料统计、分析的工作的环境。这也是纯学术性研究难以进行、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比如,由于缺乏对改革期间人民的心理变化的调查资料,就难以进行对前苏联社会大变动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这确实是理论研究中的一大遗憾!

第9篇:你不知道的秘密!盘点男人的11种虚荣心

想要了解男人心,首先就要知道男人心底的那些不能说的虚荣心,然后懂得包容和迁就,这样才能避免踩误闯男人尊严的禁区,让男人对你欲罢不能。

1.权力没什么不好,可以让鸡犬升天

权力的虚荣

这是绝大多数男人毕生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是它最好的注脚。权力没什么不好,可以让鸡犬升天,也可以“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2.财富才是男人安身立命的文凭

财富的虚荣

人穷志短。说到底,谁都不愿意做捉襟见肘的小男人。慷慨是男人最重要的美德,女人、孩子、老人都爱戴乐善好施的男人。财富才是男人安身立命的文凭。

3.阅历的虚荣

一个男人既没有权力又没有财富,却可以搬出沧桑历险苦难传奇眩人耳目——随便说出什么注了水的段子来都用不着脸红。

4.酷爱智力游戏,提倡修心养性

智慧的虚荣

有一种男人始终乐于充当智多星,酷爱智力游戏,提倡修心养性,比赛远见、超脱、处乱不惊。在想像中指点江山、与人类所有的智者华山论剑,绝不轻言生不逢时;书本经验就足够纸上谈兵,虚虚实实。

5.铁磁的哥们儿有多铁,淡如水的朋友有多淡

广交朋友的虚荣

朋友一词在男人那里的使用频率更高。但铁磁的哥们儿有多铁,淡如水的朋友有多淡,只有经了事,男人才心知肚明。

6.有老婆的男人中了美人计,还得时刻提防后院着火!

近美色的虚荣

颜如玉可能在书里老到枯萎,梦中情人在荧屏银幕上总也不下来,现实的男人在现实中追寻狩猎。有老婆的男人中了美人计,还得时刻提防后院着火!

7.能言善辩的男人能以一当十逞匹夫之勇

能言善辩的虚荣

能言善辩的男人能以一当十逞匹夫之勇,也可能出语惊人泄露天机,还时常反客为主,化敌为友。

8.他们十有八九是没得过祖上荫庇又没什么过人本事的

身世的虚荣

父亲爱在人前夸自己的儿子,却也有儿子总打老子牌的;他们十有八九是没得过祖上荫庇又没什么过人本事的,心里不知说过多少次“如果”。

9.运气好坏是一回事,露出破绽岂不坏了江湖名声

不败的虚荣

如果天遂人愿,谁不想做巴顿那样的常胜将军呢?不败的记录越多,就越容易眼高手低,也就越不能言败,运气好坏是一回事,露出破绽岂不坏了江湖名声。

10.硬汉从不叫苦不叫痛,钢筋铁骨刀枪不入

硬汉的虚荣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还要做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天地可没那么好顶,顶不住就硬撑,撑不住天地还撑不住个面子?硬汉从不叫苦不叫痛,钢筋铁骨刀枪不入,时刻等待天降大任。

11.掩饰自由名义下的私心

自由的虚荣

这些男人很会打破人际的僵局,制造各种暖昧的关系化解恩怨,掩饰自由名义下的私心。

上一篇:幼儿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准初三暑假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