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对语文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掌握提问技能技巧也就为师生互动准备了一把钥匙。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问要难易适当

很多老师都能提问题,但要么是提问过于简单,要么是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过于简单,学生不当一回事,过于空泛,学生一脸茫然。提问难易适当,课堂气氛热烈而严肃,提问难易适当,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般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孩子们登山崖的时间?(2)共几个孩子,有名有姓的有几个?(3)他们在什么情况下登山崖?(4)山崖有多高?山崖的陡、险情况等。这几个问题只要一读课文就能回答出来,学生会争先恐后举手,气氛活跃起来。(5)我在提出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下列两个问题:(1)父亲怎样教孩子从山崖上下来的(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的)?(2)在父亲指导下脱险,“我”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学生一听,愣住了,这一“愣”,说明这个问题有点难。其实抓住这两个问题,才能抓住课文的核心,才能知道题目的深刻含义,才能体会出作者创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才能导出作者的人生感悟。要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学生就要认真研读课文18~22小段,找出问题(1)的答案:“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即“走一步,再走一步”。再找出问题2的答案:(左脚踩到那块岩石)我有了信心—(右脚踩到稍低一点的地方)我信心大增—(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考虑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摸得着”的程度上,使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一种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也从内心培养了学习兴趣。

2 提问问题要抓住重点、难点,同时注意语速,不用口头禅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同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连续提问,固然是好事,但有些学生认真听,有些学生不认真听,有些置之不理,认真听的,能回答上来,不认真听的,回答的含含糊糊,置之不理的,就保持沉默。此时你觉得出力不讨好,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在课堂上问得少而精,学生还有兴趣回答,问得多,学生就疲惫了。

其次,老师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语速,如果是竞赛性质的就需要语速加快,创设出紧张竞争的气氛,如果是要学生深思熟虑后作答的问题,语速则不适宜太快。

再次,课堂提问不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口头禅,这样的提问一旦多了,学生摸出了规律:答案就在老师的问题里,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因此,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同时注意语速,不用口头禅。

3 注意提问顺序,提高效果

首先,我们的提问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易会直接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提问要合理安排思考性大的问题和思考性小的问题出现的频率。要上好一节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白兔和月亮》一文时,“整体感知课文”阶段设计四个小问题,“研读探究”阶段设计三个问题,“感受及启示”阶段设计一个问题。其次,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的顺序。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表层认识—深层认识的顺序。我在教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一文时设计下列问题:(1)找出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4)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作者做到这一点了吗?就你的理解分析一下。问题(1),问题(2)是表层认识,问题(3),问题(4)就是深层认识。再次,教师发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担心完不成本节安排的教学任务,在向学生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刻做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好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要想运用这种技能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和灵活性,要关注学生们的反应。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显现出一脸茫然的表情,这时如果等待,学生反倒会很惊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需要等待。只有当学生表现出真正在思考问题时,教师才需要适当的等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地运用提问技巧。

4 鼓励学生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形成多向对话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果你的提问学生不感兴趣,你不妨让学生提问,你不妨让学生讲讲这一课,让学生表现表现。师生交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学会了思考,质疑;生生交流,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大家分享,大家体味着对方的思想、智慧,在平等开放的对话中,学生获得启发、感受,获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教师也会有所收获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快速判断,做出回应,或修正或补充或提升。

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与挚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建立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教师如果建立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激励学生参与,形成多向对话,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联系教材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掌握提问技能技巧也就为师生互动准备了一把钥匙。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有:提问要难易适当;提问问题要抓住重点、难点,同时注意语速,不用口头禅;注意提问顺序;鼓励学生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形成多向对话。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黄薇[编著].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孔凡哲[编著].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