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2022-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活动内容、步骤设计的蓝图,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重要材料。教案就如同编剧写的剧本、建筑用的图纸,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资料积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

一、《大学语文》是一门什麽课程?

▲不是语言文字的补课;

▲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

▲不是单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设;

《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很难一言以弊之。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的“无名、无功、无己”,“不乐生,不悲死„„”,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古代推崇孝道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文精神是进化的。龙应台说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在80年代以前几乎不可能的一种处事态度,变成流行的哲学。 ”落实到个体生命,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三、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文学。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风貌的形象反映,

1 如《论语》、《孟子》、《荀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主流。因而,从文学的角度切入,精选诵读古今文学精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

四、如何构筑人文精神

重点不在解析篇章结构,走识文断句,概括段意的中小学教学模式,重点在读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人生启迪,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学作品与生成的文学背景息息相关,本课程采用以史带文的框架结构,梳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欣赏各个时期的文学精品。

第2篇:大学语文(东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期末总结)

第一章 绪论:“大学语文”课程概论

1 名词解释: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 试概述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口头表达形式及其经典作品

3 如何理解“文”的多层含义?文字 文章 文学(广义:六艺之学 文学《诗》 历史:《书》《春秋》 哲学:《易》《礼》 艺术《乐》)

文化

4 “文”的多层含义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有何启示?

第二章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从《诗经》爱情诗说起 1 《诗经》“六义”

2 《诗经 关雎》的主旨: 发乎情 止乎礼,《关雎》通过描绘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深情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3 《诗经》爱情诗的基本形态:自由烂漫型,相思型,和谐美满型 4《仪礼 士婚礼》“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5 作品《关雎》

第三章

丧家之狗VS圣贤之师

3 试分析“儒”的来历: 4 以《论语》《史记 孔子世家》等文献为依据 试分析孔子的形象及其性格:笃信,乐观, 师长:学:乐学,博学,活学,教:学思,启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5 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试分析孔子的主要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6 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7 举例分析《论语》的语言艺术

第四章 “逍遥游”——庄子的主要思想与庄子的文风

1 以《庄子》《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为依据》,分析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渊源

2 以《庄子》为依据,分析庄子的主要思想: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3 举例分析《庄子》“三言”的具体言说方式: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4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风特色

第五章 “楚人多才”——屈原与“楚辞”

1 什么是“楚辞”?

2 试分析“楚辞”的文学文化渊源 3 以《离骚》《史记 屈原列传》等文献为依据分析屈原有哪些社会角色: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忠君爱国 4 试分析屈原《离骚》《X夫人》《山鬼》等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与《史记》

3 正史:二十四史

4 司马迁生平遭遇的启示

5 《史记》的史学价值:全史:时间全 空间全 纪传体 实录

6 《史记》的文学价值:情 人 事:典型 详略得当 言 :共同语,引经据典,口语化

第七章 六朝烟水——金陵怀古

魏晋风度、文学自觉、三玄 玄学:重才,重自我,重生命, 钟情,重容止 金陵怀古

(一):金陵本身的魅力 1 自然之美:千里莺啼绿映红 2 人物之美:(1)名士(2)庶民 3 人文之美:文学艺术等 金陵怀古

(二):六朝名士风度

第九章 风流与旷达的典型——陶渊明的诗文创作

“田园诗”“隐逸诗人”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自然”观? 题材:山川田园 自然而然的真实的自我 文学自然 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的风格? 题材平淡 语言朴素 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文中“菊花”意象形象?:实用 道德 审美

第十章 盛唐气象——繁荣的唐代文学

盛唐气象

唐代文学繁荣值表现

以唐代诗歌为例,分析诗歌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A 诗歌是否入乐是诗歌艺术优劣的标准之一 B 音乐是诗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C 音乐是诗歌内容与形式的重要因素,情感的律动,语言的优美流转 唐代文学繁荣之因: 1 经济发展 2 南北一统 3 思想自由 4 科举制度

第十一 盛唐气象——繁荣的唐代文学

一 唐代文学繁荣之原因

5 艺术发展(文学与艺术发生共荣) 6 历史积淀

二 中国文学中的典型意象,以《春江花月夜》为中心

1 海

2 月:相思离别、孤独苦闷、回望家园、眷恋母爱、追求人生的永恒与无限 。。。。。

宇宙的无穷与永恒、人生的有限与短暂 3 落花

思考与练习:名词:盛唐气象、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思考题 1 以李白为例,分析中国文人的侠客梦的具体表现及其文化传统

韩非子《五蠡》“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第十三章 柳暗花明的宋代文学

重文抑武 崇儒尊道

“尚理”:以宋诗为例说明

思考练习:

1 名词解释: 天水一朝: “天水一朝”,常常用作宋之代称

X洛XX、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举例说明唐诗宋诗的区别: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诗多以丰情神韵擅长 举例说明宋诗尚“理趣”的审美特征及其原因:考试 文学家

第十四章 尚理崇雅——柳暗花明的宋代文学:

崇雅:宋代文学艺术的雅致化——以词为中心

思考练习:

1 举例说明李煜在词史中的特殊地位

( 士大夫之词,眼界开大——题材,感慨XX——亡国之X故国之思,表现手法:典型性,风格:刚柔兼备)

2 如何理解词由俗到雅的转变?

(温庭筠,李煜,柳永,李清照,姜夔。。。。。。)

第十五章 古代与现代——王国维及其文学思想 1 名词解释:境界(意境) 《红楼梦评论》 《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 《学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2 试分析王国维的心路历程及其启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粹)近代中国社会f痛苦裂变的精神缩影

3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思想 4 试分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思想

第3篇:《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一、 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 编:赵恩龙

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 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2. 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 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手段的创新性

1. 充分利用声、像、媒体

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 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 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方法的多样性

1. 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比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 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善于创设条件,重 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 解语文; 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 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 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 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 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 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 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 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 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 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

到语文的价值。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只有在接触实际生活时才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有让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去搞调查报告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自然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召开运动会,举行文艺汇演或是演讲比赛时可以让学生草拟开幕词或动员报告、新闻稿、演讲稿,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和写作能力。

围绕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写各种板报、墙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还可以采取诗歌创作、绘画书法、朗诵、研讨等形式,或开展专题交流活动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以及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

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

《大学语文》的历史。

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 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

“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 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 “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 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 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中文系的汪曾棋也上

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

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

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

性和人文性。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

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

文课程。目的有四点:

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三、提升精神文明;

四、在改革开放

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 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 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

间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

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 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 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 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 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 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 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 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

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 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口1。同时,要保持《大学语

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 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 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 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

建国初期,“大学语文”曾是全国各高校普遍 开设的必修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理、工、 农、医等类院校基本不再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 首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 尔后又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 文”得以重新开课,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恢复。 (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不多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 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 持,⋯⋯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 开设过这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 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

右州¨。截止1996年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

高校仅有60多所,随后有所增多,目前大约有近500 所高等院校开设。

第4篇: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目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在有些人心目中也成为学生就业的培训机构,学生选课越来越注重实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逃离大学语文课堂。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毋庸讳言,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危机。所以,我们应当在认清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的最为实际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从当前大学课程的设置看,大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基础知识逐渐淡化了。这导致了大学生基本汉语言能力的弱化:很多大学生只顾埋头专业课,导致其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大学生连最基本的行政公文、法律文书和日常事务文书的写作方法都不能掌握,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独立拟写出规范的求职资料;更有甚者,参加工作后连述职报告为何物都不知道。这势必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造成障碍。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材,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这一工具。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例如,在工作中有好的创新意图,得以实现的途径就是用语言表达能力去说服、打动领导;日常工作中的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都需要一定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述职报告《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谁对这两项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谁发展的机会就比较多。另一方面,现代交际离不开汉语言的运用。现代社会是个开放型的社会,时时处处离不开交际,而交际要依靠语言作为载体存储、传递信息(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的生成、表达、理解、处理能力,都依靠具备一定的汉语言运用的水平。因此,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其工作、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有益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新时期最早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界前辈匡亚明曾说过:“大学语文是门边缘性学科,讲授这门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见,语文是学习文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一切的根本,语文到了大学阶段更应承担起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责任。

(三)具有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净化作用大学语文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反省自我,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实现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审视。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近几年,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优秀人才,其个人私欲膨胀、使命感缺乏,在物欲膨胀、崇尚实用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大学语文的精神激励作用和道德净化作用,虽然会被有些大学生视为“空谈”、“讲大道理”,但这却正好说明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语文技巧时,都不该忽视其育人功能。

(四)有助于进行素质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呈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确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远期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因素,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从而提升人的各种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提升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滋养,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径。

第5篇: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对文本进行多种研读。 学习重难点:研读方法的掌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还要吸收相关的文学理论。这里我简要介绍主要的几种文学鉴赏方法,以帮助加深对文本研读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社会历史分析法

这种方法源于西方,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反映的逼真程度作为判断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或者说以作品的认识意义作为唯一标准。看轻作家的精神创作价值,重视文学的认识价值,而淡化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和我国的知人论世很是接近,从而形成了我国的“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的标准。其中的考据就是先推究作品再现了什么样的历史真实,再判断是否符合善的标准。其如鲁迅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当今的语文教学就很盛行知人论世法,如对牛汉《华南虎》的解读: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鉴赏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意蕴,引发和作者的心灵共鸣,不过有时也会牵强附会。如从朱自清的《绿》里看到当时南方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侧影,在现在看来显得生硬和幼稚。

(二)、道德分析法

道德分析法也是一种源源流长的鉴赏模式,是用伦理道德的标准评价文学作品的成败得失,主要关注的是作品的伦理道德倾向性和教育性,关键词是善恶。如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如文艺复兴时代看待文学艺术,主要是以人道主义作为评鉴标准。

可见,道德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评判标准差异很大。我国的潘金莲被看成十恶不赦的淫妇,而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则被列宁称为俄罗斯的母亲。

不过有些永恒的道德价值,不会因时代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如对祥林嫂的道德判断,还有对别里科夫作为旧道德、旧势力的典型代表的判断。

(三)、审美分析法

审美分析法积极探寻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和美的价值,强调愉悦、畅神、移情的效果。从司空图、一直到王国维,都是审美分析法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是偏于情感评价,即以是否激发读者情感波动、心灵震撼为判断标准;二是引导文学也引导人超越昏暗现实和追名逐利的低下境界,让人超越现实而体验对尘世的超越;三是关注文学的形式特点,考察形式是否和谐和完善,形象是否鲜明和独特。

这是教材练习和试卷常用的,如“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艺术特色”、“评价哪个更好”等。这种方法体现了文学鉴赏的特殊规律,可惜的是仅关注作品的美感和形式,视阈太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达尔文曾经说过:“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分享研读文本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四)、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起源于西方,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进行研究、

1 分析,从而探寻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人物的本来面目如何以及作品的心理学价值等。这里要运用很多心理学术语,如潜意识、无意识、格式塔、原型等。与我国的体悟很类似,如“诗言志”、“性灵说”等。

语文教学也时时闪烁着心理分析的灵光,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分析,揣摩祥林嫂死前的心理,但这些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氓》这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品。其情感变化线索、心理活动线索非常鲜明,可以看出其心理变化的层次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其实很多抒情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抽绎出其中的情感线索、心理线索,这些都可以成为赏析的重点。

(五)、语言分析法

语言分析法产生于西方,就是运用语言学原理和概念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语言规律,分析语言结构和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和象征性。语言分析法主张,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因此作品的意义只能从文本、话语中寻找,而不能从外部世界寻找,或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寻找。

这种方法把语言学原理引入文学鉴赏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给我们对于文学语言的精细研究分析提供了依据。如语言分为实用语言和诗性语言两大系统。诗性语言是语言的变形产物,由此才能产生艺术的魅力。作家在进行语言变形时,往往是根据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学风格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基本方法一是着眼于字词义,揣摩微言大义,如《郑伯克段于鄢》的阅读提示: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不用兄弟之称,表明他们已无手足之情。言“克”,则把他们当作两个尔虞我诈、相互攻伐的君主来看待,孔子对周室衰微、道德沦丧的感慨尽在字里行间。二是着眼于字词味,如朱光潜对“推敲”的赏析: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

(六)、品象入境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鉴赏。品象入境也就是品味意象、探入意境,实为我国文人鉴赏文学常用,一般分成以下步骤:

一是披文识字,也就是从深层认读语言文字。这里鉴赏者不仅要认得这些字词“是什么”,还要想到他们是怎样的和为什么。二是感知物象,形成一个个鲜明的形象。鉴赏者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文本还原成人物形象、生活图景或自然风光。三是探入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群所组成。四是领悟意蕴,从而把握作者的初始命意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五是体会情感,从字里行间读出情感来。最后是审美评价,一方面是关注作品美的内核,另一方面还要对作品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相关的方面做出评判。

三、总结归纳:

1、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一种方法运用到了正确的地方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一种文本具有很宏大的结构,通常一种方法也不能够完全把文本的意义解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本常读常新”。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对其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解读。

第6篇:《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学时:32 学分:2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所有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试目的

《大学语文》课程考试旨在考核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 第一章 先秦文学 1. 先秦诗歌

(1)掌握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并进行赏析。

(2)了解楚辞及屈原在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赏析。 2. 先秦散文

(1)掌握论语、庄子等的作品思想并进行赏分析。 (2)了解论语、庄子等的作品对当世的影响。 第二章 汉魏六朝文学 1. 两汉文学

(1)掌握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司马迁的功绩及《史记》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与影响。 2. 建安文学、晋代文学

(1)掌握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并分析了其代表作品,赏析陶渊明的代表作,掌握其思想对后世影响

(2)了解建安文学的特点和古典小说的萌芽。 第三章 隋唐五代文学 1.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1)掌握唐诗繁盛的表现。 (2)了解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分段。 2. 初唐与盛唐

(1)掌握初唐四杰、诗歌流派及重点作家作品。 (2)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 3. 中唐与晚唐

(1)掌握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了解唐传奇与词的兴起。 第四章 宋辽金文学 1. 北宋

(1)掌握柳永、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了解宋诗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并进行作品赏析。 2. 南宋

(1)掌握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及风格。 (2)了解婉约词、豪放词的特点。 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 1. 元曲

(1)掌握元曲的内涵及产生的条件。 (2)了解关汉卿及其元杂剧。 2. 明清小说

(1)掌握《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宝玉挨打》,对重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第七章 党政机关公文

1. 掌握党政机关公文的内涵、种类、格式及写作。 2. 了解党政机关公文的作用、特点。 第八章 企事业单位事务文书 1. 计划和总结

(1)掌握计划和总结的写作要求与格式。 (2)了解计划和总结作用、特点和区别。 2. 专用书信

(1)掌握专用书信的一般写作格式。 (2)了解专用书信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第九章 经济管理文书 1. 市场调查报告

(1)掌握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及格式。 (2)了解市场调查报告的作用及市场调查的方法。 2. 经济合同

(1)掌握经济合同的写作要求与格式 (2)了解经济合同作用和种类。 第十章 科技应用文 1. 科技学术论文

(1)掌握科技学术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 (2)了解科技学术论文的特点。 2. 毕业论文

(1)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格式及写作。 (2)了解选题的方法及开题报告的写作格式。 第十六章 演讲的技巧

1.掌握演讲稿的写作与演讲的实用技巧。 2.了解演讲的作用、特点及语言艺术。 第九章 论辩的才能

1.掌握论辩稿的写作与论辩的技巧。 2.了解论辩的类型与语言技巧。

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 考试方法:开卷考试

2. 考核方式:百分制。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占30 %。 3. 考试时间:100分钟

4. 题目类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

2.主要参考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唐宋名篇》,董乃斌主编。

制 订:大学语文教研室

执笔人:杨妍

审定人:

日 期:2017年 5 月

上一篇:优美中英文句子转载下一篇: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