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产业建议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发展体育产业建议

浅谈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分析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体育产业在我国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参考建议。主要结论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上需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重视,深入对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对区域体育产业的整体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需完善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政策体系,积极选择和培育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重视社会需求程度,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区域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一个横跨生产、服务与消费,兼容公益性与商业性,既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又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产业。2010年国务院文件从宏观角度为体育产业的深化改革指明了道路方向,2011年体育总局进一步细化了体育产业发展个改革的具体目标,2012年中国足协改革试点标志着改革“双轨制”。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部署关于“把全民健身活动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同时还提出了“把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加以发展,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体育产业必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

二、体育产业概念及其分类

(一)体育产业概念。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学者们对体育产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综合各学者对体育产业概念的认知,本文将体育产业的概念归纳为:社会各部门开展的以体育为核心产品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的集合体。

(二)体育产业分类。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体育产业分类大致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体育主体(核心)产业,主要指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为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提供服务为主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包含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博彩业和体育经纪业等。二是体育相关产业,包括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保险业和体育中介业等,其根据是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育事业中包含着经济价值。

三、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一,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预计2020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甚至增速还有所提高。其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过去的零星单一、主次不清,向本体为主、层次分明、全面发展推进。其三,关联性强,覆盖面广。体育产业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具有其独特的社会效应,涉及面广、投资范围大,经济影响的范围不同于单一产业投资且影响力巨大。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依旧较小。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较大。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前还是主要依赖于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业等相关产业,体育赛事,职业俱乐部,健身娱乐业等尚未市场化,发展规模较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形成鲜明对比。

2、体育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体育服务业(即体育主体核心产业)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最主要指标。纵观国外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体育产业越发达,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就相应越大,而我国主要重心在竞赛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应该也有自己的产业链,要全产业链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体育产业链的基点,提升产业链的商业价值。核心则是体育赛事,服务业等方面的相关运营。另外,衍生品方向的发展空间很大。

3、体育化市场程度较低。我国体育的市场程度相对还比较低,整个体育服务产业在整个体育占比未超过20%,但对于美国比较成熟的体育产业,作为主导的体育服务产业,他们能达到57%,其中健身娱乐和竞技体育分别占到32%和25%,所以我国的体育服务产业还待努力。体育产业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应该取决于社会参与体育产业的程度,当人们对各种体育产品以及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才广阔。

四、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一)理论研究中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重视。体育产业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服务业(即体育主体核心产业)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体育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最主要标志。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一定是与区域资源禀赋相联系,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不同区域的优势体育产业选取出现差异,造成局部地区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深入对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区域体育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改善体育产业发展困境的基础。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体育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涉及宏观因素,对具体的影响因子分析欠缺,对影响因素的能级以及影响机制缺乏系统的分析论证。所提结论建议难以实施于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实践有针对性、可行的具体指导建议。

3、提高对区域体育产业的整体性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不均衡,在各区域的发展中存在很复杂的影响因素,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导致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极化现象使得学者们难以对不同区域优势体育产业进行比较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理清楚,就无法准确定位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无法充分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将不能形成完备的体系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应用发展中对体育产业的建议

1、完善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政策体系。国家应该调整部署,重视体育发展。政府应继续深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策方面出台社会体育的扶助措施,把民间对于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调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长久发展,整合民间力量成立体育产业协会和相关组织机构,由它们来组织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成为社会经济产业的支柱,才能称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

2、积极选择和培育区域优势体育产业。区域优势体育产业的选择是由区域特色资源带来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选择区域优势体育产业的目标也不仅是为了发挥区域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更是为了对未来资源与市场的判断,考虑体育产业未来的市场的需求,培育区域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体育产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重视社会需求程度,引导和促进体育市场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重视民生,创造各市场新的需求能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和激发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消费的习惯。而且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等,体育产业也将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如果体育产业不能市场化,相关的产业效益就很难显现,应该通过多元布局,激发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针对不同类别应有不同措施来促进其发展,例如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优化学校、社区等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开拓民间资本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通道;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艳,刘金生.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A].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

[2] 刘盼盼.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 王晓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

[4] 李征.我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度分析[D].西南大学,2010.

[5] 云林森.我国体育产业崛起的四大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5-7.

作者:徐倩

第2篇: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若干建议

[摘 要] 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了阐述,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应该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展,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从剖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着手,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阶段障碍因素的分析研究,力图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理论上为相关部门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校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缺陷:

第一,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市场意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开发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第二,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不活。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划主要是“等、要、靠”,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管理体制大多采取的是单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搞好体育教学,没有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第三,资金不足,缺乏快速发展的后劲。我国高校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大多靠政府拨款建设、维修,资金十分有限,加之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高校体育资源尤为紧张,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第四,营销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体育产业的开发者,势必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经营理念落后、经营决策不当等诸多的问题。

二、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体育化市场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由于相应的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高校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从笔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建设非常滞后,未能依据经济规律和高校体育特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缺乏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这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2.消费主体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是少部分高校体育场所所由于消费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完善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营效益较佳;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以低消费人群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经营产业,由于经营项目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消费水平定位调整空间不大。

3.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远未成熟,仍需各方面政策扶持才能够从萌芽走向壮大。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不平衡性,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区域的高校,产生了对体育市场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5.过多的干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这就要求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新文明时期的旗帜与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宽泛,涉及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以及经济等诸多领域,其主旨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所谓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充分利用和不损害资源持续性基础上, 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中,尊重个人意愿,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目的,为发展体育事业,开发体育市场,扩大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体育和社会发展、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而以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主要标志和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则是其主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可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它还是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化产业。所以,高校体育产业在经济领域可以借鉴具有共性的理念。而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围绕经济持续这个核心,沿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轨迹,寻找一种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的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对解决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一些建议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目的。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从教育开始树立开放的产业观念,高校体育作为产业也有其相应的经济效益。因为高校体育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培养出体育素养高的大学生,才能使高校体育的竞技体育成绩、群体活动程度、体育科研成果得以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更应树立“高校体育是一种产业”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其次,高校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即培养有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完全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生产,高校体育作为产业虽具有经济功能,但同时还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高校体育和高等教育都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但是这并不否认市场手段对高校体育的调节作用,恰恰相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对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成为高校体育和社会联系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的被动办学模式已经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开放自主办学。因此,高校体育走产业化道路,必须进行高校体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使其功能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发挥资源优势, 走特色发展之路。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时,要立足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走特色发展之路。笔者认为,高校发展体育产业,一要把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实现体育事业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结合起来。二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用市场机制激活高校体育生产力,通过高校产业化之路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三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经济体育日趋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四要做到高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一方面要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借鉴其他成熟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产业给予高校体育产业必要的关注和支持,参与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并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体育内涵。

3.积极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消费人口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高校师生们更能理解体育产业这一“生命产业”的内涵。为此,应进一步引导、增强高校广大师生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利用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和场馆设施充足这些有利条件,创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站、咨询站、培训班、和健康娱乐项目,满足师生不同层次、文化的需要。以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和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4.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体育经营的市场主体,也是体育系统的一笔固定资产。应当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这部分固定资产释放出效益,发挥作用。体育场馆管理要依托社会,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场地、器材、培训、组织等方面的有偿服务,形成稳定并且不断扩大的健身消费群体,使体育场馆成为集教学、训练、竞赛、休闲、培训为一体的企业,不仅可以缓解群众活动场所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能增加收入,既增强了社会效益,也增加经济效益。在条件成熟时,组建专业化股份制的体育物业管理公司和经营公司,到社会上筹集资金。因此,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较完备的设施。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以上,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50%以上。然而,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除了保障正常教学与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外,平时举办大型竞技比赛的频率非常低,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尝试市场化管理,打破封闭在学校的院墙内与社会缺乏横向联系这种局面,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按“少投入,多产出”的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寻求自身发展。

5.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当前高校体育市场尚未发达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全部依靠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政府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政协调能力,应当在高校体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和体育公益金的投入;打造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主动地去培养高校体育市场,扩大高校体育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同时,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各项有关法规的制定;形成国家、社会、高校体育产业的长效机制;抓好我国高校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体育市场管理法制体系,建立更为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督机制,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强化高校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同时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鼓励中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走出本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高校体育产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产业是教育产业化和体育产业化过程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但从总体看,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并逐步形成了规模,而高校的体育产业相对落后并停滞不前。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产业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求一种恰当的治理方式,来处理、解决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围绕经济持续这个核心,寻找一种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的发展模式,实现对体育产业的全面有序地管理。本课题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共识为:经济持续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产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沿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市场——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发展轨迹进行,必将有助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蓝荣等: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05)

作者:吴 伟 郑忠波

第3篇: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要:为缓解我国能源问题,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发展风电产业,我国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出台了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各种财政政策,过去的几年间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在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从风电机组制造到风电场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再到风电上网等各环节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何保证风电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能源问题;风电产业;问题及建议

作者简介:

王俊敏,籍贯,河南郑州,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现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投资经济及管理。

一、 我国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情况

1.我国风电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约为32亿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2.53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十五”期间,特别是从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风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为76.4万千瓦,2005年达到126.6万千瓦,2006年达到259.9万千瓦,2007年达到605万千瓦,2008年年底又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风电发展规划,以装机总容量1221万千瓦的规模在世界排名第四,是“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倍多。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3年增长超过100%,每年风电新装机容量都是此前20多年的总和,从新增的风机容量的角度来看,中国排名第二。

同时,我国风电市场的扩大,直接促进了国产风电产业的发展,国产风电机组装备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年底,我国风电制造及相关零部件企业100多家,在当年风电的新增市场份额中,国产设备占55%,比200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8年国产风电设备的新增装机容量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达到75.4%,累计装机容量市场份额首次过半,达到61.6%。

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我国政府对风电产业的政策扶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可再生能源法对风电产业给予支持

我国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允许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从法律上为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该法基本确定了风电发展的3项原则:一是采用特许权招标政策,对风电实行保护型固定电价,在成本上,保证有合理的利润;二是电网无条件收购风电,价差由参加网分摊;三是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2)国产化率指标对设备业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强调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

在市场利好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风电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间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预测,中国正在进入风电大发展时期,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之一。

2.风电特点决定其未来发展趋势

(1)从长远来看,风电成本是可以预期的,目前,我国已经批复的风电价格为0.5-0.6元/kwh,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风电产业规模的扩大,到2020年之前风电成本有望下降20%-40%,届时风电价格将接近0.4元/kwh,这个价格同常规电力相比是具有可竞争性的。

(2)风电属于资源依赖性技术,目前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开发潜力基本明确,虽然仍需要精查,但是从未来大规模需求来看,风能资源具有保障。

(3)风力发电对土地、水资源的要求很小,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

(4)在风力发电技术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风电低频传输技术、风电直接传送到电网中心等技术,而且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关注程度的提高,长期来看,风力发电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能够达到风电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总体来看,风力发电在技术、成本、市场上都具有明确的预期,也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资源储量也能保证期大规模的发展应用,因而其未来必将大规模发展。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风电场布局问题

我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三北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以三北地区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如内蒙古、新疆、东北三省等,因而我国许多大型的风电场都建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面对现实情况下风力发电的高电价,其承受能力不强。

这些风力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不是我国主要的电力负荷中心,同时其电网建设往往比较薄弱,这就限制了其电力向外输送的能力。

这些地区化石能源比较丰富,如新疆,其煤炭和石油的远景储量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其火力发电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我国大型风电场的建设,需要科研、开发及建设并举,近期内仍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从长远看来,自身的技术发展及创新是必须的,但是这些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技术水平却相对落后。

2.风电并网问题

自火电发明以来,电网设计依据火电属性,火电以外的电力上网,其技术要求非常苛刻,此外,由于风电具有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其电压、频率、相位上有剧烈波动性,一旦并入常规电网,将会给其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大型风电都是通过接入电网系统进入企业,并网发电是我国大规模风能发电的主要形式,确保风电场输出的电能品质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大规模发展风能的重要保证,但是风电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受到电网消纳随机性电量能力的限制。由于技术上的障碍,全国电网可以承受的风电量为总电量的3%,一旦风电电量超过5%,将会对电网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很多人将风电称为“垃圾电”,电力公司根本不愿意购买,目前国家采取强制性的购买政策,电力公司才被迫接受,而非按照市场规则,但是这种政策在长期来看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3.风电产业运行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风电产业采取特许权招标制,政府承诺按固定电价收购规定电量,主要内容有:

(1)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投资商,承诺最低上网电价者中标。

(2)风电特许权项目特许期为25年。

(3)省电网公司要按照与中标人签订的购电合同,收购风电项目全部电量。

(4)风电与常规电源的电价差在省电网内分摊(2006年起在全国电网内分摊)。

(5)项目执行两段制电价政策。第一阶段(风电场累计上网电量在等效满负荷3万小时以内)执行中标人的投标电价,在此之后即第二阶段执行当时电力市场中的平均上网电价。

(6)招标条件要求风电场规模与风能资源状况等条件相协调;风电场址距电网相对较近,电能易于送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

国家采取这种机制本意是通过一定数目的招标进而确定不同地区电价的标准水平,但是,究竟以多少项目为基础才能满足电价标准制定的要求?如果项目招标产生的电价差异较大如何处理?此外,由于国家采取低价中标并以此作为政府核定电价的依据的方式来确定价格标准的形式,容易引起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实际电价低于合理电价范围,进而投资商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会压低风电建设成本,影响到整个项目质量,最终影响到风电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4.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中国近几年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风电设备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而国内涌现出大批的风机设备制造商,有数据显示,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有70多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再加上国外风机设备制造商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市场严重过热,而且,不仅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风电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之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网站更新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其中,“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已经从《目录》中删除。此外,“2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制造”也已从“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删除。

尽管风机设备制造企业大量涌现,但是在关键零部件以及核心技术方面仍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这些技术和我国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如何,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企业利用这些技术生产的设备的适应性和安全性没有保障。其次,企业自身究竟能不能消化这些技术,未来一段时间内能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降低直至取消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仍是个未知数。再次,企业重复引进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部利润率普遍较低,而且很多地方政府急于项目快速上马,而不考虑技术、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三、我国风电开发应用模式选择

1.风电与其他发电系统相互补

风能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风力发电能量具有不稳定性,因而风电技术与其他发电技术相结合是风电应用的重要途径,我国近几年在小型风电机组与其他系统结合发电的应用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这些地区中很大一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但是电网系统薄弱,这就需要风电与其他发电系统互补,提供稳定的电源,如新疆地区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可以采用风气互补的发电模式,由大型电厂和几台小型单轴燃气轮机组组成的风气互补发电系统,通过内部负荷调度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输出负荷,调节燃气轮机或煤气机的输出,使得整个发电系统有良好的可调度性。西藏和青海地区,则可以采用风水互补的发电模式。

2.风电直接应用

我国东、中部以及内陆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西北地区而言较为迅速,很多企业用电负荷较大,同时对电力质量要求不高,因而在这些地区可以采用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企业的模式,将风电就地消纳,避免风电上网引起的一系列技术和经济问题。

3.风电“非并网”应用于大规模储能技术相结合

鉴于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我国西部地区及大量海岛大电网无法覆盖,而风电并网技术在现时情况下并不成熟,因而发展大规模的蓄电系统,并将其与“非并网”应用相结合,调节发电与用电之间的时差矛盾,提高供电质量和调峰能力。具体来讲:

(1)非并网风电供电—蓄电调节

风力发电总量与企业总用量平衡,风电所有波动由大规模蓄电装置平抑。

(2)非并网风电—谷电供电—蓄电调节

风电“淡季”,企业使用风电的不足部分,在夜间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白天用于生产,在节省电费的同时,帮助电网消化“谷”电。

(3)非并网风电—蓄电—网电相结合

风电旺季和电网相配合,蓄电平抑风电昼夜波动有余,过剩的部分风电通过蓄电池部分容量用于调峰。

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风电价格机制调整

虽然在近几年的时间内,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仍属于新兴产业,在长期来看,其发展仍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在近阶段风电产业发展中应该调整现行的风电价格机制,采取长期性保护电价的方式,保证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电价水平,吸引投资者和制造商向风电产业投资和发展。

政府可以参照生物质能发电的定价政策,通过“在当地脱硫燃煤电厂标杆电价的基础上,每度电补贴0.3元”的方式制定固定电价;也可以采用按大区划分的方式,去掉一个最低和一个最高价用大平均的方式分区确定固定的电价;此外,虽然长期看来风电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但是国家应该采取补贴等方式,保证风电价格水平始终高于煤炭等火电上网电价,在2015年以前,不能低于0.5元/kwh,以期促进风电产业加速发展。

2.财政税收鼓励政策

目前我国对风电产业征收8.5%的增值税,但由于风电发电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总投资的80%左右,按照我国增值税抵扣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其他能源企业例如火电厂,燃料费抵扣后增值税最终税率在4%~8%之间。风电按8.5%减半征收增值税,但因为没有燃料等方面的抵扣,依然比火电的税赋重,不利于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国家应降低风电产业的增值税水平或者允许风电产业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金。

此外,在现时风电产业环境下,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并给予开发商和制造商优惠贷款和专项财政补贴,为风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财政税收环境。

3.建立、健全风电产业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准入门槛

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还是规模制胜,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很多企业只要购买许可证和零部件就可以进行生产,但是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证,机器维修频率大大高于欧洲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最终造成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无序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因而提高风电产业设备质量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应该建立健全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推动风电技术进步、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成本降低。建设大型风能实验设施,支持新产品的实验和检测认证,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进入门槛,调整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结构,保证风电设备制造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4.支持“智能电网”发展,统筹规划电网建设

风电若要获得长足发展,智能电网的配套建设已成一大前提,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更为强大的兼容性,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根据该计划,智能电网发展在我国将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到2020年,可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这个计划的发展虽然值得期待,但是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计划,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在整个计划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规划编制、标准制订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对智能电网建设给予必要的财税、资金和电价等政策支持,以保证该计划顺利实施。

此外,国家应统筹规划电网建设,以及将风电规划、建设、管理和电网规划、建设、管理,其他电源负荷规划统筹考虑,在华北地区的内蒙、张北、河北西部、西北的甘肃、宁夏、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华东沿海的江苏地区进行高电压等级主干电网建设,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将东北三省、内蒙古和京津唐地区作为试点,实现网间自动调度,为风力发电大规模产业化以及风电并网做好电网建设上的硬件支持。

5.提供资金保障

风电技术研发以及风能产业持续发展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我国风电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利润率较低,企业自身资金能力不足以支持其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因而国家应提供资金支持风能资源详查、电网评价研究,并建立起试验风电场以及公共试验平台,保证企业技术研发的顺利进行和发电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6.加快人才培养

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近期来看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但是从长远来看,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必须的,但是就目前国内教育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是欠缺的,因而国家应该加快风电产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选择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风力发电相关专业,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支持高校开展风能研究和研发工作,加速我国风能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五、中国风电产业前景预测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风电产业在未来40年内将持续高速发展。而中国作为全球风电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将会以更高的速度带动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全球风能委员会年度报告都会对未来五年内全球风电产业发展作出预测,而美国和中国在过去几年间的表现都好于其最乐观的预测情况还要好,未来1-2年间,美风能产业的发展会因为其实体经济的下滑而受到牵制,但是中国将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制定了非常具有进取心的政策,加强了风电的快速发展,支持电力供应的多样性、国内电力行业的增长以及对电力输送的重大投资,预计到2020年,中国预计增加将过20GW,而且据电力专家预测,从当前中国风电发展的形势看,在2020年之后,中国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在2050年后甚至可能超过水电,成为第二大主力发电电源。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概览2008》

[2]顾为东,《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与风电非并网理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时丽,《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化学工业出版社

[4]钟银燕,《风电产业仍将较快发展》,中国能源报,2009.10.12

[5]余维洲,《我国风电产业化发展的难点与前景》,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年第06期

(特约编审:李北伟)

作者:王俊敏

第4篇: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少有的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

一、2009年柑橘产业特点和问题

2009年我国柑橘产业呈现整体平稳发展趋势,面积发展放缓,总产量稳步增长,价格整体回升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极早和极晚熟品种的推广力度,但多数新推品种尚未进入丰产期,导致生产中中晚熟品种比例偏高,成熟期过度集中,季节性销售压力较大。

各主产区缺素问题日益普遍,针对缺素症的施肥措施在部分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验证明新型砧木研究与利用依然是解决柑橘抗性和耐性的根本出路,因此,砧木品种研究亟待加强。

销售形式而言,由于受2008年的影响,今年温州蜜柑开园价格普遍偏低,后期逐步回升到2007年的水平;持续上升的脐橙价格为果农找回了柑橘种植的信心。这主要与今年脐橙整体产丰,果实外观较以前有明显改观以及今年春节在阳历2月中旬,延迟了柑橘消费高峰等因素有关。浙江、湖北等地椪柑由于受晚秋降雨和突然降温,相当一部分采收较晚的果实油斑病较严重直接影响到今年的产值与销售。

目前,柑橘新增栽培面积速度放缓,脱毒苗木比例增加。受2008年柑橘大食蝇事件的影响,部分橘农信心不足,导致果园投入减少,果实外观质量下降,少量果园失管,特别是黄龙病疫区,失管橘园促进了黄龙病的危害。延迟采收面积增加;密改稀和高接换种速度加快;农残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比例增加,果农和企业对采后分级、打蜡,单果包装以及保鲜处理等重视程度增加,但对采后处理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尤其是无损伤采收和销售前打蜡处理的认识不到位。安全保鲜剂开发及病害缺乏研究,柑橘加工及综合利用依然是以罐藏加工为主,对柑橘的加工特性、柑橘汁加工工艺技术、加工装备及皮渣利用缺乏系统的研究。

新成灾病虫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大病大虫在产业化集聚后防控压力加大,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缺乏监管导致检疫性病虫防控难度加大,生产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导致次要病虫为害上升,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建成以及加强联防联控势在必行。过去一些危害程度很低的害虫例如蓟马等有形成灾害的趋势,一些新的病害造成果实表面伤害,影响外观品质。

适用于山地橘园的机械与设施不多,特别是适合于体力欠佳的果农(妇女、老人等)使用的山地橘园省力化生产机械与设施更为缺乏。果农对柑橘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认识不断提高,在湖北宜昌和广东龙门等地,有果农自发研制简易的果园运输机械。政府从单纯补贴农机,转变为既补贴农机也对设施补贴进行尝试。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研发的山地橘园运输机(单轨、双轨和链式索道)、喷雾和滴灌控制装置已在试验、示范,申请9项专利。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山地橘园省力化栽培机械与相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已启动。

柑橘种植面积、产量保持稳步增长,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柑橘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果园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果品品牌化经营受到重视,市场竞争激烈,大宗果品价格低迷。柑橘鲜果、罐头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品种结构仍然不合理,宽皮橘比重过高。成熟期、上市期集中的现象未得到完全改变,病虫害状况较严重,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仍然影响产业发展,橘农承担风险较大。柑橘生产集约化、橘农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橘农劳动力老化、女性化趋势明显,橘农教育程度较低。

二、世界柑橘主产国的基本态势

过去几年世界柑橘产业发生几件大的事情,它们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态势。首先是巴西和美国,进来墨西哥等国发现黄龙病导致美国柑橘产业一蹶不振,特别是盛产加工甜橙的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可以形容为谈“黄”(黄龙病)色变。产量比其高峰时期下降30%以上。巴西同样收到病害的危害,柑橘向温度较低的南方(南半球)扩展。中国柑橘大发展,产量和面积跃居世界第一。美国加州热心于发展一些杂交柑品种,以抵御西班牙的宽皮橘进入美国市场。金融危机给世界橙汁市场带来的是价格下滑。2006年世界橙汁市场由于供需矛盾导致价格上涨,目前回落到正常水平。这一变化对我国重庆柑橘加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利的消息。

欧洲柑橘产销基本稳定,其中地中海沿海的西班牙以及北非的摩洛哥等出口的宽皮橘增加。一方面欧盟是一个稳定而成熟的市场,需求十分稳定。特别是德国和英国等是柑橘的消费大国。随着欧盟的东扩,这些原来是自由的柑橘进口区域,变成了欧盟的市场范围,欧盟的地盘更大,对地中海沿岸的柑橘产业,特别是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的柑橘产业十分有利。

澳大利亚连续多年的干旱导致成本上升,品质下降,加上澳元升值,出口竞争力不如以前。由于澳大利亚的柑橘产量体量只有60多万吨,对国际市场影响较小。2003-2008年5年间,澳大利亚减少了13%的橘农,减少8%的面积,减少4%的树。 南非柑橘仍然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与北半球的国家形成产品的季节互补,出口比例达到60%以上。阿根廷盛产柠檬,由于2009年9月的干旱和晚霜冻,阿根廷2010年的柠檬产量减少20%左右,降到1百万吨。2010年预计生产84万吨的甜橙,37万吨的宽皮橘,22.5万吨的葡萄柚。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柑橘成本上升30-40%。

世界柑橘鲜果市场整体上可以认为逐步趋于稳定,变化较大的是中国在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拓展。欧盟东扩,东欧市场不利于中国进入。

近年来,柑橘品种选育的投入加大,主要原因是国际柑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近年选育的品种趋势是:第一,以能够剥皮的杂交柑为主要,第二,以无籽类型为主要,第三是含有特殊的性状,例如果肉粉红色突变体。具体而言,近年,美国加州选育出来的多个品种例如Tango橘,澳大利亚的seedless Imperial橘,Nardocott橘,南非的Eureka seedless柠檬。Kirkwood红肉脐橙,Ruby Valencia甜橙。这些品种军事符合了世界柑橘鲜食品种的发展趋势及容易剥皮、无籽、有特殊的外观和内质性状如红色、风味浓等。

对比我国的柑橘产业,国际柑橘产业形式有例如于我国柑橘产业。第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这样一个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而言,出口有利。第

二、我国柑橘品种类型多,缓冲能力强。引进筛选和自主培育的品种并重,宽皮橘以自主选育的品种为主,脐橙、柠檬以引进的品种为主,柚子、金柑均为自主选育的品

种。第

三、过去几年,我国柑橘从品种结构到区域布局均有较大的调整,成熟期拉开到7月中至翌年5月,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建立。经过冻害和实蝇事件以及黄龙病危害,使柑橘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集中。柑橘产后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2009年柑橘产业发展状况,分别从柑橘品种、栽培、加工及采后处理、病

虫害防控、生产机械化、产业经济等方面分析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如下。

(一)2010年柑橘产业品种方面发展趋势:在湖南、浙江等地,部分品质较差的中熟品种会被抛荒或被高接更换为优良的品种;温州蜜柑和椪柑面积会在零星栽培区明显缩减,在主栽区失管现象会继续扩大;在四川、重庆等地,晚熟柑橘的发展稳步推进,仅湖北省秭归县晚熟脐橙面积达到2万多亩,晚熟脐橙产量将逐步上升;在云南、四川及其它少数地区,柠檬品种的发展面积会增大;在品种选育上,芽变选种的重点将会放到优质(包括高糖、低酸、口感风味好、无核等)品种的选育上,杂交育种集中在晚熟、优质柑橘品种上;在生物技术方面主要是搞抗性育种包括抗溃疡病、抗衰退病、抗逆境等。

目前,我国栽培的一批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具有较好的上市时间和品质,竞争力较强。即早熟的温州蜜柑,7月可以上市,比日本温室栽培的仅晚一个月,可是我们的成本不到日本的1/50,而且为自然生产。8月中下旬上市的红色琯溪蜜柚,12月下旬上市的无核沙糖橘。加上引进消化后推广的晚熟脐橙品种,即2月底开始上市的能晚脐橙、红肉脐橙,这些新品种构成了我国柑橘产业中的新面孔,效益较好,对柑橘价格起到提升作用。

(二)2010年柑橘产业栽培方面发展趋势:除优、特柑橘栽培区外,多数产区的柑橘园投入不会有明显增加;在产量和品质之间,会更加重视品质的提高;生草栽培、简易修剪、简易施肥、管网灌溉或滴灌等省力化栽培面积将扩大;将涌现一批先进栽培技术的标准果园或精品果园,但失管果园面积也将扩大;新建果园面积下降,但密改稀和高接换面积将增加;简易设施栽培和延迟采收面积扩大;绿色、有机和HACCP等栽培和相关认证将逐渐受到重视。

(三)2010年柑橘产业加工及采后处理方面发展趋势:柑橘采后处理将向安全保鲜和提升柑橘外观品质、减少腐烂损失等方向发展。柑橘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着重研究柑橘品种和榨汁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原料种类,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研制出具有一定商品价值的柑橘加工系列产品,使柑橘果实的加工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通过现代食品工程技术对原有柑橘汁生产工艺的改进,尽可能保存柑橘汁的色、香、味及其营养物质;柑橘的脱苦方法研究;柑橘加工废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四)2010年柑橘产业病虫害防控发展趋势:柑橘黄龙病、溃疡病和实蝇类害虫总体防控形势严峻,黄龙病随木虱北移呈扩散蔓延趋势;螨类、粉虱、蓟马、蚧类和蚜虫为害将趋重;真菌性病害发生为害总体将趋重;非虫传性嫁接传染类病害为害总体趋轻。

(五)2010年柑橘生产机械化方面发展趋势:随着2009年柑橘销售形势好转,果农对柑橘生产的信心加强,对柑橘生产机械与设施的需求增加;经济回暖将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往城市工作,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对柑橘生产机械与设施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机具补贴力度加大和范围拓宽,将进一步推动柑橘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即一方面橘园机械与设施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会刺激机械与设施生产企业增加投入和扩大生产);柑橘机械与设施方面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将对柑橘生产机械化发展起辐射与带动作用。

(六)2010年柑橘产业经济方面发展趋势: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布局格局将得到强化;品种结构和成熟期结构进一步改善;精品果园建设、标准化管理将全面展开;栽培及生产过程的省力化、机械化进一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继续提高;鲜销比例过大,柑橘鲜果销售仍然困难。

四、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建议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参考2009年柑橘产业特点、问题,结合2010年柑橘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抓好柑橘砧木品种的系统选育,组织行业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忽视砧木育种带来的种种问题,建议建立国家的砧木供种机制,选择一些重量高、种子力量高、没有检疫性病害的的地方建立砧木采种园,解决枳橙等主要砧木种子基本上依靠进口的问题。

(二)调减中熟品种的规模,淘汰劣质品种,同时实施育苗准入制度,限制无资质的苗木商生产,从源头上解决苗木质量问题。

(三)启动我国品种资源无毒化工作,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无毒遗传资源,同时实施良种补贴,引导果农购买更换优质无毒苗。

(四)稳定现有栽培面积,增加特早熟、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栽培,控制新增面积,限制非优势区域的盲目发展,加快老果园改造,抑制非适宜区新建果园,加强对失管果园的处置,防止危险病虫害扩散,以标准果园创建为契机,带动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栽培技术的推广。

(五)完善柑橘无病毒繁育体系建设,将种苗财政直补项目实施范围扩至各优势区域,示范实施片区、大区和全国检疫性病虫联防联控,扩大非疫区建设实施范围。

(六)进一步将柑橘育种、栽培、橘园田间管理等农艺技术和方法,与橘园机械和设施有机结合,进一步研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山地橘园省力化生产机械;把橘园生产机械与设施的内容纳入标准化果园规划与建设及老果园改造中,为今后橘园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政府对果园机械与设施的农机具补贴范围和提高补贴力度,加强对果农的培训,提高果农对果园机械与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技能。

(七)突破原料“瓶颈”,加强鲜果汁消费宣传,推广保鲜和储运技术,开发并推广家用橙汁加工机器,增加柑橘消费需求。

(八)发展柑橘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柑橘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果农通过合作机制进入市场。

(九)加强信息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仓储、冷冻、保鲜、分级、包装、配送等),塑造柑橘品牌,拓宽营销渠道;密切监测异常价格信息,异常天气情况,异常市场波动,并及时有效地发布,建立柑橘产销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十)建议国家在柑橘的销售上作一个宏观指导,降低各产区在销售上的盲目性与重复性,探索与示范国家柑橘产业政策性保险。

(十一)建立果实等鲜活农产品的“异常滞销”缓冲机制。根据2008年柑橘以及2009年香蕉销售难的问题分析,建议国家加大投入,从机制上解决鲜活农产品销售中的“异常滞销”问题。所谓异常滞销就是由于特殊的天气或传言导致鲜活农产品突然销售不畅,导致价格非正常下跌,农民急于销售,市场出现混乱的情况。从过去的两个案例均看到,滞销的量本身不大,但后面的价格跌到成本以下。因此,国家可以考虑在主产区,通过政策性投入带动一批企业去建立冷库,并建立国家的鲜活农产品的风险基金。但出现异常滞销时,启动收购,解决滞销问题,但正常时再销售出去。如果出现销售不出去导致损失,风险基金给予补贴。如果建立了这样一个滞销的缓冲机制,我国果农的收入将得到保障,供需会出现比较稳定的状况。具体的运行机制和制约机制,当然还需要细化。

五、结论

中国柑橘产业在连续不断的增产过程中,2008年出现一点波折,2009年销售还算顺利。尽管2009年的价格前期比较低,但后期恢复到正常,对明年的柑橘产业投入有了心理保障。

2009年尽管价格较低,但效益相比2007年应该没有下降,主要是2009年橘农投入较少。后期价格的升高容易导致明年农民惜价,前期可能出现价格高于预期的情况。

我国柑橘产业正从自发性到组织性生产的转变,生产向优势区转变,分散生产向连片集中转变。技术上近年有较大投入,有比较好的对路产品的带动,总体上明年柑橘销售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出现滞销主要是在10月中到11月下旬的温州蜜柑成熟期。

黄龙病危害加重的情况不会得到缓解,在福建等地甚至加重,原因是价格下降后,果园失管的面积增多。

过去几年一直价格好的沙糖橘价格将继续下滑,原因是前几年广西和广东盲目扩大砂糖橘面积。柚子、脐橙和椪柑价格预期比较稳定。

第5篇:兰花产业发展建议

关于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农村产业增收组:

兰花是一种名贵花草,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被视为珍品;同时,兰花又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化,既具有“天下第一香”和“活的艺术品”的魅力,还被人们意味有君子修道立德的高尚底蕴,因此,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推捧。

据文字记载,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养兰花,公元1233年赵时庚编著的《金漳兰谱》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养殖兰花的专著。历朝历代,兰事记载和养兰专著层出不穷,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赏兰、养兰经验,也选育出大量的精品兰花,给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儒雅生活和政治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和交友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兰花已呈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价值更加凸显,兰花产业应运而生。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引领下,我国的兰花产业从沿边地区向内陆迅猛发展,兰花资源较好的地区都把兰花当作产业来抓,如湖北的随州、四川的重庆等地都把兰花产业做的很好。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起步的不同步,也使得一些信息闭塞、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地区资源大量被破坏,其中,秦岭地区的兰花资源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秦岭惠兰品种是最古老的赏兰名品之一,她品格稳定、快繁难度极大,极具收藏价值,有“天下兰花在中国,中国兰花在秦岭”的美誉。宁陕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和湿润,

1 属秦岭惠兰的适生区,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在宁陕做好秦岭惠兰的保护工作,以开发促保护,发展兰花产业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90年代后期,是秦岭兰花遭受劫难的开始。慕名而来的外地商贩偷偷来到宁陕及周边地区採集、购买、贩运兰草,疯狂地从中获取暴利。据反映,1995年至2005年期间,平均每年有100余名兰草贩子长期活动在宁陕、镇安、柞水一带,他们大多是河南、湖北一带贩子,这些兰花二道贩子将兰花贩给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客商获利。他们一边贩运一边养兰,使兰花可持续盈利,日趋产业化。这也启示宁陕一些贩兰人学习,目前,宁陕手头上养有好品种的有20余人,品种总价值超过500万元。如罗鸿儒多个梅瓣品种、朱宗富几个奇花品种、胡耀鹏的斑草、邓乐兵的边草都是单株几千元以上的精品,省内外知名。其中,陕西第二届兰花展的特别金奖就被罗鸿儒的一束梅瓣捧回。

从目前来看,宁陕野生兰花资源很少了,但是,当地养兰人还留有好品种,统筹规划,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实践证明:资源的有序开发才是资源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为此,特提几点建议:一是力争2011年陕西第四届兰花展能在宁陕召开,宁陕的几个全国知名品种是有力的保证,只要当地政府力争,可以把陕西第四届兰花展与宁陕第一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同步开展;二是依托政府部门尽快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在宁陕县城境内建一个高标准的兰苑,把散户手中的好品种集中培养,以共养、寄养、奉养等多种出资形式,把兰

2 花产业做起来,把兰花的经济效益、宣传效益、文化效益发挥出来。四是大面积发展种植普通兰草,把下山兰草种熟后出售,让兰草步入普通百姓家庭,扩大销售量。五是适度引进其它兰花品种和洋兰,展现兰花的多样性,丰富兰苑。

以上建议的具体落实是:

一、由当地政府出面与省林业厅、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兰花协会取得联系,力争将陕西第四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召开;

二、迅速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制订《宁陕兰花协会章程》,组织搞好兰花的培养、选种、命名和宣传工作;

三、依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场地优势,政府出面协调50万贴息贷款,新建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规范化兰苑,并委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日常管理;

四、政府引导县城附近村民学习种植兰花,并适时外出寻找普通兰草的批量销售销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培育出稳定的消费市场;

五、在标准化兰苑建成后,适量引进当地没有野生资源的建兰、墨兰、寒兰、四季兰、大花蕙兰、卡特兰、蝴蝶兰、君子兰等品种,丰富兰苑品种,引导村民学会种植各种兰花,让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中职学生实习搭建平台;

以上想法仅属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还望有关领导批评指正。本人唯独希望能把宁陕的兰花产业做起来。 此致

敬礼

熊早杨

2010年5月26日

第6篇: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纵观今年全国各地的白菜烂市、果农滞销、我县莲藕伤农等事件,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做强。近年来,我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产量达到了57.9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66亿元。同时加大了特色农业发展,优质苎麻、香椿、糯稻、果蔬等产业基地达75万亩,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49个。农业产业话水平得到提高,流转土地14.2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24个,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农业品牌创建取得突破,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5个。“大竹苎麻”、“大竹香椿”、 “东柳醪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力发展了牛、羊、鱼、香葱、莲藕等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

六个问题:

1、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同时,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2、规模龙头企业相对较少。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规模上说还较小、装备还比较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3、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财力薄弱,对产业化的投入不足。民间资金投入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由于农业产业化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有效抵押物不足,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

4、农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县农业有名气而无名牌,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合同履约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部分企业随意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有的企业虽然与农户签订了收购订单,但当市场出现价格下跌时,这些企业大都考虑自身利益,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挫伤了种养农户的积极性,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6、产业发展仍然有风险。卖难问题时时困扰菜农、果农,投入与收益相差太大,损失严重。今年的白菜烂市、柚子果农难卖、莲藕的滞销。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菜农、果农的发展信心。

为了响应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未来五年建成“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的目标,突出抓好香椿、糯稻、竹林、畜禽等

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建设“中国红香椿基因库”,打造“中国香椿之源,振兴苎麻产业,打造“世界麻都”。特提出

六点建议:

1、切实注重舆论宣传力度。我县优质农产品种类丰富,在丰收时节,出现卖难现象,究其原因,我县产业只注重基地建设,未大力推荐宣传我县农产品。为把我县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宣传力度必不可少,要有大手笔的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牌、报刊、杂志等媒介,把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向省内外推荐宣传,充分吸引客商眼球,提高我县农产品在省内外的占有率。

2、捆绑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实行土地指标倾斜。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项目所需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实行电力优先使用,对其生产用电优先安排,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电价计收电费,不准额外收费。加大投入力度,县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贴息政策要继续实施,并且今后每年都要有较大幅度增加。对新发展300亩以上的产业,县财政要给予资金扶持,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加强银行信贷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将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增加贷款投放。推动形成“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

3规模发展龙头企业、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途径,着力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

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同时,要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形成新一轮农业招商引资高潮。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香椿等蔬菜作为全县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按照一大产业、一个规划、一笔资金、一项政策、一班人马、一名联系领导、一套考核制度的“七个一”标准,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措施,集中资金予以重点扶持,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基础,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着力整合同类产品品牌,形成合力,集中扶持打造出一个品牌,形成全县统一的品牌,逐步消除同类产品多个品牌的格局,努力把特色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4、运用科学利益连接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使利益连接机制逐步由松散型

向紧密型转变。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

5、搞好规划,做好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持之以恒地长期实施,才能有效地实现县委、县政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按照各自地理条件、气候、光照等资源,考虑将产业培植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产业特色景点片区建设。以产业培育,提升旅游档次为重点。在景区规划内,积极动员群众,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栽植特色经济作物,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打造景区靓丽风景线。

6、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

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从而保障各方利益,维护稳定。

第7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

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

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8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9篇:岷县当归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中药材产业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玫宝,其发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为保护中华人民的健康,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对中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认识到化学药物危害地加深,人们对纯天然医用药的疗效更加关注。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外对纯天然的中药材更加青睐,对中药的认识也不断科学化,理性化。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当归的药用价值不断在提高,其疗效也越来越被全世界的人认可,中药材产业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了岷县当归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 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的要素,目的在于促进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实现岷县当归科技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对岷县当归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地研究,针对岷县当归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建议,使得当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二是为政府出台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协调好政府、企业、农民三者的利益。三是希望对本文的研究,最终使农民利益最大化,能实现当归的资源优化配置。

3、国内外究综述

国内很多专家围绕岷县当归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开展了大量考察与研究。赵杨景等[1]分析比较了当归道地产区、非道地产区和近道地产区共7 个地区的土壤,研究结果表明,以甘肃岷县当归栽培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因子最佳。朱国庆[2]提出了甘肃省当归的最适宜种植区域为岷县、漳县及渭源南部半山区。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先后选育出了岷归1 号、岷归2号和岷归3 号等优良新品种[3]。龙全江等[4]建立了当归饮片的质量标准。在当归产地加工及深加工方面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当归精油的产业化项目即将投产,岷海制药公司的浓缩当归丸、天容公司的当归系列保健食品及岷当生物公司的鲜当归美容产品已行销市场。

4、国外研究综述

据德国科学家对我国《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有抗老、消斑、美容、健肤作用的“ 妇人面药” 进行的科学验证表明, 当归水溶液有极强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 从而可延迟衰老体征出现, 给人以青春常驻之感[5]。

二、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现状

1、 当归概况

岷县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等名贵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其中当归为最主要的生产作物,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生长坏境条件要求复杂,羽状复叶,花白色,伞状花序,身干粗直,根头肥大,外皮呈棕黄色,双悬果椭圆形,侧棱有翅;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整个植物有特殊香气,根

入药、有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美白、润肠通便等作用;同时当归还具有抗维生

素E缺乏症, 降低心肌兴奋性, 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 6]。早在1700多年前就

是极为珍贵的贡品,供太医们调理皇后嫔妃的体魄和容颜,养育龙子龙孙。中医

传统医学专家已确认:当归能上能下,可攻可补,有活经补血,调经止痛,去淤

生新,润肠通便等功效,其药用和食用价值非常高,根据研究,当归成分复杂,

有发挥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因其质量佳,含量丰富,使用价值高而驰名中外,

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学界尊称当归为“女科之

圣药”,欧洲人把当归誉为中国妇科人参”。世界范围内主要产地是在以岷县为中

心的周边地区,尤以岷县产品为上等佳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因此,岷

县也因盛产当归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

2、自然条件

岷县县境位于秦岭山脉北支西段,同甘南高原相连,向南和陇南山地接壤,地

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以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高寒阴湿

为主要特征,太阳辐射相对较强,年降雨量为596.5毫米,年均气温5.7摄氏度,

地形垂直分布明显,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属中性或微酸性的砂黑土壤,

为当归等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条件。

3、历史文化概况

当归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迄今当归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1700多年的人工

栽培历史。古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

‘草头归’、‘乾归’、‘夷灵芝’、‘仙二女’,又名‘秦归’、‘云归’、‘西当归’、

‘岷当归’。主产我国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等地[7]。早在汉代和三

国时期当归家种就见著文字记载。南朝宋人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所载: “当归

生陇西川谷( 岷县在秦汉时称临洮,属陇西郡) ,今陇西四阳黑水当归,多肉、

枝少、气香,名马尾当归”。2001年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当

归之乡” 2002年12月, 获国家检验检疫局原产地标记认证; 2004年得了国家工

商总局“县当归”证明商标。2005年,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归GAP

基地”认证, 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当归种植基地。

4、产业格局

2012年,全县年平均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中药材25万亩左右,产量4.5

万多吨,尤其以“岷归”品质最优,产量最大,销往世界海外。经过近几年的迅

速发展,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逐年扩大,在中药材深度开发的基础上,初步

形成了生产药品,营养补品,健康保健品的多元化趋势,并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

龙头企业,如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岷

县康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容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岷当生物工程产业有

限公司,建成集交易、仓储、物流、服务等综合性功能的中国当归城和梅川两个

中药材专业市场。

三、影响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的要素

(一)优势

‘岷归’的内在优势在于‘岷归’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5 种, 其中挥发油

含有41种成分, 有以多糖为主的18 种水溶性物质, 有19种氨基酸( 其中8 种人

体不能合成) 和15种微量元素。另据测定,‘岷归’中挥发油所含蒿本内脂较全

国其它产地当归、欧洲当归含量高出10.70% 和20.70% , 较日本当归含量高21

倍; 其所含羟基脯胺酸、鸟胺酸、天冬氨酸是全国其他地产当归所没有的, 胱氨

酸、组氨酸、γ- 氨基丁酸是日本当归所没有的。[8]“岷归”所具有的这种内

在优势, 为我县打造‘岷归’品牌, 发展中药材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世界

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市场力

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医药的保健功能、药效功能、纯天然绿色功能越来越受

到世界各地的喜好与青睐,中药材在国外的需求量也在节节攀升。在激发国外对

中药材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内老百姓对中药的认识地加强,不管是在药效

方面还是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在国内的需求不断增强,份额逐步提升,这对我县

发展中药材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劣势

1.岷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农村人口锐减,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不断下降,农产品种植劳动力严重不足。尤其在中药材方面,

由于受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导致一年与一年的中药材需求量差别很大,这使得

中药材价格也忽高忽低。2.由于人口增加,耕地被火车、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占

用以及退耕还林(草)等措施的实施,岷县人均占有耕地量还在继续减少。

3、

长期的粗放,零散种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药材生产

户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导致一些商贩恶性地、不合理地竞争。

4、部分药农和

药商为了谋取暴利,囤积当归,同时又为了降低成本,用硫磺反复熏制当归,致

使当归的含硫量超标,影响当归药性的发挥。

5、科技投入量匮乏,机械化水平

低下,化肥滥用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工序,土地肥沃力和有机物成分一年不如一

年,严重影响当归的质量和产量。

6、单一的贸易方式,大多数企业处于粗加工

阶段,产业加工链短,经济附加值小,效益减少。在国内大多数中药材以原药形

式被销往海外,海外经过深加工后,又以高价出售,使得资金大量外流。

(三)机会

第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归的药用价值不断的被研发,其食用价值和美容

价值也不断被研发,人们对当归的认识也有所加深。当归除药用价值外,还有滋

补作用。当归可在作汤、作粥或久服饮用,具有补血养血、美容养颜的滋补功效。

第二,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卫生部要求全国到2010年各地政府必须实现不

少于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这就意味着,原料成分

中的中药材消费力度加大。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明确规定个人承担看病

费用的比例不超过30%,这些有利于农民利益的医革政策的实施,将极大促进中

药材的需求量,为岷县当归产业发展提供机会。第三,欧美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

认可,欧美国家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这势必为岷县当归产

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第四,全国当归统货价格呈迅速上升趋

势。具体如图3-1 所示

(四)挑战

第一,世界各国对中药材进口制定了较高的标准。韩国规定,72 种草药中

二氧化硫的最高限量修订为每公斤30 毫克;德国药品法规定,草药成品药物必

须符合与其他成品药物相同的质量、安全和疗效标准,进口原料药材需要检测重

金属、农药残留和微生物等指标;在美国,中成药被纳入膳食补充剂管理,出口

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有害元素砷、汞、铅、镉等的含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

洲国家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传统国家,这些国家对于进口药材中的很多品种,要进

行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绿色

中药办公室统计,我国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的中药产品中60%以上是倒在绿色壁垒

之下。第二,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岷县当归种植面积严重下降,产量呈下

降趋势,当归资源面临萎缩的威胁。如何鼓励农民继续种植中药材,在保产量的

情况下提高当归质量,处理好农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成为关键。

四、促进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当归生产的基础力量,促进产业发展。

突出重点, 加快中药材规模化步伐。一是要充分发挥洮河沿岸的市场优势、

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在岷阳、西寨、十里、梅川、清水五个乡镇大力实施当

归GAP种植, 在梅川、西江、中寨等乡镇加快以黄( 红) 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

规范化种植, 把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加强当归

生产的基础力量作为重中之重。二是在麻子川、秦许、寺沟三个乡镇加快以当归

为主的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 提供稳定的当归种子, 并建立岷县当归1号、2号种

质资源圃, 保护当归种子的质量资源。三是进一步开拓药材市场, 以药材供求态

势指导产业开发, 以市场营销为指导,促进药材产业成长。对全国中药材市场进

行调研, 了解掌握中药材的销售走向和趋势, 了解我县中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有

的份额, 为掌握中药材的需求状况提供信息。

(二)保持当归产量

要实施保护耕地政策,对非法占用农耕地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措施,

对占用耕地进行开发的企业提高门槛,使得当归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三)逐步完善和扩大当归GAP生产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中药材GAP是国际上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是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国际标准。

[]中药材标准化是中药材规范化的基础与条件,是中药材走向国际化的前提,只

有按照中药材GAP标准进行生产, 才有可能实现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这就要求

我们的中药生产必须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与高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形成优质、稳定、高效的生产格局,才

能保证中药材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全国和世界提供符合规定的“地道”

药材。

(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首先要建立由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结合

的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招商引资、院地联合聘请省内

外知名专家, 成立专门机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

究中间体提取新工艺;促进企业转

变经营机制, 逐步实现由中药材粗加工向精深加工

转化, 与国际市场接轨,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充分发

挥龙头企业拉动效应, 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 实现企

业带动产业发展, 产业带动种植业发展, 种植业带动

农村发展。逐步形

成岷县中药材特有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

和效益优势。

(五)建立中药材行业标准,规范技术操作。按照国家药材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进行当归生产、加工和管理。逐步按照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使当归这一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得以发展, 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传统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 进行当归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 使当归的发展走上无公害、标准化的轨道, 充分发挥高寒阴湿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不断提高岷县当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新世纪岷县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加强信息流通,拓宽营销渠道。

岷县由于地处大陆内陆,使得岷县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受到极大的限制,投入资金的不足成为制约当归产业发展的大问题。资金投入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信息沟通不畅,对外宣传不足,致使当归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努力改变当归产业现状,将是当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对外开放,面对资金的不足,交通的不便,积极地拉动外部的支持,把外面的大企业,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都请进来,通过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归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要实现当归产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大当归产业、当归产品的对外宣传的力度,寻求特色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完善中国当归城、当归产业协会、当归研发中心、中国当归网站、当归博物馆的功能,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设施。吸引外部目光和支持,从而加强当归的对外推广,实现当归的国际化。把营销信息作为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对全国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市场定期进行专题调研,了解掌握当归的销售走向、趋势和岷县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占有的市场份额,为搞好当归营销提供依据。同时,借助兰渝铁路建设,及早着手建设岷县中药材仓储中心,积极培育期货贸易等营销形式。加强与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联络,在广州、深圳、玉林、成都、安徽、湖南等中药材营销基地设立办事处和代销商,使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进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6]岷县当归经济效益分析

杨 妍, 窦学诚, 张正卓中图分类号: F 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315( 2006) 04- 0109- 04

[7]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无公害中药材当归生产技术(甘肃省地

方标准DB62/T-2002)[S]. 2002.

上一篇:贫血患者教育下一篇:幼儿园与家长沟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