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练声内容和方法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于从事和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员来说, 日常练声是巩固基本功、提升专业素养、赋予声音艺术魅力的必要途径。但优美的声音效果和科学的发声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应掌握科学的练习内容和训练方法, 并在反复的练习、摸索中发现自己的发声问题, 进而提高声音的品质, 为日后的岗位工作夯实基础。据此, 我们有必要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练声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气泡音的训练方法

气泡音即训练者放松喉头之后, 将发出微弱的气流与声带边缘进行振动摩擦, 进而形成颗粒状、冒泡状的声音。这一发声内容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性练声训练, 其对保护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声带、加强低音区发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 气泡音的训练方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 训练者可以平躺在床上, 并将身体完全放松, 其中以头面部、喉位两个部分的放松最为重要。其后, 训练者需要慢慢调匀呼吸, 从腹部丹田位置发出一股微弱的小气流, 并将其缓缓推至喉部, 体会这股气流与声带之间的摩擦接触, 进而发出低沉的“啊”音;第二种, 训练者可将少量的水存于口中, 并把头抬起, 此时应注意控制抬头的程度, 以免口腔内的水发生倒流, 造成呛咳。其后, 从丹田部位发出一股较强的气息, 使其冲破存留在口腔底部的水层, 并发出“咯噜咯噜”的声音。如此练习一段时间后, 可尝试逐渐减少口腔中的水量, 当不含水也可发出气泡音时, 即可视为训练成功[1]。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气息的训练方法

气息是声音之源,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要想发出音色优美、有质感的声音, 就必须要加强气息训练, 做到游刃有余、稳定持久的呼吸控制。

首先, 训练者应改变错误的呼吸方式, 将胸腹联合呼吸这一当前最为科学的呼吸方法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胸式呼吸方式的吸气能力较弱, 无法满足时间较长且不间断的播音活动, 而单纯应用腹式呼吸方式进行发声时, 又会出现缺少胸腔共鸣、导致音色过于单薄的问题。对此, 学生可以模仿犬科动物伸舌喘气的方式, 体会膈肌下降的生理感觉, 进而逐渐熟练掌握膈肌的主动控制, 为气息发生方式打下基础。

其后,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可进一步进行差异性的呼吸训练, 以应对各种播音稿件所需的气息运行方式。具体来讲, 差异性呼吸训练主要包括快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三种:

第一种, 快吸慢呼的训练。训练者可在脑中假想自己突然间看到了一个朋友, 但他与自己的距离很远, 此时训练者就需要迅速吸入一口气, 再喊出这位朋友的名字, 并使声音尽可能地延长到远处。如果这样的方式达不到训练者的理想效果, 还应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 增加自身的腰腹部力量和肺活量, 从而加强呼出气息的平稳性和支持能力;

第二种, 慢吸快呼的训练。慢吸快呼并不是让训练者缓慢吸入一口气, 再在最短的时间将其消耗殆尽, 而是要求训练者在吸入足量的气之后, 快速地进行语句输出, 从而在气息的快速释放中锻炼呼吸稳定性。对此, 训练者可以在深吸气后, 快速、循环地说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这句绕口令, 并随着训练的进度有意识地增加循环次数;

第三种, 快吸快呼的训练。在这项内容当中, 训练者可以将相声演员作为参考, 进行大段、不循环的贯口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 要时刻将吐字准确清晰作为速度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以免出现“舌头跟不上速度”的本末倒置情况[2]。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共鸣的训练方法

共鸣控制是播音发声的核心环节, 对改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声音质量、赋予声音情感色彩、扩大声音效果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声音共鸣主要包括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等, 其中口腔共鸣是播音主持专业共鸣控制的训练重点, 胸腔共鸣为训练基础, 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主要起提高音色辨识度、辅助声道效率的作用。

对于这项练声内容, 训练者应着重掌握颧肌、牙关、软腭等生理部分的控制。具体来讲, 共鸣控制训练可通过不同的词语练习来实现:在进行提颧肌练习时, 训练者可以反复说出“选举”、“纪律”、“崎岖”等词汇;在进行打牙关练习时, 训练者可以选择张口程度加大、可充分活动牙关的词汇, 例如“发达”、“大咖”、“马大哈”等;在进行挺软腭练习时, 训练者可以选择“讨巧”、“报道”、“淘宝”等词语进行训练。在进行这些训练步骤时, 训练者需要有意识地通过触摸、感觉方式, 感受词汇输出时声音在各腔体中的震动情况, 进而逐渐提升共鸣控制的熟练程度。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口部操的训练方法

吐字准确清晰是播音主持专业从业者的最基本素质, 其与播音者唇、舌的灵活性和力度具有密切关系。据此, 为了加强口唇的活动性能, 训练者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口部操训练:首先, 要反复进行多角度撅唇以及双唇打响的训练, 以增强唇部肌肉的灵活性;其次, 要频繁练习翘舌、弹舌、动舌、刮舌等动作, 以增强舌部肌肉的力量和可控性;最后, 要进行《八百标兵奔北坡》、《桥上吊刀》等绕口令训练, 以培养唇舌之间的协调配合, 同时还能强化训练者的吐字能力, 进而达到美化声音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 练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对与提升学生声音的稳定性、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可知, 通过了解播音主持专业发声的生理机制, 并据此构建规范呼吸方式、贯口练习等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声内容和训练方式, 能有效地使训练者了解发出共鸣音、气泡音等声音时的身体感受, 摒弃掉错误的发声习惯和发声观念, 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 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将声音变为自己“最厉害的武器”。

摘要:随着我国媒体行业的日益发展,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成为了学生选择就业领域的热点方向。基于此, 本文从气泡音、气息训练、共鸣控制、口部操等发声内容入手, 围绕喉部、膈肌、颧肌、腔体等多个角度, 分析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练声方法。意在通过本文的研究, 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寻找到科学、高效的声音训练方向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胸腹联合呼吸,情感色彩

参考文献

[1] 谭辉.探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练声内容和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07) :164.

[2] 侯琰慧.播音主持专业早练声教学模式与训练内容研究[J].东南传播, 2014, (03) :143-144.

上一篇: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党员培养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协同处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