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歌曲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丽家园歌曲

“达嘎”样板 美丽家园

蓝天白云下的青山格外苍翠。山脚下,党旗飘扬,一排排干净明亮的民居旁是宽阔的马路,崭新的路灯,整齐的草坪,俨然现实的“世外桃源”。

这里是海拔3600米的西藏自治区曲水县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2016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6月完成全部建设,共安置贫困人口184户、712人。

居者有其屋

曲水火车站位于达嘎乡境内,距县城5公里,318国道、拉日铁路贯穿全乡,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户,曲水县委、县政府结合其自身意愿,将火车站作为搬迁安置点之一,在此建设了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

“新达嘎,呀古度(好得很)!”已经78岁高龄的扎西平措老人直竖大拇指。

“安置点由县级财政投入3063.6万元、征地999.182亩建设,其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333.732亩、县级配套资金2063.6万元,产业扶持用地面积665.45亩、县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184户贫困群众,不用掏一分钱。”曲水县委书记彭飞跃向记者介绍。

不花钱,事情还要办好。根据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房屋建设要好、布局要好”的要求,县委、县政府狠抓安置房建设质量,借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居住区、生活区、商业区、产业区等都做了详细规划。房屋设计精确到每一家,共建大户(180㎡)64套、中户(160㎡)88套、小户(120㎡)32套。

从曲水县西部3个乡镇的山沟里,搬到充满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曲径通幽、错落有致、村容整洁的新小区,184户贫困群众笑开了花,“何止是满意,简直是很满意、非常满意,我们辛苦一辈子也盖不起这么好的房子,现在党的政策好,让我们直接就能住新房。”

有序搬迁,有序管理。根据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双联户”社会治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扶贫搬迁安置点区域格局,安置点将搬迁安置区划分为东区、西区两个网格;以亲情、地域相联的要求,按照5—10户的划分标准,将18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每个联户单位8户的标准,划分为23个联户单位,推荐产生联户代表23名,努力营造共享和谐稳定、共同增收致富的联户氛围。

截至目前,联户内群众信息采集造册、联户代表“幸福家园”微信平台建立、网格化管理和“双联户”代表定责已经全部完成。

劳者有其业

按照齐扎拉书记“产业配套要好、管理要好”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坚持“迁、业”同步开展,在搬迁点建设之初就谋划好了配套产业——藏鸡养殖、奶牛养殖、种植和商铺。4个产业并驾齐驱,带动贫困户发展。

以“争取国家项目、本级财政注入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三结合的模式,配套产业共投资1886.89万元。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实行股份制,采用“贫困户劳动力统一安排、合作社统一管理、农畜产品统一收购、经营收入统一分配”方式管理,184户村民以200元/股入股,合作社拿出收入的70%按投资、投劳分配给贫困户,30%作为运营流动资金。如此,将搬迁贫困户全部纳入到产业中,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藏鸡养殖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双联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运营,所有的藏鸡由贫困户个体养殖,以联户单位为区域,由联户代表负责联户单位内养殖管理;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企业负责成品销售。合作社已与山西建工集团签订了藏鸡与藏鸡蛋购销合同。

目前,藏鸡养殖1万羽(公鸡2000羽,母鸡8000羽),鸡舍6栋,主要生产藏鸡蛋、鸡苗和鸡肉三种产品。据估算,2016年净收入将达117.875万元,其中的70%作为贫困户分红。养到年底,搬迁户平均每人可增收1158元。同时,本项目能解决村内10个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奶牛养殖合作社则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运营。目前,养殖奶牛200头建友牛舍40栋。所有的奶牛由贫困户分散养殖,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集中经营,并负责180亩饲草的种植,企业负责成品销售。按照“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企业已与县政府后勤服务中心、各学校签订了牛奶购销合同。据估算,今年奶牛养殖净收入约为133.1万元,其中70%作为贫困户分红,年底每人可分红1308元。

同时,养殖场吸纳贫困人口20人就业。在规范化的经营下,预计2年后奶牛养殖量将达500头。

“县政府连藏鸡和奶牛合作社的前期养殖饲草料也考虑到了,统一进行配备。”驻村“第一书记”索朗央吉补充说。

种植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合同,以订单的形式进行销售。通过进行麦类作物、特色作物及奶牛养殖配套玉米的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养殖奶牛的自产自用现象,以集中连片的种植方式,将种植出的产品销售到市场。据统计,种植区产值达175万元,净利润为63.3万元,预计年底搬迁户人均分红622元。

县委、县政府在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了32间商铺,对有意向、经营理念成熟、运营性强的贫困户,以租赁的形式将商铺出租其經营。日常经营管理由企业负责,主要以茶馆、小卖部、澡堂、粮油店、菜店等为主。预计年底,搬迁户人均分红338元。

产业全部实施信息化管理,安置点装有实时监控系统,养殖区、种植区等情况一目了然。4个产业预计可使人均增收3426元。产业发展,势必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有力载体。

走进查果家,160㎡的住房宽敞明亮,由安置点统一配备的家具一应俱全。三姐妹中,查果和二姐是聋哑残疾人,无劳动能力,家中只有大姐和暂住的侄女两个劳力。搬迁过来后,大姐和侄女分别加入了藏鸡和奶牛合作社,目前家中牲畜存栏3头,加上低保金,预计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880元。

安者有其乐

按照齐扎拉书记“人文岗位要好、心情要好”的要求,曲水县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配齐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打造占地面积283亩的配套附属设施区,包括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以及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公园。

占地602.64㎡的村委会,总造价149.178万元,内设医务室、泵房、消防水池、村委会会议室、多功能活动室、合作社办公区。幼儿园开设了小班、中班教学班,在园幼儿44人,幼儿入园率达100%。在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幼儿园更注重孩子的快乐成长,设置了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保健室等。

白玛家10岁的孙子就读于幼儿园,“现在可方便了,学校近,还包吃、包住、包学,我们一家都很高兴。我本来还担心自己的身体,但搬过来以后也不愁啦,村里就有卫生室,刚刚还组织了我们体检。”

村卫生室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设有门诊室(藏、西医)、治疗室、药房、预防接种室、健康教育室、妇幼保健室等功能科室,基本诊疗设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及心电图机、氧气瓶、三大常规检验仪器等设备齐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的问题。

以前在达嘎乡镇卫生院工作20多年的村医次仁扎西,因熟悉情况,被县委、县政府指派到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工作,他说:“每天大概看4、5人,都是感冒之类的常见病,健康状况都不错。”

为了加强生活秩序管理、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当地通过入户走访,完成了25名党员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建档工作。经县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研究决定,在安置点由9名党员组建临时党支部,以便推动安置点统筹、管理、宣传等工作有效开展,凝聚力量,激发贫困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先锋模范作用,促進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思想教育引导到位。

8月的青藏高原很美,村民的心里更美。搬进来一个多月,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生活质量有提高。“每个月安置点都会制定不同的主题,举办不同的活动,村民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还吸纳了不少周边群众参加。下个月,我们计划请县里的老师来指导,教联户代表跳广场舞,再由这些代表教村民跳,共同参加广场舞大赛。”索朗央吉正紧张地筹备着。

安居乐业、生活祥和,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正努力迈向“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点、小康示范村建设示范点、和谐美丽乡村示范点、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板”。

作者:周艳

第2篇:美丽家园·中国赤峰

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在更高起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以做大总量和提升层次为目标,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三次产业互促共进、健康协调的发展路径。

如今的赤峰服务业项目遍地开花,产业升级大潮涌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提速、竞相发展,形成了以城市建设和专业市场为载体,以服务业携领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决定一个城市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机

从目前和长远看,在赤峰市的三个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最有实力走在自治区东部盟市前列的不是工业、农牧业而是服务业。

第三产业是个庞杂的混合产业群,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航空、道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环境管理,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金融、证券业,房地产,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业,娱乐业等一、二产业以外的产业。

2007年,赤峰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29.4亿元, 2012年为464亿元,增长一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6.3 亿元增加473亿元,年均增长19.2%。三次产业比重为15∶56∶29。近年来,全市服务业投资规模保持在百亿元以上。

2012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452亿元、 1434 亿元、1353亿元。赤峰市为464亿元,与呼包鄂自治区第一方阵差距巨大,正如第二产业也同样相差悬殊一样。

在东部五盟市,赤峰市第三产业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通辽市2012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9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8∶63.1∶23.1。在自治区第二方阵中,赤峰市第三产业已经走在前列。

在赤峰的服务业中,聚集了众多在全区乃至全国领先的优势产业和行业,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科技、交通运输、房地产、商贸物流。赤峰多年来荣膺的国家级荣誉也大多和服务业有关,如国家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克什克腾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 500 佳”环境奖。还有正在创建的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森林城市。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服务业都应该是赤峰的名片和亮点。

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产业比重约为70%,不论是和这个目标比,还是和呼包鄂比,赤峰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挖掘潜力,发挥优势,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走什么路径,使赤峰市的服务业提档升级、快速发展,是摆在赤峰人面前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筑牢服务业发展的根基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服务业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发展服务业要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从区位条件、自然人文资源、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经营人才素质等方面综合第三产业中的行业区域比较优势,寻找和培养那些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细化社会分工,创造新型的社区服务组织,挖掘更多的服务内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努力破解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障碍。

在自治区各盟市中,赤峰市率先建设新区和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取得突出成果。 2003年,赤峰启动新区建设,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4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近年来,又启动了桥北新区、松北新城开发建设,老城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中心城区“西移北扩东进南拓”战略顺利实施,中心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89平方公里,人口91万。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超100万。

目前,赤峰市城镇化率为46%,低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赤峰存在着差距,同时也表明还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该市有 460 万人口,占自治区的五分之一,建成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服务业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契机,有利于发挥城市规模和人口效应,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提高城市知名度,抢占发展先机,增强服务业承载能力,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实现宜居宜业。

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是发展服务业的根基和土壤,城市和服务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荣共衰。赤峰在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各盟市前列,服务业更应该走在城市建设前面。北连俄蒙、东达沈大、南接京津,同时拥有庞大的人才队伍,为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雄厚基础和不竭动力。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和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赤峰市商贸物流业有了更大发展的底气和雄心,也有新的思路和目标,要建成蒙东冀北辽西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不仅跨盟市,而且跨省际。

目前,该市商品交易市场180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达到35个,传统服务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成一批档次较高的大型商场、星级宾馆,大连万达、北京华联、维多利、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香河家具等知名商贸品牌入驻赤峰,星美国际影院、沃尔玛等知名商业企业即将入驻。红山物流园区年交易额突破 200 亿元,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到 2012年底,全市商贸物流业从业人数达到53万人,占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75%,全市商贸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1%。

专业市场的兴起和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要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人才兴产,只有依靠现代科技革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第三产业的嬗变和兴起。如努力实现城市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在商贸、金融保险、旅游宾馆、信息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促进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更严峻的课题是:赤峰市多年在全区保持领先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交通等产业,如何创新发展、保持优势?如何引进和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人才强市的目标?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这些方面,该市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投资7.38 亿元的赤峰蒙东云计算孵化园项目已开工建设,赤峰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项目进展顺利,文化旅游业正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金融商务区正在加紧建设,家政、养老、信息、咨询、认证、评估、会展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玉龙人才”项目稳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提速,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比重和竞争力稳步提升。

从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看,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方面,总的趋势应该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要强化中心市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

另外,赤峰市应把服务业发展定位提到更高的起点和标准,力争实现以服务业率先起飞的态势,尤其是以商品市场为起点的服务业发展,携领经济的发展。

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赤峰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提升草原、森林、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水平,使旅游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旅游人员达到720万人次,旅游收入 110 亿元,赤峰市已经成为京津冀辽等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赤峰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旅游和边境旅游及特色专项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产业定位、政策支持、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市旅游业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将旅游业和有色金属、能源、煤化工、绿色有机农产品、物流五大重点行业并举,提出了建设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市政府出台了《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赤峰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优惠政策,建立了全市旅游发展基金。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投资旅游业的企业越来越多,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地位得到提高,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的龙头作用得到巩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地位得到确认。“十一五”期间,国家、自治区、赤峰市、各旗县区的旅游资金投入也持续增长,带动了社会资金不断投资旅游产业,旅游要素得到健全。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级财政的旅游投资总规模近 2000 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介、信息化建设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农牧林旅游蓬勃发展,新增农家乐接待户 210 户,其中有 15 户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旅游示范单位,松枫山庄和万泉山庄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赤峰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十大看点、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框架。

树立赤峰市旅游形象,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升级上档。目前,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点)100多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有2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个。全市已有旅游星级宾馆30家,旅行社50家,持证导游人员792名;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3.6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有15万人。赤峰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胜地”、 “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胜地”;克旗创建为“全国旅游百强旗”、 “全国生态旅游服务标化”试点旗县;力王工艺园创建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被自治区评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县)。

到“十二五”期末,赤峰市将成为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蒙东冀北辽西地区物流枢纽城市,人才培养输出大市,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服务业承载着美丽赤峰、富裕赤峰、文明赤峰的梦想。

作者:窦丽丽

第3篇:美丽家园双冯村

一座牌楼,见证一个村的发展,向世人展现了这个村的辉煌。

如果不是双冯村那三个字静静地书写在这座牌楼正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从牌楼下面穿行而过,你看到的是整洁的街道,两旁商铺经营有序,车来车往安然,全然展现了一个现代新农村的美丽小镇的雏形。

风和日丽,阳光灿烂,一条洁净的河流从双冯村中穿行而过,两岸柳树成荫,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仿佛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沿河凉亭里,村民恬静地休闲,石凳旁小孩欢快地玩耍,嬉戏声不时和鸟鸣声相映成趣,而花圃中随风飘逸的阵阵花香沁人肺腑,让人流连忘返。

浙江省海宁市海昌街道的双冯村曾经是个经济差、环境差、村民住房差的经济薄弱村。而现在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家有幢五百多平方米的别墅,小区环境优美,四季花香,银杏林、公园、篮球场、网球场、大舞台、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农贸市场、超市大卖场等配套设施齐全。村民手中有钱,生活质量提高,平均每户有两辆小轿车。

是什么让过去的双冯村改变了面貌,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听说我们要来采访,双冯村的党总支书记张海青和村委会主任朱海明早就在大门口迎候,我们向他们讨教双冯村发展的秘密,年过半百的老书记笑了,说:“没什么奥秘,一靠党和政府的政策,二靠村委会一班人的努力,三靠全体村民的支持,大家人心齐,泰山移啊。”多么朴素的语言,却富有哲理。正如六十九岁的老农民冯付江所说:“我们村的领导班子团结,以身作则,书记坚持原则起带头作用,主任勤勤恳恳做事,班子心齐,大家一起为村民做事情,做好事情,对老百姓有利的就做,所以大家都拥护,都支持。”

走进双冯村进行深入的采访,我们被村领导的故事所感动,被双冯村民的故事所感动,更被双冯的精神所感动:“别人没做的,我们要做好;别人在做的,我们要做得更好。”正是有了这种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双冯才得以发展。

这就是双冯村的奥秘。

第一章 勇于担当挑起书记重任

一个村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好的带头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是班长的责任,也是对每个党员和干部的要求。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最基层的组织,担负着党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征集群众意见给中央决策提供依据,从而解决百姓问题,并在群众中直接体现了党的形象。村委会则是政府工作的延升,是基层政权最基础的行政工作,老百姓习惯将村委会当作是政府的部门,因此,村委会担当着政府各种事项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重要角色,这也就直接成为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选配好村级班子是重要事情,而选好班长和副班长尤其重要。

双冯村就如一个新生的孩子呱呱落地,在以后如何让双冯村经历风雨,承受艰难困苦而健康地成长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自然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在这关键的时刻,张海青书记和朱海明主任成为该村的班长和副班长,他们与村委会的班子成员,成为带领双冯村的村民奔向小康社会的领雁人。

一班人在浩瀚的蓝天下搏击长空,满怀信心和梦想,引领着一村人飞向美丽的乡村,向建设幸福美丽的双冯吹响了号角。

双冯村地处浙江省海宁市的北郊,属于城乡结合部,是由原来的双山乡冯南村、双圩村合并而来,这个区域曾经隶属于浙江省桐乡县的殳山乡。

据《石泾小志》载:“汉代为由拳县南境,三国(吴)后改属嘉兴,五代(后晋)又改属崇德,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后划归桐乡”。1950年,桐乡县屠甸区殳山乡东片双圩、冯南等9个村划归并入海宁县双山乡。

1999年,海宁市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把双山乡划归硖石镇,同时将双圩村、冯南村合并为双冯村。2002年撤销硖石镇,将其划分为海州、海昌、硖石三个街道,双冯村划归海昌街道。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双冯村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无论是隶属桐乡还是海宁,由于都是属于一个县市的边缘地域,道路交通也好,水利建设也好,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会落后其他地方一拍,因此始终处于经济落后的地位。

世界上有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四小龙”以特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腾飞,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成为世人瞩目向往的地方。双山乡也有“四小龙”,那就是双圩、冯南、长生和石泾四个村。然而,双山乡的“四小龙”和亚洲的“四小龙”却有着天壤之别,亚洲“四小龙”因富裕而闻名,双山乡的“四小龙”却是因为贫穷而出名。

冯南村书记张海青是在村级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受命上任的,说实话,当双山乡党委书记金水良将组织上决定的意图告诉他时,张海青是一脸的不愿意。那天,金水良对张海青说:“乡党委决定,让你回到冯南村去当支部书记,这是个很重要的岗位,也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希望你能从大局出发,勇于挑起这副担子。”张海青愣住了,他做梦也没有想过回到村里当书记的事情,以为是金书记在和他开玩笑。

“你是和我开玩笑吧?”张海青一脸的疑惑。可他看金书记的脸上并没有平时开玩笑时的表情,这才急了,把头摇得像小商贩手中的货郎鼓似的,连连说:“不去不去,我在厂里干得蛮好。”

这是一九九五年的十月,国庆节才过去半个多月,空气中都渲染着节日的欢乐,可张海青却高兴不起来,带着金书记让他好好考虑考虑的问题,心里隐现一丝丝的愁云。原村支书冯王荣经过多年的拼搏,冯南村依然没有摘除贫困村的帽子,又因年龄身体等原因,就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村支部书记职务的请求。因此,这段时间,村支部书记职务是由组织下派,由乡财政组长姚年新兼任村支部书记,又将乡民警办公室主任陆国林下派兼任支部委员。书记和委员都是下派兼职的,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应当让本村的党员来担当党内职务,才更有利于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作用,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双山乡党委基于这种现状考虑,权衡再三才决定选派张海青回到冯南村任职。张海青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常年的户外工作,晒黑了他的脸庞,同时展现了他的干练,他做事认真讲原则,敢说敢干敢管,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很好的群众基础,让张海青回到村里任支部书记是最佳的人选。可张海青时任双山乡砖瓦二厂党支部书记,正值大展宏图之时,他会接受组织的决定吗?要知道十六年前,他从双山乡砖瓦二厂的筹建开始,就已经和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砖瓦二厂曾任九年车间主任,两年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四年前又任党支部书记。他有十六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擅长管理,会做人的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现如今让他回到自己的穷村去当支部书记,怎么会没有想法呢。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砖瓦二厂的经济效益在全乡最好,称为龙头企业,他在一九九四年收入有三万二千八百元,一九九五年则为三万五千八百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冯南村虽说也有村办企业,有一个十六门的小轮窑,一个丝绸厂,还有一个羊毛衫厂,三家企业皆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本,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年三十工人讨薪寻到厂长家里。羊毛衫厂的厂长是外聘引进的人才,厂长见企业亏本一走了之,留下一屁股债给村里,这也是原来冯王荣书记不想干的原因之一。

村里经济来源主要是农村三种上交款,也就是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以及教育统筹、计划生育统筹、优抚对象统筹、民兵训练统筹和乡村道路建设统筹费,一年的总收入才二十二万元,连修缮农业基础设施或者在农村道路上铺点瓜子片石料都不够。当书记能拿到多少报酬还是个未知数,这是一个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确实不能使张海青立马答应下来。

相持半月,张海青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乡党委书记金水良、组织委员沈祖芬多次上门做工作,从农村的现状到党支部的重要,从党委的要求到群众的期盼,道理说了几十筐,把张海青都说得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但最终使张海青应允此职的却是一个耄耋老人的一席话,终让他茅塞顿开,作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那天吃过晚饭,他和80岁的外婆在屋前的场地上面对面地聊天,这种情况还真的是很少出现过。过去在砖瓦二厂里干了那么多年,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中,难得有机会和亲属说说聊聊。

十一月的天气已经有点凉气,张海青晚上喝了点酒,浑身热乎乎的。他拿了件外衣给外婆披上。外婆年轻时在嘉善县枫同乡陆丰村务农,在当地也是个出挑的妇女代表,她思路清晰,被大家选为妇女组长,平时也会说说正事。外婆说:“你在砖瓦厂里做得好,人家都看到,认可你,现在到村里去工作,是领导相信你,村里人多,事体多,工作难做,但做得好,也是有出头的日脚的。领导相信你,你就应该去做,村里没有人(当领导),村就发展不了。”外婆的话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也没有教育晚辈的一丝丝意图。

张海青面对外婆的话语,心里真的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情,外婆都有这种境界,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尊重群众的意愿,不尊重组织上的意见。是酒精的作用,抑或是外婆的话语作用,此刻他感到身上火辣辣的。自己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多年,党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培养成为一个龙头企业的领导,这其中包含着多少领导的心血,自己怎么能够以一己私利,因为自己经济上吃亏而在工作岗位上挑肥拣瘦,这不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

月亮慢慢地爬上了夜空,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周边几颗星星时不时地闪烁跳跃着,四周静悄悄地,偶尔田野中有几声秋虫的鸣叫,更是显现了农村夜晚的恬静和美好。外婆已经回到屋子里睡觉,老年人喜欢早睡早起,这是人生的规律。张海青一个人还独自在场地上呆着,脚下已经有好几个烟蒂,他烟瘾并不大,也只是偶尔抽一支,但这一晚他却已经抽了好几支香烟。

时至今日,说起这事,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说,真的是外婆的话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和鼓励,才让他下了决心回到村里当支部书记。

一个朴实的农村干部,说的是心里话,大实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见风使舵。之所以考虑,决不是因为工作和报酬的差异;之所以欣然上阵,则是因为一个老人的不经意的自言自语。

当年的11月23日,张海青到村里正式报到,从那天起,他开始了人生的一个转折,从效益良好的企业,来到了工作难度大的农村,26日上班第一天,他就到了村里的各个小组和村民家里开始了调查摸底。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张家李家的各种情况。

笔记本上记载有村的基本情况;党员的基本情况和村民全村人员情况;村民户数情况、土地面积和利用情况及小组长以上村干部人员,经济收入情况。有全村的责任田种植面积和公粮任务,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党员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尤其是村里的企业经营状况,他一项一项地深入了解,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原来村里的三家企业,都是因为经营不善的亏损单位。羊毛衫厂亏损30多万,绸缎厂则亏损70多万,轮窑厂也基本相同。一个穷村亏欠了一百多万,这日子以后怎么过?

担子是沉甸甸的,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张海青只能硬着头皮上。

改革从村办企业砖瓦厂开始,对这个行业,他有优势。冯南村的砖瓦厂为十六门小轮窑,与他原来双山乡的三十二门轮窑刚好相差一半。自己在那里从轮窑的建造到担任车间主任,生产副厂长,支部书记整整十六个年头,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这回也算是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

抓生产,抓质量,抓技术,抓营销,抓管理,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好转。这一年,归还了欠债七十多万元。

这一年,张海青拿到的报酬是一万三千元,比上年在砖瓦二厂的收入少了两万二千八百元。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差额。

次年,村里有了积累,一个小乡村出现了希望。

1997年夏,改革浪潮席卷海宁,城镇国有企业进行转制,农村乡办企业也逐步开始转制,村里请专业评估机构将砖瓦厂资产进行评估后,把总价值的百分之四十作为村里的投资,用养鸡生蛋的方法,收取固定回报,增加村级经济收入。这一年,企业发展使村里有了二十二万元的收入。

但冯南村依然是个穷村,是“四小龙”之一。

朱海明和他如出一辙,他是双圩村的书记,也是和张海青同时任职的村书记。

朱海明是双山乡社办企业水泥厂的支部委员,副厂长,可以说在当时也是一个实力派人物。双山水泥厂则是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在全县也是一个效益很好的单位。农村造房建筑基础工程,城市建设修筑马路,建造高楼大厦,水泥是紧缺物资,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讲究的是凭票供给,有本事的托请找门路成为一种时尚。开好水泥票提单,排队提货却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在那里当个工人是个香馍馍,当个班组长也是风光无限,要是当个一官半职,自然是受人敬重了。

双山乡党委书记金水良也找到了朱海明,讲明了组织上的决定,让他回到双圩村去当村支部书记。朱海明一听也是十分的不愿,理由很简单,也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来自内心的话:村级经济太差,发不出工资不说,也没钱搞农业基础建设。

朱海明是个公认的老实人,圆脸上是一副菩萨的笑脸,给人以温和的感觉。老实人面对组织的决定竟然一时无言以对,党组织的决定自己又怎么能不从?他心里是一百个不想回去任职,但又说不出口,就用缄默不语表示了态度。

“你回去再考虑考虑,作些准备。”

金水良书记知道他心里的话,也不要求他立刻应诺下来。他知道做人的工作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干部换岗的事情,不能简单地下行政命令,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深做透,才能水到渠成。不然做成了夹生饭就会对干部造成影响,对工作造成严重损害。金书记是多年的乡镇干部,管理人事干部也已经是多年了,有一套丰富的经验。他说是让朱海明回去考虑考虑,但后面一句作些准备,实质就是一种不容改变的态度,这一点朱海明也是明白的。

想当村干部的人在社会上是大有人在,认为当个村干部就会有权,就会发财,浙江省曾经发生过用钱行贿村民想当村干部的事,此事在网上一经披露,引发一片哗然。

双圩村的现状却是没人愿意当村干部,因为太穷了,村里没有钱,村级经济非常薄弱。有一句流传的名言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连村干部的报酬都兑现不了,更何况是开展工作需要的组长补贴费等更是无法落实,这种现状谁当一把手谁都会有畏难情绪和想法。

两年前,由于没人愿意担当起村支部书记的担子,乡党委决定调乡办企业试样厂的俞云松去临时兼任双圩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他熬过了两年的临时期,就坚决回到原来工作岗位去了,村支部书记何人来接?

双圩村比冯南村的经济更差,村办企业只有一家羊毛衫厂。浙江省的桐乡县以羊毛衫产业出名,桐乡的卜院羊毛衫市场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双圩村和桐乡的卜院毗邻,所以想沾点邻居的光,才办起了这个村里唯一的企业。由于没有资金,双山乡工业公司的干部丁恒亮担保后向银行借贷了五万元才开办起来,还用挖墙角的方式聘请桐乡一个羊毛衫厂的技术干部来任厂长,谁也没有想到,厂长没有把企业搞上去,却是拉下一屁股的债后,挥洒自如地一走了之,让村里莫名地承担了全部的债务,这样的村如何接班?

欠债无法归还,丁恒亮受到了牵连,他真的当了个冤大头。

工人工资到了年底没钱发放,工人们相约到村主任家里去要,去闹,搞得村里的干部一片怨言。

没钱还债,心里不安,出去底气不足,更是不敢和银行接触,甚至村里收取的“三上交”资金都不敢放在账户里,怕被银行划去。

这样的村还真的是把朱海明推上了绝境。

最终朱海明还是按时去双圩村报到,当上了穷村的一把手,自然他的收入也少了许多。

冯南村和双圩村这两个半斤八两的村,张海青和朱海明两个难兄难弟,在1995年11月分别担任了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之职。

1999年6月,硖石镇将双圩村和冯南村合并为双冯村。

双冯村的诞生,将他们两人捆绑到一起,张海青出任为党总支书记,朱海明则为村委会主任,成为第一任班子的搭档。那天是一个历史性的合并,村委会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在鞭炮阵阵和人们的祝贺声中,这一日也成为双冯村的生日,从此海宁的村级组织中有了双冯村这个新生的名字。

庆贺归庆贺,双冯村的发展,路还是要靠人走出来的。双圩村和冯南村是“四小龙”中的两龙,是两个经济贫困村,新生的双冯村成为一个出生就贫困的孩子,营养先天不足,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后的路如何走?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往往可以看到一种做强做大的时代特征,强强联合成为一种时髦,这种两个组织优势互补,重新组合后,使得发展更快更强大,也确实造就了许多的组织和企业。而现在双圩村和冯南村的“两龙”合并,则是雪上加霜,穷上加穷。

一个村的合并,并不是简单地一加一那么简单,在村级经济方面,涉及村与村之间的利益分配的改变,从地理位置看,原来的双圩村和冯南村分属在两个自然村落,而且相邻的两个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并不平衡,再者,两个村的村民之间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也有所不一,凡此种种,足以看到合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磨合,需要时间。

磨合之一:统一思想调整班子,将原来两个村的优势互补,合二为一,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原来两个村的班子成员加起来有十人,现在合并后,只留存村级干部五人,这就需要进行调整。

双冯村按党章的要求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张海青任临时支部书记,并着手开展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要把具有奉献精神,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发展村级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人,选到村级班子中去。

五月十三日,六十三名党员参加了党员大会,大家经过认真酝酿,一致选举张海青为党总支书记并兼任选举委员会主任。根据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法律要求,为下一步开展村委会班子成员的选举开展基础工作。

一九九九年六月一日,为双冯村的选举日,将选举村委会的主任、副主任以及村经济合作社主任等职务。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选举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张海青任村党总支书记,朱海明任副书记,冯凤珍、闻新华任支部委员。

朱海明任村主任,冯奎江任副主任。

张海青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任,朱海明任副主任、冯奎江为委员。

原冯南村一位副主任和一名支部委员以及双圩村的两名副主任换岗他用。

从那时起,双冯村这副担子就压在了张海青和朱海明的肩上,也压在了闻新华、冯凤珍和冯奎江这几个村委会干部的肩上,这批农村中最为基层的干部,他们都感觉自己责任的重大。

为了双冯村更好的明天,他们开始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记载,双冯村三套班子开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海宁人民的视野中。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一个新组建的村成为海宁一百八十个村(社区)的成员之一,成为在发展村级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道路上进行比学赶帮超的新星。这更是一种众望所归,组织和人民都期盼能改变过去贫穷落后现状,给百姓带来富裕日子。

新班子成员产生了,他们明确分工又互相配合。为了磨合,他们相互间一次次地交心和沟通。

班子形成了力量,就起到了一个强大的核心作用,可以甩开膀子干,这一天的阳光格外的亮丽,格外的温暖,双冯村的村民心里充满希望,双冯村出现了曙光。

六月十一日下午,双冯村召开了第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五十一名村民代表参加了会议,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选举出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两个小组以后将对双冯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无论是投资村级基础设施或者各项事业费用的支出、公款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监督,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杜绝小官大腐的发生,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村官的作用。

万事俱备,双冯村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创造明天的辉煌而尽力。而如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则成为这群领雁人日夜思考的首要问题。

那是一个闷热的夜晚,这种天气让人烦躁,尤其是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陈旧的电风扇也是好几年前双冯村的旧物,油漆剥落,风叶因重心不平衡的原因在不稳定的电压下,散发着难听的摩擦声。张海青和朱海明两个人在办公室里商讨着下一步村级经济发展的事情。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一间破旧的二层楼房,办公室安置在一个角落里。这幢楼房还是八十年代的产物,村里为了发展,将大部分出租给了一家企业,以收取微薄的租金维持村里惨淡经营。

其实这种开诚布公的交流和商量,已经成为两人的常事。厂房里发出隆隆的声响,不时敲击着两人的心。在数学中有个负加负等于负数,负乘负则是“负负得正”的数学法则,这成为数学领域的重要定律。而在双冯村的合并中,穷加穷则是变得更加的贫穷,负加负变成了负的平方。两个负数相乘成为正数的数学法则能否在双冯村的合并中成为一个例证,使穷乘以穷得出富的结果,这是双冯村领导们考虑得最多的头等大事。穷则思变,穷则需要领雁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改革的思维调整工作的思路,带领全村百姓走上集体富裕的道路。

双冯村是双山乡在九个行政村中是最穷的一个,并入硖石镇后仍然是排名在后,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穷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整整落后一大步。江南水乡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让全国不少地方为之羡慕,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是将那里称之为天堂。然而双冯村的经济却是比西部落后地区好不了多少,更与本地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距离。双冯村共有十三个村民小组,五百余户,在册人口一千九百余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有二十八万元,人均不足一百五十元,而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上交”和土地承包款。穷村,用时尚的话来说,是要面子没面子,要票子没票子,村书记张海青和村主任朱海明走出去脸上无光,戴着穷村的帽子日子不好过。

作为双冯村的代表,张海青和朱海明在市里也好,街道也好,每次开会时,都没什么发言权,更别说获得什么表扬了,市里、乡里、街道里开大会,凡是对村级经济组织的表彰只有聆听的份和鼓掌的份,书记和主任的心情压抑到了极点。那段时间最重要的是,因为双冯村的穷,村委会的各项工作缺少经济基础,许多实事工程做不了,在群众中也难以开展工作,这让张海青和朱海明非常头痛。

微薄的村级经济收入,使得双冯村村民“穷怕了”,所以党员村民代表们纷纷下决心,发出了内心的呼喊:“人家做不好的,我们双冯能做好,人家做得好的,我们双冯能做得更好,我们有决心,赶超先进,我们有勇气,争当一流,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我们双冯村一定能够成为海昌街道的亮点。”

这就是因穷而产生的动力,产生了最初的双冯精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一个村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就没有发展,只能在原地踏步。双冯是有精神的,她敢于面对现实,正视困难知难而进,大胆提出敢超敢争,这种难能可贵的双冯精神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双冯。

双冯的精神在6.30这场特大的洪涝灾害面前表现得让人敬佩。

所谓“6.30”洪灾至今还是令海宁人心有余悸,因为这是一场海宁百年不遇的洪涝。从六月二十三日起连续降大暴雨,至七月一日止,嘉兴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03.7mm,海宁与全市基本接近。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几天的雨水犹如黄河落九天,水从天上铺天盖地地倾倒下来,站在屋檐下,人不敢出门,任何雨具也难以抵挡狂风暴雨,降雨量达到了海宁历史上之最。

抗洪救灾成为对双冯村新上任才一个月的村干部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双冯村民的一个考验。

那一天,张海青披着雨披来到了原双圩村的村民老朱家里,查看灾情,他浑身湿透的外套都可以拧出水来,老朱看到村干部冒着这么大的雨还来家里走访,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家里漏雨吗?”张海青进屋就朝老朱家的房顶查看。

“还好,还好。”

“哦,这里有点隐约的痕迹,雨再大点可能会漏,要注意点。”

老朱心里十分感动,书记这么细心,自己都还没有觉察出来,连忙拉了条板凳让坐。两人唠叨起家常,张海青听取了老朱对村里的工作意见,还查看了场地上的水淹情况,了解了鱼塘和农田的受灾情况,关照了许多注意的事情,临行时特别关照说:“有困难找村里。”

一句话说得老朱心里暖洋洋的,仿佛是春天的花开在心坎里。

此时的村委会主任朱海明则是到原冯南村的村民老张家里,嘘寒问暖。其实那一天,村干部都按组织分工,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奔波在村民的家中。村干部在合并后的工作中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一定要交叉去做工作,原来冯南村的干部凡做工作就去双圩,当然双圩村的干部就得去冯南了,这种交叉工作法成为磨合两村村民的最有效方法,让全体村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交流中不再出现“你们西面,你们冯南村,”“你们东面,你们双圩村”等语言,进一步增强和加快两个村的磨合,形成一股劲,真正成为双冯一家人。

“6.30”就是对这种工作方法的有效检验,也是对干部们的一种亲民检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让村干部尽快了解原来不太熟悉的村民,而村民则能看到原来不熟悉的干部,进一步融洽了村干部和群众相互的关系,真正从心眼里感觉就是一个村的人了。

这场特大的洪涝灾害,让双冯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被淹农田五百多亩,受损农户七十多家。洪涝能让财物受损,却凝聚了全村村民的心,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灾后的建设如火如荼,把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双冯村被评为海宁市抗涝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通过这次洪灾,双冯村决定对全村的排涝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找出能够引发洪涝的隐患,从而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水利设施建设中,以抗衡今后的洪涝灾害。

村班子首先统一认识,排除本位主义思想,一切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先建造冯家浜排涝泵站,此方案经村民代表进行表决,大家一致同意,十月份正式招标开工,为今后的抗涝打好了基础。

同年十月,双冯村又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改造原双圩村的十车关排涝泵站和毛家桥机站,为双冯村的农业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双冯村所有人都用这种创新精神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张海青和朱海明知道,村民的凝聚力整体提高,精神得到了提升,但关键还得提高农民的收入。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委会集体经济,为全村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新一届三套班子领导的头等大事。

第二章 经济腾飞带给村民福祉

说得再好,没有经济的支撑则是空话,经济发展使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才是目的,归根到底是看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多少。

如何把村级经济搞上去,是双冯村合并后最为关键的一件事情,是头等的大事。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但真正要找到来钱的途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几十年来一直是没有发言权、没有地位的贫穷村来说,更是不容易。

村委会的运转要钱,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钱,水利农业方面的建设要钱,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钱,村干部的补助工资要钱,每一项活动都要钱。

钱,钱。钱!钱在哪里?

如何掘得第一桶金,让双冯村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村委会的干部们在陈旧的办公室里一次次地召开会议,分析双冯村的现状,从优势到劣势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研究决策全村的发展方向。

双冯村是由两个村合并而成,原来的两个村委会办公的地方自然多了一处,那幢办公楼虽说房子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毕竟也算是幢可以腾出来的房子。“我们可以先将原来空闲的办公楼出租,增加村级经济的收入,解决一些村里开展基本建设的资金问题。”张海青对村里的现状作了认真分析后,提出先将空闲的办公楼出租,用这些资金再将村里的闲置土地和无人租用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建设成为标准厂房出租给有需求的企业,以此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村委会班子会议经过多次研究,一致同意张海青书记的意见,同时也提出了好多建设性的意见。

招商引资的过程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双冯村地处在海宁市的西北,没有地域方面的优势,在基础建设方面也是不能和近郊的乡村相比,同等条件下,很少会有企业能相中这个地方。

经过多方工作,终于有了五家企业入驻,解决了村委会开门的资金。这一年,双冯村的四个组先后修建了2.5米宽的硬化道路,共计1200米,花去137416元,首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村里又作出决定,对全村的农户免交口粮田承包款,广播收听费也由村里支付,并对六户低保家庭的独生子女发放助学补助金5100元。全村有432户家庭共1792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

这一年,村里开设了老年电大班,成为海宁市的一大亮点。

这一年,村里开始组织专职的保洁员,集中收取垃圾,跨出了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关键一步。

经济的发展除了主观的努力,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双冯村的经济在平淡的日子里,逐渐地起步,就犹如是一锅热水,在不断地加温,锅底的火熊熊燃烧,水在火的作用下,达到沸点开始沸腾了。双冯村经济发展正是在恰当的时机得到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村级经济和农民的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关键而让人难忘的2005年,海宁市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防止大气污染的决策,决定政策性关闭全市的小轮窑厂。消息出来,让双冯村的干部又面临了一次重要的抉择,要知道这个小轮窑厂已经成为了双冯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刚出现的一缕曙光变得暗淡。

双冯村的经济将如何发展?

转产,转型升级。寻找一条适应双冯村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个问题摆在张海青书记和朱海明主任的面前,让人头痛,但又不得不面对,这也成为双冯村其他干部们焦虑和思考的问题。

晚上的会议统一了一班人的思想,养鸡孵蛋,利用现有的闲置土地建造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这一年,双冯村拆除了小轮窑,在那块土地上建造了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对外开始招租。

不知有多少个白天黑夜的会议,多少次的争议和集思广益,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早两年,海宁南北大道(现改为海宁大道)在双冯村的西面建成,这是海宁市的一条主要公路,双向八车道,成为连接盐湖公路、320国道、沪杭高速等交通的主要入口,给海宁对外交通的便捷提供了条件。更是给双冯村的地理环境作出了改变,让本来是闭塞的小乡村,变成紧靠海宁主要交通道路、出行十分便利、有着发展后劲的村庄。道路修在家门口,给双冯村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充分地利用这种条件,是双冯发展的关键。

修建标准厂房出租,就是利用交通的优势,吸引企业承租,借此发展村级经济。

凯达人防企业入驻了,新型包装材料厂、正奥包装材料厂等企业纷纷看好这个地方,签订了租赁合同。一些企业闻讯,也纷纷前来求租,可村里没钱建造标准厂房。张海青和村里的干部经过再三研究,决定采用借鸡生蛋的方法,将闲置的土地作认真的规划设计后,让企业投资建造,村里则以租金作抵扣,达到一定的年限后,标准厂房由村里收回,企业开始交纳租金。这个方法一方面减轻了村级经济的困境,盘活了存量的闲置土地,另一方面为村级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飞达机械厂等八家企业一个个进入了双冯村,一个村里有八家企业同时入驻,给双冯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双冯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次年,海宁市经济开发区因为发展的需要,决定对双冯村进行征地,将双冯村整体拆迁后异地建造居民小区。

虽说拆迁是件好事情,是利民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困难重重。村里住平房的人家从心里拥护,这些人的经济条件相对要差一些,以前没有翻建过自己的住宅,现在通过拆迁可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当然是大好事。但双冯村大多的农房都是二层楼的,这些农民的房子有许多还是2000年以后才新建的,他们的建房花光了历年的积聚,现在拆迁虽说政府会有补助,但远远不够重新建造新房子。特别是有些建造二层楼的人家,大多数都有个小院子,围墙里面种了花卉和果树,春天花开时姹紫嫣红,芬芳满院,更有那桃花一片诱人。夏天香梨满枝,红枣串串,秋天桔子金黄,墙角的几枝菊花满天星星般地开放,可谓是一个恬静的小天地。院子里面放养几只鸡鸭,每天拣几个土鸡蛋土鸭蛋,着实是一种惬意的慢生活,而晚上大门一关,独家居住的清静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这是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现在要打破这种生活格局,自然心里还是一下子难以接受。

拆与不拆,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拆迁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拆影响市政府对开发区的建设。

双冯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就要看村委会的能力和担当精神了。拆迁是必须的,这是涉及整个大局的工作,“我们双冯村决不能拖后腿,当然我们也要千方百计让村民在拆迁中得到实惠。”张海青在班子会议统一思想,在村民小组长会议上表态,这些都让村民吃了定心丸。

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拆迁的大利益小利益和村民进行沟通,终于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小区请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后,方案交给村民充分地讨论,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对好的意见认真吸收,经过几个回合的上下沟通,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赞同,双冯村开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拆迁被当下称之为天下第一难,这也是双冯村面临的难题。经过公正公开地进行评估、补偿后,拆迁工作终于顺利完成,然而,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后,建房又成为新的问题。

小区规划将双冯村十三个村民小组划分为双冯一里、双冯二里河南、双冯二里河北、双冯三里四个管理网格,先后分为两批建造,第一批在2007年开始启动,第二批则在2009年开始。四个区域既保留了原来各自然组的基本框架,又将自然组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不再成为以往东西各自为政的结构,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冯村。

2007年正月刚过,第一家建房拉开了序幕,新农村的梦想随着一声声催人奋进的机器声和村民的心跳同步,他们看到了希望,眼前是一片金光灿烂。

村民建房是件好事喜事,但对村委会的干部来说,则是更加地忙碌,因为建房政策规定是先拆后建,也就是说,正在建房的村民都是租住在别人家中,当时又恰值春节前后,必定有许多的不便,村民有什么困难都需要干部们去帮助。

双冯村的干部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困境,他们努力地奔波在工地,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全力做好。

按计划,第一批120多家,第二批则是380多家,每批的住房都是同时进行建造。可以想象,120户同时建房的场景是如何的壮观?新村点上120个井架上红旗飘扬,建筑工地车辆进出不停,上千个建筑工人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人声鼎沸,这种场面海宁只有在建设南北大道、东西大道和开长水塘等河道时才出现过。而那么多户人家一起造房子这种情况在海宁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是对村干部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特别是第二批380多户的同步建造,更加严峻。场面之大,人数之众,矛盾之多,管理工作的难度无法想象。

为建造好双冯小区,村里经常召开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求每个党员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并且联系好六户村民,按规划要求和标准做好工作。老干部和小组长组成了建房管理小组,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

那是一个十分壮观而美丽的场景,几百面红旗随风呼啦啦地飘响,就犹如是一场催人奋进的交响乐曲,站在那片土地上,就能想象出数年后双冯村的新面貌。在那些日子里,经常会看到村干部们熟悉的身影,张海青那本来就有些微黑的脸庞,变得更黑了。

新村小区建房如火如荼地进行。

矛盾无时不在地出现。

农村有一种习俗,并排的房子总有人想比旁边的人家超前一点,哪怕是十公分也好,而在高度上则想方设法地去增加一块砖头,称之为出人头地。

拆迁对于村民来说,大都是非常拥护,也积极地配合,由村委会委托海昌开发区按要求统一进行放样建造,但也有几家还是有想出人投地的意思。沈雷海就是其中的一家,谈起这事,他至今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沈雷海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结婚后经常生活在老婆娘家,当知道家里拆迁的消息,看到村里的远景规划后,聪明的他看到了商机,就从许村搬迁回来。由于经济条件差,家里只有三间陈旧的平房,所以对他家的房屋进行评估后,包括宅基地和青苗补偿费等全部在内,总共获得七万二千元的赔偿额。按村里统一的规划标准,他新建房屋的落地面积是九十五平方米,三楼加顶和底层车库总建筑面积四百多平方米,至少需要三十多万元才能造好。面对巨大的差额,沈雷海内心十分焦急,向别人借钱,本来是比较要好的朋友,一听是来借钱,不是说正好手头紧,就是干脆说出门在外回不了,碰了一个个软钉子。他有个办企业的亲戚,身价少说也有几千万元,曾经许诺造房子时要钱到他那里去拿。这一日,沈雷海买了一二百元的礼物,信心十足地上门去借钱,亲戚热情倒茶客气招呼,他的心里暖洋洋的。客套话后转入正题,当听到沈雷海是来借钱造房子时,本来是热情接待的亲戚一下子变了腔调,笑脸依旧,却说:“啊呀,你来得不当使(不巧的意思),钞票刚刚被人家借去了。”家有千万却不肯借给自己三五万,沈雷海一听话音扭头就走,他不再相信所谓的帮忙,不再相信过去信誓旦旦的承诺。这事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是有点忿忿不平。他对老婆说,朋友也好,亲戚也好,在钞票面前什么都看清了,能在人家危急中帮忙的才是真朋友真亲戚,见困难不肯帮忙还找借口的人,以后不用再交往了。

沈雷海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和材料供应商谈妥,由材料供应商先赊欠一部分建筑材料费,帮助建房的包工头也答应先欠工钿,房子终于开工了。眼看房子一天天长高,他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房子结顶时,他为了节省点资金,就将屋顶结构擅自改变成大屋面,结果是违反了全村规划的统一性。村里知道后给他做工作叫他停工。他没有理会加紧建造,心想既成事实后村里也没有办法了。

怎么办?一视同仁。

先礼后兵,村里让他自己纠正拆除大屋面改变成全村统一的小屋面。但他根本就不服从,继续加班加点建造,还扬言说:“谁不让我造,我日子不好过,大家也别想有好日子过。”而全村正有七八户人家在看着他家的情况,如果没事就向他学习,也改变房子的结构。

礼用过了,没有用,那就用兵。街道办事处派人和村里一起对沈雷海家的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经过审批,上午十时,行政执法部门会同街道、村委会等一起依法对其屋顶强制拆除。沈雷海见动真格了,心里虽然紧张害怕,但嘴上强硬,行为上也粗鲁起来,他火冒三丈地对现场民警说:“你把衣服脱掉,我马上就打你,你相信不相信?”现场变得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沈雷海的行为被村民制止后,依然不依不饶地要说法。

屋顶被拆除了。望着自己辛辛苦苦造起来的房子被执法了,他的心里真的在淌血。其实换位思考一下,面对自己的房子被执法拆除,思想上有想法,行为变得粗鲁也是正常的,他家本来经济条件就比别人差,现在一拆又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钱以后从哪里来?

张海青、朱海明、朱余峰和严张花等村干部在现场批评他的同时,积极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安抚他的情绪,让他正确对待。事后又多次和他谈心交流,了解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和沈雷海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一些人,冯官松家就是一个。造房子时,他偷偷改变村里的放样红线,超出统一的高度要求,擅自加高了两块砖的高度。本来统一的模式被打破了,引发众多村民的意见,他们纷纷到村委会向张海青和朱海明反映。

结果自然和沈雷海家一样,被依法强制拆除违规部分的建筑,冯官松自然也不肯罢休。那天晚上,张海青正在家里吃饭,冯官松脸色十分不悦地一屁股坐在他家桌子边上。张海青见状就知道了他的来意,客气地说:“你吃过饭了?”

“你有饭吃,我可房子都没有了,凭什么拆除我的房子?”虽然声音不响亮,也不是吵架的态势,但话语中总有一股火药味。

“因为你的房子不符合村里的规划要求,让你自己拆,你不拆,所以组织上帮你拆。”

“你们不是说,拆迁是为了帮我们老百姓致富,我多一点面积又妨害了谁了?”

“我们要的是公平公正,大家都是一样的标准,谁也不能搞特殊,我也一样,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都是明确过的,如果都像你那样,我们的村庄规划还有什么用?大家各自建造,前后不一,高低不一,我们的新农村小区会成什么样子?”

冯官松明知是自己理亏,但还是强词夺理地说:“反正我不管别人怎么做,我还是要按原来的造,没钱就到你们村干部家吃饭。”

张海青从大道理到小道理和他谈论了好长时间,总算在他的粗言秽语中结束了争执,其实他已经是四五次来到张海青家里“说理”了。

正气与非正气的较量,自然是正气占主导地位。钉子拔掉了,村民拥护。有几个想看样学样的,自然也自觉悬崖勒马,安置建房工程顺利进行。

违法建筑被拆除后,张海青和村干部们多次认真地思考这件事情,感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村里又一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特别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造房子时,大家都喜欢在井字架上树立一面红旗,象征吉利。我们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虽然不是插在井字架上,但却是飘扬在村民的心中,在村民的面前。我们不仅自己要带头不违反规定,还要带领联系户村民家一起维护好建房的标准。”张海青在党员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沈雷海冯官松家的实际困难,他一次次地和沈雷海谈心交流,打通他的心结,朱海明主任也时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村里还想办法给予帮助和照顾。

沈雷海回忆起自己的造房子事件,感受颇深。“确实是这样,如果村里对建房没有强硬的措施和政策,像我这样去改变规划,大家就会花样百出,房子就会高低不一,前后不平乱七八糟,不会有现在的整齐划一。”

这是他心里的真实感受。

“村里是一碗水端平的,党员干部也是一样的标准,我真心佩服。当时如果让我建造了,那占便宜的人得到了实惠,大家都学成这样,我们村里就乱套了。”沈雷海谈起自己建房的事情,从内心里感激村委会的干部们。

年近四十的沈雷海现在常年在附近的圣莱特农庄做厨师,一年收入好几万,家里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新造的房子自己居住一大套后,多余出许多空闲房间,他将房子出租给外来打工的新海宁人,年收入八九万,仅三四年时间就还清了全部的债务,去年又购置了小轿车,日子过得风光且悠闲自在。他在空闲时常到村委会坐坐,与张海青、朱海明这些村干部聊聊天,而且积极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和村干部成为直言不讳的好朋友。

在双冯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积极努力配合,经过四年的时间,到2010年岁末,双冯小区全面建成。

这是一个具有现代小镇功能的农村社区。

村民的房屋由原来的平房或者二层楼房变成现在的五层小洋房,每户的建筑面积达到了四百多平方米,外观整齐划一,里面宽敞明亮,横成排坚成列,村民住房变成了城里人眼中的“别墅”,自然是十分开心的事,对致富的规划充满了信心,也给张海青这班村干部增加了信心。

“别墅”前后绿树环绕成荫,有着优美庭院的美称。而门前畅通的水泥路面平整干净,与市级道路直接相通,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九十年代,双冯村基本上都是平房,房屋前场地上根本没有水泥地的概念,更多的则是原始的泥地。一下雨,屋前场地上泥泞不堪,出门时地上留下两行鞋印,天一晴,脚窝印深深地陷在泥地里,场地上变得七高八低,稍不留神就会摔倒。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搞点石灰渣夯实后就算是上乘的地皮了。整个村子没几家有自行车,出行大都靠步行,大人小孩看到自行车就如同现在看航空母舰一样的稀罕。现在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出入由原来的自行车、步行变为电瓶车和汽车,用村民的话来说,我们比城里人更幸福,因为住房比他们好,出行也方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比城里人好,没有噪音,少有汽车尾气的污染,还能天天享受自然氧吧。

双冯小区建成完工,成为海宁市郊的一大亮点,干部们腰板挺直起来,脸上有了光泽。让他们高兴的是,这里引来了众多的外来人口入住。由于紧靠皮革加工园区和永宁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外来人员聚集,在册登记的外来新居民就有七千余人,成为本地常住人口的四倍,七千多的新居民使村里成为一个小集镇。

双冯村成为一个小社会,成为海宁农村发展的缩影。外来人口集聚,给双冯村的发展带来商机,给村民提供了颇丰的经济收入。村民将多余的住房出租,就有了租金收入,经双冯村保守估计,每年村民的房租收入达到了1600多万,村民出租房屋既解决了新居民的居住问题,又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使双冯小区村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口袋渐渐地鼓了起来。

双冯村经济一步步地走向崛起,通往富裕小康。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9万元,农户私家车保有率高达90%以上,大专以上升学率达90%以上。

其实双冯的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磨合,发展的过程包含着村委会一班人的辛勤工作,可以说倾注了他们的全部心血。

用数据说话,双冯村的数据让人信服。

200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6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9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180元。二三产业总产值4142万元,上交各种税金165万。

200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8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6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220元。二三产业总产值7668万元,上交各种税金525万元。

这一年,农业总产值882万元粮食总产量642吨,村里投入118万元,建造了办公大楼,标准厂房和132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

201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0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0元,集体总收入243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1200多元。为方便老百姓办事,这一年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投入805万元建造了一幢8400平方米的三层综合办公大楼。底下是服务中心和民警值班室,二楼和三楼西面半层则租赁给企业,三楼东面半层才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并开设了党员干部活动室,党员讲堂,会议室等,村里还投资300多万元,建造了十五幢共3400多平方米的沿街商铺,出租一年的租金就可达100万元。村里同时又投资了100多万元,建造了1300平方米、十三间二层楼文化活动中心。

办公条件改变了,但他们没有追求奢侈和豪华,而是保持了一种精神,村委会班子成员严格按照标准,书记和主任在一间办公室办公,其他成员也一样,两人合署办公。这种严格按要求配置的办公条件给村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01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4000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29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69万多元,人均可支配资金近2000元。

在入村牌楼里面的道路两旁建造商业用房3400多平方米,全部用于出租开店,仅此一项,就增加了近百万元。

在村的西北,村里腾出近五十亩存量土地建设了双冯工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出租,现在已经有由拳铁路器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入驻,年收入租金一百五十余万。

数字是乏味的,但这些数据却是双冯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一巨变,使双冯村进入了经济发展快车道。这些数据客观地印证了双冯村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政策的利好和全体干部努力的成果,更是书记、主任抓住机遇,勇于担当的结果。

巨大的变革让双冯村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第三章 经济发展促进两富同行

经济发展了,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则是一个摆在村干部面前的重要事情,已经是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让人民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具体目标,海宁市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专门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了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同行”工作要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现代农村文化的要求,这也是双冯村工作的目标。农民需要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提升精神文明,成为双冯村领导们的心结,如何才能把农村社区的文化生活搞得生动活泼,摆上村委会的头等议事日程。

朱余峰和严张花两位后备干部,经组织推荐和考试考核后,先后成为双冯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班子成员。朱余峰为总支委员,严张花则为村委会副主任。班子调整后结构优化,知识化年轻化,更有朝气,在“两富同行”中彰显出动力。

双冯小区的居民生活富裕,日子悠闲,有享清福的感觉。特别是双冯村的经济发展了,集体经济2014年收入569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000元,与当年的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0元简直是天壤之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需要一个和城市里一样的生活环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新农村建设,是多少代农民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一体化虽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乡一样化,但基本的社会保障如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却是必须要有的,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更是要不断地提升。

双冯小区经济增长快,大多村民都有空闲的房子出租,出租的收入就可以供养一家人的最基础生活开支。土地被征用后,失土农民都参与了养老保险,已领保险人员有631人,保险金每年高达1103万之多。

业余生活过得怎样决定着一个村的文明和谐程度,“我们不能把村民的业余生活全部推向牌桌、麻将桌,而是要给村民提供一个精神文明的家园。”张海青书记在村级党总支和村委会班子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与海宁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村级组织的要求相一致。

建设一个精神文明的家园,成为双冯村领导们的共识。

村委会作出了一个远景规划:决定建造一个文化大礼堂,建设一个大舞台,建造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网球场和一个美丽的公园,还要组建一支村民自己的文艺演出队伍,全部计划需要资金近百万元。

偌大的资金在十多年前,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双冯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张海青书记说:“在双冯村的美丽和谐建设中,我们舍得花钱,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紧挨着一条清澈的小河,两边绿树成荫,杨柳轻垂随风飘逸,几个孩子在树下玩耍,小区的风景增添了诸多色彩。河边,文化大礼堂在紧锣密鼓中建造起来了,这是个较大的公共场地,西侧就是双冯文化大舞台。副主任严张花爱岗敬业,和文化专管员先后组织起腰鼓队、鼓乐队等文艺队伍,把村里有文艺爱好和特长的年青姑娘和青年媳妇动员起来,组建了一支业余的文艺演出队伍,演出团积极组织排练歌舞、小品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立足本村开展文化活动,为本社区文化生活增添了风采,使双冯文化大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为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演出团开展了与周边社区进行交流演出的文化走亲活动,从而更加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同时经常组织参加街道、市里的比赛,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宁静的夜空下,月光如水,天上的星星和舞台上的灯光相映成辉,海昌街道的文艺比赛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拉开序幕,双冯的一曲歌伴舞《水乡嫁歌》登台,音乐优美动听,姑娘们舞姿优美,使评委们不停点头称誉,最后以高分荣获本次比赛的金奖。

村文艺演出团积极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成为常态化,先后与硖东社区等开展活动,7月份与桐乡市高桥镇范桥村开展了文化走亲活动,在桐乡高铁站广场进行演出,上百人观看演出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双冯的村民是幸福的,晚上的广场舞吸引了村民,队伍越来越强大。在那一曲曲让人陶醉的音乐中,年老的村民们在音乐中跳着佳木斯舞蹈,节奏稍慢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而年轻的姑娘和小媳妇们则在强烈的节奏中,跳起排舞、迪斯科,她们快乐地跳着,舞着,心与舞同步跳动,跳出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建设一个标准化的篮球场,对于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则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当村委会将此计划交由村民讨论时,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建个篮球场是浪费土地浪费金钱,还不如种点瓜果蔬菜换点钱。年轻人则是喜上眉梢,以前只能在学校里打篮球,现在村里也要建设篮球场,在家门口就能打篮球,怎能不令人高兴。

双冯人追求卓越,他们从过去的贫困中走出来了,新的生活需要好的生活环境,标准的篮球场建造起来了,虽然是水泥地面,但球场的尺寸大小却是标准化的规格。

吃完晚饭,王卫新就会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篮球场,开展一场激烈的争霸赛。小伙子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地驰骋在球场上,学一个姚明的投篮动作,引得观看的人一阵喝彩。王卫新是外来打工者,初中时很喜欢打篮球,毕业后出来打工,居住在邻村,当得知双冯村建造了篮球场,他兴奋了好几天,篮球场在建造时他就常常去看进展情况,当球场完工交付使用后,他就马上约了朋友到球场拼搏一番。

“我们是外来打工的,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上学时就喜欢打球,现在有条件了,是个非常开心的事情。”

小张也是个篮球爱好者,和王卫新不同的是,他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年轻人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要发泄剩余的精力,打球就成为他绝好的方式。工作之余,他也常常出现在球场上,家门口的篮球场成为他运动锻炼的好地方,更是他结识朋友的一个场所。

“家门口有个篮球场,和城里没什么区别了,这是村里为我们小区做的一件实事,好事。”小张把心里话常常挂在嘴上。

其实篮球场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场所,上了年纪的人有时也会去秀一把。六十九岁的冯付江就去秀过好几次。他家里的租客王运党,是浙江温州来海宁开皮件服装厂的老板,双冯村建设了篮球场后,专门去购买了篮球,有空就约人去打篮球,他邀请冯付江也去运动运动。冯付江年岁不小,竟然老夫聊发少年狂,随王老板去篮球场玩了一把。他高兴地说:“过去从来没有掼(打的意思)过篮球,小时候读书时也只踢踢小皮球,哪里有篮球?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好掼篮球了,我们老年了也要去尝尝味道。”冯付江说着说着笑了起来:“就是掼(投篮的意思)勿进。”他的笑声爽朗,充满了幸福感。

初秋的傍晚,张海青朱海明他们已经习惯到村委会转一转,一方面看看青年们的活动,另一方面两人对明天的工作进行沟通和安排,因此,村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村委会三楼的南窗前。他们站在窗前,听着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在场地上的喊声叫声,脸上带着一份开心的微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这也是基层干部从内心流露的一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境界。

一个占地14亩的农民公园,供居民游玩小憩,成为双冯村的一个亮点,那块刻着红字的“农民公园”的景观石安安静静地横卧在那儿,显得端庄大方。

公园内有各种健身的公共设施,不管大人小孩,都能有玩的地方。这里是小孩子最爱去的地方,累了,就可以进入西侧的六角凉亭——人文亭内稍作歇息,人文亭既可遮风避雨,同时又四面通风,视野开阔,凉爽。

双冯村的美丽环境让本村人感到生活的惬意幸福,也让外地来打工的新海宁人享受了生活的乐趣。阿红是外来民工,她工作之余常常喜欢到那里坐坐,这里是她和男朋友谈情说爱绝好的地方,不花钱,且具有恬静而美好环境。

来自云南昭通市永善县大兴镇大兴村的倪银华在二十六岁那年来到海宁打工,一直租住在双冯村,至今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他看着双冯村的拆迁和发展变化,看着双冯村的精神文化的不断提升,颇有感触。“这里和我们老家完全不一样,人和气,理念好,环境好,对我们外地人不歧视,就像本地人一样。”倪银华生有二子一女,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小头目,手下有五六十个工人,年纯收入四五十万,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们以后就在这里安家了,明年先给大儿子买房子,过两年给小儿子买,现在车子已经买好了。”去年十一月,他的大儿子找了个川妹子,订婚酒就在双冯村里举行,摆了三十多桌酒席,花了十多万。说到这事,这个瘦小个子的小老板,脸上笑容满面。“这里是人好环境好,我们兄弟四个都是全家来了,都租住在双冯村,大哥家已经买好了房子。我平时就喜欢在公园走走,亭子里坐坐,蛮开心的。”

公园里绿树成荫,小区里每家每户也种满了绿树和灌木,真正做到了“双冯是个大公园,四季常青似花园”的目标。

公园北侧的那个文化长廊,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古语说得好,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双冯村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为宣传弘扬他们的精神,文化长廊宣传窗中就有对他们的宣传。从双冯村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双冯村增添了光彩。

王明坤,就是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双冯人。人们还记得这个从双冯村进入军营的战士,这个1963年出生于六组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在18岁那年走进了军营,成为浙江省丽水地区武警支队的一名战士,在部队他努力学习,不畏艰难刻苦训练,掌握过硬的军事技术,被培养成为一个优秀干部。他凭着过硬的军事技术,在一次执勤中,徒手抓获了一名在逃的杀人犯,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称号。当喜报传回双冯,整个村轰动了,人们奔走相告,一个人的光荣成为一个家庭的光荣,一个家庭的光荣成为全体村民的光荣,更是成为双冯村的骄傲。王明坤在十九年的部队生涯中,先后获得了武警总部表彰的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先后三次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王明坤在部队给家乡寄语:幸福家园,美丽双冯。

从双冯这块土地上出生,并走入党政机关、部队等各个部门,成为各条战线杰出人物的韩双全、张海荣、褚关泉、严勤良、王建坤、沈丕洁、冯志华等也经常回家看看,对家乡发展寄以厚望。

如果说,双冯的经济腾飞是村委会一班人马主观能动性产生的效果,那么从双冯土地上出去的人给予家乡的期望,则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双冯村这些年来的变革,离不开双冯村村委会的领导,但是更离不开双冯村村民的努力,如今的双冯小区,是所有人一致努力的结果。

文化发展给双冯的精神带来了飞跃,“两富同行”给双冯的物质和精神带来了双丰收,双冯在进步着,朝着更高的目标奔去。

第四章 德治法治彰显乡村文明

法治社会给予人们刚性生活,德治精神则以柔性方式体现内心精神和灵魂,辅助刚性的生活法则,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双冯村在发展初期,就紧紧抓住拆迁安置工作良机,提出了三治的思路,将“法治、德治、自治”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路径,注重“细节治理”、“源头治理”,真正做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村风民俗,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双冯村也先后获得“浙江省中心村”、“浙江省卫生村”、“省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嘉兴市文明村”、“嘉兴市民主法治村”、“嘉兴市优美庭院示范村”、“嘉兴市科普示范村”、“嘉兴市生态村”、“嘉兴市绿化示范村”、“嘉兴市文化示范中心”等荣誉。而这些荣誉,对于双冯村来说,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有动人心弦的故事。

双冯村有个老年大学,这是个新鲜的事情,一个乡村社区竟然办起了“大学”,着实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双冯村切切实实地办了起来,而且已经办了五年,有一百多学生毕业。2005年,海宁老年大学和双冯村联合,在村里开设了分校,朱海明任校长,朱余峰为具体组织人员。七十二岁的冯松奎原来是双山乡广播电视站职工,退休后热心于老年事业,被选举为村老年协会的会长。他积极协助村里开办老年大学,说起这个学校他树起大拇指赞叹不已,连声称好。“我们老年人也要学习,在老年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知识,都是生活当中有用的。”事实也正如他所说的,双冯老年大学两年为一届,分四个学期,和正规的大学无异。每月两次授课,开设有太极拳、烹调、菜肴选材、养身之道、实用按摩等,首批二十一名学员经过两年的学习全部毕业,至今已经招收了五届,有学生一百多人,这种创新的文化生活深得老年人的喜爱,成为海宁市的一大亮点。

双冯村以“细节治理”为主线,全面深化“三治”建设。双冯村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村民自治的功能,拟定了村规民约,作为提高全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普遍要求,旨在完善村级管理制度,促进全村的社会安定、邻里和睦和四个文明建设。

“三治”中的第一治是“法治”:以坚持“法治”为要,全面深化普法教育。张海青在全体村民代表会上强调,双冯村从贫困村中走出来了,物质上富裕了,但决不能在精神上成为贫困村。

是啊,物质上的贫困我们都经历过,挺一挺也就过去了,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我穷,你们吃肉,吃山珍海味,我穷,我吃菜,吃红薯土豆,不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日子照样过。但精神上的贫困才是最要命的内伤,近几年我国曾经出现过电信诈骗村、制毒贩毒村,这些村的干部群众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一切围绕着金钱转,法律、道德,人格、尊严全部抛弃脑后,成为一锅子馊饭,这种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给家庭给父母子女留下了无限的伤害。双冯村要求村民严格遵守法律,不参与赌博,不参与传销、不做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活动,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让党风更加光大,民风更加淳朴,社会更加和谐。

双冯村设计印刷了上千份宣传图片分发到村民家里进行宣传,并通过台上演出、橱窗张贴,喇叭播放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学法、懂法、守法,在全村营造成良好的氛围。同时和海宁市国翱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同,聘请律师驻村作为法律顾问,在村委会开设法律讲堂,定期为村民讲授法律知识,为村民宣讲法律和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帮助调解、解决劳资纠纷等村民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利用调解事件宣讲法律知识,把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作为全村村民的自觉行动,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犯罪可耻的风气。

第二治是“德治”:抓“德治”建设,坚持“德治”为基,大力提升全民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个人内心的修养,是每个人的精神境界的考量,也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发生的综合表现。双冯村的领导在如何提升村民的道德水准上下力气,动脑筋。2013年开始建立了“好人好事银行”机制,以规立德,对于好人好事进行评分登记造册,给予每位做好事的村民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双冯村利用“八星级文明家庭”的评选,大力提倡教育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尊师重道、文明礼貌等美德,开设村道德讲堂,并在文化长廊内开设道德宣传专栏,营造浓厚的文化道德氛围。

2013年,双冯村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决定在全村开展“双冯最美母亲”评选,通过评比在双冯村树立起美德典范。

在客观真实的条件下,经过全体村民的投票,最美母亲应运而生——56岁的张银珍以其母爱的伟大而喜获殊荣。

双冯一里的村民张银珍,她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平凡、朴实,但她的一个让人感动的举动,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张银珍育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先后都成了家,小家庭都过得幸福甜蜜。

2009年1月,正当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时,大女儿张琴艳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到海宁市级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双侧肾萎缩,而且病情已经十分的严重。

同月,张琴艳经确诊后住进了杭州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

这是一种让人绝望的大病,必须换肾,否则生命随时都会出现危险。

换肾谈何容易,首先是肾源问题,中国的人体器官由于诸多原因,始终是供体不足。尤其是肾源更是非常稀缺,在正常渠道等待配型成功的几乎寥寥无几。张琴艳的病情是不能久等的,而换肾更是需要昂贵的各项费用,说出来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张银珍家又恰巧轮到第二批拆迁建房,一摊子的事把这个家庭推上了绝路。

家里正在建造的房子不能停工,张银珍老公的重点就是把拆迁的房子及早建造好,有个安定的家。

照顾女儿的重任自然就压在张银珍一个人身上。为了照顾女儿,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只身一人连夜前往杭州,偌大一个杭州大医院硬是让她这个从没上过一天学的人摸得熟门熟路。

由于和她女儿匹配的肾源实在是遥遥无期,女儿日渐消瘦,病情日益加重,生命危在旦夕,张银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心情不禁更加沉重。

怎么办,肾在哪里?

这一天,她突然想到自己的肾:自己也有两个肾,我可以拿出一个给她,女儿是自己生的,各项指标总会匹配上的吧。

为了挽救女儿的性命,她主动向医院提出要将自己的肾换给女儿。医生闻讯又惊又喜,吃惊的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为了女儿的生命,竟然毫不犹豫地愿意将自己的器官奉献出来,这种事情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欣喜的是,经过医院多次的检查,她和女儿的各项指标非常匹配,可以动手术。我国肾脏移植手术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临床手术的技术水平,还是后期的排异治疗等等,都已经能够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提并论。她的行为不仅可以挽救一条生命,而且还让一个家庭得到了挽救。

2010年11月30日,是进行换肾手术的日子,当医生问她:“如果把一个肾换给女儿,万一不成功,你会不会后悔?”她说:“我相信医生,女儿现在还年轻,她今后的路还长。我只要有一线希望能救她,总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我不后悔。”

手术成功了。张银珍用她伟大的母爱给了女儿第二次生命。张银珍作为一名普通的双冯村民,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用她的大爱无疆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全体村民,家庭美德和亲情是多么的宝贵。

2015年2月,新年伊始,通过推荐和评选,张银珍被海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最美海宁人”称号,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典范。

先进的影响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双冯村的最美母亲给全市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一系列良好风气也在双冯村不断延伸。机关干部冯志华年迈的母亲生癌卧床,每次冯志华回家都会端碗给母亲喂饭,怕母亲烫着,就先将调羹放在嘴里尝好温度才给母亲喂食。母亲感到不好意思,说:“我有病,脏的,你不能这样。”

“没关系,小时候你喂我,现在应该由我来喂你了,没什么脏的。”

万事孝为先,这种子女为老人行孝之事,在双冯村已经蔚然成风。因此,双冯村借此机会大力开展“最美系列”的活动。

2014年底,通过发文宣传、个人自荐、小组推荐相结合,经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评定,评选出“最美组长”、“最美夕阳红”、“双冯好婆媳”各两名。同时作出决定,今后将每年进行最美系列的评选,把此项工作常态化,全面推进双冯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

“自治”作为“三治”建设的最后一项内容,与法治和德治有着相同的重要性。“自治”建设,讲究依靠村级集体组织的力量,依靠全体村民的自我约束来行使好自己的权利,承担好自己的义务。“自治”为本,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加重于法治和德治。每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能力增强了,就会遵纪守法,就会道德先行,“三治”的相辅相成给双冯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创造了好条件。

双冯村同时积极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机制。全面推广“三类五步、民主办事“机制,确保村级事务公开、阳光、透明,做到村民明白、干部清白。段甫荣是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主任,担负着全村用钱的监督职责,他的权力比村书记村主任都大,没有他的审核签字,发票就不能报销。说到这个事情,他会大声地说道:“凡是五万元以上的开支,都必须要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任何一笔开支,发票都要经过村书记村主任和我的签字才能拿到财务报销,少了一个人签字都不行。”说到民主理财监督工作,段甫荣一脸的自豪,这是对村里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工作的神圣自豪。

第五章 绿水青山美化生活环境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水共治吹响营建美丽乡村的进军号,双冯村在践行我带头的诺言。

中央领导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领导的讲话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浙江省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紧紧抓住环境治理这个环节,打响了五水共治的战役,其中治理河水作为重要的一环,全民动员上下联动,让浙江的山更青水更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双冯村的领导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精神时,全村动员,全力投入,为创造美丽乡村凝聚了干部群众的全部精力。

双冯小区已经顺利建成,全村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村民盼温饱,求生存,现在是盼环保,求生态,村民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双冯精神自然也要与时俱进。

“敢超先进、争当一流、美丽家园、和谐双冯”,这是最新的双冯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抓好环境保护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彻底改变村民的生活理念,摒弃农民千百年的生活陋习,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农民家里养几只鸡鸭,院子里面种点菜是很普遍的事情,过去谁也不当一回事。但鸡鸭满地乱跑,鸡屎鸭屎遍地,使得本来整洁的地面很不干净,路过的人一不小心踩上了,污染了锃亮的皮鞋,素质好的自认倒霉,到路边草地上摩擦一下,碰到素质差的会破口大骂,导致一些纠纷。

鸭子喜爱在池塘里或者河里游泳,严重地污染了水环境,使河水变得脏臭。

农村人都习惯养羊养猪,过年或操办婚丧喜事的时候派上用场,同时也能增加收入。拆迁前,全村有老母猪、肉猪好几百头,走进家里臭味难闻。生猪减量,规范化养猪,如何把生猪饲养量减少减少再减少,成为无猪村?这是双冯村创建美丽乡村的目标,为此,他们首先拆除了小区内村民为养猪擅自搭建的违法建筑,使三改一拆工作有序进行。经过多年努力,目标已经实现,小区内没再出现养猪养羊和违法建筑,这些事情成为历史,现在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树木郁郁葱葱,到处是鸟语花香。

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张海青认为,要将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家庭的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村委会干部工作思路的重点。

五水共治作为浙江省的一个生态环境整治的重大举措,海宁市在这个领域花大力气,动员全社会参与,市级机关、乡镇街道干部承包各条河道,开展河长制,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下至村干部,分别担任河长,并在河道上公示,明确责任,向治水进行宣战。市委书记林毅亲自担任河长,承担一条主要市级河道的治理,为全市带了个好头。他经常下基层调研,到一线进行现场监督治理黑臭河的整治情况。

那一日,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张海青被市委书记林毅叫到了黑臭河的现场,这是一条村级河道,正好是在双冯村的边界,前几天这河道的水还是清亮的,由于昨晚的一场暴雨,河水变得混浊,上游还冲刷下来一些树枝、泡沫塑料等,这条河的死角中还存在一些黑臭的猪毛、破烂等物质尚未清理。林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毫不留情地对张海青作了现场批评:

“你这个书记是怎么当的,竟然还有这样的河?你当着电视台的镜头说,怎么办?”

张海青顿时脸红起来,他的心跳也莫名地加快。要知道这是林毅书记带着电视台现场拍摄,要曝光一些整治不力的黑臭河,而且是要在全市电视台进行播放。

张海青对着镜头表态:连夜整改,第二天一定整改好。

他的脸或许是有生以来最难堪的样子,有电视台的历史镜头为证。且不说是张海青,换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有责任心的干部,在这样的场景下,谁还会有春风下的表情?

连夜开会研究,立即动手整改,挑灯夜战,哪里有问题就从哪里入手。第二天,时而淫雨菲菲,时而暴雨连绵,河边出现了张海青、朱海明和全体班子的身影,他们带领干部群众冒雨进行大整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双冯的河水更清洁,环境更加美丽。

其实,这件事对张海青来说是有点冤。这条河原则上是不属于双冯村的,而是属于经济开发区。按职责的要求,不属于双冯村的整治范围。但张海青不这么想,他说,虽然这河的整治不是我们村管辖,但毕竟是我们的边界,河水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双冯村民的利益,我们有责任去整治,我们也有能力去整治好。

这就是一个党员干部的高风亮节。这样有气概、有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干部是深得民心的,这样的干部所带领的一班人就是一个坚强的整体,一支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一线队伍,有这样的带头人,还会有什么工作不能做好?

张海青自1995年11月上任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光景,他和双冯村共经风雨度难关,终于迎来了美好的日子。鉴于张海青的工作,群众对他十分的信任,推荐他为海宁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至今已连任四届,他五次被评为海宁市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2012年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又获得过“2013年海宁市十佳优秀村干部”,2014年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去年又获得全市村(社区)“先锋书记”称号。从电视台曝光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么多的荣誉并不是轻而易得的,而是需要默默的无私付出和坚强不屈的毅力。

事后,双冯村还与经济开发区联系协调,加强五水共治,不断改善和提升新胜万桥港河道水质,并于去年五月完成新胜万桥港西端与长山河贯通工作,打通断头浜,使河水流通,经过近期一次水质抽样调查,该河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改善到五类,虽然有了进步,但双冯村还将努力争取达到四类标准。

可以说,双冯村的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他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我带头,双冯村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谁都知道,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各地政府一个头痛的问题,垃圾分类处理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国外有的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问题。台湾、日本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才在垃圾分类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垃圾从大类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工业垃圾等,当然作为农村社区来说,垃圾产生主要以生活方面的来源为主。生活中的垃圾又可分为餐厨垃圾和日常垃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简单可分为可回收利用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令人头痛的垃圾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实在垃圾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成为再生利用的宝贝,对农民来说,则只要分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两种,直截了当也容易区分,因此垃圾简单分类就成为双冯村的一个目标。

海宁市的垃圾问题已经得到高度的重视,市委市政府专题进行研究,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措施,海宁市人大也专题进行调研,许多人大代表对垃圾处理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

海宁将生活垃圾作填埋和焚烧处理,专门在盐官建设了垃圾焚烧厂,在黄湾的废石矿开辟了垃圾填埋场。然而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建设速度远远超出了垃圾容量处理的速度。黄湾生活垃圾填埋场告急,一期的容量已经完全超标,可每日800吨的生活垃圾依然要源源不断地运送过去,市政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研究生活垃圾的出路,最终决定在扩建二期的基础上,抓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将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分离出来,将混杂在里面的工业垃圾、园林垃圾等归类处理,以减少生活垃圾的数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海宁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海宁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去广东调研学习,市委副书记周红霞带队,实地考察了广东将垃圾进行生物处理的方法,经现场进行提问和了解,回来后,进行专题研究,海宁市人大的同志根据调研情况写出调研报告,并针对本市实际,提出处理垃圾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人大的报告得到市委的重视,市政府雷厉风行落实好工作,在全市迅速开展试点工作,双冯村承担了试点这副担子。

双冯村开始行动,向传统的旧习俗进行改革,改变昔日的垃圾处理方法。首先将双冯三里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区块,在公园西南侧创建了垃圾分类宣传亭,营造起良好的气氛,以切实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

为了使垃圾分类顺利进行,村委会首先给每家每户分发了两只垃圾桶,绿色垃圾桶专门放餐厨垃圾,黑色垃圾桶则放其他垃圾。村委会集中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培训,增加村民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这些举措深得村民的支持,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行动。但是垃圾分类不能仅靠村委会的监督,房主的支持度和租房人的配合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村民冯凤珍参加了分类培训后,回家就对租赁户逐家打招呼,要他们以后将生活垃圾按分类要求投放在不同的垃圾箱内,并且还以身作则示范,同时加强监督,使租赁她家的外来人员基本上都能按要求将垃圾分类。

在双冯三里试点区块宣传亭边摆放着四只垃圾箱,蓝、红、绿、黑四色。蓝色为可回收垃圾,红色为有害垃圾,绿色为厨房垃圾,黑色是其他垃圾。旁边还有一只大熊猫,挺着个大肚子,憨态可掬,嘴部和腹部可以打开,这是专门为放置回收旧衣物所设。村委会也会每周两次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打分,每月在垃圾分类宣传亭对每家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公示,并根据得分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在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也曾遇到过不少难处。双冯村三里本地居民110户,外来居民却有628户。这给垃圾分类增加了不少难度。村委会派了三个指导员,一个监督员,开展常态化的监督管理。

冯盛丰作为指导员,为指导全村垃圾分类工作常常奔波在村民家中,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指导。在双冯三里试点区块,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时候,许多外来居民习惯性地不将垃圾分类,一个塑料袋扔进黑色垃圾桶里,根本不管可回收不可回收。冯盛丰指导员了解后逐个进行劝导,并通知了房东一起对承租人进行教育,有的承租人理直气壮地说:“在我们那边,屋旁边河道里的垃圾比你们这厕所还脏,也没什么垃圾桶!”“你们那里和我们不一样,现在你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就得按这里的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过多次的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在指导员和房东积极的灌输下,逐渐地适应了垃圾分类的流程,都表示做到自己不污染自己,也不污染他人。

经过半年的实践,双冯三里已能做到垃圾准确分类,并得到了市环卫处的肯定:“比城镇社区餐厨垃圾分类更标准。”

针对外来人员多、主要路段及重点场所散落垃圾多的问题,双冯村还投资7000余元,购置了18只公共垃圾桶,安置到各个重点区域及路段,安排保洁员每天清理。

双冯村在成功创建海宁市第一批一星级美丽乡村的基础上,为了建设三星级美丽乡村,不仅深化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还在其他卫生环保方面开展大力整治。

双冯村发展了,在这个村里已经引入商业、皮革加工业、修理业等多家商业企业,在村里已经形成了小集镇,足不出村就能解决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用品。

在六十年代,最要紧吃饱肚子;在八十年代,主要是拼命找票子;而九十年代,就是讲面子讲文明。进入了新世纪,对于现在的双冯村村民来说,要的是绿化好,噪音小,灰尘少,环境好的居住环境。

在双冯小区,每家每户前后的花坛里都种着绿植,双冯村还开展了绿化示范户、优美庭院户评选,使村民养成爱绿护绿、爱护公物的良好美德,居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发地将绿植修剪整齐。

环境季度考核机制和农户季度考核机制的建立,以及免费发放乔木种植,使双冯村的绿化水平大步提高。

“双冯是个大公园,四季常青似花园”。双冯的口号出现在村委会领导的口中,出现在村民的心中,成为一个共同的目标。

那只可爱有趣的塑料制的大型熊猫冲着路人挥手微笑,很是吸引人。不少的外来民工看到大熊猫,竟然会上去拍照,不由得引人入笑。然而细细一想,却也感觉很正常,因为垃圾的有效分类,和环境卫生的改变,你全然没有那种脏乱臭的感觉,更不会把它当作收集旧衣服的环保箱了。

争创一流的环保意识,党员网格机制提升了党员在村民中爱绿护绿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党员和村民、村民和新村民相互监督相互影响的好态势,全村共创和谐美丽双冯工作变得有声有色。

双冯村是个小社会,村里有了农贸市场,成为村民家门口的便民交易场所,深得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赞赏,但问题也不少。针对双山路越门经营、货物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差等问题,双冯村村委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整治,让班子两名同志专门负责双山路的整治,与经营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发放了双山路整改通知。通过每天不定时检查、不停督促、加强保洁力度、行政手段干预等措施,有力地改善了双山路的环境面貌。

该村在“保安及保洁服务”到期后,经过街道招标平台进行了重新招标,从7月1日起,按照新合同要求增加保洁队伍力量,以加强环境卫生保洁力度,要求当班保安对环境卫生进行分区域包干巡逻,做好双山路沿街商铺越门经营、乱堆放、卫生保洁的督促劝导工作,由村委不定期对保安工作进行抽查监督,效果明显。

双冯村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于肉摊、鱼摊购置了防蝇灯、对下水道口子安置了防鼠网,在市场门口相互安装了防蝇皮条,在市场内增设了消防器材,清理乱张贴,规范经营手续和经营秩序,通过整治进一步改善了交易点环境面貌和经营面貌,使之更规范,更卫生。

7月18日,双冯村针对居民户卫生死角问题召开了组长会议宣传发动,发放通知书,要求居民户对自己家洗衣板下和雨棚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并结合绿化、美化季度考核进行实地检查考核,通过整治让小区环境卫生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

杜绝乱种菜,葱韭大蒜等,不是一刀切,要实事求是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村民生活的实际需要,种点小葱韭菜大蒜等常用调味蔬菜也是常情之理。为解决乱种蔬菜和保护环境面貌的矛盾,进一步将村民房屋前后环境改变成美丽的小花圃,双冯村投入78000余元购买了520只花箱全部发放到户,规范每家每户小葱韭菜大蒜的种植,曾经在村民房前屋后出现的泡沫箱、塑料盆等不规范种植器皿全部被清除,小区环境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民自己都感觉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

2014年9月,时任海昌街道党委书记的戴其明带着检查组对双冯村开展卫生检查,他认真地查看了每一个角落,检查商店路面越门经营等情况,面对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情况,他为双冯村的社会管理工作到位而感叹,在会议上说:“双冯村的环境最整洁,绿化最漂亮,居民建房最统一,小区管理最健全。”

双冯村的巨大进步不仅仅是现任村书记张海青和现任村主任朱海明的功劳,更是一个团队的功劳,归根结蒂则是双冯村所有人的努力得来的,这就是双冯精神的力量!

村级经济得到大发展,村民家家得实惠,天然气的使用,对于双冯村的村民来说是出生头一遭的事情,在海宁市农村来说,或许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双冯村给村民安装天然气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周边传开了。

村委会与新奥天然气公司多次商洽天然气安装相关事宜,决定为村民安装天然气,改变传统的厨房燃料,并给每户补贴500元安装费,仅此一项,就支出了20多万元。天然气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世世代代以来的传统用火方式,改善和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在农村,婚宴酒席是一件大事,过去单家独户,门口场地大,可以露天搭棚,现在双冯村新农村建房是单体的别墅,面前的场地如果搭棚会严重影响他人,也影响美观。双冯村将文化大礼堂变成多功能使用,成为公共的婚宴场所。

村民老钱的儿子结婚,婚礼仪式就在双冯村文化大礼堂举行。新郎钱志兴和新娘王佳洁喜结良缘的贺喜气球,火红热烈,象征新人未来的生活和美幸福,红红火火。

双冯村的文化大礼堂是个多功能的地方,根据农村的特点,婚礼都在家里摆酒席,少则二三十桌,多则六七十桌,杀猪宰羊都要在自己家里完成,全组的村民来互相帮忙干活,连续三天的喜庆,让整个婚礼隆重热烈,这个几百年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一方面节约了费用,另一方面也算是在祖宗面前的一个交代,让家庭在这个根基上世代繁衍。

新农村建设中,双冯村根据实际,将文化大礼堂作为全村的婚礼大礼堂,边上增加了附属用房作为厨房,解决了村民婚礼摆酒宴的问题,得到村民的拥护。

婚礼在隆重的乐曲声中进行,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祝福中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彩旗,鲜花,礼炮,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场景。

双冯村就犹如这对新人,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张海青、朱海明和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生活在幸福之中,凭借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双冯。

而今双冯村的东面正在建造海宁市汽车北站,成为出入海宁市的一个交通枢纽,这将给双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张海青和村里的一班人员正在谋划新的思路,力争让双冯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

双冯村的明天将更加美丽。

尾声:景观石见证双冯的人和事

双冯村有两块景观石:一块在农民公园。农民有自己的公园,说明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其寓意深刻。景观石证实了双冯村的经济腾飞和发展,也给双冯村的村民带来了一个新的生产生活理念,美丽乡村更美丽,和谐社会更和谐。

一块在村委会大门口,上面书写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体现农村最基层党组织自觉履行中国共产党党章,将党的宗旨深深地铭记在心,村干部每天上班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五个大字,提醒自己时时刻刻主动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增强为民意识。

“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公仆,摆正位子,以身作则,不以权谋私,廉洁自律,实实在在做事,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意工作作风和方法,管好壮大集体经济,接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以上话语摘自张海青2012年述职述廉报告。

这是一个基层农村干部对自己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照检查,其实也是双冯村朱海明等其他干部心里的自我客观评价。双冯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基层党员的努力工作,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为党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才有我们党的辉煌和事业的发展。

谨以张海青的报告作为本文的结束,期望双冯村的经济更上一层楼,美丽家园双冯村更美丽。

责任编辑/华普

作者:孙亦飞 洛可可

第4篇:知青爱心家园--美丽中国 美丽知青 美丽家园

知青爱心家园

美丽中国 美丽知青 美丽家园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名---知青,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上山下乡建设祖国边疆艰苦摔打的锤炼,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功臣,是中国人的脊梁。知青岁月难忘记,上山下乡时的吃苦耐劳、勇于奉献、乐观向上、知青间的关心与帮助、兄弟姐妹间血浓于水的情,他们仿佛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互相牵挂着、关心着、帮助着前行。

知青,对于知青二代的我们,是一份牵挂,一份敬仰,一份关爱,一份情感,一份抹不去的人生记忆。2012年8月,我们组织爱心车队启程“千里寻访人生第二故乡、情暖万众知青爱心家园”之旅,带上爱心礼包及孝心奔赴北大荒看望仍留守在第二故乡的老知青。我们先后走访了黑龙江农垦总局、农垦佳木斯知青安养中心、北兴农场、红兴隆管理局局直、友谊农场、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看望了老知青和一些困难家庭。2012年11月,我们带着对孩子的关爱,为革命老区井冈山上七小学捐助修建了操场。2012年12月至2013年春节前,我们通过“聆听爱的奉献,将爱进行到底”公益活动了解到一些有困难的知青情况,走访慰问知青共计41名。通过更深入地接触了解知青,我们深深地感触到肩上的责任---更多的知青需要我们的关爱。

“饮水思源,感恩回报”,作为从北大荒走出的知青二代,深深地知道知青年代的不易与艰辛,如今他们已年过花甲,需要社会的注目与关怀;需要我们知青二代的关爱与孝敬。作为有责任感的知青二代,我们践行“发扬奉献精神,传承大爱品德”的知青精神,建立了北京第一家专门为知青服务的知青爱心家园,为其提供文化、休闲、演艺、餐饮、聚首、养老、度假、采摘为一体的服务。知青爱心家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整体规划1800亩地,现已建成别墅30多栋,酒店式公寓60多间,餐厅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小剧场同时提供300个观众座席,今后将用三年时间陆续按照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各种设施。知青相聚知青爱心家园,共同回味知青岁月、共叙知青情谊;退休不退“舞”,舞出动律,旋出欢乐;共同把知青所走过的足印谱成知青之歌,滋润心灵,沸腾血液,澎湃回忆。

知青是一种情怀,寄托着一代人的情怀。公益亦是一种情怀,展示着知青二代的情怀。爱有情,情无价;献爱心,扬公益;公益有爱,情更浓,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心奉献,感召社会更多爱心人士关注、关爱老知青,大力支持知青养老事业的发展,为知青建立一个美丽家园,共同为中国梦付出努力。上善若水,慈济天下。相信在越来越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老知青们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敬、老有所为;知青爱心家园的公益之路将越走越开阔,爱的正能量也必将感染更多人群,更让公益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第5篇:共创美丽事业 共享美丽家园

XX经过五年多建设美丽乡村的探索实践,取得的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初步认可。我们始终坚持民本、民生核心理念,紧紧围绕中央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XX自身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平台,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理念创新,积极争创品牌

一是全县域覆盖。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建设目标,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经过十年努力,把全县XX个行政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二是大景区建设。把XX打造成县域大景区,着力构建“一环四带六区”的乡村旅游大格局。一环:即建设一条贯穿全县各个乡镇的通景公路大环线。四带:即结合区域的产业特色、人文特色、环境特色,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XXXX、XXXX、XXXX、XXXX四条乡村旅游精品观光带。六区:即集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康、意、情十二要素于一体的六大乡村旅游综合体。

三是立体式构建。按照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要

1 求,推进城、镇、村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打造XXXX—XXXX—XXXX,三级联动、互促共进。

四是差异化打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侧重现代美,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进行适当分类,全面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

二、坚持特色实践,努力提升品位

一是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操作、可借鉴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通过一年试验、两年完善、三年提升,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创建验收评比指标体系,即“一个标准(X个方面X项指标)、三个档次(XX村、XX村、XX村)”的考评体系,并且亮出了“国标”,2010年,被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XXXX国家标准化示范县”。

二是系统化统筹。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全方位建设。规划上,强化全局,将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充分体现到整体和专项规划中,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建设上,突出规划龙头,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和品位。管理上,突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从村务管理向社区管理、景区管理提升;突出建设成果长效巩固,

2 大力推进城市物业管理进农村,全面实施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营上,促管理带建设转成果,推进农村资源与资本、产品与市场、环境与实力相对接。

三是精细化实施。逐村定位、逐村规划,实现规划设计全覆盖。按照“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的路径梯度推进。抓点成线、串珠成链,景区景点与美丽村落紧密结合,建成各具特色风味的“XXXX”、“XXXX”、“XXXX”、“XXXX”四条精品观光带。

四是特色化打造。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定位建设。融入山水特色,打造了一大批山水名镇名村。融入文化特色,涌现了书画XXX、皮影XXX、影视XXX等一大批文化名村。融入产业特色,集中打造了一批竹产业、白茶产业、蚕桑产业、农家乐产业等专业名村。

三、坚持共建共享,全面惠民富民

一是均衡化发展。深入实施“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均衡”、“就业创业增收”、“低收入群众关爱”、“人居环境优化”五项行动,扎实推进三个均衡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X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XXX。城乡设施均衡化。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

3 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城乡服务均衡化。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建立“2公里便民服务圈”,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每个村都建立劳动保障信息平台,都拥有农民广场、乡村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实现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公共卫生服务站全覆盖。

二是效益化经营。充分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全面开展乡村经营。以“农业两区”为平台,推进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以乡村旅游为主要业态积极探索多元化乡村经营路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文则文、宜居则居。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XXX万人次,旅游收入XXX亿元,门票收入XXX亿元。

三是资本化运作。共建共赢,多渠道开展建设。品牌资本化。探索品牌经营,以“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大品牌为依托,推进生态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整合联动、资源共享,变品牌为资产。资源资本化。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盘活各类资源,拓宽交易渠道,变资源为资产。项目资本化。以项目为平台,为金融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开辟渠道,创新项目投融资渠道。

四是整体化推进。党政主导、全民共建,把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贯彻落实到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和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

4 组织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共建、社会参与、农民支持的建设体系,全面落实县为主导、镇(乡)为主体、村为基础的责任落实方针,三级联动。政策上,项目倾斜,创新涉农项目运作机制整合支农项目;财政引领,对创建村按人口规模以奖代补,年底兑现。要素上,实行集中配置。组建四大工程组,县领导牵头负责、挂钩联系、指导创建。部门结对创业、村企共建,捆绑考核,所有部门、XX家企业与各个行政村结对共建。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长期一线指导。机制上,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功能定位,设置个性化指标考核;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选拔优秀村干部进乡镇党委班子和行政事业单位。

成绩属于过去,前景属于未来。下一步,我们将贯彻中央十八大精神,主动把握“四化同步”的新要求,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优势,加快推进中国美丽乡村从全面创建向全面提升转变、从大乡村建设向大景区经营转变,一体化推进“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全面转型,努力开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新局面。

第6篇:美丽家园

教学内容:

1.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2.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演唱、《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感受草原的美及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 2.让学生学会用自然、有弹性声音自信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3、创设情境,尝试用快和慢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感受音乐要素的作用。 4.借助图谱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轻松的理解并记忆旋律的音高和乐句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自然、有弹性声音自信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难点: 歌曲中大跳音程 一字多音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铝板琴、 打击乐、筷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师生问好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于老师非常高兴,首先送给大家一首歌。

(二)教师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走进“蒙古草原”

1、好听吗?那你们知道我刚才演唱的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内蒙古)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2、欣赏《内蒙风光》

点击课件:蒙古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那里空气清新,有辽阔的大草原。人们主要从事游牧业,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这是蒙古包,蒙古人民能歌善舞,娴于骑射。每年七八月份都会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欣赏了蒙古风光,你的感受是什么? (2进行二声部训练

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马)蒙古人民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为他们非常善于骑马. 那你们能用自己身体所能发出的声音(包括手、脚)模仿出马奔腾的声音? (学生探索声音)同学们,小马在奔跑时是非常有节奏的 出示节奏:x x x x Da Da Da Da 你来听听老师模仿的像吗?(要求:教师用弹舌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你们试试 好让我们骑上骏马,骏马由远处飞奔而来,想想声音是怎样的?骏马从我们的身边跑远了. 扬鞭声:骑马时,除了有轻快的马蹄声还有什么声音?(扬鞭声)我们一起来试试。(自豪点) 出示节奏:X - 驾!

好我们来合作一下,这边同学扮演轻快的马蹄声,这边同学扬起我们的小马鞭(生生合作表现骑马的声音)(注意节奏)

二、 感受歌曲

1.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太好听了,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的场面。请大家用这清快的马蹄声为歌曲来伴奏吧”

要求:第一段马蹄声第二段加入扬鞭声

提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高兴、快乐)

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内容/读歌词

歌曲到底唱了些什么?使得我们这么开心呢?让我们结合着歌词再来欣赏一遍 这么美的歌词让我们一起按节奏读读歌词吧,你能为歌曲起个名字吗(评价)

3、揭示课题

4、再次聆听歌曲“找一找长音”

活动:歌曲当中出现了几处长音,请让大家再来欣赏一遍.找一找歌曲中哪些音比较长?(谁来说说?)

三、 学习歌曲

1、认识音符朋友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了歌曲中的三个长音,那这三个长音是哪三个音呢?让我们来听一下。(教师钢琴弹出6 3 6)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6 3 6

2、师带领学生训练音程模唱 一起来唱唱

3.教师单手弹琴与学生进行曲谱接龙 生唱长音师唱其余部分

接下来就请大家扮演这三个小长音,我来扮演其余的音我们来接唱一下,边接唱边划旋律线。

要求:指导学生轻柔的声音接唱(轻轻的,就上天空飘的云朵一样轻柔,你们试试)(

3、填词接唱

(1)很好,让我们再加上歌词试试,(好,请大家坐好。小腰板挺起来)

4、完整演唱

那能不能将我刚才演唱的旋律也唱一唱呢?好我们试试。。” 细扣歌曲

第一句:飞彩霞的一字多音 指导:圆滑线 第三句:挥动的八度大跳 指导:用身体或手势指导

唱起歌的歌有一个小附点 所以是„. 好,我们完整的来一遍

5、教师双手弹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我能加快点速度吗?“同学们,大草原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演唱一遍。

6、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让我们跟着伴奏来唱唱”

四、 表现歌曲 创设情境,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

(1) 骑在马上(点课件)

歌曲学会了,就让我们骑上马儿奔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吧。想一想在奔驰的骏马上,你的歌声是怎样的?(速度快而且声音很欢快很有弹性)让我们试一试。好请大家跟着我的琴,来表现一下。 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歌声真欢快。“大家骑得大汗淋漓了,让我们下马休息一下,走在了辽阔的大草原上放声歌唱,这时你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悠远,速度变慢了) (2) 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

歌声真动听,我都已经陶醉在你们的歌声里了。接下来我想考考你的小耳朵和反应能力,请根据我的琴声的变化来表现歌曲,注意!我的琴声会随时发生变化,请仔细听。

“大家的小耳朵真灵,反应的也很快 我们用不同的速度表现了歌曲不同的情绪。

五、综合表现歌曲

1、筷子舞

同学们,蒙古人民不仅歌唱的好,舞跳的也很美。

出示:图片 “这是蒙古族特有的舞蹈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你们想跳吗?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筷子,放在一些同学的脚下请你们拿出来。

筷子舞是双手拿筷子,配合着节奏拍打,打出很翠的声音来(教师有表情的范唱)合着音乐试试

2、综合表现歌曲(加入打击乐)

真好听,我还想加上轻快的马蹄声,我带了几种打击乐器,请你帮我找找哪个小乐器能发出马蹄的声音?(马蹄的声音很轻快,这两个小乐器的声音也很轻快) 谁来用小乐器为我们伴奏啊?(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敲击打击乐器)有筷子的同学我们一起跳筷子舞,没有筷子的同学我们就放声歌唱活动,我们比比赛,看谁表现的好?

活动:放伴奏师生综合表现歌曲

真好,看到大家载歌载舞我仿佛已经来到了蒙古人民的身边

五、 欣赏

1、聆听主题旋律

“为了奖励大家,老师送给你们一段好听的旋律?(教师用木琴演奏主题旋律)好听吗?是什么小乐器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跟着小木琴用LA唱一唱这段旋律。

“刚才大家模唱的旋律是木琴独奏曲《我是草原小骑兵》的第一主题 这就是木琴。它与铝片琴的结构和发音方式是一样的,只是材质不同,让我们听听这个片段,听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往下听,听听第二主题的旋律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

2、完整聆听

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一下小木琴是怎样表现草原小骑兵的。请你认真聆听当你听到第一主题时请模仿马蹄声,当听到第二主题时,用舒展的动作表现出来。

六、 音乐延伸、课堂小结

1、表现歌曲

小骑兵是一个怎样的小骑兵(快乐的)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演唱歌曲,全体起立。请拿起我们的筷子。

2、总结

快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我们的音乐课又要接入尾声了,孩子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在这短短的40分钟看到大家有这么多收获老师也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感受了蒙古族的音乐,有机会大家可以亲自去内蒙古做客,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唱蒙古歌、跳蒙古舞,分享你们的快乐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7篇:美丽中国美好家园

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流水更净、百鸟争鸣、环境更美。这是美丽中国的诱人图景,也是美好家园的理想境地。

以前。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人类生活在田园般的生活里,自由自在,幸福安康。然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越发的粗暴了,他们对自然变本加厉的索取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产生,可令人心痛的是,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的临近。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去菜市场附近玩。一看见菜市场,许多人用了塑料袋后,就扔在地上。许多有钱的大老板东奔西跑。他们把整个菜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在许多人眼里这是富有的表现,但是,在懂得这种污染危害之大的人看来,这是不文明的表现。

这时,我听见街边的新闻。“我国由于过度放牧砍伐,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近1倍!引来了沙尘暴,这场沙尘暴造成近400人伤亡,还损失了几万头牲畜。淮河的191条支流中近80%的河流被污染,我国的水资源还不到世界的30%。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仍然在乱捕滥杀稀有动物,稀有动物越来越少。弄得“四害”都来侵占森林„„。

我看到和听到这些,我便想说:“人们啊!难道你们就不想拥有一个天常蓝、水常碧、鸟齐鸣的生态环境吗?如果再这样糟蹋下去,几年以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变成,空中弥漫着工厂排出的滚滚浓烟,河里到处流淌着工作排出的污水„„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让祖国的天更蓝、水更清、水更绿,阳光更灿烂,雨露更滋润。我们应该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关爱一草一木”,就是关爱人类的生存的号召。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环境”努力吧!

学校:龙小班级:09(4)班姓名:刘思彤辅导老师:宋洁坤

第8篇:美丽中国 美好家园

新学期老师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一本《美丽中国

美好家园》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中国。正如伟大哲学家所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今年暑假天气的异常炎热,东北等地水灾的爆发,全球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不正说明了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吗!我们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剧增,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不堪重负的地球在哭泣!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着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无声的抗诉》。有一次,小作者和父母去外地旅游,由于需要乘六个小时的火车,他们不得不在火车上用午餐。就在用餐过程中,小作者发现在他们前面一桌长着棕色头发的外国人拒绝了服务员给的一次性餐具,反而从自己的包中掏出装着各种餐具的黑色小盒子,并拿出自己的餐具开始用餐。也就在同时,小作者忽然听见斜对面的乘客很不屑地轻声说道:“呵,这个老外真傻,有一次性的不用偏偏要用自己的,连自己吃亏了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现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吵的餐厅更加安静了。那个外国人用晚餐后,在经过那个嘲讽他的中国人面前时,用生涩的中文,以一种讽刺地语气说道:“像你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节约。”说完冷笑一声,便转身离开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十分羞愧!是呀,目前国内有近千家企业生产一次性餐具,年消耗林木资源五百万立方米左右,而我们国家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上海的快餐业每天扔掉的一次性餐具垃圾为二百吨。列车更厉害,一年消耗三亿双筷子。伟大的印度国父甘地曾说过:“大自然完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绿色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体现着时代精神与文化。同学们,让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向人们发出倡议,从自身做起,一起用实际心动绘出美丽中国!保卫美丽家园——地球!

第9篇:美丽中国,美好家园

“我很喜欢内一个孩纸。。。。。。怎么办?好兴奋~哦哄哄,啊哈哈!”

“他只是一个刚成年的孩纸”。

“我只是喜欢——我很单纯的,放心,,,,我只是喜欢——”

“他和你有关系么?你看不过去?想吃?”

“把他带来,

期限三天……”

————“我会想办法的”。。。。。。

“你让她好好休息吧,带她去1301室,诊断病历本一会过来拿好了!”写着病历本,戴着眼镜的医生吩咐道。

护士点点头,把人扶到轮椅上,刚推到门口,轮椅上的人伸出瘦长的手紧抓着门框,护士吓了一跳。她的手像一层深褐色的糖浆淋漓在枯皱的树枝上,混合了许多茧子与老人斑,青筋暴起。又是一副狰狞的面容,白铁丝般的头发,高高的大尖鼻子上是一双瞪得圆溜的红眼睛,下是一张只剩几颗尖牙的大嘴,哀求喊道:

“不要哇!求你,,,求你~医生……..医生,,,呜呜,你管着我,,,我的自由何在?你让我我怎么活啊?”

病历本上飞速画写着的钢笔停下。。。“看来,她已经疯到无可救药了——”

“噢?是么?”老人停下呼喊,“那别忘了我的预定哦!小伙。。。啊哈~”

医生一愣,把病历本递给护士,然后把一个烂钢笔头扔向垃圾桶,清理着手上的墨汁。“你是新来的护士吧,呵呵,被吓到了?在这里的病人都是疯疯癫癫的,小心一点哦!”

上一篇:自来水管维修合同下一篇:我们的节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