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理综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河北省中考理综

河北省2015中考英语试题分析评价

摘要:河北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英语试卷,以《英语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5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为依据,坚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的命题思路,充分考虑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试卷难易适中,信度效度较高、区分度较为合理,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诊断、评价和导向功能。

关键词:总体分析 结构分析评价 建议

一、试卷总体分析评价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命题以《课标》和《学科说明》为依据,以检测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试卷布局规范合理,语言材料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融合;试题设计科学严谨,难易适当,考查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试卷既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真实性和时代性,也体现了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严谨性。

二、试题结构分析评价

1.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以及从真实性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归纳判断和正确应答的能力,试题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英语知识运用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包括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词语运用三部分,分值为30分,主要考查学生在微语境下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试题均借助于一定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对语法、词汇、习惯用语和常见表达法的掌握,把地道的语言呈现给学生。它对“语言必须放在真实运用的交际环境中才有生命力”这一语言灵魂做了成功的尝试,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学“淡化语法观念,突出语篇理解”的教学。专项的语法知识考查侧重在那些可以典型地反映初中毕业生英语学习水平的语法项目。

完形填空题的考查是以语境线索为基础,结合不同的手段来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线索,从语篇层次上把握语言材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正确的答案。本文是一篇以“控制压力”为主题的、夹叙夹议体文章。

词语运用是承接2014年继续使用的题型,侧重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即在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3.阅读理解部分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读懂比较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方面的文字材料;试题旨在全面检测学生接受书面信息的能力和反馈能力。

A篇是一篇记叙文,主题是学校生活,通过介绍自己在历史考试之前捡到一张历史试卷的经历,来说明做人要踏实、诚实,培养学生养成坦荡做事的好习惯。文章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

B篇选取的是一个关于大型国际工艺品市场购物指南,主题是“选购工艺品,领略异国文化”,所选内容完全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工艺品介绍,重点考查学生的扫读和跳读能力以及学生提取所需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原则的同时,也督促广大教师努力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英语,积极拓宽教学资源。

C篇阅读是一篇有关“选择工作”的议论文章。题目设置有一定的深度。它再一次突出体现了“考中学”的思想,同时也为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阅读教学不仅仅使学生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取真知。

任务型阅读是一篇介绍邮票保存的科普说明文。本题型旨在引导教师优化语篇教学,注重阅读技巧指导。

4.基础写作部分

基础写作部分包括连词成句和书面表达两部分。连词成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句型和结构的掌握情况,五个句子涵盖了初中阶段所学的主要句型结构。

2015年的书面表达,在内容上仍然继承了以往的风格——贴近考生、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内容更加积极、向上。试题设计了一篇周末计划,由学生根据表格所给内容完成一篇发言稿。试题立意新鲜,把考试命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完美对接。试题立意巧妙,能够满足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让学生有话可说,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三、对中学教学的建议建议

1.英语教学要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英语教学要从原来对于学科及功能的关注,转向了对于学习者的关注,最终走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从小学到大學的英语教学者需要对英语教育的本质做一个重新的思考,这样将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英语课程教学应该回到教育原点,我们要提升人的价值观,思维品质,判断能力等。

教師的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范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践行核心素养?从教师本身来说,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素养的途径之一。之前大部分老师只注重了“言传”教学而忽略了“身教”教学,在看到核心素养的目标时,我们的英语老师也要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该种素养,能否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做到“身教”。我们要教会孩子说话,是构建说话思维的框架,而不仅仅只是语言的只言片语。

2.优化语法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减少单纯语法知识,并降低语法试题难度。”即“淡化语法”,但不是不讲语法,而是要优化语法教学。

Larsen-Freeman(2001)指出,语法随语言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语法教学不是教授死的规则,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法的能力。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主张:改变以语法为纲,过多讲解语法知识,削弱学生语言实践的倾向,要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变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诱导学生质疑,交流,自学,总结,归纳,提升,使语法的学习为“用”而学,在“用”中学。

3.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

教材中所提供的阅读文本,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文,而且是写作的样本。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挖掘写作话题,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篇章结构,学习优美的文句,并把从阅读文本中学到的写作基本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进行写作训练。

4.反思让教师收获更多教学的幸福

“读书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高”,是教师特有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源自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学内容新的呈现形式。作为英语教师应以此为指导,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乐于探究教学的背后,对经验进行再思考,成就教育的无数精彩瞬间。

作者:冯红梅

第2篇:2018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摘 要:分析2018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体会命题思想,剖析典型错误,总结教学启示,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和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化学;教学建议

一、试题特点

201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以下简称“河北省中考化学”),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没有偏题、怪题、超范围题,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验与探究,如此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题型及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立意有创新

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自2010年至今,河北省中考化学(含综合)部分的题型设置及题号顺序、小题数量、各题型分值等均保持稳定。如第29题突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0题立足于教科书中的基本实验,第31题是框图推断题等均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从试题的内容和设问分析,可以感受到试题的设置稳中有变,部分题的立意和考查角度有突破和创新:一是首次在实验与探究中引入计算,命题素材的选取范围更加宽泛,试题的思维容量变大;二是打破常规,突破定势,创新角度命题。如第7题图像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其中就有“Zn足量”“硫酸质量一样”“硫酸浓度不同”三个关键词;第30题的第(2)小题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在铁生锈的条件是需要水和氧气的基础上,增加了变量“氯化钠”;第31题的第(4)小题中,需要先分析CO在①中、H2在④中分别表现出什么化学性质,再梳理其共性。

(二)突出科学探究,关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从表2可以看出,2018年河北省中考化学与综合部分,科学探究主题所占分值仍然是最高的,而且考查角度广、层面多、立意新,这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吻合的。

1.立足于教科书中的基本实验,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必备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第2、30(1)、35题【探究I】考查的是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仪器的认知与科学规范的操作能力;第14题考查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基于证据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第28题是教科书中的实验,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进行理解和误差分析,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第30题在教科书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第(2)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实验中能否合理运用“控制变量”这一科学方法的能力。第35题以在农业生产中“施用硫酸铵导致土壤酸化”的情境为命题背景,首先根据产品说明书和质量守恒定律作出合理猜想,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通过阅读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然后对土壤的酸碱性以及硫酸铵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准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基于证据分析综合获得合理结论的能力。

2.与实验有关的图表数量多、样式多,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多角度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2018年的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部分有图表25幅,其中与实验有关的占17幅,高达68%。第2、8、14、28、30、35和36题都有实验示意图,包含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等多种实验信息,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其蕴含的信息才能正确解答问题。如第36题通过图示来反映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过程,首先要读懂样品中的氯化钠不参与反应,随着盐酸的加入碳酸钠不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溢出溶液,由此导致溶液的实际质量小于样品和加入盐酸的总质量;然后再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HCl”和“CO2”的对应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该题。

3.引导教师摒弃“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奠定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如第30题甲、乙、丙实验示意图所示的气体制取装置、影响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过滤操作都是学生应该亲自动手进行的实验活动,如果采用讲实验、背实验、刷题的方法,学生往往悟不透、印象浅、记不准,尤其是第三问涉及到“对难溶物较多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如何防止过滤速度过慢”, 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经历,那将很难顺利作答。

(三)紧扣核心知识,体现学科价值

2018年的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涵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和19个二级主题,涉及80多个知识点、60多种化学物质、20多个化学实验和20多个化学变化,有4个要求寫出化学方程式。如第1题营养素;第2题基本实验操作;第3题空气的组成成分及用途;第4题离子、元素、原子、分子等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第5题离子、单质、中和反应、溶液等概念;第7题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第8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11题分子的性质;第12题物质的分类;第29题硬水、合金、乳化和有机合成材料;第28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30题气体制取、粗盐提纯等基础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第31、35、36题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35、36题中的简单计算等都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此外在试题中还涉及到空气污染的防治、污水处理、土壤酸化与改良等。通过考试引导学生体会化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这也能很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典型试题分析

【试题3】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B.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可以防腐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试题分析:空气的成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高频考点有“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用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措施”等。2017年对“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进行了考查,而本题涉及稀有气体与氮气的性质、科学认识二氧化碳,以及在自然界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等多个知识点,思维容量相较于2017年明显加大。稀有气体虽然只占0.94%,但用途广泛,由于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A选项正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容易得到,故常用作保护气,B选项正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0.03%,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所以不是大气污染物,C选项错误;“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基本常识,D选项正确。由于一些学生对“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印象深刻,而错认为C选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C。

启示:一是要用化学的视角客观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说法,例如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要知道二氧化碳本身无毒,并且是空气的一种重要成分,所以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二是要善于把教科书中的不同单元、课题、章节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重复再现,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人教版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3正面介绍了温室效应,即“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还提到“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纠正学生对“温室效应是对自然界的危害”的错误认识,理解“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才是温室效应的危害。

【试题7】图1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

试题分析:近10年的中考理综试题第7题都是图表题。2017年是通过表格呈现化学反应过程中t1、t2两个不同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变化的(见下面2017年第7题),即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011年是通过韦恩图结合直角坐标图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和溶液稀释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趋势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见下面2011年第7题)。其他年份均是以一个或四个直角坐标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2017年第7题)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3

(2011年第7题)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3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8年通过对坐标图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个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水平。①中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因此不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关于铜的图像与事实不符,A选项错误;②中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与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20%的稀硫酸与Zn反应的速率比10%的稀硫酸快,且生成的氢气多,图像中20%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事实不符,因此B选项错误; ③等量且足量的Mg、Zn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Mg产生氢气的速率比Zn快,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得到氢气的质量相等,图像与实验事实完全符合,因此C选项正确;④中等质量的Mg、Zn与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Mg产生氢气的速率比Zn快、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Mg也比Zn多,图像中生成氢气的速率与事实不符,所以D选项错误。本题答案为C。

启示:本题是一道坐标图与化学核心知识紧密融合的综合题,思维容量大、区分度高。解题的关键:一是在理解、熟记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方法,会分析金属、酸的用量和氢气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二是要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细心梳理曲线的起点、折点、变化趋势等与哪些知识相关,做到真正把图像蕴含的信息读懂、读透。

【试题28】图4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__。

试题分析:近几年的第28题侧重化学,主要考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一级主题中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守恒定律”三个二级主题的核心内容。图示的实验装置与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基本一致,考查的是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这是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关键能力。很显然本题的预估难度低,命题者以送分题的意图命制该试题,但从各地的阅卷反馈来看得分率约为60%,零分率甚至超过20%。

典型错误剖析: 第(1)问中常见的错误:一是反应条件问题,不写反应条件或写“高温”等;二是配平问题,不配平、配平出现错误;三是气体和沉淀符号错误,在O2后面出现气体符号、在P2O5后面出现沉淀符号等;四是化学式写错,P写成 P2、O2写成 O或O5等 ,P2O5写成 P5O2、P2O3,大小写不规范等。该小题出现错误,暴露出一些学生对化學学习缺少兴趣,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没能掌握,化学基本素养欠缺,导致考试时只能蒙着写,所以出现了本不该出的错误。第(2)问中常见的错误:一是关键词写错,如“集气瓶内大气压强减小”“烧杯内气压减小”等;二是问题的解释不准确,如“瓶外气压增大”“大气压增大”“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等;三是不懂得原理胡乱作答,如“红磷燃烧生成气体,压强减小”“磷与氧气反应完了压强变大,所以水被吸入集气瓶中”“空气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等;四是未审清题意,将“原因”答成“实验现象”。通过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发现在错答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懂得这道题的立意和原理的,但是在用语言表达时存在叙述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如将“气压”和“大气压”概念混淆,对气压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是怎么影响的不清楚;错答的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清楚该实验的原理。第(3)问中常见的错误:一是审题不清,没有将题目中给出的“气密性良好”“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这两处关键词抓住,还答“装置气密性不好”或“没有将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即打开止水夹”等类似描述;二是懂得实验原理,知道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五分之一的实质是氧气有剩余,但却将关键词写错,如“氧气没有燃烧完”,红磷是可燃物,氧气是支持红磷燃烧的物质,而非可燃物;三是不理解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氧气被消耗的量来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所以出现了“红磷没有完全燃烧”等类似错误。

参考答案:(1)4P+5O2 2P2O5;

(2)瓶内气压减小;(3)红磷的量不足。

启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也是第一个运用思维转化法进行迁移思考的一个实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密闭容器中气体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气体压强变化的思维模型;二是要通过思维转化法帮助学生建立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学会用简要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原理等;四是多给学生说、评、析的机会,尤其是对实验意外现象的剖析要给学生留足交流、分析的时间,使学生能自己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试题29】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____水。

(2)人体摄入_________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3)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_________。

(4)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____作用。

(5)尼龙手套、玻璃茶杯、纯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一级主题中的“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认识化学元素”“化学物质与健康”“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五个二级主题的内容。该题属于容易题、送分题,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重要性,感受化学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并初步形成科学的化学物质观和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典型错误剖析:本题虽然非常基础,但是各地的反馈数据却显示零分率平均超过了10%,该情况反映出这些学生的化学知识极度匮乏,缺少应有的化学学科素养。(1)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生、软、沸、污、自来、中、热、熟、脏、混、废、矿泉、白开等,导致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仔细品读教科书中的“有些地区的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结水垢,就是因为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被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这几句话,没有形成“加热(或长期放置)硬水易形成水垢”的认识;原因之二是做家务少,缺少烧水的生活经验,没有看到过“河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然水、地下水、自来水等都属于硬水,加热(煮沸、烧开)后会有水垢生成”的现象。(2)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错填成“锌”“铁”“硒”“钙”等,以及“微量”;②写成错别字,如“典”“腆”,还有写成金字旁、三点水旁的。(3)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错填成“高”“弱”“大”“少”“轻”等;②写成错别字,如“底”“低字不写点”等。(4)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写成错别字,如“浮化”“孵化”“污化”“乳作”“腐化”和“乳字的左边写成豹字的左边”等;②不理解洗洁精的去污原理,错答成 “溶解”“去污”“洗涤”“清洁”等。(5)中错写为“玻璃茶杯”的较多,个别学生错写为“纯棉桌布”,还有同时填写“尼龙手套”和“玻璃茶杯”的。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判断生活中常见材料成分的依据,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实例。在送分的题目中,部分学生却没有得到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懒惰,或是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由此导致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

参考答案:(1)硬;(2)碘(或I);(3)低;(4)乳化;(5)尼龙手套。

启示:一是无论是在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中,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盘活,由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懂得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如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对“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是硬水”的学习,在新授课中可以展示烧水壶(暖壶)中的水垢,以此增加学生对水垢、硬水等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复习课时再对形成水垢的化学原理进行解读,即原因之一是“Ca(HCO3)2 CaCO3↓+H2O+CO2↑”。二是在平时的教学和考前复习阶段,应特别重视基础,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解读和梳理,多下功夫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品读课本,重复再现高频考查的知识点,以此强化记忆,同时教师还应加紧督促,即以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记准记牢,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布置大量的作业、刷题或追求大题、难题,则会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其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读、说、写、展示、交流、评价的机会,并及时分析“究”错,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求真求实的品质。如在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与“天然有机材料”“普通玻璃”与“有机玻璃”等的区别时,要给学生思辨、梳理的时间,以此帮助学生将有关知识、思想和方法都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

【试题30】根据图5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该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____。

(2)乙是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为探究氯化钠是否可以加快铁的锈蚀,试管①中的物质X和试管②中的物质Y分别是_________。

(3)丙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过滤时,最好先将上层液体倒入过滤器,然后再倒入混有沉淀的液体,以免_________,使过滤速度过慢。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若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操作均正确),则得到的精盐质量会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试题分析:自 2014年开始,这道题均是以教科书上的基本实验或探究活动为命题素材,通过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分析、反思、整合、总结等,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仪器的辨识能力、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等。2018年对《课标》列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所用仪器的名称和选择装置的理由,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锈蚀的条件”进行了考查,同时依然对《课标》要求的8个必做基础实验中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进行了考查,这是继2014年、2017年后第三次考到该实验。2014年考查蒸发用到的仪器名稱和玻璃棒的作用;2017年考查过滤所用仪器的名称和过滤的目的;2018年考查过滤时不合理操作对实验的影响以及误差分析。

典型错误剖析:(1)第一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写错别字:①部分学生将“锥”写成“椎”;②较多的学生将“形”写成 “型”“行”。第二空是本题出错最多的,正答率不到1/3,其主要原因是:①表述不完整,反应物状态(固体和液体)和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只答其一;②表述不准确,将反应条件写成“直接反应”“不需要反应条件”“自然反应”等;③表述错误,将反应物的状态写成“固体或液体”或只写“固体”“液体”;将反应条件写成“不需要点燃”“不需要加催化剂”“不需要催化”等。(2)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出错:①出错最多的是丢掉关键字,一是“氯化钠溶液”只写出“氯化钠(或NaCl)”丢掉“溶液”两字,二是将“氧气(或O2)”写成“氧(或O)”;②少数学生将“氧气和氯化钠溶液”两种物质的顺序写颠倒。(3)第一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未能准确描述出过滤速率较慢的原因,如“杂质吸附(沾、留、堆放)在滤纸上”“飘浮物(粗盐)覆在滤纸上”“混有沉淀的液体阻碍过滤”“滤纸残留大量滤渣”等;②堵塞位置写错或不写堵塞位置而丢分,如写成“堵塞漏斗”或堵塞“过滤口”“过滤孔”“漏口”等自创词汇;③滤纸的“滤”字书写错误,如“虎”“虚”等。(3)第二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是约一半的学生填“偏小”,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粗盐提纯的实验原理,蒙答案的居多。

参考答案:(1)锥形瓶;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2)氧气(或O2)和氯化钠(或NaCl)溶液;(3)沉淀先进入过滤器堵塞滤纸;偏大。

启示:一是要注意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实验的价值,即同一实验,多年从不同角度多次考查,这明确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基础实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探究方案),即既要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又要懂得为何这样操作,还要了解常见的错误(不合理)操作,并真正理解错误(不合理)操作产生的后果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避免在考试中靠背实验拿分的不科学做法,才能有效克服思维定势。二是要给实验留出充足的时间,如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实验后的讨论分析、表达交流和评价反思;有的探究实验实验前方案设计的讨论和优化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准确表述等能力。三是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即对于思维含量较高、较为陌生的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联系课本知识,利用课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31】A~L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6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A和I为红色固体,B、D和L为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E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常呈现的化合价有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上述转化中,B和L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试题分析:自2000年至今,本题的出题形式固定为框图推断题,试题综合性强,区分度高,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要求高。2018年该题以“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一级主题中的核心知识构建物质间的反应、转化关系网络,以此考查学生从繁杂的信息中寻找突破口、分析推理、运用化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等能力,是近几年相对容易的一次。本题涉及4个化学方程式,12种化学物质。第(1)空不需要推理,直接由题干信息即可作答,实际上是送分题。第(2)空难度也不大,只需要将题干中的“A为红色固体、D为气体”结合起来思考、推理,便可轻松得出反应①是工业炼铁的原理,E是铁,在Fe2O3、FeCl3、Fe2(SO4)3等初中常见的铁化合物中铁元素呈现+3价,在FeO、FeCl2、FeSO4等初中常见的铁化合物中铁元素呈现+2价,Fe3O4可看成由“FeO·Fe2O3”组成的化合物,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既有+2价,也有+3价,当然认为其中铁元素呈现“+8/3价”也是合理的。第(3)空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F为CuCl2、CuSO4、Cu(NO3)2均合理,对应的就会有三个符合题意的化学方程式,注意规范书写即可得分。第(4)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即既要推出B是CO、L是H2,又要知道在反应①、④中CO、H2分别将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表现了还原性。

典型错误剖析:本题的零分率是最高的,平均超过1/3。(1)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约1/5的学生由于化学基础没有打好,不知道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而写成“CaO”“Ca(OH)2”等错误答案;②少数学生没有审清设问要求写成名称——“碳酸钙”而失分;③部分学生有的是书写错误,如“CaCO2”“CuCO3”“Ca(CO)3”“CaCO3”,有的是书写不规范而丢分,如字母大写、小写,角标数字过大等。(2)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未推出E是“铁”而胡乱作答;②+2、+3中只写出一个;③基础知识不扎实,多写“0”“+4”等错误答案;④与离子所带电荷混淆,写成“2+、3+”“Fe2+、Fe3+”;⑤其他不规范的书写,如“2、3”“正二、正三” “二价、三价”等。(3)中除了因没有推出反应③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胡乱写方程式之外,最主要的问题是书写错误或不规范,如将有关化学式写成“CuCl”“CuNO3”“Fe(SO4)”“Fe2(SO4)3”等。(4)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将性质写成用途,如“做还原剂”“冶炼金属”等;②不结合本题问题,审题不细致,没有考虑题目中给出的“上述转化中”几个关键字而写成“可燃性”;③因为对知识学得不透,思维不严密,考虑不周全等导致失分,如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概念混淆,认为CO还原氧化铁是置换反应,错答成“与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参考答案:(1)CaCO3;(2)+2、+3(或多寫出+8/3、+6也可);(3)CuSO4+Fe=FeSO4+Cu(其他合理答案也可);(4)还原性。

启示:一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题是化学味儿最浓的一道题,零分学生多,说明这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低,没有入门,投入精力少,化学素养不够,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化学课堂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化学。二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锤炼学生的基本功。例如在新授课中要求学生用四线三格本书写相关的化学用语;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辨析化学反应的类型等基本概念;用坐标纸绘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使学生感受(享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等。三是复习课应引导学生学会考后反思、学会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得分点,从而提高正答率。四是鼓励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此题难度大,就直接跳过去了,即鼓励不敢落笔的学生努力尝试作答,尝试写出题目中比较容易的一至二个空,指导学生在基础不牢、分析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将得分最大化(或者要求学生,此题目不可以直接跳过),从而减少零分率。

【试题35】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组同学根据图7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I】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图8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用pH试纸测得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9中____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图10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_;③小气球胀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现象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11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

(2)硫酸铵中的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试题分析:自2012年以来,本题的文字量都在500字以上,是所有化学试题中文字量最大的一道题;7个空总计7分,是化学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2018年首次将计算融入实验探究之中,而且涉及5幅图,是近几年隐含信息最多的一年,主要考查学生从标签、实验操作示意图、溶解度曲线等图像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溶解、加热、检验等基本实验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述的能力和将化学分类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对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典型错误剖析:【查阅产品说明】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由于不理解题意,不知道从题目中给出的“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这一物质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没有领会贮存条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不会从说明书中提取有用信息,而随意填写标签中“白色颗粒”“N含量”等与问题不符的信息;②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摘抄时不按题给的正确词语填写,有的自编词语,有的将“贮存条件”中的关键字“贮”写错。【探究I】的得分率相对较高,常见的错误有:①不理解实验操作的目的,不能结合本题回答,填写的是死记硬背的加热蒸发皿中的液体时玻璃棒的作用——“防止局部过热,液滴飞溅”等;②化学基本功不扎实,把“溶解与化学反应”“溶液与浊液”“溶解速率与溶解度”等概念混淆,而答出“提高反应速率”“加快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使溶液更加均一穩定”“增加溶液(土样)的溶解度”等错误答案。【探究II】实验2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由于不能读出“图9中25℃时硫酸铵的溶解度超过70g”的信息,计算出50g水能溶解硫酸铵35g以上,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到“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得到的是硫酸铵的不饱和溶液,或者是不理解溶解度曲线图像中点、线、面的含义,不能把不饱和溶液与图7中的C对应起来,因此用蒙答案的方法,随意选填A、B、C;②少部分学生习惯认为“序号”就是“顺序号”,所以自己把题中A、B、C一一对应成①、②、③从而导致错误。【探究II】实验3第一空出现的错误五花八门,如不变色、红色变其他颜色(蓝、紫、黄等)、由蓝变红、由紫变红、有明显变化、变色、变干等等,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不知道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可以用湿润的酚酞试纸检验氨气的存在;②没有记住指示剂(酚酞、石蕊)的变色情况,把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张冠李戴。【探究II】实验3第二空失分的学生高达2/3以上,是本题得分率最低的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不写“冷却(恢复室温)后”或写错温度;②将气球的变化现象写错,如“气球继续胀大不变”“气球不变形”等;③不按题干要求作答,如写“捅破气球,闻到刺激性气味”“取下小气球,小气球浮起来”等。虽然本空题干说得非常明确,比较容易作答,但是由于这一空是本题的第5空,很多学生有畏难思想,认为会比较难,再加上文字量比较大,所以使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作答。有的学生不能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气球涨大”对“硫酸铵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导致气球涨大”产生的干扰;有的学生没读懂题意,没有考虑到“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和“硫酸铵受热分解”都会导致气球涨大,没有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气球涨大”这一干扰因素而导致错答;也有的是答题方法的问题,即不会分析,不知道与前面的三个实验现象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而单纯地将本空当成一个考察知识点的题目,甚至是瞎蒙瞎编。【拓展应用】(1)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把关键字词写错,如“与碱性物质‘反应’”等; ②化学基础薄弱,没有掌握NH4+的检验方法,不知道铵盐与碱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氨气,使肥效降低,以致出现很多不该有的错误,如“与石灰石(碳酸钙)放在一起”“与酸性肥料一起使用”“与钾肥(或磷肥等其他肥料)一起使用”“开口放置”“过量施肥”“与水混用”等。【拓展应用】(2)比较独立,不需要读懂整道题便可作答,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未审清题意,用盐酸(或硝酸、硫酸铵)取代硫酸书写化学方程式;②化学方程式错误(化学式错误、未配平、书写不规范等)。

参考答案:

【查阅产品说明】贮存条件;

【探究I】加快土样溶解;

【探究II】实验2:C;实验3:由无色变为红色;冷却后,小气球不恢复原状;

【拓展应用】(1)与碱性物质混用;

(2)H2SO4+Ca(OH)2=CaSO4+2H2O。

启示:一是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挖掘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结合点,选择适当的生活情境,用在新授课、复习课、探究活动中,以增加化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提高解答化学试题的实战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抓好化学基础。即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知识运用在化学与生活中,并想方设法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易学、好学。三是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例如实验探究题相当于一篇小论文,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题目,探究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的联系;如何读懂题意怎样从实验目的进行分析;怎样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表述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和注意的问题等;以及题目给出的“资料”怎样利用。四是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尤其对信息量大、题目长的实验探究题,要帮助学生树立得分的信心,并习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而各个击破,得到自己理想的分数。五是注意研究我省往年的中考试题,了解命题特点、习惯和答题得分点。

【试题36】小明用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进行了图12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试题分析:自2010年至今,本题都是分(1)(2)两个问题,一般是用图表呈现变化的过程,考查的是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推理从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本题(1)是送分空,最佳解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整体考虑,并运用差量计算,快速得出体系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2g+50g+50g)-107.6 g=4.4g。(2)中要求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这需要进行数据筛选,即第一次加入50g稀盐酸后产生了2.2g[(12g+50g)-59.8g]二氧化碳,第二次加入50g稀盐酸后共产生4.4g二氧化碳,即稀盐酸均被完全反应(碳酸钠可能恰好反应,也可能剩余),用“50g稀盐酸~2.2g二氧化碳”或“100g稀盐酸~4.4g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均可。本题预估难度并不大,应该是容易题,但是通过各地反馈的数据看,本题的零分率、满分率相当,各约1/3。有的学生感觉有难度主要因为两个方面:①纯碱没有直接给出物质的名称,不知道纯碱是碳酸钠,所以后面的分析也没有意义了;②进行了2次反应,增加了干扰因素,第一个空难度加大。

典型错误剖析:(1)中由于没有审清“总质量”或不会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导致出现2.2的较多,其他还有因不会做而照抄题中数据59.8、107.6等错误。(2)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将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写错,如将纯碱写成CaCO3、Na2SO4、NaCl、NaOH、NaHCO3等,将HCl写成H2SO4等;②选择数据错误,如“用4.4克二氧化碳与50克稀盐酸进行计算”“用2.2克二氧化碳与100克稀盐酸进行计算”;③将Na2CO3、HCl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④因反应方程式未配平而导致计算错误,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中采用溶液质量(用溶液质量去求氯化氢的质量)而导致错误。

参考答案:(1)4.4;(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解题过程略)。

启示:化学中的计算不是真正要考查考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多数计算都能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出结果,即计算题主要还是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和溶液部分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总结、梳理与综合建构;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答题的能力,并提高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如通过变换题目给出的形式,将同一个题目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本题目是以图示的方式给出的,可以再将其转变成文字叙述、表格的形式给出,让学生体会不同形式题目之间的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图表、数据的能力;再就是本题暴露出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2019年化学教学与中考备考建议

(一)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建议教师从新闻素材、社会生活、化学史实、魔术、故事等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各种资源,同时紧密结合相关课题创设真实、生动、有趣,而且能体现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发展成果的教学情境,然后结合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此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化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进而就会喜欢上化学、爱上化学、学好化学,变被动学化学为主动学化学。此外在复习中还可以引入主题化实验探究活动,即在实验中结合真实的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方案设计与评价、实验反思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從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化学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升学考试也是学生的事,教师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不要包办代替,应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1.防止教得“难”

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化学不好学、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有:教师为赶进度,讲得快,学生接受不了;教师带的毕业班多了,中考题见得多,确实讲得难。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照顾接受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要适当放慢进度,给学生“悟”的时间。

2.重视双基

要肯在双基上花费时间,因为一半以上的试题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对于高能力的学生,扎实的基础是提高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证;对于能力中下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减少后进生的人数,同时这也是降低学生两极分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3.多给学生“究错”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板书、发言、交流、评价等机会,因为学生讲、写的思路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也更方便其他学生接受。因此在交流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完成自我“究错”,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表述的准确性。

4.重视课堂中的“生成”

不能为完成教学预设而不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机会,并建议教师适当预设“生成”,以帮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的学习和思考中,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化学富有“逻辑”、充满“智慧”。

5.减少“刷题”增加“自编题”

不少教师在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中经常采用现成的套题,进行大量练习和考试,以强化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某一类题的突破、某一种技巧的运用等,这其实就是题海战术,即网络热词“刷题”。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应试能力是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这样做往往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导致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为此建议教师们一是要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增加自编情境题,使学生在做题中依然能感悟到化学的价值;二是要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变式题组”训练;三是适当尝试开展学生编制试题、分析试题的专项活动。

6.尽可能多做实验

近几年,命题者有意加强了对教科书实验的考查力度,期望能引导学校、教师更加重视实验。实验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它能帮助学生感悟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 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王 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许九奎

第3篇:研究河北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复习要求,提升学生学

摘 要:搞好初三复习教学,一要研究河北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复习要求。二要研究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究,掌握化学思维方法;落实学法指导;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三要打造高效课堂。精选习题,精讲例题,巩固训练注重实效。

关键词:中考试题;学生;高效课堂;复习效率

题海无边,教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选准切入点,使复习的重点突出、节奏合理、效果理想?学生已完成新知学习,做题无数、似会非会、身心疲惫,如何催生复习热情、明确复习方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调整复习策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中考成绩,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有多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多研究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才能给复习以正能量。

一、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

近几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表现在仍是以“知识、能力、思想和方法”交融为主旋律,但年年都有新思路。既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再学习、再研究,真正成为指导复习的明白人。

(一)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河北版的《化学课程标准》,是河北中考化学命题的直接依据,每年都有所调整,研究《考试说明》首先要弄清《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新增、删除和改动的内容要了如指掌,据此确定复习范围;其次吃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拔高了教学要求,但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上。

(二)潜心研究河北中考试题

河北中考化学试题是《考试说明》的细化,也是检验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一是研究分值比例。这一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规定是相似的,据此可以确定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分清主次轻重。

二是研究重点和热点。比较近五年来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重点和热点是年年考查且常考常新。对于这些重点和热点应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实现重点的突破和热点的攻克。

三是研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中考复习的目标是引领学生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按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对热点深入研究,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指导的实验、设计的作业、进行的检测应当与河北中考对路,并切合学生实际,难度适宜,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学生

中考化学复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力度。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大量的训练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多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做复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研究化学思维

首先,培养化学思维应当从学会质疑探究开始,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化学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疑为无的效果。根据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可开设一些专题讨论,如“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近五年实验探究题的思维解剖”等等。

再次,培养化学思维在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师可通过部分典型习题的评析,引领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全过程,以总结和反思其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所蕴涵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研究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勤于积累、善于梳理、及时总结。化学概念、原理较多,可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在变化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原理,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反复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书写认真、工整、规范。包括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序流畅,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规范无误。(3)认真审题、快捷解题、解答反思。

2.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节课,指导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联系、学会选择、学会综合、学会变化、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自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能力。

(三)研究学生心理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只有懂得研究和疏导学生心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达到迎考练兵的目的。

1.营造一个和谐的复习气氛,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

2.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多关爱,热情鼓励,帮助学生消除顾虑,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复习迎考,以自然的心态进入考试角色。

3.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准确把握复习的难度,酌情降低考试难度,适当降低复习的综合性,以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反驳、补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成为复习的“主角”。

三、打造高效课堂

中考复习,不但要落实知识点,还要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通过回忆、思考、阅读、讨论、回答、板演、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练就出来的,绝非教师讲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考复习的课堂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精选习题,精讲例题,且要注重实效。

(一)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是复习备课的重头戏,多积累河北各地中考模拟试题,还有各省市中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和改编。

一轮复习多结合化学核心知识和学生前段学习中的典型错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二轮复习多关注近五年河北中考出现过的。不管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最好是一些思维价值高或者涵盖所学知识点的中档题,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意义,实现中考复习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可选用一些近五年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作例题;另一方面,还要紧扣考试说明,以教材为素材编制题目或加工改造、翻新旧题,借以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例如,针对第九单元的选题一是挑选2010年至2014年的中考有关题对学生的相关知识作一检测;二是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回归课本,以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为模型自编一系列例题进行教学;三是结合教材中例题、习题和中考将部分试题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猜想,寻求变化问题的某些规律来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选题和操作对考查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精讲例题

中考复习中的例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网络,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削枝强干,删减、弱化课时教学“无关”内容,实现解题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的强化教学,让例题教学在“核心主线”上前行。

精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切实抓好学生的信息反馈,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疑点以及薄弱环节讲精、讲透,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标和学生完成情况,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指点迷津。点拨知识的关键点、迷误点、窍门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还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

精讲要讲活,善于转变思维角度,通过变换题目类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互换等)、变换题目条件、改变题目叙述方式等手段来活化思维,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引导学生多思,排除思维障碍。精讲也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说,一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享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愉悦,二是把错误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把整个思维过程暴露给其他学生,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注重实效

例题教学可与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交叉进行,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例题。在例题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思路的拓展,加强“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意识的培养,并在例题的后面一对一地复制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

教师结合涉及的重点知识、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错误,来设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攻坚克难,真正领悟,完全掌握。一是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理顺学科知识,掌握化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是适时调整和优化训练模式,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三是注重表达,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作者:张宝友

第4篇:2014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分析

物理部分:

彰显物理学科本质,注重能力考查。2014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符合2014年《考试说明》的各项规定,落实《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目标要求。试卷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变化。试卷将基础性和灵活性融为一体,突出物理学科特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能力考查,使人耳目一新,是一套比较理想的试题。这套试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试题的调整彰显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2014年物理试题,新增加多项选择题题型。将原来的8个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调整为5个单项选择题和3个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值仍为2分,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多选题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调整后试卷的分值分配是,卷Ⅰ为选择题,占47分,卷Ⅱ为非选择题,占73分。物理填空及简答题4个小题由原来的14分调整为11分。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真实的物理水平,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今年物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变化,如对新增知识点的考查,14题考查电荷相互作用,23题考查地磁场。对《标准》调整为必做探究内容进行考查,37题考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内容,33题考查“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标准》降低要求的内容,如机械效率由理解降为知道,试题中都得到体现。

无论是题型还是内容的变化无不体现出对学生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的考查,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功能。

2.经典试题独具匠心,继承与创新巧妙结合

在继承传统的经典题型精华的基础上,注重在知识和方法的交汇处进行有机的迁移、巧妙的整合,推陈出新。关注基础,考查能力。例如18题考查物态变化中放热问题,19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3题考查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常规测液体的密度,根据密度定义,需要的器材有天平和量筒,测出被测液体的质量和体积。但本题中既没天平也没量筒,能测出液体的密度吗?命题者结合液体压强、力的平衡、浮力等知识,在传统试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新的内含,设问层层递进。通过这个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37题把人做俯卧撑作为背景材料,从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杠杆,考查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作为压轴题,不仅情景选取客观公平,注意人文关怀,特别在三个问题的设问上更

加巧妙不落俗套。本题从表面看就是以A为支点的杠杆,但由于出题者智慧的设置第(3)个问题,要想解决此问题,必须找出另外一个支点,使得本题思维含量增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这些试题都是在传统经典试题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这些以客观事实为背景的试题,难度梯度分布合理,具有较高的区分功能和较好的效度。引导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或身边的物理现象,注重结合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基础,再现物理课堂学习过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种种原因,物理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今年中考试题注意发挥其导向作用,多个试题体现了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再现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如14题通过实验知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等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片段的再现,学生答题不会有陌生的感觉。特别是34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建立欧姆定律的重要依据之一。本题(1)以电路连接错误,正确连接实物电路为切入点,考查对电路的认识。(2)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是断开的。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的滑片置于其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位置。(3)控制变量是物理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实验中保持与电阻(20Ω、15 Ω、10Ω)并联的电压表示数为4V不变,读出对应的电流表示数。这时老师告诉他有一组数据误差较大,由于测量的次数较少,不能总结规律,于是老师找来一个5Ω电阻让他再测一组数据。当他把5Ω的电阻接入上述电路时,要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仍为4V,发现实验不能进行,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该怎样操作才能继续实验?使问题得到升华,增加了试题的思维含量,使学生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是该题的一大亮点。[拓展]判断小明使用的变阻器最大值,综合考查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特点,考查了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该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标准》理念,从学生经历过的学习生活命题,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正导向。

4.加强科学探究和方法考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的途径。

2014年物理试题,注意落实《标准》要求,加大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体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实验探究题中的32题主要从探究方法上进行考查。从小明看到公路上的限速标志牌,提出“汽车为什么要限速呢?”到搜集资料、分

析探究,知道影响汽车制动的主要因素是速度。通过分析材料进行探究,在我省中考物理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是今年的亮点之一。做到了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有利于改变探究一定要做实验的片面认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可以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各种信息、资料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探究。本题通过材料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得出了结果。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实验探究题型中,而且在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和计算应用题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如

14、20、

23、

25、

37、38题等,都涉及到对实验探究要素的考查,多个知识点融合自然、综合性较强。

5.注重考查“运用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014年物理试卷结构、题目设置、考查内容均以《标准》、《说明》和教材为基础。试题覆盖了《标准》中理解的全部内容,甚至考查了70%以上的认识、知道和会的内容。试题以考核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为主,试题的起点要求较低,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物理试题没有偏题、怪题和繁难计算的试题,体现出“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观,对深化课程改革和指导初中物理教学将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例如:21题考查惯性、运动和力、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和力的三要素等力和运动的重点内容。22题考查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的特点、滑动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38题是物理压轴题。以两个小灯泡在电路中某一个正常发光与电路安全为载体,考查了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等内容。特别是提供的电源是电压可调的电源。(3)中求可调电源的调节范围。这在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中还是第一次。(1)问比较简单,可从图像获得信息,根据欧姆定律求得灯L2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6Ω。(2)画出闭合S

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的等效电路图,可知正常发光一只小灯泡为L1。电源电压为4V。接下来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和电学规律求出小灯泡为L1正常发光时电流。(3)画出只闭合S3,滑片P置于最右端的等效电路图,是一个串联电路,也有可知正常发光一只小灯泡为L1,接下来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电学规律求出电源电压的可调范围是4V~9V。这道试题,显著特点是叙述流畅,难易层次清楚,指向性强。不偏不怪,物理内容丰富,物理学科特点浓厚。今年的物理试题,命题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学科特点鲜明,难度梯度分布合理,具有较高的区分功能和较好的效度。选拔性与导向性并重,对我省的初中物理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化学部分:

立足化学特色 引领学科教学。2014年中考理综试题化学(含综合)部分,从总体上来看:一是仍然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与2013年相比,试题在结构、题型、难度、考查重点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在试题情景的选取、信息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又有创新。二是严格依据《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河北省2014年中考《考试说明》,以初中化学核心内容为重点,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三是整套试题科学严谨、贴近实际、难易合理、梯度分明。试题全部原创,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方法和能力,部分试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但无偏、难、怪题,确保对全体学生公平、公正。能够对初中毕业生的化学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为高中段学校选拔学生、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等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1.突出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试题特别注重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符号的意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探究、金属冶炼、溶液知识和基本计算能力等。试题中涉及的物质有70余种,化学反应20个(其中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4个),考查知识内容84项,主干知识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既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体现了新课程“提高全体学生化学素养”的理念,对理解课程改革,加强教与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继续强化对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考查,突出化学的学科特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核心知识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河北省中考理综化学(含综合)部分试题一直非常重视对实验的考查,2014年命题者继续强化对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考查力度,试题中的第

5、

9、

11、

14、30和35小题都是从实验的视角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共计20分,占化学(含综合)试题总分的33.3%。

如第11和30小题,分别考查初中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2011版课标中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其中,第30小题的乙、丙两个实验素材均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其核心目的是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又如第

5、9和14小题,分别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判断。这3道试题不仅涉及的核心知识内容丰富,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盐酸、金属铜等重要物质的性质;同时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核心知识理解透彻,才能清晰地分析解决命题者在十二个选项中所设问的实验问题。

又如第35小题,“以探究蜡烛燃烧产物“为情景素材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道题可以说命题者是独具匠心,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这一非常熟悉的素材作为情景,

却又在熟悉的情景中挖掘出了学生看似陌生,实际上是需要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来解决的问题。此题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现象的描述”和“方程式的书写”。(2)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如“放入一团棉花的目的”和“接下来的操作”。(3)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石灰水变浑浊原因的分析”和“石蜡不充分燃烧的产物”。(4)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为使含碳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综上所述,试题对教与学的明确导向是,既要重视基本实验技能的夯实,更要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发现、分析、概括和表述等化学学科能力,以及迁移、推理和对比实验等化学学科方法。

3.以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中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试题以简明、科学的文字呈现为主,辅以涵义准确的图片、图像和表格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整套试卷图示、表格共29个,其中化学部分10个,综合部分4个,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如第7小题,将金属与稀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变化过程与坐标图有机融合进行考查,命题角度新颖,设问巧妙,独具匠心。试题既有对金属与酸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等化学学科核心内容的认知性考查;又有对从图像中提取化学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用理科思维、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会说很好的涵盖了对课标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

又如第31小题,改变了传统框图题的模式,所有物质信息均以图示的形式给出,由封闭型改为开放型,由单图呈现改为多图体现,即以“框图+维恩图”的形式呈现,二图配合相得益彰,对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知识归纳应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了很好的考查。又如第36小题,一是插入一幅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室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图片,看似与计算无关,实则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熟悉感,消除对计算题的恐惧心理;同时,图片中出现 KClO

3、MnO2的化学式,也为部分学生降低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度,突出了本题“考查计算能力”这一目的。二是采用表格呈现已知量的信息,表格呈现的内容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却与学生以往所见方式有很大差别。

4.以合理的难度和恰当的梯度,确保试题实现多重功能

试题充分考虑了全省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了试题的多种功能,加大了试题各档次的梯度。简单题使一般考生能够得分,能力题考查具有高度。

本套试题第

1、

2、

3、

4、

8、

9、

10、

11、

12、

13、

27、29小题为容易题,便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容易得分,达到毕业水平。第

5、

6、

7、

14、

28、30、

31、36小题为中等难度题,题目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大,便于全面检测大部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掌握。第35小题提高难度,增大思维量,突出对能力和方法的考查,使试题更具区分、选拔功能。

整套试题形式多样,难易合理,兼具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学生升学选拔等多重功能。

第5篇:2014年河北中考理综试题解析

理综

化学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初三化学组备课组长李莉

2014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依据了《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以初中化学核心内容为重点,突出方法和能力,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下面是试卷的最突出特点:

1、整套试卷化学部分涉及的图示、表格有24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置了图形和图表来提供信息,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鉴别、气体除杂、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物质分类的掌握,尤其是推断题和计算题对图表的运用更加淋漓尽致,其中推断题的信息以前是叙述性的文字,而今年则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特别新颖;表格型计算题则是继2004年之后第二次在中考题中出现,单从31题和36题看与去年相比难度加大,因为分析图表,提取正确信息是做对题目的前提和保障。

2、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题继承了探究性、开放性的特点,又呈现多样性,考查的范围广。其中涉及氢氧化钠碳酸钠的鉴别、洗气瓶中气体除杂的试剂选择、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红磷探究质量守恒、电解水、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鉴别、蒸发、燃烧条件、溶液等,都以实验为载体,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法选择、对比实验等科学实验方法,意在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题型有变化,难度在降低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理综组备课组长孙树红

2014年中考理综(物理部分)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突出对物理学科素养的考查,达到区分学生的水平和正确引导教学的作用。整套试题无论是题型还是知识点的覆盖都和2013年中考试题保持基本一致的同时又不乏有所创新,具体有:

一、题型上有变化

1.20题到22题是新变化的多选题,每题选全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20题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焦距的变化引起成像特点的变化,21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注重实验探究过程的考查和基本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考查。22题是电学综合题目,考查学生对动态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变化规律的判断能力,题目偏难。但比往年的实物图的辨析学生应该感觉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多选题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和物理思维方法才能少失分。

2.实验32题是2014年试题中的一创新点,改变了以往的课本插图实验考查,改成了贴近生活实际的高速限速原因及不同车型限速不同和初中物理的动能实验的考查,难度不大,考生见后并不陌生。这是一道立意很新、落点较低的试题。

二、总体难度在降低

通过33题是等压强法测液体密度实验题,拓展部分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浮沉条件知识的理解,34题是欧姆定律探究实验的全面考查。从而提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是做题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所不能替代的。37题是一道以人做俯卧撑为背景,考查杠杆、压强、功等基本知识点的一道力学综合计算题。38题仍然是电学综合计算,考查电路分析、U-R图像的分析、灯泡安全问题,问题设置难易适中,有梯度,去掉了方程及方程组的计算,内容综合、形式灵活,突出了物理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注重物理科学素养的考查。

希望即将走入初三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要更加灵活,要更加注重物理知识的可操作性以及物理实验的细节及原理的理解。不要只为了会做题才去学习物理,更不要只在做题中去学习物理。

第6篇:河北省2018年中考理综(化学部分)真题试题(含答案)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河北省2018年中考理综(化学部分)真题试题

1.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维生素 C.油脂 D.糖类 2.图1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3.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B.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可以防腐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4.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Al——铝离子 B.2K——2个钾元素 C.F2——个氟原子 D.2SO3——3个二氧化硫分子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制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6.图2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生成物丙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 7.图3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1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定量的稀硫酸 8.图4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9.“山青水绿、天蓝地净”要靠我们大家共网创造和维护。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校面积 B.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污染 C.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加喜庆气氛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10.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医院里用紫外线灯灭菌

B.用湿布擦拭正在发光的台灯 C.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

D.发霉的大米多淘洗几次食用 11.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同的距高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向存在引力

2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12.归类整理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氯、碘、汞都是非金属元素

B.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 C.铁、木头、玻璃都是热的良导体

D.太阳能,风能、核能然是可再生能源

28.图11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氛。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9.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_水。

(2)人体摄入____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3)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________。 (4)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作用。

(5)尼龙手套、玻璃茶杯、纯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 30.根据图12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3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该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进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____。

(2)乙是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为探究氯化钠是否可以加快铁的锈蚀,试管①中的物质X和试管②中的物质Y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丙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过滤时,最好先将上层液体倒入过滤器,然后再倒入混有沉淀的液体,以免________,使过滤速度过慢。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若颠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操作均正确)。则得到的精盐质量会_____(选镇 “偏大”“不变”或“偏小”)。

31.A→L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3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是大理石的主要2,A和I为红色固体,B、D和L为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E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常呈现的化合价有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上述转化中,B和L表现出相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

35.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图22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 4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图23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2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24中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图25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③小气球变大。

5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26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_。

(2)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6.小明用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进行了图27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重量为_____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6 榕树下教育

029-83216684

参考答案

1-7:ADCAB DC 28. (1) 4P+5O2 点燃 2P2O5;

(2)红磷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使瓶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将水压入集气瓶

(3)红磷量不足

29. (1)硬(2)碘(3)低

(4)乳化

(5)尼龙手套 30. (1)锥形瓶;固-液或液-液不加热 (2) X是氧气,Y是氯化钠溶液 (3)沉淀堵塞滤纸;偏大 31.(1)CaCO3;(2)+2,+3;

(3)Fe+CuSO4=FeSO4+Cu(CuCl2, Cu(NO3)2也可以) (4) 还原性

35. [查阅产品说明]贮存条件 [探究1] 加速溶解

[探究2] C;变红;冷却装置后小气球体积保持不变

[拓展应用] (1)与碱性物质接触(2)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四、计算应用题 36. (1) 4.4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7

第7篇:2014年河北省唐山二模理综

河北省唐山市

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Ⅰ卷1至X页,第Ⅱ卷X至XX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中脂质的形成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有关

B.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C.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膜融合可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2.下列关于“

葡萄糖① ②

丙酮酸CO2”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

B.②过程可产生ATP,也可不产生ATP

C.②过程可产生[H],也可消耗[H]

D.①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3.左图为水稻根负向光性与光波长的关系图,右图为莴苣种子萌发率与光波长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波长这种物理信息对于植物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B.波长600~720nm对诱导根负向光性生长无效;波长大于800nm的光照条件下,莴

苣种子不萌发

C.进行这两项实验研究时,均需用相同光强而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相同时间,这是为了控制

无关变量

D.光波长这种物理信息对同一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作用有两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

抑制作用

4.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防御特性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两种淋巴细胞表面都有能识别抗原的专一性受体

B.两种淋巴细胞的抗原专一性受体都能直接与任一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

C.B细胞活化后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可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

D.病毒感染时,T细胞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而杀死被病毒感染

的细胞

5.右图是蛋白质合成时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

子配对情形,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tRNA上结合氨基酸分子的部位为甲端

B.图中戊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

C.与此tRNA反密码子配对之密码子为UCG

D.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进行的,核糖体沿着

mRNA由丙到丁移动

6.在下面以洋葱为材料完成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浸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以观察到液泡紫色变浅

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代替根尖细胞

D.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起固定作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油、花生油都是油脂

B.碘元素遇淀粉溶液变蓝色

C.质子数为8

6、中子数为51的铯原子:137

86Cs

D. CO2的电子式:

8.有关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5H18O

4B.1 mo1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2 mo1NaOH反应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既可以与FeC1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一Mg2++2HCO3十4OH=Mg(OH)2 ↓2H2O+2CO32—

--B.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后显酸性:Ba2++OH+H++SO42=BaSO4↓+H2O

--C.少量C12通入水中:Cl2 +H2O

2H++C1O十C

1-2-D.酸性高锰酸钾可使草酸溶液褪色:2MnO4+5C2O4+16H+= 2Mn2++ l0CO2 ↑+8H2O

10.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l装置完成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B.用图2所示装置可制取大量的CO2气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可分离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水

D.用图4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11.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电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

一Pb+PbO2+4H++2SO4

22PbSO4+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一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PbO2+4H++SO42+2e=PbSO4+2H2O

B.充电时,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小

C.放电时,PbO2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蓄电池的正极和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12.A.2B.第②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

C.第③组反应中生成lmol Cl2,转移电子5mol

一D.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MnO4>Cl2> Fe3+> Br2

13.短周期元素X、Y、Z、W,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Z同主族,并且原子序数之

和为20。Y原子的质子数为Z原子的质子数的一半,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2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W>Y>X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与其气态氢化物发生化合反应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

D.X的气态氢化物与足量W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物均为气体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

14.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研究结果后,提出了著名的牛顿第

三定律,阐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从而与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形成了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下列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先对地面产生压力,然后地面才对物体产生支持力

B.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互相平衡

C.人推车前进,人对车的作用力大于车对人的作用力

D.物体在地面上滑行,不论物体的速度多大,物体对地面的摩擦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摩擦

力始终大小相等

15.如图所示,匀强电场中的A、B、C三点构成一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

电场强度的方向与纸面平行。电子以某一初速度仅在静电力作用下从

B移动到A动能减少E0,质子仅在静电力作用下从C移动到A动能增

加E0,已知电子和质子电量绝对值均为e,则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A.2E0 eaB.E0eaC

.03eaD

.03ea

16.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

离,登陆月球后玉兔号月球车将开展3个月巡视勘察。一同学设计实验来测定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设想通过月球车上的装置在距离月球表面h高处平抛一个物体,抛出的初速度为vo,测量出水平射程L,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A

B

C

D

17.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1,

原线圈接在ut(V)

的交流电源上,副线圈一端接有R=55的负载电阻、熔断电流为1A的保险丝和一个灯泡D,电流表为理想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

B.S断开时,原线圈中的输入功率为

C.副线圈中输出交流电的周期为50s

D.S闭合时,灯泡D正常发光,原线圈中电流表读数不会超过1.5 A

18.如图所示,A、B为竖直墙面上等高的两点,AO、BO为长度相等的两根轻绳,CO为一

根轻杆,转轴C在AB中点D的正下方,AOB在同一水平面内,∠AOB=120°,∠COD=60°,若在O点处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

则平衡后绳AO所受的拉力和杆OC所受的压力分别为

A.mg,1mg 2B

C.1mg,mg 2D

19.如图所示,A、B两物体用一根跨过定滑轮轻的细绳相连,B物体置于固定斜面体的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30°,当

第8篇:中考备考计划(理综)

春节已过,本学期开学就已是3月7日,距离6月

24、25日的中考仅有一百天时间,几个毕业班送下来,这是时间最短的一次中考前总复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更好地搞好复习,备战中考,现将本阶段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踏实工作,爱岗敬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而不懈努力。

二、工作措施

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而今年的毕业生所用的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不少知识和能力上的教学侧重点都有所改变,中考题型和考查上的侧重点也必然要发生改变,而且《中考说明》上也不再附带中考样卷。这对中考备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总复习中,针对这一要求,可根据近几年中考趋势详加分析,结合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题专项训练。

化学复习,记忆性知识较多,应让学生多强化记忆,之后做提高性习题。要多提问,常检查,如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概念,常见物质化学及物理性质,实验装置、原理。课堂上除必要的总结、讲解,尽可能抽出较多时间让学生练习,并及时辅导。

物理复习与化学不同,知识点如物理量、概念、公式的讲解,在理解上做文章,并侧重方法的总结,习题归类。要求学生能够一个人独自坐在桌前去思考和练习。夯实基础,再提高。

无论物理、化学,均需多与生活实际多联系。

三、课时安排

物理化学

3.12——3.18I、U、R(I=U/R)O2/C、CO、CO2/水

3.19——3.25m、ρ运动/力和惯性溶液、金属

3.26——4.1F、ρ/F浮酸、碱、盐、化肥

4.2——4.8机械η/W、P第二部分(组成)

4.9——4.15W电、P电、生活用电物质变化、反应类型

4.16——4.22声、光、能转化基本计算

4.23——4.29系统检测科学探究

5.1——6.20专题、综合综合、专题

四、目标:争取中考中理综成绩全县名列前矛!

第9篇:中考理综总结发言稿

2017年中考理综备考总结

涞水波峰中学 胡凤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随着2017年中考的结束。我们这一段紧张的备考算是告一段落。我很荣幸在这里代表初中理综教研组向大家做本备考总结与汇报。

回顾这段备考历程,有巨大心里压力下的身心俱疲,也有强大动力下的精神抖擞;有面对困难的心力交瘁,也有解决困难后的神清气爽;有阶段性失利后的懊恼无助,也有中考结束后的如释重负。

总结得失,为了进一步弘扬优良工作传统,探索更好的工作方法做出此次备考总结,与大家一同交流。

今年的中考成绩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校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是校领导、任课老师还是后勤职工都为成绩的取得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理综组教师的一份力量。接下来,我代表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理综组把中考备考的工作向大家做以下汇报。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备考工作前的情况。其实与往年有许多的共同点。那就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考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存在较多盲区、考生解题思维的拓展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拦路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这一学期的复习,我们共分成了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大密度的引导性教学与督促式教学。

【一】3月10日----5月10日,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夯实基础、纠错答疑。 第一阶段复习:基础复习。以课本为纲要,以教辅为协助。按照知识联系逐章复习,完成对初二至初三三册课本共二十二章所有内容的强化教学。

1、群策群力、计划周祥。课前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复习任务进行细致规划,绘成思维导图。在此期间谭杨老师和张海婷老师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高,谭杨老师踏实能干,张海挺老师年轻有活力,我们一起为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根据规划,对学生布置好课前预习任务,使得课堂效率大幅提高。

2、思维引导、注重效率。课上学生在教学老师的引领下理清知识脉络,绘制思维导图,跟着老师巩固基础知识点,在注重思维引导的模式下,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完成部分跟踪练习,让每一个课时都成为淬炼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炼钢炉。百炼成钢,火候要大。

3、及时巩固、加深理解。学生利用小晚自习的时间进行巩固,完成《中考考什么》剩余的习题。进一步巩固知识。

【二】5月1日——5月18日,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为掌握流程、熟练操作 保定地区理综中考除了包括文化考试还有实验实际操作考试,满分20分,加入中考成绩,所以拿到这20分对于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文化考试前的心态影响非常大。为了在试验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尤其避免学生出现悲观、失落和或者懊恼的消极情绪,我们对试验备考也投入了很大精力,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时间短,讲授实验的得分点和观看实验视频仅用了四个课时,分组练习两天,综合练习两天,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集训任务。

1. 了解课题、熟记知识。试题包括共有24实验,物理12个,化学6个,生物6个。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熟记于心,课下确实想了很多办法。 2. 加快练习、掌握要领。在时间紧、任务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节奏,提高效率。所以理综老师提前把实验实施方案讨论好,制定相关计划。提前布置好实验室,实验练习期间学生循环做实验,学生歇,老师不歇,尽量不多占用一分钟的时间,减小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在此期间,让学生实际操作试验流程,熟悉环境、熟悉流程、加深理解、加速记忆。 3. 试验总结、集中讲解。对于试验中出错较多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性讲解。力求让每个学生对24个试验都能完美的操作出来。

这次我们的实验成绩优异,我在这里代表理综教研组对实验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不停奔忙的初二物理吴雪和刘晓文两位老师,同时感谢教务领导和年级主任的鼎力相助和其他老师的理解。 【三】5月11日----6月1日,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以专题复习为主。采用打破章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 1. 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将物理知识分为力学、热学、电学、电与磁、信息与能源五个大专题。把每个大专题结合知识点的练习分成不同的小专题,安排到每堂课当中,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完成复习。 2. 察遗补缺、不留死角。针对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出现的薄弱环节,在这一轮复习进行重点强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上取得实质性提高。在此期间做的特别好的是万老师,不厌其烦的为学生讲解问题。 3. 整体梳理、融会贯通。现在的考题经常以跨章节跨学科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整体性的知识掌握。把跨章节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掌握,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上一个台阶。

【四】6月1日-----中考,此阶段复习的目标为模拟实战、强化训练。 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分成了四个小阶段。

1、 寻找定位、发现问题。第一阶段以迎考的定时训练为主,精选六套综合试题,通过做题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2、 弥补缺失、强化练习。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回顾课本, 寻找遗漏的知识点。对遗落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强化练习。

3、 临战模拟、技巧辅导。第三阶段为临考阶段,最后的三节课,主要以学生自我调整为主,发现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同时进行策略及答题技巧的辅导。初三化学闫建玲老师由于担任五个班的任课老师,所以工作非常繁重。在腿出现了炎症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质量上丝毫不放松。

4、 心态调整、轻松备战。最后在临考前,对学生多肯定、多赞赏、多鼓励。让学生有一个良好而愉悦的心态进入考场。

最后,谈一下不足及建议 【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年年中考,我省试题的易、中、难题目所占分值之比为7:2:1,基础是关键,为何相当多的学生失分在这个“7”和“2”中呢?这说明我们课堂的效率和督促学生落实方面仍有待提高。

2、由于时间关系,初三的教学和复习进度非常紧,学生要掌握好理综,课堂的练习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如何合理分配讲练时间,是今后复习课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3、近年来,每一届的学生都害怕电学内容,尤其一到《欧姆定律》和《电功率》这两章,学生的成绩立刻两极分化,拖了后腿。虽然经过了后期的重点难点的强化练习,但是仍有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今后在教学中如何教好这两章内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重点去关注和钻研。

【二】、对今后中考备考的一些建议

1、转变观念,贴近生活,趣化课堂,变教为导;有效的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合力作用。

2、重视基础练习,严防分化,结合实际应用,强化针对性训练;

3、重视科学实验探究,大力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4、团结协助,研究中考命题,牢固树立两年备考,处处注意与中考接轨;

5、关注每一位学生,做良师益友,排忧解难,提升三率一分。

总之中考备考,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挑战大。但在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理综组的团结互助和辛勤努力下,成绩优异、结果喜人。在此也衷心祝愿我校在明年的中考、高考中更上一层楼、续写辉煌!

上一篇: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案下一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