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语文教学反思

2023-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三上语文教学反思

寻点·感悟·迁用: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实践研究

1 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以及阅读量相对匮乏,为了促进学生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

1.1 问题分析

(1)缺乏对阅读教学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字词句为主展开训练,缺乏对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视,极大影响到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阅读材料较为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语文教材为主,缺乏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与扩展,还造成学生阅读量严重的不足。

(3)阅读教学方式不足。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教学,促使学生没有时间自主阅读、思考,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降低,以及缺乏对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2 研究意义

(1)有利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阅读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与阅读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通过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交流,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等。

2 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指通过对课内外阅读资料的整合,对教师、学生、阅读环境的有机结合而展开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阅读水平等因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

2.2 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积极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以扩展学生阅读面。采用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

2.3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更好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3 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3.1 研究指向

(1)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制定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多种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

(3)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对阅读积极的积累、评价,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3.2 研究内容

3.2.1 部编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要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感受文字并可以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语言上的训练点,补编三上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阅读方法 掌握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等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笔记、写读后感等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2)阅读体验 重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对表达出自己对阅读的感悟、体会,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以便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阅读理解 注重学生阅读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2.2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

(1)寻点: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切入点。

对于在补编三上语文教材中出现多种文章的载体,在对不同文章载体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寻找阅读训练的突破点,促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不同文本载体为主展开阅读训练,以教学中的重难点切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记叙文:通过对文章整体的梳理,掌握文章段落表达的思想情感。

散文阅读:学习文章中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等,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童话故事通过阅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学习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等。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文章体裁的特点,感受重点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感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一句诗,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斜”字,体会作者对景色的描写,表达出怎样的心境。汉字运用在不同的文章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学生通过在阅读中对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提高其语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让学生体会、感悟。

(3)迁用:理解字词的音形义,促进学生对文字的掌握运用。

学生在文字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字的应用掌握程度,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加深入。辨析字词是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字形相似的瓣与辩、读音不同的放假与虚假中的假字,教师需要对这些音形义不同的字词认真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词汇的积累,体会在语境中的含义。同时,造句练习也是提高学生迁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对音形义相似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2.3 多途径的展开阅读评价

(1)教师评价。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2)生生评价。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进步、成长,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研究框架

(三)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与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年 月- 年 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书籍,明确研究内容,确定各自研究侧重点。

(2)学习相关文献资源,制定研究目标。

(3)对课题组成员开展培训学习通过问卷以及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

(4)整理、统计问卷、座谈等材料,分析现状,确定行动对策。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年 月— 年 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撰写理论文章。

(2)充分挖掘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总体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教学模式指导手册制定,开展寻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第三階段:总结阶段( 年 月— 年 月)

(1)整理分析:课题组成员分别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完成课题各研究阶段的总结。

(2)反思总结:整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五)预期成果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论文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问题探索》 论文

最终成果名称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有效实施路径》 论文

《寻点·感悟·迁用: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总结

作者:朱垚瑛

第2篇:部编版语文三上《蜜蜂》教案、教学反思

14、蜜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

三、

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

三、

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

三、

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板书:

14、蜜蜂

辨认方向

能力强

?

!

遇到问题

实验求证

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第3篇:部编版语文三上《掌声》教案、教学反思

29、掌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

29、掌声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乐

说笑

跳舞

有勇气

鼓励

尊重

教学反思: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二、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第4篇:部编版语文三上《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二)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了一定的效果,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只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部编版语文三上《语文园地六》教案、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教学反思: 三上《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的“强势领域”──阅读教学中,已倍受关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落实。而在“弱势领域”,特别是“语文园地”中,人们还是深受“强化训练、专项集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知识与能力上,把手段锁定在反复训练上,师生根据语文园地原有的板块,按图索骥,就题解题,语文园地还是应试“练”狱──毫无情趣。要落实新教材改革的精神,让丰富、有趣、具有人文内涵的园地绽放魅力,教师要肯动脑筋,善于分析园地中的各种题型特点,巧妙整合三维B标,变以往枯燥机械的练习为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基于此,笔者认真钻研“语文园地六”,从以下三方面整体规划,让三维目标在语文园地里“结义”。①顺路径──根据题型特点,重新调整练习板块。由“我的发现”中词语重叠的特点引到“读读记记”,再由词语──对应的特点引到“日积月累”,最后由诗句描绘的自然风光引到“宽带网”。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顺畅,情趣便暗含其中。②新刺激──围绕练习的重点,变换实践方式,新的刺激给学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③巧渗透──在练习中渗透人文体验,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辩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方式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

第6篇:部编版语文三上《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愿望。

2、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3、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1、 先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

2、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3、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

4、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5、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出示一个现场观察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随着太阳位置早、中、晚的变化,猫的瞳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猫的眼睛,引导学生说得更准确。然后再观察图片,向旁边的同学说说在什么时候猫的瞳孔是什么样子?

6、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 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 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 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 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二、读读背背

5、 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6、 分小组练习背诵。

7、 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 出示六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认读,检测识字的效果。

3、 展示人体器官的挂图,由一位学生读词,另一位学生指出图上相应的部位或者器官。

4、 说出几个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带有“月”字旁的字来。

二、宽带网

5、 组织竞赛讲故事活动。

A 教师可以先宣布竞赛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 竞赛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优胜者,然后在班级内在竞赛。 C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胜者,并让优胜者介绍经验。

6、 开展推荐读物活动。

介绍自己读过的讲科学发明或者发现的图书。向学生推荐并互相借阅。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大多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对于语文教师,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而是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去观察、练笔,使每个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三、多做游戏,在玩儿中写,培养写作兴趣。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第7篇:部编版语文三上《陶罐和铁罐》教案、教学反思

27、 陶罐和铁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感悟课文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①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 ②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③揭示学法: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②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③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同座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①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③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④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⑤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①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③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难点: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

板书:

27 陶罐和铁罐

不敢

坚硬

抗氧化 能保留

氧化

不存在

各有所长

正确对待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上一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下一篇:魏晋南北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