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艺术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艺术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探析

摘 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而且要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提问艺术

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是优秀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所体现出的具有科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教学活动特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在课堂中设置悬疑,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通过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专心听讲。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了更高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实施的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与传统教学相比,艺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以其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从根本上摆脱了灌输和说教,使他们沉浸在教学艺术的享受之中,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精神上的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他在讲授圆周运动课题时,不需要使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只用一支粉笔,边讲边画,画圆即圆,画方即方,堪称一绝。他用艺术性的板书征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教学中的美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慧,发展思维,增强能力,从而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导动机不仅是为了在各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多的是出于对学习活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爱好。

三、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不仅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体验的,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形成审美能力。

四、巧妙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要恰当运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通过多媒体传递的信息超量,使学生感到迷茫,应接不暇。②技术含量低,缺乏艺术性。3.过分看重技术,违反认知规律。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太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素材和动画等特殊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要少而精。

五、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中美感的激发,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显现。但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来说,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形式,因为形式只能由内容决定,脱离内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该兼顾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因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模拟许多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的物理实验,且能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对其注意力进行捕获,于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课型繁多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能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的有些课型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能盲目使用那些所谓好的形式,只有当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对于实验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实验可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能力。如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数据,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和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有足够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教师走下讲台,在实验桌前与学生一起交流仪器的使用、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发现,这时教师更像是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热心的助手。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互动关系将进一步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这是一个有待于深入探索的课题。

作者:王双全

第2篇: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探析

摘 要: 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而且要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教学艺术 提问艺术 多媒体教学 物理实验

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是优秀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所体现出的具有科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教学活动特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在课堂中设置悬疑,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通过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专心听讲。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了更高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实施的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与传统教学相比,艺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以其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从根本上摆脱了灌输和说教,使他们沉浸在教学艺术的享受之中,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精神上的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他在讲授圆周运动课题时,不需要使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只用一支粉笔,边讲边画,画圆即圆,画方即方,堪称一绝。他用艺术性的板书征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教学中的美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慧,发展思维,增强能力,从而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导动机不仅是为了在各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多的是出于对学习活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爱好。

三、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不仅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体验的,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形成审美能力。

四、巧妙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要恰当运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情况:1.通过多媒体传递的信息超量,使学生感到迷茫,应接不暇。2.技术含量低,缺乏艺术性。3.过分看重技术,违反认知规律。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太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素材和动画等特殊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要少而精。

五、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中美感的激发,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显现。但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来说,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形式,因为形式只能由内容决定,脱离内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该兼顾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因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模拟许多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的物理实验,且能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对其注意力进行捕获,于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课型繁多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能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的有些课型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能盲目使用那些所谓好的形式,只有当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对于实验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实验可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能力。如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数据,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和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有足够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教师走下讲台,在实验桌前与学生一起交流仪器的使用、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发现,这时教师更像是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热心的助手。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互动关系将进一步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这是一个有待于深入探索的课题。

作者:张嫱

第3篇: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

教学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具有艺术性。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毋庸置疑拥有独特的艺术性。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是优秀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所体现出的具有科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教学活动特征。现就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功能作用及创造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

教学艺术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朽的话题,中外不少教育家对教学艺术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总体来看,教学艺术需要满足教育哲学所体现的“真、善、美”原理,并且具有和谐统一的内容与形式。当代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也不例外。

1.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当蕴含“真”

从哲学范畴来说,“真”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以及人们对这种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所谓物理教学艺术的“真”,即在教学中反映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揭示自然界的内在美,也就是物理教学体现出的科学美。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客观真理,并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这便是对物理教学艺术中“真”的探索过程。在美学中谈到,有“真”才能“美”,因此科学性是物理教学艺术的基础,它体现在物理理论的真理性、物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物理学科学美的合理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体现出它所具有的科学美。以物理教学内容为例,在物理课堂上,优秀教师总喜欢用演示实验来代替画面清晰且形象逼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是因为对学生来说演示实验的可信度高、真实性强,触手可及,且能够自行操作。当演示实验所展示的实验现象与学生所预设的结果不同时,学生不但不会去怀疑他所亲眼看到的现象,反而会对这样的反差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2.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当包含“善”

“善”,在哲学范畴里是指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关系中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性。教学艺术所说的“善”是指教育者被肯定的有目的性的教学实践,真正的教学艺术都应该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即教学艺术在教育性上所体现出的社会功利性。脱离了教育价值一味去追求审美价值,这样只会让教学艺术失去其真正存在的意义。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音乐、绘画、雕刻等其他艺术有所不同,是否具有教学艺术需要以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判。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为了将枯燥的物理概念上得生动有趣,他在教学中使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笑声中度过了整堂物理课。但到后来测验的时候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物理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听教师的逗乐言辞上了,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并不深刻。这样的物理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答案不言自明。虽然这位物理教师使学生听课的情绪高涨,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不佳,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不满足教学艺术“善”的特点。一切教学艺术都应该以教育性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师应当力争把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很好地协调起来,这就是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区别所在。

3.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中美感的激发,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显现。但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来说,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形式,因为形式只能由内容所决定,脱离内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该兼顾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因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模拟许多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的物理实验,且能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对其注意力进行捕获,于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课型繁多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有些课型反而会因此适得其反。因此,不能盲目地使用那些所谓好的形式,只有当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理教学艺术的功能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鲁迅先生认为,一切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他有用。教学艺术的美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能给人带来益处,那它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升。与传统教学相比,艺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以其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从根本上摆脱了灌输和说教,使他们沉浸在教学艺术的享受之中,无形地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他在讲授圆周运动课题时,不需要使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只用一支粉笔,边讲边画,画圆即圆,画方即方,堪称一绝。他用艺术性的板书征服了他的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教学中的美不但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到愉悦,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慧,发展思维,增强能力,从而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导动机不单单只是为了在各项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更多的是出于对学习活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爱好。

2.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并没有去关注自身所蕴含的美,更谈不上对于教学美的刻意追求。然而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美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细细琢磨的,因为这种美不仅让教师为之着迷,也让学生为之倾倒,它将深深影响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果一个物理教师只是像知识的搬运工或教科书的传话筒那样去教学,他将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他的课堂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也无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快乐,甚至有可能让学生觉得听物理课是一件不堪忍受的事情。

一堂具有教学艺术的物理课,教师不需要过多地担心学生会不会因为复杂的物理概念或原理而感到枯燥无味,也不用刻意强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具有艺术性的中学物理教学无形中会存在一种吸引力,犹如鲜花对于蜜蜂的吸引,飞蛾对于光明的追求一般,牢牢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这正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想取得的效果和要追求的目标。

三、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创造

教学艺术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学审美观、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浓烈的教育热情。在教学实际中,物理教学艺术通常是只属于少数优秀教师的“专利”,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艺术所产生的神秘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实际上,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门槛不高,教学艺术的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创造。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必须经历如下两个阶段:

1.从模仿到创新

教学艺术的创造要以模仿作为基础,教师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优秀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教学经验就是值得学习、模仿的对象,将他们的教学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这样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快的提高。当然,模仿不等于照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表层的形,更重要的是要领会其中隐含的神。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并不是单纯地把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机械地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只有将好地教学经验与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完美地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始于学步,终于创新。”模仿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创新。教学艺术创新的表现是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个性和特色,它是个人教学艺术趋于成熟和稳定的主要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是由简单的学习、模仿,再到独具特色的创新,拥有创新的教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

2.从构思到传达

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教学艺术构思活动和教学艺术传达活动的总和。中国古代画论中所提及的“意在笔先”,是指在艺术的表达之前,要先经历艺术的构思。教学艺术的创造过程与其他艺术的创造一样,也要经历从构思到传达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在课前做到巧妙地构思,精细地设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挥洒自如,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教学艺术构思涉及教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大到对学生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考虑安排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确立,小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过渡,甚至教学中的表情动作的设计等都需要精心准备,不得大意。教学艺术构思仅仅是教师在头脑中对教学艺术形象的设计,要想把教学艺术构思的成果表现出来,还需要有教学艺术的传达活动。教学艺术传达,即教师通过物质媒介将头脑中的构思表达出来。因此,只有当独具匠心的构思得到超高水平的传达,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如密.我国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观[J].教学与管理,1992(3).

[3]张翔.试论教学艺术之本质[J].教育研究,1987(3).

(责任编辑易志毅)

作者:周丽 张金良

第4篇:物理教学语言艺术

历时一个多月的网络学习,让我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使我了解了党的建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成功办学的名校长的管理经验。聆听专家的报告就是与智者的交流,从他们智慧的语言中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无穷魅力,增强了我献身教育的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教育管理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规划纲要,指明方向

在这次学习中,我连续收看了国家教育部五位专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他们的讲座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未来十年的规划。综合专家的解读我觉得“规划”的亮点有三:一是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二是义务教育要逐步实现均衡发展。三是高中要突出多元化的特色办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最关心的是素质教育的推进,专家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推进的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减轻学生负担,改革考试制度,重视家庭教育。我觉得“纲要”对素质教育的推进阐述的非常清楚,导向十分明确,他就像一个航标,将指引着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地向素质教育迈进。

以前我们社会上关注最多的是学校教育,这次国家的发展纲要提到了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我认为非常及时,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而10岁以前的小孩模仿力很强,很多习惯都是模仿家长和老师的,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就很容易形成“5+2小于7”的教育效果。我觉得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那么如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水平,我认为除了ZF的大力支持外,我们学校还要在家长学校方面多研究,多想办法,使家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管理经验,受益匪浅

各位名校长的精彩报告,让我回味无穷。他们讲的校长自身修炼、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艺术等方面的经验,给我了很多启发。

李烈校长讲学习的途径很多,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一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如企业管理、心理学等。二是向实践学习,多参与多思考。三是交高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觉得这三点谈的很好,特别适合我们教育工作者,因为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必须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智者学,我们才有可能适应现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陈玉琨主任讲校长的领导力有五个方面: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开发与指导教师能力、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了解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其中核心的竞争力是:课程开发与指导教师的能力。这五个方面就是我们校长今后要努力提高的能力,特别是课程开发与指导教师提高工作能力方面,要求校长更应该关注课堂,关注课程,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研现场,让实际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理论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每天我只要拿着听课记录,走进教室,课上和学生共同感受着课堂的氛围,课下和老师共同探讨着一节课的得失,我就会觉得这一天很充实,很兴奋,很有成就感。反之,如果有一天忙于一些行政上的事物,没有走进师生的课堂,我就会觉得心里不踏实,好像缺点什么。原来我认为自己是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在一线教学的热情不减,喜欢上课的感觉,喜欢课堂的氛围,喜欢把自己沉浸其中,享受孩子们带给我的乐趣,享受和教师一起研讨的过程。通过看专家的报告让我明白了:听课、评课是作为一个校长的最基本素质。只有来自教学一线的信息,才是最贴近现实的;只有来自一线的问题,才是最急需解决的;只有来自一线的声音,才具有最佳的说服力。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观察学生,观察教师,观察课堂,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才写出了著名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从中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反复强调“校长和教师一起评议课堂教学,思考问题,这是实施完善的教育领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教育家办学”是现在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因此校长要想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必须是一个懂教育的内行。要能很在行的评课、说课、指导教师讲课,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他实施与行动,带领教师在课改的道路上前行。

魏书生在报告中反复强调“松、静、匀、乐”,其实就是在工作中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并坚持下来,深入下去,以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

三、自我反思,找准差距

教授和专家的讲学站得高,看的远可以说是理念新,方法多,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而我和他们相比,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从理论上讲,他们在天上,我在地下;从内容上讲,他们是大海,我只是一点水;从方法上讲他们是沙漠,我只是一粒沙。因此,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提升个人修炼。校长的个人修炼是学校实现有效管理的保证。我要向北京第二小学校长李烈学习:一是修炼心态,要阳光、积极、灿烂。二是修炼舍得,荣誉、机会、权利都要舍得。三是修炼耐心。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快文化。四是修炼好形象,要大气、权威,要知性、亲和、内在,以理服人。五是修炼好习惯:要努力学习、积极反思、勇于实践等。

2、提高管理艺术。我觉得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艺术性,首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在是是非非面前讲究原则,公正公开地做好每一项事情。其次是科学地安排好工作,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优势,避免每个人的不足。第三要深入一线,了解教师的需要,掌握实际的情况,实事求是的做好

安排和调整。

3、增强教师凝聚力。我想首先要做到的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学习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教育的新理念,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了丰富的知识,在教师面前才有说服力。其次作为领导应该具有高尚的人品、宽宏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等人格魅力,才能凝聚人心。第三要提高领导力,要

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诚待人。

四、大胆实践,勇往前行

1、深入课堂,走进师生。现在我正在和老师一起探讨“课堂目标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带领老师又尝试着开展了“课堂观察”。老师们的“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从不同的角度有理有据的分析,让我对每个教师的课堂又有了一个更清晰地认识,对提高学校整体的课堂效率起到更大的作

用。

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走进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课堂,在工作中,要不仅仅满足于和老师探讨了课改,和老师切磋了课堂技艺,和老师交流了课堂效率;还要把一段时期内对所听的课进行综合分析,提炼不同教师的优秀课堂风格,让其发扬光大。要和教师一起提高专业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科,总结出不同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同时要探讨课堂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并针对问题,运用教育理论,积极想办法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才会越来越高,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校才会让群众越来越满意。

2、课改之路,大胆探索。回想8年来走过的课改路程,即兴奋又感慨万分,即有喜悦又有辛酸,即

有收获又有困惑和迷茫。

(1)课改初期——激情万丈。2003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新郑市的局直小学轰轰烈烈地铺开了。在我看来这次改革形势非常大,动作非常迅速。当时从教体局到教研室都非常重视,各级领导多次组织学校的业务领导和一线教师反复进行有关课改资料的学习和研讨,确定我们新郑的课改模式。最后

我们选定了苏教版的教材进行实践探索。

2003年秋的暑假,首先进入课改的一年级教师,当他们迫不及待地拿到苏教版的教材时,老师们兴奋地眼神、急切地翻阅、叽叽喳喳议论的场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大家一个个热切地期待着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能够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接下来的课改探索中,老师们依据学到的课改理念和在一些资料上学来的一些课改方法,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节课把唱歌融进去了,那节课又把简笔画插进来了,这节课孩子们热烈讨论,那节课同学们激烈辩论,这节课孩子们演绎着课本剧,那节课同学们进行着实践操作……就这样老师们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着。虽然当时有很多的不清楚、不明白,但是大家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高涨,教研时、课余时、课间十分钟大家都会凑在一起切磋着、辩论着,那时我感觉我们每一个参与课改的老师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2)课改进行中——学会思考。在实践中我们慢慢地开始了思考: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到底教学效果如何呢?孩子们的素质提高了多少呢?我们开始彷徨了,迷茫了,课改到底应该走向哪里?我陷入了沉思,老师们也平静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加入了校本教研的滚滚热浪中:“专家引领”带动我们到省市学校参观听课,大量地观看不同风格的名师课堂、专家报告,欣赏着风采各异的精彩课堂。“同伴互助”让我们在课例课堂、主题研讨等交流活动中,大家的智慧得以相互碰撞,取长补短在这里淋漓尽致的发挥。“自我反思”让我们在课堂实践的同时,反复地思考着自己的得失,留下了大量的课堂反思、教育反思。我们新郑市也举行了两次大型的课改经验交流会和校本教研研讨会,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改革的认识。

(3)课改现在时——理性、实效。近几年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老师们已经非常清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那里,也更加明白了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课堂上的几次讨论,几个创新的环节就能解决的。参加完去年我校教师的课改座谈会后,我的感悟有五点,总结发言时我是这样说的:一是这次座谈会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老师们在课改路上的三个层次的提高。困惑和问题的讨论——经验和解惑的交流——教育理念的提升和碰撞。二是每位教师都能够站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老师们的观点真实、真挚,能让与会者学到其精辟之处,每人都收获颇多。三是课改已经回归到了纯朴,少了初期的花哨和浮躁,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四是老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有主见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着大家的感觉走。五是老师们能够依据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一些问题,并尝试着自己去解决,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我们身边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在课改中的成长经验,讲出个一二三。我应该向每位一线教师学习,希望大家多给我交流的机会。

今年的课改座谈会又让我有了新的收获,听完长达2个小时的数学老师们的交流,我的感受有三点:一是在这次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这说明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每位教师的内心深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新的理念在指导自己的教学。二是老师们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已经又上了一个层次,能够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心理、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自己的课堂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老师们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三是“教学相长”使老师们在课改中也成长了自己。大部分老师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和同行谈感受,和学生交朋友”。

本期我们又开始细化课程标准,进行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大量的思考和论证。我认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以前的模仿到现在的反思,我们正在走向成熟。我相信我们将会离课程改革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越来越近。虽然课改的路是艰辛的,但我相信我们的探索是痛并成长着。

3、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听完所有的专家报告后,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每位专家不管重点讲什么,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这让我想到了温总理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虽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却是非常重要的。我市开展的学科建设正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只要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扎稳打,不出三五年,教师的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我校现在的队伍现状是小学高级教师63人,占84%,省级骨干教师6人,郑州市骨干教师5人,新郑市教学标兵4人,新郑市名师2人。高学历教师也正在逐年增多,现在本科学历35人,占47%。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身边丰富的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明显提高。我校已经尝试着开展了“名师工作室”活动,学校的这些骨干力量确实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新的学期我们将充实“名师工作室”活动内容,健全活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另外我们学校现在有70%的教师已经进入了中年,现在工作起来没有了青年人的闯劲和热情了。他们大都有15年以上的教龄了,工作经验丰富,管理班级和辅导学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平时能够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管好自己的班级,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但是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欲望却不强烈,参与一些选拔性比赛的积极性也不高,没有了争先创优的激情。针对这些问题,我想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让老师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所担负的责任和任务,让他们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职业最需要什么?教师教学最需要什么?教师教育最需要什么?体会职业带给自己的快感,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并尝试着喜欢这份工作,从中找到乐趣。其次,要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想办法搭建各种交流学习的平台。继续坚持我校每周三下午全校大阅读活动,教师要和学生共读,一起进入书的世界。学校要依据每个学科教师的不同情况,排出不同的教研时间表,以满足教师教研的时间。每周要给教师打印学习材料,推荐阅读书目。同时坚持开展每周课例研究,每期名师课堂展示和青年教师汇报课,为教师提高课堂技艺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第三,要倡导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博览群书,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应该体现出文化人的风采,给学生以楷模的形象,以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第四,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请心理专家来面对面的座谈倾诉,也可以利用教师节、三八节等节日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让老师们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态,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工作,

每天都能够阳光地面对每一个孩子。

总之,这次学习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在学习与交流中收获颇丰。需要总结和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想我会时时回忆起来,慢慢的消化吸收的。现在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每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力,我将以此作为助推器,继续学习,再接再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把步子迈的再大些,带领教师再创辉煌。

物理教学语言艺术探微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一初步探讨。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二、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

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巧设导语:“耳朵的功能是能够听到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中的呢?廖廖数语,就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再如,讲述“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时,在学生了解了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后,问: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呢?让学生思考。教师再举例启发:鞋底为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要使自行车尽快停下来,应该怎么办?就这样,教师的话语轻松地敲开了疑惑之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第5篇:巧用教学艺术 激发物理兴趣

电白县大榜中学 唐海岳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在教法上偏重于灌输,而疏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忽视对学生继续学习的培养,在新标下,本文以激发学生物理兴趣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愉快”情境,创设“成功”机会等教学方法与技巧,创造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以达到教师在教学上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上轻松愉快。

关键词:艺术;兴趣;情境;

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①可见:要优化教学艺术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怎样才能真正找到让学生打心里喜爱物理,并确有信心学好物理的窍门呢?笔者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把握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

现在的中学生年龄大都是十

五、六岁,他们“好奇、好问、好动”,对周围新鲜的事物产生许多疑问,总想知道个为什么。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善于运用教学艺

- 1沉浮条件”一节中,我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前,罗马军统帅狄杜处决一批戴手铐脚镣的奴隶时,将奴隶推入咸湖之中,但几次水浪去将这批奴隶们推回岸边。狄杜以为是神保佑他们,便率部队逃跑了。接着问学生:“真是有神鬼保佑他们吗?”学生立即产生兴奋点,议论纷纷,然后把学生引导到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把握其真正道理,进而对学生进行反封建迷信,坚持科学真理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要善于利用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可以演示与内容有关的若干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旧版初二物理教本演示实验,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把杯拿在手中时,硬纸片上的鸡蛋摇摆不定,有的学生已是情绪紧张,当我右手执硬棒猛击硬纸片时,有的学生紧张得不自觉伸出了手来,以示要接住下落的鸡蛋,至看到鸡蛋掉进杯中,安然无损,才不约而同地“啊”一声,情绪放松下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实验不但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对后来理解“惯性”将是非常大的帮助,记忆犹深。

(四)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我们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普遍存在“两弱”现象,即动手(包括实验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外国的弱。这应该说与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有重大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各种能力,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更说不上发展下去。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的间接知识,更要让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应注意多举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例子,学生既听懂,又感兴趣,使课堂气势活跃,印象

- 3高中阶段他对物理特别感兴趣,学得也最起劲,毕业后终于考进了重点大学并选择了他喜爱的物理专业。又如,一位比较喜爱物理,但学得又很费劲的同学,每次考试都是因为物理科拉后腿,几乎到了放弃的边缘。我对他作了详细的分析,了解到他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信心不足,老是觉得物理难学。于是,我每次提问他都是适当降低了要求,并对他在学习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他的学习方法作了适当的引导,他学习信心也越来越大了,最后终于冲上去,并考进个重点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诸如此类的例子兴不胜举。

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对他们学习实际创造学习上成功的机会,这是激发、巩固并发展他们的学习情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的重要手段,正如第斯多惠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这样来理解教育的艺术,教育者同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他的心灵热情,这件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以孩子的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他们便在愈大的范围内复现教师自身的形象。”⑤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不断激发学习物理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且创设成功的机会,树立学习信心,就一定能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致使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 56 -

第6篇:物理教学语言艺术探微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一初步探讨。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二、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

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五一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巧设导语:“耳朵的功能是能够听到各种声间,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中的呢?廖廖数语,就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再如,讲述“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时,在学生了解了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后,问: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呢?让学生思考。教师再举例启发:鞋底为可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要使自行车尽快停下来,应该怎么办?就这样,教师的话语轻松地敲开了疑惑之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第7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摘要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可见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现实中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探究”是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探究

物理

实验 教学

本人就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感觉与体会谈一谈之我见。

一、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设计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 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如果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人们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2、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

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而补回。当然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选择的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如何去评价一节探究性实验教学课,探究性教学只不过是一种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科学发展本性的教育追求,而我们的教学现状中很多的考虑是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其实活动的质量才是关键。例如:α粒子散射实验我们可以侧重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对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应让学生在电路设计上下工夫,如给定安培表、伏特表如何设计电路,给定两块安培表如何设计电路等等。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应当挖掘实验本身具有探究意义的因素.考虑学生的实际状

1页

况。当然,自由式的探究实验教学缺乏教师的设计与调控,会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从下手.也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方法

结合本人进行的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从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谈。

1、演示实验。

高中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例如,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演示,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无法测定速度、加速度的情况下进行运动规律的研究,先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再由教师演示,让两小球从同一高度分别做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比较是否同时落地,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结论性提示。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体会这种将定量研究转化为定性研究的办法,即实验转化法。以上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在新环境下,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问题,避免因教师先讲或预习教材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要让学生人人有自己的猜想、观点、看法,并努力思考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方案。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必要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并视具体情况让一两个同学上台按照其中一个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这必须课前要让同学思考并设计,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实验设计情况并适当准备必要的器材)。

2、学生实验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加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合成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不能超前于知识教学的实验,如:“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可在实验时让学生多角度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体会书中方法的独特性。

对于练习使用仪器类实验,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练习使用示波器”这样一些实验,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书中的学生实验大多都把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叙述得非常细致,无论这些实验是作为探究性实验,在知识教学前完成,还是作为一般的学生实验,在相关知识学习完之后去做,都不要先预习教材或由教师讲解,即便是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如“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实验,学生已具备一定相关知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但对于一些学生确实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看书完成。

2页

应当说几乎每一个实验本身都蕴含着探究的成分,比如“物体内能变化热和功”一节的教学,利用压缩空气,使易燃物着火来演示空气内能的增加。这个实验给学生留下许多的疑惑: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筒内空气的内能是否变化?事先放入易燃物,恰恰忽略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环节。若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空气,然后提出问题: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学生会感到疑惑:“是否增加怎么看得见?”于是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这样做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而且实验的目的更加明确。

三、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收获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位同学说:“如果问我哪一种形式的实验好,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习惯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方案,并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头脑中还是残缺的表象时,教师却根据自己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得不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现象,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在以后的逐步练习、运用中获取。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教育过程本身也有了全新的感受。“过程即是知识”,过程是理解的基础,过程中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将教育过程看作是把凝固文化激活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意识到经验型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教师们还应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25. [2] 乔际平.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第8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与“新课改”并行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剖析,提出了“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并思考怎样推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新课 物理实验 实验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自始自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根说过:“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无怀疑的快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实验。”同样,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验教学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作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力求通过实验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在“新课改”下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就必须对现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为急务。

二、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落后性和局限性

当今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而中学物理实验室特别是农村中学用的还是八十年代的“小车+木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充分用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大多数与科技前沿相距太远,受到教材、场地、实验器材以及时间等的限制,实验就只能停留在教材中和实验室里,使学生感觉物理实验毫无趣味可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能动性以及探究性。

2.单一性

我国实验教学的一个怪现象是“录像实验”和“试题实验”。为了应付中考,教师想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绝招:用“录像实验”详细讲解实验要点、步骤,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用“试题实验”讲原理与设计思想,学生在实验中“动脑不动手”。这种浓缩的实验教学方式对于应付考试有时还比较管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这与其它大量的信息资料表明的是同一个事实: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处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达到“我看了,我记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能达到的效果,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该做的实验不做,一带而过给出结论,忽视了课堂的探究过程,学生往往处于“我听了,我忘了”的状态,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些印象,但容易遗忘。

3.包办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基本的实验技能,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动手不动脑”,出现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教材所要得到的数据或实验结果,而不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去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体会不到实验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究与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失去了兴趣,出现有些学生相互之间抄袭数据,甚至瞎编造数据,这种实验报告就显得一点儿没有意义,且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培养初衷。

在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似乎也比较注重探究性实验,然而往往有不少实验的探究只停留在了表面上,要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上的探究,还存在不少的困难。比如,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七节《磁生电》为例:本节课为典型的探究课,教材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师教学设计时一般安排为随堂实验课。学生按图连接电路,按表格填写实验现象,然后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竟如此轻松!学生感叹,那么简单的结论,法拉第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去探究!为什么学生竟会有如此的想法?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探究的艰辛?原因在哪里?原来是在课堂探究实验中教师给定的预设条件太具体化了:实验器材,线路连接,具体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表格都有了,有时教师从教学时间考虑,甚至连实物图都事先给连好了,学生在课堂上只剩下在表格中填“有电流”或“无电流”,实验中其实就没有了探究的味道。至于本实验的关键与重难点,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归纳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应该说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是挺高的,可是不少学生在课前预习过教材,在做实验之前也就早已知道了结论,这样的探究还有多少是真正探究的价值!

三、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特点,促使物理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物理实验的趣味化

物理实验根源于假设加验证的探究性质,这决定它具有极大的动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但是以往物理课程教学因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和“知识系统”,使物理实验的“学术化”偏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物理实验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望和动手学好,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反要求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有教师创新关于“力”的实验:设计了筷子提米、瓶口吞蛋、不沉底的针等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效果也明显。有效地提高了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趣味实验等新的实验形式,使实验系列化、多样化,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强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

2.物理实验的微型化

微型实验同常规实验相比,具有仪器简单、村料少、省时省力、现象明显等特点。由于微型实验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微型实验的器材来源广泛,取材容易,可达到人手一套器材,从而能实现人人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和自制教具或学具,既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又增强了自信心;既体验了自主实验的成就感,又强化了实验的参与意识。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物理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物理知识广泛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有理由创设一些新的物理实验形式,如“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4.物理实验的社会化

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这些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作为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应用的原理。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物理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致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1.改“落后性”为“先进性”

对现有物理仪器设施设备尽快更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实验更加直观、简便、准确,更具有吸引力。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近代物理实验,让实验走在教材的前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

2.改“局限性”为“开放性”

经常开放实验室。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也能达到将实验室“搬出”学校,将仪器“搬回”家中,让学生摆脱课本、实验室、器材的限制,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改“单一性”为“多样性”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我们可以尝试改“力的合成”为“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现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地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例如:讲开关时,教师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常用的开关;讲变压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家用电器中的小型变压器或参观发电厂。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修理实验仪器、开设小型家用电器等课外活动小组,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入生活,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改“包办性”为“独立性”

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严密的思维能力,熟练的实验技能。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最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尝试课本外的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研究白炽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可以指导学生独立设计电路(要考虑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接法,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等),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如电路不通、缺少器材等)和记录、处理数据,最后再与额定值相比较,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学生的独立实验是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注重把实验的改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改进的必要性,学会改进的方法与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进行创新。

第9篇:中学物理实验报告与中学物理教师实习报告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 1 页 共 12 页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 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 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

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 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 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 ④正确读取数据。

例如,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测量前,记下零点误差;使用弹簧秤时,施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能使弹簧秤受力过久,以免引起弹性疲劳,损坏仪器;正确地观察读数,记取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最小刻度能指示出来的数,还应读出一位估计数字,数据后面要写明单位。

上一篇:我心中有个梦下一篇:生活垃圾运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