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历史高考热点专题复习研究

高考复习中的“热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一是指高考命题几率较高的历史事物。热点专题复习是高考备考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安排在考前一个月内进行。可以说热点复习的效度和准度,与考生的高考成绩成正相关。

作者:刘俊利

第2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二

1.下列各句中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别说这事办不成,即使办得成,老天爷不帮忙,继续干旱下去,那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2.下列各句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兄弟俩谁也不肯让步,那么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有机会便溜了吧。

B.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

C.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D.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3.下列句中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

B.在动物园举办的动物认养活动中,许多人提出的问题让饲养员啼笑皆非,难以回答。

C.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的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并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D.对于“和平号”的坠落,美国人应该高兴,因为强大的对手偃旗息鼓了,他们可以放下多年压在心头的石头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搞好学习的愿望,即使请专家来辅导,也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B.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

C.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

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立相助。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集合哨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

B.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宏论”,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

C.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建议或劝告,他一概置之度外。 ....

D.姐姐性格孤僻,而我性格活泼,我和她之间话极少,向来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干扰。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

B.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但其中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时半刻难以说清楚。 .........

C.他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

D.七真祠里供着七尊像,有坐着的,站着的,有的仰天大笑,有的怒目而视,每一尊都惟妙惟肖。 ....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没有来得及按照总理的指示加工这个戏。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于总....

理的委托。

B.这个政府(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一心一意地打了十年的内战,将刀锋向着同胞,....

置一切国防事业于不顾。

C.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沿儿上,紧握上着明晃晃的剌刀的枪支,虎视眈眈地望着北营。 ....

D.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发扬光大“五讲四美”活动的成果。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

B.他这个人太循规蹈矩了,没有丝毫创新精神,当今时代并不欢迎这种人。 ....

C.在茫茫沙漠之中,缺粮少水,我们大家只有休戚与共才能共度难关 ....

D.罪犯在作案时不可能不留下或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要创造佳绩,就必须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克服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 ....

B.在学习上,不能孤军作战。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团结一心,.....

就一定能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C.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

D.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和他素不相识,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自然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更不用说了......

解了。

B.彼此之间很快就熟悉了,他们靠着大树,凑近了,不拘一格地谈笑着。 ....

C.侦察员小吴谈了自己的看法,队长和老王听后相视一笑,小吴的看法与他俩不约而同。 .....

D.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宁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同学们都很满意。 ....

B.有的部门或是人浮于事,或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地方不减员行吗?

C.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D.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九三九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B.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C.为了让他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我挖空心思来开导他。终于,他脸上逐渐露出自信的神色。

D.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于闯红灯总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父亲思想开明,对儿子和女儿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B. 艺术结构不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是每个作者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问题。

C.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D. 进入高三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他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直叫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大伙休息时,我到田里一看,小全还在那里割稻子,他挥汗如雨,身上的衣服全都湿透了。

B.任务下达后,各连迅速开到了进攻出发地点,有条不紊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C.革命博物馆的展览开幕了,参观者滚滚而来。

D.天山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真称得上珠联璧合,令人流连忘返。

15.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B.走在阒寂的小巷中,忽然一阵风过,树叶飒飒作响,有如空谷足音,令人不寒而栗。

C.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D.最近,一个自称“龙飞虎”的神秘人物搅得国内棋坛颇不宁静,此人枪疾马快,着法诡异,左支右绌,屡挫劲敌。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

B.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D.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1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中日两国人民通过民间交往,逐渐增进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B.昨日是南浦大桥通车的第一天,记者来到公交二线起点站,只见这里人满为患,人人喜笑颜开,都想乘车去参观。

C.一对孪生姐妹在向记者自我介绍时,活泼的妹妹先声夺人,文静的姐姐却笑而不答。

D.他在出版了一部描写农民现状的小说《空魂》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接二连三的完成了另外两部作品。

18.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A.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夫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B.“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

C.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D.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1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学习知识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B.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簿公堂。

C.这篇通迅虽然写得很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成为了明日黄花。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2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正当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时候,他突然发脑溢血,九死一生,又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B.由于美国隔岸观火,采取表面超脱而实质偏袒的政策,致使巴以冲突愈演愈烈。

C.这次竞选学生会主席,大家都要参加,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选不上,练练胆子也好啊!

D.俗语说“三月天,孩儿脸”,今天下午两点多钟,整个武汉上空竟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2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的是()

A.人是伟大的,然而自然更伟大。人相对于天地宇宙,只能是沧海一粟。

B.2003年11月24日凌晨,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宿舍发生火灾,导致11名莘莘学子遇难。

C.这些人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的饮料,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

D.他这些年如天马行空般在国内国外四处游历,见识增加了不少,对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

2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出谋献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已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高兴,但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C.老板走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牛娃就是顿拳打脚踢。

D.便民箱、井板盖、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2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由于竞争激烈,缺少规范,原本商品质优货好的钢琴市场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

B.你不必担心他不习惯北方的生活,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青年人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呢。

C.管他愿不愿意,我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事情的原因弄个清楚。

D.这届锦标赛强手如林,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登上了冠军宝座。

24.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B.我国1964年就已合成含活性蛋白质的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也是破天荒的。

C.你这人素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不知是哪股风把你给刮来了。

D.她懂得物力维艰,从来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

25.下列句中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04年初春的神洲大地,阳光明媚,全国人民喜气洋洋地沉浸在一个特殊的春天里,谁也不曾想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在各地蔓延。

B.他这样做自认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C.失学儿童无助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海外华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当即决定损赠200万元人民币帮助这个地区的贫困孩子入学。

D.她的歌声能与专业歌手媲美,音色清脆甜美,音域清纯厚重,悦耳动听,令人振奋。

26.下列句子中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箱箱时鲜水果色泽鲜艳,令人垂涎欲滴,可谁知任意切开几个一看,里面全都腐烂变质了,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B.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企业的决策如果因为初获小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那么他的公司将很难取得大的发展。

C.两组建筑,一水之隔,铁黑与雪白对比,壮美与精巧映衬,是那么的强烈,游人到此无不叹为观止。

D.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他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失了。

27.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A.党和政府“情为民所系”,把全国人民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B.在颜之推看来,弈棋有风雅之趣,可消愁释愤,并非玩物丧志。

C.制约这家上市公司进一步壮大的仍是债务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她下一次金融风暴中必成泥菩萨过江之势。

D.突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

28.下列句子中成语(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毛主席曾告诫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人只要具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就能在困难降临时找到直达成功的道路。

B.自从上次被那个姑娘教训一顿后,他再也不敢对她出言不逊了,大伙都笑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碧波粼粼的海湾,歌剧院迷人的风姿,大铁桥那横空出世的庄严,无不引世人神往。

D.我注意到降旗仪式中,几只灰喜鹊在零点线上旁若无人地觅食。

29.下列句子中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危难关头,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B.这篇文章未必有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C.面对市场化及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是否应摆上议事日程?

D.他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的,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从这句话中懂得一些道理。

30.下列句子中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天象方面的知识,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一类熟语在农谚里是随处可见的。

B.近年来,超过35万的德国人失去了看报纸的兴趣,但《莱茵邮报》的状况却迥然不同。

C.青年志愿者为民服务队到军属大妈家,登堂入室打扫房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D.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把朝核问题列为当务之急。

答案及提示

1.选B。( A项“不情之请”是一个自谦之词。C项“巧夺天工”指人工胜过自然,而“石林”本身就是自然。D项“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2.选A。( B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无法计算,贬义。C暴虎冯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D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3.选A。“受宠若惊”形容受到过分的宠爱或赏识而感到意外的惊喜或不安。

4.选 C。(A项“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理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可用来指尽力的心理确实是想尽力的,也可以是不肯出力,婉约拒绝的托辞。B项“无可厚非”是不必做过多的指责。D项“鼎立相助”由于称别人帮助自己。)

5.选B。(A项“七手八脚”形容一齐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C项“置之度外”表示不把某事放在心上,其对象多事生死、安危、厉害关系等。应改为“置若罔闻”。D项“井水不犯河水”指互不干扰,界限分明,不相联系。多用在界限分清,各管各的,没有理由侵犯对方的情形时。此处与后面重复。)

6.选B。(A项“见微知著”是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发展的趋向和实质性的问题。C项“遍体鳞伤”与“浑身”重复。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7.选B。(A项“耿耿于怀”多含贬义。C项“虎视眈眈”含贬义。D项“发扬光大”不能带宾语)

8.选B。(A项“良莠不齐”不能用于比喻成绩。C项“休戚与共”是彼此之间的忧喜和祸福都共同承受。D项“蛛丝马迹”与“明显”不协调,“明显”的不应叫“蛛丝马迹”,“蛛丝马迹”肯定不明显,这样又与“不明显”重复。)

9.选A。(B项“墙倒众人推”比喻人失利时,众人都来攻击他。。C项“祸起萧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D项“一蹴而就”应为“一挥而就”。)

10.选D。(A项“风马牛不相及”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

内。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用于事情。B项“不拘一格”指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或不为某种风格、样式所限制。C项“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商量、约定而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完全一致。应改为“不谋而合”。)

11.选B。(A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应改为“参差不齐”。C项“官样文章”指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贬义。D项“面目全非”多含贬义。)

12.选A。(B项“粗茶淡饭”形容生活清苦朴素,饮食简单节俭。C项“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贬义,多指在坏事上用尽心思。D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13.选B(A意为把有差别的事物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可改为“一视同仁”。C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慌失措”。D应为“刮目相看”)

14.选B(A只能用于指很多人,一个人应为“汗流浃背”。C是指某事物滚滚而来,不能用于指人多。D是指两个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物产”是天山的组成部分,不存在联合的问题)

15.选C(A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语出新教材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b项“空谷足音”指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此处用来指树叶声,不恰当。d项“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与语境不符。)

16.选A(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错了对象。c.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d.“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人民疾苦” 。)

17.选D(A项“城下之盟”意思是“因敌人兵临城下而被迫签定的屈辱性的盟约”;B项“人满为患”是指人多得不合适,带来了麻烦;c项“先声夺人”是指做事抢先一步,在别人之前,与全句意思不合。)

18.选A.吹毛求疵,B.沆瀣一气,C.直言不讳,D.贪得无厌。

19.选B(对簿公堂:指在公堂上受审讯或质讯。)

20.选A(A.九死一生:死的可能性远大于活的可能性,但终于脱险,比喻多历艰险而大难不死。B.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句意前后矛盾,C.“老鼠爬秤钩,自已称自己”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D.沸沸扬扬意思是像沸腾的水一样,多形容议论纷纷,不能用来形容“大雪”。)

21.选A(B.莘莘学子:形容众多学子,不能用具体数字来修饰。C.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D.天马行空:比喻才思奔放,任意驰骋。也比喻浮躁不踏实。一般不用于指具体行动。)

22.选D(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此处应为“不翼而飞”。)

23.选A(鱼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应用“鱼目混珠”。)

24.选A(断线风筝:比喻一去不回还的人或事物。)

25. B26.A27.C28.B29.D30.C

第3篇: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字形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 不会吧?你居然不认识她?她可是响誉国际顶顶大名的小提琴家耶! B. 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方面。

C. 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当然自有倾向,但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整改意见,虽然洋洋洒洒数万字,但是缺少的就是立杆见影的措施和办法,虚化的东西太多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等量齐观

万家灯火

马首是瞻

跋山涉水

B.义无反顾

半途而废

毕恭毕敬

辰钟暮鼓

C.一应具全

峰回路转

横征暴敛

见异思迁

D.图鼠忌器

雷厉风行

临渊羡鱼

少不更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告罄 股份制 劳燕分飞 骨鲠在喉

B.编纂 笔杆子 小荷尖角 竭泽而鱼

C.狂躁 露马脚 前倨后躬 唉声叹气

D.赝品 摄相机 要言不烦 磕磕绊绊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脉络 里程碑 顶顶大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矫健 百叶窗 戳力同心 疾风知劲草 C.词藻 实名制 仗义直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 A.般配

掉书袋

好高鹜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 B.寒暄

俯卧撑

既往不咎

厉行节约

事实胜于雄辨 C.厮杀

故纸堆

炙手可热

稗官野史

英雄所见略同 D.安详

连锁店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

D.融洽 众生相 融会贯通 口惠而实不至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应运而生

文意枯索

心惊胆战

去粗取经

B.婉然可见

无垠空间

卖弄技巧

虚实相生 C.空中楼阁

轻鸢剪掠

吞言咽理

凌风出尘 D.婀娜娇羞

洞悉一切

不勘重负

咀嚼再三 8.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烟霭

A.戏谑

A.福祉

A.涕泗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糟蹋

副食店

流连忘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装祯

暴发户

稍安勿躁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萎靡

工夫茶

常年累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斡旋

勘误表

指手划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0.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

B.座右铭 B.伤脑筋 B.百叶窗 B.推销员

C.目不遐接 C.裨官野史 C.辘辘饥肠 C.斩钉截铁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D.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1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宋祖英在钢琴演奏声中缓缓地从舞台下方升起,与8名小演员深情演唱《爱我中华》。

B.“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上海将对全市基建工程进行“地毯式”检查。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质疑,铁道部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D.检出病因对症下药,比稀里糊涂乱吃药合算,而且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眈误病情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病入膏肓

功亏一匮

B 哀声叹气

犯而不较

一筹莫展

要言不烦 C 如雷贯耳

融会贯通

额手称庆

高屋建瓴 D.饮鸠止渴

前倨后恭

宵衣旰食

曲突徙薪

13、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句是(

)

A.7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公众关注的杭州“5.7”彪车肇事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

B.继“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 26日邻近的淀浦河防汛墙又出现了70余米塌方险情,有关方面连夜组织抢险工作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置疑:两列车为何同现车站?是信号还是制动失灵?撞车列车为何到站不停?

D.湖南人身上积淀了祖辈们传下的“霸蛮”的刚硬特性,而近代的湖南人又把这种蛮劲与胸怀天下社稷民身的情怀联系在一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题纲 水龙头 神智不清 委曲求全 B.松弛 泊来品 明枪暗箭 精兵简政 C.安详 摄像机 唉声叹气 要言不烦 D.辐射 候车室 耳题面命 悬梁刺股

16.下列各旬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60年来,长沙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曾经的历尽苍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长沙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发展传奇。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D.杂文的本质是说理的,这种短小的文艺性评论应该鞭挞丑恶,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求索真理,剖析人性

【参考答案】

1.C 2.A (B.晨钟暮鼓;C.一应俱全;D.投鼠忌器。) 3.D 4. C (A项“好高鹜远”的“鹜”应改为“骛”;B项“事实胜于雄辨”的“辨”应改为“辩”;D项“循私舞弊”的“循”应改为“徇”。)

5.D(A、鼎鼎大名;B、戮力同心;C、仗义执言。)

6.C(A山青水秀—山清水秀;B喝采—喝彩;D精美绝仑—精美绝伦) 7.C(A去粗取经—去粗取精;B婉然可见—宛然可见;D不勘重负—不堪重负) 8.C(A.遐—暇;B.裨—稗 常一长;D.艰—坚) 9.A (B装帧,少安毋躁C“功夫茶”“长年累月” D“指手画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0.D(A组:蹋—塌 B组:幅—辐 C组:倍—辈) 11.D(“眈”应为“耽”。眈,注视;耽,沉溺。)

12.C (A功亏一篑B 唉声叹气

犯而不校D.饮鸩止渴)

13.B(“彪”应为“飙”或“飚”;“置”应该为“质”;“民身”应为“民生”) 15.C【解析】C。缘份一缘分 14.D 【解析】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5.C(A项中“题”应为“提”;“智”应为“志”。B项中“泊”应为“舶”;D项中“题”应为“提”) 16.C(A.苍桑一沧桑,B.急功进利一急功近利,D.针贬一针砭)

第4篇: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人物传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1941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传记在选材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说“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你如何看待张奚若的“个性”?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苏宗胜:花若简淡而隽永 徐新芳

花鸟画家苏宗胜钟情于藤花,临摹过上百遍吴昌硕的紫藤花,在创作中,他不仅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看他画中的藤花,让人想起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古藤》中所写:“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永。”

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南方、北方不一样,南方紫藤花开的时候是有叶子的。北方的是没有叶子的,这与气温有关。南方的紫藤上面长有一些绿色的苔点。北方的紫藤,比如山东曲阜孔府里有几棵老的紫藤,树皮是光滑的,凑近去摸一摸,有种结实的感觉。”

除了去山中看花,苏宗胜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小区里面有一棵花开了,我肯定在看,当看到刚要开的花苞,或者是小蜜蜂飞来,或者是风吹来花轻轻摆动,眼睛就会发亮,很兴奋,就是要找这种感觉。”

苏宗胜如此喜欢花,或许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关,一方面家境很好,另一方面,家中的十一个堂兄弟姐妹中有九个都是女孩。“从小就和姐姐妹妹在一块,就喜欢美的东西,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更多一点。”而能走上绘画之路,苏宗胜回想起来,能记起幼时在母亲怀中看到她剪窗花时掉落的碎屑。年龄稍大一些,买年画的任务都是他来完成,他记得那时很喜欢水墨写意画,长大了才知,很多年画都是大画家画的,有一幅《风雪夜归人》即出自黄胄笔下。

“文革”时期,到处都张贴大字报,正是此时,苏宗胜与毛笔结缘,“毛笔一接触宣纸那种‘沙沙’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灵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兴奋”。后来追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1989年,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苏宗胜看到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心中颇为震撼,便开始画紫藤。之后,他的作品参加市里的展览,获奖的正是紫藤作品。

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就很重,“就想画得更好,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画家”。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后来无意中他看到别人画的白藤,有所感悟,开始创作白藤、银藤。

几年前,苏宗胜像往常一样去九华山写生,在寺庙中遇见一位师父,便和朋友一起皈依。每日持诵《金刚经》让他心静了下来,也感悟到许多。“比如,齐白石讲‘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跟《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相通的。”

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自皈依佛教,“心就自然地清净、平和,找到那种本源的东西,我开始喜欢清淡、清雅,找一个清静的环境,画画变得无所求而有所求,所求是希望给人们一种清静的感觉。我每年有三四次到九华山看法师,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个花鸟画家应该找到一种清净的东西。”

除了藤花,苏宗胜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表达禅心清韵,这很容易理解,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最近这几年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追求这种形式美,也追求它们那种仙气,亭亭玉立,没有污染。要画好画,画得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格面貌,还要不停地追求。” 在苏宗胜的画中,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就是把花鸟和山水相结合,我最早是看到他的《画语录》之后开始画的。在他之前,宋代马远就把山水和花鸟结合得挺好。潘天寿先生画得好,格调高,只可惜‘文革’十年没有画画。如果‘文革’期间他要是继续再画的话,他的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极致。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出来。但是山水的衬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在构图方面,花鸟、山水不能硬搬到一块。”

无论是藤花、荷花,苏宗胜将自己的情致、心性融入其中,而这些花的品性也在他心中留存。“藤萝的生命力很强,千年的藤都有,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感觉。如果在密林里面,它的藤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阳光,这是我所喜欢的。”

春夏时节,苏宗胜多奔走各地寻花,等花落了,他便开始重新创作,让这些花在纸上重新绽放,在山水之中,永不凋谢。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古藤》中的一段话,意在表明花鸟画家苏宗胜在创作中不仅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

B.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他除了去山中看花,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这对他获取绘画创作灵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苏宗胜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很重,作品画风总是显得有些“躁”,难以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更不要说有所突破。

D.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的成分,自皈依佛教,他便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以表达禅心清韵。

E.苏宗胜一向追求花鸟与山水的统一,他认为,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出来。

10.苏宗胜走上画紫藤的艺术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苏宗胜在绘画方面取得突破的尝试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李安:在电影里自说话,在自己眼中看巴别塔 风尚志

一、“变质”的李安?

欧洲三大电影节一向是华语导演扬名的地方。今年的四位华人导演李安、蔡明亮、杜琪峰与娄烨入围竞赛片。之前他们都曾有作品入围戛纳,而华语电影更占据竞赛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谓不大,颇有些“聚而歼之”的意思。

而这枚金棕榈对李安来说,是唯一没有摘得的奖项。迄今为止,李安已经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只差一枚金棕榈,李安就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但是现在的李安,已不是再为奖项劳神的导演,他也不会把砝码压在“伍德斯托克”上。

业内基本认为,2004年美国导演Michael Moore执导的《华氏911》在戛纳获奖标志着戛纳影展转向政治题材影片。去年戛纳还请来热衷于政治的Sean Penn担任评审团主席。近年来,戛纳对“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渐生嫌隙,戛纳主席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Terry Linfair甚至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

二、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纳

这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前有Pedro Almodovar、Lars Von Trier围追,后有Alain Resnais等大师阻截。还有人指出李安没有经历过那个伍德斯托克狂飙的年代,只能隔岸观花;更有批评家认为李安根本不懂摇滚音乐。《制造伍德斯托克》在这样的重重迷雾中成功突围提名成为今年戛纳最大的惊喜。

抛开电影节,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电影无不翘首以待。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希望看到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在戛纳电影节开张前,《制造伍德斯托克》终于曝光预告片,李安也顺势站出来为自己的新作说上两句。

然而,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李安这样解说他的新作:“电影将更多地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作为1969年仍然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自我。”这一次,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才是李安在电影中关注的焦点。

李安一贯是这样,说他想说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说什么。“我是看字幕片长大的,那太不公平。现在该轮到美国人读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单向的。如果这部电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众,我将非常满足。”这是当年李安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而不是最佳外语片的解释。

“如果说我关怀人文,其实就是关心我自己,而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要说的表达出来而已,不需要宣传到一个道德的高度,非要戴一个光环其实会显得很做作。我也从来不会去想什么风格,因为风格是没有风格的人才会操心的事情。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由此说来,观众应该早已经习惯李安导演。他彬彬有礼的性格、谦谦君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掷地有声的心。

三、内心的中国情结

2008年8月18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时是个黄道吉日,在纽约城外约3小时车程的宁静居住小区里,李安领着他的御用编剧James Schamus,以及男女主角Demetri Martin、Mamie Gummer(Meryl Streep之女)等一群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按照中国传统祭拜天地。仪式之后,在响锣声中,《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即便是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李安也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了他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人性特别近这是别国文化里很难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在贩卖国粹。”在中国导演还在集体贩卖“中国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经深刻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伦理与思想。在李安看来,这种中华文明是非常先进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在电影表达里是比武打还重要的中华瑰宝。出生、生长在台湾的李安没有经历过剧烈的文化断层,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加上后来在西方求学生活,李安的思想融汇中西文化,贯通在电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东西方故事:不偏颇、不固执,充满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别划分的普世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高级的沟通,超越种族、国界、宗教,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别塔。所以,李安不论用哪种语言拍哪国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乐道。巴别塔上的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选自《现代快报》)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成功摘取了奥斯卡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

B.戛纳电影节主席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Terry Linfair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因为他“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

C.《制造伍德斯托克》反映了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的内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

D.“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当年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时李安掷地有声地说道,彬彬有礼的性格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坚韧的心。

E.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导演李安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中国的元素。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安导演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这部电影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联系文章,说说李安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导演李安说“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E。A项,“欣然上任”说法不正确;B项,强加因果,“吾从众”表现的主要是梅贻琦的民主作风;D项,“搞建设”说法不当。

2.解析:有关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散见于文章中,作答时,要通过梳理文段,概括出内容要点。

答案:①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②培养人才需审时度势,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③学生教育,既重学问又重做人。④主张学术独立、兼容并包、自由教育。

3.解析: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充满了对清华的热爱,他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将“清华基金”用在“刀刃”上,危难关头,设法保护师生。

答案:①在清华危难之时,他出任清华校长,并诚恳表示,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为清华谋发展。②他非常珍惜“清华基金”,希望将这笔钱用在科学研究上;对账目管理认真。③他爱学校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遇害,他安排后事,揭露特务罪行,并想方设法保护老师和学生。

4.解析:这篇传记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梅贻琦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的特点,前者主要表现在工作、为人和同师生的交往上,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对当局的态度上。

答案:梅贻琦的圆融谦逊表现在:①工作上,作风民主,虚怀若谷,博采众议;②为人儒雅,说话和气、委婉;③在保护师生时,机智灵活,方法得当,头脑冷静。

梅贻琦的刚毅果敢表现在:①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②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使通才教育在清华得以实施;③对当局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敢于揭露,拒绝当局解聘吴晗的要求。

5.解析:选CE。A项,“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从文中看,作者并没有“贬”的意思;B项,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原因文中还提供了因“对数学不感兴趣”而打消学土木工程的念头的材料;D项,蒋介石打断张奚若的发言并不是在西南联大演讲的场合。

6.解析:这篇传记作者在第二段总写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时,引用了徐志摩对他的评价,这无形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答时,还要注意到从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总说张奚若“硬”的个性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借用徐志摩的敬佩之语,表达了作者对张奚若的高度评价,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③结构上,引领下文,为详细叙写张奚若特立独行的个性做铺垫。

7.解析:这篇传记材料内容翔实,作者善于选取典型、可信的材料来突出张奚若的个性。文中用笔朴实,语言精简,非常符合传记的特点。

答案:①从选材看,作者主要选取能表现其“硬”的材料,突出其品质;文中多处引用他人的回忆性质的文字或熟悉他的人的话。②文笔纯朴。文章用纯朴的语言来陈述与传主张奚若相关的事件,使叙述客观、可信。③语言简洁。文章用简约的语言,记叙了张奚若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语言简洁明快。 8.解析:作答探究题时应做到:细读题目了解指向,答题紧扣文本主旨,观点表达合乎逻辑,答案表述精当鲜明。作答时,要先对张奚若的“个性”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指出坚持个性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①他是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能够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判社会。②他具有真才实学,在政治上他一身正气,直言不讳。他的出现,让政府、让国人多了一面镜子。③他的品行是硬的,他的意志也是硬的。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而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有个性的人存在,这样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

9.解析:选BE。A项,对作者引用的意图理解有误,从引文看,作者意在点明苏宗胜的绘画风格“花若简淡而隽永”,也是为了扣住文章的标题。C项,曲解了文意,文中说“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就很重”,“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D项,强加因果。

10.解析:答案区间在

四、五两段,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宗胜一步步走上绘画紫藤道路的原因,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与生活环境相关。从小同众多的姐妹在一起,使他养成了爱美和爱花的习惯,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也更多了一点。②幼年看母亲剪窗花和年龄稍大一些买年画的经历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文革”期间与毛笔结缘和跟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为其奠定了基础。④在西双版纳密林与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不期而遇,让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促使其走上画紫藤的道路。

11.解析:材料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和作者的整体构思密不可分。一般来说,运用材料包含选取、组合和材料自身的特点三方面,作答时,要从这三点出发,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答案:①从选取的角度看,作者选用最能体现苏宗胜作画追求的材料,突出其执着的特点。②从组材看,文章按照苏宗胜画风逐渐形成的过程组织材料。③从材料特点看,文中多处引用苏宗胜回忆性质的文字或其他文献中的材料。

12. 解析:组织答案时要着眼于文章,既要挖掘体现在苏宗胜身上的优秀品质,又要能看出他性格方面在某个人生阶段的不足之处。正是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才能找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组织答案时要学会分条作答。

答案:①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苏宗胜年轻气盛,把名利看得很重,越想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大家,作品越显得“躁”,这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画风。②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苏宗胜之所以不能很快地在绘画中寻得突破,还与他起初没有深入地体会作画境界有很大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要不断深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所收获。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面对绘画中难以突破的困难,苏宗胜没有萎靡不振,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走出去,去寻找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是如此,只要心中有不灭的信念之火,我们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④遭遇挫折与困境要积极行动起来。苏宗胜面对困扰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地去寻找机缘,最终通过参佛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为其画境的突破找到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最终解决问题。

13.解析:选BE。A项,“完成了对世界„„包围战”有误,文中说“只差一枚金棕榈”;C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不够准确,原文表述为“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D项,“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说是李安在《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时的讲话在文中无依据。

14.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内容要点,共分几部分,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事,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答题区间,分别分析概括。

答案:①这部电影部分反映出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关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③在这部电影里揉入了导演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15.解析:解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并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综合考虑。先要答出戛纳电影节的导演们和观众的看法,再找出李安的做法。

答案:①电影节关注的是伍德斯托克狂飙年代和摇滚乐,观众更多地把目光停留在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李安突破了这个束缚,将电影的主题定位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上。③他关怀人文,关注自我,不追求风格,从观众中寻找知音。

16. 解析: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李安电影艺术的追求时,要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角度出发。

答案:(示例1)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无权谈世界性。弘扬我们中国的电影文化艺术,离不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如果没有能够代表自己民族的特色的东西,在国际性的大环境中肯定一败涂地。“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正是李安电影艺术的追求。

(示例2)做事和做人一样要有傲气。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求生存求发展,民族自尊很重要。没有做人的自尊,就不会有自信。人活着的支柱是什么?就是自信。自信靠什么支撑?就是靠自己的傲气支撑。要敢于在文化艺术中表现自己民族的东西,要敢于把这种自豪感表达出来。

第5篇:201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训练复习4

专题训练

(四)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 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 . C.王之走狗已具矣

. D.宣王谢曰 .

奉:继承 具:具备,完备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今王有四焉

.

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D.斗趋见王为好势

.

青麻头伏焉 .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

如今人方为刀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2) 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代理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B.礼官辄表贺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臣请为王言乐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8.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勿为流言惑 公为我呼入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1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答:

【参考答案】

1. D (谢:道歉) 2.D 3.A(“赞扬宣王”表述错误)

4.1) 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 5.D.(疾:憎恶、痛恨、憎恨。) 6.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 7.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不对,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遂改督南京粮储”“……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8.(10分)①(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触忤”“市”“是”“遁”,语意1分)

②(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

9.C(担心)

10. 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11.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2.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①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壮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第6篇: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 姿 刘醒龙

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面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2.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中两种并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6.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礼拜六,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上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回家吧!”哥哥说。

“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原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10.文章第二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叙述角度分析,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米 殇 陈力娇

泽田井上爱吃春饼,却苦于没有好手艺,不会烙。

泽田的女人加奈子就给泽田出主意,说中国三部那边的金锁的媳妇,饼烙得远近闻名,何不请她来烙几张,满足你的吃欲。泽田在日本是美食家,来满洲后,他的名分大打折扣,好似酷爱的功课,再没温习的机会,这让他十分沮丧。

加奈子的提醒让泽田很高兴,他拍拍媳妇的肩膀说,呦西,你来办。加奈子见他同意,就差人去三部把金锁的媳妇找了来。金锁的媳妇正怀孕,六个月的身板虽不明显,却像个鼓溜的面盆扣在肚皮上。

金锁的媳妇叫兰花,是个说话不敢抬眼的柔弱女人,她到红部后战战兢兢,脸色苍白,嘴唇抖成两片草叶。好在加奈子和悦,在她身旁帮她和面,她才稍稍放松一些。

兰花和金锁的日子过得紧巴,金锁给日本人种地,庄稼丰收时,金锁家并不丰收,他们依旧没有粮食吃。平时挨饿还熬得过去,可兰花怀孕后,想吃饭的欲望就无法对付了。肚子里的孩子急需营养,金锁就试着给她偷回几棵麦穗,用手搓成粒,放在石缸子里捣,捣出一把白面,给她做了一碗疙瘩汤,兰花吃得眼泪都下来了,一种久渴逢甘露的喜悦。

本来以为吃过了疙瘩汤,兰花就不会再想吃的了,可偏偏相反,兰花吃的欲望,如同开了冻的冰河,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一泻千里了。这天金锁早起,准备去给日本人割水稻,发现兰花没睡在身旁,就想兰花勤劳,怀孕后常常饿醒,说不定又去做什么活计了。

日本人种水稻是今年的事,以前他们种燕麦,种得的燕麦他们不吃,运回日本喂马。由于不会种水稻,他们视大米珍贵,满洲政府发给他们的大米,也只许他们吃,不许中国人吃,中国人若谁吃,就按死罪处置。

兰花去给泽田烙春饼的事,金锁一点不知道,他到地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天黑了才疲惫地回家,往炕上一躺就睡去,胃痛都唤不醒他。

西院的小二子来找他时,金锁正在梦里和稻子干仗呢,稻子一望无际,金黄如金子,却一点都没他的份儿,他就对稻子吼,老天爷瞎了眼咋的?让你们填日本人的肚子,不许填中国人的肚子!他不知道,这一天,稻子也填了中国人的肚子,那就是填了他媳妇兰花的肚子。

兰花这天早上从饥饿中醒来,她想吃白米粥的欲望比从前强烈一百倍,哪怕吃一口,就是死也值了。女人怀孕期间想吃什么,其气势,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兰花爬起来,想都没想就去了稻地,她顺利地撷取了几棵稻穗,揣在怀里直奔自己的娘家。兰花的娘家也在三部,兰花有时站在自己家的院外,往村头一望,常常看到母亲站在大柳树下向她这张望。母女俩轻易不见面,是因为饿得走不动,也没什么见面礼互送,就省了环节,望望,心就到了。

兰花这天去了母亲家,把怀里的稻穗拿出来,母亲一看大惊失色,她说,孩子,会要命的。兰花不去回答母亲,她顾不得了,她用手拼命地搓,搓出半捧白粒粒后,就烧火熬粥,那粥还没熬到时间呢,米才刚刚翻白眼,兰花就盛出它,在碗里折几个个,吞了下去。

虽然没饱,兰花却心满意足了,她抹着嘴,看着母亲,羞得脸都红了,她愧疚都没给母亲尝一口。母亲明白她的意思,摸摸她有点烫的脸,说,女人的事,妈都明白。

兰花从母亲那回来,开拓团那边就来人了,来人站在院外吆喝:金锁媳妇,快收拾收拾,去红部烙春饼!兰花不明白烙春饼是什么意思,但又觉得和偷吃稻子没什么关系,便跟着来到红部。

饼烙得挺好,里面卷油,外面不放油,两张合一起,熟透后从中间一揭两半,酥而脆,薄厚均匀,泽田井上看着她这手艺,惊得赞不绝口,呦西,中国人,厉害;中国饮食,日本的鼻祖。他的大拇指一直翘翘着。

但是这么好的春饼,泽田井上却没有吃到口。就在他把一些肉丝和菜放在春饼里卷上,葱和酱的味道,立即袭进兰花的鼻孔。兰花自怀孕开始,什么都想吃,就是闻不得葱

和酱的味儿,一闻就吐,现在她站在灶台前,一张口,井喷一样吐得一塌糊涂。开始泽田井上只觉得恶心,捂着鼻子,自己也跟着呕了两下,可他一扭头,看到兰花的吐物里有白花花的大米粒,他就不捂鼻子了,他立即暴跳如雷,迅速拔出战刀,对准兰花的肚子,手起刀落。

站立的兰花愣住了,肚子裂开了,她还站立着。她看到自己的肚子里,跳出一个血肉模糊的球球,球球透明,一层膜罩着,里面是个蜷着身子的孩子,刚落地那会儿,他还拨开血污,伸胳膊晾腿,但只几下,就悄无声息了。

兰花倒下了,她扑在了孩子的身上,扑在了那些米粒的怀里。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的开头写泽田井上“爱吃春饼,却苦于没有好手艺,不会烙”,一方面刻画其贪婪、愚笨,另一方面也为引出手艺高超的金锁的媳妇做铺垫,对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引子作用。

B.小说在兰花去红部烙春饼的事件中,插入了有关金锁的某些情节和兰花偷稻穗去娘家烧火熬粥的事情,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兰花吃的欲望,如同开了冻的冰河,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一泻千里了”,作者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怀孕后兰花贪吃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下文其偷吃被杀埋下了伏笔,增强了个人的悲剧性。

D.作为美食家的泽田井上看到兰花井喷一样吐得一塌糊涂,“只觉得恶心,捂着鼻子,自己也跟着呕了两下”,吃春饼的美梦顿时化为泡影,这不能不令他恼羞成怒,兰花被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E.这篇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主要是运用神态、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14.金锁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说的标题“米殇”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的结尾写兰花遇害,有人说这个结尾太过惨烈,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AE。A项,“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厌倦”生活和工作之意,文中“纷乱如麻”不是形容生活,而是形容道路;E项,“以游踪为线索”有误,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也不妥,文章并不是以景物描写为重点。 2.解析: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大别山红叶生长的环境特点,从结构上看,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答案:①承上启下,由交代行程转入写景抒情;②交代大别山红叶生长的具体环境。

3.解析: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和反问,作答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①拟人,例如“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等赋予红叶以人的情态,揭示其精神品质;②比喻,例如“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这一比喻很新颖别致,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树的神韵,也给秋天增添了生气;③排比,例如“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从不同角度赞美红叶;④反问,例如“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引发读者的深思。

4.解析:所给语句强调的关键词有“一切愁苦”“坚忍不拔”和“信念”,组织答案时,要由此生发开去。

答案:①忘却愁苦,展示美丽;乌桕生长在贫瘠的山间田埂上、坡岸边,依然将红叶高高擎起;②成就美丽人生梦,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乌桕之所以能在田间地头成就美丽,靠的就是坚忍不拔之志;③求索的路上,要有信念。从朝露到晚霞,从黄昏奔波到黎明,从春到秋,支撑乌桕的力量就是信念。(联系现实略)

5.解析:选AD。A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正确。B项,品味对话的作用,其中“我担心他谋财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项,分析人物行为的作用,其中“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不正确。D项,分析行文构思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正确。E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不正确。

6.解析:分析人物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本文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结合文本中渡夫对“我”的教训、与“我”的对话,以及最后的高歌分析。

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7.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8.解析: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9.解析:选AE。B项,根据原文可知,陈信烦闷的原因不是“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而是“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C项,“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不正确,原文第十一段中“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才是陈信感到羞愧的原因。D项,根据原文可知,是新疆的人际关系和谐,上海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10.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画线部分在第二段中的具体位置。其次,要看画线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不难看出画线部分主要写了陈信对往事的回忆。再次,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部分所运用的叙述方法。通过第二段中前半部分对现实的叙述及第三段回到现实之中的描写,可以看出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手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答案:(1)插叙。(2)作用:插叙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但非常温馨的种种生活场面,既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起伏美。另外,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郁闷的心理状态。

11.解析:文中关于陈信的事例主要有:对家人的看法,保护家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向往等。对这些事例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重亲情。如文中“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以及后面他面对大哥大嫂关心时的感动与羞愧;②有责任。如小时候他就“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③能思考、会反省。他一路走着,一路思考,对人生理想与追求,对亲情,对人生价值观都有深沉的思考和反省;④有决心。如在最后他虽然认为,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也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但他仍然坚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

1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车到站”表面上是指陈信回到了故乡,实际上是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是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有道理。“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陈信已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不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这样结尾,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示例2)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数第二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感受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小说简洁,还可留有意蕴,让人思考。

13. 解析:选BE。A项,“一方面刻画其贪婪、愚笨”有误,不符合作者写作的意图。C项,“贪吃”用词过重,这里主要写饥饿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增强了个人的悲剧性”与文章的主旨相违背。D项,泽田井上怒杀兰花的真实原因并不是没有吃上春饼,而是兰花违反了他们的“中国人不准吃大米”的禁令。

14.解析:金锁这一形象是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出现的,通过对与金锁相关情节的描写,既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为揭示主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通过小说本身的情节进行必要的分析。 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日本占领满洲后扶植傀儡政府,欺压百姓,使百姓生活在死亡的边缘。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金锁为怀孕的妻子偷麦穗做疙瘩汤,引起后文的兰花偷稻穗做米汤和后来的因呕吐被杀。③为揭示主题服务。金锁梦中与稻子干仗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日本军人和满洲政府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为突出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15.解析:先从字面意义入手,解读其表面含义;然后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再联系标题看其作用;最后还要从行文线索等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①表面上:作者通过写孕妇兰花因饥饿难忍偷吃米而被日本人残酷杀害的故事,揭露出日本法西斯的罪行,表达出强烈的愤恨之情;②深层次:“殇”指“未成年而夭折”,作者含泪写出了日本军人杀害的不仅仅是兰花自身,还有腹中的婴儿,这就使得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昭然若揭,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③“米殇”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全文紧紧围绕着“米”来写,使得结构紧凑,故事完整。

16.解析:分析情节结构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作答时,可先找出这篇小说结尾在前文中的伏笔,然后看其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还可以从分析其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考虑。

答案:(示例)不应该删掉。这个结尾看似太过惨烈,太过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①小说的前文已交代满洲政府不许中国人吃大米,“中国人若谁吃,就按死罪处置”,兰花被杀害应在情理之中;②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作者写兰花及腹中的婴儿被杀,正揭露了日本军人嗜杀成性的丑恶嘴脸;③这种结尾以荒诞和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答“应该删去”亦可。注意条理清晰,要能够自圆其说)

第7篇: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测试题2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测试题2

1.(06年全国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啜泣层峦叠嶂嗑碰义愤填膺

B.辑拿额手称庆坍塌班师回朝

C.秸秆

D.摩娑大有稗益 厝火积薪赘述 巨擘披肝沥胆 见风驶舵

答案:D(A选项中“磕”碰,B选项中“缉”拿,C选项大有“裨”益,D选项摩“挲”、见风“使”舵。)这道题不难,这些词在课本上都有出现,这几年高考基本是这样,避开了偏难怪字。

2、(2006年全国卷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嘉奖

B.慰籍

C.真谛

D.体恤 誓死如归 弱不经风 既往不咎 提缩挈领 奏效 整饬 小憩 端倪 越俎代疱 历久弥新 举步为艰 磬竹难书

答案BA.视死如归越俎代庖B.慰藉 弱不禁风C.举步维艰D.罄竹难书

3.(06年安徽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

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

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扪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

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

答案:C ( A 项中的“凭”应为“平”,B 项中“渲”应为“宣”, D 项中的“简炼”应为“简练”,“攻”应为“功”。)

4、(2004年江苏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晦涩待价而估荼毒生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杜撰杀一儆百欲盖弥彰胜不娇,败不馁

C.斑驳集腋成裘毛骨悚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D.端祥轻歌曼舞焕然一新玉不琢,不成器

答案C。本题既可以看成是考查学生辨识形近字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考查学生辨识同音字的能力。确切地说,应该是音同形近字的辨识。因为这些字不仅形体上极为相似,且读音相同,这是错别字中最多的一类,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一类,也是高考中出现最多的一类。因此要格外重视。A的“估”应为“沽”,“估”有估计、揣测的意思,而“沽”则是指买或卖。“待价而沽”指等待好价钱才卖,比喻怀才者等待有人赏识重用才肯出仕效力。B中的“娇”应为“骄”,“娇”有娇气的意思,而“骄”是骄傲的意思,和“馁”相对。D中的“祥”应为“详”,“祥”指吉利,有吉祥、祥瑞、祥和等词语;而“详”则是指详细、清楚等意思,“端详”就是仔细地看。这类别字不仅音同形近,且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解释得通,应特别注意从形体上的细微差别和意义来理解记忆。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上一篇:招标代理协议书范本下一篇:世界统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