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演出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舞蹈演出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作为东北地方特色的二人转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贴近生活的演唱内容、音乐风格的地域色彩都是其存活、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如今,二人转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表演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田野走向剧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传统二人转向剧场二人转的转型,为东北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第一篇:舞蹈演出论文

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实践

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演艺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新技术增强了演出艺术的本质力量吗?这个问题来源于我对电影艺术的思考。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所提出的非线性剪辑和个人电影的概念,已经由当今的自媒体、微电影等手段完全实现。

我以为,从电影和演出艺术角度看,艺术作品的价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感官层面。现在的技术已经使得我们的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都得到了充分享受。但我们的技术和艺术只能停留在感官层面吗?显然不是,这只是最低层次。

第二个层面是情感层面。演出藝术的本质力量是能够让观众动情。

但我觉得演出艺术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层面——哲学层面。演出结束后,能不能给观众留下思考和体悟?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新技术改变了演出艺术的创作方式吗?可以肯定,完全改变了。电影的线性剪辑到非线性剪辑,艺术特效和创意的虚拟演示,把创意的流程彻底改变了。

那么,接下来引入我演讲的主题:新技术到底带给了演出艺术创作什么变化?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演艺观念、演艺形态、演艺语汇、交互体验,以及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的作品。

1 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新技术主要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1)新的演艺观念;

(2)新的演艺形态;

(3)新的演艺语汇;

(4)新的交互体验。

1.1 新的演艺观念

在新技术演艺时代,创新性投影、3D全景音效和计算机交互技术使演出艺术创作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

1.1.1 演出艺术的改变

四大新技术正在改变现实: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1)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使艺术想象成为现实。

计算机控制的影像、光色、文字、声音、实录视频以及实时交互技术与演出艺术的结合,为演出艺术创造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2)新的视觉形态、观演方式与新的空间交往方式。

新的空间形态、视觉体验方式和新的互动交往方式正在改变着演出艺术的创作观念与表现形态,使演出艺术更加自由。

在戏剧史上,有多位致力于新技术与演出艺术创新的艺术家:俄国导演梅耶荷德提出“戏剧电影化”的口号,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戏剧舞台上来;德国导演皮斯卡托“混合性媒介”的运用,使戏剧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德国导演布莱希特提出“合成的艺术作品”概念;捷克舞台美术家约瑟夫·斯沃博达认为,自己的主要设计领域就是“活动与光的戏剧”。

演变进程:技与艺→技术与演艺→新技术与演出艺术的交融,必然产生新的演艺类型。

演艺创作产生对先进音视频技术的需要;先进音视频技术对演艺创作带来提升。

1.1.2 新的演艺观念的具体表现

在演出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1)不拘泥于行动叙事和人物对白;

(2)聚焦于演出现场能量的释放;

(3)注重于视听张力和交互共振;

(4)重视空间、影像、声音、多重媒体和机械装置的复合结构。

在演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小结: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拓开了演出艺术的广阔空间。

1.2 新的演艺形态

(1)在演出空间方面:更多地采用剧场外的空间环境进行构思和创作,演出发生在广场上、教堂内、商场内、车间内、公路上、轮船上以及其他的生活环境之中(见图1)。

(2)在观演关系方面:突破了传统表演区和观众区的严格限制,通过灵活的场面调度使观演空间之间相互侵入、相互碰触,鼓动观众参与表演,形成观者与演者之间交融互动的现场效果(见图2)。

1.3 新的演艺语汇

演出艺术作品中,把身体、空间、投影、声音、装置、泥浆、烟雾、火水、重金属音乐、多重媒体和机械技术结合在一起,构织成一种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跨界的演艺语言(见图3)。

其一:将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演出空间设计与投影、声音相结合,使影像运动与实景、真人表演与影像、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融合表意;

其二:运用同步投影、针孔摄影、手机通讯、交互感应、网络互动等新媒体手段来增强观众参与现场表演的热情;

自动化舞台机械装置给导演场面调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演艺叙事空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1.4 新的交互体验

交互体验是新技术演艺时代特有的体验方式。可分为四种:实景式体验、互动式体验、沉浸式体验、多感官体验。

(1)实景式体验:《长恨歌》、《印象·丽江》强调真情实景

(2)互动式体验:林茨电子音乐演出《极限震撼》互动

(3)沉浸式体验;2006年在柏林戏剧节——环境戏剧《马克·努比的预言显现》、《Sleep No More》、零距离交流

(4)多感官体验:Seven Sisters Group 出品,Susanne Thomas、Sophie Jump编导创作,2013年世界舞美展舞美设计金奖作品《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见图4)

新技术时代是一个注重现场能量释放和演艺语汇创新的时代。今天,演出艺术创作越来越注重个性创新,越来越强调交互体验,越来越突出情感能量,逐渐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演艺语汇形态”。

2 实验室创作

2.1 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

(1)历程

2004年12月:在上海市科委批准下成立,并得到文化部、上海市教委专项资助;

2008年7月:通过科委一期研究项目验收;

2011年7月:通过科委二期研究项目验收。

虚拟实验室秉承艺术和科学、内容和技术的结合理念,基于新媒体、虚拟现实、网络等数字技术,将集成创新方式与艺术内容创作结合,致力于演艺创作语汇、艺术形态创新及创作工具的革新。

(2)实验室主要任务包括:

新媒体交互艺术创作实验(舞台演艺、影视、游戏、动画、展览展示);

虚拟排演创作工具系统研发(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导演创作、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数码艺术设计、媒体创意专业博士、硕士、MFA研究生等)。

(3)代表性成果:VIRP虚拟排演软件第一版和第二版

“VIRP软件系统交互引擎和七个子模块”:底层交互引擎;虚拟舞台设计互动模块;虚拟道具设计互动模块;虚拟角色动作行为设计互动模块;虚拟服装设计互动模块;虚拟灯光设计互动模块;虚拟摄像机设计互动模块;虚拟演出预算管理互动模块。

(4)新媒体演出艺术教育

建立一个基于数字、信息、虚拟现实、自动化等技术的创作实验平台,融合戏剧、影视、新媒体等艺术表现形式,汇集表演、互动、游艺等多种创作内容,创造一个培养复合式演出艺术创作人才的环境。

2.2 实验室创作介绍(略)

3 结束语

新媒体演艺创新的当代意义:

提升演艺作品的视听表现力;

推动演艺形态与演艺语汇的创新;

推进演艺作品的产业化进程;

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新技术时代的演艺创新,促进演艺创作与演艺科技的互动发展。

(选编自第十二届论坛演讲稿)

作者:刘志新

第二篇:议秦州唢呐演出类型

摘要:秦州唢呐作为民间主要的“鼓吹乐”形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唢呐演奏形式多样,经常用于婚庆演出、丧葬演出、祭祀演出、节日庆典演出等场合。唢呐演出是构成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力推动了天水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关键词:秦州唢呐 艺术团 演奏特征 形式 演出

秦州唢呐艺术,是流传于天水市秦州区域内以汉族为主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明、清以来秦州唢呐成为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历代相承,尤以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为盛,群众基础比较雄厚,流传范围也甚为广泛,常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

秦州唢呐以秦州平南镇(邢家山)唢呐艺术团、汪川镇唢呐艺术团等为代表。秦州平南镇唢呐艺术团由三十五人组成,团长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天安担任,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传承人进行培训,组织传习所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为秦州唢呐传承人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发展鼓励传承人弘扬民间艺术。

秦州汪川镇唢呐艺术团由十一人组成,频繁地出现在祭祀、丧葬、节庆、婚庆礼仪等场合中,能演奏多种曲牌和曲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生产生活。

一、分布环境

秦州唢呐艺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以平南镇为基地,向白家河上游的娘娘坝镇、李子园、大门乡、汪川镇,西汉水上游的秦岭乡、天水镇、牡丹乡、杨家寺乡,河上游的关子镇、太京镇、借口镇等周边乡镇辐射,西南路大片农村最为流行。2010年平南镇被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评为唢呐文化艺术之乡。

二、演奏形式

秦州唢呐艺术团主要由大小唢呐和伴奏乐器组成。伴奏乐器有鼓板、小钗、大锣、蒲剧板胡、二胡、云锣、鼓、钹、铰子、梆子、笙、管、笛、镲等乐器。表演形式分为传统与当代两个类型,传统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当代表演形式则相对丰富多样。传统表演形式主要是齐奏和二人组合演奏,很少出现“一吹”(即单人演奏)形式。齐奏一般是在民间迎送客人、祭祀现场时,采用队列行进式进行的表演,有几十个人同时演奏同一首曲子,场面热烈,气势恢宏,音色高亢、明亮,旋律抑扬顿挫,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二人组合演奏是二人唢呐齐奏和“一吹一打”(一人吹唢呐,一人打镲)演奏。当代表演形式不但有乐器演奏,还加入了说、唱、跳、舞等形式,甚至还加入魔术和杂耍等杂技表演。

三、演出类型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秦州唢呐演出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其文化意义上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的,因此,民间音乐团体的演出是构成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秦州唢呐艺术团主要在乡镇婚庆、丧葬、祭祀、节日庆典等场合或活动时进行演出,演奏乐曲分为红、白乐曲和祭祀乐曲,也有不少民间小调。婚庆乐曲为红曲,曲调欢快、吉祥、和谐、流畅,悦耳动听;丧葬白事的音调低沉、哀婉、忧愁、悲伤,如泣如诉;祭祀活动的乐曲庄重、肃穆,具有神圣感。

(一)婚庆演出

秦州唢呐艺术班婚庆演出一般在主家举行婚庆的院落、大门口等场合,由二到四人组成,有唢呐、鼓、镲、笙等乐器演奏,演出时间一般是结婚前一天到喜宴结束。农村把结婚称红干事(有的地方叫过干事),红干事正日子的前一天晚上,唢呐客一般要吹长调,到了正事日,一般吹短调。反接亲、入洞房、迎客、送客活动鼓乐都要吹奏较短曲调,随机应变,增加喜庆欢快气氛。正日子这天帮办人员较多,但分工较为明确,执事者各执其事,分工有总管、点照、执席、迎客、跑川、厨役、上酒、掌盘(端菜)、陪客等。迎客者一般要站立在住家大门,如主家住四合院,要在院子大门口外,挂一大锣,凡见有客前来恭喜,即敲击大锣一声,设在席口的唢呐鼓乐班子,便立即奏起迎客曲,直至客人在正堂将香案前行礼叩拜完毕方可止乐。客人从门口行进至正庭主房香案前行礼鞠躬叩首时,唢呐要不停地吹奏,然后撘礼金款、赠纪念礼品等活动时才可停顿,客人坐席上菜时,要吹奏欢快的乐曲,增加喜悦气氛。每上一道大菜时,厨房里的主厨师要喊一声长令,鼓乐随之而起,此时只听见厨师唱到:上嗯—喔—吁—噢—哎—呃!便见执盘人从厨房走出来,将一盘盘菜肴恭送席上,上菜过程鼓乐一直吹奏不止。

(二)丧葬演出

丧葬,称白干事,白干事礼仪庄重肃穆、繁复冗杂,是唢呐客最忙的时节。演出团队由二到四人组成,演出场合设在亡人灵堂所在院落,演出时间是亡人形成到入墓。主家请到唢呐客之后,鼓乐客先举行接主家先人演奏礼乐,在亡人灵堂外搭建乐稝,吹鼓乐对主家祭奠行礼的全过程都要吹奏哀乐,如坐灵牌位、摆献饭、接纸、敛棺、成服、起丧、送葬,直至亡灵人土都要吹奏哀乐。期间如行待客宴席,还要吹奏迎客、坐席(吃饭)等一系列待客礼展出演奏曲。灵棚里男女孝子及其亲友守灵上香敬拜,暮出接纸时哭声一片,唢呐也要随之伴奏哀乐。送丧时男孝子头顶香盘,手拄孝子棍,宾客来监孝子跪迎前后,退至灵堂草铺守孝。唢呐客对这种活动中的每个祭奠环节都要选择不同的乐曲演奏,很繁琐的反复进行。可以说白干事演出中,唢呐客甚至没有停歇的间隙时间,是很辛苦的差事,相对地要增加一些酬金。

(三)祭祀演出

祭祀演出分为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等传统节日祭祀活动,和乡镇庙会、佛寺、道观等地方神庙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祭祀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唢呐客一般应主人的特殊要求被邀请到特定地点进行演出,酬劳双方约定。

乡镇庙会、佛寺、道观等祭祀神庙祭祀活动,一年四季都有,秦州唢呐艺术团参加其中的演出,演出报酬一般由主办方出资。佛教、道场各有自己的乐曲和演奏方式,有的地方也请唢呐客到场演出。每逢重大纪念活动,邀请一两架鼓乐手助兴演出,加入民族乐器笛子或云锣等乐器,可使祭祀场面热闹,庄重且曲调悠扬动听,使民族民间乐器齐声献艺、相得益彰。如果说唢呐是儒家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佛、釋、道三家的乐器上有分有合,各有特色。民间乐器唢呐与佛道乐器上的联合与统一,使其音乐更具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

(四)节日庆典演出

在节日庆典的演出也是秦州唢呐艺术团的主要演出工作之一,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节、中元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出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祭祀伏羲文化的重大节日庆典演出。节日庆典演出需要强大的阵容,全体演员都须表演,以烘托气氛、打造声势,演出所需服装、道具、酬劳一般由政府部门协调发放,春节文化活动或义务演出。

四、结语

秦州唢呐作为民间主要的“鼓吹乐”形式之一,常年活跃在天水市秦州区城乡的红白干事、宗教、祭祀、节日活动场合中。秦州唢呐曲之所以广泛流传和保持至今,一方面有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宗教文化思想在民间的根深蒂固分不开;另一方面,唢呐在民同演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进入现代生活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民间演奏形式依然在民间保持着固有的民间特色,并在乡间僻壤的婚丧嫁娶中十分流行,且又使人们喜闻乐见。

研究秦州唢呐演奏特征及艺术团演出状况,能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天水地区民间音乐的学术氛围景象,积极影响着天水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利.探析唢呐的演奏风格及流派[J].黄河之声,2010,(05).

[2]胡海泉,曹建国.唢呐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李品荣.唢呐吹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作者:赵兴元

第三篇:“二人转”演出方式的转型

摘要作为东北地方特色的二人转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贴近生活的演唱内容、音乐风格的地域色彩都是其存活、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如今,二人转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表演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田野走向剧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传统二人转向剧场二人转的转型,为东北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研究二人转演出方式的转型,能更为清楚地反映出当代对二人转艺术发展的引导性,为进一步发展与弘扬地方性传统艺术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二人转 传统 现代 剧场 文化

东北二人转,是吉林省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东北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以及“东北单鼓”、“皮影”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关东流传过来的“什不间”、“莲花落”以及“河北梆子”、“评戏”等其他曲种的唱腔、曲牌、乐器、表演等形成的。“二人转”这个词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7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妆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词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上形成东、西、南、北4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一 传统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4类。“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300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2块大板和5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4块竹板,一手打2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二人转的取材范围宽泛,不论有年代可考的历史故事,还是数不胜数的民间小曲,都可以被二人转改成能说能唱的戏剧形式,其中以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史事传说和民间故事最为流行。与东北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比,二人转更容易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二人转在表演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旨意是集中有效地将东北人民所喜爱和所厌恶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处于紧张和期待当中。

“二人转最突出的长处,是灵活,是一种难得的活的艺术”。因此二人转艺术也是在以一种活的方式来替东北人民说话,讲述他们在世代的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德观念。

二 剧场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现今剧场二人转表演形式以现代形式为主,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演出过程中,前两组节目中仍会有一些传统二人转的曲目表演,像《月牙五更》、《小拜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唱曲目。这是因为在二人转改革的初期,表演内容几乎都以现代二人转为主,但一些观众后来表示,虽然比较喜欢这样的演出,但也希望听到一些纯正的二人转唱段。实际上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对传统的追忆,同时也希望得到一种身份的认同,毕竟作为东北人不听东北地方戏怎能算是地道的东北人,因此在剧场二人转的表演中,前两场戏必须有传统二人转的表演,之后的节目才是以现代二人转的表演为主。

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现今剧场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分为传统曲目和流行歌曲两大类。通常在前两组节目中有一些传统二人转唱腔的表演,但演员多数演唱小曲小帽,而这些小帽多是东北民歌、小调,比较简短。对于传统二人转小曲小帽的选择,除了满足人们想了解传统二人转的要求外,还要活跃剧场的气氛。东北人喜欢热闹,观众对演员开场节目的要求特别高,如果不能让观众觉得热闹、有劲,观众就会对他的表演失去兴趣,因此一般开场乐曲都是非常喜庆、欢快的音乐。演员们对传统剧目的演唱时间不能过长,无论是小曲小帽、传统剧目还是专腔杂曲的选择,在内容上都要有积极性。

对于流行歌曲的表演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为主,表演中经常能观看到演员模仿某位明星的演唱。另一类是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特色表演,如杂技绝活的展示。通常演员演唱的流行歌曲大致分为3类:时下流行歌曲、怀旧金曲以及民歌。“时下流行”是近一段时期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歌曲;怀旧歌曲能激起观众对往事的回顾;而民歌则是演员演唱功底的展现,比如《青藏高原》是一首比较难唱的声乐作品,尤其是高音部分,演员们选择演唱这首歌曲,除了对其演唱水平的展现外,更能激发观众的热情,使观众对观看“实力派”演员演出的想法在二人转剧场中得到满足。

三 传统二人转转向剧场二人转

艺术需要发展,需要在变异和不断创新中求生存。二人转亦如此。在东北人民的心中,二人转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人们将自己的真实感情、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标准、道德规范、好恶尺度给予在二人转艺术中,是二人转成为其生活的缩影。尽管传统二人转有着“粗糙、粗俗、粗鄙的丑态和一些受封建文化污染的东西”,但它却以“那种自发的、未凿的、冲破正统文化大网的无拘无束的野性美”,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东北土地上、在东北民众心中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和艺术魅力。

说起东北二人转,也许很多人并不知晓这种艺术形式内在的流变过程。其实,不同历史时期的二人转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特点。今天很多人在小剧场观看的二人转和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已有着很大的区别。据从事二人转美学研究几十年的田子馥先生的研究成果,二人转可以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3种艺术形态:第一种是乡土文化滋养的传统民间二人转。传统民间二人转已经有270多年的历史,有完整丰富的唱腔——“九腔十八调”,有丰富的剧目——200至300个,艺人形成了多种流派。传统二人转是双线索结构,既有情节线索又重视俗艺线索。

第二种是民间文化退隐的专业二人转。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各级政府把传统二人转艺术纳入新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对传统二人转进行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和“净化舞台”工作,规范和净化的结果就是“净化”了“丑角艺术”,“净化”了说口,形成了“说唱靠作家打本子、唱腔靠音乐家打谱子、舞台行动靠导演摆位子”的“三靠”演出形态,因此,本来充满民间乡土气息、蕴含丰富民间生活的二人转向规范化、正统化戏剧靠拢,此时期创作出了大批可观的优秀剧目,但传统民间文化悄然隐退,东北文化中的原生态被正统戏剧规则所同化。

第三种就是城市大众文化推动的当代民间二人转。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过去分散在农村的民间传统二人转开始进入城乡接合部,进而又进入城市小剧场,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掺杂进流行歌曲、民间杂艺、说唱小品等艺术形式,使二人转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以市民观众为欣赏主体的民间小剧场二人转演出市场。当代民间二人转完全颠覆了专业二人转的模式,继承了老一代民间艺人的演艺传统,又拆解了传统规范,演员将历史的、现实的一切都颠覆成娱乐的资源,以娱乐为开启、以娱乐为旨归,完全将其二人转化,这一时期的二人转忽略甚至否定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大大发展了二人转双线结构中的俗艺线,成为传统民间二人转的又一个变体,并成为更广阔地域观众和市民阶层喜爱的表演形式。

四 传统二人转转向剧场二人转的几点思考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传统二人转也逐步向现代剧场二人转转变,具有现代的艺术气息,成为现代人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传统二人转向剧场二人转的转变,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发展。现代二人吸收了传统二人转“灵活”的特点,运用传统二人转的曲牌结构、唱腔等音乐特色,同时更深入地把传统二人转“唱出东北人民心声”的特点发扬光大。

当代民间二人转能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有其内在原因。这与当代民间二人转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娱乐性、现场性的审美时尚契合市民阶层追求自由、喜欢轻松娱乐的心理需求相关。二人转的舞台艺术采取非戏剧化式的结构,不按严格的逻辑首尾相序地发展行进,因此具有“杂取活出”的特征,这使其能够很快将大众流行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进二人转的表演中。尤其当代民间二人转相对于专业二人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放弃了文艺的社会教育功能,完全强调文艺的审美娱乐性。在艺术追求上,消解了一切崇高和伟大,颠覆了正统与传统,甚至把这些变成了嘲讽的对象。在舞台表演中,不再追求传统二人转的“唱、说、扮、舞、绝”,而是拼贴所有的“搞笑”资源,改为“说、学、逗、浪、唱”。当代民间二人转以“赶时髦、图刺激、快节奏”为中心,杂技、笑话、小品、流行歌曲、现代舞蹈、杂耍等“百戏”融于一台,最高追求就是“掌声”和“欢笑”。表演中演员随时与观众交流,有经验的演员,为了缓解观众过于投入,持续性的紧张,经常故意“切断”人物的行动逻辑,来做更新观众心理空间的穿插,造成观众心理与欣赏对象的间离效果。这样,演员既在人物内,又在人物外,对观众来说,既在戏内,又在戏外,台上台下浑然一体,演员们自由自在地解构、拼贴、改写、批判、颠覆一切固定形式、传统的套路,消解了主题的严肃性,形成鲜活的剧场氛围。这种强烈的自由度和随机性,以及将“碎片”式的文化资源任意组合后烘托的强大现场氛围,可以迅速融解现代观众的紧张心理。现代城市人走入剧场,不想听说教也不想看沉重,他们到剧院只是想消费文化得到快乐,二人转满场取乐的氛围正契合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如今,观看剧场二人转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其他地域的人们了解东北传统文化的一种媒介。2006年6月,东北二人转更是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饱纳东北文化精神的民间小戏——东北二人转已不再仅是东北的文化品牌,而是成为了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而更为珍贵的是这份文化遗产不是藏之深山的文化标本,不是存留于博物馆的文化符号,而是依然带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穿透力,依然活跃在今天的演艺舞台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样式。所以,在人们热衷剧场二人转演出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了解传统二人转的艺术形式;剧场二人转演员在表演杂技、笑话、流行歌曲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多演出传统二人转的说、唱、扮、舞。因为二人转作为东北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只有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才能使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才能使东北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树坤:《二人转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2] 那炳晨、杨修生:《东北二人转音乐》,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年版。

[3] 金士贵:《经典二人转音乐作品集》,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4] 赵云程、余震南:《初论“二人转”音乐规律》,《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5] 何鹏、王振声:《东北二人转曲牌的运用》,《中国音乐》,1991年第1期。

[6] 张继昂:《拉场戏唱腔音乐的变化发展手法》,《黄钟》,1992年第3期。

[7] 周景春:《二人转音乐的固有曲式结构分析——兼谈〈大救驾〉〈打枣〉的音乐功能》,《乐府新声》,1993年第4期。

[8] 那炳晨:《二人转“十六字板”的特点和规律》,《音乐研究》,1995年第1期。

[9] 刘永江:《东北地方戏研究——二人转的起源》,《齐齐哈尔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0] 张林:《蹦蹦音乐来源考》,《乐府新声》,1996年第2期。

作者简介:姜宇丹,1980—,硕士,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姜宇丹

第四篇: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凡订阅《歌剧》杂志全年的读者,订购上海歌剧院自主主办的演出票,可享受7折起优惠(每人限购两张)。欲购从速,详情请询:021-62491457,62486760。

让理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意大利歌剧合唱音乐会

时间:3月12日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指挥:帕布洛阿桑特

合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

曲目介绍:

“哦!来自故土的先生”

——选自威尔第歌剧《伦巴第》

“赞美太阳”

——选自马斯卡尼歌剧《伊利丝》

“欢呼雀跃”

——选自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骑上卡斯蒂里亚的雄狮”

——选自威尔第歌剧《埃尔纳尼》

“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选自威尔第歌剧《纳布科》

“饮酒歌”

——选自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演出介绍:

上海歌剧院的合唱专场音乐会一直是备受声乐爱好者们喜爱的品牌演出,其中的歌剧合唱精粹系列更让不少观众成为歌剧迷。

继2018年莱比锡歌剧院合唱指挥托马斯-艾特勒及其与歌剧院共同演绎的“歌剧之魅德语歌剧合唱专场”之后,今年邀请到的帕布洛阿桑特一直是意大利、德国多家歌剧院的声乐指导与指挥,指挥过多部歌剧,与众多国际一流歌剧院都有过合作,亦曾在2018年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的歌剧《图兰朵》中担任合唱指挥。

今年,帕布洛将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二度合作,为大家带意大利歌剧合唱中的精彩段落。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常演曲目之外,更不乏国内鲜有上演的“冷门”唱段。

归来

——美国巡演曲目精粹音乐会

时间:3月31日

地点:贺绿汀音乐厅

指挥:张诚杰

小提琴:陈阳岳彤

演奏: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曲目介绍:

威尔第《纳布科》序曲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

何占豪、陈钢《梁祝·化蝶》

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

演出介绍:

2019年年初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美国东部和中部14个州22个城市巡回演出,这是自上海歌剧院建院以来时间最长、密度最高的一次国外巡演。本场音乐会选取了这次美国巡演之旅四套交响音乐会中的精彩曲目,将曾经在美洲土地上绽放的美妙音色再次呈现给国内观众,展现上海歌剧院多元艺术风格的演绎以及坚实的艺术表现能力。

幻想

——柏辽兹作品专场音乐会

时间:4月27日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指挥:林友声

演奏: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曲目介绍:

《罗马狂欢节》序曲

戲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选曲

歌剧《本几努托·切利尼》序曲

《幻想交响曲》

演出介绍: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罗曼·罗兰一生只为两位音乐家撰写过传记,一位是贝多芬,而另一位就是柏辽兹。正是柏辽兹将标题音乐发展至新的高度。在柏辽兹逝世150周年之际,上海歌剧院将再现这位法国“鬼才”作曲家的颠覆与创造,从标题交响曲巅峰之作到激昂的管弦乐曲,再到充满生气与生活意味的歌剧序曲,听众将充分体味柏辽兹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以上信息(包括演出时间、曲目、演员、票价等)可能随时变动,仅供参考

第五篇: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精神层次和文化的追求在逐步改善,使得我国舞台精品艺术作品逐步增多。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文化的繁荣,应开展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的管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为人们带来视听盛宴,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舞台精品艺术 艺术创作 演出管理

从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说,其并不乐观,甚至出现了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艺术创作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到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的进步与发展。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我国舞台精品艺术的创作和演出都获得了成效,并且获得了国内外很多的大奖。但是文化工作者、文化管理者还是要不断地进步,要着眼于长远积极进行舞台精品、艺术精品的创新,从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过于僵化

完善的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机制,可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协调应用,确保舞台精品艺术创作与演出顺利进行。然而,当前专业艺术演出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局限性,收入分配不均。奖惩机制单一,不具有灵活性,甚至很多管理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管理不够顺利。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广大艺术人才流动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使广大艺术人才在艺术实践上发挥作用,提升艺术人才在艺术创作上的积极性,展示员工内驱力。针对奖惩机制来说,可以有效地约束广大艺术人才的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气氛。为此,完善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管理机制不足,权责混乱,对艺术团队的创作积极性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创作队伍缺乏活力

强大的创作队伍是舞台精品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优秀的舞台精品艺术创作团队,才能使舞台精品艺术的创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然而,当前从事艺术团队创作的队伍,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艺术创作者的年龄比较大,甚至一些创作团队中人员的年龄接近退休,中青年剧作者数量不足,很多创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创作团队内部人员的创作权责并不清晰,很多工作的交接存在局限性,一些具备专业创作能力的人才由于在艺术团中的待遇不公,很难吸引这些人才,导致艺术团创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差,缺乏创新动力。

二、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制

艺术团要想创作出精品的舞台精品艺术,就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工作。结合文化单位的实际情况,艺术团应该制定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现工资分配,合理制定奖惩机制,将每一个管理权限落实到个人身上,确保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质量的提升,统筹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提升艺术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用,发挥人员的才能,结合科学的工资分配,展示出公平的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全面调动广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高效的奖惩机制制定,在艺术团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有效地防止各类违纪问题的产生,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制,切实实現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的长远发展,为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二)强化创作团队人才建设

人才是促进社会文艺事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单位在设计舞台精品艺术时应该完善演出管理。大力实施专业创作人才队伍的管理与培养,做好舞台精品艺术创作人才选拔工作,将那些具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人才选拔出来,借助社会选拔的方案,选择那些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使其投入到舞台精品艺术的创作中。定期针对舞台精品艺术创作人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知识培训,还要完善当前时事政治党的指导纲领的培训,定期向舞台精品艺术创作人员进行讲解,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强化他们的思想理论,潜移默化地使相关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意识,真正使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建设独立而专业的舞台精品艺术团队,龚和德先生在《舞台精品艺术演说》(2016)中对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的要求中提到:“使舞台表演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整体,能够引起观众的赞赏”。长期以来,中国舞台表演非常简单,但是,随着舞台精品艺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舞台美学的范围不断扩大,各个舞台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接下来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全面负责每个剧的舞台精品艺术介绍,提出完整的设计思想,并掌握舞台的各个方面。2018年,集舞台精品艺术设计与制作,技术交流,道具制作,美术教育于一体的国家大剧院“太湖舞台精品艺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一个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正式舞台精品艺术机构,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意味着舞台精品艺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现代舞台精品艺术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专门从事舞台精品艺术研究的机构和团队的数量也在增加。在导演整体意境的指导下,各司其职,通过相互合作与配合,共同创造和激发观众对歌剧舞台精品艺术的欣赏。

(三)丰富根植地域多彩的文化

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形成区域文化气氛,在开展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时,应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借助各类表演形式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借助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让文化在舞台精品艺术中扎根。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出当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打造出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舞台精品、艺术作品,深入当地挖掘具有特色的文化与内涵。吸取各类地域文化要素,丰富舞台精品艺术的内涵,借助舞台精品艺术创作与演出,使各地的地域文化实现长远发展。

(四)在艺术表演中注入思想内涵

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思想文化内涵上,舞台精品艺术创作中要注重相关节目的思想性,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观赏节目后受到启发。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的作者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结合主旋律,将党的思想与号召融入其中,将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艺术作品中。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象观察本质,体会问题的本质原因,借助舞台精品艺术作品进行诠释与分析。借助舞台精品艺术作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宣传,采用批判的手段,揭示社会的本质问题,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为舞台精品艺术作品中注入更多的内涵。

(五)融入多种舞台表现手法

在舞台精品艺术不断创新之后,舞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元素,而是开始适应整体舞台设置,成为融合、统一、协调的舞台,其更加注重根据情感来创造,突出舞台精品艺术的完整性。例如,在舞台精品艺术《赤壁》(2008年)中,无论是舞台上的顶棚,还是窗帘上的图案,都表达了三国时代的特征。在粤剧《二月初春》(2018年)中,使用了简单的道具,例如,一些带有白色横幅的竹子代表着墓地,而芦苇布和椅子代表残旧的家,其使用简单,但典型的特征来表达环境,以便与演员合作,与情节和人物的处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增加了舞台上歌剧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现代舞台精品艺术具有添加了声音、光、电和其他形式的表达等新技术,以突出环境,并提高整合度和视觉效果。例如:“新白蛇传”(2009年)中,还使用投影屏技术将西湖风光带到舞台上,极大地增加了现场的真实感,并且投影中的天气变化甚至突出了白蛇的复杂情绪变化。采用了先进的屏幕投射技术来完成场景转换,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浮沉。在昆曲青年版《牡丹亭》(2019年)中,使用了大量的投影,并且在第一个背景中,使用中国书法创建学者家庭的大背景,梦幻般的色彩投射在背景上,在梦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花园场景。

除投影外,现代舞台精品艺术的一项重要创新是使用电影视觉效果作为背景。舞台精品艺术表演的特殊性使演员的所有表演都必须一口气完成,但是,随着歌剧舞台精品艺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歌剧也开始在舞台精品艺术中增加电影元素,以增加对舞台精品艺术的欣赏和层次感。例如,舞台精品艺术《赤壁》(2008)使用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即具有多个场景的站点。但是,其不仅在同一阶段同步执行,而且还使用照明或其他方式产生场景视觉切换的直观体验。在《红色悬崖》的第二幕中,当孙权与部长们讨论该战略时,孙权却大发雷霆,舞台上的人物陷入僵局。这时,舞台灯光照亮了汉代的油画帷幕,另一个高高的平台的景象开始出现,曹操在上面。唱歌后,灯光变暗,场景设置再次切换孙权场景。此时,场景转换完成,其巧妙地利用照明和场景创建过渡效果,使舞台给观众一种空间变换的感觉。除了“蒙太奇”外,就表达技术而言,虚拟和真实相结合的电影效果在歌剧舞台上也被广泛使用。例如,在屏幕上显示了舞台精品艺术《新白蛇传》的预录视频,营造出梦幻般地从天上飞到人间世界的感觉,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还有一种趋势是使用新材料进行设置,例如通过干冰创建仙境场景,并使用特殊效果创建自然场景。在昆曲《1699·桃花扇》(2006年)中,新的镜面反光材料被用来营造秦淮河水面的感觉,似乎整个场景都在河上,整个舞台更加开阔壮丽,充分展现了秦淮河沿岸的热闹城市。此外,还有一种最新的流行展示方式,即歌剧与人文互动的方式。2018年,冯谦辉创作的《内在意识》用新模型诠释了《牡丹亭》中的场景,其采用了投影、人体识别、计算机人机交互等现代新技术,观众可以自由地走在面纱幕上,从各个角度观察实时表演,其重新诠释了观众、演员和戏剧舞台的定义,赋予了歌剧舞台精品艺术新的发展形式和方向。现代歌剧舞台具有丰富而多样的技术手段,当今的歌剧舞台对舞台技术的“程度”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使舞台技术与歌剧达到了完全和谐,提高了观众的整体观赏体验。例如,在舞台剧《白蛇传》(2009年)中,在白蛇的“降序”场景中,使用绚丽的灯光颜色创建了虚拟现实方法,使用灯光创建了山峦和云朵,并使用不断变化的灯光模拟浓密的云层,闪电和雷雨的天气,以实现出色的视觉效果。通过三步梯的设计,2012年“中國新年歌剧晚会”为舞台增添了空间感,在两列之间设计了一个LED主屏幕,以增加虚拟感和真实感。

(六)兼容、开放,不断深化舞台精品艺术创作的内涵

由于现代听众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一成不变的陈旧技巧已不能满足现在听众的要求,传统、简单的舞台无法引起听众的注意,各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声光也促进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审美需求已逐渐开始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在传统意义上,“一桌两椅”自然会显得单调、沉闷和无聊。因此,舞台精品艺术设计者使用各种方法丰富舞台场景是必然趋势。与传统舞台精品艺术表达相比,现代舞台精品艺术更加开放灵活,其束缚和约束要少一些,与时俱进的态度更加融洽。在理解和遵循现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并改进舞台精品艺术。融合了许多思想流派的力量之后,歌剧舞台在艺术表演中具有更大的张力,其吸引力也得以更好地传递。例如,由白先勇改编并在国外演出的昆剧《牡丹亭》(2019)的青年版以惊人的创新力在荷兰首次亮相。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该剧在原始版本的基础上缩短为原始剧的80%,通过删去多余的部分并简化它,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昆剧的美学特征,更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需求。在荷兰的“牡丹亭”,为了让荷兰人更多地了解情节的含义并欣赏歌词的魅力,在“牡丹亭”的这一舞台精品艺术中,其与荷兰现代舞蹈团合作,第一次使用一对本地男女舞蹈演员进行创意表演。在《牡丹亭》中,随着主人公爱情的发展,缠绵的身体舞蹈表达出了缠绵的情感,使观众深受昆剧的精致和高雅的感染。大提琴也第一次加入到其中,以增加旋律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并借助投影数字设备,使舞台与中国水墨画的清新、写意的典雅色彩融为一体,并在舞台上设计了传统书法和传统国画。加入现代舞后,整个舞台仍保留着中国特色,外国舞蹈以及中西表演的结合,大大缩短了荷兰观众与中国传统昆剧之间的距离,并形成了观众与歌剧舞台表演之间的联系,不仅减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使西方观众对昆剧的意境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感觉。

三、结语

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仅可以实现各个地区文化的管理,还能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启迪群众思想。在开展实际的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时,应在第一时间发现舞台精品艺术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强化创作团队的建设,融入地域文化,使舞台精品艺术作品更具有深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萍.舞台精品艺术创作演出管理分析[J].明日风尚,2020(19):106-107.

[2]刘泽宇.舞台监督实践与规范化建议——以实际剧目排演为例[J].演艺科技,2020(08):50-56.

作者:鄢阿水

上一篇:网络新闻论文下一篇:文化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