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脱贫攻坚整改报告

2022-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镇脱贫攻坚整改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乡镇脱贫攻坚整改报告

2018年青海脱贫攻坚报告

2018年9月29日,青海省政府发布公告,批准平安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至此,青海已有13个贫困县、区(行委)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其中,海西州全州八个市、县、行委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率先在全国藏区实现全域整体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青海省始终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央政策落实落地,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大幅提升,“造血”式扶贫效应日益显现,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018年以来,青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一优两高”决策部署,持续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践行“两个坚决维护”的实际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攻坚举措,着力增强发展动力,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青海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

2018年,青海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扛起责任、扭住精准,挂图作战、攻城拔寨,取得了扎实成效。目前,青海13个贫困县摘帽、12个贫困县有望摘帽,剩余的17个贫困县中12个是深度贫困县,7.7万贫困人口中6.4万是深度贫困人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要求,青海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一)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层面实现“四个率先”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基础工作,目前已在全国层面实现“四个率先”,脱贫保障务实有力,攻坚基础得到全面夯实。

在全国率先推行民政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2015年,精准识别全省贫困人口16万户52万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多轮次做好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扣好脱贫攻坚“第一颗扣子”。

在全国率先推行扶贫资金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赋予贫困地区更多的自主权。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1.95%。

在全国率先开通“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热线”,较早推行金融主办行制度,大力推广“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累计落实扶贫再贷款及“530”小额信贷34.3亿元,贫困户户贷率达到5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在全国率先为基层360乡镇配备专兼职扶贫干事,累计抽调400余名懂项目、会审计、熟悉农牧工作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扶贫系统,先后两批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1.49万名,脱贫攻坚队伍力量得到有力加强。广大干部扎根基层、心系扶贫,勇挑重担、创新有为,积极践行高原脱贫攻坚精神。

(二)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有力保障扶贫项目实施

2018年,青海省全年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14.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28亿元,省级专项扶贫资金1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8.3%。这为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一年,青海省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有力保障扶贫项目实施。

青海省大力推广“双基联动”金融服务模式,落实产业扶贫贷款和“530”信贷资金34.3亿元,3.86万户贫困户获得金融支持。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7.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3%。

深入实施互助资金项目和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青海省财政一次性投入8.1亿元,在1622个贫困村建立50万元互助金组织;一次性投入24亿元,按每村100万元补助标准,为全省2399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安排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各地利用互助资金、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村级扶贫产业,着力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增強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村级组织带贫能力,扶贫项目成为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的主导力量。同时,计划投入3亿元,撬动吸纳银行、社会资金7亿元,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村集体领办创办、参股合作的产业项目。

(三)海西州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海西州委州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聚力推进,全州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脱贫工作走在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

2016年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全面强化组织领导基础上,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5.48亿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资金74.65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6.14亿元,资金投入规模空前。

同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还将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牧产品加工、现代服务等扶贫主导产业,率先在全省实施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困难群众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实现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农牧区低保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整体面貌发生巨变,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16年,都兰县率先在全省脱贫摘帽,青海省政府研究同意茫崖、冷湖、大柴旦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2017年,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天峻四个贫困县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国家第三方评估,海西州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

(四)以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2018年,青海省根据省内贫困村的现状,创新乡村旅游的组织模式,挖掘当地自然、历史、民俗等资源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牧产品加工、销售和农村、牧区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青海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景点52处,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400多项,不少旅游资源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代表性景观诸如青海湖、三江源、昆仑文化、塔尔寺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民俗风情等。

而在西宁周边,一小时内也有很多去处,许多农家小院提供多种体验式项目,使游客不仅可以舒缓身心,而且还能锻炼身体、犒劳味蕾,一举多得。2018年,青海共安排271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扶贫,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5家,实施旅游产业扶贫项目50个,培育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落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村规划编制公益行动20个。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4204.38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同比增长22.2%,青海旅游关注度达346%,位列中国西北地区之首。

(五)对口支援加速青海藏区脱贫攻坚进程

自2010年7月国家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至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6省市已累计落实相关资金超100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626个,选派援青干部552人,加速了青海藏区脱贫攻坚进程。

八年来,6省市援青团队聚焦脱贫攻坚,援青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贫困户住房改造、医疗保险救助、脱贫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干部培养等,为青海藏区长足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6省市援青团队支援方式各具特点,充分挖掘青海藏区特色优势资源,与青海省市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优势嫁接,探索實施了一批项目。

2018年,6省市与青海省反复协商对接,最终决定在原计划三年支援青海深度贫困地区53.95亿元的基础上,新增11.04亿元对口援助脱贫攻坚资金,项目涉及七大类120余项。

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八年来累计落实资金超22亿元。其中2017年援助资金为3.1亿元,民生类项目占36项2.7亿元。北京医疗援青团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积极创建“医疗联合体”和“远程会诊”体系,带动了当地医院管理理念的优化、人才梯队的培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天津市计划外投入1.8亿元资金,支持黄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为提升当地群众就业能力提供了基础。

山东省援青团队积极推动海北藏族自治州与山东省产业互融,“千牛万羊”入鲁工程全面展开;上海市援青团队落实2000万元资金,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江苏省援青团队推动江苏省发改委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签订协议,每年购买消纳新能源电量5亿千瓦时;浙江省援青团队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一园两区”浙江工业园,成为当地经济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

产业扶贫主要做法及成效

青海在脱贫攻坚中,针对以往存在的扶贫产业同质化面大、经济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带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深入分析全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创新、合理规划,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一)主要做法

1、持续做大做强产业经济,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

青海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群众增收渠道狭窄。因此,在扶贫攻坚中,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了“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扶贫主导产业,采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方式,全面构建“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体系。如在产业入户扶贫中,紧紧依托贫困群众个人意愿,积极扶持到户产业项目,先后投入26.14亿元,按照牧区人均6400元、农区人均5400元的标准,引导扶持44.35万有意愿、有能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发展到户产业,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农牧产品加工、农牧区旅游餐饮、客货运输、电商物流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性产业发展新模式,以产业扶贫确保了贫困群众收入,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发展村级扶贫产业中,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扶持思路和“集体引导、个人自愿;利益分享、风险共担;抱团取暖、脱贫越线”的产业资金扶持举措,通过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企业带动等模式,实施了农牧业开发、农牧业生产服务、乡村旅游等脱贫项目,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2018年,省级财政投入17.7亿元,按贫困村50万元,非贫困村40万元的标准安排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实现了4024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全覆盖,使之成为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先导力量;在发展产业园扶贫项目中,青海着眼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和“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强带动”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项目,积极吸引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园区发展,实施农牧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农畜产品加工、大规模蔬菜种植、特色养殖、饲草料种植、有机肥生产、中藏药材种植、光伏产业、休闲观光等扶贫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扶贫产业,推动扶贫产业实现集聚化和规模化。各地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使扶贫产业园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8年,青海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设了39个贫困县扶贫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7万户、15.8万人,吸纳劳工就业超过8000人。

2、持续推进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弥补就地扶贫的不足

继续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先手棋”,着重解决“往哪里搬、怎么搬、搬迁后怎么办”的问题。按照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补助、融资平台配套、贫困户少量自筹的方式,对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农牧民实施易地搬迁。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切实把后续产业培育、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先决条件,充分利用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禀赋,积极扶持培育扶贫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保证每个搬迁村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每户有一项增收项目。如海西州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伊克拉村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永花,通过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从根本上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目标,有效地弥补了就地扶贫的不足。

海东市累计投资21.68亿元,共搬迁14711户52976人,涉及6县区的321个村。乐都区马厂乡、芦花乡、中坝乡和民和县新民乡、北山乡实施了整村整社易地搬迁项目,全市共有97个村实现整村搬迁;乐都、民和、平安、循化等县区采取进城(镇)上楼集中安置模式,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3、积极推进其他形式的扶贫项目,丰富了扶贫攻坚的内容和形式

在大力实施就地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的同时,青海还积极开展其他形式的扶贫项目,充实了扶贫攻坚的内容,丰富了扶贫攻坚的形式。如推进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开展劳务输出扶贫项目。

海东市创新发展“拉面扶贫”模式,开展“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从业人员达到3876人,经营性收入7895万元,实现利润2086万元。在拉面经济带动下,海东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海东“拉面”劳务经济、“枸杞采摘”、乐都区“蒲台水暖工”、平安区“古驿平安绣”、互助县“彩虹五金”、循化县“撒拉艳姑刺绣”、民和县“南疆劳务”为代表的劳务输出品牌,向省内外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1.2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

海南州贵德县拉西瓦镇叶后浪村与海西州诺木洪枸杞种植基地签订集体劳务输出雇用合同,每年解决120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逐步构建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就业创业工作新体系;强化行业扶贫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项目。如海东市根据《2018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行业扶贫工作引领单位业务工作,挂牌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的行业扶贫指挥部,积极稳妥地开展水利扶贫,解决了3.83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电力扶贫,解决了57个贫困村、24个易地搬迁扶贫点的电网改造,19个深度贫困乡镇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展林业扶贫,解决了148个贫困村村庄绿化、公共绿地等任务。开展通讯扶贫,解决了614个行政村通4G网络问题。开展健康扶贫,解决了67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127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开展教育扶贫,明显提高了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海西州實施“雨露计划”贫困生补助项目,为278名贫困大学生及贫困职校学生发放补助金131.1万元,进一步减轻了贫困家庭就学经济负担,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抢抓“互联网+”历史机遇,开展电商扶贫项目。如海北州进行电商扶贫示范州建设,筹集2720万元,建成4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5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55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点,53家电商企业先后入驻国内天猫商城、淘宝旗舰店、中食网等知名电商平台,销售黄蘑菇、牛羊肉、菜籽油等本地特色产品30余种,完成线上线下销售额3100余万元。门源、祁连、刚察三县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海西州乌兰县与京东集团签署《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吉仁公司注册的“茶卡盐湖”贡羊成为中粮“我买网”销售的青海惟一农副产品,吉仁公司成为京东自营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电商平台+公司+贫困户”、“电商平台+合作社+贫困户”等电商扶贫模式,为扶贫产业示范园实现品牌推广、开拓市场和拓宽销售渠道打下坚实基础,为广大贫困群众就近就地致富插上了“网络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农牧产品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延伸产业,促成了特色种植养殖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农牧区电商等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各种产业扶贫项目,青海基本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在目前已脱贫的27.7万贫困人口中,86.3%享受了产业扶贫政策。到2018年底,全省累计投入产业发展扶贫资金73.31亿元,占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的73%。产业扶贫实现了39个县级扶贫产业园、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和光伏扶贫产业项目、4024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4.35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五个全覆盖”,到县、到村、到户产业扶贫体系全面构建。

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启示

在近年来的扶贫中,青海根据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县情、符合乡情、符合村情、符合民意的扶贫举措,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总结出了好的经验和启示。

(一)领导重视顶层设计

青海目前取得的脱贫成绩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领导下取得的。各级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和政治责任摆在突出位置,及时成立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与其他各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严格落实党政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制,通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压实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各级常委常务会、推进会、专题会等会议,及时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各地脱贫攻坚指导意见、行动计划、责任实施办法等制度、指导意见和规章,形成以脱贫攻坚方案为总纲,以“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为引领,以各地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专项实施方案为抓手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也为脱贫攻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各级扶贫领导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经常深入县乡村,围绕脱贫攻坚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各乡镇在开展精准扶贫及当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切实做到工作目标明确,项目规划可行,措施具体,取得实效。

(二)因地制宜培育产业

推进产业扶贫,选准产业最为关键。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原则,严格遵循“立足资源禀赋、符合群众意愿、坚持长短结合、突出市场导向”的原则,在仔细评估各地生产传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条件等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形式,既要兼顾传统生产模式,又要引进现代产业的格局。

青海选择产业项目的程序可以概括为“村里选、乡上评、部门审、县上定”四个环节,旨在确定的扶贫产业既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又能真正形成产业链条,既符合当地群众意愿、又能满足贫困人口诉求,既能为贫困群众解燃眉之急、又有利于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既符合市场导向、又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海北州,在审视全州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州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州建设和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打造脱贫攻坚旅游扶贫示范州、电商扶贫示范州、金融扶贫示范州,建成四县扶贫产业园,累计带动贫困户3161户10892人,年人均增收1200余元。并积极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农牧业稳增收、特色农牧业促增收、生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带增收、综合服务产业助增收。

海南州按照中央关于光伏扶贫的决策部署,积极招商引进投资4.5亿元,分别在共和县廿地乡、贵南县茫曲镇、兴海县子科滩镇建设总容量50兆瓦光伏电站三座,按五年一轮换的形式,每年给三县27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补助4000元(含税),连续补助二十年,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8年又在海南州光伏园区投资3.43亿元,建设总装机规模50.5兆瓦的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持带动全州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72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三)注重资金要素投入

抓好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可或缺。青海在扶贫攻坚行动中,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了州县级财政扶贫资金,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投入比例。精准配置资源要素,通过农牧区水电路棚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落实扶贫信贷风险补偿资金、“530”小额扶贫贷款、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贷款等,成为了扶贫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如海北州争取33个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212个行政村党组织签订“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协议,落实扶贫信贷风险补偿资金8395.5万元,撬动“530”小额扶贫贷款2.6亿元,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贷款9.6亿元,其他各类贷款3.8亿元。互助资金涵蓋全州86个贫困村和27个非贫困村,资金规模达7204万元,有效解决了扶贫产业资金来源这一首要问题。

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原则,扶持出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出一批农特产品。与此同时,青海还注重吸引社会资金,引进“正大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扶贫,形成产业扶贫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的“聚合力”态势。

此外,青海还积极探索吸纳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或将土地使用权、林地权、草场权等折股量化,以此提高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的积极性,形成事实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四)注重监督执纪问责,护航扶贫攻坚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青海注重监督执纪问责制度,为扶贫攻坚保驾护航,推动扶贫攻坚向纵深发展。严格执行产业扶贫项目选择程序确定建设项目,严把“选项、立项、申报、审批、发放、效益”六关,依据《青海省切块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报账制,发挥财政和社会的监督作用,预防挤占、挪用、套取、截留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制定重大项目和重点资金使用“廉政档案”实施方案,建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扶贫建设项目长效机制。各地还根据省委省政府扶贫领域专项治理的要求,开展了不定期的巡察活动。如海东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级精准扶贫机动巡察和县区精准扶贫交叉巡察相结合的“1+6”巡察工作模式,已完成三轮巡察。创新开展扶贫“三查三确保”专项行动,共开展专项监督检查29轮次,开展专项巡察4轮次。先后移交问题线索106 条,党政级处分39人,组织处理58人。针对扶贫工作滞后和信访反映突出的56名县区、市直单位和重点乡镇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约谈。同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2018年共通报扶贫领域典型案例77批次140起318人,持续形成震慑。

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8年以来,青海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依赖思想和观望心态严重

青海地处偏远,受自然条件和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广大农牧民群众多以农牧业收入为主,尤其是广大牧区,绝大部分牧民仍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整体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影响,群众思想落后保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主创业能力弱,“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难,严重制约着脱贫致富的步伐。一些贫困户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短期投资行为,缺乏长远打算。政策给予的产业扶持资金到位后,多用于改善生活,不事生产。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对自主发展产业缺乏思路,信心不足,目标模糊。一些已脱贫的贫困户,后续产业发展没有资金补助,有的未全额享受产业补助资金,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及帮扶人员对产业脱贫充满期待,但有想法没办法缺能力,只好抱持观望心态。

(二)扶贫产业选择、培育仍然困难

由于受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青海部分贫困村仍未培育形成主导产业,传统农牧业占主导地位,农牧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靠天吃饭,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底子薄,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牧业总体收入偏低。在选择产业发展项目上比较单一,产业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收骨干产业,导致扶贫产业项目选择培育难,形成规模难,管理运营难,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难,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问题突出。因此产业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缺乏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应带动,同时宣传、营销等手段滞后,产品竞争力弱、市场价格低。部分经营主体(合作社)自身实力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不强,有些合作社徒有虚名,难以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些贫困户市场导向不足,追求短期效应,盲目跟风种养,产品因同質化严重而面临滞销。尤其农业,受国家政策、产业调整、季节因素、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如海南州贵德县河西镇本科村、尕让村种植大棚蔬菜,投产后发现蔬菜市场行情差,没有销路,致使一些贫困户搭建了大棚,却不敢种植蔬菜,造成财力资源浪费。在一些纯牧业县,牧民随季节性进行转场放牧,贫困户居住分散。牧业海拔高,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周期短,往往会影响扶贫产业的工程进度。农牧区产业扶贫项目多依靠村集体或合作社运作,项目规模小,产业链短,管理营销跟不上、成本控制难度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扶贫产业地域差别“大”、带贫“弱”。受贫困村资源现状不同、贫困程度不一、产业成熟度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各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差别较大。从目前情况来看,牧区整合资金投入到农牧业发展领域的产业收益相对较高,人均分红最高达到了1194元。农区周边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的贫困村扶贫产业收益较之周边无资源、无产业的贫困村扶贫产业收益高出很多。产业扶贫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部分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牢,企业发展能力有限,帮扶协议停留在纸面上,具体帮扶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完善。

(三)扶贫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量缓慢。虽然省级财政筹集了一定的专项资金,但数目有限,难以持续扶持发展实体经济。同时,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各地普遍缺乏经验,因而项目实施方式简单,大多为购买商铺、入股分红等形式,达不到培育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预期效果。如海南州,贫困村引导资金多专注于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在农牧业开发、兴办实体经济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海东市25个深度贫困乡镇为省定深度困难乡镇,没有纳入国家深度贫困范围,因而在政策资金扶持方面无法享受国家的支持,推进深度脱贫攻坚工作难度很大。由于扶贫产业注入的资金少,企业底子薄、规模小,壮大难。如海北州祁连县,扶贫产业到户资金以6400元/人的标准下达,为杜绝出现“撒胡椒面式”扶贫,祁连县整合资金实施资产收益项目,但投资额度仍然远跟不上实际需求,以村为单位整合资金额度小,扶贫产业选择的空间十分有限。并且,产业到户资金是一次性拨付,产业发展后续资金支持不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壮大产业规模困难重重,影响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扶贫资金的使用也多不合理之处。按照青海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要求,到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到涉农企业、合作社等,要享受10%的资产收益,且负赢不负亏,多数甚至全部涉农企业、合作社无法满足10%的分红要求,企业合作社不愿吸收扶贫资金,致使产业扶贫资金项目选择比较难。按照扶贫资金投资类项目实施要求,实施产业投资收益类项目,投资主体要有实体抵押,多数企业、合作社限于自身规模,不能满足抵押要求。

(四)不能完美地平衡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之间的关系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而使生态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脱困问题的解决。由于目前生态环保约束条件趋紧,很多扶贫项目前期手续相对繁杂、落地较难。果洛州久治县全境在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因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很多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牧民群众安全住房、通村道路、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受阻。很多牧业区还不能完美地平衡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抓生态建设,耽误了扶贫攻坚。抓扶贫攻坚,却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仍不够严

青海各地扶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较突出,各类督查、检查、考核重量不重质,因而问题多多。2018年,青海查处了扶贫攻坚中3起不担当不作为的案件;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不够有力,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作用发挥不充分,推动精神脱贫不够;有的部门监管责任缺失,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比较薄弱。2018年,青海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扶贫领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963件、立案317件、处理1099人。扶贫领域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扶贫攻坚的进一步发展。

几点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要求,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的预期,还需要持续做以下工作。

(一)加大内生培育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①为有效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勤劳致富、光荣脱贫,要大力推广“一户培养一个明白人”的扶志(智)模式。要举全省之力,深入开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宣传教育活动,扶贫工作队和干部要进村入户宣讲精准扶贫政策,要充分利用手机平台向贫困群众发送惠农、富农政策信息。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要把扶贫与扶志、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结合起来,与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家教家风结合起来,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新风正气,改变陈规陋习,打击歪风邪气,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通过政策宣讲、思想引导、典型引路等方式,使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让“自主脱贫”意识不断强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社会舆论和思想意识基础。

同时,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旗帜鲜明释放出“扶贫不扶懒、扶贫不扶看”的工作导向。海北州海晏县金滩乡组织59家能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成立“能人议事会”,推行扶贫分红资金与贫困户平时参与培训、务工相挂钩的奖励性分红机制,有效转变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了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二)突出抓好扶贫产业培育

按照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扶贫产业园的要求,加快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需自下而上选择,自上而下审批相结合的办法,细筛精选,要有绝对的可操作性和绝对的增收成效才能付诸实践,培育扶贫产业。贫困村在选定产业时,既要防止群众因传统观念影响、信息掌握不足等的制约,难以准确界定合适脱贫产业的不足,同时也要避免县、乡统一要求的生拉硬套,应从贫困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现状、传统产业成效、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等多种因素分析、确定一村一种或一村多种的产业形式。县、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掌握第一手资料,就适宜、可行的产业模式组织专家认真论证。通过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合理演算,拿出最详尽细致产业计划,形成可复制的样板模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各级政府要帮助贫困村统筹谋划、精细管理,指导、审核、把关规划、立项,组织实施,盯住每个环节有序推进,确保其产业能立得住、行得通、见实效。要支持和鼓励乡村能人勇挑大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心骨”、“领头雁”作用;要号召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充分发挥他们见识广、脑筋活、思路宽的优势,借助政策红利,培养产业发展的致富能人;要动员和激励驻村工作队同志和村“第一书记”踊跃参与“产业脱贫”的实践,以拓宽村产业脱贫渠道,完成帮扶任务。培育扶贫产业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传统产业的推行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产出少、周期长,新型产业见效快、收益高,但推广有一定阻力和风险。要科学研判、合理布局,即要挖掘传统产业潜能,又要发挥新型产业注重质量、生态与效益的优势,对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产业园、有机牧场、新兴复式种养殖基地等大膽引进、积极推广,并在土地流转、项目立项等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力求新型产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行业扶贫

行业扶贫作为构建金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政府主导扶贫攻坚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各行业应该明确部门职责,充分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发挥自身在人才、项目、资金、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便利,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扶贫项目,持续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文教事业、改善公共卫生、改进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真正推动地区的扶贫攻坚发展。具体来说,青海要充分发挥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通信、文化、金融、科技、电商及市场体系建设、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等专项建设的作用,把扶贫攻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色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四)大力推广“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模式

从青海扶贫的现状来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社会扶贫资源,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开发草原管护员、林业管护员及其他一些社会公益性岗位。积极整合各部门技能培训资源,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需求,开展丰富、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务输出,将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输送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五)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是青海扶贫攻坚的重要保证。继续争取省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注入产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与措施,积极吸引区域外的资金参与到本地的产业培育发展中来。在企业与农牧区贫困户的合作中,既要保证贫困户的真正收益,又不能挫伤企业在推动产业扶贫中的积极性,必须创新合作方式。如对于缺乏致富能力、无生产项目,但有贷款意愿的农户,要通过“农户+企业”、 “农户+合作组织”、“农户+致富能人”等方式集中使用贷款,签订严格的合作协议,建立约束机制,并以一定的现金收益进行分红。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入股办法,如对于农户不愿意经营的大棚、土地、林地、草场,以及一些政策性补助,都可以作为农户的股份在合作中入股并享受一定的收益;加大在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的力度,充分发挥扶贫互助资金的作用,探索多元开放的资金融资渠道,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

(六)加大扶贫督查巡查力度

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提高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单位、一线扶贫干部的指导、服务、支持、监督力度。整合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量,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坚决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结合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转变督查方式,坚持经常性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以暗访为重要形式,加大督查力度,重点以责任落实、措施落实、项目落实及进展情况作为脱贫攻坚督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持续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责任。通过明察(专项督查)和“四不一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搞陪同、直入村户)暗访,做到发现问题,直接反馈,真正以督促行、以查问效,促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建立健全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严格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公示公告,认真受理扶贫监督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举报事项。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立项、实施、监督、检查工作,坚持审计监督与行业监督、业务监督与社会群众监督相结合,对扶贫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检查指导,确保项目资金有效落地、安全高效使用。全面落实督查巡查工作机制,强化政策监管、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加大通报力度。

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处理好短期减贫与长期发展、贫困地区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利益、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关系,实行由户到村、由村到乡、由乡到县的脱贫成效评估机制,做到贫困户认账、当地老百姓认账、第三方认账。

加强扶贫廉政建设,将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推进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杜绝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要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抓好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要增强整改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举一反三,把巡视发现的问题和扶贫领域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一体整改、一体解决;把巡视整改与今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集中精力抓脱贫,又要巩固成果防返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持全面整改、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改实改,定期报告整改情况,形成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注释

①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qhfpj.gov.cn/qhportal/news/f3a0964e-4e8e-4c6d-a7de-3e7181253d0a.html

作者:占录

第2篇:广西脱贫攻坚发展报告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抓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关键环节,在减贫、脱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广西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充分肯定了广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也意味着易脱贫群体已经基本脱贫,剩下的是常规措施难以奏效、脱贫难返贫易的贫困群体,脱贫攻坚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深度贫困问题更加突显,机遇与挑战更加多变,如何攻克深度贫困地区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广西未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是全国贫困人口超过500万人的6个省区之一,涉及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有条件的地区和群众都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大都处于条件限制最多、扶贫攻坚最难攻克的堡垒。至2015年底,全区还有538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0.6%,贫困人口绝对数排全国第四位,贫困人口规模较大;全区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4个,其中国定贫困县28个,区定贫困县21个,天窗县2个,享受待遇县3个,贫困县占全部县市区的48.6%;105个县(区)有扶贫任务,占全部县市的94.6%,有5000个贫困村,占全部行政村的34.9%。

2016年,广西减贫人数居全国首位,中央对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广西综合得分位居一等(精准扶贫成效综合评估全国第二名),是全国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区市之一。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中西部22个省(区)2015年度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中,广西综合得分97.37分,居全国第一位,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99.76%,居全国第一位,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97.21%,居全国第二位。

广西农村贫困的基本情况

(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积大,是全国重点贫困片区

广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早在“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就是全国重点区域。广西的贫困区域主要集中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边境地区、南岭山区、水库移民区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自然条件的宜用性差,特别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部分地区甚至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缺乏基本生产发展条件,脱贫致富难度大。广西有35个县(包括6个“天窗县”)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占全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65%,是国家连片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之一。

(二)贫困程度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2015年,广西仍有一半的自然村(屯)未通硬化路,贫困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比例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6、12.4、10.2个百分点。全区还有120万贫困人口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占总数的22.3%,其中还有几十万饮水困难人口。全区有3.7万个自然村(屯)未通路,需修建公路64542公里。其中,河池市31605个屯就有7961个未通路,占25.2%,按目前资金投入计算,需三十六年才能全部解决。全区尚有部分村屯多年未通电。

(三)贫困户劳力少文化低,自我发能力弱

广西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大都少于平均水平,最贫穷的贫困户通常是没有劳动力的家庭,贫困户劳动力的平均供养人口远高于平均水平。从一些典型调查的数据来看,贫困户中人均一个劳动力要供养约1.5个以上非劳动力,而非贫困户人均一个劳动力仅供养约0.3个非劳动力成员,还有不少纯老户、无劳动能力户。广西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文化程度不高,2014年广西农村劳动力文盲或半文盲率为1.87%,初中以下文化占78%,比同期全国水平高6个百分点。而农村贫困人口的整体文化层次更低,2015年广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数高达95%,贫困群体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广西农村平均水平。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小农意识和“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造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

(四)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比高,民族贫困的群体性特征突出

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3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广西的贫困区域与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重合,少数民族占贫困人口达85%;广西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41个是少数民族人口超过30%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区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除恭城瑶族自治县于2012年被摘掉国定贫困县帽子以外,其他11个民族自治县都属于国定贫困县,3个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有2个是国定贫困县,1个是区定贫困县;全区59个民族乡均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可见,广西民族贫困的群体性特征较突出,特别是高山瑶族的贫困程度最深,是扶贫攻坚的最难堡垒。

(五)发展差距大,县域经济缓解贫困作用弱化

广西贫困地区与全国全区发展差距大,且发展速度慢。2013年,广西2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4254元,仅相当于全国的37%、全区的46.5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03元,相当于全国的60%、全区的78%;2014年广西500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510元,只相当于全国的56%。2013-2014年两年间,广西贫困户比上年增收分别为783元和774元,少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79元和996元,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同时,县域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的边际作用递减,扶贫资源漏出以及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低,寄望于通过经济增长和“涓滴效应”来减缓贫困越来越难以实现。

广西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成效

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提出以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线,以超常力度、超常措施推进脱贫攻坚战,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按计划全面完成,重点县、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扶贫移民搬迁、社会扶贫、整村推进等工作扎实开展,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从2011年我国第二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和精准扶贫推进以来,广西减贫速度加快,2012-2016年五年间减少贫困人口609万,年均减贫约120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10.1个百分点。2016年,据国家统计局核定,广西减少贫困人口111万,减贫人数居全国首位,比上年增加23万人;减贫速度25%,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了943个贫困村、4个自治区级贫困县(邕宁区、龙圩区、陆川县、合山市)脱贫摘帽。

(二)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广西切实把增加收入作为脱贫致富的核心,紧紧围绕劳动力和土地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等,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有效破解稳定收入瓶颈。2016年,广西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石漠化片区县共33个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比2012年增加3297元,年均增长12.5%,比同期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6.6万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071元,比上年增加167元。

(三)扶贫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广西深入实施“10+3”优势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推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旅游业、农林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其中54个贫困县发展桑园152.11万亩,收入达54.06亿元,同比增长24.94%;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脱贫人数达29.5万,约占脱贫人口5.25%。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引进了18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组建完善了138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8000多人。电商扶贫迅速发展,23个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农产品网点2300多家,全年生鲜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65亿元,增长30%。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广西紧扣年度脱贫摘帽任务目标,扎实推进“有路通村屯”“有住房保障”“有饮用水”“有公共服务设施”“有电用”“有电视看”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16年11月底,累计投入591688万元,修建20户以上自然屯屯级道路约2.01万公里;累计投入335548万元,解决约10.38万户贫困户住房问题;累计投入76432万元,解决13.43万户贫困户饮水问题;累计投入58182万元,改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完成50个贫困县电网升级改造共1450个项目,改造户表16.8万户;累计投入5415万元,解决约5.9万户贫困户收看电视问题。

(五)扶贫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为进一步配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广西2016年出台了“1+20”个精准扶贫系列文件,构建起涵盖机制创新、基础设施、社会帮扶、改善民生、产业扶持、脱贫摘帽等方面的具有广西特色、更为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在创新扶贫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不仅由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亲自担任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还增加了17个成员单位,而且开创性地在领导小组下增设了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等7个专责小组,专责小组设在工作任务最直接相关的厅局,由该厅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厅局领导任副组长,促进专责小组常态化运行,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障。

广西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科学的识贫方法体系,创新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必要前提,识别准确与否决定了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有效解决扶贫对象精准问题,广西在2012年和2014年两次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推进新一轮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创新,在全国首创“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①入户调查评分和划定分数线的精准识别方法体系,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开展了拉网式大规模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要求贫困村所有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非贫困村对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入户调查识别。同时,全面采集5000个贫困村及其所有自然村(屯)以及部分非贫困村自然村(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为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

1、科学建立识贫指标体系。广西统筹专业部门力量,对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结合广西具体实际,精心设计涵盖农户人口、耕地、住房、劳动力、子女入学、病残成员、农机、家电、饮水安全等18类98项内容的指标体系,形成全区统一的入户调查评分表,以此统一全区识别标准。

2、务实开展识别调查工作。2015年10月中旬通过“视频会议和分头讨论”的形式召开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会,按照《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入户调查评分工作进行精心培训,自治区四大班子成员全部参加,总人数超过25000人,规格和规模均前所未有。自10月下旬以后,按照自治区、市、县、乡、村、屯六级联动的要求,全区共组织了25万名工作队员和干部,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议”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调查了全区488万农户、2000多万农民群众,累计录入427.45万户、1889.93万人的信息。

3、严格设定和执行识贫程序。统一将入户评分结果录入广西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全区精准识别贫困户数据库,以县为单位,按照国家统计局核定的贫困人口数划定各县贫困人口分数线。各地根据分数线,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确定本县贫困户名单。经过数轮数据核查和农户家庭成员财产检索,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2.46个移民搬迁村(屯)并建档立卡,全區精准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

4、动态管理建档立卡信息数据。建立健全贫困户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广西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贫困户、脱贫户、贫困村的信息数据做到每半年更新一次,同时加强对新贫困户、返贫户的重新认定、跟踪帮扶和动态管理,做到应扶尽扶、应纳尽纳、应退必退,不断提升真扶贫、扶真贫的整体水平。

广西新一轮的精准识别在方法和程序上构建了相对科学、开放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最大程度避免优亲厚友和乱戴“贫困帽”的现象,力图在县级层面实现贫困人口的统筹,避免层层分解贫困人口带来的弊端。整个识别过程覆盖面大、工作流程设计科学、工作措施要求严格,被称为广西“史上最严”的精准识贫,为下一步的精准帮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落实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和关键。广西坚持实行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帮扶,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差异,因地制宜,因貧施策,在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广西实际的“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路径。

1、扶持生产发展一批。2016年,广西通过扶贫项目和企业示范带动,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支撑和辐射力强的地方特色扶贫产业,增强产业扶贫带贫成效。

一是强化规划指导作用打造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从自治区层面编制了《广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及养殖业、林业、特色加工业、旅游扶贫等分项规划,将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作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求每个县遴选确定5个县级重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2个备选优势特色产业,1-3个村级重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自治区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扶持,着力培育发展壮大,确保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

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经营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和发展了股份合作经营、“企业+劳务”、“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联动发展、订单农业、委托生产等经营模式。2016年,广西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3595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5786家,同比分别增长35.4%和27.6%;54个贫困县共引进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88家;8个预摘帽的贫困县引进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1家,平均每个县近9家;1000 个预摘帽贫困村组建完善了1381个农民合作社,实现了村村有合作社目标。

三是抓好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和产业引导。引导贫困村按照特色化、组织化、多元化和“大中小”“长中短”相结合来发展扶贫产业。加强培养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贫困户参与到扶贫产业当中,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扶贫教育培训。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广西产业脱贫春季大行动”和“广西产业脱贫秋冬季大培训活动”。打造100个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村,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遴选1000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在职中专学历教育。

五是强化展会和电商扶贫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组织筹划好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广西“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展示会等,组织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微助八桂”扶贫公益活动,大力推广“空中农贸市场”的电商扶贫模式。

2、转移就业扶持一批。截至2016年底,广西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63.75万人次,54个贫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1.3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劳动年龄段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06.75万人,54个贫困县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1.3万人次。

一是完善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全区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加强对岗位需求信息的精准推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行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重点建设24个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提高创业金融扶持力度,帮扶一批贫困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加强村级就业社保服务窗口建设,实现“就业社保服务全覆盖,群众办事不出村”。

二是以“托底安置”帮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落实新增就业岗位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加大扶贫类服务岗位开发力度;建立109个就业扶贫基地,定向招收贫困劳动力,部署就业扶贫车间试点工作,在每个贫困县重点建设1-2个扶贫车间示范试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此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实行公务员考试费用减免。

三是深化粤桂扶贫劳务协作。广西与广东签订省际劳务扶贫协作协议,建立跨省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机制,在河池、百色两市举办对口帮扶广西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开展在粤务工贫困劳动力统一返乡过年活动,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免费乘坐火车(动车)返乡过年。

3、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十三五”期间,广西约有100万贫困人口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广西易地扶贫搬迁计划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148亿元,竣工建设住房33647套,完成搬迁入住12.196万人。

一是加强工作规划和平台建设。编制《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绘制全区移民搬迁“红线图”,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移民搬迁的省级投融资主体——广西农投集团,采取“统贷统还”模式进行融资。

二是通过实施分类搬迁安置和提高搬迁补助标准确保“搬得出”。尊重搬迁户意愿,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对有劳动力且有转变就业方向或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引导其进县城、进园区、进集镇安置;对劳动力相对较弱的贫困户,以进中心村就近安置为主。提高搬迁补助标准,减低贫困户自筹压力,规定国定贫困县、片区县(不含天窗县),每人自筹资金不超过0.25万元;规定贫困县、“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每人自筹资金不超过0.3万元,其他面上县每人自筹资金不超过0.35万元。

三是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水平确保“稳得住”。提高服务移民群体的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对整体搬迁按照“人地分离”、引进社区化管理,移民群体由安置地居委会负责管理,原迁出地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等资源由村委会负责统一管理。统一对搬迁移民实施免准迁证,对暂时不想把原户籍户口迁入城镇的移民,允许保留农村户口,支持他们继续享受原来的政策待遇。

四是通过促进就业和股权收益实现“能致富”。实行“一扶四免三优先一确保”就业扶持政策,通过扶持符合条件的搬迁移民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进行自主创业,以及系列免费培训和优先推荐就业,确保移民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支持移民土地、扶贫资金、营利性物业折股量化到户,推行物业合作社,增加移民财产性收入。

4、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广西2016年开始精准实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县级中专、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学生学业、教师队伍等八大帮扶计划。2016年,广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有30個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

一是强化基础教育发展。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免保教费和普通高中阶段免学杂费;义务教育从“两免一补”扩大到“三免两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农村寄宿生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发放营养膳食补助);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扶持,2016年贫困地区义务基本教育建设资金28.74亿元,占总投入的55.6%。

二是大力推进职教扶贫。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并实现100%就业。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职学校教师“非实名制”人事制度改革、校企合作等政策,下放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和专业设置审批权限,启动新一轮全区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工作,共设置393个高职专业和247个中职专业,开设“巾帼励志班”、“百川励志班”、“博世励志班”、“励志圆梦班”等,基本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三是搞好学业就业帮扶。贫困户家庭学生100%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就业帮扶实现两个100%,对建档立卡的毕业生实施100%帮扶,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

5、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生态扶贫的扶持对象为居住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地区的贫困人口,帮助他们通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受益水平,加快脱贫步伐。

一是在贫困地区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加强统筹利用各项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特别是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中专门安排了1.4亿元用于推进生态扶贫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贫困人口从事生态公益岗位。引导推进市县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努力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探索生态脱贫路子,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互相促进。2016年广西共安排6579名贫困人口从事生态护林员、护渔员、护堤员等生态公益岗位,截至2017年6月底,这一数字增加到31298人,增长了53倍。

6、医疗救助解困一批。广西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占23.3%,每个这样的贫困家庭均有一名以上家庭成员患有各类大病或慢性疾病。广西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针对贫困人口采取源头扶贫、集中救治、慢性病管理、兜底保障等措施,推动健康精准扶贫。

一是巩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卫生保障网。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广西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健康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7-2020)》,提出围绕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筑牢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卫生保障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助、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建立健康扶贫商业补助医疗保险、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和建立医疗兜底保障机制等措施,突出源头健康扶贫特色。如规定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按个人缴费标准60%以上给予补助;参保贫困人口在统筹区域内及经转诊到统筹区域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二是实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2016年,广西在15个贫困县(市、区)试点“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规定参加新农合的贫困人口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只需缴纳个人应承担的医疗费用部分,实在无法付清还可以向医院申请分期付款。计划到2018年,广西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将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综合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7、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16年底,广西农村低保对象为290万人,其中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155万人,占全部低保人口的53.45%,占贫困人口的34.29%。

一是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通过加快政策、对象、保障标准、动态管理、信息数据、主体责任、社会力量和绩效考评等“八个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对脱贫攻坚的兜底保障。

二是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截至2016年12月底,广西全区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年初的2556元提高到2982元,比全国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高30元。2016年7月1日起,广西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由平均每人每月125元提高到140元。

三是实现工作管理机制有效衔接。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和办理时限,制定部门转介办理程序,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和机制。2016年底,广西1243个乡镇 (街道办)建立健全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立了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畅通救助政策“最后一公里”。

8、边贸政策扶助一批。广西沿边8个边境县(市、区)中有5个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其中3个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底广西沿边贫困人口为39.3万人,占广西边境地区总人口的15%,占广西贫困人口的8.7%。广西通过实施边贸扶贫工程,积极探索边贸扶贫新路子,2016年沿边8个边境县(市、区)外贸进出口达1681.6亿元,占全区外贸的53.1%,同比增长4.1%。边贸发展带动了一批贫困边民增收致富。

一是创新边贸扶贫的贸易组织形式。成立边民互助组,组建以1个党支部领航,N个边民互助组、每组成员20人以上,每组吸纳1户贫困户的边境贸易“1+N20+1”扶贫模式,带动边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边境贸易,有效增加边民收入。2016年广西边民互助组发展到552个,参与互市的贫困边民增加近20%。

二是创新边贸扶贫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和发展了“边贸+落地加工”、“边贸+专业市场”、“边贸+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模式。建成龙州、凭祥、东兴3个边贸扶贫产业园,大力推进“农副产品、建材、海产品、机电、红木、轻纺服装、跨境电商、旅游和美食文化、互市区一级市场和大型综合零售市场”等十大类边贸专业市场建设,指导边境地区创立电子商务创业基地,边民可以购买互市商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实现边境贸易、跨境加工与扶贫协作互动发展。

三是创新服务边贸扶贫的金融模式。给贫困边民发放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三年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推动银企合作,解决互助组的经营资金问题。互助组的贷款资金既可直接参与边贸获得收入,也可免税额入股分红,同时指导东兴市、凭祥市建设边民互市贸易结算中心,实现边民互市商品的现场交易和结算规范管理。

此外,广西还全力开展“十大行动”,即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贫困户产权收益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配合“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战推进,保障了精准帮扶整体工作质量和脱贫减贫成效。

(三)推动机制模式创新,强化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对于及时掌握贫困信息、精确调整帮扶措施、完善脱贫攻坚政策等至关重要。广西始终突出精准要求,不断完善“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滚动集成、精准摘帽、带奔小康”的精准管理模式,抓好重点目标对象的精准管理。

1、精准管理贫困对象。出台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全区统一高效的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乡、村区级扶贫系统数据大集中,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当中。

2、精准管理扶贫资金。出台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及绩效考核管理试行办法、“十三五”全区脱贫攻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使用、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等政策措施,抓好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

3、精准管理扶贫重点项目。重视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前期论证、评估和审批,以及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质量、资金到位情况和规范使用情况等跟踪监测,确保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益或倍增效益。

4、精准管理扶贫档案。在全国率先出台精准扶贫档案管理试行办法,成功打造了马山、陆川、平南、邕宁、上林、田阳、龙州、金秀、都安等9个示范点,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档案精细化、程序化管理。

(四) 细化责任加强督导,严格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是检验帮扶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帮扶措施是否奏效、脱贫成果是否真实的重要法宝。广西实行非常严格的扶贫考核评估,加强对脱贫攻坚各领域各环节的精准考核。

1、完善脱贫摘帽标准及脱贫程序。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年人均纯收入的贫困标准,广西进一步细化了脱贫指标和脱贫程序,制定了贫困户“八有一超”、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贫困县“九有一低于”的脱贫摘帽退出标准,②在脱贫程序上采取由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双认定”脱贫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抓好“严标准、严计划、严程序、严评估、严销号”,实现严格脱贫、精准脱贫。

2、层级建立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区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村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设立若干专责小组,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3、加强工作督导。自治区组建2个督查组,每周到县乡村进行督查暗访,形成专报分别报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存在问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适时回访,在年底贫困县考核中扣减平时成绩。

4、加强对市、县年度扶贫开发成效的考核。出台了设区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除了按要求接受国家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和省级交叉考核外,自治区每年还聘请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形成了扶贫考核倒逼机制。

广西脱贫攻坚工作的先进经验

为了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广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电商扶贫的“空店模式”还获得了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为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廣西经验、广西智慧。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空店模式”、“农金村办”金融扶贫和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园的经验。

(一)电商扶贫的“空店模式”

“空店模式”也称为“空中农贸市场”,是由广西科技厅、天峨县与广西空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探索和创造出的空店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空店模式”自开创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减贫脱贫成效,经验做法亦可复制推广。

它的实施分两个步骤:一是贫困户可以把家中自产的零散农产品送到设在农村社区的空店收购点,空店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并当场付现金,实现了贫困户的零散“土货”通过“空店”直接变现;二是“空店”把这些“土货”集中起来,统一包装成100元、200元等百元农产品包,然后依托空店公司的50多万注册用户、上万家线上店和300多家设在城市社区的实体店,实现城乡之间、供需之间点对点无缝对接销售。“空店模式”突出了科技综合应用,形成“空店平台建设、政府支持、第一书记推动、贫困户积极参与和城市居民消费”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解决了农村分散家庭种养农产品销售难和偏远贫困村物流难两大问题。从贫困农户角度来看,它既方便交易又刺激贫困群众扩大生产规模的信心;从消费的社区居民角度来看,它利用的是社区居民对减贫脱贫的一种支持和同情心理,同时又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村原生态土特产品的消费需求,社区居民在品尝大山深处原汁原味的“土货”的同时,也实现了“用嘴扶贫”。目前,“空店模式”在广西全区得到大力推广,2016年已覆盖10个县156个贫困村,有效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明显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带贫减贫作用明显。

(二)田东县“农金村办”金融扶贫模式

2016年以来,广西全面推广田东县“农金村办”模式,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截至11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6675.93亿元,同比增长11.58%,完成年初确定目标。 田东县“农金村办”金融扶贫模式取得明显的反贫困效果,主要在于创造性地把行政村作为金融服务接入点,把金融支持扶贫工作前置到村、精准到户,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其经验做法及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效衔接机制,将金融机构有利要素集聚到村。充分利用田东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利好及各项支农政策的支持,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先行先试,激活各类金融机构、金融要素及涉农组织,快速提高农村金融供给效率。

二是建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机制,形成县政府、人民银行、乡(镇)政府“联合推进”与村、镇、县“三级联动”的信用建设格局。通过采集信息、评定信用等级、确定信贷额度、发放农户贷款证等工作,不断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目前,征信体系建设成果已投入使用,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进行差异化授信,既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也有效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

三是升级“农金村办”金融服务新机制,将贷前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监督、保险咨询和费用收缴等工作落实到行政村,建立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和农金业务协管员机制,妥善解决农户与村两委、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等的矛盾关系,搭建农户与金融机构互信共赢合作平台,营造了利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四是建立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和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大力发展联接农业产业和经济利益的农民互助金融。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县政府出资成立助农担保公司,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抵押贷款等,最大限度地分散信贷风险。同时,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开启再贴现窗口,保持农户后续金融帮扶渠道畅通。

(三)“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园建设

“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园”位于广西南宁市西郊,占地400多亩,首期开发50亩,是全国首家以“扶贫”为主题的产业园。产业园区依托广西扶贫创业产业发展联盟,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第一书记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以“农民脱贫、政府分忧、企业发展”为出发点,旨在建立一个全区扶贫产品集中流通和统一展示“第一书记”扶贫成果的巨大交易平台,重点解决全区6500个第一书记项目产品终端出口、消费者食品安全、农业物流、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商家“最后一公里”配送等一系列难题,让全区各地的“第一书记”扶贫产品通过这个平台走向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模式。产业园区以社会民营力量为主,运营团队由20多个企业负责人组成,形成庞大的扶贫资源平台。该产业园在2015年10月开园初期,就吸纳了广西区内外400多家爱心企业签约入驻。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扶贫农产品体验馆、扶贫培训院、扶贫书画院、“一县一厅”展厅、电商楼一条街等硬件设施。产业园打造的典型亮点功能,包括科技扶贫、培训扶贫、产业项目扶贫、大商贸扶贫、金融扶贫5项功能。针对一些扶贫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产业园还多次组织参与“爱心救市”活动。到2016年底,报名入驻产业园区的爱心企业突破1000家,形成一个巨大的扶贫资源库,为5000个贫困村及在扶贫一线工作的数千名“第一书记”提供资源输出,助力精准扶贫。

广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5年底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启动以来,广西举全区之力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八个一批”“十大行动”,用“绣花”功夫抓好精准帮扶,创新了做法,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攻坚成效。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旧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一)发展要素组合效率降低,深度贫困问题更加突显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系列扶贫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广西脱贫攻坚形势大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广西易脱贫的贫困群体已经基本脱贫,但深度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经过摸底分析,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表现出“两高两缺两差两低四重”的共同特征,致贫因素多维复杂,③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真正攻下深度贫困这个堡垒,所需扶贫资源和力量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庞大。然而,广西目前的社会资源与精准扶贫对接机制不够完善,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机制仍有不足,发展要素组合效率降低、要素功能疲軟以及资源投入瞄准偏差等问题不断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攻克深度贫困的合力。加之深度贫困地区自身资源匮乏,甚至缺少扶贫资源进入和扶贫项目落地的基本条件,造成了紧缺资源却又阻滞资源的“悖论”。

(二)新常态带来诸多挑战,扶贫产业带动效应更难发挥

广西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目前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减贫成效,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等带来系列变化和“阵痛”,扶贫产业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冲击。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放缓,去产能、调结构、补短板等政策调整加强,对广西部分县域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影响了县(市、区)原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也打击了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的信心。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农业政策转向支持竞争性发展,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着加快结构性调整及其引发的市场风险的双重困境。广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很多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发展仍持观望态度,扶贫产业发展的组织化、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盈利增收情况不容乐观。三是通过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难度增大。广西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缺少资源、缺少资金、缺少龙头企业的问题,贫困群众也普遍缺乏生产技能、种养技术、发展资金,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很难找准增收效益好的特色主导产业,产业扶贫预期效果难以形成,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脱贫的效应更难发挥。

(三)不平衡发展现象加剧,贫困户增收瓶颈更难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应,广西脱贫攻坚也进入了新阶段。目前广西完成脱贫任务的最大短板在于贫困对象的稳定增收问题,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象加剧,使得贫困户增收面临更大困难。一是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全国范围来看,广西作为西部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从广西范围来看,不同县(市、区)之间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同一个县(市、区)的乡镇之间、村屯之间、农户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市场占有力和竞争能力差距悬殊,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易受挤占,贫困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显薄弱。二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差距扩大。环境恶劣、发展条件落后的边远山区,家庭成员老多病多、外出务工人数少的家庭,文化水平低、技术门路少的农民,发展和增收都相对缓慢,成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三是农民务工增收更加困难。经济新常态引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许多用工企业对“技能型”农民工需求增加,“劳动型”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普遍素质低、技能缺乏,难以适应新型产业岗位要求,务工性收入大幅减少,增收压力日益加大。

(四)脱贫攻坚形势复杂多变,扶贫政策措施更需及时完善

近年来,广西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扶贫政策已由“1+4”文件优化升级为“1+20”文件,相关部门配套政策也不断推陈出新,为全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我们也发现,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更多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难题,相对缺少前瞻性、长远性考虑,难以适应脱贫攻坚形势变化和更高的精准要求;一些扶贫政策前后调整变化的衔接调适问题也需要加以重视,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之后,自治区、市、县级层面的政策调试如果不及时跟上、补位,会导致基层扶贫工作时常陷入被动。当前,广西已经全面吹响“攻坚五年,圆梦小康”冲锋号,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县(市、区)既要奋战年度脱贫摘帽任务,又要统筹推进建档立卡“回头看”、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确保按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更加需要统筹性更强、效率性更高的扶贫政策作为支撑。

(五)脱贫工作程序及检查督查手段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

从调研情况来看,扶贫手册、扶贫材料确实过于复杂繁琐,耗费了帮扶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脱贫考核存在“以表格论成败”的现象,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也要通报批评处理,让帮扶干部如履薄冰,只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表格填写上,无形中又导致出现“表格脱贫”的问题。扶贫手册信息需要帮扶干部频繁上门入户填写、核对,也影响了贫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使贫困群众烦不胜烦,影响干群关系。此外,各种扶贫检查督查太过频繁,使基层政府部门疲于应付。除了对扶贫手册的一些督察暗访,关于扶贫资金、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各种检查不间断的经常性开展,有些县区一个季度迎接各类扶贫检查督查就有十几次之多,一些检查的时间长达半月之久,严重分散了基层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工作精力,下一步需要对检查督查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规范。

对策建议

(一)创新资源整合思路,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难题

加强对脱贫攻坚新形势新变化的科学分析和精准研判,立足实际,继续深入实施“八个一批”“十大行动”,不断拓展和巩固精准帮扶工作成效。一是有序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对于“应纳尽纳”调整入库的贫困人口,要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帮助其加快实现脱贫出列,从而为全力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调整出更多资源和力量。二是加快把脱贫攻坚工作重心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机制,将更多精力转向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更多扶贫资源和要素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群,全面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群的突出制约问题及发展瓶颈。尤其要抓好深度贫困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帮助深度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贫困,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后续生计建设能力。

(二)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扶贫综合效益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和关键,应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千方百计谋发展,持续增强农村新动能。一是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可借鉴浙江经验,建立符合广西实际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要充分利用“美丽乡村”系列活动成果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培养一批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带头人,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品牌化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连片旅游扶贫效应。三是紧抓中央最新政策提供的发展新机遇,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把企业、大户、能人、农户等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四是开展农村新型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有效运用“田东模式”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等最新政策,更加积极地探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进一步提升金融扶贫行动的益贫效果。五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继续推广“空中农贸市场”扶贫模式,完善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进一步打开市场,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三)构建城乡联动机制,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渠道

广西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阵痛期”,要实現对贫困群众增收瓶颈的有效破解,单靠农村贫困地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城市经济的反哺和带动,帮助其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运行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接、市场对接、人才对接、技术对接和资源对接,提高扶贫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稳定贫困群众产业增收渠道;二是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培训合作,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大对“技能型”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适应新岗位的素质和能力,增加务工增收脱贫的机会,减少失业返贫现象。

(四)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充分释放多元政策叠加效应

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只剩下不到四年的时间,可以预见脱贫攻坚形势将会更加多变,正在或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会更加复杂,仅仅依靠一项或几项政策或措施很难破解各种难题,今后必然需要持续优化相关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脱贫攻坚新变化及时调整帮扶政策措施,确保脱贫攻坚方向准确、方法适用、措施奏效,全面保障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衔接,妥善解决好扶贫政策发生调整之后的衔接调试问题,对于基层多次反映的共性问题,要深入研究、及时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各县(市、区)有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引导。此外,要加强政策集成,通过精准梳理各项法规政策,挖掘多元政策叠加运用的优势,有效应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脱贫攻坚效率。

(五)处理好生态与开发的关系,厚植贫困地区绿色发展优势

牢牢守住生态发展底线,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走生态文明的绿色减贫道路。坚持生态优先与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生计相结合,继续实施生态经济重大工程,加强重点县(市、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加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培育生态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脱贫增收带动作用,推动贫困地区资源利用方式向生态循环根本转变,依托电商平台打通生态产品、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与市场之间的对接流通环节,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到生态脱贫当中,增强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效应。

(六)克服形式主义,强化以帮扶成效为重点的检查核查

按照“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扶贫工作检查督查的制度和形式,防止层层加码、形式主义。一是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扶贫成效检查督查体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现场考察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民增收和住房安全情况等扶贫实效作为检查督查的重点导向,以扶贫手册为佐证,克服“唯手册论”,把好检查督查工作的正确方向,同时加强对扶贫手册填写规范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检查督查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二是建设全区统一的电子扶贫手册信息报送平台。与自治区扶贫大数据平台对接,用电子化手段代替纸质扶贫手册,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填报,实现“扁平化”管理,通过系统填写、电子计算等形式减少人为的手册、数据填写错误,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三是规范扶贫工作问责和激励机制。坚持以正面奖励激励为主,以负面问责处理為辅。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提升扶贫干部帮贫带贫的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

注释

①“一进”:指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实地了解农户生活质量、子女读书、家庭成员健康等情况。“二看”:指看住房、家电、农机、交通工具、水电路和农田、山林、种养等生产生活条件。“三算”:指算农户收入、算支出、算债务,作为评议时的一种参考。“四比”:指同本村(屯)其他农户比住房、比收入、比资产、比外出务工人员情况。“五议”:指议评分是否合理,是否漏户,是否弄虚作假,是否拆户、分户、空挂户,家庭人口是否真实。

②“八有一超”即有稳定收入来源且吃穿不愁、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安全饮水、有电用、有电视看,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十一有一低于”即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安全饮水、有电用、有电视看、有基本公共服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好的“两委”班子,贫困发生率低于3%。“九有一低于”即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安全饮水、有电用、有基本公共服务、有社会救助,农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

③ (1)“两高两缺两差两低四重”: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耕地缺、饮用水缺,居住环境差、道路交通差,农业效益低、贫困人口收入低,低保兜底任务重、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任务重。(2)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生产要素缺乏、产业发展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抗风险能力不足,社会发展滞后、公共保障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素质能力不足。参见彭清华2017年7月4日在“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覃 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反贫困理论与实践

梁艳鸿 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发展哲学、社会发展问题、反贫困研究

作者:覃娟 梁艳鸿

第3篇: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乡镇问题整改报告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关于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全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乡镇暗访方城县发现问题的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接到方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乡镇暗访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要求,坚持从严从实,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的原则,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把整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排部署

镇党委、政府召集各村脱贫责任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镇卫生院、村建办、农办、民政所、劳保所、扶贫办专项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樊云峰牵头成立整改小组,认真落实南阳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乡镇暗访发现问题整改要求,并要求相关行业部门针对上述问题对照清单立即排查、整改,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具体任务,确定整改时限,确保整改效果。

二、整改情况

以春季“双基”攻坚问题为契机,对标南阳市脱贫攻坚挂

牌督战乡镇暗访方城县发现问题内容,坚持从严从实,坚持举一反三,坚持标本兼治,坚持统筹推进,全面落实问题整改,务实求效,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攻坚克难,补短板、强弱项、改不足,坚决把各类问题整改到位。

(一)脱贫质量不高

问题简述:**镇十里铺村

1、**镇十里铺村2019年低保脱贫户谢栋59岁,一级视力残疾,未婚无子女,无人照料独自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本人自述和邻居证实有时做一顿饭吃两天,有时一天一顿饭,生活质量较差,脱贫质量不高。

2、**镇十里铺村脱贫户王长秀,建档立卡4口人,2020年3月1日新生一个女儿,目前家中5口人。户主王长秀66岁,煤气中毒后常年瘫痪在床,二级肢体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长子韩太山40岁,健康;次子韩太顺37岁,二级精神残疾;大儿媳刘孟可28岁,三级精神残疾;女儿刚出生13天。201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302.11元,该户3人经常吃药,王长秀常年需要护理,长子照顾母亲不能外出务工,据韩太山自述该户吃药以及购买护理物资每月需要1000多元,家庭刚性支出较大,综合考虑该户劳动力及收入情况,属于脱贫质量不高。

**镇牛庄村

1、2018年特困供养脱贫户史昆邦,现年79岁,高血压II期。访谈中该户表示自己的护理人是远门的侄子,对自己的护理义务履行不到位。到村后发现该村五保户代养协议缺失

,缺乏对护理人的管理、约束。虽目前尚有自理能力,但已年迈体弱,考虑其脱贫的稳定持续性,应列入脱贫监测户

2、2018年特困供养脱贫户史天海,现年82岁,三级听力残,患有高血压。该户未签订代养协议,缺乏对领取护理人补贴的人的管理、约束。虽目前尚有自理能力,但已年迈体弱,考虑其脱贫的稳定持续性,应列入脱贫监测户。

**镇牛角里村

1、2018年五保脱贫户杨建友,73岁,1口人,201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268.53元。2015年享受C级危房改造,目前该房屋前墙轻徹倾斜,内部墙体存在明显剥落和裂缝现象,属于疑似危房,脱贫质量不高。

2、2016年脱贫户王增志,84岁,2口人,本人是一级视力残疾,2019年9月查出患食道癌,住院清单显示花费29086元,自付8125元。恶性肿瘤未鉴定慢性病,每月用药需1000元左右,其弟弟王增强66岁,五保贫困户,该户劳动力弱,存在返贫风险。

自查情况:经全面自查,我镇通过“双基”排查有效地对贫困人口进行零差错的原则进行全面排查,止目前未发现相关问题。

整改措施:严格退出标准及退出程序,对符合脱贫要求及退出标准程序的贫困户,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庭实地摸底,落实环节,进行验收。适时开展“回头看”,对已脱贫但生活质量不高的贫困户,继续开展帮扶、走访,建立长期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整改结果:已整改并长期坚持

(二)

漏评

问题简述:**镇王张桥村

1、

**镇王张桥村一般农户**记,1口人,54岁,患有精神疾病。收入来源主要靠日常精神正常时建筑工地打零工,2019年务工收入约7000元;2020年未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房为3间砖混瓦房,西屋房顶有一直径约30厘米的洞,漏光,堂屋屋顶有三处透光。综合考虑“两不愁三保障”,该户住房安全和医疗保障无保障,属漏评。

自查情况:经全面自查,我镇通过“双基”排查有效地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根据“应进必进”、“应退必退”、识别零差错的原则进行全面排查,止目前未发现相关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严格按照《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河南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精准识别“回头看”和动态调整工作,做到识别退出零差错;二是加强镇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做到应知应会。以程序严谨保障识别精准,退出精准。贫困户识别和退出过程中,坚持慎重原则,强化干部作风纪律,切实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对排查的漏评、错评、漏登的问题立即根据相关程序进行整改。

整改结果:已整改并长期坚持

(三)行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问题简述:**镇十里铺村

1、脱贫户孟庆军,其妹孟庆慧患精神病,已办理慢性病卡,但没有使用。

2、2016年脱贫户王胜利,家中房屋裂缝严重,透光,疑似危房未鉴定。

3、低保脱贫户姬恒六,其母亲张金平,83岁,2019年12月23日经鉴定发放四级听力残疾证,享受低保,至今未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

4、脱贫户孟庆军,其妹孟庆慧患精神病,已鉴定为三级精神残疾,办理有残疾证,并享受低保,未发放残疾生活补贴。

5、贫困户石建魁,其妻子缺失4根手指,未进行残疾鉴定。

**镇牛庄村

1、2018年脱贫户李长波,5口人。2017年该户实施了D级危房改造,面积约25m左右(因离村前仍未提供危改档案,无法准确表述具体面积),现由其未纳入贫困户的母亲实际居住。其5口人居住在有轻微透光的旧房内,有漏雨现象

2、2018年脱贫户李长波表示本户饮用水为自打井,较浅,到了旱季,水少且浑,无法饮用,水质未进行检测过。

3、2019年特困脱贫户陈金合,1口人,肢体二级残疾,未进行无障碍改造。

4、

低保贫困户顾彦幸,57岁,2019年9月办理低保,妻子二级残疾,残疾生活补贴未发放。

**镇王张桥村

1、2018年特困脱贫户张祖禹,1口人,本人反映患有心脏病,但未进行慢性病鉴定。

2、2017年特困脱贫户张言,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需要长期用药,未进行慢性病鉴定。

四里店镇劳模沟村

1、2016脱贫户朱延荣,66岁,办理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慢病卡,2019年3月患脑梗塞,现行动不便,每天需服用治疗脑梗塞药物,未进行急性脑血管后遗症慢性病鉴定。

2、慢性病卡已办理未使用现象突出,如特困供养脱贫户刘玉德、低保脱贫户王廷发、低保脱贫户李国林妻子时艳丽,且该村慢性病卡普遍存在填写不规范、不严谨、信息漏项多等问题。

3、低保脱贫户王廷财之妻崔玉先,患精神病、脑血管病,慢病卡仅显示精神病,慢性病种鉴定不完整。

4、2017年特困供养脱贫户杨松山,现年72岁。该户于2019年实施了C级危房改造,对主房屋顶采用加盖彩钢板的方式进行修缮。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对南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农村危房改造相关问题请示的回复》(豫建村(2018)38号)文件精神,自2018年8月后,“不允许在农村危房改造中使用彩钢板”,属政策落实有偏差。

5、2019年低保脱贫户李太彬,现年64岁,肢体二级残疾,李太彬本人无婚烟史,考虑其年龄因素及身体状况,应为其办理五保。

**镇牛角里村

1、五保贫困户杨力广,83岁,经常性头晕,疑似心脑血管疾病,并长期吃药,未进行慢性病鉴定。

2、脱贫户王增志,患恶性肿瘤,经常吃药未进行慢性病鉴定。

3、脱贫户孟祥永,其母86岁,患有心脏病,经常吃药未进行慢性病鉴定。

4、脱贫户刘随山,其妻张海英患精神分裂症,已办理慢性病卡,但没有使用。

5、贫困户杨书娟儿子秦怡赞15岁,上初二,从2019年9月起辍学在家。

6、2017年低保脱贫户杨建恒,4口人,户主现年69岁,2017年摔伤后治疗不及时导致目前腰椎损伤凸起,身体佝偻,未进行残疾鉴定。

自查情况:通过扎实开展春季“双基”攻坚活动,我镇目前共排查出政策落实类123条;档卡资料类113条,七改一增类67条,户容户貌类52条,其他类108条。

整改措施:一是持续打好春季“双基”工作硬仗,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政策落实、基础项目落地上,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综合保障政策等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早谋划、早立项评审、早批复、早招投标,及早签订施工合同,用好项目启动资金,坚持全程督导检查

,实施阶段报账制度,切实高质量解决项目落地的根本问题。

三是针对春季“双基”攻坚排查出来的问题,责成各对口单位、村责任组逐个销号,逐项整改,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整改结果:已整改

(四)“七改”落实类

问题简述:**镇王张桥村

1、2017年脱贫户向国朋,房屋顶及厨房的石棉瓦顶均有轻微透光,有漏雨现象。

2、低保贫困户皮印玲,1口人,主卧室窗户无玻璃,应改窗户未改。

**镇牛角里村

1、2018年五保贫困户杨力广,1口人,83岁,四级肢体残疾,自理能力较差,屋内杂物乱放,蜘蛛网弥补,屋内户容户貌较差。

自查情况:经全面排查,我镇七改一增,目前发现存问题七改一增67条、户容户貌52条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结合“七改一增”“乡村振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等攻坚活动,将“双貌”攻坚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上,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以“双貌”提升为持续抓手,提升村容村貌、贫困人口的户容户貌和精神面貌,创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二是针对春季“双基”攻坚活动排查出来的“双貌”问题,责成相关口办和相关村按照程序立即进行整改。对我镇七改一增扶贫项目、户容户貌差进行排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应改为

改的问题。

整改结果:已整改

(五)干部访谈类

问题简述:**镇牛庄村

1、

**镇牛庄村2018年脱贫户陈晓的帮扶责任人为**镇市场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崔雪松,从2019年11月底开始帮扶陈晓,陈晓反映其只到家中去过1次,电话访谈时崔雪松说不清的帮扶贫困户家中的基本情况和所享受的政策。

自查情况:经全面排查,我镇通过不定期,不定时进行对领导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各种扶贫点验,暂时未发现相关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干部扶贫政策培训、测试。二是加强帮扶日活动力度,和贫困户密切交流。三是加强日常帮扶督查,压实责任。

整改结果:已整改

(六)边缘户

问题简述:**镇王张桥村

1、非贫困户薛永华,现年70岁。2009年与妻子离婚后至今独自生活。2019年自己隐瞒年龄在郑州当过保安,每月工资1300元左右。后因年龄过大,无法在外找到工作回村居住。现主要收入来源为:1.5亩耕地流转收入700元+养老金1122元+退伍补贴

3120元=4942元。薛永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每月吃药花费月150元左右。虽计算收入超出贫困识别标准,但综合考虑其年龄及身体状况,认定该户应享受低保政策,应纳入边缘户重点监测。

2、低保非贫困户张明远,现年74岁。其第二任妻子于1994年去世,继子虽在同村居住但不再赡养张明远。现其主要收入来源为:2亩耕地+低保金240元+养老金1122元,低于5000元。张明远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颈椎病,每月吃药花费300元左右。虽计算收入略超出贫困识别标准,但综合考虑其年龄及身体状况,应纳入边缘户重点监测。

自查情况:经全面排查,我镇目前发现

73户167人边缘监测户。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加强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强化数据分析,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帮扶。

二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农户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开展精准识别排查,对符合识别标准的要及时按程序纳入管理系统。

三是针对返贫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开展精准帮扶:(1)对于符合兜底保障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2)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给予产业、就业帮扶,帮助发展短平快产业项目,入股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安置公益岗等;(3)对遇到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生活陷入困境的按规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并适当提高救助金额;

(4)用好用活政福保、政康保、防贫保政策,根据实际购买其他保险,及时给予足额理赔。

整改结果:已整改并长期坚持

(七)满意认可度

问题简述:**镇十里铺村

1、**镇十里铺村脱贫户王长秀,其长子韩太山认为自己家庭收入较少,刚性支出较大,对脱贫不认可。

2、**镇十里铺村五保脱贫户姬松国,69岁,2019年6月查出心脏长肿瘤,对脱贫不认可。

**镇王张桥村

1、2017年特困脱贫户张言,75岁,肢体三级残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梗等疾病,其明白人侄媳妇姬保续认为张言岁数大,身体不好,对脱贫不认可。

四里店镇劳模沟村

1、低保贫困户李留栓,现年55岁。两三年前打工归家后,因为自己没房子,一直在弟弟家中居住。对需要政府帮忙新建住房但未解决一事表示很不满意。

2、非贫困户李太保对本村贫困户识别不认可,认为自已应纳入贫困户而未纳入。

自查情况:经全面排查,我镇通过“双基”排查,暂时未发现相关问题。

整改措施:严格脱贫攻坚政策标准。根据健康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不同性质和政策,确保让贫困户该享受的相关政策一项不少,不该享受的一样不多。同时,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抓差补缺。

不断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加强脱贫攻坚政策宣传。

整改结果:已整改并长期坚持

(八)增收类政策

问题简述:四里店镇劳模沟村

1、

劳模沟村光伏分红统一按照每人1200元发放,光荣社分红统一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发放,未实施差异化分配。

自查情况:经全面排查,我镇通过“双基”排查,发现相关问题。

整改措施:严格脱贫攻坚政策标准。根据金融扶贫政策,我镇立即制定差异化分配方案,下一步按照标准进行差异化资金分配。

整改结果:已整改

(九)志智“双扶”类

问题简述:四里店镇劳模沟村

1、低保贫困户李留栓、低保脱贫户王廷发,访谈中表没参加过农民学校的培训,没有参与过同心超市的积分评定兑奖活动,不知道有“红黑榜”一事。

**镇牛角里村

1、

**镇牛角里村志智“双扶”开展活动的相关资料,时间都只到

2019年7月份。

自查情况:经全面自查,我镇依靠各种渠道和会议部署开展了“志智双扶”、“三个一”、同心超市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整改措施:严格落实志智双扶“三个一”工作的要求。一是完善机制。各村要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加大基础投入,实现有阵地、有载体、有平台、有抓手,常态化开展工作。二是创新方式。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六个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移风易俗、倡树新风”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三个一”工作内涵。三是务求实效。要动员全部贫困群众和尽可能多的非贫困群众参与,认真组织,创新方法,正反激励,真正把“三个一”各项活动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整改结果:已整改并长期坚持

(十)其它类

问题简述:**镇十里铺村

1、贫困户石建魁的帮扶人为该村村支书,但石建魁不知道自己的帮扶人是谁。

2、低保非贫困户聂慧琴独自居住土坯瓦房,该房屋已有52年,屋顶透光漏雨,疑似危房,该户门前公告牌显示该户房屋危房无人居住,另有其他住房。

3、新识别贫困户乔太吉7口人,但扶贫信息系统中显示只有

4口人;徐喜林5口人,但扶贫信息系统中显示只有2口人;韩振松6口人,但扶贫信息系统中显示5口人。

**镇牛庄村

1、2019年特困供养脱贫户均未见赡养协议。

2、低保户吴海坤65岁,全家3口人,儿子吴廷庆30岁,精神三级残疾,享受低保,妻子史桂林61岁精神残疾(找不到残疾证),该户有纳入贫困户的意愿,而且也是低保未纳入户,但未建立“十类户”台账。

3、2018年脱贫户史昆邦表示不知道自己已脱贫。

5、

方城县**镇牛庄村贫困户均缴纳了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均还未享受医保补贴。

**镇王张桥村

1、王张桥村大罗庄组3处安全饮水智能刷卡集中供水点建成后一直未通电,不能使用(该村户户有自备井)

2、非贫困户张长方,家中3口人,表示对村里评选贫困户不知道,政策宣传不到位;王张桥村贫困户皮进东、2018年脱贫户吴明珍,缴纳了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尚未享受医保补助。

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于形式。王张桥村入户时有两户贫困户反映未参加过村级组织的体检。

四里店镇劳模沟村

1、2019脱贫户张付顺,信息系统中帮扶措施2019年帮扶措施输入不完整

,如享受光伏、光荣合作社等帮扶措施未录入

2、2019特困供养脱贫户张付顺,66岁,智力三级残疾直在其弟张付成(护理人)家中居住,现住房是安全住房。走访中张付成反映张付顺原有房屋为3间瓦房,土胚墙房屋,想申请为张付顺进行危房重建。

3、特困供养户委托供养服务协议签订不规范,部分存在逻辑错误,内容上缺乏对受托人履行供养服务的约束条款。协议中的受托人签字应由特困供养户的护理人签字,但均是由特困供养户本人签字。且受托人(即护理人、代养人)存在外地务工、长年不在家现象,无法履行代养义务。如特困供养脱贫户刘玉德的代养人刘保财(其侄子)实际在广州务工;特困供养户刘玉楼的代养人刘保聚(其侄子)长年在南阳务工。

**镇牛角里村

1、

**镇牛角里村五保贫困户杨力广,83岁,四级肢体残疾,自理能力较差,其代养人为侄子杨建福,但其侄子常年在商丘务工,无法尽代养义务,导致该户户容户貌较差,且户主对侄子未尽代养义务非常不满意。

自查情况:通过扎实开展春季“双基”攻坚活动,我镇目前共排查出政策落实类123条;档卡资料类113条,七改一增类67条,户容户貌类52条,其他类108条。

整改措施:一是持续打好春季“双基”工作硬仗,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政策落实、基础项目落地上,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综合保障政策等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早谋划、早立项评审、早批复、早招投标,及早签订施工合同,用好项目启动资金,坚持全程督导检查,实施阶段报账制度,切实高质量解决项目落地的根本问题。

三是针对春季“双基”攻坚排查出来的问题,责成各对口单位、村责任组逐个销号,逐项整改,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整改结果:已整改并长期坚持

三、举一反三整改情况

针对方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乡镇暗访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的问题,**镇党委政府除对上述问题清单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和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整改外,还举一反三,深入反思,认真排查,确保整改实效纵深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附件:**镇关于2020年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全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乡镇暗访方城县发现问题的清单与整改台账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20年4月16日

第4篇:乡镇脱贫攻坚自查整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省、市、嫩江市对市际交叉互检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相关要求,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反馈的__省 20__年扶贫成效交叉考核报告、__省 20__年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__省 20__年脱贫攻坚成效暗访考核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对照自查对照表的 15 个反馈问题,逐一对照自查,经排查我乡未发现对照自查存在问题,但需在今后工作中需密切关注,避免类似现象发生。我乡对以上工作进行排查整改,现将自查整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XX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求全乡上下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自查整改工作。一是召开党委会专题学习市 20__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方案,对照反馈问题清单,举一反三进行排查分析。二是严格对照市 20__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清单,研究具体整改方案,拟定整改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分类盘点销号。三是召开由全体乡村干部参加的视频会议,通报市 20__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专题学习市整改方案以及问题清单,促使全体干部进一步深刻剖析,落实责任,狠抓整改,注重实效。

二、认真排查,落实整改

根据 20__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要求,XX 乡夯实主体责任,压实责任担当,强化作风建设,全面开展对照自查整改工作。

(一)点对点反馈问题。

1、“三落实”责任落实方面,扶贫政策、贫困户情况说不清。乡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对危房改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掌握不全,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 20__年脱贫户基本情况说不清楚。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2、“三落实”责任落实方面,村级遍访工作开展不扎实。个别村 20__年调换村党支部书记,考核时,该村无法提供前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遍访工作记录。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3、“三落实”责任落实方面帮扶成效不明显。个别村贫困户缺少针对性帮扶措施或增收措施。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4、“三落实”就业扶贫方面,扶贫公益性岗位管理不规范。个别村贫困户签订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管护人员聘用协议》中,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未明确。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5 、“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个别村户贫困户签订的带资入社协议内容缺失,权利义务未明确。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二)对照排查举一反三问题。

1、“三落实”问题整改方面,问题排查不到位。某县某村无致富带头人档案、房屋鉴定报告不规范,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未启用“一站式”医保结算系统、贫困户慢病鉴定不到位等问题未纳入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整改台账或 20__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台账进行整改,排查问题有遗漏。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2、“三落实”问题整改方面,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不扎实。某县某村村级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整改销号验收需行业部门和乡镇主管领导签字确认。查阅资料发现,该村已销号问题相关责任人均未签字确认,履行验收销号程序有缺失。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3、“三落实”问题整改方面,村级问题清单不规范。某县某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百日攻坚战工作排查问题清单中,问题描述照搬照抄县级和乡镇描述内容,无法体现本村排查问题具体内容。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4、“三落实”就业扶贫方面,个别公益性岗位“挂名顶岗”。某县某村 1 名 70 岁贫困老人 20__年被聘为保洁员,该户表示“自己干不动了,是亲属帮着干活,发的钱自己也给亲属了",经核查,该户 2020 年又签订了保洁员合同。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5、“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扶贫产业项目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某县某村某某种植合作联社扶贫项目未与贫困户签订带贫益贫相关协议,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分配收益。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6、“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个别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率低。某县某村利扶贫产业项目投资 141 万元,20__年整体出租收取租金仅为 1 万元,投资收益率为 0.7%。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7、“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个别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不精准。某县某村将扶贫资产收益平均分配给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同等收益,2018 年人均收益 240 元,20__年人均收益 236 元。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8、“三保障”危房改造方面,部分贫困户住房维修改造质量不高。某县某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后仍然存在墙体有裂痕、冬季透风不保暖、两次维修未达标准等质量问题。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9、“三保障”危房改造方面,个别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发放不及时。某县某村户贫困户 20__年危房改造维修花费8900 元,相关票据已提交村两委,补助款至考核时仍未发放。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10、“三保障”危房改造方面,部分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不规范。某县某村户贫困户 D 级危房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日期为同一天;危房改造前房屋安全性鉴定报告为 C 级,改造后进行了两次房屋安全鉴定,第一次鉴定仍为 C 级,第二次鉴定为 B 级,房屋安全鉴定混乱。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严格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夯实整改工作成果。我乡将进一步继续巩固“稳”的基础,坚持现行标准和 2020年时限,保证脱贫质量,防止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狠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浅尝辄止。不断加大“进”的力度,防止返贫。

(二)多种扶贫措施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为其“量身打造”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以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扶贫奠基,以产业、就业扶贫实现“造血”,以教育扶贫力求“扶志也扶智”,多种扶贫政策并举,创新机制,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狠抓责任落实,加强督查力度。进一步强化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沟通联系,落实乡镇和市直单位帮扶责任制,为下一步精准脱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附 2020 年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供参考)

__月__日和__月__日,我分别参加了国家邮政局和省局组织的“以案释纪明纪、严守纪律规矩”和“两学一做”暨警示教育视频会议,并认真倾听了两次视频会议中几个典型违法违纪案例的通报,警示案例的教训是深刻和沉重的,对此我感受颇深,收获不小,得益匪浅。这些案例告诫我们,党员干部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永远都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党员干部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现就警示教育从自我约束和自律方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防线在心,廉洁自律成自觉

腐败案件最深刻的警示,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近年来,查处的一系列腐败案件发人深省,总结的腐败教训也令人深思,让我们从中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得到了深刻的警醒。

我认为反腐倡廉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滋生腐败最先突破的是廉洁自律这道防线,保持清廉必须固守的是廉洁自律这条底线。心不廉则无所不取,

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培养,特别是在面对诱惑、陷阱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警钟长鸣,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务必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严谨恪守,时刻对照常修正

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不仅是一种自我的思想境界,而且是一种责任要求,是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来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和权力大小,都存在着腐败的风险。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处于腐蚀与反腐蚀考验的前沿,职位越高风险越高,权力越大风险越大。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将 8 个方面的禁止细化为 52个不准,强调党员干部首先要廉洁自律。《廉政准则》既是明晰的规定、检验的标尺,也是引导的手段、保证的条件。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经常认真地看一看以启发自觉,深入地

想一想以反思自省,仔细地查一查以对照自纠,真正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

三、诚实守信,为善为民树形象

古人云:可以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高尚的道德修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一种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一种宽宏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一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

通报中的很多案例,违法违纪人员就是一面打着为民为职工的幌子,背地里却干着损坏国家形象、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党员干部如果不能诚实待人,就会使同志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进而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诚信是铸就党员干部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石,也是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树立威望的前提条件。讲诚信,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心胸坦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忠诚,待人诚恳,光明磊落。

四、知德修德,务实重干利长远

为人要有德,修德尤为重。修德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

修课。做人可以一生无仕,却不能一日无德。德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修德是端正党风巩固政权地位的需要,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需要,也是推动工作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要做到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一是做到自重。要常想自己肩负的责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做到自省。要结合自己工作生活实际,以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为镜子,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灵魂和行为举止,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三是做到自警。要经常把自己的道德修养置于监督之下,常想牢狱之灾,做到警钟长鸣。四是做到自学。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领导方法就无法改进,做出的决策也就不可能正确。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获。五是做到自励。要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勇于探索,奋斗不止,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警示教育活动的系列学习,我深

切的认识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欲望,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合格党员。

第5篇:XX乡镇脱贫攻坚中央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

为了切实整改中央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问题,确保问题清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改目标

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认真对照中央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问题清单,按照“问题必须整改,整改必须清零”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夯实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措施,补齐断项漏项,确保我市在7月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检查中取得良好成绩,从而推动全镇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二、整改要求

一是整改时限,交叉检查反馈我市整改未完成的问题,在6月30日前全面整改到位。

二是整改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主官主责、立行立改、注重实效、问题清零。

三是整改责任。我镇作为责任单位的整改事项,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三、整改措施

1、认真组织开展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及5月19日省委专题会议精神的有关活动,认真领会习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重要会议精神专题会议精神,深化对脱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认清当前形势,提高政治站位。(牵头单位:党政办,责任单位:其他站办所、各行政村、驻地工作队)

2、按照分级负责、覆盖到村的要求,加大对扶贫干部培训力度,增强为民情怀,切实解决基层扶贫干部政策不清、认识不准、感情不深、作风不实的问题。(牵头单位:镇纪委,责任单位:其他站办所、各行政村、驻地工作队)

3、严格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低保台账,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工作机制。

第6篇:脱贫攻坚整改报告

根据《**市脱贫攻坚领域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固扶发〔2018〕4号)要求,现将我在脱贫攻坚领域突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工作总结予以上报。

一、整改落实情况

按照固扶发〔2018〕4号文件要求,对照《整改方案》9个方面30个突出问题,我们认真进行了对照。方案责任单位涉及我局的是“扎实开展查漏补缺回头看”方面,要求对全市823个行政村开展“回头看”,重点解决已实施整村推进集中攻坚的53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覆盖不全的问题。按照脱贫工作“行政村通硬化路”的要求,我市所有行政村都已实现通硬化路。目前,主要实施的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作。

2018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总投资5.38亿元,截止今年底,400公里已全部完工。另外,全市各县(区)还在计划外整合其他涉农资金修建农村公路及村组巷道689公里(其中砂砾公路53公里),总投资3.98亿元,目前已全部完成。这些项目主要由各县(区)交通部门负责实施,涉及2018年脱贫出列的56个贫困村及2017年之前“回头看”的部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抓摸底,把底数搞清楚。

根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安排部署,今年初,我局会同各县(区)交通运输局对全市自

然村(组)通公路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经摸底,全市62个乡镇823个行政村4284个自然村(组)中,通硬化路3053个、未通硬化路1231个,分别占所有自然村的71.2%和28.8%。全市所有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需建设村组巷道4168公里。通过摸底,搞清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现状,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各县(区)对各自辖区内的通客车情况也进行逐一摸排,找准不通客车行政村的主要原因所在,为因地制宜解决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抓规划,项目实施有遵循。

在制定出台《**市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市交通扶贫专项规划》、《**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将农村公路发展写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让农村公路纳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总盘子”。根据各县(区)发展实际,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五年实施方案(2018年-2022年)》总体安排,采取梯次推进计划,让各县(区)每年交通扶贫项目实施思路清楚,有章可循。2020年底前,重点解决脱贫销号村和深度贫困村所辖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问题,贫困村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泾源县、隆德县所有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到2022年底,实现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

(三)抓整合,凝聚力量破难题。

2016年,市交通运输局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市委、政府建议,整合各类道路建设方面的扶贫资金,由

交通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实施,其它部门做好配合。2017年,大部分县(区)通过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凝聚力量解决偏远住户出行难,既杜绝了重复建设、低标准建设,又提升了农村公路质量。2018年,全市各县(区)在建设农村公路400里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修建农村公路及村组巷道689公里。通过大力实施通村入组的农村公路建设,全市的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迅速增加,路网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得到迅速扩张,部分偏远山区出行条件得到大力改善,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四)抓落实,多措并举促进度。

我们把扶贫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细化任务分工,对人对表落实。组成工作组,建立一季一督查机制,先后三次到各县(区)进行检查调研,针对问题弱项,研究措施办法。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局,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责任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予以监督。各县(区)交通运输局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能够顾大局、能吃苦,敢担当、求作为,为交通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

三、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作为,抓好2019年项目谋划。

紧盯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载体,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五年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强化公路建设质量监管。初步计划,2019年全市实施经济干线公路项目5条118公里,农村公路项目500公里。

(二)紧盯目标,巩固脱贫攻坚交通成果。

紧盯交通扶贫通路通客车目标,在大力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督促部分县(区)对还未通客车的行政村进行排查分析,制定可行措施,不断推进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同时,对已经出列的贫困村实施“回头看”,确保所有通硬化路的行政村道路畅通,力争隆泾彭三县脱贫摘帽通路通客车指标符合国家验收标准。

(三)及时沟通,积极为交通扶贫做好服务。

积极发挥好协调统筹、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各县(区)交通运输局的沟通对接,切实把已经谋划好的项目靠实落地,紧抓项目前期工作不放松,为来年开工建设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为全市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第7篇:脱贫攻坚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报告,脱贫攻坚巡视问题整改

脱贫攻坚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报告 脱贫攻坚巡视问题整改 市委巡察组对我县脱贫攻坚巡查情况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镇属各单位,各驻村帮扶单位:按照中共*县委员会〔2018〕21 号《关于印发市委第一巡察组对我县巡查情况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及责任分工的通知》精神,对照自查我镇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围绕市委第一巡察组反馈意见,聚焦精我镇准扶贫脱贫、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三项重点任务”和“三个助力”,按照“实事求是、统筹兼顾、从严从实、立行立改”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重点、强化措施、完善制度,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工作,扎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推进“三个*”建设、加快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整改问题和措施

(一)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方面的问题

1.对精准扶贫脱贫领导不够有力,作用发挥不明显

(1)关于工作合力不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

①加强联系沟通,定期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及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凝聚工作合力,推进工作落实;

②推行脱贫攻坚战区指挥制,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脱贫攻坚工作力量,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③整合督查力量,扎实开展脱贫攻坚

督查考核工作,运用“三项机制”、“观摩汇报”等,倒逼责任落实任务落实;④加强镇村组干部、包户干部政策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能力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镇扶贫办

承办单位:各村、各帮扶单位、各驻村工作队

整改时限:5 月 30 日前

(2)关于政策执行有差距的问题

整改措施:

①对标“八个一批”政策,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八个一批”扶持配套政策,打好政策扶持组合拳;

②组建扶贫政策宣讲队,编发《扶贫政策汇编》,广泛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培训,着力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

③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深度调研、因地制宜选好扶贫产业,精准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增强带动功能,促进脱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④加强对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搬离原居住地人员、边远地区群众扶贫工作的督促检查,进步细化工作措施,精准落实扶助政策,做实做细各项扶贫工作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扶贫办

承办单位:各村、各帮扶单位整改时限:5 月 30 日前

2.精准扶贫脱贫党的建设缺失,组织领导不力。

(1)关于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到位的问题。

整改措施:①完善县委常委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决策程

序,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②健全完善《“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办法》等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③实行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公示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县委办

承办单位: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

整改时限:5 月 31 日前

(2)关于“四支队伍”整合不力的问题。整改措施:①调整充实驻村包扶力量,各包村扶贫部门要分别组建帮扶工作队和驻村工作队,选优配强驻村帮扶人员;

②进一步整合“四支力量”抓扶贫,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制定帮扶计划,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③严格执行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管理办法》,教育引导各级包扶干部沉下身子抓帮扶;

④加强“四支队伍”考核评估工作,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着力查处驻村“走读”、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违纪违规问题;

⑤建强村级班子,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确保贫困村班子坚强有力、个个过硬。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县纪委(监委)县扶贫局各驻村包扶单位各镇办

整改时限:5 月 31 日前

(3)关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整改措施:①坚持“扶志”和“扶智”并举,强化贫困群众的思想引领和技能培训,提振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②聚焦今年脱贫的*个贫困村,采取文艺宣传队、电影放映队宣传等形式,宣传扶贫脱贫政策;

③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婚育丧葬新风,坚决遏制高额彩礼、高额份子钱等陈规陋习,引导广大群众形成文明生活新风;

④积极实施公益救助活动,完善爱心超市等扶志与救助相结合的扶贫救助机制。

责任领导:*

*镇*村关于脱贫攻坚巡视组反馈问题反整改方案

根据*村实际,结合中央第*巡视组对我省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本村对标问题清单,现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整改问题:

1、思想认识高度不够

2、贫困人口底数不清

二、整改目标:

以此次整改为契机,坚持“结合实际、标本兼治、务求实效、合力攻坚”的整改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解决扶贫专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长效管理,防止问题反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整改措施:

为切实将问题整改到位,村成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整改措施,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

1.关于思想认识高度不够问题整改措施:

一是迅速召开专题学习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中省市县领导有关要求,切实把全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省市县的部署上来。

二是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实施推进之中,把各方力量和资源向脱贪攻坚聚焦,使脱贫攻坚与补短板、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同向同力、互动共赢。

三是夯实镇村“四支力量”抓脱贫责任。

四是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政策,除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外,对其他贫困人口综合落实帮扶措施。

五是积极探索“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革,全面推广“三变”产业脱贫模式。

2、关于贫困人口底数不清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是认真做好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动态做好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及比对核实工作,落实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四方签字”,签订《家庭情况真实性承诺书》《自主创业意愿书》《自愿就业承诺书》《干部帮扶责任书》“四书”。

二是落实“两公示、一公告”制度,逐户发放精准脱贫、健康扶贫明白卡和帮扶工作资料夹,即“两卡一夹”。

三是对本村数据清洗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建立分类台账,上报镇县审定。

乡镇脱贫攻坚中央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

为了切实整改中央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问题,确保问题清零,根据我镇实际

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改目标

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认真对照中央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问题清单,按照“问题必须整改,整改必须清零”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夯实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措施,补齐断项漏项,确保我市在 7 月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检查中取得良好成绩,从而推动全镇2018 年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二、整改要求

一是整改时限,交叉检查反馈我市整改未完成的问题,在 6 月 30 日前全面整改到位。

二是整改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主官主责、立行立改、注重实效、问题清零。

三是整改责任。我镇作为责任单位的整改事项,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三、整改措施

1、认真组织开展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39 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及 5 月 19 日省委专题会议精神的有关活动,认真领会习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重要会议精神专题会议精神,深化对脱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认清当前形势,提高政治站位。(牵头单位:党政办,责任单位:其他站办所、各行政村、驻地工作队)

2、按照分级负责、覆盖到村的要求,加大对扶贫干部培训力度,增强为民情怀,切实解决基层扶贫干部政策不清、认识不准、感情不深、作风不实的问题。(牵头单位:镇纪委,责任单位:其他站办所、各行政村、驻地工作队)

3、严格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低保台账,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工作机制。

第8篇: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报告最新

为了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我乡根据检查中反馈的问题清单,庚即专题召开会议对照清单查摆问题,寻找病因,制定措施,并立即整改,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

一、针对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我乡对标脱贫攻坚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通知》文件,按照乡级四大类 73 项、村级三大类 48 项进行了重新归档整理,使全乡档案特别是贫困村档案规范、有序,同时,我乡资料及痕迹管理均为当天收集、当天归档整理,每月月初对上月贫困户收支情况进行痕迹管理,另外,我乡将所有贫困户的明白卡进行了重新制作并全部上墙。

二、针对政策宣传力度还需加大的问题

我乡通过微信群、农民夜校、走访贫困户、召开会议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政策宣传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开办农民夜校 65 期,发放宣传资料 1000 余份,召开专题会议 20 余次。以后我乡还会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脱贫政策人人知晓。

三、针对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自 xx 年以来,全乡投入资金 742 万元,建设项目 14 个,项目包括:列立村道路硬化、三面光水渠、灌溉设施建设、灌溉引水工程及扶贫新村项目;九子村药山牧道安防设施建设、生产便道建设、c 级危房改造、灌溉水池修建、村道巩固提升、扶贫新村项目、九子村活动室重建、道路硬化及波形护栏项目。通过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一步

加强和巩固了贫困村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方便了果蔬的运输和销售,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生产成本,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四、针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需要重视"的问题

我乡加大了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特色产业,我乡共有四个行政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乡四个村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其中列立村种植甜樱桃 51 亩,青红脆李500 亩,产值达到 400 万以上;九子村种植青红脆李 576 亩,1/3 的果树已达到盛果期;木卡村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全村种植甜樱桃 230 亩,形成了农旅互动的特色产业;三寨村种植甜樱桃 200 亩,以自驾游推动游客上门自摘水果,让游客在体验羌家人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水果的销售量。为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我乡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了精细化蔬菜种植,xx 年我乡种植蜀香 2 号 60 亩,产量 80吨,产值达到 18 万元。今年新植蜀香 2 号 220 亩,预计产量 286 吨,产值 64 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针对"对一些特殊的深度贫困户群众帮扶力度还需要加强"的问题

我乡根据实际从医疗、教育、政策、产业、就业、思想等方面进行帮扶,针对每户情况制定措施,有的贫困户帮扶措施多达 15 条以上,通过精准帮扶,确保了贫困户收入的增加和观念的转变,全乡帮扶成效明显,如:列立村 xx 年通过"五个一"帮扶,接受了省级验收,达到了村退出、户脱贫。

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市里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局帮扶下丁家镇 33 户贫困家庭,共涉及 6 个村庄。按照下发的《关于扎实做好烟台市暗访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组织人员认真开展脱贫攻坚整改情况"回头看"工作,对照烟台暗访发现问题的反馈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第一帮扶责任人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帮扶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有的干部对扶贫标准、扶贫政策不掌握或掌握不全面,有的对贫困户家庭情况了解不多、不透,简单进行走访式慰问、放下东西就走,有的干部因为工作时间冲突,就委托别人把慰问品送去了事。

2.贫困户家中扶贫资料不齐备或填写不规范。有的贫困户家中扶贫资料不全、填写不规范,《脱贫实录》内容填写不规范、不准确,扶贫资料存放零散或丢失。

二、下一步工作整改措施

1.专题研究、布置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作为主要中心工作来抓。要求第一帮扶责任人在具体帮扶过程中,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全面地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做到帮扶措施让贫困户满意。采取多种帮扶措施,进行实质性的帮扶,经常性地开展帮扶干部精准扶贫知识培训,并且组织精准扶贫知识测试,能够理解和把握相关帮扶政策、帮扶措

施、脱贫标准等。提高认识,创新帮扶机制。定期召开精准扶贫调度会,组织全体帮扶干部深入学习各级领导讲话特别是精准扶贫讲话精神,做到入心入脑。

2.提高第一帮扶责任人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认识。我局将第一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情况与考核挂钩。第一帮扶责任人必须落实好"三清三明六个一"帮扶责任。清楚扶贫政策,宣讲明白;清楚贫困户家底,措施明确;清楚政策落地情况,成效明了。做到"六个一":每次入户不少于 1 小时;每次入户都要与贫困户拉 1 次家常;帮助结对贫困户打扫 1次卫生;陪结对贫困户吃 1 顿家常饭;陪结对贫困户理 1 次发;帮助有种植养殖的结对贫困户干 1 次农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继续按照全市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积极行动,扎实工作,落实责任制,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要求,提高第一帮扶责任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提高亲民办事能力,切实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实处。

xx 市司法局

xx 年 9 月 25 日

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一、整改情况

(一)主动作为,努力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

一是在完善扶贫长效机制上下足功夫。要求驻村书记加大对困难群众的走访力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走访,在走访中准确掌握并第一时间上报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彻底打通问题上行和措施下行双向通道,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二是在要我富

向我要富转变上下足功夫。继续推进"聚力"工程贷款工作,降低群众融资门槛,切实将群众致富的"好点子"变为群众增收的"金点子";依托红白理事会,通过建立村规民约逐步推动移风易俗,坚决抵制大操大办等铺张浪费行为,引导群众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协调灵武市就业局给予支持,于近期举办厨师技能培训班,提高群众就业能力,增强群众致富本领。三是在增加群众安全感上下足功夫。以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为基础,充分发挥寺管会、乡贤作用,成立村级调委会,建立调解工作室,按社分割划片,实行网格化管理,各社长具体负责所包片区的法制宣传、思想教育和矛盾调解工作,确保群众矛盾早发现、早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二)积极争取,全力推动扶贫道路项目建设。

银川滨河新区十万亩枸杞扶贫种植基地公路(一期工程)项目已完工,西夏区兴泾镇至永宁县闽宁镇扶贫公路项目属于政府类投资项目,项目建设应严格遵守政府类投资项目相关规定,待可行性论证、土地报批、立项审批、招投标等项目前期手续全部完善后方可开工建设。目前,我局已按照贵办整改建议,加大协调争取力度,将西夏区兴泾镇至永宁县闽宁镇扶贫公路项目列入 xx 年度政府投资计划,全力确保项目资金,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证。灵白公路到长流水景区 1.5 公里、灵白公路到漫水塘村一队养殖园 1 公里、漫水塘村一队养殖园区到二队养殖园区 2 公里路三条道路我局正在协调灵武市,计划由灵武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实施,届时我局将积极配合,做好协调审批工作。同时,为加快上述道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尽早推动项目

开工建设,我局已将项目建设责任到人,明确由分管领导担任项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任责任人,具体负责上述扶贫道路项目,对项目建设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今年四季度开工建设,xx年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基础条件制约,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动不快,与上级要求和群众需求尚有差距。二是受群众思想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影响,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尚存不足,亟须推动困难群众致富愿望和致富本领的双提升。三是受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流程及政府资金有限影响,主要扶贫道路项目推进速度不快。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抓督查督办,压实工作责任。对既定工作安排,局领导班子每月听取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工作进展汇报,确保工作有安排、责任有落实,切实将整改任务落到实处、脱贫攻坚干到实处。二是抓精神扶贫,后植致富动力。加大群众正面思想教育,组织开展多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困难群众子女就学的资助力度,后植困难群众自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三是抓项目推进,强化致富保障。加快推进西夏区兴泾镇至永宁县闽宁镇扶贫公路项目建设,力促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投入使用,实现扶贫道路在保出行的基础上向促发展升华。

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篇:制造业转型的思考下一篇:各班组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