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领导者素质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时代的领导者素质

论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内容与方法

〔摘要〕基于3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反馈的调研材料,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我国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内容应涉及政治忠诚、政治信仰、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和政治自律六个维度,现有考察方法主要包括经常性考察、原则性考察、系统性考察和联动性考察。受访者还认为,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依然存在考察形式单一、考察方法缺乏创新、考察标准不具体、考察过程不规范、考察时间不持续、考察机制不健全、考察制度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从丰富与创新考察方法、建立清晰量化的考察指标体系、拓展并深化考察的范围与内容、综合研判考察结果并有效运用、完善分工协作与高效联动的考察机制等多个方面优化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工作。

〔关键词〕高校领导;政治素质;干部考察;政治标准;干部队伍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1〕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素质考察与政治把关,是党对领导干部培养与考核的重点内容。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政治方向引领高校的办学方向,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是我国办学治校的核心力量,只有高校领导干部具有正确的政治站位,才能确保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遵循正确的发展路线。因此,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在选人用人时重点考察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内隐性和可变性的内在品质,考察者难以快速、准确地对其进行识别与评价。高校领导干部考察中如何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如何更加准确地考察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成为新时代干部考察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对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的主题调研,通过对访谈材料与实证数据的整理归纳与统计分析,探索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机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改善与增强我国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工作的思路与启发。

二、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意义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学术科研的重镇,是现代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决定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政治使命。“对高等教育在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不必大惊小怪,所有伟大的教育哲学家都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分支来看待,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都是如此。”〔2〕中国高校的政治使命,已提升到民族发展与未来的高度,在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价值确立、科研水平提高、社会文化构建与反思等层面上作出贡献。〔3〕正是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政治色彩与政治使命,使得我们更加重视高校领导干部的考察与选任,尤为重视对其政治素质方面的考察。

(一)政治素质的定义与内涵

“政治素质”这一概念是在“干部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相关概念中演变产生,它在不同制度背景的国家、不同领导人执政期、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下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政治素质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性,概念涵盖面广、涉及面宽、包容量大。〔4〕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诸多文件对“政治素质”进行了界定和阐释,政治素质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5〕这里所探讨的政治素质特指干部处理其与组织及其领导者之间关系所持有的基本立场、观点、态度与行为特征的总和,是干部素质体系中那些能够用于履行政治责任、完成政治使命与促进政治成长的关键素质。〔6〕良好的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与为官之基,是领导干部从政履职所需素质的核心。

(二)高校领导干部的独特属性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7〕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直属高校的领导人员肩负着科教兴国的使命。在确立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后,高校领导干部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少数与决定因素,高校领导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努力践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发挥着策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引导的重要作用,承担着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领导人员所具备的独特属性、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使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方向、政策落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政治素质考察的时代性与必要性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领导政治素质的相关研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系统在主题栏中同时输入“高校领导”与“政治素质”两个关键词,能够获得的相关文献只有47篇。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见图1、图2),相关主题文献在近20年内每年发表平均值在2篇左右,主题分布主要集中于早期的“思想政治素质”研究。学术界针对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相关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延续性,政治素质考察在现实实践与学术研究中依然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干部考核中的必要环节。萧鸣政等人通过研究梳理新中国以来的中央文件与相关文献,回顾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方法的历史沿革,从理论归纳与实践特点等层面系统分析和概括相关评价方法的基本模式与优缺点,由此提出完善干部政治素质评价工作的相关建议。〔8〕姚建宗认为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都必须紧紧抓住各级党政机构的“一把手”,这些“关键少数”的政治素质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生态的修复与重建。〔9〕骆军认为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有助于协调精英的自我意识与群众的首创精神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个体权威提升管理效率,避免领导干部由于个体权威衍生出脱离师生的精英主义。〔10〕金永兴等人认为在依法治国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总体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应当对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和导向,并更多地借助制度约束以规范教师言行。〔11〕

(四)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领导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要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领导干部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对直属高校领导干部进行政治素质考察是确保我国高校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证。当前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愈发严格,考察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各种现实问题亟待完善。结合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的特殊性、政治素质考察的时代性与必要性,能够加深我们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践运用与学术研究发展情况的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领导干部这一大的群体进行政治素质考察的相关研究,大部分研究主题较为宽泛,为此,我们将研究群体的范围聚焦于高校领导干部,把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内容、方法与优化路径视为研究的核心。

三、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实证研究

为深入研究各直属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内容与方法,课题组围绕主题设计了访谈提纲、测评量表和负面清单。在教育部人事司的帮助下,课题组将访谈提纲发放至直属高校,并以调研函的形式商请全国各地的直属高校协助开展调研访谈。访谈的问题以课题组提供的访谈提纲为主。各高校组织部门协助开展访谈,并提供相关访谈材料与总结报告,被访谈者包括主要领导、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组织部长、“双肩挑”干部代表、学者代表等。课题组将各直属高校反馈的访谈材料与总结报告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和总结。

(一)访谈提纲设计与反馈资料回收

围绕研究主题,课题组设计的访谈提纲涵盖六大问题:(1)直属高校领导人员需要具备的政治素质;(2)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的具体途径与工作机制;(3)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延伸至个人社交圈与朋友圈的方式;(4)目前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存在的主要问题;(5)个人对于加强和改进直属高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6)学校在进行政治素质考察与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时的好做法或好举措。访谈提纲的六大问题涉及了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倾向、主要途径与工作机制、形式上与实质上的差距、主要问题与有效建议,意在通过访谈了解各所高校不同层面的领导干部对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认识与建议。

课题组于2019年6月初向75所直属高校发送调研函并附访谈提纲,截至2019年8月27日,一共获得36所高校的反馈材料,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36所高校一共收回94份访谈材料与18份总结报告。课题组对112份原始反馈材料根据反馈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每份材料都有一个独特的编码,如“001-01”代表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份访谈材料,“001-01-1”代表第一所学校第一份访谈材料中第一道问题的回答。基于编码后的反馈材料,课题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与文本整理。

(二)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内容

要做好政治把关与政治素质考察工作,考核人与被考核人就必须了解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抽取访谈材料中关于第一道题目(直属高校领导人员需具备哪些政治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其中哪一项是您认为最重要的?)的所有回答,了解直属高校领导对“政治素质基本内容”的理解情况。在第一道题的所有回答中,我们抽取频繁出现的9个关键词(见表1)进行计数统计,由于受访者在回答此道题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区分如政治信仰、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等相近词汇,因此在统计过程中根据受访者具体回答的内容进行最相近意思上的关键词分类与统计。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在94份访谈材料中,只有2份访谈材料没有涉及到关于此题的回答,缺失占比为2.13%(见表2),其余92份访谈材料均涉及政治素质基本内容的回答。我们选取九个关键词的有效计数及有效占比绘制条形统计图(见图3),以便于直观地比较出有效占比最高的关键词。

根据图3,我们发现访谈材料中受访者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为“政治能力”,有52份访谈材料显示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应该包含政治能力,有效占比为55.32%。关键词“政治担当”和“政治忠诚”的有效占比紧随其后,分别为54.26%和43.62%。大部分受访者都在阐述政治素质基本内容时涉及到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站位”“政治自律”等关键词,他们对于政治素质的基本理解都普遍地结合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干部选拔的最新政治标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阐述。关于受访者对政治素質最重要项的选择,其中有40位受访者(有效占比42.55%)认为“政治忠诚”是政治素质最重要的一项,有12位受访者(有效占比12.77%)认为“政治信仰”是政治素质最重要的一项,“政治忠诚”和“政治信仰”是大部分有效受访者认为政治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两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干部素质的重要论述为明确直属高校领导人员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提供了基本遵循,主要体现在“两家”“三度”“四铁”“五好”等多个方面。根据访谈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统计数据,可以将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划分为六个维度来理解,主要包括政治忠诚、政治信仰、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和政治自律。绝对的政治忠诚是高校领导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政治素质,强大的政治定力是高校领导排除干扰诱惑的基本素质,敢于政治担当是高校领导面对困难压力的重要品质,良好的政治能力是高校领导贯彻上级部署的关键本领,严格的政治自律是高校领导保持清正廉洁的自我要求。

(三)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方法

伴随着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需求的与日俱增,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途径也日趋丰富。为更加全面地了解与分析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方法,我们选取访谈提纲中关于第二道题目(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可以有哪些途径?教育部、地方主管部门、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应分别承担什么职责,形成怎样的工作机制?)的所有回答,对关于此题的所有访谈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6个关键词(见表3)进行计数统计。由于受访者在回答此道题的过程中,会阐述关于政治素质考察的不同维度、不同方式和不同细节,为了简化统计,我们主要根据受访者所提及的考察方法选择表达意思最为相近的关键词进行统计。

根据问题二所有访谈回答的关键词计数统计(见表4),94份访谈材料中有6份访谈材料没有涉及到关于此题的回答,缺失占比为6.38%,其余88份访谈材料都涉及到关于此题的回答。为更加清晰地比较不同关键词的频率分布,我们选取表4中关键词的有效计数与有效占比绘制条形统计图(见图4)。

根据图4,我们可以发现88份有效访谈材料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及到民意调查、访谈座谈、巡视监督、个人汇报、查阅档案、测评测试等基本考察方法,其中“民意调查”这一考察方法提及程度最高,有62份访谈材料涉及到这一关键词,有效占比高达65.96%。其次,有53份访谈材料涉及到“巡视监督”,有效占比为56.38%。

从相关访谈材料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方法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经常性考察

经常性考察主要针对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和平时表现进行观察和考核,随时掌握干部的动态情况和新变化。根据高校领导干部的岗位和类型,在常态化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突出政治素质考察的标准和要求。具体考核工作中,通常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实地走访、查阅干部档案和工作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到其原任职地方或单位采取个别访谈、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考察中,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听其言、观其行、查其表、析其里”的方式加强综合分析研判。考察组一方面会以“个人汇报”的形式要求本人围绕政治素质考察的主要内容提供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列举政治实践的具体案例,说明本人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考察组通过日常了解、深入相关师生群体访谈、调取办学实绩成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合理的判断。

2.原则性考察

原则性考察是指直属高校领导政治素质考察的全过程坚持“凡提四必”,强化高校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的政治把关,防止“带病提拔”。对于直属高校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人选,要做到干部相关档案“凡提必审”,注重查阅干部的人事档案,了解干部个人的工作发展史、個人成长轨迹及有无不良处分记录。对于直属高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严格核查相关资料的有效真实性,决不允许故意放大被考察干部的成绩,也不允许刻意隐瞒被考察干部所存在的问题,但凡被考察者自己提供虚假情况和虚假材料,都要严肃处理。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凡提必听”,尤其是高校领导干部的干净度考察,主要由学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等完成,教育部和地方主管部门可以就收到的干部信访和掌握的其他情况给出意见。对于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具体、有可查性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对有关线索和问题认真开展会诊辨析、筛查甄别,对群众反映的重要情况进行具体核查,深入把握、准确定性,不放过有问题的干部,也不耽误没有问题的干部。

3.系统性考察

政治素质考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包含政治素质考核指标的系统性,也包括考核机制的系统性。主要是把专题调研与日常考察、人选情况与班子情况、临时抽查与巡察监督、信访审计与年度考核、参加培训与集中教育等情况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结合起来,做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考察工作。系统性考察往往通过“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两个视角开展,“由上至下”的考察主要体现在领导人员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党中央下发的文件是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实现载体,也是对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抓手。考察重点在于领导干部对上级文件的执行程度以及实际效果,特别是何时落实、如何落实文件中规定的一些约束性指标。①“由下至上”的考察主要是通过群众了解高校领导在落实决策部署时是否存在空转现象,深入到师生员工身边,听取师生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真实看法,了解被考察人是求真务实、做实事还是满足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拍脑袋做决策。

4.联动性考察

联动性考察是指组织系统内部各层级间以及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动,通过注意听取高校领导干部人选所在党组织对其政治表现、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工作作风等情况的评价意见,深入挖掘分析政治方面的具体事例,精准评价干部的政治素质。②联动性考察往往通过典型事例分析的方式,对领导干部进行政治素质考察,例如教育部相关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和学校党委三方协商,或者校内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等会商,确定一个单位近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一主题中心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生的“亮点”事件、突发事件,针对这些事情进行深入访谈与调查,考察了解有关领导干部在相关工作中的具体政治表现。③教育部在直属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过程中统筹考虑,做到有部署、有分析、有检查、有成效,通过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教育部和地方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建立起紧密联系、渠道畅通的密切协作工作机制。

(四)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延伸考察的方式

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延伸至个人生活圈、朋友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影响考察工作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的总体要求,从领导干部的生活与社交这一侧面,重点考察直属高校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廉洁自律等情况,并将工作圈同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言论进行对照。为具体了解直属高校将政治素质考察延伸至个人生活圈、朋友圈的具体方式方法,我们整理归纳访谈材料中关于第三道题目(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应如何延伸至个人生活圈、社交圈?如个人的家庭情况、朋友圈等应如何全面考察?)的所有相关回答,并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8个关键词(见表5)进行计数统计。在计数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访谈回答的具体内容选择意思最为接近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

根据问题三所有访谈回答的关键词计数统计(见表6),可发现94份访谈材料中有7份访谈材料没有提供关于此题的回答,缺失占比达7.45%,其余87份访谈材料都提供了关于此题的回答。为了便于观察不同关键词的频率分布,我们选取这8个关键词的有效计数和有效占比绘制条形统计图(见图5)。

根据图5可知,问题三的有效访谈材料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群众考察、建立信息账户、进行数据挖掘、信访监督、个人事项报告(包含家属亲人)、“八小时之外”的日常考察、随机调查、任上回访等延伸考察方式,其中“日常考察(八小时之外)”的出现频率最高,其中有56份访谈材料提及到“日常考察”,有效占比达59.57%。出现频率次高的关键词为“个人事项报告”,有效占比为35.11%。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延伸至个人生活圈、朋友圈的方式丰富多样,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调查群众搜集民意,考察干部为人作风

调查群众主要考察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能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作风正派,是否人前人后表里如一,是否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一是阅档调查,通过查阅干部的档案资料、户籍资料,获取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和主要的社会关系,作为确定领导干部家庭圈子、亲戚圈子的基础资料。二是访谈调查,根据已掌握的基础资料,到领导干部居住的社区、工作过的单位或院校进行走访调查,了解群众口中的领导干部为人。三是问卷调查,向领导干部本人及亲友发放相关问卷,作为综合研判的依据资料。四是民主测评,考察组以座谈会、个别谈话、填写意见表等方式,到考察对象所在工作单位、社区了解考察对象在生活圈与社交圈中的表现。五是征询相关部门的有关意见,主要调取考察对象的“负面清单”,并与群众调查结果相比对,全面考察领导干部为人处世的真实作风。

2.突出日常考察,了解干部“八小时之外”表现

由于领导人员的生活轨迹和社会交往是动态的,因此对其生活圈、社交圈的确定与考察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及时把握领导干部的日常表现。在对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进行考察时,既要考察了解其“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情况,也要了解“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情况,以便更准确全面地掌握了解干部全部真实情况。考察了解范围包括个人诚信记录、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的情况、本人及直系亲属在社会治安方面的表现情况、是否存在违反社会功德的不良情况等。在具体考察工作中,一是可通过联系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实地明察暗访,与干部本人接触较多人员进行深入谈话了解;二是把考察对象过去工作过特别是近二、三年工作过的单位,纳入考察视野;三是有针对性地到考察对象的居住区,家属的工作单位及休闲娱乐场所了解情况;四是拓宽民意反馈的途径及方式,使考察对象一举一动都在群众视野之内,时刻接受各方面的监督。①

3.落实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建立干部家属沟通机制

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也不断加强和改进,2017年4月中央修订出台《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直属高校领导干部必须落实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如实报告个人及家属的有关事项。一是个人自查,实行领导干部全面述职制度,述職报告中增加“两圈”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时间以外的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家庭经济状况、住房用车以及家属是否长居国外等重要情况逐一做出详细说明。二是建立家属干部沟通机制,形成干部家属联谊制度、联建制度,一方面让家属群众通过干部工作开放日,了解干部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保证上级领导或相关考察组能够有机会与干部家属形成联系,通过谈话谈心等方式了解高校领导干部的个人生活表现。对于出现生活作风不良问题的干部,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干部要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培训。

4.开展不定期走访调研,动态化考察日常表现

直属高校领导人员的政治素质考察在延伸至“两圈”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一时”的考察,要组织动员考察组进行不定期走访,动态化、立体式、全方位地考察领导干部的日常表现。一是以调研、走访高校领导干部所在基层单位党委和所在支部的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周围同事的形式进行考察;二是调研、走访领导干部所在教学、科研团队或职能部门上级、同事、下级及相关学生。三是不定期走访领导干部家庭及所在社区,走访的范围包括被考察干部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被考察干部所在社区党组织;干部的配偶、子女所在单位及家庭等。四是不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建立业余考察员制度,聘请一些政治素质高、热情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同志担任业余考察员,通过他们帮助干部主管部门了解领导干部工作时间以外的有关情况,以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四、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现实局限

由于政治素质具有复杂性、内隐性和可变性等诸多特征,导致政治素质考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存在标准不易界定、考评难统一、指标难量化、范围难衡量、时间难控制等现实问题。政治素质考察对于领导干部的任选起到一票否决的关键性作用,组织对领导干部的考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宽容度,容易导致政治素质考察结果的趋同性、趋中性和模糊性,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察并非像想象中的严格与严谨,依然存在许多亟待改善与提升的空间。为了解直属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取访谈材料中关于第四道题目(您认为目前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的形式、方法等存在哪些主要不足?有哪些需要重点强化的方面?)的所有回答,在众多详细又具体的回答中提取8个较为频繁涉及的关键词(见表7),并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计数统计。对于受访者的具体回答,我们根据一定的内容化简后,选择意思最为相近的关键词进行统计。

根据关键词的计数统计(见表8)可知,94份访谈材料中有11份访谈材料没有涉及关于此题的回答,其余83份都涉及了关于此题的回答。为了便于分析比较8个关键词的频率分布,我们选取8个关键词的有效计数及有效占比绘制条形图(见图6)。

根据图6可知,83份有效访谈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了8个关键词,即政治素质考察的八个主要现实问题,主要包括考察形式单一、欠缺标准化考察、谈话对象结构不合理、考察对象不敢说真话、考察时间较短、忽视八小时之外情况、与个人业务结合不够、负面情况考察不足等。其中“欠缺标准化考察”是受访者谈及最多的关键词,有效占比为40.43%。出现频率次高的关键词是“考察形式单一”,有效占比为32.98%。根据访谈材料涉及的关键词计数统计与总结报告的分析,我们将政治素质考察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考察形式单一,考察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的政治素质考察形式和方法较为僵化,考察形式主要以查阅档案、谈话测评、访谈座谈为主,传统的考察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在直属高校中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考察结果缺乏有效性。一是一对一谈话和上级对下级的考察形式易于陷入“伯乐相马”桎梏,容易产生潜在的人身依附关系,谈话考察的结果也受主观评价的较大影响。二是民主评议也易流于形式,许多参与考评的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也存在不敢说真话的问题。由于考察过程与结果的不透明,许多参评者感受不到自己对考察过程的影响力,导致参与者就没有积极性在谈话或评议的过程中说真话。①三是容易形成拉票、打招呼等不良风气,无形中滋长团团伙伙和圈子文化②,导致考察组难以掌握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四是群众的参与度不足,考察谈话选取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处级干部,基层单位党员、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和学生党员参与较少。五是缺乏政治心理测评,政治素质的内隐性可以通过政治心理部分呈现,政治心理是否健康、正派也是政治素质考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评价标准。

(二)政治素质考察标准不具体,考察过程不够规范

尽管我国领导干部评价与考核机制已经历了数次演变,但是对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察标准,一直没有独立与专门的方法和标准,基本是嵌入在干部“德”的评价或者领导干部工作的全面评价中。〔12〕政治素质考察标准是进行考察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前提,缺乏科学的考察标准与考察指标,都间接导致政治素质考察方法难以对应创新、考察过程过于笼统、考察评价千篇一律。一是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在政治素质考察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高校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察也存在不同的重视程度。因此,不同高校进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时间进度、方法有效性、结果真实性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在全国层面没有统一的考察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二是考察缺乏系统的量化指标,大部分政治素质考察都是以谈话、观察、评议的方式进行,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考察的过程中形成大量具有个人主观看法与评价的叠加,导致考察结果缺乏可比性。三是缺乏反向的“负面清单”,单向度的正向考核往往在对领导干部“画像”时并不精确,“画像”勾勒的只是大致轮廓,“负面清单”才能帮助考察组对考察对象进行生动“描绘”。

(三)政治素质考察时间不持续,考察范围有限且不深入

政治素质考察的时间、深度、广度都会影响考察的最终结果,根据全国直属高校的反馈材料来看,政治素质考察在实践中存在考察时间较短、考察范围较小、考察深度较浅等实际问题。一是考察范围相对狭小,大部分政治素质考察集中于工作单位和八小时以内的表现,容易忽视了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二是对干部的考察视野存在局限性,考察局限于工作单位内部,对业余活动及家庭情况调查了解得不够,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了解和掌握得不够。〔13〕三是考察的时空性局限,干部考察一般都是在职位出现空缺或领导班子换届时进行,且大都限定在考察对象的工作圈,由于考察时间短,考察面窄,往往导致考不准、察不实。四是忽视任后回访,高校在进行政治素质考察时往往都在任用前进行,任用中期考核与重大事件的考核通常都不受重视,需要重点强化考察的动态性、全面性与历史性,要用历史发展的动态眼光去审视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成长与变化。

(四)政治素质考察机制不健全,考察部门互动不紧密

直属高校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机制主要由教育部组织实施,教育部主要负责研究制定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落实的制度文件,地方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如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根据职责权限分工,分别承担干部人选、师资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具体工作的细化职责。①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干部的发现机制和交流机制不健全,往往只注重推荐选拔、不注重培养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埋没人才,未能给好干部脱颖而出的机会。二是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考察机制欠缺,一些落选的后备干部依然具有发展潜力,但往往在一轮考核落选之后,就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人才流失。②三是各级相关部门互动不够紧密,大部分交流互动方式主要以书面材料进行传递,缺少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的民主评议会、考察主题座谈会,政治素质考察的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还未形成上下联通、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五)政治素质考察制度待完善,考察結果运用不充分

政治素质考察在实际操作中已形成常态化的考核机制,但针对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法规条例还未跟上考察机制的运作,制度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系统的考评机制和相关的制度建立。政治素质考察内容模糊、标准模糊、考察时间也并不固定,主要依靠任务式考察。大部分考察主要是落实上级的决策要求,往往容易忽略领导干部平时出现的问题,许多高校还未建立政治表现日常登记制度。二是缺乏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清单,不同领导干部的权责界限不明晰,容易导致领导干部在使用政治权力、落实政治任务过程中相互推诿,影响高校管理与教学发展质量。高校普遍缺乏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清单,在考核的过程中没有责任清单作为依据,由此导致政治素质考察过程的模糊性与形式化。三是政治素质考察结果运用不够充分。由于缺乏政治素质考察相关制度的有效指导与要求,不同高校对于政治素质考察的过程和结果存在保密性,容易导致“考”“用”结合不够到位,日常考察优秀的干部也缺少提拔机会或者激励办法,考察结果不合格的干部也很少受到公开处罚或者批评教育,考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受到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优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14〕教育部直属高校肩负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使命,有着独特的政治属性。通过关于直属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实证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基本情况,并且总结出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普遍性问题。高校要把政治素质考察放在人才考评的首位并且优化当前的考察机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高校要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以提高干部政治素质。要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现代教育科技发展相结合,紧扣国际、国内教育科技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教育办学密切结合,确保高校彰显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其次,丰富与创新政治素质考察的多种途径,建立清晰量化的政治素质考察指标体系。不仅要扭转传统陈旧的考察思维,更要吸收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与特点,为传统的考察方法注入新思维、新元素和新技术。将考察触角拓展到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家属圈,借助抽查调研、民意调查、巡视监督、审计审查、谈心谈话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地观察了解领导干部的政治表现。再次,拓展并深化政治素质的考察范围与内容,综合研判政治素质考察结果并有效运用。对于作风正派、成绩突出、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要给予鼓励、提供提拔机会;对于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对于有一般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督促整改。最后,要完善分工协作与高效联动的政治素质考察机制。对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考察是一项长时段的系统性工程,不是短暂性、临时性的简单任务,而是需要多个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紧密互动的大工程。习近平同志主张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综合考量一贯行为表现和最终实效成果〔15〕,既要在“大事”上看政治素质,也要在日常工作的“小节”中考察政治素质。综合来看,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是一项具有广泛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长时间、广范围地通过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当前我国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工作仍有提升空间,全国各所高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18.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5.

〔3〕包翠秋.当代中国高校的政治使命〔J〕.教育评论,2013,(4).

〔4〕颜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察的方法〔J〕.探索,1996,(5).

〔5〕萧鸣政,林禾,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3).

〔6〕萧鸣政.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及其考评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7〕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8〕〔12〕〔13〕萧鸣政,林禾,肖志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政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方法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3).

〔9〕姚建宗.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修复、重建与养护——一个法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10〕駱军.新时代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11〕金永兴,董金明,张峰.高校教师政治素质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9).

〔14〕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15〕习近平.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225/c391839-26275815.html?from=timeline.

【责任编辑:朱凤霞】

作者:刘伟 翁俊芳

第2篇:新时期领导者素质开发的教学方法探析

“研究统计表明组织成败有45%-65%的变异量是由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对各国政府和企业而言,如何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提高其组织的运作效能是当前重要的议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要提升组织的行政效能,必须强化组织各部门的综合能力,而要强化组织各部门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组织成员,而要有高素质的组织成员,首要之途是提升他们的核心素质,但是如何提高领导者素质就成为摆在领导科学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研究以领导科学案例式教学法为例,就如何通过其对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开发的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模型的理论内涵及特征

(一)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模型的理论内涵

现代最著名的三位素质模型研究学者是David McClelland、Richard Boyatzis和Paul Spencer,分别对素质有着不同的定义。David McClelland认为素质“是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McClelland,1999,p.124)。Richard Boyatzis 把素质界定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它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概念或社会角色或他所使用的知识实体等,任何与有效或杰出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的特质、特征以及技能都称为领导能力”(Boyatzis,1983,p.7)。Spencer 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素质定义, 即素质“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Spencer,1993,p.6)。综上所述,我们认为ACCA(ACCA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简称)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是能够把组织中的那些优秀者财会管理人员和一般者区分开来,并能预测优秀财会管理者在工作中取得优良表现和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主要指标。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表1对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解释。

(二)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模型的特征

基于对英文数据库EBSCO的Business Source Premier以“素质+财会人员”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我们总结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模型的特征如下:

1. 专业知识。财会领域作为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化财会人才,国际化的财会专业知识必须过硬。财会领域相关的知识,通常包括几大部分内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公司法与经济法。

2. 职业操守。财会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客观、公正、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国际化的高端财会人员,自己的决策和言行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职业操守在会计人员行为准则中非常重要。

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在其职业操守的基本准则中列举了五大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直、客观、具备学习力并履行应尽职责、保守秘密、遵纪守法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 远景与战略思维素质。要求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企业内部的财务情况和外部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为高层提供决策咨询,要有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维系其本身的竞争优势,能够处理可以涵盖包括人、技术、产品、市场机会、竞争威胁等组织关注的问题。

4. 适应能力和变革管理素质。能够迅速地理解国家和全球区域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本人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个人整体规划、目标或计划的调整,以适应外部形势变化需求的能力。

5. 结果导向素质。出于对组织和个人成功及对于工作的热情,即使在面对困难的任务和职责时,能够乐观和顽强地坚持完成全部工作。

6. 团队领导素质。在设置组织战略目标明确今后的组织发展方向之后,个人的责任不只是注意到该部门及其成员的成功,还应该关注组织的整体进步需求。集自己高标准的执行和他人的团队合作于一身,并为实现明确的团队目标而努力。

7. 服务定位素质。理解并预测内部外部客户的需求;发现并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预期组织服务未来的趋势和模式;为客户量身服务来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

8. 规划和组织素质。根据确定的目标和预期的需求及组织需求中的优先事项,有效地组织和策划工作。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对下属的时间进行监管,有效地处理多重需求和对工作最后期限的管理。在工作中,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估计时限和监测工作进展情况的,并对工作流程不断更新和完善。

9. 质量导向素质。促进并维持较高的工作质量标准。通过制度规定,在工作中适用的纪律和工作活动等细节方向上的规则,不断设法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鼓励自己和其他人在其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质量标准。

10. 分析和解决问题素质。通过认真、系统地搜集信息,过滤众多信息来源,积极地寻找完成工作目标的可能替代方案和评估消极后果可能产生的难题。在深思熟虑之后,评估可能采取的解决问题方案,再精心设计之后做出最后决定。

11. 风险管理能力。理解、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种工作风险,为达成工作目标,敢于冒一定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时,要确定多种战略和战术选择,并能够为下属提供关于风险管理和规避的组织指导。

二、案例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流程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案例式教学法于1910年才被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正式采用,但是随着商业和企业管理课程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案例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普及性被哈佛大学的商学院迅速推广,其内容、方法和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

案例式教学法是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后经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完善,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立的学习理论体系。主张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地投入到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在相互讨论中,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发,同时他自己的思想也成为了可供别人借鉴的宝贵经验,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案例式教学法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它要求学习者“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案例问题讨论过程,在类似于真实的问题探究环境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交流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流程见表3所示。

三、案例式教学法在高校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法具体还可分为讲授式、讨论式、模拟式、辩论式等,下面我们就其在高校ACCA高级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模型培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诠释。

(一)专业知识——讲授式案例教学法

由教师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线,选择相对较简单的、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公司法与经济法等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释课程内容,需要以小见大,即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引申,勾勒出该学科的全部知识点。该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将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记忆,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被教师代替,对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思维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职业操守——讨论式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首先选择一个反面典型,总结出其违反职业操守对其本人的职业成长、家庭生活和社会的危害。接着,发给学习者进行研讨,并设置讨论题为:如果他(她)没有违反职业操守,他(她)的人生会怎样?然后让学习者讨论分析案例内容,寻求案例的结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较消耗时间。

(三)远景与战略思维等素质——模拟式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事先选择好不同的案例脚本,引导学习者进入相应的情景、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首先让其独立决断,并将决策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引导学习者对案例进行交流、分析、解决案例中的矛盾,找出最优方案,激发学员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较消耗时间。

(四)服务定位素质、质量导向素质——辩论式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是由教师选择案例,让学习者纠结于组织是重视利润还是重视服务和质量管理的两难境界,学习者根据案例问题,组成“正方”和“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问题进行辩论。教师现场点评,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中心问题,防止偏题。

(五)分析和解决问题素质、风险管理能力——模拟式、辩论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

对于某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例如针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素质和风险管理能力,学习者可根据教师选择的案例,扮演角色,做出决定,并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最终得出最优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Bass,B M.Bass and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Theory,Research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90:760-830.

[2] McClelland D C. How motives,skills,and values determine what people do[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28(4):124-153.

[3] Boyatzis R E.The competence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 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1982.

[4] Spencer L,Spencer S.Competency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1993.

[5] 美小劳伦斯·E·列恩著,郑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5-46.

[6] 张忠友,韩勇.个人学习理论对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启示[M].桂海论丛, 2010:27-30.

[7] 马静.案例教学法在党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9.

责任编辑:毛 艳

作者:韩勇 朱懿 吴丹

第3篇: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及改进路径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社会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者的素质是领导活动效能的基础,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领导活动的效果。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领导者素质的概念为基础,探讨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以达到对领导者素质进行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领导者素质; 提高途径; 行政管理

1 行政领导者素质

1.1 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领导科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领导和管理素质等。只有在领导者同时具备了这些素质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挥领导作用:营造氛围、预见未来、注重实践、追求卓越、信守诺言、调控员工、鼓励批评、避免独裁、分享荣誉、加强沟通。

1.2 领导和管理素质是行政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

行政领导的领导和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目标实现、决策落实和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成败与否,是对行政管理能力的基本考验和要求。“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①。因此,不断提高行政领导者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1.2.1 严峻的经济和政治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领导和管理素质

管理即是决策,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建社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环境的迅速变化,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公共行政领导队伍。国家经济的日益市场化,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火热进行,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些问题,而且有些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因为程序不完善、准备不充分,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社会改革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旧房改造和侵占用地等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等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都给公共政策领导者的领导和决策带来了很多挑战。

1.2.2 公共行政领导者拥有重大行政审批权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权

行政审批过程异常复杂和艰难,有时为了一个项目的审批,行政审批负责部门与有关部门的来往函件多達五六个回合。个别部门“挖地三尺”翻出“老皇历”——多年前的部门规章依据,作为种种不能取缔的理由。行政部门虽然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制度落实过程中是否能得到灵活运用,这就和领导的管理和领导素质有了直接关系。

公共行政拥有国家土地、矿产等重要资源的分配使用权,而这些资源又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和政治,很多都是不可再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财富,依靠权利寻租,必将给人民、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一些地方条件不具备,经济开发区盲目上马,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截至2005年8月,全国清理出各类开发区(经济园区)6866个,总共建设累计面积高达3.8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面积②。而且这些开发区叫停以后,土地很难恢复,给农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如何防止国家财产的损失和流失,必須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1.2.3 行政领导拥有决定公共行政的政策方向和效能高低的权利,领导者权力具有广泛的影响

行政领导既指政府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等公共行政的决策主体和管理主体,又指公共行政活动中的领导职能和领导过程。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方向,也直接影响广大的政策受众的利益。比如南宁市即将实施的车用乙醇汽油,不仅关系到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关系到广大汽车所有者的利益。使用乙醇汽油是否会影响汽车的性能、造成汽车的损坏,损坏后汽车厂不维修怎么办等等问题,南宁市政府都是必须考虑的。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决定了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必要性。

每个领导人的行事风格都影响着事情的发展方向,针对于今年的汇率问题,李克强总理改变了以前的一贯做法,减小了政府对市场利率的监管,增强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产生的结果确实是想不到的。从大的政策方针的实施,明确地展现了领导和管理素质对政治形态的影响力。对于行政领导人而言,不是每个人都敢做出决定的,决定的过程包含着创新和对事物的完全掌控,这也充分展现了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2提高行政领导者的领导和管理素质的途径

2.1 主观方面

2.1.1 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贮备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公共性突发事件,对领导者能力的考验是巨大的。在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重实际的解决能力,也应加强领导者的理论水平,提高总结和反省的能力,追求不断的进步。可以积极应用各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查尔斯·赫梅尔指出:“从学校获得的知识不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了,因为这些知识已不足以终身受用了”。③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个负担。积极对待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修养。其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古语有言: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

2.1.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领导者首先是一个被领导者,他必须十分注意组织内的协调和组织与外部的协调,才能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行和组织的顺利发展。如何培养公共行政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不协调关系,给予关心和解决。主动真诚地关心追随者,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需要;在外部关系上要及时疏通,认真对待。

2.1.3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的领导和管理是行政决策的准则和前提条件,任何决策工作,都要有政策和法律的依据,都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坚持原则性十分重要。离开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工作就失去了一定的尺度,處理问题就容易出现偏差。同时可在依据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密切将理论的行政政策联系实际情况,坚持在原则的前提下融入灵活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素质。

2.2 客观方面

完善选拔和学习制度。

领导者素质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依靠自身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锻炼会不断的提升素质修养,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领导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己。但这个世界快速多变的形势使得在短时间内通过专业的培训快速提高领导者某一方面的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为此,组织环境应主要建立以下几项制度:第一,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制度。第二,建立领导者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制度。第三,建立定期的轮换制度。第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注释】

①《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②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农经信息网《土地制度改革與国民经济成长》, 2007年11月12日。

③查尔斯·赫梅尔,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总报告员,其著作《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1977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托,做了这个关于教育问题的长篇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关媛媛.中西方领导者素质理论研究比较分析[D].哈尔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08.

【2】庞作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者素质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作者:殷荣甫

第4篇:新时代的领导者素质

管理学界有句名言: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这句话说明了领导者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着团队的力量。领导力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对加强领导者的能力建设具有核心作用。领导者要恰当地运用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树立权威使组织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领导者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广大者组织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增强领导者的领导力,我认为可以从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切实重视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成为学习型领导者

领导者肩负着促进企业发展、事业进步的历史使命,应该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要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对一切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永远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渴求。通过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夯实提高自身领导力的根基。

领导者加强学习,从内容上看,要兼收并蓄,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和广度。 1.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领导者,只有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从而保证自身领导力的正确导向。平时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用发展的马列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工作的需要,广泛学习现代经济、管理、教育、科技、法律、邮政、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广泛的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思维,增强科学决策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3.注重学习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努力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设定阶段目标,营造出宽松、和谐、进取的团队氛围,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使团队效能得到最佳释放。

领导者加强学习,从方法上看,既要注重读“有字之书”,更要注重读“无字之书。”一是从书本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新的思想与观念,以此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二是重视在社会中学习。要向他人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作为领导者,要重视学习,敢于借鉴别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要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处处有学问,领导者要做有心人,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积累、边提高。三是注重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或者是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还是依据自己的经验,都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领导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知识与能力,才能持续增强自身素质。而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组织事业的发展。

二、提高个人的领导风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较高的领导魅力。领导魅力影响着领导能力的发挥。领导魅力有助于团结、影响下属,有助于增强领导效果。要提高领导魅力,就要具有三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品格魅力。这三方面素质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和领导魅力。因此,一个有志向的领导者,应该不断加强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品格魅力三方面的修养。在现实生活、工作中,领导者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严于律己;要言而信,行而果。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到:

1.用爱感染员工。领导者不要摆领导的架子,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下属平等交往。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与追随,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否则,就会上下离心离德,即使领导者其他方面的品质再优秀,也很难获得众人的支持与追随。

2.尊重是最可贵的品质。“领导能力不是一个人、一个职位或一个项目,而是管理者与追随者相联系是所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活动范围。” 所以,领导者必须与追随者建立起密切的良好的工作关系。如果下属了解领导者、理解领导者、信任领导者,就会心甘情愿地支持领导者、追随领导者。反之,如果管理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疏远,相互怀疑、猜忌,甚至相互敌视,下属就会与领导者渐行渐远,离心离德、貌合神离。

3.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个卓越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领导者的创新意识与尚未被人涉足的、未知的事业与行动相联系。领导者能敏锐地觉察到发展的方向与气息,能够觉察到稍纵即逝的机会,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确定组织与个人的发展方向,为组织与个人指明前进的目标。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更能获得下属的支持、爱戴与拥护。

4.让工作成为艺术。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爱戴的领导者,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工作艺术。发扬扎实深入的工作风格,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发扬开拓进取的作风。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树立好的作风,必须切实远离那些不说实话、不干实事、不求实效的不良风气。要密切干群关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团结一致做好工作。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比较多,更需要加强工作艺术。

三、塑造自身的品格魅力

品格魅力是领导魅力中的重中之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领导者自身形象对组织成员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魅力: 1.意志魅力。

意志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一种品格,它蕴藏于心并体现于行动。意志是领导在领导活动中体现的果断、忍耐、坚定与顽强等特征。意志总是伴随着远大的目标出现的。任何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领导都要为实现其远大的目标而不停地奋斗。所以,领导者要始终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让组织成员感受到目标与事业的推动力。给每一个组织成员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让组织成员感受到个人在组织中的意义与价值。激励组织成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用目标、事业来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要始终让组织成员坚信,个人的利益与组织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领导者要不断激发起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持久热情与不竭动力。不断强化组织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事业发展和工作责任汇聚人心,努力发扬创业精神,积极思考、谋划工作目标、方法,竭尽全力完成工作任务,进而获取事业成功的喜悦,激发更高涨的创业激情与工作热情。 2.信念魅力。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揭示了领导者的信念魅力;尽管领导与职员的职务有高低,分工有不同,但联系他们最重要的纽带是一个共同的信念目标。所以,领导者要始终把共同的信念目标、共同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让组织成员感受到目标与事业的推动力。对优秀的领导的来说,信念是成功领导必备的心理素质,是领导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领导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会对自己的事业确信无疑,才能迈出坚定的步伐,才能产生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才能随时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信念的引导力量并不仅仅局限于信念者自身,它同样可以影响别人,这正是信念成其为魅力的重要原因。领导具有顽强的信念,事业也就成功了一半,他可以用自己的信念去影响员工,使下属认同、信服,进而愿意为领导的目标服务。 3.人格魅力。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注重权力而不修炼人格的领导是绝不会领导好工作的,更谈不上领导能力的提高。领导者一定要尊重组织成员的人格尊严,关心、爱护组织成员,给组织成员以学习、工作、发展的机会。要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而且要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与进步。要密切关注组织成员的兴趣、需要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用信任、培养来营造让组织成员受到支持的环境。切不可居高临下,目中无人,摆架子,显威风,以发号施令、盛气凌人的“官”自居。更不能片面认为“距离”产生权威,人为地设置感情屏障。在组织成员的心中,领导者应该始终是一位工作上的导师,生活中的益友,是一个永远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四、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领导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把全体组织成员的思想与精力集中到组织事业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上来。 1.注重教育和引导。

领导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以身示范,这样才有说服力、教育力,才能更好地对下属施加影响、成为下属的学习榜样,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用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事业。

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领导者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领导者要注重事业至上、德才皆备的选人用人观,敢于用比自己强的人才。努力去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对事业心责任感强、业务精干的人才加强培养,积极推荐,努力做到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成员意见,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度,力求把真正的贤人、能人选拔出来,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舞台。通过正确的选人用人,以求凸现领导者鲜明的爱才惜才的用才观,既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也树立了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弘扬了良好的风气,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加强制度的建设。

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要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监督与考评。首先是领导者自身要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看起来领导者受下属监督,而实际效果却有助于领导者领导力的提高。通过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领导与下属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打破权力运行的隐蔽性;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对组织成员的德、能、勤、绩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忠于职守、廉洁奉献、成绩突出者受到褒奖;工作懈怠、成绩平平者受到惩处,从而匡扶正道,抑制邪气,调动广大者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总之,领导者要提升“领导力”,既要练内功,也要练外功;要恰当地运用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树立权威使组织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广大者组织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邮政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生产主管应具备哪些素养与能力?

1. 产品知识,应了解公司在市场的位置及公司产品的性能、构造、规格等。

2. 有关生产的知识,制定生产计划、对交货期进行管理,能进行品质管理,降低成本,能对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故采取对策。

3. 指导力。善于交流,联络感情,能向成员解说清楚目标和设定该目标的理由,使其得到切实地执行,为达到目标能采取行动排除了障碍。

4. 判断能力和决断能力,有判断事物的能力及决断的能力,并且一旦决定了,若无大的理由不改变初衷。

5. 表现力,语言简单明了,用他人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会话和写作能力。

6. 说服力。倾听他人的意见。能条理清楚地说明问题,能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思考向或方法。 7. 行动力:能发起行动,并马上到达发生问题的现场。

8. 教育成员的能力,了解所属成员的水准,能准备必要的教材,并且有耐心,一直教到被教育者明白为止,在教育后仍对其进行跟踪、考核。

9. 作业改善的方法:了解如何调查现状的方法。思考新方法或能启发他人想出方案,且实行新方法。

10.信息的收集力,有广泛的人际网络,了解如何活用信息的方法。

11.用人方法,了解人事管理的规则,用人公平,合理,精通赞扬,训示的技巧。 12.说服上司的能力,想法使上司帮助解决问题,不放任自己责任范围以外的事,能为改善准备理由和材料,有能力说服上司从而实现自己的想法。

第5篇:新时代提升女性领导干部素质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新时代提升女性领导干部素质重要性

及对策建议思考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女性施展才华和能力提供了大好机遇,女性已成为我们党干部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清女性领导干部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彰显新时代女性领导艺术的独特力量,大力提升新时代女性领导力,增强其参政议政能力,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女性干部赢得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一、女性干部具备的特质和优势

与男性相比,女性干部具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和性格气质,而这些气质与优势也能够为女性干部在开展组织协调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女性干部具有关爱式的特质和优势。

男性领导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往往具有强势、刚硬的特点,而女性领导则更多的具有柔润亲和的一面,这一性别特点使女性领导在领导行为中充分展现人际协调和沟通的独特优势。女性的心理特点使其更注重观察下属或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擅长用关爱的方式,更能够鼓舞人心,保持和激发职工的工作意愿与激情,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女性干部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沟通艺术,进而提高组织效率。

(二)女性干部具有精细化的特质和优势。

女性考虑问题,处事风格更加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一般说来宏大思维可能不是女性领导的强项,但女性擅长从具体、细密、周全、贴近实际处着眼,女性做事认真、敏感、细心、稳定性强。能及时捕捉到外界的变化,提高对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领导干部更加专业化,提升细节管理的能力,而女性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往往具有润物无声的力量。

(三)女性干部具有坚韧踏实的特质和优势。

女性承担着家庭社会的双重重任,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使命锤炼了女性柔韧与坚忍的品格。表现在事业上,女性干部更能吃苦耐劳、隐忍坚持、踏实勤勉。面对挫折,女性干部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处于逆境时,更具有忍耐力和正向思考的能力。女性干部的这些独特气质使女性在今天强调平等、团队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潮流中更能够脱颖而出。

二、影响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深厚。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厚,女性从政,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事情。这样一些陈腐的观念,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有些人不承认女性的领导能力,认为女性天生就是弱者,能力不如男性。世俗舆论对于不求上进的女性相当宽容,而对于在工作上有事业心、有能力、有造就的女性,却相当苛求。传统观念和世俗舆论对女性领导干部的成长和提高,影响很大。

(二)沉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

我国大多数女性领导者难以摆脱家庭的沉重负担。沉重的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得女领导干部的成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具有无私的精神。这种超负荷的,心理上的负担、工作上的负担和家庭上的负担,必然影响女领导者的成长和提高。

(三)女领导干部自身因素。

一是依附心理妨碍了女性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对我国女性的影响较深,女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家依赖丈夫,在单位依赖男性领导。这种依附性,影响了女性在领导工作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二是自卑心理。大多数女性的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当工作出了问题的时候,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的能力天生就不如男的,这种自卑感影响了女性在领导工作中的开拓性。三是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心理较之男性要封闭得多,这种封闭性导致一些女性不了解外部世界,也导致一些女性心眼小、嫉妒心强等。这既妨碍了女性的自我提高,也妨碍人们对女性领导者的一些评价。

三、如何提高女性领导干部自身素质

(一)自信自强,不断进取,塑造完美形象。

女性的自信自强对改善自身的地位、塑造自身的形象有着积极意义。只有自信自强才能使女性达到新社会环境所许可的最佳状态。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回归,女性领导干部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属性与家庭属性的统一,“事业与家庭兼顾”日渐成为广大女性领导干部的主流思想,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自我形象理想的完美追求。

(二)坚韧不拔,善于超赶,增强竞争意识。

当前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矛盾、困难、挑战、机遇并存。这就需要女性领导干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迎接各种挑战,认真反思自我,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各种不足,扬长避短,要把挑战当作机遇,及时把握每一次的竞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识,显示自己的实力。

(三)自强独立,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女性求发展的基本因素。女性的创新实践,有赖于其理性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孕育和提高女性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女性领导干部掌握主动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

(四)接轨国际,关注未来,培养开放品格。

现代科技使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这就要求女性领导干部培育广泛交往的开放品格,密切关注世界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研究分析国际形势得出的。关注世界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女性领导干部会面临怎样的挑战,科技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会用前瞻的全方位的眼光看问题。

(五)注重学习,勇于突破,不断挖掘潜力。

女性领导干部要敢于冲破社会的偏见,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特别重视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敢于唱主角,抓难度大的工作,处理棘手的问题,不断丰富领导经验,摸索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水平;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惰性心理,敢于开拓,勇于进取。面对新的时代,塑造新的形象,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也是每个女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第6篇: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四棚小学 王秀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等神圣职责,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教师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那么,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学习他人并超越他人,同时不断超越、锻炼自己,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心理成熟度、敏锐的思维力、广阔的视野、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不保守、不武断;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崇高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用自己的充沛的精力和热情,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

2、 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

教师参与的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有一定的教育科学方法,还要有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本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精通所教学科,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历史和现状、社会作用以及发展趋势,准确掌握重点难点,做到学有所长,业有专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高屋建瓴,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次,教师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也就是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展知识领域,做到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教师的知识越渊博,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和时间就越少。教学不是孤立进行,是各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应该有较广博的知识,去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科的问题,但是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讲课中会更加得心应手。如全国模范教师孙维刚,在教学中常常把数学课讲成地理课、历史课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大大开阔。由此可见,教师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会给他们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 教师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的科研意识

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而当代青年人思想活跃,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因此,教师应该发奋学习,随时汲取适应教育发展的营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创新教育理论,自觉提高科研意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效性商多思考、多探讨、多实践、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摸索自己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综合现代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探索教与学的规律,力争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站在高新知识的前沿,培养富有想象,具有创见性、灵活性的发散型思维方式,善于把握机会,发现当代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把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4、 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倾向上。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培养者,教师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现代社会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压力巨大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应有科学的心理知识,解决学生在心理上的苦闷,使之更致力于学习活动。目前有些教师的表现,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是残酷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必要的心理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心理发展各阶段的规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的前提,

以上的事例说明,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耐挫力和健全的良好的情绪情感。

第7篇:浅谈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

新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

--------时代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张桂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一体化加速,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坚持改革方针,一方面固然是激活自身机体,谋求健康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亦为时代挑战之回应,这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直接而紧迫的压力。竞争,在未来首先是人才之竞争、创造力之竞争。人才的培养要依赖于教育。我国教育的改革,具有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世界范围的竞争,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能够参与新世纪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2、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获胜的法宝,未来教育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增长,网络把全世界联系在—起,媒体作用日益强大。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关于这个世界正在变化发展的各种信息。学校已从过去的封闭状态转向与社会的紧密融合。

4、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面临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受教育者,除了接受从教育方面的影响之外,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来自社会(不仅是国内还有国际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代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必然要引起各种教育因素的变化,当然也必然要引起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变化。因此,教师在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时,应努力适应时代发展,迎接由此而来的挑战。

新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

————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

王昌尧

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是发展的时代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时代在发展,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也将不断发展和丰富。根据当前时代和我国实际,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试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关注社会,跟上潮流,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维、新观念。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遇到前所未遇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代的变化也必然地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此,教育者不应回避,不能迷惘,不能自拘于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旧思想、旧观念之中;而是应该密切地关往世界潮流和社会生活,勇于投身实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思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探索改革,以变应变。教师对社会的深刻认识,还有利于他们对同样受到来自社会各种不同影响的学生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教育和引导。

2、锐意改革,勇干创新,具有研究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勇气和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革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社会,多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的信念和能力。过去我们更为强调教师应在教育领域努力作为,无私奉献,实现其人生价值。这对于鼓励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专心改志于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由此也带来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师应安贫乐道,安于教学,其他都是份外之事,参与其间便是不安心于教育事业,应尽量避免;形成一种教育的奇怪局面,即有时被教育者从社会带来的众多新信息和现实问题,教育者对之却闻所未闻,无所解答。这无疑是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尤其是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当前社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给教师参与社会提供了广阔天地。教师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经与社会的互动,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满腔热情奉献给社会,另一方面也从社会获得新的

知识和鲜活的经验,并锻炼出多方面的才能。教师参与社会,多方发展,既可以有功于社会,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的人生价值;还可以归本返宗,大大地有利于他的教育活动。教师把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崭新知识和鲜活经验带到教学中,就会象有源之活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在对它们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有目的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为履行其教育的职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

--------立足本职、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提高自身素质

倪鑫

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用“素质”去培养“素质”,使学生成人,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大力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世界环境和科技发展态势,这就使我们在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学素质的时候,不能不开拓视野,在坚持教学素质的社会主义方向、特点和内涵的同时,特别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时代性特点的研究。唯有我们的教师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素质、是建设新世纪的参与者和开拓者,才能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如果没有一支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的。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新要求。为了适应时代,搞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般个人的修身养性,而要从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的角度出发,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前,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要注重于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能力的加强,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去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要把提高自身素质与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教师个人来说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具有这样的认识、态度和志向,才能把当今世界的崭新知识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我们的视野;才会有把握未来发展、刻意改革求新的思想动力;才能保证教育的前瞻性,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教师素质的这种高目标,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因为人的素质在内容上有无限的丰富性,在高度上有无限的开拓性。作为人民教师,肩负振兴民族教育的重任,不仅要有无尚的光荣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心全意,义远返顾,继承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锤炼自己,提高素质,

为振兴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地基础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新问题需要教师探索。教师应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我们不仅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之中,而且还要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要以发展个性。培养成才为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探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8篇: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素质构成

一、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种不可替代性的职业,新世纪的教师素养应该以胜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材为目标来提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1.教师的专业态度

教师的专业态度表现为教师是否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并且自觉遵守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专业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专业性向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从而形成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2.教师的专业知识

虽然关于教师的分类体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叶澜,1998),包括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和技巧、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科知识,而且三个大的方面应该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学科的专门性和知识,不仅指教师要对该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以便能够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也指对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和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为学科间的合作提供可能,还指教师对该学科的发展、价值以及该学科所提供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科教学提供更丰富的人文价值。教育学科知识方面则不仅包括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还包括对教育哲理的理解、管理策略、教育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在关于教师能力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的概念表述,如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除了交往与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等外,还需要有系统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上述各方面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高度的统一,即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时,我们说教师具备了教育智慧,这时的教学会进入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

第9篇: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所谓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是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而行政领导则是指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所进行的行政活动的通称。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行政目标和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无论哪一级行政机关,其内部人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需要行政领导协调、化解。行政人员意见分歧,观点各异,需要行政领导谋取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与意见的一致。行政管理活动分工细密且专业化,需要行政领导进行整合,使全体人员通力合作。不必讳言,行政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比一般行政人员更高的条件,即具有胜任领导职责的素质。

1、政治方面。忠于国家和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行政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人员,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大政方针的决策者,或者是一个部门工作的指挥者。行政领导者处于特殊的地位,肩负特别的重任。其政治素质如何,不仅是本人问题,而是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整个社会生活。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将更加活跃,行政领导者起码应具备这样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信社会主义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坚持共产党领导,拥护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2、品德方面。一是要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重事实,重科学,不唯上,不唯书,对上对下负责一致,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是待人真诚,宽宏大量,以谦虚、公正、诚实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团结与使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使组织中保持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要顾全大局,严于律已。不争功诿过,敢担风险,敢负责任,不迁怨他人,不以势压人,必要时不惜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四是严格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行政领导者是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其手中的权力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用于其他方面,绝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谋求私利,违法违纪。

3、知识方面。行政领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劳动,作为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胜任工作的知识,既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应付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同时,行政领导者具有丰富的学识,更容易受到下属的尊重与拥护,有利于履行自己的职责。具体地说,行政领导者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比较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行政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4、能力方面。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就行政领导而言,最主要的能力是组织、管理行政活动的能力。衡量一个行政领导者是否称职,主要看他是否具有履行其职责的能力。行政领导者能力构成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认识能力,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正确地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二是决策能力,能够权衡利弊,正确、及时地作出决策。三是组织能力,善于识别自己的下属,把他们组织起来,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四是协调能力,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使本部门的人、财、物形成合理的组合,取得最佳效益。五是应变能力,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改变工作策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5、性格方面。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积极主动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减少决策中的优柔寡断,增强下属对上级的信赖。此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自制力,遇事不乱,临危不惊。工作上能独立自主,独挡一面,不依赖上级。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工作受挫时不气馁、不灰心、不怨天尤人,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吸取教训。工作顺利时不自满,善于总结经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6、作风方面。一是要有民主的作风,能处理好上下级关系,认真听取和集中下属的意见,不主观武断。二是平等待人,平易近人。行政领导者尊重下属的人格,平等待人,有利于和下属建立融洽的关系,使下属更加努力地工作。三是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得出正确结论,做出科学的决策。四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行政领导者既是领导者,也是教育者、示范者,领导者的言行举止对下属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其能够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上一篇: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浅谈下一篇:汉语拼音教学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