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源于问题家庭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问题学生, 通常是相对那些循规守纪、言行文明、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勤学上进的学生而言, 是指那些行为品德偏常、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对正面教育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为目无法纪, 我行我素;品行不良, 目无尊长;性格孤僻, 自暴自弃。那么, 问题学生的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人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一直关注这个话题,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各种问题形成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且看下列个案。

案例一:学生何某, 男。该生父亲好吃懒做, 不务正业, 沉溺赌博, 有家不归。五年前母亲一气之下, 离家出走, 以后再也没有回家, 但父亲不思悔改, 仍就赌隐成性, 长年飘荡在外, 还经常将怒气转嫁于孩子, 动辙拳脚相加, 一阵暴打。可怜的这个还不到10岁的孩子就这样无依无靠, 生活无人照顾, 衣食没有着落。终于有一天, 这孩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开始向同学借钱, 到食堂欠帐, 又开始偷盗学生书桌和邻居家里的东西, 最后发展成近乎专业的入室盗窃者, 频繁光顾教室、办公室和街道居民家里, 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如今, 我已放心地把教室门钥匙交给他保管, 并让他负责值日工作。一年半后的今天, 他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对学习充满了激情, 谁都不相信他会有此前的经历。

案例二:学生吴某, 男, 该生两岁时, 其母亲便在老乡的邀约下外出打工, 至今才回过两次家, 且每次匆匆几天便又离去。吴某说:“母亲在我身边的时候太少了, 我几乎记不起她的模样。看到其他同学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能得到父母的关爱, 我也很想我的母亲, 但我从来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 电话也很少打。”小学时候的吴某就已经郁郁寡欢, 十分孤僻, 自暴自弃。上了初中, 性格更加粗暴, 经常和老师特别是女老师作对, 对班上的女同学, 更是恨之入骨, 搞得班级极不和谐。每次男女同学之间的纠纷, 罪魁祸首非他莫属。

案例三:学生吕某, 男, 原来家住农村, 很小时父母便外出打工, 该生由爷爷奶奶照顾, 从小在家庭里接受“隔代教育”。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低, 思想观念陈旧, 能让孩子不挨饿不受冻, 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人格塑造。小学时吕某就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 如吸烟、赌博、偷盗等, 且性格孤僻固执, 拒不承认和改正错误, 拒不接受批评教育, 可父母却说:“孩子还小, 长大后会改正的。”上初中后, 吕某更是变本加厉, 恶习难改:上网, 偷手机, 甚至背着母亲召集人到家里赌博。几经教育无果之后, 父母不再对孩子有任何指望, 于是撒手不管了。

以上是我校问题学生的典型案例, 也是类似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中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 生活环境, 进而透视他们的心理, 不难从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 源头在于其从小生活在“问题家庭”里, 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1]。这些“问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残缺家庭”因素。“家庭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 更加凸显。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 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 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 甚至无人看管。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得不到正确的教育, 表现为目无法纪, 任性妄为。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又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隐患。[2]

(2) “过失家庭”因素。指的是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 或生活作风有问题, 或因犯罪而被判刑的家庭。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会受到父母言行的不良影响, 这种学生往往成为“问题学生”, 表现为沉默寡言, 敌视社会, 是非观混乱, 价值观错位。

(3) “留守孩子”因素。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 而将孩子寄留家乡, 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留守孩子没有良好的引导, 也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造成了“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3]

(4) “不当家庭教育”因素。 (1) 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如何做人关注不够, 一味溺爱孩子, 导致他们人格上有很大缺陷;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 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 强求孩子, 只有灌输, 很少交流。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 “问题”也就难免, 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 (2) 教育观念错误。近年来,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薪水的增长和大学生的就业率不高等原因, 少数家长认为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还不如提前辍学外出打工, 这种观念的侵蚀, 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松懈, 纪律涣散, 生活没有激情;少数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 把孩子送到学校, 他们对老师总是说“孩子交给您了, 不好好学, 该打就打”, 而一旦孩子没学好, 他们总是认为是老师的错, 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总之, 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而家庭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 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 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问题家庭还会不断地涌现, 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联防教育的今天, 这些家庭如何扮演好家庭教育的角色, 值得深思。

摘要:现在农村孩子的家长, 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 思想观念陈旧,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比较欠缺, 甚至错误。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这些家长又深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扰, 不断冲击他们仅有的一点道德底线。种种因素, 扰乱了这些家庭的生活秩序, 导致问题家庭的不断涌现。这些家庭的孩子生活、学习不但得不到正常的保障, 还深受其负面影响, 于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挖掘问题学生源于问题家庭这一本质, 引起我们对问题家庭如何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思考。

关键词:问题学生,问题家庭,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施昌灿.问题学生的成因调查与教育对策[EB/OL].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 郑学琴.“残缺家庭”学生个性缺陷的另一种成因[J].班主任之友, 2004 (10) .

[3]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

[4] 孙倩.家长学校工作经验介绍[J].中华家校结合指导研究中心, 2009.

上一篇:当前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监督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下一篇:无公害丰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