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认知等多种因素影响,其部分群体存在不科学的消费行为,而这些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的特点。解铃还须系铃人,探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现存问题同样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方面寻找破除之路。

关键词:消费行为;大学生;现存问题;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知识丰富、眼界开阔的特殊群体,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任。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他们的消费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影响社会其他群体的消费习惯,而且也会影响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探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对其自身和对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存问题

(一)过多依赖网络购物

网络消费放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商品价值尺度的职能。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金钱观念和理性消费的意识,无法将观念中的货币转变为对金钱的直观感受,因而他们往往在过度消费后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花费更多的金钱却购买了许多非生活必需品。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能让我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买到许多自己需要的商品,优质的物流服务也为互联网消费保驾护航。对于许多初次拥有手机的大学生来说,能够通过一部手机将心仪的商品送至校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很多人难免会沉溺其中。同时,许多大学本身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距离商品种类丰富、选择空间广阔的市中心较远,加之大学校内及周边大学城的商品种类较匮乏且价格偏高,因此大学生会更加频繁使用网络购买自身需要的商品。但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使用的是虚拟货币,网络购物平台的商品价格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只是存在于观念中的一个数字,他们并不能正确判断某一商品的价格是否与其价值相符,可能仅仅观看了商家的宣传广告便草草下单购买,这会导致大学生难以买到与价格相匹配的商品,从而造成金钱上的浪费。

(二)盲目从众,跟风消费

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很多人从小便习惯了家中只有自己一个孩子的生活,虽说基础教育阶段他们可以接触到许多同龄的朋友,但即使是较为熟悉的朋友关系,也和朝夕相处的室友有着极大的差别。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这对于许多独生子女来说是既陌生又新奇的。他们一方面希望认识更多同学,一方面却在与室友和同学的朝夕相处中有些手足无措。很多同学错误地认为想要别人认可自己就要无条件追逐别人的步伐,对于一些新潮事物会产生好奇从而随波逐流去从众。许多大学生是初次离开父母的管束,他们会以“成年人”这一概念来定义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辨别是非的意识。许多正在享受大学生活的学生并不理解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会将跟随潮流获得物质上的享受当作一种满足。他们渴望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东西,追求品牌,看到同学充满个性的装饰品便毫不思索地加以购买,看到同学个性鲜明的举动也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模仿。

(三)轻易听信虚假宣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只需要在家里动动手指便可以轻松了解全世界的新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传入我国,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造成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在于享乐、生活在于消费。[1]”许多媒体将各种所谓的时尚潮流与消费品紧紧结合在一起,片面宣扬其自身产品的优势,却没有考虑所宣传信息的真实与否。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人们无从得知从事网络宣传的人姓甚名谁,有些商家为了逃避责任甚至使用虚假身份,因而他们在引导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更为明目张胆。其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只顾及自身利益,单纯吹嘘消费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自身应该肩负科学全面地引导消费者消费的责任。显然,这样的行为对渴望站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具备甄别的能力,他们无法判断商家所宣传商品的质量,只能盲目听信片面的虚假宣传,最终造成损失。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大学生活处于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间的过渡阶段,而恰巧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不够成熟,同样具有矛盾的一面,落实在消费行为中就展现为感性与理性并存、追求个性和从众心理间摇摆。

(一)感性与理性消费并存

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早出晚归埋头苦读的高中生活,进入了大学这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开始尝试个性上的张扬。当前,在作为当代大学生主力军的九零后和零零后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比重,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对孩子会更为宠爱,日常消费方面会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更加大方。一方面,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较大,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那时孩子接受的思想观念往往是只管学习,经济方面不用担心,这使得尚在高中阶段的他们难以理性看待自身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刚刚结束高考的孩子而言,由于三年的学习压力一朝得以释放,父母出于“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的想法,一般不会过于限制孩子的消费,这也使得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再次错失合理规范自身消费行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消费行为依旧停留在感性层面。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他们从小接受的书本上的理性消费行为,他们的思想深处认可的是理性消费,但是面对现实中的诱惑却又保存了感性的一面,体现在消费行为中便是一段时间内极其理性节俭,但一段时间内却又极其感性注重享乐。

(二)追求个性和从众心理间摇摆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网络信息大发展的时代,各种新潮个性商品层出不穷。作为热衷于追求新事物、紧跟时代潮流的大学生,在初次走进大学校园体验集体生活时会以成年人的身份自居,并且会急切地展示自身的独立能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同时在购买商品时,他们也会通过消费行为的标新立异来展示所谓精神上的自我独立。

但与此相反的是,虽然“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2]”。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比极大,这部分群体从小在家庭中时扮演着唱独角戏的角色,这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一方面渴望拥有与众不同的商品来展示自身的个性,但另一方面也担心由于过度追求个性而脱离集体,因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从众心理的特点。他们愿意展示个性,但也愿意服从集体,而这种矛盾在他们社会经验不充足的情况下是难以化解的。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问题解决路径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诸多问题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没有履行相应的教育或自我教育义务。因此,扭转这些错误的消费行为,同样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探寻其解决路径。

(一)发挥社会媒体舆论宣传作用

网络是把双刃剑。不可否认舆论媒体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方面存在虚假宣传等诸多不足。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若是合理利用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也同样可以为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保驾护航。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渗透和介入程度不断加深,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方面已经并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新时代的舆论媒体肩负着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想的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职能。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作为公众舆论宣传平台,他们有着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媒体一方面要明确自身的义务,真实反映客观情况,避免虚假宣传。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并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意识的反作用,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品格规范其消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4]。最后,舆论媒体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媒体要确认年轻一代的爱好和思维方式,避免一些教条化的言论,与时俱进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现存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

大学是与高中而言较为松散的学习教育环境,而学生由于身边缺少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面对诱惑很容易控制不住自身的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有责任开展相关思政课教育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学者曾做过调研,“大学生的互联网娱乐信息接触、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和互联网接触时长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显著负相关”[5]。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校园思政课教育对于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高校不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开始带领学生尝试全新的教学体验,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传道授业的方式。特别是在消费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开展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日益开放与多元,但大量研究表明,思政课堂和互联网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最主要的两种渠道”[7]。而在重视思政课教育的同时,高校也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用当今新一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传道授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规范自身消费行为。

(三)重视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8]。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具有持久性的,而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家长的日常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因此家长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以身作则,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为孩子的消费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方面,家长要建立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避免家长一言堂。当代部分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盲从行为,这与家庭教育过于家长制有很大关系。部分家长忽略孩子的真实看法和现实需求,片面地将自身想法强加给孩子,日积月累,导致这部分孩子无法明确自身的实际要求,也无法辨别外界事物的真实与否。当他们踏进大学校园这一全新的生活环境时,过于被约束和突如其来的自由之间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迷失自我。加上这部分学生原本便缺乏对自身现实需要的认识,最终会导致他们盲目听信商家虚假宣传,进而产生盲从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家长要注重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9]。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摒弃传统的包办家务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参与劳动,明白劳动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其消费行为,促使他们在未来走进大学校园和走上社会时能够合理规划自身的消费行为,做到按需消费。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许多人在高中阶段便可以熟练背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等课本上教导的正确消费观念,但真正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时,虽说思想上仍旧认同这一观念,但是在行动上却难以贯彻落实,这就需要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规划。

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规范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在享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将存在于书本中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知识应用于实际,不断改变自己随心所欲的购物想法,在网络消费中合理控制自身的购物欲望。其次,进行自我反思是大学生规范消费行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购买过非生活必需品,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一时冲动购买非生活必需品本不是大事。但大学生要以此为鉴,反思自己冲动之下购买商品的原因,明确自身的现实需要,从而在下一次的购物中规避这一行为。最后,进行自我规划是大学生合理消费的有利保障。许多父母给孩子提供生活费的频率是每个月一次,一次提供一整个月的费用,部分大学生在刚得到生活费时大手大脚肆意挥霍,月末之时却不得不节衣缩食。对此,大学生应当合理规划自身的生活费,对于每月的开销做出科学的预算,明确自身的实际消费水平和现实需要,认真查询商品的真实性能,量入为出科学消费。

参考文献

[1] 陈柯蓓.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8(11):112-113.

[2] 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3] 王灵桂.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传媒.2021(14):9-11.

[4]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5] 黄艳,李佳玲,黄金岩.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6):13-24.

[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0):4-11.

[7] 黄艳,李佳玲,黄金岩.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6):13-24.

[8]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上一篇:抽血室护士论文下一篇:采矿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