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

破解食品安全谣言之你喝的不是茶是毒药

谣言×

近日,网络上一则《央视曝光: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的传言被热炒。文中称:中国是产茶大国,茶叶却屡屡出口受挫,外国人不愿意买我们的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药残留问题。文章还详细描写了央视记者随机暗访当地茶商,结果连茶农都不敢喝自己种的茶。同时,列举了9个知名品牌的茶叶均含至少3种农药残留,检出的农药种类高达29种,其中6个样本含有10种以上农药残留,有的甚至多达17种农药残留。除了文章外,还有将几年前东方卫视和央视有关茶叶农药残留的报道拼凑而成的视频,使人误以为是最新的新闻报道。该网络传言最后得出结论:只知道茶叶能排毒,没想到喝茶已经变成了喝毒。

真相√

网络谣言的特征之一是每年对应季的食品反复炒作,今年在春茶上市前就冒出有关茶叶的谣言,这些谣言内容和前几年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把去年《央视曝光茶叶农药黑幕:茶农都不喝自己种的茶!》的标题改得更为耸人听闻而已。

茶叶是我们的日常消费品,所以大家都十分关注它的质量安全。消费者对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质疑不断:茶树打不打农药?茶叶有没有

農药残留?会对人体有危害吗?

网络传言以茶树打农药的报道开始说事,实际上,除了有机茶叶以外,根据国家规定,茶树是允许使用农药的,但有的高毒农药被禁止使用,有的农药要限制打。使用农药后就会在茶叶上有残留,所以国家标准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有限量要求。“有农药残留”和“残留量超标”的性质完全不同。茶叶有没有毒,关键看这些农药在茶叶中的残留量有多少。

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对茶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多次修订茶叶农药残留限量,从2005年的9项参数扩大到2016年的48项参数。2017年6月18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规定了48项农药在茶叶中的限量要求,限量标准不断从严,禁用农药的残留限量大部分按0.01毫克/千克进行控制。

符合国家标准的茶叶质量才是合格的。光有标准还不行,还得有人去执行,有人去监督检查,以科学的检测数据说话。我国农业部已全面禁止在茶园使用高毒农药,为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农业部对茶叶开展例行监测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相关部门也对茶叶加工企业和市场流通环节进行监管。

根据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报告,近5年监督抽查和日常检验的1.5万多个茶叶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农药残留总体合格率高于96%,其中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判定的合格率高于98%。我国农业部对近3年茶叶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显示,合格率分别为97.6%、99.4%和98.9%。这都说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茶叶质量安全是符合标准的。当然,不排除个别茶叶还有问题,如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一些厂商生产的红茶、大红袍、铁观音中存在农药氰戊菊酯超标的问题。

一般来说,早春气温低、虫害少,无需用农药控制茶叶的病虫害,所以春茶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较高。相对来说,夏、秋茶合格率相对较低,但绝大部分的茶叶安全指标是合格的。

近年来,茶叶产业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肥,集成配套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生产出更安全优质的产品。其中有机茶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和加工,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标准,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颁发证书。我国鼓励一些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有机茶,2016年中国有机茶面积近800平方千米,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有机产品。在有机认证方面,我国也有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茶叶品牌,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此外,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和茶水中的农药残留量不是一回事儿。事实上,很多农药是脂溶性的,吸附在茶叶的组织上,不易迁移到茶水中。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农药,多是水溶解度极低的品种。推广使用的农药进入茶汤中的含量一般只有百分之几左右。符合国家标准的茶叶所残留的农药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必害怕得不敢喝茶,也不要听信谣言和传播谣言。

作者:马志英

第2篇:破解手机充电的5大谣言

不要在充电的时候用手机”,“不要给手机充一晚上电”,“一定要把电用完之后再充”„„在手机逐渐普及的这些年里,相信大家一定都听到了类似的“忠告”,但这些说法是否靠谱呢?

在手机充电上面,所谓的规则实际上少之又少。虽然真正的规则的确存在,但更多的是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掉的传言而已。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手机电池已经变得更加智能,也更易于管理。对于大多数知名厂商(比如三星和苹果)的产品,只要你保护得当,它们的锂离子电池坚持3-5年是没有问题的。下面是围绕着手机充电最大的5条谣言,以及它们背后的真相。谣言1:非原装充电器会毁电池

真相:非原装充电器虽然并不是最理想的,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你需要避免使用的是山寨货。

廉价的山寨充电器是绝对不应该购买的,如果嫌原装充电器太贵,那些售价不高的品牌充电器也是可以选择的。网站Lifehacker曾经做过一次详细的实验,来对比原装充电器、品牌充电器和山寨充电器。

结果显示,虽然品牌充电器的确不如原装的好,但工作情况也不错。但山寨充电器基本没法用。

谣言2:不应该在充电时使用手机

真相:怎么用都行,只要你用的不是可疑的第三方充电器

这条谣言背后的原因挺可怕的。有人说在充电时使用手机会致使其爆炸,或者让使用者触电。我们也的确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比如去年7月份南航空姐马爱伦在给自己的iPhone 4充电时触电身亡。但最后调查表明,马爱伦当时所使用的是第三方充电器,而非苹果的原装充电器。

如果你使用的是厂商认证的充电器和电池,那么安全性应该不必担心。谣言3:整夜充电会损坏电池

真相:你的手机比你想的要智能。当电池被充满,手机便会自动停止充电。这也就是说电池根本就没有在使用当中。

虽然如此,但你也不应该给手机整夜充电。相比保持100%的电量,手机电池在40%-80%之间保持充电会使其坚持得更久一些。

谣言4:永远都不需要关机

真相:你的手机也许只是一部机器,但它依然需要休息。据一位苹果天才说,为了实现续航的最大化,你应该时不时地关闭你的手机,特别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

苹果的专家还建议,用户至少需要每周关机一次,来保持续航。

关机对于Android设备来说同样重要,简单的重启就可以帮助回复电量。谣言5:电用光了再充

真相:每天为手机充电比时不时进行“深度充电”要更合理。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后的表现更好,而总是把手机用到关机再充电反而会对电池产生损伤。手机电池的充电周期是有限的,当电池每一次彻底没电之后,那就是一个周期。

第3篇:破解地震6大常见谣言

【导读】地震躲在“生命三角”存活机会大,动物行为可以预测地震?„„真的是是这样吗?想当然的认为还是有事实依据呢?一起看地震中最常见的6个谣言。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地震常识。针对这样的流言,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果壳网总结并发布了6条经常被传播的错误地震常识。

谣言

1.地震时躲在“生命三角”里存活机会最大。 2.根据动物行为可以预测地震,比如蛤蟆大量聚集。 3.灼热干燥的天气是地震的前兆。 4.伤员可外敷土豆片内饮土豆汁疗伤。

5.地震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地球进入“震动模式”。

6.利用磁铁,或者观测到所谓的“地震云”可以预测出地震。

真相

1.实际上,发生地震之后,国际公认最可靠的自救方法是“伏地、遮挡、手抓牢”:迅速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2.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支持“动物预报地震”的存在,甚至有一些实验显示了相反的效果。此外,“心理聚焦效应”也会让人产生动物能预报地震的错觉。比如常见的“预示着要发生地震”的情况“蛤蟆聚集”,其实不过是一些蛙类繁殖期的大规模聚集行为而已。

3.尽管当天气灼热干燥的时候确实发生过许多地震(天气闷热潮湿时也发生了很多),气候和地震实际上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几公里的地方,而气候对这里的影响实在是太少了。

4.土豆片是早期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它很容易引来细菌、真菌大量繁殖,反而更加不利伤口恢复。

5.地震其实一直挺频繁。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年以来全球5级以上地震数量统计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数目没有规律,但2007年算是其间地震较为频繁的年份。2010年以来的地震数量并未显示出数量上有异常。

6.地震发生前后,由于地层内地质快速变化导致地磁场产生一定程度异常,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观测到。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实在太小了,100米外普通输电线产生的磁场都是它的1000倍。这种异常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几乎无法被探测,更不可能利用它预测地震。此外,我们现在对这种条状云带的形成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它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民间传说”。

人们之所以会传播谣言,往往是因为无知和恐惧,因为不清楚,所以相信大众普遍的看法。因为恐惧,所以将获得的信息传播出去,以求获得心理安慰,像是寻找同盟和心理平衡。心理医生说,虽然一些人知道自己所转述的并不一定合理,但无处求证,只能够那不确定的信息作为正确信息使用。

破解谣言最有力的莫过于科学的解释,能够有依有据,且可以通过事实证明的,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普知识,能够清扫人们心头的迷雾。

小编短评

之前对于三角地带确实是有认识误区的,觉得那应该是安全地带,看来也是加入了个人主观臆测。多看点应急科普知识,还是好的,能不能关键时刻想起来真说不准了,几率应该蛮大,因为危急时刻冷静下来,大脑效率还是很高的。

第4篇:

上一篇:脱贫攻坚乡村实施方案下一篇:毕业推荐表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