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组织振兴调研报告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组织振兴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乡村组织振兴调研报告

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2021年作为过渡期第一年,广西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工作重点,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五年过渡期内稳扎稳打、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广西应坚持稳中求进,继续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以发展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和参与自觉,激发市场、社会力量,持续推动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务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1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元年,也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之年。从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广西是全国农村脱贫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农业大省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视察广西时明确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进入新征程,广西巩固脱贫成效怎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如何,对于推进壮美广西建设、实现与全国同步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开创高质量全面乡村振兴新局面

按照广西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五年为过渡期,将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从过去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逐渐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作为过渡期第一年,广西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工作重点,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固本强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等关键环节,创新设计出一套符合广西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实践办法,举全区之力、全民之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效果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八年精准扶贫包括五年脱贫攻坚,是广西扶贫历史上减贫效果最好、成效最显著、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八年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9.5万人(含动态调整新增数),实现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16年至2020年,广西连续五年在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等次,位列全国获得五连好的5个省区之列,推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历史性解决了困扰壮乡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深刻改变了制约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基础和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乡村风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塑造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夯实基础、强基固本。2021年5月7日,广西脱贫攻坚成就展开展,向社会各界全面呈现了广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就和经验,获得各界高度评价。

(二)稳转航向:推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序转换

2021年,广西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通过落实“六大”衔接,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机制的平稳有序转换。

一是抓好领导体制衔接。成立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并将原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职能并入。成立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组建指挥部办公室及13个专责小组,专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形成“1+13”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坚持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二是抓好机构体制衔接。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整建制重组为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并于2021年5月10日挂牌成立,原有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及所属事业单位均保持不变。其职能主要为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具体工作。市、县参照建立对应工作体制。6月初,自治区、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成立,是全国最早完成三级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的省份之一。进一步理顺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的工作职能和职责边界,努力形成最大合力。

三是抓好发展规划衔接。将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以及《广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并实施广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并推动实施了2.8万个振兴项目。

四是抓好政策举措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新政策未正式出台前,原有政策继续执行,确保不出现空白断档期。印发《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对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安排部署。出台《关于做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等60多项配套政策,形成过渡期“1+N”政策体系。

五是抓好帮扶机制衔接。安排省级领导联系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及脱贫村。坚持和完善驻村工作制度。选派60名干部担任县级工作队队长,选派3000多名选调生到村,打造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的驻村干部队伍。向5379个脱贫村和7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派驻工作队,优选1.7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截至2021年5月底,驻村工作队员全部輪换到位。开设驻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开设黄文秀先进事迹展,激励广大干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提升履职能力和实践能力,确保思想稳定、转换有序和干劲不减。积极撬动社会力量 ,引导1.85万家民营企业参加“万企兴万村”行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帮扶格局。

六是抓好考核机制衔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并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衔接。修订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方案,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与年度相关资金分配挂钩。压实责任,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完善正面激励和落后约谈制度。

(三)巩固成果:聚焦防贫动态监测和重点帮扶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过渡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广西以构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加强重点帮扶为主要抓手,巩固脱贫成效。

一是构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出台《广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按脱贫标准1.5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为监测线,组织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集中大排查,建立了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群众反馈等多渠道识贫机制,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防贫监测;开发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系统以及手机APP,落实分类帮扶措施,实现风险预警、审核认定、政策落实、跟踪管理的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和比对,形成致贫返贫快速发现、精准核查和及时响应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021年,全区纳入系统监测约10.7万户39.6万人,并有4.6万户17.5万人解除风险。

二是加强对脱贫人口的重点帮扶。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开展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务工信息摸排,建立务工信息数据库。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帮助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优惠政策,发挥乡村公益岗位吸纳作用,多渠道帮助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1年6月底,全区脱贫人口务工人数达270.2万人,超过2020年务工总规模。强化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打好务工就业、发展产业、自主创业“三业”组合拳,穩定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16.38万户搬迁户每户至少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安排9.87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实施88个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加快推进800人以上安置点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区搬迁安置区成立455个党支部、183个村(居)委员会。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完成率100%。

三是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广西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个以及4个享受待遇县,共计44个。2021年1-6月,自治区财政向44个县下达衔接财政补助资金106.07亿元,占全区下达资金总量的68.19%,并在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优先安排实施脱贫成果巩固、稳岗就业、特色产业、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项目建设。中央25家单位继续定点帮扶28个原国定贫困县并保持两年稳定,协同推进产业、就业、人才、社会力量等领域合作。

四是拓展粤桂协作支持重点帮扶地区。坚持和完善粤桂东西部协作机制,签署《“十四五”时期粤桂协作框架协议》。广东五市继续结对帮扶广西八市33个县,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粤桂协作机构,建立“乡乡、村村、村企”立体结对帮扶模式;实施“银龄行动”,互派干部322人次、专技人才2127人次。实施发展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改善一批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一批乡村公共服务、塑造一批乡村建设样板、开展一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五个一批”,2021年获得广东省财政帮扶资金17.09亿元、社会力量帮扶资金2.23亿元,实施项目460个。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乡村工匠”等订单式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73.01万人。大力建设供粤农产品示范基地、“菜篮子”基地,开展“圳品”认证,采购、销售广西农产品220.57亿元。

(四)提质扩面: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系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加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逐渐实现向所有乡村的全面振兴。

一是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接续。持续落实《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强化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科教振兴共同作为未来五年的“三大振兴”内容,并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从全区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衔接和平稳发展打下基础。

二是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按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号)等政策文件要求,广西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及《广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西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系列配套政策文件30多份,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三是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021年,广西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3.83亿元,比2020年增加8.71亿元,增幅达9.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资金重点用于解决农村供水保障不够稳定、季节性缺水、防止规模性返贫等突出问题,并加大对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的倾斜支持。同时,优化脱贫地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制度机制,紧紧围绕脱贫重点领域来安排整合资金及项目,集中财力支持脱贫地区后续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增收就业重点项目,2021年,54个脱贫县整合涉农资金达113.35亿元。广西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实施意见》和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实施脱贫成果巩固、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产业增效、现代农业园区升级、农产品出村进城、乡村旅游融合等“十大工程”,力争三年(2021-2023年)内全区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超过1万亿元。多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对乡村振兴的财政优先保障,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增加用于农业农村额度,加大对广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保障财政支农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实现对乡村振兴的金融重点倾斜,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争涉农贷款余额、增速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截至2021年9月底,全区共完成农业农村有效投资328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目标4000亿元的82.01%;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支农资金133亿元。全区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共70多亿元,通过“桂惠贷”撬动农业投资90多亿元。

(五)精准落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提升行动

为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广西聚焦制约乡村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关键因素,从2001年开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五大提升行动。

一是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落实各项扶粮政策,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增不减。精选广西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集中倾斜支持,弥补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强化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坚持长期培育形成产业化、品牌化优势,持续升级打造一批产业集群,继三黄鸡、罗汉果后,又成功推动了桂系猪、桂西芒果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推动农业示范园区提质增效,争创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升级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拓展水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已建成198个。启动“广西好嘢”品牌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建设、“桂茶进十强创中国名牌”活动,培育打造了一批“桂字号”农业品牌。

二是实施稳岗就业提升行动。广西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有近700万务工人员到广东打工就业。为实现疫情防控与稳定农民工就业两不误,广西免费开行外出务工人员赴粤返岗务工点对点专列动车、“线上+线下”联动招贤。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就业作用,规范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拓展以工代赈,多渠道就地就近增加就业岗位。推出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减轻单位用工负担,全年减征两项社保费36.5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86亿元。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质量年活动,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51万人次。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7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62万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有效帮扶。

三是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规划整合、引导和执行,统筹城镇、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扎实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全年完成“千村示范”示范村屯农房风貌改造提升约20万栋,示范村屯建设达2792个,“万村整治”完成基本整治村屯10.99万个,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此外,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全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改造或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15万户。从“形”“实”“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通过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塑造美丽乡村之“形”,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盈乡村产业之“实”,通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铸牢乡村文明之“魂”,推动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办法,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21年6月,已组织完成750个行政村、1万多个自然村屯的村庄规划,工作进度位于全国前列。

四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继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质量水平,推动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的覆盖和连接。建设或规划通自然村(屯)硬化路及护栏、产业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项目6246个。其中,通自然村(屯)硬化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3027个。启动编制《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21-2035年)》,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动59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和102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过80%。

五是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按照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目标,提高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乡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向脱贫地区倾斜配备执照医生,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下沉。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2021-2023年),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公共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总计划实施项目3303个,总投资约920亿元。

(六)改革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展

持续探索突破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考核评估、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是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系列配套文件,坚持“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原则,探索村级标准乡镇把关机制,规范成员身份确认程序,建立成员登记备案制度,开展全面资产核查。至2021年,全区已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444.39万人共1248.9户,共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2.7亿亩(其中农用地2.5亿亩)有序为集体成员户颁发股权证,颁证率98.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了清产核资及前4批全国改革试点任务,清查出集体资产总额112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99亿元),完成4批全国试点和整省(区)试点工作,全区1.5万个行政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并进行登记赋码,量化集体资产总额136亿元。全区超过六成的行政村启动“三变”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印发《2021年广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方案》,稳妥有序推进农地入市工作。深化3个试点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行建设宅基地数据库和审批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1年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有效保障广大村民的集体经济股东权、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切实增加了财产性收入。

二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党员为骨干、农村居民为主体、村级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健全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自治机制,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评选活动。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增设矛盾纠纷排查、打击“三非”等16个综治工作业务系统,提高乡村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六项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推进“三官一律”进乡村开展法治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据相关调查,前三季度,全区群众安全感达98.42%,政法队伍执法满意度达92.51%。在全区14个市1100个行政村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广泛开展农村宣讲、“乡村振兴人物榜”主题晚会、“送文艺精品下基层”、“农家读书角”、公益电影等文化活动,推动各地村史馆建设,加强对村规民约、乡土文化、移风易俗等方面指导,开展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提升乡村文化品位。

三是创新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修订《广西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出台《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广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不断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考核由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牵头单位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具体实施,原则上实行分级负责制,一级考核一级,最后再组织考核单位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推荐的优秀县进行核验。考核重点包括组织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深化农村改革8个方面,形成任务可分解、目标可量化、成效可考核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客观准确评价各地各级各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破解乡村振兴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不同于脱贫攻坚的局部短期过渡性,乡村振兴体现的是全面持久性和长期复杂性,是全域全面全员的振兴,必须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谋划长远发展。广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虽已取得良好开局,但由于经济底子薄、发展基础弱、历史欠账多,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不够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一)努力破解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制约

广西以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为主,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脱贫地区大多分布在大石山区、石漠化片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面积大,人均耕地不到1亩,如都安瑶族自治县号称“石山王国”,人均耕地不足0.7亩,属于九分石头一分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干旱、洪涝等灾害性气候频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的重点区域如百色、河池、崇左三市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公顷,石漠化率为12%。同时,广西作为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保护珠江流域下游生态和水系安全的重大责任,广大乡村更面临着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的艰巨任务,要努力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农民增收的矛盾问题。脱贫攻坚战以来,广西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完全跟上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目标还须完善,农村路网等级低、线路不合理,部分村屯道路路面宽度不达标,还有20439个自然村(屯)约2.13万公里通村道路需硬化,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和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还需推进;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率低,偏远山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水平还需加强完善。

(二)努力破解财政收入和资金瓶颈制約

由于历史欠账多,广西乡村振兴资金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资金缺口,国家资金支持虽不断增长但总量不足,再加上自治区本级财力有限,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2021年,广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5810亿元,自给率仅为31%。同时,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广西长期以自身人财物力承担许多守边稳边固边等国家事权任务,财政负担较重,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民生短板亟待弥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8.4%,占民族八省区少数民族人口的24.6%,但广西得到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占全部比重仅在15%左右。广西人均财力、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排民族地区倒数第一。与广西承担国家事权任务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量差距不小。

(三)努力破解产业能级和持续发展制约

广西农业大而不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虽然一些农林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水平低,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明显不足,果蔬运输损耗率高达25-30%,季节性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脱贫攻坚期内一些产业扶贫的“短、平、快”项目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有待提升。一些县、乡、村的茶叶、油茶产业主要是农户自产自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量低、效益差;部分种养产业不具规模,产品多为初加工,未能形成产供销链条。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不充分,土地、林权、劳动力等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佳。一些贫困群众由于受文化教育较少、文化水平低,加之对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不重视,无法从事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强的岗位职业,只能从事传统体力劳动,收益较差。部分群众思想落后、观念闭塞,发展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总之,乡村产业能级仍较低,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不够高,产业效益、竞争力、创新能力、产业关联度不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还有待提升,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够。

(四)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障碍

城乡二元对立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巨大障碍,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广西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相对突出。2021年,广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6727元,为全国水平的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两者差距比上年增加767元。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和生产经营投入,同时延缓人力资本形成,降低人力资源水平,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突破社会阶层固化和城乡社会和谐稳定。此外,推进农村经营性土地和宅基地入市、促进城乡之间“人”“财”“地”等要素交换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措施仍面临着如何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统一市场建设的难题。在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群发展竞争中,如何推动更多的人财物力支持乡村振兴需要系统的解决办法。 此外,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地方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的职责分工还需进一步理清,工作协调和统筹协调机制还需理顺,一些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还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程序繁琐等问题,一些地方还存在医保政策调整后“脱贫即脱保”风险,还要加强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

(五)努力破解人才短板和乡村治理制约

2021年乡村振兴部门和驻村帮扶干部基本完成更换,不少新到岗干部对农村工作和帮扶政策还不够熟悉,自身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要求还有差距,有的地方存在乡村建设脱离实际,工作作风不严不实,推进乡村振兴能力作风有待改进。同时,广西农村地区特别是大石山区、边境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仍较突出,造成乡村后备干部队伍断层、劳动力短缺,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当不足,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实用型人才尤其缺乏,人才质量、数量双不足。人才短缺导致的要素不足成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乡村治理由于人才不足也出现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阻碍了农村基层组织执行力、组织力、影响力的提升,影响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和乡村治理效能。

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五年过渡期内稳扎稳打、夯实基础至关重要。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继续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以发展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和参与自觉,激发市场、社会力量,持续推动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务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继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继续巩固完善各项衔接,打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完善政策衔接,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效衔接文件要求,细化完善、调整优化相关政策,针对情况变化制定新政策,不断完善过渡期“1+N”政策体系。提升帮扶衔接,及时总结返贫监测机制成效,完善返贫预警管理机制,开展脱贫“回头看”活动,创新监测体系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工作效率,防止边脱贫边返贫。争取中央财政和定点单位加大对脱贫地区、重点县的资金、项目支持和定点帮扶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入“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工作衔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机制,指导、督促、检查专责小组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完善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统筹党委农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工作协调推进,加强乡村振兴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创新考核办法,通过定性与定量、全面与重点、台账考核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层级式、全覆盖的考核体系。完善扶贫资金整合投入机制,继续统筹整合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财政安排用于巩固脱贫攻坚、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助力脱贫摘帽后续扶持工作和乡村振兴。重点加强对易地搬迁户生活生产的监测和扶持,坚持稳岗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文化服务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实现稳得住、有活干、能融入,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相互嵌入式发展,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興提档升级

基础设施是助力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档升级的基本条件。一是抓好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优化村屯道路,推动乡村公路布局由发散型向蛛网型发展,打通乡镇、乡村之间的交通路网,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乡村产业路建设,解决由交通导致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抓好农村供水保障,根据区域特点、发展需求推进农村地区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通过因地制宜、归并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小型农村供水等项目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改造老旧管网。三是抓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升重点防洪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小水池、小泵站、小水渠等,推进小型灌区农田水利及节水配套。四是抓好乡村电网、通信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充分发挥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潜力,提升乡村信息网络覆盖面,重点加大对发展潜力好、有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产业区、特色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服务。五是抓好数字乡村设施,实现电子商务村村通,建设数字农业平台、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三)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化,持续推进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要坚持以发展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本。当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延伸度低、发展后劲不足,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推动脱贫地区持续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以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化为重点,立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次产业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充分利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通过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增强产业融合度,提升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巩固以水果、油茶、中草药为主的种植业和以黑猪、牛、羊为主的养殖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大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争取14个市在过渡期都打造有品质上得去、销量有保障、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加大政策、资金倾斜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进驻安置区建设工业园区、设立就业帮扶车间,加快实现集中安置区后续扶持产业全覆盖,带动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就近就业,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二、三产业,稳定增收并可持续发展。深化拓展粤桂协作,利用广东省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结对打造一批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带。

(四)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创新生态资源产品

广西农村普遍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落后的双重考验,特别是在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因地制宜创新 “生态保护+”模式,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和绿色发展型村庄。要立足广西丰富的生态资源,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乡村特色,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提升生态宜居环境,推动绿色乡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乡村风貌建设中要把生态绿色放在首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尊重地域乡土文化,突出绿色庭园、错落有致,引导农民各显神通,防止千村一面、大拆大建,乡村发展规划可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相结合,引领绿色乡村建设成效。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碳汇试点建设,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乡村振兴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示范创建。探索“生态保护+”公益岗位、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教育研学、绿色金融、文化传承等绿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优势。通过生态补偿、石漠化治理、山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工程,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环保、治理等方面的公益岗位,在吸纳零散劳动力、增加贫困户转移性收入的同时,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加强生态保护辐射带动特色农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文化服务业等发展。

(五)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要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巩固脱贫工作中,真正把党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讨论和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市县巡察,强化基层监督,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选优配强驻村干部队伍,并明确具体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此激发干部创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内生动力。最后,保障和落实好驻村干部专项经费、 医疗卫生保障机制、驻村补贴政策及提高干部福利待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文化服务活动,聚焦群众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互促互惠的重要基础,也是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城乡之间长期“两张皮”的有效途径。一是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出台的《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实现引才、用才、育才相结合的良好环境,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才向农村地区下沉,建立资金、项目、政策支持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特派员与乡村发展“一帮一”“多帮一”的渠道和平台。加强对乡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空间。二是推动城乡土地双向流动。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创新,落实好《广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方案》,加快探索总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入市的工作经验,大胆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推进土地要素流转,为资金下乡提供土地储备。三是推動城乡资金双向流动。为工商资本下乡营造便利条件,给予政策优待,着力解决资本下乡的土地权益、法律保障等问题,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入股分红。大力推进企社合作、企农结合,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等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农业新业态,实现城乡间资金、技术、管理要素的优化整合。

作者简介

覃 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两山”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绿色发展

作者:覃娟

第2篇: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报告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西藏“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呈现出“六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全面推进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牧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牧区改革和赋能,促进“人、地、财”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保持农牧区持续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战略,具有开创性战略意义。“十三五”时期,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年产量站稳在100万吨以上,农牧业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62.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同时也要看到,要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依然面临着城乡融合、产业发展、人才下乡、公共服务等诸多短板。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今后一个时期西藏“三农”工作的重心。

西藏农业农村结构变化的主要判断

2021年,西藏“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三农”工作也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农业进入向全面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农业科技创新进入突破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协同推进期,城乡发展进入加速融合期,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进入攻坚期。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西藏农业农村发展长期低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的结构变化也将进一步凸显。

1、农业增加值增速和比重将持续收缩

西藏农牧业转向中低速增长阶段,按可比价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和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2006年以来,西藏三次产业结构从“三一二”型演化为“三二一”型,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末端。2021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为7.9︰36.4︰55.7,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4.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十三五”末相持平,较2011年、2016年分别降低了3.5和1.5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农牧业领域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投入的边际报酬将进一步下降;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化常态化,畜牧和畜禽养殖环保标准提高,不可持续的边际产能逐步退出;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农牧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农牧业生产成本还将持续上升。“十四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预计在5%左右,将略高于“十三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跟农牧区产业扶贫项目逐步成熟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关,在“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产业格局下,到期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6%左右。

2、农牧业和乡村的多元价值加速彰显

西藏农牧业和乡村的主要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畜产品,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生态屏障和人力资源,农牧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将不断得到发现和彰显。2021年,稳产保供水平稳步提升,粮食、青稞、蔬菜、肉奶实现丰产丰收,产量分别达到106.15万吨、80.12万吨、88万吨、81.07万吨,均创历史新高(见图1),其中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3.57亿元,同比增长11.5%;农畜产品加工率2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先后打造了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达东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美丽休闲乡村,全区乡村接待游客近1061万人次,实现收入12.17亿元。山水林田湖草是田园风貌的物质载体,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将西藏乡村划分为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等村庄形态。乡村作为生态涵养的主体功能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决定了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2021年,深入实施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户”“无树村”,持续开展“四旁”植树,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46.7%;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率达92%,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根据各地差异性和不同区域现状与特点,改造户用卫生厕所4.66万座;村容村貌呈现新变化,全区94.3%的行政村建立了垃圾集中收集点、173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西藏乡村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时期,西藏将构建“一圈三区四带”的高原特色农业新格局,重点发展青稞、牦牛、藏羊、蔬菜、奶业、饲草、藏鸡、藏猪、茶等高原特色产业;推进“六村”建设的高原特色农村新格局,营造特色宜居的生活空间和延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空间。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体系等支撑手段的日益完善,乡村的生态、居住、文化等功能得到发掘,涌现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特色文化等新业态,诞生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康养基地等新载体,乡村经济将呈现多元化、精细化、融合化的趋势。

3、城乡融合问题亟待创新性解决方案

城乡融合的本质是打破城乡分割,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化发展。城乡差距是西藏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结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底西藏城镇化率仅为35.7%,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28.2个百分点,更是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跟同属地广人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更是相差20.8个百分点。在区域内部存在较大差距,拉萨市作为首府城市的城镇化率为69.8%,跟地处横断山区腹心的昌都市相比高出了52.3个百分点;全区人口过50万人的四个市中,除拉萨市外,日喀则、昌都和那曲等三个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以拉萨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虹吸”效应较为突出,“一江两河”地区集聚了全区近40%的人口。全区有26.6万人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苦寒之地搬迁到河谷城镇或交通沿线安置。2021年,全区安排293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和投入资金30.86亿元,建成配套产业2300个,实现6.2万搬迁人口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生计模式的轉变,是制约搬迁人口稳定就业和社区融入的重要因素。如,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户有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仍在原籍从事牧业生产。确保搬迁家庭“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成为后续扶持最紧迫的任务。西藏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乡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100%和99.96%,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十四五”时期,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三小时经济圈”,将形成设施联通、产业协同、要素流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随着全区交通网络、市场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城乡生产、生活方式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破解城乡体制机制的分割不仅涉及扩权强镇,也涉及乡村治理机构设置,还涉及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社会保障等短时间难以解决的短板,特别是缩小边境地区与腹心地区的发展差距和解决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的后续帮扶。因此,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需要创新性解决方案。

4、农户分化及就业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实行“三个长期不变”以来,农户在逐步分化。截至2021年底,全区新型经营主体累计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740家、家庭农牧场9703家和各级龙头企业165家,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培训农牧民达到47.6万人,并在整村、整乡及更大区域集中连片开展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农业托管服务试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1%,有效释放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并推动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外出务工。2021年,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69.3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1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0.4万人。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乡村户籍劳动力已有部分转向非农部门,部分农户已将部分或全部的耕地、草场和牲畜等生产资料流转他人经营。如,昌都市针对闲置土地、集体统管土地和农户所承包的荒山荒坡荒田,分区分片规模化开展土地开发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集体耕地、草原等资源性资产的物权管理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探索自主经营、租赁、抵押、承包、合股经营等方式,昌都市土地、草场分别流转了5.1万亩和32.8万亩,为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和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那曲市立足资源禀赋,正确处理好“人草畜”关系,组建1640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30个家庭牧场,入股牲畜116.79万头(只)、草场2.08万亩,辐射带动牧户9.97万户45.5万人。“十四五”时期,受城镇化深入发展、农牧业比较效益下降、农牧民代际更替等因素影响,农户分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部分农户有望扩大经营规模、转型为家庭农场,部分农户有望离农退村进城,大部分处于中间状态的农户的兼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亟需拓宽增收渠道

从2003年以来,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九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见图2),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35元,同比增长16%,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农牧业为主的经营净收入对家庭增收的贡献逐年减弱。202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2.7%,较2011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而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降至47.3%,较2011年减少了16.8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对增收的贡献度还存在较大空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消除以“两不愁三保障”为脱贫标准的绝对贫困。2021年,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西藏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不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754户28167人。据统计,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082.5元,相当于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70%多。其中,工资性收入为6081.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3%;经营净收入为3184.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4%;转移性和财产净收入为2816.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3%。脱贫人口的收入结构跟全区农村居民相比,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等三个方面,跟帮扶政策“红利”高度相关。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4713元提高到5060元,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进行兜底。“十四五”时期,西藏乡村的贫困特征将发生重大转变,低收入群体将成为贫困主体,集中连片的区域性特征仍是最特殊的区情,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新动能和压力较大。进入新发展阶段,消除贫困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向强化扶弱济困共富转变,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和工作协调联系机制,加大农牧民转移就业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

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养老社保等要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为西藏全面推进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将“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实现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五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贫困人口、脱贫人口、边缘人口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巩固情况,及时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的帮扶,逐户逐项整改清零和对账销号,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清零。全面梳理总结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执行效果,总结推广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在产业奠基、人才储备、文化引领、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在现有发展成熟的产业基础上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提升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实施消费扶贫和产品对接援藏,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度和产品外销力度,减轻疫情灾情对实体扶贫产业的冲击。巩固培训就业、生态扶贫、饮水安全和地方病防治成果,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在社会管理、培训与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后续帮扶。

2、提高农牧业质量和效益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稳粮、兴牧、强特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青稞、牦牛、藏香猪、藏羊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青稞播种面积,加大饲草料保障力度,提升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进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一体化,推动商贸流通体系向偏远乡村延伸,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瞄准城乡居民数量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品质的新需求,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建立强制性的农畜产品产地合格证和可追溯证明制度,依托高原悠久农耕牧业文化传承讲好品牌故事、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农牧业的品质和品牌溢价。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引导区内外消费者逐步形成“高原农畜产品质优价高”的共识和消费,促进农牧业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升农牧业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能力。

3、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郡县治,天下安。”推进乡村振兴,县域是关键。立足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突出县域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有效益的县域支柱产业,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牧业新型业态,支持农牧产品和农牧区流通体系、家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提升县域流通体系建设,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围绕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档扩容,重点提高到自然村和农户家庭的通达率,因地制宜推进农牧區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面修缮保护,在物质和文化层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大学毕业生、技术人才以及医务、教育专业人员到县域择业就业、创新创业,增强人才、科技对县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达标工程,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清单,通过配置达标、人员交流、待遇倾斜等途径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顺应乡村治理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发挥自治、法治、德治各自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4、深化农牧区改革和赋能

坚持“三个长期不变”基本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严守耕地和草场红线。落实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求,引导农牧区耕地、草场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托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场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依托乡村低密度、低成本优势有选择地承接城镇无污染生产环节的转移,通过设施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等改造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和效率。挖掘和释放农牧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瞄准城乡居民对田园生态、乡土文化、乡村风貌等乡村旅游的新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促进乡村本地就业。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的具体实践,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全局。深入推进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人、地、财”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和人才入乡留乡的激励机制

组织和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一是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衔接。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前线总指挥”,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结合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实各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工作力量,有效解决缺兵少将、“小马拉大车”“九龙治水”等突出问题,形成组织有力、职责清晰、分工负责、协同高效的乡村振兴工作运行机制和责任体系。各级党委农办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二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农牧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建设政治、本领和作风都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科技特派员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特别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组织力。三是创新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好《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新动能,培养和留住本土优秀人才,引进外来适用人才。完善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农牧区基层工作成绩作为科技工作者、教师、医生职称评定的特殊加分项,保证到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获得更多的职称晋升机会。在乡村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挖掘本地人才,从各个领域遴选乡村发展需要的人才,通过农牧业生产技能的普及性培训建立职业农牧民认证体系,发挥传统工匠等乡土人才的作用,促进传统技艺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乡土人才支撑。

2、建立土地资源与城乡间要素流动相适应的配置机制

土地是乡村稳固和发展的基础,以空间功能布局优化和土地整合效率提升为方向,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一是因地制宜全面编制村庄规划。结合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人口适度规模集中,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采取先创建后认定的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梳理推广示范村居、示范乡镇成功经验。二是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按照“促进利用、防止撂荒”的原则,引导农牧区耕地、草场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离农成员将剩余承包期内的土地经营权一次性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途径,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草场)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是完善乡村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县域为单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保障基本农田和生态用地总量不减、质量有所提升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区区位区块,以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支持农业现代化生产,以建设用地集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土地整治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农牧区清理盘活废弃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

3、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一是完善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式。强化公共预算投入的约束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援藏资金主要用于农牧区。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继续发挥财政投入对金融资本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开展保单质押贷款及大型农机具、大棚设施、养殖圈舍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更多特色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高首贷获贷率、增加信用贷占比。三是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作用。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和落实农业再保险制度,扩大涉农保险覆盖面,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衔接,确保及时足额理赔。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青稞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用于奖励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不可抗力风险。

4、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是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通过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把乡村建成反分裂斗争桥头堡和民族团结工作队。管好用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农牧区深入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讲等活动,推动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乡村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活动,村“两委”班子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普法教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内地引进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企业到农牧区兴业创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保持农牧区持续和谐稳定。正确处理好“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把提振农牧民精神风貌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通过先进人物和文体活动引领乡村新风尚,不断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全面启动“八五普法”进乡村,培养“法律明白人”,不断提升农牧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加强农牧区宗教事务管理,教育引导农牧民理性对待宗教,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减少宗教消费、过好今生幸福生活,移风易俗、改变陋习,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方式。借鉴“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农牧民诉求表达渠道,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双联户社会化服务。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惠农政策资金和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為,维护农牧区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加强乡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时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安全隐患,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做好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曾健.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特征及对策[J].西藏发展论坛,2021(03).

[2]徐伍达,妮妮美朵,杨帆.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拉萨市当雄县为例[J].新西部,2021(Z1).

[3]徐伍达.摆脱贫困全面小康——西藏脱贫攻坚论文精选[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1:344-350.

[4]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中国西藏新农村建设绿皮书:西藏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1)[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1.

[5]杜杰.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推进乡村振兴[N].农民日报,2022-01-13(02).

[6]晓勇.广袤高原绘就宜居宜业新篇章——我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综述[N].西藏日报,2022-01-15(06).

作者简介

徐伍达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发展、西藏经济研究

邓亚净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藏乡村经济与社会民生发展研究

妮妮美朵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西藏乡村文化研究

作者:徐伍达 邓亚净 妮妮美朵

第3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研究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其作用也尤为突出。本文重新定义了当下新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其发展现状,分析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促進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而推动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广西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KY30024);201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南宁市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鼓励“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加明显,多地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笔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中,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经过较长的发展历程,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旅游学刊》中,其名称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概念引申而来,各种“农家乐”服务中心、“农家乐”协会、旅游服务公司以及“农家乐”联合社均属于这一范畴[1]。近年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形式更加丰富,如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旅游服务公司、农家乐协会、村民旅游管理小组等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本文继续沿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一词,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是由乡村旅游社区村民自发组织成立或村民参与管理的,能够协调乡村旅游社区内部矛盾、为当地旅游进行宣传接待,促进地方乡村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

(二)类型

广西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旅游服务公司、农家乐协会和其他非正式组织等几种形式,其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二、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广西乡村旅游也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发展。随着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渐出现一系列问题: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旅游组织混乱、乡村经营者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差、过度商业化、村民矛盾不断等。20世纪末,广西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开始出现由村民自发组织的队伍,多为非正式村民组织,这些组织开始只是协调村民之间的矛盾,使乡村旅游发展出现转机。21世纪初期,广西一些地方,或在地方政府的指引下,或由当地村民参考外地乡村旅游成功案例,成立由村民集体参与的旅游服务公司,相比之前的村民组织,开始有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可以从更高层次去协调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服务公司开始统一地方收费标准、统筹旅行社业务、组织服务技能培训、治理乡村环境,等等。2006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与旅游相关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12月,马山县成立了弄拉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有25户村民入社,社员有125人;2015年9月,北海市涠洲岛当地8名社员共同出资组建一家以农村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10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博白县沙河镇霞岭村成立广西首家正式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其方式为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由招商引资的专业公司进行管理[2]。在农家乐协会、村民旅游服务公司、乡村旅游合作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他一些非正式组织也同时存在,这些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一起为推动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努力。

三、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乡村旅游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姚莉等,2010)[3],促进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谢金林等,2009)[4],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邢成举、胡联,2018)[5],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升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现代组织管理规程和管理模式(田书清,2009)[6]及村民间的利益关联(盘晓愚,2009)[7]等原因,现今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管理者或成员在资金筹措、组织运行效率、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周永广等,2009)[8],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难有作为,存在种种问题急需解决。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民族特色与地方区域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与壮大,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广西对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要求逐渐提高,相对于发达地区其发展不足与困难也逐渐暴露。笔者为了了解广西当地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走访了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多个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乡村旅游点,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但是,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运营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部分组织成员对组织不信任、不认可以及组织领导者对组织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上,部分领导者对组织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自己带领的组织缺乏发展潜力。这些问题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阻碍了地方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的困境

在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相关问题也接踵而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织功能的发挥。

(一)村民思想意识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组织的发展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广西一些组织运作过程中,村民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如果组织可以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就支持,当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促进地方发展时,部分村民会选择视而不见,甚至诋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在开展活动时举步维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开展项目时,需要将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村民沟通清楚,从而促进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管理人才的缺乏使组织能力不断弱化

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多为村民自发组织,除少数招商公司参与之外,其他参与者多为村民,但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理论基础较差,思想相对落后,处理问题缺乏前瞻性,这也是阻碍多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组织成立后,由于缺乏管理人才,组织能力不断弱化,致使村民对其丧失信心。

(三)资金匮乏让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几乎没有运营资金,一些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户每月缴纳的少量管理费,组织的管理者几乎没有管理收益,使其在管理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资金的匮乏也使项目无法运转,无法从村内“走出去”。

(四)市场营销意识薄弱导致组织作用有限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开始对接旅行社,但工作多停留在“你来我接”,“你不来我不强求”的层面,缺乏“走出去”营销意识。且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执着于观光、垂钓、采摘等传统项目,对自身定位不准,缺乏品牌意识,使得地方乡村旅游发展业绩平平,甚至有些组织最后自行解散。

(五)无法形成合力,制约地方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相继出现,比如,围绕有威望的村民形成的村民小组,以村干部为中心的村委会,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旅游服务公司,还有村民共同掌权或与外来公司合作的乡村旅游合作社,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管理中心各自为政,甚至互相诋毁,无法形成合力,制约着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广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对策

(一)引导村民逐步提升思想意识,加快組织发展

村民思想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外,还需要在项目开战前,把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告知村民,让村民心中有数,还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取得一部分村民的支持,逐渐赢得其他村民的支持。组织可以从一些少投资多收益的项目开始,逐步取得村民信任,从而为其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逐步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

(二)重视人才储备和引进,提升管理水平

人才问题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解决,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乡村旅游专家进行考察指导,指出乡村旅游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合同形式定向培养村内大学生,村内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了解地方情况,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再次,通过获得政府支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带领组织发展壮大;最后,从现有管理人才中选择可用之材,用学习、培训、考察等方式带动组织进步。

(三)加大资金支持,保证组织正常运转

政府可以评选区内优秀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对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组织拨付一定的财政资金。组织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营销吸引游客,这些收益可以按一定比例交付组织作为运转资金,以保证组织正常运行。

(四)提升组织市场营销意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要想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必要分析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的目标消费群体,了解目标群体的喜好,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并将品牌推广出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的发展。

(五)各司其职形成管理合力,促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

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采用一个组织为总指挥,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组织都有发言权,遇到问题时必须统一方案,共同协商。

六、结语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70-74.

[2] 胡建华.扶贫攻坚视域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新思考[J].桂海论丛,2016(4):64-70.

[3] 姚莉,陈志永.原生态社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以西江苗寨景区苗家乐协会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70-75.

[4] 谢金林,陈刚.民间组织、经济租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9(5):63-67.

[5] 邢成举,胡联.旅游合作组织、旅游扶贫与村庄发展:基于北京市密云县的调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1-7,37.

[6] 田书清.农村社会组织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以贵州省榕江县大利村旅游协会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9(7):92-95.

[7] 盘晓愚.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4):172-173.

[8] 周永广,姜佳将.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杭州龙坞茶村为例[J].乡镇经济,2008(4):58-63.

作者:曹婷婷

第4篇:关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调研报告

乡村组织振兴就是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的核心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落脚点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最为直接的组织部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要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镇村党组织星级化管理的基本做法和特点:

农村共有党员2025名,65个基层党支部。每个基层党支部都配备了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近年以来,我镇始终坚持把“星级化”创建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抓住关键环节规范推进“星级化”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1、星级设置。立足农村实际,合理设置星级,最高为五星级,根据对支部书记的百分制考核得分评定星级。考核内容包括党的建设、业绩建设、机制建设、创新工作等方面情况。

2、考核定星。星级党支部的评定工作,要过支部申报、办事处审核、党委考核评定三关,严格按照农村党支部书记百分制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评选。党支部自评打分并进行申报,然后经办事处相互进行审核验收,最后由镇党委考核定级。镇党委根据百分制考核标准,每季度检查一次,年终进行总考核,考核情况作为定星的重要依据。年终考核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由镇党委授予

“五星级党支部”称号;80-89分的授予“四星级党支部”称号;70-79分的授予“三星级党支部”称号;60-69分的授予“二星级党支部”称号;50-59分的授予“一星级党支部”称号;50分以下的不评星,对党支部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率80%以下的、有违反计划生育等一票否决现象的,取消当年评星资格。镇党委将每名支部书记拟定的星级,在本村张榜公示,无异议的挂牌授星。

3、联星计酬。星级党支部将和支部书记的绩效补贴相挂钩,对评选出来的星级支部支部书记,在年底发放绩效补贴时,以一星级为基数,每增加一个星级,绩效补贴按档次递增,凡评不上星级的不予发放绩效补贴。村党支部评定在三星级以上的,才有资格被评为镇先进;五星级以上的,才有资格被评为县以上先进。

二、农村党员量化积分管理的基本做法和特点:

为充分调动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他们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沙河站镇建立了以“目标量化、三方评价、据分定星、动态管理、严格奖惩”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党员目标量化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路人和中坚力量。

1、科学设计,规范操作。在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安排下,各农村党支部按《关于建立农村党员目标量化评价体系的意见》对本支部党员进行规范化考核评价。一是目标量化。制定《农村党员目标量化考核评价评分细则》,按政治素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参政议政、精神文明等5类32项指标对农村党员进行评价。二是三方评价。由各村党支部负责组织,按照评价的原则,每半年进行一次,实行百分考核,根据评价评分细则,通过党员互评、群众参评、支部总评三方评价,按照30%、30%、40%的比例核算出每个党员的综合得分。三是据分定星。根据五类考核评价指标,确定五个星,即:政治素质星、干事创业星、服务群众星、参政议政星和精神文明星。每个星明确分值20分,年终综合评价得分在16分以上的即可获得该星,最高的授予“五星级”党员称号。四是动态管理。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每年终对党员星级进行一次调整。年终核算出各支部党员的综合评价得分后,对党员重新进行核定星级并授星挂牌,对党员工作群众测评满意度80%以下,发生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信访稳定等“一票否决”现象的,立即撤星摘牌。五是严格奖惩。建立“星级”党员管理库和“无星级”党员管理库,根据其现实情况,分别进行管理。对“三星级”以上的党员进行授星挂牌,并颁发荣誉证书,村级可结合自身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党员评定为“五星级”以上的才有评先树优的资格。对评不上星级的党员,纳入镇

“无星级”党员信息管理库,由党支部加强教育管理,制定整改措施,责其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并且被党员群众评为不合格党员的,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

2、搭建载体,明确任务。为确保农村“星级”党员创建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沙河站镇搭建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公开承诺等党员活动载体,通过考核评价打分,督促工作开展,促进了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一是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对经济发展类党员岗、公共事务类党员岗、党务、村务监督类党员岗、思想政治工作类党员岗等不同的岗位明确相应的工作责任目标,组织党员自愿认领,公开岗位,自觉践行,接受监督。要求上岗党员做到年初提出工作计划、年终进行公开述职,并采取评议打分的方式对无职党员上岗履职业绩分出层次。二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根据党员的实际能力,对本村的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子,按照相距就近、风俗接近、生产相近等原则,组织乡土人才、党员开展帮扶活动,从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帮助、扶持,实现党员群众的共同致富发展。三是开展公开承诺活动。为使党员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由党支部组织党员对本村的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做出承诺,通过月调度、季考核、年总结等方法,督促每个承诺党员认真履行承诺事项,办党员群众满意的工作,体现党员的先锋作用。

三、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沙河站镇共有农村党支部书记65人,35以下1人,占1.56%,36至45岁8人,占12.5%,46至59岁41人,占62.5%;60及以上15人(其中70岁以上1人),占23.44%。其中初中24人,高中、中专34人,大专及以上7人。例如黄路沟村共有党员25人,30岁以下2人,31-60岁13人,61岁以上的10人,其中中青年党员外出12人,身体状况欠佳4人,导致村后备干部力量不足,甚至出现无人竞选村支部书记的情况,导致选出的支部书记无法很好的领导村级工作,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党支部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本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双带”能力普遍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全镇党支部书记是一支以初高中文化为主体,少数拥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基层干部队伍。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文化底蕴较低,导致村党支部书记率先致富能力和带动共同富裕能力普遍偏低。

3、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能力偏弱。从调查的综合情况看,45岁以上及任职5年以上时间的支部书记占主导地位,由于总体年龄偏大,加之担任支部书记时间较长,导致大部分村支书缺乏敢闯、敢干的竞争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中往往是谨小慎微、安于现状,守摊子的多、创新业的少;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能力偏弱,在工作中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

”的尴尬境地。

4、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培养机制,储备后备人才。

一是积极响应上级组织部门的安排,如数统计各村的致富能手、乡村非公企业主、复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建立了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基层党组织储备后备干部队伍。二是发展年轻党员,解决支部书记后继乏人问题。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支部书记人选难寻的实际问题,镇党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注重培养发展年纪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党员,建立了一批支部书记后备干部队伍。

(二)规范选拔任用,选好支部书记。

在支部换届选举中,我们严格按照“两推一选”制度,在充分发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提高了群众对选举支部班子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党支部书记的选举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群众满意。在选举大会上,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要就任期工作思路进行演讲,对任期目标做出承诺。

(三)注重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讲政治、人品好、要廉洁、有能力、有水平、观念新。要达到这些条件,除干部个人自身造化外,主要靠培训、学习、教育。镇党委以提升素质、履行职责为目的,常年坚持干部开展培训,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村干部培训,重点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明确职责任务,定期考核奖惩。

我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镇、村签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构建乡镇带村、村级自我加压的工作格局,形成层层有担子、人人有压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标网络。另外,为了推动工作,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镇党委建立了考核奖惩制度,实行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组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成绩突出者重奖,这对激发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热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村集体经济来源的渠道不多。

村集体收入的渠道,除了上级转移支付,就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和租凭,再有就是通过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一些专项补助资金。二是村干部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虽然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家底薄,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一些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能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当地的潜力,开拓创新寻求出路。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一些农民群众受文化素质,小农意识的影响,从心理上行动上排斥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些村由于干部努力经营得来的集体资产,老百姓也想分光吃净,宁愿自己走泥路孩子住旧校。以及

“等、要、靠”等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关心和信心。

(二)关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建议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班。

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掌握致富本领;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切入点,着力提能力、强堡垒、夯基础,提高他们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脱贫工作队”。

二是要统筹资源抓好落实。

统筹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水务等部门资源,从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增强其“造血”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相关部门要坚持和完善银政、银农对接机制,积极搭建银企、银农合作平台,着重协调金融部门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困难。各金融机构和县政府投融资公司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国土部门要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大学生、农村能人、村

“两委”干部等利用各自优势,回乡领办村级集体经营实体或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三是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村级集体经济高位发展。

现在正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阶段,正是新生力量的注入期,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依靠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种地不仅是为了生存、吃饭,而是把农业当成职业,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力量。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和机会,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头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发展。

五、关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问题:

软弱涣散党组织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宗族派性严重。

在村两委班子主职换届选举时,选民按姓氏、亲疏关系分成若干派,他们都想把本派利益的代言人推上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选举产生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

二是集体经济薄弱。

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中除个别村干部用转移支付支付工资外,其它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证,导致干部没有积极性,整体村班子战斗力不强,以至出现了“穷村无人干,好村争着干”的情况。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在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年难有大的起色,村民看不到希望,对村班子失去了信心,对村里的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使村干部开展工作难上加难。

三是村干部素质不高。

有的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差,争权夺利,一些村支部、村委两班人为了争谁说了算,拉帮结派,互相拆台,造成“两委”关系不协调,村里的工作无法开展;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胡干蛮干。有的作风不民主,方法简单;有的个人能力欠缺,本事平庸,等等。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不高,认为只要不把钱往自己口袋里装钱花了没什么,因此出现村主要干部既收钱又花钱,村会计成了“票据管理员”,如果不能及时报账,如果出现干部更换时不能进行会计手续移交,就形成

“断头账”、“包包账”。这种收入不上缴、就地坐支现象给村财务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也造成了村级财务混乱,群众对此意见也很大。由于平时没有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制度来处理财务问题,自己收上来和打下去的白条、票据没有做系统的分类和总账,导致村和群众往来账目混乱,隔三差五就有人拿票据来结账,极大影响了村级工作的开展和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

如何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一是突出治“乱”。

对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不稳定因素较多的后进村,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整顿工作组深入到村入户,了解问题症结,积极化解矛盾,加强综合治理,促进和谐稳定。二是突出治“散”。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关系不协调、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级工作开展不正常、群众意见较大的村,以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规则为重点,采取谈心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思想整顿,增进团结,同时积极发现培养支部书记后备人选,配齐配强村支部班子。三是突出治“软”。对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难以推进的村,以健全村“两委”班子、转变村“两委”干部思想、强化村党员队伍为重点,率先进行整顿提升。四是突出治“穷”。对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帮助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选准致富路子。同时,镇党委牵头联系

“第一书记”、“双联四包”干部及派出单位,通过部门挂钩帮助后进村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发展环境,壮大村集体经济。

第5篇: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3 篇

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1

为提高林站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切实做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为林站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11 月 6 日,林站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到村实地调研迷迭香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现场会。

在迷迭香种植基地,10 余名群众正在忙着采收迷迭香。代表们详细了解北水峪村迷迭香种植项目创收情况、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产业发展目标、带贫效果等。据了解,村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山区地理优势,响应林站党委号召,发展迷迭香种植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并带动了周边多个村庄和种植户积极参与。代表们对村创新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表示充分肯定,希望北水峪村再接再厉,把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好、发展好,推动迷迭香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林站将积极落实上级扶贫产业奖补政策,指导有能力的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深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上包装、育品牌、增产值,把林站打造成集迷迭香育苗、种植、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在现场会上,县人大代表、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交谈询问等方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代表们表示,要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和经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为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林站贡献力量。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聚力乡村振兴。11 月 25 日上午,大乘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县、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乡村振兴工作。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县人大代表、大乘镇人大主席团、镇党委书记、副镇长、人大干事等共计 20 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代表小组一行调研了大乘镇岩门片茶产业发展,实地查看了茶叶种植基地情况,听取了茶产业发展的相关介绍,详细了解了茶园基地建设进度、下一步规划打算、市场效益以及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等。代表们对大乘镇茶叶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调研结束后,代表小组在岩门茶厂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在听取了大乘镇乡村振兴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代表们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做好扶志扶智以及基层治理等进行了讨论交流和提意见建议。代表们一致认为: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制定的“115”总体谋划发展战略,在确保高质量脱贫的同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积极贡献代表力量,为高质量建设幸福奋进新屏山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要紧密围绕我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整合资源,结合实际,立足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精准发力,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把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政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既要扩大规模,也要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3

12 月 4 日,黄道乡人大组织 50 余名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开展扶贫产业视察活动,旨在促进全乡产业发展,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带动、监督和支持作用。

视察组先后到百汇源蔬菜大棚基地、李家湾特色香柚基地、丹阳村生猪养殖

基地进行视察调研。视察活动中,代表们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负责人对相关产业情况的介绍,并详细了解产业的规划布局、发展模式、市场销路、经济效益以及带动贫困户增收等情况。代表们就视察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积极分享产业发展经验。并表示会认真履行人大代表义务,示范带头,充分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争取不断发展壮大本村特色产业,努力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通过视察,代表们对扶贫产业选取、发展模式、贫困户参与方式和收益有了直观的感受,对发展农业扶贫产业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对黄道乡扶贫产业发展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人大代表在自己村参与、支持、发展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了更多新的想法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6篇:乡村振兴之组织振兴情况汇报

市委组织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抓手,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着力健全工作机制。

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一是抓好前期工作调研。由组织部副部长带队,分五组下基层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调研,以座谈了解、实地察看、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及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提供参考。二是推行“1331”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一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抓好农村骨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建设;推动实现“两增收一美丽”目标;构建一套运行顺畅、效果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依托民富中心服务网络建设,组建民富商务公司,建成XX个村级民富中心网点,构建紧密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落实责任、考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XX市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党建促乡村振兴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及完成时限,每个季度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把工作抓实抓牢。建立乡镇书记抓基层党建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乡镇书记分别挂钩联系1个先进点和1个后进点、领办1个党建项目、培育2个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每年至少打造1个组织工作特色项目,持续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增效。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一线跟踪考察干部范围,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踊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培育典型帮扶转化。市财政每年安排xx万元党建专项经费,通过筛选培育一批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党建重点示范村,着力将联系点打造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的示范标杆,示范带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二、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xx人选择“生活富裕”,占xx.x%。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xx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xx人、xx人、xx人,分别占xx.x%、xx.x%、xx.x%。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xx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xx人、xx人,分别占xx.x%、xx.x%。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xx人,占xx.x%。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三、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xx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xxx家,省重点龙头企业xx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xxxx家,同比增长xx.xx%。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xx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xx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xxx个,示范点xx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xx个,总数达xxx个,同比增加xx个,增长xx.xx%。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xx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xx万吨,综合使用量达xx.x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xx.x%,较上年同期提高x.x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xxx%。全市有xxx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xx%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xxx%,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x.x亩地的小麦,产量xxx斤,毛收入xxx元,投入成本xxx元(整地xx元、种子xx元、化肥xx元、收割xx元、农药xx元),人工未计,亏本x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xx.x%。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xx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xx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几点建议

x.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x.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xx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x.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x.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7篇:2018年铁厂县基层组织经验交流材料---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2018年铁厂县基层组织经验交流材料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自治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工作目标,铁厂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按照“2+1”工作任务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抓服务求实效,抓重点求突破,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政治引领,在加强政治领导中实现组织振兴。一是压实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自治州全面从严治党“七个一”工作机制,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的理念和导向,严格落实“三级联述联评”制度,按季度召开基层组织建设、“访惠聚”工作推进会;落实“包、联、帮、派”工作责任,制定下发《铁厂县领导干部包村(社区)责任制管理办法》,调整充实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乡镇场、职能部门、乡镇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村(社区)力量,精准选派xxx名“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选优配强xx个村(队)、社区“第一书记”,形成自上而下抓党建工作格局。二是抓实党员政治教育。以突出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为重点,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活动,依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办以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的党员培训示范

- 1工作运行模式,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积分制管理”,构建“支部—中心—网格—联户—家庭”积分管理模式,干群积分扣除互联互通,奖优罚劣捆绑考核,切实达到让每名干部群众红脸出汗的效果。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制定下发《铁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五大中心建设的通知》,实行“日结、月考、季评”制度,每月排名,下发督查通报x期,累计对工作滞后的xx名县乡包村领导、xx名村(社区)第一书记及支部书记进行了约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行“红黑榜”制度,每月对各中心、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将“访惠聚”干部、乡下派干部每月预留350元,预留村干部待遇的40%,作为绩效奖励资金,拉开档次发放,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鲜明导向。

(三)突出队伍建设,在锻造骨干力量中实现组织振兴。一是选优配强“领头羊”队伍。继续实施“固本强基培源”行动,严格落实村“两委”干部登记备案制度,累计考察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xx人,调整村党支部书记xx人。将政治立场坚定、敢抓善管、敢于担当做为选拔任用村“两委”干部首要标准,清退第四类村干部xx名,招聘xx名县级大学生村官补充进入村干部序列;依托县乡党校,实施村干部大轮训工程,轮训村级后备干部、天池计划、县级大学生村官xxx人,xx名村级后备干部、村干部参加州直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二是基层干部队伍不断完善。始终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和提拔使用干部的主要渠道,十九大以来提拔使用干部xx名,其中xx名具有“吃劲”岗位工作经历,占比80.5%,xx名到“吃劲”岗位任职,占比94.4%,选派2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科技副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统战工作特派

- 3

三、下一步打算

(一)在强基固本培源行动上下功夫。大力选拔使用在复杂环境和“访惠聚”、驻村管寺、脱贫攻坚、集中整治等一线“吃劲”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干部,原则上没有以上经历的干部不予提拔使用。发挥县乡党校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一批符合铁厂乡村振兴需要的党政干部和本土人才,切实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实施乡村干部大轮训、后进干部回炉淬火工程,切实解决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的问题。加大政治关怀力度,大胆考虑优秀村(社区)“两委”正职进入乡镇班子,不受身份、体制制约;用好用足乡镇非领导职数,对在“访惠聚”、驻村管寺、脱贫攻坚等一线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干部就地解决职级待遇。继续实施“固本强基培源”行动,开展“四类”干部分类定级,精准培训,建立村(社区)干部进退机制,按照三个1/3的要求,打造一支专业化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

(二)在突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上下功夫。以振兴基层党组织为重点,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定位不能偏,政治功能不能弱,战斗堡垒不能垮,坚定坚决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政治学习,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心谋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加强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的党员意识。强化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妇建,通过层层带动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按照《关于印发<铁厂县“三会一课”年报季审和

- 5

第8篇:组织:**“三驾马车”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水绿党旗红

智汇产业兴

——**“三驾马车”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在建强书记雁阵、创新组织模式、激发创业活力上聚力用力,探索书记雁阵计划、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乡村微创园等特色做法,全面建强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一村三书记,构建“一体两翼”的领航雁阵。立足激发内生动力、统筹部门资源、用活乡贤力量,着力构建以村社党组织书记为主力,第一书记和名誉书记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书记方阵,建强乡村振兴领头雁,汇聚乡村振兴最大合力。三类书记联用,搭建脱贫攻坚一线“雁阵”。拓宽选人视野,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通过公开选任、跨区联任、选派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等方式,系统调优村党组织书记43名。根据各村经济薄弱、软弱涣散等不同情况,围绕“优势互补、统筹联用、长远储备”的总体导向,从各单位优秀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56名,从能人乡贤、达人创客中聘请名誉书记33名,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全县28个脱贫重点村全部实现“一村三书记”。探索试岗交流、积分管理等机制,注重发挥三类书记本身特长和资源禀赋,推动有效互补、高效契合。三级主体联培,激活脱贫攻坚智力“支撑”。统筹县级、单位、镇村培训平台,结合三类书记不同特点,坚

持一体化培、联动化育,全面提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县级实施“示范+轮训+讲坛”培养模式,举办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4个示范培训班,开展集中轮训6轮,举办“强基富民”书记论坛32期,推动村书记系统提升能力、开拓视野、比学互鉴。依托部门单位资源,实施岗位锻炼专业提升计划,组织5批70多名三类书记到扶贫办、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开展“跟班学习”,邀请专家教授、专业干部、科技工作者担任联系导师,提升发展项目、推动脱贫的专业能力。乡镇党委建立季度考核点评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创业富村”竞赛,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了解情况、会办难题、推进项目,在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中锤炼三类书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方资源联享,汇聚脱贫攻坚动力“引擎”。“一村一策”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因人制宜”建立工作责任清单,实现精准施策、人人有责。以党组织书记“威信高、能力强、情况熟”为基础,精准摸清村情、深入发动群众;以第一书记“文化高、思路广、资源多”为支撑,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以名誉书记“资金足、视野宽、头脑活”为动力,盘活资产资源、培育富民产业。按照“资源互补、产业互建、党群互联”原则,建立“党建+产业+贫困户”模式,组织发动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扶贫政策、资源、项目的精准下沉,三类书记累计争取资金4800多万元,兴办民生实

事270余件,培育集体领富、书记带富、党员和能人致富创业项目221个,带动3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支部聚能人,搭建撬动振兴的人才基地。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工作方案》,打破行政村区划和党员隶属关系限制,在全县11个乡镇创新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通过区域性覆盖、领航式培养、多元化发力,着力加强政治引领、促进人才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统一管理聚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隶属各乡镇党委直属管理,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兼任支部书记,吸收在外创业就业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优秀大学毕业生、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6类群体中的能人党员加入,尤其注重吸纳40周岁以下、学历高、懂技术、有担当的青年党员。目前,各支部共吸纳能人党员51名,平均年龄36.7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54%,80%有创业项目。党支部还注重“以能人引能人,以能人带能人”加强政治吸纳,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原则,遴选思想好、能致富、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通过个人自荐、民主推选、组织考察、跟踪培养等方式,每年每个支部在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1—2名,积极分子保持在15名以上。规范制度强引领。人才党支部建立“1+3+X”制度体系,“1”即党支部规范运行一本通及工作纪实手册,“3”即党支部《吸纳党员管理制度》《输送党员规范化细则》《党员助力“乡村振兴”积分管理》三项制度,“X”即各支部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制度机制,搭建学习、展示、议事“三大平台”,围绕“政治引领”“人才交流”“推动振兴”三个重点,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每季度组织一次宣讲会,每月举办一次恳谈会,着力增强支部活力。放大效应促振兴。广泛开展“

1+1”联系产业基地、“1

+

1010””联系优秀人才“双联”活动,辐射乡土人才实训基地、特色产业实境课堂示范点等人才集中地33个个,常态化联系各类人才2500多人,将各类人才有效汇聚起来。党支部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

“”“支支部+电商+农户”等模式,实行支部抓产业、产业连党员、党员带农户,及时输送3333名有产业有专长有实力名有产业有专长有实力、、党性强素质强责任强“三有三强”人才到村任职,帮助产业发展壮大引进资金310万元,成立农村经济组织59个,发展创业项目9292个个,人才党支部推动乡村振兴的正效应得到初步显现。

兴村有载体,创设推动发展的微型创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富带富功能,注重激发“带动产业振兴、带领农民致富”双带型产业人才活力,按照“组织搭台、能人领路、产业唱戏”的总体思路,探索建设乡村微创园,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系统提升农村发展“造血功能”。优质组织资源集成化入驻,打造村级微型孵化器。按照“产业相关、区域联享、镇建村用”的模式,围绕绿色生态产业链,构建微型的村级众创空间,布点建设32个“党建+生态”乡村微创园,辐射全县所有行政村。突出“小、精、活”,强化整体规划和特色布局,集成生态光伏厂房、电商服务中心、微智能办公区等标准化模块,并按照产业发展方向,自主建设冷链储运中心、一体化烘干中心、品牌设计管理中心等特色附属设施。统筹优质创业资源,通过乡

村振兴人才党支部、“绿领人才”工作室、县创业导师团等服务型、孵化型资源率先进驻,吸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乡土电商等“绿色产业”微创型企业和本土创客落户,提高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人才集群化引育,激发归雁返乡回流潮。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出台引导人才回流“5+3”政策体系,设立2000万元小微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池,在注册登记、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6个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提升返乡创业吸引力。打好“亲情、友情、乡情”三张牌,发挥驻上海、杭州等地驻外流动党组织桥梁作用,广泛开展“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大讨论、一封信、金点子等系列活动,举办“乡情产业游”“凤还巢鹊桥会”“振兴家乡恳谈会”160多场,陆续引导1300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改变传统集中式、零散式、灌输式培训模式,建立“县级科创园+镇级实训基地+村级实境课堂”三级创业培训体系,推行创业人员点单、培训平台下单机制,实现常态化精准化培育,提高创业培训实效。领富带富成效集散式辐射,带动乡村振兴加速度。强化绿领人才作用,选聘经济薄弱村名誉“村书记”“村主任”33名,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智囊团”,提高农村发展活力。按照微创园发展程度,建立初创型、托管型、成熟型三种运营模式,管理主体逐步由村级党组织向绿领人才和专业机构过渡,鼓励贫困家庭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搭车发展,最终形成“集体参股、农民分红、自主运行”的管理模式。目前李集镇新民村、三口镇何庄村、张店镇小圈村等

5家微创园已形成品牌样板效应,全县微创园共吸纳创业项目272个,发展稻渔种养、优质葡萄、花卉苗木等规模化特色产业25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100万元,吸纳周边350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增加收入1.2万元左右。

第9篇:全区村(居)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讲课稿

同志们:

根据区委统一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节专题廉政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按照会议安排,今年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硬任务”是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可以说,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从这个维度来讲,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主心骨”是基层党组织。作为纪检部门来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纪检监察机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座各位都是我区村(居)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者、实践者,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排头兵,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唯有切实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政治过硬、担当过硬、作风过

硬,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既干成事又不出事,更加扎实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下面,根据课程安排我从面临形势、存在问题、下部措施三个大方面与大家做一下分享交流。

一、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启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将党的新时代从严治党要求融入到了党的建设、改革发展、队伍建设、人民服务等不同的领域当中,充分凝聚了全党上下的从严治党基本要求,也让党员干部在从严治党的环境氛围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体会到了时代使命的召唤。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各级党组织深化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在理论学习上致力于党员干部对党章党规、中央八项规定等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此来把握政治理论当中的从严要求,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执纪监督上加大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监察力度,注重党风政风基本要求的落实,通过各种典型案例来绷紧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红线,以此助推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氛围的塑造,这也是新时期深化从严治党基本要求的应有之义。最显著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大力整治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等问题,深入开展办公用房整顿、会员卡清退、吃空饷整治等专项治理活动,有效刹住了歪风邪气,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消极腐败现象销声匿迹,党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干净”。

首先是过节“越来越干净”。中国是人情社会,尤其是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更是少不了人情往来。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前,一些干部在过节期间有吃不完的酒席、送不完的节礼。请客送礼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很多干部有时还要担心请客的饭店不上档次、购买的礼品不够贵重,“礼数不周到”。尤其是,越到春节,公车司机师傅们越忙,开着公车奔驰在请客送礼的大路上。“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很多公款接待定点饭店关门大吉了,“靠饭局解决问题、靠酒量检验干部”的场面销声匿迹了,天价月饼礼盒、粽子礼盒、茶叶礼盒卖不出去了,逢年过节很多干部不用再愁着请客、吃请和送礼、收礼了,公车司机师傅们也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过年了。

其次是会风“越来越干净”。十八大以前,开会往往讲究排场,就连很多不太重要的会议,也要铺地毯、摆鲜花、拍合影、赠送会议纪念品。而现在,文山会海现象明

显减少,并且会议安排变得简单朴素了,没有了红地毯,没有了鲜花,没有了大合影,更没有了借开会的名义公款游山玩水。从中纪委公布的数据看,十八大至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培训费同比减少了20%以上。

再次是干部的学风“越来越干净”。中央号召转变学风文风,尤其是明确禁止培训期间学员之间用公款相互宴请。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现在参加培训除了上课学习和实践参观之外,课余时间顶多打打球、散散步,聚餐吃饭明显少了,“晚上喝醉、白天瞌睡”明显少了,很多党校和干部培训机构周围的饭店和娱乐场所也不再火爆了。

这三个“越来越干净”也直接促成了“三公”经费的持续降低。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干部作风,“三公”经费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三公”经费数额十分巨大。十八大以后,在“八项规定”的基础上,中央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公款消费的重要规定。公款消费迅速降温,公务接待、公款吃喝行为明显减少,公款铺张浪费明显减少,依赖公款消费的高档餐饮娱乐行业遭遇了“寒冬”,全国的“三公”经费由2010年的94.7亿元,逐渐降低到2018年的58.8亿元,减少了将近36个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

步提出,2019年“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

另一方面,党中央坚持查办大案要案,执纪监督作用更加明显。2019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3.8万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万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4900余人。坚决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分行业分领域深入排查,重点督促解决教育医疗、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各地区开展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农村低保等专项治理。海南、重庆、四川等完善惠民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整治力度。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10.4万起,处理13.2万人,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可以说,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今年初,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重大政治判断,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座的不少都是老书记,都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可以说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这种巨大变化。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十九大后,党中央结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推进,市县巡察工作不断创新实践

一是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不仅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专题部署,同时明确提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和纪律保证,要在全国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其中,在脱贫攻坚方面,利用三年时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按照这一部署,全国各级各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等

问题展开专项治理,强力纠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举措落实落地。全国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5万件,剖析典型案例,推动举一反三、持续深化纠治。

前段时间,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在中纪委十九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紧盯扶贫项目资金管理风险隐患,坚决查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问题。抓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巡察整改,围绕政策落地、责任落实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督促纠治扶贫标准把握不精准、“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不到位、脱贫摘帽后政策不稳定等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山东、甘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集中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年,各级对基层小微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并且,监督惩处的重点依然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二是全国范围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向纵深发展。

这里的“黑”是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恶”是指恶势力和恶势力犯罪集团。通过公安机关查处的案例可以看出,黑恶势力大多发生在基层、发生在群众身边,群众是直接受害者,对涉黑涉恶犯罪也最痛恨。比如,采取“霸选”“骗选”“贿选”等手段操纵破坏农村基层换届选举、把

持基层政权;在村内搞“小山头”,阻碍村民集体决议;非法承包、开发农田林地矿产等集体资源,贪污、侵吞村集体资产;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百姓;在征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煽动群众闹事,以维权的名义组织非法上访、闹访、缠访甚至聚众斗殴;在村集体项目建设中强揽工程、恶意竞标、强买强卖、哄抬价格、阻挠施工等行为,在基层并不少见,严重蚕食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2019年,全国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3.8万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万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4900余人。中纪委十九届四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把扫黑除恶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加强与政法机关协同配合,制定破解“保护伞”查办难题相关政策,对移交问题线索全面摸排、重点督办,对重大复杂案件同步立案、同步调查。实地指导查处云南省昆明市孙小果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于文波、杨光等涉黑涉恶案件背后的责任问题、腐败问题。山西、陕西等建立“联点包案”机制,坚决“打伞破网”。

三是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刻认识肩负的职责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盘点梳

理,着力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促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精准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集中整治,根据不同领域和地域特点深化拓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推动基层干部廉洁公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截至目前,全国着重开展省区市巡视工作指导督导试点,制定中央部委、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开展巡视工作指导意见,促进落实责任、规范工作。召开全国市县巡察工作推进会,推动巡察监督更加聚焦、更加有效。全国各市县均开展巡察工作,覆盖1.1万个乡镇、5.9万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22.5万个村级党组织。福建、贵州等创新方式方法,巡视巡察同步,巡察交叉机动,全覆盖质量不断提高。另外,区委对村居的巡察目前已全面展开。大家要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有清醒认识,自觉做到讲纪律、守规矩,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二、农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监督执纪重点,今年以来,全区共查办案件X件,其中农村党员干部违纪案件X件,占立案总数的X%,查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X人,占农村党员违纪总数的X%。从受理的信访举报情况看,90%以上都是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易发多发,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级党组织书记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农村干部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刁难群众、吃拿卡要。

主要表现为村干部利用自己掌握村居公共事务的权力,向办事的村民收取一定的好处,尤其是在土地承包流转、低保办理和宅基地批准等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如X市X村原党支部书记X在为村民办理低保过程中吃拿卡要,违规收取礼金用于个人消费,受到党内警告处分。X街道某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利用协助政府上报村低保户的职务便利,以协调关系、请客吃饭为名,违规向X、X等办理低保的困难群众收取费用共计X元,去年年X某某将违规收取的X元逐户退还。X党委给予X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二是坐收坐支、违规报账。

主要表现为私设账外账或小金库,违反财务规定公款私存、将公款转借、为他人提供经济担保或挪作他用等;利用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空子,坐收坐支,或是虚开发票、虚列项目,随意开支、侵占集体资产。如湖南省X市X村原村级财务报账员X采取虚开果树苗木、物资运输等发票,侵占村集体资金X万余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X街道某村原党支部书记X在收到沿街楼租金后,未按照“三资”管理相关规定及时入账,坐收坐支,金额达X万余元,X还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区纪委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X街道某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在对外出售村级资产时,违背“三资”管理相关规定,未履行村集体资产处置程序,同时将村集体收入坐收坐支,金额达X万元,许某某还有其他违纪违法问题,区纪委给予其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三是虚报冒领、以权谋私。

主要表现为利用政策或监管方面的漏洞,采取虚报项目或数据、伪造虚假信息、冒充他人甚至直接挪用等手段贪污、侵占、骗取危房改造、粮食种植、一事一议等国家各专项资金。如湖北省X县X村原党支部书记X,伙同村委会主任和计生专干,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伪造X个虚假农户姓名骗取退耕还林补助X元,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X省X市X县X村党支部原书记X通过虚报芍药种植户受损面积,获取保险赔偿款X万元,

伪造资料以X户村民的名义虚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以奖代补”项目,骗取补助款X万元,在低保审定中违规操作,将不符合低保政策的人员纳入低保,套取低保资金X万余元。2018年12月,X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利用职务便利,在青苗补偿花名册上编造部分农户占地亩数,虚报冒领青苗补偿款共X万元,以“工业用电管理费”的名义违规超出正常电费标准向村内多家企业多收取电费共X余万元,个人占有,区纪委给予X开除党籍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在为本村两户村民进行危房改造过程中,弄虚作假,用刚建好的村委办公室作为村民危房改造房进行上报验收,骗取上级政府危房改造款两笔共计X元,后坐收坐支,挪作他用。区纪委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

四是铺张浪费、违规支出。

主要表现为以公务接待、参观考察项目、采购物资等各种事由吃喝招待,甚至明显超出合理范围铺张挥霍,或者虚报吃喝招待开支、违规发放福利、违规将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转嫁至村集体。如广东省X市X区X村原党支部书记X及现党支部书记X,在没有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情况下,向相关村干部违规发放津补贴,共计X万元,违反廉洁纪律。二人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X,巧立电话补助、打井补助、为民服务费等名义给村干部发放补助共计X余

万元,X街道党工委给予刘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X挥霍浪费集体资金,违规支出招待费、福利费X元,X对此负有领导责任,X街道党工委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违规在村集体报销个人车辆保险费、修理费及审车费用共计X元,另外,X还存在其他违纪行为。X街道党工委给予X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五是假公济私、优亲厚友。

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发包、低保户确认、贫困户识别、危房改造资金发放等方面,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为自己的家属或亲友办理手续,致使真正需要救助的村民得不到及时救助,真正可以享受政策的村民享受不到政策。如江西省X市X县X村原支部书记X利用职务便利,违规为其不符合条件的姑姑江某申报五保户并且获批,X去世后,X故意隐瞒其死亡情况,继续冒领五保供养补贴金共计X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X等人在扶贫工作中严重违反工作纪律,将包括村“两委”干部在内的X户明显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农户上报为贫困户。在X名贫困户死亡后,该村及街道帮扶干部不正确履行职责,未及时上报贫困户死亡情况。2014年至2016年,X在办理本村低保户申报过程中,还收受X名村民贿赂现金X元,先后为X人及其配偶办理低保待遇。2018年9月,X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有关人员受

到党内警告或政务警告处分,违纪款予以收缴。X街道某村原党支部书记X在任职期间,弄虚作假,以亲属的名义违规申请城镇低保待遇,共骗取国家城镇低保金X元,并且违反规定为不符合条件的本村X名党员办理农村低保。区纪委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将其父亲列为一般贫困户,并弄虚作假,向上级主管部门隐瞒其父母的真实生活状况,开具虚假证明,向上级申请危房改造补助款X元。X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申请的危房改造补助款已予以收缴。

六是侵吞挪用、截留私分。

主要表现为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领域,利用职权低价承包转包土地、利用集体资金投资盈利或挪作他用、将专项资金或集体资金直接据为己有;或者利用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之机,以截留、克扣、收取手续费等手段捞取“好处费”,甚至将村民应得的国家专项补贴款直接截留一部分归村集体或自己所有。如X市X县X村党支部书记X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扶贫资金X万元用于个人经营活动,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X省X市X村原书记X,任职10余年间,将村集体资产通过各种渠道转移、侵吞,变为私有,金额高达X亿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X庄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将区民政局为该村危房

重建补助资金剩余款擅自挪用于村集体日常支出,同时,X某某还存在其他违纪问题。X街道党工委给予X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七是失职渎职、作风不实。

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履职尽责不到位、处理村级事务不按程序、审批审核事项把关不严甚至工作疏忽大意,导致村集体、村民蒙受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如广西X市X区X村党支部书记X违反工作纪律,多次无故缺席区、镇两级扶贫工作会议,对镇党政办、镇扶贫办布置的工作敷衍应付,不认真履行村级党组织第一责任人职责,经诫勉谈话后仍未有整改,在党员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X“新官不理旧事”,在协调村院落承包双方的合同纠纷过程中,以无法界定上届村“两委”所签合同效力为由,不担当不作为,致使发生承包方聚众围堵该处院落、扒墙堵门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院内某物流有限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不良影响,破坏了营商环境。区纪委给予吴某某党内警告处分。X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X在建设产业扶贫项目林果大棚过程中,未经上级批准,擅自改变项目规模,进行招标施工。因该项目未能按照批示组织施工,致使无法验收,给扶贫工作造成不良影响。X因在扶贫项目建设中履职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八是作风霸道、涉黑涉恶。

主要表现为村级事务决策时独断专行,压制他人意见表达,处事不公、一手遮天;发展派系或势力,借助宗族或黑恶势力滥用职权、恃强欺弱、肆意侵犯村民权利,或者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如X市X街道X村党支部原书记X涉黑涉恶,利用家族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通过成立建筑工程公司、综合经营部等方式,实施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采取殴打、恐吓等暴力手段,多次实施强迫交易、敲诈勒索、寻衅滋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犯罪行为,在XX及周边区域、建筑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牟取暴利,造成恶劣影响,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X县X镇X村以X为首的村霸恶势力团伙干扰破坏村“两委”换届选举,并通过上访胁迫上级认定其为村委会主任,长期把持基层政权;通过挑头闹访、胁迫等非法手段获得占地补偿款XX万元,将其中X万元用于支付诉讼、闹访等费用;多次组织群众缠访、闹访,围堵县、镇办公场所和公安机关,严重干扰正常办公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X镇某村党支部书记X在村内安装自来水时,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态度恶劣,与本村村民发生口角,继而发生殴打,导致村民住院治疗,X镇党委给予高某党内警告处分。

刚才列举的这些案例,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希望大家深刻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三、做忠诚担当、廉洁奉公的乡村振兴“排头兵”

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代言人。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文明与和谐,离不开一支合格的村干部队伍,更离不开村书记的带领与指挥。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村书记作为“一线施工队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基础、最坚实、最具战斗力的保障力量,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落地实不实、推进过程顺不顺、实施效果好不好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村级党组织书记必须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找准定位、真抓实干,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里给各位提六点要求:

一是要讲政治,对党忠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政治任务,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上,就是对党忠诚、心中有党、爱党护党,就是始终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和任务要求。当前,我区的村书记队伍总体上是讲政治的,但是不守政治纪

律、不讲政治规矩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为:有的党性原则缺失,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上拥护中央,暗地里对中央决定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有的不讲组织纪律、不讲上下级规矩,自由放任、我行我素,把上级党委政府要求当耳旁风;有的不讲工作纪律,开了会不传达、布置的任务不落实,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的不讲团结、缺乏协作精神,妄自尊大,不注意团结“两委”班子其他成员,甚至打压不同意见;有的做不到“先公后私”,在对待公事与私事上,往往是舍大家顾小家,先考虑满足私欲、谋取私利。在座各位要对照这些问题表现,给自己把把脉、开展一次深刻的自我检查。要时刻不忘自己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身份,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牢记讲政治是对党员干部最核心、最本质、最根本的要求。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把牢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定力,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干的事情坚决不干。讲政治,就是要强化责任担当,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走样。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村级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部署执行落实的“神经末梢”,村书记的执行力强

不强,关系着农民群众能否充分享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果实。从我区情况来看,大多数村级党组织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少数村在执行上级政策和各级党委决定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甚至顶风而上,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以种种理由不执行。特别是近年来在拆违拆临、征地拆迁、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中,为了局部利益不顾大局利益、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今年的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乡村振兴X样板示范区,并对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村书记要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切实做到维护发展大局不动摇、执行上级政策不走样,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我区“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要勤学习,提升素质。

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政策、新观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对村书记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大家也有所体会: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旧办法、老经验吃不开了、不管用了、村民不买账了。作为村集体发展的“主心骨”“带头

人”“领头雁”,村书记唯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懂得更多,不断丰富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应对新变化、解决新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哪些村干部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哪里的工作就有创新突破、农村面貌就焕然一新,哪些村干部思想守旧、故步自封,哪里的工作就迟迟打不开局面。要学政治理论。充分利用集中学习培训、“三会一课”等形式,学习党章党规,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端正理想信念,夯实宗旨意识,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要学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和明确指示,将政策学深学透、将政策红利用足用透,用最新政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谋求发展。要学法律法规。现如今,村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越来越强,村书记必须学法、懂法、用法,特别是要学习《宪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等有关村民群众基本权利义务、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基层组织建设、“三资”管理、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征地拆迁、社会保障、优抚救助、脱贫攻坚等方面的专项规定,提高依法治村、依规办事的能力,更

加熟练地使用法律法规武器来保护村民群众和村集体的合法利益。

三是要存敬畏,行有所止。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敬畏、害怕一些东西,才会自觉做到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中规中矩。当前,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仍有一些不知敬畏的人:有的不怕群众享受不到惠民政策、却怕自己没法钻政策的空子去捞一笔,一切向钱看;有的不怕工作干不好、却怕上级领导注意不到自己,一切向上看;甚至还有的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饭都敢吃、什么酒都敢喝、什么钱都敢拿、什么事都敢做,这些人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心存敬畏,要做到敬畏群众。从我们查处的案例看,很多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都是源于村干部不敬畏群众,不把群众当回事儿、不把群众的信任和期盼当回事儿、不把群众的监督当回事儿。作为村书记,要牢记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放下锄头是干部、扛起锄头是农民”,放低姿态、敬畏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怀敬畏之心去关爱群众服务群众,回报群众的信任。心存敬畏,要做到敬畏法纪。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员干部要明白党纪国法不是“橡皮泥”、不是“稻草人”,要把对纪律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想问题、作决策、

办事情都不能跳出党纪国法的框架。敬畏法纪,就是要牢记纪律的威严、法律的神圣,牢记纪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牢记法纪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特权,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和身边案例血淋淋的深刻教训,经常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夯实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底线。心存敬畏,要做到敬畏权力。中国有句老话,“所谓权力,生于民意,关乎民生重计,当敬而用之。”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是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使用权力必须先敬畏权力。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党员干部工作上要大胆,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一些村干部违纪破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手中的权力缺乏客观认识和敬畏之心,把权力当成了组织给个人的特权,当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导致公权私用、权力变质。敬畏权力,就是要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时刻牢记自己是在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把权力当做使命、压力和动力,真正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用权,做到依规决策、依法办事,秉公用权。

四是要转作风,优化服务。

村书记工作在农村工作第一线,和群众联系最为紧密,任何作风问题都会直接暴露在群众眼前。很多村书记“一靠辈份高,二靠嗓门粗,三靠脾气大”的“土霸王”粗暴作风,严重侵蚀了农村基层

的党群干群关系。只有村书记作风优良,党群干群关系才能亲密,农村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首先要公道正派。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意思就是老百姓不会因为我的才能而服从我,但会因为我的公平而服从我。作为村书记,必须牢记,只有办事公道,才能赢得“两委”班子和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搞一次特权就降低一份威信,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要常怀公正之心、常行公正之举,在处理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时,特别是在低保户推选审定、各项惠民补贴发放、发展党员、宅基地审批等方面,一定要处以公心、秉公办事,做到“一碗水端平”。凡涉及村居重大事项都要严格坚持民主决策,多沟通,多商议,确保走好每一道程序,该公开、公示的一定要公开、公示,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要吃苦奉献。有人曾经这样形容村书记:刮风时,村书记是群众的一堵墙,下雨时,村书记是群众的一把伞。要当好村书记,没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没有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愿望是不行的,没有做好吃苦吃亏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村书记,他们正是靠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付出,最终带领村民群众脱贫致富,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临沂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在当选之初,面对村集体负债380万元以及环境脏、民

风乱、治安差的“烂摊子”,立马带着“两委”班子,背上100多斤煎饼和咸菜、辣椒酱,到全国各地的先进乡村学习取经。19年来,王传喜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光工作日记就写了190本。在他的带领下,代村走上了农业、科技、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之路,一跃成为村集体资产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5万元的先进村。王传喜被中宣部称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楷模”。沂源县张家泉村老书记朱彦夫,在参加抗美援朝时负伤导致重度伤残,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但他以重残之躯,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带领乡亲艰苦奋斗,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感动中国的贵州老支书黄大发,因为村子地势高、位置险、严重缺水,带领村民群众历时30余年,仅仅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了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村子长期缺水的历史。他们都将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了自己的岗位、自己的村子、自己带领的村民群众,用吃苦奉献换来了群众的美好生活。要扎根群众。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多跑田间地头,多进村民家门,多听群众呼声,尤其是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在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愿望,在联系群众中增进群众感情。

五是要促团结,凝心聚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就是村书记。有威信有魄力、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村书记,才能带出有号召力、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村集体才会有发展活力,村民群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相反,“两委”班子如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盘散沙、四分五裂,那么就算村书记的个人能力再强、人脉再广,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村书记要摆正自身位置。认清自己虽然是村里的“一把手”,但也是村“两委”班子的其中一员,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班子,正确对待其他班子成员,遇事多交流、多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相互补台不拆台,不谋特权、不搞特殊。要坚持民主集中。凡重大党务、村务,重大财务支出、重大项目建设,都要充分发挥“一事一议”作用,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平等议事,民主决策,不搞“一言堂”、“家长制”。要树立大局观,牢记“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拾柴火焰高”,凡事都要从村“两委”班子、全体村民利益和全村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真正把人心统起来,把战斗力提上去,把村“两委”建成“战斗的堡垒”。

六是要严自律,清正廉洁。

三国时期,东吴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克己奉公。退休之后,陆绩坐船回乡养

老。船夫发现,这位太守的行李非常简单,就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但是那天海上风很大,船又太轻,船夫只好从岸上搬来一块大石头,压住船舱,这才平安起航。后来,人们便把这块石头叫做“廉石”,廉就是廉洁自律的廉,来纪念为官清廉的陆绩,再后来,人们也渐渐把“廉洁自律”比喻成做官之人的“压舱石”:有了这块压舱石,做官才能稳当、人生才能平安。当前,随着“三农”工作的扎实推进,城镇拆迁、新农村建设、惠农补贴、扶贫救助等政策性资金大量涌入农村,村书记要守好自己那块“压舱石”、不要弄丢,牢记纪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牢记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保障,牢记廉洁自律才能带来底气和威信、不廉洁自律就难以全身而退。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在村级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带头执行各项制度规定。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遵守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十不准”规定,杜绝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借机敛财,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要严格财经纪律,严禁挪用和侵占集体资金,严禁坐收坐支和违规借用集体资金,严禁克扣涉农惠农补贴。要正确认识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三务公开”,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

自由账、健康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守得住底线、经受住考验。

同志们,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希望大家进一步转变作风、严守纪律,抢抓机遇、快干实干,为奋力争创乡村振兴X样板,谱写我区乡村振兴新篇章做出应有贡献。

在全县村(居)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提纲

各位书记、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全县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正式开班了。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了解掌握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当好新时代“村官”的本领,以便大家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任务圆满完成之后,县委举办这次大规模的为期一周的培训班,等下张部长还会为大家上“第一堂课”,这都充分说明了县委对这个培训班,对村支部书记、以及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来XX工作后,我也到过不少村,接触了我们一些村支书,放眼望去很多熟面孔。同大家谈心交流时,感到我们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普遍都很辛苦,工作重、责任大。大家长期工作在农村和社区基层一线,不怕苦、不怕累,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克服重重困难,任劳任怨为广大群众服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敬佩和学习。特别是有些老支书,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有的甚至几十年,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此,受罗书记的委托,我代表县委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向换届连任和新当选的各位村(社区)书记表示祝贺!

那么,借这个机会,我简单谈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大家作个交流与探讨。

第一、要进一步增强荣誉感,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村一级是最基本的行政单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村支书作为一个村的“主心骨”,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1.村支书岗位很重要。总书记“顶天”,村支书“立地”。村支部书记是十分光荣的岗位,是大有作为的岗位。如果村支书选不准,工作做不好,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村支书虽说是最基层的书记,天底下最小的官,但身在基层,事关基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的是支部”,“农村要发展,关键在支部,主要看支书”。

2.村支书责任很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老百姓对农业、农村有信心、有希望、有憧憬。这也意味着,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村支书作为我们党在基层的重要骨干力量,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宣传者和直接实施者,是带领农村(社区)党员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头雁”,可以说责任很大,担子很重。一个村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老百姓生计怎么样、发展怎么样、脱贫工作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座的各位,取决于你们在一个村子里的地位如何、作用如何,大家都要经常去想一想。

3.村支书形象很重要。一般来说,老百姓比较难见到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也不会经常见到,接触最多的就是村支书。在群众眼里,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村支书形象不好,威信不高,办事不公,只想着自己或家族利益,直接就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座的各位,都是在这次村(社区)“两委”换届中当选的,有的是连任的,有的是新当选的,不论是哪种情况,当广大党员和群众把自己神圣的一票投给你们的时候,就要理所当然的把责任承担起来,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践行好自己的履职承诺。

第二、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清醒认知自己的使命。

当前,村“两委”新班子已经到位,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全村的领头人,大家要以此次学习培训为契机,尽快进入角色、熟悉情况,想方设法把村一级的工作向前推进。

1.维护一方稳定。平日里,群众有什么问题、什么困难,首先会找到你们,大到事关全村的规划建设,小到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你们都无法回避。因此,大家要善于从社情民意中敏锐地发现矛盾和问题,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要做到心中有数,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村支书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不谋私利,调解问题时就能做到理直气壮,说话就有说服力,群众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大家务必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时刻绷紧稳定这根弦。

2.促进一方发展。老百姓是最讲实际的,如果在任期内,村里经济有了发展,实力有了提升,群众得了实惠,他们就拥护你、称赞你;如果得过且过,过了一年又一年,“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他们就反对你、批评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村支书肩负着推动一方发展的重任,要争取每年干成几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不断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大家要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分析、思考,找到一条适应市场、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又确保村上有钱办事。

3.抓好一方党建。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战斗堡垒,我们一定要把抓好党支部自身建设作为自己的主业,要切实承担起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夯实好党的执政基础。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严格执行好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要通过思想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村支部真正建设成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为党员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切实解决好村级干部队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问题,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实质内容,有实际效果,有亮点特色。

4.做好中心工作。村支书是一个村的掌舵人,既要把握上情又要熟悉下情,事无巨细,大到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小到村级事务处理,都要亲力亲为。但是一定要善于抓住中心工作,抓住县委、县政府最重视、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很多,每一项中心工作的开展,几乎都需要村一级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比如,就城乡环境整治而言,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大街小巷,没有村支书的宣传发动和带头示范,就难以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和效果。大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支持配合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在脱贫攻坚、

秀美乡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上,决不能敷衍应付,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落实、去推进好这些工作。

第三、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作为新的班子、新的支书,必然会有一个过渡、磨合的过程。如何才能找准工作切入点,抓准、抓好、抓出成绩?我想,只有通过不断磨砺和锻炼,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

1.提升政治素养。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的首要标准就是政治标准,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首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村支书,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服从上级组织的领导,时刻与上级党委政治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处理问题要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要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在一些非常时期,都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对村支书来说,讲政治不是“假大空”,也不是“高大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这次培训其中一个重点主题是针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精髓,真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注重工作方法。一是要讲团结。一个村靠村支书单打独斗,人吃了亏,戏不一定好看。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两委”关系,把班子团结好、协调好,遇事多交流、多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二是要讲公道。处理问题要公道正派,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如果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嫌贫爱富、搞宗族派性,最终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是要讲尺度。办事要有原则和底线,要把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对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大局稳定的事,要敢于负责、敢于拍板。四是要讲民主。重大事项要集体决策,在决策前,要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使决策体现大多数村民的想法。

3.守住廉政底线。大家都是本乡本土人,亲戚朋友多、熟人多,工作上可能有时抹不开情面。但如果因为优亲厚友或者贪图私利,丧失了原则,今天照顾这个,明天照顾那个,看人办事,甚至看钱办事,那迟早是会出问题的。“一个馒头吃不饱,一个名声背到老”。村支书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正确把握自己,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拿,更不能把集体资产当成“自留地”,任意进行支配。老百姓看你正派不正派,首先是察你的言,观你的行,从小事上给你打分。所以,一定要坚守底线,保持清廉,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敬你、畏你、服你。

4.提升工作作风。今年是全县干部作风提升年,围绕作风提升活动,县里已经做出了专门部署。为了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先后出台实施方案、下发以实效为中心的工作机制、制定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方案、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等等,很多乡镇对村一级也拿出了考核办法。通过这些方式转变思想、提升作风,解决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干又能怎么样”的问题。作风提升贯穿全年,作风办也会加强督查,希望大家都能带头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村干部的工作。近几年,省、市越来越关心重视基层干部,出台了很多框架性的指导意见,县里也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政策、明确细则,逐步提高村一级的政治、经济上的待遇,为大家心无旁骛干事提供保障,也让大家干有奔头,干有希望。

同志们,这次培训班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希望大家珍惜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真正静下心来认真领会,确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行。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恪尽职守,主动作为,不辱使命,真正成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基层“领头雁”。为XX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习愉快、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上一篇: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合同下一篇:科级干部提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