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科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心理专科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为了分析“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整群抽样,抽取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612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篇:心理专科论文

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心理问题透视

摘 要:从班主任的视角去观察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发现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有很多的心理困扰,如适应不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青春期所带来的情感问题等都值得人们关注。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新生;心理问题;透视

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通过3+2分段的学习,完成大专课程,获取大专文凭的师范生。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年龄大都在15~18岁,成员女生居多,正处于从少年后期到青年时期过渡的青春期,生理上虽已成熟,但心理上仍很幼稚。他们大都单纯天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但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很多烦恼,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不良问题

这个问题在新生身上表现就是缺乏自主自理意识,依赖感突出。这也是历届入校新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五年制专科班新生从初中直接录取而来,年龄偏小,自小生活优越,依赖性更加突出。调查显示,入学报到时,有60%的学生想让父母陪送,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均由个人办理的只占28%,其余72%的学生主要靠父母办理,或者由父母包办。

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离家到外地求学,第一次过集体生活,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同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有这样的一位女同学,该同学15岁,来自外县的一名独生子女,因为离家比较远,每个月才回家一次。刚接触她时,感觉比较活泼外向,在班级活动中还算是非常积极的一员。可是开学两星期后,她们宿舍就不断有学生反应要换宿舍,一调查才发现问题出现在该同学身上。据宿舍同学反应,该同学来学校两个星期,只洗过一次澡,每天换的衣服放在床底下,一直未洗过,由于天气热,出现异味,有同学提出意见,让她注意卫生,她只是用香水把自己和衣服喷洒一遍,导致宿舍气味异常的难闻,让人无法接受。原因很简单,该名同学在家里,所有的大小事都是由父母亲包揽,导致该生在学校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了。

适应不良问题在新生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同学由于适应不了几个人同住在一间宿舍,晚上夜不能寐,白天没精打采,精神不佳,上课精神恍惚,昏昏入睡,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出现逃学、退学行为。这些同学的适应不良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家长和还有社会的关注。

二、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这方面都存在障碍,这个问题同样在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身上也表现得非常的明显和普遍。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中女生占主流,因而女生中的矛盾相当突出。如宿舍里的上下铺,下铺的同学不让上铺的坐在床上,上铺的同学不让其他同学做她的凳子,接着就是无休止的争吵,行为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幼稚。另外晚上熄灯之后,有些同学喜欢小声讲话;有些同学玩手机等等,这些琐事都会引起一场宿舍战争。

追其根源,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心智还是不成熟,自我中心现象比较严重,不知道如何和人相处。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来到学校,交了学费就是“上帝”,“我就是中心”,认为自己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关心其他同学,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物质条件比较优越,长辈的关照也较多,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唯我独尊,不懂得如何去尊重老师和同学,如何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与周围的人产生冷漠、敌意,相互猜忌。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靠的是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人格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大学里注重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类关系,对于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的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还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关系,首先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其次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总之,要学会宽容,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相处。

三、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1.自信与自卑的矛盾。

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与当代青年一样,大都充满理想,敢想敢为,但因为中考没有考好而进入师范,总认为自己考的档次低,感到失落、难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怕被视为花钱读的书,自己上的学校档次低。有的学生聊天的时候说,他们在汽车上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都不敢说自己是某某师范的学生,怕被别人瞧不起。现在社会重文凭重学历的客观事实使得他们对前途充满困惑,虽然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处理这一矛盾,但有些同学却是回避,甚至自暴自弃直至消沉。因此自卑的心理在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的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2.自我意识和集体观念的矛盾

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自我意识较强,比较注重张扬个性,关心与个人有关的事情,如是否补考;是否有奖学金等;而对班集体,对他人则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淡态度,我行我素,甚至连上课也不尊重老师,课堂上随意说话、玩手机。不少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在班集体中那种团队精神缺乏,合作意识淡薄,心理也较为脆弱。

四、学习方面的问题

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中,有很多同学在学习上非常苦恼,有的甚至产生了学习焦虑心理。学习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学习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焦虑的具体表现有:在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老师在向全班提问时,总觉得在对自己提问而深感不安。什么原因导致部分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在学习上的焦虑心理?

1.基础薄弱,导致的学习的动力不足

专科新生的入学分数较低,基本功相对薄弱,由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学业成绩较差,较差的成绩与初中较高的应试教育要求,矛盾冲突的结果便是产生学习焦虑,又由于到新的学校学习有一个适应过程,由此,把初中时产生的学习焦虑迁移到了新的学校。其次因为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造成部分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是直奔文凭而来;部分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是因为父母所逼,为了完成任务,反正是市场经济,有钱就行,学与不学无所谓,自己与普通大专生相比总是差个档次,难以弥补或弥补也无济于事,往往自暴自弃,以逃避的方式对待学习。

2.无理想,无抱负,目标不明确

应当说,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大多数有上进的愿望和信心,他们的智力与普通大专生也没有大的差别。通过了解发现大多数新生都知道现实社会就业的压力,可是他们不知道在大学里该做些什么。很多学生还是受以前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老师“抱着走”。但与中学相比,大学更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如果没有给自己的学业作个明确的规划,整天浑浑噩噩的度日,很多学生一学期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3.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是影响他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首先,缺乏学习韧劲。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他们比较娇宠。在学习中,有不少学生怕吃苦,表现出有决心没行动或是“三分钟的学习热度”,他们自己也戏称是“常立志”的人,缺乏战胜惰性,抵制诱惑的意志力,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遇到几次失败就灰心丧气,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其次,学习方法不恰当。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进校后,对新的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不适应。初中教学大多以灌输为主,而大学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更多的是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外主动去学习、自觉去查阅资料、理解和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掌握。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导致他们很多人都有种挫败感。

五、青春期所带来的情感问题

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虽然从外形上看都比较成人化,但在心理上还是不够成熟,尤其在情感领域,不够理性,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对于这些豆蔻年华,个性突出的青少年的心中萌发的这种情感,作为教育者,如果不能正确的加以引导,对部分学生的影响也是终身的。如有位女生,就曾质问,为什么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不能谈恋爱,法律都没有禁止。但后来这位女生因为过早的陷入感情,无力自拔,最终也没能完成自己的学业。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因为情感问题影响学业的学生为数不少。

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上的日益发育成熟,性意识的萌发,男女生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希望与有好感的异性相互接近、了解、并结为朋友,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由于异性朋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友谊与恋情的界限问题,所以要学会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度”。

如何帮助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走出这些困惑和误区,让他们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需针对性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如对于新生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问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理能力;对于学习方面的困难,可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让新生少走弯路,请任课老师具体指导,或开学习交流会等,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新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引导新生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如何学、怎样学,怎样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给学生指明方向增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新生看到希望和前途。对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可以开设相关的讲座,如在大学里如何和人相处,如何学习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其次学校也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在无助时自己能找到倾诉的平台,使其心理平衡。当然还需要社会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能关注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联系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为五年制师范专科新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德辉,唐淑云,胡卫民.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柏正宏.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心理与健康,2004,(9).

[3]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殷波

第二篇: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摘 要]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专科生在就业定位、薪酬要求、医院选择等方面存在偏差,就业压力较大,就业依赖心理较强,就业准备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芳.医学生执业心理分析及调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季春元 刘立富

第三篇:“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 要: 为了分析“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整群抽样,抽取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612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被试中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数为166人次,检出率为27.1﹪,各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也高于大学生常模。因而加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SCL-90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是指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的,经五年师范教育,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从青春期向成人过渡的人生阶段,身心发育仍在不断完善,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正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在校的“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637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其中男生229名,女生383名,年龄最大21岁,最小15岁,平均18.5岁。

1.2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按整群抽样。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对量表真实填写,由主试者评定结果,收回有效卷612份,对9个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试验用t检验。

2.结果与比较

2.1“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有症状人数及比例分布(见表1)

表1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因子分≥3的检出人数及比例分布

根据国内惯常使用的标准,只要任一因子分≥3分(一个被试者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3分),则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的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表1数据显示:本研究被试中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人数为166人次,检出率为27.1%。各症状按人数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

2.2“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男、女生SCL-90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表2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男、女生SCL-90各个因子分的比较(x±s)

表2数据显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女生SCL-90各个因子分均高于男生。进行t检验后发现:在恐怖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抑郁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躯体化、焦虑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在其它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

2.3“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与全国成人常模[2]的比较

表3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与全国成人常模的比较(x±s)

表3数据显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成人的得分。进行t检验后发现:所有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尤以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的因子分较高最为突出。

2.3“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2]比较

表4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比较(x±s)

表4数据显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得分。进行t检验后发现: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在焦虑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敌意、恐怖、偏执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在躯体化、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学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心理素质也要比一般人群水平更高一些。

从表1可以看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障碍水平达到或超过中度水平以上者占有27.1%,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在10%—30%的水平一致[3],其比例虽属于正常,但从“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来看,仍可认为这一比例偏高。

从表2可以看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女生SCL-90各个因子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中国家庭对男生女生的教养方式不同有关,还与中国社会对男生女生的社会期待不同有关。另外,女生多数比较胆小,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更容易产生恐怖和抑郁心理。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易产生焦虑和躯体化的心理症状。

从表3可以看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学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各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提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正常人群。

从表4可以看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SCL-90各个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得分。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在焦虑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敌意、恐怖、偏执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在躯体化、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与人们对未来人民教师的社会期待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导致“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入学动机多不明确(有的因中考分低而进校,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入校就读),对教师职业的早期定向不满意,从而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而产生心理障碍。②“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学校大多由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来,区域性较强,学习生活环境较闭塞,生活空间小,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独和寂寞,导致强迫和抑郁症状倾向。③学生具有不同家庭背景、文化素质,性格各异,有的不善于与别人沟通、协作,许多人表现不知所措,产生戒备、多疑等心理表现,有可能出现抑郁或焦虑,甚至敌意、恐怖、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等心理问题。④学生对家庭依赖性大,独立性差,且一些家庭存在着不当的教养方式,并堵塞了学生压力的疏导渠道,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破坏力。⑤学校专业课程结构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且教学方法单调,实践操作环节少,使学生对学习没兴趣,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网络游戏,恋爱等),由此引发的矛盾处理不当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异常,感情脆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显然,加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迫在眉睫的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不同时期开设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保持心理健康状态。②建立系统的心理咨询、测试和防治体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心理辅导计划,开展团体咨询。对于高危人群,如因子分≥3的学生,应进行随访和加强监护,并通过分类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团体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③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及治疗。对总均分≥3及有不良个性倾向的少数学生,应主动约请建立咨询关系,并予以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应予药物治疗,以改善其负性情绪,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重塑良好的个性品质。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其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消除不断产生的新的困惑、疑惑和障碍。⑤重视就业竞争及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而减轻在校生的心理压力。⑥与学生家庭密切联系,积极沟通,改变一些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疏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的渠道[4]。

另外,鉴于未来教师工作性质、特点和要求,建议在师范学校招生面试时增加心理素质测试,将测试结果列为入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争取师范学校的入取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或超过普通大学生新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2.

[2]和丽梅,木崇仙,陈莹,王耶盈.云南省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4):9-13.

[3]余毅震,黄艳,李俊杰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3,17,(3):214-215.

[4]崔伊薇.大学青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3):165.

作者:聂 炬 郑小河 周龙霞

第四篇: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基本能力调查

摘要:学前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多方面的专业要求,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对学前教育开始高度的关注,园长对从业教师职业素质能力也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素养已然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摸清当前学前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幼儿园对幼师的实际能力需求,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通过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科的学生和铜仁市幼儿园的老师为对象,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幼儿园对幼师所具备的能力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人才输出单位对人才的培养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渴求之间的存在差距,以此通过分析对比,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对口的问题,从而为当前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能力;专业发展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初步揭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培养方案,较大幅度的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此次调查,进一步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情况,初步揭示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方向,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制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园长对从业教师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素养已然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此次调查选择了我校学前教育大专班的学生30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女生24名,男生6名。年级分布在一年级18人、二年级12人;铜仁地区幼儿园园长和从业教师2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4人,民办幼儿园10人;园长12人,幼师12人。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从学生的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和职业理想的角度及园长对幼儿教育专科教师培养的期待等问题进行展开。

四、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4份,其中学生30份,回收30份。幼儿园园长及教师24份,回收24份。

五、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部分:园长对幼儿教育专科教师培养的期待调查

为了进一步培养适应当前幼儿园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提供重要的依据,我们从开展幼儿园工作的角度,对幼儿园园长关于学前专业专科教师培养的期望进行了调查。

1.您认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有哪些?

通过问卷的数据统计得出,幼儿园工作中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主要集中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幼儿一日生活组织和保育能力、教育与游戏活动实施能力;其次是必备的艺术素养、激励评价与沟通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第三位是教科研能力。可见学前教育专科生的培养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实训和组织能力方面。其次强调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认为应具备教科研的能力的数据显示,学前教育专科生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2.您认为在幼儿教育专科学校,需要学习哪些课程?

从对问卷的数据统计得出,一致认为幼儿教育学知识对学前教育专科学生的培养很重要。其它选项被选中的机会较高,都超过调查人数的80%,说明课程开设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

3.对于专科毕业的幼儿园教师,您对哪些专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最低?

从对表中数据统计情况看,各项能力满意最低的被选中的次数最多的是学习与反思的能力,其次是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相对比较满意的是绘画、钢琴、舞蹈等艺术技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的能力。所以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加强学生实践、实训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您对我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建议有哪些?

对该问题的回答统计总结得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2)多让学生下园实践见习,培养其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3)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第二部分:学生基本能力素养调查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的学生全是铜仁幼专贵州省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二)专业态度分析

1.专业态度情况分析

从学生对专业态度情况分析看出,铜仁幼专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对理解幼儿教育“以幼儿为本”的涵义是值得肯定的。对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与从事幼教工作的热情、决心的调查时,93.3%的学生表示比较符合以上,只有6.6%的学生表示不符合与不确定,说明我校学生基本上在专业态度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专业技能情况分析

从对专业技能情况分析看出:

1.擅长至少一门艺术活动的学比较符合以上的比例为73.3%,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有至少一项特长,少部分学生还没有能培养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特长。2.我所掌握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能够胜任幼儿教师岗位的调查中,有56.7%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43.3%的学生还不能充分肯定自己是否拥有这方面的能力。3.我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做文字编缉、图片处理、简单课件制作的调查中,有53.4%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符合以上。46.7%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没能熟练掌握这方面的技能。

(四)幼儿教育专业能力情况分析

从专业能力数据分析看出,能掌握指南并根据其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的占56.6%;不符合和不确定的占43.3%,基本上各占一半。说明在指南相关内容的了解和学习上还应该加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用儿童语言教学,表情丰富,动作到位,但仍然有33.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处理常见幼儿意外事故,如鼻出血、划伤、汤伤的学生占50%,不具备这方面能力的学生占50%,说明幼儿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处理这方面事故的能力還有待加强。了解有关幼儿进餐、睡眠、上课、洗手等方面知识的学生占60%,仍然有40%的学生对这方面了解很少。

(五)职业理想情况分析

从问卷中的数据分析看出,有73.4%的同学对学前教育专业是感兴趣的,充满热情。而有26.6%的学生表示不符合和不确定,可见还有很大部分学生是需要进行专业兴趣培养的。

本次问卷中设了两道开放性题目,其一是您为什么选择读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作了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答案,乐观积极类:(1)我喜欢天真活泼的小孩子;(2)就业机会比较大;(3)当幼儿老师能给我带来快乐。消极不确定类:(1)被读的学前教育(高考失败,被调整的);(2)因一开始对学前教育不了解,如了解将不会选择;从这几类答案看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理想、以学前教育的了解都是非常符合的。少数学生由于对学前教育缺乏了解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处于消极态度。这说明,现阶段比较的突出问题就是对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的了解不够,而在学习中处没有动力,没有职业理想,很恾然地跟着其它同学模仿式的学习。

其二是您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1.满意,您对那些专业满意。答案集中在钢琴、美术、幼儿舞蹈、心理学、卫生学、手工等。2.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自己的基础知识太差以致于跟不上老师课堂教学内容。

六、结论与思考

一、我校学生的基本能力情况

1.专业态度:在对学生的专业态度的调查中,93%的学生表示能理解幼儿教育“以人为本”,能做到爱幼儿,尊重幼儿;能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只有及少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这说明,在我校,学生都能明白自己学的专业的性质和今后的服务对象。

2.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的调查中,掌握至少一门艺术活动的学生比例占73.3%;掌握的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能够胜任幼教岗位的学生比例占56.7%;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做文字处理、简单课件制作的学生比例占53.4%。以上数据说明,我校学前专科生能熟练掌握各方面技能的比例不高,有待加强培养和训练。

3.专业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能够根据《指南》及儿童发展水平确定教学目标的比例为56.6%;能做到用儿童语言教学、表情丰富、动作到位、富有感染力的比例为76.6%;了解有关幼儿进餐、睡眠、上课、洗手等方面知识的学生比例为50%;能够处理常见幼儿意外事件如鼻出血、咽部异物、划伤、汤伤等的学生比例为6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总体素质能力还不够,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当前幼儿园保-教结合的方式不太相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科学生保育能力和从教能力的培养。

4.职业理想:调查显示,只有73.4%的学生对自己当前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很感兴趣,充满热情。“激情”是从事幼儿教师这一岗最不可忽视的一种职业状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充满好奇并与之相处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大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激情。但从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理想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得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学前教育,能主动地全身心投身到学前教育事业中来。

二、针对上述分析情况,结合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注重学生一日生活组织能力[2]的培养

通过幼儿园园长对學前教育专科学校学生能力的期待调查结果和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基本能力情况调查结果的对比,发现幼儿园园长最期待的幼儿园老师所具有能力是比较高的,如要能很好地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必备的艺术素养等。而这些能力学生通过平常的常规学习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因此,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今后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应该加以改进,进一步优化课程的设置结构,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开设课时,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一日生活的组织能力

一日生活的组织能力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渐渐地形成,在问卷中,99%的园长、幼儿园优秀老师认为这样一种能力在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学生自我一日生活学习的规范,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对学习生活中守规矩的意识;定时安排学生下园见习,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然后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并定期收集、检测一段时间内取得的进步和效果。

2.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3]

环境布置与利用对幼儿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联系。“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所重视。在新课程条件下,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而且能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提高幼儿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所以环境创设与利用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科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设区角设计、玩教具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对这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必备的艺术技能和一定的理论知识

在对园长的调查统计中显示,作为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教育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教育能力包括绘画、钢琴、舞蹈等,理论知识包括对幼儿教育学知识、幼儿心理学的知识、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知识、幼儿园班级管理知识、幼儿一日生活组织和保育知识。因为在幼儿教育中不是像中小学的分科教学,老师需要承担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所以老师应具备相应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艺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而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明显已过多地向艺术技能的培养方面倾斜。

在对幼儿园园长的期待调查中设了一道开放性题目:您对我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建议有哪些?园长在答案中的期望1、拓展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培训渠道、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2、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别,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很多时候实践需要有理论知识作指导。我校学生本身在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方面就比较缺乏,理论成绩普遍不理想,所以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方面出发,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内涵修养的提高,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时候,有了足够知识理论的支撑,在掌握技能技巧的时候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方面的内在含意。从而更好地、更牢固地掌握学习好各项艺术技能,为适应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作好充分地准备。

(二)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

实践需要经验和常识,但若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层面远远不够,没有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感性到理性的跃迁,就不可能获得关于教学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我校学生而言,学习课堂知识与下园见习相结合是当务之急。在对幼儿园园长的期待调查中,园长对我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建议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定期下园见习、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下到园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才能针对性地找出自己与一名合格幼儿园老师的差距有多大,即时了解更新对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理解。便于学生学习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学习。

七、结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学前教育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和产业人才结构需求,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适用型人才。通过对幼儿园园长需求和本校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整课程结构和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不失为一条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尚花.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杨世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谢应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作者:徐祖玉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在高等专科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邵阳学院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的,该理论提倡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物,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等待发挥的潜能,并划分出24种积极心理品质[1]。医学院学生作为未来医生的储备人员,其在校期间课程负担重,业余时间少,生活方式单调;本科毕业后需要继续读书以适应学科发展要求或者参加工作,都需要一个健康并且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所以,各种理论、实践教学中,任课老师需选择适合学生的心理学教学,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合理调节师生间传统的交流模式,优化师生之间人际关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课程内容 ;心理状态

近年来,医患关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未来医生的储备人员—医学院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的确,当前的教学、教育方式多数继承了多种类似于病理心理学等模式,把教学心理实验的核心放在巩固理论和帮扶有“问题”个体上,很难从原则上防止多方面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的,该理论提倡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与事物,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等待发挥的潜能,并划分出24种积极心理品质[2]。他在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健康”等基础和实践成果的原则上衍生出的新理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传统病例多种方式、模式的不足,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以积极方面为切入点,用积极的“個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潜能和行为问题,塑造稳定、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医学生更阳光地适应学校生活与未来工作。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学教师,结合日常接触到的和使用的教学模式,我认为积极心理学在高等专科医学院校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作

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当前新科技、新创新、新人才引领社会经济、人文、潮流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形势、文化传播、主流方向、人才流通等领域的变革月异日新,社会各界的多种价值观念的博弈,直接影响和动摇着各行业人事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面对升学、工作、交往需求、婚姻家庭恋爱等生活必须问题,面对生处环境的“不平等”、“腐败”、“道德”成本过高等公众问题时,会时常产生多种困惑,导致过激的冲突和争斗,人本身的道德标准和伦理纲常受到“极端”的挑战,难守失衡的危机。社会发展的矛盾其实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自身原因导致的矛盾激化,如多重人格、身心不和谐、个人性格与群体性失衡等。

医学院学生和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学习课程繁重,学习时间长,业余时间较少,生活方式单调,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承受学习与就业的巨大压力,易于产生心身疾病或者身体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与实践应用,能从积极的方面作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关注社会正能量的各个方面,如医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悬壶济世”价值观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工作待遇等,引导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师生教学的效率。

二、改良师生相处模式,共同成长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受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影响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有尊长之分,学生以尊重老师为前提[3]。在相处之中,学生难免会有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因话语权缺失而产生压抑与郁闷的情绪。教师从自身考虑,传授他们认为有益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相对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两者的联系容易出现问题。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高校教师可以应用该理论,多看学生的积极面。学生重来没有教育不好的,只是使用的方法缺乏针对性。学生中不应有好坏之分,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个体,所谓的“化学式”,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教师要多耐心,积极地引导,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优化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决策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当前主流社会,受多方面因素干扰,人们面对未知的前方缺乏“安全感”,对今后的生活衍生出不健康心理。特别是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各种价值观彼此共存,相互激荡,让学生对医学职业产生了怀疑,对自我思想构成了极大的冲击,致使有一些学生对医生的基本职责——救死扶伤衍生了误解和疑惑,部分学生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感到迷茫无措进而盲目进取,遗失了自身的目标和方向。尤其是在校学生面临“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奖助学金评比”等有利益冲突情况;刚毕业学生面临低工资,高生活消费水平情况时,在国外社会、物质观念的日渐弥漫和社会经济多方的利益驱使下,热衷拜金、利己思想等日益弥漫,物质、金钱、权利等外在条件成为统治人的力量,让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受到挑战,难以应对更多突发事件。

积极心理学教育教学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医学生的生活处境,激发其多方面进取、乐观、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从在校期间开始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各种关系和事件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2]马艳华宋瑜张洪荣.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草业科学,2009(5):172-176.

[3]汤勇峰.浅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内江科技,2010 (10):204-204.

[4]刘海燕.对工商管理案例教材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78-82.

作者:张露 艾陈

上一篇:新闻营销论文下一篇: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