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控制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控制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企业要对内部审计质量具有较高的重视,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才可以有效地应对如今复杂的经济环境,才能够使企业更加具有发展的潜力。

第一篇:内部审计控制论文

浅议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的关系

【摘 要】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过程中,存在对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审计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晰,工作中经常感到疑惑,本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厘清相关概念。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

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生存和发展,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上,因此,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内部控制力,是企业基础性的工作。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发展是在20世纪以后。其概念和内涵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发展是伴随着以内部牵制为主要标志的会计控制而發展起来的。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1.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内部控制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环节、以控制措施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的五要素框架。内部会计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控制、控制评价3个要素构成。会计控制是核心,控制环境是会计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控制评价是会计控制达到预期目的、并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不是对单位内部一切活动的控制,也不是只进行会计控制,而是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控制相关的环节都要实行控制的系统。

2.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无论是会计部门还是非会计部门所实施的控制都可称为内部控制,而会计控制是指会计部门所实施的控制,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在会计职能部门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从控制目标上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有3个:一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有5个:一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二是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三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四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五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靠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二是效益性,就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着重的是可靠性。

从控制方法上看: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報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从方法上看,内部控制方法包含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但内部控制方法覆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比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例如“绩效考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就做不到;就是看似相同的方法,两者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这一方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是从企业业务整体角度,要求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监督等职能部门以及岗位之间要体现牵制原则。而内部会计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要求在会计职能范围内岗位之间体现牵制原则。

3.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核心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归根结底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抓住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条主线,也就抓住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主体。

经过多年发展,内部控制涉及的领域已非常广泛,覆盖公司层面、业务层面的几乎所有活动,远远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目前,仍然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成本、内部资产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会计部门为强化部门权力而增加的控制环节,是业务运行中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这个描述将内部审计的视角直接对准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治理程序。

内审人员不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专家,但是,运用内部控制这个工具,内审人员能打开通常只有技术专家才能打开的大门,解决大门背后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桥梁。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余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而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的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两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将对内部控制的效率、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将使内部控制的运行失去有效监督,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整个系统的影响,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将为内部审计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本质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执行,只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应以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为主,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内控部门应以内控制度的制定为主,以内控审计的结论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内审部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起草说明》.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作者:徐凯

第二篇: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辨析

【摘 要】当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想要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审计。本文就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概念进行阐述,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对策,达到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评价

所谓内部审计就是由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独立机构和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前和事后的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三者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就有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审计。与此同时,在《中国内部控制准则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中也给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也就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机构在内部控制运行和设计上的有效评价与审查。当然,两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有差异的,前一个本质上属于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种外部评价审计,后者本质上属于企业自身在内部控制上的一种内部评价审计,即企业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此外,企业家总是不能理清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评价两者间的关系与实施方法,事实上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的控制关系,也就是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的关系。虽然是两个部分,但是由于都是企业的在内部控制时的评价方式,所以两者在方法、对象、主体等基本上相差不多,许多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高管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时的一个重要过程,与企业的管理紧密相连。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包含着风险管理与评估等;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同样涵盖着风险管理,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存在许多的相似性。此外,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普遍认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即在进行实务工作时,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要由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跟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定义上的相似度较高,且两者进行实物工作时也有着紧密联系。即便二者真的合二为一也同样有许多的问题无法解决,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和机构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没有执行与决策的权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外的一种评价审查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之中独立出来,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更不可能互相代替。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都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对于如何展开工作,都由企业自己做决定。

三、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组织实施

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的实施來说,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内部监督等多项工作共同实施的结果,且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处理。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的一个共存体系,谁不束缚谁,谁也不是谁的概括。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不可能离开内部控制独立存在。而第三种认为,内部审计其中的部分对象与内容就是内部控制,即内部审计涵盖了内部控制。最后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跟内部审计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却又各自独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还存在区别。以上四种观点并没有对错,在企业实际工作的时候,四种观点都有可能出现。但是企业必须注意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两者都是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在企业长久的发展证明,两者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中,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从单一发展到完善,简单发展到复杂的一个历程。也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将会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这也是企业目前首要的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许多企业都可以在开展了内部审计、控制或是其他有关控制的活动前提下,按照自身需要或是其他方面的需求对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进行完善,进而更好的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或是内部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组建的成本下,企业同时组建内部控制跟内部审计这样的两套系统是有必要的,还可以建立两个互相独立且可以分别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机构。换句话说,如果这样的办法有效,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两者不需要互换身份就可以做到自身以前做不到的事。

当然,现在产生的企业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在功能与概念上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并不能说明二者在本质上就是同一种事物,企业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两个概念,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不可能会是同一个事物,二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外延及内涵。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都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把握好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跟内部控制评价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适时的监督企业执行的控制情况,有利于对企业中出现的一些漏洞、风险进行改善,促进企业尽快实现发展的目标的同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25(06):51-53.

[2]李丹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协调:一个整合框架[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23(04):31-33.

作者:邓海燕

第三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摘 要:企业要对内部审计质量具有较高的重视,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才可以有效地应对如今复杂的经济环境,才能够使企业更加具有发展的潜力。针对企业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与客体、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以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优化、完善主、客体的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加以完善等措施进行解决,有效提高企业内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工作质量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及特点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如今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规则的规定,进而制定的政策和相应程序,并且按照政策和程序进行严格地执行。另一个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在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提高经营的状况,进一步的规范内部审计的行为,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要将这些内容有计划的进行监督、协调统一于内部审计。能够对这方面的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内外的因素都存在,所以就要对这些内外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并且还要监督其他的很多项活动。基本的监测要从内部的审计设计、内部审计凭证、内部审计记录、内部审计原始稿件、内部审计报告等方面进行控制。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

内部审计质量一般都是由公司及企业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控制管理。其控制的过程很重要,主要的因素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其工作的全过程都要进行全部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系统性:工作质量能够到达什么样的水平有很多因素能够造成影响,比如工作人员的是否有足够高的素质,相应环境是否足够好,使用的内部审计方法的好坏等。经济性:工作的质量和投入其中的成本以及由此能够产生的效益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想要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就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由此获得的效益更大。模糊性:按照相关的理论,《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制定出来的标准,用来判断内部审计质量优劣,内部审计工作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进行的越好,其审计质量就高,反之,,就低。内部审计质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需要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进行调控,内部审计过程具体包括前期准备、审计进行、作报告等诸多环节,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要把握好内部审计控制的每个环节,保证在各个环节都能够把质量控制有效的完成,才能够使整个过程的质量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所有人员的参与,要想控制好整个审计质量,就要求整个全体审计人员都参加,审计人员都要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的基本构成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环境

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的环境包括主客观的环境条件,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定的时空状态,控制的主体与客体所涉及的所有可以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因此内部审计的存在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环境都是要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是一个最关键、最主要的前提,但是很多企业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审计规范,但是无论什么审计规则都不能与国家的相应审计法律相违背,因此企业在制定内部审计控制质量控制的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环境。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以及税务、工商、物价等部门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与政府部门的审计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企业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利益不能高于一切,如果一个企业只关注利益,那这只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路越来越狭窄。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与客体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想要产生比较良好的效果就必然具备完善和科学的组织机构,企业有大有小,相对比较小型的公司,这方面的工作量一般比较少,那么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数可以只聘用一到两个专业人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就是审计工作人员,审计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且还要形成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对于具体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和责任的清楚划分,并且有严格的考核方式,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要是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可以对质量进行有水平的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就是要控制的对象,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流程的控制。在选择审计从业人员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制度,要求所有审计人员必须持有审计证件才能正式入职。此外还要注意很多自然和社会因素形成的退避态度,所以要尽量采用轮流换岗的审计方式,保证整个审计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审计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所有的阶段都要准备完善、保证公平、恰当合理的流程。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关系到整个审计体系的完备,想要提高改善内部审计质量就要彻底地规范内部审计。不同的企业和行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差异都比较大,因此要提高审计标准,就要使工作更专业化。《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及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一系列准则为形成规范提供了内容和体例依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一系列准则,从而构建了规范的内容和系统依据。

三、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现在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加深,其不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大多数企业都在不断的扩大规模,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就增加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且随着会计金融业的发展,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很多的行为都是依靠法律来约束,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需要法律进行约束。内部环境也至关重要,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很多企业管理结构体系的效率都不高,主要也与公司的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引起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甚至一些相关人员还钻法律的空子。有些上市公司的总监自身专业的素质较低,没有达到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监督管理人员对财务方面知识的了解不到位,根本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还有些公司的人事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还要依靠很多其他部门。甚至还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意识缺乏。还有内部审计人员在做审计工作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一些利益的诱惑,使这些工作人员很难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与客体存在的问题

主体方面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不完善。相应的机构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点在于独立性,这是工作人员能否公正而公平地进行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如今的情况是有相当大数量的公司其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聘用到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任务量非常大,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就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几乎都很少有单独对审计工作检查的部门,有的公司会选择外聘一些监督检查人员,偶尔进行一次检查,但是还是不够彻底。客体方面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缺乏,甚至有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技术工作不熟练。内部审计人员几乎所有人都懂得一些财务方面的知识,然而能够在当前环境中发挥出较大作用的具备先进管理知识和高水平职业技能能够进行有效分析和辨别的综合人才还是相当稀少的,同时能够顺应发展可以高效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人才比较稀缺。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

虽然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质量控制的制度不够健全,即使存在很多的制度,但是在实际中几乎派不上用场;复核审查的内容不够明确。虽然有内部审计考核,但是还是很多的审核都不能够有效的去执行,没有充分彻底的质量审核,很多时候审核主观性太强,并且没有与相应的奖惩制度相互挂钩;很多企业都在制度的建设上投入不足,对于出现的责任进行追究没有具体依照的制度,或者在进行追究时只是一个形式,责任追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或者责任没有能够细致的划分,无法完成追究工作。

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的标准是由国家来进行制定的,并且内部在对质量进行控制的工作能够产生的效果互相有很大差距,有好有坏,在这方面比较注重制定相应法律和准则,而对于标准化的形成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相当大数量的企业在面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也就难以把质量控制在所规定的标准程度,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就意味着对审计的质量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1.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优化

对内部审计进行优化,首先就是要对公司的管理结构进行完善,制定一套完整的经济组织制度,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是管理公司的重要监督机制,治理公司就意味着要控制内部审计环境,保证内部审计正常运作。最首要的就是要健全审计制度、优化公司的管理结构。企业应该从完善独立的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计激励限制约束的机制,注意高级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清。

2.完善主、客体的制度

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工作必然是需要有工作人员参与进来,那么参与进来的人就会对工作的好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其专业方面的素养的高低、职业方面是否具有高尚道德以及是否具备优秀的审计技能都是判断工作者是否优秀的标准,也都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要经常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审计人员的素质,建立相应的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的制度。而且对于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的建立是需要足够完善的,要有相应的科学可靠的制度作为工作时的依据。另外还可以专门针对工作质量的监督和控制设置相对应的组织或部门。

完善客体制度,最主要因素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考察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持怀疑的态度,审计人员不能过分的相信被审计的单位,还要适当的自我怀疑,认真考虑自己有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3.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策略,就要找到内部质量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的问题对此策略进行调整。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律规范,要制定一些符合实际规范的法律问题,使法律更加详细,应用性更强。还要增强内部审计考核的执行力,减少审核的主观性。企业应该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使责任追究制度更加具体化、实际化,责任划分要明确。

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

国家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问题,真正的让企业能够遵守这些标准,使内部审计法律与审计标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内部审计具有更加好的效果。这方面的工作想要形成可以依照的标准,比较有效的措施一个方面是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增加《内部审计章程》,另一方面是对于具体的工作内容制定专业审计实务操作指南。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审计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以这个概念为标准,既保证企业的利益化,还要保证财务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主管审计的政府部门,也要推动企业审计的实施,政府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审计质量进行惩奖的评定,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内部审计,提高效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多采取一些创新的方式,进行全方面的宣传。会计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充分认识整个流程,审计每个阶段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熳.关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18):133.

[2]吴旭辉.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探讨[J].商,2015(40):147.

[3]郭铁铮.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J].商场现代化,2014(26):215.

[4]唐青玉.关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4(12):133.

[5]佘映华.关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60-161.

[6]张静.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60-61.

作者:赵莅寒

第四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建立严谨的审计质量标准和实行严格的同业互查制度。建立一支专职的质量检查队伍,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文章从内部审计质量组织机制、监督机制、程序、关键点、人力资源、检查和考评等方面,探讨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程序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声誉,也会影响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形象,影响到审计主体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及其重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

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而要有满意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效果,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质量低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其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最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而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又必须不断提高其质量,加强其质量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体系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和监督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机制做保证,其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所设置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是称职的,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履行质量控制的职责,完成质量控制的任务。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才能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良好的效果。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这时,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二)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内部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发生的质量偏差及时纠正。这种方法的实施体现在四个阶段。(1)制定计划阶段。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造成的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实施计划;(2)执行计划阶段。需要落实第一阶段所制定的计划。落实计划要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作保证,由其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实施计划进行;(3)检查计划执行阶段。需要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了解其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问题或情况,并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如果执行了预定的计划,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若存在差距,也应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4)处理问题阶段。应根据以前几个阶段所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原因,提出处理问题以及消除问题原因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

(三)关键点控制

所谓关键点是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审计业务活动。关键点控制是指对列为关键点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关键点质量控制的操作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1)找出审计业务中的关键点。不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其关键点是不同的,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人员的素质两个方面。审计实施阶段的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的性质不同确定。审计结束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与综合、审计报告的编写与出具等。判断是否为关键点的标准有二:一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审计业务或项目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影响,也可能是间接影响;二是看其是否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容易产生审计质量问题的业务环节或项目便是关键点;(2)落实控制责任。找出关键点后,应根据其所处具体环节和特点,以及审计计划和工作分工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审计人员;(3)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对每个质量关键点应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关键点的责任人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其审计质量。在制定措施时应充分分析关键点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及所造成的相关影响;(4)检查关键点的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关键点的质量及控制情况进行检查,以了解关键点责任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控制关键点的责任,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以便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关键点质量控制工作所借鉴。

(四)审计质量检查和考评控制审计质量检查是指对己完成的或正在进行中的审计业务或项目进行重新查证和评价

对项目较小的审计业务可全面检查,但对大的审计项目抽查主要问题和重要的审计结论进行检查。如果审计业务规模较大,也可以组成审计检查小组。无论是检查人员,还是检查小组,都应独立于审计业务之外。

(五)人力资源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是人,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是审计质量的保障。审计队伍要“精”,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要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审计部门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制约机制。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部门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联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独立性原则的情况。其次,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工作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再次,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以促进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此外还可以设立咨询部门或任用专门人才,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信息的有关资料,使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能得到协助和指导。

作者简介:邓秋鸽(1971-),女,河南新乡人,新乡供电公司经济师。

作者:邓秋鸽

第五篇: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

摘要:本文以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为指导,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情况的影响,分析我国特殊时代背景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公司与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公司相比更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自愿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较于强制信息披露更能向市场传递有效信息,对审计师变更情况的影响更加显著,促使审计师向高质量方向变更;内部控制效率指数与审计师变更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效率指数越高,审计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效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情况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效率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审计师变更

一、引言

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引发了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审计师变更关系的研究。但由于之前信息披露有限,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尚未完全展开。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促进了内部控制信息的大规模披露,为研究我国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对审计师变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审计意见、审计定价、审计风险、盈余操纵、公司治理、董事会变更等;二是审计师变更的后果,包括对股票价格、后续审计意见、传递的市场信号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企业管理的层面实证研究审计师变更,从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这一角度,研究其对审计师变更情况的影响。

二、相关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向公众传递内部控制状况的必要途径,它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审计师选择是审计市场上审计需求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审计契约的具体化。Simunic and Wallace(1984)及Felix(2001)认为,内部控制作为财务报告的基础,与外部审计存在替代关系,好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外部审计工作,即以一种控制机制代替另一种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直接影响审计师对企业信息的信任度,同时通过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审计工作中的具体测试程序影响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成本。

李淼(2011)认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表示管理层更愿意以这种方式提供更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并根据审计师的意见修正错报,从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会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而在出现了财务困境的公司,审计师会更加关注其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并出具适当的鉴证报告反映审计质量。

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释放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审计师评估的控制风险就会较小,相应设计的实质性程序减少,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减少,会收取较低的审计费用,缓和审计师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同时审计师的压力降低。由此可知,自愿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直接影响审计师选择,进而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程度越高,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越小。

李海莲(2010)在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越高、披露内容越完善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前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越好,越经得起审计,这时,董事会越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好的事务所,借助事务所信誉提升企业信息质量,由此,本文针对审计师变更方向提出假设2:

假设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若发生审计师变更,审计师变更方向越可能转向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事务所。

(二)关于内部控制效率与审计师变更。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要早于我国,大量文献从多个方面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Bryant et al.(2005)以2003年85家及时提交报表和59家晚提交报表的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说明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不高,公司财务信息质量较低,报表出错可能性较大,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国内外文献对审计师变更影响因素的研究观点较为一致,都认为直接原因是审计意见、审计风险、审计定价等,从内部控制执行效率与目标实现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周曙光(2010)认为内部控制效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高,审计师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容易退出高风险的审计领域。

本文通过内部控制的实际效用对内部控制效率进行量化,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一方面企业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防范公司经营风险、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促进公司的有效经营,内部控制效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高,审计师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容易退出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另一方面,在考虑经营合法合规性及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方面,管理层与外部审计师由于利益和面临的风险不同,经常就如何合理运用公认会计原则出现分歧和冲突,若冲突无法解决,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董事会倾向于更换外部审计师。

由此,可以通过包含企业财务信息、经营成果、资产安全、企业合法性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效率,为此,本文提出假设3与假设4:

假设3:内部控制效率指数与审计师变更负相关,内部控制效率指数越高,审计师越不容易发生变更。

假设4:内部控制效率指数越高,审计师变更越有可能选择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事务所。

(三)关于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对于内部控制效率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关系,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效率通过影响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实现、资产安全等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利好信息,促使上市公司积极主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KPMG(1999)在其《内部控制:实务指南》中强调内部控制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两方面,而保证内部控制效率需要一个持续的监督过程,这一监督过程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来实现。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内部控制开始由自发治理转化为政府监管强制执行,各种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政策也开始执行。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之后,对内部控制的披露由自愿披露正式进入强制披露时代,披露形式逐渐变得标准、统一,同时鼓励上市公司主动披露。

内部控制效率高、不存在缺陷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就越完善,此时,企业在资产安全、企业成长等方面都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也就小,即使变更也更可能向规模信誉更好的事务所变更,相反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的公司,传递的内部控制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股票价格、资产安全的解释能力降低(田高良、齐保垒等,2011),直接影响着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与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5:

假设5: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会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负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选择。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审计师变更情况,包括审计师是否变更与审计师变更方向。主要解释变量为内部控制效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的实现情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包括年报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董事会(或监事会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的独立意见。主要控制变量设定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新增股或配股、重大变更、上市公司规模、行业变量。变量选取与定义见表1。

(二)模型设计。本文主要考察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及在内部控制效率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交叉作用下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建立模型如下:

以审计师变更/审计师变更方向为被解释变量,以内部控制强制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为解释变量,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稳健性检验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以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内容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以年度财务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五要素情况计分评价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情况的影响,回归结果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基本支持本文假设。

2.重新考虑审计师变更的方向,设计新的被解释变量CHANGE-TYPE,按照审计师规模,将审计师变更分为国际“四大”、国内“六大”和非“六大”。按照对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程度将审计师变更分别取值:“四大”变更到非“六大”取值为0;“四大”变更到“六大”和“六大”变更到非“六大”取值为1;各类别内的变更取值为2;非“六大”变更到“六大”和“六大”变更到“四大”取值为3;非“六大”变更到“四大”取值为4,检验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结果支持本文假设。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9-2011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效率指数越高的公司,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越小,高效率的内部控制在保证资产安全、实现经营目标、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表方面有积极作用,促使上市公司选择更好的审计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情况显著负相关,尤其是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情况的影响更加明显,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完善,审计师变更发生的越少,即使发生也多是向高质量审计师事务所方向变更;高内部控制效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情况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抑制作用,随着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逐渐减弱。

当然本文也存在研究的局限性,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影响审计师变更的因素除了本文提到的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控制变量外,还包括审计定价、事务所地域因素、是否是“四大”、上市公司对审计质量的需求等其他因素。同时,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方法参差不齐,这些有待深入研究。X

参考文献:

1.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106-109.

2.李爽,吴溪.审计师变更研究——中国证券市

作者:李奇峡

上一篇:美术学习论文下一篇:七年级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