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文化校园文化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爱心文化校园文化

医学院校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本文从“爱心”的释意引申到“爱心文化”的内涵,明晰爱心文化在医学院校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在医学院校进行爱心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为医学院校实施与爱心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爱心文化;医学院校;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就医学院校而言,爱心文化建设是遵循医学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合格医卫人才的实现形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爱心文化的内涵

“爱心”一词在《新华字典》中释义为“关心、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指一种关爱他人的个体情感。爱心是情感范畴内心理、行为状态的体现。境遇伦理学代表人物弗莱彻(J·Fletcher)认为,“爱心”的命题包括了善的心向、仁的德性、利他行为倾向[1]。三者间的逻辑关系为:首先自己要有一颗向善的心,这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即对客观事物具有向善的心境;其次要有“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它的构成依赖于丰富的人文修养,同人们的传统美德密切相连,是关爱他人的情感关照;再次要有利他之举,将爱心情感付诸于具体行动。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爱的本质有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四大元素,决定了爱心必然会驱动主体对所爱对象发自内心的赞扬、珍视、关心、付出、给予等,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利他之举。

我们将“爱心”作为文化建设的研究对象来讨论时,其内涵更为宽泛。当前,社会普遍倡导的“爱心文化”,就是以“爱”为核心,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与发扬[2]。即以平民化的爱心为基础,以尊重、理解、关怀他人为基本内容,以发扬自爱、自尊、自强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基本要求的道德重建。因此,爱心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分为三种境界:对自己的爱,对别人的爱,对社会的爱,即要求我们对自己要自爱,对别人要友爱,理解博爱并追求大爱。

爱心如其他道德情感一样,不会自然生成,而是后天所养成(即教育)。赋予爱心文化以教育意义,形成自觉的道德追求,具有对他人、对社会更强的道德责任感。广义而言,“爱心”教育是以培育爱心为内容和目标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爱的付出,在教育目标上追求受教育者爱的情感的生成。

二、爱心文化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爱心文化是合格医卫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无爱者不能行医。当前,随着人类对医学技艺的深刻认知,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人伦情感、人本理念、道德关怀需求的不断增强,随着医患关系的理性回归,未来的医务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拥有深入骨髓的爱心意识和行为自觉,贯穿于整个职业过程。因此,在职业教育初始阶段的医学高校中开展爱心文化建设,是启迪和引导医学生培育爱心、奉献爱心,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人才的根本需要。通过大学期间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爱心文化教育,塑造医学生充满爱心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努力培养心灵与职业要求相符、人格与社会发展协调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2.爱心文化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的培育,是责任、情怀和文化的传递过程[3]。当今时代,在医学类专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偏低,加上受多元社会思潮、价值理念冲突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价值观念错位,爱心意识淡薄,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医学实际来构建新时期医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爱心文化是对中国传统“仁爱”道德的思想继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以“爱”为核心,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基本构架的校园爱心文化形态,注重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关照,培育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心自觉,努力引导学生把专心留给学习、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信心留给自己,这对于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陶冶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3.爱心文化是医学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动力。在高校办学同质化倾向日趋凸显的现实背景下,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构建大学生爱心教育体系,培育校园“爱心文化”是对我国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关键环节。为此,进一步发挥爱心文化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把爱心文化打造成符合医学院校校情实际的文化品牌。

三、爱心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根据心理学中的模仿观察理论,在医学院校中建设爱心文化,应该遵循先物质后精神、先行为后意识、先团体后个体的原则来建设[4],具体的路径采取“多轨制”,在工作形态层面实现多轮驱动。

1.明确爱心文化建设目标。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气质,是特定教育氛围、精神环境的综合展现。缺乏文化内涵指引和支撑的学校,就可能在多元价值冲突中无所适从甚至偏离歪曲。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弘扬、培育大学生的仁爱与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任务,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始终,把校园精神升华到学校发展、文化导向、人才培养的高度,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医学院校而言,首先要不断强化爱心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着力加大爱心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实践总结力度,持续性凝练、整合、优化爱心文化内涵,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爱心文化内涵体系。其次以爱心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教育本质、服务学生发展、提升学校品位,把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成为全体师生自主、自觉的基本价值观念,培育一批批专业基础扎实、具有爱的能力,人格品德高尚、具有爱的自觉的合格医卫人才,将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爱心的示范区、实施爱心的辐射源、传播爱心的领跑者。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让学生拥有爱他人、爱自己的“小爱”意识与爱学校、爱社会的“大爱”意识。学生在校园里享受爱心的浸润,出校门后播撒爱心种子,自觉成为爱心文化的受惠者、践行者、倡导者,使爱心文化因子遍撒校园、历久弥新,内化成为医学生的思想灵魂与道德情怀,使医学生身上具有区别于其他综合型院校学生的“爱心”特质正能量。

2.拓展爱心文化覆盖广度。突出“爱心育人”的全程性、全面性,切实拓展爱心文化建设参与面,让广大师生进一步接受爱的熏陶,把爱心烙印打在心上;感染爱的力量,自觉产生爱的行为。一是让管理渗透爱,强调以爱育人,在专业技能上给学生做“加法”,在扶危济困上给学生做“减法”,在鼓励表扬中给学生做“乘法”,在偶尔犯错时给学生做“除法”,让学生在爱心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幸福成长。二是让服务衍生爱,坚持用“爱”贯穿于校园各项服务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校的爱心关怀。三是让课堂倾注爱。医学专业是“手术刀上的爱”、“病床前的爱”。要把课堂作为践行“以爱育爱”的主阵地。突出让学生认清自身本职,端正学习态度,练就能够实施“爱心”扎实的专业技能,切实提升爱心层次。四是让课程孕育爱。在基础专业课程中融入爱心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学会治疗病人、体贴病人、宽慰病人,塑造良好的职业情操和道德品质。“爱心文化”的教育影响力不仅在学生学业生涯中培育学生成长,更多地将“爱心文化”延续到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让学生受益终生并自觉将爱心与奉献的传播纬度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爱心文化”的培养和熏陶,促使学生在各种爱心活动实践中学会爱自己,并将这种爱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爱。

3.丰富爱心文化建设载体。校园爱心文化充满现代意识,蕴含创造力和生命力,既受社会文化潮流影响,也受学生自我心灵主宰的影响,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都能够在爱心文化中表现出来。要切实突出“95后”乃至“00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突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集科学性、传承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精心创设爱心文化载体。加强爱心标识、爱心活动场地等物质文化园建设,在校园内设置爱心理念宣传牌,建立“爱心长廊”、“爱心墙”来宣传爱心活动、事迹介绍、互动感悟;深入打造爱心文化精神载体,结合学生专业技能优势,以“爱心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平台为载体,固化活动品牌,进一步提升活动影响;不断拓展校外爱心社会实践基地,扩大爱心活动辐射面;充分发挥贴吧、手机、微博、微信、视频拍客等新兴媒体“短、平、快”的传播优势,用新阵地抢占爱心宣传新高地、构建爱心文化新特区。充分发挥典型激励作用,加强培育典型、树立典型、推介典型,切实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师生从爱心典型人物、事迹中得到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震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4.完善爱心文化建设机制。机制建设是爱心文化建设的长效保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门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爱心文化建设的教育机制、活动机制、学术研究机制、督导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爱心文化建设机构,形成以二级院部党政领导为主体的爱心文化建设工作机构,“亲自抓、负总责”;加强爱心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院系、机关部门的横向纵向沟通联系,杜绝活动参与“强迫式、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发挥教职员工在爱心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爱心教育中,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正确导向,把爱心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日常生活中,蕴含到每一堂课、每一句话中,怀着一颗爱心、一腔真情做好学生的教育及帮扶工作。加强校园爱心文化建设资金支持力度,按照“广辟财源、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助贫济困”的原则,向上争一点,财政筹一点,师生捐一点,社会赠一点,建立健全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

四、结语

医学院校的爱心文化建设,必须具备目标、内涵、思路、载体四大要素,进行全面、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全方位培养全校师生的爱心精神。突出学生自我管理与爱心文化的契合点,突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与爱心建设的连结点,紧跟教育形势和校情实际,加强针对性与适应性,紧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形成层层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黄建春.论青少年爱心培养与爱的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王伟忠.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9,(6).

[3]严隽琪.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求是,2013,(6).

[4]徐华平,季怀萍,肖瑞建.爱心文化建设的形式与类别初探——怀化医专爱心文化建设课题[R].2013,(2).

作者:杨子潞

第2篇:新时期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摘 要] 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是人才强国,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力发展爱心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当务之急。文章旨在从爱心文化的视角探讨校园文化建设,探讨爱心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分析当前高校爱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新时期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 高校;爱心文化;和谐校园;创新

[

和谐文化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爱心文化融入作为和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又为其顺利构建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进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加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非常必要。

1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1.1 爱心文化的缘起

爱心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丰富人们的内涵,提高人们的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乐于助人、勤于奉献”的文化氛围,能够调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大力倡导“奉献爱心”、“人间有爱”和“大爱无疆”的优秀文化,让爱的种子播撒人间,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爱心文化”以“爱”作为其内核和灵魂,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互尊互重。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之后,孟子又对孔子的“仁爱”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他提出了“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

随着时空的推移流转,爱心文化的内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爱心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含蕴及深意。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其内容以“尊重、理解、关怀、热爱”为主,发扬“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爱心精神,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社会、爱人类”为自我道德责任感。

1.2 高校爱心文化的内容

校园爱心文化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重大意义。高校爱心文化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以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因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思想、观念、知识等是制度的基础,文化的诸多因素共同导演着高校制度的发展变迁与走向,而制度作为一种高校的规则和秩序,必然要有一个更高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作为支撑。同时,高校爱心文化的建设还须依靠一定的人员,如广大师生及教育管理者的贯彻和落实,若缺乏优秀的执行力,再好的制度、理想也难以实现。可见,校园爱心文化的建构需以一定的制度作保障,而管理制度的制定又需要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有了优秀的办学理念,有了合理的办学制度,再配之以一定的可量化的行为,才能实现。

爱心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广大师生、教育管理者、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内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的爱心品质,在外表现为两个“为了”(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行为规范。这种文化以“爱”作为核心,爱的品质和行为渗透于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从政府的资助、社会的支持、学校的管理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无不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根本宗旨,并要求学生在接受他人关爱和帮助的同时,能够将爱的接力棒不断地传递下去,将自己的爱心施与每一个更需要帮助的学生。创建高校爱心文化实质上是建构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将学生的爱心品质及心理转化为外在的爱心行为的过程。爱心文化的内容包括爱心精神文化、爱心制度文化、爱心行为文化和爱心物质文化。爱心文化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师生及教育管理者同心协力,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配合与支持。

1.3 高校爱心文化的意义

1)高校爱心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也有了不小的进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具体体现。但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当下中国仍有很多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家庭,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更多的来自农村的大学贫困生。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统计,到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增至240万人左右,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其中经济特困生人数在60万~120万之间,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10%[1]。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贫困学生群体,高校如何做好校园的维稳工作,如何照顾、关爱好这一群体的生活处境,成为高校教育者、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爱心文化建设要求在校师生应多关注贫困学生,尤其特困生,要实施“奖、贷、助、勤、减”的政策,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尽力减少贫困生因贫困对社会产生的不满与抱怨,努力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对贫困学生资助与关爱这一层面上来看,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2)高校爱心文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昌盛、民族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文化的孕育、感染。高校爱心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第一堂课。学校除了设立贫困生帮扶管理制度之外,还应该在学生之间大力倡导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要让奉献爱心这一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处处蕴含着爱心,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尊重与呵护,明确学校制度设立的灵活性、指向性和服务性,它不是为专门奖惩某一个学生而设立的,而是更多的着眼于关怀学生这一服务对象整体。比如在高考分数决定新生录取的现在,可以考虑照顾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忌采用一刀切的做法;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全堂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水平;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应配以生动翔实的教学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弹性增加课堂之外的知识,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创业就业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知识的讲解;高校应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爱心协会、志愿者协会等,举办主持人大赛、诗歌朗诵大赛和大学生歌咏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极大满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诉求。

3)高校爱心文化有益于发展繁荣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单纯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应该纳入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因子。我国著名学者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高校办学的方向偏失。有不少高校号称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借由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名义,对学生的一切事物都大包大揽,他们并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懒惰行为进行买单。可见,单纯的依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误读都不能建设出一流名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物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更多的加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行为指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心文化素质,坚定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理想信念,坚决杜绝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的持续恶化,以甘甜的“爱心文化”之水浇灌出美丽的“校园文化”之花。由此可见,建设爱心文化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繁荣校园文化。

2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爱心文化建设小组,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宗旨与爱心文化建设相结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富有爱心的文体活动及晚会,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理念深入落实到广大师生的心目中。但是,我国高校爱心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爱心文化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

不少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将爱心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的娱乐文化,认为爱心文化建设只是一场作秀,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应该建设校园爱心文化,但是他们又扭曲了爱心文化的本质内涵,认为爱心文化建设仅限于校园硬件设施的引进、更换和保养,就是要建造更多豪华的办公大楼和教学实验楼,建成一个花园式的美丽校园。爱心物质文化建设固然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关心和尊重,但它并不是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只是爱心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层面。此外,爱心文化建设还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并要将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和尊重体现于制度中,要求广大师生结合实际情况领会制度中对学生的爱的深刻蕴意,从而最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参与到校园爱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来。

2.2 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物质基础薄弱

爱心文化建构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爱心文化不主张为了办学而大兴土木,大肆铺张浪费既不可取也不明智。但爱心文化建设又需要一定的物质做支撑,没有一定的办学条件、饮食条件,对学生的关爱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可以没有豪华的行政办公大楼但不能没有像样的学生公寓,可以没有奢侈的公务用车但必须保证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可以过着清贫的教书生活但不能忽视贫困生的生活处境。但是,部分高校受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投入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在客观上限制了其在校园环境、建筑及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物质基础薄弱又严重制约了校园爱心文化的建设步伐,从而无法保障爱心文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2.3 校园爱心制度和行为文化的缺失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为保障爱心文化的顺利构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中包含爱心文化的思想、精神、价值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与发展又必须以制度作为载体,否则爱心文化建设徒有“理想口號”而无“实际行动”。校园行为文化是指为执行校园制度文化,贯彻与落实校园爱心文化的思想精髓而制定的相关行为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制度文化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行为文化的准则又无不体现于制度文化中,爱心文化建设的行为均可在制度文化中找到各自的形和神。但是,当下高校普遍缺乏校园制度、行为文化,要么是缺乏一套人性、科学并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么是空有一副理想制度的华丽外壳却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缺乏良好的执行力。这样部分制度只会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发挥规范、引导、监督等作用。

3 创新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任何单方面的行动和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爱心文化建设是由爱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是广大师生、教育管理者及社会各界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因此,它应该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进行建设。

1)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突显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爱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又是和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谐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纲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爱心文化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把爱心教育引入教材和课堂,以强化学生对爱心文化的认知。要教育广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去践行自己的爱心行动。广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将接受别人的关爱转化为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在广大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爱心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取得成功,还将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力的推进和谐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2)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优化校园环境,建造人性化的校园。爱心物质文化并不是专指校园中可见的能触摸的具体的环境,而是指这些具体实物形态中体现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打造一个美丽、厚重、人性化的校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的关爱、尊重。爱心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网络平台,若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支撑是不可能将爱心文化建设成功的,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高校都可以拿出大批资金来建设校园,资金不足的高校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的支持,或者可以与其他强势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民间资本。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接着要投资建设校园环境、学生公寓、教学设施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造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学生公寓,打造舒适、宽敞、安静、人性化的办公教学环境,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置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场、阶梯教室、电教化教室、艺术活动室、室内娱乐室、劳动技术实习场所、教工俱乐部等,这才能使师生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方式,使师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美和创造美”[2]。

3)大力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爱心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爱心文化的理念、精神和思想要以制度为载体,借此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在教学制度方面应讲究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克服使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不良倾向。学校应调整课程结构中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实行弹性学分制,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准备;及时更新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要求的紧密结合,淘汰过时的不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教材;组织学生接触所学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成果,改革现有考试制度及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合理的成分,有力推进教师由“传授知识”向“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和师生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教育由外在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3]。

此外,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摒弃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能够触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新机制。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注重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大力引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使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收入挂钩。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帮助教师解除一定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自身丰富的阅历、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关爱,也是爱心文化对教师这一主体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一制度改革也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选修课,同时学校也有能力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丰富的课堂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和造就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摆在大学发展的重要层面,获得更多校园文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94.

[2]李晟,閆雪梅,李妙美,卢慧.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3):389.

[3]王良云.传统文化与高校创新文化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08,(4):138-140.

作者:严冰 历帅

第3篇:探索有效德育 打造爱心校园

“爱的教育”理念被古今中外有识之士一致认为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基于此,学校结合德育教育的实际,自主构建了“培源——奠基——固本”的有效德育模式,其目的是努力“培源奠基,奠基固本”,凝聚“蒙以养正,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

建立健全、科学的有效德育机制

章林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小学,学校现有学生1129名,其中80%以上为留守儿童,开设了23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员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为保障有效德育的顺利实施,学校秉承“崇德、尚礼、启智、育人”的办学理念,将有效德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建设,成立了有效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德育处负责具体实施,实行“五线并举”,即是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强力打造四支德育队伍,一是有效德育实施的领导队伍;二是有效德育骨干队伍,包括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三是全员参与的教师队伍;四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代表队伍,包括派出所、消防中队、司法所等重要德育力量以及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劳动模范、各界精英、战斗英雄等担任校外辅导员。通过环境营造、学习宣讲、研讨等活动,让广大教师在德育总目标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德育工作。

积极探索有效德育的实施途径

学校在探索有效德育实施途径的过程中,根据有效德育的内容和任务把德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作为突破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知行统一、体现特色的原则。从道德教育的基础抓起,坚持爱心教育、孝心教育和礼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合格公民。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互动互联教育网络途径和“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传媒类”教育活动途径,并将两条途径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门课程、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通过常规教育、文化教育、爱心教育、孝心教育、礼仪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情感内化;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局域网、图书馆室等各种可视可读传媒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健康有益的书,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强力打造有效德育实践体验活动

德育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学校根据有效德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并强力打造了系列有效德育主题活动。

常规教育主题活动 学校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升降旗;精心设计每周升旗仪式活动内容,创新讲话内容和形式,并形成系列化;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适时开展行为规范的专项训练,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认真开展文明班、文明标兵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加强热爱劳动的教育等活动。

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学校紧密结合文化教育主题,并积极开展活动教育,优化环境文化。学校将校园文化与特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让一屋一舍会说话,一石一景都温馨,一花一木总关情,让文化耳濡目染。通过诠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和唱校歌、品精典语录等活动,让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整合专门课程、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学校课程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让课程文化滋润学生成长。

爱心教育主题活动 学校以“爱心”教育为主题,构建了集体性和个体性两大活动系列。学校组织开展祭扫抗日战争烈士墓,参观“问津书院”“新洲建设成就展”“科技展”,每年到敬老院给老人包粽子、送节日大礼包、抗震救灾、贫困学生救助献爱心等集体性活动,让学生知晓历史、铭记历史,爱祖国、爱家乡、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增强民族感和自豪感。

孝心教育主题活动 古人云:“百行孝为先。”学校分为三个层面开展系列孝心教育活动:一是在家庭尽孝心,要尊敬长辈,帮助家长干力所能及的事;二是在学校尊敬老师,对人有礼貌;三是在社会遵守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做违法乱纪行为。

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学校将礼仪教育分为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层面设计系列教育活动。个人礼仪侧重着装、卫生、走路、交往等方面的系列活动,交往礼仪侧重言谈、举止、场景、环境教育。通过幻灯片讲解、角色扮演、视频播放、编写儿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促进精神文明礼仪升华。

总结提炼有效德育的实施策略

有效德育模式实施三年来,学校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总结提炼出下列有效德育的操作策略。

有效德育网络化策略 有效德育实施以来,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互动的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了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合力,并有序协调运作。在学校内部,有效运作“五线并举”德育网络:党支部、工会以疏通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教育为主,分管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以常规教育管理为主,教务处、任课教师以课堂渗透为主,少先队大队部、各班少先队以特色教育为主,总务处、教职员工以服务育人为主。

有效德育生活化策略 学校围绕“爱”“孝”“礼”系列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精心设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德育内容植根于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德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活动和体验,形成自我的、积极的启迪与领悟,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有效德育团队化策略 学校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自愿结合的原则,实行有效德育活动团队化,并通过制度有序运作。一是根据个性特长和爱好,组建了美术、电子琴、舞蹈、田径等15个兴趣团队,并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系列活动;二是根据学校特色需要,按照班级、年级、学校组建了30个跆拳道活动代表团队,并积极开展活动;三是依据住所就近的原则,组建70多个“雏鹰假日活动小分队”,定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四是根据有效德育需要,学校组建了市、区、校三级科研团队,建立了课题联运机制,重点突破有效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

有效德育课程化策略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始终关注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在实施有效德育的过程中,一是改革了专门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主体过程体验活动;二是改革了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坚持有效渗透德育活动;三是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方式,自主开发了“跆拳道”“孝心教育”等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效德育实践性策略 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表明:只有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和谐统一,才能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环保小卫士”“雏鹰小分队”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有效德育评价策略 学校坚持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和内容多样化,将思想品德成绩和科任教师、值日学生常规考查相结合实行“星级”评价。积极开展“行为星”“学习星”“卫生星”“艺术星”和“特色星”等“五星”评比。

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

有效德育实施三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效德育模式得到广泛认同 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认识到:新时期学校德育就是要基于德育的课程性质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追求德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伟大”走向“平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单一定量走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有效德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来,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6%以上;同学们踊跃参加爱心助学、扶贫济困、助残救灾的捐款,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出强烈的爱的情感。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100%,优良率保持在86.21%。学校田径代表队在区田径运动会上连续三年,分别夺得全区总分第二名、第三名和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国家、省、市举行的“规范汉字”“艺术小人才”等项比赛中总共获奖1632人次,其中王子琪同学在全国“小人才艺术大赛”中夺得国家级二等奖。

有效德育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学校认为,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很难将教育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际中的。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做到“三勤”:一是勤读书,二是勤思考,三是勤总结。三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累计获奖107人次,获市、区“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3人次,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德育研究论文30余篇。学校自主开发的“跆拳道”“孝心教育”系列校本教材,被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

有效德育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有效德育实施以来,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语文课改示范校、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示范学校、武汉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新洲区寄宿制示范学校、新洲区“五爱”教育先进学校、新洲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等30多项荣誉称号。湖北电视台、《人民教育》、《湖北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聚焦报道学校有效德育实施的成功经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章林小学)

作者:章建明

第4篇:企业文化“爱心”

一个企业,对社会应该具有爱心,可这种“爱心”不仅仅是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企业本身存在的目的是为个人创造价值,但是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从社会中索取而来的。企业想要有所发展与收获,就必须与社会息息相关。企业对社会的关爱,不仅仅是对社会的回报,也是与其所在的环境相互关联。企业对社会爱心的付出,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简单概念,也是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能创造多少财富,而是在于能给社会带来多少价值。企业对社会的爱心,就是企业对社会的回报。

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发展平台。企业为员工创造一个平台,不仅仅在于让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其实,企业选择了这个员工,是对员工的一种肯定和欣赏。一个员工在企业中想要发展,就必须借助企业所提供的平台,利用企业给的条件。而对企业来讲,给予员工更多的资源,难道这不是企业对员工爱的体现么?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不只是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一个像大家庭一样温馨的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又怎么能感受不到企业的爱呢?

一个员工对企业的爱可以有很多种。员工爱其所在的企业,爱他的工作,喜欢他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如果你缺少了爱,每天的所做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久而久之,员工将失去对工作的信心,企业也会失去对这个员工的信心。如果,每个员工都带着爱去工作,带着爱去享受企业的工作氛围,那么,他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回报,更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有当员工爱这个企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企业的闪光点,才会更加努力的去工作,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潜在价值。

企业其实就是一个由员工组成的大家庭。员工是企业的基石,员工对企业的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员工对员工之间的爱,则是这个基石的强化剂。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如果员工之间是一盘散沙,那么企业要想向前发展,就必然会有所阻碍。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让员工与企业凝聚在一起。公司给员工的爱与关怀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爱。同是一个企业的员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利益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发展,但是企业想要发展,想要团结,这就需要爱,只有员工之间有爱,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员工想要有发展,就必然借助公司的平台,想要有成果,就必须与其他人共同努力。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爱,生活与工作将会更加美好。

第5篇:着力打造爱心文化品牌

要建设好爱心文化,着力打造爱心文化品牌,有三个问题要明确。

一是为什么要进行爱心文化建设?第一是高等学校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的需要。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规定了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进入新世纪以后,在高等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当中逐步地产生了一个新的功能,就是文化引领。在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还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一个高校它的文化建设如何,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因此,在我们怀化医专的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打造爱心文化,努力进行爱心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一个特色、一个亮点就是为了使我们学校能充分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第二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需要。医学它的本质是仁学,无爱不能行医,仁术精神历来是医学行业的职业医德的核心所在。我们学校是从“仁术护病学校”开始的,从严福庆创办“仁术护病学校”以后,仁术精神就一直是我们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线和主题。如何发扬光大仁术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不可回避一个重要课题。在我们过去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升格后的十年中,我们认真的进行爱心文化建设,积极的开展各类爱心文化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使仁术精神发扬光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爱心的美丽天使。第三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在社会上有没有知名度,有没有影响力,有很多方面的关键因素。社会对这个学校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评判,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没有特色,有没有品牌。特色包括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同时也包括我们文化特色,如果我们把爱心文化真正打造成了具有省内影响力,并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一个品牌,那么怀化医专的形象在社会上将会不断优化、不断高大,那么怀化医专的知名度将会不断提高。所以,学校党委将对学校的爱心文化建设做出一个决议,要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爱心文化建设从思想上进一步重视,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使我们的爱心文化建设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影像越来越大。

二是什么是爱心文化?爱心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爱心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学校对爱心文化建设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目标,一个是个人目标。学校目标就是要努力把我们怀化医专打造成爱心校园,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爱心的示范区、成为实施爱心的辐射源、成为传播爱心的领跑者、使学校成为爱心文化建设的首善之区。对于学生来讲,要把学生培养成“仁术”精神的现代传人。仁术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线和主要内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来传播弘扬仁术精神,是我们在爱心文化建设当中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所以我们提出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仁术精神的现代传人,使学生成为爱心文化的受惠者、实施者、创新者。第二是爱心文化的内涵。我们要进行的爱心文化建设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为主线,以培养爱心、实施爱心、传播爱心为主渠道,以整体育人为构架的校园文化形态。第三是爱心文化的构架。爱心文化的构架是“一条主线”、“二个层面”、“三种形态”、“四个领域”。“一条主线”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二个层面”是观念场面和活动层面,“三种形态”是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制度形态、环境形态,“四个领域”是在四个领域开展爱心文化建设,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术研究、环境建设。

三是如何进行爱心文化建设?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爱心文化建设。第一,创新爱心文化建设的理念。我校提出了“

三、

四、五”爱心文化建设理念。“三”就是我们将原来的“三个一切”发展为新的“三个一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学生平安,一切为了学生幸福”。“成才”、“平安”、“幸福”是人生道路上的三个关键词,最近温家宝在新华网上与网友

互动时也提出来三个概念。他是讲另外一个问题,人要读书要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知识可以给人力量、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所以这三个关键词是我们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因素。“四”是“四爱”,我们要提倡“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人如己”。“五”是“五心”教育,是根据爱心教育设置的“五心”,分别是忠心、孝心、诚信、耐心、热心。这“五心”是有指向性的,对国家和人民要忠心,对父母对长辈要有孝心,对社会对朋友要诚心,对患者要耐心,对工作要热心。第二,成立爱心文化建设机构。要成立爱心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还要成立一些学生社团,这些机构作为爱心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和领导者,在爱心文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要成立爱心基金。我们学校每年11月8日将举行捐款活动,捐给我们的爱心基金,这个基金是专款专用,将为我们扶弱济贫,为我们进行爱心文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第四,开展爱心文化建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活动如:“爱心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天使血库活动”等等。但还不够,还要不断创新、不断扩展、不断完善、不断系列化规范化。第五,建立爱心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把零散的、偶然的变成整体的、系统的,特别是像我们对“厄运”学生的帮扶,实现“四个转变”得到了领导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

建设好爱心文化从思想上需要对爱心文化建设再上升一个层次,进一步统一大家的认识,使大家把爱心文化建设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自觉,从心里面去支持、去认同、去践行爱心文化建设;使我们怀化医专全体师生员工爱心长存;使怀化医专校园里盛开爱心文化建设的繁花;使怀化医专成为绚丽多姿的爱心文化大花园;使我们怀化医专在湖南省在全国在爱心文化这个品牌上大放异彩。

第6篇:慈善文化进校园爱心感恩育新人

——略阳县东关小学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小记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所以,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懂得感恩、善行善事,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课题。一直以来,略阳县东关小学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贯彻“书香育人,文化养人”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爱心培养,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慈善等多种形式活动培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常行感恩之举,常做感恩之事。

2012年,县慈善协会、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为6所中小学免费发放《慈善读本》2665册,其中,小学版1076册,初中版1589册,受赠学生2665人,总价值达31980元。

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共获赠《慈善读本》886册,其中,三至五年级674人,人手一册,六年级212册阅后由学校收回存图书室供全校师生借阅使用。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慈善读本》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一是以《慈善读本》为主要内容,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以主题班队会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畅谈自己的所感、所想。

二是以“感恩”为题,开展专题演讲。举行感恩慈善教育国旗下演讲。以班级为单位也举行以“感恩”为题的专题演讲活动。

三是举办了以“感恩”为题的书信、作文大赛。三年级以上全体学生全都参与,并对60余名分别获得

一、

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了表彰奖励。

四是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作报告会、讲故事、专栏、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学生对慈善活动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扶弱帮困、关爱他人的爱心慈善行动。

感恩教育贵在实践,爱心慈善贵在实践。为进一步加强慈善感恩教育的实效,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敬老孝亲活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关爱别人首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结合《慈善读本》,我校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做代理家长,帮父母干一些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每天给父母做一顿饭,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难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老孝亲的思想品质。并将做得好的学生的活动照片在班级展示牌里展出,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发扬无私精神,拓展爱心慈善活动的内涵。在学生之间我们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爱心结

对帮扶活动,让优秀学生每人帮助一名学困生,鼓励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教师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还通过联片教研、送教下乡,加强同薄弱学校的联系,带动他们一起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认识慈善的意义就是要能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继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之后,学校还多次组织为县域贫困学生、患病学生捐款。2011年,本县观音寺镇学生陈某身患脑瘤,无钱手术,东关小学师生积极倡议,开展募捐活动,将点点滴滴的爱心汇成了爱的海洋,为该同学筹集到医疗费15000余元。

四是结合“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我校学生王某在周末乘坐的公交车上拾到现金十余万元,周一将所拾现金交到学校,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很快联系到失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发生在校内校外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多达上百次。

总之,爱心慈善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学校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是他们要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要将爱心慈善文化、慈善教育转化为孩子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才能真正落实慈善教育的目的。

第7篇: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暨爱心一日捐”活动

洋湖中学深入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暨爱心一日捐”活动 近日,洋湖乡在洋湖中学深入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暨爱心一日捐”活动,在全校乃至全乡营造出了爱心互助、乐善好施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洋湖中学把慈善事业作为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力促慈善事业发展。

明确重点,健全组织网络。成立由李振华校长任组长的慈善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分类建立工作档案,形成职权明细、责任到位、运作规范的慈善工作机制。

选准切入点,宣传慈善文化。以五月份“慈善宣传月”为契机,组织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在校园悬挂横幅、标语,召开慈善文化主题班会,办慈善文化手抄报,讲身边慈善故事,铭记慈善格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培养慈善理念,营造参与慈善、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寻求结合点,深刻融入学生德育教育。以“慈善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以孩子带动影响家长”为导向,将慈善理念培养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让“一杯牛奶”的经典慈善故事铭记在心。

抓住关键点,做好资金的募集。广泛发动、积极动员,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广大教师、学生踊跃参与,扎实开展好“慈心一日捐”活动,把扶危济困落到实处,倡导广大师生节约一元钱,奉献一片爱心。响应上级号召,做好每一次捐赠工作。

挖掘闪光点,打造慈善品牌。建立洋湖中学星火义工队伍,走村入户调研,建立救助档案。定期开展助学、助孤、环保等活动;与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以“情暖洋湖、奉献爱心”为主题,组织开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爱心教师妈妈互助等系列主题活动;营造和谐人文环境,打造“最具爱心校园”。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品德受到升华教育。

(通讯员:史付亮刘金强杨新顺)

2009年5月18日

第8篇:爱心社社团文化节策划

爱心学社 社团文化节

目录

一.活动背景 .........

3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 3

三. 活动形式 .........

4四.活动时间 .......... 4

五.活动地点 .......... 4

六.活动对象 .......... 4

七.活动内容 ......... 4

八.活动主办方 ........

5九、经费预算 .........

5一.活动背景

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第二课

堂,正成为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参与学校活动、延伸求知领域、扩

大交友范围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社团以其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知

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多种形式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这次的文化节旨在与时俱进,充分展现学校社团风采、社团文

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此次活动重在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同时为各社团提供一个展现

社团文化平台,树立社团新风貌,为社团人展示自己,有利于同学们

宣传和发展学院社团的文化。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展示校园社团风采,促进爱心社更好地

发展,同时打造社团品牌,让学校全体师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爱心社。爱心学社是全日制具有正式学籍的本专科学生自愿参加、自我

管理、自我教育,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组织。在社团联合会、院团

委和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系团委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

优异的成绩。

爱心社是一个具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社团,同时也是一个

充满活力

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生组织。“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呼唤爱心,奉献爱心”是我们的口号。立足于社员道德自律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力倡导敬德精神,呼唤人们的爱心,在校内,成为文明校风建设中的中坚,并已“友爱、善良、诚实、互助”之心,为提高校园及社会环境的道德水准而无私奉献。在校外,通过合格大学生应有风采的展示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提高宝鸡文理学院的社会认可度,而这毫无疑问的也是每一个爱校学子的愿望

三. 活动形式

通过展板宣传,让大家认识到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 活动时间

社团文化节5-6月

五. 活动地点

十一号学生公寓广场

六. 活动对象

全院师生

七.活动内容

1、制作与爱心社宗旨相结合的板报,在社团文化节进行签名展

出。

2、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帮助各个社团,接引各社团人员,维护社团文化节的秩序,体现爱心社良好的志愿者精神。

3、组织大

三、大四即将毕业的同学进行书籍和学习资料募捐。

八. 活动主办方

爱心学社

九、经费预算

宣传海报及条幅50元

河北科技学院爱心学社

2014年5月

第9篇:用爱心呵护生命成长、用文化铸就班级灵魂

一、 对班级文化的理解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灵魂,她承载着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的美好信念。班级文化的逐渐成熟会不断增强一个集体的凝聚力,竞争力,使一个集体、一支团队健康和谐、积极向上!我想,班级文化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真正的生活,因此,必须具备和谐统一性和实践性。

什么是和谐统一性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理解:其一,每个时段的学生却有着每个时段不同的特点,小学、中学、大学时是不一样的,所创设的班级文化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尤其是班训,它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注意避免空洞、大道理,一定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其二,班名、班训、班徽、班歌要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体系。即班训是班级文化的精髓;班徽则是以图案的形式表现班训的内容,寄托深远的意义;班歌即是以音乐的形式表现班训的相关内容。

说到实践性,我认为老师和学生既然每天置身于集体中真正地生活,就应该让班级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一种理念,老师要尽可能地将班级文化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渗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只有活动时才搬出来的口号,要通过日常管理,上课等机会让师生生活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基于我对班级文化上述两个特点的理解,接下来我谈谈班级文化的构建和班级文化氛围的打造。

二、 班级文化建构 班级文化建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班名、班徽、班歌、班训

1、 班名:满天星

为什么起名满天星呢?有两个原因:满天星开始是一种花草的名字,都说女人最美的时候就是当新娘的那一天,那一天头上除了红玫瑰以外,就是满天星了。这就说明了满天星总是和最美的事物在一起,我希望学生生活中经常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第二个原因,满天星同时也是夜空中亮晶晶的各种美丽的星星,是星星,总会发光的,不管什么时候!因此就有了满天星的班名。

2、 班训:作真实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做闪亮的自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首先,我希望学生做一个求真务实、勇于负责的真实的人,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以往有一些学生,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面对自己多是独生子女的孤单,孩子们知识多了,但并不快乐。既然有了前车之鉴,因此,我特别希望我的新一届学生从小学会承受挫折和打击,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学生。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快乐地生活,做快乐的自己。心理能健康发展,我想学生是星星就总有一天会闪亮的。

3、 班徽:班徽的设计我寄寓着这样的意思:

寓意: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闪亮的地方,坚信通过努力总会闪光的。49个学生充满了整个教室,49双童真的眼睛里闪烁着无限的希望。就像满天的星星在无垠的天宇用渴望的眼神眨呀眨,她们是我心中的希望之星。班徽中最底层的两只小手,这是老师在把满天的星星---学生高高举起!也表示手可摘星辰,为学生摘下美丽的星星。“MTX”是班名的大写,“2”代表2班,最上方五颜六色的星星是老师对学生最真最纯最美的希望:希望他们因真实而快乐者、因快乐而闪亮着!

4、 班歌:赞歌要比星星多。(结合班训内容作相关的修改)

三、 班级文化氛围的打造

我认为班级文化氛围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打造:

1、 班级管理

通过“小组合作、多向互动”的模式,以评价为主要途径,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展板“摘下满天星”的形式凸现班级管理文化。以下是根据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情况设计的评价内容。

展板“天上星、亮晶晶,摘下满天星”是班级管理文化的浓缩。右上角各种颜色的星星代表不同的评价内容,每一个八角形星星上都写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在八角星周围的不同颜色的星星是学生通过努力摘到的各种荣誉。等学生名字周围挂满了星星,这个学生就显得很优秀。这块展板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生活在快乐的星星世界,尽力而真实地生活!

2、 班主任对学生文化的影响

班主任引导着班级文化,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尽量每一次与学生交谈,每一节课的表现,每一次在学生面前形象的出现,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你就是文化的使者,让学生喜欢你。

3、 教室内外文化氛围的打造

要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班徽、班训,还要贴上一些与班级文化内容相关的温馨标语。我将在前门处写上:迎着朝霞,想想今天该怎么做;出门处写上:踏着夕阳,问问今天做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我勉励,真实地过好每一天。

4、 引导学生读书,做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离开了读书就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要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展板“读书让你越走越远”的设计就在于打造书香班级,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这给出的仅是书名,还要通过每一节阅读课一本本地推介,让学生对书产生兴趣。展板上中间这条绿草丛中的用石头铺成的七彩道路寄寓着我对学生深深的希望,希望学生能沿着读书的道路豪迈地走下去,达到曲径通幽的境界,创造闪亮的七彩人生。做闪亮的自己,从而与班级文化一脉相承。

上一篇:与协作单位的协调配合下一篇:党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