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致癌的可能机制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饮食致癌的可能机制

全球性新闻观念形成的可能、实质与机制

摘要:新闻职业活动的本质相似性与全球化发展等条件造成了全球新闻观念形成的可能。而当前全球新闻观念的实质表现,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念主导着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局面,二是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介入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它们的新闻观念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显示出自己的特有力量和影响。未来全球新闻观念形成的根本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类之间能够形成真正的平等意识,以真实的国家平等、民族平等观念互相对待;协商、交流、对话是形成全球新闻观念的操作性机制。

关键词:全球新闻观念;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化

一、全球新闻观念的含义与可能

所谓全球统一新闻观念(简称全球新闻观念),是指人类整体关于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是什么、新闻能够做什么、新闻应该做什么这些基本问题相对一致的认识和信念②。简单说,就是人类关于新闻的统一性看法和信念。更加明确地说,全球新闻观念主要是针对全球新闻界而言的,如果全球新闻职业领域、全球新闻职业工作者对这些问题有相对比较一致的回答,我们就说,人类有了相对比较统一的新闻观念,相反,我们就说没有。需要稍加解释的是,尽管当前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或民间(民众)新闻(Folk Journalism)对整个人类社会新闻图景的整体建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有些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职业新闻将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就目前来看,这种看法还具有虚幻的意味、迷思的色彩。事实是,职业新闻仍然并将长久是人类主导性的新闻传播力量和传播方式。以“新技术丛” ③为核心动力所引发的新闻传播主体结构的变化,比如,新闻传播主体的全民化或多元化(包括职业新闻传播组织之外的群体、组织和个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格局,职业新闻传播依然是建构不同社会新闻图景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全球职业新闻领域的新闻观念,可以代表整个人类社会对新闻的基本看法和信念。我们也是以职业新闻领域为基本对象来讨论全球新闻观念的可能问题、实质问题与形成的可能机制或方式问题。

就目前的客观事实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客观上存在着主导全球的新闻传播力量和传播渠道,也存在着某些具有霸权性的新闻观念或新闻意识形态,但还远未形成全球共同认可的、统一性的新闻实践观念;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世界各国新闻职业工作者共同遵守的统一的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新闻主义、新闻意识形态。但是,我们也得承认,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客观事实:有些新闻观念、甚至是一些相当根本性的新闻观念,至少在理论范围、观念范围内或认识论意义上已经得到了全球职业新闻工作者广泛的认同;尽管得到认同的新闻观念,对有些新闻职业工作者可能并没有自由的实践环境和充分的实践机会。基于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加之我们对于人类理性的信念、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并不是决然无望的事情。如果以乐观主义的姿态展望,大致统一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全球新闻观念会在未来全球新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至少会在有些具体的新闻传播领域(比如国际新闻传播领域)首先形成。下面,我们先来阐释全球新闻观念形成的可能理由或根据。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杨保军:全球性新闻观念形成的可能、实质与机制其一,全球化为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客观根据、最基本的动力与可能。全球化是我们所处时代人类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基础,使人类的不同群体之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不可否认,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深化,随着科学技术、世界市场、世界历史进程,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共同性在初步增加,而文化的数量在逐步减少。”[1](P67)确实,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至少意味着人类形成共同文化因素的可能性在增多,形成一些具有相似或共同观念的活动领域在增多,或者说人类在一些共同的活动领域会越来越减少一些相异的观念,而增加、形成越来越多的相同观念。这在客观上呼唤和要求人类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相互尊重的方式、互动共进的观念思考未来、面向未来,站在人类的层面高瞻远瞩地思考和把握具有全球意义的普遍问题。这样一种宏观趋势,尽管对文化的多样性可能带来危害,但对人类各个活动领域相似或共同观念的形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促进力量。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已经造成了人类命运一体化的客观趋势,使得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世界。经济交往的全球化决定了精神交往全球化的必然,而人类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本身就是一体化的、不可分割的。全球化的进展与深化,使得“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2](P27)。“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3](P276)一言以蔽之,人类的全球化交往,不管是在物质交往领域还是在精神交往领域,都意味着在客观上需要全球相对统一的规则和观念。事实上,如此特征的规则、观念在人类各个具体活动领域已经大量形成,从联合国宪章到各个领域的国际公约、条约等等,就是人类统一活动规则、统一活动观念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体现或明证。其实,人类作为共同体,在相似的、共同的活动领域,只有形成越来越多相似的、共同的观念,人类作为整体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不同群体间的交流才能顺利高效地展开。全球新闻传播观念就是众多普遍问题中的一个,并且是相当突出的具有一定优先性的一个,因为,全球新闻领域本身既是全球化的结果,更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之一。人类努力在新闻领域形成大致统一的观念是必要的,也是拥有客观基础的。

其二,全球新闻职业的同一性或组织、结构、功能、目标等等的大致相似性,为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根据。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职业新闻活动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但在宏观层面上观察,人们会发现,职业新闻活动在世界各国、各地,在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中,其实具有大致相似的结构方式(组织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职业新闻传播有着大致相似的社会功能,承担着大致相似的社会责任。在不同社会中,职业新闻传播其实都在关注环境中不同寻常的变化和事件,都在以新闻传播为主的方式为各自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都在为各自的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新闻活动的这些相似性,是形成统一新闻观念的重要客观基础。也就是说,职业新闻的全球相似性,提供了新闻观念统一性的基础,提供了全球职业大致认同的可能。

其三,业已形成的一些观念认同,为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开辟了道路,也展现了充满希望的前景。就新闻领域的实际情况看,不同国家、地区、社会中的新闻观念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无论是在职业新闻观念的宣称上,还是在相关新闻理论研究领域,甚至是在官方的文献(法律、政策)中,人们都能看到,一些共同的新闻观念,至少在文字上、口头上得到了共同的认可。比如,在包括全球几乎所有重要新闻传媒组织领导人参加的2009年北京世界媒体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致辞中就说,媒体(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这里所说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就是共同的基本新闻观念,并且是应该遵守的共同准则、基本观念。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之间分享着共同的要素,在某些方面,近年来国家之间的文化与风格具有显著的融合趋势”[4](P196-197)。有学者在一项跨国调查之后,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尽管各国文化不同、专业教育的类型不同、记者的劳动类型不同(有些是在约束力很强的专业协会或工会中,有些则不是),但是,新闻记者公开陈述的专业理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5](P176)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有些新闻观念的相同、相似往往是“宣称性”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贯彻中常常有着“实质性”的差别。

其四,现代新闻业的同源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某种有利条件,但对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从历史角度看,全球现代新闻业,本来就是当年西方(以英美模式为主)新闻观念向全球扩展传播的结果④,因此具有天生的相似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今天的相似性是经过反抗西方殖民、获得民族独立后螺旋上升的新结果,是经过某种“本土化”后的再相似,与当年强势甚至霸权式的推广扩散造成的相似性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差别的存在,并不是交流的障碍。“中西新闻虽然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差异又根源于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但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又是相通的:促进和谐、进步与昌明,避免危机、矛盾与灾难。”⑤而且,事实表明,不同文化间的人们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人类的反思能力使人类能够自觉认识到自己与他者的差异,而只要能够交流和相互理解,人类就有希望达成一些基本共识。

二、当前全球新闻观念的实质表现

就新闻领域来说,特别是从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来看,全球新闻观念的实质有两个重要维度(不限于这两个维度)的突出表现: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念,主导着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局面;二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正在积极介入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并且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它们的新闻观念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并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大。因此,那种把全球新闻观念简单说成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观念的全球化,既不完全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也没有指明未来全球新闻观念形成的可能方式。因而,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全球新闻观念的实质表现。

首先来看第一方面。可以说,主导当今全球新闻传播、特别是国际新闻传播的实质观念,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式自由主义新闻观念,这样的观念在新闻领域被特别定义为、宣称为“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其核心内容是新闻传媒的自主与独立,坚持客观报道理念,承担社会责任和坚守职业自律。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试图在全球化过程中将这样的新闻观念特别是新闻传媒要独立自主(实际上就是他们所说的新闻自由的核心)的观念推向全球。

就当下的实际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传播观念,确实主导着当今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这当然不仅仅是新闻观念范围内的事情,而是实际新闻传播的事实问题。众多研究数据一再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新闻传媒不仅把持着国际新闻传播的主渠道,塑造和建构着国际新闻的整体图景,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西方各国人民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理解与想象。“美英两国的两家通讯社美联社和路透社控制着全球的新闻与信息。它们与法新社组成三强,提供了全球80%的新闻。美联社电视部与路透社电视部,同时主导着电视新闻。”[6](P109-110)20世纪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昌兴西方世界,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成了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新自由主义的勃兴、张扬与传播,伴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蔓延,是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时期的思想旗帜或意识形态表征。在新闻领域,新自由主义潮流带来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新闻领域普遍的“解禁”运动,或者说是“解除规制”,即一方面是传媒自由化(私有化)的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是全球化传媒“巨无霸”的形成。英国著名媒体学者詹姆斯·卡伦指出:“以‘解除规制’名义进行的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这也就意味着后者代表的人民的力量同时也被削弱了”[7](序言)。其中,新闻观念的传播,一方面是商业新闻主义的疯狂,另一方面则是西方价值观念的风行。因此,仅就全球化过程中的新闻观念来说,其最大的表现、最深刻的实质就是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全球化和普遍化。在现实性上,全球性传媒集团持有或奉行的新闻观念,对全球大众能够看到什么样的新闻、对世界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想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传媒“巨无霸”们(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沃尔特·迪士尼、维亚康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等)在塑造世界形象甚至各国形象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就历史、现实和可见的未来来看,由于全球新闻传播的媒介渠道、信息流动总量主要控制在扎根于西方社会的跨国巨型传媒组织手中,因此,所谓全球新闻观念,其实质就是西方世界主导的新闻观念,其他地区、国家新闻业持有的新闻观念很难与西方主导的商业主义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观念展开竞争。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全球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但就现实的总体情况来看,这还不是事实,而且信息鸿沟、数字鸿沟倒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宽。

已故美国著名媒介学者赫伯特·席勒说:“今天,美国把全球文化和传播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7](P219)因而,“全球化经常被用来在全球传播西方媒介产品,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够幸免”[5](P94)。全球化浪潮使传媒公司成为“跨国资本主义阶级”(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的有机成员,“它们给地理上分散的新阶级提供了基本的传播设施,使得他们能够建立起一个休戚相关的内部交换网络”。“它们试图寻求重新组织起围绕消费主义的公共传播,以利于它们的市场扩展,把它们的产品消费当做一种跨国的、无一幸免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来促销。”[5](P19-20)显然,它们也会力图将自己的传播观念塑造成全球性的观念。有美国学者明确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反映的则是发达国家、北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和民主价值。”[6](P420)因此,凡是和美国利益不一致的,凡是和美国价值观有冲突的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邪恶的。实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传媒始终是用双重甚至是多重标准在指导自身的新闻传播,面对国内是一套观念,国外是另一套观念,而且面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价值标准。正如一些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美国传媒在对外报道方面,媒介的客观性无疑是被削弱的[4](P49)。看得出,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确实有其虚伪主义的一面,在全球新闻传播中,他们实际奉行的仍然是具有霸权主义色彩的新闻观念。

再来看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新闻观念,尽管主宰着当今新闻特别是国际新闻传播的宏观图景,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实际上,今天整个人类都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其中充满了机遇、挑战和风险,而且,机遇、挑战和风险面向的是所有国家,这就意味着,它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机会。就新闻观念的全球化问题来看,新兴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一些国家的新闻观念,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传向全球,与西方新闻观念展开了竞争、合作与对话,当然其中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人们看到,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新闻传播在国力不断上升的支持下,开始实质性地走向世界,“把地球管起来”,“把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向世界说明中国”等等愿望开始一步一步地变成了行动。有研究者就明确指出:“尤其在实践层面上,中国不仅深度介入全球化进程,而且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化赢家之一。”[8](序言)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传媒,甚至像设立在卡塔尔这样小国的一些新闻传媒(如半岛电视台),也都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发出了自己强有力的声音,造成了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因而,全球新闻观念的实质,是多元新闻观念的兴起,并不仅仅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新闻观念的横行天下。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国际新闻传播能力在相对下降,而新兴国家的传播能力、传播影响力却在相对上升,这些国家“挨骂”的境地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但他们已经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与西方传媒展开话语权的争夺。尤其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国家的新闻传播能力上升,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愿意倾听或主动倾听新型国家新闻传媒发出的声音,传播的信息,所做的新闻报道。

事实上,全球化既不可能是完全的美国化过程,也不可能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化过程,倒可以说是世界各种文化对话交流时难免碰撞冲突的历史过程。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文化,当下来说就是西方文化、美国文化,会显示出更为强势的地位和力量;这大概是因为全球化过程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全球辐射过程,而现代化源于西方世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模仿西方世界的一些做法。新闻领域、新闻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恐怕也难以例外。但是,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以为只能是对话交流的结果,不可能是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文化覆盖”的过程,更不可能形成“文化覆盖”性的结局。因此,我们以为,全球新闻观念并不仅仅就是美国新闻观念,更不仅仅是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流行,而是各种新闻观念对话交流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一种状况或表现,将为未来较为合理的统一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三、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机制

全球化的进展,使人类真正开始在特殊与特殊之间建构普遍的桥梁,使人类真正开启了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在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背景下,担负前沿交往交流的新闻领域特别是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理应积极探求形成共同新闻观念的路径和方法。

人们看到,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具有现代性色彩的新闻业事实上在全球已经初步形成,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各自的现代新闻传媒系统,“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新闻事业统称为全球新闻事业。”[6](P22)但就目前来看,全球新闻业,只是地理结构上的存在,还远远不是精神意义上、观念意义的统一存在;争取新闻观念的统一性才刚刚起步,而且前途未卜。但从大的历史尺度来看,人类似乎一直向着自己的共同目标前进,客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全球共同体似乎也是可望又可及的事情,甚至是不得不为的事情。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人们看到,如今,各种各样的全球主义、世界主义、国际主义、跨国主义等等的话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形成这些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各种“主义”或观念。具体到新闻领域来说,通过怎样的机制和方式才能形成全球性的新闻观念。下面,我们试着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回答。

首先,在逻辑上说,全球新闻观念能够形成的第一机制,很可能是一个看上去比较“虚”的机制,但在实践上却是有着前提性与贯通性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这就是一种认知机制、价值观念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之间能够形成真正的平等意识,以真实的国家平等、民族平等观念互相对待,这是人类能够形成其他众多共同观念的基本前提,新闻领域也不例外。二是,协商、交流、对话是形成全球新闻观念的总的可实行、可操作的机制,也是形成全球共同新闻观念的精神原则。不管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教育领域或其他新闻文化领域,协商、交流、对话都是形成共同观念的总体性机制和方式。

全球新闻观念能否有效形成,绝不仅仅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事情,并且很有可能首先不是新闻领域范围内的事情,而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领域的事情,尤其是国际政治领域的事情。它们可能更是先决性的条件。而从观念上说,能否形成基本的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方与地方等等之间的平等认知与价值观念,更是人类能够形成其他共同观念的观念前提和精神条件。如果没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样最基本的“出发点”性的姿态与观念,就不可能形成大家从内心认可的、接受的共同观念。 “在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国际社会,如何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基本答案是‘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9]只有在这一总体观念下,人类才有可能在各个领域,特别是那些文明个性、文化色彩、意识形态属性相对比较强、差异性比较明显的领域展开交流、协商、对话,形成一些比较一致的共同观念。

因此,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形成共同的新闻观念,不应该是既有的某种新闻观念、新闻主义的强势推广,而应该是各种新闻观念之间的交流、协商与对话。有学者指出:“世界主义的发展首先起源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这些行动者通过彼此相遇而走到一起,从而必须以一种批判而多元的精神来审视自身的经验、审视对方的处境。通过参照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来理解彼此的情境。从这一角度而言,世界主义的态度首先是一种对话的态度。世界主义现象是通过相遇、交往、对话的逻辑得到塑造的,这中间通行的是一种普遍主义的准则,而不是一方高于另一方的逻辑。”[10]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论及全球价值观念形成的途径时也说过类似的话:“通过加强群体之间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在实践中筛选出一系列能为各群体自愿接受的共同价值标准,实现‘美美与共’。就是说已经被捆在一体中的人们能有一套大家共认的价值标准,人人心甘情愿地按这些标准主动地行事。”[11](P150-153)这些论述和思想对如何形成全球新闻观念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实际指出了形成共同观念的方向性道路。

其次,全球新闻观念能够形成的最重要根基和渠道是新闻实践领域的交流,特别是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实际交流与合作。实际行动或实践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展现不同主体在同一活动领域共同点与差异处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背后精神观念的一致与不同。而相互了解、知情是所有有效协商、对话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形成全球新闻观念的根本机制在于全球性的新闻实践交往。实践交往造成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感性的、实际的、经验的,是产生共同观念的根基。如果没有新闻的相互交流,共同观念就失去了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球化的客观进程,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化生存方式的普遍化,使本身就处于人类跨文化交流前沿阵地的新闻活动者,能有更多的机会展开对话和交流,这无疑为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观念增加了可能。即使在新闻交流中发生矛盾,出现观念冲突,人们也应该坚信“不打不相识”的朴素道理。共同的观念不可能在隔绝中形成,只能在实际的交流对话甚至是矛盾冲突中逐步达成。战争的规则是在战争中形成的,同样,合作的规范也是在合作中造就的。

实事求是地看,国际新闻传播是全球新闻实践交往最易展开的领域。在全球意义上,国际新闻领域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展开新闻交流的前沿领域。与国内新闻相比,国际新闻领域为相互交流、对话、协商、理解等提供了比较直接的机会或场域,传播者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记者到底是怎样展开实际工作的,从而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支配下的特殊新闻观念提供了审视自我和他者的可能。因而,这种在同一机会和场域中的新闻交流,是共同新闻观念产生的重要机制,为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形成共同的新闻观念提供了机会或可能。也就是说,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既可以为调整甚至修正转换原有特殊性新闻观念提供可能的机会,也可以为交流、对话、协商以及形成超越所有特殊性新闻观念创造机会。而一旦共同的新闻观念生成,即可逐步形成惯例性的(制度化的)国际新闻传播规范或原则⑥。

将国内新闻观念与国际新闻观念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实质性的全球新闻观念,更是一个十分艰难、漫长的过程。不同民族、国家有着各自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全球新闻观念共同性、统一性的有限性。全球新闻观念的共同性也只能是“和而不同”,不可能是绝对同一。

再次,全球范围内新闻教育领域、新闻研究领域的交流,是全球新闻观念形成的有效渠道和平台,也是全球新闻观念得以形成的重要的、长期的、深层的机制与方式。从理论逻辑上说,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首先是观念范围内的事情,之后才有可能逐步从理论观念转变为实践观念,进而转变成实践行为。

当今时代,新闻教育几近成为建构新闻从业者主要新闻观念的核心渠道、基本方式,是塑造、延续一定新闻意识形态的基本形式与途径,自然也是一种长期性的机制。“一般说来,学院式新闻专业教育的目标原则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系统学习和把握新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新闻工作必须拥有的基本价值理念、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专业精神,乃是新闻专业教育的根本和灵魂。”[12](P262)显然,全球新闻教育观念的统一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新闻观念统一性的基础。尽管世界各国的新闻教学、新闻教育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目标,但关于新闻、新闻媒介、新闻业基本属性,新闻、新闻媒介、新闻业基本功能,新闻传播基本原则等等构成新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上是一致的;关于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身份,从业职责,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等等方面也是基本一致的。所有这些,都为形成全球新闻观念构成了有利的条件。换个角度说,新闻教育是建构全球共同新闻观念的重要机制与方式。

与新闻教育一样,新闻研究也是形成新闻观念的基本方式。人们不难发现,新闻领域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常常首先是通过学术方式提出来的,也是通过学术方式展开对话交流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新闻研究最基本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内在特征,揭示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特殊根据与表现,为人们的新闻实践提供具有真理性的理论观念。因此,新闻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对形成全球共同的新闻实践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形成共同观念的一种深层机制,也是具有长远性影响的机制。毋庸置疑,从宏观层面上看,新闻学术认识上的共识,新闻理论观念上的基本一致,将对新闻教育、新闻教学(包括新闻职业培训等)内容设置与构成的一致性,对新闻实践指导观念设计与建构的相似性,都会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开启为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动力机制。新媒体时代、“后新闻业时代”的开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开辟了全球公共领域, “与新闻本身全球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球公民社会的成长影响巨大,革新势头强劲。”⑦全球公共领域的开辟,使得全球公民已经从抽象的概念正在变成一定程度的现实;这既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表现。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人们甚至看到,民族身份、国家身份、公民身份已经渗透进了(或者说包含了)全球公民身份、全球公司“公民”身份等等的因素和影响⑧。

新技术、新媒介形态造成的新的媒介环境,促成了全球公共领域的产生,这不仅为全球事务提供了特殊的交流平台,更是为新闻领域内的信息交流、意见交流、观念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和机会,为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新闻观念论的视野中,我们以为,全球公共领域的出现,为全球共同性新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客观根据,这就像人类公共生活的存在是社会公共道德生成的根据一样。通过在全球公共领域中的实际交流,人们才能真实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从而为形成共同的观念、共同的规范创造“群众基础”。能在同一平台上展开实际的交流对话,对形成相对统一性新闻观念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从现实性上看,针对同样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或同样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不同社会中的人们,完全有可能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很可能各执一词、各持己见,从而在媒介空间形成强烈的矛盾和冲突(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但是,矛盾与冲突也是交流对话的一种方式。何况,交流对话的形式并不总是矛盾冲突。其实,不管以何种方式展开交流,总会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总会促成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反思。而一旦有了了解、有了反思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就等于迈出了形成一致观念的步伐。人们只有知道了他人的观念是什么,自己的观念是什么,才能展开有效的比较,才有可能求同存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逐步形成一些公共认可的观念。如果能有共同的新闻观念,在公共领域中形成的国际舆论也许能够更加公正一些。参考文献:

[1]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M].徐桂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5] [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M].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 [美]阿诺德·S·戴比尔,约翰·C·梅里尔.全球新闻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M].郭之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7] [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M].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俞可平.《全球化译丛》总序[A].[英]科林斯·巴克斯.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传媒[M].刘舸,常怡如,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 姜安.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10][英]杰拉德·德兰迪,郭忠华.“世界主义”共同体如何形成——关于重大社会变迁问题的对话[J].学术月刊,2011,(7).

[11]叶隽.文明史、现代性与现时代问题[J].新华文摘,2012,(1).

[12]杨保军.新闻精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注释:

① ⑦ 分别参见(美)迈克尔·舒德森中译本《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的总序及第9页,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关于新闻观念的内涵,可参阅杨保军《新闻观念论纲》一文,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③ 我所说的“技术丛”概念,是指由一系列(传收)技术组成的庞大的技术系统,是整体的技术系统促成了人类新闻活动结构、方式的变革;人类不可能依赖某种单一技术改变传播的整体面貌。

④ 参阅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一章相关论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 参见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 这里关于全球新闻观念的形成机制的,受到英国学者杰拉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解释“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形成机制的方法论启示。参阅[英]杰拉德·德兰迪、郭忠华:《“世界主义”共同体如何形成——关于重大社会变迁问题的对话》,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第5-13页。

⑧ 全球化造就了巨大的跨国公司,很多人对自己身份的想象已经转变为公司想象了,这种归属性的身份想象甚至与民族、国家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平行或并列关系。参见[英]詹姆斯·卡伦著,史安斌、董关鹏译:《媒体与权力》,第3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责任编辑刘传红)

作者:杨保军

第2篇:哪些炒蔬菜可能会致癌

西葫芦、大蒜、洋葱等蔬菜一经高温煎炒会产生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要说烤肉、腌肉易产生致癌物,一点也不稀奇,但这炒蔬菜怎么也会致癌呢?

炒西葫芦排致癌首位

研究显示:零食类所含最高,平均达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干炒的检测结果无异。

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

大蒜、洋葱在高温烹调后,平均每公斤分别释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

二、第三名。

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灯笼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兰(61微克)、丝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进入前十名。

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苋菜在炒制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较少,平均每公斤低于10微克。

蔬菜为什么会致癌

含有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丙烯酰胺。天门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类、蔬菜中的含量较高。不同蔬菜中天门冬酰胺含量不同,因此释放出的丙烯酰胺会有差异。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烹制后很容易发生此反应,释放出丙烯酰胺。

口感上比较酸的蔬菜,如番茄等,较不易发生“美拉德反应”。

而口感上发甜的蔬菜,本身含糖就多一些,再加上酸度低,相对更容易发生此反应,比如西葫芦、洋葱等。

“丙烯酰胺”究竟是什么?

它原被认为是工业化学物,高温油炸、烧烤食物也会产生大量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很有可能致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此外,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产生幻觉,甚至失去记忆。

炒蔬菜前别切太薄

平时做饭,很少人会将蔬菜在滚烫的锅里炒那么久。六七分钟就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响口感。而且,炒蔬菜时,多少会出些水,锅内温度会随之降低,不易达到发生“美拉德反应”需要的高温。

专家提醒:炒糊的菜不要吃,其有害物质会明显增加。蔬菜不要烤着吃,烤后焦黄、变深、发黑的蔬菜,往往发生过“美拉德反应”,含致癌物。

另外,对于喜欢自带午饭的上班一族,应避免带绿叶蔬菜,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家谭宏艳提醒:绿叶蔬菜中含有不同含量的硝酸盐,经微波炉加热或存放的时间过长,会发黄、变味,硝酸盐还会被细菌还原成易致癌的亚硝酸盐。

什么是健康的烹调方式?

1、千万不要等到油冒烟了再炝锅。这种做法除了使菜更易释放丙烯酰胺,还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2、用煎闷,也叫水煎的方法炒菜,即先放油,待油温合适后把菜放进去,等温度升高,蔬菜有水渗出了,马上盖锅盖把菜闷起来。这时,蒸汽一下子就会起来,100摄氏度的蒸汽完全能把菜闷熟。

只是需注意把握火候,最好用中火,因为火太小,蒸汽就起不来了。

健康烹饪方式“排行榜”

1、蒸是最健康安全的加热法。

2、其次是煮。煮的时候最好少放水,加盖,短时间。

3、再其次是炒。

4、接着是烤。烤要避免烤焦,因为烤焦的食物有杂环胺致癌物质。

5、最不好是炸。一定要炸,最好用黄油、椰子油或橄榄油,避免用其他菜油,因为它们最容易被氧化。

专家建议:

1、某些蔬菜能生吃的尽量生吃。

2、多用蒸的方法烹调,少用高温煎炒。

3、炒菜前先用水焯1分钟,缩短炒制时间,不过经过两次加热,维生素损失会比较多。

4、最好低温烹调,控制锅中食物的温度,也可降低致癌风险。

5、蔬菜在加工时尽量别切成薄片,因为越薄受热越快,越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最好把菜切成大一点的块状。

第3篇:四种杯子可能会致癌

4种杯子喝水很危险

1、一次性纸杯或暗藏潜在致癌物

一次性纸杯只是看起来卫生、方便,其实产品合格率无法判断,是否干净、卫生,用肉眼也无法辨识。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还是应该尽可能少用一次性纸杯。有的纸杯生产厂家为使杯子看上去更白,加入大量荧光增白剂。而就是这种荧光物质可使细胞产生变异,一旦进入人体就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其次,那些不合格的纸杯一般杯身都很软,倒入水后容易变形,有的纸杯则密封性差,杯底容易渗水,这都很容易让热水烫伤手;更有甚者,当你用手轻轻触摸纸杯内侧,能感觉到上面沾着细细的粉末,手指的触摸处也会变成白色,这是典型的劣质纸杯。

2、塑料水杯最易藏污纳垢

塑料杯也应该是不受欢迎的一种。因为塑料中常添加有增塑剂,其中含有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用塑料杯装热水或开水的时候,有毒的化学物质就很容易稀释到水中,并且塑料的内部微观构造有很多的孔隙,其中隐藏着污物,清洗不净就会容易孳生细菌。所以,在选购塑料杯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级塑料所制的水杯。

3、五彩水杯易致重金属中毒

五颜六色的杯子很吸引人,但最好别用。因为在那些鲜艳的颜料里藏着巨大的隐患,尤其内壁涂有釉,当杯子盛入开水或者酸、碱性偏高的饮料时,这些颜料中的铅等有毒重金属元素就容易溶解在液体中,人们饮进带化学物质的液体,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4、金属材质水杯喝咖啡会溶出

金属材质的杯子,如不锈钢等,价格较陶瓷杯子要贵。搪瓷杯构成中含有的金属元素通常状况下比较稳定,但在酸性环境下,有可能溶出,用于喝咖啡、橙汁等酸性饮料并不安全。 最安全的喝水杯:

无彩釉涂染的陶瓷杯

喝水首选无彩釉涂染的陶瓷杯,尤其是内壁要无色。不仅材质安全,能耐高温,还有相对较好的保温效果,喝热水或喝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因此,为了健康,喝水要选对水杯,当心水杯引起疾病危害。

看塑料瓶底部数字秘密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塑料制品,这些看似相同的塑料制品,其实是用不同的树脂材质制成的,而不同的树脂材质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可能会析出相对有毒有害的物质,由此便诞生了全球通用的塑料回收标志。

塑料回收标志好似塑料容器的身份证,小小的三角符号一般印刻在塑料容器的底部。三角框内的数字从1至7不等,每个编号背后代表着一种规格的塑料容器,意义毫不相同。 “01”喝完就丢

“01”代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最常用于制作矿泉水、碳酸饮料等瓶装饮料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是,由这种材质制成的饮料瓶不能装热水,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溶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科学家同时发现,这种塑料制品使用超过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因此建议喝光了的饮料瓶就丢掉,不要再用来作为水杯,或是储物容器。以免对健康造成危害,得不偿失。 “02”不建议作盛水用具

“02”代表HDPE(高密度聚乙烯),装有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或是在商场中通用的塑料袋多是此种材质制成。可耐110℃的高温,若标明用于食物则可用来盛装食品。盛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常因不好清洗,留下残留,从而变成细菌的温床。如帖子提到的,不同于其他的饮料瓶,4L装的农夫山泉底部标记为02。虽然看上去比一般的矿泉水瓶牢固很多,但也不建议用来做盛水的用具,长期使用有害物质产生的可能性很大。

“03”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03”代表PVC(聚氯乙烯),常见于雨衣、塑料膜。用该材质制成的塑料制品易产生两种有毒有害物质:一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二是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质。这两种物质在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容易析出,若是不慎进入人体,容易致癌。故很少用于食品包装,若碰巧遇到,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04”超过110℃会出现热熔现象

“04”即LDPE(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膜、塑料膜的原料,耐热性不强。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而若包裹在食物外部同时加热,食物中的油脂更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

“05”小心清洁后可重复使用

“05”代表PP(聚丙烯),这是唯一能放入微波炉中加热的材质,所以成为了制作微波炉餐盒的原料。耐130℃的高温,熔点高达167℃,透明度差,小心清洁后便可重复使用。 需要

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以05号PP(聚丙烯)制造,但盒盖却以06号PS(聚苯乙烯))制造,PS透明度好,却不耐高温,所以不能同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以后加热餐盒前,别忘了先把盖子取下哟。

“06”切忌直接加热碗装的泡面盒

“06”即PS(聚苯乙烯),这是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的材质。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致癌物质)。虽然又耐热又抗寒,但也会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因而切忌直接在微波炉中加热碗装的泡面盒! “07”小心用,便可避免“双酚A”

“07”代表PC及其他类PC,是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多用于制造奶瓶、太空杯等,因为含有有毒双酚A而备受争议。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被百分之百地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但没有厂家能够保证双酚A已被完全转化,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有所注意。

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若你手中恰好有编号为07的塑料制品,可采用以下方法避免:使用时勿加热,勿在阳光下直射;不用洗碗机、烘碗机清洗水壶;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苏打粉加温水清洗,在室温中自然烘干;如果容器有任何摔伤或破损,立刻停止使用,因塑料制品表面若有细微的坑纹,容易藏细菌;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的塑料器具。 专家建议

日常生活中,饮料瓶、矿泉水瓶反复使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消费者往往喜欢将自己使用过的饮料瓶、矿泉水瓶保留着,待下次出门时再灌满茶水或饮用水带出门,称此举为“环保”、“节约”。专家表示,合格的饮料瓶、矿泉水瓶都要求用食品级的塑料做成,即PET瓶。这些食品级的PET瓶不能耐高温,需在低温使用,一般在70摄氏度以下使用是安全的。此外,这些塑料瓶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国家规定企业不能回收、重复灌装使用。

第4篇:牛奶可能致癌和糖尿病

发件人: lxl54 主题: 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確實證據~太重要了(轉寄告知) 日期: 2010年11月17日,周三,上午8:24

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確實證據~太重要了(轉寄告知)

千萬不要把牛奶、優酪乳當好東西了!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並不新鮮的新聞: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的確實證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數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加拿大的腫瘤專家建議:除了那些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和營養不良的成人,一般人並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我把該新聞轉發給一些朋友看。

我想測試一下人們對牛奶的認識,遂問:“你知道奶牛為什麼會一直產奶?”

她的回答很典型:“不常產奶能叫奶牛嗎?”

我問:“請問你是否常產奶呢?”

“怎麼可能?”

我笑了,說:“人是只有懷了小孩才會產奶的。但牛跟人一樣都是哺乳動物。哺乳的意思就是為了哺育下一代才有乳汁。所以奶牛一直產奶只有一個原因„„”

“不停地懷孕生小牛?”

她吐吐舌頭,說:“怎麼可能呢?”

我說:“確實是這樣的。但並不是所有奶牛在任何時候都能懷上孕。現代農場的解決方法是給奶牛打高劑量的荷爾蒙,讓其不自然泌乳——那段新聞所說的 “各種激素” 就是這樣來的 !

現代奶牛從兩歲開始就有九個月的時間用於懷孕。小牛出生後就會被關進小木箱並餵以毫無營養的飼料,不能動彈,以保證人們餐桌上小牛肉的精瘦嫩滑。而牛媽媽就被千方百計擠出一頭小牛所需的十倍以上的奶量。所以超過三分之一的奶牛都患有乳腺炎。

我常想起BBC製作的一個畜牧業的專輯:奶牛在鏡頭前走過,一步三跛,好像所有關節插了一根針。我想,人們即使是心如鐵石,認為那些動物如何受苦跟自己毫無關係,但希望自己能從這些病態的牛隻體內吸收到什麼營養和健康,那已非緣木求魚,而是飲鳩止渴了。當然,在商業廣告中,你會被告知飲鳩的各種好處。

許多人認為牛奶能補鈣,但眾多實驗和資料顯示,牛奶內含有鈣,但人體是很難吸收的。喝牛奶,往往還會讓體內的鈣質流失得更快。其實許多蔬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得多,如黃花菜、蘿蔔纓、莧菜、雪裡紅、薺菜、香菜(芫荽)。不必等春暖花開,就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更關心蔬菜和糧食吧!

牛奶的謊言在中國還要維持多久 ???

資訊技術已非常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得悉事實的真相是並不困難的,但真相一旦傷及勢力強大的利益集團,問題則絕非簡單。

T.柯林.坎貝爾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

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系列癌症

近三十年來,營養學有突破性進展,關於牛奶的研究已累積大量文獻,下面我信手拈幾則關於牛奶致癌的研究報告。

2004年,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完成了一項牛奶與癌症的研究,研究證明,大量飲用牛奶導致婦女患卵巢癌。他們對61084名年齡在38歲至76歲的婦女跟蹤13年調查,確診愛喝牛奶的266名婦女患卵巢癌,125名尚未確診。每天飲用4次以上乳製品的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比每天喝2次的婦女高出一倍。

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臺灣醫科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牛奶中的激素物質IGF-I加速和加強了氯化鉀離子在細胞壁之間的交換,導致人類卵巢癌細胞的繁殖和宮頸癌細胞的加速生長。

2004年10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牛奶致女性乳腺癌的研究報告。丹麥的研究人員對117000名婦女調查發現,牛奶對乳腺癌的促發有很大影響。研究人員認為,近50年來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的大幅提高與人們飲食結構中牛奶及乳製品消費增加密切相關。研究? H? 瑥{為,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人體中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IGF-I)的水準,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幾乎每一種癌症都與IGF-I有關聯,IGF-I是一種促使癌細胞生長和繁殖的關鍵性因素。

美國費城的研究人員通過近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乳製品會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險。 美國波士頓一研究小組對20885例美 國男性 醫師進行了長達11年的隨訪調查,食用乳製品的男性,有1012例男性患前列腺癌。統計分析發現,每天從乳製品攝入600毫克鈣的男性血漿中維生素D3濃度顯著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大幅上升。

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發佈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與幾乎不食用乳製品的男性相比,經常食用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風險會高出60%左右。研究結果表明,飲用牛奶最多的調查物件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幾乎不飲用牛奶的調查對象的1.53倍,而且飲用量越多,患癌風險越高;食用優酪乳最多的調查對象患前列腺癌風險是幾乎不食用優酪乳的! 調! 查對象的人1.52倍。

在此,我很樂意講一個牛奶致癌的有趣故事與讀者分享。

英國地質化學家簡·普蘭特五十歲的時候患乳腺癌,雖然經過無數次治療,十年間癌症總是不斷回來與她作伴。當第五次復發的時候,一個半個雞蛋大小的硬塊長在她的脖子上,醫生說她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絕望而又堅強的普蘭特教授不再相信醫生,相信醫生也沒有用,人家已判了她的死刑。

她靠自己拯救自己,她閱讀最新的醫學論文,得知素食可以抗癌。她回想起三十年前到過中國,那時中國農村婦女不喝牛奶而幾乎沒有人患乳腺癌,從而得到啟發,戒掉每天必吃的兩盒優酪乳,出乎她的意料之外,脖子上的腫瘤在六個星期之後奇跡般的消失了。

普蘭特教授是英國地質局的首席科學家,同事們目睹了她反復患病到痊癒的曲折過程。當同事們的親朋好友患了癌症的時候,都紛紛來向她求援。普蘭特教授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使六十多位癌症患者得到了痊癒。

為什麼素食和戒掉牛奶就能夠治癒癌症?普蘭特教授下功夫進行研究,她得出結論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IGF-1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致癌激素,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較低。自從人們用激素催發母牛大量產奶,牛奶中的IGF1含量就增加了數倍至數十倍,牛奶致癌的危險當然就很厲害了。她認為牛奶的危害比香煙還嚴重。

善良而樂於助人的普蘭特教授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牛奶的危害,放下自己的研究課題,特意寫了兩本書《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牛奶與乳腺癌教程》,還創辦了宣傳網站,網址是:,懂英文而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流覽。

美國著名醫學教授新谷宏實(美籍日本人)經過四十多年的行醫實踐,以醫療實證為依據,充分證明牛奶會導致婦女乳腺癌。他發現每一例乳腺癌患者都是愛喝牛奶的女人。新 谷宏實 教授在當代醫學史上有突出貢獻,他創造了醫治無數癌症,而沒有一例復發的醫療奇跡。他有什麼法寶能夠使每一個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再復發呢?他在《不生病的生活》中告訴人們,他的法寶就是在患者作了腫瘤切除術之後,至少五年禁食牛奶和肉魚蛋。

牛奶為何會導致多種腫瘤病變?美國康奈爾大學 終身 教授坎貝爾是癌病學的研究權威,特別在致癌學研究領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曾被美國癌症研究所授予“終生研究成就獎”。他的研究給人們找到了答案。坎貝爾證實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其致癌能力甚至超過化學物質。他說:“在控制癌症發病方面,營養比化學致癌物甚至比極強的致癌物的影響更大。„„哪些蛋白質有比較強的促癌效果呢?

一個是酪蛋白,這種蛋白質占牛奶蛋白組成的87%。這種蛋白質促進各階段的癌症。”

“高酪蛋白(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質)膳食使更多的致癌物進入細胞,使更多危險的致癌物衍生物結合在DNA上,引起更多的突變反應,使得細胞突變為原癌細胞的可能性增大,這些細胞一旦啟動,就會形成更多的腫瘤。”

牛奶致少年兒童I型糖尿病

牛奶不但能使成年人患II型糖尿病,還可能使孩子患I型糖尿病。限於篇幅本來不想談這個問題,但喝牛奶的孩子太多,I型糖尿病終身難治,一個孩子一旦變成 I型糖尿病人,在他以後的生命中,不得不依賴外源的胰島素注射,太可怕了。因此不能不談。牛奶是如何使兒童患I型糖尿病的?坎貝爾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作過論述,我把論述摘錄如下:

“在I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統攻擊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這種破壞性的、無法治癒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之中。它給年輕的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艱難的經歷。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種疾病和我們的膳食有關係,特別是我們每天攝入的乳製品。牛奶中的蛋白質誘導I型糖尿病的發生,很早就見著於文獻。其過程很可能是這樣的:

嬰兒接受母乳餵養的時間不長就開始喂以牛奶蛋白質,很有可能是嬰兒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質。牛奶進入小腸後,被分解成氨基酸碎片。對於某些嬰兒來講,牛奶不能完全被消化,於是這種原初蛋白質的氨基酸小鏈或片斷就存留在小腸當中。這種沒有完全被消化的蛋白質片段被吸收進了血液。免疫系統識別了這些片段,將它們作為外來的入侵者,並開始破壞它們。不幸的是,這些蛋白質片段和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完全相同。免疫系統喪失了識別牛奶蛋白質片段和胰腺細胞的能力,並開始攻擊兩者,導致兒童的胰島素生成功能的破壞。在14歲以下兒童中,牛奶攝入量與I型糖尿病發病關係的調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好的線性關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牛奶攝入量越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在芬蘭,I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是日本的36倍。同時,牛奶的平均攝入量芬蘭也是最高的,但在日本這一數值是非常低的。”針對牛奶危害兒童健康問題,1994年美國兒科協會強烈建議:如果家族成員糖尿病比較常見的話,那麼這個家庭中出生的嬰兒最好兩年內不要服用任何牛奶。在此我要特別強調指出,牛奶除了導致癌症和糖尿病外,還會導致其他一系列慢性疾病。坎貝爾說:“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動物蛋白,尤其是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自內障和老年癡呆症等的患病幾率。”

牛奶危害健康是許多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奶農,奶場主,乳製品企業的員工,牛奶是他們的飯碗;奶品製造商,奶品銷售商,奶品包裝商,牛奶是他們的搖錢樹。他們又怎麼能面對這樣的現實呢。我也不希望這是事實。可是令人沮喪得很,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例科研成果能夠證明牛奶沒有危害。

談到牛奶的無情現實,坎貝爾說:“我本人是在奶牛場長大的,是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否定牛奶牛肉。但是我必須要告訴大家,這是事實。”

牛奶越喝越缺鈣

這個問題可以講兩點。

(一)牛奶含鈣並不高。 100克 牛奶之中含鈣110毫克,而 100克 海帶鈣含高達1177毫克,鈣含量比牛奶高出11倍。許多蔬菜的鈣含量遠遠高於牛奶。例如,芝麻的含鈣量比牛奶高過9倍,蕨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8倍,豆腐、大頭菜、小白菜、油萊、莧菜的含鈣量比牛奶高1.5至3倍。在蔬菜中,紅蘿蔔的含鈣量算是比較低的了,但100紅蘿蔔也有33毫克鈣,比牛奶的鈣少不了多少。隨便挑一種綠葉蔬菜,鈣含量都不會低於牛奶。只要吃蔬菜就不會缺鈣。

如果小孩面前有西瓜和芝麻,小孩肯定挑西瓜,因為西瓜比芝麻大。人們選食物補鈣,假如面前有海帶、豆腐、牛奶,人們很可能徑直選牛奶,而不知道選擇價廉物美、含鈣豐富的豆腐海帶。是人們智商不如孩子嗎?不是,是人們誤信一句每天都在重複的謊言“牛奶補鈣”。

(二)喝牛奶反而會缺鈣。例如,人均喝牛奶最多的四個國家——美國、芬蘭、丹麥、瑞典,缺鈣最嚴重。在這些國家發生骨折的人比比皆是。喝牛奶最厲害的美國婦女平均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患骨質疏鬆症。

不喝牛奶的民族反而不缺鈣。西方科學家在非洲調查,發現非洲斑圖婦女從來不喝牛奶,鈣質的獲取完全來自蔬菜。斑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10個子女,每個孩子都哺乳一年以上,母親們以乳汁哺育小孩,每天消耗大量的鈣,但斑圖婦女並沒有缺鈣。

三十年前中國人很少喝牛奶,特別是農村人口從來不喝牛奶,而缺鈣的情況聞所未聞。八十歲的老農民能挑很重的擔子,腰膀硬朗,骨硬牙堅。

從上述事實可知,正常飲食五穀蔬菜的人根本不會缺鈣,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現缺鈣。因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體液、血液變酸性,呈鹼性的鈣元素便從骨頭中被釋放出來,以中和酸性,鈣完成使命後,變成廢物從尿道排出來,鈣這樣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體質越嚴重,鈣流失就越厲害。可見,越喝牛奶越缺鈣。

牛奶連牛都不能喝

牛奶連牛都不能喝,這句話似乎說得太過分。但是在中國而言,這句話絕對不會錯。在西方國家的市場上有大量鮮奶,乳汁濃郁,沒有摻水,走近牛奶就能聞到飄逸的天然奶香。如果說這樣鮮奶牛不能喝,肯定是不對的。然而,中國的奶品市場哪里有這樣的鮮奶呢?中國市場的奶全部都是加工奶,而加工奶品確實牛都不能喝,甚至會把牛毒死。愛丁堡的約翰·湯姆森曾用孿生小牛作試驗,一隻喂鮮奶,另一隻喂加過工的奶,吃鮮奶的小牛生長健康,吃加工奶的小牛在60天內死亡。試驗重複了很多次,都是同一樣的結果。

國際知名營養學家雷蒙德·弗郎西斯在《選擇健康》中說:“用生牛奶喂的小牛犢會保持健康,但是,用加熱殺菌過的牛奶餵養的小牛犢通常在八個星期之內就會死掉”。

著名醫學家新穀弘實在《不生病的活法》中指出:“如果用市面上銷售的牛奶代替母牛的乳汁來哺育小牛,那麼小牛四五十天就有可能死掉”。科學家研究認為,加工奶經過均質化工藝和高溫滅菌處理,乳脂和生物?被破壞,並變成了有害物質。這樣的奶實際是一種“變質物”。牛吃了吸收不到營養,並會慢性中毒,不久就會死亡。

科學研究一再證明,任何食品加工越深,危害就越嚴重。例如大米、小麥、甘蔗原本是很好的營養食品,但經過多道工藝加工成精大米、精麵粉、精白糖之後,就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了,甚至會致人糖尿病。又如,植物種子(如花生、大豆)的脂肪是人體非常需要的營養,但如果將植物種子中的脂肪用壓榨法榨出來,脂肪就變成嚴重有害健康的食物了。因此各國政府建議人們每天吃加工油不得超過 25克 ,無論是從動物、植物加工出來的油都是一樣。

食物保持天然狀態越完整,營養就越豐富,而對食物作任何加工都是對營養的破壞,甚至會把好的食物變為毒物。最好的牛奶無疑是那種加工少、沒有摻入飲用水和化學物質、保持天然原狀態、溢出天然奶香的製品。

中國奶業的乳製品的加工已嚴重背離食品應盡力保持天然營養的原則。乳製品的加工程度實在令人不安。走進超市就會明白一切。“蒙牛純牛奶”含蛋白質 2.9 克 ,是市場上含蛋白質最高的唯一品種。蒙牛牌其他品種的乳製品含蛋白質一般只有 1克 ,! 其! 他品牌的乳製品含量恐怕更低。我不得不為之稱奇,歷來被人們視為含蛋白質高因而營養高的牛奶,其營養價值竟然低於白菜。白菜含蛋白質 1.5克 ,比含蛋白質只有 1克 的牛奶高50%的營養,並且? 桮! 瑼熄t含量也比牛奶高。喝牛奶不如吃菜。

再看看奶品中的化學物質。據廠商在包裝上赫然明示的就有二十多種:阿斯巴甜、氨賽蜜、庫拉索凝膠、FOS|、IMO、卡拉膠、檸檬酸、檸檬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單硬脂酸甘油酯、三聚磷酸鈉、紐紅、紅麴紅、苯丙氨酸、活性益生元、低聚糖、乳化劑、水分保持劑、增稠劑、酸度調節劑、日落黃、香精等等。如此之多的人造化學物質,真的能吃嗎?

現在據奶品廠商宣稱他們的牛奶經過1100道工序。難怪市場上乳製品五花八門:高維高鋅奶,高纖高鐵奶,高鐵高鈣奶,高鈣高鋅奶,高鋅高纖奶,“特侖蘇奶”,“雙蛋白奶”、“舒化奶”,“雙核奶”,

第5篇:关于建立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

威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威海市气象局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威海市林业局 威海市地震局

威海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威安监发〔2008〕45号

关于建立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市安监局、气象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地震局、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环翠区安监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安监局、经发局、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监局、农经局、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为切实做好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加强各级安监、气象、海洋与渔业、林业、地震、防汛抗旱等部门之间自然灾害信息的预报、预警,全面提高事故灾难的防范和处置能力,根据省安监局、气象局、海洋渔业厅、林业局、地震局、煤炭局、煤监局、省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建立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鲁安监发〔2007〕166号)要求,现就建立我市预警协调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预警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已成为诱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起因。加强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是有效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安监、气象、海洋渔业、林业、地震和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做到信息共享、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科学处置。

二、建立协调机制,切实做好自然灾害预警的信息通报 安监、气象、海洋渔业、林业、地震、防汛抗旱等相关部门要建立预警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切实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气象、海洋渔业、林业、地震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在按照规定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同时,要及时通报安监部门。

1、气象部门通报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大雾、高温、沙尘暴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或警报、紧急警报、地质灾

2 害气象等级预报;

2、海洋部门通报海浪、海啸、风暴潮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及海冰警报;

3、地震部门通报地震监测及震情信息;

4、林业部门通报森林火灾橙色、红色预警信息;

5、防汛抗旱部门通报河流、水库超保证(设计)水位及其它重要险情信息。

在通报预警信息时,要明确险情的影响范围、作用时间及发展趋势,并根据新情况及时进行续报。

三、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迅速开展相关工作,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建立、完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能力,防止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各市区、开发区有关部门要参照本办法,建立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

威海市安监局 威海市气象局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威海市林业局

威海市地震局 威海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3

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安监 事故灾难 自然灾害 预警 工作机制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省安监局,省气象局,省

海洋预渔业厅,省林业局,省地震局,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 威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8年5月21日印发

第6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致病的可能机制15(2)

禽病防制

2008 年第 25 卷 第 6 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和H7亚型毒株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并有感染人的 报道, 危害

巨大。

为了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 我国近几年已开发研制了多种H5N1亚型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其免疫有效期皆为6个月, 即 鸡群每年

免疫两次, 这样就使一些养殖户盲目地实施每年两次免疫的程序, 而忽视了免疫抗体监测, 易形成免疫保护空白期, 增 加发生疫情的隐患, 对

养鸡业威胁很大。

形成免疫保护空白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对免疫后体内无免疫抗体或免疫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鸡群不能及时进行补 免, 使这部

分鸡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免疫达6个月左右, 有的抗体水平仍然很高( 即仍有保护作用) , 这时如果再次免疫, 部分 疫苗的抗原可中和体

内原有的抗体也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也可形成免疫保护空白期, 造成免疫失败。

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

监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张文敏

11 吴树康

2 刘桂芝

赵 溶 ( 1. 山东省龙口市兽医站1 265701; 2. 山东省龙口市诸由经管站 265705)

一 免疫抗体监测

我 们 将 高 致 病 性 禽 流 感 抗 体 监 测 应 用 于 生产实践中, 克服了上述的弊端。通过进行抗 体监测, 可根据监测所得免疫抗体水平及时进 行补免和再次免疫,使免疫程序更加完善, 补 免和再次免疫的时间更加准确具体, 这样就可 有效地消除免疫保护空白期, 提高鸡群的保护 率, 最 终 杜绝 疫 情 的 发 生, 保 护 养 禽 业 健 康 发 展 和 避 免 人 类感 染 禽 流 感 具 有 深 远 的 现 实 意 义。

免疫抗体监测, 我们采用的是血凝抑制试 验,是血清学试验中最简便实用的方法之一, 可检出畜禽血清中免疫抗体水平。具体操作分 两步:

1 确定准确的补免时间

对 免 疫 鸡 群 在 免 疫21天 进 行 免 疫 效 果 检 查, 按 每 个 场群 抽 样20只 样 本 , 采 用 血 凝 抑 制 试验监测禽流感H5抗体。抗体效价≥4log2的 鸡判为合格, 免疫合格率>70%的鸡群, 具有保 护作用, 不需要补免; 而免疫合格率≤70%的鸡 群, 就存在发病隐患, 要对全群立即进行补免。

2 确定再免的时间 即对上述免疫合格的鸡群,在免疫后165

天( 5.5个月) 按每个鸡场( 群) 抽样20只, 再进行 免疫抗体监测。判断标准仍为禽流感H5抗体效 价≥4log2的鸡只判为免疫保护有效, 对免疫保 护率≤70%的鸡群进行下次免疫;对免疫保护 率>70%的鸡群, 再过15天( 即6个月) 时, 再次进 行血凝抑制抗体监测。按上述合格抗体效价水 平和免疫保护率判断标准, 确定该鸡群是否需 进行第二次免疫,并确定再过15天 ( 免疫195 天) 是否进行第三次禽流感H5抗体监测。以后 依次类推, 直至从根本上消除鸡群免疫保护空 白期, 确保鸡群有效免疫保护率达100%。

我们从2006年9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 在

全市15个镇区街随机抽样500只以上的规模蛋 鸡场和种鸡场266个, 共4 520只鸡, 20只以上的 蛋鸡散养户68个1 360只鸡, 通过采用血凝抑制 试验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一是对集中免疫后21 天的鸡群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二是对集中免疫 有 效 期 即 将 结 束 的 鸡群 进 行 高 致 病 性 禽 流 感 免疫抗体监测。

二 监测结果

1 经济效益

本 次 试 验 中 , 免 疫 后21天 时 , 不 合 格 的 规 模场44个,散 户17个;免 疫 后5.5个 月 的 鸡 群 中, 免疫 抗 体 无 保 护 作 用 的 规 模 场49个 , 散 养 户3个 ; 免 疫6个 月时 , 免 疫 抗 体 水 平 仍 有 保 护 作用的规模场198个, 散户58个。以上291个规 模 场 饲 养 439 410只 鸡 , 88个 散 养 户 饲 养4 488 只鸡, 共443 898只鸡。这些鸡群如果不进行抗 体监 测, 按 照 现 行 免 疫 程 序免 疫 , 将 导 致 免 疫 失 败 。一旦 感 染 发 病 ,则 直 接 死 亡 和 全 部 扑 杀 , 进 行 无 害 化 处 理 , 按 每 只 鸡10元 计 算 , 将 损失4 438 980元。

上述免疫不合格和免疫失败的饲养场户, 一旦发生疫情, 必将危及其周边饲养场户的鸡 群。按《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 中规定, 以疫点为中心, 半径3公里区域范围内 的 所 有 家 禽

需 要 全 部 扑 杀 。 由 于 本 试 验 的 样 本 是 在 全 市 范 围 内 随 机 选 择的, 饲养场 户 分 布 在 龙 口 市 15 个 镇 区街道, 如果 这 些 饲 养

户呈 点 状 爆 发 高 致 病 性 禽 流 感 疫 情 ,将 波 及 到 全 市所 有 家 禽 及 周 边 县 市 ,全 市 禽 类 存 养 量 共324.70万 只 , 将 被 全 部 扑 杀 , 直 接 经 济 损 失3 247万元, 甚至更多。

2 社会效益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后, 除了给饲养

场户造成巨大直接经济损失外, 还将带来巨大 的社会资金浪费。一旦发生疫情, 市政府将启 动应急预案, 动员市、镇、村三级十几个部门和 单位的大量人力,投入巨大的物力和财力, 进 行封锁、扑杀、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 疫接种等, 造成的损失几倍于甚至十几倍于饲 养场户的直接经济损失, 并由这些高致病性禽 流感疫情连锁效应,给当地的动物产品贸易、 旅游、投资环境、国际声誉、以及对当地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 根据 免疫抗体水平, 确定鸡群准确合理的补免和再 免时间,从根本上消除鸡群免疫保护空白期, 确保鸡群有效免疫保护率达100%。消除发病隐 患, 把 疫 情 控 制 为 零, 取 得 了 明 显 的 经 济 效 益 和社会效益, 为我市养禽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 益 的 经 济 和技 术 保 障, 取 得 了 满 意 效 果 , 此 方 法在养鸡业中值得推广应用。

- 30 -

第7篇:

上一篇:元旦放假致家长一封信下一篇:小时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