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德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如何写德育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要看图画或照片来写几句话。要使文章能准确地反映图意,看清画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看图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接触看图的孩子们,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拿过来一幅图,不知道看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看。因此,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篇:如何写德育论文

“应该如何写博客”与“应该如何……”

世界真奇妙,妙就妙在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不但有联系,而且一旦你看到了这样的联系,会幡然猛醒,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的书本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当读者们趋之若骛,这样的现象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它会引起我们深入思考。但是,这样的“深入思考”,却与导致它的那本平庸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思考能力原本就具备的,思考力可以从任何相遇的东西中碰撞出火花,这绝对不是所阅读的那本书的功劳。我的这种看法,肯定是一种偏见,因为它不公正——我太注意书的动机而忽略了书所描写的过程,就像现在时兴的“山寨文化”以各种惟妙惟肖的模仿为能事,却也能给人带来乐趣一样。

我手里有一本新书《名博是怎样炼成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书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教给你如何能靠通过写博客出名,创造出个人名字的品牌,“顺便”会带来各种荣誉,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经济效益。顺便说一句,我的意思绝对不是说这是一本内容平庸的书,它甚至是新奇的,因为至今为止,还绝少有教人如何靠写博客出名的书。但是,这本书在写作的目的方面是“平庸”的,缺少创造性,因为它与时下许多热门的却是平庸的社会现象非常吻合。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与过去相比,不但没有什么进步,而且越来越平庸,甚至是低俗,粗陋得令人难以忍受。

随便翻开《名博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任何一页。不看它的组词造句,只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都是告诉人们为了能把个人博客写成“个人品牌”,也就是“应该如何”云云。这就像鲁迅曾经批评过的“如何写小说”,或者热闹多年而不见衰落的“如何写高考作文”之类的书籍一样。这些作者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人“如何写……”——这样的书之所以好卖,是因为想偷懒而又迅速获得利益的人太多,就像时下流行打着各种投资的旗号去投机(比如投机股市与房市)一样。投机或者走捷径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我总觉得这种脑子动得有问题。

“应该如何……”的背后究竟暴露出什么问题呢?首先,告诉别人“应该如何……”的人,有一个不言而寓的前提,那就是他自己当然是知道“应该如何”的——这怎么可能呢?!从理论上讲,这是不可能的,一切预言或者是老生常谈(就像一个笑话:今年的股市趋势只有三种可能性:涨、跌、不涨不跌),或者是事后诸葛亮,就像那算命一样。

同样非常奇妙的是,我甚至不能一般地断言这样的“投机取巧”会培养起一种令人不思进取的懒惰之风——尽管事情的实质是这样的,但是,事情的效果却不是这样的,难道不是吗?教人“应该如何”的书,也可以写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甚至玄妙无比,就像那教人算命的书一样。我们民族精神遗产中最博大精深的著作《周易》,竟然就是一本与算命有关的书,这样的观念刻在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几千年来绵延不断。

顺便插一句,我这篇文章只是打着书评的旗号,其实却根本不是书评,我只是想借着某个似乎固定其实却根本无法固定的话题,说我任意想说的话,因为我在骨子里觉得任性很有意思,人是任性的。因为这就是人性——你教我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我就偏不照着你的话去做,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俺人性太多,没有办法!所以,我还要接着上面的话题往下说,无论遇见多么敏感的地方,也绝不打马虎眼,因为那些地方有趣而不平庸,甚至还是重大理论的突破口,就像那老和尚告戒不谙世事的小和尚“女人是能吃人的大老虎”,但是小和尚出于人性,就是喜欢她这个“大老虎”——对这小和尚来说,当他终于知道女人不是“吃人的老虎”时,就相当于他“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

让我斗胆猜测一下,权当做一回小和尚——还是接着《周易》与喜欢“算命”的民族精神的关系这个敏感话题,这不应该算是我的什么发现,但却由于这样的现象太普遍,反而被我们熟视无睹。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中,不习惯于怀疑各种告戒我们“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观念,因为这样的怀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直到现在,我们社会的主流媒体提倡过这样或那样的“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但是绝少提倡或者鼓励独立思考、言论自由。有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是与独立思考和言论自由对着干的。当然,现在没有人愚蠢到敢于公开地说我们就是不要什么“虚假的”言论自由,因为这显得太没有人权,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但是,长期以来的经验教训,似乎已经教会了人人懂得言论自由或者独立思考的界限在哪里。这与算命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因为算命也是预先就告诉你“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

既然独立思考、言论自由的效果很不好,于自己和社会都很不利,更不利于众多可怜的考生们金榜提名,我们民族的精神风俗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后台”,这远比“独立思考”有用、实惠、可靠。当然事实就是如此。有靠山的不用什么独立思考,没有靠山的,独立思考也没有用,当然事实又是如此。这对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危害呢?没有什么危害,因为没有人看出有什么危害。

我们的文化,就这样渐渐成了考试的文化、口号的文化,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事先就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的。这种“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的文化,甚至影响了学者文人们的写作风格、电影电视的风格、新闻报道的风格。当然,只有一种风格,等于没有风格,或者叫真正的思想个性无处藏身,长此以往,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思想,因为思想没有用。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甚至大科学家。

当我说,我们的民族,时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甚至大科学家,我的衡量标准是世界性的——如果别人与我争论,给我扣上一大堆大帽子,说什么我是自轻自贱,甚至是什么汉奸之类,我是不屑与之辩论的,顶多只哼三个字:爱国贼!当我写出这三个字时,大脑却一下子完全空白,我为自己的想法而震惊,甚至是目瞪口呆,我来到了思想的边界,经验教训告诉我再也不能往前想了,因为再往前想有异常的风险。可是,我这人只是表面上老实,骨子里的性格,却是上串下跳的——我只是动动心眼,也有罪吗?什么强大的权力也管不住我的心思啊!

我所谓“上串下跳”,也就是心思不顺从,管不住自己,就像害羞的少年见了漂亮姑娘管不住自己的心情一样。这当然不像那些财大气粗的“爱国贼”一样,脑子被清洗的就剩下“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了。

我的精神是如何“上串下跳”呢?以上面为例,本来我想探讨一下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时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思想家,可是突然想到人家会给我扣帽子,一时气极冒出“爱国贼”的念头,静下心来一想,所谓“原因”,所谓“爱国贼”,都与脑子里充满了“大家一致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方式”或者“应该如何才是正确的”有关。

规矩多,并不一定会妨碍精神自由,要看是什么性质的规矩,比如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规矩就很不错。但是,有些暗中带着威胁的“潜规矩”就不太好,它暗示我们听话——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听阿姨的话,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工作了,要听领导的话,如此等等。其中有什么“潜规矩”呢?那就是“如果你听话,就会……”,或者“如果你不听话,就会……”云云。

我很讨厌“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表述方式,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家一致认为”,它距离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上串下跳”的这种实际情形太远。于是,我的心情又开始“上串下跳”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潜在的精神压抑无所不在。当然,也有释放方式,比如说我们互相用手机传送的那些“段子”,或者是无所不在的“搞笑”。但是,以这些“低俗”的方式抵抗“一板正经”,毕竟不是真正的抵抗,这些“段子”或者“搞笑”的写手,也永远做不了真正的思想家或作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过与我们大家想“不正经”的发泄一下的欲望不谋而合。可是,发泄过后,一切照旧,无聊与烦恼依旧。

呜呼!什么时候才没有这样多的“大家一致认为”?

作者:尚 杰

第二篇:大和尚如何写“佛”,我们就如何写“爱”

连岳:

从小到大,不管是在父母老师还是同学朋友的眼中,我一向是一个好脾气的女孩,本性随和大度,咱毛主席就曾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可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实在忍无可忍啊。

我对烹饪充满兴趣,这对于80后的女孩来说可能不多了吧。为了体验亲手制作美味的乐趣,即便多洗几叠碗我也心甘情愿。有了家之后,我主动承担起做饭的家务包括洗碗,每天下班坐在公交车上就在想晚饭做什么菜。可当我回家开始兴冲冲地做饭时,我老公总是频繁地出现在厨房里指手画脚,把我的乐趣几乎剥夺殆尽。

“豆腐怎么切成条状呢”、“青菜放太多了”、“火太旺了”、“你把芹菜的嫩叶全都择光啦”、“一个茄子够了,两个人怎么吃得完那么多”……

天哪!怎么会有大男人整天在厨房围着灶台喋喋不休呢!我一气之下说:“那你来做好了。”接着他就说我推卸责任!就算领导分配任务给下属也讲究“用人不疑”啊,既然把任务交给我就要充分信任我,放手让我干,确实有问题就果断地制止,也不能没完没了地干涉啊。就算他对我做的菜不满意,也可以在我做完之后提出意见或者干脆给我示范一下啊,至少也得让我把一道菜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做完吧。

怎么说我做菜的经验也比他多,如果他的确做得好并且能够在请客的时候一个人扛下四菜一汤的话,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可是真正让他上时,他就一会儿要我拿盘子,一会儿问我盐在哪里,常常在菜快炒焦时冲我喊:“快,加水加水!”“难不成还要给你这个大厨专门配个助手不成?”我终于怒不可遏地冲他大嚷一声,于是我们之间连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话的机会也没有了。

如今我不仅对烹饪兴趣大减,甚至连吃饭也都没有胃口了。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慢慢淡了,矛盾越来越多。我该怎么办呢?

花也怜侬

花也怜侬:

总的来说,这是一封甜蜜的邮件,是普遍的灰黑悲情之中的一道快乐光芒。我估计很多男人看了会醋劲大发,80后的青春身体,60后的厨房热情,完美结合,没多少人有这份福气的。

烹饪烹得不爽,以后彻底不烹了,买份快餐将就好了。吸烟的恶习会折损一人6年的性命,戒不了而又想长命百岁,怎么办?那就结婚。据统计,婚姻能延长一人7年性命,两者相加,还赚了1年。随着全球人口荒——中国、印度除外——各类统计绞尽脑汁让人结婚生孩子。我相信快乐的婚姻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不幸的婚姻估计也是折寿的利器,怎么可能收获“7年”利润?而婚姻的好坏,在多数情况下,其实不好做黑白分明的判断,碰上大是大非的,算是运气。老公多金又多情,温柔又体贴,犀利又风趣,落水时又先救你由他妈随波沉浮的,我当然是恭喜贺喜,祝你们白头到老;而老公早上暴捶你一顿出门,上午赌输了15万,下午去抢了银行,回家吸完毒后又把孩子从七楼抛下,再当着你的面给情人打电话,你来问我吉凶,那当然是能断则断,能逃则逃,能下毒就下毒。

有句话现在被说滥了:魔鬼藏在细节当中。但我还是忍不住说一下,真实的情感特质,无论是冲突还是吸引,其实都是以细节的形式出现的,我引用我之前两封邮件里的话语,来证明这点,“连岳,不要笑我,我是真的很想尝试一次,在信里不方便讲太多关于我和他的事。他的父亲是个有权有势的人,所以他也从小就比同龄人成熟,但我不敢说他是‘熟男’,对于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会有很好的发展,可以说,在经历了好几场恋爱后,在确定自己要什么类型的男子之后,发现他80%都符合了我的标准,而那剩下的20%,是我们还欠缺真正的相处。他马上就要回国了,我很怕面对他时会不知所措。如果他还是坚持要与我‘最后一步’,我该怎么办?”

还有一封是一个伤心的男生的邮件,“一直没有勇气向自己喜欢的男生表白,因为害怕世俗的眼光。直到上了大学,逐渐知道一些网址,才开始在上面灌水。有一天,在一群老斑竹的怂恿下,我发了几张自己的照片上去,只写了简单的‘征友’二字,因为我寂寞久了。没过几天,一个人加了我的QQ,不算很帅吧,只是单纯地喜欢他的牙齿,很白很细。然后有了不可避免的落俗:电话,见面,恋爱。”

无论是现实的“有权有势”,还是唯美的“很白很细”的牙齿,这些细节都寄托着不同爱情的全部内涵,而你的细节是厨房里的打扰,它们都像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第一句话,结局幸福与否取决于细节如何演化。里面的魔鬼是什么?是贪婪、是控制欲、是监视心态。

说一个禅宗故事,一个小和尚研墨铺纸,一个大和尚挥毫写“佛”字,大和尚每写完一次,眼尖的小和尚总是能找出瑕疵,写了100张,依然没有写出圆满的“佛”字,最后小和尚内急去走肾,大和尚忽然觉得压力全无,信手写了一个“佛”字,小和尚回来,赞曰:“逸品!”

一个聪明的旁观者尚且给人带来羁绊,何况是那些刻意要显得高明以达到控制目的的“指挥”呢?情感中各自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甘愿犯自己的错误,另一个人此时适当闪开,可能是最重要的细节吧。

作者:连岳

第三篇:如何写好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要看图画或照片来写几句话。要使文章能准确地反映图意,看清画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看图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接触看图的孩子们,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拿过来一幅图,不知道看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看。因此,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 判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时训练学生时我是这么做的:

1.看懂图意再下笔

看图写话,简言之,就是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基础。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观察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他们看到一幅图往往毫无头绪,不知该如何下手,可以说无目的、无顺序。这就需要我们在旁边好好引导,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首先引导他们看图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再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使孩子做到言之有序,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2.看清问题再思考

看图写话,通常都会配有这样一段文字。“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们会说什么?请用几句话把图上的意思连起来写一写。”这段文字很重要,小朋友千万不可一看而过,要细细推敲,这段文字就是对写话的要求,也提示我们如何写话。只有看懂这些提示语,我们的思考才是有效的。

3.发挥想象连成句

看图写话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在观察后,还是把习作写得很平淡,寥寥几句,其原因就是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只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鼓励孩子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 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可由一副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理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抓住一个想象点、一景一 物、一举一动,让孩子自由想象,让童心自由绽放。

4.指导说话要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周妥而没有毛病了。”可见“说”的重要性。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学生“咬笔头”,那都是因为“说”没到位。由于低年级学生日常使用的是对白语言,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语病。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耐心地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连贯地说,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及时纠正语病。在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有些孩子说的详细,但写起来往往怕麻烦,就写得过于简单,仍然存在说和写脱节现象。因此,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愿意学习的动力,为此,我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多给予他们肯定。特别是对于写话上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其中有一个用的好的字或词,都要给予表扬。所以我常常会抽出许多时间来读读孩子们的习作,让他们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希望就此培养他们对写话的兴趣,最终真正做到乐写,愿写。

作者:熊家昌

第四篇:如何写好经济新闻

【摘要】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好的经济新闻不仅应可读,而且应耐看。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第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选择运用材料,当好“翻译”;第二、应转变话语方式。

【关键词】经济新闻 写作 经济报道

在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有人就会把它与农业“四季歌”、工业“三部曲”联系起来,认为经济新闻就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象八股文一样枯燥无味。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可以涉及到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宣传,小可以是一条市场信息的提供。因此,好的经济新闻不仅应可读,而且应耐看。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选择运用材料,当好“翻译”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地掌握受众关心什么,想了解什么,找到、找准结合点。

过去,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条路、某项工程竣工,某领导剪彩,工程投资多少,原计划多长时间建成,对全市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只有一些枯燥的数据和建设过程,读起来十分乏味。这种报道的不足,就在于它没有站在读者的立场看问题,没有对读者真正关心的事物进行解答。

合众社曾发过一篇稿件,是写伊丽莎白女王主持泰晤士河水闸落成典礼的。这篇文章就跳出传统写法,进行了创新。

伦敦正在一寸一寸地下沉。它成了造成英格兰北部从海中上升,南部下沉的一次大地质“跷跷板”运动的受害者。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伦敦下沉的具体数字。但在伦敦大桥附近开挖罗马时期修建的码头的考古学家发现,1900多年以前,这些码头比现修建的码头低5米。

也就是说,每一百年大约下沉23厘米。

而威尼期在上个世纪只下沉了20厘米。

由于北海汹涌海潮可能淹没正在下沉的伦敦市,伊丽莎白女王本周末将主持泰晤士河10个水闸的落成典礼。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活动式防水堤,可以在30分钟内升高挡住向伦敦伍尔韦奇倒灌的海水。

这条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水闸是世界上最大的活动式防水堤,也不仅在于伊丽莎白女王将主持落成典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活动式防水堤能保卫下沉的伦敦的安全。而这,也是读者关心的焦点。

第二、应转变话语方式

现在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章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要克服这一弊病,做到吸引读者,就要求记者要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领导活动等之中的精华“翻译”成群众想要知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

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厉以宁给我们做出了范例。

当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资产重组时,他是这样解释的: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长板发挥不了作用,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把长板锯下来补在短板上,这叫“资产替代”;二是把木桶拆了,长板和长板放在一起箍一只桶,短板与短板放在一起箍另一只桶,这就叫资产重组。

还有一次,讲到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时,厉以宁又打了一个比方: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骑得太快会翻车;骑得太慢,自行车会晃,就不稳;自行车不走就要倒。经济建设也是如此,经济要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

厉以宁这两个比方给我们写经济新闻两条深刻的启示:第一,通俗是沟通的灵魂;第二,要让别人明白,自己首先要弄懂。

例如在对资源节约的报道中,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谈通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有多少企业节约了多少度电,而是换一种说法,这些企业节约的电可供同样规模的企业再用一个月;在谈到燃气空调的推广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报道燃气空调用户已有多少家,他们使本来十分紧张的高峰供电减少了近1/10的负荷……这样,读者接受起来就会容易些,原本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报道也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其次,从关注数字向关注故事、矛盾冲突和细节转变。

经济报道的确有其专业化、抽象性的特点,比其他新闻更重视数字性、规律性的东西,更具有理性色彩,但这决不是经济报道就可以不写得好看的理由。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不仅仅要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服人,更要通过精彩的故事、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诸多的细节转变来感染人,让经济报道脱掉以往过于严肃的“外套”。

如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西方电讯《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就很注重细节的运用:

家园沉入水底,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家具飘在水上。

缓慢上涨的洪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森的响声,但是这些地区的人民已经撤离,看上去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可以看到,文字就像摄像机的组合镜头一样,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无声胜有声。可见新闻中的细节描写,自有其一般事实叙述所没有的传神的威力。

三是以“用专业眼光看经济,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经济报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事件的全过程及随之而来的深刻影响,单纯对其中的信息片断进行报道,往往是不全面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事件的深层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组织经济报道时,特别强调要从提供零散的信息片断向提供相对完整的叙事文本转变,让读者了解某一决定及政策的出台的背景及深刻意义,才能获得读者的支持和激发他们的热情。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作者:李 群

第五篇:细节描写如何“细”写

摘 要:细节描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结合一堂成功的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课,对课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小学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原则。建立在对学情、班情深刻把握上的“班本化”教学是其关键。

关键词:细节描写;小学作文指导;班本化教学

作文指导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课型,而细节描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本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笔者为六年级班级执教了一堂公开课——《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获得了听课师生和家长的好评。下面以此为例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原则。

一、《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课例

课前,笔者布置小练笔,让学生选一个同班同学进行描写,要求写出这个同学的特点。课上,设置了“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让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佳作,让全班同学猜写的是谁。此环节产生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教学片段1】

生1:(有感情朗读)小胖有一对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耳朵。他整天笑嘻嘻的,远远地望去,活像一个弥勒佛。小胖说:“这是上天的恩赐,特地给了我一副佛像,让我去做佛。”说罢,惹得我们都大笑起来。小胖也露出了他那洁白的牙齿。

师:猜猜他写的是谁?

生:(异口同声)嘉嘉。

师:哪句写得最精彩?

生2:他整天笑嘻嘻的,远远地望去,活像一个弥勒佛。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肖像描写。

师:还有哪个地方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生3:小胖说:“这是上天的恩赐,特地给了我一副佛像,让我去做佛。”

师:很棒,这是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是啊,这里的肖像、语言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出了个性,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能猜出写的是谁。嘉嘉同学,我来采访一下你,你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像你吗?

生4:像。

……

接着,请另一学生朗读自己的佳作,引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为了提升难度,笔者给出另一个任务:添油加醋——扩句“她骂他是坏人”,让学生恰当添加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描写扩句成段。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在彼此的句子上一点点增加细节,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描写。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让描写更精彩。

【教学片段2】

生5:她生气地指着他的鼻子,脸涨得通红,整个人像一个充满了气的球。

师:非常不错,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她一样。

生6:我还有补充。她生气地指着他的鼻子,满脸涨得通红,腮帮鼓得像一个球。她气得浑身颤抖,用手指着他骂道:“你真是个坏人!”(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显得义愤填膺)

师:非常棒,他还加上了表演,掌声送给他。

师:还请想一想,主人公为什么要骂他呢?可以添加什么场景呢?

……

学生妙语连珠,创作的片段越来越具有戏剧性。全班气氛热烈,不断有人踊跃抢答。最后,笔者出示参考段落,让学生扮演主人公,读出人物的情感。全班学生非常投入地朗读,最后还纷纷伸出手,指着前方,一个个怒目圆睁地说:“你真是个坏人!”学生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家长们热烈的掌声,把课堂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课后,听课老师和家长们都给了这节课很好的评价。有家长在反馈表中评价道:“将一个抽象的知识‘细节描写’讲述得活泼生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发言不断带给我们喜出望外,老师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性!”学生的精彩表现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让笔者很受鼓舞,也以此为基础对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进行了更深的探讨。

二、细节描写如何“细”写

反思这堂课之所以能让学生较好地学会“细”写细节描写,主要是做到了这几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些也是上好作文指导课应注意的教学原则。

1.课堂举例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和习作

教师的举例往往源自课文或名家作品,这有益于开阔视野,但实践中许多学生对这些佳作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没有产生共鸣。同班同学的例子则不然,学生对此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并且,同班同学的习作也更接近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易于模仿和超越。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认为,最好的范例就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习作。课例选取了两篇小练笔作为范例,设置了“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并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由易到难进行综合训练。

2.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先直观体验,再引入概念。学生通过看视频、做游戏,对细节描写及其作用先有了直观体会,再进行细节描写概念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融入表演、朗读等多种活动。课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时而朗读范文,时而采访被写同学,时而边读边做动作,并请班上的“小戏骨”进行表演,活动多样,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预期更精彩,在课堂上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3.“班本化”教学是上好作文指导课的关键

这个细节描写的课例是一堂作文指导课。管建刚老师提出,作文讲评课是“班本化”教学的典范。笔者认为,作文指导也应该成为“班本化”的教学典范。

课例选取班上的鲜活例子,结合本班学生喜愛表演的特点,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激活他们思维,为之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重点进行细节描写的基础训练,细节描写的高阶训练则在之后进行,这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实践证明,在充分了解学情、班情基础上的“班本化”作文指导课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金矿。笔者在课例中的每个步骤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强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作文知识,学会怎样把细节描写写“细”。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创作任务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在快乐中学会了写作。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但武刚.教育学案例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傅明

上一篇: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下一篇:企业组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