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二上学期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初二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学期知识总结

初二党期末物理不用担心,基础知识整理好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

消声

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

吸声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隔声

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凹面镜

球面镜

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1)红外线夜视仪;(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1)杀菌;(2)防伪;(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远视镜(老花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凹透镜: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4.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 5.主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6.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7.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简称焦点。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8.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9.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5.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1) 一倍焦距是成实物与虚像、倒正、物像异同侧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倒立,物像同侧);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正立、物像异侧);

(2) 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物、像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物、像异侧); (没有缩小的虚像,也没有等大的虚像)

(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四、眼睛和眼镜

眼睛: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镜:1.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2.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2.望远镜成像原理: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3.视角:

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视角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大;离眼睛远时,视角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小;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6.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总结: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一边低向另一边转,针指中线才算完。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最后调平衡,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1g/cm3,1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

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第2篇: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总结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应用如照相机.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

a点在2f之外,所以成缩小的实像,b点在f和2f之间,成放大的实像. a到b过程中,物距减小,所以成的像变大,像距也变大.

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会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当把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光屏上得到的像变小, 当把蜡烛向右移动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光屏上得到的像变大,

平面镜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可以将凸透镜成的像在屏幕上.若画面太靠上时,应减小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所以A说法错误.

要使画面大一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应是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投影仪的镜头相等于凸透镜,胶片相等于物体,屏幕相等于光屏.

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处于f、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并且物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晶状体变厚相当于凸透镜变厚,凸度增加.而我们知道,凸透镜的凸面实际上是球面的一部分,而它的焦点就是这个球面的球心,如果球面变凸了,球心就会更靠近凸透镜,那么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也就是焦距就会变小.

根据人眼的成像原理,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变厚就是凸透镜变厚了,这样改变的是它的焦距,不会是物距.而焦距的变化还要分析焦点位置的变化.

(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它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也叫实焦点;

(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会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凹透镜的焦点,同样用“F”表示,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

(3)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通常用“f”表示;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透镜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的球心的直线; 光心:薄透镜的几何中心,通常用“O”表示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且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凹透镜上,经过拆射后在距透镜L的光屏上形成一个宽度为b的光斑,则此凹透镜的焦距为aL/b-a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过焦点.“过焦点”:凸透镜会聚于焦点,凹透镜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②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③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过焦点”:凸透镜从焦点发出,凹透镜是会聚于焦点.

:(1)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下图所示:该图简化成如下图所示:

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有a/b=f/f+L,解得f=aL/b-a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能在光屏上呈现;

(2)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同时要知道光在玻璃玻璃表面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响度是表示声音大小的,音色是用来区别不同发声体的.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处感觉的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第3篇: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一课练习题

1.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四大文明古国有(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3.位于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是(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种植水稻的远古人类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5.(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

6.居住在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人;居住在地穴式房屋的人是(半坡)人。

7.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弓箭)射猎鸟兽。他们还会制作(骨)器和(陶)器,半坡人能烧制彩陶。代表作品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8.黄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黄帝)。 9.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传递首领位置。 10.炎黄部落的贡献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11.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12.远古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课练习题

1.(禹)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

2.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起商朝的是(汤),商朝又叫(殷)朝。 3.商朝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的前身。 4.商王(盘庚)在位时迁都,商王(纣)是有名的暴君。 5.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夏商周)时期。

6.青铜文明的特点有:使用范围广、(数量大)、(种类多)、(水平高)、(地位重要)。 7.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8.周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9.周王自称(天子)。他通过(礼)来规范贵族的身份等级,(礼)的严格执行,是周政权的巩固的重要标志。

10.东周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春秋时代因(孔子)修订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

11.春秋五霸通常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另外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第一个成为霸王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13.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14.(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器具逐渐被推广使用。 15.夏朝的历史地位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6.铁制器具被推广使用产生的影响是:(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17.春秋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战国的时代特征:(兼并战争);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战争不断)。春秋战国战争不断的积极作用是:(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8.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

19.和“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人物是(禹)。 20.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21.商建立后,汤定都于(亳),后迁都于(殷)。

第三课练习题

1.秦始皇的主要活动有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颁布(律令),出巡以及梵书坑儒。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定都(洛阳)。

4.中国历史上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 5.(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领先世界,对外交往进入昌盛时期。 6.秦汉时期主要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

7.秦汉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时期)。 8.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是(秦)国。

9.秦统一后,秦王(嬴政)以(皇帝)为君主的新称号,自称(始皇帝)。 10.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11.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是以后2000余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12.秦朝开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帝国时代。 13.与梵书坑儒事件相关的人物是(秦始皇)。 14.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都城(长安)。

15.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治统一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一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16.西域(今新疆)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汉)朝。

17.秦汉文明的世界意义是(秦汉时期,中国文明开始不断向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秦汉文明具有世界影响)。 18.从东汉末到隋朝统一前,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期。 19.隋朝的时代特征:(隋朝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20.唐朝的时代特征:(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21唐太宗李世民时的封建盛世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封建盛世称为(开元盛世)。 2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23.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24.唐朝时和(亚)洲、(欧)洲、(非)洲等70多个国家有经济文化的交流。 25.唐朝都城是(长安)。

26.唐都长安的地位(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和商业大都会,也是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7.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后世外国人把中国称为(唐),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海外各国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28.唐朝的世界影响:(亚非不少国家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成为东亚文明的辐射源,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课练习题

1.公元1004年秋,辽攻北宋,宋辽议和成功,这就是(檀渊之盟)。 2.明清的时代特征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帝国发展到顶峰)。 3.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在位时迁都(北京)。

4.明朝的统治者废(丞相),设(内阁),强化(皇权)。明朝前期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江南)市镇尤其繁荣,反映市民(工商)阶层生活的文化异常活跃。 6.统一女真各部的首领(努尔哈赤),他建立起(八旗)制度,脱离明朝,建立政权史称(后金)。 7.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定族名为(满洲)。

8.清初的封建盛世称为(康乾盛世),相关的皇帝是(康熙)、(雍正)、(乾隆)。

9.1772年乾隆皇帝下令修《四库全书》。它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宏大丛书,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工程。 10.清朝前期经济繁荣,人口激增,从(1)亿多增加到(4)亿多。 11.清政府前期统一了(台湾),巩固了(西北)边疆。

12.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清政府的外交政策(闭关自守)。 13.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是在(清)朝。 14.(清)朝奠定了今天祖国疆域的基础。

15.蒙古族(准噶尔)部贵族长期与清政府为敌,并勾结(沙俄)煽动西北各部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派兵平叛。 16.清朝皇帝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16.北宋的时代特征是:(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17.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定都(开封)。

18.与北宋同时存在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族建立的(西夏)。 19.少数民族政权的主要贡献是(开发边疆)。 20.南宋的都城是(临安)。

21.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韩世忠等人。 22.统一蒙古的是(铁木真),他被称为(成吉思汗)。 23.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

24.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奠定了清朝和中国省级行政的基础。 25.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进行管辖开发。

26.元朝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27.宋元的时代特征是:(宋元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的时代)。 28.中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是(元朝)。

第五课练习题

1.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主体。

2.华夏族从(黄河)流域(农业)区发展起来,在(秦汉)时期形成汉族。

3.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以(游牧)或(渔猎)为主的区域。

4.(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活动的大舞台,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族控制。 5.民族交流的方式有(迁徙杂居)、(边境贸易)、(官府和亲)、(冲突战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

7.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与此同时,大批汉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8.善于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的统治者有(唐太宗李世民)、(北魏孝文帝)。

9.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 (文成)公主成亲,这件事被唐朝画家(阎立本)画在(步辇图)中。 10.民族冲突战争比较集中的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

11.正确评价民族冲突战争:(冲突战争虽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但也在不断的接触中加速历史上的民族交流)。 12.西汉和东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争夺河套,河西地区,并且为控制(西域)进行了多次的战争。 13.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与(东晋)政权发生了淝水之战。 14.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成)公主成亲。

15.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以(洛阳)为籍,改(汉姓)。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北魏国力一度十分强盛。 17.原意是镔铁,或刀剑,属于鲜卑族一部的后裔的少数民族是(契丹)。

18.历史上许多强盛的民族如(匈奴)、(鲜卑)、柔然、(氐)、(突厥)、(敕勒)、(契丹)等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形成一些新民族。 19.元灭金后,契丹和女真北方汉族通称为(汉人)。 20.到了13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1.吐蕃是今天的(藏)族。

22.(自然条件)差异使古代中国不同地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23.“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是(李世民)说的。

24.730年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上书说“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人,天下百姓,晋皆安乐”。

25.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有(匈奴)族的冒顿单于,(氐)族的前秦王苻坚,(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拔硅,(越)族领袖冼夫人,(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蒙古)族的铁木真,(满)族的努尔哈赤等。 26.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明)朝人。 27.裤子靴字旗袍都是(少数)民族。

第六课练习题

1.随着大一统的秦王朝的出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 2.(皇帝)是古代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

3.周代的君主自诩是上天的儿子承受天意,管理国家,故称(天子)。

4.(皇帝)是历代君主最高尊崇的专称,认为自己的功业“德兼三皇”“功包五帝”的是(秦始皇)。 5.皇帝的印,以玉为质,故称(玉玺)是皇权的凭证和象征。 6.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告示称为(昭)。

7.天下之事取决于(皇帝),皇帝的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 8.“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出自(唐太宗)之口。

9.皇位不仅是(终身)的,而且是(世袭)的,皇位的选择大多不是择优遴选,而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 10.历史上典型的昏庸误国之君有北宋的(徽宗)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素材就在他统治期间。 11.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监督百官设置(锦衣卫)作为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 12.后来明朝皇帝先后设置了(东厂),(西厂)这两个机构都由宦官统领。 13.清朝时期,为打击反清思想,推行文化恐怖,大兴(文字狱)。

13.清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乾隆)统治时期最盛。 14.清代文字狱(数量)多、(规模)大、(株连)广、(治罪)严酷。

第七课练习题

1.秦汉时期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这一职务在(明)朝被废除。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扩充完善了官僚制度。三省指(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其中的决策机构是(中书)省,执行机构是(尚书)省。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礼仪)、(财政)、(人事)、(兵马)、刑狱和工程等事务。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后期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元明清时期演变为以(省)领路(府)、(州)、(县)的三级或多级制。

4.为整肃吏治,监察百官,自(秦)代开始,历代王朝都有(监察)制度。 5.魏晋时期出现的御史台成为独立的朝廷监察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6.宋朝非常重视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御史)由皇帝直接任命。 7.明处,御使台改为(都查院)。

8.为防止官吏徇私舞弊,有些王朝实行(回避)制度。

9.历史上的清官有北宋(包拯),明朝(海瑞),清朝(于成龙)。 10.历史上的贪官有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的(和珅)。

11.西周时期,官职主要由(贵族世袭)。汉代采取(察举)、(征辟)的方式选拔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时基本按(出身门第)分等。隋唐时期,确立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12.后代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3.考取童试的人称(秀才);考取乡试的人称(举人);考取会试的人称(贡士);考取殿试的人称(进士)。 14.由皇帝直接考察的是(殿)试。 15.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16.后来新科进士一律由皇帝亲自录取,成为(天子门生)。

17.明清时期,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的格式为(八股文),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18.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有什么作用?

答: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有重要作用。

第八课练习题 1.改革的作用是(使社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2.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有(战国)时期的(商鞅),(明)朝的(张居正),北宋时的(范仲淹)、(王安石)。 3.(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他得到了君主(秦孝公)支持。 4.张君正的改革史称(万历新政)。

5. 张君正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实际田产数)征税。他又把各种名同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名为(一条鞭法)。这些措施,使(赋役不均)的现象所缓解,国家(财政收入)状况改变。 6.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答: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方,经济落后、政治守旧。他受到中原各国的鄙视,还经常被魏国侵扰。 7.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垄断,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战;设立县制,国君任免县令;轻罪重刑,实行连坐。 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安定,经济富足,军事实力大大提高。 8.明朝万历年间为什么要要实行改革?. 答:明朝中期以来,全国耕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兼并。赋役负担严重不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社会问题堆积如山。

第九课练习题

1. 2.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最主要的社会阶层。

我国的农业是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发达的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3. 4. 5. 6. 7. 8. 9. 秦汉以前,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南方以种(水稻)为主。

宋代从(越南)引入的水稻优良品种得到普及,(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这时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明朝后期,从国外又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我国古代做衣服的材料,早期是(麻)和(丝),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在南北方普及。 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出现在(汉朝),曲辕犁出现在(唐)朝。 我国古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著名的有(鸿沟)、(邗沟)、(都江堰)、(郑国渠)等。

10. 秦国蜀郡守(李冰)建的(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遗产。

1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总结和结果,是我国独有的科技成果。

12. 农学著作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世祖组织人编写了《农桑辑要》,(元)朝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

13. 广大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14. (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是我国古代农民显著的特点。 15. (农民)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16.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朝(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17. 推翻秦朝的主力是(项羽)、(刘邦)领导的队伍。

18.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声势浩大,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3年3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第十课练习题

1.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业有(丝织)业、(青铜器制造)业、(冶铁)业和(制瓷)业。 2.(春秋时期)时期,工匠们已经用炼炉炼铁,用(木炭)作燃料。 3.(战国时期)时期大批铸造铁制器具。

4.(西汉时期)时期开始用畜力代替人力鼓风冶铁。

5.东汉时地方官杜诗发明(东汉初年)比欧洲早一千二三百年。 6.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

7.(商)朝时,工匠们制成釉陶瓷这是陶瓷的前身。 8.(东汉)时,工匠们完全掌握瓷器的制作。

9.(唐朝)时青瓷制作水平已经非常成熟;白瓷制作约始于(唐朝)后期;彩瓷始于(清朝)朝。 10.唐朝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 11.中国的瓷都是(南昌)省(景德)镇。

12.(丝绸)代表了我国古代纺织业的最高成就,(西周)时期丝绸生产分工精细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13.利用蚕丝进行纺织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

14.从(商)到春秋,手工业基本被官府垄断到(战国)时期私人手工业作纺开始出现独立经营的小手工业者也活跃起来。 15.(秦汉)时期,手工业者被编入特殊的户籍——市籍。

16.明朝中后期(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开始出现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表现。 17.明朝末年,在(苏州)引发了机工抗税斗争。

第十一课练习题

1.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商业活动。由于(商)朝人善于经商,后来人们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2.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进一步活跃。(西汉)前期出现许多大商人,(唐)朝的商业活动非常频繁,(明)朝的城乡贸易十分繁荣。 3.中国古代政府视(农业)为立国之本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

4.西汉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是古罗马城的三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5.唐朝时居民住宅区称作(坊)商业活动区是(东市)和(西市)。 6. (市坊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更自由城市更繁荣。

7.明清时期著名的公商市镇有(丝织)业发达的苏州,(冶铁)业发达的佛山,(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 8.明清时期的商品集散地有北—(京师)(北京),南—(佛山),东—(苏州),西—(汉口)。 9.明清时期形成的两大商人集团,分别是(山西)省的(晋)商和(安徽)省的(徽)商。 10晋商和微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依靠官府的支持;与亲戚和同乡合作;追求儒商风范。

第十二课练习题

1.西周时(士)是贵族序列中最低的一个等级。

2.春秋时(士)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逐渐丧失,有文化专长的(士)人数量不断增加。 3.(战国)时期士人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

4.“民为贵,君为轻。”出自(孟子)。“兼爱,非攻”出自(墨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诸葛亮)。同秦国联合的“连横”观点出自(张仪),主张六国联合抗秦的观点出自(苏秦)。

5.在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是各国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6.(文学)是古代士人主要的创作领域。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作者是伟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战国)晚期的(楚)国 8.(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两座丰碑。

9.诗仙是(唐)朝的(李白),诗圣是(唐)朝的(杜甫)。开豪放派词风的是(北宋)的(苏轼)。

10.中国古代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的作者是(苏轼)。(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淡》中记录了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制作方法是我国古代最全面的。最科学的建筑手册是《营造法式》作者是(北宋)的(李诫) 11.中国古代的(士人)是文化教育的推动者。

12.唐朝中央有(太)学、(国子)学。地方有(府)(州)(县)(乡)等学校 13.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宋)朝的(朱熹) 15.“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出自(孟子)之口。

第十三课练习题

1.中国古代是(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2.商周时期对妇女有所谓(七出)的规定。

3.西汉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三从四德)理论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

4.在(宋)代一些儒家学者极力倡导贞节观。对妇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要求。 5.缠足的风俗大约从(五代)时开始,盛行于(明清)时期,直到(辛亥革命)后逐渐废绝。

6.(东汉)时的女诗人蔡文姬,作品《悲愤诗》;(南宋)时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设计领导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元)朝的女纺织能手(黄道婆)促进了内地棉纺织技术的普及。

第十五课练习题

1. 2. 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从(秦汉)起就开始联系外面的世界。 西汉时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被称为(西域)。

3. (汉武帝)在位期间决定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不仅打通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中国的丝绸等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罗马。这条全长7000多千米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 5. 6. 7.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中亚,终点是(罗马)。 (丝绸)被西方人称为“无价之宝”。 丝绸风靡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8.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除丝绸外,(铁)器(漆)器麻织品等也传到西方,领先世界的(冶铁)技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9. 今天的石榴、葡萄、芝麻(胡麻)、蚕豆(胡豆)、黄瓜(胡仙)、大蒜(胡蒜)、核桃(胡桃),胡罗卜等植物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 10. 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11. 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丝绸之路)。

12. 曾经是中国西域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但公元3世纪后却神秘消失的国家是(楼兰)古国

第十六课练习题

1.(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达到鼎盛。 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繁盛时期。 3.唐玄宗改编的《霓裳羽衣曲》来自(印度)国家。

4.唐朝的外交家分别是(玄奘)和(鉴真).分别到达(印度)和(日本)。

5.玄奘西行的影响是:玄奘取经后,中国和印度往来频繁。印度的歌舞、音乐、雕刻、绘画、医药学和天文学对中国有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等也传到印度。

6.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入印度是在(唐)朝。 7.唐朝时(印度)的熬糖法传入中国。 8.(鉴真)的坐像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9.鉴真东渡的影响:鉴真带去的不仅是佛学,还有中国的建筑、雕刻、医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文化。

第十七课练习题

1.(宋元)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极为兴盛。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扬州)是这时期有名的港口。 2.(泉州)是元代著名的贸易港口。

3.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物品有(丝绸)和(瓷器)。 4.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5.(明)朝的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

6.郑和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带去了(丝绸)、(瓷器)等商品。 7.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答: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此举是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扩大。中国和西洋各国的贸易发展起来,也促进的南洋的开发。

第十八课练习题

1.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中国早期的文字大多书写在(竹简)和(帛)上。 3.(西汉)时发明了麻纸。

4.(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

5.中国女诗人薛涛发明(薛涛纸)。(宋元)时,利用废纸浆造纸,称为(还魂纸)。 6.造纸术在(唐)代开始西传。

7.至迟在(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8.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等国家。

9.(元)代时印刷术经(波斯)(今伊朗)大规模西传。

10.早在(战国)时,中国古人发现磁石指南的特性。指南针成为导航仪器是在(南宋)时,(宋元)时,指南针经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宋元)时期政府相当重视火药制成的先进武器。

11.约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的远征 .火药传到(阿拉伯)和欧洲。

12.在数学方面,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十进位制)记数法.而且至少从(商)代开始.就开始用记数法了。 13.算盘的定形约在(唐)代,普及在(宋)代。大批珠算著作面世是在(明)代。 14.中国人发明的飞行器是(风筝)。 15.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是(中国)。 16.至迟在(汉)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使用煤了。 17.(宋)朝时期政府专门组织人民勘察、开采过煤矿。 18.到18世纪,(欧)洲人才开始用煤炼焦制铁。

19.描写13世纪的中国普遍用爆炸燃料的西方著作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行记》。

第十九课练习题

1. 闻名于世的古代工程有(长城)和(大运河)。

2. (长城)是中国古代用来防御敌人的建筑,长达(一万)多华里。 3. 许多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以(秦)朝、(汉)朝、(明)朝的规模最大。 4. 将战国时各诸侯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的皇帝是(秦始皇)。 5. 修长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朝代是(明)朝。

6. 长城的险要关口很多,(山海关)和(居庸关)是其中著名的关隘。

7. 它是明长城的起止点,是一所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是(山海关)。 8. 最早开凿运河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庄王)即位后,为北上争霸,开凿了运河。 9. 征用数百万民工,历时(6)年,开凿贯穿南北的新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

10.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他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1. 隋朝大运河分四段,沟通海河、黄河的是(永济渠),沟通黄河、淮水的是(通济渠),沟通淮河、长江的是(邗沟),沟通长江、钱塘江的是(江南河)。

12. “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13. 元朝时重修大运河。将原来的运河截弯取直,重新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并开凿了元朝都城(大都)通州。

第二十一课练习题

1.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晚年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全面整理。 3.“苛攻猛于虎也”出自(孔子)之口。

4提倡“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的是(孔子)。 5.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6.孔子希望人们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这就是(礼)。 7.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标准。

8.孔子的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等学者的发扬,逐渐形成的思想学说,称为(儒学)。

9.(西汉)时,(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达(两千)多年。 10.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三大文明圈是(儒学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西方基督教文明圈)。 11.在传统文化中,除儒学以外,另外两项是(道教)和(佛教)。 12.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尊奉(老子)为祖师。 13.老子是(春秋)时期人.作品是《道德经》。

14.认为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思想比较消极的是(老子),他创立了(道家)学派,经过(庄子)的发扬。 15.寻找长生不老,注重灵丹妙药的是(道教)。 16.注重道教,炼丹服药风行是在(唐)朝。 17.佛教产生的国家是(古印度)。

18.认为人生是痛苦,要消灭欲望.潜心修行的是(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9.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格局是如何构成的?

答:隋唐以来,儒、佛、道三家并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第二十二课练习题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这本史书的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他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这本史书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记》。

3.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是《汉书》.后世常以“史、汉”并称。 4.汉书记叙(西汉)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 5.展示汉朝疆域政区的著作是《汉书·地理志》。

6.宋神宗认为对治理国家很有好处的史学著作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这部史书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叙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为了方便,人们常简称《通鉴》。 7.我国古代史学成就的“双壁”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8.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体裁最主要的有三种:(纪传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以人物为中心的体裁是(纪传体);以时间为顺序的史学体裁是(编年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是(记事本末体)。

第二十三课练习题

1.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兵书是《孙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 3.(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 4孙武和孙膑都被称为(孙子)。 5围魏求赵的战例是(三十六计之一)。

6东汉末年的以少胜多的著战例是(赤壁之战)。

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第4篇:初二上学期学期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初二第一学期的生活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集体活动和学习,我收获颇丰。

1.出勤情况:这学期请了一次病假,落下一天的课。希望下学期争取做到全勤。

2.在日常生活上:这学期迎来了我们初中年级的第二次军训,通过5天军训生活助,使我养成了独立性和自立意识,现在我已经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3.这学期我担任了体育委员的职务,态度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另外,我还在本学期末担任了物理课代表的职务,由于经验的不丰富,各项工作并不是很得心应手,我会尽快适应此项工作,在以后更加努力,把物理课代表的工作做到更好。

4.这学期我学习认真努力,各科成绩都有提高。上课我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争取在课堂上把每一个知识点听明白并做好笔记;课下的作业能认真完成。但复习情况也有待改进。这次的语文考试就是个体现,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期中的知识期末就忘了,这只考了三月前的知识,而中考要考三年的知识,我们要意识到复习的重要性。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期中考的惨痛的失败相信每个二班同学都记忆犹新吧,于是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检查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午自习的每日一题、数学课焕然一新的面貌……我们与年级的差距在减小,就是这样,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数学的同时不能放松英语学习,这学期我的英语成绩也有提高,上课认真听讲是必须的,老师经常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认真落实每项作业,复习、背诵的作业不可含糊。物理是一门新学科,老师上课很强调纪律,讲课也很吸引人,这也源于物理学科自身的趣味。遇到不懂的题我会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相信只有用心去学,我的物理成绩还会有提高。四门副科我上课认真听讲,有不懂的地方积极问老师,成绩保持稳定。

5.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随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也是对自己、对班级的一种体验、一种锻炼。

以上是我对初2上学期期末一些方面的总结,学习中的收获,生活中的点滴,思想上的感悟,使我成长。我将以崭新的、饱满的自我迎接下学期的挑战,使自己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也祝愿大家学习进步,让我们携手共创二班美好的明天

第5篇:初二上学期总结

期中排名:五科第三 八科第二

期末排名:五科第二 八科第二

(语89 数126 英142 政96 物94 历92 地100 生98 总分:837)

针对期末考试分数的反思:

这次期末考试虽然排名比较前,但是各科分数都不太理想。

首先是语文。选择题居然错了2题,一下就被扣4分。作文只有33分(满分40分),也不太理想。主要问题是病句与作文。

其次是数学。数学这次真是史无前例的差!统考只有92分。原因在于没有认真看题、检查,总是想当然;也没有下好结论。加试主要问题出在选择题,一下子8分没了!原因在于对公式的熟悉程度不够以及平时做题一些自己不太擅长的问题没有及时问、及时记在错题本上。

第三是政治。这次政治没有拿到100分,是因为答题的不完整性。发现自己在一些无关的问题上答了太多,导致后面时间有些不够。平时也没有好好做作业。

接着是物理。整个学期物理的最薄弱点在于电学,然而电学是最重要的。寒假应该认认真真补习一下电学的部分。这次的考试错了很弱智的题目,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没有掌握好知识,做题太少,做题不认真。

最后是历史。历史这次非常非常意外只拿了92分!!基本上都扣在问答题。原因在于平常自己都没有好好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问答题,过于依赖答案,自己却不认真想,想了也不自己写一遍,非常不可取。

这个学期学习上的优缺点:

优点:1.能比较主动地完成英语报纸上的作文。2.上课还比较认真,能够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

缺点:1.上课、自习课有时会分神或是讲话。2.阅读量不够。3。周末太懒,总想着上网。4.对待作业非常不认真。5.不爱钻研。6.没什么计划,有也总是没能好好执行。

第6篇: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 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 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 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

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u) 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v)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

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量程:35—42℃ 分度值:0.1℃ 用法:离开人体读数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 升华和凝华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部分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 导体(1)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 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6×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分度值(4)电流表的使

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上一篇:党支部组织机构图模板下一篇:就业证怎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