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建议书格式

2023-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程项目建议书格式

公文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不可取消

摘 要:郑彦离先生《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一文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有无必要设置进行探讨,郑先生认为不需设“印发机关”项目,也不需标“印发日期”。笔者与郑彦离先生持不同观点,认为公文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作用,不可取消。

关键词:公文格式;印发机关;印发日期;标注规则

郑彦离先生在《档案管理》2013年第1期发表《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一文(以下简称“郑文”),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有无必要设置进行探讨,认为标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没有实在意义,也没有实用价值,主张取消该项目。笔者认为公文格式中标注的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不可取消。本文针对郑文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 关于“公文的送印机关”的含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界定“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是指“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而作为《条例》的配套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中却未提及“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送印机关”。由于“公文的送印机关”这一表述有歧义,因此,在这一环节《条例》与《格式》的衔接不够严密。

郑文针对这一环节提出,意指“送印机关”的“印发机关”指谁?并引用了《格式》起草成员徐成华等人的解释:“这里的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一般应是各机关的办公厅(室)或文秘部门。有的发文机关没有专门的文秘部门,发文机关就是印发机关。”[1]但郑先生并不赞同徐成华等的解释,认为“送印”是“谁送印”,送印者通常是公文的起草、承办部门,而公文的起草、承办部门不限于文秘部门,因此发文上显示的“送印机关”也就不限于文秘部门,在“送印机关”不是文秘部门的几种特殊情况下,有些公文不便在正式发文上标示送印机关,有些公文不需标示送印机关,[2]因此,郑文认为公文格式中应该取消印发机关项目。

郑文对“送印机关”的理解不同于徐成华等人的解释,是因为“公文的送印机关”这一表述的确有歧义,既可理解为“公文的承印机关”(通常是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也可理解为“把公文文稿送交承印机关的机关”即公文的起草、承办机关(公文大都是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起草、承办的,但少数公文是由发文机关的非文秘部门或临时小组、其他机关起草的)。但笔者并不赞同郑文基于《条例》中这一语法歧义而提出的“所有发文均不需在正本上标注‘印发机关’”[3]的观点。笔者认为,既然《条例》中的这一表述确实有歧义,那么,旨在“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4]的《条例》就应删除这一表述,将之改为“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一般应是各机关的办公厅(室)或文秘部门。有的发文机关没有专门的文秘部门,发文机关就是印发机关”。由于这一表述的含义单一而明确,改用这一表述,《条例》与《格式》在这一环节的衔接就更加严密了。

2 标注印发机关项目有无实际作用

公文中标注“印发机关”项目有没有实际作用、有没有必要?下面我们针对郑文提出的两种情况作进一步讨论。

其一,认同“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郑文认为,这里“印发机关”中的“印发”强调的就是“印”制,而“公文印制是发文机关的内部具体工作事务……机关的总文印室设于文秘部门或称办公厅(室),一般发文印制由其承担,公文正本上显示此信息,对收文机关没有实用价值”[5]。在这里,郑文把“印发机关”等同于“机关的总文印室”了。但机关的总文印室承担的是公文的具体印制工作,而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隶属于机关文秘部门的“机关的总文印室”不能代表文秘部门。因此,郑文基于“印发机关”等同于“机关的总文印室”而提出的公文格式中规定标注印发机关没有实用价值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笔者认为,公文中标注“印发机关”项目即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是必要的。因为《条例》明确规定了文秘部门在公文处理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条例》“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而且《条例》在“公文拟制”中明确规定“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条例》第六章“公文办理”中规定的发文办理主要程序中的主要工作,比如,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等等,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承担的。显然,文秘部门在公文处理工作中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和职责。党政机关在对外发布的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机关”即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既是对文秘部门辛勤工作的记载,也是文秘部门对公文印制承担责任的标记,不仅便于收文机关对收文有疑问时联系沟通,而且便于上级机关办公厅(室)“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其二,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即公文的起草、承办机关。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要消除“公文的送印机关”这一表述的歧义,最好是《条例》对这一歧义表述予以修改。但现行《条例》中这一表述是客观存在的,且郑文主要是基于《条例》中的这一歧义表述、在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的前提下,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有无必要设置分三种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在这三种情况下标注印发机关项目基本上没有实在意义,也没有实用价值。不过,笔者认为,在郑文提出的三种情况下,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的设置都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是必要的。

(1)因为单位的发文大都是由文秘部门起草、承办的,文秘部门既是主管发文印制又是承担发文起草的部门,郑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向外发出的公文正本上显示文秘部门的名字,本意是显示承办部门,使收文机关对收文如有疑问可循此联系,而有的人则误认为是显示发文由哪个部门承印”[6],并因此导致收文机关对收文如有疑问时不知如何联系承办部门。

显然,郑文的这一疑虑是没必要的。一方面,机关在制发公文时,文秘部门既承担发文起草又主管发文印制的情况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对这一情况,各级机关的文秘部门的人员是了如指掌的。因此,发文机关在向外发出的公文正本上显示承办部门的名字即文秘部门,便于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时与该文秘部门联系沟通,具有实在意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郑文所说“有的人则误认为是显示发文由哪个部门承印”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这个环节,郑文是在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的前提下展开讨论的,在这一前提下,各级机关的文秘人员都清楚,公文正本上显示文秘部门的名字本意就是显示承办部门。

(2)郑文认为,在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的前提下,发文上显示的“送印机关”不限于文秘部门,如由人事处起草、承办的关于单位人事方面的发文,正式发出的文件上就显示“印发机关”是人事处。这种情况下,“发文上显示‘印发机关’是有用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任何发文的内容任何收文机关都不会有疑问。发文上标示‘印发机关’,就为对发文有疑问的收文者提供了询问沟通途径,可减少解疑曲折,也便于保证解疑的质量”[7]。

对这一观点,笔者强调两点,其一,郑先生认为,发文机关的非文秘部门为本机关起草公文文稿时在发文上将“印发机关”标示为该非文秘部门,是有用的;既然郑文已指出“印发机关”在一定情况下的适用性,因此就不必执意取消这一要素。其二,笔者认为,单位的人事处起草的关于单位人事方面的公文文稿,是因为人事处对人事工作更专业而代替本单位的文秘部门起草单位关于人事方面的公文文稿,本质上属于“代拟文稿”,因此,正式发文上标示的“印发机关”应该是文秘部门而不是人事处(具体理由见下文对“代拟稿文件”的分析讨论)。

(3)郑文提出,“有些发文是明显标示‘印发机关’无用或不便于标示的”[8]。并列举了几种特殊情况,并提出:这几种情况在公文格式上怎么处理?其实,这几种特殊情况,按照现行《条例》《格式》的规定,在发文上标注“印发机关”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在公文格式的规范化处理上不存在不合规范的情形。

郑文说的“‘请示’,按规定‘附注’处应注明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其中,‘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9]但现行《条例》中规定“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10]。并未规定“‘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现行《格式》中也无此项规定。因此,郑文说的这种情况不存在。

转发性文件,都是用转发通知发布的,转发通知中标注的“印发机关”即转发机关文秘部门,在制发转发通知前对需转发文件的精神必然已透彻理解,而且在转发通知中转发机关经常要针对如何贯彻落实转发文件精神提出具体的指示意见(这类指示意见通常都是转发机关文秘部门起草的),因此,转发通知中标注的“印发机关”即转发机关文秘部门可以在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而进行咨询时给予解释并保证解疑的质量。

郑文说的“代拟稿文件”和“临时小组起草的文件”两种情况,其实和前文提及的单位的人事处起草的关于单位人事方面的公文文稿一样,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种情形即“代拟文稿”。按照《条例》规定“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发文机关文秘部门在“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显然,“代拟文稿”需经发文机关文秘部门至少进行两次认真的审读、复核之后才能送交承印部门正式打印。在这一过程中,文秘部门对“代拟文稿”的精神已经透彻理解;而且,从起草、承办的层面来说,代拟文稿的起草单位或临时小组通常是因其对某一问题(工作)更专业而代替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起草某一文件,因此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必然要对“代拟文稿”内容的合法性、语言的规范性、语义的明晰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正如代人写信落款时不宜书写代笔者姓名而只能书写被代笔者姓名一样,在“代拟文稿”的情形下,正式发文上也不能把代拟文稿的起草单位或临时小组作为“印发机关”标示,只能将“印发机关”标注为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这样标注,在格式方面是规范的,且便于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时向该文秘部门咨询。

关于联合承办文件,《条例》规定“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与这一规定对应,将其“印发机关”标注为主办机关的承办部门是合乎公文格式规范的。同理,单位的多个部门联合起草单位一个文件,“印发机关”只标注牵头起草部门即可。而且公文主办机关的承办部门或发文机关的牵头起草部门完全可以在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而进行咨询时给予权威性的解释。

3 标注印发日期项目有无必要

公文中标注“印发日期”项目有无实际作用和必要?《格式》起草成员徐成华等人说得很清楚:“一般来说,公文在负责人签发之后,也就是成文日期之后,往往需要经过打字、校对、复核等环节,因此成文日期与印发日期通常存在时间差。通过标注印发日期,既可以使发文机关掌握制发公文的效率,也可以使收文机关掌握公文的传递时间,有利于公文的办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1]

但郑文认为,徐成华等人说的是十几年前的道理,那时计算机还未普及应用,现在计算机已普及应用,从而使在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日期”毫无必要。然而,在笔者看来,郑文中所说的当今“计算机已普及应用”这个现实因素并不能成为取消标注“印发日期”项目的充分理由。

如郑文所说,目前“单位的大部分正式发文在领导签发当日即在文印室付印” [12],这句话本身就说明还有“小部分正式发文”在领导签发当日不能在文印室付印,可见,当今印发公文在客观上必然还存在“时间差”。因此,在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日期”是必要的。另外,郑文认为,计算机未普及应用时“发文领导签发日期(即文尾署的成文日期)和文稿实际付印日期可能会错些时间”[13],这种情况下徐成华等人的话很有道理。郑文又提出,在计算机已普及应用的当今,“即使某个发文领导签发在某日下午下班前或某周周五下班前,其文印室付印该文稿也不过错一日、两日而已,没有多大的时间差,形不成在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日期’的必要”[14]。笔者认为郑文所说的当年的“可能会错些时间”与当今的“错一日、两日”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徐成华等人的话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新公文格式中规定标注“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作用,是必要的。

4 结论

如前文所论,公文格式中规定标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是必要的。

假使按照郑文的意见取消“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那么,对于无需标示“抄送机关”的公文来说,构成“版记”的三个要素中就缺失了“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两个要素,第三个要素“版记中的分隔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样,《格式》“将版心内的公文格式各要素划分为版头、主体、版记三部分”[15]中就残缺了“版记”部分,有悖于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规范、统一的原则。

参考文献:

[1][11]徐成华等.GB/T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50~57.

[2][3][5][6][7][8][12][13][14]郑彦离.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J].档案管理,2013(1)84~85.

[4][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Z].2012-4-16.

[9]国务院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Z].2000-8-24.

[1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Z]2012-6-2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来稿日期:2014-06-18)

作者:赵建伟

第2篇: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分析

摘要:公路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管理当中出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规范了管理相关内容。本文就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与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应用

公路在交通运输系统当中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它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有效地拉近了异地之间的距离。公路成为人类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也不断重视公路工程的建设。近年来,公路工程不断完善、扩建,为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公路工程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般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所投资的规模比较大,需要动用的建设方比较多,这些单位之间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也会相对比较复杂,加上工程项目建设地点分散以及建设信息量比较大等诸多特点,导致公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对公路工程的质量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公路工程建设当中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规范法的控制管理手段显得非常有必要,从而,让公路工程得到最大效益化管理。

一、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在一系列环境成熟的条件下自然而成熟的。现代管理理论在不断创新,先进管理理念不断融入到实践的管理当中,像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等理论的提出,促进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但能更加方便各种信息与数据的高质量处理而且为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理论不断创新与进步发挥着积极地的作用还对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主要是指在相关的公路工程的建设项目施工建设过程当中管理的一种方法。格式化管理理论能让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单位之间对工程关系看得更加清楚,也能更加明确相互之间的管理目的与工程进度,通俗地说,也就是运用统一的格式来对公路工程建设规划与管理,主要是使用表格来反映建设当中的各个事项,达到简化管理的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因格式化管理当中的表格可以随时记录工程建设的各个工程开展与进度,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可以保证到业主的要求与指令得到比较好的实现;格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也是业主管理工程程序的一种具体化的体现形式;格式化管理理论也体现了在它之前的精细化管理等各种优良的管理思想,让管理得以细化、具体得到了落实,对工程保证质量、精确化管理有了相当体现。

二、工程格式化管理的内容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主要是对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当中所参与到的所有业务活动作出统一的格式管理,依照格式管理当中格式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业主业务管理格式、监理业务管理格式与施工业务管理格式等三部分。

(一)业主业务管理格式业主业务管理格式主要指公路项目建设的所有过程都依照工程管理业务的要求将管理格式划分为不同的形式,项目的各个业务流程的进展、指导与监督都采用管理格式来实现业主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执行控制的效果。这些格式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申报格式、合同管理格式、安全监督格式、工程招投标管理格式、信息管理格式、科学研究管理、会务管理格式、甲方供应材料管理格式、竣工决算管理格式、设计及咨询管理格式、竣工验收管理格式、征地拆迁管理格式、工程文件管理格式以及创优考核管理格式等。

(二)监理业务管理格式监理业务的管理格式主要是监理单位用来对工程项目监督控制所用的,这些格式需要依照监理的相关法规、施工监理的合同和规范标准等来对承包商监督、批复的格式,对业主报告所用的格式。监督业务管理格式强化了监理的作用,依照了监理的工作职能来设置格式。它们包括工程开工管理格式、监理报告管理格式、施工申报管理格式、中心实验室管理格式、工作指令管理格式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格式等。

(三)施工业务管理格式施工业务管理格式主要是指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当中,业主根据工程的总体情况所制定出来的规范化施工活动的表格,这样施工单位也能根据表格的内容与进展在施工过程中能做到自我管理。督单位也能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它包括工程费用管理格式、质量自控和监理格式、工程进度管理格式、安全自控和监理格式以及环境保护和监理格式等内容。

三、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的应用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应用成效最直接地影响到业主对公路工程整个项目的执行控制的效果。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应用当中的决策工作对最后应用的效果有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应用当中,需要注意格式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创新管理等一些方面。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的系统论证、格式设计、组织建设、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及完善等这些作为应用当中的重要步骤,需要引起重视。

(一)系统论证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当中的系统论证主要是指需要从总体来确定格式化管理当中的方案,能总体把握管理需求,系统策划各种表格格式,做到各个表格既细化到具体程序又体现不同表格中各种关系。

(二)格式设计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当中的格式设计主要包括编制格式、规范报表程序、明确报表相关的责任主体,并且对设计的表格进行分析,以保证表格的正确性,检查表格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检验格式的适用与可操作性,用来方便格式化管理的推广。

(三)组织建设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的组织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需要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出各个部门工作职责与质量职责以及员工的岗位职责,从细处进行目标管理,让各个工作都能明确到责任,这样也加强了各个部门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有利工程项目所在公司公平、公正工作氛围的营造。

(四)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的现代发展需求,有利于对项目的进一步控制,保证格式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对项目工作作出有效的格式化监控。

(五)运用以及完善通过对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的运用,用理论相关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然后根据情况作出修改,修改情况告知业主,让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不断得到修订与完善,为实现预期效果而加强控制。

四、结束语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有效地帮助工程项目科学、合理以及有原则性的建设,对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我们在运用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的时候,还需要发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让格式化管理理论的运用有更大程度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孟钧,杨增辉,张少锦,曾磊.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J]中外公路,2009(01)

[2] 王延中. 浅议项目格式化管理[J]建筑经济,2008(S1)

[3] 王孟钧,张少锦,杨增辉,曾磊.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建设项目格式化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8(09)

[4] 范新明,贺农农,孙佃升.浅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格式化管理[J]建筑安全, 2010(12)

[5] 吉世鹏.浅谈公路工程管理[J]Shanxi Architecture, 2011(11)

[6] 吴佩珊,蒙翠琼,朱海云.公路工程管理与质量管理[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06)

作者:李艳宝

第3篇:主题词项目在公文格式中的设立与取消反思

摘 要:主题词1985年起在中央文件上试标,后陆续成为国家规定的公文格式选择项目和固定项目,2012年党政公文格式规定取消该项目。在实施公文标注主题词期间,有部分公文研究者批评其与档案管理脱节、词表编制各自为政等问题。公文格式中设立主题词项目本意是便利档案检索利用,但因有新检索技术的出现替代,特别是由于其词表编制研究论证不足、实施价值追踪调查不够和推行措施不力等主观方面原因,使其进入被取消的命运。

关键词:公文;格式;主题词;反思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党政等系统陆续推行在公文上标主题词的做法,但2012年4月16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与2012年6月2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都在关于公文格式的规定中取消了主题词项目。主题词项目在公文格式中的被取消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还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本文试做探讨。

1 主题词项目在公文格式中从设立到取消的过程

据刘文森发表在《中国档案》2010年第6期的《以“关键词”取代“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之我见》一文披露,“在中央文件上试标主题词始于1985年,在政府办公厅系统较大范围内试标公文主题词始于1987年”。[1]之所以如此,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1997年12月20日发布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的“使用说明”中说得明白,是为“适应办公现代化的要求,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但是,虽然前引刘文森的该文说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就编印了一个供机关内部使用的“高层次主题词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则于更早的1981年就编印了在办公厅内部使用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并在1984年对该表进行了修订,[1]然而在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关于公文格式的组成项目没有正式列入主题词内容。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88年9月5日发布的《国家机关公文格式》中,主题词项目也只是作为选择性项目列入规定内容。1989年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正式发布1988年12月修订版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供全国各行政单位试用。1989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正式将主题词列入党的机关公文格式的组成项目中。此后的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正式将主题词列入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组成项目中。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维持了1989年主题词作为党的机关公文格式组成项目的规定。1999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和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维持了1993年主题词作为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组成项目的规定。1998年2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的《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试行)》,将主题词列入人大机关公文格式的组成项目中,2000年11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的《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维持了这一规定。1992年3月30日中央军委办公厅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将主题词列入军队机关公文格式的组成项目中,2005年10月2日中央军委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同日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发布的《军队机关公文格式》,继承了这一规定。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鉴于在公文格式中设立主题词项目的实践效果欠佳,未将主题词项目列入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组成中,2012年6月2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做了相同的处理。自此至今,人大机关和军队机关公文虽然有关主管机关尚未正式规定在其系统的公文格式中取消主题词项目,但实际现已不再要求标注。

2 部分研究者对主题词作为公文格式项目存在问题的批评

在国家有关部门将主题词作为公文格式组成项目规定实施期间,全国总体上公开反对的声音不多。笔者曾以“公文主题词”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该网共收录90多篇专门研究公文主题词的文章,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如何贯彻当时规定,标注好公文主题词方面的研究内容。但是,也有部分文章对主题词作为公文格式组成项目存在问题进行批评。笔者在知网上看到的最早专门研究主题词的文章是王申西发表在《档案学通讯》1988年第4期的《公文主题词写作方法初探》一文。该文主要探讨如何准确标注公文主题词问题,但也提出了“每份公文上的主题词,一般来说,即应是文件级条目著录时的主题词”的要求。[2]即他认为,公文主题词应与档案主题词衔接、融合。之后,陆续有文章发表批评主题词作为公文格式组成项目存在的问题。如段果云发表在《四川档案》1998年第6期上的《编制统一的国家公文主题词表势在必行》一文,对当时党政军等系统各自编制使用公文主题词表的做法进行批评,认为其“不仅给标引增加了难度,而且为计算机处理带来了不便”。提出应“编制国家统一主题词表”,并要求“公文主题词表应与档案主题词表具有相通的共性”。[3]宋宁华发表在《中国档案》2000年第8期的文章《公文与档案主题词标引问题》,同样批评公文主题词表编制使用各自为政问题,认为其“造成标引的不统一、不准确、不规范”,并提出公文主题词编制管理由文书部门承担改为档案部门负责的意见。[4]周铭发表在《档案管理》2001年第5期的《公文与档案主题标引制度改革》一文,从公文与档案关系的角度,否定当时的文书部门与档案部门各自编制使用主题词的做法,认为其“导致公文主题标引的成果不能为档案部门直接运用,档案部门不得不将极其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大量重复性劳动之中”。他建议编制统一的公文与档案主题词表,并提出与前述宋宁华相同的词表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的意见。[5]吴修芹在《四川档案》2006年第6期发表的《对公文主题词标引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文,从便利公文检索的角度,批评当时规定的公文主题词标引结构,认为“类别词”只是主题词的分类范围,其外延太广,与公文的主题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没有独立的检索意义。相反,它会扩大公文的检索范围,增加公文的检索困难,所以应取消。认为“文种词”只是表明公文的特性与使用范围,与公文的主题内容也没有直接关联,“它的外延范围如同类别词一样,也是太广,没有独立的检索意义”。所以,也应取消。为了便利公文检索,该文建议增加标引“类属词”的数量与深度,改变现行“浅标引”的做法。[6]而他发表在《山西档案》2007年第3期的《信息化环境下公文主题词标引的改革》一文,则从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角度,认为“利用在公文内容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其查准、查全率相当高,这就大大弱化了公文主题词作为公文档案重要检索途径的重要性”。并且认为从内容角度考虑,“公文主题词与公文标题具有重复性”,“公文主题词的标引不仅给公文处理人员增加了客观的无价值的劳动,也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他建议“彻底取消公文主题词的标引”。[7]

3 主题词在公文格式中从设立到取消反思

自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明确公文格式中不设主题词项目后,国内很少有人再发文专门研究公文主题词问题。对于它的被取消,有人私下口头表示,应该如此。有人用“没意思”来表达态度。我的理解,有人说的“没意思”,核心意思是说公文标主题词没用。那既然公文标主题词没用,何以从1985年起中央文件就试标主题词,后有关公文格式文件规定公文必须标主题词,直到2012年被取消,历时近30年?难道中央有关部门2012年以前的该方面规定全是错的?前文提到的刘文森《以“关键词”取代“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之我见》一文,认为公文主题词曾起过完善公文检索手段,加快公文运转和公文内容传达速度,为建立电子计算机储存检索文件提供科学途径和加快档案著录工作进度等方面的作用。但由于原标注主题词没有实现预想的便捷检索公文的效用和现在“关键词”检索技术可更好地实现公文检索效果,所以主题词项目不应继续在公文格式中设置。[8]参与制定《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徐成华等在其所著的《GB/T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一书中,表达了与上引刘文森文章大体相似的观点。他们也肯定公文格式标注主题词曾有作用,“通过标引主题词,为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提供了方便”。但之所以取消主题词项目,“一是主题词主要用在公文的归档管理和查询检索再利用等环节,公文办理过程中不需要主题词。在公文起草时标注主题词增加了公文制作人员的工作量。二是主题词标引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由于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差异,对同一个公文,人工标引的主题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三是信息检索和全文检索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标引技术,即便在纸质公文中不标引主题词,在将公文数字化后,信息系统也可以自动标引关键词,同样实现对公文的信息化管理和高效便捷利用”。[9]依照他们的理解,当初公文格式中设置主题词项目是对的,且发挥过良好作用,主要由于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标注主题词不再适宜。也就是说,当初公文格式中设置主题词项目是适应用计算机管理公文的形势,现在从公文格式中取消主题词项目是适应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这种设立与取消是历史和技术的一种发展。笔者一定程度上认可刘文森、徐成华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但总体认识与他们有差异。笔者认为,公文格式中设立主题词项目的动机是对的,但设立和实施过程存在较多问题,使原本可能获得较好效果的一个举措,变成没有产生多少实质良性效益的一个举措,结果导致被取消的命运。具体来说,公文格式中设立和实施主题词项目过程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研究论证不足。正像前文所引徐成华等人书中所言,“主题词主要用在公文的归档管理和查询检索再利用等环节,公文办理过程中不需要主题词”。公文标注主题词是为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所以公文的主题词应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服务,应与档案主题词一致。可事实是公文处理部门与档案部门分别制定自己的主题词表,双方的主题词表系统不一致,结果使公文主题词不能在管理档案与利用时直接使用,使公文主题词标注成为基本无实质价值的劳动。不仅公文主题词表与档案主题词表不一致,而且不同系统的公文主题词表也不一致,造成不同系统的相同主题公文可能标注主题词也不一致。而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是集中统一,若一个地方不同系统的档案数字化集中到一个数据库内,因不同系统相同主题公文可能标注主题词不一致,造成在一个数据库无法按统一分类方法进行公文主题检索。就算是不集中管理档案,甲系统单位公文发送到乙系统单位,由于双方标注主题词的词表依据不一致,也使甲系统单位的公文进入乙系统单位的公文数据库后,可能无法按乙系统的主题分类方法找到甲系统单位的公文。另外,由于不同系统的公文主题词表不一致,若分属不同系统的单位联合行文,可能出现不知该按何系统主题词表选词标注问题。如“地震”主题方面的公文,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在“科技”类别词下,只有一个类属词“地震”,而中国共产党公文主题词表内有“地震”类别词,其下类属词有地震带、地震工作、地震预报、地震前兆、地震烈度、地震区域、震害等多个,若需党政联合发地震主题的文件,主题词选标将不好确定。

二是实施价值追踪调查不够。我国各系统的主题词表大都经过多次修订,以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为例,就先后有1988年版、1994年版、1997年版等修订版本。这些修订,无疑都是在对使用情况的追踪调查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些修订都没有实质上注意它们在档案管理与利用中的发挥效益情况,结果使历次修订在表面上看来都比此前词表更合理完善,并且便利选词使用。然而,其与档案主题词表的脱节并没有根本改变,因而其在档案管理与利用中无实质价值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最终决定了公文标注主题词被认定无用的结论,导致被取消的结果。

三是推行措施不力。给公文选标主题词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熟悉主题词表并掌握选标方法的人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从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公文标注主题词开始,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办公部门等举办过一些培训活动,但总体来说,培训的次数较少,培训力度不够。特别是各单位的文书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原在文书工作岗位受过公文主题词标注培训的人离开后,顶替其岗位的人并未及时或根本未接受该方面的培训。而因工作需要公文是不断制发的,这就使未受该方面培训未掌握该工作方法的人所做的该工作质量难有保证。同时,对公文标注主题词不当的现象,很少有部门去经常或者定期地检查、纠正,结果使错标的现象经常并到处出现,使公文标注主题词的正面价值消失。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政策或举措的颁布实施并取得好效果,都必须是颁布前对方案充分科学论证,颁布后认真追踪调查实施效果,并做必要的方案修正,同时以得力的措施保证方案的施行。而公文标注主题词规定的实施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结果使原本动机好的一个举措,因未产生较好效果而被取消,这一教训值得以后制定其他政策、规定时借鉴。

参考文献:

[1][8]刘文森.以“关键词”取代“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之我见[J].中国档案,2010(6):40~42.

[2]王申西.公文主题词写作方法初探[J].档案学通讯,1988(4):23~25.

[3]段果云.编制统一的国家公文主题词表势在必行[J].四川档案,1998(6):35~36.

[4]宋宁华.公文与档案主题词标引问题[J].中国档案,2000(8):37~38.

[5]周铭.公文与档案主题标引制度改革[J].档案管理,2001(5):6~7.

[6]吴修芹.对公文主题词标引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档案,2006(6):38~40.

[7]吴修芹.信息化环境下公文主题词标引的改革[J].山西档案,2007(3):23~24.

[9]徐成华等.GB/T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96.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来稿日期:2014-06-17)

作者:郑彦离

第4篇:工业项目项目建议书格式

XXXXXXXXX有限公司新建

XXXXXXXXX项目

项 目 建 议 书

二○一○年五月

一、总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六、效益分析…………………………………………………………

七、结论………………………………………………………………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建设条件分析:包括场址建设条件(地质、气候、交通、公用设施、征地拆迁工作、施工等)、其它条件分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

3、资源条件评价(指资源开发项目):包括资源可利用量(矿产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等)、资源品质情况(矿产品位、物理性能等)、资源赋存条件(矿体结构、埋藏深度、岩体性质等)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达产达标后的规模)

2、产品方案(拟开发产品方案)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工艺流程

(二)主要设备方案

1、主要设备选型(列出清单表)

2、主要设备来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面图、规划图)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四)节能方案 项目年能耗指标计算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先总述总投资,后分述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

3、投资估算表(总资金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

2、其它来源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3、利润与税收分析

4、投资回收期

5、投资利润率

(二)社会效益

七、结论

第5篇:项目建议书格式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建设条件分析:包括场址建设条件(地质、气候、交通、公用设施、征地拆迁工作、施工等)、其它条件分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

3、资源条件评价(指资源开发项目):包括资源可利用量(矿产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等)、资源品质情况(矿产品位、物理性能等)、资源赋存条件(矿体结构、埋藏深度、岩体性质等)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达产达标后的规模)

2、产品方案(拟开发产品方案)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工艺流程

(二)主要设备方案

1、主要设备选型(列出清单表)

2、主要设备来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面图、规划图)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先总述总投资,后分述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

3、投资估算表(总资金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

2、其它来源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3、利润与税收分析

4、投资回收期

5、投资利润率

(二)社会效益

七、结论

第6篇:项目建议书格式

4.1 项目建议书文件编制 4.1.1 项日建议书文件组成

项月建议书的文件由项目建议书、附件两大部分组成。 4.1.2 项日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1)总论;

2)项日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3)项目区墓本情况;

4)项目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效益分析与评价; 7)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8)结论与建议 4.1.3主要附件 1)附图(综合图) a)项目区生态公益林林种规划分布图 b)项目建设方案布局图; c)项目建设位置示意图。 2)附表

a)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b)营造林建设项目成本费用估算表; c)项目建设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表。 3)有关文件。 4.1.4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第1章总论

l.1 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建设单位、项目法人)、主管部门 1.2 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1.3 拟建范围及建设规模 1.4项目内容提要

1.4.1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4.2 建设期限及进度 1.4.3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4.4 项目效益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6 结论

1.7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2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2立项理由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第3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3.1自然地理概况 3.2社会经济情况 3.3林业发展情况

第4章项目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 4.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4.2项目建设目标 4.3项目布局

4.3.1 项目布局的依据 4.3.2 项目布局的原则 4.3.3 项目布局方案

提出项目区区划、项目分区范围、营造林、种苗基地、重点建设工程等布局方案 4.4 建设内容及规模 4.4.1 营造林工程 1)林种划分及规摸

2)造林方式划分及规模[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飞播造林(草)任务及规模] 3)造林(草)树种的选择 4.4.2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种苗基地建设

2)森林保护(包括林政管理) 3)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视项目需要而定) 4)信息管理系统 5)科技推广与服务

6)其他工程建设(如引水,排灌等) 4.4.3 附属配套工程 1)道路 2)电力 3)通讯 4)土建

5)生产设备、机具检修等 4.5 建设进度

4.5.1 建设期限及阶段划分 4.5.2 建设任务进度安排

第5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 投资估算依据 5.2 项目建设投资佑算 5.3 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 2)资金使用安排计划

第6童效益分析与评价

6.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6.2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6.3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6.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6.5练合评价

第7章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7.1 项目经营管理形式 7.2 项目管理机构 l)机构设备 2)机构职责 3)人员设五 7.3 项目管理措施 1)计划管理 2)工程管理 3)资金管理 4)信息管理

7.4 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l)政策保障措施 2)资金筹措措施 3)施工组织措施 4)科技保障措施 5)其他保障措施

8.1 结论 8.2 问题与建议

第8章结论与建议

第7篇:项目建议书格式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

编写参考大纲

一、前引部分 1.封面

项目名称、编制单位(加盖公章)和日期;如封面材质不宜加盖公章可增加扉页,内容同封面,并在扉页编制单位上加盖公章。

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资质证书为复印或扫描等复印件。 3.编制单位签职页

项目单位、编制单位(加盖资质证书专用章,可选)、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主管领导(可选)、《项目建议书》编制处(科、室)处(科)长(主任)(可选)、编制处(科、室)主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可选)、编制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签字或签章)。 4.编制人员名单页

按编制单位内部管理要求顺序列出编制人员名单。 5.前言(可选)

二、正文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4建设地点

×××县×××乡(镇)×××村。 1.1.5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多种建设类型作为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1.1.6项目建设期

1年

1.1.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8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包括国家林业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面积及规模、主要建(构)筑物数量、主要机械设备数量、人员编制、投资估算指标;营造林成本,造林用苗指标,造林用工量指标,种苗基地供苗指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指标,林木生长量指标。 1.4 可行性研究结论

概要描述项目建设方案、投资规模及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以具体地块或小班为单位,标定小班GPS坐标点。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 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通信、供电、灌溉、排水等与该项目有直接关系的。 3.3.2苗木供应

服务于该项目种苗供应能力及潜力,外调种苗的可能性及经济合理性分析等。 3.3.3自然立地

造林地立地条件分析。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以及不利因素分析及对策。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布局,(附图) 5.3 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1)造林地现状 (2)林种选择 (3)树种选择

(4)整地 整地时间、方式等 (5)苗木与植苗 (6)配置模式 (7)抚育

(8)管护 管护制度、形式等 (9)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1)封育区现状 (2)封育类型 (3)封育方式 (4)封育年限 (5)封育措施

5.3.3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 (1)低产低效林现状 (2)改造方式

(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固沙工程技术方案 (1)固沙区现状 (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有林地面积、新增森林蓄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等。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期经济效益分析。 7.3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解决农村就业等。 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及苗木价格表

4、项目建设用工量表

5、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附图:(彩图,打印清晰)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3、项目布局图

附件:

1.现场考察报告:考察单位及考察人,项目区位置(GPS坐标)、面积,土地(林业用地)权属、现状,考察人签字、考察单位签章等。

《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一、前引部分 1.封面

项目名称、编制单位(加盖公章)和日期;如封面材质不宜加盖公章可增加扉页,内容同封面,并在扉页编制单位上加盖公章。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为复印或扫描等复印件。

3.编制单位签职页

项目单位、编制单位(加盖资质证书专用章,可选)、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主管领导(可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处(科、室)处(科)长(主任)(可选)、编制处(科、室)主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可选)、编制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签字或签章)。 4.编制人员名单页

按编制单位内部管理要求顺序列出编制人员名单。 5.前言(可选)

二、正文

1.总 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年农业综合开发×××(品种)基地示范(或加工)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

1.1.3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1.1.4项目建设地点

×××县×××乡(镇)×××村,乡(镇)、村可多选。 1.1.5建设性质

新建或改扩建

1.1.6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主要为示范基地面积,示范基地生产品种及产量;如有加工项目,还需增加加工产品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土建工程、道路建设、灌溉工程等。如有加工项目,还包括所需相应设备与土建工程。 1.1.7建设期限

1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9项目效益 1.1.10科技支撑单位 1.2编制依据

包括国家林业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面积及规模、主要建(构)筑物数量、主要机械设备数量、人员编制、投资估算指标;营造林成本,造林用苗指标,造林用工量指标,种苗基地供苗指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指标,林木生长量指标。 1.4综合评价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从技术、经济、环境和市场等方面评价),风险评估,带动作用,问题及解决方案,结论与建议等。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阐述项目提出建设理由(如区域经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存在问题等)。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

3.1.2自然资源状况 (1)气候 (2)水文 (3)土壤 (4)大气环境 (5)地形地貌 3.1.3社会经济状况 (1)行政区划与人口 (2)交通运输 (3)供电及通讯

3.1.4林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3.1.5本项目产业及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3.2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3.3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分析 3.3.1有利条件

3.3.1.1设施:交通、运输、通信、供电、灌溉、排水等。 3.3.1.2苗木供应:现有种苗供应能力及潜力,外调种苗的可能性及经济合理性分析等。

3.3.1.3自然立地:造林地数量及立地条件分析。

3.3.1.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 3.3.2不利因素及解决方案

3.4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内容多可另成章节) 3.4.1 建设单位概况

建设单位名称,所有制形式,注册时间、发展历程(沿革),主营业务,人员结构等 3.4.2建设单位资产及财务状况 3.4.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3.4.4单位或依托单位研发能力

如有科技支撑单位需附相关合同(或协议)证明。

4.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市场分析 4.1.1市场调查 4.1.2市场预测 4.2市场营销 4.2.1营销策略 4.2.2营销方案 4.3市场风险分析

4.3.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5.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进度 5.1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1.1指导思想 5.1.2建设原则 5.1.3建设目标

5.2 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

5.2.1示范基地建设规模 5.2.2建设布局

5.3 生产技术方案或生产工艺流程

有产品加工的项目,还需简述产品加工生产工艺流程。不同示范项目,生产技术方案各不相同,以下内容仅作参考。 5.3.1园地选择 5.3.2栽植区划分 5.3.3品种选择 5.3.4种苗 5.3.5栽植密度 5.3.6整地及栽植 5.3.7土肥水管理 5.3.8整形修枝 5.3.9病虫害防治 5.4 建设内容及规模 5.4.1示范基地建设

包括品种或品种引进,整地,土壤改良等。 5.4.2生产设施建设 5.4.3基础设施建设

有产品加工的项目,增加相应的建设内容 5.5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分月安排进度,绘制项目建设进度表

6.环境影响评价

6.1 环境现状 6.2环境影响分析

说明并分析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6.3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如废弃物处里、污水处理,产品质量安全方案等。 6.4 环境影响评价

7.项目管理及组织运行 7.1机构设置与职责 7.1.1机构设置 7.1.2机构职责 7.1.3劳动定员 7.2经营管理模式 7.3经营管理措施

项目建设阶段和项目竣工后的管理措施,如工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 7.4技术培训

根据生产技术要求,对项目单位员工及基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的方法、措施和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7.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8.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依据 8.2投资估算

8.2.1总投资 (1)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流动资金

其中:铺底流动资金。 (3)其它

需说明具体投资渠道 8.3资金来源 8.3.1中央财政资金 8.3.2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8.3.3自筹资金及来源 8.3.4银行贷款及其它 8.4资金使用和管理 8.4.1财政资金

使用范围、报帐管理等。 8.4.2自筹资金

说明资金筹集能力,资金来源和筹集措施。具相关证明。 8.4.3银行贷款及其它

9.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结论 9.1经济效益分析 9.1.1基础数据

同时在附件中出

项目计算期、相关的取费标准、财务制度规定、税收政策、银行贷款利率等。

9.1.2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 (1)销售(营业)收入 (2)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 9.1.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9.1.4财务效益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税后、静态),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和财务净现值(税后)等。 (2)银行贷款清偿能力分析(有贷款项目) 9.1.5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 (2)敏感性分析 图、表表示及文字说明。 9.1.6财务评价结论 9.2社会效益分析

辐射带动能力分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与林农增收致富分析等。 9.3生态效益分析 9.4 综合评价结论 9.4.1结论 9.4.2建议

附表

1、项目投资估算表

2、流动资金估算表

3、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

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5、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6-

1、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7、现金流量表

8、银行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有贷款项目)

9、财政资金使用明细表

附图(彩图,打印清晰)

1、项目区位置

2、基地现状图

3、项目布局图或平面布置图

4、其它附图

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

2、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租赁合同

3、项目单位上年财务审计报告

4、项目单位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5、其它证明项目实施能力、认证新技术等材料

6、现场考察报告:考察单位及考察人,项目区位置、面积、现

状、小班数量,土地权属,项目建设单位现状,考察人签字、考察单位签章等。

7、项目初审意见: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对项目初步审查结果

第8篇:项目建议书格式

项目建议书基本框架

项目建议书公用格式

章节分类 章节标题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四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第六章 效益分析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附件

第一章、总论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建设条件分析:包括场址建设条件(地质、气候、交通、公用设施、征地拆迁工作、施工等)、其它条件分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

3、资源条件评价(指资源开发项目):包括资源可利用量(矿产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等)、资源品质情况(矿产品位、物理性能等)、资源赋存条件(矿体结构、埋藏深度、岩体性质等)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达产达标后的规模)

2、产品方案(拟开发产品方案)

第四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工艺流程

(二)主要设备方案

1、主要设备选型(列出清单表)

2、主要设备来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面图、规划图)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先总述总投资,后分述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

3、投资估算表(总资金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

2、其它来源

第六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3、利润与税收分析

4、投资回收期

5、投资利润率

(二)社会效益

第七章、结论第八章、附件

建设项目拟选位置地形图

在自有地皮上建设,要附市规划部门对项目建设初步选址意见(规划要点或其它文件)。 国家限止发展的或按国家及市政府规定需要先由行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的项目,要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签署的审查意见。

外商投资项目要附以下材料:

1、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外商资信证明材料。

2、合营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3、合营各方签署的合营意向书(境内单位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两个或两个以上境内单位合建的项目要附以下材料:

1、合建各方签署的意向书(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2、合建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3、其他附件材料。

一般投资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一般投资项目建议书的内容投资项目建议书严格来说只是投资前对项目的轮廓性设想,主要从投资建设的必要性方面论述,同时初步分析投资建设的可行性。不同性质的项目的建议书之间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下面是一般投资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一般投资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1984年国家计委《关于简化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的通知》中规定了项目建议书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这项通知,一般项目建议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1)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拟建地点,提出与项目有关的长远规划或行业、地区规划资料,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对改扩建项目要说明现有企业概况。

(3)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项目,还要说明国内外技术差距和概况及进口的理由。

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1)产品的市场预测。包括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销售情况分析和预测,产品销售方向和销售价格的初步分析等。

(2)确定产品的年产量,一次建成规模和分期建设的设想(改扩建项目还需说明原有生产情况及条件),以及对拟建规模经济合理性的评价。

(3)产品方案设想。包括主要产品和副产品规格、质量标准等。

(4)建设地点论证。分析拟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建设地点是否符合地区布局的要求。

3、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和引进国别、厂商等的初步分析

(1)拟利用的资源供应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2)主要协作条件情况,项目拟建地点、水电及其他公用设施、地方材料的供应分析。

(3)主要生产技术与工艺,如拟引进国外技术,要说明引进的国别以及与国内技术的差距、技术来源、技术鉴定及转让等概况。

(4)主要专用设备来源,如拟采用国外设备,要说明引进理由以及拟引进国外厂商的概况。

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

投资估算根据掌握数据的情况,可进行详细估算,也可以按单位生产能力或类似企业情况进行估算。投资估算中应包括建设期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并考虑一定时期内的涨价因素的影响,流动资金可参照同类型企业的情况进行估算。

资金筹措计划中应说明资金来源,利用贷款需附贷款意向书,分析贷款条件及利率,说明偿还方式、测算偿还能力。

5、项目的进度安排

(1)建设前期工作的安排,包括涉外项目的询价、考察、谈判、设计等计划。

(2)项目建设需要的时间。

6、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包括初步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1)计算项目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贷款偿还期等指标及其他必要指标,进行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的初步分析。

(2)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的初步分析。

上述内容适用于不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特别是既不涉及利用外资、也不涉及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一般项目。涉外项目的建议书主要内容涉及利用外资与否分别列述。

7、项目建议书附件附表

第9篇:项目建议书格式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2、项目法人;

3、建设地点;

4、建设内容;

5、建设规模;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1、建设单位概况;

2、建议书编制依据;

3、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二)基本条件:

1、拟建地址状况;

2、拟建地址的建设条件。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三、建设内容、规模及工程方案

(一)建设内容与规模

1、建设规模及理由

2、建设内容技术方案

3、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二)工程方案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依据

2、建设投资估算

3、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方案:

1、项目法人自筹资金

2、信贷融资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六、结论

上一篇:幼儿园11月工作总结下一篇:在纪委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