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在这时光静走的岁月中,唯有工作留下的成绩,让我们感受到努力拼搏的意义。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可能曾面临众多的困难时刻,那就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勉励自己,吸取经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优扶困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农村寄宿制小学数学培优工作“四法”

【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欠佳,思考问题的依赖性较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建立错题本、优化课前预习指导、课内注重引导、注重课外延伸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寄宿制 农村学校

小学数学 培优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照顾,由于这些家庭监护人的观念相对落后,读书无用论还在影响着他们,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认为孩子的学习全都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但城镇孩子的情况恰恰相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重视,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学习习惯良好。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出现了城乡教育的差异性较大。本校属于乡镇中心学校,全镇六年级的所有学生都集中到本校学习,全校六年级一共12个班级,以笔者所任教的六(4)班为例,全班学生55人,其中镇上学生8人,其余学生全部都是村里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思想品格、学习习惯的养成个别差异很大,这给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其中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怎样培养这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是目前寄宿制学校最为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建立错题本

错题本主要用来积累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做错的题目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做错的题目和问题进行错因分析和订正,同时开展适当的针对性训练。因此,在每一个新带班级,笔者都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收集错题。同时每周对学生的错题本检查一次,每两周对学生错题本的积累情况进行一次总结,上好错题订正指导课,通过错题的积累、分析、订正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前的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是中年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预习不够重视,特别是农村学生,预习常常只停留在教师口头上说说,学生行动上不到位,没有实效。学生不会课前预习,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难度的增加,最终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本班内宿生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因此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按高、中、低进行搭配,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课前小组长先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的预习情况,每天总结一次。

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后面的课程就很难继续学习。因此,笔者在预习中设计了温故知新的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同时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必做项和选做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度上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对于潜力生笔者让他们先做好温故环节,再对课本的例题进行预习,完成必做题。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预习作业是“比的基本性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笔者要求潜力生认真读一遍例题和结论,重点理解例题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说一说6∶10等不等于3∶5,等不等于12∶20,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可以和同学及家长一起探讨。第二天上课前让学生展示预习的结果,并进行适当的点评。而对于中等生则要求完成必做题的基础上去探讨选做题。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解比例》一课的课前预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本节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以下问题: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5x=7×15

2.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3.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①6∶9和12∶18 ②5∶1和8∶4

③15∶6和10∶4

4.(选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8∶3=40∶15改写成其他等式。这一小题要求中等生至少写出3个不一样的比例式,以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笔者对优等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能仅停留在对新知识的理解上,还要挖掘本节数学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弄明白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并用课本习题和练习题来检测预习的效果。预习时,优等生要首先弄清重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难点难在哪些地方。难点大多数是较难理解的内容,重点则是数学知识中的关键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桥梁知识,是联系其他数学知识的纽带,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数学知识的运用就有了拦路虎。如笔者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时,这类题型是分数乘法的逆向问题,如果用算数方法解答,很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定哪个量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强调优等生在预习时必须弄懂这类题型。他们经過查阅学习资料,联系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出等量关系,结合解方程的方式,转化为用算术的方法解决此类题型。这样的预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注重引导

潜力生是历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渴望进步但信心严重不足,想进步但是往往平台不大。因此,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如何使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如在小组学习时,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级别,提问时分易、中、难三种问题梯度,使潜力生在合作时也有话可说,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方法使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集体的力量。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到潜力生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应答;在课外学习时,教师要针对潜力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习题,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步骤指导,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相信他们的进步会更明显。

在课堂学习中,中等生的自觉性也不算差,一般不会出现违纪行为,但他们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平时不愿意主动表現自己,表扬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主动性不强。由于中等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所以成绩很难提高,长期处于中等状态。这时教师不能让中等生与优等生齐步走,而是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向优等生看齐。教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在课堂中,笔者经常用微笑、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交流,向中等生传达老师在关注你的信息。课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将稍难的问题让给程度中等的学生完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能各抒己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还要给予中等生及时准确的激励和表扬,如“你的回答太棒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新颖。”“你的补充非常不错。”让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也经常存在,那是因为他们的数学天赋没有获得足够的展现,感觉才能被埋没了。笔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把他们培养成“小老师”,让他们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解说习题,充分感受到本身价值的存在。他们想要解说得让其他同学听得明白,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自身要通晓知识间的联系,还要思考如何讲才能让他人听得懂、听得明白。他们的努力付出,获得了其他同学的赞美,而且学生教学生,比较有默契,学生之间的语言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给班级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讲例题结束后,笔者对优等生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仔细研究习题是否还有别的解题方法,这些习题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还有哪一章节的知识与本知识点有联系。通过这样的拓展问题让优等生有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外延伸

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课外学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弥补、互相补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实效、精心设计课外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拓展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如教师设计了一道具有较大挑战性的习题:“修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队需要20天完成,乙队需要15天完成。若两队共同完成,因为施工相互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有所下降,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45],乙队工作效率只有原来的[34]。如果要在12天内修完这条公路,同时要求两队共同完成的天数尽量少,则两队要共同合作几天?”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就要分析谁的工作效率更高,只有让工作效率高的队伍多做工作才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由题意可知,甲的工作效率是[120],乙的工作效率是[115],甲乙的共同合作的工作效率是[120]×[45]+[115]×[34]=[9100],可知甲乙合作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效率。因此应该让做得较快的乙多做,12天内来不及时再甲乙共同合作完成。设共同合作时间为x天,则乙独完成时间为(12-x)天,[115]×(12-x)+[9100]x=1,x=[607],即甲乙合作最短时间是[607]天。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中引导、课外延伸上下工夫,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学生的个人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林 剑)

作者:黄昉来

第2篇:扶困助学,精心打造学生资助体系

[摘 要]笔者将结合所在学院近十年来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提出学生资助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分享几点发展思路和措施,以供相关同仁借鉴,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和水平。

[关键词]学生资助;发展思路;措施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渐趋成熟,形成了一套由政府、社会、金融机构、高校和贫困生多方共同承担、多渠道并举的包含奖、助、贷、补、减、勤和绿色通道在内的完整的政策和措施体系,但就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依然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将育人与助人相结合,确立“以生为本、扶困助学”的助学方针,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学校、社会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应征入伍学费代偿等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资助资金安全,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成效和水平。本文将结合我院近10年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分享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仁们的真知灼见。

一、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加大

根据我们近十年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用来评判是否属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某些因素难以量化,导致贫困生认定工作有时难度加大。首先,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所填数据无法核实,只能以学生所在地民政部门是否审核盖章为准;其次,对贫困程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如来自广东地区的一名贫困生在来自贵州省的一名贫困生来看根本就不算贫困;第三,对贫困的理解和判断也很受评定人的主观影响,如有的辅导员在认定贫困生时把笔记本认为是奢侈品,会将拥有笔记本的同学排除在贫困生范畴外;此外还有一些其它人为因素:如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有些确实贫困的学生却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些种种情况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及时得到帮助。

2.贫困生的心理支持力度不够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大学生自尊心很强,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他们较为敏感,更有可能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他们也更积极热衷于各种社会兼职工作,有时与学业冲突发生旷课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

3.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较为困难

对贫苦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些受助学生却没有好好珍惜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靠、要”的不良心态。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状况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把较多精力放在资助金发放前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往往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

二、发展对策与重点措施

结合我院学生资助中心实际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1.注重宣传,深化教育。通过我们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来看,发现入校的新生及其家长,有很多对国家资助政策是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的,因此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宣传可以让学生明白有哪些资助政策;国家资助政策对广大学生的意义及申请条件和申请流程;还可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对待资助政策,一方面排除个别学生对“贫困生”帽子不必要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利益驱动下个别学生的一些不当动机和行为,引导班级合理支配资助名额,争取帮助到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准确性。我院具体做法是将每年9、10月份定为资助政策宣传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介绍学院情况和奖助贷政策;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具体安排部署学生资助工作,确保落实到位;加强学院网站建设,及时发布资助信息和国家最新资助政策;

2.制定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引导的长效机制。本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切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学会感恩、诚信做人,自立自强、克服困难、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早日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社会。

一是广泛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典型事例,幫助那些由于心理自卑和自尊心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勇敢面对困难,积极生活。二是以“助学、诚信、感恩”为主题,组织系部定期开展“诚信征文”、“诚信教育座谈会”、“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寒冬送温暖”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贫困生走访敬老院慰问老人、下社区志愿服务等各色公益活动,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在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的同时,还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除常规资助措施外,我院增加如下几项特色措施,做为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补充:

(1)特殊困难学生补助工作:充分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意识,重点考虑少数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如孤儿等,为他们提供较为稳定长期的资助。

(2)应急困难救助工作:学院制定《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应急救助款管理办法(试行)》,对于学生本人或供养人发生突发变故(如重大疾病、突然亡故等),致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或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灾、旱灾、雪灾等)使家庭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等情况进行资助。此外,学院高度重视贫困家庭的毕业班学生,给予其实习生活困难补助和就业帮扶,以帮助其顺利度过就业季,顺利走向社会。

(3)建立動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健全资助档案。每学年初,辅导员对学生经济状况重新进行摸底,要求学生如实填写《普通高校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并由当地基层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证明盖章,并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通过电话等形式进行抽样核实;同时班级内部开展班级民主评议会,全方位了解受助学生的生活消费和在校表现情况,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以保证资助工作的精确性和公平性。同时对受助学生建立资助档案,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及资助过程,保证资助工作上有备可查,也方便不断总结经验。

4.由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扩大为针对“四困生”的帮扶机制。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我院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将主要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扩大为由四类学生群体(身心困难、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简称“四困生”)组成的“四困生”资助和帮扶体系, 将“四困生”做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对象。针对“四困生”,相应地制订了配套的资助或帮扶工作程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6年10月,学院“四困生”精准帮扶工作入选2016年福建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名单。

5.针对应征入伍和退伍复学学生群体,健全学生学费补偿工作机制。近年来,应征入伍和退伍复学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为服务好这一部分学生,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安排和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结合学院应征入伍相关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了应征入伍学生学费补偿工作。一方面,利用易班、校园公众号、宣传栏、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班QQ群等形式积极开展征兵政策宣传;另一方面,由学院学生资助中心对应征参军入伍以及退役复学的学生进行二次政策讲解及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复学学费资助等手续的办理指导。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较好地服务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在校生以及退役复学的学生。

6.顺应变化,倾心推动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民生工程,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普遍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广大寒门学子和家长的后顾之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贷后管理难度大,贷款诚信问题等较为突出。为此学院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工作力度,通过宣讲会等方式开展生源地贷款宣传和诚信教育,主动配合经银行做好毕业生信息确认, 完善贷款学生个人信息,要及时提醒获贷学生按时还款, 共同推进生源地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

以上是我们在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希望能与广大从事在一线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同仁们相互学习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打造一套适合本校的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高效和精准地做到“助人,育人”,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媛. 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2).

[2] 张福友.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3] 时昱.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公平性探析[J]. 时代教育.2016,(23).

[4]王鳳軍.高校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8).

作者简介:肖亚华(1969-2),女,福建泉州人,高级政工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肖亚华?谢剑文?杨冬梅?谢小华

第3篇:提质培优新阶段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摘 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具有独特的目标任务、内容和研究价值。本文细化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任务路线图,聚焦《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重点目标任务研究,阐述如何在质量提升、立德树人、“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有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实、落地、落细、见效,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提供教科研能力支撑。

关键词:提质培优    职业教育    教科研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这是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职教20条”)颁布后的又一份职业教育领域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怎么看”步入“怎么干”的提质培优新阶段。

其中,提质意味着围绕职业教育领域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进行攻坚,注重办学内涵发展,解决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培优表现为着力改革创新、增值赋能,提高职业教育辨识度、认可度和吸引力,培育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职业教育法》)迎来大修,一系列草案着眼于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加大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将有效贯通。

本文立足于《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聚焦质量提升、立德树人、“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中的难点等方面,促进职业教育教科研的研究、实践和创新工作。

一、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定位

“职教20条”开篇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同样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特有的社会价值,其工作具有独特的目标任务和研究内容,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共同努力并合力完成。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科研主体、高校的教科研主体存在差异,其强调校系二级的教科研任务,是指针对职业教育难点和关键点问题开展破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职能上分析,教科研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除完成普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常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新课标研究、公开课教学研讨、校本培训研修”的职能外,还具有职业教育特有的教科研特征,如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双师型”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开展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推进改变教学生态的教学诊断等。

从功能上分析,教科研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积极发挥教科研工作的职能和先导作用,如研究、指导、服务、引领、提升等;其次,要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的系统性、专门化研究,服务于管理层决策,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质量内涵建设,总结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难点问题。

二、目前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基础薄弱、定位不准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对提质培优新阶段教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但部分职业学校只注重发展规模,对提质培优、增质赋能、以质图强认识不到位,缺少以教科研为主导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意识。

目前,部分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多以文件推动工作、以会议形式促进工作落实,对“职教20条”和《行动计划》这两个影响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促进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的纲领性文件认识不够、落实不力。

(二)教科研工作基础薄弱、职能定位不清

许多市县级职业教育教科研缺少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关门搞教研,闭门抓产学研,导致职业教育教科研定位模糊、功能偏失,工作落实不下去,市、县、校之间教科研工作缺乏沟通衔接的拉力以及联合攻关的合力。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实施教科研“一把手工程”,对职业教育教科研的宏观、中观研究认识不足。近半职业学校没有专门教科研机构,教研组由教务部门管辖,体制不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等工作与就业、教务、系部等部门交叉,导致教科研参与机制不完善,重形式轻研究现象严重。

(三)部分教职工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科研氛围不浓

部分教职工对教科研认同度、重视度不高,认为教学是硬任务,有课时津贴;教科研活动无关紧要,无课时津贴。并且教师发表科研成果论文无经费支持,教科研没有在教师成长方面发挥其指导、引领、提升的作用。同时,职业学校教师为了晋升和评职称而撰写论文、组织活动、参赛和培训,这就使得教科研活动缺乏深度、实效性和针对性,无法实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提质培优新阶段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一)提高对提质培优新阶段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

《行动计划》是针对目前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难点、关键点以及实现职业教育以质图强而颁布的。

将国家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重点加强职业学校办学创新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研究,“特高计划”实施研究,推进“三教”改革和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证书制度试点和岗赛课证创一体化模式研究以及实施信息化2.0达标工程和现代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将《行动计划》落实到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过程中。

(二)聚焦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开展研究

职业教育的教科研工作要以职业教育育人为视角,聚焦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研究,加强对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研究,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思政示范课堂案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广大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通、教书与育人相融,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服务学生成长。

(三)聚焦“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研究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推进新专业目录下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顶岗实习、实训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打造职业教育“金课”。

教师的改革,以“双向双融通”和“双师型”、结构化师资团队建设为路径。

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突出职业性、系统性、教育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活页式工作一体化教材和数字资源库建设,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实训。

教法的改革,以行动导向下的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为主,推进理实一体化、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企业共同研制实训教学标准,推进“1+X”试点,发挥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的导向作用,加强教学能力大赛的研究,推出一批“三教”改革成果。

(四)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校本教研

重点加强教师业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培训,打造出适应《行动计划》改革创新的教师团队。

制定教师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构建教师能力梯级培养体系,采用名师互访、互动教研、经验交流、“双师”打造、团队共育、项目共建等多种形式,强师提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教研员队伍。

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和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职教师资12条”为标准,从师德师风、教学实训、教研科研、产教融合、岗位实践锻炼等方面系统设计教师发展规划,培育一支育人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能扎实、懂教学、能教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驱动教师“勤于学、敏于思、善于行”,使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

(五)健全教科研工作机制,明确教科研部门职能

成立提质培优职教质量研究办公室,聚集全校力量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质量标准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宏观研究,为学校决策和办学方向服务;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认真研究办学方向、教学模式改革、职教人才成长“立交桥”政策;厘清校系两级科研管理职能的关系,做好学校各部门间的教科研衔接,形成贯通上下、团队共建的职教研究机制。

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集研究、提升、引领、激励、考评于一体的教科研管理机构,协调好教科研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产学研推进研究,校本教研与公开课教学方面的关系,做到分工有责、衔接配合。

(六)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开展研究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双主体”贯通育人模式研究,加大对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的办学研究,推进工学结合多样化、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机制研究,实施校企双导师、校内外双课堂、学生学徒双身份、校企双主体参与、人才质量校企双负责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对于校企合作存在的“壁炉”现象,开展合作机制、方法及微观实施落地的研究,強化企业育人主体作用。

(七)聚焦评价模式改革、打通职教立交桥开展研究

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联系紧密,需要发挥“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功效,在质量评价上凸显类型教育的特征。

一是聚焦跨界协同,遵循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价值,研究产教全面融合、校企全力协同的质量评价模式;二是聚焦融通体系,推进岗赛课证创融合的质量导向评价,开展实施“1+X”证书制度和“一专多能”考核评价研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特长”的评价机制;三是聚焦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深入开展职普融合和职教立交桥的研究,发挥好职教高考对招生及教学的引导作用,推进中高职衔接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的研究。

四、小结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学校提出的硬核要求,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明晰主线和重要遵循。

落实好《行动计划》,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以及各级政府的统筹推进,更离不开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改革、实践、创新、引领、示范等方面的主动作为。

职业教育研究者要根据时代需求,积极研究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办学规律,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学校落实《行动计划》具体措施的研究,让科研工作成为学校提质培优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质量提升的引擎,成为校企合作的同频共振器,成为教师与学校同向发展的主渠道。

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大有可为,每一位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在提质培优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精彩的教科研篇章,这也是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 陈子季.提质培优 增值赋能 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10-13 (9).

[2] 杨润勇.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职业教育法》修订的三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3] 匡瑛,李琪,井文,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

[4] 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现实意义、实践方略和效验表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

[5] 易雅琴,冯天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9).

[6] 郭达.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7] 张晨,马树超,郭扬.完善体系重点突破压实责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三大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

作者:牛家满

第4篇:培优扶困工作

六(1)班:潘佳元

培养国家的栋梁,首先应该重视特优生的培养,使其从小能在好的方面,发展其聪明才智的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努力学习,群类拔萃,鹤立鸡群,为以后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培优扶困工作是很重要的。而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智力发展上,有的孩子先觉早悟,有的却是顽钝后醒。此外,从才能表现方面来说,有的孩子学习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却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因此,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学困生,才是保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以下是我在培优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了解“特优生”的个性和素质

为了更有利于地做好培优工作,教师应该掌握每个“特优生”的个性,也是他们的气质,性格及情操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掌握每个优生的特点及数学综合素质的能力,我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根据各种现象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如何对待学习、生活应该有勇敢拼搏的精神,要谦虚谨慎,不能粗心大意,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这样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了解了优生的个性特点和教育了优生,可谓“一箭双雕”,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培养“特优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发挥“特优生”的作用

在每一个班“特优生”无疑是班上的学习骨干,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那就要好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我在六年级班上采取“一帮一”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班上有好几个“学困生”,已经是中等生了,在班里我非常重视“特优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大胆的抓好班上的一切事情,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到最好,他们相当于教师的左右手,在学习上,纪律上他们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很有威信,我利用他们这样优异的成绩、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纪律去帮带“学困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正确引导“特优生”

人并非圣贤,谁能无过,最伟大的善者也应该有错误的时候吧!何况是不定性的小学生,无论成绩有多优秀的学生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时,面对这些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就看教师的教育的方法了,教师对优等生犯错行为是不是睁只眼闭只眼,顶多以“以后注意”之类的话语敷衍过去算了,如果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只能宠庸学生屡次犯错的习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犯错的严重性,而教师没有正确的指出犯错的性质,原因和危害性,给其作具体分析,没有指出改错的途径,可能会养成学屡不改的恶习,这样长期下去,何谈是优秀的学生呢?

下面就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了几点做法:

一、真情化冰法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学困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

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学困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城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神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二、优先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让优生“包场”,学困生冷落一旁的现象常有发生。久而久之,学困生听课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身在课堂、心在窗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学困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层次性,让学困生也能跟着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做到学困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生代劳。充分给予学困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年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这样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及时表扬法

学困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酒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及时肯定,忠心祝贺。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教师应优先表扬学困生,借此机会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开始要求要低,让他们没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困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上是我在培优和扶困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做法,谈不上什么经验,在今后的培优和扶困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实践,更新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5篇:2014培优扶困总结

2010-2011 高一化学“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渤油一中 王书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家长越来越认识到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看重子女的考试成绩,同样看重子女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子女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少的家长带子女外出旅游、参加各种夏令营活动和各类报告会,送子女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等等。希望自已的子女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家长迫切愿望, 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和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然而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化学成绩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需要我们教师去面对、研究和改变这种差异,努力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高中的学生间的差距比较大,课堂教学要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力争让学困生跟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

“培优扶困”,我认为教师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培优扶困”工作的润滑剂。化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虽然它与相邻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化学教学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理论体系。因此,开学初我根据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化学成绩及思想表现情况,精心选择确定好“培优扶困”的对象,并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我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洞察学生的生理、心理,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及波动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抑制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观念。让他们从内心中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在关心和爱护着他们,从而在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时时刻刻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学好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有进步就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和鞭策,尽可能地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大显身手,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在同学之间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

二、将“培优扶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而又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既关注优秀生,更关注学困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既保护中等的学生、又兼顾两头的学生。对待优生及学困生,特别给予关注,多提问、多督促,让他们多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做课堂练习时,及时发现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使他们各自尽情发挥、各得其所,优生能够更上一层楼,向更高峰迈进;学困生也能够循序渐进、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和掌握,以鼓励、欣赏、激励的方法,肯定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好化学的勇气和力量。

三、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培优扶困”。为了做好学生的“培优扶困”工作,我觉得要使得工作真正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除了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之外,学生家庭的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与沟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力争与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实践表明,搭建学校、家庭、教师之间的桥梁,对于做好“培优扶困”工作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较快,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班级的班风、学风有了明显地改观,“培优扶困”对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确实是一剂很好的良药妙方。

第6篇:培优扶困工作小结

冯庙中心小学

王晚秋

培养国家的栋梁,首先应该重视特优生的培养,使其从小能在好的方面,发展其聪明才智的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努力学习,群类拔萃,鹤立鸡群,为以后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培优扶困工作是很重要的。而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学困生,才是保证做的前提。以下是我在培优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了解“特优生”的个性和素质

为了更有利于地做好培优工作,教师应该掌握每个“特优生”的个性,也是他们的气质,性格及情操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掌握每个优生的特点及数学综合素质的能力,我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根据各种现象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如何对待学习、生活应该有勇敢拼搏的精神,要谦虚谨慎,不能粗心大意,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这样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了解了优生的个性特点和教育了优生,可谓“一箭双雕”,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培养“特优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发挥“特优生”的作用

在每一个班“特优生”无疑是班上的学习骨干,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那就要好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班里我非常重视“特优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大胆的抓好班上的一切事情,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到最好,他们相当于教师的左右手,在学习上,纪律上他们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很有威信,我利用他们这样优异的成绩、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纪律去帮带“学困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正确引导“特优生”

人并非圣贤,谁能无过,最伟大的善者也应该有错误的时候吧!何况是不定性的小学生,无论成绩有多优秀的学生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时,面对这些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就看教师的教育的方法了,教师对优等生犯错行为是不是睁只眼闭只眼,顶多以“以后注意”之类的话语敷衍过去算了,如果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只能宠庸学生屡次犯错的习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犯错的严重性,可能会养成学屡不改的恶习,这样长期下去,何谈是优秀的学生呢? 下面就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了几点做法:

一、真情化冰法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学困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学困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优先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学困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层次性,让学困生也能跟着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做到学困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生代劳。充分给予学困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年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这样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及时表扬法

学困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及时肯定,忠心祝贺。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教师应优先表扬学困生,借此机会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开始要求要低,让他们没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困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上是我在培优和扶困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做法,谈不上什么经验,在今后的培优和扶困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实践,更新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

2017年1月18日

第7篇:四年级数学培优扶困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尚伦安

本学期在“培优扶困”的工作中,我能依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扶困计划”的内容。计划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基本能实现。现将“培优扶困”的工作总结如下:

1、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开学初,根据上学期的考试成绩,以及开学以来的各方面表现,确定学困生和优等生。

2、能够根据学生成绩情况确定需要培优或学困的学生名单,利用空余时间辅导。

3、培优着眼于长远,侧重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宽知识面,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确保优生更优。

4、辅导学困生做到:多了解,多尊重,多鼓励。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学困生的教育采取: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向前,积小胜为大胜,对学生既要看到希望,对学生每一点进步要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摸清学生相关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6、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做学困生思想工作时我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思想观念上去正确引导他们;从情感上主动与他们沟通;从生活上去关心、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偏爱他们,使差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感动。从而使他们更接近你、信任你、听你的话,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心服口服,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言行,决心悔过。

本学期部份学困生被评为进步之星,期末测试也能达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方法,课堂艺术方面还有待改进。但我相信只要我支持下去,我的“培优扶困”工作一定能达到预定目标。

2013.01.01

第8篇:六年级语文培优扶困总结

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做好“培优辅困”工作,对提高班级的整体语文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对培优辅困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 培优

我认为培优的重点不在优生上,而应放在抓中等生教育上面,使中等生向着前进的方向发展。因为中等生在班上占的比例最大,他们进可以成为优生,退则可成为差生。

一般说来,中等生与老师的接触机会较少。他们在品行上没有突出的优缺点表现,会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习上,成绩不上不下,也无需开“小灶”。时间久了,中等生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自己在班上可有可无,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这样,一些中等生就会裹足不前,学习滑坡。要把他们培养成优生,就必须重视他们,对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班上重要的一员。

我班上的小组长用的都是中等生,以月为一周期,选各方面进步明显的中等生担任。我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月末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根据每人的工作表现和记录情况评出不同的等级,给予一定的鼓励,特别优秀的给予连任的荣誉。实践证明,他们完成的情况普遍比优生好,得到了老师、学生的好评。同时,我在班组的“一帮一”助学活动中,调整原来的“优对差”的固定方式,增加了“中对差”这个活动。我给他们明示只有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才有资格帮助别人。因此,他们感到了身上的压力,改变了以往的闲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中等生一进步,就减弱了优生在班上的优越感,增加了优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又带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班级学风的进一步改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辅困

后进生转化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以教育创新的理念认识后进生问题,以教育创新的方法解决后进生问题。后进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法回避,必须以教育创新的理念来解决后进生问题。

(一)以教育创新的理念看待后进生现象

提起后进生,每个老师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总是

让人难以忘怀。至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令人羞于启齿,难见天日,让人啼笑皆非。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相同的感受,有时真恨不得把那些影响我们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统统铲除干净。但是,认真思考一下,后进生问题还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从产生后进生的根源入手,以创新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优秀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先锋猛将,后进生同样也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先进与后进,本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孪生姐妹。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并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后进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从情感上感化后进生

现在的后进生中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少之又少,多的是日常行为表现偏激,行为习惯差的后进生。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我做到从情感上去感化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情像清泉,可以浇灌干涸的土地;情像阳光,可以温暖冷缩的心灵。”

我们班有个学生,头脑很聪明,体育成绩也好,但是经常做小动作,思想不集中,还非常自卑。这些不良行为导致了他的学习成绩也差。我抓住时机展开说服教育,让他明白班上的同学就像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体会到他与班集体是密不可分的。他父母忙,我又经常同他父母电话联系,希望他们多关心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教育,这名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成绩也上升了,还担任了班上的班干部。

(三)制定目标

在本学期开始我就确定了培优扶困的对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培优对象:王芸鑫,侯静依,杨泽耀等 辅困对象:李亚龙,任伯权等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能力,成绩能够在稳中获得进步,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困对象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

2015/1/23 2

第9篇:四年级上册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四年级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年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情况,对个别优生进行培养,发挥优生的所长并对差生进行教育,提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校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有内容地开展工作,巩固他们的学习基础,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一、 在培优辅差方面做了这些工作:

1、 定期开展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好内容。

2、 进行分层教学,优生以提高为主,差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还设立培优及辅差部,完成分层练习。

3、 向学习传授学习方法,发掘他们的潜力。

4、 经常出一些思维性较强的练习和能力型的训练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利用课堂、课间时间进行辅导,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6、 经常向优生进行思想教育,找差生谈话,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7、 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生帮助差生,以照顾个别差生的发展。

二、 取得的成绩:

进行了一学期的培优,优生碰到难题也注意了学习的方法,促进了思维发展,这个学期的培优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差生的转化也相对比较明显。

三、 经验及存在问题:

通过教育,培养了优生肯学的思想,肯大胆去钻研一些难题,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问老师。虽然有些知识学生不会,但通过思维过程,他们觉得很有成功感。如果能坚持这样做,对学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机会。

存在问题:在方法的探讨上还要多式多样,针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

四、 今后如何开展工作:

今后要继续发扬好的方面,扬长避短。以学校的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宗旨,多想办法,提高学习成绩。

萨木于孜乡十三户小学 教师:张志军 2018年1月14日

四年级培优扶困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萨木于孜乡十三户小学

教师:张志军 2018年1月14日

上一篇:员工食堂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31动态定位原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