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摘要: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较为重视人民币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对外汇流动性管理的认识较为薄弱,尤其是缺乏一套对外汇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因为不少中资机构投资了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国内外汇资产的安全和流动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了解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风险状况,于2009年初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中资金融机构报送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的通知》,为我们进一步开展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此,本课题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并根据外汇监管的要求,在考虑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旨在反应商业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体系,以有效评估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

关键词:金融;外汇流动性;监测与评价

一、银行外汇流动性管理的现实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由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过渡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理论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主张以资产的流动性维持银行的流动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即通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70年代中期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在继承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优点的基础上,重新科学地认识了流动性的地位,指出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是“三性”统一的桥梁。[1]

对商业银行而言,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外汇市场交易状况等,微观因素则包括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与这些因素相对应,可以大致把外汇流动性分为市场的流动性和经营机构的流动性。

就外汇市场而言,其流动性是指投资者所持外币兑换成本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外汇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汇率改革的进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运用广义异方差条件自回归模型(GARCH)(1,1)模型,验证了200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平稳性明显减弱,即2005年汇改后,受到冲击的外汇市场持续时间减短,风险变大,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场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部分购买了境外衍生金融产品的银行受到一定损失,尤其是投资美国次级贷款相关产品(CDs、CDO)的银行受到较大影响。随后,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引起了业界和管理层的警觉。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急剧萎缩,中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也因金融危机影响交易量明显下降,流动性降低,市场的巨大波动使得外汇流动性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市场角度,还是从微观银行角度,外汇流动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评价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场流动性的概念:指一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场的流动性包括三个纬度:紧度、深度以及弹性。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研究人员一般使用买卖价差来衡量市场的紧度,对市场的深度以及市场的弹性则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方法较多,基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但它是针对整个市场的测度方法。第二种是买卖价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交易者,买卖价差是市场流动性更好的一个指标,买卖价差越大,流动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买卖价差和私人信息间的关系,他(她)们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时认为,买卖价差是PIN的递增函数,知情交易者越多,买卖价差越大。第三种是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认为,因为有些交易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有些交易不会带来价格的变化,所以买卖价差也存在缺陷。他们提出,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可以测度市场的流动性。在市场微观结构的数据不足时,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测度指标,即每日内收益率的绝对值和市场交易总量的比率,这个指标可以测度1单位的交易量带来的资产价格的变化。[4]

三、单独对商业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市场的流动性是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没有单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就无从谈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不重视外汇资产流动性状况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外汇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影响也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意识不强所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银行外汇资产比重逐渐加大,对外汇资产状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也日趋显现。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流动性是一种“将其他资产转化为中央银行货币的能力”。[5]中央银行的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对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银行保有的外汇资产的变现能力;二是外汇资金在市场上兑换成本币的成本和速度。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升,银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实现换汇。[6]因此本文将从银行资产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读银行在外汇资产流动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

银行流动性涉及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两方面。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来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本币业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并且各银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目前央行和银监会采取的是一揽子指标的方式综合评价银行的本币流动性状况,而对外汇资产,还无明确指标衡量其流动性强弱。

从2009年初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业银行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汇发[2009]6号,以下简称报表),用以反映银行外汇资产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该报表为监测外汇流动性状况的数据来源,设计衡量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将宏观市场因素与微观银行因素相互结合,综合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

借鉴本币中流动性的判断方法,结合我国银行外汇资产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指标。这些指标可定期进行评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进行评定 。

(一)确定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的指标

1.超额准备金率。从2005年起,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按比例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目前这一比例为5%。但各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通常会再交一部分超额准备金,用于支付系统清算之用。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因而超额部分准备金可以作为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的稳定资源。准备金数据可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提取。

2.币种比值。指银行外币中美元资产与其他币种之比。多币种投资和储备符合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思路,并且美元与其他币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过大,当美元贬值时,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的损失,影响其流动性。出于这种考虑,设定币种间比值以衡量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数据来自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汇总。

3.外汇流动资产占比。其中的流动资产指短期(3个月内)贷款和短期投资之和,该指标可以反应银行外汇投资的合理程度。外汇流动资产应包括现金、短期贷款、股票投资、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应收款项。

4.外汇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比率是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当然,如果该指标过高,则又意味着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会随该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弱。

其中流动资产指短期内(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资产,流动负债指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负债。其中的流动负债,应包括活期存款、3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种为3个月内的正回购债券、同业存放、应付及预收款项。

5.外汇资金拆借比例。拆借资金比例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产生临时流动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资金来弥补。对于商业银行总行而言,由于通常为外汇市场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时存在拆入和拆出外汇资金的情况。拆入拆出资金指卖出回购资产、买入返售资产。

6.外汇贷存比。贷存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银行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贷存比率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越大,表明银行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7.证券外汇投资比例。银行持有外汇证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证券资产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资产,流动性较强但易遭受损失,因而是影响外汇流动性的重要参考。证券投资余额以证券投资总额的重估损益为依据。

8.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风险外汇投资包括衍生金融产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资产、持有CDs、CDO合计数为依据 。CDs和CDO的资产状况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息息相关,是具有较高收益同时隐藏巨大风险的外汇资产。

9.高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高风险金融产品指高风险外汇投资总额。

(二)各指标的赋值与同一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多来源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资,其指标的设定也不同于本币的指标设定。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中,相对数指标较多,通过给不同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将各指标进行同一化处理。各单一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标说明: —流动性评价得分, 得分为(1)式与(2)式相加得到; —外汇市场流动性系数,指标6-9均乘以该系数; —第I项指标的得分; —第I项指标权重。

当外汇市场的成交量下降时,交易价格显著上升,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将会下降,这会给银行外汇流动性带来负面的影响, 系数介于0-1之间;当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该系数为1;流动性不足时,该系数相应扣减。[7]本课题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指标6-9均与外汇市场成交量有关,应乘以此系数。

测算外汇市场流动性的方法较多,本文认为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发布的人民币兑换主要外币的交易价格,运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如ADF)进行检验。 在此种情况下,应该以市场交易量增减变化程度确定 系数。[8]如当市场成交量萎缩到历史同期的80%时,可将 定为0.8。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我国不再发布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只公布与上期相比较的增减数,因此建议可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定期发布该系数,作为对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一个提示器。

权重 的确定,笔者认为,流动资产占比、流动比例等指标是比较传统的衡量流动性指标,在央行、银监会现有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商业银行也较为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因而应赋予较大的比重,其余指标的权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银行9项指标的得分分别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数为1,则其综合评价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币种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评估。

(三)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

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可以通过设定外汇流动性状况预警指示的方式进行,根据银行的综合评价判断其流动性强弱,如将得分在60以下的定为红色预警,表面流动性较差,外汇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应高度关注;60-80分之间的为黄色预警,表明影响流动性状况的部分指标异常,应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为绿色,表明流动性正常,无需过多关注。

五、实证检验

为了对上述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笔者选取了A、B两家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2009年上半年的报表进行实证检验, 系数为0.9,结果如下表。

六、结论

1.A、B银行外汇流动性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其中B银行得分略低,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应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是B银行两项指标得分较低所致,一是币种比值指标得分偏低,说明该银行外汇投资的币种结构不尽合理,当国际市场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该银行的外汇资产容易产生风险;二是高风险投资占比指标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该银行持有LEHMAN和BETA两家破产金融机构的外汇衍生金融产品,因而存在明显的账面亏损,说明该行对外汇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未能有效规避高风险投资品的市场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2.系数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萎缩的影响,我国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数的减小对外汇流动性产生较为了明显的影响。

七、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将银行外汇资产安全纳入监管范畴。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管理,应建立在对银行流动性状况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在这方面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一套合理的银行外汇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发现银行流动性存在问题,也无法对症下药。因此,建立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2.外汇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外汇流动管理的窗口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根据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银行的外汇流动性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可将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分为三类,对每一类银行,按季或按月给予相应的窗口指导,特别是对具体某类指标评分较低的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如有必要还可以限制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某些具体行为或途径,以强化监管力度。

3.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约束和规范银行的对外投资行为,弱化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银行向国内的扩散效应。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对银行投资境外证券产品和衍生产品实施专门的市场准入管理。对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弱、流动性监测评价指标得分低的银行在境外投资的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场禁入,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4.审时度势促进金融深化,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引导银行外汇资产在国内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双顺差造成的外汇盈余是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引导银行体系庞大的外汇流动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是确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金融深化是大势所趋,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加强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上态度高度一致。对我国的外汇市场而言,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市场活跃度受到抑制。因此,当前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拓展外汇金融产品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更好的吸收银行体系的外汇流动性。■

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市支行课题组.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实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杨荣,赵君.人民币美元市场流动性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1).

[4]陈小五.中国外汇市场的培育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动性黑洞——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黑洞[M].姜建清,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孙红燕,刘志迎,孙海来.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济论坛,2006(1).

[7]刘赣州.汇率波动与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

[8]惠晓峰,柳鸿生,胡伟,何丹青等.基于时间序列GARCH模型的人民币汇率预测[J].金融研究,2003(5).

作者:崔 萌 陈 烨 夏广军

第2篇:关于利用金融统计指标监测金融风险的相关探讨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階段,各行业发展迅猛,推动金融领域健康发展。但是金融领域在运行时会受到来自各类因素影响,很容易发生影响我国未来发展金融风险。本文将统计指标作为工具,分别研究其在全局与局部两种金融风险应用,旨在为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综合能力,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金融统计指标;行业监测;金融风险

前言:

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的关注的重点话题。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金融体系建设上时间偏晚,但是也将预防金融风险放在首要地位。作为一种有效检测金融领域变化趋势的统计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多涉及到多个领域,应用相对复杂。为让该工具得到更为广泛使用,需要对其展开详细剖析。

1金融统计指标概念

金融统计则是专业金融机构的下属统计部门,通过整理各类金融业务、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并对数据科学分析的一种金融活动。将整理的数据信息和预期目标对比,分析近期金融业务是否存在偏差,需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改正,这个预期目标即为金融统计指标。因为金融业务涉及到多个领域,所以统计指标多以指标群方式存在。其拥有稳定可操作性,对于数据信息变化也较为灵敏度,可以作为研究金融领域的工具使用[1]。而且,在拥有相对精准的统计指标后,把金融领域潜在的金融风险通过指标预警方式表现,方便不同部门采用合理方式,对于金融风险尽早规避,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强化金融市场稳定性,提升对风险的可控能力,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金融统计指标监测全局性金融风险

2.1结构失衡风险

在经济保持迅猛发展的当下,整个社会都在摸索资产增值新方法,这让贷款业务成为我国金融领域重要业务板块。但是,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不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贷款,对于借贷人的资质也有较为严苛标准。面对这种情况,部分人或企业为尽快获得资金,缓解现在遇到的金融压力,常会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比如小额贷款等。可是,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中小民营企业,这导致在实际中难以全面监测这些机构,造成我国金融领域无法全面落实监管工作,也让政府部门在对经济调控时,缺少对其把控的有效手段[2]。同时,这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会采用更为激进的扩张模式,会对我国金融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极易造成结构失衡的金融风险。将金融统计指标应用到监测当中,可以实现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等数据的大规模收集,科学监测业务活动。同时,将其作为个体,放在当地金融领域中合理评估,分析其在金融领域的占比,从而合理研究现在金融结构的地区性或全国性风险。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对市场结构情况全面掌握,准确分析不易察觉的潜在风险,通过强化管控非正规金融机构业务与资金流动,从而让市场经济获得更强抵御风险能力,避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风险影响,促进其平稳发展。

2.2货币金融风险

作为一种最容易被理解的金融风险,货币风险多体现在影响市场的通货膨胀,严重会让民生经济难以正常运行,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具有严重危害。对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可以把涉及到民生经济所有系统标明,并对系统运作产生各类数据做好归集与信息整理,建立一个专门用于检测货币风险的专业指标系统,让其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国内金融机构的信息,合理检测当前运作状态,科学预测未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数据异常情况,对货币风险做出准确预测。一旦出现货币风险苗头,政府部门要立刻应用合适措施,在短时间内对金融风险顺利解决。并且,政府机构也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对调节措施实际效果进行判断,避免浪费过多人力物力成本。比如,可以将M2/GDP统计指标作为货币风险的衡量工具,在M2/GDP数值,当前金融市场的货币风险也会有相应提高[3]。工作人员负责对该数据详细观测,通过评估风险规模,采用合适的规避措施,提升金融调控效果。而且,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分析现在金融风险真实情况,预测未来金融领域的货币风险,并之后的调控行为提供准确数据保障。例如M2在短时间内增长速度超过标准水平,代表银行拥有多大的不良贷款,或者是居民将流动资金转化为银行储蓄。借助这些信息,政府部门就可以合理规定政策方向,让金融市场可以得到科学的风险控制。

2.3利率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受到政策、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在短期内会表现出不稳定的动荡,这让各行业的资金供求发生偏饭变化,进而让市场利率难以维持稳定水平,会出现更为频繁的变动。而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拥有资产和向客户提供的协定利率没有办法和市场利率相契合,极容易让宏观经济产生波动。如果许多金融机构都无法满足市场利率变化,极容易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例如作为经典利率风险的存贷利率倒挂,就是金融机构存款利息低于市场利率变化,反而让存款获得负增长,人们在此过程中会更倾向于借贷,金融机构很容易出现在短时间内无法支付客户取款需求,引发相应金融风险。而把统计指标应该用到监测活动中,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获取市场经营产生各类数据,借助例如大数据技术,精准整理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存贷平均利率等重要金融指标,可以在短时间内觉察到市场利率在短期内变化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合理预测。通过对现有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进行调整,确保政策符合当前金融市场变化,从而消除本次金融风险。而且,在我国不断将利率推向市场化发展,让利率波动幅度加强,也是让金融市场获得一定稳定性。通过统计指标则可以科学预测风险,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即可有效规避风险,也可以让利率市场化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平稳发展。

2.4房地产风险

作为民生经济重要构成,房地产也是我国在数十年内快速建立完成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而且,信贷资产半数以上份额是由房地产贷款或其关联款项提供,这也让房地产成为金融领域的重点角色。可是,房地产贷款业务却存在少数机构利用假按揭,让不具备贷款资质的客户违规贷款,让不良贷款安全隐患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快,房地产贷款数量与比例也会相应提升,不良贷款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剧。一旦发生房地产风险,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强烈冲击[4]。但是,参与到的房地产金融活动的消费者与相应从业者,会在交易业务中将个人信息、贷款金额等数据在交易留下记录,政府部门可以调取房地产金融涉及的各项系统,将相应数据提取,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将其作为分析房地产数据的标准,合理检测各项金融数据在近期变化幅度、长期变化走势等,从而合理分析房地产运作正式情况,方便发觉金融风险。在分析到相应风险后,需要强化监管工作,保证房地产市场所有业务都可以得到规范操作,避免部分客户或企业以制度上的不完善“钻空子”,从而提升金融调控质量。而且,监测房地产风险时,政府部门在借助统计指标的同时,也可以科学预测地区或全国性市场泡沫,参照其他国家的方法,使用合理措施抑制市场泡沫,维持房地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3通过金融统计指标监测局部性金融風险

3.1信用风险

对于信用风险,一般是银行在运营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造成银行现有存款金额难以支付近期业务活动,造成市场对于银行失去信心,进而让市场公信力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造成金融风险。当前我国金融信用风险集中在不良贷款,一旦出现市场经济的强雷波动,会让社会企业与民众个人在资金、资产方面产生严重损失,让我国银行业获得更高比例的不良贷款。所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呆账率、一类统计指标,科学分析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情况,并提前设计对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案。一旦数据异常,则要立即通过相应手段进行干预,从而对信用风险及时化解[5]。同时,银行机构也可以通过统计指标这种方法,获取信用风险的评估数据,从而制定符合市场变化情况的贷款政策,并对信用贷款与担保贷款调整业务比例,确保贷款业务在审核等环节可以有效管控。对于现有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提升银行抵御风险性能,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3.2银行资本风险

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很容易产生坏账、烂账等意外损失,这时就需要调用资本金,补充意外损失。其是银行拥有最后清偿性能,这点对于银行未来正常运营产生深远影响。而银行的资本风险,即银行拥有资本金过少,对于银行经营可能存在的损失无法全面抵御。一旦发生相应问题,极容易产生经营危机。所以,对于银行运作时,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对于资本风险进行全面监测,获得数据则是为银行未来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参考,让银行可以维持正常运营。通常在统计指标内,一般将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资产比例作为统计指标内容,从而分析银行在资本风险方面的真实参数。而银行的管理层则可以合理分析数据异常,制定降低风险影响的具体方案。例如银行管理层可以根据指标数据情况,设置成六种风险区间,即无风险、轻度、中度、次重、重级五级报警,最高级的风险就是危机,根据各个风险区间制定合理处理方案,进而让银行获得更为稳定的抵抗资本风险能力,降低银行运营的负面影响。

3.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经营中,因资金结构不满足实际经营需求,造成相应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对于银行盈利能力会产生直接影响,如果风险超过银行可承受能力,也会让银行发生倒闭。所以,银行需要对流动性风险产生过多关注,并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6]。针对风险监测时,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统计指标,合理分析资产流动性比例等指标,并对银行面对现在流动性风险情况进行研究。合理分析市场形势,设置解决问题的措施,确保银行现有资本充足,让其和资产负债相互匹配,提升银行资产的流动能力,让银行可以维持正常运营。而且,相较于银行的信用风险、职员的操作风险等,拥有更加复杂因素的流动性风险,在解决时会更为繁琐。所以,工作人员务必要通过统计指标各类数据信息,科学分析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云因,从而对银行当前运营问题一一罗列,以此制定相应解决措施,通过提升银行运营能力,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

3.4贷款结构风险

银行业为减少不良贷款在贷款业务比例,将谨小慎微作为经营原则,让贷款展开中短期服务。而且,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也在不断提升审核力度,时常出现抽资压贷,也让市场开始以短贷长用作为经营主要工作,过度融资则是金融市场的常见问题,让贷款结构成为一种新型金融风险。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在风险监测中,合理应用统计指标,针对和银行合作的所有融资企业分析金融业务涉及到的数据,分析企业当前运营情况,并和银行现有贷款结构监测结果相结合,合理制定贷款业务的经营决策,可以根据企业的资质增加长期贷款数量,让贷款可以逐渐回归合理结构,从而为银行未来发展做好决策工作[7]。而且,银行也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对于银行现有贷款结构是否合理科学评估,针对具体数据,分析现存问题,采用合理方式进行解决,从而让银行获得更高风险监测能力,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

虽然统计指标在对金融领域的运行风险可以起到有效监测,但是对于金融从业人员,不应过度依赖这项工具,而是通过应用该方法,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真正为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彩虹,张贻雷.金融机构资管产品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中部某省数据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00(006):57-63.

[2]范云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与度量研究——基于ESRB-CISS研究方法[J].经济问题探索,2020,460(11):161-175.

[3]王桂虎,郭金龙.宏观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门槛效应——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金融评论,2019,11(01):116-126.

[4]唐红美,舒晓惠,李洋阔.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20,531(09):78-82.

[5]杨建辉,黎绮熳,谢洁仪.区域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040(006):69-74.

[6]龙向荣.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金融经济,2020,524(02):67-73.

[7]王艺璇,刘喜华,李聪.区域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4):8.

作者:刘扬

第3篇:开放经济下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摘要:金融稳定是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文章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国情的现实考察,从宏观经济、货币风险、银行体系和资产泡沫风险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并选取了18个预警指标,构建了中国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科研项目“中国金融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ZK4060)。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作者:匡钰

第4篇: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推荐)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风险指标是指银行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比例。流动性比例要求不低于25%。

流动性比例=一个月内到期流动性资产余额/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其中: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证券投资和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可变现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和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和其他一个月内到期负债。

(二)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覆盖率是指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除以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流动性覆盖率要求不低于100%。

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内资金净流出×100% 其中:流动性资产=∑各类流动性资产金额×折算率 未来30日内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min(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的75%)。

(三)净稳定资金比例

净稳定资金比例是计算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净稳定资金比例要求不低于100%。

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 其中:可用稳定资金=∑各类权益和负债×相应的稳定资金比例系数

所需的稳定资金=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暴露×相应的所需稳定资金系数。

(四)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是指银行90天内到期的资产负债间缺口与同期到期的资产余额之比。流动性缺口率要求不低于-10%。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期限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资产和表外收入×100% 其中:90天内到期期限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资产和表外收入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负债和表外支出。

(五)核心负债依存度

核心负债依存度是指银行的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的比率。核心负债依存度要求不低于60%。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其中:核心负债包括剩余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加上过去12个月活期存款的最低值。

(六)存贷款比例

存贷款比例是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间的比例。存贷款比例要求不高于75%。

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七)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是指银行为适应资金营运的需要,用于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

超额备付金率=(在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 /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超额准备金存款是指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中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库存现金是指现金或现金业务收支活动中的结余款,不含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付金。

三级流动性突发事件分级

(一)Ⅰ级流动性事件

Ⅰ级流动性事件指在系统内发生的,造成一个以上旗县级法人机构(不含)无法以合理成本满足对外支付和业务发展流动性需求的事件。主要包括:

1、因市场大幅震荡、流动性枯竭,或发生区域性挤兑事件、金融风险波及农村信用社,或节假日前后的资金支付高峰等原因,造成日间可用头寸不足,无法依靠自身和同业融资满足所有的支付需求,并且造成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账户日终出现透支,短期内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

2、因业务中断,如突然运作故障、支付清算系统出现问题或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导致客户提款困难,发生挤兑事件,短期内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

3、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大量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资产质量持续恶化,造成本机构流动性缺口持续增加,备付金持续匮乏,通过落实其他资金补充渠道,仍不能有效满足正常业务资金需求,并长期处于流动性危机状态,随时有可能引发支付风险。

4、因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造成流动性缺口不断扩大,且在短期内无法依靠自身和同业融资弥补流动性缺口的;

5、存款连续大幅下降或者最大10个存款人短期内有3个以上撤销全部存款账户,导致资金头寸不足。

(二)Ⅱ级流动性事件

Ⅱ级流动性事件指在一个旗县级法人机构范围内因上述原因(参照Ⅰ级流动性事件情形)发生的,造成该机构辖内多个分支机构(两个以上,含)无法以合理成本满足对外支付和业务发展流动性需求的事件,短期内内未能有效控制事态。

(三)III级流动性事件

III级流动性事件指在旗县级法人机构辖内分支机构范围内发生的,造成一个分支机构无法以合理成本满足对外支付和业务发展流动性需求的事件。

(四)除上述三级流动性应急事件外,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各旗县级法人机构要启动特殊时期流动性管理应急计划

1、元旦、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重大节假日的前后10个工作日;

2、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在一周内存在3个以上工作日低于限额的;

3、辖内存、贷款业务出现异常波动。存款下降或贷款增长额超过正常波动值,并且持续波动造成日间头寸严重不足,有可能影响正常支付的;

4、辖内存、贷款余额排名靠前的客户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或经营危机,有可能短期内撤销全部存款账户或形成大量不良信贷资产。

第5篇: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附件

4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一、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集团内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

集团内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为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与资本净额之比。

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存放境外集团内机构+拆放境外集团内机构+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形成的其他资产余额-境外集团内机构存放-境外集团内机构拆放-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形成的其他负债余额。

二、外国银行分行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

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为外国银行分行与境外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与营运资金净额之比。

外国银行分行与境外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存放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拆放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与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交易形成的其他资产余额-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存放-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拆放-与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交易形成的其他负债余额。

营运资金净额=营运资金余额+未分配利润-贷款损失准备尚未提足的部分。

第6篇:在线监测指标定义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

指标解释及考核要求

( 初 稿 )

1.指标定义 .................................................. 1 2.拟定依据 .................................................. 1 3.计算公式 .................................................. 2 3.1 数据传输有效率 ...................................... 2 3.2 数据传输率 .......................................... 2 3.3 数据有效率 .......................................... 3 4.指标解释 .................................................. 3 4.1 考核时段 ............................................ 3 4.2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名单 .......................... 3 4.3 直出数据 ............................................ 4 4.4 有效数据 ............................................ 4 4.5 无效数据 ............................................ 4 4.6 数据缺失 ............................................ 5 5.规则设定 .................................................. 5 5.1 数据标识规则 ........................................ 5 5.2 数据修约补遗规则 .................................... 6 5.3 限期上传文件凭证规则 ................................ 7 5.4 系统自动修补排放量规则 .............................. 7 6.考核要求 .................................................. 7 6.1 数据传输有效率核算源唯一性 .......................... 7 6.2 现场端、信息及时性和完整性 .......................... 8 6.3 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规范性、完整性 .................... 8 6.4 数据人工修补的合法性 ................................ 8 6.5 自动监控系统工作程序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 8 7.考核方法 .................................................. 9

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4号)中“依据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核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和联网情况,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数据核实各地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和主要污染物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的规定,按照环境保护部有关污染源自动监控(测)工作的部门规章、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指标。各级环保部门须使用环境保护部统一发放的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核心应用软件(以下简称“国发软件”)向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监控中心传送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并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环境保护部以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接收的数据核实各地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和主要污染物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1.指标定义

数据传输有效率:对考核时段内可实施自动监控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为可控国控企业),其有效自动监控数据上报至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有效性两方面进行考核的指标,定义为数据传输率和数据有效率的乘积。

数据传输率为考核时段内实收数据个数与应收数据个数的比值。考核数据为可控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直出数据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流量和排放量数据,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和日数据。

数据有效率为考核时段内实收有效数据组数量与应收数据组数量的比值。考核的数据组为可监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直出数据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废气污染物包含折算浓度)、流量、排放量等数据组成的数据组,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数据组中任一数据无效则该数据组无效。 2.拟定依据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4号)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

1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环境保护部部令第19号)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污染源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环发„2008‟25号)

《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环发„2009‟88号)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与交换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55号)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技术指南》(环办„2012‟57号) 《关于应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核定征收排污费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53号)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6-2007) 《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HJ/T352-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HJ/T353-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HJ/T355-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技术判别规范》(HJ/T356-2007) 3.计算公式 3.1 数据传输有效率

Z= C * P *100% 其中:Z — 被考核地区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

C — 考核时段内全部监控点的数据传输率 P — 考核时段内全部监控点的数据有效率 3.2 数据传输率

C = D/E *100%=(E-F)/E *100% 其中:D — 考核时段内各数据类型实收数据个数之和

2

E — 考核时段内各数据类型应收数据个数之和

F — 考核时段内各数据类型缺失数据个数之和

数据传输率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日数据,按考核时段对各类型数据个数求和后计算传输率。 3.3 数据有效率

P = S/M *100% 其中:S — 考核时段内实收有效数据组数量 M — 考核时段内应收数据组数量

数据有效率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

4.指标解释 4.1 考核时段

根据工作需要可选择考核地域及指定时段。 4.2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名单

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为国控企业)名单为基础,结合排污申报汇审国控企业校验结果,责任环保部门在名单下发60日内,以正式上报且在国发软件中编辑的方式,剔除不满足安装条件的企业,确定可控国控企业名单、实施自动监控的排放口、监控点及监控指标类型,作为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基数。不适宜纳入自动监控管理的,须正式上报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并及时在国发软件中上传相关文件凭证。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名单以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汇总的责任环保部门编辑修订的名单为准,每年更新一次。

企业生产停产、污染治理设施停运、检修、调试期间,责任环保部门须在国发软件中录入停产、停运信息并在下月10日内上传正式文件凭证,以标记该时段数据不计入数据传输有效率统计核算。

“上传正式文件凭证”指可以证明相关情况的纸质文件、材料通过扫描、拍摄等方式以电子件形式存入国发软件相应的位置。下同

3

4.3 直出数据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企业现场端设备按照《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输出的原始数据称为直出数据。直出数据分别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类污染物的浓度、流量/流速、排放量数据,分为十分钟数据、小时数据、日数据三种数据类型。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的直出数据为小时数据和日数据。 4.4 有效数据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验收合格后,其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在一定时段内认定为有效数据。

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至下次运行监督考核,该时段内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认定为有效数据。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是指环保部门对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监督考核,确定其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的规定,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提供的监测数据,即为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有效性审核的起始时间以相关负责人签发监督考核判定结果的时间为准。 4.5 无效数据

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在未验收、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向国发软件提供的具有具体数值的数据为无效数据;数值在自动监控设备设置的合理量程外数据,数值出现极大值,极小值,负值,零值和不合理值,亦为无效数据。无效数据参与数据传输率计算,不参与数据有效率计算,不参与最终排放量的计算。

4

4.6 数据缺失

在一定时段内自动监控设备未向国发软件提供数据或无数值的视为数据缺失。在自动监控设备故障期间、维修期间、失控时段,以及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维护保养、校准校验等时间段的数据缺失,责任环保部门可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补遗,其数据为人工修补数据。 5.规则设定 5.1 数据标识规则

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产生、传输过程,分为直出数据上传、验收和有效性审核、人工修补和系统自动补遗四个阶段,在国发软件中分别记录和标识。国发软件在收到直出数据后,根据地方录入的自动监控设备运行情况、验收情况、有效性审核情况及人工修补操作等信息,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自动标记为缺失、未验收、审核未通过、审核过期和停运数据标识;并依据责任环保部门录入的污染因子排放标准、自动监控设备量程,结合数据数值特征,自动将数据标记为正常、超标和异常数据标识。数据标识为未验收、审核过期、审核未通过、缺失和异常的,即为无效数据。

超标:标记自动监控设备监测数值大于排放标准且在自动监控设备设置的合理量程内的数据。

异常:标记自动监控设备监测数值在自动监控设备设置的合理量程外的数据,包含个别极大值、极小值、负值和不合理数据。

缺失:标记自动监测数值中存在的小时数据或日数据无数据传输或传输无数值信号。

未验收: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未通过验收或验收信息录入不完整的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审核过期: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通过验收但未开展有效性审核或超过数据有效性审核有效期的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5

审核未通过: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数据比对监测不完整、有效性审核不合格或不正常运行的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手工监测: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数据修补操作中录入的手工监测数据。

技术规则修补: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数据修补操作中选择按技术规则修约并确认后的数据。

人工修补: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数据修补操作中录入并确认的数据。

停运: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可控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合法停运时段内,其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5.2 数据修约补遗规则

责任环保部门可在自动监控数据生成10日内,在国发软件中人工修约补遗页面按照相关文件规范进行人工审核数据修补操作;10日内不进行人工修补的,国发软件将认为责任环保部门已默认自动监控数据标识参与数据传输率统计核算。国发软件支持对主要污染物浓度、流量的小时数据进行人工修补,并生成修补后的排放量。修补操作实行实名责任制,须在国发软件中填写修约人及审核人,并在限期内上传正式文件凭证。

自动监控设备在未验收、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责任环保部门须按照《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责令可控国控企业限期整改并将企业上报的手工监测数据(每天不少于4次,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通过人工修补操作录入国发软件。

自动监控设备未向国发软件提供数据或无数值的,责任环保部门须依据《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和有关技术规范通过人工修补操作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对无效

6

数据,责任环保部门应予剔除、录入手工监测数据及整改情况,依据技术规范进行修补。对2小时内(含2小时)的数据异常、缺失及不合理数据可直接按技术规范修约;对连续2小时以上数据异常或缺失情况修补时,须实名填写修约人及审核人,并上传正式文件凭证。同一事件造成的数据连续时段异常、缺失等情况,可合并修补处理。 5.3 限期上传文件凭证规则

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中对国控企业设置停产、自动监控设备停运或进行人工修补数据操作的,须在下月10日内在国发软件中上传正式文件凭证。未按时上传文件凭证的,国发软件将自动恢复原数据标识,重新计算数据传输有效率。

人工修补时,自动监控设备在未验收、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期间数据的,责任环保部门须上传限期整改相关文件、手工监测报告等数据来源的正式凭证文件。

人工修补连续2小时数据异常或不合理超标的,责任环保部门须上传企业异常申报材料、现场监察笔录或人工数据修正说明。 5.4 系统自动修补排放量规则

国发软件每月10日将自动对上月实际收到的未进行人工修补的数据或限期未上传凭证的数据按技术规范修约补遗,系统自动修补后的数据作为计算排放量的数据依据,系统自动修补的数据需要责任环保部门人工确定后生效。

系统自动修补、但未经责任环保部门人工确定的数据不参与数据传输有效率计算。 6.考核要求

6.1 数据传输有效率核算源唯一性

数据传输有效率统计核算以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每日实际汇总收到的数据和相关信息为依据。

7

6.2 现场端、信息及时性和完整性

责任环保部门须督促应安装自动监控设备的国控企业按要求完成自动监控设备的安装、联网、验收等工作,并在国发软件中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登记备案表》。对未完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验收及国发软件中企业相关信息录入不完整影响到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自行负责。 6.3 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规范性、完整性

新安装的自动监控设备验收合格运行满一个季度后,须进行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责任环保部门须严格按照规范文件要求开展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包括比对监测、企业自检、现场监察、监督考核结论、监督考核合格标志核发等,并在数据有效性审核有效期内,在国发软件中及时填报上传有效性审核相关信息和文件,以确定通过数据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设备。对因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录入不完整影响数据传输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自行负责。 6.4 数据人工修补的合法性

人工修补数据工作由省级环保部门结合实际分配下级责任环保部门相应修补权限,实名责任制管理。人工修补须严格按照《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技术判别规范》(HJ/T 356)等有关技术规范进行,修补后的数据须按照“限期上传文件凭证规则”在期限内上传正式凭证文件备查,限期不上传凭证的,在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中将按直出数据系统标识重新统计核算。对因自动监控系统人工修补责任性、合法性影响数据传输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及数据修补人员自行负责。 6.5 自动监控系统工作程序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对国发软件中系统标识的超标、异常、缺失等数据,责任环保部门应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查明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整改,在下月10日内上

8

传处理结果文件凭证至国发软件。对因自动监控系统工作程序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影响数据传输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自行负责。 7.考核方法

数据传输有效率以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汇总实收数据、信息为核算依据,结合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进行。

9

第7篇:医改监测表指标解释

二、指标解释

(一)医疗卫生机构数(县区监测表第6项)

1.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2.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含中医专科医院)、民族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不包括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

2.1农村县级医院:包括县及县级市医院、中医医院、民族医院(不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专科医院)。 2.2公立医院:包括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的医院。

2.3民营医院:指除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以外的医院,包括私营、联营、股份合作(有限)、台港澳合资合作、中外合资合作等医院。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

3.1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指卫生行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等行政机关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卫生行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等机关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不包括政府办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属事业单位举办)。

3.2非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政府办以外的(如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部门主管的计划生育机构。不包括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血防医院、精神病医院、卫生监督监测(监测、检验)机构。

(二)县区级监测表

1.1本县区市农业人口参加基本医保方式:有农业人口选择”1”或”2”,无农业人口选择“2”。选择“2”的县区市,第1.2至1.16项选择“N”或“0”。

1.2 本年度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2012年度,新农合统筹基金对每位参合者医药费补偿的最高限额。

1.3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2012年度,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的住院费用与获得补偿的人员住院发生的总费用之比。计算公式:

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基金支出比重×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补偿比例 +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基金支出比重×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补偿比例)。

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基金支出比重=卫统50-1表第413项/(第413项+第414项)X100%。 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基金支出比重=卫统50-1表第414项/(第413项+第414项)X100%。

第413项为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金额,第414项为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金额,(县级+乡级)医疗机构补偿基金支出比重=100%。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补偿比、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补偿比按各地统筹补偿方案确定。

1.4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指2012年度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的门诊费用与获得门诊统筹补偿人员门诊总费用之比(不含家庭账户部分)。计算公式:

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统筹报销比例=(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补偿基金支出比重×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政策补偿比例+村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补偿基金支出比重×村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政策补偿比例)。

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补偿基金支出比重=卫统50-2表第508项/(第508项+第509项)X100%。 村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补偿基金支出比重=卫统50-2表第509项/(第508项+第509项)X100%。

第508项为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补偿金额,第509项为村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补偿金额,(乡级+村级)医疗机构补偿基金支出比重=100%。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政策补偿比、村级医疗机构门诊统筹政策补偿比按各地统筹补偿方案确定。

1.5是否制定新农合报销比例向基层倾斜政策:指2012年新农合统筹方案中,提高新农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门诊报销比例、提高新农合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 1.6是否制定新农合报销比例向中医药倾斜政策: 指2012年新农合统筹方案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 1.11是否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省(区)内异地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出院后在住院医疗机构能直接获得新农合补偿款,医院垫付的补偿款由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及时回付。

1.12是否实现新农合省内异地就医“一卡通”:指参合农民持有新农合就诊卡即可实现省内异地门诊和住院费用即时结报。

1.13是否建立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实时监控系统:指新农合经办机构通过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医疗服务实时监测系统,对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参合农民就诊费用信息进行动态监控。

1.14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 1.15纳入重大疾病保障的病种、1.16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的病种:以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为依据,未出台文件选择“0”。

2.1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的村卫生室数:一般指乡镇卫生院向辖区内村卫生室配送基本药物后,按采购价格销售基本药物的村卫生室数。

2.2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的非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指辖区内按采购价格销售基本药物的非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3辖区内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编制人数: 指由编制部门核定的辖区内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的编制人数之和。

2.4辖区内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在编人数: 指辖区内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实际在岗的编制人数之和,不包括非编制人数和缺编人员数。

2.5 是否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指按照人社、卫生部门有关要求开展相应管理。 2.6是否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财政部门取得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等)。

2.7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指政府核准辖区内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额后,各机构定期发放全额绩效工资。

2.8是否实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指对辖区内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收入全部上缴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核准后从财政专户拨付。

2.9年内各级财政拨付本地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资金总额:按2012年各级政府实际拨付到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统计。

2.10实行院长招聘的乡镇卫生院数、2.11实行主任招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指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产生院长(主任)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数。

2.

12、2.

13、2.14达到建设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数:指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下发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由主管部门审核达到建设标准(包括业务用房面积和设备配置)的各类机构数,2009-2011年中央项目建设单位应统计在达标单位中,不按新增达标机构数统计。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按照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统计。

2.

15、2.

16、2.17 本年度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人次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次数、村卫生室人次数:指2012年度内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培训计划举办的短期岗位培训人次数。按本年度新增的培训人次数统计。 2.18是否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签约制度:指辖区内已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与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签约全科医生个人。

2.19是否开展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社区首诊制是指居民患病必须到社区首诊,如病情确需到大医院的则要持社区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否则费用不予报销。是否试点以政府文件为依据。

2.20、2.21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数、乡镇卫生院数: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卫办农卫发[2010]48号)的要求,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

2.22本年度政府对乡村医生平均补助金额:指2012年由各级政府对乡村医生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助金额,按每个乡村医生年度补助金额(元/人/年)填报。如按月计算补助,则年度补助金额=每月补助金额X12个月。某县每月对乡村医生补助金额为800元,则年度补助金额为9600元,包括按月发放及经绩效考核后发放的全部补助金额。不包括乡村医生从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取得的“一般诊疗费”。

2.23 是否探索将具有执业医师证书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指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将在村卫生室工作且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人员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不包括乡镇卫生院下派在编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室工作。 2.24 建立退休乡村医生养老制度情况:是指当地政府或医疗机构为退休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情况。 3.1 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情况:按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政府确定的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名单填报。 3.2 制定并实施取消药物加成政策情况:“取消基本药物加成”指县级医院按照采购价格销售全部基本药物,“取消全部药品加成”指县级医院按照采购价格销售全部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

3.3 是否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下放到县区:指将原来由地市物价部门出台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权下放到县(区、县级市)物价部门。

3.4 年内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情况:指年内由物价部门出台的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1种及以上)收费标准。

3.5达到建设标准的农村县级公立医院数:指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下发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县医院、县中医院建设指导意见》,由主管部门审核达到建设标准(包括业务用房面积和设备配置)的各类机构数(2009-2011年中央项目建设单位应统计在达标单位中),不按新增达标机构数统计。达标的县级公立医院数包括县及县级市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不包括专科医院。

3.5.1达到二甲水平的医院数:指由主管部门评定的三级和二级甲等医院。县级医院包括县及县级市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不包括专科医院。

3.6与三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农村县级医院数、3.7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乡镇卫生院数:按照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已签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协议的县及县级市医院数统计。不包括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自行签订的、三级医院与区属医院签订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县级医院可以是三级医院支援的受援医院,也可以是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医院。

3.6.1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的农村县级医院:指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并开展远程会诊服务。

3.8本年度派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的县级医院骨干人员:按照2011年中央和地方专项-县级医院医务骨干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项目,各县及县级市医院实际派出人数统计。

3.9本年度受援医院接收对口支援医院派驻医务人员数:指按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要求,本县(县级市)各受援医院在2012年度实际接收的医师之和。包括: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按本年度新增人数统计,不包括2012年之前接收、之后还在受援医院工作的医师数。

3.10本年度接收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1年的城市医院和疾控中心医师数:指在2012年度由城市医院和疾控中心直接派出到本县区市属农村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1年的医师数,不包括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项目派到本地的医师数。按本年新增人数统计,不包括2012年前接收、之后还在受援机构工作的医师数。

3.11 纳入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定点范围的民营医院数:指纳入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定点范围的医院数中,除公立医院之外的医院。

4.1本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金额:指2012年本县区市各级财政实际补助(到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未到账填“0”。不包括8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4.2本年度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指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支付的2012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不含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按实际到账填报,未到账填“0”。不得填报2012年3月份以后到账的2011年各级财政补助的标准。

4.2.1、4.2.2 上级、本级财政:上级包括中央、省、地市三级财政补助标准;本级指县(区、县级市)级财政补助标准(无补助填“0”)。

4.3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人数:截至期末,本县区市按照卫生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建立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人数。按常住人口统计,不包括居住本地不足半年的流动人口档案数。

4.3.1其中: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指根据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建立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人数。不包括已录入计算机但不符合建档标准的人数。

4.4.1(0-6岁儿童健康管理人数)、4.4.2(孕产妇健康管理人数)、4.4.3(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指期末本县区市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相关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不包括不再提供服务的人数)。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包括承担建档任务的县区市妇幼保健院)建档人数填报,不按妇幼报表数填报,不得重复统计。

4.4.4、4.4.

5、4.4.6(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规范管理人数):指期末本县区市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并提供相关服务的患者数。

4.5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指本辖区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

4.6是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本县区市疾控中心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工作,且是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样品聚集地。 4.7本年度检出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2012年1月1日-本期末,本县(市、区)孕期至产时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孕产妇中,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试验阳性的人数。

4.7.1抗病毒用药使用人数:指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中,使用抗病毒用药的人数。

4.8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设在:农村院前急救机构即设在县及县级市的120急救中心(站)或设在县级医院等医疗机构内承担急救任务的机构。

4.10由政府批准实施绩效工资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包括辖区内由政府批准实施绩效工作的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之和。

4.

11、4.

12、4.13 (本年度启动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的农村县级医院数、乡镇卫生院数、村卫生室数):按各级发改委批准立项并拨付专项资金、2012年度实际启动建设的机构数填报。统计口径:包括2012年启动的中央和地方项目、2011年前启动建设2012年地方继续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包括前2年建设未完工2011年不再追加资金项目。如1个医院既有中央专项投资,又有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含援建资金),则项目建设单位为1个,资金则分开填报。投资建设的农村县级医院指县(县级市、涉农区)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不含专科医院。

4.14本年度启动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指由各级发改委立项、拨付资金、2012年启动建设的辖区内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统计口径:包括2011年前年启动建设2012年地方继续投资的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包括前2年建设未完工2012年不再追加资金的项目。

4.15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指本辖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数之和。

5.2县区市卫生局是否与项目实施单位建立目标责任制:项目实施单位是指承担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项医改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县区卫生局与各项目实施单位签订责任状的,则选择“是”。

5.3上年末常住人口:过录2011年底当地统计局数字。 5.4上年末户籍人口:过录2011年底当地公安局数字。

第8篇: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和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处方合格率达95%;

2、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3、传染病报告率100%;

4、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5、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

6、跌倒发生率;

7、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

8、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9、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0、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1、月门诊人次;

2、出院人次;

3、平均住院床日;

4、药品比例;

5、床位使用率;

6、处方合格率达95%;

7、住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0%;

8、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

9、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10、传染病报告率100%;

11、甲级病历率90%;

1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13、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 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 压疮发生率;

2、 跌倒发生率;

3、 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

4、 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5、 24/48小时重返ICU率;

6、 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7、 手术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例数;

8、 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致感染等);

9、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0、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1、月门诊人次;

2、出院人次;

3、平均住院床日;

4、药品比例;

5、床位使用率95%;

6、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7、处方合格率达95%;

8、住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0%;

9、出入院诊断负符合率90%;

10、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11、传染病报告率100%;

12、甲级病历90%;

1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14、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

15、无菌手术切口甲级符合率97%,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16、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85%;

17、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0%。 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压疮发生率;

2、跌倒发生率;

3、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

4、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5、24/48小时重返ICU率;

6、 手术患者重点并发症(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7、胸腔镜诊疗再开胸发生率;

8、手术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例数;

9、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致感染等);

1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1、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及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 五年累计的麻醉死亡率≤0.02%;

2、 月门诊人次;

3、 处方合格率达95%;

4、 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5、 甲级病例90%,(无丙级病历),缺麻醉记录单属丙级病历;

6、 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7、 24/48小时重返ICU率;

8、 对全麻、硬膜外和腰麻、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腰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真实统计,其发生率逐年下降;

9、 对麻醉失败率有真实统计,失败率应逐年下降;

10、病人对麻醉的满意率有真实统计,满意率应逐年提高;

11、对危重疑难麻醉所占有分数有真实统计;

1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及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 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90%,血袋回收率100%;

2、 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三甲医院VIS≤120);

3、 血液学室间质评;

4、 免疫室间质评;

5、 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

第9篇:几种常用的水质污染监测指标

1、 pH与氧化还原(ORP)电位

(1)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6.5~8.5之间。中性水pH为7,酸性水pH>8,碱性水pH<6。饮用水合适的pH范围是7~8.5,极限范围为6.5~9.2。一般鱼类在pH为6.5~8.5的水中正常生存。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pH为6~7.5。长期灌溉pH值低于5.5的水,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受到抑制,硝化作用减弱,氮肥得不到充分释放;磷酸盐的肥效降低,钙、镁等盐容易遭到淋失,长期灌溉pH值大于9的水,可使蔬菜枯死。

酸、碱污染不仅会引起自然水pH的变化,而且还会腐蚀桥梁、船舶、鱼具以及金属管道。

酸污染主要来源于机械制造、选矿、电镀、农药、印染、三酸与磷肥等工业废水。此外,酸雨也是一个污染源。碱污染主要来源于造纸、印染、化工、电镀等工业废水。

(2)氧化还原电位是表示水体中含有多少氧化还原物质的指标。氧化还原反应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反应。在自然条件下,这种反应趋向平衡。当污染物中存在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时,氧化还原电位可表示其相对量。因此,氧化还原电位可作为含氧化还原物质水处理时反应终结的管理指标。

测定pH值最常用的方法是玻璃电极法和目视比色法。测定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也采用电极法,但用的是金属电极(金、铂)。

2、 电 导 率

电导率是用数字来表示水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单位是S(习惯单位是υ/cm)。在水质监测中,电导率是水质多参数常规监测的一个指标。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含量成比例关系,因而可间接地推测总溶解物质的含量。如果被测水中主要含有无机物,那么就可作为总盐分的估计。天然水的电导率大多在50~500µυ/cm,新鲜蒸馏水电导率为0.5~2.Oµυ/cm,绝对纯水的电导率理论上为5.5×10-8υ/cm(25℃时)。

水的电导率一般用电导法(分压法或电桥式)测定,用电导电极做为化学传感器,以电导率仪为指示仪表。

3、 溶 解 氧

溶于水中的游离氧称为溶解氧,它是衡量水质优劣的一个参数。一般水体的溶解氧接近饱和,此时氧的浓度叫做平衡浓度。在20℃时,溶解氧的饱和值为9.17mg/L。当水体受到耗氧污染物污染时,溶解氧就降低。耗氧污染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酯类等有机物。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

溶解氧不仅能维持水的良好品质及其自净作用,而且能维持水中生物生命。当溶解氧为4mg/L时是保障多种鱼类生存的最低浓度,6mg/L溶解氧是鱼群生存的良好条件。

溶解氧的测定一般用薄膜法。

4、 浊 度

浊度是表示水中悬浮物对光源透过时所发生阻碍的程度。

江河湖泊浊度增加的原因是因为河水中含有许多悬浮物质,这些物质是由颗粒极其微小的胶体物质和分散极细的颗粒组成,且不易沉淀。浊度常常作为河流污染的一个指标。浊度的高低并不说明水质的污染程度,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无害的。一般来说,由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污染而造成的浊度增高,往往是有害的。

因此,尽管混浊的水有可能是无毒的,但从饮用及锅炉用水角度来看,无论有无毒性,浊度均应作为河流污染的一个指标。饮用水浊度不许超过5°;在暴雨和洪水期,个别水样可容许到10°。

此外,浊度大时,会影响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样的自净能力。

其测定方法一般有光学式浊度计和比浊法两种,光学式一般分透明光式和散射光式两大类。

5、 生化需氧量(BOD) BOD是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这是微生物在好气性条件下把有机污染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所需要氧气多少的一个量度,所以它不仅是测定某一数量有机污染物对水体潜在污染能力的一个最常用的参数,而且是影响水中溶解氧变化状况及其趋势的一个重要参数。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物越多;由于目前在水污染监测中,还不能把各种有机污染物全部一一分开监测,所以BOD参数的研究是科学管理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通常条件下,温度为20℃时,把由生物化学分解的有机物全部分解约需二十天,这叫做全生化需氧量。由于时间过长,监测全生化需氧量对日常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带来困难。在观察有机物全部分解过程时会发现,水中剩余的有机物质随时间的增加而按指数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剩余的生化需氧量BOD,和水中剩余的有机物质的数量成正比。生化需氧量的初始值显然是氧化有机物质的总需氧量,叫做总生化需氧量BODL 。

为了维持水中一定的溶解氧,保持水体自净能力,限制人们向水体排放有机物,确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测定20℃时一升水中有机物分解而使溶解氧减少的量,即五天20℃生化需氧量BOD520°,一般简称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有机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BOD5一般小于100mg/L,当生活污水中混有较大比例的工业废水时,BOD5大于200mg/L,工业废水BOD5一般小于1000mg/L,焦化、皮革、炼油、造纸等部门的工业废水BOD5大于1000mg/L,个别的BOD5大于20000mg/L,生化等浓缩废液的BOD5高达数千mg/L。

6、 化学需氧量(COD) COD是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强氧化剂来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L表示。还原性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以及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无机物。目前无机物监测已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水体受有机物污染又极其普遍,因此,COD可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天然水体一般COD小于lmg/L。如果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的话,那么BOD与COD之间可找出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地水质中的有机物质组成差别很大,难以比较,因此COD和BOD成了水质标准中的两项独立指标。

测定COD一般用恒流库仑法,以及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

上一篇:2019年度党员工作小结下一篇:关爱生命呵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