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类生活

2022-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音乐与人类生活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文学艺术,而且相关人员还就文学艺术和人类生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发现文学艺术可以从命理以及文化两个方面来推动人类生活并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就文学艺术对于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学艺术;人类生活;研究

文学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一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人类精神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为何要从事文学活动?文学艺术又对人类生活的发展有着何种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找出文学艺术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推动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人类生活。

一、文学艺术在命理方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可以振奋人的生命活力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符号构成的,文学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符号,对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声音以及造型方面的改变而给予人们新鲜的感觉。要知道,人类对外界事物产生赞赏、批判等情绪和其对事物的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通过感官机能来对事物的形象、声音等进行分析,然后将其传递给大脑,由其决定对于事物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很多事物具有常态性,从而导致感官较为疲惫,进而使其生命缺乏活力,而文学艺术则恰恰可以改善此种情况,因为文学艺术是多变的,其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可以给予感官刺激,进而激发人们的生命活力。比如说,当人们阅读《望庐山瀑布》这一诗歌的时候,会对其中的“疑似银河落九天”产生想象,进而感受到清脆悦耳的瀑布声,大气磅礴的瀑布流动画面,这样人们的感官就会受其刺激,进而振奋生命活力[1]。

(二)可以振奋人的生命空间

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在人体中有和动物相同的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可以由意识支配进行各种活动。要知道,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无限的生命能量,意识的发展,可以帮助人脱离现实的束缚,自由的生活。由于人在意识方面具有此种能力以及向往,所以和其有着相同目标的文学艺术对于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可以为人类追寻自由开拓生命空间。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希望有不同的生命体验,但由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且人类受现实束缚,因此对于不同阶段所渴望的生命体验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很多人有时候就因为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羡慕动物的生活,想要体验动物的生命,此种想法就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学艺术可以为人类提供间接的体验,满足人们的生命向往。比如说,人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融入到人物中,从而体验快意江湖的大侠生活、体验动物的生活,或者是变成鬼神等,不同的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类对于生命体验的需求,进而振奋人的生命空间。

(三)缓解人的生命痛苦

人和动物之间是存在不同之处的,人类有和动物不相同的文化,而所有的人类文化从本質是又是相同的,都是对生命中的某一些欲望进行束缚,这就是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而为了缓解这些痛苦,人类又在生命极限中寻找有效的解脱方法,其中文学艺术就是最有效的解脱方式。人类在进行文学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可以在思想中获得极大程度的解放,将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快以及烦闷的情绪都放置一边,将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等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得到满足,在文学创作以及欣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精神状态可以处于一种极度自由、平和以及愉悦的环境中,这样人类的痛苦就可以得到缓解,暂时的忘却现实,沉醉在美好之中[2]。

二、文学艺术在文化方面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激发创造智慧

相关研究人员对于人类进行研究后发现,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成为单一的人类,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独特的智慧,所谓的独特智慧,主要是指人的想象力,正是因为人类用于无限的想象力,所以人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的发展。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进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人类可以暂时脱离现实,在想象力的带领下从古至今、飞天走地,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情况以及事物,进而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无所不能并且自由的人物。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类的精神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人类之所以积极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原因,也是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的根源。

(二)陶冶诗性情怀

文学艺术活动并不能让人们充饥御寒,但是其可以在精神方面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可以自由行走,不受任何拘束的空间,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人们可以超凡脱俗,活的肆意潇洒,在诗性情怀方面得到满足。正是因为文学艺术活动可以陶冶人们的诗性情怀,所以人类可以创作出多样性的文学作品,将自身的爱国情怀、郁郁不得志的悲伤烦闷或者是面对坎坷困难的泰然自若等情绪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3]。

(三)提升人格境界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是很容易被他人所影响的,比如说,当一个充满悲伤情绪的人身处热闹欢快的人群中,其情绪就会有所好转,同理,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悲伤离合等情绪也会让观赏者受到影响,从而和作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鉴于这样的情况,很多文学艺术作品都被赋予了一种善良、高尚并且愉悦的情感,观看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其人格就会得到培养,人格境界就会有所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就是因为和人类生活有着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作用,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得到体验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在文学艺术中得到满足,这就是人类积极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原因,也是推动文学艺术进步的动力。与此同时,文学艺术还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些生机,让人类在生活中一些纯真以及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守森.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21-29

[2]马大康.古德曼:日常生活世界与文学艺术世界[J].学术论坛,2015,38(4):91-98

[3]罗嗣亮.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转向”——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与生活关系论的价值意蕴[J].现代哲学,2013(3):45-53

作者:王培森 刘帅

第2篇: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异同

摘要:“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互关联之处。本文从目前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开始,对问题的由来进行分析,从研究目标与任务﹑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研究取向方面对“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探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的异同。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民族 音乐

一、文献综述

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提出:“由于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音乐理论学科,它至今仍处于发展和革新的过程,因而当今世界各国从事此门学科研究的音乐学家对它所作的定义阐释还不十分统一,其内容表述可以说是繁简各异﹑侧重各别。尽管如此,了解和研究这些不尽相同的定义阐述,讨论其相互间的差异和一致,对我们认识这一学科的构建历程和基本性质以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实际去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基础理论仍大有裨益。”①

管建华在《音乐人类学导引》中说:“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音乐人类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如整体性观点﹑实地研究﹑比较研究﹑概念发展等。当今的音乐人类学采用当代人类学的视角,其研究对象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音乐行为。”②

洛秦在论文中提到:“一般来说,‘民族音乐学’学者侧重于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研究,注重形态的分析,从音乐本身去寻找与文化诸因素之间的联系,落脚点在研究音乐本身的构成与变化;而‘音乐人类学’学者所涉及领域相对较宽泛些,较多关注音乐(包括形态)发生﹑构成及存在的原因,从大文化中寻找影响音乐的因素,落脚点在询问‘人如何创造音乐’。”③

二﹑“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译名问题的由来

1980年“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将“民族音乐学”引进我国,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它成为可以涵盖“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家借鉴国外民族音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学术界并没有在认识和界定上取得完全相同的意见,音乐学学科理论的建设者们广泛了解国外学者关于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理论阐释,并和国内学者发表了许多见解。就在理论争论不断开展的同时,研究各民族传统音乐的音乐理论学者,在原来“中国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研究”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比较音乐学学者和民族音乐学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本土各个民族传统音乐实际和具体的研究,在不同的领域音乐理论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三﹑“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具体分析

(一)研究目标与任务

研究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发展类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中,了解对各民族怎样根据自身的文化和传统去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并不是一些单纯的声音形态,而是一些以音乐形态为核心以及音乐理念的综合音乐现象。研究具体音乐形态结构特征,通过形态结构分析和思想感情内容,去欣赏并达到传播的目的。不是主要以历史学的角度去描述和研究从古至今的音乐发生和演变过程,也不是从美学和哲学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音乐审美,主要是一种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与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地理学等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一系列联系。正因为是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论和方法上的交叉性,才使得该学科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与其它音乐学下属各个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表现出它所具有的不同和自成体系的学科特征。“总的来讲,音乐人类学在研究邻域、研究方法以及音乐的世界观方面与西方音乐学有一定区别,并且,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在对欧洲音乐文化世界观的基础上的‘音乐学’研究是否适用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做批判性的思考,试图摆脱欧洲‘音乐学’视野的局限,建立全人类音乐文化的音乐研究。”④

(二)研究路径

“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差别不在内容﹑方法上,而是在思考的角度﹑研究的路径和追寻的最终问题不同。由于中美两国音乐界,特别是高等音乐教育界交流日益频繁,美国音乐学界各种成果和不同的思想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我国,还有一些海外的中国学者经常发表论文,向国内学者介绍美国学术界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且根据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音乐学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欢迎海外的华人学者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建议,同时需要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建議和意见进行分析,经过消化吸收,加以借鉴和运用,不能盲目的追随和模仿。由于每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有它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所以在探讨研究的范围时,应当是自由和多样的。

(三)研究方法

不论是称“民族音乐学”还是称“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的关键,它的发展是与一些学科密切相关的,民族音乐学以音乐分析和田野调察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田野调察也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些相对稳定且具有特点的文化,毫无例外地都会体现在民族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里,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⑤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国音乐学需要继承和发扬古老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了解各民族和各地区的音乐形态,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我们要建立中国的传统音乐。

通过田野调查获得有价值的一手资料,这是获得相关研究资料的最根本途径。调查可以从生活中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情况,调查研究是实际研究中具体的方法。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亲身深入民族地区,通过仔细观察﹑深入访问、居住体验等等方法获取有价值资料。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科的生命力。随着调查的深入,民族音乐学迅速发展,关于田野调查的出版物不但数量增加,而且研究水平也有提高。绝大多数的调查都是由专业学者完成的,他们并不是单纯的记录所看到的一切,而是提出一些疑问,全面的收集相关资料。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发展和创新是同步前进的,需要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国外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民族音乐学创新不应局限在工作室里,田野调查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民族音乐学以民族中的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民族的整体性入手,不满足于某一个民族资料的收集,具有多元性。

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不仅仅是音乐和人类的调查,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感,在现实和历史之间,界限并不是很清晰,现在的现实,很快会变成明天的历史,昨天的现实,可以说是今天的历史。田野调查的本质是实践,通过调查和实践,不断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之前,内心可能带有种种假设,立足于获得的调查资料,假设可以被调查资料证明成立,也可能被推翻。更多真實可信的调查资料被运用,音乐人类学会有更好的发展。田野调查对于研究者来说,要深入偏僻﹑陌生的环境,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在对相对封闭的民族进行调查时,研究者往往要经历难以想象的危险,要面对气候﹑地理﹑生活习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音乐人类学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各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在变,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同样也在变。音乐人类学发展的过程中,不管选取什么样的研究对象,都与田野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有密切的关系,调查的方法也在发生变化。根据调查选取的范围﹑研究的角度﹑调查的深度﹑研究的内容等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田野调查倾向。

田野调查通常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往往把重点放在调查方面,数据的统计开始普遍,研究中涉及到数据资料的收集,对于数据的描述和推理必不可少,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的数据处理由两个变量向多个变量分析发展,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从模糊研究到精确研究。学习西方研究经验,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数据的统计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一些抽象的内容被量化处理后变得具体,并且方便研究。近年来,研究以少数民族为重点,但是汉族作为一个大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是连续发展的,没有中断,中国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历史渊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在研究较大的民族时,不能单纯靠传统的方法,如何进行抽样调查,怎样进行数据的统计就尤为重要。对于某一区域的专题研究渐渐成为一种趋势,综合研究中的各个学科、运用自己的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各个学科如果有比较统一的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方法,后期数据的分析将非常方便。加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更好的促进相关学科的合作和发展,一些交叉学科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研究取向

“民族音乐学”或者“音乐人类学”在音乐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合理地构建这一理论体系,从而使该学科展现自己的学科特色,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它在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上,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注重音乐本体的人文内容,这种补充﹑延伸和扩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取向。

四﹑“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相同之处

我们关注各种形式和各种文化中的音乐,注重从人类文化入手进行音乐研究。“由此可见,民族音乐学与一般音乐学所不同的,即是无论它对音乐问题有着何等程度上的关注,也始终摆脱不了去认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问题。”⑥研究音乐要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入手,进而对音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正是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的共同之处,使“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有共同的基础。

五﹑“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差异

民族音乐学侧重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探究,从音乐本体的内在因素去研究与民族文化各个因素的关系,注重研究音乐的构成因素和相关的变化。在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上,表现出了相对宽泛的意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不分民族﹑没有国界的,所有的音乐类型都可以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都可以纳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也比较宽泛,从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构成等因素中去寻找,更多的是探讨不同民族的人们是怎样创造音乐的。音乐人类学不但要熟悉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也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对于异域文化的考察,常常需要具有对音乐行为的敏锐洞察力,不要盲目的给其它的音乐现象下结论。

六﹑结语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音乐进行探究,侧重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探究,从音乐本体的内在因素去研究与民族文化各个因素的关系,注重研究音乐的构成因素和相关的变化。音乐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通过音乐文化来理解人的行为,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也比较宽泛,从音乐的发生发展构成等因素中去寻找,更多的是探讨不同民族的人们是怎样创造音乐的。

注释:

①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医院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②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③洛秦:“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学科认识中的译名问题及其‘解决’与选择”,《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第59页。

④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页。

⑤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

⑥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4页。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医院出版社,2012.

[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洛秦.“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学科认识中的译名问题及其‘解决’与选择”[J].音乐研究,2010,(03).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王旭峰

第3篇:音乐人类学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作为当代音乐人类学的“局内人”,牛津大学音乐系的音乐人类学家马丁·斯托克斯对当前国际音乐人类学的现状有着独特的认识。在采访中,他对音乐人类学的前沿论题——从“身份”政治到“认知科学”等作了介绍,同时表达出对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与认可;并对学界所关注的全球化、音乐消费方式的变化对当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音乐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合作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族性;身份;价值多元

采访时间:2011年6月10日

采访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

受访者:马丁·斯托克斯(Martin Stokes,以下简称S)

采访者: 王一平(以下简称“王”)

王:斯托克斯博士,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知道您是一位活跃的音乐演奏家,但您对理论问题,如音乐文化和社会理论也都有浓厚的兴趣。如布鲁诺·内特尔教授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所说的:“马丁·斯托克斯把人类学的文化概念看作在世界文化和音乐发展中发挥了作用的事物,并用批判的眼光对其加以审视。由此他探讨了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前沿性论题:音乐社群概念、族性、民族主义、离散与全球化、种族、性别研究、本文化中的“他者”概念等等。”{1}我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您的书名《族性、身份与音乐》{2}所显示的,这些问题都与“身份”(identity)问题相联系。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术语的呢?您是否认为“身份”是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关键词?为什么?

S:你好。我同意你所说的,内特尔教授所提到的这些术语的确都和“身份”问题相联系,我也非常同意内特尔教授对我的研究工作所作的描述。我想说,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一名音乐人类学家,这一系列问题的确都是我所非常关注的。这或许和我自身的学术背景有关:我在牛津大学的导师曾是艾德温·阿丹纳 {3}(直到他去世),而他正是英国人类学界探索族性和身份问题的先驱,我的《族性、身份与音乐》一书的许多部分都受益于他的深刻见解。而他的卓越远见,又可以说是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erik Barth)的理论、英国结构—功能主义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所共同造就的、非常有趣的混合产物。

事实上,在《族性、身份与音乐》出版之前,我并不清楚美国音乐人类学界正特立独行地聚焦于种族问题(尤其是非洲裔和拉丁裔美国人问题),而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地恰逢其时:它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不少讨论——我自己当然也一直参与其中。而由此,我进一步展开了对之前并不那么熟悉的、从“身份”政治角度探索音乐问题的思考。后来我又居住在美国,这也促使我保持了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思索。

“身份”问题依然是音乐人类学的关键词吗?由于从身份文化政治角度出发,产生出了一些比较偏激或者缺乏成效的研究成果,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某种失望情绪,也出现了一些对这类理论研究的尖锐批判(比如对我的研究)。而同时,另外一些论题的重要性则开始彰显出来,如音乐分析,尤其是从认知科学角度(cognitive science)出发的音乐分析,由此也引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普遍性、进化、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等。我很乐于见到这样的变化,但我想这类论题仍然是在“身份”或者宽泛地说,“文化政治”作为基本背景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我看来,目前的危险在于,我们在思考文化时,可能会放弃一个适当的政治性参考框架。

王:作为一名英国音乐家,您却对中东音乐尤其是土耳其音乐情有独钟。您曾经评论说:“在《土耳其软糖》老广告中所谓的‘东方’和土耳其音乐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是用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一个想象中充满了暴力和性压抑的东方世界。这种根深蒂固的想象证明了西方世界将东方作为某种集体性幻想的基础的合法性,同时允许西方政府在其石油供应受到威胁时动员军队以对抗中东国家。”这说明了对音乐的定义和想象,可能会受到一些非音乐因素的改造和控制。而且,您最新的《爱的共和国》{4}还显示了,即使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不受它物操控(manipulate),其本身也非常复杂,它关联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大文化及民族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认为对音乐人类学家(尤其是非本国音乐学者或所谓的“局外人”)而言,怎样才是最好地界定某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准则的方式?我想寻求核心价值并非本质主义,而是使不同文化间的音乐比较得以实现的基础。

S: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音乐人类学最核心的方法当然是田野工作:一段时期的浸润、交流对话,以及对任何你习以为常,或者用音乐式的说法——认为“不言而喻”(goes without saying)的事物不断地进行提问、质疑。学者可以对熟悉的文化进行研究,当然也可以对不熟悉的文化加以研究。而我部分出于刻意为之,部分出于偶然,学习、研究了中东音乐。如你所知,长期以来,西方世界一直认为中东文化是与西方文化全然不同的文明,甚至是与西方文明价值观完全对立的(正像赛义德所指出的),正是这一偏见使得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变得很畸形。而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所要做的,就是要直面“刻板成见”(stereotypes),分辨出已形成的对“他者”的社会、文化的错误认识。当然,正如我在学习土耳其音乐时,或者说在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工作中所切实感受到的,这样的工作确实是相当复杂、令人倍感压力的。

而至于所谓的定义“基本准则”或“核心价值”问题,则更复杂。因为事实上,我们今天怀疑的是文化是否真能以此种方式(通过核心理念等)加以界定——这样的方式使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其结论通常是还原性的(reductive),或者过于简化了的。在各种社会和文化中都有许多基本准则、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有的甚至还处于相互竞争或争斗的状态。不过总的来说,我相信,尽管在理解中或许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和偏见,但学者们所进行的民族志研究是能够产生出富有成效的、有益的知识的,同时它能成为一种“批判性”(如自我批判)的知识。

王:您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论文《音乐与全球秩序》(Music and the Global Order,2005年孔斯特奖获奖论文){5},探讨了全球化、音乐产业、混杂性(hybridity)等问题。在文章的结尾处,您追问:“在如此多样化的音乐环境中,各文化内部的音乐活动如何才能保持其可识别性、独特性?”当然,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交流的增加,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者文化的“局内人”,这当然有益于音乐及音乐研究的发展;但同时,随着全球化影响的不断加深,人们也越来越担忧音乐的不断“均质化”问题。因此尽管已经过去了6年,我想您所提出的问题依然困惑着音乐人类学家。那么现在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S:我想全球化的确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同时又由于数字化的发展而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过去的6年里,CD多少已经变得过时了,使用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主要的音乐消费方式。我不认为我们已经能够确切理解这些变化对音乐传播、音乐知识、音乐收听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我相信,这些变化的确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焦虑感——尽管我们都已经弄不清现在到底是哪种文化正在席卷全球了。曾经最简单的回答可能是“美国文化”的全球化,但我认为,就算在二三十年前,这也不是一个准确的答案,更不用说现在了。

王: 我有一个实际的问题。内特尔教授曾经指出,美国的人类学家一般都更倾向于研究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而非研究音乐。音乐就像科学一样,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着它带来的乐趣,但音乐学术体制却使行业外的人们感觉到,如果不了解音乐作品的专业术语、缺乏对乐谱和音乐理论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适当地理解音乐。这也许就是人类学家们“习惯性的羞怯”的原因。我认为这种情况对人类学家和音乐人类学家来说都是很令人遗憾的: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音乐人类学需要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而同时,音乐在帮助人类认识、了解、定义、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当然有助于人类学家加深对民族性乃至人性的认识。那么,现在情况有没有什么改善呢?现在音乐人类学家和人类学家有了更密切的合作吗?

S:现在人类学家进行音乐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普遍了,也比以前更加有自信了,成果也很突出。比如亚历山大·邓特(Alexander Dent)的新作《眼泪河》{6}就是一个新近的佳例:它出自人类学系,但每个音乐人类学家都应该读一读。另一方面,在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大量地阅读人类学著作、参加人类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在欧洲,许多音乐人类学家都和博物馆展开了更密切的合作——这是一个天然的、人类学家和音乐学家可以相互交流、分享专业知识和兴趣的场所。可以说在许多层面上,学者们都已经进行了专业性的、富有成效的交流。

当然,目前音乐人类学专业通常是设置在人文学科院系,而人类学则在社会科学院系,研究生所获得的奖学金和参加的专业机构也不一样。因此从院系体制来讲,很遗憾,其间的阻隔是依然存在着的。

王:中国学者对西方学术界的理论探索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把握国际学界的主流风向,更在于来自非中国的音乐理论,可以帮助中国学者发展和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您是否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些西方学术界的前沿理论,比如您在前面提到过的从“认知科学”角度进行音乐研究?

S: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忽视了对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不过我想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即使语言问题对西方学界而言仍然是一大障碍,这样的状况也必定会得到改变。而我认为加强对话、交流与分享正是改变现状的真正途径。今后如果有进一步交流的机会,我当然很乐意向中国同行详细介绍西方的各种理论研究,如情绪、认知与音乐的关系等。但我现在更感兴趣的则是,目前中国的音乐学家们正致力于什么样的工作,在思考些什么问题,我非常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中国音乐。

王:我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的,也非常欢迎您到中国实地感受中国的音乐氛围。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

S:谢谢你的采访。你提出的有些问题其实也正是我最近正在思考的问题,谢谢!

责任编辑:郭爽

注释:

① Bruno Nettl,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hirty-one Issues and Concepts, 2nd ed.,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5, p.442.

②Martin Stoke, ed., 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Oxford and New York: Berg Publishers, 1994.

③ 艾德温·阿丹纳(Edwin Ardener,1927–1987):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失语群体理论”的提出者。他提出,语言是由男性制定、为男性服务的,其中隐藏着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偏见,女性由此受到压制,而成为了最大的“沉默无言”的群体。

④ Martin Stoke, The Republic of Love: Cultural Intimacy in Turkish Popular Mus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⑤ 孔斯特奖(Jaap Kunst Prize):以创制“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一词的著名音乐学家孔斯特之名命名的奖项,主要授予年度音乐人类学领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作者。

⑥ Alexander Dent, River of Tears: Country Music, Memory, and Modernity in Brazi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9. 亚历山大·邓特: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ought of Ethnomusicology ——Taking a Special Interview with Dr. Martin Stokes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Wang Yiping

As an insider of modern ethnomusicologist, Martin Stokes, an ethnomusicologist working for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has of Oxford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music anthropology. During the interview, he made an introduction on the frontier topic, that is, the topic from identity politics to cognitive science, in the meanwhile, he also expressed his tolerance and confirm to multi-value standpoint exist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 as well as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music-consumption pattern effecting on modern music, moreover, on the issue abou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usic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Key words:

music anthropology; ethnicity; identity; multi-valuation

作者:王一平

第4篇:音乐是人类生活的精神食粮[本站推荐]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精神食粮,人们有许多丰富的情感,需要充分完美的表达.爱情多么缠绵,友情又多么深厚,亲情又多么的博大,更又无限的喜怒哀乐,这时,仅仅靠语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幸而有文字可以表达其玄妙,有绘画可以表现其意境,更有流动的文字,有声的绘画----音乐。

当人们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人们烦躁郁闷时,如果有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那么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达的时刻,又借用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脱了人声的限制,并且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原由。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它既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更可以通过音乐音响的信息,来传达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音乐就是这样很自然的融合进我们的生活,因为生活是一页一页的书,是一幅一幅的画,是一杯清茶,一弯新月。当你流浪在天涯,抱起吉他弹奏一曲《橄榄树》,多么空旷自由,而又透着缕缕的忧伤;当你做在回家的列车上,听着萨克丝管吹奏的《回家》,多么忧伤 轻柔而又深情。音乐散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抚慰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思想,传达人的情感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音乐已然成为一个必要的因子出现在我们的时常生活里。不论其古典、民族还是通俗。社会物质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世界越来越喧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性也愈显的激励。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精神艺术产物,承担起了保护人们思想绝地的重任。现代人类的生活节奏快得超常,在日夜不息的操劳与奔波中,人们开始感的了身心的疲惫,情绪浮躁,甚至思维错乱。这一切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彻底的放松和休息,只是不管是谁都不愿意也不可能抽出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彻底的休整。当事时,音乐便以自身的纯净朴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营造着一个宁静淡远,含蕴平和的太虚幻境,一个脱离现实弊益的思想桃源。它调节人们的思想感情,冶炼人们的道德情操。使人身体舒缓,心态纯和,甚至思维的创造空间也被大大的拓展。而且音乐以其完美和谐的感性手段调剂了这个世界混乱的次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理性有序,张驰有度。

音乐尚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对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获得。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会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音乐的音响,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这种艺术的感情语言是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语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从一星半点的标题启示下,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并循着标题启示,有着更扩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想象,也即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人们的想象力的锻炼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灵敏了。这样,不是使人聪明起来了么?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一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平时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或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作用。如天王星发现者是美国威廉·赫歇尔,他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如法国思想家卢梭,还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更如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演奏家,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

再从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但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因为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

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应该了解,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特别是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不论在题材上,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确实具有相当科学性和系统化。应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绝不可轻视。例如:歌曲《重归苏莲托》、《魔王》、《鳟鱼》、《跳蚤之歌》、《北国之春》、《伏尔加船夫曲》;独奏重奏曲:贝多芬(小调悲壮《钢琴奏鸣曲》)、(小调《月光》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圆舞曲》、尚邦《波兰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圣桑《动物狂欢节》、普罗柯菲耶夫《彼得和狼》,交响乐: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海顿《D大调第104》、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歌剧、午剧:莫扎特《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茶花业》、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这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音乐华章。曾经激励感动过多少代人呵!每位音乐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每次的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这些优秀作品极赋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但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长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各自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因此,我国必须在平时多多接触一些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并且从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开始,让其在幼年时代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就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深厚。近百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应中西兼听,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的,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的人民音乐生活中,通俗性音乐总是大量地存在着。古代称“时尚小曲”或“时尚小令”,今日称“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例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里的妈妈》、《奉献》、《五星红旗》、《雾里看花》、《涛声依旧》、《榕树下》以及各种流行乐队组合“零音乐队”、“舞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羽泉”、“黑鸭子乐队”、“黑豹”。更有分风糜世界的现代音乐流光异彩,理查德的现代钢琴音乐,黑人歌手,里奇、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等等。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倍加厚爱的音乐人。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焊,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消遣,对人们精神上的调剂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但它也有两大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庸俗的。缺少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们是一时殊难分辨,庸俗音乐的炮制者也利用此来牟取利益。我们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下才能逐步到达。它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用健康的代替庸俗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们以美以娱乐、以愉快。人们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才来听音乐的。

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是美仑美奂、情趣昂然。

第5篇:化学与人类生活

化学与人类生活课程论文

化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学院 ------系-----专业 姓名-----学号--------摘要:1.化学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2.化学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关键词:化学,酸雨,化学烟雾,温室效应。

化学使人类开始自己创造新物质,而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恶劣影响。

1.化学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1.1 化工厂产出各种各样的化肥,能较好改善土壤,提高生产力;

1.2 石油可以提炼出沥青,燃油,生产各种各样的塑料,大大满足了人类部分需求;

1.3 含硅酸盐的水泥浇筑了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大道,一块块拼成桥梁的路板,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厦。

2.化学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2.1含硫的矿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释放了含硫氧化物,引发了酸雨。酸雨腐蚀了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造成了大片绿色植物和河里的鱼类死亡;

2.2 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废气含有毒物质,在空气不通风和阳光照射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学烟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

2.3 大量矿石燃料的燃烧释放了热量,超出环境的承受范围,严重影响全球的气候,造成温室效应。

总而言之,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利用化学创造新物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化学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合理利用化学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化学技术,促进人类和社会的进步。

第6篇:动物与人类生活

我最喜欢的动物及其与人类关系

引言:世界上动物千千万,而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狗。狗凭借其善解人意,友善忠诚的性格成为陪伴人们一起长期生活的动物之一。常言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狗与人的关系是很亲密的。而在当代人类生活、工作中狗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内容:

一、我喜欢狗的原因。

从小我就对狗狗特别特别感兴趣。我觉得这应该和我们家养的第一只狗—哈巴狗“豆豆”有关。从我能记事起,豆豆就一直陪伴着我和哥哥,我们带着它一块散步,给它洗澡,看它洗完澡后乱甩身上的水和不经意间滑倒时的滑稽表情,牵着它的爪子一起跳舞„„直到我上了一年级,某天回家发现豆豆不见了,原来它被外公送给了别人。那时候我特别伤心,在路上看到哈巴狗都会瞧一瞧是不是我家豆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的生活中不能缺了狗狗。长大后,我渐渐的发现了狗的很多优点:

(一)忠诚,看电影看小说都能看到很多关于狗狗的故事:《忠犬八公》《我和狗狗的十个约会《导盲犬小Q》等,每看一部都是泪流满面。其实人与狗的故事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延续至今,而狗的忠诚是人们共同认可的;

(二)友善,我认为狗是天生友善的动物,尤其是对小朋友而言。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愿意让狗狗做他们的宠物,陪他们的小孩子玩耍;

(三)善解人意,狗是一种通人性的动物,它们很聪明,也知道主人何时生气,何时开心。当你生气时它会蹲在一旁偷偷拿眼瞄你,不敢妄自上来缠你,而当你开心时,它会陪你开心,和你一块玩耍„„总而言之,狗狗就是这么惹人爱的动物,

二、狗与人类的关系狗和人类之间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我也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人和狗之间的感情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而在现代社会中,狗扮演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归结为两种,服务犬类和宠物犬类。服务犬类主要作为看门犬,警犬,缉毒犬,搜救犬,猎犬牧羊犬,军犬等。而人们最为了解的莫过于警犬和导盲犬。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警犬凭借其 灵敏的嗅觉跟随着解放军救了很多人,同时也有很多警犬由于身体负荷过重而牺牲在救灾现场„„而关于导盲犬,它们经过专业的训练,也已经成为了残疾人离不开的好伙伴了。除此之外,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是狗作为宠物来陪伴人们。有小孩的家庭中是最有可能养狗。

父母通常将狗作为儿童淘气时的玩具,而狗更应该是一本教科书,教育儿童基本的生物常识以及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知识。儿童通过关心宠物知道了什么是责任,此外狗狗作为宠物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的应对生活的压力,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宠物有助于减轻孩子由于父母离异和兄弟离散而带来的孤独感,同样宠物还可以成为孩子们乐意的玩伴。另外,狗还使得老年人得到了驯养宠物的经历,抚摸和被抚摸的机会并且有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动物还可以用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在护理院和退休社区,有狗等宠物始终陪伴着主人能使老人更少出现意外。结束语:

总而言之,狗是对我们人类最忠诚的动物之一,它们用它们短暂的一生来尽心尽力地陪伴我们。而我们能做的不多,就只有好好关爱它,陪它们一起玩耍,给它们安全感,真心待它。让我们保持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美好、自然与和谐。

参考文献:

赵建成,生物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日]川口 晴,与狗狗的十个约定.中信出版社,2008.

[美] stein Garth,我在雨中等你.圆神出版社,2008.

第7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考试论文

公选课论文

论文名称:化学与人类生活——室内空气污染及预防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行政管理1103 姓名:刘家浩 学号:201011522318

室内空气污染及预防

姓名:刘家浩

班级: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103班

学号:201011522318 摘要: 人的一生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而人们68%的疾病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我们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眼下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逐步在改变生活和居住环境,都在进行简单和复杂的室内装修。然而,家庭装修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的“隐形杀手”,据专家介绍,“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继“煤烟污染”和“光化学污染”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空气污染问题。

关键词: 装修材料

室内空气污染

甲醛、苯、酯、三氯乙烯和氡气

致癌

预防

危害

正文: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指建筑物本身、装饰材料或家具释放出的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它越来越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人类至少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特别是城市人口在室内的时间甚至超过了90%,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生活的隐形杀手,国际上一些室内环境专家把室内空气污染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5种环境因素之一。室内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室内环境的标准,从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到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限制,对室内环境进行全方位严格的监控,但在装修施工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空气污染仍然较为严重。。

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很多分歧格的建材或装饰材料造成对人体的危害。主要的有毒物质有六种:甲醛、苯、酯、三氯乙烯和氨气、氡气。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及危害:

甲醛主要来自保温材料、绝缘材料、地板胶、涂料、塑料贴面等,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它各类装饰材料。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可以抑制人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如吸人较大量的苯可能引起白血病。

苯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大量的化工原材料,如涂料,粘合剂,填料及各种有要溶剂等,都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经装修后发到室内。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甲苯、二甲苯同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酯和三氯乙烯主要来自油漆、干洗剂、粘结剂等,它们可引起眼睛结膜炎、咽喉炎等疾病。

氨主要来源于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防火板中的阻燃剂等。因氨极易溶于水,对眼、喉、上呼吸道作用快,刺激性强,轻者引起充血和分泌物增多,进而可引起肺水肿。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氨,可引起喉炎、声音嘶哑。重者则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而引起窒息,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昏迷和休克等。

氡来源于建筑物的地基和周围的土壤约占室内氡的60.4,来自建筑材料和室外空气的分别占19.5和17.8。确定性效应表现为:暴露在高浓度氡下,肌体出现血细胞的变化。氡对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特别是与神经系统结合后,危害更大。 随机效应主要表现为肿瘤的发生。由于氡是放射性气体,当人们吸入体内后,氡衰变产生的阿尔法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专家研究表明,氡是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认为氡是室内重要致癌物质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1,装修设计防治

在装修前要科学地确定装修设计方案,对房间的整体结构、用材和布局进行设计。为防治污染,装修格调力求做到简洁、大方、实用,不要过分追求豪华、奢侈。在装修设计时应尽量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装修环保材料进行装修,用含量或释放量要低于国家标准材料。

2,选材防治

在装修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板材、涂料、胶粘剂等装修材料都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根源。国家对装修材料制定了严格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必须按照国标来严把材料关,做到慎选装饰材料,拒毒于门外。装修前到管理规范的材料市场购买有正规检测机构出具合格检测报告的产品,做好主要装修材料的进场验收。在选购人造板材时,必须选用符合E1类标准的产品;在选用大理石、花岗岩时应查看其放射性是否超标;购买油漆、涂料时尽量选用合格的水性健康型油漆和涂料;若是购买成品家具,应注意内部板材切口或表面是否密封,打开柜门是否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若存在上述问题则需谨慎选购。

3,工程施工防治

装修施工过程中,如果将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密封在材料当中,不散发到室内空气中去,一般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法可以控制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的空气释放量。如用细木工板、胶合板等板材打制家具时,若有裸露空气的地方,则材料中甲醛会释放到室内空气中,因此板材反面及所有切口处都要多刷几层油漆进行密封。为防止建筑主体材料中氡、氨的释放,应在墙体表面多做几遍涂料、油漆,涂膜要达到一定的厚度。为减少污染,在施工中不应在木地板下铺设木工板作垫板,尽可能不用或少用胶粘剂。

4,植物防治

在居室中摆上几盆植物,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也能净化室内空气。在诸多植物中,吊兰吸附有毒气体效果特别好,芦荟有一定的吸收异味作用还能美化居室,绿色带果植物盆景既环保香味又自然还有益健康,仙人掌、虎皮兰、景天、芦荟和吊兰等是一直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还可利用一些自然的除味品放置于柜子里,如柠檬、柚子皮、橘子皮、白醋等。在密封的橱柜内吸收掉一部分板材及油漆释放出的污染物,这样打开柜子时对外散发的污染物会减少。

5,通风防治

预防室内空气污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自然通风,保证室内有一定的新风量。居室要经常开窗户通风换气,切忌长时间的封闭。尤其是新建的住房和新装修的住房一定要坚持长期开窗,增加室内空气的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各种气体尽量散发,其毒性会有所减少。装修完工后不能马上入住,更不可在通风不畅的新装修房内过夜,而应在通风透气较长时间后再考虑入住。最好是等到没有异味,油漆、涂料等已干燥,室内空气检测合格后再入住。若检测后TVOC含量超标,因有机化合物极易挥发,保持自然通风则可降低室内空气中TVOC含量。若甲醛含量超标,通风可降低室内甲醛含量,但若想彻底解决,则需从源头遏制甲醛的释放。

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保证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必须从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源做起,简化装修,采用绿色建材,合理施工。通过室内空气检测来检验室内空气品质状况。若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时,应根据污染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降低室内设施污染物释放量比较困难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通风换气,扩大通风量和使用空气净化器,把室内空气污染降低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浓度以下,这是比较实用而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1]蔡宏道.现代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8-480.

[2]中华人民[FS:PAGE]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06年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陈丽雅,金振国.室内空气污染有关疾病[J].江苏预防医学,2001,(4):48-49.

[4]郝瑞敏,室内空气污染的探讨[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4)

第8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要求

《化学与人类生活》课程论文要求

1、 在课程内容范围内自拟题目

2、 字数2500以上

3、 论文内容应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并应有自己的观点、体会等

4、 格式:

题目

姓名

班级、学号 摘要

关键词 (3至5个) 正文

参考文献(若干篇,能有英文参考文献更好)。 引文格式如下:

„大花细辛(Herba Asari Maximi)分布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苏、浙江。 春、夏采收,洗净,晒干使用[1]。

„„„„„„„„„„„

中药材所含挥发性成分,组成非常复杂,是重要的药用有效成分。对中药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通常采取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4]。

……………………………………

参考文献

[1]董世份.中华医药全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899—902 „„„„„„„

[4] 杨天奎,高春香,张超明,等.a—亚麻酸降脂作用的研究[J].中国油脂,1995,20(3):46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期刊 [序号]作者.(外国人姓前名后,名缩写,省略缩写点“.”;3人以上只列3人,后加“等”字)题名[J](文献类型标志).期刊名(外文可缩写,省略缩写点“.”),年份,卷号(期号):起始页码(如期刊无卷号,则为:年份(期号):起始页码) 如

[1] Smith R D,Loo J A,Edmonds C G,Barinaga C J,Udseth H R.New Developments in BiochemicalMass Spectrometry,Electrospray Ionazation.Anal.Chem,1990(62)::882-899.

[2] 周维纯,姜紫荣,王金秋,等.杨树皮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化学组成及其药效[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1):73. [3] Kebarle P,Tang L. From Ions in the Gas Phase,the mecchanism of 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Anal.Chem,1993(65):972A-986A. [4] 黄自然.蚕粪制取叶绿素衍生物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2):20. 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始页码 如

[5] 朱明华.仪器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6.

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符史良,

钟杰平, 李海霞1, 谭志雄

112 (1.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2.广东海洋大学现代生物化学实验中心,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本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以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工艺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含量,探讨了乙醇浓度、乙醇倍量、回流时间、pH值、浸泡温度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是:10倍量50%乙醇为浸提剂,浸泡温度为70℃,pH值=7,回流时间为1 h,提取次数为2次。 关键词:金银花;绿原酸;正交实验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

文章编号:

Study on Extraction Process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Flos Lonicerae

1

2

11

FU Shi-liang,ZHONG Jie-ping , LI Hai-xia , TAN Zhi-xiong ,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1 Science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2. Modern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Abstract: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Flos Lonicerae was studi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anol, the processes were then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and Chlorogenic acid was determined by UV.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ethanol, folds of ethanol, refluxing time, pH and extracting temperature on Chlorogenic acid content had been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Flos Lonicerae includes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10 folds of 50% ethanol , dip in 70℃ water , pH=7 , refluxing for 2 times and 1 h each time.

Key words: Flos Lonicerae; Chlorogenic acid; orthogonal test

金银花(Flos Lonicerae)是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1]。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生育、解热、保肝、止血、降血脂、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并且具有明确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2]。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各种炎症、高热症、高血脂症、肿瘤放疗等。金

,银花对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广谱抗菌中药[34]。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绿原酸[5]。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咖啡酸(Caffeic acid)与奎宁酸(Quinic acid,即1-羟基六氢没食子酸)的酯,分子中具有羧基、酯键以及多元醇和多酚结构,是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学名为3-O-咖啡酰奎宁酸(3-O-caffeoyl quinic acid),结构式如[6]图1所示。绿原酸的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消化、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均有疗效[7]。近年,绿原酸及其衍生物被确认是大鼠肝微粒体中葡萄糖-6-磷酸位移酶(Glc-6-P-translocase)的特效性抑制剂,显示出其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前景[8]。绿原酸也是某些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5]。

绿原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及多个羟基,易溶于水、乙醇和甲醇。金银花提取物中绿原酸在有机溶剂中比较稳定,在乙醇中比在甲醇中更稳定,提示金银花提取物供试液宜用乙醇配制,绿原酸对照品也最好用乙醇配制,更利于保存[9]。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即稀醇法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以正交实验优选提取条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并对影响绿原酸含量的多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了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

HOOHOHOHOHCOOHO-COCH=CH 图1 绿原酸结构式

Fig.1 The structure of Chlorogenic acid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材料:金银花,购于广东湛江市天马药房。

试剂:分析纯无水乙醇,广州化学试剂二厂;蒸馏水,自制。 绿原酸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仪器:UV-2102 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龙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FA-1104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SH2-D(Ⅲ)循环式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1.2 实验方法

设计正交试验方案,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考虑的影响因素有:乙醇浓度(质量分数)、乙醇用量、回流时间、pH值、浸泡温度,根据实验要求,选定各因素的取值范围,设计成4水平5因素的水平、因素表,具体见表1。

表1 水平、因素表

Table 1 The table of levels and factors

水平因素

乙醇浓度(%)

乙醇倍量

回流时间(h)

pH值

浸泡温度(℃)

A B C D E 1 40

1.0

50 2 50

1.5

60 3 60

2.0

70 4

70

2.5

7

80

综合考虑提取效果和经济效益,固定提取次数为二次,按上述正交试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干金银花剪碎,称取20.0g,加乙醇,调节pH值,水浴浸泡3h,回流,过滤,得滤液;将滤渣加乙醇,调节pH值,水浴浸泡2h,回流,过滤。合并二次滤液,低温处理,减压抽滤,回收乙醇,浓缩得粘稠状提取物。

准确称取绿原酸标准样品10mg,用无水乙醇定容至100mL,分别准确量取0、

1、

2、

3、

4、

5、6mL于7个25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用UV-2102 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329nm处测定吸光度A,并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绿原酸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准确称量提取物,用无水乙醇稀释至适当浓度,在329nm处测定吸光度A,查标准曲线,

[10,11,12]计算样品中绿原酸的百分含量。所得数据列于表2。

5表2 L16(4)水平正交试验结果

5Table 2 Results of L16(4)level orthogonal test

编号 乙醇浓度 乙醇倍量 回流时间

pH值

浸泡温度

吸光度

绿原酸的含量 (%) (h) (℃) (A) (%) A B C D 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0 8 1.0 4 50 1.759 8.59 40 10 1.5 5 60 1.752 8.56 40 12 2.0 6 70 1.158 5.66 40 14 2.5 7 80 1.778 8.69 50 8 1.5 6 80 1.643 8.03 50 10 1.0 7 70 1.836 8.97 50 12 2.5 4 60 0.914 4.47 50 14 2.0 5 50 1.791 8.75 60 8 2.0 7 60 1.403 6.86 60 10 2.5 6 50 1.775 8.67 60 12 1.0 5 80 1.503 7.34 60 14 1.5 4 70 1.378 6.73 70 8 2.5 5 70 1.293 6.32 70 10 2.0 4 80 1.797 8.78 70 12 1.5 7 50 1.444 7.06 70 14 1.0 6 60 1.771 8.65

2.结果与讨论

由表2数据对各个水平因素进行极差分析,得出极差分析表3

表3 极差分析表

Table 3 The range analysis of level factors 因素 水平 绿原酸的含量(平均值)K 极差值R

40

7.88 乙醇浓度(% )

50 7.56

60

7.40

70

7.70

8 7.45 乙醇倍量 10 8.75 12 6.13 14 8.21 1.0 8.39 回流时间(h) 1.5 7.60 2.0 7.50 2.5 7.04

7.14 pH值

7.74

6 7.75 7 7.90 50 8.27 浸泡温度(℃) 60 7.14 70 6.92 80 8.21

0.48

2.62

1.35

0.76

1.35 由极差分析表3可知,在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范围内,用稀醇法从金银花提取绿原酸,其影响因素大小为:乙醇倍量>浸泡温度=回流时间>pH值>乙醇浓度。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10倍量50%乙醇为浸提剂,浸泡温度为70℃,pH值=7,回流时间为1 h,提取次数为2次,即编号6:A2 B2 C1 D4 E3。此条件下,绿原酸的含量最高,为8.97%。 2.1 乙醇用量的影响

乙醇用量对绿原酸的提取率影响最大。随着乙醇用量增加,绿原酸的提取率逐渐增加,当乙醇用量增加至金银花重量的10倍时,绿原酸的提取率逐渐达到最大值。乙醇用量少,对绿原酸的溶解、萃取不充分,因而绿原酸的提取率较低。但乙醇用量大于10倍量时,绿原酸的提取率反而下降。可能的原因是,醇用量过大,伴随吸附和包夹,致使绿原酸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选择适当的乙醇用量,既能得到理想的提取率,又可避免试剂的浪费。 2.2 浸泡温度的影响

浸泡温度对绿原酸的提取率有较大影响。绿原酸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浸泡温度过低,不利于绿原酸的浸出,较高的浸泡温度有利于绿原酸的溶解提取,但温度过高会加快绿原酸的分解速度,影响绿原酸的提取率,也会增加杂质的溶出量。从正交实验结果可知,浸泡温度控制在70℃左右为宜。 2.3 回流时间的影响

回流时间对绿原酸的提取率也有较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回流时间为1 h时,提取效果最好。随着回流时间延长,提取率不断下降。回流前已对金银花进行3h的热浸泡,相当部分的绿原酸已在浸泡时被溶出,再进行1 h的回流浸提,绝大多数的绿原酸已被萃取。再增加回流时间,无法使绿原酸的含量增多,反而将使绿原酸分解的几率增大,还可能使提取物中的杂质增加,造成绿原酸提取率降低。缩短回流时间,既能获得较好的提取率,又能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2.4 pH值的影响

pH值对绿原酸的提取率有一定影响。文献认为绿原酸在碱性条件下易降解,降解产物[9]为咖啡酸和有关物质。本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7的中性条件下,提取率最大。理由是,在较高的温度下提取,其过程绿原酸将会有部分分解或发生一定的水解、醇解反应。碱性介质和酸性介质都将有利于绿原酸的分解或反应,因而,在中性条件下提取最好。在中性条件下提取,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成本低等优点。 2.5 乙醇浓度的影响

本实验中,乙醇浓度对绿原酸的提取率影响最小,质量百分比为50时提取率最大。由于乙醇本身的特性,药材组织内的一些绿原酸不易被高浓度的乙醇提取,因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透过细胞壁和解吸有效物质的能力是不同的,通常,50%乙醇溶液解吸效果最好。解吸效果越好,提取率越高。

实验表明,10倍量的50%乙醇,中性条件下70℃浸泡,回流1 h,提取2次,得出最好的提取率,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狄留庆,蔡宝昌,李伟东,等. 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3,26(7):491 [2] 樊宏伟,肖大伟,余黎,等. 金银花及其有机酸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2):145-147

[3] 宋海英,邱世翠,王志强. 金银花的体外抑菌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5):269 [4] 曲京峰,张少华. 中药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7 [5] 高锦明,张鞍灵,张康健,等. 绿原酸分布、提取与生物活性研究综述[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2):73 [6] 吴立军. 天然药物化学(第4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8 [7] 蔚芹,马希汉. 绿原酸及其提取分离方法评述[J]. 中成药,2001,23(2):136 [8] Hem merle H, Berger H J, Below P, et al. Chlorogenic acid and Synthetic chlorogenic acid derivatives; novel inhibitors of hepatic glucose-6-phosphate translocase[J].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1997,40(2):137~145 [9] 陈刚,侯世祥,胡平,等. 金银花提取物中绿原酸的稳定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23~225 [10] 张雁冰,寇娴,王桂红. 密县金银花及其茎、叶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J].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34(2):36~37 [11] 沙世炎,徐礼. 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6 [12] 张英,李世敏,林志达,等. 绿茶中药用绿原酸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2001,22(11):85~86

第9篇:化学与人类 化学与绿色生活[范文模版]

化学与绿色生活

——化学支持绿色生活

摘要: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和技术的相对落后造成资源日渐贫乏,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倡导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充分而无污染或少污染地利用资源 ,达到生活资源的在循环和在利用。本文旨在介绍什么是绿色化学,如何发展绿色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绿色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言:

传统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绿色化学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化学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绿色化学从反应原料、反应条件、转化方法或开发绿色产品等角度进行研究,打破传统的化学反应,设计新的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支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生活提供了便利。

关键字:

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保护环境

正文:

一、化学——绿色化学的概念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化学被提出来。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型化学,它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目前得到世界广泛响应。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按照美国《绿色化学。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绿色化学”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绿色生活的概念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和技术的相对落后造成资源日渐贫乏,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倡导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充分而无污染或少污染地利用资源 ,达到生活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三、化学——绿色化学产生原因及特征

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给人类也带来了危难。而每一门科学的发展史上都充满着探索与进步,由于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合成出未知性质的化合物,只有通过经过长期应用和研究才能熟知其性质,这时新物质可能已经对环境或人类生活造成了影响。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绿色化学应运而生。严峻的现实使得各国必须寻找一条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学的口号最早产生于化学工业非常发达的美国。1990年,美国通过了一个“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1991年后,“绿色化学”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并成为美国环保署(EPA)的中心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

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的一门科学,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主要特征为:(1)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统一;(2)强调原子经济性反应,实现废物的零排放;(3)体现化学与化工等发展与融合,目的是实现清洁生产;(4)要尽可能优先的使用催化剂技术;(5)工艺条件尽可能的温和,以减少能耗和提高安全性。

化学与绿色生活中的作用

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 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特别是近几年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 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 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 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 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已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1、化学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多年来, 洗涤剂类化学品是最易引起社会公众注意的一大类生活必需品。洗涤剂工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性能、经济效益, 还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做保证。三聚磷酸钠的清洁作用非常好,可以给企业带来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但他也是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的营养成分,在各家各户排放含磷的洗衣粉到水中时,低等植物就拼命地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污染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在洗衣粉中加入三聚磷酸钠,我国虽然没有禁令,但也提倡大家尽量不要用三聚磷酸钠。相反,烷基多苷、醇醚羧酸盐、脂肪酸甲酯磺酸钠、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和葡糖酰胺等温和型活性剂由于其对人体温和,对生态无害特质,而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硫酸铝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化学沉降剂。它是易溶于水的晶体物质,溶解之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硫酸和白色的絮状胶体沉淀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自身能够非常快的下沉,而且有强大的吸附力,能把周围所有的固体杂质都吸附起来,并连同他们一起下沉。但是科学家们发现用铝来清洁水资源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如果人过多地摄入铝离子会引发老年痴呆症,不符合绿色生活的原则。所以科学家们建议人们使用更加清洁、健康的沉降剂——高铁酸钠。高铁酸钠溶解于水之后生成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一样,是絮状沉淀,又由高价铁跌到了低价铁生成了新生态氧,可以利用其氧化作用对水进行消毒,避免了过多的摄入铝,又可以消毒,一举两得,实现了绿色生活。

3、化学在能源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为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将生物物质用作化学原料和能源是绿色化学的战略目标。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高达300 亿吨以上,其能量储备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百亿吨石油,且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如可将淀粉或纤维素降解成葡萄糖,再用细菌发酵和(或)酶进行催化,生产出我们所需的化学物质。大学的教授利用废弃的生物物质经石灰消化处理,然后进行发酵,生产出有机化学品和燃料。此外,太阳能、水力能、海洋能、风力能、生物物质能均属于清洁能源。我国水力能资源丰富,水力能实际可利用2.5亿千瓦;全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能相当于1.7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清洁能源,既可以替代相当部分的矿物能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4、化学在轻化工业中的应用

轻化工业的绿色化生产,主要是指制革工业、造纸工业以及发酵工业的绿色化生产。仅造纸行业每年有害废水的排放量就高达5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1/6,其中90%以上是难以降解的制浆黑液和漂白废水(白液)。因此,一方面要研究开发源头绿色化的轻化工业生产工艺技术,另一方面要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使之逐步绿色化。铬鞣仍然是皮革生产中使用的主要鞣制方法,铬以及皮革中的三价铬可能被氧化为致癌的六价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采用单独的无铬鞣法还不能完全达到铬鞣皮革的目的。但无铬鞣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5、化学在农药中的应用

由于农药及其在环境介质间传递所引起的污染很难根治,近年来研究者的注意力从农药的强杀伤力和广谱性上逐渐转移到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究上来,高效、安全的农药品种在市场上渐唱主角。在众多的新型农药中,生物农药可以说是绿色农药的首选。近年来,我国已经生产了一些植物源农药,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中,如苦楝素、鱼藤酮、苦参碱。 结束语:

绿色化学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它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和催化剂,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绿色产品。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也是我国以及全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杂志

《化学与人类》 刘旦初 网络视频课

上一篇:幼儿教师自我成长计划下一篇: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