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工作总结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下数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五下数学工作总结

苏教版五下数学教案

本学期第( 1 )个教案 上课日期:2015年( )月( )日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等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 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 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练习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作业

直接写出得数:

5x+4x= 8y-y= 7x+7x+6x= 7a×a= 15x+6x= 5b+4b-9b=

二、 自主学习

1、 交流预习作业 指名学生口答

2、 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长大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3、教学例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 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2)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3、 教学例2,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4、 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2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5、 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三、 多层练习

1、 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 完成“练一练”第2题,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咧?你是怎么想的?

3、 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4、 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式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5、 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 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

2、 每日一题

写出一些方程,并在小组里面交流

六、 板书设计

方程

50+50=100 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七、 教学反思

4 本学期第( 2 )个教案 上课日期:2015年( )月( )日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第1个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作业

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14 y-28=35 5y=40

二、 自主学习

1、 交流预习作业

(1) 指名学生回答预习作业

(2) 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

2、 教学例3 (1) 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5 (2) 取出天平,情景引入(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 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质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 出示第1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板书: x=50 x+10=50+10 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 出示第2组天平图

6 你能用等式表示第2组图中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 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5) 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现在小组中说一说。

归纳:等式两边同事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 (6) 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3、 教学例4 (1) 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 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 解:x+10-10=50-10„„根据等式的性质

7 X=40„„化简等式 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想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3) 小结

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检验„„)

三、 多层练习

1、 完成练一练第1题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2、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解题核对

3、 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

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4、 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 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什么是解方程?

8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五、 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

2、 每日一题

六、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书,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根据等式性质 (1)写“解” X=40 „„ 化简等式 (2)等号对齐

(3)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

(4)检验

七、教后反思

9 本学期第( 3 )个教案 上课日期:2015年( )月( )日

第一单元

第三课时

等式的性质(2)

第2篇:苏教版五下数学试卷分析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孟云华

一、考试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55人参加考试。总的来说成绩还比较满意,中等学生这次发挥的比较好,普遍有进步。

二、试卷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命题检测的范围比较全面,难易适度,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试题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试题共计六个大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三、学生的答题情况

1、基础知识部分,共有11个填空题。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可从答卷情况看,有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一是学生审题不认真,二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三是学生学的过死,不会灵活的解决问题。

2、判断题共5小题,学生掌握良好,大部分同学丢分丢在第1小题,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

3、选择题共5小题,其中第3小题和第5小题错误率比较高,学生没有掌握牢固。

4、计算部分,学生计算题成绩比较理想。有些困生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口算教学作为重中之重,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5、作图题(2)小题学生掌握较好,(1)小题学生失分很多。

6、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遇到的问题时候,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不能够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更为逊色。

四、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1、注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课本,抓基础。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2、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探究。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数学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数学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

3、注重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

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数学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

数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有推进作用。

4、加强教师的教学素质

从本次考试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经验很欠缺。虽然是水平知识已经达到,但是经验不足 ,讲课时很多知识的细节就给忽略了,比如解决问题中的单位问题,比如把分式列成综合算式时的书写顺序都没有和学生特别强调过。以至于学生失分比较严重。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向他们请教。

第3篇:青岛版五下数学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单元

正负数

1、相反意义的量

2、正负数表示的时候注意:正负号、 数字(别抄错)、单位

3、负数比较大小

9﹥7

-9﹤-7

4、温度计上标出温度(注意零下的表示) 第二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单位1的理解,如何确定单位1

2、分数的定义:单位1 平均分

3、分数单位,由分数的分母唯一确定

带分数2 有几个分数单位?(2×7+3=17个)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后面的数在底下) 除数1537

5、比例与量的问题:把3块饼平均分成5份,1份占总量的(比例,用单位1来除),1份是块(量,用总量3块来除),1块饼的相当于3块饼的,1块饼的相当于4块饼的,也相当于2块饼的。

6、用5块橡皮泥做了7片树叶。

平均每块橡皮泥做多少片树叶?

7÷5 平均每片树叶要用多少块橡皮泥? 5÷7 (每什么,什么来做分母)

7、数轴上表示数(分清划分成几段)

8、分数比较大小 (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异分子、分数与小数)

9、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假分数大于等于1

10、分数的基本性质 常见单位换算: 4515253535151000毫米=100厘米=10分米=1米=0.001千米

2.5厘米=平方为百进制

立方为千进制

1米

40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2天=56小时

90秒=1分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1吨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100公顷 注意有带分数的形式 第

三、五单元

分数加减法

1、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三个数时先求两个数的,在和第三个求)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三个数时先求两个数的,在和第三个求)

2、短除的格式,注意事项(从最小的开始,只能出现质因数)

乘时乘哪些数,最后写两句话:谁与谁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结果化简化带。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再计算。 注意通分的方法,格式。

约分的定义(约分最后化成的是分数)

5、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化简;

2313=2.031

9.06=9 (整数不变) 100050131

2(分母中含有2和5因数时,可以化成有限小数;除此外,还含有别的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6、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和定律及减法的性质对分数同样适用。 第四单元

方向与位置

1、数对的写法

(3,2) 列在前,行在后,注意旋转和平移

2、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

方向(主方向),夹角(靠近主方向) 互为参照物的两个物体描述位置时:方向相反、角度不变

3、描述路线(利用方向与距离)

主语(这艘船)从(

)出发 ,向(

)方向行走(行驶、航行)(

) 千米(米,海里,公里),到达(

)地,再向(

)方向行走(

) 千米,到达(

)地,最后向(

)方向行走(

) 千米,到达(

)地。 第

六、八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1、复式条形图,条形图描述数量,作图时标清图例,标上数字 复式折线图,折线图描述变化,描点、连线、标数字

2、可能性:大于0小于1, 0表示不可能,1表示一定。 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时注意化简。

3、数学与生活: 去煤场装煤:先安排最短时间的,最后安排最长时间的 烙饼:需要的时间=饼的张数×烙一面需要的时间

称次品:

2~3包

称1次;

4~9包

称210~27包,称3次; 28~81包 称4次 82~243包 称5次 244~729 包 称6次

第七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

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通用公式:V=sh

次;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① 仔细读题,分清求表面积还是体积; ② 看单位是否统一;③ 列式计算;④ 单位与答。 几种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常见应用题: 表面积:

①游泳池占地面积:即底面积=长×宽

一个面

②长方体包装箱四周贴标签纸(长方体管道):(长×高+宽×高)×2 四个面 ③游泳池四周和地面贴瓷砖:长×宽+(长×高+宽×高)×2

五个面 ④教室粉刷四壁和顶棚(去掉门窗与黑板):

长×宽+(长×高+宽×高)×2﹣门窗与黑板的面积

五个面

体积:

①直接求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②长方体锻造成正方体(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体积不变 ③长方体水倒进正方体,水的体积不变

④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长方体容器内盛有水,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面上升(或者取出物体后,水面下降),物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长×长方体的宽×水面上升的高度差

⑤广场中心,用棱长是5厘米的小积木拼成长1米,高1.8厘米,厚50厘米的广告宣传墙,需要多少块积木?

长方体的体积÷小正方体的体积 = 个数

(注意先统一单位)

⑥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50平方厘米,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这段钢重多少? 解析:增加的50平方厘米为两个底面的面积,底面积为50÷2=25(平方厘米) 1.6米=160厘米

160×25×7.8=31200(克)

答:这段钢重31200克。 典型例题:

1、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段是1米的(),是3米的(),每段长()米。

变式题: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全长的(),3份是(3)米。

2、 =( 9 )÷15 =35(12)18 =15÷(25)==(0.6)(写小数) 20(30)381838143

42、已知a=2×3×5,b=3×5×7,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210)。

3、1的分数单位是(),它含有(14)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22)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4、食品店有90多个松花蛋,如果装进4个一排的蛋托中,正好装完。装进6个一排的蛋托中,也正好装完。食品店共有(96)个松花蛋。

5、墨水盒的体积大约是350(立方厘米),制作这个墨水盒大约需用纸板300(平方厘米),它里面的墨水瓶大约能盛墨水200(毫升)。

14185919

6、一根绳子连续对折2次,每段是全长的,连续对折3次,每段是全长的。

4、分数单位是 ,且大于 而小于 的最简真分数(A)。 A、只有2个

B、只有6个

C、有无数个、

5、 的分母加上27,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C)。 A、加上27

B、乘

3 C、乘4

6、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5倍,它的表面积扩大(B)倍,体积扩大(C)倍。

A、

5 B、2

5C、12

5应用题:

1、关于分数: 59181878⑴某班男生24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或者问男生、女生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分清谁做分母、谁做分子)

⑵一个圆形花圃的面积是公顷,里面种了3种不同的花。其中牡丹占总面积的,百合占总面积的减)

⑶一节课长小时,学生自主探究用去了小时,教师讲解用去了小时,剩下的时间做练习,练习的时间是多少?(用总量去减)

变式题:一节课长小时,学生自主探究用去了,教师讲解用去了,剩下的时间做练习,练习的时间是多少?(用单位1去减) ⑷4箱苹果共120个,平均分给6个班。

161平均每个班分120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1÷6=

62平均每个班分几箱苹果? (用箱的数量来除)

4÷6=(箱)

323142523231425251,其余是玫瑰。玫瑰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分数加2045平均每个班分4箱苹果的几分之几?

1÷6=

平均每个班分多少个苹果? (用个的数量来除)

120÷6=20(个)

2、关于最大公因数:

⑴把两根分别长24分米和30分米的木料锯成若干相等的小段而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多少分米?可以锯成多少段?(若改成长24分米、30分米、48分米的三根木料来锯呢?)

解析:求24与30(或者

24、30与48)的最大公因数

段数=(第一根长度+第二根长度+第三根长度)÷第一问的结果

⑵把一张长20厘米,宽16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边长为整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长为多少?可以裁成多少个? 解析:先求20与16的最大公因数,即为第一问的答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求面积,再求出长方形卡纸的面积,用长方形的大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即为正方形的个数。

3、关于最小公倍数:

⑴餐桌上放着一些桃子,不论分给4个人.6个人或是9个人,都能正好分完。你能算出至少有多少个桃子吗?(

4、

6、9的最小公倍数)

⑵甲乙两人去游泳,甲每4天去一次,乙每6天去一次,今天5月30日,他们相遇,下次相遇时几月几日?(若甲工作4天去一次,乙工作6天去一次呢?) 求4与6的最小公倍数(变式题求5与7的最小公倍数),注意几个大月的形式

4、长方体正方体:

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80厘米,里面水深60厘米,该鱼缸棱长是用角钢做成的,地面是铁皮,四周为玻璃,放入10条鱼后水面上升到65厘米。求:

⑴制作这个鱼缸共用了多少角钢? ⑵制作这个鱼缸共用了多少铁皮? ⑶制作这个鱼缸共用了多少玻璃? ⑷这个鱼缸的容积是多少? ⑸放入的10条鱼的体积是多少?

⑹如果放入同样的鱼50条,水会不会溢出?溢出多少? 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

1=0.5

21=0.125

81=0.25

43=0.375 831=0.75

=0.2

4557=0.625

=0.875 88234=0.4 =0.6

=0.8 555111=0.05 =0.04 =0.02 202550

第4篇:五下科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马 晓 兰

《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这学期兼带了五年级三个班的科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方法和实践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尽量从以下做起: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习。

2、注意培养学生从部分到整体 ,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5、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6、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一学期结束了,我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但肯定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改进,更加努力的学习好的方法。

第5篇:五下语文教学总结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还有两个星期的时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趁现在有时间写写工作总结吧,开学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教学套路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你没有点新办法也是难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的。对几个不写作业的学生,我是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了。

五年级语文属于高年级了,它和中低年级写写背背有很大的区别,自己对五年级教学并不很在行,因为以前主要教中年级语文,记得领教材时自己还是蛮有压力的。生怕在课文讲解上有什么不到之处。

对于五年级的课文,有时以自己的备课为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看一点网上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也是不错的。搜集一些教学用的视频资料和课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个坚持;

一、日记本。

二、练字本。

三、读书笔记本。

四、听写本。日记的练习对于作文是很重要的,练字很重要,读书笔记近三四年是重点,听写本对学生的词语的掌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是最后这一个月,没怎么写。这两个星期也要写写这些基础词语。对于准早自习的安排以读课文为主,有时听结合课文录音磁带随读也是不错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纠正多音字也是很有好处的。

现在将本学期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如下:

一、首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北师大版教材自始至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以金钥匙的形式呈现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坚持课前预习,写摘录笔记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我充分鼓励,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争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排除学生作消极听客的现象,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教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为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直观教具,如挂图、生字卡片、插图、幻灯片等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如让学生预习生字后,拿生字卡片提问音、形、意,指导全班齐读,既锻炼了胆量,又训练了说话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时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注意对教材进行归类让学生了解到教材即有人文性,又具有典范人物、语言、历史故事、名人的文章。并结合农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生活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语言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依据学期初教学工作计划,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三、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做好学期末复习与研讨工作。

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平时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2.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却没有很好的做到例如:背诵课文,常规的生字、词语。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待于加强于指导。4.加强学生的阅读与朗读能力的培养.5.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绩. 6多和学生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7.加强学生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的难题,在这两方面的训练力度还不够,有待于下半个学期的进一步努力,相信一定能使这两方面的水平有大的提高。

第6篇:五下草原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上一篇:季节性施工措施下一篇:职校老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