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农机化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是农业系统工程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是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由“依靠物质的投入向更加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人才培养由注重单项技术技能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2010年开始,教育部、农村农业部等相继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其2.0版本。以此为契机,构建科学合理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解决当前高层次农机化人才的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农业系统工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有机子系统。本文的研究体系以物理-事理-人理(WSR)的系统方法论为参照,以意图(Desire)、调查(Investigation)、目标(Objective)、模型(Model)、协调(Coordination)、建议(Proposal)的系统化思维为引导,在分析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的概念和内涵前提下,将研究的主要内容框定为开展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阶段教育上,以农业系统工程、统计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人才测评理论、定性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DEMATEL方法等系统分析手段,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展开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现状调研分析,辨识分析影响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各要素,构建了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并开展了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第一,从农业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借鉴人才素质测评的能力素质模型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了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目标体系,系统分析并总结出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本文选取A大学入选“卓越计划”的农机化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在对其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专业认证中的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中发现:在以毕业要求为基本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往往出现“重视高学分课程,轻视低学分课程”和“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通识教育”的趋势,而与工程教育认证的“短板”效应相反,综合素质测评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评测,但其评测结果更多用于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上,并未对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强制性限制。根据教育现象学、教育生态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工程教育认证等相关理论,本文作者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及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认证体系中对学生毕业要求,以及能力素质模型等相关理论,运用系统归纳法,构建了知识特征、能力特征、素质特征(含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共计3大类23个指标的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目标体系。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其成长内生动力的成因——成长目标定位、成长规律遵循、个人价值需求、人才创新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分类描述了内外部环境对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影响,并对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各要素进行了辨识分析。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环境、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指出我国农机化事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农机化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各类推进农机化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成果显著,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另一方面,农机化人才流失的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现有的农机化人才储备不足,供需双方的矛盾突出的问题也影响了农机化未来的发展水平。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采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通过前文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提出了8大类,29个影响因素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成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为基础,基于DEMATEL方法,对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辨识。通过专家评定给出定量化的分析数据,按照DEMATEL方法的规则构建了各要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并分别计算出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等各项综合影响指数,获得对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起到重要影响的各要素数据。本文研究表明:培养制度建设是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任务,强化以跟踪评价和监督反馈为代表的质量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和独立条件,应考虑更广泛的采取以科研实践核心内容为代表的探究式方法,并努力满足卓越农机化学生的成长需求。第三,以OBE(Objective Based Education)的工程教育理论引入,系统分析了成长目标体系与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入选“卓越计划”的四所高校农机化专业为对象,分别设计了基于培养状态和成长导向为核心的问卷,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39份,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和系统聚类和定性统计分析。在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多重频率统计后发现,当前学生对于成长和培养目标的认知较弱,其外部成就动机尚未转化为内部成就动机,导致成长动力不足。原有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学生成长目标体系之间呈现结构性矛盾。针对此问题,本文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通过借鉴新供给经济学中关于后发优势的描述:从技术模仿、技术扩散带来的红利,到逐渐红利收敛的趋势,这种收敛压力在供给侧观察视角下,应当是在每一次供给侧创新完成之后的一个稳定时期中,追求随技术革命开启新的时代。总结得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由高等教育内部主动发起,影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从农机化行业、高等教育、农机化专业教育逐层递进,分析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供给侧改革思路,即应着重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立足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目标和发展特征,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作为考察目标输出,从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5个维度设计改革途径。在确保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完善培养过程和环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国际化质量保障等方面综合推进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第四,探索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全国第一个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农机化专业,为本文实证研究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吉林大学农机化专业201 1年进入卓越工程计划,并率先启动了从培养方案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调整,从条件保障建设到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改革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其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且持续性的过程。该专业开展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发。本文结合该专业的实践经验,在农机化人才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供需结构性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梳理出农机化行业和高校专业教育上的结构性问题,并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对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该专业在开展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思和经验,也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反馈。尤其是,作为国家农机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牵头单位之一,该专业的改革方案对全国高校的同类专业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卓越计划;农业机械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成长环境;成长机理

学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及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卓越农机化人才相关涵义的界定

2.1.1 人才的含义

2.1.2 卓越工程人才的含义及其特征

2.1.3 卓越农机化人才的含义

2.2 人力资源管理学视角下的分析

2.2.1 人才成长理论

2.2.2 能力素质理论

2.2.3 素质测评理论及其应用

2.3 高等教育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2.3.1 教育现象学视阈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2.3.2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3.3 教育评价的目标激励理论

2.4 工程教育认证及卓越认证理论及实践

2.4.1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2.4.2 卓越工程认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影响分析

3.1 卓越农机化人才的发展状态

3.1.1 我国农机化人才基本状况

3.1.2 我国高校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现状

3.2 影响高校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3.2.1 社会环境

3.2.2 技术环境

3.2.3 政治环境

3.2.4 教育环境

3.3 影响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

3.3.1 专业教育环境

3.3.2 校园文化环境

3.3.3 人际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分析

4.1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评价

4.1.1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评价

4.1.2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的学生成长评价

4.1.3 卓越农机化人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4.2 卓越农机化人才的成长目标

4.2.1 成长目标的定位

4.2.2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才成长目标体系

4.3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描述性统计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态势分析

5.1 我国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状态分析

5.1.1 我国卓越高校农机化专业分布

5.1.2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培养状态分析

5.1.3 基于学生成长导向的培养体系状态分析

5.2 高校农机化人才培养的供给矛盾分析

5.2.1 基于人才层次的供给矛盾分析

5.2.2 基于社会认知的矛盾分析

5.2.3 基于专业教育的供给矛盾分析

5.3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5.3.1 供给侧改革理论概述

5.3.2 农机化行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问题

5.3.3 高校农机化专业培养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5.3.4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DEMATEL方法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系统分析

6.1 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6.1.2 内涵建设的原则

6.1.3 目标导向的原则

6.1.4 质量优先的原则

6.1.5 强化协同的原则

6.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培养体系因子影响分析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直接影响矩阵构建

6.2.3 综合影响矩阵构建

6.2.4 综合影响指数的计算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吉林大学农机化专业为例

7.1 背景介绍

7.2 培养目标的设计

7.3 建设原则与方法

7.3.1 专业特征的交叉性

7.3.2 培养规格的复合性

7.3.3 质量体系的系统性

7.3.4 保障条件的协同性

7.4 课程体系构建

7.4.1 核心理念

7.4.2 优化原则

7.4.3 实践探索

7.5 建设内容与成效

7.5.1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7.5.2 教学资源进一步充足

7.5.3 培养过程进一步完善

7.5.4 学生发展进一步全面

7.5.5 质量保障进一步国际化

7.5.6 跟踪反馈进一步提升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点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导师简介

致谢

上一篇:教育公平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