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评价的概念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认识自我评价的概念

教师评价行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摘要】教师的评价行为会促使幼儿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幼儿的评价标准及评价语言。教师应该大力发扬民主,慎重评价幼儿,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具体评价幼儿,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自我概念;评价;积极;消极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和知识,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这应该成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1〕

幼儿阶段正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2〕作为幼儿阶段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评价注定是幼儿自我评价依赖的主要外部评价之一。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3-5〕

布朗芬布伦纳(Brofenbrenner, U.,1998)提出的生态系统观理论〔6〕认为,教师作为微观系统中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系统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借助生态系统中的中观系统对幼儿的家庭、同伴等其他微观系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家庭系统、同伴系统运转的重要背景,而且教师与家长、同伴的互动是家长、同伴对待幼儿的特点、方式及其变化的重要影响源。〔7〕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家长、同伴评价幼儿的重要依据。

为了深入探究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本研究对上海市某所普通幼儿园中4位教师的带班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发生的教师评价行为及语言。本研究累计观察20小时。4位教师都具有8年以上教龄和幼教一级职称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分别记作A、B、C、D教师。在观察结束后,主试分别就“平时如何评价幼儿”“如何面对家长评价幼儿”“对教师评价的观点及看法”等内容与4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经过对研究信息的分析整理,本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一、教师评价行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1.教师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会促使幼儿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对幼儿作出肯定评价后,幼儿会产生强烈、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使幼儿充满信心,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特别是对那些不经常受到教师关注或表扬的幼儿,教师的肯定评价对他们来说非常有意义。

小宇是B教师班上一名平时表现不是很积极的幼儿。在一堂音乐课上,教师弹奏了一首乐曲《老师,再见了!》。其他幼儿都觉得听这首歌是快乐的,只有小宇说:“老师,听了这首歌,我觉得很难过,我有一点想哭了。”他说这话时双眼含着泪水。B教师及时表扬了小宇:“你的耳朵真灵!”

据B教师说:“因为他平时很少有机会得到表扬,因此他当时有点得意洋洋,沾沾自喜。他觉得今天被老师重视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一个起点。

教师对幼儿的否定评价同样会导致幼儿的消极情感体验。幼儿由于表现不佳,遭到教师的批评,特别是当众被否定之后,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故意表现不好,借此表达自己对教师批评的反抗。

在“我是小海军”的音乐表演活动中,D教师让几名幼儿边唱边表演。表演完后,D教师问幼儿:“你们说,谁最好?”有的幼儿提名林林。林林很得意。可是D教师显然对林林的表现不满意:“林林一点力气也没有,还林林呢。”林林听后,撅着嘴回到座位上,拿出自己的玩具开始玩起来。

教师的否定评价犹如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林林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林林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2.教师的评价行为会影响幼儿的评价标准及评价语言

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对整件事情比较了解,或者在某个领域比较有权威的人,才能作出有水平的评价。幼儿缺少经验,评价能力尚未形成,评价标准和评价语言十分欠缺,因此幼儿自我评价的标准大多是从教师那里模仿而来的,特别是对绘画和手工作品的评价,很多时候幼儿会完全照搬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语言。

在引导幼儿互相评价绘画作品时,他们讲得较多的是“他线条很准确”“涂的颜色一点小白点也没有”。他们讲的这些话都是我平常提醒他们的那些话。(C教师语)

他们会依据教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A教师语)

3.教师经常有技巧地表扬幼儿,容易误导幼儿

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幼儿时,大多是说幼儿的优点,因为“有许多家长都喜欢听好话”。A教师说:“我讲话也要看家长,不能讲一些家长不喜欢听的。老是说幼儿不好,家长会不开心,而且也会很讨厌老师。” 因此,教师们往往采取“爱听就说,不爱听就不说”的策略,在向家长反馈意见时大多报喜不报忧,技巧性地表扬幼儿。而这会使幼儿从家长与教师的谈话中只接收教师的积极评价,容易误导幼儿在发展自我评价时倾向于“感觉良好”,忽视自己的不足,形成不健康的自我概念。

4.教师的评价行为会影响幼儿的择伴行为,进而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幼儿选择谁做好朋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因为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在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好朋友标准时,他们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去结交那些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做朋友。

俊俊和小远是比较顽皮的孩子。一次,俊俊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小远主动和他说:“俊俊,我们一起玩,好吗?”“俊俊,我把弹珠警察给你玩,好吗?”小远会很主动地去跟俊俊交往,和俊俊做好朋友,一起看书。(D教师语)

“同伴之间的评价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也会有影响。”来自同伴的积极评价会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否交到好朋友,是否有人和自己一起玩,这成为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快乐的标准之一。快乐和积极的同伴交往会带给幼儿自信,有利于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二、给教师的建议

1.以具体评价为主

教师有时会为了维持班级纪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等目的实施评价行为,或者表扬遵守纪律、完成教学目标的幼儿,或者批评违反纪律、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幼儿。尽管教师评价蕴涵的目的不同,但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往往会把教师蕴涵其他意图的评价当作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单纯评价。因此,不论教师的评价行为是出于维持班级纪律,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等目的,这些评价行为都会被幼儿简单理解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评价,并会以此为标准评价周围事件。教师在日常评价中应该以具体评价为主,避免评价空洞和泛化。评价语言要具体,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评价方式具体评价幼儿。具体的评价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便于幼儿理解评价内容,也有利于丰富幼儿“照搬”“模仿”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幼儿评价能力的提高。

2.大力发扬民主

教师鼓励幼儿参与评价,尊重幼儿的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幼儿更大胆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应该尽可能放下权威,引导更多幼儿参与评价,以便让幼儿更早学会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人,评价自己,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3.与家长沟通时回避幼儿

教师在家长面前有技巧地评价幼儿,更多肯定幼儿的优点,很少提及幼儿的缺点,这不利于实现家园合作的价值,不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虽然教师多提优点少提缺点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更积极的自我认可,但是很少提及缺点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极端积极的自我概念,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会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设置障碍。为提高家园共育的效果,改正幼儿的缺点,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有义务向家长客观反映幼儿的在园状况,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对策,在保护幼儿积极自我认可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幼儿全面认识自己,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教师在向家长反映幼儿的优点或缺点时,应该回避幼儿,避免对幼儿造成误导。

4.在幼儿同伴面前慎重评价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特别是当众评价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择伴行为。幼儿不大愿意和一个经常被教师批评的幼儿一同玩耍,相反,他们很愿意和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做朋友。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特别是当众否定幼儿时要慎之又慎。当众的否定评价不仅会伤害受评价幼儿的自尊心,而且会影响其他幼儿的择伴行为,容易孤立受评价幼儿,不利于其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总之,教师的评价行为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大力发扬民主,慎重评价幼儿,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为幼儿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韩进之.我国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3).

〔3〕MARSH H W, CRAVEN R G, DEBUS R L.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elfconcepts: A multichohort-multioccasion study〔J〕. Child Development, 1989,69: 1030-1053.

〔4〕HEYMAN G D,DWECK C S,CAIN K M. Young children’s vulnerability to self-blame and helplessness: Relationship to beliefs about goodness〔J〕.Child Development,1992,63: 401-415.

〔5〕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2005.

〔6〕BROFENBRENNERU, MORRISPA.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M〕// WDAMO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5th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

〔7〕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韩春红

第2篇:绘出中学生的自我认识

〔关键词〕表达性心理治疗;绘画治疗;团体辅导

一、引言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有一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艺术疗法,也称为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logic therapy),即通过运用音乐、舞蹈、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病(《心理学大辞典》第1541页)。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及普及程度,艺术治疗在狭义上通常指绘画治疗。心理工作者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先后顺序等,以及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当事人的认知、智力水平、内心需求、心理状态等。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等,帮助其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

绘画疗法最早源于西方精神科医生通过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治疗方案的运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投射技术的完善,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在心理治疗领域引入绘画心理疗法,并很快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绘画治疗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如今,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尤其在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了解及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但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绘画技术的应用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近几年,随着绘画心理疗法在国外应用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方法也慢慢为国内心理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相信绘画心理疗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运用。

本研究通过在几组中学生团体辅导中进行绘画治疗(辅导)的尝试,检验该方法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09年至201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机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团体绘画辅导招募,最后确定参加的学生有三组,其中第一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二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三组3人,初二学生,女生3名。在参加活动的三组学生中,第一、二组学生均来自初一年级,其中第一组所有参与者为同班同学,笔者曾兼任该班班主任一个学期,对参与者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熟悉。

2.研究过程

(1)团体招募

本次团体辅导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开展的,因此,团体成员的招募也是建立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准。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招募:①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招募海报。②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上进行宣传。两周后,笔者与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面谈,在把团体目的及团体活动规划进行讲解后,把最终选择留下的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由于初一年级的宣传较充分,同时可能由于笔者正在初一年级上课的原因,绝大部分报名者为初一年级学生。

(2)团体目的

根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计划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当代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自省意识等问题。让团体成员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等。

(3)团体时间计划

根据本次团体活动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初步确定本团体活动次数为6~8次,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团体见面后确定每组参与时间分别为中午休息时间(12:50~13:50)、年级划定的班级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七节)、社团活动时间(周五第七节)。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每次活动只能限制在45~60分钟,这比常规的团体活动时间短30分钟左右,因此活动的连续性及其效果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

(4)道具准备

本团体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有:18色以上软性油画棒、2B以上软性铅笔、橡皮擦、A4打印纸或素描纸,其中绘画用纸由心理辅导室提供,其余由活动参与者自备。团体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辅导室。

(5)团体进行

第一次团体。破冰,热身,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制定团体活动章程,并对团体活动规范等进行澄清,团体成员学习规定,作出承诺,了解团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自备活动道具情况,最后由团体领导(笔者)对团体活动的基本知识进行“扫盲”,并就团体辅导中将采取的形式、理论根据以及对团体成员进行活动分享的重要性、作用、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培训。

第二次团体。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初步确定团体绘画的内容:

①涂鸦及互换涂鸦;

②自画像;

③画树;

④风景构成画;

⑤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

⑥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和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单次活动时间限制,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待下一次活动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的完成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②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③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④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⑤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⑥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参加的共有三个小组,13人,分别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其中参与的女生比男生要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活动的招募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关,因为在校学生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接近老师,但从活动进行本身来看,男生与女生同样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初一学生在领会绘画主题、解读作品以及成员间进行分享时,稍逊色于初二学生。分享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以及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团体进行也愈加顺利。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并且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和学习目标问题,学会了对成长进行一些规划。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意识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作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笔者第一次带领一个步骤不太明确,目标不太有把握实现的团体,作为绘画治疗的初学者,笔者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做的,但活动的效果与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好。

三、讨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治疗通常针对于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生团体辅导的出发点在于,绘画治疗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具体如下: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他们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极易为人接受。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都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在本次组织的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喜欢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也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导致的。

(3)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此方法容易且方便开展,需要的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效果明显,需要的支持资源少。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使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难以表达某些情绪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绘画团体辅导的组织方式、程序步骤等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仍需进一步学习团体辅导及绘画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但根据本次活动尝试发现,在中学生中开展绘画心理辅导与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容易让学生接纳心理辅导本身,也容易让来访者进入角色,减少防御,收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稿件编号:101010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西丽第二中学,518055)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作者:戴腊梅

第3篇:认识自我评价的概念

以下就是一篇介绍了如何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评价的概念。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前提是自我意识,只有当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力,才能做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我功能,就是说,它对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有着特殊的意义。自我评价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影响对他

人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帮助人成为社会人,有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要利用自我评价的正面价值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还要有效地克服自我评价的可能负面作用。

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状态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性认识。也就是人们自己成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在自我评价里,自我是主体,也是客体,分别被有的研究者成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自我评价跟主体的自我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自我评价是随着对自我概念的深入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的。有的研究者指出,“虽然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的提法直到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自我的课题重新为人们所重视之后才得到较多运用”。在心理学里,关于自我评价有几点已经达成共识:首先,自我评价跟自我概念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研究表明,

“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存在状况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次,自我评价一般被当作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来加以研究。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状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反思。所以,自我评价的基本前提是自我意识。只有当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力,才能做出自我评价;否则自我评价就是不可能的。

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

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每个人从自身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等方面可以作出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还有的

是自暴自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自我评价是指员工对影响其工作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很重要。真实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身不足,扬长避短,少犯错误。职业规划必须从自我认识开始,然后这个人才能建立可实现的目标,并确定怎样达到这些目标。

自我评价的标准

l•e•韦尔斯和g•马威尔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评价:概念与测量》一书指出,人们通常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

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通过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归因和角色扮演等具体评价手段来实现的。

自我评价的范围

知识掌握的自我评价

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评估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将知识点与目标得分率制成简易图表,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此外还可从以下几方向分析自己的情况:

1.是否清楚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能否将新学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3.能否对所学知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4.能否在实际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学习动力的自我评价

1.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有无长远日标和近期目标?

2.对学好各门功课是否充满信心?

3.对所学科目是否何浓厚的兴趣?

4.学习态度是否勤奋、认真?

5.是否有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

6.有无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7.学习情绪是否稳定、持久?

工作学习策略的自我评价

1.是否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学习活动?

2.能否妥善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

3.能否正确利用各种资料?

自我概念:自我是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 。归根到底是人们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念的问题。

自我觉察:即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增资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觉察强调过程,而自我概念更强调通过自我觉察过程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主体我表示自己认识的自

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客体我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如人的能力。社会性和人格特征以及物质拥有物等。

詹姆斯把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因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

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人他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社会我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我们的自我是不一样的;

心理我是我们内心自我,他有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包括感知到的智慧、能力、态度、经验、情绪、兴趣、人格特征、动机等,都属于心理我的组

成部分。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题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题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罗杰斯的自我差距理论,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霍妮的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这是纵向的划分,而詹姆斯的则是横向的划分。

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所谓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自我概念

人可能有能力做出各种行为,但是

会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哪些来,是受到一个潜在的东西影响的。这个东西,就是人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我概念未必是真实

的自己,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比真实的自己还要大,因为这个看法会决定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

应,决定对于同一个事件,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感受,采取怎样的做法来回应。

人们在自我概念的指引下,人们选择表现出某些行为,来确证心目中的那个自己。

自我概念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带来的问题可能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折射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首先,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

终点能力水平。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的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因此,教学评价依据的标准是教学目标,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如果某个教师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但学生没有发生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也就是说,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呢?我们能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好的,这样一堂课是好的吗?显然不能这样评价。因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生动、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和教学目的相一致,否则就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教学目标将失去它自身的作用,而被它的评价标准取而代之。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

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评价是对测量结果作价值判断的过程。比如,通过期末考试,某学生的《语文》成绩是83分,这就是测量的结果,但还不是评价。评价是对分数加以解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83分的考试成绩和该生以前的考试成绩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是79分,那么该生期末考试成绩是提高了,说明学生学习进步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成绩是92分,那么,该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降低了,说明学生学习退步了。再比如,83分的成绩处在班级什么位置?如果全班学生平均是72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上,是较好的成绩;如果全班成绩是88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下,是较差的成绩。我们还可以问83分的成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教师预期的目标是80分,那么该生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是85分,那么,该生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见,测量是评价的前提和重要手段,但并不等于评价。另外,虽然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方法如观察、谈话、收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有关资料来实施。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测量、跟踪和统计等工具。

另外,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主体、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实

施评价的办法有课堂调查表、课堂打分表、作品打分表等。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首先,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因此,教学评价依据的标准是教学目标,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如果某个教师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但学生没有发生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也就是说,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

呢?我们能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好的,这样一堂课是好的吗?显然不能这样评价。因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生动、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教学目标将失去它自身的作用,而被它的评价标准取而代之。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评价是对测量结果作价值判断的过程。比如,通过期末考试,某学生的语文成绩是83分,这就是测量的结果,但还不是评价。评价是对分数加以解释,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83分的考试成绩和该生以前的考试成绩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

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是79分,那么该生期末考试成绩是提高了,说明学生学习进步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成绩是92分,那么,该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降低了,说明学生学习退步了。再比如,83分的成绩处在班级什么位置?如果全班学生平均是72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上,是较好的成绩;如果全班成绩是88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下,是较差的成绩。我们还可以问83分的成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目标是80分,那么该生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是85分,那么,该生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见,测量是评价的前提和重要手段,但并不等于评价。另外,虽然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方法如观察、谈话和收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有关资料来实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测量、跟踪和统计等工具。

再次,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主体、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实施评价的办法有课堂调查表、课堂打分表、作品打分表等。

第4篇:教你认识自我评价的释义

以下就分享一篇教你如何来认识一下自我评价的释义。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每个人从自身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等方面可以作出自我评价。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还有的是自暴自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自我评价是指员工对影响其工作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很重要。真实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身不足,扬长避短,少犯错误。职业规划必须从自我认识开始,然后这个人才能建立可实现的目标,并确定怎样达到这些目标。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自我评价】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

第5篇:教你认识自我评价的定义

以下就教你如何来认识一下自我评价的定义。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评价】

还有很多相关的文章,请浏览【

第6篇:个人对岗位的一些认识和自我评价及建议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对岗位的一些认识

第二部分个人的自我评价

第三部分个人建议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个人对岗位的一些认识

一、 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在整个车间的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客观条件中,

决定管理工作好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因而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我们生产条线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我深深地知道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因此,我认为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

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生产需集中精力深化效能,创新管理,因而我认为需从内部深挖潜能,充分调动整个部门团队协作能力,共同挖掘成本这座金矿。

三、 车间主任这个岗位既有自己的具体工作又有对本区域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和管

理的责任,所以是一个多层面、多角色的岗位。车间目前员工100多名,岗位有生产管理、维修、成品入库、物料员等十几个岗位,涉及面也较广,因而在员工面前要当好五类角色,即管理者、领导者、教练、变革者和绩效伙伴,面对松散的管理形态要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影响力和瞬间管理的能力。

四、 一个基层管理必须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一切出发点和最终效果都要以事业

部和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我相信我能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大家更好地完成公司计划,为公司追求更高的效益。

第二部分:个人的自我评价

本人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与一批战斗在第一线员工融洽相处,也能横纵向各个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知识面宽泛,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有工作激情。考虑问题着眼于长远,掌握了部分先进管理工具。愿意不断自我提高,不断优化素质结构。

第三部分:个人建议

对8S、ERP等管理系统知识的统一培训

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的工具,应该是为公司的管理提供服务。它必须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了解它所存在的意义,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配合它的管理意识。在这一方面很多员工都是迷迷糊糊的,所以实施起来就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这样一来管理系统的存在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反过来变成了公司要为管理系统服务。因此,公司应该针对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让员工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配合公司的管理,能够与领导的管理思想相互配合酿造一种团队作战精神。

部门:制造事业部职位:车间主任姓名:叶远兴

第7篇: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从

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第8篇:自我工作认识及评价

我入职公司九个月时间了,在财务部门管理会计岗位工作,入职以来这段时间得到了领导及同事们的大力帮助,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及业务也逐渐熟悉起来,这个岗位使我对财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有得有失。

一、工作认识:会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责任心很强的工作,对待工作要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最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燥。

我们公司对外的报表种类较多,报出的数字一定要做到及时准确。我的工作实质就是对财务数据的重新归整,根据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对已经形成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数据进行不同口径的罗列和归集,形成代表不同意义的财务状况的反映,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析,要求的相关性、准确性、一贯性和可比性更突出。对数字和分析不能单站在核算的角度而是要更多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剖析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及一系列的变化。

二、自我评价,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在逐渐熟悉公司核算业务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逐步适应工作节奏,对自己有满意之处也有不满意之处。满意之处在于对工作的态度,诚 1

恳、严谨和积极,工作始终摆在首位,能够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特别是预算工作,终于在数据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在规定时间内将两公司预算汇总上报,没有耽误领导工作,我也感欣慰。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工作思路和方法还是有问题,对数字的敏感性不强,没有能抓住关键点和扣准重心,心中无数。另外对基层包括养护、机电工作不熟悉,例如大中修项目有哪些、维护费用支出是否合理等没有相关概念。

三、以后工作计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尽量多了解业务部门的工作。在对数字进行分析或再处理时要学会抓重点,不能钻在数字里钻牛角尖,要跳出数字看数字,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看待它,抓重点,理思路。

知道不足就渴求进步,希望自己以后在工作中能克服自身不利条件,弥补不足,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工作越干越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上一篇:变电站运行维护和管理下一篇:外科医生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