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识自我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学认识自我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自我宽恕作为心理学的一种,能在个体犯错以后将个体负面情绪消除,让个体对自身错误行为进行正确评估,提高个体责任感,让个体能够养成积极情绪,对于个体心理状况稳定而言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个体出现自残行为,避免个体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实现健康生活,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减少社会负面行为出现的概率。

第一篇:心理学认识自我论文

科学学科的自我认识:科学学科学

摘要:科学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微观结构单元,科学学科研究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研究的延伸和细化。建立在科学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科学学科学,是钱学森所倡导的科学体系学或科学知识体系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通过梳理科学学科30年来的期刊文献,可以大致圈定科学学科学的主要论题。为了推进科学学科学的有序、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实施强化学科意识、借力关联学科、扩充学术队伍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科学学科;科学学科学;科学知识体系;科学体系学

中图文献号:G301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5

科学学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微观结构单元。现代科学包含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科学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有所差异、研究范围各不相同。科学学科学是以一般科学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科学学科自我认识的产物。本文从回溯科学分类和科学学科研究在中国的演进历程入手,梳理科学学科学的主要论题,提出推进科学学科学的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1 科学分类和科学学科研究的演进历程

人们对知识分类、科学分类问题的思考,同科学知识的产生几近同步。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将科学知识分为辩证法(辩论中关于概念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物理知识(包括天文学、几何学等)、伦理学说(关于行为和意志的学问)三类。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哲学框架下将科学知识分为理论哲学(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实践哲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学问)、创造哲学(关于创作、艺术、讲演等的学问)三类。进入近代时期,严格意义的科学诞生之后,一些欧洲学者对科学分类问题阐发了各自的观点。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按照人的能力,将科学区分为三个部分:记忆的科学(历史学)、想象的科学(诗、艺术)、判断的科学(哲学,包括第一哲学、自然学、人类科学)。法国哲学家孔德(1798-1857)继承圣西门(1760-1825)的分类体系,将科学区分为数学、天文学(几何天文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重力学说、热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生理学(生物体结构和分类学说、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社会学五个部分。恩格斯(1820-1895)依据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基本运动形式的差异,将科学相应地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五个部门。

科学分类“考察各门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确定每门科学在科学总联系中的地位,揭示整个科学的内部结构,建立相应的分类体系”[1]。以科学分类为核心的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研究,伴随和映衬着科学知识体系的生成和持续扩张,走过艰难探索的学术历程。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由难以尽数的科学学科构成,研究科学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研究的题中之义,是传统的科学分类研究的延伸和细化。

1979年,中国科学家钱学森(1911-2009)著文倡导创建科学技术体系学,“其任务是研究科学技术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学科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体系的运动和变化”[2]。科学技术体系学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知识体系学或科学体系学,科学学科研究则是科学体系学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钱学森、钱伟长(1912-2010)、钱三强(1913-1992)等老一代科学家的积极推动和参与,由于科学学、科学知识体系学勃然兴起的带动作用,科学学科研究在1970年代末以来逐步兴起并不断扩大研究规模。

近期,我们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学科”作为检索词进行“篇名”的“精确”检索,共检出1979年至2014年期间的相关文献54722篇(以下简称为“学科”期刊文献)。这些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列于表1。2014年的文献录入不全,文献数量在表中加括号予以标示。

表1 中国学术期刊以“学科”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1979-2014年)

年 份

文献数量 1979

41 1980

61 1981

89 1982

118 1983

147 1984

178 1985

240 1986

310 1987

365 1988

357 1989

361 1990

371 小计

2638

年 份

文献数量 1991

461 1992

560 1993

485 1994

762 1995

836 1996

892 1997

1000 1998

1029 1999

1189 2000

1331 2001

1401 2002

1792 小计

12109

年 份

文献数量 2003

1959 2004

2206 2005

2526 2006

2879 2007

3398 2008

3558 2009

3658 2010

3718 2011

3939 2012

4276 2013

4262 2014

(3967) 小计

42138

检索日期:2015年2月6日

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其一,“学科”期刊文献中,包含少量新闻报道、学位点介绍等非论文文献,对这类文献不做剔除处理不会对统计结果造成实质性影响;其二,“学科”期刊文献中,从科学知识体系视角和从教育管理视角研究“学科”问题的文献大约各占其半,严格说来后者不属于科学学科学意义上的学科研究范畴,将其纳入统计范围,并不影响我们对科学学科文献量变化趋势的分析。从教育管理视角研究“学科”问题要以科学知识体系视角的学科研究为基础和圭臬,因此“学科”期刊文献的数量可以作为表征科学学科研究规模的一个基本指标。

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科”期刊文献在微小波动中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该类文献的产出量,1978年为19篇,1982年突破100篇,1997年达到1000篇,经过7年后在2004年实现数量翻番,又经过8年后在2012年实现再度翻番。我们将1979年至2014年的36年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1979-1990年)、第二时段(1991-2002年)、第三时段(2003-2014年)产出“学科”期刊文献分别为2638篇、12109篇、42138篇,第二时段文献产出量是第一时段的4.6倍,第三时段文献产出量是第二时段的3.5倍。

“学科”期刊文献量的增长,反映了学术界对于学科研究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归根结底反映了社会需求拉动学科研究的力度越来越大。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不仅有《社会科学学科辞典》、《交叉科学学科辞典》、《自然科学学科辞典》、《学科大全》、《新学科手册》等一系列学科类工具书问世,而且有学者开始思考以学科研究为基础创建一门新学科的问题。198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陈燮君发表《关于开创学科学的思考》一文,认为“学科学是一门以学科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学科的定义、分类、结构、模型、形态、特征、更替、衍生、周期、战略、动力、方法、传播、证伪、流派、组织、管理和预测的一般规律”[3]。1991年,陈燮君出版《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一书。该书包括学科学总论、学科结构论、学科文化背景论、学科方法和科学方法论、学科创造论、新学科战略论、新学科内在动力论、新学科环境机制论、新学科宏观控制论、新学科时间协同论、新学科学派发展论、新学科趋势论等12章内容,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视角架构了“学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4]。

科学学科学(学科学)是科学学科研究逐步深化的必然产物,是对科学学科研究成果的学科化整合。1990年代以来,科学学科学引起一部分学者的关注,“学科学”成为一种解析具体学科的研究视角,陆陆续续出现了几篇以这种视角审视旅游地理学、翻译学、音乐学、高等教育学、口腔内科学等学科的期刊论文[5] [6]。然而,由于缺乏专攻型研究者,这类论文数量太少,同前述科学学科研究期刊文献的持续增长趋势,形成明显的反差。

2 科学学科学的对象确认和主要论题

据《辞源》编撰者的考据,中文的“学科”一词始现于宋代欧阳修(1007-1072)、宋祁(998-1061)等人纂修的《新唐书》198卷《儒学传·序》:“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此处的“学科”,指儒学的科目门类。将近1000年前出现的“学科”概念,同现代的学科概念在含义上非常接近。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我们以“学科”作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检出最早使用“学科”一词的文献刊载于1915年的《清华学报》。该文是一篇编译文稿,介绍了美国几个州有关教师执业资格的法令[7]。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定,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开始使用“学科”一词对译西方文字的相应词汇(如英文discipline、subject等)。

10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对于“学科”概念的使用,有两种基本涵义,分别用于不同的语境或场域。一是在科学知识体系语境下,“学科”被用于标示科学知识的类分划界,具有明显的理论指向。科学体系学、科学学科学等科学学分支学科所讨论的“学科”,属于第一种涵义的学科。二是在教育管理或人才培养语境下,“学科”被用于标示教育管理(人才培养)领域的类分划界,具有明显的实践指向。1915年《清华学报》所刊文稿中的“学科”,即属于这种涵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3年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1990年修订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的“学科”概念也属此例。高等学校领导层、管理层经常思考和谈论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学科评估”、“学科教学”等,大多属于第二种涵义的学科。这种涵义的学科,通常可以用“专业”概念来置换。可以认为,第二种涵义的“学科”概念来源于第一种涵义的“学科”概念;第二种涵义的“学科”概念,经常在第一种涵义的“学科”概念的基础上被广义化,用于指称一个包含多个第一种涵义“学科”的专业知识领域或育人专业领域。因此,“学科”概念的两种涵义,既有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2000年,王续琨在《科学学: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正式启用“科学学科学”这个学科名称用以替代“学科学”,将其列为理论科学学的一门分支学科[8]。“科学学科学”采用通行的学科方式命名,即研究对象加“学”字。“科学学科”作为科学学科学的特有研究对象,专指前述第一种涵义的学科。“学科”前面加上“科学”二字,其意义不仅在于明确标示了“科学学科”是指科学知识体系语境下的学科,而且可以避免“学科学”这个学科名称被误读、误解的尴尬。

据我们所知,第一次接触“学科学”这个术语的人,基本上都将其中第一个“学”字视为动词,将“学科学”理解为“学——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语、宣传语。在期刊数据库中以“学科学”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出文献除少数几篇外都是“学——科学”文献。只有那些知晓“学科学”具有特定涵义的人,才会使用“学科——学”的切分方式,将其解读为一门以“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科学学科”来替代“学科”,尽管可能会出现“科学学——科学”这样的不当解读方式,由于读不出明确涵义,只能放弃不当解读,进而力图通过一定方式探寻、了解“科学学科学”的真实内涵。

作为科学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学科,可以从多个角度、侧面来进行研究。换言之,科学学科学作为科学知识体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着丰富的论析主题或研究内容,诸如科学学科的确认基准,科学学科的类型划分,科学新学科的孕育机理,科学新学科的创生模式,科学新学科生长点的预判方法,科学学科演进发展的内部条件,科学学科演进发展的社会环境,科学学科的聚类结构——科学分类等。由于“学科”期刊论文约有半数属于严格意义的科学学科学研究范畴,对这些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可以探知科学学科学在特定时段的热门论题或重点研究内容。

期刊文献的题名或篇名,应当准确而简明地指出该文的论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9] 因此,利用文献篇名或题名,是一种比较简便的主题检索和判定方法。我们选择科学学科学处于孕育期的1985年作为文献检索的起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最近30年(1985-2014年)的54088篇“学科”期刊文献进行篇名检视,首先初步筛选出十几个以“学科”作为核心词的主题词组,然后使用这些主题词组进行“篇名”的“精确”检索。检出文献在70篇以上的主题词组,总计有24个(组),列为表2(“学科特点”中包含“学科特征”文献67篇;“学科现状”中包含“学科研究现状”文献20篇)。

表2 中国学术期刊按主题词组进行篇名检索的文献数量(1985-2014年)

主题词组 文献量 主题词组 文献量 主题词组 文献量 主题词组 文献量

学科体系 1272 学科性质 418 新兴学科 206 学科发展战略 128

新学科 619 学科整合 362 边缘学科 205 学科融合 122

交叉学科 597 学科特点 326 学科属性 191 学科建构 95

学科交叉 562 学科分类 247 多学科研究 173 学科协同 93

跨学科研究 492 学科地位 218 学科创新 165 学科现状 79

学科定位 471 学科结构 221 学科渗透 146 学科意识 75

检索日期:2015年2月6日

依据检索结果,我们将科学学科学近期的主要论题概括为以下“六论”:科学学科属性类型论、科学新学科创生论、科学学科体系结构论、科学学科定位关系论、科学学科演进方式论、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论。

——科学学科属性类型论,涵盖“交叉学科”、“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分类”、“边缘学科”、“学科属性”等主题词组。在该论题之下,需要研究科学学科的属性特征和确认基准、科学学科类型划分的一般原则、科学学科分类方案等。

——科学新学科创生论,涵盖“新学科”、“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新兴学科”、“学科意识”等主题词组。在该论题之下,主要探讨新学科孕育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新学科的创生模式、新学科创生区位的预先判定等。

——科学学科体系结构论,涵盖“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学科建构”等主题词组。在该论题之下,需要研究科学学科的层级结构、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科学学科的分支学科的架构方式等。

——科学学科定位关系论,涵盖“学科定位”、“学科地位”等主题词组。在该论题之下,主要探讨科学学科定位的方法、科学学科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学科与亲缘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科学学科演进方式论,涵盖“学科整合”、“多学科研究”、“学科创新”、“学科渗透”、“学科融合”、“学科协同”等主题词组。在该论题之下,需要研究科学学科演进的内部机制、科学学科演进的外部机制、科学学科演进中的互动方式等。

——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论,涵盖“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发展策略”等主题词组。在该论题之下,主要探讨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谋划原则、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实施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保障条件等。

3 科学学科学的推进对策

为了推进科学学科学的有序、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在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实施强化学科意识、借力关联学科、扩充学术队伍三项具体对策。

3.1 强化学科意识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学科”研究论文,作者来自于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领域。他们构思和撰写这些论文,体现了具体学科领域的学科意识。例如,写作《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一文,作者必然需要在学科意识的导引下,从学科的视角审视和探讨创意写作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而辨析、确认这门学科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写“学科”文章,当然要具有所涉学科的学科意识。从科学学科学发展的视角来看,研究者只有形成清醒的学科意识,才有可能自觉地开展科学学科学的相关元研究。

在1979年以来的54866篇“学科”期刊文献中,只能筛选出7篇属于科学学科学元研究范畴的“学科学”论文。学科元研究几近空白的实际状况,已经成为科学学科学演进发展的瓶颈。所谓学科元研究,是指对科学学科学这门学科中各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元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它的历史沿革、对象范围、学科定位(学科关联)、研究范式、主要方法、理论体系、学科结构、应用领域、演进态势、发展环境、未来前景等。学科元研究对处于任何演进发展阶段的学科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门学科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可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基本走向和发展速度。因此,学科元研究的涉猎广度和开掘深度,通常可以作为该学科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自1987年中国学者著文倡导创建学科学(科学学科学)至今,27年仅发表了寥寥7篇科学学科学元研究论文,而且后面6篇论文均没有涉及元研究的核心论题。学科元研究既没有广度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加强学科元研究,已经成为推进科学学科学有序演进,进而推动科学知识体系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科学学研究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引领者、传播者的角色,以自己参与科学学科学元研究的实际行动宣传这门意义特殊的新兴学科,吸引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研究者向科学学科学元研究这个方向靠拢乃至“转轨”。

3.2 借力关联学科

科学知识体系演进的历史表明,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各自为战、单兵独进。一门学科在其孕育、萌生、成长的过程中,同其他学科之间必然发生诱引、借鉴、移植、渗透、融合等互动作用。在科学知识体系这个复杂性事物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各个要素、局部或子系统所处的微观环境、原有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必然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表现为林林总总、难以尽数的学科有萌生时间早晚的不同,有演进速度快慢的差异。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学科之间都不是齐头并进、并驾齐驱的。从哲学上来看,均衡是相对的,而不均衡是绝对的。发展的不均衡就是矛盾,正因为学科之间不均衡状况的存在,导致知识体系在矛盾运动中趋向新的相对均衡状态。所以说,不断走向均衡化是学科体系演进的重要内驱力。具体而言,先期问世的学科能够对处于孕育、草创阶段的学科产生示范、导引作用,发展速度较快的学科能够对发展速度较慢的学科产生拉引、扶持作用。

按照互动作用的强弱程度,科学学科学的关联学科可以区分为亲缘学科、近邻学科、相关学科等几种类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科学知识体系学和跨学科学这两门亲缘学科。

科学知识体系学是科学学科学的上位亲缘学科,即后者是前者的分支学科。自钱学森首倡创建科学技术体系学以来的30多年,相关期刊论文[10] [11] [12] [13] 和专著[14] 偶有所见。总体来看,科学知识体系学仍处于初期创生阶段,同科学学科学的发展水平基本相似。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学科学不能消极地等待科学知识体系学向其输送“营养”,研究者应该在准确把握两者层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互相促进的借力机制,以整体的谋划促局部的推进、以局部的突破促整体的延展。

跨学科学以超越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学科学的等位亲缘学科或姊妹学科。1985年,刘仲林著文提出创建和发展“跨学科学”的构想[15]。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9篇元研究论文[16][17],涉及跨学科学的理论基础、发展态势、教育活动等问题,另外还有几部跨学科学的著作问世[18][19]。就研究内容而言,跨学科学与科学学科学之间有部分叠合关系,跨学科学侧重于探讨跨学科研究方式与科学知识体系演进的关系,科学学科学侧重于探讨科学学科与架构科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研究视角互为补充。跨学科学的起点和发展程度略超前于科学学科学,研究者应该利用两门学科之间的叠合关系建立互为补充的借力机制,在学科层面上以某些共通性为节点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3.3 扩充学术队伍

一门学科的发展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学术研究队伍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科学学科学乃至科学知识体系学,至今尚未建立起“术业有专攻”的学术队伍。对于科学学科学、科学知识体系学这样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图书馆学等应用型、实践性学科那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的热闹景象。但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凝聚人气,组建一支基本学术队伍还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历史已经证明,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是一门学科获得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保障。普通高等学校在已经普遍开设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学或科学技术学概论等课程中,可以鼓励教师在自己有学习心得和研究心得的基础上,充实科学学科学、科学知识体系学的相关内容。在哲学门类、教育学门类、理学门类、管理学门类等的一些学科专业中,则可以为研究生开设某些建立在科学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课程,如科学知识体系研究专题、科学学科研究专题、跨学科研究专题等。在本科教育层次上,可以面向本科生开设同科学学科学、科学知识体系学相关的选修课,在广大青年学子的学术心田里撒播科学学科研究的种子。

目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虽然检索到1699篇以“学科”作为题名主题词的学位论文(起始年份2000年),但却没有检索到以“学科学”这个学科名称作为题名主题词的学位论文。我们坚信,通过连续开设相关课程,科学学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学科学的某些元问题肯定会成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 陈克晶,吴大青. 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专题资料之四:科学分类问题[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

[2] 钱学森. 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J]. 哲学研究,1979,(1):20-27.

[3] 陈燮君. 关于开创学科学的思考[J]. 社会科学,1987,(12):56-61.

[4] 陈燮君. 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5] 管文,熊绍华. 从学科学的角度谈旅游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旅游学刊,1993,(5):44-47.

[6] 周曾同. 从“学科学”角度理解《口腔内科学》新概念[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6):378-380.

[7] 唐崇慈 编译. 教育法令·教员积资法令[J]. 清华学报,1915,(1):107-112.

[8] 王续琨. 科学学:过去、现在和未来[J]. 科学学研究,2000,18(2):19-2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87)[S]. 国家标准局,1987-05-05.

[10]常绍舜. 浅谈现代化科学技术体系学的建构方法[J]. 民主与科学,1992,(1):29-30.

[11]陆近春. 科学体系学与科学社会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3,(6):4-11.

[12]黄顺基.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研究——学习钱学森“科学技术体系学”的体会[J]. 科学学研究,1999,(4):9-12.

[13]陈洪敏. 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与演化规律[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1-54.

[14]姜井水. 科学技术体系学[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2;赵少奎 编.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探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15]刘仲林. 跨学科学[J]. 未来与发展,1985,(1):50-52.

[16]刘仲林. 当代跨学科学及其进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1):37-42.

[17]金吾伦. 跨学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科学[J].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36-40.

[18]刘仲林 主编. 跨学科学导论[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9]金吾伦 主编. 跨学科研究引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 萌)

作者:王续琨 冯茹

第二篇:绘出中学生的自我认识

〔关键词〕表达性心理治疗;绘画治疗;团体辅导

一、引言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有一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艺术疗法,也称为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logic therapy),即通过运用音乐、舞蹈、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病(《心理学大辞典》第1541页)。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及普及程度,艺术治疗在狭义上通常指绘画治疗。心理工作者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先后顺序等,以及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当事人的认知、智力水平、内心需求、心理状态等。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等,帮助其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

绘画疗法最早源于西方精神科医生通过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治疗方案的运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投射技术的完善,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在心理治疗领域引入绘画心理疗法,并很快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绘画治疗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如今,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尤其在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了解及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但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绘画技术的应用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近几年,随着绘画心理疗法在国外应用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方法也慢慢为国内心理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相信绘画心理疗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运用。

本研究通过在几组中学生团体辅导中进行绘画治疗(辅导)的尝试,检验该方法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09年至201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机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团体绘画辅导招募,最后确定参加的学生有三组,其中第一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二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三组3人,初二学生,女生3名。在参加活动的三组学生中,第一、二组学生均来自初一年级,其中第一组所有参与者为同班同学,笔者曾兼任该班班主任一个学期,对参与者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熟悉。

2.研究过程

(1)团体招募

本次团体辅导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开展的,因此,团体成员的招募也是建立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准。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招募:①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招募海报。②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上进行宣传。两周后,笔者与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面谈,在把团体目的及团体活动规划进行讲解后,把最终选择留下的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由于初一年级的宣传较充分,同时可能由于笔者正在初一年级上课的原因,绝大部分报名者为初一年级学生。

(2)团体目的

根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计划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当代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自省意识等问题。让团体成员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等。

(3)团体时间计划

根据本次团体活动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初步确定本团体活动次数为6~8次,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团体见面后确定每组参与时间分别为中午休息时间(12:50~13:50)、年级划定的班级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七节)、社团活动时间(周五第七节)。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每次活动只能限制在45~60分钟,这比常规的团体活动时间短30分钟左右,因此活动的连续性及其效果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

(4)道具准备

本团体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有:18色以上软性油画棒、2B以上软性铅笔、橡皮擦、A4打印纸或素描纸,其中绘画用纸由心理辅导室提供,其余由活动参与者自备。团体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辅导室。

(5)团体进行

第一次团体。破冰,热身,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制定团体活动章程,并对团体活动规范等进行澄清,团体成员学习规定,作出承诺,了解团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自备活动道具情况,最后由团体领导(笔者)对团体活动的基本知识进行“扫盲”,并就团体辅导中将采取的形式、理论根据以及对团体成员进行活动分享的重要性、作用、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培训。

第二次团体。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初步确定团体绘画的内容:

①涂鸦及互换涂鸦;

②自画像;

③画树;

④风景构成画;

⑤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

⑥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和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单次活动时间限制,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待下一次活动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的完成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②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③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④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⑤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⑥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参加的共有三个小组,13人,分别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其中参与的女生比男生要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活动的招募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关,因为在校学生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接近老师,但从活动进行本身来看,男生与女生同样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初一学生在领会绘画主题、解读作品以及成员间进行分享时,稍逊色于初二学生。分享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以及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团体进行也愈加顺利。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并且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和学习目标问题,学会了对成长进行一些规划。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意识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作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笔者第一次带领一个步骤不太明确,目标不太有把握实现的团体,作为绘画治疗的初学者,笔者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做的,但活动的效果与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好。

三、讨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治疗通常针对于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生团体辅导的出发点在于,绘画治疗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具体如下: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他们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极易为人接受。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都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在本次组织的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喜欢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也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导致的。

(3)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此方法容易且方便开展,需要的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效果明显,需要的支持资源少。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使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难以表达某些情绪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绘画团体辅导的组织方式、程序步骤等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仍需进一步学习团体辅导及绘画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但根据本次活动尝试发现,在中学生中开展绘画心理辅导与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容易让学生接纳心理辅导本身,也容易让来访者进入角色,减少防御,收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稿件编号:101010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西丽第二中学,518055)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作者:戴腊梅

第三篇: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摘要:自我宽恕作为心理学的一种,能在个体犯错以后将个体负面情绪消除,让个体对自身错误行为进行正确评估,提高个体责任感,让个体能够养成积极情绪,对于个体心理状况稳定而言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个体出现自残行为,避免个体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实现健康生活,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减少社会负面行为出现的概率。

关键字:自我宽恕;心理学;研究

一、自我宽恕心理构成

1、责任评估

个体在犯错以后会经历不同的负面情绪,如自我谴责、懊悔、羞愧、内疚等,但是部分个体即使没有犯下道德错误也会经历负面情绪,所以自我宽恕是部分觉得自身行为没有达到个人以及他人标准时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疏导方式,自我宽恕需要对过错责任进行评估,让个体能拥有存在错误的责任感。负面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会对个体人际交往产生破坏,所以个体进行自我宽恕不仅能保证个体心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还能对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进行改善。根据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原谅能力是社会成功关系形成的主要部分,是与他人建立亲密情感联系的基础,当个体出现负面情绪,如不安、受到伤害时,自我宽恕能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其修复能力将会直接决定个人成功与否。由此可见,自我宽恕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能提高个体与他人在生活中联系的紧密性。当个体出现负面情绪以后会让个体出现自我封闭状态,并且其负面情绪还会蔓延,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而要想实现真正的自我宽恕,个体就需要将错误视为可以原谅事物,如果个体不具有错误事物认知水平或者其责任感并不强烈,无法对错误主动承担,那么自我宽恕行为也不会存在会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个体要想提高自我宽恕水平需要做好评估工作,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估,意识到行为中的问题,并主动将其问题承担,提高自身责任感,才能为后续自我宽恕行为奠定基础。

2、释放自我负面情绪

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影响,大部分人原谅自己都较为困难,尤其是个体在犯错误以后所承担内疚感较多,而内疚感如果长时间无法得到释放,就会导致个体出现自我封闭,让个体长期处于较为痛苦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导致个体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原谅自己是作为生活继续发展的基础,个体在进行自我负面情绪释放时需要将内疚感进行消除,对过去进行释然,从而保证个人心理健康。通常情况下,个体在宽恕他人时会经历不同负面欲望,如怨恨、报复、惩罚等,同样自我宽恕也会经历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就会导致个体生活受到阻碍,因此自我负面情绪释放也是自我宽恕一种,大部分经历过自我怨恨的人都会出现惩罚自我的情况,如果该欲望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着负面情绪累积就会出现自残行为,会导致个体生活受到严重阻碍,所以个体进行自我宽恕时必须将负面情绪消除,如羞愧、内疚、愤怒等,个体还需要将自我惩罚或者自我毁灭动机进行缩减,将自我谴责以后负面情绪进行全面释放,只有当个体将负面情绪释放以后才能实现自我宽恕。

3、培养自我积极情绪

自我宽恕不仅是对消极认知和情绪进行缩减,还需要对自我积极情绪进行培养,让个体能在对自身行为审视时将积极部分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消除自我评价过程中的负面情绪。相关学者认为,在进行自我积极情绪培养时可以通过同情、善良、爱将负面情绪进行消除,而部分学者在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出自我宽恕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应对措施,能将自身消极想法以及情绪进行减少。但是个体进行负面情绪缩减时情感变化过程难以捉摸,心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对个体情绪变化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判断个体负面情绪是否有所缩减,培养个体积极情绪,让其能从另一种角度对事物进行重新看待,提高个体分辨是非的能力,让个体能够实现自我宽恕。

二、进行自我宽恕的利弊

1、有利之处

在我国心理学标准中,宽恕是一项积极事物,当个体经历痛苦或者委屈以后,通过宽恕能够帮助个体进行精神重建,保证个体精神健康程度,相关学者曾发现个人心理压力以及健康将会直接决定个体宽恕能力,生活压力较大时,心理状态也较为不理想,其宽恕能力也较弱,因此通过自我宽恕不仅能够保证个体身心健康,还能有效提高個体心理承受能力,提升个体幸福指数,维持个体正常生活,为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以外,自我宽恕还能将人际关系进行改善,激发个体与他人和解的愿望。由此可见,自我宽恕可以在个体承认自身错误时减少个体羞耻感,避免个体出现自残行为,提高个体责任感,减少个体心理压力,通过自我宽恕,个体可以将自身行为进行改善,从而释放出正面积极情绪,让个体能重新获得他人信赖,实现自我修复目标。

2、有害之处

虽然自我宽恕是一项积极心理行为,能帮助个体快速恢复自我意识,但是自我宽恕仍存在部分不利影响,当面对部分问题时自我宽恕行为无法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会导致个体行为发生改变,并且自我宽恕有害影响属于持续性、慢性,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过自我宽恕的个体虽然其负面情绪会有所减少,但是会出现其余有害行为,因此自我宽恕具有误导性和不准确性,例如自我宽恕会导致个体出现自我分裂,自我分裂是一种个体防御机制,个体无法正确意识自身坏处,会出现极端情绪。另外,经历过自我宽恕的个体还会出现利益冲突和自恋的情况,如利益冲突,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被评价时无法对评价内容差异正确认识,而自恋人格主要是由于自我宽恕个体出现了极端思维,对自我中心过于强调,从而出现自恋人格。所以心理工作人员在引导个体进行自我宽恕时需要做好分析工作,避免个体出现极端情绪,导致个体精神认知出现错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自我宽恕研究工作主要是以横向研究为主,纵向研究工作较少,自我宽恕作为个体心理状况变化过程,由于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自我宽恕所展现状态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同。自我宽恕需要对自身错误行为准确分析,承担起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宽恕,研究人员在进行自我宽恕研究时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樊江霞.大学生自我宽恕、集体内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导师:范红霞.山西大学,2020.

[2]王艺莱.宽恕的跨文化差异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导师:张红静.山东大学,2019.

[3]李艳.中西宽恕教育比较研究[D].导师:董新良.山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王玉坤

第四篇: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

摘 要:现代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成为“失去自我”的心理学。人的心理与动物不同,人的心理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进行社会活动的根据、过程和结果。人具有的这种意识性同样赋予了人以反思心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就要依据人的生命本质及生活需要,真切地把握心理特性和内涵。探寻心理研究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可以再现导致这些境遇的逻辑前提。反思现代心理学研究主题,重新赋予心理以人的内涵,是心理学研究面向未来的起点。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现代心理学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丛晓波 张向葵

第五篇:大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与管理

自我认识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建立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且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对于处在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自我意识正在走向成熟,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趋于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在自我认识上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与冲突,一系列的情绪问题也随之产生。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主要情绪问题

由于自我认知上的种种偏差,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遭遇各种困境和挫折,导致出现情绪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一方面或多方面不如别人,对自己不满、鄙视,担心他人不尊重自己。这类同学往往只看到自我缺点而忽略了自我的长处,严重的还可能由自我否定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2.自负

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它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他们往往目空一切,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同龄人的意见,一意孤行,骄傲自大。由于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人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害。

二、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

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情绪问题的产生都有客观的原因,但实质上,这些情绪问题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主观原因,特别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与自我认知不清、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自我状态,即理想我和现实我。理想我反映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我反映了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两者之间总是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将现实我与理想我做比较时,认为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太大,从而感到“失望”,并把目光总盯在自己的缺点、不足上,开始痛苦、逃避退缩——这就是“自卑”。而自负常常产生于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一般来讲,现实我与理想我总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总是有着距离。

三、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1.比较法

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中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因此可以通过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在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上,我们要和自己比较,只要我们有不断自我超越的决心和行动,我们就能够持续成长;只要我们今天昨天有进步,我们就有理由为自己高兴。

2.经验法

经验法是自我认识中实践性原则的应用,是从我与事的关系,即从我做事的经验中来认识自我。实践成果的价值有时直接标志着自身的价值,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通过活动的效果来论定。它也是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客观尺度。如通过学习成绩来了解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潜能。但是要知道,真正决定一个人成败的不是几次甚至多次的失败,而是坚定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念。成功固然是对能力的证明,挫折也不一定就说明我们注定不适合做这件事、走这条路,而可能是为获得成功所需要经受的对意志力和信念的考验。

3.内省法

内省法是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这种方法看似容易实则困难。内省就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来进行自我认识。早晨起来,想想今天的生活内容包括学习任务有哪些,应该怎样安排时间,在与人相处时应该注意调整、改正自己哪方面的问题。白天有时间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过去的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什么,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觉知。晚上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一天来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务,有哪些做的比较顺利、值得鼓励,有哪些做的还不到位,需要吸取经验教训。

4.了解他人的评价

与他人交往,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己,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有利于形成较为客观的自我改变。对待他人的评价和态度要注意的有:(1)请熟悉自己的人进行评价;(2)要特别重视一致性的评价;(3)要听取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将与自己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观点综合起来考虑。

5.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自我认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会使很多渴望成長的同学陷入迷茫、困扰,甚至痛苦中而无法正常学习,久而久之,还会使一些同学陷入恶性循环。而这些同学中的敏感者往往就会产生绝望情绪。父母、老师、同学都有可能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因为自我认识问题而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时,那么寻求专业帮助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可以以一些非常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使我们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向专业人员求助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处

作者:滕秀杰

上一篇:学金融毕业论文下一篇:性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