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读后感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生命读后感

用生命影响生命

【人物简介: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英国约克大学硕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出版著作有《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相遇》等】

在中大,他是有点“反常”的老师。

改论文,给学生回信,往师生间的《政治哲学对话录》里增添新内容,或者著书——这是他每天从深夜到东方露白的工作内容。

他在新著《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里说:“写作于我从来不是轻省的事。我一向将教学放在首位,因此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在繁忙教学之余断续写成,那份吃力不足为外人道。”

他的学生评价他,在他们身上花的时间远远超出一位教师应做的。

他的朋友梁文道评论他说,他是一个十分“反常”的人。因为在教授都成了论文机器与行政人员,劳形于资金申请与工作报告之间的今天,他却执教鞭始,就开了网上讨论班,和他的学生大谈政治、哲学与人生,而且谈得十分严肃深入。甚至还把第一批讨论成果编成《政治哲学对话录》一册,约五十万字,自费印刷三百本,留给学生当纪念。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与周保松教授相识源于领袖培育计划。周教授负责我们的政治哲学课程。在派发的课程大纲的封面上,他用斜体字写着: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living.——Socrates."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是他告诉我们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在教学中贯穿始终的命题。

政治哲学的第一节课,我们读的是哈佛校长DrewGilpinFaust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这篇演讲缘于这位身为历史学家的校长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超过一半的哈佛毕业生涌向了华尔街,从事金融、咨询这些高薪厚禄的工作(正如多数香港学生所渴望的一样),但是,这些貌似令人艳羡的精英学生却很困惑——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些职业?因为有钱吗?高薪的职业就代表有意义的人生吗?

这也是周教授希望我们反省的问题:成功的人生与有意义的人生并不是同一回事。作为教师,他从不以分数、职位、薪金的高低来衡量谁是他的得意门生。在他眼中,值得骄傲的人生是“活得自由,活得正直善良,有信心行自己的路,懂得享受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并且对生活、对他人有一份基本的尊重和关怀”。

领袖培育计划中,周教授的课程很短,那短短的六个礼拜中,我们究竟读了些什么理论、什么著作,现在也差不多忘却了。但是,一种模糊的理念却留了下来:对建制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反省,对不公义的愤怒和对弱者的怜悯,对个人角色的重新定位。模糊,却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思考路径。

教学与生命融为一体

周教授大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在他的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钱穆先生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士”的精神。“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这是60年前钱穆先生撰写的《新亚学规》第一条,周教授仍能背诵。

周教授要求我们全文阅读柏拉图的“Apology”(《苏格拉底的自辩》)。课堂上,他讲述苏格拉底如何在死亡面前坦然自陈对真理与德行的坚守,仿佛身临其境;他也会为我们大声朗读洛克、鲁索等启蒙思想家的经典选段,激昂却饱含一颗真诚的忧患之心。

最后一个课时,周教授邀请我们去他家里看电影,《LionsforLamps》(《狮入羊口》)。周教授喝得微醺,我们在酒精的作用下任思想天马行空——我们畅谈个人责任、公民社会和民主。似乎这是我们第一次积极讨论却不是为了课堂参与分数,只是为了思考、表达。

第二年的夏天,领袖培育计划安排我们去伦敦游学两个星期,周教授自告奋勇陪同前往。伦敦是周教授当年求学之地,他总会为我们寻访那些被旅行指南忽略的风景:他带我们去大英图书馆看《大宪章》原稿;去伦敦大学的校园瞻仰功利主义鼻祖的遗体;去查令十字街寻访那些地下室里的二手书店(这些书店可是当年还是穷学生的周教授的阅读宝库);他也会带我们去唐人街品尝他最爱的烧鸭饭;或者在看完音乐剧的深夜,自掏腰包,请我们去酒吧里暖暖身子,一边饮酒一边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周教授在学术上对我们有很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阅读大量政治哲学著作,甚至是原文阅读John Mill的“On Liberty”,周教授也会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品味John Locke的经典;期中期末要求我们各交一份三千字的论文,周教授会耐心地教我们立论的结构和引用的格式,逐字逐句地批改我们的功课。

如此的认真似乎是一件让学生和老师都吃力的事。还记得自己为了写周教授的论文,去图书馆翻看那些纸页发黄的硬皮大部头书,一字一句推敲那些写于上世纪初的晦涩英文,一连几天在夜读室挑灯夜战至东方发白。而周教授也不轻松,一个班的论文足有六十多万字,他得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亲自改完,细细阅读,慢慢批注,而不假手助教。周教授坦言,这个时代的大学,越来越不重视教师“教”的责任,却更看重著述出版或是申请研究经费。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倾尽心力,他深知,“写论文的目的,主要不是用来评核成绩,而是严谨的学术训练。如果布置简单的作业,老师省事,学生省事。但是省事,学生还怎么学会思考呢?读书没有快捷方式,只能一步一步认真地走。”

周教授说,他看重“老师”这个身份,觉得这个身份承载着很重的荣誉和责任。“学生一年级初进来,什么也不太懂,经过三年的读书思考,整个人就会不同。好的教育,一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规划人生;二是让学生日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好的作用。”通过学生,周教授看到自己的付出带来了等比级数一样放大的作用。“你越花多心思,学生的收获就越大,日后对社会就有好的影响,你完全不会觉得虚无。”虚无,就是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不知道生而为何。他说,作为老师,看着学生的转变,“较自己的个人成就更重要,远远超过我出版了多少本书带来的满足感。”

后记

“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教育的意义,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我曾读周教授的文集《相遇》,其中有一篇他怀念恩师陈特先生的文章,写得很是感人。文中回忆,“陈生(指陈特先生)后来不止一次告诉我,他自己的哲学启蒙老师,是唐君毅先生。……陈生一生受唐先生影响至深,每次忆起这段经历,总有不胜感激之情。而我总是笑,却没告诉他,我很能明白他的心情。”每读至此,总是不胜唏嘘。因为我,也渐渐开始明白周教授的心情。从钱穆、唐君毅先生,到陈特先生,到周教授,再到如今的我们,新亚的精神、中大的人文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虽然时代飞速变迁,学问已然不同,但是那些值得坚守的价值,正直、自由和正义,却慢慢融进我们的生命中。

周保送:对话中学生

张瑞

●关于学习

只是在某个年龄,

某些书才会进入你的生命

最好的中学教育,绝对不是考试。

分数最高的学生并不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学里成绩最好的,往往也不是日后成就最高的。这说明考试是一种游戏,这个游戏规则别人帮你定了,考试得好,只是说明懂得玩这个游戏。但这只是一个游戏,游戏不等于人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所以,中学生活,不要将所有时间放在考试上。一个人把所有精力放在考试上,其实是一种浪费。我自己读中学的时候,最快乐的是看课外书的时候。我读了很多课外书,读历史、读文学……我人生大部分的底色,都是这些东西支撑的。你若问我考试的东西对我后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真的很少很少。我不是说成绩不重要,毕竟你的前途离不开它。但在安排时间时,要知道有另一些东西也很重要。至少,你要花时间读一些很好的书。很多人说,我可以把书放到大学以后再念。可是人很奇怪,只有在某个年龄,某些书才会进入你的生命。过了那个年龄,你可能就读不进去了。比如小学生爱看神话、哈利波特,但是到我这个年纪,就没法看了,因为心境不同了。那会很可惜。因为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其实是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这些进入你生命的书来完成的。而人格教育,对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很重要。你的人生好不好跟你赚多少钱、获得多高的职位,没有必然关系。一个美好的人生,是你要觉得活得幸福。但什么构成幸福的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举例说,活得幸福,一定要生命中有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受爱和爱人的能力。所以,在年轻的时候,让自己多看书,看那些会令你感动、令你忘我的书,让自己进入那个世界,也让那个世界进入你的生命。

●关于大学

自由地追求知识、培养心灵、

努力思考和认真生活

大学教育不是只为了一纸文凭,方便日后好找工作,而是令你成为懂得思考的人。这是所有问题的起点。不懂得思考就没有办法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果读完大学,你仍然只会人云亦云,仍然不能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那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人之为人最重要之处,是有反思意识和价值意识。这些意识愈得到发展,人愈自由。而人愈自由,才愈能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愈能感受到生命的天空海阔。

进了大学,不要再用中学思维来想问题,不要再用考试高于一切的思维压过你的生活。大学也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几年,在每个人的人生,理应是最自由、最快乐,创造力最好的时候。中学为了考试而读书,毕业为了老板而工作,只有大学生活才相对自由自主,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所以不要纯粹为了考试而读书,而要自由地追求知识、培养心灵、努力思考和认真生活。这些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却最有价值。所以,每个大学生手上拿的都是一样的毕业文凭,但在大学中收获多少,日后走上怎样的路,却是人人不同。这个不同,是文凭上看不到的。

●关于专业

人生只能读一次大学,

最好是读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人生只能读一次大学,最好是读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不然就是浪费大学、浪费生活。我知道,很多人会从务实的角度来考虑专业选择,尤其是那些看来易赚钱的热门专业。这无可厚非,但人生有不同的路,不见得同一条路适合所有的人,也不见得这条路走下去你就一定活得精彩。

当年我上大学报考的时候,同样经过现实和理想的撕扯,最终向现实屈服,上了经济类的专业。但是大学两年,我一直在挣扎,觉得不适合自己,最终在大三时选择了转专业,转到哲学。很多人问我后不后悔?一点也不。能够读自己喜欢的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觉得很幸运。任何选择都有风险,没有人保证你的选择一定会令你成功,但在面对重要选择时,我们最好认真问问自己:我想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人生?记着,是“我”,不是别人。

我选择专业时面临的挣扎,绝非个例。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包括我的学生。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在理应最美好的大学时期,他们活得不自在。人要过得自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在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发挥自己的才能天赋。比如你精于弹琴,你在弹琴时最忘我、最享受,但有一天有人说弹琴不能赚钱,所以你必须放弃。想想,这多可惜,因为你从此就失去生命最美好的一些东西。这其实是没好好善待自己。我当然明白现实的许多考虑,我也不是要大家做理想主义者,不考虑饭碗。但是,有时过于现实,反而得不偿失。你本想过得幸福,所以才反复计算,结果却挑了一条不适合的路,不是很可惜吗?

作者:司玉洁

第2篇: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客观地说,现行的生命教育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导。然而,生命理念的确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依靠生命哲学才能树立。因此,要开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学的指导帮助我们确立合理的、正确的生命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命哲学确立的生命观念也必须借助生命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因此,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一、生命哲学:建构人的“镜像自我”

生命教育开展的前提是确立人的生命观念。这种生命观的表达体现在人的概念上。但是,人的概念,根据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是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因此,难以静态地陈述,只能表达人对自身结构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形成“自我形象”,人借助这种“自我形象”来塑造自己,尤如人们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因此,本文借助“镜像理论”来说明人对自身的理解和模塑。

1、镜像自我的含义

“镜像理论”是由法国思想家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在六个月左右,心理状态进入“镜像阶段”。他指出,镜像阶段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看到镜子中的自我,或无法辨认。或无动于衷。但儿童不仅能够辨认,而且还会产生与镜像同化的愿望。不过,拉康还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人借助镜子认识和塑造自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则不仅明确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而且把“镜子”扩展为他人与社会。库利认为,自我的形成是在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中获得对自己的了解。由于“镜像”理论能够形象、准确地说明人对自身生命的理解,本文借鉴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库列的“镜像自我”理论来阐述人的生命观。不过,我这里提到的“镜像自我”扩大了“镜子”的范围,我认为“镜子”可以是当下的“他人”,也可以是历史的“他人”。事实上,人对自身的理解往往来自文化传统,当下“他人”的评价,其根据也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

2、生命哲学与“镜像自我”的获得

所谓生命哲学,就是对生命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命问题的学说。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建构人的“镜像自我”,正是因为生命哲学把人放置于宇宙背景、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以及人的身心关系中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从而寻找出人的生命的本质。生命哲学首先使人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构建人的“镜像自我”奠定宇宙论背景;其次,生命哲学明确了人的社会关系,为人类探寻自己的本质指明了方向;同时,生命哲学还对人的身心关系作出了理论说明,为人类理解自身的情感、精神、意义等问题提供了前提。

总之,生命哲学从人类的宏观大背景和复杂的关系体系中勾画自己的形象,在人类思维的最高层面上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生命哲学,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对人的生命作出说明,使人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构建“镜像自我”;也只有生命哲学,人才能有效地建构“镜像自我”。

3、我们需要怎样的“镜像自我”

实际上,人的生命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生命理念。那么,当今,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生命理念呢?让我们来看看学人对生命的探索,如何从生命构成和生命活动两方面为我们揭示生命的本质。

在生命结构问题上,高清海先生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人有双重生命而非单一生命”的观点。他认为,“人除了与动物相同的生命以外,还有着与动物不同的生命。我们应当从两重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须以同样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分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的区别中去理解,因为它们大体上是相当或相互对应的”。高先生是我国较早阐述生命存在多层面内涵的学者。

当前,我国学者一般把生命划分为三个层面: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所谓血缘性生理生命,顾名思义,即指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肉身。但是,人如果仅有肉身还不能称之为人的生命。之所以称其为人的生命,关键就在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这就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但人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于此,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必然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生命存在三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抽象,事实上,只要是人,就不会只有纯粹的生理性生命,也不会只有纯粹的社会性生命或精神性生命,人的真实生命都是三个层面的统一。

不过,人的生命不是静态的,要合理地理解生命的本质,还必须从人的活动出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是实体性的定义。”人的定义的功能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的本质时,必须立足于人的活动。

在生命活动问题上,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的归纳很具代表性,他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依照生命存在的诸般意义高低层序与自下往上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下列十大层面:身体活动层面、心理活动层面、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知性探求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人伦道德层面、实存主体层面、生死解脱层面以及终极存在层面。生命的层面,决定了生命哲学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揭示来看,人是一个整全的概念。从生命结构上来说,人是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从生命活动来看,人的生命是由多种活动建构起来的。人的各种活动建构起人性的各个扇面,丰富人的内涵。人的三重生命和由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属性,就是人的“镜像自我”。这种“镜像自我”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全面理解,是我们当前应该建构的“镜像自我”。只有这种体现了当代先进生命理念的“镜像自我”,才能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出发点。

二、生命教育:实现人的“镜像自我”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生命哲学为基础,以生命哲学所确立的生命观念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如果说,生命哲学是确立人的“镜像自我”,那么,生命教育就是实现人的“镜像自我”。因此,生命哲学不仅从根本上树立了人们的生命观,为生命教育确立了目标,同时它也规定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1、生命教育必须是整全教育

人的“镜像自我”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

不同的维度构成了人生的基本问题。根据上述关于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我们可以概括出生命存在面临着生存根据论、身心观、生命境界观、修养工夫观、欲望观、生死观等基本问题。生存根据论确立人的生存的形而上学基础,为人的生命境界提供本体论依据,并由此建立人的意义世界。它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终极意义和终极存在所采取的立场,是人的生命的首要问题。身心观则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结构及其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是形成人的自我观的基础。人的生命首先是生理性存在,而生理性存在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欲求,因此欲望是任何一种生命哲学所必须思考的对象。欲望观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身心观,也制约着人们的生命修养观。而所谓的生命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制欲的过程,这在理学中表现得很显著。生命境界观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生存根据论在生命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生死观是生命哲学的最终归旨,是一切理论的终结点。生命哲学的这些基本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构成一个关于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有机整体。当然,这种“有机整体性”可能在形式上就具备,也可能只有在实质上具备。

生命问题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要求生命教育也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宽泛地说,人的所有学说都或远或近、或隐或显地和生命有关。但是,它们是以人类的某一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不涉及人类的整体。正如“割下来的手不是手”一样,失去了生命整体性的观照,这些学科就难以理解。也只有在生命哲学的观照下,才能从人的整体性中彰显这些学科对人的生命的意义。生命哲学之为生命哲学,是因为它直接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是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宏观性和系统性的把握。也只有这种以生命问题为直接理论对象,以对生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目标,对生命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说才能称之为生命哲学。概括地说,生命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从宏观上、整体上,系统性地探究生命问题;二是它直接关切生命问题,不经过中间介质。

因此,针对人的某一属性、某一层面的教育虽然和生命有关,但都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更不能代替生命教育。比如。德育是针对人的道德属性进行的教育,心理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的教育,都只是针对人的一种属性的教育,因而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只有从人的生命整体来观照的生命问题的教育才是生命教育。当然。德育、心理教育在人的整体生命的观照下可以也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内容。

由于生命教育具有整体性,生命教育可以分等级,但不可分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基本的成人教育是不分科的,如《三字经》就具备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能实现“使人成为一个人”这样一个基本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像千家诗、唐诗、宋词等这样进一步提升人格的教育,也始终是在提升生命境界这一主题观照下进行的,绝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教育。

2、生命教育必须是文化传统教育

如前所述,人的生命是由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构成的。其中,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产物,都来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可以说,文化传统就是人的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构成部分,进行生命教育必然要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人的生理性生命,忽视了人的人际和精神生命。比如,在解释人的由来的时候,总是把人的来源归结为猿猴,这只能说明我们生理生命的来源。事实上,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产物。不可能从动物性中获得。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精神生命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化传统,因为我们的精神生命就是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离开了文化传统,就没有所谓的精神生命。

当前,我们虽然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都是从其功用性的角度出发的,如发现传统的德治观念、生态观念、义利观等具有借鉴意义,从而加以挖掘和利用。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远远不够。一方面,这些观念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生命观念的体现和展开,只有挖掘其深层的生命观,才能真正发掘出其应有的价值。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文化传统是我们生命的构成部分,离开了文化传统,我们的生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继承文化传统不仅是因为它有我们可以汲取的智慧,更是因为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也因为如此,生命教育必须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3、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

近现代以来,我们深受科学主义的浸润,但在生命教育中却又走向一个极端的倾向:在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上,采用了生物学的标准,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堆蛋白质;在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上,往往以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来衡量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在对死亡问题的理解上,认为人死如灯灭。这种极端科学主义的生命教育,导致人文精神的极度失落。而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了人们价值世界的丧失、对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意义虚无感的产生,并最终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尊严感的丧失。

事实上,人的生命问题远非科学主义的观念所能囊括,人的本质也远非科学主义的思想所能说明。人之异于禽兽者,主要在人文方面;人的生命构成有人际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等人文生命的重要内容。所以,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当然,我们不反对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而是强调不能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

三、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当前的生命教育必须加强生命哲学的引导,因为只有生命哲学才能有效地构建人的“镜像自我”,确立人的合理的生命观。当前人类应有的生命观是:人的生命是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的统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同时,人的生命是在活动中建构的,只有从人的活动出发,人的生命才能得以理解。其二,生命哲学对人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又必须借助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生命教育必须体现生命哲学对生命的规定。从我们理解的生命出发,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必须是整全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

作者:徐春林 黄艳红

第3篇:生命教育成全生命精彩

在重庆合川,有这样一位“名校长”——

20岁出头开始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至今在5所中小学担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已23年;

2001年始,用时5年,把合川一所当时仅有600余名学生的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建设成拥有近2000名学生的知名优质初中;

2007年始,又用时5年,领导一所普通高完中突破困境,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将其成功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3年,调至一所离城区三十多公里的农村中学任职,在不到3年时间里,营造出充盈生命大爱、生命情怀和生命理想的学校场域,实现了学校质量、特色的全面突破。

他,就是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现任书记、校长唐伯筠。这位笑称自己只有“初中的底子、中师的牌子、本科的本子”的校长,却总能带领学校突破发展瓶颈,赢得教师、学生、家长、领导等多方赞誉。成功的秘诀何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坚持淡化权力因素,强化人格示范,重视文化引领,相信依靠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用生命的情怀做教育,用美好的教育成全珍贵的生命”。

文化引领:彰显价值认同与生命立场

“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文化自觉,更没有文化自信。”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土壤和现实需求,更不能缺少生命的立场,唯有为了生命,依靠生命,成全生命,文化才能爆发生命的力量。

“一个企业,三到五年成功靠营销;十年成功靠质量;百年成功靠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发展要靠质量立足,更要靠文化引领。教师只有对学校有认同感,工作起来才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记者,唐伯筠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8月,唐伯筠出任龙市中学书记、校长。当时的龙市中学虽为重庆市重点中学,但依然面临着很多农村学校都存在的困境:教师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留守学生数量众多,教育管理难度很大;远离城区,对优质生源缺乏吸引力;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全,设备陈旧。

初来乍到的唐伯筠面对这一切并没有气馁,而是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他在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激动而深情地描绘了心中的愿景:“让学校成为全校师生留恋的地方。”然而,老师们并没有被新校长的一腔豪情感染,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

怎么办?唐伯筠脑海里首先冒出的就是“文化”二字。他在合川大石中学任校长期间开展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让他对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充满信心。

当时,他觉得大石中学整个校园比较浮躁,急需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厚重感去引领。他从学校老校址遍地的鹅卵石和新校址旁的大石桥中得到启示:“大石中学与石有缘,大中人应该拥有石头那种默默的承载精神、厚重精神。”他在全校师生中发起了一项征集活动——寻找体现石头精神的词语。最后,从征集到的逾百个词语中提炼出了代表大中人的石头精神——厚重、沉稳、质朴、谦逊、坚毅、永恒。“在石头精神的引领下,整个校园慢慢沉静下来。师生的工作、学习状态很快得到改善,效果好得惊人!”回忆起当时的境况,唐伯筠言谈间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他在梳理龙市中学学校文化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上一届班子提出的“大师+大爱,为生命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很能彰显龙市中学的价值追求。“教育关爱的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有那么多的留守孩子,需要的就是这种崇尚大师、播种大爱的精神和情怀,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成长奠基。”

基于以上思考,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坚持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将生命教育确定为学校办学特色,提出了生命教育“12345”工作思路,即践行一个理念——为生命成长奠基;理清两个关系——教育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因教育而辉煌;涵盖三个方面——学校,质量+特色+可持续;教师,精致+优雅+有情怀;学生,健康+幸福+有理想;立足四个内容——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开创五条途径——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构建融入生命色彩的德育体系,推进紧扣生命主题的课堂建设,组织丰富生命底蕴的课外活动,开展探索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

为了让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接受生命教育思想,形成文化认同,唐伯筠逢会必讲生命教育。因为他讲话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2016年,唐伯筠将这一年确定为“和文明牵手·与优雅同行”活动建设年,进一步加强了师生行为文化建设。通过系列活动,“精致、优雅、有情怀”正从一种理念认同转化为越来越多师生的实际行动。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唐伯筠围绕生命教育的主题,坚持自主规划设计。从校园主干道、宣传橱窗、主席台、文化墙、主题广场的设计,到宣传语的草拟、《生命赋》的撰写等,他都坚持依靠“自己人”,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新修建的主席台前需要一幅标语,本来想了一些“高大上”的句子,担心不接地气,他就向虚心地向老师们讨主意,最终将其确定为“生活无限美好,生命无限珍贵”这样一句朴素的话。

“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文化自觉,更没有文化自信。” 唐伯筠坚信,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土壤和现实需求,更不能缺少生命的立场,唯有为了生命,依靠生命,成全生命,文化才能爆发生命的力量。

人文管理:重在生命在场与人格示范

“干部和教师在一起,不仅是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生命意义上的在一起,包括心在一起,情在一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教师的境界高了,对他们的管理自然水到渠成。”

龙市中学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人员来源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规范管理,唐伯筠到任后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由于触及部分老师的利益,遭到了各种或明或暗的抵触。他首先不是急于马上处理问题,而是尝试着先从老师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存在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去赢得老师们的理解,融化老师们的心结。

他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和老师们多“在一起”,创造更多与一线老师接触、沟通的机会,增进彼此了解和情感。整整花了一年时间,那些有抵触情绪的老师,慢慢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学校的工作理解程度逐步加深,管理制度推行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前两年,学校高中物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多名骨干教师相继调离。于是,他亲自联系物理组,大胆起用当时年仅26岁的魏俊龙老师担任物理备课组长,力排众议让任教仅一学期的李映环老师承担尖子班教学工作,积极为年轻教师成长“牵线搭桥”,鼓励年轻人勇挑重担。

“唐校长没有领导的架子,很仗义,更像大哥。他给了我们太多关心和帮助,以至于我们感觉如果做不好,就对不起他。所以大家都很用心努力,上学期期末,我们物理学科成绩奇迹般地排到全合川第二名。”魏俊龙说。

在个别指导老师方面,唐伯筠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一般不会在办公室找老师谈话,而是在校园内创造“偶遇”的机会,然后“不经意”地和老师聊上几句。有位初中某年级组组长,“偶遇”校长的次数多了,后来每次看到校长都会主动汇报工作。“我觉得光批评效果不会很好,他内心有了敬畏感,就自然会努力做好工作。”

“校长的岗位就应该在学校,要和师生们在一起。龙市中学有五千多学生,必须要有管理者在场,但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加强学校管理,干部全天候、全方位值班,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分组轮流值日,除值日当晚外,每周还需在学校至少待两个晚上。在他看来,只有干部多辛苦一点,老师们才可以多轻松一点;只有干部坚守岗位,老师们才能安心从教。

唐伯筠除了外出开会,基本上都吃住在学校,和师生们“在一起”;学校规定老师早上七点十分到校,他基本上每天六点四十左右就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们到来。“唐校长是一个内心笃定的人,做事总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唐伯筠一位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说,“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昂扬的生命状态,并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唐伯筠认为“校长应该让老师的生活更有质量”。他曾邀请生命教育研究著名学者北师大肖川教授为全校老师做《生命教育与师生的幸福人生》的专题讲座,并用肖川提出的“充实与闲适”来平衡工作与生活。他邀请专业人员到校给老师们做茶艺、插花、根雕、红酒品鉴与红酒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培养老师们精致、优雅的情怀和情趣。

老师生日当天,他会带领几位副校长和工会干部一道给老师送去鲜花、贺卡和深情的问候与祝福;老师家里有子女求学、父母问医等方面的困难,但凡他能够帮上忙的,都会尽力去帮,用行动诠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他认为:“干部和教师在一起,不仅是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生命意义上的在一起,包括心在一起,情在一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教师的境界高了,对他们的管理自然水到渠成。”

依靠教师:好团队方可造就好学校

“校长在等待着你的成长,但是校长不允许你慢腾腾地成长,而是要快速成长,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以为准确地说是,一个好的教师团队才能造就一所好学校。而教师的生命状态,决定了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决定了学校的生命状态。”于是,唐伯筠从改善教师的生命状态入手,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老师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龙市中学的老师们对唐伯筠来校之后做的两件“小”事感触很深。一是新建环境优美的教职工食堂,解决了教职工用餐问题。食堂建好后,有位年轻老师禁不住感叹:“我们终于结束了中午吃了面,思考晚上吃什么面的状态。”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了新教师住宿问题,让老师们再也不用为“租满这个月,下个月房租会不会上涨”的问题担心。“农村学校本来条件要差一些,住房和吃饭的问题解决了,老师们才能安心工作,想调动的老师也少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说。

“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尊重、成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对校长来说,同样要关注、尊重和成全每一个老师的生命。”一次偶然的机会,唐伯筠从医院的朋友处得知,学校有一个女老师担心影响以后的教学工作,坚持不打麻药,忍受剧痛做手术。唐伯筠听后十分感动,临时决定为她颁发“感动龙中最美教师奖”。没想到该教师当即婉言谢绝。虽然如此,他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还是以不点名的方式表扬了该名教师。当他含着眼泪讲完这个故事后,在场的所有老师眼眶都湿润了,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校级领导全部自发起立,为这个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6岁,对年轻老师的培养和关心是唐伯筠工作的一个重心。他经常跟年轻教师们说:“校长在等待着你的成长,但是校长不允许你慢腾腾地成长,而是要快速成长,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为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可谓“煞费苦心”。

新教师进校第一课:校长、副校长都要上讲台,一人一个主题,涵盖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纪律、校情介绍等所有方面。

实施“青蓝工程”:为每名新老师指定一位师傅,并将新老师的成长情况纳入对师傅的考核。

推动“四课建设”:系统设计“新分教师的达标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课、中年教师的优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形成课堂成长序列,要求层层过关。

开展教研备课组建设年活动:落实干部跟科制,开展教研备课活动评比,强化每周对各年级、各学科备课活动的督促。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赛课、献课、送课、研讨。年轻的高中数学老师唐忠兰在唐伯筠的鼓励下,与北京四中老师同课异构,表现突出,深受好评。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生命教育年会和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等活动,扩展教师交流范围,拓宽参训教师视野。

龙市中学还与区外的江津、大足、巴南、万盛、荣昌、永川等地的一些重点中学结成跨区域的学校联盟,每学期组织赛课、专题研讨会等活动。

唐伯筠对老师的关心,还体现在对老教师的尊重上。为加强对教学一线的指导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校级督导室,唐伯筠亲自担任主任,同时邀请六位因年龄因素从中层干部岗位上离任的老教师任督学。“我在全校大会上说,督学是我们学校的‘宝贝’,所有老师都要尊重他们。这六位老师工作干劲足得很,原教务处主任、现督导室副主任胡宏平还主动请缨承担了一个理科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

现在,龙市中学整个校园学风浓,教风正。晨读课,师生一起齐声诵读;大课间,师生一起锻炼健身;下课后,师生一起学习交流。教师办公室里,常常出现一名老师被多名学生“包围”的情况。原德育处主任、现督导室督学李本德很满意学校现在的状态:“唐校长抓好了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聚人气、拢人心,就抓好了学校发展的关键。他把老、中、青三代老师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把龙市中学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贴近生活:让学生展现生命的自然状态

“新课改以来,课堂上所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做出来的,根本上老师还是主体,只不过把老师这个主体通过学生表现出来、展演出来而已。”

“像我们这些影响着孩子一生命运的人,事业心就是爱心,责任心就是良心。”这是唐伯筠的座右铭。

生命教育从哪里开始?唐伯筠认为,应从学生当下的生活出发,教会其正确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做起,从感恩教育做起。他要求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学会唱刘和刚的《父亲》和阎维文的《母亲》这两首歌。“‘爸爸妈妈我爱你’这样的话,很多农村孩子可能说不出口,但可以让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当老师播放MTV,领着孩子学唱这些歌曲时,大多数孩子眼里都噙满了泪水。”随后,学校把这种感恩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感恩自然、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教育方式力求避免说教,保证内容不落空、生命不缺场。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感恩孝亲、家务劳动、环境调查和维护、农村现状调查等实践活动,确保学生离校不离教。每学期开学,举办全校性的假期社会实践作业大展评,并精选学生作品编辑成图文集,供学生分享、交流、学习。孩子们面对这种新颖的作业形式,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唐伯筠认为,校长不仅要和老师在一起,也要和学生在一起。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会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2016年春期开学典礼上,唐伯筠给全校学生讲“大学非去不可的十大理由”。同学们听了之后,觉得校长比从外面请的专家讲得还好。他还主动联系了高三的两个班,每个月给学生上一次班会课。现在,很多班主任老师喜欢请唐伯筠去上班会课,他们说他上一次课,对学生的影响至少可管两个月。“我不会给学生讲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道理,但会讲一些贴近学生的东西,所以大家都爱听。”

每年高三到了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唐伯筠会自掏腰包,请他联系班级的学生一起动手包饺子。今年,他又带头开展“我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从周一到周五,学校每天中午确定一位校级领导值班,轮流请一定数量的学生共进午餐。唐伯筠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增强了对教师、学校工作的了解。很多‘隔膜’,在这种闲聊间就可以得到轻松化解。”

学生生活的常态在课堂。课堂生活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生命的质量。只有眼中有生命,课堂才能有活力。近年来,龙市中学在深入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建构了“四段八环”的生命课堂模式,但唐伯筠并不想用固定的模式来禁锢教师和学生。“新课改以来,课堂上所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做出来的,根本上老师还是主体,只不过把老师这个主体通过学生表现出来、展演出来而已。贯彻新课程理念,只有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的自然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体。”

龙市中学的生源入口质量并不好,一直招收的是“三类、四类”生源。然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高考成绩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一本上线人数从2013年46个上升为2014年72个、2015年146个,本科升学率超过60%,总上线率达到99.4%。2014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创建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实验学校”;2015年,被评为“合川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2015年度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2016年,被评为“合川区首批特色学校”“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全国生命教育百佳学校”。唐伯筠个人也先后荣获“2015年度全国生命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生命教育百佳校长”“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学校的生命教育特色经验文章还在《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在全国中小学特色发展高峰论坛上,学校以“生命教育,点燃生命之焰”为题作了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同行的肯定。

唐伯筠认为,“这一切成绩,是全校师生在生命教育的感召下,感悟生命真谛、发掘生命潜能、焕发生命光彩、彰显生命价值的结果,是生命教育的副产品。”

采访中,唐伯筠反复强调“生命状态”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哪怕再苦再累,只要踏进校园马上就觉得精神百倍。”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用美好的教育成全珍贵的生命,这就是唐伯筠和他的同事们不灭的“教育梦”。

作者:张磊 孙曙 黄瑞

第4篇:《生命,生命》读后感

这学期,我们上完了第19课《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为残疾人,课文写出了作者对生命强烈的呼唤,并呼吁我们珍惜生命。

世界上有许多珍惜生命的人,比如钢琴家贝多芬。他的爸爸是宫廷音乐师,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飞快地进步。之后,乐弗老师收他为徒弟,贝多芬又突飞猛进地进步起来。后来,因为父亲失业,母亲得了重病,贝多芬不得不停止学琴,去赚钱。过了几年,贝多芬又拜莫扎特、海顿为师,琴技越来越高。他开始创作曲子,并到外地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他得了耳疾,耳朵逐渐丧失听力,于是,在一次指挥中,失败了。但他没有停止自己的音乐事业,还是坚持地走了下去,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虽然生活在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中,可以好好地学钢琴,可如今,我对钢琴讨厌起来:学了钢琴,每天都得练,可不学,又觉得很可惜。学了《生命,生命》这课,它告诉我要学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有力。

同学们,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照人。

第5篇:《生命 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对这篇课文印象非常的深。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杏林子——原名刘峡。因为她得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她的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不能迈„„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强地活了下来。我从心里升起了对她的无限敬意。

杏林子照片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主要以《飞蛾求生》、《砖缝中的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故事来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当我读到第一个故事时,我被这一句打动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一只小小的飞蛾面对危险,不管是否能够逃生,它都努力地去克服和战胜。连飞蛾都有勇气活下来,何况我们人类呢?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刘峡说:“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让我意味深长。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努力给生命创造价值,让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在电视上的《生活帮》栏目中,也常常报道一些不尊重、不珍惜生命的人和事。比如:“一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因为他干了活,老板拖欠他工资,他就爬上塔吊要自杀。”但我们更多的会看到见义勇为、舍己求人的好人好事。比如:我们山东单县的英雄小伙——牛作涛,在广州为了救一名落水女孩的生命,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雷锋说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虽然,我也许不会像英雄们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会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更加有力。

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四年级:闫子聪

第6篇:《生命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学了一篇叫《生命 生命》的文章,作者杏林子通过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这三件事分别是:飞蛾挣扎求生;砖缝中的香瓜子冲破外壳;我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使我懂得了很多。

就拿那粒砖缝中的香瓜子来说吧。它在恶劣的环境下都能顽强不屈,它在艰难的条件下都能茁壮生长,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不屈的、能茁壮生长的植物还有很多。

我家有一盆君子兰,那绿色的叶子犹如一把把镰刀。它虽然没有荷花那样清香,也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它。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这盆君子兰枯萎了,因为我们的疏忽,这几天竟然忘了给它们浇水。有的叶子垂头丧气地弯折腰,有的叶子变黄了,有的叶子甚至枯萎了,并掉到了地上。我还以它

为他活不成了,不给它们浇水,还整天在那里摘它的叶子。可是它居然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努力活了下来,叶子绿的那么精神,那么光洁,并且又开出了一朵比原来更艳的花。荒野上,那些奋力生长出的小花在太阳的照耀下张开了笑脸。可是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瞧!那朵小花的叶子掉了下来,可它还不以为然,抖抖身上的水珠,整理好叶子,在这倾盆大雨中显得格外神气,它要和

风雨战斗到底。他叫醒了它的伙伴,随它一同显示神气,让风雨彻底服输。

作为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我们也要像它们那样顽强不屈。我现在也正努力好好地使用生命,上学从来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考试的时候也名列前茅,回家作业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我还要努力,要一次比一次更好。是啊!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7篇:《生命 生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很深。

文章作者杏林子,通过三件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我”听心跳,展示了生命的意义。飞蛾求生使我感到,凡是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瓜苗生长是我看到了种子生命力的顽强;倾听心跳产生的生命意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在这三个生命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瓜苗了!瓜苗能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有水分的砖缝中茁壮生长,虽然仅仅活了几天,但是它见到了光明的、美丽的世界,它知足了!

社会上也有两种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人:有的人四肢健全,头脑灵活,却好吃懒做。他们宁愿去向人们乞讨,也不愿意靠劳动吃饭,这让我瞧不起。而一些残疾人却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让我尊敬。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放弃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山西太原小店区太师三附小四年级:窦婷婷(七色花11)

第8篇:《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我想对你说

作者/杨会央

读过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陷入了沉思。

我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作者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放弃生命,反而更用心地感受生命,渴望生命!

不懂生命的人,有的只是一个躯壳,他不会创造价值;懂得生命的人,拥有的是光彩的人生,他以生命谱写出的赞歌,历久弥新,传唱不衰。

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人一目了然。

生命,母亲用血肉与灵魂孕育的瑰宝;生命,艺术家用感情同肢体塑造的奇迹;生命,骑士用正义及温情守护的公主;生命,智者用心智和时间探求的奥秘……在这亿万年之中,在这无垠宇宙之下,最美丽、纯洁、雅致、稀有的宝石,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看似平凡的生命。

我也是一个生命,对于我的生命,我也要全力承担自己的责任。生命如此可贵,所以我才要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添光彩。

想起以前,自己很可悲,竟然为了一点小事而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忽视了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精彩。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的呢?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然而生命却只有一次,怎能不珍惜呢?

我理解了生命的真正含义,那蕴含着圣洁与纯真的生命让我有生的动力,一直前进,前进!去学会感受生命,渴望生命。

生命,我想对你说:

从现在起,我不要过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我要勇敢、坚强地活下去,更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去发挥你最大的价值;我不要碌碌无为过一生,我要让自己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去赋予你光彩。是你赋予我骄傲,拥有你是我的幸福,我更应该加倍去珍惜你,爱护你。

今后,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与失败,我都不会放弃你,我不要麻木自己,不要轻视自己,不能逃避你,不要浪费你,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将你紧握在手中,永不放开,永不言弃!

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想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只有笑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鼓起勇气去对抗,为了生命,也为了自己。

河南少年先锋中学

指导教师:李晓华

第9篇:《生命 生命》读后感

童丽

这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让我心潮起伏。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散文。即使飞蛾知道自己逃不出人的手掌,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即使小瓜苗知道自己没有水,没有泥土是长不出的,但它还是奋力向上;我拿着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这就是我的生命,属于我的生命,我可以使用他也可以糟蹋他。是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不让它白白流失!我想起从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男孩,他在外面玩游戏机,他妈妈骂了他几句,他很生气,就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此我想对他说:“不要浪费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你死了,只留下爸爸妈妈为你伤心,你再也看不到蔚蓝色的天空了,再也不能享受明媚的春天了,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再也看不到好看的电视了,你就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死了,你值得吗?”

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热爱生命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