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第五讲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形势与政策第五讲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政策法规学习》第五讲 作业考核答案

2单选题 第 1 题

用人单位缴交的医保费对以下哪个范围内的人缴纳比例为5.1%?( )(2分)

A. 35周岁以下

B. 满35周岁至45周岁以下

C. 满45周岁至退休前

D. 退休人员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2 题

职工在缴纳职工养老保险时,基数上限为( )。(2分)

A. 200%

B. 250%

C. 300%

D. 350%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单选题 第 3 题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参保人自己缴费比率为( )。(2分)

A. 1%

B. 2%

C. 3%

D. 4%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4 题

离领养老金的年限超过十五年的,到60周岁领养老金时累计缴费不少于( )年。(2分)

A. 12

B. 13

C. 14

D. 15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5 题

职工失业保险中,参保人自己缴费比率为( )。(2分)

A. 1%

B. 2%

C. 3%

D. 4%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单选题 第 6 题

广州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于( )年。(2分)

A. 1984

B. 1985

C. 1986

D. 1987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7 题

生育保险于( )年在广州全面展开。(2分)

A. 1994

B. 1995

C. 1996

D. 1997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8 题

职工养老保险以( )为基数。(2分)

A. 工龄

B. 业绩

C. 工资

D. 奖金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9 题

个体工商户若要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其选择的基数下限为全省上在岗月平均工资的( )。(2分)

A. 50%

B. 60%

C. 70%

D. 80%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10 题

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保、缴费,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后不改正,可处应缴社会保险数额( )倍以上( )以下罚款。(2分)

A. 1,3

B. 2,4

C. 3,5

D. 4,6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1 题

养老保险体系包括( )。(4分)

A. 商业养老保险

B. 基本养老保险

C. 企业年金

D.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C,D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2 题

广州市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以下哪两种保险制度并轨而成?( )(4分)

A.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B.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C.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D. 新型农村合作保险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C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3 题

以下属于社会保险的有( )。(4分)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失业保险

D. 生育保险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4 题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市政府根据( )和( )缴费档次给予补贴。

分)

A. 参保人个人经费

B. 参保人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补助档次

C. 市政府当年财政状况

D. 参保人缴费年限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5 题

医疗保险待遇中的统筹医疗待遇分为( )。(4分)

A. 普通门(急)诊

B. 门诊特定项目

C. 门诊指定慢性病

D. 住院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6 题

职工可以不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

4是非题 第 17 题

在职人员个人医疗帐户划入标准为本人医保月缴费基数。(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8 题

1998年我国出台了《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工养老保险办法》。(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9 题

来广州的农民工在家乡已经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广州作为职工可以不购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是非题 第 20 题

在2012年8月8日办法实施前已经年满60周岁的参保人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1 题

政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贴不超过15年( )。(1分)

A. 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2 题

职工可以不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而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是非题 第 23 题

在医疗保险的住院待遇中,个人缴费比例在职和退休后缴费比例是一样的。(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是非题 第 24 题

没有满60周岁超过45岁,按月缴费,缴多少年就按多少年,只需按月缴费直到55周岁。(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是非题 第 25 题

在职人员个人缴交的医保费全部划入个人医疗帐户。(1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填空题 第 26 题

根据第五讲第一节“社会保险总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同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利于丰富保险市场的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填空题 第 27 题

第五讲第二节“失业保险”中提到,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累计缴费年限相关。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填空题 第 28 题

第五讲第二节“基本养老保险”中提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填空题 第 29 题

第五讲第二节“工伤保险”中谈到,参保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需符合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发生了因工作原因而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是患职业病的事实;二是在程序上经过了[工伤认定或是劳动能力鉴定]。

填空题 第 30 题

第五讲第二节“基本医疗保险”中提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所谓“新型”,是与改革新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对。

填空题 第 31 题

第五讲第二节“失业保险”中提到,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缴费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填空题 第 32 题

第五讲第二节“生育保险”中提到,生育保险是对[职工生育给予生活保障和物

质帮助]的一项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

填空题 第 34 题

第五讲第一节“社会保险总论”中提到,所谓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它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巨大而深远。

填空题 第 35 题

第五讲第二节“工伤保险”中提到,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的制度。工伤保险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只适用于就业的职工或者雇工。

第2篇:第五讲 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

(二)

二、用学业评价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

教师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师生关系上,这一点不容置疑,当前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疏远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度的知识教学。因此,科学的学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而且是师生感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

【背景资料】

在这里我们展示一个课堂教学片段。

这是一堂小学的数学课,上课的是张老师。当然我们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参考这个课,因为我们看这个课不是看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是看张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看课,看张老师的哪些行为具有学生学业评价的作用。

【评析与议论】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业评价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那种评价肯定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是最有意义的学业评价。张老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具有即时评价的作用呢?

下面是张老师的一些教学行为的截图。

我们会发现:张老师用“非常棒”夸学生,用“大点儿声说”指导学生的发言,这种语言激励的方法具有评价功能,毫无疑问是语言评价。除此之外,张老师大量的肢体语言也具有评价作用。比如,用手势调控学生的操作,用手势轻拍学生的头和肩膀,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赞许;用眼光环视全班也是一种观察评价。张老师几次从前面走到后面,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种走近学生的行为也具有评价功能。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觉得可能有一些道理,但是大家还可能产生一些疑问:老师在课堂上,一举一动都是评价,拍一拍、看一看及走两步等这些都是评价,这是不是把评价的概念泛化了呢?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评价是什么呢?是价值判断。比如说老师走近学生,这不仅仅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老师在远处和老师在身边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更多地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这种被关注、被认可的感受不就是评价吗?

我们可以把这种评价方法叫做心理距离法。心理距离法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是一种评价方法。有人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说这样细小的动作的评价功能实现有限,不是很大。但是教育没大事,教育就是要在这些细小的积累中去实现。我们常用“润物细无声”来比喻教育,太贴切了。教育像小雨点似的,不是疾风暴雨。但是这种春雨是淅淅沥沥地普遍地下,坚持地下,这样才能润物,才能让小苗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所以我们觉得张老师的课堂行云流水,和谐顺畅,因为这样的课堂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也没有小事儿,任何细节都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有的老师始终固守三寸讲台,不肯走近学生一步,评课的时候,老师都不从讲台上下来,只有第一排的学生和老师有接触,二排以后都是遥控。这样的课堂效果,以及老师对后边这些人的评价的效果肯定要受到影响。这样,后边的好多淘气的学生就乐了,因为他们逃离老师的监督了。所以,寻找与学生沟通的通道,架设与学生心灵交汇的桥梁是学生学业评价新理念的要求。我们要告别“红叉”和“红勾”,完善我们的评价行为,采用恰当的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使学生自信、自主,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

当前师生沟通中存在两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过多的说教。张老师那种评价是无声的,无声的语言润物细无声。但是有的老师采用过多的说教,过多的责备与命令,甚至于过多的忠告,都使学生感到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独立性,使学生感到逆反、厌烦,这是不可取的。有人会问,你不是说是细节就是成功吗?细节也有好的细节和不好的细节,这种过多的说教,过多的忠告,是属于不好的细节;还有的老师走向极端,轻率放任,一味放任,称兄道弟,呼姐喊妹,这也是不可取的。

【对策与建议】

师生沟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学业评价,加强师生沟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业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教育效果,避免师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要传递知识,引导学习,引导探究之外,还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最佳时机。

教学中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师生间的情感才能真正“交流”起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使学生丧失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双向活动难以落到实处。

下面这个图片,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图片。

这样的师生交流,我觉得是非常愉悦的,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师生,教学也好,评价也好,都能发挥更大的效益。你看这个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笑得多么开心。

2.善用表扬和批评

教师应多作表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被认为是一种“手段”。

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到影响。

总的来看,现在老师还是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卡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尊重学生的评价较多,造成了师生得情感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多赞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欣赏。但是表扬也不能太廉价,要使表扬成为一种积极的强化,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适当的批评也很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要注意场合与环境。因为学生对于批评是非常敏感的,尤其现在的很多学生是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大多都非常脆弱,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也非常少,因而这些学生的心灵非常脆弱,不仅有知识脆弱综合症,还有心理脆弱综合症。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注意方法。表扬学生要用喇叭,要让大家都知道;想批评学生,要打电话,背后批评。要少在公众场合下说某个学生的缺点。要给学生的错误找台阶,对学生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对学生的家长要写表扬信,不写告状信等等。这些策略在适应当前学生的一些心理实际情况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批评要讲究方式。

3.要改革评价方式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学会了评价自己的学业,就等于学会了学习。

要改变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垄断局面,启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当然现在作业也有互评的;在考试中,评卷也有互评的。但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互评做得不怎么好,这和整个的取向有关系,在这方面要多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保存标志个人成长的材料,保留自己具有特色的作品。同时,定期整理汇总记录袋,并进行展示。成长记录应该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

建立成长记录的这种方法要坚持下来,要把建立成长记录变成学生学生的个人习惯和行为。单纯地收集,单纯地为老师去收集,也许一时看不到效果,但如果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进步,关注自己的成长,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进步和成长留下来,记下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能引导你的学生写上三年的日记,你看你那个学生变不变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我们都写过日记,记载自己,那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因为人会遗忘,不但知识会遗忘,情感也会遗忘。有时候我激动了,我感悟了,我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不记下来,过了几天之后就淡忘了。而记下来之后,随时翻看,随时反思你的历程,就能使你的情感越来越深厚,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这些都是常规武器,都是我们历来所主张的,都是大家做过的,只是有时大家时做时不做,没有坚持下来。所以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同时越是简单的,也越是艰难,坚持下来是不容易的。这一点,也是对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很好的考量。

三、让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通过以上两个话题,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学业评价对师生的沟通,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的成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学业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会帮助教师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与技能。学生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会给教师以鼓舞,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提高自己的才能。师生间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动态中不断提高、共同发展的。

在这个话题,我们谈一谈评价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问题。

【背景资料】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这是一节好课。在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上始终洋溢着快乐的气氛。这堂课的题目是《把我的成长告诉你》,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儿童与自我”内容中的一个话题。学生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成长的照片、自己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玩具,懂得了自己长大了,又通过自己的成长故事、自己的获奖证书,了解到自己进步了。最后,老师还引导学生感谢自己的父母,感谢自己的老师。这堂课就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有这么两个词叫“字如其人课如其师”。通过写的字,就可以了解你的心理特点;通过老师上的课,就可以了解老师的道德风貌和专业水平 。我们通过王老师这堂课可以很好地了解她。好老师,好课,好班级,好学生,这四好是紧密相关的,是相辅相成的。好教师打造了一堂好课,好课培育出好学生,好教师就是和这些好课和这些好学生一起成长的。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可是与学生评价还是关系不大吧!我们还是要回到主题上来!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对评价的研究,应该突破既定的框框,不要认为只有考试、评分和排名才是评价;也不要认为,只有夸奖、评优和拍肩膀才是评价。这些评价的手段是显性的,它们的功能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对学生影响极为深远的“评价”,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老师榜样的力量!

下面将一个典故与大家分享一下。

太史公司马迁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言教不如身教。

再比如一个典故,《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战国策》楚一《威王问於莫敖子华》)。就是说楚灵王是喜欢苗条的,所以,喜欢了一年之后,这些大臣们都怎么样,都不敢吃饭了,一天都吃一顿饭,不扶着墙就起不来了,不扶着车沿都上不了车了。这个故事就是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是老师喜欢什么,学生肯定也喜欢什么;老师你做什么,学生肯定照着你的去做。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激励,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评价。所以老师不要小瞧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些都具有评价功能。

通过王老师的课,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王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重视学生的展示,重视其他老师和家长的作用,重视学生的笑声。

(2)王老师的爱好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引导,是最大的鼓励。

(3)我们要研究评价的理念和意义,要探索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身体力行。

(4)这虽然不是评价,但是确有评价的效果,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广义的评价”。

这些分析使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有效的评价是融入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融入过程,融入你的一举一动,把评价刻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这种评价精神,是无言的召唤,是无形的感染,这是教师的高水平,是教师的真功夫,王老师就具有这种功夫。

【对策与建议】

既然学业评价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那么,推进学业评价改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问题了,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应该在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大框架下规划和部署,因此我们把推进学业评价改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建设的一个平台,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师生共同健康成长。办法会有很多,但是我想当前有这几点需要强调。

1.少一些议论,多一些行动

对于学生学业评价,我们不缺乏理论,不缺乏方向,也不缺乏方法,我们最缺乏的是实际行动。道理变为行动,需要探索,需要创新,需要功夫,需要淡定,需要摆脱世俗成见和急功近利。教育上的道理都不难,但是,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难以达到速效,越是难以坚持。道理变行动,需要探索,不是一下就能变的,虽然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还得到实际中去探索,还需要创新。结合实际就是一种创新,需要功夫,需要道德的修炼,还需要淡定。教育的根本功夫就是淡定。万千世界,百舸争流。教师能够坐在教室里搞评价,这种身体力行,这种细小的积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能够看到学生长远发展的评价,就是一种淡定功夫。另外,还需要摆脱世俗成见和急功近利。比如刚才的案例就是学业评价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一个很好的方法。成长记录,现在老师都能说出它的几种功能,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能做到持久坚持的毕竟为数不多。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笨拙的探究也强于老师最聪明的讲授,但是我们老师还是习惯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把重点告诉学生,老师在课堂中还是习惯于滔滔不绝。这就不能说我们的观念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不但要转变头脑,还应该转变我们的手脚。

2.叩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

“扣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我们要扣问教育教学的细节,发现其蕴含的教育问题,通过叙事反思、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法。

通过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可使群体研究氛围不断升温;在研究过程中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案例。

要引导教师读书上网,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树立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教师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进而达到打造学校的常规研究生活的终极目标。

3.开发小策略,书写小案例,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不可否认,这种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非常草根,非常细小,如果缺少积累和整理,研究成果就可能随风飘散。针对教学细节的研究,往往都是“小问题”,研究的结果往往都是“小策略”,这些小策略的“星星之火”必须通过交流共享和积累记录才能形成“燎原之势”。

积累记录的最佳方法就是建立教师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这种方式现在叫“教育日志”。很多教师把自己的日志搬到网上,与同伴共享,叫做“教育博客”。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个小案例,就是一篇篇很好的博客文章。

这里展示一组照片。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教师的成长记录,每人一册,现在已经不止一册了,这是拿出来展览的最原始的那几册,有很多。偶尔写一篇日志不算什么,但是如果常年坚持写日志,而且成为你的一个习惯,你将改变你自己。有句话说得好:做了,过了;思了,得了;写了,长了。你天天在做,但是如果你不反思,那就只是做过而已;如果你思了,你才真正能有一些感悟,如果你再不停地把这些感悟反思的结果记录下来,积累起来,你就悄悄地成长了。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所以,我们要问,今天你得了吗?

图片中这个老师正在讲她的成长经历。隐约的可以看到大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字:今天你得了吗?

这个小策略现在也可以用,通过研究,通过积累和交流,有一些小策略是很好的,加在一起确实是可以构建我们教师的智慧。比如,有个在课堂有效提问方面的小策略,等待五秒钟,即发问后,等待五秒钟后,再找人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就是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有些教师问完以后马上叫答,把回答的过程给了那些会的学生,但犹豫的学生、还没有转过弯来的学生,或者不会的学生,他们思考的时间都被你的立刻问答或齐问齐答替代了。现在很多课堂是老师一说,学生一答,一说一答是最无效的提问方式。

再如,“不许举手”。发问之前就约定,不管会不会都不许举手,这就给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让全班同学找答案讨论,让全体学生参与、动脑,这也是解决学思结合问题的一种方式。还有“打排球”,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几个学生做回答,晒答案,把各种答案都晒出来大家讨论,先讨论后回答等等。这些小策略,好像是提问,但是提问和作业有本质区别吗?没有。那么作业和考试有本质区别吗?也没有。那么考试有评价的功能,作业没有吗?有。作业有评价功能,提问也有。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都具有评价功能。我们不能把评价单独拿出去研究,独立地去研究,去思考,这样拿出去的东西就死了。一旦把评价从课堂行为、课堂过程,以及老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中剥离出去之后,它就变成死的评价了,就不可能是过程性评价了。

还有一些小策略,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下面这个小策略就是我们刚才提倡的那种小问题、小策略、小案例,叫做“给你十秒钟”。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在紧张时出现一个暂时性遗忘,或者所谓的一语顿塞,脑中一片空白。如果此时听众耐不住性子,抱着拒绝继续听下去的态度,那无疑是给说话者泼了一盆冷水,说话者在惋惜之时也会痛恨自己的怯场。如果此时,听众能充分信任和期待的眼光,鼓励一下说话者,很可能会使说话者缓解一下内心的紧张,帮助其重新组织语言,理清思路,重树说话的信心。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十分踊跃,可真正的提问到某一个学生时,该生常常结结巴巴,不知所云,或者干脆一言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对待这种现象呢?我的策略是给你十秒钟。有一次,一个学生踊跃举手,可站起来又回答不上,在学生的脸上,我看到了紧张和着急。我便试探地说:“别着急,老师等你十秒钟,再仔细考虑一下。”“嘀嗒嘀嗒”,教室里特别安静,不出十秒,该生就大声地说出了答案,我带头鼓起掌来。以后每每出现这种情况,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急急忙忙地挥挥手说:先请坐,其他同学说说看。我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们,说别紧张,老师和同学等你十秒钟,虽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在期待的目光中准确响亮地说出答案,但至少不会一言不发。十秒,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如果这十秒钟,能帮助一个学生重树一份自信的话,那么这十秒钟岂不十分珍贵!等待十秒,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张自信的脸,请为学生等待十秒钟。

以上所讲,只是我们给老师一个方向,一个思路,或者说是一个案例。每位老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师德修炼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以上所讲的这些仅作为你的参考和借鉴。

第3篇:天津市一年级上册习字与书法第五讲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笔画竖

(二)能力目标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

(三)情感目标:热爱汉字,认好汉字,写好汉字

二、教学重点: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

三、教学难点: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

四、教学媒体:书法作品,写字书,写字本。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汉字笔画,今天我们学习竖。

二、认识笔画竖

1、老师出示笔画竖的书写作品,告诉学生这个笔画就叫竖。

2、学生观察:这三种竖有什么不同,粗细有什么变化。

3、老师总结:两种长竖:垂露竖和悬针竖,一种短竖:短斜竖

4、朗读笔画竖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讲解竖的书写规则

(一)垂露竖

1、垂露竖:粗细均匀,方向向下,长直,如支柱,底部形状不出尖,好像垂着露水似的,常用于字的中竖,有时也用于字的左半部分。

2、讲解笔顺(从上到下)

3、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范写: (1)起笔先写点,再顿笔。 (2)向下行笔 (3)收笔先停后顿 (4)学生临写笔画垂露竖

2、学生临写汉字上,土

(1)汉子上和土都含有笔画垂露竖 (2)带拼音朗读上,土 (3)去掉拼音朗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4)临写汉字上,土

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上,土。 仔细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写汉字。 上,土,中竖为垂露,上横短,下横长。 (5)老师巡视指导 (二)悬针竖

1、悬针竖:由粗到细,方向向下,长直,末尾如悬针,一般用在最后一笔。

2、讲解笔顺(从上到下)

3、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范写: (1)起笔先写点,再顿笔。 (2)向下行笔,用力均匀。

(3)行笔至一半后,渐渐提笔,笔画逐渐变细。 (4)笔尖脱离纸面,代笔出尖。 (5)学生临写笔画悬针竖

4、学生临写汉字十,丰

(1)我们的汉字十和丰中含有悬针竖 (2)带拼音朗读十,丰。 (3)去掉拼音朗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4)临写汉字十,丰。

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十,第二笔是垂露竖,丰第四笔是垂露竖。

仔细观察汉字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写汉字十,丰。 (5)老师巡视指导 (三)短斜竖

1、短斜竖:由细到粗,稍向右下斜,短而略弯,一般用在第一笔。

2、讲解笔顺(从上到下)

3、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范写: (1)笔斜落纸上,力量轻呈尖状。 (2)向下行笔,用力均匀。

(3)行笔时稍向右下斜,渐渐用力按笔,笔画逐渐变粗。 (4)收笔先停后顿。 (5)学生临写笔画短斜竖。

4、学生临写汉字口,田

(1)我们的汉字口和田中含有短斜竖 (2)带拼音朗读口,田。 (3)去掉拼音朗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4)临写汉字口,田。

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十,第一笔是短斜竖,田第一笔是短斜竖。左右两竖向里斜,字形呈上宽下窄。

仔细观察汉字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写汉字口,田。 (5)老师巡视指导

四、临习

1、首先,学生瞄一下书上的字 (1)体会垂露竖和悬针竖的不同。 上,土,士,耳,干,十,丰。 (2)注意下列各字短斜竖的形态。 口,田,中,里。

2、学生临写汉字。

3、教师巡视指导。

五、比一比,谁写的最棒 展示学生的作业。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认识笔画竖。

2、书写基本笔画“竖”

3、临习包括笔画竖的汉字。

第4篇:第五讲 人生礼仪民俗

【教学目的 】

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主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一个人须通过的过程;掌握人生礼仪的种类和各自的功能;了解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礼仪民俗。 【教学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出生、成年、婚嫁及死亡。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老习俗的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青年男女只有通过成年礼仪,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同,同时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礼仪,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自身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少不了人类的延续,从这一点来说,婚姻礼仪受到人、社会的重视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4、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也极其复杂。另外,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二)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别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 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一般来说,举行成年礼仪,有年龄的规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举行成年礼有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举行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婚姻礼仪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本节着重阐述后一个方面即婚姻礼仪的功能。其主要表现为: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4、丧葬礼仪 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离开世界,即“死”。有“死” 便有“葬”,有“葬”,就自然有“丧葬礼仪”。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的思想也起了作用。丧礼是否办得隆重,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得到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种种丧葬礼仪中,也表达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人生礼仪主要经过四个阶段—一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在这一点上,她与其他民族一样。只不过在具体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上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一)汉族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中的开端礼。它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可以说从婴儿未出生之前一直到成年,人们都会举行一些列的仪式。因此,诞生礼仪大体上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中又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1、求子仪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受封建制度影响的中国。在我国,已婚妇女在未怀孕之前,民间有种种企盼怀孕得子的习俗,并且其仪式多带有神秘色彩。求子仪式主要分三个种类:

(1)向神灵祈子。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在民间建有许多寺庙,供送奉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等虚造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未孕妇女或未生儿子的妇女带香烛、纸钱等到神像前默祷以求怀孕生子。有的干脆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平时烧香祷念以求生子。

(2)由旁人送子。最突出的礼仪性质是麒麟送子仪式。所谓麒麟送子,是指亲戚朋友给尚无子嗣的人家送特定的子嗣象征物。如偷瓜送子风俗。在湖南衡阳一带,送的是冬瓜,时间在中秋晚上。冬瓜在几天前就偷来了,并且用彩色绘成面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长命好的老人抱着,爆竹噼啪地送去。送到家时,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老人念祝吉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与这种送子风俗相似的还有“拍喜”、“棒打求子“等习俗。

2、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妇女怀孕以后有种种禁忌,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了兔肉生子会豁唇,吃公鸡会使生下的小孩夜里啼哭,吃螃蟹会致胎横难产等;外出时忌参加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在视听方面,孕妇忌容淫秽、异常的事物,听淫乱、不洁之声等。此外,孕妇还应不作剧烈劳务和节制房事等。

(2)孕期馈送。这是指各地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是在孕妇产期将到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的衣食物品。如“催生担”。

(3)接生方式。产妇将分娩时,常请来接生婆,由其负责接生。如今在农村还多数由接生婆接生,而在城市,则在医院里待产。

3、庆贺生子

(1)“洗三”。即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2)“满月”。诞生礼的一项重要仪式,是在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在这一个月内,产妇须“坐月子”,不能出门。在满月这一天就可以为婴儿举行有亲朋好友参加的庆贺仪式。满月之后 还有在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百岁”,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长。

(3)“百岁”。旧时,民间多为婴儿举行百日庆贺,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百日又称百岁、百禄。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民间有给婴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的风俗 。百家衣,是用许多彩色碎布头缝缀而成,因碎布来自许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长寿。长命锁,与百家衣一样,在于祝福孩子健康长寿。长命锁也应集数家之金银打制,或有许多人家集体赠送,俗信可以压邪压煞,保佑孩子安康。

(4)“抓周”。这是预卜小孩前程的仪式。小孩周岁生日,可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届时在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糕点果品、玩具等物,让小孩坐在桌子中央,任他伸手去抓,人们相信,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就预示了他日后的志趣。不管他抓到什么,在场的亲朋好友都会说祝福话的。

以上所说就是人生的第一大礼——诞生礼,它反映了我国对婴儿精心呵护的态度,也反映了我国对履行家庭生育和教养职责的重视。

(二)汉族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它意味着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而女子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如今,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成年礼仪过程。在学校主要通过正规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在形式上有脱离父母的入学仪式,平时的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及毕业后进入社会等。

(三)汉族婚姻礼仪

1、六礼

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 (1)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即俗话所说的“说媒”。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方再派人携礼前往女家行聘,礼物用雁。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 用雁最初的含义是,雁顺乎阴阳的往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

民间用雁,又产生了新意,说雁丧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以取其忠贞。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举行。

(2)问名。是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清楚以后,男方即进行占卜,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古代的问名,含有问清女方自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的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相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时代的、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

(3)纳吉。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仪式,其性质尤如现在意义上的“订婚”。男方卜吉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礼后,表明婚约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

(4)纳征。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谓之“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礼仪十分繁琐。

(5)请期。男家送聘礼后,便要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备礼去女家,征得女方同意。也有称之谓“提日子”、“送日子”、“告期”的。

(6)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节,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由于人们总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程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并创造出各种形式。

婚礼之后,还要进行姻亲关系的认可。结婚三日后,还有庙见的习俗,即主人以新妇见于祠堂。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即所谓“三朝回门”,并会见妇党诸亲。

“六礼”的完整模式形成于西周初年,多行于贵族,民间则从简。它主要对男女婚姻之事起规范作用,在《唐律》与《明律》中皆有类似的规定。六礼程序在各朝各代都有变迁。宋朝初年沿用六礼,后来因为程序繁缛,平民百姓无力应付,往往逃奔他乡私自成婚。南宋时,朱熹制定《家礼》,仅存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2、汉族旧时婚姻礼仪习俗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媒,即媒人。她是使婚事得以成立的关键人物。有女之家,到了婚嫁年龄尚无婆家;有儿之家到了迎娶年纪尚未娶亲;媒人就从中介绍、从中牵线,男女双方的家长才能进入议婚的阶段。帖,即问名、纳吉礼。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讨来,看是否相合。老相合,男方即“下帖”,“帖” 中有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把它送往女家。女家接下,表示答应这门亲事。聘,即男方把财礼送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这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2)迎娶阶段。迎娶之前,女方家要准备嫁妆,在结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方。结婚当天,新郎、新娘梳洗打扮,脸上喜气洋洋。男方多用花轿接亲,接回后进行拜常仪式:新郎、新娘胸佩大红花,手牵火红绢带,在主持人的高声中,一拜大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此后是“闹洞房”。“闹洞房”的人闹得越历害,越放肆,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就越红火。

(3)认姻亲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婚礼后,男女双方互认自己的宗亲、近亲。如今,提倡婚姻自由。大多数青年人都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婚礼仪式更为简单,没有古时的繁琐了。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这些复杂的礼仪都包含着共同的主题:(1) 表达对于死者的哀悼;(2) 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3) 超度死者的灵魂,使其得以安息;(4) 通过各种祭祀,免除对死者的害怕及寄托对死者的美好祝福。

1、丧葬礼仪仪式主要有:初终、设床、小殓、报丧、大殓、出殡。 (1) 初终。初终是指弥留之际。此时主要是确定死者是否已死。如死者确已停止呼吸,围坐在四周的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然后进行招魂。

(2)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一般是不能让死者躺在原先床上。 (3)小殓(沐浴、更衣)。这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清洗装扮。一般是把死者全身擦洗干净,穿上一年四季的衣服。

(4)报丧。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部门。

(5)大殓。这是把死者的遗体抬入棺材的仪式。

(6)出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墓地及落葬日。选择墓地时一般讲究风水,应选块好墓地。目的是希冀亡者的灵魂保佑生者。落丧日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埋葬。但也有存放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主要是看日期是否适宜安葬。二是将送死者下葬到墓地中,这是葬礼的最后程序。按其程序大致有:封棺、辞灵、摔老盆、起灵、上路、路祭等,在这些程序中,还有更为详细的规定。

将死者下葬之后,各种祭祀仪式就开始了。在传统丧葬礼仪中,有“做七”的习俗。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七天进行一次祭祀,直至“七七”结束。通常每一次祭祀都有相应的内容,其中“五七”是大祭。“做七”之后,还有“周年”、“三周年”等大的祭祀。

2、葬式

指对死者遗体的安葬方式,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落葬方式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汉族主要采取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即把死者放入棺木中埋在墓穴里的一种安葬方式。火葬,一般是寺庙中的和尚圆寂后所采用的葬式。目前,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人死后仍采取土葬方式;而在城市中,则以火葬为安葬方式,因它大大简化,并少占山地,政府正大力提倡。当然,目前的火葬一般并不请和尚了。

(1)土葬

土葬是将死者遗体埋入地下的一种葬式,在古代社会较为通用。上古时代,土葬是最为简单、最为方便的掩埋尸体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尸体免受动物的侵害,而且可以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后来随着“入土为安”及“阴阳五行”观念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了人们死后重归泥土的意识,土葬普遍化。土葬对尸体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①把尸体直接埋入土中,或者将尸体裹上草席再埋入土中;②先将尸体装入棺材内,再埋入土中;③修建墓穴,再放入棺材、随葬品等。

(2)悬棺葬

悬棺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置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的一种按葬方式。悬棺葬分布地域很广,例如在两广、福建、江西、贵州及台湾等省还均有发现。悬棺葬的产生历史也较为久远,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悬棺葬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悬棺葬的葬地一般选在面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棺材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过数百米。这个特点反映出悬棺葬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族群有着密切关系。 (3)水葬

水葬是将死者遗体或骨灰投入大海或江河中,属于原始的弃尸安葬方式。因其易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传播疾病,所以为历朝历代所禁。在我国,水葬并不普遍,采用水葬者多为沿海渔民或海员水手。其方法是将死者遗体直接投入大海中,也有的将棺材放在海边,等涨潮时任其冲入大海。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她们的人生礼仪也主要分为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等四个阶段。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很不相同。下面就分这四个阶段来加以叙述。

(一)少数民族的涎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生中的第一大礼仪,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从诞生礼仪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期的所有习俗。

1、未孕前的求子习俗。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怀孕生子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因而对女性生殖器加以崇拜。在我国就有些民族如摩梭人崇拜干本女神;白族供奉女性生殖器石刻(白语“阿殃白”)等就是实证。现在,仍有许多妇女特别崇拜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祈求她们能赐以一男半女。

2、怀孕时的习俗。怀孕,民间俗称“有喜”,被认为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孕妇在孕期间有许多信仰和禁忌。如孕妇不可吃生姜,不然会使孩子生六指;不可食兔肉,不可见兔子,不然生的孩子会豁唇等。

3、临产习俗。按照古老的风俗.临产前的孕妇必须实行隔离。一般是另搭一“侧室”令其独居。有的民族和地区,丈夫不能进产房,接生由“助产婆”或“催生婆”担任。

4、诞生后的习俗。最常见的有“三朝’(又名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且各有不同的形式。“三朝”,是婴诞生后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满月,是婴儿长到三十天时所行的礼仪。届时,亲朋好友前来馈送礼品。如长命锁,上写“状元及第”、“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表达美好的祝愿。百日,又称百岁。将百日称百岁,本身就含有祝贺婴儿长寿之意。周岁,又称“抓周”。“抓周” 在于预测孩子将来的志向。总之,诞生礼仪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中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外,各民族还有其独特的风俗。

(二)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老习俗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笄”之礼,但其表现形式各异。

1、冠、笄之札。所谓“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在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形式。它是指初加、二加、王加。初加时,即给男子结发髻,加网巾,加冠;几天后,取下冠巾,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幞头。所谓“笄札”,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礼仪。笄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岁,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

2、穿裤、换裙。这也是成年仪式的一种。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这种改换服装的仪式,是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另外。凉山彝族少年也盛行换裙仪式,年龄一般在十五至十七岁。

3、文身、染齿。这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传承。它可能和原始图腾崇拜、巫术活动有关。文身在我国南方民族中曾经普遍流行过。就拿傣族来说,文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文身是一个男子勇敢和成熟的标志,不文身会被女人讥笑,不容易得到女子的喜爱。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举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染齿。这标志着她已成人,可以结婚。

总之,各民族的成年礼仪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不管是冠、笄之礼,穿裤、换裙仪式,还是文身、染齿习俗,它们都是男、女成年标志所举行的仪式。它表明男女成年以后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义务。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礼仪

婚姻礼仪,简称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仪,历来受到重视。在我国,各民族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婚俗的表现形式各异。

1、抢婚习俗。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婚姻关系,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习俗,如在云南德宏一带的傈僳族中就有这种习俗。青年男女背着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男方将女子偷偷领到山中密林处藏起来。女方父母得知后,到处搜寻,三天之内找到,则认为男方愚蠢无能,男方不但得不到媳妇,要赔一大笔钱财;如在三天内找不到,则抢婚者可领着女子回寨,并可前往女家求婚定聘,履行婚姻手续。还有在云南红河一带的苗族,也有类似的婚俗。

2、转房婚。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婚俗。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普遍存在着转房制,如壮族、苗族、傈僳族、佤族、布依族、蒙古族等。形成转房习俗的原因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家族内的财产和劳力不致外流。

3、入赘习俗。入赘,又叫“从妻居”,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婚姻习俗。比如傣族、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人赘有两种情况:一是女方父母只有一个女儿,不愿女儿离开父母,便招一女婿到家,长期居住,女婿可继承财产;另一种是短期入赘,即女婿到女家,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女方家,另立门户。当然,采取这种方式的女婿没有财产继承权,婚后所生子女从父姓。

4、不落夫家。不落夫家,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这种婚姻习俗,主要存在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5、表亲婚。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这是指那些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如在土家族中有这样的谚语:“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河叫”,就是这种婚姻习俗的反映。如今,由于《婚姻法》的贯彻和人们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渐懂得了这种婚姻习俗带来的危害,这种落后的婚俗正逐步消失。

除了如上介绍几种主要的婚俗之外,还有其他婚俗。如:典妻、冥婚、童养婚、指腹婚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

1、葬式。是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

(1)土葬。土葬,是我国又一比较流行的葬式,至今在广大农村还普遍沿用,成了我国主要的葬式。土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以一次葬为主,也有二次葬的。如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广西的壮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等。

(2)火葬。火葬,又叫“火化”,是一种起源较古老的葬式。火葬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曾流行。如我国西藏的藏族,**及达观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带到高山之巅顺风簸撒,或撒到大江大河之中,让水流漂走。其他民族如甘肃的裕固族,东北的赫哲族也主要实行火葬。

(3)水葬。在康藏地区,也有此俗。人死后,由喇嘛诵经超度,然后再将尸体投入河中,任期随波逐流。

(4)天葬。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它实际上具有弃尸的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天葬最早的方式是用苇箔裹尸,悬之树上,也有弃于荒野的。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佛教国家都实行天葬。在我国,藏族、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畲族、裕固族等也实行天葬,葬式各异。天葬有固定的场所,有专职的天葬师。

(4)塔葬及其他。塔葬,一般适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然后置于灵塔之内。其他的葬式有悬棺葬,或曰崖葬。

2、丧葬的礼仪

我国民族众多,葬式也较多样繁杂。在各种葬式中所表现出的民俗事象必然多种多样。又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民族都实行土葬,所以.在本文中着重讲述土葬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民俗。我国的土葬礼仪已延续了几千年,在各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序。这些程序一地包括停尸、招魂 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

(1)停尸。停尸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一般来说人死后,要为死者洗尸,穿上新衣,如是老者则穿寿衣。然后移尸到停尸床上,面部盖一张纸。起长明灯为死者照路,最后上供品,停尸程序就算完毕。

(2)招魂。关于招魂仪式,出于民间的信仰和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和肉体脱离,要到另外一个处所。因此,一般的作法是拿死者的衣服在房顶或门口呼叫死者的名字,然后将在服盖在死者身上。

(3)报丧。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人死后的当天就报丧。放炮、鸣枪、吹竹号、敲锣鼓、铜锣,通知邻居和附近亲友。一是在丧事安排已定,由丧家晚辈或请邻居到亲族、好友家中叩头报丧,或送丧帖书面通知,相当于现在的讣告。

(4)吊唁。吊唁是治丧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停尸居丧期间,亲朋好友和单位派人前来慰问。

(5)入殓。是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土葬一般备有棺材。棺材上施以彩绘。铺棺、装尸、盖棺有一定的程序。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在场,有的孝子要抱尸入殓。如果是女的死了,娘家人必须在场。

(6)送葬。是葬礼的最后一个排序。人死后,先选择墓地。墓地的选择一是请风水先生,讲究葬地的龙脉要好。二是用占卜的方法选择墓地。送葬仪式,各民族均不相同。按过去的现矩,出殡前先举行祭灵仪式。棺木停放在院子中央,贡献食品、祭品、念祭文,棺木请青壮年汉子来抬(也有用车拉的),棺木前拴一匹白布,孝子们手握白布,在前“引路”,一路上还鸣放鞭炮。到了墓地,将棺木置于墓穴中,先由孝子填两锹土,然后由专人填埋,垒起坟堆作为标志。之后回家大宴宾客,表示丧家的答谢。到此为止,丧葬礼仪就算完毕。

本讲小结

本讲着重介绍了人生四个主要阶段的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丧葬礼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是不相同的,其意义也是各异的,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大观。

第5篇:党课学习第五讲 补充材料

第五讲 补充材料

一、 西柏坡

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一个普通山村,原本是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西柏坡主要建设有西柏坡纪念馆,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西柏坡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馆名。

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柏坡,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5日和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二、 三个始终

“三个始终是”即:使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忠实代表,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总体目标。

三、 四个一定要

“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解决好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改革和完善党和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和整体思路。

四、 四个坚定不移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断,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要求,从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为十七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他说:“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五、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良好的党风,专门召开了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针对目前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

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 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七、 和谐号动车组

中国铁道部将所有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CRH动车组车辆均命名为“和谐号”。通常用来指2007年4月18日起在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调图后开行的CRH动车组列车。CRH为英文缩写,全名China Railways High-speed,中文意为“中国铁路高速”,是中国铁道部对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建立的品牌名称。中国铁路开行的CRH动车组已知有CRH

1、CRH2,CRH3,CRH5等型。

第6篇:第五讲 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一、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的丰富内涵

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是革命军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是忠诚卫士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必须具备的品格,是公安边防精神的“筋骨”。她要求每个官兵正确认识和处理得与失、生与死的关系,牢固树立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爱岗敬业,不怕牺牲,勇于奉献。

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是公安边防部队崇高革命理想的重要体现,是边防部队团结奋斗、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从内在质的规定性上看,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就是边防官兵基于对职能使命、自身价值的理性认识,而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真诚自愿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主动付出的精神状态。从外在行为的规范性上看,它表现为不计得失、淡薄名利;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自觉奉献、勇于献身。

(一)勇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图)

(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图)

(三)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图)

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的时代要求

(一)、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奉献,是边防官兵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和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新时期,边防官兵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奉献就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舍得付出一切。

国家、人民利益至上。爱国不仅要有所舍弃,而且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不否认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有的时候会发生矛盾。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考验,就是那个时期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前进一步死还是后退一步生。前进牺牲了,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新时期,边防官兵除了仍然存在着生与死的考验外,经常的、大量的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是:在工作态度上,能不能忘我工作,勇挑重担;在工作安排上,能不能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和岗位上去工作;在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能不能挺身而出,英勇献身,等等。这些都是对边防官兵爱国情怀的具体检验和实际考验。个别官兵平时也高谈坚持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但是,一遇到真正需要付诸实践时,却往往注重个人利益,置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脑后。(图)“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每名官兵都要时刻铭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真正做到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无条件地服从和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服从组织需要。(图)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会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只有把个人的价值、事业、前途、进步,乃至家庭幸福融于党和部队整体利益中,依靠组织的培养帮助,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图)我们常讲四句话: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理解组织。我们从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军人、领导干部,其间的每一点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培养。因此,我们要坚决克服“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的错误倾向,当组织需要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当组织决定不符合个人意愿的时候,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主动为组织分忧解难。然而,个别官兵却不喜欢“奉献”这个词,更青睐于“个人主义”,并把它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对待工作安排,不是把组织需要放在首位,而是拈轻怕重,讨价还价,突出地表现为不愿意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岗位去工作;有些同志追求个人名利的心思过重,首先想的不是怎样按照职责的要求尽义务,而是把工作作为向组织要名要利的砝码,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得到太少;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奋斗和贡献,当成一种“有条件的付出”,当做一笔“存款”,随时准备向党和人民索取丰厚的“利息”。这些都是极端个人主义和名利思想在作祟,于公于私,都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马克思说:“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图)雷锋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精神上出的毛病要靠革命精神来医治,处方就是奉献牺牲精神。

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是根本对立的,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现在一些人把财富和地位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甚至为此而不择手段。这种人生目标看似具体明确,但其实是极庸俗的,因为社会并不是仅仅通过财富和地位来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体现人生价值的,是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图)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所说的,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的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唯我呢?还是忘我?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评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还是我们边防部队的“十大边防卫士”,都是做平凡事的普通人,我们能说他们不成功吗?所以,边防官兵在树立人生目标时,决不能把物质财富的占有量和官位高低作为衡量标准,不能把人生目标庸俗化。工作上要戒私,决不能一天到晚拨弄自己的“小算盘”,只算“小帐”不算“大帐”,只算“近帐”,不算“远帐”,局限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拿个人利益这把尺子去衡量得失。我们提倡先公后私、甘愿为人民“吃亏”,(图)并不是不考虑和照顾正当的个人利益,而是反对那种离开祖国和人民利益去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图) 抗洪精神

(图)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图) 战斗英雄黄继光

(图) 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

(图)抗洪抢险勇士李长志

(图)抗洪英雄李向群

(二)、对工作高度负责

牺牲奉献精神体现在工作上就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每一个边防官兵都要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履行好职责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本职岗位是奉献的最佳阵地。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既表现为特殊时期、关键时刻的流血牺牲,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公安边防官兵来说,奉献更多地表现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当中。(图)像新疆边防总队的阿巴米斯林、辽宁边防总队的苗壮、山东边防总队的宋万民、广西边防总队的黄家俊等先进人物,都是边防一线的普通民警,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业绩,赢得人民的爱戴,得到地方党委的认可,并不是他们的岗位特别,而是他们把平凡的岗位作为奉献牺牲的立足点,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同样的职位、同样的环境,而有的同志却是 “安心不尽心”或“爱岗不敬业”,不仅不利于部队建设,而且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广大官兵要切实纠正“奉献牺牲高不可攀”、“岗位太小难作为”等模糊认识,明白“职务有高低,奉献无轻重”的基本道理,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努力的方向,自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本职岗位当作奉献的最佳阵地、履行使命的大舞台。(图)

敬业是奉献的基本前提。敬业不敬业是一个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对于边防官兵来说,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敬业意识,才能自觉地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努力工作为荣,不计名利,安心本职。也唯有如此,才能开动脑筋去刻苦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潜心研究和把握本职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才能积极面对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勤学习、勤思考、勤研究、勤做事的精神,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就会思想落伍,工作滑坡,部队建设就会受到影响,个人也会一事无成。

事业心、责任感是奉献的关键。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责任感,就是做好份内工作的一种强烈意识。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有了事业心、责任感,能力强的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能力相对弱的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把工作越做越好。可以说,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图)当前,一些官兵的事业心、责任感还不强,存在 “五不到位”现象,即:工作精力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质量不到位,工作创新不到位,自身建设不到位。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广大官兵必须切实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开拓进取“想做事”,创新思路“会做事”,求真务实“做成事”;不但要奉献力量、奉献干劲,更要奉献思想、奉献形象。奉献思想,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部队发展的实际,积极、有效地为部队的改革、发展出思路,想办法,支高招。奉献形象,就是要切实增强执政意识,自觉为党操心、为执政操心,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精神面貌、服务态度等方面有新的举措、新的风采,使边境地区的各族群众从每一官兵的身上,看到新时期执政党(图)“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形象,看到边防部队(图)“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形象。

(三)、强烈的使命意识

强烈的使命意识是边防官兵奉献牺牲的力量之源。部队与使命共生,军人和使命同在。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边防部队在新时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边防官兵必须始终牢记(图)“使命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本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牺牲奉献是履行使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周边局势不稳,“三股势力”、“藏独”势力、“台独”势力和“法轮功”、“民运分子”等“五毒”聚联,边防对敌斗争十分尖锐,边防部队维护沿边沿海地区社会稳定的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图)确保十七大胜利召开,确保奥运会成功举办,是公安边防工作面临的“两场硬仗”,是对公安边防部队维护稳定的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两场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高举和谐社会的旗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全力构筑沿边沿海地区和谐稳定的战略屏障,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广大官兵一定要强化使命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发扬牺牲奉献精神,在履行边防“主业”上求得主动,在全面推进爱民固边战略中提升水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牺牲奉献是军人价值的实现方式。“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军人的职业既是神圣崇高的职业,更是一种艰险的职业。牺牲奉献是对边防军人职业的最好诠释。公安边防部队长期驻守在政治上的敏感地带、经济上的欠发达地带、治安上的复杂地带、自然条件上的艰苦地带,但广大官兵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扎根边疆、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像(图)“红其拉甫模范边防检查站”、“沙头角模范中队”、“木康缉毒先锋站”、“帕里模范边防派出所”和“十大边防卫士”等先进集体和个人。正因为一代代公安边防官兵始终发扬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为国把关戍边,为民真诚奉献,沿边沿海地区才有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安边防部队职能任务拓展了,责任担子更重了,更需要我们不断强化牺牲奉献精神,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以“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博大胸怀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充分展示公安边防官兵为祖国、为人民甘洒热血和青春的豪情壮志,不断书写公安边防事业新的辉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