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一流大学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国际一流大学

利用国际专业认证平台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摘 要】国际专业认证使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教师可以共同探讨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通过ABET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出国、转学、学分受认可,而且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这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通行证”。在我国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之际,认真分析研究ABET认证对国内化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对国内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为我国高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ABET认证;大学化学;实验室建设

1 西方高校教育的特点

西方国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大多是西方国家的高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奠定的,在数百年的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领先优势。

1.1 课程设置多层次化

西方发达国家将基础课内容分为多层次设课,有初级和中级,中级课程不同于我国的专业方向课,其特点在其课程计划中十分明显,如许多学校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均分为I、II两个不同的层次设课。在课程中特别重视数学学科的水平,把数学作为工科类的基础性技能,强化了数学和基础学科的要求,并将数学在其他学科中进行了延伸和融合。进一步提高对通识教育的标准,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反向来为学生提供通识类知识技能的教学,并制定了高度契合的考核指标。

1.2 课程小型化和板块化

课程小型化是指各门课程的学时大都少于我国的相同课程,这一特点尤其在高年级的课程中更为明显,这种做法表现出许多的优越性。课程小,可吸引一批从事科研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集科研、教学于一身,使讲授方法到课程内容体现一个“新”字,将课程知识储备阶段由学生提前或者课下完成,老师重点在课堂进行启发教育,剑桥大学等一些学校设置了微型教材和课程,体现出时间短、深度大、强度高的教育的理念;学生选课跨度可以很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通识教育水平;增加了选课的灵活性,有利于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广泛利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优势,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比如CAI软件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1.3 实验学时占比大

对于化学、工科等操作性学科,实验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明显高于我国,教学中注重手脑并进,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课堂讲授知识,提供学生深入思考和创新的平台。

1.4 实验课自成体系

对化学实验课的设置更加灵活,与原来无机、分析、有机和物化课的联系减弱或几乎脱钩,国外主张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为依据,综合性设置教育教学实验课程,不再细化区分二级学科。一般来说主要是设立3门实验课,分别为化学实验入门、中级化学实验、高等化学实验及仪器应用。

2 ABET认证介绍

ABET是美国著名的学科认证组织,在80多年的时间里,ABET的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认证体系,美国所有的私立常春藤学校和公立常春藤学校都接受了ABET的认证,其中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休斯敦大学、里海大学等知名高校。通过ABET认证,意味着一所大学可以培养出被世界教育领域高度认可的工程师。

专业认证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公认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衡量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和引导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

首先,ABET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于教育过程的评价更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不是以传统的教育施加方来看待教育问题,而是从教育接受方的角度,配以科学系统的评价模式来对教育过程进行鉴定。这种鉴定方式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死角,突破教育领域的心理障碍,发现一些隐藏的教育工程缺陷,有助于教育双方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ABET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标准评价体系,排除了不同国家体制、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模式对教育效果的复杂影响,可以透过重重环境因素,直面纯粹的教育本质,把全球各个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教育放在一起进行评价鉴定,为教育领域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评价工具。

3 ABET认证对国内化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

目前國内已有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优秀高校积极参与了ABET认证工作,它们通过在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信息化、后勤保障等支撑条件,以及学生辅导、课程设置、教材编订、师资队伍、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大量认真细致和标准化的工作,使其化学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了ABET国际认证,化学实践教育水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3.1 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育理念

我国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这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取得同行认可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取得ABET的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走上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认可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要认识到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工程教育与国内还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教学中,除了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数学技能的培养以外,更强调对工程实践、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等4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培养,而这些恰好是我们以往容易忽视的短板。

3.2 认真了解规则,主动参与国际认证

ABET认证的核心是认证标准,认证标准就是教育质量规范。对于国内高校而言,要想顺利通过ABET认证,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了解规则、熟悉认证的各项标准。ABET的认证准则包括《工程专业认证准则》《自评问卷》《认证政策和程序手册》等11个标准、7个能力和4个知识点的要求,这些是对我们院校教育评估的基本要求。

对于计划进行ABET专业认证的高校,首先要深入学习ABET的整套评价指标和认证理念,让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后勤、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等各类人员熟悉认证的规则,并能主动将ABET规则与自己岗位相结合,提出改进和完善现有工作的目标。其次,注重保存和健全各种教学过程资料、学生学习文档,ABET的认证过程是基于教学环节的痕迹认证,要把和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料型文件档案搜集整理工作作为通过ABET认证的基础性工作。

3.3 加强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建设

师资人才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ABET认证也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并为师资队伍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估权重。

ABET认证过程其实就是对现有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的过程,要确保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从事的教育内容相一致,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具备相一致的教育经历、职业资格准入证书、工作背景、教学经验、教学成果、科研能力等诸多条件,才能确保教师在深度和广度上驾驭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

4 结语

ABET认证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评估工作,它更注重的是教师、课程对教学的贡献能否支撑起学生专业的需求,能否保证学生达到教育的目。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质量评估方式,我们要认识到它为我们教育发展带来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建设“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利用好国际资源平台,了解国际同行规则,重视“政府”和“企业”的需求及参与,方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接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朱永东,张振刚.美国ABET工程教育专业质量认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54-56.

[2]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6.

[3]王建华.重启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5):1-10.

[责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李斌 贺婧 兰景凤

第2篇:对接世界一流大学 探索专业建设国际合作模式

摘要:南京卫生学校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合作的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项目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旨在以护理教育专业为例,以提升专业建设能力为核心,通过五年制高职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积极开展“5+1”国际化专本衔接、专业教师能力提升、专业课程比较研究、在职护士CPPD培训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为我国职业院校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专业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国际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要“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为抓手,推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协同,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根据区域特点,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提升要素质量、创新发展形式”“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等。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强调:要“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实践表明: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理念、专业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机制及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断进行建设和完善。其中,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点,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职业院校要以优势专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教师培训国际合作模式等势在必行。

南京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南卫”)是一所致力于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五年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是其传统优势专业。近年来,在南京市政府、南京国际健康城、江苏省护理学会等多方支持下,学校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其护理专业全球领先)开展合作办学,中英双方学校通过多轮研讨、多方努力,成立了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以护理专业建设为平台,从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签订了系统的合作方案,逐渐形成了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多方共建的专业建设国际合作模式。

一、多方共建,探索专业建设国际合作机制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多为中外校—校之间合作,很少有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参与。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南京卫生学校、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四方签署共建协议,建立了四方共建的协同管理机制。南京市教育局代表政府部门全方位规范、指导、支持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协调新校区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南京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将南丁格尔护理学院作为地方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纳入南京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整体建设,将健康城相关医院等打造成学校实训就业基地;双方学校共同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和项目学术委员会,从护理教育中英比较研究、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专业教师培训、参与行业专家型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内涵进行合作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护理学会代表行业从用人角度提出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制,参与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及在职护理专家型人才培养等工作。

二、多项目推进,突出专业建设国际合作内涵

(一)“5+1”国际化专本衔接: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人才

“5+1”国际化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南卫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合作共建的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其中,“5”是指完成我国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的系统学习任务,取得中国国内大专学历、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再通过雅思英语水平测试、英国国王学院的护理专业学术考核后,可前往英国进行一年的学习;“1”是指学生赴英国国王学院学习一年,完成其余的本科课程学业,通过考核后最终获得伦敦国王学院本科学历和护理学理学学士学位。

为了建构严密的人才培养体系,伦敦国王学院将南卫现有五年制课程方案及30多门课程标准提交给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进行了官方认证。经认证,南卫现有的课程相当于英国护理专业水平4级,伦敦国王学院本科的课程为6级。因此,有意愿赴英深造的学生还需要完成英国5级课程(120学分)学习。经双方学校商定,为有意向赴英学习的学生在完成现有第4、5年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补充学习若干门课程的要求及考核标准。伦敦国王学院基于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本科生培养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前移到南卫现有的四、五年级完成,另一部分就是伦敦国王学院1年的学习课程。

伦敦国王学院结合英国QAA培养目标、中国国情、国际护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南卫学生现有水平,专门研制了7门共120学分的课程。所有课程的教学与评估,都是由经过伦敦国王学院培训的南卫专业教师团队采用“双语”面授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接受英方的復核评估。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达到雅思6.5分及将来能尽快融入国王学院的学习,南卫还专门开设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特色课程。目前,通过近两年的努力,首批所有学生均达到伦敦国王学院预录取雅思分数要求。

(二)专业课程比较研究:从国际化视角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支持高等职业院校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为了将世界一流的护理教育理念真正融入五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中外护理行业及护理教育的现状,面向未来发展,经过双方的研究、磋商,南卫选定了10多门专业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比较研究与改革。

比较研究课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双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名称及标准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二是南卫及中国护理教育已经关注并迫切需要改进的课程。南卫专业教师在国王学院相对应的教授帮助、支持和指导下,从课程标准、内容、实施、考核评估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研究来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目前,伦敦国王学院已有7位专家5次来到南京,和南卫专业教师一道深入8家三甲医院进行调研,观摩了15个临床典型案例,召开多次观摩反馈会。在调研的基础上,双方就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分析比较,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双导师制”:探索高质量“双师型”专业师资培养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南卫与国王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主要措施是多方面的。一是南卫承担“5+1”项目中增设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与英国国王学院的课程模块导师保持常规联系,以师徒结队形式,接受相应的教学指导,并能获取国王学院的各种教学资源;二是国王学院为南卫相关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包括短期研修和博士课程申请研读,为期五年的南卫护理专业教师赴英“菜单式”短期研修计划和在职攻读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培养计划正在实施;三是双方共同与护理行业学会合作开展护理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中英双方合作,并在江苏省护理学会的支持下,学校创新了“国际化双导师制”“双师型”专业师资培养模式,即学校为年轻的专业教师聘请两位导师:行业导师和学术导师。聘请国内外临床护理专家做专业教师的行业导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护理教育专家成为教师的学术导师,为教师的专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国外高校(伦敦国王学院)的学术导师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国际护理理论和实践,开拓国际视野。

(四)开展CPPD培训:与行业共创职前职后互动发展模式

CP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意为持续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在英国,CPPD培训被广泛运用到很多行业的在职人员培训中,医护行业应用尤为突出,培训模式及课程设置已非常成熟。南卫为了更好地融入行业,在与英国国王学院的合作中引入了CPPD培训项目。一方面,与江苏省护理学会共同商讨,从国王学院提供的28门比较成熟的专科化护士(专家型人才)培训课程中,选择了基于国情的13门专科课程,对来自医院的资深护理部主任或护士长进行专科化培训。这些专家型培训对象大都是学校护理专业的外请专家,他们的专业理念与认知直接影响到对未来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CPPD培训采用train the trainer(培训者培训)模式,即伦敦国王学院选派资深专家对江苏省在职专科护士(专家型)进行13门课程的首轮培训授课,同时承担培训对应课程的南卫护理专业教师。CPPD培训中,南卫教师首先作为助教,在提前学习相关内容基础上,和英方专家共同商议课程和授课计划,了解学习者,掌握学习评估方法和资源管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协助英方专家共同授课,并最终成为专科化护士(专家型)培训教师。

中英双方通过“培训者培训”模式共同参与在职专科护士CPPD培训,实现了世界一流护理教育、国内护理教育和护理行业三方深度融合,使世界前沿的护理教育理念与国内临床护理实践对接,使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培训模块设置对接,真正实现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互动发展。南卫护理专业教师作为未来的CPPD培训者,通过契约式学习培训,迅速掌握了世界前沿的护理教育理念与方法。同时,在与来自临床的专家型护士的培训互动中,南卫护理专业教师对临床护理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护理专业教师知识体系与临床一线容易脱节的不足,而且在与世界一流护理教育专家及国内资深临床护理专家的学习、研究、互动过程中,还可以促成一批护理专业教师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专家。

三、多方位反思:扩大专业建设国际合作影响力

虽然目前南卫与英国国王学院的合作仍在进行之中,总体成效尚无法全部显现,但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已有很大收获,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

首先,构建了我国五年制高职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一流大学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国王学院无论是世界大学综合排名还是护理专业排名都在世界前列,却能为我国的职校生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菜单式”课程设计与培养。那么,我国一流大学是否意识到这种责任和义务?是否能真正参与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深度改革。中英双方共同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比较研究,并已开展了深度专业调研、课程调整,这促使学校重新反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等。例如:中英合作不仅调整了项目有关的课程,还促进学校对原有五年制护理教育的反思,促使我們更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循证反思能力的培养。学校将对五年制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引入新的能力模块,并要求课程设置与相应能力培养相对应。新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方合作促进了专业课程评价与考核。根据QAA对护理教育考核要求,创新应用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完成表现性任务(个案研究的陈述与分析、以实践为主的作业、小论文、研究报告),由任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人员组成的考核评价小组,根据评分规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学会了思考。

第三,打通了优秀职校生升入世界名校的成长通道。“5+1”国际化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职業学校。初中毕业后连续攻读五年,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获得大专学历文凭后,既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拥有与普通高中学生同样的机会,进入世界一流名校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学制灵活。这既为优秀职校生发展创设了一个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机会,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第四,提升了专业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合作平台,南卫教师有了更多赴英学习培训机会,广泛参与英国的课堂及临床教学实践,深入走访护理教育实践基地,了解护理科研项目交流学习教学策略,观摩医院教学,熟悉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和护理研究进展。通过亲身体验英国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科研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此外,国王学院的模块课程导师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对南卫专业教师进行培养,不仅使专业教师和国际护理新理念、新方法无缝对接,还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英国国王学院及江苏省护理学会共同参与下的“国际化双导师”“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当前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工作也提供了积极启示。

Connecting the World's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Exploring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ode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SHI Xian-ping & CUI Qi

(Nanjing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Nanjing 210038,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作者:史献平 崔琪

第3篇:构建中国人寿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

个人简介

杨征,美国东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会员,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员。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国家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注册资本282.65亿元人民币。作为《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公司以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专业领先的竞争优势及世界知名的品牌赢得了社会最广泛客户的信赖,始终占据国内保险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被誉为中国保险业的“中流砥柱”。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19,729.41亿元,位居国内寿险行业榜首;2013年公司市场份额约为30.4%,继续占据寿险市场主导地位;2013年底公司总市值达753.13亿美元,位居全球上市寿险企业首位。

《中国总会计师》:请您结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你们企业的实践,谈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目标。

杨征:管理会计相对于核算会计,其作用更侧重于帮助管理者决策,体现了各企业不同的个性化特点,是具有管理艺术色彩的会计分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是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享誉中外,始终占据中国寿险市场的主导地位。公司是我国大陆首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也正因为脱胎于老国企与接受国际顶级监管的双重特点,中国人寿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更加迫切也存在更多困难。在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战略的指引下,我公司努力构建符合中国人寿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专业的方法提供管理信息,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决策支持。管理会计体系涵盖较多内容,就中国人寿来说,目前主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会计体系方面的管理会计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贯彻公司战略,实现经营目标;通过构建成本会计体系,准确获取管理所需的成本数据,支持管理决策。对中国人寿来说,如何在惯有管理思维下创新、在惯有管理机制下变革,寻找符合公司实际和业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之路是一项挑战,我们正在逐步摸索和实践。

《中国总会计师》:你们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杨征:自2003年公司上市以来,公司总部和各分公司一直在进行管理会计方面或多或少的探索和实践,各单位多自行采取手工或半手工方式满足各自管理需求,没有形成公司统一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规则、统一的系统支持,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随着新一代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PERP)上线,财务信息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会计建设具备了较完善的系统支持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紧密围绕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特点,着重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规则上入手,探索构建中国人寿管理会计体系。在理念上,结合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引入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从惯有的“财务就是记账”观念转为“财务创造价值”思路,在高质量的对外核算报告基础上,完善财务职责,实现价值提升,提高对公司发展的贡献。在规则上,根据经营实际完善和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构建责任中心体系,统一成本会计体系规则,将财务会计与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我公司的工作实践来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管理需求,有的放矢;二是结合公司实际,不可盲目复制;三是分清主次,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四是统一认识,加强协作,沟通先行。

《中国总会计师》:您是否足够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做法有哪些?

杨征:中国人寿一贯重视员工的培养锻炼和职业生涯发展。财务人员是公司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高度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力争建设一支“懂经济、通业务、精财务、善管理”的专业队伍。管理会计人才作为财务人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技能和对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都有较高要求。公司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一是赋予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条件。公司完善人员培训和轮岗、晋升制度,对于具备条件的人员给予充足发展空间。二是注重专业技术培训。对内将财务条线培训和交流常态化,扩展员工国际视野,及时更新知识、技能和理念;对外鼓励员工参加外部资格认证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公司取得CPA、ACCA、CMA等资格员工比例逐年提升。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关心财务人员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总会计师》: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的角色定位会产生哪些影响?您认为总会计师应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杨征:财务工作处于公司内、外部大环境范围内,作为财务总监,必须洞悉环境变化,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管理会计体系相对于核算会计具有更大的变化复杂性。管理会计是企业个性化的事情,与会计准则不同,很难说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各家数据放在一起不一定有参考价值和统一的好坏评价标准,衡量管理会计体系是否有效关键看是否满足管理决策需要。在外部各种影响因素逐渐增多、各因素变动幅度逐渐加大的今天,管理会计发展丰富了财务负责人的角色和职责,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更好的专业性管理工具。同时,管理会计发展也增加了财务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财务负责人应调整角色定位,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将财务工作纳入企业管理链条,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相关职责和工作安排,与企业经营同呼吸、共命运,时刻应对外部复杂的市场变化和内部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总之,管理会计的发展,在赋予财务负责人对公司经营更多影响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更多的责任。财务负责人应调整心态,应对挑战,比以往更多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促进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总会计师》:您认为应如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从企业和总会计师的角度,您有哪些建议?

杨征:我个人认为,从管理会计发展的相关主体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一是管理会计行业性组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企业实践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硬套,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企业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行业性组织应发挥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所必要的工作,成立自律性行业组织,建立职业资质认证体系和社会后续教育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训,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引导管理会计健康发展。

二是监管机构恰当定位并提供政策支持。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意义,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明确管理会计体系边界和监管要求,引导管理会计体系健康发展。2014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征求意见稿》,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就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监管要考虑管理会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避免对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体系进行过多的技术约束性要求,以致于企业在构建自身分析模型、搭建管理政策时出现多目标多口径现象,增加企业成本。同时,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由于管理会计数据的个性化特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可比性不强,把握好披露要求与避免市场误读考验监管智慧。

三是企业作为主体,增加管理会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推广成功与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和重视情况。建议组织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管理会计培训,促进行业间广泛交流,搭建最佳实践案例分享的平台,让企业管理者直观地感受到管理会计为企业带来的益处,更加理解和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

第4篇: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 奏响中国文化复兴华彩乐章

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2009盘点 2010展望

2009年,无疑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旅,全面启程。随后《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为代表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借力扬帆,换档提速,以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巨无霸”为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奏响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强音。

2010年,西安曲江新区将继续以传承历史、做强产业、纵横捭阖、张弛有度的文化深度与产业高度,坚定不移地行走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征程上。

曲江2009

产业勃兴 改革标杆 文化繁荣 模式示范

2009年,西安曲江新区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积极抢抓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后带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性机遇,以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坚持“文化立区,旅游兴区”发展战略,求真务实,拼搏创新,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进入了城市价值兑现、文化产业勃发和文化产品丰收的新阶段。

文化巨擘快速崛起

产业曲江昂首西部

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作为曲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充分发挥投融资母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整合优势文化产业资源,总资产由2002年的600万元一跃增至170亿元,成为西部最大、全国领先的文化产业集团,创造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曲江样本。

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大唐不夜城9月28日隆重开城,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三大文化场馆盛装开幕,成为践行陕西“文化强”战略的又一重大成果和西安城市旅游新地标。

影视、旅游、会展、演出等文化产业板块创新发展,显示出锐不可挡的强劲发展态势。曲江旅游集团全面运营管理“六园一城一馆”及法门寺文化景区,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曲江演出集团全年先后举办重大文化演出110余场,累计观众20万人次,成为全国演出市场的行业旗舰;曲江会展集团全年开办展会111个,累计接待观众110多万人,引领西安成为全国会展产业重镇;曲江影视集团作品《大明宫》、《法门寺》在国内外反响强烈,《纺织姑娘》获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窃听风云》、《机器侠》票房飘红,热销全国;《大秦帝国》全球热播,秦文明系统工程全面启动,“大秦帝国”成为曲江又一响亮的文化品牌。

数百家文化企业奔涌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雏形初现。2009年,曲江新区成立了文化产业服务管理办公室,为入区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起草制定了《入区文化企业营业税补贴暂行办法》、《入区文化企业房租补贴暂行办法》、《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完备的文化企业招商服务管理体系。全年发放税收补贴、房租补贴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共计7000万元,引进北京视袭、女友集团等文化企业共计140多家,新增产值达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良好势头。

2009年11月16日,曲江新区和国家开发银行国开金融公司成功签署《西安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合作投资意向书》,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城市发展基金——“西安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在西安诞生,为曲江和西安城市发展创建了新的融资平台,曲江新区,迈出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巨无霸”的坚实步伐,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资金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创新全国文化发展范本

2009年,曲江新区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精神,西安秦腔剧院“事转企”工作全面完成,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走上了市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西安调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专门视察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全国院团改革的成功模式。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各大中央媒体竞相报道。

改制后的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迸发出全新的活力。《柳河湾的新娘》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该剧主演惠敏丽又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8月,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并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大唐不夜城三大文化场馆创新机制,实施“国有民营”运营模式,西安音乐厅自开业以来已经成功运营31场大型音乐会,一票难求;西安美术馆展览不断,人流如潮;曲江电影城大片连连,好戏连台。三大文化场馆的成功运营,已成为西安文化产业的最大亮点,国家级演艺平台规模初具。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欢乐曲江活力迸发

2009年,曲江新区成功运营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曲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展,美誉度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5月23日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盛大开幕,200多位著名诗人齐聚曲江,数百万名群众积极参与;8月举办的曲江国际当代艺术季,是西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最全面的一次当代艺术盛会;大唐芙蓉园精心策划的“三月三上巳节”喜获中国节庆的标志性奖项“最佳文化传承奖”,西安鼓乐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庆阅兵陕西彩车“三秦新韵”永久落户大唐芙蓉园,面向市民公开展览;城墙景区“钟鸣盛世·祈福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异彩纷呈,全面开花;围棋俱乐部围甲提前保级,中德平面设计双年展在西安美术馆盛大开幕„„。100余项文化活动精彩不断,有力地延伸了曲江文化产业链条,极大地提升了古城西安城市时尚、活力、动感指数。

126平方公里壮美铺陈

曲江模式得到广泛认可

2009年,陕西法门寺佛文化景区盛大开放,大明国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顺利推进,西安城墙景区整体划归曲江,曲江新区二期扩区和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实施方案顺利获批,至此,曲江新区核心区和辐射区面积总计达126平方公里,呈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巨大张力。

6月9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隆重挂牌成立并落户曲江。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其中曲江新区代表西安市出资11.4亿元,占总资本的51%,形成了以曲江新区为核心板块的陕西省文化产业运营巨擘。省市政府明确,以曲江模式为蓝本,以曲江文化产业板块为核心,整合省市优势资源,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9年底,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当选“2009中华文化人物”,呈现了曲江文化的荣耀,彰显了曲江文化的魅力,这标志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曲江2010

东扩西接 北跨南融 产业聚集 文化振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2010年,曲江新区将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战略,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构建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全力推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建设,确保如期开放;全力推进曲江二期扩区规划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寒窑和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巨无霸”,创建国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

建设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

开发北中国人文生态第一城

2010年,曲江新区将开启“打造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宏伟叙事。根据《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以临潼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在临潼区西南面积24.6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内,“一山一带三湖五区”大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使之成为西安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一山:即以临潼骊山景区为依托,构建山、林、水、城四位一体的大山水生态格局。

一带:即在南部山区规划建设浅山生态涵养带,培育良好的生态涵养系统和生态屏障,更替过熟林带,培育新生林带,健全绿地林网,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湖:即在改造现有水库、水系的基础上,在骊山西侧新建1600亩水面,形成以凤凰池、芷阳湖、紫霞湖为核心水系的“三湖”优美景观。

五区:规划建设华清池—烽火台景区、温泉疗养教育区、半山养生度假区、国际旅游休闲区、商贸居住区等五个功能区。

全面启动法门寺二期建设

打造21世纪世界佛都

2009年5月9日,省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建成开放,成为继“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开启了 “名驰世界、光照盛世”的华彩篇章。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曲江文化品牌再次得到世界关注。

2010年,曲江新区将进一步整合法门寺建设与管理团队,组建法门寺集团公司,形成拳头优势,打造曲江新区运营主体的另一巨擘;紧紧围绕大型节日策划佛事活动,丰富法门寺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法门寺品牌的全国影响力。同时,持续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树立法门寺文化景区国际化品牌,为景区走出国门营造良好的氛围。

曲江新区,将给全球呈现一个佛、法、僧三宝俱全,三位一体完整的佛教世界。

创造大遗址保护东方典范

确保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2010年,大明宫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确定的世界级重大文化遗址,是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的“东方龙首”,以其对世界历史文化的意义、大遗址保护的示范意义,必将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

2010年1月13日竣工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南门丹凤门,成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范围内第一个启动建设、也是第一个竣工的大型单体项目,也将成为西安市未来的地标建筑,对完善西安市大明宫—火车站—大雁塔这一城市景观轴线具有重要作用。

堪与纽约中央公园相媲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占地3.2平方公里,投资140亿元,将于2010年国庆期间建成开放。这是曲江新区对全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曲江模式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构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

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极

承载着文化产业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重任,曲江新区以扩区为契机,在规模初具的曲江文化景区基础上,规划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区、国际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区、动漫游戏产业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影视产业区、艺术家村落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目标是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效能最优的国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在40.97平方公里内集中发展各种门类的文化产业,在中国史无先例。

2010年,曲江新区将继续努力,加快,实现九大文化产业门类在曲江快速聚集,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茂密丛林。曲江二期扩区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将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以杜陵周边万亩生态林为依托,不断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亮点,对周边配套商业及酒店进行有效开发。同时,全力展开动漫游戏产业园、出版传媒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娱乐产业园区、广电传媒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区的策划和招商工作,力争园区建设年内初具规模,形成轰轰烈烈的大干局面。

搭建全国最佳孵化平台

培育文化产业茂密丛林

2010年,曲江新区将持续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佳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在已经实施的“基金+担保+风投+财税+房补”五大举措上,在已经成立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和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天使投资和孵化培育。对入区文化企业的营业税以财政补贴方式全额返还,实施1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场所租金减免政策。设立赵季平音乐艺术基金等系列基金不少于2亿元,确保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少于2亿元,风险投资总额不少于1亿元,投资担保总额不少于4亿元,对文化产业扶持总投资额度将达10亿元以上,打造一流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2010年,曲江新区入区文化企业将达到700家,文化产业产值将新增20亿元。

全面提升曲江文化景区

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2009年,曲江文化景区首创国内捆绑景点、联合申报5A级旅游景区的先例,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和曲江海洋世界等多个旅游景点整体申报5A级旅游景区,已顺利通过省级评定,进入国家评审阶段。

2010年,曲江新区将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标准,积极推进曲江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轻轨和旅游穿梭巴士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曲江旅游产品,整合曲江各景区资源,开辟西安第5条一日游线路。通过不断提升景区软硬件服务标准,争创国际一流旅游品牌。随着2010年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曲江新区将以更加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接待国内外游客。

2010年,一个生态示范、功能完善、通达便捷、游居皆宜的曲江文化景区将跃然走进国内外游客的新视野。未来的“曲江文化景区”发展目标是:年接待游客将超过3000万人次,吸引境外游客150万人次,旅游年均综合收入150亿元,跻身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前三甲。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清晰,“文化曲江”已经踏上了新的、更远大的征程。正如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所说:“政府不能挣钱,我们要把城市运营的收益全部反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要的是一座美丽的新城和一片勃兴的文化产业集群。”在这以理念的指引之下,把曲江新区建设成为世界唯

一、中国独有的国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的宏大愿景已然呼之欲出。

组稿 赵文涛 赵鉴光 韩佳卫 赵兴华

第5篇: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背景材料:

1.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忧心忡忡地对温总理讲,“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4月15日《长江日报》)。

3. 耶鲁2002届中国籍的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这是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多数网友表示对张磊,为发展先进配备完善的耶鲁大学捐款表示不理解。

【试题预测】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此事的看法,你认为中国能建世界一流大学吗?

【答案提示】

结合上述材料,我认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大学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如剑桥、牛津、哈佛等的差距在哪里?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认真思考如何继承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的同时,积极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反思中国大学体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术问题。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教授就连大学校长、院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深陷抄袭门漩涡。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腐败以外,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也比较突出。一些大学教授忙于社会事务、忙于经济创收,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导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 - 1 -

企事业单位兼职。国内名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2.精神文化沦陷。大学日渐注重门面工程,将教育资金过多用于校舍建设上;另外教授乃至校长都已经不再做学术研究,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赚外快上,大学精神文化呈现沦落之势,大学弥漫着官场化、学术道德异化的舆论氛围。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对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注重质量建设。我国大学教育近期一直在扩招,人人都能上大学,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的数量也在增加,注重数量上的扩大,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人才培养。

2 实施课程改革,并改变授课方式。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学生在大一(即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这么早的让学员选择专业,不利用学生后期发掘自己的潜力,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

总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头等大事,教育依托的载体是学校,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时期,所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培养实用性人才,对于国家发展也是异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教育事业应该追求卓越,注重教育质量,以此为核心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 2 -

第6篇: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缺少全球化视野

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

第7篇: 加快建设适应世界一流电网 国际一流企业要求的总部团队

一流企业要有一流的总部,一流总部要有一流的团队。

多年来,公司党组高度重视总部建设,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目标,秉承战略领先、管理科学、运转高效、开放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以“战略决策、资源配置、管理调控、电网调度”四个中心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总部功能定位、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总部领导力、调控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了总部在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中的表率作用。

在总部建设过程中,公司党组始终把培育优秀的总部团队作为重中之重。根据事业需要,持续优化总部功能定位、机构编制;坚持竞争择优,大力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总部队伍中;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总部基层员工双向交流锻炼;塑造优秀文化,切实加强总部员工作风建设;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深化“三集五大两中心”建设,推进总部分部一体化运作等,培育了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率先垂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为总部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面向“十二五”,公司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认识总部使命,更加先进的理念推进总部变革,更加高效的管理发挥总部功能,迫切需要总部员工与时俱进,引领变革,创新管理。建设适应“两个一流”要求的高素质总部团队势在必行。

一、深刻把握总部变革创新对团队建设的要求

总部作为集团的首脑机构,要发挥好对全局工作的统领作用,必须深刻把握形势变化对团队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公司变革图强,科学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对总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坚持不懈地自主创新,中国电网技术实现了由跟随到引领的转变。特高压电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交直流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带动了民族电工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在世界电网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促进了国产设备制造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从学习者、跟随者到引领者,规划、建设、运营好世界最大的电网,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力工业的创新变革提供战略选择,既有砥砺前行的光荣,还有上下求索的艰辛,更有攻坚克难的风险。作为总部,需要对电网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技术创新方向的深刻洞察、科研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这对团队的视野、思路、能力,员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是巨大挑战。

通过坚持不懈地变革图强,国家电网管理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坚持“两个转变”,突出战略导向,加强现代企业运营体系与管控机制建设。从明确“四化”要求,到深化“三集五大”,促进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国家电网总体规模实现翻番,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倍多,业绩考核连续8年获得A级,世界500强排名提升39位。在进一步将国家电网建设成为业绩优秀、人才一流、管理卓越、文化先进,具有强大持续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进程中,总部既要把握发展方向,科学决策;又要制定规划计划,抓好落实;既要统筹全局力量,融智聚力;又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需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优化管理方式,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坚持不懈地优化调整,公司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不断完善公司产业链条,强化板块协同效应,打造具有强大服务支撑力、市场竞争力的电网金融、装备制造、科研教培等上下游相关产业,极大地提升了公司资本运作、资金运营、科技创新、装备制造等综合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公司将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发展布局,着力构建定位明确、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界面清晰的产业集群。金融、直属产业和国际业务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度将达到40%以上。由熟悉的电网业务到市场化、竞争型的新兴产业,如何把握不同行业的市场环境、战略规划、管理机制、人才开发、风险防范等工作规律,提高驾驭新兴产业的能力,对总部经营理念、工作视野、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疆拓域,公司发展空间实现了由本土到全球的转变。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2009年收购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2010年收购巴西7个输电特许权公司股权,2012年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股份,与西班牙ACS公司签署巴西7个输电特许权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2011年以来,连续中标巴西、委内瑞拉等近25亿美元的绿地和输变电工程总承包项目。下一步还将以“三电一资”(电网、电源、电工装备和资源)为重点,立足全球组合生产要素,提升企业效益,树立国际品牌。

国际化战略的加快,需要总部不断开阔思想眼界,增强创新意识,完善知识结构。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将工作放在世界格局中去思考,以更加融通的管理,使工作顺应各国的实际而推进。

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服务,公司客户需求实现了由应对到互动的转变。围绕“四个服务”大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一特四大”战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在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从被动的满足电力供应,转变为主动引导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输送格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从被动的满足安全可靠供电,转变为积极引导客户节能用电、绿色用电、科学用电,形成了良性互动。实践证明,我们要搞好服务,既应登高望远,把握趋势,洞见于需求未萌之际;又应体察入微,创新模式,满足于需求生发之时。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能源、改革形势和社会环境复杂,社会对央企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日益关注的形势下,总部如何以更高的标准,把握服务趋势,创新服务举措,树立良好形象,需要深入细致的工作。

为适应五大变化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总部的领导力、调控力和带动力,今年以来,公司全面推进总部“三集五大两中心”建设,促进企业集团化运作、精益化管理、内涵式增长,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管理的显著特征:

——充分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公司作为特大型央企,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设备紧密连接,发用瞬间平衡,统筹核心资源,促进一体管理,达到系统最优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之道。以“三集”促进核心资源的最优配置,强化对“五大”体系的资源支撑;以“五大”促进核心业务的科学管理,强化对资源运作的专业支持;以“两中心”强化对重点资源、核心业务和服务领域的全面、实时监控;以“流程”为载体,促进管理的上下贯通、左右集成、全面覆盖,形成资源配置→专业支撑→信息反馈→改进提升的“公转”体系和良性循环,克服了资源不集约、工作不协同、信息不畅通、管理不统筹等传统管理。

——充分体现了精益管理的理念。一是促进了管理体系的精益化,强化了各项业务、各个层级的融合协同、畅达贯通、通力合作,实现了一体化管理;二是促进了组织结构的精益化,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指挥链条、精简机构编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集约化管理;三是促进了工作流程的精益化,全面优化管理,清理业务阻障,消除冗余环节,打通纵横关系,促进整体优化,实现了协同化管理;四是促进了专业管理的精益化,加强专业整合,统一业务模式,强化制度建设,全面规范管理,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克服了机构臃肿、管理粗放、上下脱节、业务分散等传统管理弊端,为促进国家电网公司“大而坚强、强而灵活、活而快捷、快而优秀”提供了管理支撑。

——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方向。围绕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流程管理为载体,明确业务逻辑,规范操作标准,形成了各项业务按何程序、和谁配合、依何标准的自动工作机制;以知识管理为重点,将隐性经验显性化,显性经验制度化,把公司多年来创新实践的“家底”,形成各个流程、业务节点的规范、制度并持续优化,形成了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共享的平台;以绩效考评为杠杆,通过流程贯通,将战略目标、业绩结果与驱动因素连接起来,为员工自觉审视工作、学习提高创造了良性机制。进一步克服了等安排、听指令、机械化、被动型开展工作的传统管理弊端,必将有力地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互进,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企业变革,以人为本,也以人为首。加快“三集五大两中心”建设,为员工发展创造了广阔平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总部团队需要继承发展,巩固提高,进一步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要进一步开阔管理视野。眼界决定境界,无论“两个一流”,还是“三集五大”,都需要总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加强学习、沟通互动、开放合作,不断突破“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短视。自觉将总部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思考、放在全球能源和电力技术发展的潮流中认识、放在世界一流企业总部的标准上定位、放在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中完善。始终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推进工作,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与时俱进,赢得先机,占领主动。

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针对电网功能形态、技术水平、服务需求,公司管理层次、产业领域、发展空间的变化,认真学习、广泛借鉴现代企业集团总部建设的理念,全面推进战略决策、运营体系、管控机制、科技进步等各方面工作创新,出思想、出思路、出举措。做到既善于引领公司创新发展,又善于总结基层经验;既善于推进实践创新,又善于促进理论创新,使国家电网在输出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输出管理和人才,输出品牌和标准,树立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随着“三集五大”的深化,总部工作层次不断提升。无论是集约化对总部科学决策、统筹管理的更高要求,还是扁平化对总部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的更高要求,以及专业化对总部业务素质、精益管理的更高要求,都决定了总部既要眼睛向外,认清工作形势,又要眼睛向内,把握实际需求;既要着眼全局,科学规划决策,又要掌控细节,推动管理落地;既要变革管理,提高运营水平,又要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需要更加复合的人才结构、更加综合的管理素养。

要进一步塑造优秀文化。建设追求卓越的总部,要志存高远,努力超越自我,攻坚克难,争创一流,抢占世界能源、电力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制高点;要开放协同,树立大局观念,突破“一亩三分地”的封闭意识,更好地融智聚力,引领发展;要自觉能动,不断提高自觉思考、自觉行动、自觉修正、自觉完善的“四自管理”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履职尽责,不怕吃苦吃亏吃气,守土有责,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充分发挥好表率作用。

二、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打造高素质总部团队

新形势下总部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总部“三型人才”(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为核心,以提高员工“四自能力”(自觉思考、自觉行动、自觉修正、自觉提升)为重点,以完善六大机制(职责定位、流程管理、队伍开发、人才选拔、绩效提升、文化建设)为支撑,深化总部分部一体化运作,建设一支追求卓越、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开放创新的高素质团队,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集团总部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升总部功能定位。

适应公司治理模式、运营体系、管控机制的深刻变化,全面提高战略决策功能。随着“三集五大”的深化,公司决策的集约程度、业务广度、工作深度、责任压力不断加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明大势、辨方向、定思路、做规划,需要总部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围绕事关公司发展全局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深入研究、超前谋划,对发展战略、电网规划、资本运营、重大投资、重大项目、重要干部任免和重大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涉及公司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事项,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保证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全面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调控功能。企业是矛盾统一体,总部要“管得好、调得巧、控得准”,解决好战略与执行、集中与放权、整体与个体、激励与约束、长期与短期、速度与风险、规模与效率、质量与成本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战略目标、执行方法、工作手段和评价体系等高度协同,业绩指标、客户关系、内部流程、队伍建设等相互支撑的管控体系。特别是要围绕“三集五大”体系的常态运行,健全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严格规范的内控机制和责权清晰的考评机制,强化“公转”、消除“自转”,促进资源统一运作,业务高度协同,管控全面到位。全面提高影响带动功能。总部作用的发挥、权威的树立,对内需要体现总部的能力水平、工作成效、表率作用,提升公司上下对总部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对外需要展现公司的业绩贡献、品牌形象、管理层次,提高社会各界对公司的满意度和支持度。这既需要总部追求远大目标,提高能力水平,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大力弘扬企业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也需要总部注重策略方法,加强与内外部的沟通互动,站在基层和社会的角度,改进管理,宣传工作,凝心聚力,引领众行,实现在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二)全面推进流程管理,变革总部运营体系。

企业高效执行力需要战略与实施的贯通、目标与过程的协同、组织与个人的互动。要以流程为载体,以绩效为杠杆,完善一个体系,打通五个关系,全面提升基于科学管理的能动执行力。要完善公司流程体系。在当前工作基础上,按照全面覆盖、到岗到责、定时定标的原则,上下延伸,纲举目张,对总部业务流程分级分类,全面梳理。向上构建企业级、专业级流程,向下将流程细化到业务节点,具体到岗位职责,明确到时间要求、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大到体系、小到节点、类级清晰、标准明确的流程管理体系。要打通流程与三定管理的关系。开发能够实现二者双向自动稽核的管理系统。使每一个流程的调整都能自动反映到岗位职责的变化上来,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自动关联到主责或参与的流程上来。以流程驱动“三定”管理,以“三定”管理促进流程落地。要打通流程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建立岗位绑定流程、流程绑定业务、业务绑定制度的自动关联机制。开发流程自动区分哪些业务节点有制度依据,哪些业务操作为内部标准、尚未形成制度的管理系统。以流程检验制度是否可行和完善,促进制度建设。要打通流程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建立岗位对应流程、标准、制度、规范的自动机制。使每个岗位都能全景了解参与的流程、负责的业务、掌握的标准和遵循的规范。通过流程的持续优化,不断将公司的创造性实践总结成案例、提升成标准、固化为制度,使流程成为知识积累、员工培训的平台。要打通流程与信息管理的关系。推进流程管理与信息管理融合,进一步基于流程完善信息系统,以流程与信息的同步化,促进日常工作的信息化。通过“两个中心”对核心业务、重要领域和服务资源的实时监测(控),及时发现运营变化与异动,分析成因,找出对策,完善管理。要打通流程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完善基于流程的绩效管理系统,将对最终结果的考评细化到形成过程,促进工作目标与驱动因素的有机统一。使每个业务都不是孤立封闭的,每项工作都不是被动机械的,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三)强化三型人才培养,完善总部能力结构。

事业是最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工作是最好的个人成长工具。近年来,随着总部事业的长足发展,总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快速成长。今年以来,先后有24位同志走上了局级领导岗位。实践证明,总部的权威不能靠等级赋予的权力,而要靠工作的层次、表率的作用。随着“三集五大”的深入推进,总部为员工成长创造了更大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着力培养“三型”人才。适应总部面临的因时适势、引领创新、加快变革的实际,着力培养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开拓进取,出思路、出举措的创新型人才;适应总部面临的产业集成、知识融合、技术交汇的状况,着力培养外知大势、内明企情,上通政策、下晓细节,精管理、精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总部面对的领导全局、调控全局、带动全局的要求,着力培养善于钻研、长于攻关,业内公认、引领潮流,有影响、有权威的领军型人才。要提高员工“四自”能力。企业管理的根本在于每个人都是工作的第一责任者,科学而不是机械地执行组织意图、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推进自身工作。基于追求卓越业绩的自觉思考、积极推进工作的自觉行动、持续改进管理的自觉修正、不断寻求突破的自觉提升是现代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也是管理提升的根本动力。随着总部流程管理的落地,在每一个业务节点的目标、责权、标准都明确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员工“四自”能力,促进队伍自我开发,提升团队群体智慧,是加强总部建设的重要渠道。要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全面盘点总部人才结构与能力状况。将“三型”人才、“四自”能力的要求,转化为不同层级、岗位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标准;加强与世界优秀企业、管理团队、科研院校的交流互动,继续推进总部与基层的双向交流锻炼;建设公司网络大学,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注重工作学习化,将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好课堂,以管理提升促进员工成长。

(四)全面推进竞争择优,打造总部人才高地。

进一步统筹公司人才资源,支持总部团队建设,打造公司的人才高地和融智平台。要完善总部各级人才标准。总部团队从职责和层级来看,分为三个结构:一是四级员及以下人员,侧重于专业管理。二是处级(三级员及以上)层面人员,在专业基础上侧重于综合管理。三是部门主任层级人员,在专业、管理基础上侧重于领导职能。要围绕上述人员特点,分类明确工作标准、能力要求和履职规范。建立人才循序渐进的成长阶梯与培养模式。克服个别人员工作标准不明、管理层级错位、素质能力不足的现象。要加快构建总部人才梯队。综合考虑专业、能力、潜力、民意等各方面因素,在总部加强内部梯队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放宽视野,面向公司系统,领导人员以优秀局级干部为重点,处长以局级后备为重点,副处长以正处后备为重点,四级职员以副处后备(优秀科级干部)为重点,五级及以下职员以科级后备和优秀专业人才为重点。分层次、按专业遴选基层优秀人才,建立总部领导、管理和专业人员梯队。下一步总部竞争上岗、培养锻炼等一般在此范围内选拔人才。目前正在规范和完善基层干部信息库,强化总部对基层干部信息的归类、筛选、分析功能,形成“输入条件、生成人选”的一键机制,促进总部与基层队伍建设的上下贯通,提高总部人才选拔层次。要完善总部选人用人机制。坚持科学考评、持续竞争、长线激励。认真分析不同部门班子配置、不同类别人才选拔标准,优化民意测评、经历分析、能力甄别、业绩考评手段。开发具有职业生涯全程履历、业绩民意全景信息、能力气质全面分析功能的“人才成长和综合分析系统”。继续加大上下双向交流、挂职培养锻炼、内部交流轮岗、公开竞争择优力度。逐步构建优秀人才→总部锻炼→发展提高的人才培养通道和选拔模式,提高总部对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和培养效率。

(五)创新绩效提升机制,促进总部价值创造。

没有衡量就没有管理,“三集五大两中心”的高效运行,绩效管理是重要杠杆。要科学认识总部考评。总部员工作为高级脑力劳动者,以知识、意志、热情等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为源泉创造业绩,具有第三方难以管理和监督的显著特征。总部考评体系的设计,应以提高员工“四自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质量成效为重点。既强化目标导向,考核工作成果,即得“鱼”多少,又强化行为导向,考核工作方法,即如何以“渔”,使之成为培养员工、达成绩效的载体。要分类设计绩效标准。根据不同部门特征和职责要求,将绩效分为指标型、任务型、综合型三大体系。指标型是部门或个人承担的主责指标或协同指标,用数据说话;任务型是部门或个人承担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用成效说话;综合型是对部门及员工的职业素养、业务水平、管理方法、工作业绩的全面评价,用民意说话。完善流程绩效管理,促进绩效过程控制,提升整体绩效水平。要实施分级绩效管理。量化型指标考评由相关部门根据分工定期提供、分析。部门的任务型绩效管理采用当前的月度计划管理、重点任务督办方式。员工的任务型绩效管理放在各部门,直线上级作为考评主责,结合日常管理进行;综合型评价由公司统一组织,结合年度考核进行。形成公司重综合、管重点,部门重日常、管过程的分级实施、层层负责的绩效管理体系。要综合应用绩效成果。开发具有四大功能的管理平台。一是知识管理。对应不同岗位职责,自动呈现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制度规范乃至最佳实践案例。二是绩效考评。形成基于网络的个人日志、月度计划、季度考评等日常绩效管理,以及能够灵活定制的360度远程综合考评。三是系统分析。可多轮次、多维度对不同指标分析查询。建立对个人评价结果及部门平均值、最高值的反馈对比机制。四是综合应用。建立员工评估表,分析人岗匹配度。加强绩效与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等工作的关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六)提升团队组织智慧,塑造总部卓越文化。

优秀的团队必须有自己的智慧和文化。智慧是如何的认识工作、定位工作和推进工作,文化是怎样的工作追求、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应大力弘扬。要有卓越的追求。这是一个组织和个人发展最重要的维度和方向,它赋予了日常的工作有整体感和意义感。“两个一流”既造就卓越的企业,也造就卓越的人才。关键在于是否以挑战非常事,成就不可能的追求,提高自己,提升管理,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要有尽责的担当。铁肩担道义的境界、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抗震救灾、抗冰抢险、奥运保电、管理变革、技术突破,我们超越利润追求的使命、服务国计民生的担当、直面艰难险阻的骨气,所塑造的国网风格,应一以贯之的秉承坚持,发扬光大。要有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对中央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证明自己,奉献社会。自我不变革,就会被革命,自我不图强,就会被淘汰。作为引领公司发展的总部团队,需要居安思危、自我加压,主动而不是被动的、积极而不是消极的理解、推动和深化企业改革。要有开放的胸襟。企业管理是系统管理,是1+1>2的耦合效应,是全局最优而非局部最优。自觉的公转力、坚定的执行力是战略落地、高效运营的基本要求。我们推进“三集五大”为主体的管理创新,是超越个别组织的系统变革,需要全员参与、全面合作、全力协同。总部团队要突破惯性思维,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开放合作。要有人文的关怀。总部工作标准高、要求严、节奏快、压力大。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各种诉求,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关爱员工的身心健康,努力创造良好的成长平台和工作条件。使处室、部门、总部各个层面都成为和谐融洽、心齐气顺、团结上进的集体。实现个人与总部的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电网技术原以西方为先进,我们创建了特高压工程,实现了中国技术的世界引领。企业管理现以西方为圭臬,需要中国管理的世界典范。以“三集五大”为载体,我们正在推进管理的特高压工程。让我们加快建设坚强的总部团队,全面提升总部领导力、调控力和带动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第8篇: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业务试卷

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国际新闻业务试题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电子媒介

2、广播传播符号

3、《新闻纵横》

4、体验采访

5、数据广播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请举实例说明各自特色。

(广播或电视新闻节目均可)

2、广播新闻报道中叙述语言音响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

A、TranslatethefollowingtwopassagesintoChinese(20分)

(1)KosvoTopsEUAgenda

SALZBURG,Austria(AgenciesviaXinhua)—Europeanfor-eignministersmetforaseconddayyestday,focusingontheRussianeconomicandpoliticalcrisisandthefightinginKosovo.

OnSaturday,theyconcentratedonwaysofimprovingco-ordinationamongthe15foreignministersfollowingcritrcrsmtheywereslowtomoveandineffectiveinthefaceofinterna–tionalcrises

ThelatestattackontheEUforeignministerscamefromtheUSspecialenvoytoKosovo,ChristopherHill,whosaidthey“turnedtheirbacks”ontheviolencewrackedsouthernSerbianprovince

HillistryingtohammeroutaninterimdealbetweentheauthoritiesinBelgradeandKosovo’sethnicAlbaniansfightingforindepence. TheministersdeclinedtoofferRussiaextracashordebtreliefyesterdayandsaidthecountryboreresponsibilityforrdsolvingitsownpoliticalandeconomiccrisis.

TheyurgedRussianPresidentBorisYeltsintoformanewgovermnentassoonaspossibleandtopreventthere–emergenceofacommandeconomy

(2)

Law-and–orderisthelongest–runningandprobablythebest–lovedpoliticalissueinUShistory.Yetitispainfullyapparent,thatmillionsofAmericanswhowouldneverthindofthemselvesaslawbreakers,letalopecriminals,aretakingincreasinglibertieswiththelegalcodesthataredesignedtoprotectandnourishtheirsocietyIndeed,therearemomentsthewaveofthefuture.HarvardSociologistDavidRiesmansuspectsthatamajorityof,AmercanshaveblithelytakentoconmittingsupposedlyminorderelictionsasamatterofcourseAlready,Riesmansays,theethicofUSsocietyisindangerofbecom-ingthis:You’reafoolifyouobeytherules.

BWriteabriefsummaryofthefollowingarticleinEnglish(around200words)(30分)

ExtensiveusebyCanadianmidiaofUSmediacoverageofAsiamayno

rbeinthebestinterestsoftheCanadianpublic,accordingtoarecentstudycommissionedbytheAsiaPacificFoundation.

Thestudysaidusingforeignsourcesfornewsislessexpensivethanproducingoriginalcoverage.

Butitadded:“ItalsoposesthequestionastowhetheritisinCanada’sbestintereststohaveitssourcesofinformation,whichinflrenceourvisionofAsiaandtherestoftheworld,conourvisionofAsiaandtherestofthworld,conortolledbyothernarionswhoseforeignpolicyconsiderarionsmaydiffersharplyfromourown.”

Thestudylookedatthiscountry’smediacoverageofAsiaandoftheAsianmedia’spercepzionofCanda.

Thestudylookedat10,563Asia-reiatedstoriespublishedin1988in14majornewspapers,rangingfromTheVancouverSuntoTheFinancialpost

AswellradioandtelevisioncoverageofAsiawasalsoincludedinthe100,000study.

Amongthestudy’sfindingsisthattheCanadianmediareliesheavilyonforeignnewssorrees,rangingUS,forcoverageofpoliticalandbusinessissuesinAsia.

“CanadiansseemtohaveacceptedtheideathatUSandCanadianintenationalinteressconcidemostofthetime.examplescanbefoundinsomeEnglish–languagenewspaperswhichsuggestanunwillingnesstoneuralizetheAmericaninfluencebyprovidingmorecoverageofotherofotherregionsofthewordfromaCanadianperspective,”thestudysaid.

Besidescost,otherreasonscitedforthelackofforeigncoverageproducedbyCanadiansincludedthelimitedresalevalueofstoriesoutsidethecountryandthemedia’slackofexperienceinintemarionalissues.

“CanadicajournalistsinAsiaoftenjokethattheyhaveheardthatagreatmarkerexistsinCanadaforstoriesfromThailand–thatthereisaWinnipegangle,”thestudysaid.

“Mediaorganizarionsdonotfeelpressuredenoughbythepubilctodoabetterjob.Foreignnewseditorsexpresssurrrsesometimesatthelackofcomplaintstheygeyt”whentheyhavefailedtocovermajorintemationalnewsseventsproperly”

FromtheAsianmedia’sperrpective,theviewofCcanadaislimitedandvague.TheCanadaUSfreetrdeagreement,forexample,isseenasanAmericaninitiativeto“securefreeaccesstoabundantnanralresourcesinthenorth“.TheproposedagreementwithMexicoisseenasawayto“gainaccesstocheaplaborinthesouth“

Addedtherepor“Duetoincompleteinformation,misinformationabout,CanadaUSfreetradeagreement,forexample,isseenasanAmerican

initiariveto“securefreeaccesstoabundantnanualresourcesinthenorth.”TheproposedagreementwithMexicoisseenasawayto“gainaccesstocheaplaborinthesorth”

Addedthereport:“DuetoincompleteinformationmisinformationaboutCanadaabounds.Forexample,becauseCanadaisacknowledgedasabillingualcountry,manypeopleassumethatmostCanadiansspeakbothEnglishandFrenchand,consequently,donotunderstandwhyQuebecwantstoseparatefromCanada.”

“Canadianshavethereputationofbeingconservativeratherthanrisk–takersresultinginaslowerpacedbusinesscultureandlifestyle” The21/2-yearstudyincludedinterviewswith200senior,foreigneditorsandAsianscorrespondentswordingforAsianmediaouthtsin12coumtries,Aswell,theresearchincludedinterviewswith100seniwreditorsandforeignreportersworkingforCanadiannewspapers,televisionnetworksandradiostatious.

第9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金融、贸易与公共治理方向、国际经营与跨国公司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

进修班招生简章

◆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提高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金融、贸易与公共治理方向、国际经营与跨国公司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课程设置

1、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方法课:

博弈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的制度分析方法

3、专业课:

能源与环境政治经济学研究、发展政治经济学、货币与金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题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专题研究、国际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4、方向课:

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国际贸易体制研究、国际商务交往与国际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国际投资与国际竞争战略、低碳经济与国际能源战略、跨国企业融资与环境评价、社交礼仪与国际商务谈判

◆教学方法

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努力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探讨、讲座论坛、专题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收获一种更新颖、更有价值的思维方式。进修期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每门必修课撰写一篇课程论文或两篇读书心得。

◆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优秀业务骨

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获得学士学位及本科学历证书后,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3、不具备上述两款条件,旨在提高本人业务素质,报名条件可放宽到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以上的大专以上学历者,但本种进修生不能申请硕士学位,也不能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统一组织的研究生课程考试。

◆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2012年9月开课,即日起开始报名!

2、报名手续:(1)填写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2)本人最后学历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3)本人学位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4)有论著(包括著作、论文、调查报告)者交复印件。

◆资格审查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行资格审查,初审通过后,发给进修通知书。

◆颁发证书

1、由人大颁发结业证书(钢印、红章),注明达到研究生课程同等学力水平。

2、凡符合报名条件

1、2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国家组织的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及本校组织的全部课程考试,在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钢印、红章、全国统一编号)。 ◆授课时间:2012年9月-2014年6月

◆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62511295姚老师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办公地点: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816

学院主页: http://sis.ruc.edu.cn/

◆收费标准

学费每人18000元人民币。进修班正式上课后,学员因故不能坚持进修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进修费。申请硕士学位和参加论文答辩按中国人民大学有关收费标准交纳。

注:有关申请硕士学位问题严格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54号文件的规定办理。申请硕士学位的步骤:

1、凡符合报名条件

1、2项要求申请学位者可按54号文件有关规定,经我校

学位办公室资格审核同意,办理《考试资格卡》。

2、在获得《考试资格卡》后四年内,通过本校组织的全部课程的考试(必修课有4门实行试题库考试,2门实行教师随堂考试;选修课为课堂考核)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3、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一年内,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在提出论文后,通过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缴费方式

周一至周五上班时间可刷卡或交纳现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