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债转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围绕再次实施债转股的利弊与得失的讨论由此展开。文章通过介绍前一次债转股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做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债转股的利弊得失。

第一篇: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造就未来文化引领者:艺术教育于综合性大学“大文化”人才培养的价值与展望

摘要:本文结合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及趋势,提出未来“大文化”人才需求的观点,并分析现代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现状,对综合性大学艺术与设计教育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和进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大文化”;艺术教育;非艺术类学科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1-0028-03

1 新时代“大文化”人才需求及意义

在智能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和全球多元文化卷席的当代,思考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的生存变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实现路径的构建已迫在眉睫。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未来人才和构建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

1.1 “大文化”及其时代内涵

弗莱在《创造与再创造》一文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他说二“人不像动物那样直接与赤裸裸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而是生活在他从自然中建构出来的封套里,这个封套通常被叫做文化或文明”[1]。弗莱此处所说的文化,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理论的除自然以外人类的一切创造的大文化概念。弗莱在与自然的对应中勾画出文化的疆界,即文化就是自然之外的关涉人的活动的一切存在,包括语言。弗莱将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和创造都视为文化,因而文化在他就是一个整体。弗莱的文化叙事是一种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相连的宏观叙事,他的文化观涵盖了上述各种学科的大文化观[2]。

文化引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对世界、自然和人的探索产生了不断增长与革新的智慧,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我们更新知识的脚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基本职能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当代大学生需要具有“大文化”观念和全盘、变化意识,提升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方面素养。

1.2 新时期“大文化”人才素养

1.2.1 知识体系的全学科性

人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整体性,随探索的深入而丰富。全球化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的差异,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即使在一国之内,各民族、各地區、同种人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全球文化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目前学校教育大多以授课制的学科分化为主,但人的认识应具有联系性与整体性。如何打破原有单个学科知识模式,将多种学科与自然、人文环境相整合。在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将知识整合转化为完整的体系,构建个体了对价值、环境和世界的理解是现代需要思考的命题。

1.2.2 具有变化意识和认识

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人必须有变化意识,即个体所接触的物质和精神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世界一直在变化,尤其是劳动推动下的人类社会,我们学习的知识结构,对世界的认知具有固化和滞后的特点,时代需要未来的人转变思维,接受改变,体会改变,才能创造改变。改变和变化是推动发展的必要力量。改变是发展进步的一种过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接着又向着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这个过程既是人类社会改变更替的过程,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因为改变,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变得波澜壮阔。改变意识一旦被牢固树立起来,就会迅速转化成一种内生动力,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环境变化、个人成长的一种力量。

1.2.3 强烈的创造性和探索性

所谓创造性,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出的不断完善与更新生命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技术能力、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一种持久性和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存智慧。现代教育主张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人的创造性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需要后天的养成,是可以通过长期的、有意识、有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或增强。未来社会需要个体具有探索精神,去不断发现、探索、创造,以人们的动力和活力,颠覆旧的或既有的物质与观念,适应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1.3 时代呼唤“大文化”人才

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文化是历史的范畴,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生存与发展历程中文明成果的积淀,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源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日益深刻,其外延不断扩展,人们的文化观也逐渐从日常具体化向大文化观转变。特别是现如今,文化作为国家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环境中的强国战略,应该意识到这种文化观的转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使命,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民族形象,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未来国家需要具有“大文化”“大视野”的宏观知识体系、变化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由兴趣而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等素质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而当代教育正在承担这个使命。

2 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现状——基于CNKI相关检索结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3]。本研究在中国知网的所有文献类型中,以篇名=(“艺术”或“设计”)+(“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院校”)+(“教育”或“教学”)为检索式,检索出95篇文献,其中筛选出符合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主题的有效文献73篇(如图1),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对73篇有效文献的总体趋势统计,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7月,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从2014年开始有研究成果,已研究了近15年,在这期间的研究成果基本呈曲折上升阶段(如图2,2018年为七个月成果),说明相关专家和老师一直在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根据统计,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以下研究方向中。其中还对于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和方法、艺术学科本身的探讨的研究较为深入,對于相关政策、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研究较少。

文献的研究层次统计结果显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高等教育和行业指导,说明研究者大多为高校教师或管理人员,从大众文化和社会环境角度研究较少。

对于文献学科统计分布显示,对本命题研究文献,属于哲学与人文科学学科的约占50%,此外,科学学科的研究约占40%,经济与管理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技专业文献共约占10%。

通过对有效文献的资源分布统计,可以看出15年期间的关于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研究成果主要还是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就目前研究阶段而言还处于较初步阶段。

综上所述,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已逐渐深入,需要广大实践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对时代发展及国家环境等现状和趋势的多视角、多学科、多元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在提高人生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艺术的审美形式为媒介,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心理结构,促使人的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当艺术教育处于现在综合性大学的环境下,便具有了更加独特而深远的意义。那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则应予新的定位。

3 未来综合性大学艺术与设计教育展望

面对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来袭的当代,人类未来生存方式变革一直是大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传统工作的危机,智能时代新型劳动力需求,只有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3.1 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革命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度变革。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指出二“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多元化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及生活方式,同时,教育也开始了技术支持下的探索之路,科技辅助教学范式逐渐形成并流行[5]。

目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时间运行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教育时间利用方式的即时性特征。信息技术与大学艺术普及教育“深度融合”,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应该充分考虑艺术与当代科技的发展,在教学媒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结构性环节中考虑运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走向虚拟融合的无边界学习场域,进入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审美发现与探究的过程。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建设应构建美术与未来社会的桥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国家建设培养能够发现未知、掌握知识源头和创新知识的创造性人才。

3.2 深化大学艺术普及胜教育体系改革

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跨专业的学科优势,现代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在艺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实现教育目标,综合性大学应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不同的选修课程,广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学校应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文化学习氛围;其次,充分考虑学生兴趣,针对未来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完善课程设置,使艺术课程与时代发展接轨;再次,现代综合性大学应结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优秀文化,培养未来人才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3.3 塑造审美情趣,培养文化张力

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要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现状,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如下,第一,强化艺术体验创造,注重情感的培养,以情感培养感染学生,将艺术作品的情绪变化贯穿于教学,让学生对艺术思想和艺术境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融合渗透,鼓励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艺术美的过程,以灵活方式启迪大学生,创造多种感受、体验、表现艺术的渠道,引导学生全方位投入艺术、参与到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情和感情;第二,审美情趣塑造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充分挖掘艺术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动情演绎、精湛讲解,运用直观形象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塑造正确的审美情趣;第三,通过艺术教育和环境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从改造世界观的高度来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灵魂和情趣,潜移默化地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

4 结论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多元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综合性大学艺术类课程的不断普及的及艺术院系的设立,则无疑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教科文事业的繁荣发展打造了稳固扎实的物质载体,面对全球化趋势和智能、信息科技的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需要发挥多学科发展的优势,促进艺术与综合性大学具有优势学科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创造性革命,形成基于国情的全面“学”、“术”结合的多元发展模式,造就我国未来文化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 Northrop Frye:Creation and Recre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0.

[2]易晓明.诺弗莱的大文化观:来源与表征(一)[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A20140114_163173.html.

[4]本刊编辑部.2017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8(2).

[5]杨现民,田雪松.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16-2017: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6]程兰.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艺术评鉴,2018(09).

[7]汪明强,曹春晓.中外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比较[J].美术观察,2017(07).

[8]王晶.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丫大学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7(05).

[9]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2017(15).

[10]张园,刘晓静.论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艺术人才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7(09).

[11]贾听东.浅析综合性院校公共艺术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延展[J].艺术科技,2017,30(05).

[12]李刚.透视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J].艺术百家,2015,31(06).

[13]张园.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07).

[14]王秀君,刘晓静.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4(15).

作者:黄颖茜

第二篇:利用“展望未来”资源,提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笔者在原有中学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探索的基础上,开展了利用“展望未来”资源,提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研究,经过三年的有效训练与全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实施,总结发现《展望未来》这套教材对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展望未来》教材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最主要的体现之一。目前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着应试能力强,实际交际能力差的问题。外语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现。传统教学使用的英语教材片面地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教材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知识的载体,还代表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展望未来》 英语教材是1995年我国从英国引进的一套英语教材,并于1996年在我国12所外国语学校试用。长春外国语学校于1996年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始使用《展望未来》这套教材。实践证明这套教材可以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以下是笔者研究利用“展望未来”资源,提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具体实验数据分析如下:

1.实验对象(受试)

选择2011年9月入学的4个班级的高中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共计207人。

2.实验设计

实验进行时间为二年半(共5个学期),讲授展望未来第三册书。

3.实验测试安排

2011年12月,前测;2012年12月,中测;2013年12月,后测。

4.实验数据

实验前,受试学生处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学习了两册人教版统编英语教材,还没有开始《展望未来》的课程。通过实验前测试数据分析,听力方面由于听力材料语速较快,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反映出说话者的意图,对于不同的英语、不同的语音和方言学生也无法适应,因此要输入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口语方面学生往往回答过于简单,只给出观点而不擅长阐述理由,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逻辑训练;阅读是考察学生理解能力的题目,许多学生由于单词量少而无法理解文章,还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阅读技巧,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导致时间不足,答不完题目,今后要集中训练阅读技巧;写作方面一些学生受到汉语的影响会写病句。句子结构部全和拼写错误时常发生,教师要首先抓牢学生的基本功写出正确的句子。

经过一年的有效训练,学生的能力在听说读写方面都略有提高,基本上达到及格水平。听力方面基本适应了较快的听力语速和口音,熟悉真实的语言听力材料,但是在数字时间的转化和深层次理解的问题还会出现错误,需要进一步做专项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口语表达基本流畅,还有少数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问题需要纠正;阅读速度已经提升,在跨文化理解的部分还有待较强;写作能做到审题清楚,结构清晰,在句式多样性和词汇替换上有提升空间。

经过第二年对《展望未来》的课程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成绩优良,达到实验预期效果。听力方面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能抓住一般语段的主要观点,能听懂广播和新闻的大意;口语方面能在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情感,经过准备能就一般话题做3分钟左右的演讲和一分钟左右的自由发言;阅读方面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长难句,理解阅读材料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在教师指导下可欣赏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作品,累计阅读量大33万词左右;写作方面能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能写出语意连贯、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养成了写周记的习惯,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心得报告。

经过三年深入系统的利用“展望未来”资源,已显著提高了我校中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2).

[2]文秋方.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3]尹梅.浅谈多主题听力材料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11(3).

作者:王亚芳

第三篇:债转股未来研究展望

摘要: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债转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围绕再次实施债转股的利弊与得失的讨论由此展开。文章通过介绍前一次债转股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做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债转股的利弊得失。根据当下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及不良贷款的情况,分析了实施债转股的目的,提出了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同时,对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债转股 风险防范

一、引言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债转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围绕再次实施债转股的利弊与得失的讨论由此展开。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资本市场和相关从业人士判断债转股是一个利好政策。而一些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持保守或者反对意见,认为债转股不完全是利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以经济的长期稳定为代价。然而,判断一项政策好坏的标准,不仅看其产生的效果,还要看后续带来的长期影响,这需要用时间来检验。根据历史经验和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又针对特定的事项或问题,有着明确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讨论是否实施债转股时,必须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趋势、实体经济整体运行状况、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及操作工具等充分了解,并充分考虑、紧密结合这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研判出政策制定是否合理,尺度把控是否恰当。至于实施债转股后续带来的长期影响,首先要看我国乃至世界未来的经济形势,其次要看后续是否有新的政策出台,这取决于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内,在特定的经济形势下,政策制定部门和监管机构做出的判断及行动。简言之,制定政策可以借鉴历史做法,更须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做好充分的风险揭示,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可能性。

二、关于前一次债转股

(一)历史背景和主要做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银行在贷款质量控制方面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内部机制,从而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不良贷款,危及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影响我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进程。鉴于此,我国政府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

所谓债转股,是指由国家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这笔资金。由此可见,债转股是国家赋予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资产处置任务,是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分阶段、有节奏的操作。因此,股权退出是评定债转股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实例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通道并不是很清晰、稳妥,主要采取了企业回购、法人股上市流通等办法。以下重点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转股企业的股权退出的有关案例。

(二)案例分析。2000年4月,作为我国第一批债转股企业,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猫集团”)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债权转股权的正式协议,转股金额为123 969万元,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87 800万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1 142万元、长城资产管理公司15 027万元。随后,熊猫集团又作为个案进行了清产核资。2003年,经财政部办公厅和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熊猫集团实施债转股方案。债转股实施前后股东及注册资本变化情况见表1。

2007年5月1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与江苏省、南京市联合投资成立了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熊猫”),重组熊猫集团等七家原电子工业部部属企业。本次重组完成前后,股东及注册资本变化情况见表2。

中国电子重组完成后,通过债转股成为熊猫集团股东的资产管理公司变成了被动的财务投资者,应尽快实现股权退出。但退出方式的选择和退出价格的确定又会因资产管理公司和受让方的利益冲突而有待商榷。

1.回购退出。2011年12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中电熊猫签署股权转让合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中电熊猫转让其所持有的熊猫集团8.87%股权,股权转让款为人民币8 087.45万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实现退出。对比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熊猫集团债转股时的转股金额21 142万元,及熊猫集团进行清产核资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熊猫集团的出资额11 232万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熊猫集团债转股,在持股熊猫集团8.87%股权近10年期间,并未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

2.置换上市公司股权(附加少量现金)退出。2014年9月,熊猫集团各股东就熊猫集团股权重组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熊猫集团之股东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减持熊猫集团46 646万元、7 983万元注册资本;熊猫集团之股东中电熊猫出资额不变。所减持熊猫集团股权的权益按评估以后的价值作价,熊猫集团以其持有的南京熊猫A股及現金作为支付对价。根据重组方案,熊猫集团支付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南京熊猫82 811 667股(作价68 071.19万元)及现金29 885.41万元;支付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南京熊猫14 172 397股(作价11 649.71万元)及现金5 114.59万元。对比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熊猫集团债转股时的转股金额,熊猫集团进行清产核资后这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在熊猫集团的出资额、实现退出的对价及投资收益十分可观,具体见表3。

(三)案例小结。由于第一次债转股本质上是一种政策性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实施主体是国家投资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贷款,首要解决的矛盾是确保金融系统安全,而帮助国有企业脱困,进而实现债转股的股权退出时,则需要面对实体经济运行周期、供需结构等诸多问题,涉及面较宽,影响因素较多。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是一个单向行为,决定了退出的时机具有单一性,即资产价格高的时候,退出才有利可图。因此,对于退出时点的选择,及对经济形势的研判是成功实施退出的关键。(2)实施债转股的初衷,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和定位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无法成为合格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对于债转股企业的后续发展既无帮助,也无影响。因此,强有力的合作对象是资产管理公司得以实现有效退出的重要保证。(3)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处置对象的依托载体都是国有背景,并且债转股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性任务,因此具有政策叠加的效应,其中的博弈不容忽视,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超越应该遵循的市场规律。因此,权力机构或监管机构出台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将缩短退出的时间,否则,会迟滞退出事宜。

三、当下实施债转股的考虑

基于研究讨论的目的,以及方便与前次债转股对比,笔者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为研究对象,讨论本次债转股事项。

(一)不良贷款情况。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2 744亿元,较2014年底增长51.2%,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28 854亿元,较2014年底增长37.5%,关注类贷款占比3.79%,较2014年底上升0.68个百分点。鉴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前期实施经济刺激的效应显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持续性压力,预计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数额持续攀升,关注类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

与之相呼应,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密集发生,Wind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募债违约主体已达10余个,从信用风险爆发的路径看,已经从民营企业蔓延至央企、地方性国企。具有较强偿付能力的央企,一再成为债券违约事件的主角。继钢铁领域的央企之后,煤炭等行业也拉开了央企债券违约的序幕。由此可见,金融风险在债务融资领域逐渐孕育,确实应该予以足够重视,并及时介入处置。目前,商业银行一方面主动收缩风险较高行业的贷款,另一方面也在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化解不良贷款。债转股则是其中的一种。

(二)实施债转股的目的。目前,实施债转股的首要矛盾是降低商业银行不良率,保证金融系统安全;其次是解决“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长期负债问题。

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于保证金融系统安全的意义不言自明。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持续性任务,为此,国家在不同时期通过债转股、核销坏账等方式处理了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相信后续仍然会出现不良贷款,仍然需要相关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置,而核心问题是设计处置路径和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产能过剩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主要诱因之一。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一揽子的经济刺激政策,加上地方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我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而近年来,我国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出现一定回落,内需的放缓也难以消化当前大规模的产能,因此出现产能过剩。在2015年银行家认为预期不良率上升行业调查中,冶金业(含钢铁、有色金属)由2014年的35.9%大幅上升至2015年的48.5%,超越房地产业,成为银行家认为预期不良上升行业榜首。目前,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债转股的另一个目标是解决“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长期负债问题。

(三)风险防范和应对举措。时至今日,原来承担政策性债转股任务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或已完成改制上市,或已形成“金融全牌照”格局,或正积极实施改制转型。商业银行自入世以来,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整体上市,部分已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这决定了当下实施债转股的本质应该是风险自担的市场行为,这是有效落实、风险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基于前一次债转股的操作经验和国外有关案例,目前实施债转股的具体操作中,应更加关注风险防范,具体有以下举措:

1.实施主体设置。由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实施债转股的主体,在商业银行与实施单位之间设置隔离墙。商业银行在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构建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

2.标的对象选择。商业银行应慎重选择标的对象,毫不避讳地优先选择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债转股本质上是不良资产处理,虽然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处置,但终究不应受到鼓励。鉴于国内商业银行多数为国有企业,债转股实为国有体系内的一次股权和债权的重组。

3.转股额度控制。按照市场的规则实施评估和定价,科学确定转股金额、转换比例和转股后的持股比例,转股后不宜成为控股股东或单一大股东。就目前商业银行的营运体制、经营能力及现实商业环境,商业银行和之前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样,无法成为合格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对于债转股企业的后续发展既无帮助,也无影响,只能依靠产业资本或其他股东推动债转股企业经营发展。

4.后续规划制定。制定债转股方案时,应结合转股标的基本情况,转股后持股比例等相关要素,制定后续的股权处置方案,提出明确的处置目标和应对措施。

四、未来研究展望

对比前一次债转股,目前实施债转股的经济环境、实施主体等要素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前一次的操作仍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当下商业化债转股,一定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采取商业化的方法进行的债务重组,应该审慎地制定政策和实施细则,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慎重选择转股对象,谨慎地进行操作。同时,关键还是在于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对接,加快发展,增加股东投资回报。否则债转股只能算是一剂“止痛针”而非解除疾病的良药。

债转股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资产處置方式,仅从操作方式、主体、对象等方面研究是不充分的,在以下方面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一)监管体系的构建。构建完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对保障债转股顺利实施具有重大作用。从债转股企业的入选标准、债转股总体规模,到后续商业银行参与债转股企业公司治理和权益保障,构建完善债转股的监管政策体系。同时,避免通过行政指令性方式推进,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允许商业银行与债转股企业通过商务谈判自主确定交易价格和条件,监管部门可以在交易规则制定、交易意愿撮合、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不应干涉交易的具体过程。

(二)债转股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不论初衷和结果如何,实施债转股对商业银行推进混业经营来说是一种新尝试。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后,事实上形成了股权投资,在混业经营上迈出了实质步伐,这或许早于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商业银行应该在部门设置、人力资源配置、控制程序设计等方面早作打算。

(三)不良贷款的处置。研究发现,不良贷款金额和占比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2015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谋求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此之前,美国启动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危机,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在我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淘汰落后不可避免,贷款逾期或者无力偿还可能性陡然提高,规模也会放大。以当下的债转股为试点,为处置因落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而出现的债务问题提供经验和思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提前准备预案和可行性方案论证。X

作者简介:

王栋栋,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王栋栋

第四篇:探索生态教育 展望绿色未来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德育的历史重任。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使学校成员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一、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刘经纬、郝佳婧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 月11 日第 8 版 《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与“路”》 一文中谈到:

第一,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奠定价值基础。能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行动计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确立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

第二,为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提供理论遵循。营造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是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广泛传播生态价值理念,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社会共识,让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

第三,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凝聚广泛力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人是旁观者,也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行动计划》将多方参与、统筹推进作为基本原则,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宣传,能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蓄积力量。

二、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践

付晓洁在2020年第2期《中小学管理》《在生态文明校园中涵育“和谐”的人》一文中认为: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与自我和谐”的生态理念融入环境建设,希望以充满自然之美的校园生态环境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使師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其一,基于生态化理念,设计校园景观。环境塑造人,也起着涵养人的作用。校园里如果有草地、鲜花、林荫,有池塘、湿地、果园,那么书香会更有味道。这些年来,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生态景观的建设,先后建设了“银杏大道”“循环水鱼塘”“屋顶种植实验田”“葡萄藤阅览亭”“生态科技成果展示区”等,这些地方早已成为学生课间的最爱;我们还将在旧楼拆除处建设小型“循环水湿地”等景观。环境养人,我们希望以“生命、环境、发展”为内核,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让校园既是学生愉快学习和生活的亮丽景致,也是学生充满乐趣去体验和探究的绿色空间。

其二,基于多功能应用,建设“生态教育大楼。我们认为,校园建设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满足功能性需求,过渡到节约材料、土地、能源的规划设计,实现从美丽校园到环境友好的生态化学校建设。2014年,学校建设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型“生态教育大楼”正式落成,展现了全新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也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座大楼采用微风发电技术、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热水系统、透水砖、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每天的发电量足够学校基本照明使用,太阳能热水能满足食堂和体育馆的日常运转需要。除了节能减排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座大楼还是学生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楼。生态教育大楼突破了一般学校对楼宇的常规认知,成为能源的产出基地,也成为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宣教平台和研究平台。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探索

张婧、徐新容、鞠艳林在2021年第15期《教育家》《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索》一文提出: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与劳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共生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与教育思维的再创新。要想在中小学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到 2022 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60%以上的绿色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绿色学校建设,是新时期绿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与路径,可从以下层面开展实施。

一是基于校内资源开发户外与室内立体种植园,开发校内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让学生亲近自然,同时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师生共同创新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微课题研究、项目主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河北青龙祖山兰亭中学开辟绿色生态墙,尝试利用废旧饮料瓶、泡沫箱、塑料管道培植各种花卉蔬菜,让学生在校园一角通过劳动体验生态农业的新发展。二是围绕种植项目模块,分年级设置研究与劳动主题。如清洁与绿化校园、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等,在劳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三是基于社团的研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指导、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探讨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的“绿之队”社团,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与再创造,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已成 为大多数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多学科融合激发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共融共生

一是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按照教育部指导纲要,不同类型学校与教育有不同的课时要求,必修课可与三级课程相融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通过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好社会服务、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等活动,确保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二是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在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与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活动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学习健康生活知识,积极开设烹饪、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模块内容。以课程为基,挖掘区域学习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育人理念,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倡导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研发E-STEAM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如湖北随州白云湖学校的中草药种植课程,从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传统文化节气、《黄帝内经》等不同视角,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与劳动,通过观察、访问与调查,设计研究学习目标与劳动计划,为学生搭建參与劳动、实践锻炼、关注生活与合作探究的平台,有效培育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劳动能力。

(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202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其中将赋权青年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领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一代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自然而然提升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引导青少年参加环保实践。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公众对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55.1%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频率为1~2次的为多数,活动类型多为清理垃圾、环保宣传教育等,因此亟须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号召并监督社区居民、家庭成员等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二是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服务社会。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是一个多功能、多要素、多途径相互整合实施的劳动教育过程,需要从全局维度出发、深化与实施,同样需要全机构参与的多方合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班级或学校层面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乡村、公交站、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传播城市文化、 帮助弱势群体、清洁人居环境提出改进建议等,用小手撑起社会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四)家、校、社共同参与,依托劳动教育培养自觉生态行动

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自觉崇尚生态文明、爱护环境与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生活的美好局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关注劳动教育新形态,适应时代新发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形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方面,可以开出家务劳动清单与劳动必要时间,家长引导孩子通过家务劳动,养成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让学生在真正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学校教育方面,应在“五育”培养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劳动开发智力,使身体、道 德、美学完美统一。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辅德、益智、促体、审美的作用,进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制度规约和评价搭建支持系统,制定大中小各阶段开设的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和具体劳动目标与要求,并且与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相融合,与课程建设、生态道德培育、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促进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社会教育方面,可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学校与企业、社区、家庭积极开展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综合实践学习与调研,感受企业的生态价值理念与社会责任。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在劳动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深入社区,以服务身边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微信、微博、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身边的劳动模范人物、环保榜样、绿色家庭等,积极践行“三减一节”(减霾、减塑、减排、节约资源),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家园与美丽中国,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晶)

第五篇:博达天下 展望未来

金秋时节,共赴进博之约。亨嘉之会,共商会展大计。

经贸高质量发展需要会展做支撑。今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是布局“十四五”规划发展元年,是开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国经贸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贸全球化发展进程。2021年11月6日下午,以“会展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4.2H馆C2厅隆重举行。

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作为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中国会展领域唯一配套论坛,经商务部批准,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指导、世界贸易网点联盟、意大利展览及贸易展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会展业联盟、《中国会展》杂志社承办,绿地控股集团特别协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及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都市委员会(成都市博览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会展业办公室)协办。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柳州国际会展中心、四川省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飞漾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支持。

本届论坛立足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关注我国会展带动经贸运行趋势,聚焦对我国会展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潮流。为此,论坛组委会特邀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担任本届论坛主持人。

出席论坛领导和嘉宾有:

姜增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陈健商务部原副部长

沙海林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

王东堂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

刘福学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储士家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

王雷 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

袁再青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

孟冬平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

布鲁诺·马塞尔 世界贸易网点联盟 (WTPF) 主席

佩托·艾尔诺 匈牙利中国经济商会会长

张蕴 绿地控股集团执行总裁

李瑞忠 绿地酒店旅游集团总经理

苏洪 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副会长(副局长)

梁洁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会长

蔡俏 海口市商务局局长

蔡德军 长春市商务局副局长

冯长远 长春市商务局会展处处长

林建军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杨光伟 AUBE 欧博设计董事、执行总设计师

卢东晴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中心总经理

奥格·汉森 Aage Hansen 绿地汉诺威会展有限公司总裁

薛亮 绿地巴塞罗那会展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徐佳 慕尼黑展览 ( 上海 ) 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沙怡文 法国智奥会展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王文利 长春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

刘维义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发展规划部总经理

陈爱新 上海东浩兰生瑞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袁竤慧 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全渤翰 柳州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

出席本次大会承办单位的领导有 :

王志平 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组委会主任

倪玮 《中国会展》杂志社社长

兰宇鑫 《中国会展》杂志社总编辑

嘉宾云集 共绘蓝图

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邀请到国内外众多嘉宾参会。但是,鉴于全球正处于疫情期间,以及我国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一些国内外嘉宾通过线上远程视频连线参与本次活动。同时,这也是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再次采取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形式进行。出席本次论坛的重要领导与嘉宾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姜增伟,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沙海林,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王东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刘福学,中国對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王雷,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世界贸易网点联盟(WTPF)主席布鲁诺·马塞尔,匈牙利中国经济商会会长佩托·艾尔诺,绿地控股集团执行总裁张蕴,绿地酒店旅游集团总经理李瑞忠,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会长梁洁,海口市商务局局长蔡俏,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副会长(副局长)苏洪,长春市商务局副局长蔡德军,长春市商务局会展处处长冯长远,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建军,AUBE欧博设计董事、执行总设计师杨光伟,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中心总经理卢东晴,绿地汉诺威会展有限公司总裁奥格·汉森,绿地巴塞罗那会展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薛亮,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徐佳,法国智奥会展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沙怡文,长春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王文利,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发展规划部总经理刘维义,上海东浩兰生瑞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爱新,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袁竤慧,柳州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全渤翰。出席本次大会承办单位的领导有,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组委会主任王志平,《中国会展》杂志社社长倪玮,《中国会展》杂志社总编辑兰宇鑫。

鉴于疫情防控因素,世界贸易网点联盟(WTPF)主席布鲁诺·马塞尔,匈牙利中国经济商会会长佩托·艾尔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会长梁洁,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副会长(副局长)苏洪,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出席本届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此外,出席今天论坛活动的还有来自国内城市会展主管单位、中外展会主办方/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进博会”参展商/国际知名展馆以及各大新闻媒体记者朋友等。

主旨发言 立意深刻

在主旨发言环节,三位重量级嘉宾结合本次论坛主题和当今世界经贸发展现状,围绕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充分肯定了会展业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姜增伟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会展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会展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发展思路。他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要求。我国会展业要从三个方面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商贸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由商品要素开放向规则制度开放转变;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强化科技、制度、模式和业态创新;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改善贸易平衡;推动贸易、投资、产业协调发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二是合力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会展业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形成结构优化、多元发展、区域协调、优势突出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更好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重点展会水平,稳步推进新兴领域展会发展,优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三是进一步提升会展业开放发展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国会展业要坚持扩大开放,进一步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水平。实现会展业的新突破。

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表示,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聚焦会展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具有时代意义。会展活动有效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会展服务模式。创新展会服务模式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动行业加快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会展数字化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提升。二是在绿色低碳方面会展业界取得新的共识。三是在促进消费方面会展活动开拓了新领域。

要推进展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发挥展览业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社会就业、拉動消费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和展会服务模式创新,必将带来会展业国际合作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前景。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沙海林在发言中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历史交汇之际,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实施《“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推进上海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努力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跃升。

“十四五”时期,上海为“双循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具体体现:一是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二是资源配置能级逐步提升。三是开放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四是消费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五是贸易投资环境更加便利。

上海以会展业为有力抓手,全力提升进博会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着重拓展国际性会展活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精心打造国际化城市会展促进体系。加强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跃升。

签约仪式 广泛关注

绿地集团在“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上宣布,绿地三大国际综合性会展场馆——徐州绿地淮海国际博览中心、西安临空会展中心和济南绿地国际会展中心将于年内陆续开业,并同时举行了绿地汉诺威会展公司、绿地巴塞罗那会展公司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组委会、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这标志着绿地会展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的软硬件条件基本完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姜增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沙海林、绿地控股集团执行总裁张蕴等出席签约仪式。

思想碰撞 同侪思索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嘉宾和业内人士围绕第四届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主题“会展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当前我国会展业在围绕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机遇。

世界贸易网点联盟(WTPF)主席布鲁诺·马塞尔通过视频录播进行发言。他讲道,在后新冠肺炎时代,会展业正在推动国际经贸发展。展览服务对贸易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政府不断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并建立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始终努力让中国成为吸引外资的首选地。中国政府在生产要素的获取、认证、许可、标准的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外商享有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得到更大支持。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承接委托研究开发服务,参与国家科技项目,这让我们看到了与中国公司做生意的好机会。

世界贸易网点联盟(WTPF)拥有一个由60多个贸易信息和促进中心或“贸易点”组成的网络。该组织帮助全球50多个国家的中小企业通过使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国际贸易。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支持下,我们在上海与北京成立了分支机构,并在中国建立起完善的商贸领域的生态体系,为促进贸易全球化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匈牙利中国经济商会会长佩托·艾尔诺也以视频录播的方式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与中欧和东欧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并付诸于行动。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取得了成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结果,中国商务部表示,2020年,中国的贸易总额与17个中东欧国家达到逾1030亿美元,这是一个增长8.4%,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时,匈牙利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今年也是第一次。目前,匈牙利开始注重会展业的发展。在过去的2年半的时间里,对匈牙利会展中心进行了全面的重建,匈牙利会展中心是布达佩斯最大的展览场所。因此,现在的匈牙利会展中心及其所在地是中欧和东欧地区最大、最复杂、最现代化的会议展览中心。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匈牙利会展业受到影响,但是市场正在慢慢恢复,我满怀憧憬的相信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王东堂在演讲中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向世界进一步宣誓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为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大信心。同时也为包括会展业在内的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今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20年来我国会展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蓬勃发展。

当前,会展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会展业总体恢复态势良好,展览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共举办展会2361场,同比增长41%。展览总面积655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8%。其中展览面积1万平以上的展会1251场,同比增长37.6%。在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呈现五点态势。一是市场化程度稳步提升。二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三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四是区域发展更为均衡。五是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逐渐加快。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刘福学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利召开。开幕式上习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也为进口博览会的未来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进博会顺利如期线下举办,彰显了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了我国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全球经济复苏的坚定决心。

第四届进博会积极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示范窗口作用。

一是市场相通,构建联通内外经贸往来的示范窗口。对外进博会为全球各国分享我国发展成果,搭乘中国发展快车提供便捷通道。对内促进内需发展,满足我国人们生活需求。

二是产业相融,促进打造产业优化发展的示范窗口。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前沿产业和先进技术,立足碳达峰目标,推动经贸及投资发展。

三是创新相促,成为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的示范窗口。进博会为全球新技术展示积极提供平台。

四是规则相连,联通内外打造规则衔接的示范窗口。进博会为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搭建国际公共平台。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从广交会的实例中,表达了会展在促进经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他在讲话中总结到,广交会已走过65年的发展历程,且从未中断举办。广交会一路前行不断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多国面临供应链危机。我国今年举办了第130届广交会,习主席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出席开幕式发表主旨讲话,并巡馆调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成果,展示了中国坚定不移对外开放的决心。也极大促进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

当前,全球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经济格局正在重构,我国经济发展仍承受压力。新形势下中国会展业应与时俱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广交会为例,诠释当前我国会展业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双线融合,科学发展提升客户价值。二是双轮驱动,与时俱进拓展买卖全球。三是双核发展,会展结构推动功能升级。四是双碳目标,不忘初心促进美好生活。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王雷针对主题结合东盟博览会的发展发表演讲,他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把双循环作为主线,赋予会展业新使命。新形势下中国会展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所面临的挑战:一是疫情影响下展会延期或者取消将成为经常性的“痛点”;二是以国际展商或采购商为主要客户的展会受影响最大;三是中小企业主办的展会面临困难新品牌展会培育成本加大。所面临的机遇:一是服务国内大循环成为会展业界的新任务。二是服务高水平开放,仍有作为和空间。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展业创新发展赋能。而东盟博览会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克服疫情影响,着力服务国内大循环主动服务RCEP。

“后疫情”和“双循环”背景下会展机构如何转型升级发展,这就需要调整展会新定位,优化展会价值链,提升展会服务能力。欢迎到广西南宁办展办会,南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面向东盟的商务资源丰富,为办展机构提供资金补贴。南宁市会展业扶持政策展会补贴最高达100万元。

绿地汉诺威会展有限公司总裁奥格·汉森是首次站在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的讲台上,他向现场观众展示了绿地汉诺威的发展成果及未來发展趋势。他向来宾讲道,HGVM秉承德国汉诺威的专业优质展馆管理和服务理念,结合市场所需,我们将针对不同地区的场馆进行管理方案专门定制,从价格体系、营销策略到服务SOP,到档期的合理安排,我们都实行一馆一案的方针,以更好的为展馆运营带来良好收益以及协同当地政府所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

HGVM的5个战略核心:1、在所有新城区开发整个生态系统。2、通过增加各地区品牌展会的附加值,创造经济副产品。3、增强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4、提升活动组织者的价值主张。5、确保每个参与者实际参与的成功性。

绿地巴塞罗那会展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薛亮同样向来宾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他表示,上海绿地巴塞罗那会展公司以扶植培育中国自主展会品牌为主体,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会展行业落子当地产业会展,整合当地产业会展跨界发展,跨界引领,跨界超越,走向全国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要扶植培育中国自主展会品牌走向世界。

一是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已成为全面竞争的制高点,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形象的体现,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二是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自主会展品牌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要吸引国内外会展行业落地当地产业会展。

首先,中国会展近十几年被外资垄断,众多优秀国内会展品牌已被外资收购兼并。绿地会展的出现,以中资控股外资,为中国会展史开创了一代先河。其次,未来引展不应再单纯依赖于传统的招商方式和政府优惠政策,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当地需要什么展会,就引进什么,求量且求质。另外,只要优秀会展品牌,通过资本运作,使其永久落地。

第三将会展品牌定位为双核驱动。积极承接能把政府使命和作用通过市场化来实现的展览品牌。服务政府所想,服务市场所需。

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副会长(副局长)苏洪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因素没能莅临现场,他通过视频录播发表演讲。他讲道,成都通过“六个一”的服务保障制度,加快推动国际会展之都建设。

一个总体产业规划,国际会展之都目标明确。已编制完成的《成都市“十四五”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一个会展法律条例,促进产业发展有保障。《成都市会展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成都市会展业发展进入法治化的新阶段,保障会展产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增长动力,提升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专司政府机构,服务保障便利高效。成都是全国第一个副省级城市成立博览局,主动整合公安、工商、卫生、交通等30多个政府部门行政资源,分工配合,为各大型展会来蓉举办提供“一站式、专业化、人性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会办展的便利性和承接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已得到展会主办机构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

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扶持激励创新引领。牵头制定15项长效管理政策和扶持政策,推动市场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全产业链联合、整合和竞合,促进了会展市场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一众专业的场馆载体,错位布局特色发展。成都打造“一区引领、八区支撑、多点协同”的会展产业生态空间,拥有8个专业场馆,四星级以上酒店床位数超过38000张,具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展会的能力,为成都中长期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承载能力。

一批活跃的市场主体,展产融合基础较好。成都持续创新经济组织方式,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发展,加快培育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形成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化提升12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形成“一产一展会、一区一品牌”特色发展格局,推动“会展+产业+功能区+投资贸易”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5+5+1”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今年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会长、南京市国际商会会长梁洁第四次参加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壇。同样,她因为南京疫情防控因素没能莅临现场,通过视频录播方式发表主题演讲。她表示,南京会展业化挑战为机遇,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推进展会服务模式创新,成为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员”。南京市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商务商贸、会展商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南京经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动力”。

一是传统创新交汇碰撞,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线上线下合力建设,绘就全域会展新生态。三是国内国际双向循环,融合延伸会展产业链。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南京会展业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南京抢抓“进博会”所带来的历史性契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通过发展城市会展经济,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作为我国最大会展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者,AUBE欧博设计董事、执行总设计师杨光伟向来宾发表主题演讲。他讲道,从2000年到现在一共21年的时间,欧博共在国内20座不同的城市,参与或主持21座会展中心的规划以及外置景观的设计。如: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贵阳生态国际会展城、贵阳宝能国际会展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嘉兴国际会展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绍兴国际会展城、菏泽国际会展中心、郑州贸易博览交易中心、济宁国际会展中心等,其中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欧博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欧博在常年深耕于实践操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如何在符合城市会展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打造会展场馆。为此,“会展+”多元化场馆定制设计策略由此应运而生。“会展+”多元化会展场馆的定制设计,运用国际化经验、地域化实践,采用实践+研发的模式,按照策划团队-圈层分析-模式选择-优势表达-综合运营五个步骤,从城市设计、建筑、景观、材料、运维、可持续多维度出发建设低碳场馆。

领航对话 精彩无限

面对全球经济变革大潮,数字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以“数字赋能——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球会展业领航对话环节。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作为主持嘉宾与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徐佳、法国智奥会展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沙怡文、柳州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全渤翰针对当前会展业数字化应用,会展技术发展等领域展开探讨。

数字贸易正在带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重组,日益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制度构建新高地、国际竞争新赛道。数字经济的兴起,带动了数字化各领域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展会竞相举办。激发了产业新动能、新活力,推动了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蓬勃发展。

此外,在领航对话环节。柳州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全渤翰向全场来宾介绍柳州的发展情况。他表示,柳州国际会展中心坐落于柳州市柳东新区,处于汽车城的核心位置,北临新柳大道,西瞰柳江,工程设计构思取意“山水龙城工业兴”,上下起伏的屋顶轮廓宛如龙脊蜿蜒扭转,造型整体大气恢宏、灵动自然,恍如一幅“龙腾山水间,万里云舒卷”的美好画卷。会展中心展览面积A馆为1.2万平方米,B馆为3.5万平方米,C馆为2.1万平方米,三馆总展览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

营运定位打造广西自治区全产业链经营的综合性会展场馆,成为广西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全新的国际化会展中心,以服务展商为本,拥有专业化、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展馆功能丰富、设施设备齐全,以场馆运营为主,集展览、会议、广告、活动、餐饮、住宿、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多元化展馆,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化服务,提供优越品牌展会举办环境及个性化定制化的策划与执行。

难忘瞬间 突出传播

在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举办前一天,11月5日,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组委会在下榻酒店举办了“境外参展商之夜暨业界交流餐叙会”高端商务晚宴活动,营造出一个交流、洽谈、合作的良好氛围,呈现一场高端性、权威性、前瞻性、时效性的全球会展业巅峰合作之旅。

此外,进博会期间,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组委会为扩大宣传力度,还组织了志愿者前往展区向参展商赠阅特刊。此外,组委会还邀请了央视、新华网、经济日报等30余家知名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

作者:裴超 付晓 李亚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