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在校大学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招聘单位很难找到称心的员工,应聘毕业生同时面临难以找到合适单位的困难。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的工作重点。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从语言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一篇:在校大学生论文

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

摘要:诚信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的现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扬道德模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诚信的特质及内涵

“诚信”是一种人格操守,是一种日常行为规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不立”。《中庸》也说:“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提升为道德本体;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伦道德的五常;王夫之认为,“诚”是内在的德性,更多的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在于约束自己,“信”是诚的外化,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要求,其作用在于规范社会秩序。上述诸观点概括地说,诚实是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信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以诚待人,崇德、重诚、守信用。当今,“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诚信问题更是尤为重要。

二、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日趋淡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是十分令人忧虑的,在他们的学习、生活、求职就业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

1.学习环节

在学习环节,有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剽窃论文等行为。考试作弊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但作弊的学生还是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防不胜防。有数据显示,61%的同学曾抄袭过他人作业,有29%的同学承认有过作弊行为[1]。剽窃论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较为普遍,而抄袭作业则在各个学业阶段都时有发生。

2.生活环节

在生活环节,有的大学生恶意拖欠学校学费、住宿费;有的用虚假材料骗取各类贫困补助用于个人奢侈消费;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履行承诺、诽谤他人、恋爱动机不纯等现象。

3.求职就业环节

在求职就业环节,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存在伪造各类证书甚至假学历来充实求职简历,虚构在学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随意违反协议约定等不诚信行为。

三、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对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效果。反思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不难发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产生既与社会、学校、家庭因素相关,也与大学生自身因素相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负面因素向校园渗透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相比经济的发展呈滞后状态。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漏洞,许多传统美德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不良价值观所挑战,致使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道德危机”[2]。某些学生把从社会中看到、学到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付诸校园,对传统道德的叛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社会负面因素大面积向校园渗透。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都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德育方式又是重灌输轻启发、重培养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环节的把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使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此外,对教育的实效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即便开展了诚信教育,也常常由于缺乏吸引力、说服力,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3]。

3.监督评价体制不健全

高校的某些日常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德育评价制度不力等情况间接催化了在校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学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籍档案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很大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监督评价机制尚不健全。

4.家庭教育因素

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其道德人格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重智轻德,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有些家长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自身的违约、失信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为子女所效仿,造成子女价值观的偏离。

5.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而道德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又相对较弱,因此,面对消极的不良现象,他们价值观念容易受到感染和迁移,使他们的言行在一些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偏离了诚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结合上述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剖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失信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

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两个端口,新生教育是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铺垫,决定了学生入学后的自我发展。抓好新生教育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将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在宣传与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该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让新生对未来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作一个诚信承诺,这能让学生们时时警醒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2.建立切实可行的校内诚信管理体系

人们失信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并且与失信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要有利可图,如果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使失信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所得,就会减少人们的失信行为,同样,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诚信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健全校内各类诚信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诚信的价值观,学校在开展各类评奖、评优,发展学生党员等都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努力体现诚信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主要记录和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考试作弊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等,以及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学生毕业时,学校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其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

3.努力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教育的和谐统一

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等许多方面。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家庭教育培养观念,社会教育培养信念,学校教育培养理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家长而言,要注意言传身教,并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校园这一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对社会而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氛围。

4.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作为成年人,在校大学生具备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身的品德、能力和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以“内省”和“慎独”为依托,培养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身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在校大学生要切实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认识到成绩的取得和目标的实现不能依靠投机取巧和侥幸,而是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与优良的诚信品质。诚信缺失短期内或许取得些许收益,但从长远看,却是得不偿失的。

5.重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利用潜藏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隐蔽的方式,使学生在无意间获得某种思想,进而间接地对受教育者的个性进行渗透和塑造的手段和方式。隐性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进而在教育对象毫不抵触而是积极参与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当前,由于受高校“两课”教育的传统方式以及课时限制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重视的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愉悦、主动参与其中,而德育效果如何恰恰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情感投入程度,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隐性教育。

6.适当开展诚信践行活动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抵触情绪,而更易于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践行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诚信教育。比如:名家讲座、征文、团会、团体辅导等活动。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事情做起,结合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带头签订“诚信承诺书”,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同学中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如有条件甚至还可在试点推行“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假期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恪守诚信,努力践行诚信。

参考文献:

[1]贺新芳,王涛.论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制[J].当代经济,2008,(8).

[2]靳诺,郑永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

[3]李晖.高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探讨[J].兰台世界,2008,(5).

作者:王金亮

第二篇: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摘 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防止毕业时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尝试创业,希望尽早取得一些社会经验。同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高校在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踊跃加入到创业的大潮之中。本文选取河南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河南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系统梳理河南大学在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大学生创业前景的优势与劣势,研究结论使社会各界更了解大学生创业状况,同时对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进行了调整,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在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的同时,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劳动力的供给和社会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尤其对于毕业大学生而言,就业的压力更加巨大。

原因有几,一是经过上世纪的人口累积,我国人口总数不断攀升,但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远远慢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同时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每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不断攀升,就业压力愈加巨大。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总是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所以东部沿海地区,北上广深等地就业压力都远远大于内地。大学生更容易有走出去的心理,所以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三是相较于公共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单位,大学生更愿意向有竞争力,有较大上升空间,獎金工资较高的私企或国企递交简历,这也使这些行业的就业竞争力非常大。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

我们通过分组在线上发布电子问卷,线下分发调查问卷,用不同方式对创业大学生生存状况进行调查,使受众者人数更多。经过历时两个月的问卷调查,最终收集的有效问卷总数为2097份,使用“问卷星”软件汇总统计数据,再根据一系列数据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调查对象: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为仍在校就读且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群体。发放范围为河南大学的在校学生。没有年龄、性别、所学专业的限制。在最终收集的2097份有效问卷中,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数为730人,占总数的34.81%,为我们此次研究的主要依据。

三.研究结果

1.创业行业

在调查对象所处行业中,餐饮业占比重最高为37.4%,高新技术行业紧随其后占22.74%,服饰业占13.84%,礼品工艺品、玩具业占12.6%左右,文化创意行业较少占5.07%。餐饮业消费人数较多,市场更加广阔,更易看到盈利前景,同时加盟一些小吃品牌,新事业也更容易创立和发展。理学类和工学类专业在群体中占两成左右,也是选择高新技术行业创业的主要群体,高新技术行业对专业知识要求较严格,大学生刚好凭借知识储备较多的优势,积极投入高新技术行业。

创业模式选择调查发现,近四成同学选择加盟连锁公司的方式发展,智力服务和网络服务分别占27.26%和14.25%,科研发展占比10%左右,店铺经营的仅为4%。加盟连锁公司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风险较小的优势,技术、经验都跟容易学习,不用花大量时间去创造技术,同时对于资金的要求也小于店铺经营,因此加盟连锁公司成为创业经营模式的首选。网络服务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也是其自身优势,这些特点也使网络服务模式更受大学生的偏爱。

2.创业资金

通过对创业初期资金来源的调查发现,创业资金在五万元以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08%,创业资金在5-10万元的人数占比重为43.88%,11-15万不足20%,而15万以上较大金额的启动资金投入者仅占2.5%。其实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重心仍然为学习,社会资源有限,获得资金的渠道也很少,资金来源多为家庭支持。创业初期资金较少局限了投资的方向和规模,选择加盟的方式节约了资金,使产业缓慢且稳定的发展。

调查盈利状况发现,一半同学觉得自己目前的收入十分可观,730人中仅有62人对目前营业状况十分不满意。“可观”的标准因人而异,但对于创业个人或者团队来说,“满意”便是达到了利益的最大化,足以激发创业热情,继续推动事业的发展。六成以上的人对自己创业的未来前景感到良好和自信,30%的人感觉略有压力,7%的人感觉到前景发展的困难。创业的结果和目的即是盈利,感觉所在行业经营困难便会选择其他有前景的行业进行再次创业,或者放弃创业。

3.创业瓶颈

近70%的人认为创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项目”,首次创业把握市场方向能力仍然欠缺,不能一次就找到合适投资的项目,对后续的部署发展阻碍较大。超过50%的人认为“缺乏创业指导”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创业之路的发展阻碍很大,有36%的人认为“资金不足”使他们的创业之路发展困难,同时近三成的人认为“缺乏经验”“缺乏社会资源”“家庭不支持”的因素也对他们的创业有一定的影响。家庭和资金存在着内部联系,对于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家庭不支持意味着资金的供给不够,资金又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家庭这一伦理因素其实影响是很大的。多种因素影响着创业的进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使创业环境不容乐观,困难无可避免的产生。

四.结论: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大学生知识水平高,有理论支撑。大学生相较于其他较低学历创业者,接受过更专业的知识教育,思考问题的程度也较深入。创业大学生群体中,不少还接受过创业相关的培训教育课程,理论经验较丰富,对事业发展的规划有较独特且有效的见解。

2.大学生学习能力强,能更快速度的融入市场。接受高等教育,不但赋予大学生更丰富的知识,也培养了同学不断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渠道获得资料,询问前辈、走访调查、网络咨询等方式都会在大学生创业面临困难时,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建议。

3.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能产生不同于传统的新观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市场需要新力量的涌现,新想法附着于产品,使消费者眼前一新,不仅为此创新产业提供广阔前景,也推动市场向前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劣势:

1.当前行业竞争压力大,新加入的商户有很大经营风险。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吸引着更多从商者愿意投资更多产业,各个行业都具有数不清的经营者。大学生社会资历较浅,经验较多、店铺较大的商户给大学生创业带来很大压力,市场挤压力较大。

2.消費者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使市场投资方向不好把握。大学生理论经验丰富,但对于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缺乏对市场动向的长期预测及研究,现实营销经验欠缺。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市场形势还是不够明朗。目标的选择是创业的关键,同时也是初入市场的迷惑点。

3.资金缺乏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难题。大学生选择创业,家庭支持是其最主要来源。政策给予创业大学生很大政策便利,资金只是一小部分,主体资金仍需要自己提供。资金是创业的血液,资金链的断裂极易导致行业的亏损和破产。

五.讨论

(一)概括: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前已进入创业行列的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模式判断,行业选择,都显示了市场动向的微变化。餐饮业竞争力小,消费群体多,且一些餐饮业成本较低,深受大学生偏爱。智力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较好,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心理的变化使有头脑,有创意的行业发展更有前景。高新技术行业在政府支持和其他投资方资金的支持下,正在高速发展,但此行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可以选择此创业方向的人数也有限。

(二)意义:

此次调查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事业发展现状,为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准确的创业环境数据和更详细的社会资料,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积极创业,同时促进正在创业的同学创业实践顺利进行。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朝阳.在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OL](2018.11.5)[2019.2.15]

[2]郭园兰.试析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湖南社会学.2010(06)223-225

作者:任笑颖

第三篇:论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招聘单位很难找到称心的员工,应聘毕业生同时面临难以找到合适单位的困难。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的工作重点。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从语言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提供了一些培养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它包括提升专业兴趣,培养职业道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规划专业实践等。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眼下也亟需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职业素质养成 酒店管理专业

一、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指教育者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

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专业建设”一指标的子指标“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提到“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新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这一标准明确的说明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也更多地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考虑其中。当今,在校大学生出生年代大多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学生中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理念叫前些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有个很大不同,自我意识强烈,而在工作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在责任意识上的薄弱。只有将道德教育、责任教育贯穿到平日的知识教育当中去,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理想以及职业道德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从语言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环境和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重大。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坚持长期性的坚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不仅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接受者,更能通过生活中、社会上的实践提升自身水平,日后是自己成为酒店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致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

目前,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也素养分为两种感官类型。其中,学生的外在形象、资质、知识、执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被称为显性职业素养,这些是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或是专业能力考试获得的。此外,一些内在的,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是人们看不见的,被称为隐性职业素养。上述二者共同构成了从业者应具备的全部这也素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些隐性职业素养决定着、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而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当今社会,企业最看重的是从业者的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融合程度,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酒店业竞争中立稳足跟。

三、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专业兴趣

在校大学生应针对本专业的各类科目,有根据地选择,可以很好地提高专业兴趣。比如在我校的每次选课时间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这不仅让学生很享受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用这种办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听课、参加实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

(二)培养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岗位上严格遵守敬业乐群、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坚守信用等优秀品质。从业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应具备各自岗位所要求具有的特殊技能。

当今社会每个企业要求自己员工应有的职业道德是诚信为人、与人合作。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应重视企业的这些要求,在校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为今后在职场中提升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打下稳固的根基。在酒店业提升职业道德需要全心投入、忍受寂寞,从基层做起,要求别人做好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入职学生的忠告。也是我们培养职业道德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三)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分两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根基。专业知识是未来的入职钥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稳固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但相比而言,我们要始终认清扎实专业基础。对酒店管理专业要有足够尊重和理解,同时绝不丧失自信。学校也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落实“以集体的大发展带动个人的成长成才”的方针策略。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实施理论教学建设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建设适合区域酒店管理现状的特色专业课程,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注意保护和完善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争取做大做强;要结合时下酒店管理人员素质开展力所能及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力争在理论学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专才”和“通才”教育的完美结合。比如前厅管理与客房服务课程结合,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可以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

(四)规划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力一案制定明确合理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要尽可能细化,既要注重实习效果,还要保障酒店利益;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双重育人功能,尽可能使酒店、学校、学生三力一在实习主体内上达成一致,促进实习环节取得效益最大化;校力一要与实习酒店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内部沟通,创造和谐实习环境,并要注意保护和保障实习学生和酒店权益,进行定期的质量监控,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实习内容,深化合作力度,使实习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不断地正规化。

四、职业素质养成过程中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式问题是一个包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招聘单位很难找到称心的员工,而应聘毕业生同时却面临着难以找到合适单位的困难。一般来说,目前的用人单位大多表现出了重知识逊于重素质、重文凭逊于重人品、重学历逊于重能力的倾向。我们不必一味责怪用人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人数基数大、市场需求量少、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学校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创新实践实习环节加大学校企业间合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外联合办学水平。与此同时,更要注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经以上改革,可全面建立一套适应当今束带背景的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等环节一体化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综述,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多角度,不能片面的强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某一个方面,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相互依存。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伟;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熊伟;方兴;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模式问题再审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3] 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8期

[4] 柯玲;陈静;刘吕高;城市型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企业研究;2012年02期

作者简介:郭恩琪(1990—),女,辽宁喀左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10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酒店人力资源。

作者:郭恩琪

第四篇: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创业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而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是就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时间而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实践,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切入点,旨在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切入点;探索与实践

相较于毕业大学生创业实践,在校大学生创业与之存在很大不同。在校大学生创业不是将盈利与事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而在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进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但在在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以及创业积极性的形成很大阻碍,更不利于在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无法实践创业教育的效果。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问题

1.创业实践活动目标不清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较晚,与国外高校相比,创业教育实践的观念明显滞后,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表现为创业教育实践成绩设定为竞赛获奖,看重短期效果,不重视创业教育的长期效果,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资金困难,社会资源缺乏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认为创业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缺乏,其次便是社会资源缺乏。不同于经验丰富的职场人,有着多年积累的深厚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在校大学生生活圈较小,人际关系简单,可用社会资源匮乏,往往使创业难上加难。

3.创业方向选择盲目,切入口难找

在校大学生的社交圈一般仅限于亲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不够,在创业方向上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所学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很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觉得别人做某个项目能盈利,自己也应该可以。

4.实践动手能力弱

在校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激情,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在实战中往往眼高手低,不仅缺乏具体的市场开拓经验与相关的知识,而且在处理社会事务或与生意合作伙伴应酬等方面,经验不足,往往会遭遇重重困难,甚至走弯路、歪路,其结果很可能因只会“纸上谈兵”而败北。

5.风险承受能力有限

在校大学生只是温室里的花朵,实力弱,无论是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资本的抗风险能力都十分有限,不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面对现实社会容易误入歧途,上当受骗,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遇到亏损或挫折就会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容易深陷失败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6.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初期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都是铆足了劲想要大干一场,很多人宁愿死撑也不愿意与人合股经营或接受来自各方向的资助。即使已经组建了创业团队的,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与人生经验都不足,个性化、自信力较强,在团队合作的工作中,也容易出现“没水吃”的情境。

7.感情用事,缺乏商人应有的理性

大学生创业者的首批客户多半就是他们的同学或老师,为了留住这些客户,打折、降价、请客吃饭是经常的。有的创业者讲义气,好面子,感情用事,缺乏商人应有的理性,遇到同学、老师甚至直接免费,往往会出现生意好却不赚钱的局面。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切入点分析

1.项目主题应与大学生专业相关联

首先,每一个实践领域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在校大学生一般除了自己所学的相应专业外,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非常少。同时因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比较低,对其专业之外的实践项目完成的困难更大。其次,大学生的专业一般来说都是其喜欢的领域,每个人都乐于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创业实践项目如果与专业相关联,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力。第三,创业实践项目与专业相关联,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安排一定的学分。这样,有了学分要求,能对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第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应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2.项目内容要与大学生生活相关联

一般来说,从事自己所熟悉事的成功可能性更大。大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最熟悉的是与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行业。而且,现代大学生对事缺乏足够的耐心,兴趣不能长久,如果一件事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果,就会失去继续的信心与动力。所以,创业实践项目应尽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联。这样,他们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入手,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深入行业,更容易找到市场,挖掘出创业的立足点,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到创业成功的喜悦,坚定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才能保证创业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更好的发展。

3.项目风险应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

任何创业项目都存在风险,一般项目风险与经济收益成正比。但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经济收益,而是通过创业实践,了解整个创业流程,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于风险太大的项目,一方面,由于社会现实复杂多变,大学生能力有限,缺乏足够的风险把控能力;另一面,绝大部分大学生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经不起大风大浪,往往容易深陷失败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从而直接影响到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4.项目资金门槛应与大学生身份相适应

在校大学生还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绝大部分没有资金的自主能力,主要依赖于父母。如果创业实践项目的资金投入太大,不管是父母,还是各种创业基金,都无力承担。即使有些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也会因资金大而增加学生创业实践的心理压力,给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践项目的正常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

5.项目时间性要求应与大学生学习任务相适应

在校大学生因为还要进行专业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所以创业实践更多地只能是兼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因此,大学生创业实践更适合于那些对时间性要求比较低、较灵活的项目,不需要按严格的时间点上下班。

参考文献:

[1]何根海,谭甲文.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創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46-48.

作者:代治健

第五篇:在校大学生的旅游偏好研究

摘 要:在校大学生群体是旅游市场的主体之一,研究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南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等方面的行為偏好以及特征,由此提出开发特色化、多元化、合理化的在校大学生旅游项目和服务,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营销活动等建议。

关键词:旅游市场;在校大学生;旅游偏好

 

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规模大、潜力大的市场,在校大学生思维先进,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且受到追求刺激、寻求差异和潮流等心理的影响,其旅游偏好与其他社会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旅游偏好是旅游需求的重要表现,在旅游行为中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可以直接反映或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1]。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偏好调查分析,可以把握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为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提供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旅游理论。

国外关于旅游偏好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向广泛,涉及到旅游相关专业知识和旅行社的偏好等。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偏好和性别关系、偏好和需求关系、旅游地偏好和特殊群体偏好等方面[2]。具有相对多的研究方法且侧重于实证研究,定量分析较多,研究深入且细化。而国内关于旅游偏好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旅游偏好的概念、形成与内容、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等[1]。国内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缺少运用其他学科进行分析;大多使用较为单一的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层次的探索和应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研究大多从大学生旅游消费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展开,关于旅游偏好也是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等角度去描述分析,专门研究大学生旅游偏好的很少。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在校大学生的旅游偏好特征,为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相关建议。

一、数据来源

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旅游偏好的文献研究之后,查阅近年来有关我国大学生旅游偏好和旅游行为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有效信息,为大学生旅游偏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调查分析法,于2018年4月1—16日,对湖南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问卷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共收集528份问卷,从中选取500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大学生的旅游偏好。在500份调研样本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大一学生有85人,所占比例为17%;大二学生有90人,所占比例为18%;大三学生有125人,所占比例为25%;大四学生有200人,所占比例为40%。

二、在校大学生旅游偏好特征分析

(一)旅游动机偏好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主要以游山玩水、放松心情为主,选择此项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6%。其次,以参观游览、开阔眼界为目的的大学生占总人数46%,以及为体验异地风情、丰富生活的大学生占总人数45%。另外,17%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挑战、冒险体验和9%的大学生喜欢寻找美食、娱乐消遣。再次,3%的大学生喜欢旅游购物(代购),2%的大学生偏好探亲访友、联系感情和商务旅游(考察、学习)。最后,1%的大学生选择了宗教朝拜。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旅游有着较强的积极性,游山玩水和参观游览方面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大学生具有娱乐性,并且向往轻松愉快的环境,追求浪漫和一种欣赏性、体验性的心理需求。同时,大学生思想开放,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外出旅游来体验新鲜事物。

(二)大学生旅游决策偏好

1.旅游信息来源。在调查问卷中,有6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去获取旅游信息;其次,有38%的大学生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或介绍。另外,36%的大学生选择一般搜索引擎(百度、Google、360等)和34%的大学生选择专业搜索引擎(去哪儿、携程、同程旅游等)获取信息,13%的大学生通过报刊或电视和12%的大学生通过旅游企业来获取旅游信息。由此可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互联网能够使旅游者方便地、全面地了解到旅游信息,同时,大学生文化水平高,熟悉网络和信息搜索的使用,所以多数大学生会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需要的旅游信息。另外,大学生也会受到身边亲朋好友的影响,口口相传的效应日渐明显。

2.旅游次数。根据调查,每年旅游1次的大学生为17%;旅游2—3次的大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60%;每年旅游4—5次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4%,旅游6次以上的大学生有6%,只有3%的大学生不会出去旅游。由此可见,大学生旅游频率较高,有着非常大的旅游需求,多数大学生都有旅游的习惯。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活相对自由,也是由于年轻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他们希望在不同的地方体验更多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旅途中得到锻炼。

3.旅游决策偏好影响因素。个人内在心理因素和外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3]。大学生的旅游决策偏好受到目的地环境、亲友意见、网络评价、经济因素、距离远近、闲暇时间、天气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在旅游安排上,大学生中会考虑目的地环境的占总人数的71%;其次,67%的大学生考虑经济因素;另外,46%的大学生会考虑自身的闲暇时间;再次,41%的大学生会考虑旅游距离的远近、40%的大学生会考虑天气因素和37%的大学生受到网络评价的影响;最后,有14%的大学生会听取亲友的意见。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旅游决策偏好的因素很多,其中目的地环境及其自身经济条件是影响大学生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大学生旅游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同时这也与大学生经济不完全独立的事实相一致。

(三)大学生旅游目的地偏好

1.旅游目的地距离偏好。问卷调查大学生旅游目的地距离偏好,有84%的大学生会选择国内省外;其次有45%的大学生选择省内;另外8%的大学生选择去国外旅游;最后6%的大学生选择了港澳台。由此可见,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旅游已经没有了距离上的约束,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激情和好奇心的年轻人,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国内省外旅游,在自我锻炼的同时可以感受异地风情。其次,大学生会选择在省内旅游,在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同时他们也能负担起旅行的费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也愿意尝试出国游,感受异国文化,也说明时代的进步,大学生们真正地走出了校园。

2.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在调查问卷中大学生更喜欢自然奇景等自然文化景观,其人数占总人数的68%;其次,有59%的大学生偏爱名胜古迹等历史文化景观;另外51%的大学生偏爱江滨海岛等水域风光景观;再次,36%的大学生喜欢乡村的田园风情和30%的大学生喜欢发达城市等现代都市人文景观;最后,20%的大学生喜欢好玩刺激的游乐园和荒野探险。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广泛的旅游兴趣,喜欢多样化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他们对自然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等旅游目的地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生在城市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从而更向往亲近自然,感受各地文化和民俗风情。另外,游乐园和荒野探险作为新兴的旅游类型,也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类型的旅游能够满足他们追求刺激和自由的心理。

(四)大学生旅游方式偏好

1.旅游时间选择偏好。根据调查问卷可知选择在寒暑假出行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2%;其次,有43%的大学生选择在法定节假日出游;另外有32%的大学生选择周末和30%的大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去旅游;然后,有14%的大学生选择在特殊纪念日旅游,也有大学生会避开流量高峰期。由此可见,大学生自助旅游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寒暑假期间旅游,因为寒暑长假有利于长途旅行,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出行以及之后的休整。其次,大学生会选择在法定节假日旅游,法定节假日是旅游风景所处季节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受到趋同心理的影响,在节日去旅游也是由于节日气氛的渲染、节日活动的吸引等多方面的因素。

2.交通方式选择偏好。通过调查问卷发现,89%的大学生旅游出行的交通方式是火车;其次,选择公交和地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43%,有29%的大学生选择乘坐客运汽车;再次,22%的大学生选择飞机和高铁,17%的大学生选择徒步旅行,16%的大学生选择自行车和自驾汽车的方式出行;最后3%的大学生选择乘坐轮船。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学生旅游出行的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大学生出行会选择火车,主要因为火车更安全、更便宜,适合大学生在选择长途旅游目的地的同时经济出行,而在近距离的情况下,便捷的公交和地铁也颇受大学生的青睐。另外,由于航班数量和地点的限制,一些学生也会选择乘坐客运汽车。而选择乘坐飞机和高铁的大学生是因为飞机和高铁更快、更舒适,加之现在价格并不是让人难以接受。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挑战自己,而选择徒步旅行或者骑行旅游的方式。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也会选择乘坐私家车和家人一起旅行,更能自主地安排时间和路线。

(五)大学生旅游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消费市场环境和营销因素的影响下,在一定时期内构成对某种产品的某种属性想要优先购买的主观意图或实际行为[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旅游偏好对整个旅游消费市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示范作用[5]。

1.消费规模。一是旅游费用来源。在调查问卷中,有63%的大学生的旅游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和兼职、工作;其次,有26%的大学生选择用自己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去旅游;另外也有6%的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等提前消费;最后,2%的大学生有经费赞助或者省吃俭用来计划旅游。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旅游经费主要依靠于父母的支持,同时自己兼职和工作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说明现代大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强。另外,高校助学政策在奖、助学金方面给了大学生很大的支持。值得深思的是,现在大学生存在提前消费的现象,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二是旅游费用。在大学生旅游消费范围的调查中有19%的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旅游消费在500元以下;消费范围在500~1 000元以内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8%;另外28%的大学生消费范围在1 000~2 000元以内;超过2 000元以上的旅游消费人数也有15%。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可以支配一定数量的金钱,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也都愿意花钱旅游,加上对大学生旅游次数的了解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2.对“食”的消费偏好。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在旅游过程中,72%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当地特色饭馆;其次44%的大学生选择地方菜系包括湘菜、川菜、粤菜等;另外,33%的大学生会选择简餐便当;然后,26%的大学生偏爱小吃和25%的大学生偏爱异国料理;4%的大学生在自助游中会选择汉堡披萨。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对饮食方面还是比较讲究的,尤其偏爱于当地特色美食,这主要由于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和饮食文化对大学生们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地方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也一直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3.对“住”的消费偏好。在旅游的住宿安排上,最多有43%的大学生会选择经济型酒店,其次选择青年旅馆的大学生也占总人数的28%,还有20%的大学生选择民宿,4%的大学生选择露营和3%的大学生选择星级酒店,另外1%的大学生选择寄宿亲戚朋友家,个别大学生选择短租房。由此可见,考虑到经济和安全因素,实惠舒适的经济型酒店是大学生最普遍的选择;青年旅馆和民宿十分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样被众多大学生所青睐;勇于体验的大学生也会尝试露营;而星级酒店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过高。

4.对“购”的消费偏好。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在旅游购物中,会选择旅游纪念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65%;其次选择非遗艺术品或特产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49%;另外23%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生活必需品;然后,18%的大学生选择时尚新产品;最后4%的大学生会购买高科技产品;也有个别大学生因为经济、习惯等原因一般不购物。由此可见,在旅游商品中旅游纪念品和非遗艺术品或特产是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说明大学生更青睐于具有旅游特色的产品,当地旅游特色产品具有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大学生对于这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产品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也会觉得比较有纪念意义。

5.对“娱”的消费偏好。旅游景点有许多娱乐活动,在调查问卷中有255名大学生选择登山、游泳等,占总人数的51%;其次,有225名大学生喜欢逛博物馆和纪念馆,占总人数45%,190名大学生喜欢去动物园和植物园,占总人数38%;另外有32%的大学生喜欢过山车、跳伞等,还有31%的大学生会选择野营、垂钓和温泉水疗;然后,6%的大学生选择拜佛求神。由此可见,大学生精力旺盛,对旅游项目比较热衷,其中尤为青睐于登山、游泳等一系列休闲运动。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求知欲的学生群体,博物馆、纪念馆和动物园、植物园也深受大学生的喜欢,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第一,针对旅游动机偏好,推出大学生的旅游专线。首先,增加审美愉悦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突出观光旅游,旅游线路的设计在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内涵,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可以根据各学年的特点,推出相应的旅游形式。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校园文化旅游和联谊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结交新朋友;对于课程较多、压力较大的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体验休闲、观光游来释放压力;对于即将离开学校的大四学生来说,一次有纪念意义的毕业旅行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别具特色的专业型的旅游线路,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第二,针对旅游决策偏好,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手段。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校旅游专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因此,旅游企业要充分重视旅游电子商务,做好网络营销工作,可以在各高校网站设立旅游专栏或者创办旅游景点自己的公众号,让大学生更好地浏览和查看相关的旅游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传递和分享信息可能掺杂着许多虚假信息。所以,政府要规范互联网信息发布。其次,增加游客好评度。旅游企业应提升服务质量,促使大学生成为旅游地的潜在传播者。最后,与高校社团合作。旅游企业与高校社团合作开展豐富有意义的旅游活动,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阅历,加强组织和部门的凝聚力,又可以更好地宣传旅游企业。

第三,针对旅游目的地偏好,重点开发特色路线。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旅游距离的偏好,着眼于以客源地为中心的中小型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适应大学生国内省外游以及省内游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重点开发以观光、休闲为形式,突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并重[6]。同时,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刺激的心理,也可以开发一些独特新颖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来吸引大学生。

第四,针对旅游方式偏好,实现旅游形式多样化。首先,大学生外出旅游具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因此,大学生旅游市场可以按照大学生假期的长短推出不同时间长短的旅行线路,根据大学生旅游时间偏好,将开发的重点放在寒暑假,推出经济、有吸引力的旅游套餐。另外,注重开发大学生假日旅游市场,满足大学生节日出游的需求;在周末等课余时间可以推出时间短、景点多的短线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交通方式的多样化,设计多种旅游形式,如自行车骑行游、出海游等等。

第五,针对旅游消费偏好,实现产品多元化和价格合理化。首先,大学生个性鲜明、喜欢追求特色新颖的事物,旅行企业只有推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注重旅游吸引物的独特性、唯一性和旅游项目的娱乐性、参与性,同时生产符合大学生审美与精神需求的消费品,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其次,旅游企业必须清楚大学生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特点,降低大学生旅游成本,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一方面,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在保障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旅游消费能力的差异制定出不同产品的价格体系[7]。另一方面,应该运用多种优惠方式拓展市场,给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如折扣、团购价格等,吸引大学生出游。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陈炜.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旅游偏好的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8-50.

[2]  郁从喜,陆林.国外近年来游客旅游偏好研究综述及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590-595.

[3]  吴增玉.旅游决策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36):261-262.

[4]  林瀚,张雪妍,孙淑英.赴杭游客的旅游偏好调查分析[J].现代商业,2013,(25):60-61.

[5]  蓝海霞.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旅游决策的影响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91-92.

[6]  叶艳晖,莫惠斯.广东省在校大学生旅游动机的调查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72.

[7]  冯淼华,马树海.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韶关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136-138.

作者:许迎 朱湖英

上一篇:证据法学论文下一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