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毕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康复毕业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理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心理康复在我国康复工作中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心理康复课程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开设的背景,阐释了心理康复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教学困境,提出通过构建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逐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扩展充实教学资源使心理康复课程得以更好发展。

第一篇:康复毕业论文

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体会

摘要: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学科,并与临床治疗有机结合,成为康复医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现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学科特点,以案例为引导,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突出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教学优势,总结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教学体会

中国传统康复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他有效的措施,对残疾、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患者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使之重返社会。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随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疗法不断丰富,康复理论也在不断完善。直至今天,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以独特的理念和临床疗效已经凸显现代康复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如何让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康复临床实践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1、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教学的现状

1.1 现代医学先入为主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他们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等西医基础理论学科。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学的教学中,原本直观、形象的理论变成了抽象、朴素的、辨证的中医理论,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矛盾,如教师在讲解“心”、“肾”功能时,学生总是不自觉地理解为西医心脏、肾脏的功能,或和西医的“肝肾”进行比较;又如对“脾主运化”、“心在志为喜”等中医脏腑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很多学生容易把西医“病”的治疗与中医治疗方法对号入座,陷入什么病采用什么方法的误区,这样就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很多理论是辨证的、多维的,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玄”理论让中医根底不深厚的学生们逐渐产生了中医不科学的观念,甚至拒绝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中医也就失去了兴趣。

1.2 教学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

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主要侧重现代康复技术的学习,在西医基础上以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0T)等康复课程为主。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仅为考查课,共有81学时,其中授课51学时、见习30学时。应用的教材为《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经络、腧穴、针灸治疗、推拿,以及内科、外科常见疾病的康复等内容。针对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不能等同于中医院校的五年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不能要求他们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并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治病救人。针对学时少、任务重的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维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医药的临床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进一步在康复实践中运用中医。

2、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具体临床案例,突出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特点。将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康复治疗的实践中去。

2.1 中西医结合讲解,转变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其中有大量的中医名词术语和概念,西医院校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更不用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如果过分强调某些中医名词和概念,学生们不仅感觉无法理解,枯燥乏味,无所适从,甚至对学习中医不感兴趣,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1.1 抽象变朴素,“玄”理论接地气 从阴阳讲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阴阳属于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再逐步引申出阴阳的其他属性。在讲到脏腑时,常常问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实际上就是将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区分开,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快理解为什么中医说“心主神明”。在讲到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时,可以将脾的运化作用比作西医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在讲到“五行”、“五色”与“五脏”时,如何理解五行中的木、五色中的青与五脏中肝的关系,可以讲到人生气时脸就会变青了,这样用学生己知的知识,去认知和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念,学生才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并且容易接受,中医抽象概念就会变得朴素易懂。

2.1.2 讲解中药学知识时应用取类比象法 用“五色”来讲解中药,如与“青”有关的药物,青皮、青木香、青黛等色青入肝经,有疏肝行气的功效;与“红、赤”有关的药物,如丹参、牡丹皮、赤芍、枸杞子等色红入心经或血分,有养血、活血、凉血止血等功效;与“黄”有关的药物,如陈皮、黄芪、炒谷麦芽等色黄入脾经,有健脾养胃的功效;与“白”有关的药物,如生石膏、百合、白果、贝母等色白入肺经,有清肺、养肺、润肺的功效;与“黑”有关的药物,如地黄、桑椹、黑芝麻、何首乌等色黑入肾经,有补肾、益精填髓的功效。

还可以用形态类比法。中医学有“以形养形”,“同气相求”的理论,结合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进行讲授。如核桃、益智仁形似脑而益肾补脑;带“皮”的中药如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肿;带“心”的中药如莲子心、栀子心清心降火;有“藤”的中药舒筋通络;善穿行的中药地龙、穿山甲、全蝎、蜈蚣等因善行而通经活络,因久居湿地而有祛风除湿的功效。

2.2 以案例为引导,将中国传统康复导入康复治疗

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重点教授针对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时注重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如在讲解偏瘫康复治疗时,首先是将偏瘫病例引入,分析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危险因素,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偏瘫这个疾病,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多方面功能障碍,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及平衡功能障碍、尿便失禁、情绪障碍等。同时还将注意到患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由于康复治疗的学生因受到专业方向的限制,大多着眼于存在的功能障碍,而没有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势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同样如此,不能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而忽视了对健侧的功能锻炼,要将其作为整体进行训练,这与现代康复训练中注意加强核心控制和关键点控制都是强调双侧的协调运动相一致。

偏瘫早期,患者卧床,《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久卧伤气”,随之而来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骨质疏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久卧,肌肉萎缩,中医理论“脾主肌肉”,因此可以通过补气健脾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偏瘫早期,中医辨证为痿症,“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早期可以针刺阳明经,促进患侧气血的恢复,从而促进患侧的康复。偏瘫后期,患者肌张力增加,中医治疗就应改补气养血为通经活络,养肝解痉。根据偏瘫的布氏分期,在不同时间段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如:布氏I期,上肢、手及下肢处于迟缓期,无任何运动,因此该期的康复重点是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采用诱发肢体运动,中医可采用针灸或电针;而如果患者处于布氏Ⅲ期,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痉挛加重,采用I期的治疗方案,患侧的肌张力及病理模式会进一步加重,因此该期采用抑制病理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中医针刺拮抗肌或采用巨刺、头皮针的方法。这样紧扣临床,学生就会更好理解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从而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思维及治疗手段应用到临床。

3、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中国传统康复教师大多是从中医科或针灸科医务人员中抽调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人员培训要在重视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同时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学习。其次,不断汲取现代康复精华,发展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能拘泥于或片面理解某些中医理论,而走向“教条”的死胡同。如果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在针灸治疗偏瘫的各个阶段均选用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治疗效果不一定都好。因为如果下肢肌张力较高、足下垂伴内翻时,针刺足三里会加重足下垂伴内翻症状。现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的针刺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而胫骨前肌不仅具有踝背伸的作用,还有加重足下垂伴内翻的作用。第三,我国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起步较晚,各方面条件均不健全,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必将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尽管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只有中西医康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田伟 张玉辉

第二篇:高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调查研究

摘 要:目的:了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效以及影响实习成效的因素,以期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优化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规格和质量更适应区域健康服务事业发展。方法:学生问卷调研与实习单位走访相结合。结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对口单位和岗位较少;专业人才与已从业人员区分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实习学生行业认知与热爱度不够。结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积极促进康复服务业快速发展;出台康复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区分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人才培养;实习质量

临床医学虽然能够及时救治许多疾病,却很难治愈疾病造成的功能性障碍,而这正是康复医学的优势和强项。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之后,功能性障碍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身心可以达到健康或基本健康。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顺应人民群众对康复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于2015年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隶属中医中药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康复服务岗位需要为参照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康复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由于康复治疗技术是新设专业,人才标准与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调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现状,旨在分析毕业实习成效及影響实习成效的因素,以期优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探索适应我国康复服务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学生及其实习单位。实习时间2017年7月10日—2018年4月23日,共计40周10个月左右。被调查的实习学生共129名,其中男生60名,女生69名;被调查的实习单位共22家,其中省外3家,省内19家。

2.调查方法

问卷调研与实习单位走访相结合。一是向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二是对毕业实习学生人数较多或有影响力的实习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

学生毕业实习单位或岗位的分布情况;学生对康复服务行业的认知和热爱程度,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单位和岗位的意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实习单位和岗位的性质与基本情况,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表现的综合评价,实习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康复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及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

1.实习单位或岗位性质及分布情况

22名学生在省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占17%;70名学生在省内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占54%;32名学生在省内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占25%;5名学生在省内康复专科医院实习,占4%。

2.学生对康复服务的认知与热爱程度

26名学生认为康复服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毕业后会从事康复服务相关工作,占20 %;34名学生认为康复服务机构制度不健全,没有毕业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意愿,占26 %;38名学生认为康复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低,毕业后希望进入医疗机构当医生,占29 %;31名学生认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文凭低,希望能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占24%。

3.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87名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占67%;34名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毕业实习岗位对口者不多,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少,占26%;8名学生认为康复治疗仪器与设备操作得多,康复评定技术与康复治疗手法学得少,占6%。

4.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整体评价

9家实习单位选择优秀,占41 %;13家实习单位选择良好,占59%;没有实习单位选择一般。从整体情况来看,实习单位对我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较高,认为多数学生能够做到遵守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尊敬师长,团结合作。实习单位也反馈了我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如勤学好问但专业知识不扎实,踏实肯干但操作技能不娴熟,实习态度认真但沟通能力不强。也反馈个别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组织纪律性不强。这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实践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

5.实习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哪些方面还需改进”的调查中,2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教学,占9%;3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西医基础知识教学,占 14%;8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临床疾病知识教学,占36%;5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中医康复技能培训,占23%;4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占 18%。关于实习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7家实习单位提出优化合作结构,深化合作层次,占32%;11家实习单位认为应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占 50%;4家实习单位认为可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占18%。

6.实习单位对康复服务发展的预测

关于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15家实习单位认为人才紧缺,占68%;7家实习单位认为非常紧缺,占32%。关于康复服务政策环境现状,9家实习单位认为国家监管力度不够,康复服务机构制度不健全,占 41%;13家实习单位认为国家支持力度不够,康复服务人员与专业人才不区分,占59%;关于康复服务行业的发展预测,19家实习单位认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占86%;3家实习单位认为虽有前景但发展潜力不大,占14%。

四、思考与建议

1.毕业实习成效分析

影响学生毕业实习成效的因素有很多。从主观方面分析,一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够强;二是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对专业热爱不够。从客观方面分析,一是高校人才培育目标与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差距,二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对口单位或岗位较少。如果学生在为期10个月的毕业实习中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专业实践锻炼,就会极大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调研发现,大多数实习单位对学生管理规范,带教老师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对实习学生指导精心,并要求严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職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少数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专业能力虽然强,但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平时专业指导较少,师生交流互动较少,每周一课流于形式。学生进行仪器设备操作的多,康复技术手法锻炼的少,实习学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较低。也有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对学生管理严格,但因没有康复专业对口岗位,或带教老师无康复专业背景,对实习学生专业指导不够,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调研还发现,毕业实习成效也与康复服务发展水平相关,而康复服务发展又与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相关。如广东省属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较高,健康意识较强,康复服务发展也比较快。我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第六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共有22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预期实习目的。而贵州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康复服务发展较为缓慢,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尚不规范,康复治疗分工不明、设备不足、技术不精,学生实习对口单位和岗位较少,毕业实习质量有时难以保证。我校2015级有107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贵州省内20余家综合性医院和1家康复专科医院实习,他们虽学到了很多临床各科知识和技术,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有限。

2.优秀实习单位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即清远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数2560张,临床和医技科室52个,基础研究实验室4个。现有在岗员工2813人,其中高级职称355人,医学博士7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4人。现有国家级诊疗基地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清远市重点学科22个。康复医学科主要承担康复住院患者、康复门诊患者及全院所有需要床边早期介入康复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康复工作。康复医学科分康复住院部、康复门诊部和康复治疗训练中心三大部分。康复门诊部设有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理疗室等多个智能工作室,配有多种先进仪器及设备。特色技术设备有肌内效应贴技术、MTC动态平衡仪训练、三维步态分析与训练、SET悬吊技术、天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等。

我校2015级12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有幸在该院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毕业实习,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具备了娴熟的康复治疗职业技能,而且思想水平和职业素养也有极大的提高,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期间,医教科和康复医学科的教师在学习上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进行帮助,并给了学生很多中肯的建议。为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师每天晚上都要进行网上授课,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先进技术,还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科室给学生讲课。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该院经常举办PPT课件比赛、专业技能操作比赛和优秀实习生评选等活动。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带教老师非常满意,实习单位和带教老师对学生也评价很高。

3.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通过调研发现,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非常紧缺。我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康复服务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但本次调查的129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中,明确表示毕业后会从事康复服务工作的仅有26人,这说明学生对康复服务的认知和热爱还不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够,还需要对学生加强行业认知和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巩固专业思想,二是虽然国家政策环境宽松,积极支持康复服务行业发展,但政策落实与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康复服务行业存在一些问题,如康复服务制度不健全、康复服务内容不规范、专业人才与从业人员并无区分等。这不仅影响到康复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康复专业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热爱。

通过调研也发现,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岗位适应能力不够强等不足。为了改变现状,学校要加大岗位能力调研分析,摸清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临床疾病常识教学;实习实训教学中要认真构建校院(企)共建、共管、共育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医院(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加大实习实训课比例,及时引进行业最新发展成果,实施基本技能考核过关制度。要加快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方便行业专家到校兼任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吸引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习管理方面,高校要对实习学生的“品学”把好出门关,坚持校企定期互访制度,派出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把互利共赢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燕泉,江浩,励建安.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轮转式”实习模式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1).

[2]谭燕泉,江浩,励建安.基于“五化合一”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12).

[3]张艳明,胡洁,霍速,宋为群.循证医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7).

[4]范秀英.基于“院校循环,虚实轮转,实境育人”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作者:闫玉慧

第三篇: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

[摘要]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理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心理康复在我国康复工作中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心理康复课程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开设的背景,阐释了心理康复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教学困境,提出通过构建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逐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扩展充实教学资源使心理康复课程得以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康复类专业 心理康复 教学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张墨(1979-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德育教育。(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阶段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ZJ-101)

[

一、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开设背景

康复医学作为20世纪中期出现的新兴学科,在欧美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康复医学后,康复医学和康复类专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康复人才缺口巨大,本科教育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康复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类专业(社区康复专业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办后,从办学院校及招生数量上都得到快速增长。

陈卓颐等于2010年在《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的研究》中指出,和国外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和言语治疗师的分专业方向培养不同,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康复类专业以一专多能型康复治疗师为培养目标”;曾德昕于2013年在《我国高职高专层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分析与展望》中提出“培养以物理治疗(PT)为主、兼顾作业治疗(OT)及言语治疗(ST)的复合型康复治疗师”;以及由许晓惠、李光辉在《和谐社区复合型康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提出“培养复合型的社区康复人才,即懂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中医康复治疗等方法,对社区常见伤、病、残进行康复治疗”。

根据WHO1981年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因此对病、伤、残者进行全面的康复,不仅需要进行功能训练,而且要在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最终使其重返社会。这一全面康复的理念在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之中得到一定体现。作为对患者全面康复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心理康复技术相关课程,其重要性得到康复教育者的一致认可。如陈卓颐等针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的研究认为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规定必须开设康复心理学。很多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认识到,为实现残疾人身心的全面康复最终实现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康复工作者在开展躯体康复的同时针对残疾人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康复日益重要。心理康复相关课程如康复心理学、心理康复技术、社区心理康复等随着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逐渐出现在各高职院校康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二、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

1.心理康复发展滞后。心理康复课程的教学困境是心理康复发展状况的反映。心理康复主要针对伤残病患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在我国主要由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融合于医学康复过程中进行。和一般的心理咨询相比较,两者使用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技术上有相同之处,但服务的对象和形式有较大区别。我国心理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国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之后,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规范化发展。虽然依然存在心理咨询从业者整体水平不高、心理咨询工作尚需继续普及的情况,但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职业化的持续发展,使其与临近学科特别是精神病学相分离,成为独立的职业。而针对残疾患者的心理康复虽然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质量有较大的提升,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才开办有极少残疾人心理康复机构。可提供心理康复的服务者中,医疗机构中的康复医学科从业人员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护理人员等,缺少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背景,而社会和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主要面向正常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伤残病患心理特点的了解和与伤残病患进行沟通交流的经验。王哲敏、王颖与2013年于《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中提到心理康复缺少相关职业标准,心理健康服务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问题。这样的发展状况直接导致心理康复课程缺乏行业有效支撑,发展目标不明确,后继无力。

2.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因我国目前尚无针对伤残病患心理康复的职业标准,也缺乏相应的心理康复岗位,心理康复课程的课程标准只能参考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标准和医学康复岗位群服务的伤残病患对象进行制定。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康复课程之后就能够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技术,达到能为伤残病患提供心理康复的水平,这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脱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

3.专职教师能力有限。心理康复课程涉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伤残病患心理特点等,对教师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心理学理论功底,又要有心理咨询业务能力、伤残病患交流经验和心理康复能力,这样的人才在康复领域也是非常缺乏的。高职高专康复专业心理康复教师往往毕业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与伤残病患接触较少,缺乏心理康复实践经验,缺乏对伤残病患身心特点的感性认识,对其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化、理论化。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的趋势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学生人数增长幅度大,教师授课任务、教学改革压力剧增,教师缺少时间精力进修、学习以提升心理康复技能,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一方面,表现在教材、案例、视频等学习资源匮乏;另一方面,表现在实习实训条件缺乏。以往心理康复的教材主要针对本科康复类专业编写,偏理论性,实操性不足。近年来开始出现了一些针对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的心理康复教材,但是数量较少,虽然和本科教材相比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突出“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教学,但对于没有心理学学习基础的康复类专业学生而言从掌握基础理论到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有较大跨度和难度。就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而言,针对正常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资源较多,相关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讲座资料也随处可见,但针对伤残病患心理康复的相关资源非常匮乏。

在康复类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在医疗机构、民政行业、保健机构等进行物理治疗和传统康复的相关实践操作,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关注点更多在医学康复的技能掌握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虽然要求从业者在康复过程中了解康复对象的基本心理特点,具备一定心理康复理念,但并没有固定的心理康复岗位,没有明确心理康复工作任务、职责要求等。实习机构能够提供给康复专业实习生心理康复的实习项目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非常有限。

三、教学困境出路探析

1.构建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心理康复在我国康复事业中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投入。一方面,推动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确定伤残病患心理康复服务岗位和技术考核标准,加强对从业者伤残病患心理康复服务的培训;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加强对伤残病患心理康复服务的宣传,使伤残病患及家属提高对心理康复的认识和接纳度,提升心理康复工作从业者对心理康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推动心理康复事业的良性发展。

2.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应当依据康复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针对的岗位需求,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康复类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通过调研了解康复保健行业对于心理康复专业技能、团队精神、职业素质、职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努力汲取康复医学与心理学各个学科的精华,着重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应激与心理防御、心理康复基本技能、常见病症和各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等,并辅以团体心理康复技术。

通过本门课程,学生应能初步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临床常见病症的心理问题和基本心理康复方法,以及常见康复对象心理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心理康复措施,在康复工作中具备心理康复的理念和进行心理康复服务的基本素质。

3.逐步提高教师素质。由于心理康复工作的特殊性,教师需同时掌握医学类、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伤残病患身心特点的相关知识、技能,这就要求必须逐步提高教师素质,严格保证教师质量。一方面,可引进康复机构中有心理咨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康复从业者作为外聘教师,缓解专职教师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有心理咨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正常群体、伤残病患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的相关实践经验;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教学之余通过下企业实践、心理康复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学习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扩展充实教学资源。为扩展充实心理康复教学资源,一方面,加强心理康复教材建设,根据心理康复课程培养目标和心理康复岗位的实际要求编写适用的高职教材,教师在心理康复工作实践和培训学习中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录制心理康复工作过程视频,以建设心理康复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在学生进行医学康复的实习实训中,明确心理康复工作任务和实训项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实习单位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康复实践。

四、结语

心理康复在康复工作的重要作用被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肯定,但是由于心理康复本身在我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状况决定了心理康复课程教育困难较大,心理康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确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提升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并通过重新扩展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心理康复实践操作,以帮助康复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伤残病患的心理康复技能,培养出具备康复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陈健尔,周菊芝,等.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9).

[2]范秀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体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5).

[3]许晓惠,李光辉.和谐社区复合型康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4]王哲敏,王颖.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

[5]曾德昕.我国高职高专层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分析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13(10).

作者:张墨

第四篇:综合康复训练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摘 要:小儿脑瘫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育迟缓、运动功能障碍、癫痫、智力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对患儿及家屬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患儿进行及早治疗,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作用

前言:

现阶段对于小儿脑瘫尚无特效药物,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及治疗主要依赖于综合康复训练,对患儿运动功能、智力、精神及情感障碍进行改善,从而促进患儿各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减轻患儿伤残程度。综合康复训练主要包含运动治疗、颅脑刺激、儿童踝足矫形器、中医治疗及心理干预,通过患儿家属与康复治疗中心的长期治疗与训练,最大限度改善患儿神经发育水平及运动功能。

1小儿脑瘫概念

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多种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常见病因有胚胎期间父母吸烟、酗酒、吸毒、感染;早产、难产;遗传因素及脑部外伤等。患儿父母吸烟、酗酒、吸毒等严重不健康生活习惯会对胚胎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患儿母亲孕早期受到感染、中毒等也会导致患儿脑细胞发育不良,诱发小儿脑瘫[1]。早产、难产易导致婴儿脑部缺氧,也会增加小儿脑瘫发病几率。研究显示,癫痫、脑瘫属于家族性遗传病,近亲患有癫痫、脑瘫、智力障碍等也会提高小儿脑瘫患病风险。婴儿出生后存在不哭、过分安静、吸吮无力、不能自主抬头翻身等现象时,新生儿父母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改善小儿脑瘫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效果

对于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过程是一场持久战,首先需要制定详实的综合康复训练计划,从功能训练、矫形器、颅脑刺激、心理干预等多个角度出发,为患儿针对性定制个性化的综合康复训练计划,为后续治疗做好前期准备。

2.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以体能训练为主,患儿在儿童康复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徒手、利用矫形器、辅助器具等步行训练,在校正患儿坐、卧、行走姿势的同时,提高患儿身体素质,增强患儿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为后续训练打好体能基础。二阶段针对患儿个体情况差异,编排医疗体操,指导患儿进行医学矫正体操训练[2]。每次医疗体操应包含运动幅度较轻微的准备阶段,针对患儿病情的锻炼阶段及最后的放松调整阶段,在提升患儿肢体协调性的同时,对患儿体态进行校正,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三阶段训练主要是生活能力训练。通过儿童康复技师的指导,对患儿进行吃饭、穿衣、走路、叠被、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儿恢复社会功能,从而有效改善患儿预后,为患儿将来能够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同时,对于肌张力较高的患儿,可通过痉挛肌肉治疗仪对患儿肌肉进行电刺激治疗,通过两组电流脉冲分别刺激患儿痉挛肌和拮抗肌,从而帮助患儿改善肢体功能。

2.2儿童踝足矫形器

在儿童康复技师的指导下,患儿家属可以通过为患儿佩戴高分子踝足矫形器的方式进行站姿、行走能力等综合康复训练,对于运动疗法是一种良好的辅助与补充。儿童踝足矫形器能够帮助患儿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对患儿的异常体态及动作方式进行校正,从而改善患儿肌张力,在明显提升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速度的同时,减少患儿肌肉痉挛情况,有效增强患儿对肢体的控制功能。

2.3颅脑刺激

颅脑刺激疗法主要通过磁刺激线圈作用于患儿双侧运动皮层区上部,对患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进行刺激,以期通过神经细胞之间持续发生电位变化,帮助患儿大脑逐渐恢复功能[3]。同时,颅脑刺激疗法还会改善患儿血流动态指标,增加患儿身体对脑部的供血量及供血速度,有助于提高患儿脑部含氧量,对于受损脑部神经修复及患儿脑部持续生长发育都具有积极影响。因此,现阶段颅脑刺激治疗法也已经成为综合康复训练计划中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将运动疗法与颅脑刺激治疗法联用,对于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2.4中医疗法

传统中医疗法中的针灸和按摩对于小儿脑瘫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虽然患儿已经损伤的脑细胞不能再生,但是通过利用针灸对患儿脑部神经的刺激和激活作用,可以使受损的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复苏,代偿正常细胞的部分功能,从而达到活血化瘀、启迪神志的功效,对小儿脑瘫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综合康复训练中可以选用提针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承山,山交,阳陵泉,外关等穴位,具有促进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的功效。另外,可以采用热38℃、冷15℃的水对患儿皮肤进行交替擦拭按摩,从而刺激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有助于促进患儿神经系统功能逐渐恢复。

2.5心理干预

在综合康复训练过程中,心理干预也是小儿脑瘫患儿治疗的重中之重。儿童康复技师可以协同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音乐治疗、美术治疗及歌舞治疗,通过艺术的感染与熏陶调节患儿情绪,帮助患儿形成积极、乐观、满足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对患儿进行表情辨别、捉迷藏等小型游戏进行互动,对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以此加强患儿与外界的交流,使患儿与儿童康复技师及患儿家属更加亲近,从而提高患儿的医嘱执行度及治疗依从性,对小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另外,在综合康复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儿童康复技师还是患儿家属都应时刻注意对患儿采取温和,耐心的态度,尊重并倾听患儿的需求与想法,让患儿在“爱”中成长更有助于患儿智力、精神及情感功能恢复。

总结:

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十分漫长,依赖于综合康复训练从运动治疗、精神治疗、心理治疗等多个角度对患儿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与训练,从而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智力功能、情感功能逐渐恢复,减轻患儿伤残程度,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马跃敏.综合康复疗法对小儿脑瘫合并膝反张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1):33.

[2] 古丽梅,叶志卫,陈晓玲,潘洁,周冰峰.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7):67-69.

[3] 曹颖,汤淑斌,林格芳.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术后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43(07):1170-1172.

作者:刘筱娟

第五篇: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作用及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一组50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本上执行康复护理,包含体能训练、心理疏导、饮食搭配等。干预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运动评定量表(GMFM)及恢复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GMFM得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强(P<0.05),观察组显著高过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总效率为96%,显著高过对照组的82%(P<0.05)。结论:对于脑瘫患儿选用康复护理可提升患者运动作用,提高患者恢复效果,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瘫患儿;运动作用;恢复效果;康复护理

脑瘫儿是患者在出世前、出世时或出世后1个月内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可逆的颅脑损伤,大概原因为辐射源、基因变异、颅脑外伤、缺血性缺氧性颅脑损伤等。患者往往表现为运动功能问题、语言功能问题、感官功能问题、智力障碍等。脑瘫儿童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并且医疗费较高,因此 必须由医师、护理人员、康复治疗师和父母的共同配合进行治疗。本研究要想从运动、语言表达、感官、日常生活等层面进行训练,做到修复患者运动的目的。故对于脑瘫患儿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协助患者运动,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本科学研究致力于讨论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作用及恢复效果,为脑瘫患儿的修复给予更高护理方法。现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式

1.1一般材料

挑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医院治疗的10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当选患者均合乎脑瘫患儿疾病诊断规范,并已确诊。患者实际病况均已告知患者父母并征得同意进行护理。所选患者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传染病、其他严重病症、依从偏差等。将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一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纪5个月至10岁(5.8岁±1.9岁);分析:筋挛型15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小脑共济失调型8例,手脚徐动型7例,强直性型5例,震颠型4例,复合型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纪6个月到10-岁(6.3岁±1.4岁);分析:筋挛型16例,肌张力低下型11例,小脑共济失调型7例,手脚徐动型8例,强直性型4例,震颠型3例,复合型1例。全部患者均从患儿阶段被确诊为脑瘫。两组患者性别、年纪、脑瘫类型等对比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对比性。

1.2一般方法

1.2.1干预方式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选用康复护理,主要包含体能训练、饮食搭配护理、心理疏导、日常生活训练等。

(1)运动训练评定:患者的运动作用并有目的性地对患者开展体能训练。①肌肉锻炼:选择有趣的活动训练的帮助患者全身肌恢复,例如蹬脚等,提高全身肌肉的能量。②关节活动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活动患者的每个关节,提升关节活动范围,为后续训练夯实基础。③翻身和仰头训炼:通过响声、物件吸引住训练患者仰头及翻身运动,增加患者的运动力度,扩大患者的视线,激发患者求知欲。④坐起训练:在腰背阔肌能量平稳的基本上训练患者坐起,释放患者的两手,训练患者均衡工作能力。⑤爬行走动训炼:患者四肢状况容许标准下训练患者爬取及走动,让患者可以认知外界事物。

1.2.2饮食搭配护理给予患者高蛋白食物,注重营养成分与饮食搭配,为患者优良的训练给予充足的能量。对饮食搭配有阻碍的患者,对于患者开展喂养训练。

1.2.3心理疏导:脑瘫患儿大部分心理脆弱,因而依据患者的需要为其构建安全、舒服的自然环境及和睦的人际,最好是有父母的配套,在精神及心理状态上给予患者适应,清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塑造击败病症的自信。

1.2.4日常生活生活技能训练:对脑瘫患儿开展治疗及训练,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让患者治疗,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照料自己,学龄儿童能够进行文化教育,进而在成年人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能力担负家中及企业责任。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含穿衣、进餐、上厕所等基本训练。根据日常生活训练提高患者的个人价值,推动患者恢复。两组患者均开展1个月的训练。

1.3功效分析评价

对比分析患者干预前后运动作用评定量表(GMFM)的得分 。治疗效果①痊愈:经治疗及护理,患者与正常儿童相贴近,肌力改进,肌张力正常,异常姿态彻底消退,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进餐、沟通交流等无阻碍;②显著:经治疗,患者肌张力大大提高,出现异常犹存在,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进餐、沟通交流效果改进;④无效:经治疗,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进餐、沟通交流能力较以前转变较小或者无转变 。显效=痊愈+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统计解决数据信息,计量资料选用T检测,计量资料选用X2检测,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GMFM评分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GMFM得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强(P<0.05),观察组显著高过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恢复总效率为96%,显著高过对照组的82%(P<0.05)。

3讨论

脑瘫儿是由颅脑损伤或生长发育缺陷造成的运动功能问题、发育出现异常等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避免异常行为,日常生活生活做到自立,慢慢趋于正常。对于患者的不同类型疾病给予不同的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中为患者进行体能训练,根据全身肌肉情况有规律地进行运动,使骨关节开展合理的活动,协助患者最大限度地修复运动作用。

对患者开展训练与护理时要留意训练患者全身肌肉力量,与此同时积极提高患者肌力,尤其是针对筋挛型偏瘫的患者具备非常好的效果。脑瘫患儿不但要进行日常的活动,还需要开展独立的康复治疗,故脑瘫康复护理中做好饮食搭配特别关键。充分的营养摄取能给于脑瘫患儿的体能训练的能量,推动患者的发展。在康复护理中开展了心理疏导。脑瘫患儿年纪偏小,又在幼年阶段被诊断该病,非常容易造成心理创伤、不自信、自闭症等心态。对于护理人员应与父母要为小孩造就一个安全性、轻松、舒服的氛围,协助患者塑造击败病症的自信心,推动患者早日恢复,使其早日重归家中与社会现状。对患者开展各种训炼是为了更好地让患者在日常生活里能照料自身,慢慢趋于正常儿童。

应用康复护理中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教会患者洁面、刷牙漱口、上厕所、淋浴、穿衣服、等活动,不但可以让患者自理,还可以激起患者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爱好,提高自信心。本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GMFM得分均高过患者治疗前,观察组GMFM得分提升力度相对性更高,经对比分析,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总的来说,对脑瘫患儿选用康复护理能加速患者的恢复。执行康复护理的患者GMFM得分提升较显著,且恢复效果更强。故康复护理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作用及恢复实际效果具有显著功效。

参考文献

[1]李妍,孙艳丽,李晴晴.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及基本认知能力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145-146.

[2]孙秋冬.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12).1499-1501.

[3]周晓航,任秋凤.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 康复效果的影响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17).140.

[4]严晓岚.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2).184-185.

作者:姬广凌

上一篇: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下一篇:临床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