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知识的运用意识逐渐加深,数学是职校基础教学科目之一,加之职校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以指数函数为例,对职校数学教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对数学更好地运用于生活提供思路。

第一篇: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生活中数学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例如,在学习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练习。有一个1000升的池子,有水200升,现以每分钟6升的速度进水,此时水又以每分钟3升的速度从池塘流出,问多长时间水灌满池子?这些题目,是学生接触过的,又很贴近现实生活的。通过让学生业计算,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又很好地创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生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外,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来,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来打开学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的实际。

如某次考试有这样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12名士兵,现在有80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有95%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12除80商是6,余数为8。然而,在此基础上,只有40%的学生给出了7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只是数学教学中的小小一例,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从而来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从数实践活动入手,拓展数学视野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距离,并让学生辨别步测与目测的差别;让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根据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使学生去感受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袤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作者:张庭悍

第二篇: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計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強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作者:林劲

第三篇:职校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摘 要: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知识的运用意识逐渐加深,数学是职校基础教学科目之一,加之职校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以指数函数为例,对职校数学教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对数学更好地运用于生活提供思路。

◆关键词:职校;数学教学;实际生活;数学应用

一、引言

数学源自生活又能够反作用于生活,数学具有抽象性,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职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探究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职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数函数不仅是重要的数学教学知识、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是十分紧密。

二、基于生活问题的职校数学教学

指数函数教学的第一步是概念的讲解,概念是学生充分掌握与灵活运用指数函数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讲解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揭示指数函数,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从下述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一,函数表达式表征;第二,函数底数取值。

指数函数属于数学知识中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清晰的知识内容,它是对生活问题的高度概括,可以说指数函数的本质就是对生活问题中变量关系的映射。但在教学中应当明确的是,指数函数与生活问题密切相关,但并不表示它能够表征所有生活问题变量关系,这一点务必向学生讲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讲解知识,也为了让学生将其应用于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入银行本利和期数关系的生活案例展开教学。本利是因变量,期数是自变量,从生活的角度阐述为本利随着期数成本呈现出成倍增长的情况,从教学角度阐述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呈现出成倍增长的情况,使用指数函数可以表示为y=kax,但只有k=1时才属于指数函数,通过该生活案例的引入对指数函数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职校数学课本中把指数函数表述为y=kax(a>0,a≠1),其中底数指的是a,针对该表达式学生容易固化记忆,教师应当引入y=ka2x(a>0,a≠1)的表达式,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指数函数。

教师讲解指数函数在第一步概念讲解方面尤为关键,学生初次接触指数函数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对其学习效果以及后续应用均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当满足于学生对表达式形式化的理解,还应当针对其内涵,比如a的取值进行探究,可以结合前期所学的函数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a的取值分情况讨论。

三、基于生活实例的职校数学教学

(一)存款利率

储蓄是我国劳动人民理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计算本金利息的环节会使用指数函数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储蓄这一生活案例,将其转化为数学知识展开教学。例如,采取复利计算利率的方法,本金a元,期率为r,现在假设本利和是y,储蓄期间为x,问题是我们想要明确知道在一定存储期限下的本利和,需要怎样的表达式。学生通过上述例子很容易就会想到y随着x变化的表达式,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具体数值让学生进行计算,例如,本金1000元,利率2.25%,求5期后本利和?学生需要动手构建一个指数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求解,当然,求解本利和的方法不止运用指数函数这一种,对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确合理运用函数的便利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爱因斯坦对指数函数形象的表达,即复利比原子弹更可怕,若持续每月投资100元,那么40年后大家都会成为百万富翁一说,更容易让学生对指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深刻的认知,初步了解指数函数与资金的关系。

(二)房产税问题

为了地方政府扩大财政收入更好地服务于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也为了丰富税种,遏制房价过快增长,有效调控房产市场,我国推行了房产税制度,从试点逐渐普及于全国,备受我国人民关注,职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也会对房产税有所了解,在教学中引入该生活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专注于学习,对指数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指数函数思想,例如,現已知第一套不征税,以年为基准,第二套征发票额的0.6%,每多加一套,征税率是前一套的一倍,即是说,第三套1.2%,第四套2.4%。现有一人,名下6套房,若购房发票额均为100万,那么该人每年需要交多少税?10年一共需要交多少税?学生运用指数函数知识构建关系式能够快速计算出税额,对房产税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其未来购房提供参考。

四、总结

职校数学教学应当着眼于职校教育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响应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辅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本文所述教学案例不难发现指数函数能够帮助人们更快速准确解决生活问题,在庞大的数学群中不仅指数函数有这一功能,将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离不开职校数学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罗莉萍.立足函数知识,提升核心能力——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2018(17):3-4.

作者简介

董香梅(1970.12.12—),性别:女;籍贯:江苏常州;学历:本科,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现有职称:高级讲师;单位:江苏省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单位所在地:江苏省天宁区锦绣路18号;研究方向:职校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例指数函数的教学)。

作者:董香梅

第四篇: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现状,简述了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对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数学概念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但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教师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等.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是教师灌输式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年龄小且活泼好动,在课堂上通常会处于游离状态,容易思想停滞,而且他们的好动会导致在学习中难以安静聆听教师的讲解,难以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教师也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对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了.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如果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就会如听天书般,在课堂上处于困顿状态,而且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应用.为了改变现状,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除了采用灌输式授课导致育人质量降低外,部分教师还存在套用新型教学模式的问题,这就会出现教学模式与学情不相符的问题,虽然教学模式是新的,但教学效果却并未优化,这与教师未能掌握学情有关,教师不有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期待与需求进行教学实践.以“加减法”教学为例,有些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学生虽很快被动画片吸引,但并未了解教师的意图,未能把视频内容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很难从视频中找出数量关系并予以计算,同时学生还会因动画片而分心,无法跟随教师的指引思考与解答,这就降低了基于电子白板的数学教学质量.这说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数学教学问题,只有教师选用的育人方式可行才能提升教学水平.

三、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通常会因为难以准确获取题目中的有效因素而致使解题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将数学语言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能够积极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再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日复一日地完成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与生活脱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突破重难点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1]. 从教学改革的维度来讲,生活元素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教材内容的扩充,能够改变教材内容无趣、形式单一的现状,使数学知识能看、能摸、能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随之降低.以“认识图形”教学为例,教师将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拿到讲桌上,如硬币、笔筒、足球、魔方、铅笔盒、沙包等,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并说一说看到这些物体联想到了哪些图形,此过程是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理解图形相关概念、特点等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在学生思考、观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事物且它包含了何种图形,使学生能自主探析,将生活元素视为架在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同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库,继而有效提高育人质量.

四、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利用生活元素进行课堂导入

高效的课前导入能使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还有利于营造愉悦、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供有利条件,只有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保持同步,才能顺利达成教育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找规律”教学时,可将手串、彩灯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拿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有些学生会发现手串上的珠子是按照1个红珠子、2个黄珠子、1个红珠子、2个黄珠子,…的方式穿成的,彩灯则是1串黄色、1串红色、1串蓝色如此反复组成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后方可导入“规律”概念,为学生顺利走进课堂及高效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需要积极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玩具、零食,所以教师可以去商场中拍摄其价格标签,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学生已经有了圆、角、分的知识基础,联系所学知识就可以将教师展示的价格图片准确读出来.生活中还有许多有关小数的元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正方形看成整体1,然后对其进行平均划分涂染成不同颜色,再让学生思考怎样用分数表达各个颜色所占的大小.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这些生活元素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具有概念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存在不足,认知方式也有待发展,缺乏抽象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点如果采取说教式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开展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能看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存在的物体进行回答.有些学生就会列举出文具和课桌、黑板等.这时教师可以文具盒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其具有的特点,再将其与足球放在一起让学生辨别不同物体间的差异,通过联系生活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面、棱的概念,了解长方体、球体的差异,通过融入生活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2].

(二)利用生活元素揭示数学原理,彰显生活元素价值

数学概念是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只有理解概念才能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使数学原理不再抽象难懂,教师可引入生活元素.以“直角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将生活中的直角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引领学生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会发现照片中的事物存在相同之处,即构成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在此状态下形成的角均为直角.在学生理解直角的概念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张家庭场景的照片,让其化身“小侦探”发现照片中隐藏的直角,有的学生说桌椅与地面均构成直角,有的学生说墙角是直角,还有的学生说图片中在练习横叉舞蹈动作的女孩上身与地面构成了直角,学生的仔细观察与积极讨论使数学概念不再抽象,继而有效完成数学原理教学任务.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些知识点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灵活引入生活元素揭示数学原理,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情境:教师为学生发放他们喜欢的糖果,每个学生都能分到4个糖果,小明在吃掉2个糖果后他的同桌将自己的糖果分给他2个,他的后桌将自己的糖果分给了他2个,小明又将自己的糖果分给了自己的伙伴1个,这时小明有几个糖果?通过这样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内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灵活应用生活元素为学生阐释数学原理,如除法的原理是将某个事物平均分配,除数是平均分配的份数,商是每一份中包含的数量,如果存在剩余就称之为余数.教师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使学生明确除法、除数、商、余数等数学概念.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衣服吊牌所示的成分表、学生喜欢喝的饮料营养成分表、标有100%原生木浆的卫生纸包装袋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图表阐述自己对这些百分数的理解.在学生自由阐述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规范学生的语言,引出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在课堂上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及生活素材,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新颖,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小学生的性格爱好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融入教学中,如学生若喜欢观看动画片,教师就可以将动画片整理成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3].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按部就班,并未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想学或者怎么学也学不好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应用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将知识点融入生活现象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情境,使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购物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掌握.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热情高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位置”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四周描述一下班长所在的位置.有的学生会描述班长处于班级第几组,有的学生会描述班长处于班级第几行第几排,这时教师将位置描述语言进行统一,让学生以教师的角度描述班长位置.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描述位置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巩固与练习,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出示校园示意图,让学生描述示意图中教室所在的位置[4].

(四)利用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生活元素,对于教材中直接体现生活元素的相关内容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加深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相关内容时,因为其直接体现了生活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通过竞赛形式开展抢答活动,最后看哪一组得分比较多.引入游戏增强了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并在游戏中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教師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小数”相关内容时,学生由于之前并未接触过这类知识,而且小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习起来存在困难.为了有效攻克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元素.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存在的有关小数的知识.学生会发现在测量身高时,以米为单位会出现小数;在测量温度时温度数会用小数表示;在商场购物时商场标价用小数表示……这些生活元素的发现可以在无形中加强学生对小数的认知程度.另外,在生活中有许多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构建新知.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以游戏活动开展课堂导入,让学生结合教师所出示的道具进行抢答,在猜测过程中回忆长方形、正方形所具有的特征.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橡皮筋进行拉伸,让学生观察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时其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分组汇报.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点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5].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生活元素的教学评价方法亦需朝着丰富多变的方向发展,为的是起到指引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学生观察图片或物体时可采取过程性评价法,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观察,消除视野中的盲区,使学生对生活元素的剖析更为充分,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继而在有效利用生活元素的基础上高效学习.在数学课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常见做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生活现象、生活中的事物、生活经验、生活问题等方面合作探究并互相评价,在互评中利用生活元素解题,互相取长补短,在互评中碰撞思维火花,找到利用生活元素解答数学题的方法,继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学质量.

五、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要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利用生活元素进行课堂导入、揭示数学原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形式,彰显生活元素的价值,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红艳.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95.

[2]宋佳.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14.

[3]肖金凤.浅谈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16):189.

[4]李广霞.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4):48-49.

[5]伊娜.探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元素的融入[J].才智,2019(30):154.

作者:刘蓉蓉

第五篇: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理论来源于生活,我们从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最终还是会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新课标中也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发挥想象,拓宽教学空间

如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接收着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数学课堂也同样不应满足于书本上教学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生活,大大拓展教学空间。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出了一系列的应用题让大家思考,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老师想给学生买笔作为小礼物,一支笔的价格是2.5元,但是如果他买20枝以上的话,超过20枝的部分就是一支2元钱,这个老师带了40元,那么他能买几枝笔呢?”“现在也不知道他买几枝,那么笔的单价还不知道呢?”学生苦恼地说。“所以要我们一起来算呀,咱们看,买20枝以上才能便宜,那他买20枝的时候应该花多少钱呢?”“2.5×20=50(元)!”学生很快算了出来。“那么这个老师带了40元,40<50,所以他买的笔单价是多少呢?”“還是2.5元!”

“那么,他能买几枝笔呢?”“40÷2.5=16(枝)”“对啦,那么,如果现在他带了96元钱,那他能买几枝笔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我顺势引导大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啦,将超过20支笔的枝数设为x,即2.5×20+2x=96,解得x=23(枝),那么老师一共能买几支笔呢?”“20+23=43(枝)!”学生很快明白了。

二、创设情境,发现生活资源

纯粹的数学理论知识略显单一、枯燥,况且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有时候很难快速地理解和接受。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轴对称”时,我拿了一个万花筒,并将它的画面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慢慢转动万花筒,不断变换着图案,然后问大家:“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万花筒的图案是由好多相同的形状组成的!”学生兴奋地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轴对称图形。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拼在一起,可以形成非常美的图案。”我趁势问大家:“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万花筒图案啊?”“想。”“那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画的轴对称图案最美!”

三、挖掘教材,理论实践结合

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在生活的不同时刻可以用到不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深入挖掘教材,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这一章时,我给学生看一个家庭一周的收支情况,周一:进账300元;周二:支出150元;周三:进账425元,周四:进账120元;周五:支出350元;周六:支出225元;周日:进账250元,然后问大家:“这个家庭一周的总结余是多少?”学生很快算了出来。“300-150+425+120-350-225+250=370(元),增加了370元!”“那么总支出和总收入是多少呢?”“总支出是150+350+225=725(元),总收入是300+425+120+250=1095(元)。”

用这种方式,学生更好地体验了有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理论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应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刘进

上一篇:统计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水电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