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业毕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保险专业毕业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对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一篇:保险专业毕业论文

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产业结构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业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金融保险行业的迅速崛起,加大了市场对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高校以及高职院校也逐渐兴办起保险专业。但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理论联系实践、短周期的教学模式受到人们的青睐,高职保险专业的发展速度也就尤为迅速。但目前高职保险专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困境,急需研究对策解决。本文将对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以及对策开展分析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职;保险专业;就业

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发展前景大好。虽然我国很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都开设保险专业课程,但由于各种主管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保险专业人才缺失、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保险专业人才的缺失成为阻碍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保险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使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导致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以及摆脱就业困境的对策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集团公司的数量还比较少,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依旧十分广阔,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每年仍呈上涨趋势。我国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开设保险专业的比例也逐渐上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每年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规模都在2000人至5000人,在每年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大军中,大专学历所占比例都比较高。在中国保险业的就业人员中,大专学历的人员高达4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保险行业的晋升模式和薪酬发放都比较特殊,对业绩要求较高,使得很多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放弃了在保险行业就业的打算,这就导致保险专业人才的流失。保险行业具有较高的人才需求,但保险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却出现种种问题。这样的矛盾存在必然是有原因的。下文将对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做具体的分析介绍。

二、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工资薪酬低、工作环境差。工资薪酬是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物质保障,也是衡量毕业生能力与价值的物质天平。总之,工资薪酬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参考。从最近几年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情况来看,各个地区的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起薪都不太高,而且工资薪酬的增长空间较小,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要达到工资薪酬增长的要求较难,这种低薪普遍存在的情况让很多想要从事保险行业的毕业生望而却步。

此外,保险行业的工作环境也比较差。工作薪酬可以作为毕业生就业考虑的直接因素,那工作环境就是毕业生就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间接因素。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工作的内容、性质。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大都是进入保险公司,工作条件较差且工作时间较长。对于刚就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内容也比较没有技术含量,基本上都是做一些琐事。这样的长时间低效率的工作状况也影响了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二)工作稳定性差。工作的稳定性是衡量一份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对于刚刚就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就业选择时比较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稳定的工作可以带给毕业生较大的安全感,这也符合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保险行业工作的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险公司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关系是确保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重要保障,保险行业的劳动关系保障不全面,导致保险行业的工作稳定性差,当然这也与很多保险公司的组成有关;第二,是保险行业员工的工作岗位不稳定。很多保险专业毕业生在保险公司从事的都是保险营销员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岗位比较灵活,导致工作时间、工作薪酬等方面的不稳定,这样的工作内容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相差较大。

(三)人岗匹配度差。人岗匹配度差就是指专业不对口,所谓的专业不对口不是指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公司的工作内容性质不对口,而是指毕业生与对口公司的工作岗位不对口。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都很难找到对口岗位。一个保险公司包括的工作岗位较多,如有营销人员、行政人员等。但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在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方面招聘营销人员,这就导致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学无可用。此外,人岗匹配度还指公司岗位的安排是否充分考虑了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是否充分尊重应聘者的主体地位。在相关方面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人岗匹配度较低。

(四)就业满意率低。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初次就业情况及以后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毕业生衡量工作满意度时基本上都要考虑工资薪酬、工作环境以及未来工作的发展空间这三个要素。通过对近几年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就业满意度普遍较低并且逐年下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较为担忧,对于从事保险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很多学生对于从事保险营销员的积极性较低,认为保险营销员的工作即使不是保险专业毕业的人也能做,而且保险营销员的工作较为辛苦,需要具有较大的人脉圈子才能做好。这样的认知导致保险专业学生不愿从事保险营销员的工作。

三、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分析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在保险专业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以及产学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毕业生自身找问题,目前大多数保险专业毕业生都存在专业素养水平低以及就业标准过高的问题。

(一)高职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以就业、市场以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一线工作岗位需求、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且较为关注高职院校的数量而忽略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对于自身在日后工作中的定位模糊,影响毕业生就业。保险行业的岗位设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管理为主要任务的管理人员,另一类是以销售为主要任务的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都在公司内部,工资收入较高、薪酬稳定、工作环境好、压力较小。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设定保险专业的教学目标时都是以培养管理型的高级人才为主,完全忽略了高职院校建立的根本目标,授课内容仿照本科教学体系设立,过分追求知识面的广度却忽略了教授学生技能,导致保险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困难。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紧密。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保险人才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发展变化,但目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的教育还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导致高职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这也违背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影响了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校内或校外的实践课程,但由于训练内容脱离实际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等原因导致实践课程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很多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连基本的保险单都不会填写,胜任不了岗位,这样自然会导致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三)毕业生专业素养水平较低。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水平低不仅是指毕业生在保险专业方面的技能水平低,还包括毕业生怕吃苦以及爱面子等方面。首先,毕业生在保险专业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低主要是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以及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紧密造成的,当然还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有关。其次,是毕业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怕吃苦,选择的职业岗位大都是比较轻松的,这样的工作态度容易造成毕业生就业选择面变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最后,很多毕业生认为从事保险业的有些职位对自身形象影响不好,怕丢面子,缺少对保险行业的认可度,这样的想法导致一大部分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择与保险业相关的职位时只愿做内勤管理工作,对外勤营销工作不屑一顾。

(四)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工作的地域条件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是对工作的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大多数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都会选择到大中城市或发展较好的沿海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小地方”工作。在这种城市里面就业竞争更为严酷,必然会给毕业生造成就业困境。而且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物质条件的要求标准过高,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必然造成更大的失望,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一方面因素。

四、解决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分析了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以及导致就业困境的原因,我们就应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高职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法的一线工作人员,所以在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应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员工为核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努力完成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一线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现高职教育的价值。

(二)合理设置高职保险专业课程。高职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入社会和保险行业调研,设立合理的、与实际相连的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不要让实践课程成为空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应用意义。

(三)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就是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客观的评价,在选择职业岗位时不要好高骛远。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专业和工作性质,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职业精神,确保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加强同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机会。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还应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的予以解答,避免造成毕业生就业的延误。此外,还要对各种招聘信息进行监督鉴定,确保招聘企业是正规的从事保险工作的机构。

总结:总之,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初次就业单位时应认真、谨慎考虑,衡量利弊。对于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本文已对造成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和摆脱困境的策略做了详细分析,望有关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采取解决方案,帮助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 张小惠.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与行业需求现状研究[J].商情,2012,(42):105,150.

[2] 宗红宝.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36):244-244,245.

作者:段练

第二篇:保险学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

【摘要】中国的保险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本文以阳光保险集团2016年校园招聘计划为例,将保险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划分,分析了保险专业毕业生中保险公司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

【关键词】保险公司 人才需求 校园招聘

一、保险专业人才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保险是一个集知识、技术于一体的行业,具有专业的保险从业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专业人才构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源动力。

(一)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对保险市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必将迎来与国际保险业竞争的局面。在保险企业中,要想实现企业顺利健康的发展,必须拥有具备优良的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以及杰出的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并将他们合理的分配在所需部门及机构中。人才是企业健康经营的核心力量,这对保险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保险本科专业人才是拓宽销售渠道的关键因素

保险商品是一种无形商品,不同于市场上的一般消费品,一般消费品是有形商品,客户在购買后能拥有实际的物品。而保险是为投保人提供人身、生命和财产等保障的,这种保障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非渴求的隐形商品,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很难直接产生购买保险产品的欲望。同时,保险服务具有无形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保险销售人员必须对保险产品理解准确、透彻,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推广。所以保险销售人员的专业性对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拓宽销售渠道具有重要作用。

(三)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可以有效规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决定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保险市场的规范程度、保险合同的设计和保险技术的合理运用。专业的保险人才可设计出更为贴切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精算出准确的产品费率,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使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情况

伴随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业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从以下保险费收入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保险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中。

三、保险业对保险本科人才的潜在需求

伴随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从业人员流动性高的问题已经凸显了出来。

(一)人才数量的缺乏和总体质量不高

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据保险行业从业专家介绍,一般总部级别的保险公司需要内勤工作人员不少于70~80人,各地分公司一般要有50~60人左右,支公司大约在30~40人左右。2016年,我国有超过200家企业排队申请保险牌照,这说明整个社会在关注保险业发展,认同保险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投资价值。

(二)高端技术人才匮乏

保险行业是一个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从表面看,保险业人才似乎供大于求。各保险公司每年进行招聘时,收到的保险、法律、外语、财会、投资专业人才的应聘简历数量是招聘数量的若干倍,但其中多为无实践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保险高级管理人才、更加细化的保险专业人才,比如精算师、核保师、核赔师、风险评估师以及市场开拓培训讲师等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公司最难招到的人才有两类:一类是既具备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另一类是能胜任“核保”、“理赔”等技术层面的核心管理人员。此外,新产品开发、信息安全维护和保险基金投资方面的优秀管理人员也颇受保险公司欢迎。

(三)保险人才流动率较高

1.销售人员流动率高。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显示,许多保险销售人员流动率较高,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许多刚刚从事保险销售行业的人员,不能适应保险行业的巨大压力而选择放弃,造成很多“孤儿保单”;再有,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甚至销售团队被竞争公司以优厚的条件聘走,造成原公司的“人荒”。

2.内勤人员有批量流动发生。信诚人寿在广州开业之初,曾经用高出同业一成至两成的薪金招兵买马,从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友邦保险等若干家公司挖走近200名员工。这种人才的大流动,对相关公司原有格局产生影响,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反映出保险业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保险市场对不同岗位人才需求不同

1.精算师。精算师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掌握精算技术的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精通金融、保险、统计学等学科。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方向对培养对象的数学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很多开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是单独设立保险精算课程,并没有围绕精算开设系列课程。

2.保险投资人才。伴随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积累了数额巨大的保险基金,保险公司已成为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投资者。新国十条颁布后,保监会进一步放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然而,投资毕竟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操作。因此,如何规避保险投资中的风险,如何让保险资金被利用起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这对保险公司来说十分重要。保险公司对保险投资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保险投资岗位招收的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多,此岗位一般面向投资专业。

3.保险公司运营常规人才。公司的顺利运营,需要各部门各机构的通力合作。保险公司的常规岗位包括核保岗、核赔岗、保全岗、各个险种的运营岗等,这些岗位需要大量的保险专业人才,这是本科保险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去向。

4.保险销售人员。保险销售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关键,保险销售人员是保险行业需求量最大,门槛最低的岗位。目前的状况是专科以上的学历即可入职保险公司进行保险销售工作且对毕业生专业没有要求。但由于职业理念原因,愿意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多,致使很多保险公司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十分巨大。

四、保险业人才需求数据估测

(一)我国保险公司数量

截至2016年8月,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83家。其中,财产险公司71家,人身险公司81家,再保险公司9家,资产管理公司21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家。比2014年底,新增财产险公司6家,人身险公司7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

(二)保险人才需求分析——以阳光保险集团2016年校园招聘计划为例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阳光保险集团2016年校园招聘共计划招聘正式员工1087人,其中对于保险专业人才需求708人,占总招聘计划的65%,在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中,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为100人,占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14%,主要来自总公司岗位招聘及分公司管培生岗位招聘;专科起点学历人才需求为287人,占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41%,专科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产险公司的查勘定损岗及销售岗。本科起点学历人才需求为321人,占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45%。阳光保险集团对于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其中产险公司共计划招聘577人,保险专业人才需求458人,占产险公司总招聘计划的79%,;寿险公司共计划招聘255人,保险专业人才需求239人,占寿险公司总招聘计划的94%。

注释:保险占比=保险需求/招聘计划;专本占比=专科加本科需求总和/保险需求;硕士占比=硕士需求/保险需求。

从阳光保險集团的招聘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往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这两家公司2016年度累计需求保险专业毕业生697人,平均单家公司需求人数为348.5人。目前,我国有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共计152家,粗略估计仅这两类公司2016年对保险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将达53000人左右。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6年度的数据,目前我国仅有84所本科院校开办了保险学专业,如果以每所院校每年培养100名保险专业学生计算,每年保险专业毕业人约为8400人,这和我国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匹配的,因此保险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参考文献

[1]宋巍,王鑫.辽宁省保险业对保险专业本科人才需求分析[J].辽宁经济,2015,(10):35-37.

[2]周翊.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及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研究[J].北方经贸,2013,(08):132-133.

[3]许飞琼.中国保险业人才战略:现状、目标与关键措施[J].保险研究,2011,(12):108-112.

作者:王晓珊 方睿 胡佳琪

第三篇: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对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興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5]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6]戴亞平,田德振,董芳艳.混合结构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实验室[J].北京:仪器仪表学报,2008(2):250-25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招标课题(项目号:2013 zb86)资助;安徽省高校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号:2013jyxm182)资助。

作者:黄家兵 何润

第四篇: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四年来专业技能学习的检阅,而毕业论文是四年来理论学习的考察,两者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近年来一直有不同的教学改革观点。本文通过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展开讨论,从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来探讨当下毕业设计的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思路也层出不穷,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但高校教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以点盖面,而是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的去处理。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只有教学指导思想清晰而明确,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高质量毕业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即有谋生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技能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往往处在四年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心里比较浮躁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既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又要接触社会,奔波与各个单位应聘,可谓疲惫不堪。如此以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好像是每个学子的累赘,怨声载道,明显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下经济萧条的时期,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提前毕业急于上岗,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水平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学生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几乎是抱着应付心理,似乎认为毕业设计是次要的,指导教师只能是“软硬兼施”、苦口婆心的疏导。可是学生们往往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不去认真构思设计,反而完全剽窃他人的设计成果,有的只是在他人作品的基础上略作改动或调整,便冠而堂皇地成为自己的创意作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们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此处抄题,彼处抄文。有的东拼西凑,五花八门,抄袭之处,令人目不暇接。对本科的教育教学生态建设具有急剧的破坏性,为后续的教学之风,将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损失。作为艺术设计学设计专业,在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艺术设计专业四年教学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是全面系统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系统整合课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时间紧促,加之学生文化课程基础薄弱,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实际上就等于为社会企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者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企业、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二、毕业设计与社会紧密结合

我国普通本科的教育,指导思想十分明确,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普通本科的教育导向是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其唯一出路,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只有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这个新兴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调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与市场的必要性,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因此,普通本科的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发挥推动行业发展和储备人才的积极作用,探究和创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就毕业设计与企业、市场紧密结合问题提几点思路。

(一)首先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单体,由指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一直到实物模型与产品制作,包括家具展示、卖场环境设计、陈设设计,归纳整合完成一本图文并茂的毕业设计报告书,然后开始进入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将毕业答辩、毕业展览、人才招聘三结合,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上走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新模式,对艺术设计学科及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整合课程的结构,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课题。

(二)切实提高本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讲,影响十分深刻,而由于我国教育制度滞后,众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性较强,而实践能力不足,这对本科教学来讲,是一个重大缺陷。本科的教学性质,是技能知识的掌握,这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采用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或从企业中高薪引进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

(三)艺术设计毕业展示同学生就业相结合

毕业设计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们思想较为焦躁时期,急于找工作的心情与日俱增,很多学生会将自己毕业的那段时间用来长期奔走于各个招聘会现场,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社会极强的就业压力,进而占用众多毕业设计时间,因此就使两者产生冲突,不仅使学生焦躁不安,更为教师的正常教学持续带来挑战。其主要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毕业设计与就业没有有效结合一起,是毕业设计与就业脱节所造成的一种教学现象。因此学校应该多举行校内招聘会,加强其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减少学生奔走各大招聘会的时间。例如中国美院各设计专业展的陈列于社会观摩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学生在毕业展会上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创意,推销自己的产品。社会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直接在展会上发现合适的人才和买断有创意的设计。这样的展示带来的不仅是学生的自我价值的提升,重要的是让毕业设计变得有价值,学生也会更加重视毕业设计这门学科,也提高了整个学习的氛围和整个设计学科的建设,达到良性的循环。

(四)促进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如果能够和公司、企业等机构的重大设计项目联合,让公司、企业等机构的项目变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再加上有相关经费的支持,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提高学生创作的兴趣,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又为学生实习和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1]。

三、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

如果说毕业设计是检验一名学生四年所掌握的实际专业技能知识,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那么毕业论文则是一名学生四年来对本专业理论的掌握以及对本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毕业论文决定着日后设计的创意内涵以及后续设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毕业论文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小觑。那么,作为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论文改如何撰写呢。更具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经过大量调研,认为毕业论文应该是毕业设计的一部分,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其宗旨是寻找问题,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也就是说让学生真对设计过程中找到该行业或某一项目的弊端,分析弊端存在的原因或背景,指出解决这一弊端的思路,并展望该领域的前景。其实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尤其对一名缺乏理论研究的本科生来讲。因此,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就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指引学生前进的道路。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时间跨度比较长,教学环节比较多,遇到问题比较多。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毫无疑问应该与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起来,从最初的选题开始,到调研、设计每一步都与毕业论文密切结合。比如,毕业设计选定城市住宅小区设计,那么毕业论文也应该与之紧密结合,论文中选择一个点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对论文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解决的办法。其中对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在毕业设计中,应该有所体现,也就是说,以往的设计疏忽或遗忘的部分,毕业设计应该以比较完美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弥补论文中所认为的遗憾。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四年来专业技能学习的检阅,在整个学科模块中占关键的位置。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可从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本科院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毕业展示同学生就业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的多渠道来加强此项教学改革。把毕业论文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等各个环节入手,使毕业设计更加饱满,层次更加清晰。最后是毕业答辩、毕业展览、企业人才招聘会的三结合,以全体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后才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最终结束。

【参考文献】

[1]马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戏剧之家,2014(08)

作者:徐蕾

第五篇: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同时就业率持续走低,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亟待解决。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大学生失业;就业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了国家社会都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这个失业待业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一些专家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关研究。赵宏斌、陈平水(2003)[1]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下,高等教育体制与劳动力市场没有较好的衔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个普遍现象;魏瑞清(2007)、[2]等学者则探讨了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有着功能性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要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更要促进其更好的就业;刘旭东(2007)[3]则针对大学生失业问题提出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津贴;刘源清(2008)、[4]段美枝(2014)、[5]彭燕飞(2007)、[6]赵昂(2010)[7]在基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则谈论了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可行性,阐述了在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可行之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毕业人数显著增加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了一个居高不下的局面,2001年毕业人数紧达到114万,2003年时为212万, 2005年时突破300万,达到338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4年则达到727万。而据预测,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在短短的15年中,由2001年114万人数增加到2015年750万人,从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出来近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很快很大,毕业人数持续走高。

(二)就业率降低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76.1%,2001年则为70%,2002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毕业人数的增加,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4.7%;到了2004年伴随着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就业率仅为47%,就业形势仍处于低迷状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毕业人数的增多,就业率的持续走低,就业难则成为普遍现象。我国人力资源需求市场与大学生供给量一直处于一个供求不平衡状态,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与时俱进,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保险制度的两个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后者的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在现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都是合理引导大学生更好就业,现实情况中失业保险资金的滚动结余并没有合理地发挥其促进就业相关作用,合理调整失业保险基金利用结构,增强其就业功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最终目标。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层的广发关注,它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就业率低,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它的指数形势呈现了递增趋势,且这种状况不是暂时的,有可能持续存在,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滋生一些聚众打架斗殴、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高隐患的工作,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失业待业期间保证其基本生活,缓冲一定就业压力,通过失业保险制度中提供的一些专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优化人力资源,更好地就业。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是现行体制不完善,目前并没有把大学生这一群体纳入体系当中。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则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三、失业保险制度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窄。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少,大部分人群并没有同等享受了这一政策。在现行实施地《失业保险条例》中仍然没有覆盖每年从大中专院校毕业走向社会,短期内难以就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失业保险问题没有得到保障和重视,这亟需解决。

(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支出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基金滚动结余较大,同时也说明了支出结构不合理。失业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覆盖面窄,在职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不够突出。

(三)失业保险制度立法不完善。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大学生这个群体,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我国在80年代时就已经颁布了失业保险法等条例来保障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利益,例如《失业保险条例》有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但是从条例中可以明显看出没有覆盖到高校毕业生这一个群体,说明了在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无法同其他职工可以享受平等待遇,这就意味着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却无法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四、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功能的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失业保险覆盖率。简化登记手续,扩大失业人群登记范围,首先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就应该将大学生这个群体纳入进来,引起重视。大学生失业保险应该覆盖于各个高校,包括技术学校和高职本科学校等。

(二)合理运用大学生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其再就业功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合理的基金支持,保险基金的监管在基金运行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失业保险个人账户,采用个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基金流失。扩大保险基金在就业方面的支出,例如增强保险基金在职位培训、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方面的开支,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了大学生更好就业的机会。同时国家也应该利用保险基金去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顺应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潮流。设立创业津贴、求职津贴、企业招聘津贴等。

(三)加快完成的大学生失业保险立法工作。社会失业保险条例针对的就是失业者在失业期间可以通过失业保险这一法律层面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获得的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通过政府提供的职业介绍、职业技术专业训练促进其再就业,而社会保险基金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没有纳入体系之中,但是却有共同之处,所以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整个立法程序和基金运行流程。例如在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基金的保障标准和基金运作,失业保险金领取人的资格和身份认定,保险金的收缴问题,对于乱收费用,冒领保险金等基金费用相关的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关于筹集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来源,可试行建立自愿的失业保险制度,所谓的“自愿的失业保险制度”,就是资金的筹集方分为政府、学校、本人三个主体。以政府的补贴为主,各高校政府补贴以当地的职工平均工资基数进行缴纳,同时社会公益基金,捐款补助等款项均可作为基金筹集渠道。学校可以资助一部分,学生本人则可以自愿拿出一部分进行相应的社会失业保险缴纳。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促进就业功能方面作用非常不明显。因此只有充分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泛听取意见,更好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 陈平水.《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0)

[2] 魏瑞清.《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综合评价》[J].社会科学论坛.2007

[3] 刘旭东.《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津贴制度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

[4] 刘源清.《浅谈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J].科技与信息.2008

[5] 段美枝.《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制度保险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1)

[6] 彭燕飞.《试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7] 赵昂.《构建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作者:姚雪婷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论文下一篇:财会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