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

淑君

假期里,我和妈妈读了《中外神话故事》这本书,书中写了许多神话故事,中国的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外国的有《欧罗巴》、《卡德摩斯》等。这些神话故事的内容都特别神奇,而且有些神话故事还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愚公移山》这一篇文章让我和妈妈印象特别深刻。《愚公移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了,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对面。但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进出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将家人召集起来,要将两座大山移走,家人都表示赞同。从此,愚公和家人起早贪黑的挖山。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话他,却遭到愚公的坚定反驳:“我虽然快死了,但是我有儿子,儿子死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总有一天,这两座大山会被移走的。”愚公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只有坚持学习,不断获取知识,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神话故事,我和妈妈每次读完一个,既觉得震撼,又颇有感悟。

阅读课外书是一门极好的功课,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也对孩子在今后写作时有很大的帮助,跟孩子在一起阅读课外书,也是一种乐趣。这不仅可以增强母女这间的深厚的感情。我一定会继续保持我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这种好习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好学生,我也相信孩子只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在以后学习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好成绩。

第2篇: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

淑君

假期里,我和妈妈读了《中外神话故事》这本书,书中写了许多神话故事,中国的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外国的有《欧罗巴》、《卡德摩斯》等。这些神话故事的内容都特别神奇,而且有些神话故事还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愚公移山》这一篇文章让我和妈妈印象特别深刻。《愚公移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了,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对面。但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进出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将家人召集起来,要将两座大山移走,家人都表示赞同。从此,愚公和家人起早贪黑的挖山。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话他,却遭到愚公的坚定反驳:“我虽然快死了,但是我有儿子,儿子死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总有一天,这两座大山会被移走的。”愚公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只有坚持学习,不断获取知识,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神话故事,我和妈妈每次读完一个,既觉得震撼,又颇有感悟。

阅读课外书是一门极好的功课,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也对孩子在今后写作时有很大的帮助,跟孩子在一起阅读课外书,也是一种乐趣。这不仅可以增强母女这间的深厚的感情。我一定会继续保持我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这种好习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好学生,我也相信孩子只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在以后学习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好成绩。

第3篇: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在今年的10月份,找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当妈妈给我们买回来时,我这个小书虫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里面有很多名人的事情让我震惊。我敬佩莱特兄弟的胆识,竟然敢驾着自己制作的飞机飞翔蓝天;我佩服詹天佑的气魄,敢于挑战造桥权威,给外国列强狠狠地打击;我欣赏李时珍翻山越岭,不畏艰辛,以身试药,终于铸成大作《本草纲目》……但是在这么多的名人故事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达芬奇的故事。

达芬奇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从小爱好绘画。父亲让他跟当时著名的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他觉得自己已经画的非常好了,便有些不耐烦。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学习,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达芬奇真了不起,竟然对着枯燥的鸡蛋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正是这样他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看了他的故事,我觉得十分惭愧,想想自己在暑假的时候制定的计划,每天要写一篇日记,前几篇写的还算认真,可是后来就是应付差事,到现在作文还是没有长进。我想,我一定要像达芬奇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

第4篇: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课程学习总结

古人云:“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近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美术史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学“史”、观“史”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有系统思考体系,以便于在我们的专业中灵活的运用。通过这段时期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智慧、思想精神以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识到艺术的发展是绵绵不绝的,是传承发展的,使我受益匪浅。

回想这学期美术史的课程,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这些知识如瑰宝一般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芒。对我而言,学习中美史的时候深深的被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所折服。我好奇远古图腾的神秘,实用且富有神秘纹样的彩陶艺术;我惊叹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雄浑博大的美学风貌;我称赞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文化融合和精致细腻的线条;我佩服大唐盛世艺术题材形式多样,山水画的独立以及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格的石窟壁画;我向往两宋的朴素洒脱的文人画和奇特的边角山水艺术表现形式;我崇尚元清美术多元化发展及中外美术形式的融合。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并掌握中西方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点并且提高了鉴赏能力。中国画作浸染几千年的儒佛道家的神韵,古朴典雅富有诗意;西方画作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追求科学写实。

首先,中西绘画的差异比较显著的就是哲学观念的不同。众所周知,西方的美术与西方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的美术则潜移默化的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美术崇尚正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西方美术偏重从科学的角度寻找美的依据,主张个性和意志的自由。西方人考虑问题较为理性,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释;而中国人则“以人为本”,多为感受性和经验性的评议,多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进而涉及作者的个性品格。西方美术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研究是相对透彻的,而中国画强调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人们通过画的本身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作时“胸有成竹”,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而西方画家在造型上却不拘泥于表面的相似,而讲求在循规蹈矩中突破创新。

其次,题材重点也有不同。西方绘画最强调的是人,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时,地利,人合”,人物甚至可以甘心沦落为风景的配角。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中国美术注重美术本身,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处,注重美术的社会价值;西方美术理论更多地强调对作品形式美的自由,强调美术的无利害和非功利性。

当然,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笔,纸,颜料可谓各有各的特色。中国的绘画,可以在薄薄的纸绢上,勾勒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恢弘而庄重;西方的绘画,则可以再方寸之间,宛如让时间停滞一般的精工细做,耐人寻味。

记得看过某个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见国画大师张大千谈论中西方艺术。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就你们中国人的艺术,第二就是日本人的艺术,但日本人的艺术是源于中国的,还有就是非洲黑人有艺术。”这话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肯定,也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地位。还说:“齐白石先生画的鱼,不画水也感觉到鱼在水里游。”其实就是中国画跟西洋画本质的差异了,西洋画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用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 的效果。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如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各自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化,而中国画只有扎根于本民族自己的艺术精神土壤中才不会失其本质。这民族艺术精神也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审美,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

另外,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史论知识,而且我还总结以下两点认识:

1. 建立有系统的思考体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美术史重要的一点是建立有系统思考体系,以便于将来灵活的运用。光熟识哪一位大师的风格和作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艺术有何帮助。从观看的对象,研究的对象,欣赏的对象,鉴赏的对象,阅读的对象中,有些甚至是毫无关系的事物、文化联系在一起,让那些零零散散的思绪,交融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流动的创新的思维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视觉经验的累积,对创作的辅助作用

学习美术史让原本思绪躁动或者漫无头绪的创作者有了灵感。美术史是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联系古今的文化与艺术形态,活用史论知识。比如:我们赞叹汉代画像石,魏晋佛教像,少数民族壁画的伟大的同时,不断努力地发掘它们相关的背景条件,了解作品更深层的含义。建立属于自己史观体系的目的是为自己在研究或创作时,方便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我们经常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看到大量的属于传统的特定文化元素,也可以直接说明从传统中寻求创新路途的现象。

3.美术史教育在当前艺术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我们进入全球一体化,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在艺术方面,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变得尤为重要起来。外国美术的多样式、多观念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启迪作用,当下中国艺术的多维展开的动态结构和日益丰富的视觉形态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其次,外国美术多样化可以促使中国创意产业、视觉产业的健康发展。如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创新精神及表现手法对中国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及广告制作等领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土文化焕发光彩。我觉得,在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下,如何有效地运行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我有如下看法:我本科学的是设计,研究生读的是美术学。 美术学和设计的区别在于,一个强调装饰性,另一个更偏向于实用性。原来学过一些设计史,现如今学习了美术史,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彼此依存。人类首先是先有了“装饰”这一想法,再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新颖取代过时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设计。在油画的学习与研究中,从美术史来看,虽然油画起源于西方,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中是具有生命力的。如今中国的写实油画必须放在美术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能以重复西方传统来定位自己的文化,更不能以模仿自然的视觉逼真而失去创作个性。我们应欣赏美、创造美的东西,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而现在我们不少学生,受到了填鸭式教育,思想已经被局限了,缺少主观理解与自我创造能力,只是为了应试。缺乏探索能力。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来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总之,艺术还是在于它的原创性。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矫老师有一句话我记得比较深刻:“我们的创作要投入真实的情感,打动别人作品才会引起共鸣。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不会平庸。”是的,我们还需在艺术的长河中不停的探索和钻研,让艺术之舟到达真理的彼岸。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导。

第5篇: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暑假稍纵即逝,想着暑假前计划一大堆,可是完成的也就一二真是惭愧。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中外美术史》和几本杂志,谈不上有很多深刻的体会,却又加深了几分见解。我想就《中外美术史》谈谈自己的理解。

虽然这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但是有别于以前考编时候的埋头苦读,再一次的阅读又多了深一层的理解和领悟。

对我而言,学习中美史的时候深深的被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所折服。我好奇远古图腾的神秘,实用且富有神秘纹样的彩陶艺术;我惊叹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雄浑博大的美学风貌;我称赞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文化融合和精致细腻的线条;我佩服大唐盛世艺术题材形式多样,山水画的独立以及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格的石窟壁画;我向往两宋的朴素洒脱的文人画和奇特的边角山水艺术表现形式;我崇尚元清美术多元化发展及中外美术形式的融合。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了解并掌握中西方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点并且提高了鉴赏能力。中国画作浸染几千年的儒佛道家的神韵,古朴典雅富有诗意;西方画作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追求科学写实。

记得看过某个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见国画大师张大千谈论中西方艺术。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就你们中国人的艺术,第二就是日本人的艺术,但日本人的艺术是源于中国的,还有就是非洲黑人有艺术。”这话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肯定,也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地位。还说:“齐白石先生画的鱼,不画水也感觉到鱼在水里游。”其实就是中国画跟西洋画本质的差异了,西洋画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用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 的效果。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如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各自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化,而中国画只有扎根于本民族自己的艺术精神土壤中才不会失其本质。这民族艺术精神也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审美,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

通过再次的阅读不仅使我加深了史论知识,而且还丰富了我的视觉印象。我们应欣赏美、创造美的东西,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创作要投入真实的情感,打动别人作品才会引起共鸣。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不会平庸。是的,我们还需在艺术的长河中不停的探索和钻研,让艺术之舟到达真理的彼岸。

第6篇:读《伟大的笨蛋——中外名家的差生生涯》有感

——从教师期望的角度谈谈我国教育现状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家的差生生涯》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老师眼中的笨蛋、世人眼中的伟人的故事。全书内容包括爱因斯坦:永远的“叛逆”、丘吉尔:桀骜不驯的“顽劣子弟”、苏步青:从“背榜生”到数学大师等几部分。这些伟大的“差生”都属于“野鸭”。正如作者所说,“爱因斯坦、爱迪生、丘吉尔、卡内基、沈从文、苏步青、三毛——他们自小都不守规矩,桀骜不驯,野性十足;他们天生喜爱独立思考,我行我素;他们被老师称为„笨蛋‟,受尽屈辱;他们被学校视为不可造就的„废品‟。他们偏偏得到历史的青睐,成为杰出人物。然而,他们之所以成为教师眼中的“差生”,原因只有一个——学习成绩差。

教师眼中的“优等生”往往是在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这与我们学校现行的教育制度直接相关,现有的评价制度与卷面测试为主,考核的内容也主要是知识技能方面。当然,很多老师会说,那还不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害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所能将这种衡量标准改变,来保护我们的学生?传统教育中每位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 总会这样预测: 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新知识,考出好成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基本掌握所教的知识;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及格。这一系列的预想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造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且学生最后的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不同期望,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马太效应”,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和追求自我完善的美好欲望。但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显著,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将自己良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是什么让孩子成为教师眼中的差生的呢?

(1)缺少对学生全面、科学的认识。教师总是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将班里的学生武断划分为几个等级, 而这种划的分标准多是是片面的、主观的。而且,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缺乏重视。但教师的职责不在此,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没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正是应为学生身上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才需要教师的指导。

(2)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的设定过于统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加上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前期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学生所表现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具有极大的差异。但教师的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单元测试卷也只有一份。教育制度应该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其独特的个性,而不是像修矮墙剪花卉般的将学生进行一刀切。丰子恺先生一副名叫“教育”的漫画,画中有一双大手,将一个小孩按进模子里去塑造,小孩是极不愿意,拼命的挣扎于呼喊,但却无法挣脱,这将教育扼杀、摧残学生的实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4)教师的思维定式。人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的的本能和

本性得到自由的发挥。但目前的教育制度实在是令人堪忧,我们的教育不是注重培养学生,而是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使的应试教育强项功利化。学校品牌与升学率直接挂钩,教师利益与学生优秀率相关,许多教师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利益来维持优等生的长处。在教师思维惯式中,好学生的可教育性强,对差学生的教育收效甚微,认为他们潜质不够和学习不用心,缺少上进心,认为即使自己用心教导也不会有太大成效。

(一)全面的了解学生、客观的评价学生

老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成为“胜利者”的潜能,詹姆斯提出,人的潜能只有百分之十被开发出来,可以说人的潜能是无限,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具有的潜力更是不可估量。教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位同学都应该持有积极地期望,那些排斥摈弃“后进生”的行为首要受到严厉谴责的。学生千差万别,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差异,考试成绩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学生他先前的基础较差,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思维活跃爱动脑筋,有想法,动手能力强,教师就应注到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建立期望教育观,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既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的潜能,也要相信自己有教育好每个学生的潜质。教师尽量通过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对学生发出肯定的反馈,并将这种积极地期待表现在眼神、手势、语气中传递给学生,是学生充分感受到个体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将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在学习上,并主动学习。

只有教师自己有所期望,才会对学生有所期待,假若一个教师认为自己无才无德,自甘平庸,碌碌无为,那么他的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聪明的教师应该有积极地自我期待,善于自我暗示,坚信自己是一名能启能发得好教师,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愿望投注到学生身上,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三)向学生传递适当的期望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鼓励、少惩罚的心理学原理,即使学生犯错误或解答问题出错的时候, 也应以积极鼓励的态度,指出缺点和不足,提出努力目标,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使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达到教师预期目标时,应该得到教师及时肯定和适当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努力的收获,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积极强化,时刻激励他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并且要将目标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同时要时刻的了解学生的变化,并调整教师的期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教师的期望,这期望与自己现有的水平既有有一定差距,富有挑战性,但又不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目标。学生的斗志被充分激发出来,求胜欲促使他们竭尽全力,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不断努力。

(四)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眼中的好教师一个标准就是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由此看来,教师公正、公平的形象是建立良好型师生关系的前提。现代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只有当教师完整接纳学生与一视同仁,才能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小学中低段,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名教师,而在该课程中表现优秀;反之,如果学生排斥厌恶教师,那他多半会丧失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教师要做到奖惩适度,不要偏爱“优等生”,忽视“中等生”和疏远“后进生”,造成师生分裂、对立的局面。教师尽量不要给学生造成一种强迫性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会压抑学生的自我表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多善于鼓励学生,用关爱性语言或动作来爱抚学生,像和睦的点头、微笑等;并给予积极地暗示,这有利于教师期望的实现。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学案下一篇:医院履职考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