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形体艺术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声乐表演中,我们通常会看到演唱者在形体上会产生一些动作,对于这类动作我们可以称之为“形体语言”。何为“形体语言”,实际上就是表演者通过形体来传达自身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形态语言”对于表演者情感的传达能起到一定效果,在音乐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声乐表演形体艺术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声乐表演形体艺术论文 篇1:

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研究

形体语言是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声乐表演中,如果表演者不运用形体语言,整个现场将变得毫无生气,缺乏美感和活力。形体语言训练要求声乐表演者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心理素养。

声乐表演对形体语言有歌唱姿势要求、表演者步法要求、表演者的手势和表情要求等。平常可以通过科学的体位训练、手势训练、面部表情训练、台位变动培训等方式训练声乐表演艺术形体语言,促进表演者表现作品情节,增强自信心,提高声乐表演的魅力和美感。

声乐表演艺术一般需要借助舞台,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展现一定的肢体动作,以更好地表达声乐艺术,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一、形体语言的概念

在某些特定场合,声乐表演者需要通过形体动作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享受。这种形体动作就是形体语言。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表演者一般以站姿进行表演,以便充分调动身体动作,有效表达音乐内涵。

形体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展现声乐艺术的情感内涵,增强表演者自信心,合理表现作品情节,提高声乐表演魅力。借助形体语言,表演者可以完美展现声乐作品内涵。如果声乐表演艺术没有形体语言,就会变得毫无生气,缺乏美感和活力。在表演过程中,声乐表演者要灵活应用形体语言,兼顾声音和情感。

二、形体语言训练的必备素养

(一)文化素养

为了提升声乐表演效果,表演者不仅需要学习声乐和舞蹈知识,还要学习政治、历史、哲学和文学等课程,夯实自身文化素养。同时,表演者要充分了解各种舞蹈和音乐,通过综合学习多种课程,表演者可以充分融入到声乐表演情景中。

(二)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表演者对艺术审美的综合认知能力,需要通过长期舞台表演积累经验。它可以提升声乐表演者的欣赏和表达能力,使其有效掌握艺术语言,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艺术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声乐表演者通过掌握音乐和舞蹈表演技巧,灵活使用肢体语言而逐渐获得的。声乐表演者必须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内涵。

(三)心理素养

在声乐表演中,部分表演者会感到紧张、怯场。声乐表演者必须有效增强心理素质,合理定位,设定表演目标,并努力实现,提高自信心与成就感。心理是影响声乐表演的重要因素,声乐表演者需要科学调节自身心理,不断强化训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声乐表演期间,表演者要保持沉稳的心态,充分融入声乐旋律中,表现声乐表演的艺术美,带给观众良好的审美享受。

三、声乐表演对形体语言的要求

(一)歌唱姿势要求

歌唱姿势是成功进行声乐表演的基础。声乐表演艺术有两种歌唱姿势。一是头部直立,背部、腿部笔直的姿势;二是面部表情放松的坐姿,这种姿势较为少见。女表演者通常采用T形站立方式,显示女性的优雅;男表演者一般采用直立姿势,显示男性的正气。

(二)表演者步法要求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根据音乐风格来选择步法,合理控制步法节奏,以充分诠释声乐作品。步法较慢,说明音乐风格稳定;步法灵活,代表音乐风格开朗活泼。步法较快,说明音乐风格阴郁,声乐作品中的主人公内心急躁。

(三)表演者的手势和表情要求

“打开”“关闭”“引导”“保持”和“错误”等常见手势也是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表演中,不同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手势是渲染气氛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手势的速度和出现频率可以展现不同的气氛,因此手势要清晰准确,具有可识别性。除上述肢体语言外,眼睛和表情也是传达作品情感的重要工具。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应该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准确的眼神传达作品内涵。

四、形体语言训练方式

(一)体位训练

体位训练是肢体语言的主要训练内容,可以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为了保证声乐表演效果,在身体姿势训练中,每个站立姿势必须保持稳定,上半身要处于笔直状态,身体尽可能放松,并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训练。在身体姿势训练中,要注意不做多余的动作,注意保持身体稳定和平衡。

(二)手势训练

声乐表演具有规律性和流动性,人们要根据声乐旋律来回调整手势。

在声乐表演中,为使听众充分进入声乐意境,增强声乐作品的吸引力,在手势训练中,表演者必须避免手势突兀,这就需要表演者了解手势的关键点,确保动作的自然性和伸展性,并使观众充分理解身体动作蕴含的情感。

(三)面部表情训练

面部表情可以充分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如哭泣、大笑、愤怒、悲伤等。声乐表演者要加强面部表情训练,让观众感受到声乐和身体语言外的信息,有效缩短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

面部表情并不是声乐表演的必要语言,但这是其他身体动作无法替代的沟通桥梁。进行面部表情训练时,表演者可以练习放松额头、放松下巴、伸展眉毛等动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进行面部表情训练时,必须注意眨眼和转眼训练,表现声乐作品蕴含的空虚、失落、害怕、紧张、快乐等情感,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声乐作品。

(四)台位变动培训

为了提升声乐表演效果,表演者需要充分利用舞台。

舞台是声乐表演的主阵地,为达到与听众互动的效果,表演者必须进行位置的移动。表演者要控制在舞台上的位置变化,以免表演重心偏离舞台。

在舞台表现上,表演者要注意保持音乐节奏与手脚动作的协调,再加上位置的移动,也可以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总之,声乐表演者要增强自信心,学会运用形体语言更好地進行声乐表演,不断提升自身的声乐艺术表演水平。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依凡(199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

作者:刘依凡

声乐表演形体艺术论文 篇2:

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研究

【摘要】在声乐表演中,我们通常会看到演唱者在形体上会产生一些动作,对于这类动作我们可以称之为“形体语言”。何为“形体语言”,实际上就是表演者通过形体来传达自身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形态语言”对于表演者情感的传达能起到一定效果,在音乐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必须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让表演者在表演中情感传达更加自然,充分体现出音乐表演艺术价值。本文将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声乐表演艺术对形体语言的要求、培养形体语言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 形态语言 相关研究

一、声乐表演艺术对形体语言的要求

声乐表演是音乐表演的主要类别之一,它对表演着的形体具有一定要求,其主要表现在对表演者步法的要求、演唱姿势的要求、演唱手势的要求以及神情的要求。由于声乐作品的不同导致作品情感具有一定差异性,声乐表演者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必须遵循音乐作品本身,如果音乐作品是欢快、明朗的,那么声乐表演者在演唱中的步法就必須是轻快的、活泼的、演唱姿势是形体语言的基础,演唱姿势通常包括:站姿与坐姿,与坐姿相比,站姿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表演者在表演时必须采取良好的姿势,如果选择站姿来进行表演,那么演唱者必须要背挺直、头要正、颈要立,男性歌唱者必须采用正步式站姿,女性歌唱者则采用丁字步站姿,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应注意面部表情,呈现自然状态。如果演唱者采用坐姿演唱,就必须保持身体端正,双腿平放,切记东倒西歪。除此之外,演唱手势也是形体语言之一,最常见的手势包括:“开”、“合”、“定”、“引”、“托”、“错”,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应根据声乐作品的特点来选择手势,演唱者在运用手势时一定要做到位,动作应准确而舒展,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传递出来,引发观众共鸣。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神情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演员神情的传递不仅能使整首声乐作品更加生动细腻,还能将作品内涵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声乐表演者在演唱时,应该将自己感情充分投入到表演当中,使作品的情绪与自身的感情有机结合为一体,使声乐表演更加完美。

二、培养形体语言的有效措施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形体语言对声乐表演的重要性,实际上形体语言的培养并不是肢体训练就能轻易达到的,尽管肢体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演唱者的形体更加优美,但却不是形体语言的培养目的,要培养表演者的形体语言,最关键的是将表演者的形体动作矫正过来,通过专业形体训练帮助表演者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还应该加强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会作品真实情感。为培养表演者形体语言,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表演者形体训练

在声乐表演中,形体动作的运用确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数量确实很多,为了帮助声乐表演者形成形体语言,我们必须对其加强形体训练。演唱者在掌握各种技术技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肢体动作的优美与否。此外,教师在对演唱者进行形体训练时应遵循一定原则,其训练强度一定要适度并且持续,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训练强度不应过大。但训练强度不够,其技术质量也无法保证,无法达到舞台预期效果。声乐表演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同时也应该给与观众视觉享受,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演唱者不同的身体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形体语言。

(二)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

在不同的声乐作品当中,其情感的表达也有明显不同,声乐作品的创作都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例如:《桑塔露琪亚》这首作品,该歌曲是威尼斯船歌,在作品中主要描述了在傍晚的凉风中,一名船夫请客人搭乘他的船去游玩。这首音乐作品展现了美丽的海景与热情的船夫,歌曲为C大调,八三拍的小行板。整首作品旋律优美令人陶醉,据此表演者要演唱这首歌曲前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作品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在诠释作品的过程中要尊重原创,注重传播音乐风格,在演唱过程中应主要歌曲中的变化音与高音,认真研读原谱中的每一个音符、力度记号、表情符号、连音记号、保持音记号、呼吸等。同时,还要把握作品情感、抓住作品内涵,将自身情绪融入到作品当中,演唱者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将形体语言淋漓尽致体现出来。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感情色彩。引发听者的共鸣,让观众才感受到形体语言的魅力。

在形体语言的培养中,教师应遵循一定原则,保持表演者姿势的稳定,将演唱与肢体语言之间的协调性关系把握好,由于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只是在充当辅助工具,因此教师不能过于倾向对该技能的培养,把握好上述原则,才能将形体语言与声乐表演完美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声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勇,陈皞.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艺术[J].艺术科技,2015,01

[2]朱瑾.基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剖析[J].音乐时空,2015,08:120.

作者:王慧忠

声乐表演形体艺术论文 篇3:

基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剖析

摘要:声音和形体语言组合而成声乐表演艺术,由此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功效可见一斑。而形体语言无非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在内的表演技巧的运用。恰如其分地借助形体语言表达演唱者的内心状况和对音乐作品的解读与诠释,同时由于多元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形体语言被赋予了不同的观念和情感。故此,本文以形体语言为对象,着重对其表现形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声乐表演 形体语言 美学

声乐表演艺术并不单纯是演唱技巧的发挥,同时也是形体语言的自然宣泄,这样才能达到共鸣的艺术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歌声与形体语言的分离,而是更加强调歌声与形体语言的协调统一和合理配合,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艺术表演的魅力,带给观众更强的冲击波和审美享受。

一、形体语言概述

(一)形体语言的概念和特性

形体语言又称非语言交际,是通过系列手势、面部表情及身体其它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究其声乐表演艺术而言,就是通过形体语言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而常见的形体语言一般包括手势语言、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

形体语言是通过人身动作来予以完成的,这就表明形体语言具有可视性;不同的肢体动作渗透着各自独特的思想情感,并展示着表演者的气质与魅力,并随着自我成长和舞台经验的积累,形体语言趋于丰富化和多元化,这表明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交际性;同一形体语言在不同的国度和民族,一般会有不同的含义和信号释放,但也不可否认,在某些国家和广阔地域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形体语言表现出可塑性。

(二)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

形体语言是艺术情感外化的表现,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形体语言亦会受到作品人物性格、职业和年龄等特征的限制,从而使得形体语言与其表演的形象相符合,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形象。

气与意随,形与气随,声与形随。由此可见,声乐艺术与形体语言密切相关,没有形体语言的声乐艺术是毫无生气的,也只有借助形体语言的刻画才能真切表达歌曲情感。

形体动作的舒畅和灵活运用,可以激发歌者的演唱激情;反之笨拙和呆板的形体动作,则会使得歌者的信心丧失,演唱变成一种负担。因此可以说,恰如其分的形体语言有助于良好歌唱心理的塑造,能够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二、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表情达意

(一)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主要是通过手和手指来完成声乐表演所需的动作,借以传递思想与情感。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手势语言更是不可或缺。而从指尖到肩胛,不同弯度涵盖着不同的肢体语言,如兰花指,小丫鬓如花蕊,千金小姐如含苞待放。

手势语言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着宽泛规定,在既定场景和作品下,手势须与表演要求一致,表达抒情就用慢慢伸开的手臂予以刻画,表达愤怒就用拳头紧握的姿势来予以刻画,至于动作轻重缓急、手势幅度大小、单手还是双手亦或出手还是收手都有着一定的讲究,当然为了特别的表演需求可以突破创新,但是必须符合作品意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手势语言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有一定的度,否则过多或持续重复的手势就会必然冲击歌唱,会有画蛇添足之效果。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就是通过脸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行为。人类在进化和演绎的过程之中,会存在一些相同的面部动作来予以情感和心态的表达,至今还潜在地依存于个体当中。而在声乐表演艺术当中,表演者随着作品内容而予以一定改变,并通过喜怒哀乐之类的面部表情来深刻诠释作品内蕴。歌唱之中,歌者的笑肌和眉毛抬起,喉咙就会打开;歌剧之中因剧情需要和角色分配有着不同的面部表情。

(三)眼神

眼神是心灵的窗户,语言表达不及的场景之下,眼神就能予以解决。而眼睛的神态变化万千,无法得以罗列出来。对于传统戏曲中的眼神而言,最为基本的就是“七情”眼法,即:喜眼、怒眼、哀眼、乐眼、悲眼、恐眼、惊眼。正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而为了训练眼法,艺人曾用远眺飞鸟、近视虫鱼、点香凝神等方式来训练远望、近看和眼神定力。而在戏曲发展中,眼神运用逐渐形成一定程式,但不是予以主张一成不变的眼神进行表演。

对于歌唱艺术表演中的眼神而言,在加入更多二度创作的基础之上,眼神没有程式限制,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而眼神的准确传递并不是每位歌唱者能够与观众无缝传递,也只有寥寥可数的优秀歌唱家才能完美进行眼神传递并广泛感染每位观众,从而达到与众不同的舞台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在训练当中,锻炼随着作品变化而变化的能力,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实,或虚。

(四)身姿和步伐

表演者的身姿形象与表演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有着密切关联。因此,表演者在注重艺术训练的过程之中,需要格外注意进行文化积淀,不能忽视。而舞台演出追求的是第一时间的整体姿态的完美亮相,以便对观众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戏剧表演中,有着舞蹈化动作之称的身段表达着写意性和虚拟性,而腰劲训练更是必不可少,舞台上的一切动势都与腰劲有关。同样,歌唱艺术也讲究“后腰立起来”,与戏曲表演中的身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在歌唱中,步伐是表演细节,要力求与音乐统一及其节奏协调,并把握适度分寸,不能使得步伐过多或过少;而在歌剧等艺术表演中,步伐要求则趋于灵活性,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三、结语

声乐艺术与形体语言的统一是艺术创作主体二度创作的总和,由此可见,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艺术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有着独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林晓波.声“形”并茂相得益彰——谈声乐演唱中的形体语言及其设计[J].理论与创作,2009,(04).

[2]彭维熹.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肢体语言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作者:朱瑾

上一篇: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2篇下一篇:报社工作总结讲话稿